预警机制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11:47:55

预警机制论文

预警机制论文篇1

【论文摘要】 面对我国频遭国外反倾销诉讼的形势,我们迫切需要深刻认识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的意义,准确把握反倾销预警机制的特点,建立一套完备有效的预警机制,使我国企业免受外国的反倾销调查,从而有效保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论文关键词】 反倾销预警机制 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关于反倾销预警的研究和探讨,时间还不长,中国现行的预警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运行景气预警和企业经营状况预警两个方面,对行业出口产品反倾销预警涉及较少。当“中国制造”的名字越来越响亮时,世界关注中国的程度自然会加大。中国研究机构应该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中国企业如何拿起WTO的武器保护自己,如何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应对反倾销官司,尤显出其重要的现实和理论价值。 一、反倾销预警机制的涵义 “预”是预先、事前或预防的意思,“警”是警兆,警告人们必须密切关注可能会发生危险或紧急的情况或事件,“机制”则是“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将它们融为一个整体——预警机制,就是一个根据对现实资料、数据,以及由此初步展示的事物的可能走向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望能在事物发展的进程中,预先告知某种危险或紧急情况的存在及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它将可能产生的破坏力和破坏力的强度、影响的范围和持续的时间等,提醒人们事先做好各方面的应对准备、规避风险或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复杂的工作系统。它是一个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本文所谈的反倾销预警机制,是从出口企业内部结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动态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运作、贸易活动等动态过程相伴随,它反映的是进出口贸易各组成部分的相互法律关系,以及依照法律规则运行的企业管理的过程和方式,体现的是国际贸易法律体系的动态关系和运行规则。 二、反倾销预警机制的特点 1.整体性 反倾销预警机制涉及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各方面法律关系相互作用的体现。就参与对象来讲,它涉及政府、行业协会、相关企业,以及驻外机构、海关、税务、进出口检验检疫、统计信息、法律服务等多个部门。广东顺德家电商会秘书长赖晓明认为,反倾销应该成为行业的共同行动,而不是单个企业孤独作战,这充分体现了反倾销预警机制的整体性特点。 2.过程性 从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反倾销预警机制应该体现在企业的发展规划中,例如指导企业规范生产行为,有序地进行出口,有效地控制出口规模和速度,灵活的价格战略等。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反倾销预警机制应渗透在各个方面。从反倾销预警机制的运行过程来看,包括了应诉前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筛选与加工、公告与,应诉过程中的组织、协调、管理与操作,以及应诉后的分析和总结。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反倾销预警机制应该涉及其始终。 3.主体性 业内人士认为,在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作用的同时,企业应是反倾销预警机制的主体。因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对市场变化比政府、行业协会敏感;另外,无论政府如何指导、行业协会如何组织,最终反倾销官司仍要由企业来打。而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开拓国外市场缺乏长远眼光,反倾销应诉意识淡泊,严重削弱了反倾销预警机制的效果。 4.复杂性 进出口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法规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复杂多样性。进出口贸易受到社会特点、时代背景、文化发展,以及交易对象的自身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这些企业或行业外界的影响,也会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影响到企业或行业内部,以及其他企业或行业,甚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时,国际贸易过程本身也是复杂多变的,随着时间地点等条件因素的变化,交易对象的各种法律关系会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5.功效性 对于事物机制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反倾销预警机制体现了企业或行业内在的法律运行方式,受相关法律运行规律的制约,具有内隐的特点。另一方面,反倾销预警机制又有着外显的作用和功能。一个完备成熟的反倾销预警机制不但可以对目标国提出的反倾销投诉的可能性进行预测,避免 被反倾销;还可利用此平台让国内企业更清晰地了解海外市场情况,及时调整企业发展策略。 三、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建立 1.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先导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对于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构建一个完整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鼓励企业积极应诉,这是有必要的,但这毕竟只是治标行为,有事后诸葛之嫌,如果我们的注意力只局限于此,就会出现前方短兵相接,后院又起事端的疲于应付的尴尬局面,这种按住葫芦起来瓢的“消防员”式的应对方式只能是权宜之策。面对国外反倾销的滚滚大潮,构建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预警机制,把预防反倾销起诉的工作前置,将预防工作重点前移,可以有效地遏制和减少反倾销调查案件的发生。 其次,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反倾销带来的损失。几年前,阿根廷曾拟对我国出口的铁链、印度尼西亚曾拟对我国出口的摩托车提起反倾销调查。我国驻阿根廷和印尼大使馆分别得到消息后,抢在立案前与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及时交涉,并成功地阻止了两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可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是成功应诉反倾销的重要前提,而要做到这一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反倾销预警机制提供保障。 再次,可为出口企业的科学决策夯实基础。建立反倾销的预警机制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新的国际市场信息,通过资料分析可以确定当前应以怎样的价格出口,出口多少才合适,出口额的增长率保持在哪个水平最相宜等,为出口企业的科学决策夯实基础。 2.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的保证 企业是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的主体,而政府无疑是主体后面强大的后盾,在目前纷繁复杂的反倾销事件中,政府部门的职能应从单纯的管理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 首先是完善高效的宏观管理体制。政府有关部门作为宏观管理机构,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应加强宏观调控,做好全局性、前瞻性的政策设计工作,加大对外交涉力度,为我国企业出口争取公平合理的国际环境。对此,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一方面要积极与其他国家沟通与交流,让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得到承认,使其他国家无法采用第三国替代商品的价格对我国产品发动反倾销。 其次是健全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完备的法律法规可以威慑他国的反倾销行为。一国的反倾销法律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他国产品倾销之害,也可以阻止他国对本国任意提起反倾销指控。反倾销法律具有预防或减少国外提起反倾销指控的作用,可以减少乃至杜绝我国出口企业的倾销行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规章等措施规定出口底价,禁止低价出口,惩罚低价竞销者,同时可以通过采取增加配额等优惠措施来鼓励优质优价产品的出口。 3.构建反倾销信息库是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平台 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就必须构建反倾销信息库,为反倾销预警机制提供决策的依据。由于角色的不同,构建信息库的职能也就不同。例如政府部门应与驻外使领馆、商务机构或律师事务所通力合作,跟踪该国反倾销动向,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应对反倾销的信息中心,及时收集信息,掌握动态,为国内各行业的反倾销预警机制提供信息服务。行业协会可以对进出口情况进行监控,特别是对进出口价格进行监控,协调企业利益,避免恶意竞争。海关有效掌握并控制着进出口货物的情况,包括货物的品质、数量、价格、包装等。驻进口国大使馆经济参赞的统计数据,可以分析对某一进口国的进口数量会不会有被提起反倾销的可能。出口企业的信息库则包括企业的财务资料、用工资料、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状况的资料等。还可以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建立起产品预警信息资料库和海外市场准入信息数据库,及早了解商业信息,及时向国内发回最新的预警信息。有关人士提醒,国外进口商的信息不可忽视。一方面,进口商与我国出口企业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二者能及时、有效地沟通信息;另一方面,进口商熟悉本国市场状况,消息灵通。充分利用国外进口商的信息,能更大限度的发挥反倾销预警机制的作用。 4.重组行业协会是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基础 我国的行业协会的产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其改革与发展明显滞后于企业,并受政府多方制约。存在性质、地位、职能不明确,法制不健全,管理体制与关系不顺,行政化倾向较 重,结构不合理,自身建设不到位等等,严重影响了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其在反倾销中作用的及时发挥也受到了影响,急需加强行业协会自身的建设与重组。在目前阶段,重组行业协会迫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性质地位的重组。在反倾销涉案中,我国企业面临的对手往往是一些力量庞大的行业组织或政府反倾销机构,这些对手无论是在经济实力还是国际经济活动的政治影响力方面,都不是我国某一个企业所能匹敌的。因此,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地位和职权,可以使其更为有效地在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和应诉中担负起重要的角色,不仅代表企业提出反倾销申诉,还为所属企业的反倾销应诉提供专业服务。其次是人员结构的重组。行业协会不仅需要相关企业的代表,更需要专业人员的加盟,包括数据分析人员、资深法律人士、决策咨询人才等。最后是机构职能的重组。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利益的代言人,应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做好监督协调工作,应当在政府与企业间发挥桥梁作用,成为企业沟通国内外的纽带,一方面对企业的出口规模和速度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帮助企业提前做好应对反倾销调查的准备。 5.多方联动是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的重点 温州市外经贸局进出口公平贸易处处长周小平认为“多方联动是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制胜法宝”。应当说,我国目前已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建立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反倾销预警机制,这使得我国企业在外国欲提起反倾销调查前事先获得信息并做好准备,同时又可把部分尚未提起的反倾销调查“消灭于萌芽状态”,从而减轻反倾销对我国出口造成的压力。这种多方联动的机制虽已初见成效,但形势仍不容乐观,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反倾销预警机制中要形成上下贯通、多方配合、协调处理的良好联动局面,这种局面包括:人才联动、信息联动、反应联动、资金联动等。联动的核心是共享,只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在上述几个方面能实现资源共享,就能构筑起一个反倾销的铜墙铁壁,编织起一张反倾销的大网,将反倾销诉讼拒之门外,其力量将无可限量。 众所周知,其他市场经济国家都有一套完善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如美国的“扣动扳机机制”、欧盟的“进口监测快速反应机制”、印度的“重点商品进口监测机制”等,这些预警机制很好地防止了该国产业受到不正当竞争冲击的威胁。我国反倾销预警体制的建立刚刚起步,需要我们思考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做的也还很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应对反倾销的能力。

