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机制实施方案十篇

时间:2024-01-17 17:17:55

预警机制实施方案

预警机制实施方案篇1

总则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预警防控监测的运行机制和救助体系,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处置食品药械突发安全事件,最大限度地消除食品药械突发安全事件带来的危害,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确保人体饮食和用药(械)安全有效,促进食品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 本预案根据《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和《**省**市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

第三条 本预案适用于**市**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群体健康损害,或可能构成威胁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械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条 **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区食品药品安全预警防控监测方案(试行)》,负责本区药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现场指挥,负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综合协调和牵头处置,局内各相关股室队按职责做好相应工作。

第五条 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实行监督管理。要贯彻依靠科学技术防范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发生的方针,实施科学监管。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要加强日常监督、监测和评价,密切关注药械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相关危险因素,促进合理用药,保障人体用药(械)安全有效。

第六条 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控制相结合。建立预警和控制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出现食品药械安全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 食品药械突发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与控制工作实行属地管理。

第七条 根据引发事件的主题不同将食品药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分为三类:一是食品群体性安全事件;二是药品不良事件;三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四是药物滥用不良事件。根据食品药械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原则上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并实施分级响应。

ⅰ级:特别重大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1)事件危害特别严重,对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

(2)超出省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

(3)发生跨地区(香港、澳门、台湾),跨国的食品药械突发事件,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4)国务院认为需要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

ⅱ级:重大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1)事件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地(市)级行政区域的;

(2)出现食品药械群体不良反应的人数超过50人,且有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或伴有药械滥用行为;

(3)出现3例以上死亡病例;

(4)省人民政府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重大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ⅲ级:较大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1)事件影响范围涉及市辖区内2个以上县级行政区域,给人体饮食用药(械)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群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已知发生率2倍以上;

(3)发生人数超过30人,且有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或伴有滥用行为;

(4)出现死亡病例的;

(5)省级(含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较大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ⅳ级:一般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1)事件影响范围涉及县(区)辖区内2个以上乡镇,给人体饮食用药(械)安全带来危害的;

(2)造成伤害人数在30人以内,无死亡病例报告的;

(3)市级(含市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一般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八条 **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领导全区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事件发生后,局成立指挥部,在市指挥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处置工作。指挥部由区食品药监局局长任指挥长、分管副局长任副指挥长,成员由食品安全协调监察股、药品器械监督股、食品药品稽查大队、办公室负责人组成,负责事件处置的领导、组织与协调。职责如下:

(1)迅速组织应急处置工作组赶赴事发现场;

(2)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对发生人员伤亡的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协助医疗卫生部门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及有关证据材料,依法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

(4)做好引发不良事件的食品、药品或医疗器械的取样、留样和送 检工作。

第九条 下设机构与职责:

(1)食品安全协调监察股

协调辖区内有关部门承担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监测与评价工作;收集、汇兑、上报辖区内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信息,分析、预测食品安全评估和预防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

(2)药品器械监督股

对药品不良事件组织调查、确认和处理;传达指挥机构的各项指令,协助指挥机构组织应急预案的实施;组织对有关药品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负责收集、核实、初步评价不良事件,并按要求向市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分中心报告;配合食品药品稽查大队对已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并决定采取停止销售、使用等紧急控制措施的药品或医疗器械组织部署市场监控;向区指挥机构汇报事件情况,提出处置建议和应急措施。

(3)食品药品稽查大队

对药械突发事件中涉及的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协助指挥机构组织应急预案的实施;对已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并决定采取停止销售、使用等紧急控制措施的药品或医疗器械组织部署市场监控;向区指挥机构汇报事件情况,提出处置建议和应急措施。

(4)办公室

传达指挥机构的各项指令,协助指挥机构组织实施应急预案;负责通讯、交通工具、经费和后勤保障工作;负责向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提供新闻信息。负责有关应急处置文件、新闻稿的审核,负责提供法律、法规支持

第三章 监测、预警与报告

第十条 食品、 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和戒毒机构发现食品药械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向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区卫生局报告,不得瞒报、迟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

第十一条 药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站组成我区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体系;

第十二条 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加强食品生产加工、餐饮服务环节监管,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报告系统,通过日常监管和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信息分析,做好食品药械突发事件的预警工作。预警级别参照第七条分级方法,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标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预警。同时,在接到上级有关部门、毗邻市(区、县)有关部门、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预警通报后,实施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安全预警。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十三条 任何事件发生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以保护人体生命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原则,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先期处置。先期处置包括:1、立即着手开展调查,将事件情况报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向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3、协助卫生、公安等部门做好救治和维护社会稳定;4、做好有关资料、证据的收集和保护;5、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6、做好上级指示的其它工作。

第十四条 根据事件分级,由高到低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应急响应。按照分级处置原则,省、市、县(区)根据食品药械突发事件的不同等级,启动相应预案,作出应急响应。高层次事件应急响应启动后,低层次应急响应自然启动。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上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应急预案,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在上级的指挥下,做好应急工作;一般(ⅳ级)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工作;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在市局的指挥下,做好应急工作。在区内发生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应急预案程序:

1、立即组织人员赶赴事发现场,对所涉食品药械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以下工作:①依法责令立即暂停生产、经营、使用该食品、药品或医疗器械;②依法封存所涉食品、药品或医疗器械;③协助卫生、公安等部门做好救治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④做好有关资料、证据的收集和保护;

2、立即会同**区卫生局组织核实以下情况:事件发生地、事件、不良事件表现,发生人数和死亡人数;食品、药品或医疗器械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生产日期,在本行政区域的销售、使用情况,并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卫生局以及市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分中心报告;麻醉、精神药品群体滥用事件,会同区公安部门调查并报告市公安局;涉及疫苗接种的,及时与区疾病控制中心沟通;

3、监督实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对已经确认为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引起的不良事件依法进行处理;

4、向区人民政府汇报并向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第十五条 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在24小时内填报《药品群体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或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或《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表》,同时按要求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送有关资料。

第十六条 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住院病人不足5%,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应急指挥机构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经论证确无危害和风险后,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其中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事件,由省人民政府以上机构宣布应急响应结束;较大(ⅲ级)、一般(ⅳ级)事件,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做出。

第五章 后期处置

第十七条 对违反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由相应职能部门进行查处,对违反《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药品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由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协助有关部门、单位恢复正常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监督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发生责任单位实施整改,及时跟踪、通报整改结果。

第十八条 对事件预防、报告、评价、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的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九条 事件处置工作结束后,应总结分析应急处置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处置工作建议,完成应急处置总结报告,并报送上级部门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条 保障监督、监测网络有效运转,负责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传递等工作;向社会公布电话、网址等,方便公众及时上报发生的事件;建立完善部门间信息沟通方式,保证及时互通事件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后,监督、监测网络应落实专人24小时值班,确保信息通畅。

第二十一条 组成由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人员、专家等组成的应急处置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技术鉴定和现场处置设备,保证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赶赴现场,及时开展事件处置与技术鉴定。

第二十二条 建立和完善本单位开展应急工作所需要的物资、设施和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机制,防止被盗用、挪用、流散和失效,物资缺失或报废后必须及时补充和更新;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和储备工作。

第二十三条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应急体系建设和日常工作经费区财政承担。所需经费列入区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由财政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管理,以保证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十四条 要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开展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应急常识,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风险和责任意识,使公众能正确对待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促进合理用药,避免、减少和减轻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引导媒体正确宣传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避免引发恐慌;要组织开展药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应急处理水平和应对药械突发事件的能力;要组织本行政区域的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并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各单位报送资料要求:

(1)药品经营企业:

事情发生、发展、处理等相关情况;

药品说明书(进口药品需提供国外说明书);

质量检验报告;

是否在监测期内;

⑤典型病例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⑥报告人及联系电话。

(2)医疗卫生机构:

事件描述:

发生时间、地点、涉及药品、医疗器械名称、批号、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主要表现、诊治过程、转归情况、在该地区是否为计划免疫药品;