预警机制论文篇2

关键词:安全成本煤矿事故预警机制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截至2001年,全区共发现煤田318处,累计探明保有储量2232.4亿吨,仅次于山西省,居全国第2位。经初步测算,我区煤炭资源的潜在价值为11.2万亿元。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为我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区已经形成了以煤炭生产为主,洗选加工、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和地质勘探、设计、科研、施工等配套的较为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形成了乌达、包头、平庄、神东等10个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矿区;宝日希勒、万利、胜利、白音华等4个国家重点建设矿区;神华集团神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等20户自治区重点煤炭生产企业。2001~2004年,我区共生产原煤5.55亿吨,向区外输出煤炭2.95亿吨,占总量的53%。

“十五”期间,我区煤炭产量大幅增长,特别是2002年突破亿吨大关之后,以5000万吨的速度逐年递增,2005年底原煤产量已达2.55亿吨。全区煤炭工业总产值也快速增长,以每年平均增长50%以上的速度递增,“十五”期间实现总产值911.35亿元。仅2005年,全区煤炭工业总产值就达到365亿元。随着煤炭开采量的增加和煤炭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我区煤炭转换、深加工产业方兴未艾,煤炭产业链条逐渐形成。除传统煤电项目外,神华集团煤制油和煤制烯烃项目、新奥集团60万吨煤制甲醇及40万吨二甲醚项目、多伦大唐160万吨甲醇及46万吨烯烃项目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煤化工项目相继落地,这些项目将极大地提高我区煤炭资源的就地加工转化能力。

我区煤炭工业持续发展的同时,煤矿事故时有发生,重特大事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十五”时期,在全区11个产煤盟市中,除巴彦淖尔市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煤矿事故外,其他10个产煤盟市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重特大事故,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5个盟市是事故的重灾区。这个时期,全区煤矿发生事故406起,死亡701人。其中,重特大事故44起,死亡275人。

煤矿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员工的生命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会影响到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煤炭行业的生产效率。煤炭企业一旦发生了由管理不善或违规操作导致的瓦斯爆炸、透水、火灾、冒顶、供电、运输、爆破等事故并造成了人员伤亡,企业的内部失效成本将会随着伤亡人员的经济补偿以及停工损失和修理费用的产生而大幅增长,并最终导致企业安全成本的上升。在企业生产能力和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安全成本的上升势必影响企业的成本收益比,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

我区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煤炭行业的良性发展。煤炭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又取决于煤矿事故能否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能够及时消除事故风险因素,防止煤矿事故的发生。因此,构建科学的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极为必要和重要。

首先,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前提

风险意识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具有的一种思维方法和生存态度,它要求人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在行动上努力减少风险。我区发生的一些重特大煤矿生产事故与企业员工淡薄的风险意识直接相关。2000年11月25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雁煤业公司二矿发生了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51人。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事故调查处的专家认为“11·25”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大雁矿务局属于低瓦斯矿井,长期以来个别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瓦斯危害缺乏足够认识,瓦斯管理水平低,措施不到位。”2003年,牙克石市牙克石煤矿一号井也发生了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2人死亡。该事故也是“由于牙克石煤矿属于低瓦斯矿井,长期以来个别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瓦斯危害缺乏足够认识”所致。

其次,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及其维护管理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物质保障

国外在应用先进安全生产技术预防煤矿事故方面有比较好的经验。2004年美国产煤接近10亿吨,但煤矿事故中总共只死亡27人,2005年这一数字又降到22人。美国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的煤矿安全生产数字,主要原因就是在预防活动成本上多投入,购置先进的安全设备。比如计算机模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既可以大幅度减少煤矿挖掘过程中的意外险情,也可以帮助制定抢险预案;推广安全性较高的长墙法,取代传统形式的坑道采掘;推广新型通风设备、坑道加固材料、电器设备等。在国内,河北省沙河市煤矿2003年安装了先进的井下监控系统和地面图像系统。由全市煤矿根据生产能力和实际监控范围共同筹集资金安装。系统建成后,共监测出了将近900起瓦斯和一氧化碳超限现象,及时排除了12起重大隐患。

2001~2005年9月,我区煤矿发生死亡事故393起,死亡664人,其中瓦斯事故51起,死亡218人,分别占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13%和33%。如果发生事故的煤矿能在事故发生之前多投入些预防活动成本,装备先进的瓦斯监控系统,也不会付出惨重的安全成本。此外,对安全生产设备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旦缺乏及时的维护,安全生产设备将无法在预防煤矿安全事故中充分发挥作用。2005年5月5日,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万隆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该矿本来安装有瓦斯监测仪,但由于线路接错了,没有和电源闭锁装置相连接,瓦斯超限后虽然发出了警报,但电源没有切断,引起瓦斯爆炸。

再次,政府监管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必须以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行为作为制度保障,严厉的监管措施可以对煤矿企业产生预警作用,促使企业及时发现、消除事故隐患。2001~2005年10月,自治区煤矿安全监察局监察人员入井监察5.11万人次,查处不安全隐患11.01万条,并向地方人民政府提出加强和改善安全管理建议书489份。

行政部门对煤矿企业的监管不力往往使诱发事故灾难的风险因素得不到及时处理,以至于一些已经得到安全预警信息的煤矿企业发生了可以避免的事故灾难。2004年4月30日,乌海市海南区鑫源煤矿发生一起特大透水事故,造成13人死亡,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87.5万元。这起特别重大事故告诫煤炭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对煤矿生产企业的预警和监管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事故风险因素就是责任所在,风险因素的最终消除才意味着具体责任的结束。“监管没有止境”不是要塑造全能的政府监管部门,而是要求行政监管部门以公共权力人的身份改变煤矿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的状况,做到事故风险所在之处就是煤矿监管所到之处。另外,煤矿安全生产的实现,不能仅靠安全生产监察部门的监管。因为这是一个多行政部门共同参与的过程,国土资源部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安全培训部门、公安和电力等部门都要参与其中。

最后,科技专家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技术保障

在我区,若将“十五”时期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按事故类别划分,重特大突发事故中以瓦斯事故居多,占到71%。瓦斯作为一种主要的煤矿事故风险因素严重地影响到我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煤炭生产必须发挥科技专家的作用,控制瓦斯的危害程度和范围,避免事故发生。2005年5月,国家煤矿安全专家组对神华集团所属的乌达矿业公司、包头矿业公司、赤峰平庄煤业集团、呼伦贝尔大雁煤业公司4个国有重点煤矿进行安全专家会诊,4个重点煤矿普遍存在重大安全问题:一是生产条件复杂、生产成本高、安全投入欠账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二是各矿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瓦斯灾害隐患;三是高瓦斯矿井瓦斯抽放系统未建立,或者不够完善;四是各类重大灾害防治技术装备和手段薄弱;五是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和事故预防处理计划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六是普遍存在灾害监测监控系统功能不全,装备数量不足等问题。可以看出,专家“会诊”为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提供了技术保障。科技专家不同于煤矿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一般技术人员和监察人员,他们对煤矿安全问题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能够发现其他技术人员和监察人员无法察觉的煤矿事故风险因素和安全漏洞。应该通过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编织一张覆盖范围更广阔、应急反应更灵敏、技术水平更雄厚、预测预警更准确的煤炭企业安全预警网络。

[参考文献]

[1]雷晓明.“十五”时期内蒙古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1).

[2][9][12]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内蒙古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及其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1).

[3][5]赵跃飞.大雁煤业公司二矿“11.25”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剖析及防范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3).

[4]大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认真吸取“11.25”事故教训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1).

[6]赵跃飞等.关于牙克石煤矿一号井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分析及防范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4,(4).

预警机制论文篇3

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挖掘、整理和宣传历史文化名人“清、慎、勤”的廉政思想,学古鉴今,使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益和启示。制作廉政宣传栏、文化长廊、廉文阅览宣教室。在办公场所和人员密集处悬挂廉政宣传画、格言、警句。在微机上安装“廉政屏保”。以党课筑廉、培训讲廉、媒体传廉、电教警廉、活动促廉等“五廉”教育传播廉洁正能量,以风清气正的廉洁氛围渗透和影响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为。逢年过节或重要时期制作廉政书签、发送廉政台历、短信等,营造廉洁氛围和环境。以此强化文化熏陶,防范廉政风险。

二、建立风险免疫机制,立足治本防范风险

以教育为先导,常抓不懈。以《廉政准则》,中央“八项规定”、系列重要讲话等为主要学习内容,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纪国法,遵章守纪,禁越红线。制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和服务公约。倡导文明,拒绝陋习,严格自律,廉洁从政,规范行为,塑造形象。树先进,学典型,以案说法,开展正面宣传和反面警示教育,为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从政导向。大力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如廉政文化宣传、书画展、读书演讲、党政纪条规测试、廉政文化基地建设等,以活动促廉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和队伍建设措施,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廉洁修养,使每位工作人员都能成为具有活力,能主动抵御风险的一分子。

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用制度构筑抵御风险

“防火墙”用制度的“刚性”,约束“行为”的任性,让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实现用制度和机制预防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在工作岗位发生调整、工作重点发生变化时,及时修正风险点,调整与完善相应的防范手段,使制度建设渗透于权力运行各个方面。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使干部明确自己肩负的廉政职责。深入推行党务、政务公开,推行阳光政务,公开“权力清单”。把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在公开中有效防范权力滥用。根据部门职能和查找出的风险点,制定系统化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促使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履职,降低被实施问责的风险。

四、建立风险监督机制,化解动态风险

1.健全“督查制”,将廉政风险防范纳入效能监察之中。定期督查,加强对全体人员工作痕迹管理和动态跟踪管理。通过监督检查常态化,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将风险防患于未然。

2.监督介入到业务工作之中,强化事中监控。及时进行察勤、察能、察廉、察绩,促使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监督介入到管理过程之中,实行权力制衡。纪检监察部门利用审计、“三重一大”事项的监督等措施参与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事中监督工作人员是否按制度办事,是否履行职责。对有不良苗头和倾向的党员干部开展“廉政提醒”教育。对群众投诉、有不良反映但尚未构成违纪的党员干部,要采取个别廉政谈话方式进行帮助和教育,做到思想上敲警钟,工作上提个醒,促其主动纠正。

4.监督介入到干部队伍之中,及时掌控思想动态。利用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群众评议、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干部存在的问题及群众对干部思想道德的评价。有效监控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5.健全“考核制”,以考促防。一方面考核风险点的发生情况,对发现的廉政风险视程度进行廉政指导、警示提醒、诫勉谈话、责令改正,避免发展成违纪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考核廉政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将考核结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之中,实施责任追究。

预警机制论文篇4

Abstract: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isthenecessitytothedevelopmentofcapitalmarketinChina.Thispaperanalyzesthepossibility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ofthelistedcompaniesfromthreeaspects,theory,economicsandtechnology,andworksoutthenewthoughtandbasicframework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soastopreventandresolvethefinancialcrisisofthelistedcompanies.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KeyWord:Listedcompany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

随着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作为企业改革先锋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一旦财务危机无法化解,就会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败告终。为了有效化解财务危机,亟待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是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正是为化解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笔者在分析预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专门组织根据财务管理学、风险管理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隐藏的问题,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或预防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简单的说,它是企业专门组织预警-报警-排警的有机管理过程体系。

2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从理论上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是我国企业管理与控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所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理论和经济技术特点上的,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警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从而建立一套发现警兆-确认警情-排警对策(预警-报警-排警)的逻辑机理,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一种危机预警管理新模式,在预防和化解危机,提高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从实践上看,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借助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造成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从而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的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扭转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势头,以避免沦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获得危机信号,越可以减少其在会计、审计、律师等方面所支付的费用。同时,有利于证监部门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

3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3.1理论依据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有了经济预警的概念,承认经济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企业预警理论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策略震撼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以及企业诊断理论。这就为财务预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上市公司财务运作的全过程,不断成熟的财务管理学理论则成为其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是对大量原始信息和数据的处理,日益发展完善的信息传递理论和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危机管理不仅是对危机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而且是对风险的处理,那么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则为其提供了依据。另外,证监部门于2001年11月《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表明我国证券市场退市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市机制是实现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重要途径,增强上市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引导证券市场朝良性方向发展。

3.2经济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在危机前建立的,这个时候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力雄厚,完全可以满足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所有资金需求。同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为公司解决财务危机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对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产,更甚是能及时发现风险,保证了公司经济效益的实现,可以弥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全部支出,实现风险收益,即危机管理支出小于危机管理所带来的收益。3.3技术支撑

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容易搜集,财务数据趋于规范财务预警系统以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为依据,在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和进行预警分析时,要运用大量的财务资料。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进入市场,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科学,财务披露制度较为健全。同时,又处于公开的市场监管之下,各种操作行为较为规范。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抑制会计造假者的造假动机,提高财务数据质量,从而更加有利于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

4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新思路

财务危机有潜伏、发作、恶化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对策,这一系列的对策就构成了本文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财务危机的潜伏时期,上市公司处在一个多变的环境之中,公司的市场状况、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关联企业的供货和资金偿付能力、竞争对手的价格政策变动、金融市场的波动、利率和外汇市场的变化、银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变等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筹资能力、资金调度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及时准确的识别财务危机,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组织对企业内外的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有效传递,为预警分析机制提供信息数据基础,这就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

财务危机的发作时期,在证监部门的财务监督下,上市公司为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就必须对收集的内外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选择能够明显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特征的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财务指标,而且要引入非财务指标,如行业、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等,以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然后用收集的数据和选定的指标,通过现代建模方法(如主成分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预警分析模型,以准确判断财务危机是否已经产生,将此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者,便于其迅速采取对策。指标分析和模型分析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机制。

财务危机的恶化时期,财务危机已经存在,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或有效化解,上市公司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为了化解危机,公司管理层就要立即启动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迅速分析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恢复公司正常经营。由于财务危机有突发性,要求公司管理层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管理者,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管理也不例外,要有一个专门组织为预警管理服务。构建了以财务危机发展阶段为基础的预警-报警-排警的财务危机预警过程机理,还需要有实施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制,它包含了组织体系和组织过程。组织体系就是构建一个专门为危机预警管理服务的组织;组织过程则是在危机预警系统实施中的预警-报警-排警逻辑过程。

此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专门组织为保证,依次执行预警-报警-排警三项活动,与前面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将组织机制、信息处理机制、预警分析机制、危机管理机制并列的不足,使预警系统结构更为合理,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EIAltman.CorporateFinancialDistressandBankruptcy[M].NewYork:Wiley,2000.

[2]StephenARoss.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汪平.财务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预警机制论文篇5

关键词: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45-03

一、社会稳定预警的内涵

所谓预警,就是根据危机发生前表现出来的一些征兆,预测危机事件的发展趋势,预先发出警示、警报,以便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由于预警与人类自身生存发展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它的内容逐渐得到扩充,变得丰富起来。目前,人类已经能够在经济运行、气象预测预报、生态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进行比较成功的预警活动,并且准确程度也越来越高。

社会预警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理论界有着多种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学者对社会稳定预警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表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3种:

(一)从社会系统角度。赵喜顺等认为社会稳定预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加以界定。广义的社会稳定预警包括对各个社会子系统发生危机事件的预警,也就是说,对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文化危机等等的预警,都可以称为是社会稳定预警。狭义的社会预警,不包括对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文化危机等的预警,而只限于对妨害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和安全的事件的预警[1]。

(二)从社会问题角度。余红、黄昌保认为社会预警是对可能酿成社会问题以致妨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社会偏离现象的预先警报[2]。又如,丁水木认为社会预警是对社会运行中出现的失调、失序、失范、失度等问题能够及早发生警报,以便及时制定和采取措施,使问题消解于萌芽状态[3]。

(三)从社会运行状况角度。鲍宗豪、李振认为社会预警是指依据对社会发展稳定状况的判断,按照社会系统整合关系的模型分析,对社会系统运行的质量和后果进行评价、预测和报警[4]。又如,阎耀军认为社会预警是在社会顺境状态下,在对社会负变量监测的基础上,对社会运行接近负面质变临界值程度的确定性评估和警情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的早期预报。其实质是对社会安全运行的稳定性程度的评判,其目的和作用是识警防患,超前预控[5]。