典型病例详细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报告人及联系电话。

第二十六条 **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定期组织对本预案进行评审和调整。本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所涉及的机构和人员发生重大改变,或在执行中发现重大缺陷时,由**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及时组织修订。

预警机制实施方案篇2

一、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的概念、作用和价值

预警机制是指通过信息搜索、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手段,对尚未爆发的危机、灾难、重大事故等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预警信息的、预警措施的执行以及相应危机处理机制的启动。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是预警机制的一个应用领域分支,是指检察机关在多渠道全面收集各种与职务、职务行为和职务犯罪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手段对信息进行客观地分析、评估,并对可能引发职务犯罪的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及时预测可能发生职务犯罪的行业、单位、部门,并依据程度的不同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提出预防建议,督促整改落实,从而达到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基于上述概念,构建职务犯罪预防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信息采集存储、信息分析预测和预警执行三个部分。

构建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有利于前移预防关口,加大源头治理, 对于提升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成效,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文具体从预防主体和检察机关两个层面对其进行价值分析:

1、有利于预防主体规范职务行为和权力运作。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为预防主体正确行使权力设置了一道外部屏障。首先,检察机关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向预防主体发出包含预防建议在内的预警通报,使预防主体准确查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施,建章立制,强化监督,规范管理。其次,信息报送与收集过程的本身,就可以使预防主体内部从业人员对检察监督产生顾忌心理,从而有效遏制其职务行为的随意性,排除人情关系、上级暗示等诸多不良因素干扰,促进职务行为的合法性、规范性。

2、有利于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职能的充分发挥。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该集事前预防、事中预防与事后预防于一体,从国家反腐倡廉总体要求来看,预防工作更应注重防患于未然的事前预防。但从目前各地工作实践中,不少地方仍比较单纯地依靠自侦部门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来开展事中预防和事后预防,且事后预防成为主流,在对自侦办案“等、靠、要”消极思想影响下,预防工作对职务犯罪查办存在很大依赖,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另一些地方检察机关的事前预防手段和方法简单落后,混同于单纯的宣传教育,难以凸显检察预防的专业化水准和特色。而构建并实施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则有利于转变以往这种相对滞后的预防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更加注重靠前预防、事前预防,变被动为主动,拓宽了预防工作的思路和模式,丰富了预防工作的内涵,强化和突出了检察机关专业化预防职能的发挥。

二、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的调查和现状分析

2004年7月,河北省邯郸市检察院建立了全国首个预防职务犯罪预警机制,以《邯郸市预防职务犯罪预测预警实施办法》这一文件形式对职务犯罪相关信息收集、筛选整理、分析预测、预警信息评估、预警通报、督促整改、意见反馈等一系列流程作了比较概括的规定。2009年2月,云南省昆明市委下发了由昆明市检察院负责起草的《昆明市建立职务犯罪预测预警机制实施办法》,明确了职务犯罪预测预警内容,将其分为三个环节:一是信息收集。内容包括检察机关受理的违法违纪信息;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违纪违法信息;其他执法机关受理的职务犯罪违法违纪信息;新闻媒体发现的职务犯罪违法违纪信息及与职务犯罪相关的其他信息。二是预测预警。以通报、要情和建议形式预警信息。三是督促落实。包括对相关单位提供职务犯罪预防预警信息、被预警单位落实预警等工作情况的督促及违规行为问责处理。

通过对上述两个预警机制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建设,更多只是以文件形式对职务犯罪预警工作作了总括性的规定,对具体适用性、针对性、实效性考虑不多:(1)预防信息收集范围不明或限制过窄。预防信息的收集不应该只限于与职务违法违纪和职务犯罪有关的信息,还应包括与职务和职务行为相关信息以及行业、部门建章立制、日常管理等信息,要既包括隐蔽信息,也包括公开信息。(2)预防信息获取的手段科技含量低,收集渠道不明。检察机关预防信息的收集不具备公安机关对治安信息那样的强制管理性质,也缺乏特情、侦查耳目、线人等制度,加上职务犯罪本身的隐蔽性和预防信息的广泛性,仅仅依靠检察机关主动出击,通过人工手段去收集、获取信息资源显然不客观、不科学,利用现代化手段,去拓展预防信息收集渠道是当务之急。(3)职务犯罪预防体系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虽然检察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已经建立了职务犯罪侦查、预防情报交流机制,但并未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流互享平台;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审计、税务、工商等行政执法部门或重点行业之间,缺乏职务犯罪预防信息的交流平台。虽然,目前各地已普遍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并设立了共享平台,但这个平台框架设计和实际操作中不涉及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预防部门也没有其它进行信息收集、筛选、分析的信息化平台。(4)职务犯罪信息处理能力欠缺智能化。现有的预警机制中,对收集信息的处理通常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判断和预测,随着职务犯罪规律的不断演变,预防信息的不断扩充,这种低效率工作方式将越来越不适应检察工作需要,因此通过现代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来收集、汇总职务犯罪预防信息,推测、评估职务犯罪发展趋势,分析、研究预防对策是推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必由之路。

三、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职务犯罪预防预警系统的构建思路和方案

一个完整的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应该要构建起三个系统,即信息采集共享系统、信息分析预测系统、预警执行系统。

(一)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信息采集共享系统的构建

信息是进行职务犯罪预防预警的基础,信息收集的范围和内容应该包括: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信息、举报信息以及办案中发现的尚未构成职务犯罪,但明显违法违纪的案件信息;纪检监察机关己立案查处的违法违纪案件信息;审计、、公安、法院等机关和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受理或发现的职务犯罪和违法违纪信息,具体包括相关审计结论、法院行政判决及裁定、新闻报道等内容;区域、行业、部门与职务行为规范相关的内部制度建设、落实及其它与预防职务犯罪有关的规定和措施;职务犯罪的新类型、新手法、新领域等。如此庞大的信息收集量,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软件和硬件与之配套,首先必须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与协调下,建立健全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审计、法院、公安、、其它行政执法机关及新闻媒体等部门间的预防信息交换、信息报送、信息移送等工作机制。同时,必须要构建一个科技化的预防信息收集平台(库),这个平台不仅要求能收集并存储某一时期内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法律法规及公共数据库等静态信息,还能实时采集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活动产生的动态信息,既能公开收集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视线范围内与职务犯罪预防有关的信息,又能秘密受理犯罪案件线索举报,既能满足各预防主体间可公开预防信息的充分共享,又能保证部分信息的安全。

(二)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信息分析预测系统的构建

信息分析预测系统要求比较高,需要预先设计一套高效率的计算机分析预测软件,使该软件能按不同条块,以不同方法对信息库里相关的预防信息智能化的汇总、分析。分析预测软件必须以准确的统计数据和信息为基础,运用适当的科学预测法进行运算,得出事态变化规律,并显示震荡幅度的预测方法。常用的科学预测法有回归分析预测法、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法、线性网络预测法、最优组合预测法和马尔可夫模型预测法等。其中对重点预防信息,在计算机分析基础上,还应邀请相关专家和有关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专项分析,以强化预防分析的专业化和客观性。同时还要根据预测范围、预测主体的不同采用相应的预防预警方法:(1)对某一地区未来一定时期内职务犯罪现象趋势预测,可以采用多元回归、非线性回归和趋势分析等定量方法,分析一定时期内各类职务犯罪现象,预测职务犯罪发生、发展的态势、以及周期。(2)对政府某个部门或社会某个行业的职务犯罪预测,可以通过已发现并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职务违法违规案件中收集信息,采用信息数据比对分析,发现职务犯罪的高发领域、高发群体,以及相关单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3)对最有可能成为职务犯罪主体的相关人员、重点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和追踪,建立相关个人信息库,将监控对象的各种信息资料以及相关人员的行为录入在内,将可能发生职务犯罪行为的概率降到最低。

(三)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预警执行系统的构建

预警机制实施方案篇3

【关键词】吉林省;大气重污染;应急响应;信息协调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082-02