二、社会稳定预警的发展阶段

对社会稳定性的监测预警历来为有远见的统治者所重视,人类因而有了漫长的社会预警历史,对社会稳定预警的发展阶段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一)从预警方式来看。社会预警先后经历了用占星术、占梦、占相、占八卦等迷信愚昧的方法预警的神灵性预警阶段;利用多次重复发生的事件或现象,通过简单对比,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继而推断未来的经验性预警阶段;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了解,用逻辑推断的方法预测未来的哲理性预警阶段;建立在现代科学与技术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数学方法、数理统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哲理性预警理论为依据,以社会预警指标体系为方法的现代实证性预警阶段[6]。

(二)从预警领域来看。社会预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军事预警阶段。预警,最早应用于战争,两军对阵,为了打赢战争,防范对方偷袭,经常采取侦察手段敌方的军事动态进行侦察,通过对敌方行动迹象的分析,来判断敌方是否有进攻可能,威胁程度如何,并根据威胁程度,确定警戒等级,据此备战,以防敌军突然袭击,避免或减少因仓促应战而造成的损失。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各国为了应对战争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对社会现象进行了预测,其中军事预警理论的成效最为明显[4]。(2)经济预警阶段。二战以后,社会预警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20世纪60年代,美、日、法等西方国家就建立了经济层面的警报指标,以监测经济的运行,进行社会预警。(3)社会预警阶段。随着社会发展观的演进,社会预警逐渐向整个社会领域深入,包括食品安全供给、饥荒、医疗、环境监测、工程质地、生态环境等。

三、国外社会稳定预警研究

国外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稳定预警理论产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方面,各国都为了应付战争过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对社会现象进行预测,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当时的经济危机和其他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安全危机等等问题也相继出现[7]。

国外社会稳定预警理论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经济指标主导”阶段。最初建立的社会稳定预警指标体系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呈现出能监测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经济指标主导的局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危机后为了防止经济过度萧条、及时预警经济危机而建立了经济指标。他们都是用敏感的、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经济是否景气,以此来进行社会稳定预警。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哈佛景气动向指数”和美国商务部当时计算的“先行指数”,1986年西方七国制定的由10项指标构成的“经济指标相互监测”指标体系,日本政府企划厅的景气动向指数[8]。

(二)指标综合化和系统化阶段。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深化,西方学者对社会稳定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探讨。人们开始全面从理论上认识社会危机产生的原因,逐步开始建立综合反映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评价指标体系。1961年埃·蒂里阿基安提出测量社会动荡发生的指标:(1)都市化程度的增长;(2)性的混乱及其扩张,以及对其进行社会限制能力的丧失;(3)非制度化、合法化的宗教极大增长。20世纪60年代末F.汉厄提出由外汇收入、外债、外汇储备、政府融资能力、经济管理能力、政府贪污、渎职程度等指标组成的“富兰德指数”,社会稳定预警指标覆盖面得到扩大,指标内容更加综合全面。1968—1971年,德罗尔提出“系统群研究”的分析方法,确立12项内容的指标体系,鼓励将社会预警的分析与政策自觉相结合,社会预警指标的研究更趋系统化[4]。

(三)国家危机实证预警阶段。在这个阶段,综合衡量社会危机的预警进一步完善,范围继续扩大,科学化程度提高,实证预警应用得到加强。1989年兹·布热津斯基提出了“国家危机程度指数”,由国家信念的吸引力、社会心理情绪、人民生活水平、执政党士气、宗教活动、民族主义与意识形态矛盾、经济私有化、活动、政治多元化、人权问题等10个方面的指标组成,并运用这套指标体系对一些国家的危机进行了社会预警[9]。

四、国内社会稳定预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和国外社会指标运动的导入,国内有关社会稳定预警的研究逐步展开,我国学者对社会稳定预警的主要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一)社会预警机制研究。不同的学者对社会预警机制的考察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我国学者对社会预警机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

1.从社会预警机制内容角度。肖飞认为一套完备有效的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应由社会预警指标体系和社会预警接触系统构成。建议构建一种包括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解除系统在内的科学的预行告警机制,并做到报告、分析、协调有机统一,一旦矛盾冲突达到或即将达到社会最大限度之前,相关组织就能采取积极步骤,及时提出方案,妥善处理,以最大的努力促进并保障社会稳步发展[10]。贾友山认为要防范和控制社会危机的出现,必须提高社会预警和控制能力,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11]。

2.从社会稳定预警系统角度。牛文元、叶文虎从自然界的燃烧现象与社会的无序、动乱状况类比入手,介绍了社会燃烧理论和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的原理、机制,并详细论述了中国建立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2]。李殿伟、赵黎明应用“社会系统理论”对社会系统进行理论解析的基础之上,提出维系一个国家或区域社会稳定与安全需要六大支持系统(子系统)予以支撑,即:生存保障系统、经济支撑系统、社会分配系统、社会控制系统、社会心理系统、外部环境系统,并对其体系的框架构建及运行进行了探讨[13]。

3.从理论模型角度。阎耀军指出理论模型和基本框架是社会稳定计量工具构建的基础和前提,强调理论模型是统率基本框架的灵魂,基本框架是支撑指标体系的骨骼,舍此便不能将众多指标组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指标体系”[14]。

(二)预警指标体系构建。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对社会预警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

1.社会发展测定的指标体系。1984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提出由4大类40多个主客观指标组成社会综合预警指标体系。1991年王地宁、唐均提出了“社会发展评估指标体系”;1992年朱庆芳提出了“社会综合报警指标体系”,由反映经济、生活水平、社会问题、民意这四个方面的40多个指标构成,对我国社会保障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8]。

2.社会风险预警监测指标体系。1989年宋林飞提出了“社会风险早期预警系统”(SREWS),这个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痛苦指数体系;腐败指数体系;贫富指数体系;不安定指数体系,4大类16个小项[15]。1995年提出了包括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环境、国际环境这五个风险领域的49个预警指标的“社会风险预警综合指数”[16];1999年提出由(1)收入稳定性;(2)贫富分化;(3)失业;(4)通货膨胀;(5)腐败;(6)社会治安;(7)突发事件7大类40个指标构成的“社会风险监测与报警指标体系”[17]。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社会风险孕育、发展与外在化表现的过程。2003年邓伟志教授给出了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括:(1)经济风险领域:失业率、社会零售物价上涨;(2)社会风险领域:社会生活与贫富差距指数由10%最高收入户平均收入与10%最低收入户平均之比、由居民实际收入下降户占总户数的比例、绝对贫困率、职业下向流动指数等合成,社会公共安全指数,由刑事案件发案率、青少年犯罪率两个指标合成;社会精神卫生指数,由心理、精神病患率和人口自杀率两个指标合成;(3)政治风险领域:重大案件立案率、经济犯罪案件涉案人数中国家机关干部占的比重、的发案率、集体游行示威发生率;(4)价值观念风险领域:市民对国家政治的满意率、市民对经济发展的满意率,权重由专家评估法确定[18]。2006年李殿伟、赵黎明设计了包含六大类、35个社会风险警报指标在内的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1)生存保障体系:个人保险指数、社会保险指数;(2)经济支撑系统:经济增长指数、协调发展指数;(3)社会分配系统:空间差距指数、阶层差距指数;(4)社会控制系统:硬件控制指数、软件控制指数;(5)社会心理系统:民众满意指数、民众容忍程度;(6)外部环境系统:境外扰动指数、灾害扰动指数六大类,给出了35个,权重由专家评估法确定[13]。阎耀军给出了4个层次,12个二级子系统,55个四级指标的社会稳定预警指标体系的框架:(1)生存保障指数:个人保障指数,社会保障指数;(2)经济支撑指数:经济增长指数,协调发展指数;(3)社会分配指数:空间差距指数,阶层差距指数;(4)社会控制指数:硬性控制指数,软性控制指数;(5)社会心理指数:民众满意指数,民众容忍指数;(6)外部环境指数:域外扰动指数,灾害扰动指数[19]。

(三)预警模型构建。李培林在主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社会跟踪调查”这一重大课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他们通过问卷调查设计了众多测量社会稳定状态指标,并通过广泛的调查得到了详尽的数据,进而为各个指标赋予了一定的权值,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稳定预警模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陈秋玲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和突变理论的双重视角,在系统梳理社会风险预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社会预警机制总体框架、强戒性指标体系、给出基于突变理论的社会风险预警评价模型以及社会警源—警兆—警情分析和警区—警点—警级判断方法,提出社会风险预警管理流程及预警策略。阎耀军构建了计量社会稳定的指标体系及其运行平台——社会稳定监测—预警—预控管理系统,他用6个逻辑要点描述了“社会稳定指数综合指数”的框架,并且建立了4个层次,12个二级子系统,55个四级指标的框架体系。并且通过“德尔菲”等多种方法测定子项的权重,便于灵活操作,利于社会稳定程度测量和预防[19]。阎耀军创造性地设计了社会预警系统动态模型。他对社会预警理论、指标体系的建设、模型构建的思考以及对我国1985年到2002年间的社会稳定情况进行了实证考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研究思路和范式。

综观国内外社会预警研究领域,可以归纳出三个趋势:一是研究视角的转换,即从社会发展水平测定向预警监测转变;二是研究的重点转换,即从单纯经济预警向经济社会双重预警转变;三是研究主旨的转换,即从理论探究向实证分析转换[20]。

总而言之,对社会稳定预警理论的研究已出现方兴未艾的局面,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社会稳定预警的研究在多学科整合、系统性梳理、内在逻辑统一方面尚显薄弱;二是社会预警指标的选择缺乏规范性,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划分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混杂在一个体系中,在选择预警模型和方法时出现统一性问题,并且数据的可得性也成为制约可操作性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赵喜顺,王占国,赵骥.社会预警的内涵与外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5,(4).