近年来,我国空气污染形势严峻,大气环境问题日渐突出,雾霾天气肆虐。吉林省冬季大雾和霾尘天气频发,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空气质量污染物指标中的NO、PM10年均浓度均有上升,PM10指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限值。为此,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吉林省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吉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相继出台,对全省大气污染整治框架设定、整体规划,以及应急组织机构职责、预防预警、应急响应、监督检查、保障等方面做了全面的部署。

一、吉林省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响应机制建设的基本状况

吉林省大气重污染应急响应机制健全表现在两方面。纵向上,省市两级大气重污染应急预警体系建设基本完成。2014年各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细则、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相继出台。全省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建设实现省市全覆盖。各市政府网站均己按照新标准监测和评价,向社会逐点实时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结果。横向上,吉林省应急预案建立起各部门协调应对机制,主要由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办公室以及监测预警、专家、督导、保障四个应急工作小组构成。重污染天气应急协调联动主要体现为预防预警和应急响应。“预防预警”包括会商研判、预警分级、预警等程序措施。在预警阶段,由环保与气象部门会商,确定空气污染水平和预警级别。进入预警状态后,采取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向公众及时信息预警措施。“应急响应”包括响应启动、信息、响应终止,在应急响应阶段,根据应急预警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地区采取防护措施的基础上,督导辖区采取对公众生活能源消费、交通出行的建议性措施;督促医卫宣传、学校组织的健康防护措施;机动车、燃煤及工业、扬尘、无组织排放等污染控制的强制性措施。

二、吉林省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响应中的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纵向层面:基层应急体系尚构建不完备,应急协调和联动缺乏有效落实

目前县市一级整体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不健全、编制进展情况较为缓慢,配套措施和有效信息不足,导致垂直和横向单位之间的应急联动不畅。一是省级层面专门性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法规缺位,“吉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际编制修订进展工作缓慢,目前仍未出台。二是基层应急体系建设不健全。根据《吉林省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县级城市于2014年6月底前完成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编制并向社会公布实施工作。全省形成“省一市(州)一县”三级应急预警体系。但目前各地进展情况并不乐观。如长春市下辖4县(市)中只有德惠市编制、公布应急预案。吉林市除舒兰市结合地方实际编制空气污染预案外,磐石市、蛟河市只有一般性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永丰县和桦甸市没有环保应急预案。

(二)横向层面:协调机制中部门职能不清、管辖领域交叉

其一,省市的应急预案中,联动合作的职能分工不清。应急体系整体框架明确,但实际存在着重要概念信息含糊、衔接性不够的问题。监测预警、督导、保障和专家四个工作小组部门职能重复,有的成员部门同属督导和保障小组,有的成员部门既负责监测预警,又参与会商研讨。执行和监督权力的不独立,使得信息传达、执行落实由于部门追求转移责任、减轻任务而存在干预。其二,环保部门本身职能交叉。如城市烧烤行为,如果是室内烧烤却产生较大的环境污染就应归环保局监察大队管理,而如果是室外烧烤而影响到城市的市容市貌则属环卫局管理。此外,各级政府节能减排由发改委负责,环保政策则由政府相关部门执行,环保厅和监测站只负责数值分析。因此,应急预案指挥协调过程中成员单位之间的内部摩擦阻力过大,协调受阻、联动失灵,对于强调迅速、高效的突发危机应对十分不利。

(三)内在层面:协调所需的信息整合机制欠缺

目前吉林省市监测预警体系的全覆盖,保障了大气污染应急信息的获取。但信息分析与反馈存在着收集和的规范性、全面性和详细度问题。空气质量和污染监测数据,仅是有关大气质量的整体情况,缺乏对污染成分深入的结构与原因分析。应急预案缺乏对不同污染源分类应对,而且气象和环保部门对于空气污染构成、诱因和应对策略等缺乏科学深入的分析,因此,应急部门对于空气质量信息和预警信息并不敏感,对于污染结构导致的如交通、患病严重程度等状况认知不足。预案本身以及各执行部门缺乏针对性和侧重性。此外,应急系统内部信息共享不完整,地区监测预警信息碎片化,预警响应未能实现跨区联动,区域间政府在大气污染应急预警和响应中缺乏协调合作。

(四)外在层面:应急预案的落实和执行责任制度不完善,协调动力不足

其一,问责主体及其职能范围不明确。“督导组”范围不定,成员部门既要对社会单位行动进行督促落实,也要对本部门自身的任务执行情况作督导、检查。其二,缺乏信息反馈。市(州)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己建立,但无法显示出各成员单位在应急防治过程中实际努力程度和效果。责任追究由于缺乏实际可供参考的信息数据,难以对于各部门形成问责压力,应急协调缺乏动力,激励不足。其三,缺乏外部有效参与和监督。对于应急措施涉及到的交通出行、医院、电力和排放控制的实际状况了解,民众具有信息优势。目前应急预案并未体现出政府与社会良好的互动和协作,政府“一言堂”实际却独臂难支,对于自身政策及其执行的实际社会效果并无跟踪反馈和及时纠正。

三、加强吉林省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信息协调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并规范预警信息内容,制定有关信息收集、统一的标准

内容详细、标准统一的数据信息是应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开展应急预警重要的工作内容和保障。不同部门生产的信息在汇集过程中,会由于差异过大而产生在巨量信息中的“孤岛”现象。我省现有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中对于信息收集、并未给出统一标准,省环保部门在网站的各地实时的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在时间、具体监测数据上并不具体,空气质量月报不及时、标准不清晰。对此建议政府出台专门的预警信息规范,包括内部各部门间报送和对外信息统一的内容和标准、具体形式、时间限制等。确保应急响应的信息及时、动态和有效。

(二)注重信息资源整合,构建重污染大气应急预警信息平台

城市大气重污染成因复杂,预警不确定性大,应急防治需要多部门联动。因此,信息资源的整合、重污染天气应急信息平台的构筑,对于应急预警和响应十分必要。在规范、统一的预警信息基础上,建立信息分析整理系统,应急指挥部门预警监测工作组要对大气污染指标(如AQI)信息进行收集,此外还需整合其它环境状况,如季节气候、城市交通状况、冬季供热燃煤现状、城市建筑业发展等,从而形成初步的环境数据;再经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确定预警和响应等级、各部门的应急任务等。并将这两类信息在政府的预警信息平台上实现共享和交互,强化应急指挥部门间沟通、交流。

(三)完善应急决策信息的报送机制,强化决策执行的反馈工作

大气重污染应急管理不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预警监测信息、各部门开展应急响应的任务分配,还需要应急预警、响应的启动和执行情况进行实时汇报和反馈。可以借鉴其他省份有关重污染天气防治经验,根据重污染天气区域分布以及城市地理位置关系,将全省划分为若干区域;再按照污染控制分区和污染范围,将预警划分为三个层级,由低到高依次为城市预警、区域预警、全省预警。同时将污染和预警效果报告,细化分区、分级,控制分区。从而实现应急响应工作的逐层报送、分级反馈,保障政府大气重污染应对防治能够及时调整、有效落实。

(四)理顺应急组织工作体制,细化应急响应的联动机制

现有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组织体系依然有待完善、具体职责仍需明确。纵向上,市、县应根据地方实情组建应急指挥部门,各级应急指挥领导实行上下级负责制,各级应急指挥办公室实现任务对接,应急专家工作组更多开展相互间的交流、协商。横向上,应明确应急指挥系统指挥部、办公室、监测、专家和保障工作小组组成的部门单位,进一步明晰政府部门在应急指挥系统中角色定位和职能。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实现分级响应和部门响应相结合。其一要明确主体,应急启动、响应执行相应急保障、终止等,都要对应到具体的应急指挥部各工作小组和职能部门。其二,在应急响应的流程上,前后任务部门之间要有顺畅的工作对接,并行任务部门间要强化沟通减少摩擦。在健全现有体制基础上细化联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实现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

(五)明确大气重污染应急响应责任,健全应急后的总结评估

目前,不少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政府各项工作的核心指标,因此对于大气污染应急防治会存在懈怠、形式主义的现象。对此,首先要清晰界定有关政府部门在重污染应急预警和响应中的职能和责任,要明确应急预案强制减排措施的责任落实单位,构建起响应任务、响应部门以及信息数据之间的完备集合。在此基础上,摒弃原有的政治运动式的大气污染治理理念,在明确的责任内容和责任层级上进行有限问责,减少污染应急中“走过场”、“作形式”的动机。对于失职属实的,当由应急指挥部的督导工作组追究相应责任。其次,注重突发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后的总结评估,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在响应终止后开展整体性的应急响应工作执行、效果评估外,还应总结经验、形成应急案例库,推广先进做法。

(六)引入公众参与,实现政府与社会合作协同应对

在突发预警和响应方面,社会力量是政府重要的补充,能够很好协助其应对突发性事件。政府可以健全基层群众性组织,利用组织内部在信息传播上的便捷性、民众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积极自主地开展预警和应对活动。同时,倡导并扶持群众性志愿者队伍开展普及大气污染和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能力,协助政府的应急响应措施的开展和落实。此外,作为具有塑造大众认知、放大事件作用的媒体应受到重视。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在各类媒体上公布有关突发事件投诉方式和报警电话。借助新闻媒体在传播灾情信息上的主动权,宣传有关政府预案响应措施、避险、自救等知识和技能,杜绝谣言与错误消息的传播。充分利用利用媒体协助政府应对的同时,还可以以此拓宽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渠道,及时听取民意、接收决策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

[1]金太军,徐婷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协调能力:框架、问题与思路[J].学习与探索,2013(5):37-43.

预警机制实施方案篇4

一、制定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省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关于印发<省重污染天气重点监控工业企业限产减排实施方案>的通知》、《市重污染天气重点监控工企业限产减排实施方案》文件制定本方案。

二、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因持续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导致污染物大范围积累,造成辖区内出现严重污染天气时的工业企业应急处理工作。

三、工作原则

严格按照《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要求,以预警信息为启动指令,认真组织辖区内工业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

四、组织机构和职责

成立市区工信局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的统筹指挥。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副局长兼任,负责督导落实应急响应措施,指导全区重点工业企业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制定本地区重污染天气重点监控工业企业限产减排实施方案并上报至市工信局;指导重点监控工业企业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监督、检查应急预案执行情况。

五、应急响应

(一)响应级别

按照《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省重污染天气重点监控工业企业限产减排实施方案》规定,将大气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级别由轻到重依次分为3个预警级别,由轻到重依次为Ⅲ级应急响应(黄色预警)、Ⅱ级应急响应(橙色预警)、Ⅰ级应急响应(红色预警)。

(二)响应启动

根据省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的预警信息,当预警等级达到Ⅲ级及以上时,区工信局和重点监控工业企业按照各自职责立即开展应急响应工作。

(三)响应措施

1.Ⅲ级应急响应措施

(1)倡议性污染减排措施

①生产过程中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重点监控工业企业,自觉调整生产周期,减少污染物排放。

②倡导重点监控工业企业尽量减少含挥发性有机物的涂料、油漆、溶剂等原材料及产品的使用。

③倡导重点监控工业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污染治理设施效率,主动减排,调整有大气污染物排放生产工艺的生产时间。

(2)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

①工业减排措施。重点监控工业企业采取轮流停产、限时停产、限产等措施实现应急减排目标。

②扬尘污染控制措施。露天堆放的散装物料全部苫盖,增加洒水降尘频次。清洁作业在常规作业基础上增加机扫、吸扫等清洁频次。

2.Ⅱ级应急响应措施

在执行Ⅲ级应急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增加如下措施:

(1)倡议性污染减排措施。组织重点监控工业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污染治理设施效率,减少排放大气污染物生产工艺的生产时间,主动减排。

(2)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重点监控工业企业按照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期间工业企业限产及错峰生产管控清单,实施限产及错峰生产措施,严格执行“一厂一策”。

3.Ⅰ级应急响应措施

在执行Ⅱ级应急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增加如下措施:

(1)倡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倡导重点监控工业企业可根据重污染天气实际、应急强制响应措施,采取调休、错峰上下班、远程办公等弹性工作制。

(2)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重点监控工业企业按照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期间工业企业限产及错峰生产管控清单,实施限产及错峰生产措施,严格执行“一厂一策”。

(四)响应终止

根据省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的响应终止指令,终止响应行动,区工信局要按照规定,向区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市工信局及时准确报送重污染天气响应情况,并立即梳理总结应急响应工作。

预警机制实施方案篇5

一、建立税收预警机制势在必行

(一)建立税收预警机制是解决税源监控乏力问题的需要。

税源监控管理是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的前提和基础。其突出特点是提前性和控制性,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有以下3种失控现象,急需通过预警机制在内的税收管理措施予以解决。

1、管理性失控。是指由于税务机关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税源失控。如漏征漏管户大量存在就是管理性失控的突出表现。有相当一部分纳税人领取营业执照,但不办理税务登记,也不纳税。有的纳税人虽然办理了税务登记,但是没有设置账簿,长期不申报纳税。

2、机制性失控。是指由于税收征、管、查等环节职责不明确或者相互脱节,以及国、地税之间或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协调而引起的税源失控。如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和保全措施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配合等。

3、政策性失控。主要指个别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擅自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或者违规减税、免税,避税。

(二)建立税收预警机制是解决征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需要。

目前,受税收信息化建设速度、公民法制观念不强等因素的制约,在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纳税人清楚自己的经营行为或纳税义务,税务机关因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及部门配合,不能获取纳税人的经营行为及纳税义务等方面的信息。由于受各种利益因素的驱动,目前我国纳税人的财务核算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受人为控制,存在经营指标造假严重,计税依据失真现象。有的企业在银行多头开户,建立假账,资金体外循环,隐瞒销售收入,致使很多税源在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中被转移或隐匿,税务稽查时难以从帐目上发现问题,造成税收流失税收,监督难以真正实施到位。

(三)建立税收预警机制是打击偷逃骗税、遏制税收流失的需要。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偷逃骗抗税犯罪还难以有效遏制,涉税犯罪普遍化、社会化程度在个别地区呈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每年全国大约有300多名税务人员在与偷税抗税行为斗争中致伤。需要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得到偷逃骗抗税方面的有关信息,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协税、护税网络、司法保障体系给偷逃骗抗税行为以遏制和打击。

二、建立税收预警机制的目标要求和职能作用

为确保新征管模式的有序运行,推进依法治税进程,应尽快建立以“预防为主、过程监控”为特点,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执法责任制为核心和基础,涵盖税源监控体系,上限报警指标、下限报警指标等体系在内的税收预警机制。即在信息集中处理和共享的基础上,上级税务机关通过预警机制网络实时监控来查询各基层单位的征管状况和外部单位协作情况,定期公布各单位税收执法及征管质量指标等方面的情况;在发现异常情况后实时预告或警示,以便其及时处理或纠正。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税收预警机制一般要具备以下的职能作用:

(一)报警、提醒作用

从内部管理要求来看,税收预警机制一是要具备征管质量指标异常波动报警职能。如发现税务登记率、税款入库率明显偏低,欠税增长率偏高,予以提醒和报警;二是要具备税收管理缺位报警职能,如漏征漏管户报警;三是要具备金税工程“三率”偏低报警、发票协查报警职能;四是具备执法行为不规范报警职能,如对违章发售发票、办理出口退税,税务检查等执法程序违规、证据不全、文书不规范等行为予以报警。

从外部协作要求来看,税收预警机制一是要具备纳税人不奉行报警职能,如对纳税人开出税票但不按期到银行缴款现象予以报警。二是要具备大额欠税纳税人转移资产、帐户及察出境报警职能。三是要具备协税护税缺位报警职能,如对工商部门不及时-传递户籍信息、司法机关打击涉税案件的不作为行为予以报警。四是要具备偷抗骗税等大案要案发案率偏高报警职能。五是要具备税收收入与gdp逻辑关系出现异常现象报警能。如税收收增长速度突然低于gdp增长速度,即开始报警。