[2]余红,黄昌保.加强社会预警促进社会稳定[G]//王辉.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3]丁水木.简论建立中国社会的社会稳定机制[G]//赵子祥,曹晓峰.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学的历史使命.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4]鲍宗豪,李振.社会预警与社会稳定关系的深化——对国内外社会预警理论的讨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1,(4).

[5]阎耀军.论社会预警的概念及概念体系[J].天津社会科学,2003,(3).

[6]阎耀军.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王银梅.社会稳定及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8]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兹·布热津斯基.大失败[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10]肖飞.我国社会稳定预警机制构建探略[J].公安研究,2000,(1).

[11]贾友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预警机制的建立[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2]牛文元,叶文虎.全面构建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J].中国发展,2003,(4).

[13]李殿伟,赵黎明.社会稳定与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2006,(2).

[14]阎耀军.社会稳定的系统动态分析及其定量化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2).

[15]宋林飞.少数人闹事与早期警报系统[J].青年学者,1989,(1).

[16]宋林飞.社会风险指标体系与社会波动机制[J].社会学研究,1995,(6).

[17]宋林飞.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J].东南大学学报,1999,(2).

[18]邓志伟.关于社会风险预警机制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2003,(7).

预警机制论文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危机 预警系统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作为企业改革先锋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着潜在的危机,虽然国际关税壁垒的逐步削减导致了市场范围的国际化,增加了企业的经营自由度,扩大了获利空间。但是大量涌现的国内外竞争者带来了更多的风险,财务状况的稳定受到威胁,公司的良好公众形象将受到极大影响。一旦财务危机无法化解,就会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败告终。为了有效化解财务危机,亟待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是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正是为化解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现在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侧重预警分析机制指标的分析,认为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财务信息数据为基础,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中心,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的监控系统。该观点没有看到预警分析机制还包括模型分析。

另外一种观点是突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风险的控制功能,认为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该观点忽视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其他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财务预警系统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将企业所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这个观点比较全面的涵盖了财务预警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功能。

笔者从第三种观点出发,在分析预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专门组织根据财务管理学、风险管理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隐藏的问题,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或预防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简单的说,它是企业专门组织预警-报警-排警的有机管理过程体系。

2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是我国企业管理与控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财务预警系统,仅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进行某些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但财务预测信息可能只是对上市公司历史和现在的财务趋势的简单延伸,一旦公司经营处于非常状况,财务预测披露的信息就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未来趋势。同时在体系框架上将财务预警组织、信息、分析、管理子系统并列,不能充分反应财务危机的三个阶段,本文所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理论和经济技术特点上的,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警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根据公司财务危机的潜伏、发作、恶化三个过程,从而建立一套对应于危机过程的发现警兆-确认警情-排警对策(预警-报警-排警)的逻辑机理,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一种危机预警管理新模式,在预防和化解危机,提高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从实践上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多,规模逐年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运作不断规范,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公司业绩逐年下降,财务状况出现异常,陷入财务危机,甚至面临退市的危险,使投资者、债权人遭受巨大损失。财务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破产清算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可能面临的问题。因此能够适时、准确的对企业财务失败进行预测分析是市场竞争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更成为企业以先进财务管理手段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应变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对市场参与方来说,根据财务指标准确预测上市公司未来的财务危机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可行的财务预警系统,能起到报警器的作用,提醒有关市场参与方的注意。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借助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造成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从而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的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扭转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势头,以避免沦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获得危机信号,越可以减少其在会计、审计、律师等方面所支付的费用。同时,有利于证监部门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

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机制对加强财务监督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管除了要建立传统的财务评价体系,还必须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机制,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财务评价体系和财务分析机制正好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因此,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证监部门就必须利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全面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既要利用财务评价系统给经营者的业绩做出客观评价,也要利用财务预警系统监测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监督上市公司增强风险意识,采取对付或化解风险的措施。

3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3.1理论依据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有了经济预警的概念,承认经济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企业预警理论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策略震撼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以及企业诊断理论。这就为财务预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上市公司财务运作的全过程,不断成熟的财务管理学理论则成为其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是对大量原始信息和数据的处理,日益发展完善的信息传递理论和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危机管理不仅是对危机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而且是对风险的处理,其根源是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必将导致周期性的财务危机——潜伏、发作、恶化,那么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则为其提供了依据。另外,证监部门于2001年11月《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表明我国证券市场退市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市机制是实现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重要途径,增强上市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引导证券市场朝良性方向发展。因此,随着旧理财模式向新理财理念的转变,企业理财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强,以权衡理论、成本理论和信息传递理论为代表的现代财务理论又成为当今财务预警理论的重要来源。

3.2经济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在危机前建立的,这个时候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力雄厚,完全可以满足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所有资金需求。同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为公司解决财务危机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对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产,更甚是能及时发现风险,保证了公司经济效益的实现,可以弥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全部支出,实现风险收益,即危机管理支出小于危机管理所带来的收益。这也符合构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成本效益原则——使产生预警信息的价值大于产生预警信息的成本,保证该系统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3.3技术支撑

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容易搜集,财务数据趋于规范财务预警系统以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为依据,在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和进行预警分析时,要运用大量的财务资料。在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及时、真实、完整、可比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则提供同行业、国家宏观甚至全球的相关外部信息,有了这两者的有力支持,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才能更早更有效地发现财务危机的蛛丝马迹,防患于未然。因此,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是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有效运行的两大技术支撑系统。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进入市场,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科学,财务披露制度较为健全。同时,又处于公开的市场监管之下,各种操作行为较为规范。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抑制会计造假者的造假动机,提高财务数据质量,从而更加有利于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

4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新思路

以前的研究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下分为组织机制、信息收集与传递机制、预警分析机制、危机管理机制,对每个机制的运行都作了较为合理的阐述,但忽略了财务危机潜伏、发作、恶化的逻辑过程,仅将这些机制罗列出来,没有体现组织的行为人角色,同时没有注意到后面三项职能机制的先后逻辑关系。因此,笔者根据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必定引起财务危机的周期性这一原理,注意到财务危机可以分为潜伏、发作、恶化三个阶段,针对不同的财务危机阶段,应该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潜伏期要注意财务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发作期要准确分析财务指标数据,利用模型预测危机发作的可能性,提前做好防治工作;恶化期要迅速启动危机管理专门小组,及时化解财务危机。这一系列的对策就构成了本文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4.1财务危机的潜伏时期,上市公司处在一个多变的环境之中,公司的市场状况、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关联企业的供货和资金偿付能力、竞争对手的价格政策变动、金融市场的波动、利率和外汇市场的变化、银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变等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筹资能力、资金调度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及时准确的识别财务危机,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组织对企业内外的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有效传递,为预警分析机制提供信息数据基础,这就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良好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些资料包括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和外部相关市场、行业数据,并形成一个资料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内部财务信息,还包括外部相关信息。最为关键的是,系统信息要不断更新,资料系统要不断升级,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这一阶段的信息处理要做到与管理信息系统相辅相成。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为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接口,在预警系统与企业各个子系统之间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渠道,进行数据传递与共享能从相对开放的信息资源库中及时获取完整、准确的企业经营数据。这自然要求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必不可少地配备信息专业人员及软、硬件设备, 及相应的技术人员支持。另一方面预警信息迅速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4.2财务危机的发作时期,在证监部门的财务监督下,上市公司为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就必须对收集的内外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选择能够明显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特征的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财务指标,而且要引入非财务指标,如行业、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等,以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然后用收集的数据和选定的指标,通过现代建模方法(如主成分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预警分析模型,以准确判断财务危机是否已经产生,将此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者,便于其迅速采取相应的对策。指标分析和模型分析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机制。高效的财务危机分析机制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和关键。通过财务危机分析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影响财务危机分析的一般有两个因素:预警指标和临界点。预警指标是用于预测财务危机的财务指标,也就是能够有效识别财务状况恶化迹象的财务指标;临界点是指控制预警指标的特殊值,一旦测评指标超过该值,就应该实施应急的计划。