(二)规范和防范作用

通过对预警机制提供信息和问题的分析,促进岗位责任制和执法责任制的进一步建立健全,防范执法过错问题的发生。

(三)限制作用

通过预警机制设置职权权限的“警戒线”,限定各操作岗位和领导岗位的权限,以防止违规操作、越权办税问题的发生。

(四)决策和计划作用

通过对预警机制提供问题的分析,制定应急工作措施,防偷堵漏,明确月度、季度、年度工作计划和 重点,指明工作努力方向。

三、税收预警机制的体系构成

在建立税收预警机制工作中,首先必须树立预警意识,在系统内部建立一支由办公室督查员、信息中心信息分析员,征管、法规、稽查等部门执法人员构成的预警信息分析人员队伍,以及由领导层组成的决策和纠查反馈系统,其次要按照新《征管法》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网络,及时收集外部税收预警信息。同时,通过强化以下几方面工作,从而最终形成税收预警机制。

(一)进一步强化执法责任制及岗职体系建设。税收执法责任制及岗、职体系是预警机制的核心,要体现“两权”监督原则,进一步强化执法责任制及岗、职体系建设,通过合理分权、规范工作流程,形成一个管理严密、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税收管理体系。偏离执法责任制及岗、职权限的有关要求即亮“红灯”,产生对内部执法行为的预警信息。

(二)建立管理缺位、越权预警机制。通过工作督查、岗位目标考核、执法检查等途径,对征、管、查三个环节进行监控和分析,发现管理缺位、越权现象,及时提醒和采取措施。

(三)建立下限报警指标体系。在征管质量“七率”、金税工程“三率”,指标中设置下限,如将地准期申报率、准期入库率的下限 (必达指标)设置为90%,低于90%即报警,由数据分析人员将此信息传递给决策层,以便采取措施。

(四)建立上限报警指标体系。主要分为税务干部廉政建设上限报警指标、涉税案件发案率上限报警指标。如将违纪干部人 (次)、比率设置上限,接近或突破这个上限时,就要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设置大案要案发案率上限、接近或突破这个上限时,就要研究加大稽查工作力度、打击偷抗税的坚决措施。

(五)建立税源监控体系。税源监控包括微观监控和宏观监控。微观监控指对单个纳税人个体的监控,如利用第三方数据(工商登记的开业、停歇业、注销信息)监控具体纳税人变动情况,监控具体纳税人日常经营的税源异常情况。宏观监控则应利用宏观经济信息(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gdp指标),分析经济增长情况,分析经济结构变动情况,分析经济效益的结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估算税收收入贡献能力,比较税收收入的总量、结构变动与现有各类纳税人实际缴纳税款情况的差异,从宏观上把握税源变化和税收差距的分布,采取相应征管措施。

(六)建立纠正纳税人不奉行行为的纳税申报监管体系。纳税人在申报纳税方面的不奉行行为有3类:不履行申报义务、逾期不缴纳税款、申报税款不真实。如果能及时发现纳税人的不奉行行为,不仅可以纠正该行为,还可以有效地抑制纳税人在以后时期的不奉行行为。

在监控未申报纳税人方面,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应用和数据的对比分析,利用掌握的纳税人名册以及当期已申报纳税人名册,统计出该期未申报的纳税人,在此基础上,扣除在其他业务记录中发现的不需申报的纳税人(如汇总申报户、未达起征点纳税人、临时停业纳税人等等),从而准确掌握应申报而未纳税纳税人名册,进行催报催缴和处罚。

在监控逾期未缴纳税款行为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与金融部门的协税护税网络,实时取得纳税人存款余额等信息,从而采取强制执行、税收保全、加收滞纳金、罚款等措施。

在监控申报不真实行为方面,可以利用第三方数据进行核对,如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支付利息的清单,核对纳税人申报利息收入是否真实;利用出版机构支付的稿费清单,核对稿酬收入是否真实;利用商业运输单位的业务记录,核对纳税人申报的流转税是否真实,从而对计税依据进行合理调整,及时查补税款。

预警机制实施方案篇6

[关键词]高校 廉政建设 预警机制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近年来,高校腐败现象呈易发多发态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要积极研究构建廉政预警机制,形成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预警运行程序,进一步增强预防腐败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前瞻性,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广大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干事创业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平台,为高校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构建高校廉政预警机制的重要意义及其基本内涵和功能

1.构建高校廉政预警机制是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参与的社会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高校腐败现象呈易发多发态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08年全国各级教育纪检监察部门办理的案件中涉案人数6549人,受党纪政纪处分4889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307人。这反映了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也要求我们增强紧迫感,积极应对新形势下高校反腐倡廉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抓好《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反腐败工作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要“建立测评机制,搞好科学分析,使反腐败工作更有预见性。”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因此,高校预防腐败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关口前移,针对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实施预防。

2.高校廉政预警机制的基本内涵和功能。预警机制是指由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成的预警系统,作用在于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打信息安全的主动仗。构建高校廉政预警机制是将现代管理学科中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在高校反腐败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构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预警机制,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途径和方法,及时发现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提醒,予以警示,以防范和遏制领导干部违反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制度和措施的总称。由此可知,高校廉政预警机制应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预测功能。预警机制对收集到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评判,及时发现某些敏感性指标的异常变化,对可能发生的廉政问题做出预测。二是化解功能。当潜在廉政风险达到一定级别时,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给予化解。三是监控功能。通过对预测的风险进行跟踪监控,随时掌握廉政风险点的发展动态和化解情况。

二、构建高校廉政预警机制的主要环节和方法

参照风险管理理论,将高校廉政预警机制的过程主要分为信息采集、分析评估、结果运行和监控反馈四个环节。

1.信息采集环节

信息采集的目的是获取高校广大领导干部和教职工涉及廉洁自律方面的思想、行为动态;高校改革和发展进程中与反腐倡廉建设相关的决策、工作程序(方法)、规章制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上级相关要求等等。这是廉政预警机制中最基础的环节。领导干部、一般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都承担着廉政风险,所以信息采集对象应尽可能包含高校所有教职工,以采集到更加真实的、全面的信息。从近年来高校查办的案件情况看,高校职务犯罪主要发生在掌管财物执行权和审批权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2008年开展的调研表明,高校腐败发案部位相对集中,基建、采购和招生领域成为高校腐败的三大“病灶”。因此,信息收集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特别是要紧紧围绕高校中腐败易发、多发的薄弱环节。

做好廉政信息采集,需要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健全信息采集机制。一是建立高校关键岗位人员廉政档案。高校应为高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关键岗位管理人员建立廉政档案。廉政档案中要记载的主要内容是:建档人基本情况,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本人年度廉洁自律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本单位对其廉洁自律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意见等等。二是整合内外部监督渠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内部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审计和工会等单位参与,定期通报本校发现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同时,还应建立与公检法等政府机构合作和本地区兄弟院校的沟通机制,互相通报情况,防患于未然。三是建立信息跟踪监控制度,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可以通过谈话、函询、短信、问卷调查、群众测评和实地走访等形式对预警对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测;加强工作,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领导接待日,实行座谈制度等。

2.风险分析评估环节

风险分析评估环节是预警机制的核心,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对存在的廉政风险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从而起到预测的作用。风险分析评估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影响区域和程度、持续时间等方面,从而找到影响廉政建设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定量风险评估主要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即通过建立客观性权向量,对模糊矩阵进行运算的综合评价方法。定量分析是通过已经建立的廉政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有针对性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计算,按照评定级别确定风险等级。定性风险评估主要是指专家会诊型评估,由专家小组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风险评估。比如,召开重大建设项目论证会,招标采购分析会以及定期召开学校廉政建设形势分析会等。

3.结果运行环节

结果运行是根据风险评估得出的预警警报,要针对可能会发生的廉政问题或者已经出现的苗头性问题,采取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等有力措施,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是廉政预警机制的关键环节。结合高校实际,廉政风险处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和做法:一是开展正反两面典型教育;二是不定期廉政预警简报;三是发放监察建议书;四是进行专项效能监察;五是进行提醒谈话或诫勉谈话;六是责令整改;七是追究领导责任。

4.监控反馈环节

监控反馈环节主要是对预测的风险进行跟踪监控,随时掌握安全隐患的发展动态和化解情况,并反馈给分析评估机制。就高校而言,由廉政预警机制领导小组制定廉政风险处理方案后,要连续监督实施过程,对化解廉政风险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控,根据实际及时调整风险处理办法,并同时将风险处理结果进行反馈,再次进行风险分析评估。

三、实施高校廉政预警机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高校廉政预警机制的运行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党委(常委)应为实行高校廉政预警机制的责任主体,纪委具体负责实施,各职能单位通力配合,各院系领导班子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廉政预警机制的实施。二是加强宣传。要宣传廉政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师生对廉政预警机制的认同感。

2.重视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在廉政预警机制中的作用。坚持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比如开展节前廉政预警活动、中心组学习会、算“七笔账”活动、家庭倡廉活动等。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加强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切实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岗位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教育。

3.构建廉政预警机制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在招生、物资采购、基建等关键领域实施“阳光工程”,消灭腐败滋生的土壤,从而更有效地预防腐败的发生。

4.构建廉政预警机制与惩治腐败相结合。始终保持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始终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以震慑有倾向性的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多数干部,增强广大师生来信来访提供违规违纪线索的积极性和信心,以确保预防腐败工作深入有效开展。

构建高校廉政预警机制是高校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努力方向,随着对其内涵、运行规律的不断了解和把握,需要不断深化信息采集、风险分析评估、结果运行、监控反馈等四个环节操作程序和内容,不断研究风险管理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数学模型构建,以更加发挥高校廉政预警机制在高校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王立英.在2009年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4]王莉亚,邱均平.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中的预警机制.图书情报知识,2004.

预警机制实施方案篇7

[关键词]风险预警 制约 监督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199-01

构建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党中央根据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的重要决策,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建立科学管用的风险防控机制,监督和制约个人权力,有效化解廉洁风险,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环境。鄂庄煤矿积极探索廉洁风险防控预警机制的办法,通过找准廉洁风险点、落实防控措施、严格控制风险三个环节,全面实施了各级领导人员、重点岗位管理人员廉洁风险防控,形成了以廉洁风险的查找、防范、控制为主线,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清理为核心,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规范执行为主要内容,从源头有效防控廉洁风险的工作新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关于廉洁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内涵及特性

廉洁风险防控机制,是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将风险防控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反腐倡廉工作实践,以防控廉洁风险为核心内容,针对可能诱发腐败的各类风险,通过分析评估,查找风险点,建立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的防线,形成对防控工作实施过程和质量管理的预防腐败工作机制。廉洁风险可分为思想道德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业务流程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外部环境风险五种类型(简称“五类风险”)。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从微观来说主要是指廉洁风险管理,可分为查找及评定风险等级、制定并实施注重预防、突出重点、管理过程、自我完善、立足内控并形成操作规程五个环节的特性:

(一)注重预防。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在明确和充分评估廉洁风险种类和级别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建立预警和防范机制,做到弥补漏洞,降低风险,防患于未然,把保护干部和注重预防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突出重点。紧密联系实际,通过查找评定廉洁风险和制定防范措施,把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审批及使用、重要人事任免等重点工作岗位和关键环节纳入重点监控管理范畴。

(三)管理过程。加强对管理事项从经办开始到完结全过程的管理,通过预防措施,及时发现潜在的廉洁风险和管理的薄弱环节,纠正问题,循环反复,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

(四)自我完善。从最熟悉的日常工作环节入手,及早发现廉洁风险,选择确定最适用的防范措施,达到确保自己不出现“以岗谋私”、“”等腐败问题的效果。

(五)立足内控。一是立足流程(程序)控制。针对不同部门的权力事项和用权方式,优化运行程序,制定作业标准,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程序,做到下一道程序对上一道程序进行控制,每道程序或每个环节之间相互制衡。二是立足岗责控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把党风廉洁建设责任制与内控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把“一岗双责”制度贯穿到内控机制运行的全过程。三是立足层级控制。

二、建立廉洁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构建廉洁风险预警机制,就是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把风险管理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到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中,鄂庄煤矿以排查防控廉洁风险为核心内容,针对可能诱发腐败的各类风险,对廉洁风险的各种信息实施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及时预测廉洁风险的变化趋势并发出先兆预警,紧紧抓住“自查、防控、督查、评估”等关键环节,对在工作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廉洁风险苗头进行预先防范、警示以及采取应急措施,有效防止和及时处理岗位廉洁风险。2014年全矿副科级以上人员227名,通过个人自查,对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形成了个人自查报告,自查报告共计227份,查找存在问题共计856条,制定了防范、防控措施856条,提前预防和提前化解权力运行中的各类廉洁风险,做到惩治于已然,防之于未然,促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从政行为更加廉洁。

三、建立廉洁风险预警机制的主要措施

针对当前基层行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鄂庄煤矿从廉洁风险易发多发的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通过探索建立与廉洁风险防范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和反馈制度,加强对廉洁风险点的排查和分析评估,加强对典型案件的深入剖析,实现分析、评估、预警和预防一体化,提高案件预防工作的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减少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

(一)加强了廉洁风险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鄂庄煤矿高度重视从反映、案件查处、干部考核和专项检查中获取的廉洁风险信息,全年信息员共计上报204条纪检信息,各级党政、单位部门负责人,共计座谈1623人,座谈了3240条信息,形成以案件风险排查和员工异常行为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多渠道信息收集机制。

(二)突出了重点加强风险预警防控。围绕制约监督和规范权力运行,对重点人员、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的风险评估工作,可针对重要部门、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的特点,根据部门和岗位的职能特点,以及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违纪问题发生的几率等,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借鉴现代风险管理的方法,认真细化和分析各类风险点的表现形式,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措施。

(三)强化了对权力使用的监督制约。加强权力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廉洁风险点的排查;借助区务公开、民主管理、群众评议等多种形式,提高权力使用的透明度;纪委人员每月5日前,开启党风廉政举报箱,建立了开箱登记薄做好了开箱记录和举报电话登记。通过纪检信息员、意见箱、举报电话等各种形式,有效防止和杜绝权力腐败,最大限度降低廉洁风险,有力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四)积极发挥警示教育重要作用。充分运用个案预防、系统预防和专项预防等方法,通过加强对已经查办的典型案件的剖析,深入查找案件发生的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举一反三,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预防的对策措施;全年共计播放廉洁警示教育片4场次,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的形式,利用典型案例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警示剖析教育。

预警机制实施方案篇8

实践证明“方案可行”

10月31日,佛山开启了广东省内首次空气质量重污染应急预案演练。根据模拟情景,当天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四个区域内50%及以上的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前一天空气质量日报的空气质量指数,以及当天8时主要污染物最近24小时浓度平均值处于严重污染水平,首要污染物为PM2.5,气象预报未来24小时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情况达到应急预案启动条件,佛山空气质量重污染Ⅰ级应急预警随即启动。

佛山市空气质量重污染应急响应综合协调组立即通过佛山市政府官网、佛山市环保局官网和佛山日报等主要媒体预警信息,并向佛山市教育局预警信息,建议中小学减少或停止户外运动。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的指令也随着下达:南海3个,顺德5个,高明1个,三水2个燃煤电厂必须使用含硫量低于0.5%的优质低硫燃煤;对五区共484个企业开展重点巡查,对没有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要实施停产;在佛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非绿标的公务车全部停驶,绿标公务用车停驶30%,在五区共8个路段开展高排放车限行执法。此外,预警期间,停止全市一切建筑拆除工程,停止五区共1250个施工工程的干料搅拌、土石方作业和渣土运输等主要产生扬尘工序,增加在日常道路洒水作业2次以上。