这一阶段的预警分析要建立一种科学的分析诊断机制。面对财务层面的危机信号,应探寻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真实根源,或是由于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是由于对竞争应对不当及功能乏力,或是销售质量的下降、自身管理薄弱。

4.3财务危机的恶化时期,财务危机已经存在,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或有效化解,上市公司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为了化解危机,公司管理层就要立即启动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迅速分析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恢复公司正常经营。由于财务危机有突发性,要求公司管理层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反应迅速的危机管理机制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有效性的保证。财务危机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应急措施、风险补救和改进方案,旨在避免、减少危机的危害,直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这一阶段的危机管理要加强对财务危机的处理。当财务危机已经恶化时,企业领导人和财务人员不能胆怯、畏缩,应该迎难而上,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困难,摆脱困境,及时分析产生危机的直接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财务诊断,全力扭转财务局面。首先,制定短期行动方案。其要点为降低现金需求与极大化资金来源,例如:处分不良债权与加速回收应收账款;处分存货,包括制成品与原料、零部件;处分闲置资产,出租或出售无用的资产;收回对外投资等。其次,寻求过渡时期的资产支援。分析问题之所在,主动说明目前的问题以及将如何解决,征得债权人、供应商、股东等的支持,共渡难关。最后,拟定重整方案及实施时间表。重新检讨其企业的策略方案与目标, 吸取教训, 制定重整方案。其做法为:调整组织结构;更换负责人;更换高级领导团队;创建企业文化;实施员工激励计划;改善生产程序;改善行销方式等。

4.4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制。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管理者,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管理也不例外,要有一个专门组织为预警管理服务。构建了以财务危机发展阶段为基础的预警-报警-排警的财务危机预警过程机理,还需要有实施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制,它包含了组织体系和组织过程。组织体系就是构建一个专门为危机预警管理服务的组织;组织过程则是在危机预警系统实施中的预警-报警-排警逻辑过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构成员由企业经营者及企业内部熟悉管理业务、具有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组成,并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该机构相对独立于企业,独立开展工作,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管理,只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在建立财务预警组织机构时,需要遵循“专人负责、职责独立”的前提,确保财务预警分析的工作能够有专人落实,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

这个组织必须要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它是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这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警惕,对员工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建议应给予重视和采纳。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应该有一个日常组织和一个特设组织:前者负责财务危机各阶段的日常事务,如危机潜伏期财务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危机发作期财务的指标和模型的分析、危机恶化期财务管理方案的实施;后者是针对财务恶化期而特设的,专门负责财务危机处理全过程,以果断、迅速、准确、有效的化解危机。

此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专门组织为保证,依次执行预警-报警-排警三项活动,与前面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将组织机制、信息处理机制、预警分析机制、危机管理机制并列的不足,使预警系统结构更为合理,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e i altman. corporate financial distress and bankruptcy[m].new york:wiley,2000.

预警机制论文篇7

然而至今令人喜忧参半的是,在“预警”和“应急”两者之中,我国政府虽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庞大的“应急管理体系”,但“社会预警体系”的“建立健全”却显得与之极不平衡。造成这种“半壁江山”的原因深刻而复杂,有科学技术方面的,有管理体制方面的,还有思想观念方面的等等。在此,由于篇幅和主旨所限,我们暂不探究。值得关注和令人欣慰的是,在落实中央“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的指示精神中,有一支勇于探索并卓有成效的科研团队―天津工业大学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

这支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即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阎耀军教授。阎教授现任天津工业大学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天津市未来与预测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未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他很早就开始从事社会预测和预警研究工作,早在1998年就在天津社科院提出组建预测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并于2002年和2003年连续出版了两部社会预测和社会预警专著。2006年天津工业大学根据党中央多次提出的“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的要求,结合学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需要,引进阎耀军教授,正式组建了一个以社会预警与公共安全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机构―天津工业大学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

该研究所成立以后,在阎耀军教授的带领和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全国公共安全和危机管理领域可谓异军突起。

在学术创新方面,该所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课题,提出和建立了社会预测学的基础理论(《社会预测学基本原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初创了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理论与方法(《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提出了公共危机管理的前馈控制理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4; 《学术研究》2006.9;《天津大学学报》2009.4;国际应急管理会议2010.8《中国应急管理》2010.9)。

在实际应用方面,该所根据实际应用部门的需要,承接十多项省部级课题,开发了多种公共危机监测预警预控系统软件(中心城市社会稳定监测预警系统、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管理系统、问题监测预警系统等);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十多个城市到该所学习培训,有二十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邀请该所专家讲学。国家安全部门、公安部门、维稳部门、部门以及国家民委等政府职能机构的领导多次造访该研究所。

在比较优势方面,该所与同行相比具有明显特色:

其一是理论前沿和实际应用先发优势。该所研究人员早在1998年就开始研究社会预警问题,并于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的同年就发表了全国第一部社会预警专著《超越危机―社会稳定的量度与社会预警》;该所还开发出全国首批以《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管理系统》为代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并应用于实际部门。

其二是对复杂非物化现象计量研究的优势。对社会稳定或风险这类复杂非物化现象的计量,是长期困扰科学界的一个难题。自上世纪下半叶兴起于美国并逐渐风行于世的“社会指标运动”提供了一种以社会指标为工具的计量方法后,许多人在重视定量研究的同时却忽略了定性(理论)研究,其后果是导致了众多缺乏理论支持的指标体系,从而导致计量效度和信度的低下。对此,该所提出“理论模型是统帅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灵魂”的观点(《社会科学报》2006),成功构建了“社会稳定理论模型”、“民族关系和谐模型”和“问题预警模型”,并据此构建计量指标体系,辅以多种现代计量方法,从而推进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合和统一。

其三是以前馈控制为研究取向的特色优势。在理论上,肇始于维纳的控制论以反馈控制为其理论核心;在实践中,以“应急办”为代表的各类公共危机管理机构重心亦在反馈控制;而各类研究机构,绝大多数都以危机的事后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甚至危机的善后管理为中心。而该所的重点则放在危机发生前的“预警管理”,强调“前馈控制”。他们认为:在当代高速运行的社会中,任何反馈控制都不能避免“时间滞差效应”,而时滞效应往往又会导致“潘多拉魔盒效应”,使得危机后果不可挽回。因此前馈控制应当是现代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该所的策略就是集中力量攻其重点和难点。

其四是文理结合、四位一体集成创新优势。该所认为:理论、方法、技术包括计算机软件开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做到极致,都不能单独解决应用问题(有时甚至连科学认识问题都解决不了)。只有上述四个方面整合集成为一部“整车”,才能使科研产品由“好看”向“好用”转变。天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在这样的院校中如何发展软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该所探索出了一条多学科大尺度交叉、“理论-方法-技术-应用”四位一体综合创新的道路,并初步显现出其他研究机构难以比拟的文理结合优势。该所研究人员不仅有管理学和社会学博士,还有数学博士、系统工程学博士、心理学博士、信息与计算机博士、情报学博士、统计学博士、地理信息技术博士等等。该所开发的各种监测预警软件,就是多学科集成的产品。

科研业绩的取得和优势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科学的执著探索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科学研究中,历来有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三个层次的说法,其中后者是最为困难的。所以较少有人愿意从事这种投入多、耗时长、产出少而且风险大的科研活动,然而其实这种科研活动才是对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当今社会之所以被称之为“风险社会”,就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风险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为了规避或者减弱风险,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建立了各种社会预警系统,他们不仅形成了完备的科学体系,少数国家还开发出了用于规避风险的、被世人称之为国家安全新核武器的尖端产品“政策模拟器”。

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之大显而易见。中央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的任务,我们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何在?阎耀军教授对此感触颇深,他在2010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应急和预警何者更重要?”这一关键问题,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引发了新的思考和讨论。他认为,应急管理中以反馈控制为主的传统方式存在管理时滞问题,现代社会风险的“潘多拉魔盒效应”使“亡羊补牢”已经失效;而传统的预警方式―神灵性预警已被抛弃,经验性预警已经过时,哲理性预警亦难奏效,必须建立起在现代科学支持下的实证性预警系统,尤其要建立别人已有而我们还没有的国家安全新核武器―政策模拟器(社会风险模拟器)。以此认识为基础,研究所确定了明确的工作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建立文、理、工结合,多学科大尺度交叉的新型社会预警与公共安全管理研究基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基地;开发有用的预警产品,探索和创造公共危机预警研究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紧密结合、学术理论研究工作和实际应用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各方互动共赢,建立互利互惠的官、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科研机构。

第二,立足天津工业大学,拓展社会预警与公共危机管理学科建设;进军北京相关领域,成为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公共危机预警管理的外脑和重要智囊团;依托中国未来研究会,成为网罗天津、北京、乃至全国和国外公共危机管理专家的桥梁和纽带,为构建我国社会预警系统倾尽绵薄之力。

第三,在重视社会预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同时,大力加强公共危机预警管理的实物性、工程性、实用性的研究工作,瞄准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模拟器―“社会风险模拟器”,努力打造公共危机预警研究的强势品牌。

预警机制论文篇8

关键词 :集团企业;资金安全;操作风险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集团基于资金安全的内控失效陷入财务困境的事件屡屡发生,笔者以河南心连心集团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目前集团性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多数推行集中资金管理,通过组建自己的财务公司进行资金运作,在集团内部各企业间形成内部的资本市场。构建了以核心企业和财务公司为主的产业金融中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类金融机构的特性。操作风险曾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主要财务风险之一,而作为类金融机构的集团性企业的操作风险,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企业集团所面临的财务困境,以心连心集团的全面内部控制及资金安全预警体系的实施应用为蓝本,建立基于PDCA 循环理论之上的融操作风险与财务风险于一体的资金安全预警系统,提出“用制度推进管理,用流程固化制度,用表单体现流程,用信息化辅助表单”的管控手段和理念。

二、目前财务预警在集团性企业应用的不足

笔者将企业面临的财务危机、风险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进程型财务危机,一种是紧急型财务危机。进程型财务危机是指由于传统的企业经营风险和债务危机等财务性风险而诱发的危机,其表现在企业的财务状况从正常到窘迫、恶化、破产等环节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是逐渐发生的一种进程。紧急型财务危机是由于某一突发事件如操作失误等诱发的突发性资金安全问题,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危机,甚至破产。结合企业类型来看,单一性企业易出现进程型财务危机,集团性企业需防范进程型和紧急型两种危机。

目前的财务预警理论与实务大多是针对单一企业来设定的,这些方法在集团性企业中应用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在存在集团组织的形式下,子公司在陷入财务困境后并没有被判死刑,其可以通过集团内部融资、注资等方式度过财务危机,在集团内部就可以获得新生。其次,若集团或集团核心企业面临财务危机,往往会依靠大股东优势在集团内部调用或占用其他企业资金,从而导致内部原本健康的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因此,拥有众多子公司、联营合营企业的集团性企业出现的财务危机不能站在局部,仅仅关注个别企业的财务风险,而应站在全局角度审视整个企业集团财务风险,而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讨论较多的财务预警大多是针对个别单一企业设定的,在集团性企业中应用明显存在不足。

在具体预警方法应用上,目前的财务预警大多采用财务指标预警,更忽视了企业的资金管理实质是一种价值创造的管理活动这一过程本质,由于不涉及非财务指标、流程预警等关键内容,其只能针对进程型财务困境做出预警判断。面对操作性的突发型财务困境则无能为力。

针对以上这些不足,我们考虑,针对紧急型财务困境,应该参考我国金融机构对操作风险的防范方法,结合五部委颁布的最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指南的要求,设计PDCA 循环,利用过程控制有效防范企业潜在的操作风险。同时,选择关键指标构建财务指标预警,使指标预警与过程控制相结合,

三、基于PDCA循环的集团性企业财务预警体系设计

PDCA 循环理论将整个工作过程依次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计划( Plan)、执行工作( Do)、检查工作( Check)、行动( Action) ,该理论注重日常工作,强调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自我识别、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循序渐进改善管理。

1.Plan:利用预算手段事前预警

对于企业集团来讲,应对进程型财务困境和紧急型财务困境的良策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心连心集团用相对准确的资金预算来有效防范进程型财务困境,同时在财务部设立风险识别科,进行仔细的风险识别、风险控制,识别风险点并加以管控来有效防范紧急型财务困境。

2.DO:指标与过程控制结合进行过程预警

集团性企业在预算或计划制定完毕后,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执行工作,首先必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指标控制的方法预防进程型财务风险,而对于紧急型财务风险才以流程控制为主。

(1)指标控制

指标判别监控预警就是根据指标设定值与实际运行值的偏差情况对指标进行实时预警,并以此判断企业资金运行过程是否异常。具体监控的内容包括: 资金支付账户预警、票据管理预警、预算执行预警、资金支付审批及余额预警、投融资预警等。针对这些资金运营管理活动首先要设立标准流程预警,同时尽可能的制定关键单变量指标变动量进行预警。由于是定量指标预警,要保证其准确性,就必须统筹兼顾到各种搭配,如总量指标和个体指标的搭配;绝对数与相对数的搭配;指标体系中财务报表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搭配等。

指标的选择可以选择以下几类:一是财务报表指标,具体又可以分为反应盈利能力的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等;反应偿债能力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冻比率等;反应资产运营的指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二是反应企业安全经营类的指标,如安全事故率、客户投诉率等指标。三是HR指标,如员工缺席/ 病假天数、年员工培训人数、培训等指标。选定指标后可综合企业历史数据及行业标准或者竞争对手数值做参考,设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作为预警的红线,一旦运行过程中企业实际值超过标准值,则系统进行预警提示。如何进行预警?可采用类似驾驶舱样式的表格,一旦指标出现异常,则表格中相关数据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以此进行预警。

(2)资金流过程控制

资金流过程控制就是采用管理学上的流程图法对企业营运资金进行管理、监控,管理范围包括企业总部资金及下属企业资金。并定期不定期对资金的监控进行汇总、分析、评估以利于下一步改进。以心联心集团资金流过程控制为例,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过程控制:

①对所有资金支付的对方账户进行集中管理,发生资金支付的账号必须是系统内经过审批的账户,对于新客户、新账户在发生资金支付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批流程。若发现支付账户没有经过审批则进行预警提示并停止支付,并及时由专人负责处理。

②资金支付全过程预警,完整的资金支付需经过支付申请、复核、审批、支付及生成凭证到审核凭证的严格流程管理,若未按照此项流程操作视为异常,进行预警并停止支付或专人调查处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小额零星支付还是大额集中支付均需要严格管理。

③资金内部调动控制,对企业内部各种资金流动、调动制定严格的调动程序,无论调动资金大小,调动过程没有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则提示预警。

④其他资金控制,包括投融资、票据处理等,凡是涉及到资金相关事项,必须按照内部控制流程规范中规定的申请、复核、审批、执行等流程进行过程管理,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预警。

3.Check:通过检查跟踪预警

PDCA 循环的第三个环节是检查,一方面集团性企业各成员企业均应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对自身企业指标控制和流程控制及风险点进行自我识别,自我检查并加以完善。集团总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下属企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追踪财务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集团内部审计机构或外部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内部控制及预警体系进行风险评估,查找弱点。尤其关注高风险领域风险点和预警点以及近期变动趋势。通过定期不定期各种主体各种方式的检查进行追踪预警。

4.Action:改进优化

预警体系的建立并非一劳永逸,需要不断优化调整,可采用管理评分法改进并持续优化。针对事前、事中和事后一系列的资金安全预警活动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汇总分析并持续改进优化整个预警体系。

四、结论

目前的财务预警主要是对单一非集团性企业进行静态的财务指标预警,重点在于防范过程型财务危机,而在集团化资金运作盛行的今天,由于其类金融机构的特性,存在易诱发紧急型财务危机的操作风险。借鉴PDCA 循环理论,通过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四个步骤,明确风险点,利用过程控制结合传统财务指标预警对资金运营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跟踪预警体系,并不断优化预警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民营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研究》(编号:2014-gh-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峰娟.安国俊.新兴市场国家内部资本市场研究成果与启示[J].财经研究,2010.

[2]吴星泽.财务预警的非财务观[J].当代财经,2010.