为检验指令的执行情况,佛山市政府副秘书长林灼杰、佛山市环保局局长潘志文等携执法检查组赴各片区开展实地检查,在禅城区新福港工地,建筑工人正用大水枪对的沙土、路面进行喷水降尘;在佛山东亚股份有限公司,接到预警后,该公司厂区马上关闭锅炉作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在南海大道北,交警等部门正在开展高排放车限行执法。

11时25分,佛山全市空气质量状况回落,AQI小于200,且天气预报未来24小时内片区无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佛山开始解除全市四个区域Ⅰ级应急措施。

林灼杰说,佛山是省内第一个出台空气质量重污染应急预案的城市,并无实践经验可借鉴,但此次演练全过程衔接紧密、有条不紊,初步建立起空气质量重污染应急体系。通过演练也检验了佛山市空气质量重污染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践证明“方案可行”。

“总的来说,这次演练是合格的。”潘志文说,接下来佛山将更加细化和完善各项空气质量重污染应急措施。潘志文表示,以后还将与电讯部门衔接,向启动应急响应区域的市民预警短信,并在网络上公布应急停驶的公务车车牌号,以供社会监督。

高明尚未演习先入实战

事实上,在10月29日,由于高明区空气质量“处于重污染水平”,佛山首次了空气质量重污染预警,预警级别为Ⅱ级,高明尚未演练,便首先进入“实战”。这也使佛山成为省内首个启动空气重污染应急的城市。

重污染预警信息之后,佛山市环保局官方网站、微博挂出预警信息,高明环保、气象等部门通过微博等多种途径告知企业、市民预警信息,建议高明区内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心脏病、肺病等易感人群应当留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建议中小学减少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减少户外运动和室外作业时间。卫生部门制定敏感人群防护方案,不适人群治疗方案。

预警同时建议公众及大气污染物排放单位自觉采取措施,减少污染排放,建议性减排措施包括: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小汽车上路行驶;加大施工工地、裸地的洒水降尘频次,加强施工扬尘管理;排污单位控制污染工序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

作为首次启动的空气应急预案,高明的应急工作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有媒体称,高明许多应急措施“走不出会议室”。例如,虽然当天环保部门通过政府网站及微博预警,但仍有不少高明市民表示未收到空气重污染的预警信息,一些学校也并未因此减少学生的户外活动。潘志文坦言,首次预警在时效性、各部门联动性方面稍显滞后,“反应有点慢”。他也指出,因为是首次,还缺乏经验,接下来除了动用网络、电视、电台、报纸等途径外,会考虑和通讯运营商对接,通过短信的方式及时将预警信息告诉市民。

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于《佛山市空气质量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规定Ⅱ级预警时“片区内的持非绿标的公务车全部停驶,片区内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带头停驶15%的公务车”的条例,高明此次应急中并没有完全履行,“停驶的车辆,应该进行集中保管,停驶的车辆,全部要公布车牌,接受市民的监督。政府要起带头作用,表明防治污染的态度。”潘志文表示。

先行先试重污染应急路

《佛山市空气质量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广东首个空气质量重污染应急预案,自9月1日起施行。预案旨在尽可能减缓持续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的空气污染程度,引导居民合理安排出行和生活。

按照预案规定,当佛山空气质量指数(AQI)大于或等于201时,将启动空气质量重污染应急预案。预案实行分区域、分级别、分污染物启动应急措施,佛山五区被划分为四大区域: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

当某个区域内50%以上的空气监测点前一天的空气质量日报指数,以及当天8时主要污染物的最近24小时值的平均值均处于重度污染水平,且气象预报未来24小时有不利气象条件时,将启动预案,在区域内主要媒体健康防护警示。警示分为Ⅱ级和Ⅰ级,警示级别不同将实行不同的应急措施。

而根据重污染的首要污染物种类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将不同:当空气质量重污染的首要污染物为臭氧时,将采取警示措施;当重污染的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2.5其中之一时,将实行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与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并举的方式,全力降低空气质量重污染程度。

预警机制实施方案篇9

【关键词】控制;求助需求;调解;依法干预

一、搞清基本问题,抓住培训切入点

(一)认清家庭暴力的本质

警察在长期的工作中,发现导致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因为一方爱唠叨,因为一方不善于安排家庭生活琐事,因为一方对外处理问题方法不得当,因为对一方对自己家人态度冷淡或忽视自己家人的利益,因为施暴人喝了点酒控制不住自身行为,因为施暴人在外面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回家后没有得到良好的释放,因为施暴人在经济大潮中出现了意外……这些暂且还都被认为是暴力存在一种理由或有导致暴力发生的诱因,但也有警察发现,施暴人对家庭成员中的一人或几人实施暴力时,没有任何理由。

培训前,有些警察很困惑,除了历史因素的影响和家庭内部暴力行为的习得性外,引发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千差万别,其中何为共性因素,导致家庭暴力屡禁不止?换个角度设问,家庭暴力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深刻认识家庭暴力的内涵,从而使警察对家庭暴力的干涉更为切中要害,这是培训课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家庭暴力的施暴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对受害人,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达到对受害人的控制,这就是家庭暴力的实质。因为施暴人与受害人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不一致,无论施暴人对受害人可以采取殴打、残害、强制限制人身自由等传统的暴力方式,还是采取对当事人而言自认为是相对和缓的精神控制、经济控制等手段,均使受害人处于被占有、被管理、被影响的地位而无法真正表达本人的意志,甚至只有放弃或牺牲了本人某些利益才能换得婚姻家庭内部的暂时和平,也正是这种放弃与屈从,使得施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没有付出应有的代价,越发导致家庭暴力中施暴方的控制不断强化,受害人的身心受到更严重打击、产生屈辱、无助、恐惧、极度痛苦、自我认同度降低等,对施暴人的种种无理要求最终以满足而告终。通过对家庭暴力控制本质的分析,使民警更深刻地认识家庭暴力,理解家庭暴力行为的多样性,体会受害人的受害境地,为正确处理家庭暴力案件奠定基础。

(二)了解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救助需求

警察在干预家庭暴力过程中,遇到最尴尬的情形就是在因家庭暴力导致的治安案件中,当警察根据受害人的请求对施暴人实施必要的法律惩处后,受害人又苦苦为受害人求情,要求宽处施暴人,除了因为施暴人在家庭中拥有的经济地位外,更多的受害人表示对施暴人的宽恕。受害人的这种理由使得一些警察很茫然,问题的根源在于警察在干预过程中尚未准确地了解到受害人在寻求公权力救助时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根据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与美国律师协会全球法治项目部中国项目办公室合作支持的7家机构联合调查后编制的《受暴妇女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受暴妇女在暴力发生后希望得到服务的主导机构中“派出所/110”处于第二的位置,受暴妇女希望得到的具体服务主要有:“制止对方暴力,但不离婚”(16.9%);“对施暴者进行矫治”(16.5%);“情感支持”(14.8%);“离婚”(12.6%);“得到经济赔偿”(8.7%);“法律援助”(7.4%);“住房”(6.8%);“取得孩子抚养权,拿到孩子抚养费”(4.4%),“制止对方在离婚后继续暴力”(4.2%);“找工作”(3.2%);“医疗服务”(2.1%);“其他”(2.3%)。受暴妇女在如何对待施暴者的应答中,选择的答案按比例依次是:“说服教育”(24.3%);“心理辅导”(15.1%);“离婚”(14.2%);“警告”(8.8%);“强制治疗”(7.6%);“拘留”(7.5%);“治安处罚”(7.1%);“判刑”(5.4%);“社区服务”(3.1%);“罚款”(2.6%);“媒体曝光”(2.3%);“行政处分”(1.4%);“其他”(0.5%)。这些数据是7个合作单位深入不同区域、采访不同对象所得出的综合数值,这些数据是警方很难从得到的,但却具有很强的参考性。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受害人往往更需要将挽救放在第一位,将处罚放在较为靠后的位置,“离婚”反而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选择。警方应了解受害人的这些需求,了解她们在求助公权力时仍然将劝阻、教育矫治施暴者以及自身的情感支持放在较为靠前的位置,因此对于具有特殊亲缘关系的家庭暴力受害人在予以救助时,首先要将说服教育施暴人,对受害人给与情感支持,这些法律因素之外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抓住处置中的难点,提高培训的适用性