预警机制论文篇9

一、财务预警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需求分析

财务预警产生的基础性理论是风险管理理论,而这同时也是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设立的基础。风险管理理论完成了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和控制,可以此为出发点分析财务预警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风险管理理论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Treadway)下属的COSO组织对风险管理作出了如下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该定义直接关注企业目标的实现,并且为衡量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基础。另外,在COSO的风险管理框架中把全面风险管理分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等相互联系的要素。

全面风险管理是在传统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营风险管理需求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其核心理念是将企业的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流程等各个环节,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进行管理,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管理层可获取有助于有效评估总体资本需求和提高资本配置的重要风险信息。帮助管理层实现业绩和盈利目标,并防止资源流失。

(二)财务预警:确保风险得到有效管理的机制安排评价企业风险大小就可以评估其潜在的危机,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减轻或抑制财务危机的出现。为了防范和规避这种危机,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机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衡量,并详细剖析根源,寻找治理对策,而财务预警正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财务危机风险进行监测、诊断、控制与报警的一种技术。所以从此种意义上来说财务预警是确保风险得到有效管理而设置的一种控制机制。

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所订立的一系列契约的结合,这些利益主体包括投资者、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等。现代企业更加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果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尤其是破产,会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的损失,而及时的财务预警会让利益相关者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损失,财务预警维护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财务预警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信息的及时传递,同时也成为了保护和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控制机制。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财务预警中不可或缺的提高预警效果的监控机制

在当今竞争激烈、信息技术高度发达、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环境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样化的经营风险。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组织治理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审计范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运而生,对内部审计实务产生持续性影响。这种新范式的特征是:内部审计关注整个企业的风险;内部审计的回应是协同的、实时的、持续性的监控,并成为战略规划的参与者;内部审计在组织中还要发挥整合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作用。可见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审查于一体的综合性审计,这种综合性审计更强调关注公司治理框架中风险发现与风险管理,关注管理者及其经营管理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关注组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的决策风险和治理风险。

财务危机产生于企业筹资、投资、运营及分配等各个环节,对财务危机的预警即是着眼于对企业各个财务环节可能风险的监控、分析、诊断和控制,一套完整的财务预警机制如果仅仅通过财务指标或非财务指标模型来预测,而缺乏合理的内部审计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将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因而在财务预警机制中需要运用内部审计机制,对预警系统及其环境进行监控评价并发现其中的缺陷,以保证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进行。

在财务预警系统中融入内部审计机制,提高预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对财务预警过程进行审计,为治理层、管理层提供财务预警系统合理性、高效性的客观鉴证。第二,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帮助管理层不断加强和改进整个财务预警系统。第三,帮助管理层完善财务预警系统的风险识别、衡量、管理和报警程序。

二、财务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整合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风险管理理论是连接财务危机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之间的桥梁。除了各自内部的发展变化外,在风险的作用下,两者正在逐渐走向整合,组成一个系统。根据系统整体性的原理,要使整体系统发挥“1+1>2”的放大功能,必须使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协同关系,而财务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具有协同效应。

(一)协同的前提:两者具有统一的目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注重与企业目标直接相连,在创造价值的企业目标作用下,内部审计的目标转向了改善组织的经营并增加企业的价值。而财务预警的目标是关注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的风险,在及时发出警报的同时对这种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将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范围内,这不仅可以降低发生财务危机所导致的成本,还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和公司的税负,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可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财务预警目标相同,两者具备协同的基本条件,共同协作配合,以减少不确定的环境,特别是风险对整合系统的影响,实现整合系统的目标――增加企业价值。

(二)协同的内在动力:两者是有机关联、相互促进的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要使系统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的功能,每个要素之间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对于内部审计对财务预警的

促进而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企业目标为基本标准来衡量预警系统的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是否遗漏了对企业目标实现有影响的风险,是否及时向利益相关者发出警示,并且能否提出应对措施将所监测到的风险控制在可容忍范围内,从而使预警效果可以得到强化。财务预警系统则又为内部审计探索到企业高风险领域,使内部审计所选择领域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预警系统通过对风险的管理减少了内部审计的工作量。所以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协同效应的不断增强。

(三)协同的外部效应:风险在严峻外部形势下,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随时都可能会遭遇生存和发展危机,而风险是造成危机的导火索,所以如果企业要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就必须不断监控和对付风险。风险的力量作用于财务危机预警和内部审计,使两者在各自的轨迹上发展变化,以寻求与环境的契合。于是两者关注的焦点都转向了对风险的管理:第一,风险理念推动着管理层建立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以此来确保企业的稳定。而财务预警就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通过在事前对潜在有损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及时的监测、分析和控制。并及时向管理当局发出警示信号,以提示企业财务状况所面临的问题,所以从理论上讲,财务预警系统是最全面的风险预警体系;第二,在风险的作用下,内部审计的理念转向了风险导向,通过了解企业经营环境和过程去识别风险,然后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程序,对风险管理的恰当性作出保证。因此,在这两个子要素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成为共同要面对的环境,两者在应对风险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依赖,共同组成应对风险的机制。因此,风险成为促进两者协同的重要力量。

虽然财务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属于不同的领域,前者属于企业管理领域,后者属于审计领域,但共同的理论基础将两者连接在了一起。以增加企业价值为共同目的,财务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动态中发展,其链接点在于企业的风险。在财务预警中融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机制,提高了财务危机预警的效果,而财务预警又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具有反作用,从而两者具有协同效应,将两者整合为一个大系统,可以体现出整体功能的放大效应。所以最终的目标是在两者各自的发展变化中实现整合。

参考文献:

[1]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彭韶兵、刑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一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审计研究》2003年第6期。

[5]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审计研究》2007年第2期。

预警机制论文篇10

【关键词】契约理论;企业内部控制;财务危机预警;耦合

风险是企业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如果不能对风险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应对,就可能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时甚至会使企业走向破产。所以,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十分必要。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是企业对风险进行管理的重要措施,提高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对于保证企业良好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基于契约理论的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耦合关系

1.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的不足

首先,在企业内部控制当中,虽然建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框架,但是在此框架当中,却没有对风险的明确划分和深入了解,整个风险管理框架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限制着企业内部控制的进步。

其次,在财务危机预警当中,虽然许多企业都尝试着建立财务危机预警体系,但对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影响因素或者运行的环境等并没有准确的概念,只是死板的按照理论内容进行预警,自然也就无法保证财务危机预警的效果。

2.契约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耦合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针对的对象都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所以,对风险的本质属性进行认识十分必要。

在契约理论视角下,风险是有契约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所有的契约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完美契约”是不存在的,而对契约的完善是需要花费大量成本的,还有部分契约是隐含性质契约(比如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契约),这些契约所花费的成本更高,因此,企业的所有契约都存在不完全性,这也是企业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的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也属于契约的内容,其本身也受契约不完全性属性的影响,但是,这并不会对降低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性造成妨碍,两者合约内容的差异,使其具备了不同的补充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不完全契约进行补充,也就是降低企业的契约风险。

综上所述,在契约理论基础上,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在出发点上是相同的,即通过契约补充作用来对风险进行控制。所以,是可以将两者纳入到同一企业管理风险框架之中,也就是两者之间是可以耦合的。

二、基于契约理论的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耦合分析

1.在事先契约阶段的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耦合分析

事先契约阶段发生在企业的投资过程中,在事先契约当中,约定了投资交易的相关规则和最有产权基础,有效避免了由于交易规则不明确、产权不清等问题引发的经济风险。

事先契约的制定是受企业内部控制影响的,在制定事先契约前,内部控制机制的存在会对契约的合理性、完善性等进行多方面的分析,然后通过授权的方式完成契约的签订,起到控制投资风险的效果。

但是,事先契约本身具有不完善性,这种不完善性的核心在于专用投资问题,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用投资的效率问题,在不同的治理结构下,专用投资的效率是有所差异的;同时,企业内部交易可以节约成本,而外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外包和内部一体化之间效率取舍平衡也是影响专用投资风险的因素。二是专用投资会受信息基础和主观因素影响,专用投资是对未来预期之后选择的投资方式,其依赖的信息不可能实现完全对称,不同的决策者其主观思维也有所差异,这些都可能会引起专用投资风险。

事先契约的这种不完善性决定了风险是必然发生的,在专用投资问题上,内部控制的约束力是相对薄弱的,并无法完全准确地评估出风险的大小、发生因素等。此时,就需要利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来补足,针对专用投资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设置相应的预警参数,及时发现风险并进行解决,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由风险引起的损失。

2.在事后阶段契约问题及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耦合分析

在企业完成投资和初始契约之后,在事后的经营过程当中,经营者需要根据事后发展状况来做出进一步的决策,实现投资收益的目的,但是,受事先契约的不完整性影响,可能会引起敲竹杠风险问题,其发生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约定初始契约后,交易方通过侃价能力变化来影响转移价格。二是交易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在契约约定的内容已经无法适用,使企业出现与契约初始意愿相违背的行为。

针对竹杠风险问题,需要企业在事先签订产权契约,但是,产权契约中包括一个重要假设前提,即产权执行成本为零,这是实际中无法避免的成本,所以,为弥补这种不足,就需要利用其它契约来进行不足,实现对风险的控制。

而从契约理论角度来看,企业内部控制还是财务危机预警,都可以当作不完全契约的一个补充,而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契约是隐藏在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中的,只有在遇到直接有关的风险时,才会体现出其契约的本质,即本身是作为契约存在的,也是对契约的补充。故而,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都在没本质上是相同,可以彼此相互耦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是企业风险控制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于降低企业风险、保证企业未来良好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契约理论基础上,可以得知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在本质是都是一种契约形式,也是对契约不完全性的一种补充,两者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可以将其统一在风险管理框架当中,针对彼此存在的不足进行相互补足,从而有效提高企业对风险的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