(一)家庭暴力行为是否适用调解问题

因家庭暴力导致的治安案件是否适用调解,在现实执法实践中是许多警察感到很棘手的问题。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等规定,对于因婚姻家庭纠纷引起的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故意损毁财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侵犯隐私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经受害人、施暴人双方同意,公安机关可以治安调解。其中包含着:(1)起因条件(因家庭暴力导致的治安案件),(2)行为条件(发生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侮辱、诽谤、诬告陷害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3)情节条件(情节轻微),(4)意愿条件(双方当事人均要求调解),(5)认定条件(公安机关认为可以调解),只有当上述五项条件同时具备时,方可适用治安调解。

但对于雇凶伤害家庭成员、结伙殴打家庭成员、多次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含多次伤害他人身体)或在治安调解过程中又挑起事端的情形均不属于“情节轻微”的情节条件, 故不适用调解。这是在调解中需要把握的基准。

此外,在实践中应当避免两种倾向:一种不敢适用调解,害怕因家庭暴力案件中双方当事人的地位绝对不平等,适用治安调解可能会导致公权力没有使施暴人对受害人的侵害行为付出应由的代价,反而在公安机关调解下完成了受害人对施暴人的谅解和宽恕,无形中帮助施暴人达到了继续控制的目的;另一种是随意适用调解或强行调解,一味地“抹稀泥”,甚至以调代罚,导致干预家庭暴力的效果不佳。这两种做法都错在对家庭暴力导致治安案件性质定性不准,将调解这种“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行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手段弃之不用或被滥用。

实践中,警察对家庭暴力导致行为的结果,应按照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责任承担分级、分类的方式予以判定,而不应将家庭暴力行为导致的结果一律归结于犯罪行为。在违法治安管理的行为中,公权力的介入只是进行家庭秩序修复和重整,公权力的干预必须适度,这是公权力对私权利救助在本质上尊重权利主体意愿的体现,此种调解的目的旨在使违法者在真诚悔悟的基础上,达成与受害者和解的协议,这种调解的功能重在教育和慰藉。而滥用调解的行为,侵害了受害人对公权力救助的自主选择权,这与设立救助措施的法律初衷相悖,警察应综合执法实践经验,可结合行为的动机、目的、手段、方法、行为的时机、损害后果以及认罪态度等因素 加以确定,从而尽量做到认定的同一性,为救济权利的平等实现创造条件。

(二)轻微伤害案件中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的适用问题

家庭暴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它通过殴打、捆绑、威吓、强制限制人身自由、遗弃、虐待、破坏财物等方式表现出来。对于以殴打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伤害家庭弱者形式出现的家庭暴力行为,在受害人不同意调解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可否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许多警察感到适用此条有一定难度。

家庭暴力行为破坏家庭和睦,导致家庭中弱势群体利益受损,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严重的家庭暴力还可能导致女性以暴抗暴,以犯罪手段进行报复,危害社会安全。因此对家庭暴力行为需要依法采取有效手段予以惩治,使施暴人为施暴行为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有效制止暴力行为,根据情节的轻重程度,对施暴者予以教育和处罚:对于持续、经常性但情节轻微、且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家庭暴力行为,可按虐待行为处罚,对遗弃家庭成员的家庭暴力行为,对遗弃行为,不需要被遗弃人告诉,公安机关可以依职权进行处理,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5条处罚;但对于非经常性、但一次暴力行为情节较重或情节恶劣的,可以按故意伤害他人来处罚,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处理。特别家庭暴力施暴人具有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殴打、伤害家庭中残疾人、孕妇、不满14周岁的人或者60周岁以上的人的;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情形,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第2款的规定加重处罚。

在适用第43条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就伤害问题的处理有明显的不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殴打他人的行为只要求具有客观上表现为殴打他人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不再要求具有“轻微伤”的行为后果,以尽量减少殴打他人或者以其他方式伤害他人案件定性对伤情鉴定结论依赖,不再规定伤情的下限,对明显不构成轻微伤的殴打他人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在采集相关证人证言的情况下,无需伤害鉴定,即可依法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当然,对于伤情处于轻微伤上限与轻伤下限相对模糊的程度时,公安机关作出治安管理处罚仍需刑事技术鉴定部门出具的鉴定结论。

(三)处置中注重自身权益的保护问题

警察在现场处置家庭暴力案件时,往往会遇到以下情况:

第一,对施暴人的施暴行为进行阻止,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小的情况,如一个正阻止欲用茶杯攻击受害人的警察,由于自己的阻挡行为使施暴人手中的茶杯没有打到受害人的头上,相反却打到了施暴人的眼眶上。施暴人在几天后对该警察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警察赔偿其医疗费、误工费等相关费用。警察想让受害人出庭作证,当受害人不愿意,一直未出庭。

第二,2010年3月9日,兰州市公安局特警窦勇因处置家庭暴力报警而遇害,这一事件的发生使警察们面临着在处置家庭暴力案件时自身安全的问题。

遇到上述情况,警察提出“应如何办”?

在干预家庭暴力过程中,警察会遇到不能确定的危险,一方面它会导致受害人承受无法绝对预期的伤害,另一方面,它还会导致处置者在不留意的情况下被施暴人施致以无法绝对预期的伤害。因此,对警察家庭暴力案(事)件的培训,应当增加风险意识教育。

对于第一种情况,需要提醒警察注意两个问题:首先,取证意识问题,即当茶杯打到施暴人眼眶上时,警察当场就应当向施暴人确认眼眶上的形成过程,且记录在出警记录上,由施暴人签字,此时你的一时疏忽,便会造成日后工作的被动;其次,固定现场证据,即施暴人、被害人以及处警警察三方的位置,及时将茶杯作为证据调取,结合现场位置和茶杯上的指纹、茶杯触碰到施暴人眼眶后掉到地上的走向等综合情况分析,会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证明。

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可适当借鉴、吸收美国警方为我们提供的经验:处置每一起家庭暴力案件,都应当进行一定的风险评估——评估过去曾有过的暴力,预测在干预中施暴人、受害人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警灯/警笛会对嫌疑人情绪激动程度可能会造成的影响,且在现场处置中,警察尽量将施暴人控制在相对宽阔的地方,避免在卫生间、厨房等相对狭小的地方,还应注意观察现场当事人的情绪,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最好在到达现场前提前做好预案,一定在有同伴的情况下处置一个现场。

三、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培训效果

(一)处理好公权力干预与保护私权的关系,提高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自觉性

正确认识公安机关在干预家庭暴力过程中的定位,明确公安机关在干预家庭暴力中的责任,是做好公安机关防治家庭暴力工作的基础。而公安机关干预的公权力性,家庭暴力处置中涉及到对各种私权利保护,都是需要公安机关慎重考虑的问题。

警察在执法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是,“公权力来源于私权利,是实现私权利的手段;私权利要有公权利来保障实现,是公权力存在的目的。” 在法律允许的程度内,充分满足受害人对自己生活领域自主权完全行使的要求,尽量不因公权力的依法介入而导致社会关系中最亲密的家庭关系趋于冷漠;当惩罚、预防家庭暴力违法犯罪行为的价值与尊重婚姻家庭关系当事人自主权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当施暴人的施暴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进而破坏到整个社会秩序时,国家公权力必然要履行职责,强制某些受害人放弃其对生活领域自主权的选择,以维护更多人的利益是警察义不容辞的责任。警察在干预家庭暴力过程中,须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行为,做到依法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好首次及其后的干预行为,以执政为民为宗旨,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理性、平和、文明、公正为理念,处理好保障人权、惩处违法犯罪的关系,把维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利益与提升公安执法公信力有效融合,提高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自觉性。

(二)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用足用好现行法律

随着我国法治化程度的加快,对家庭暴力问题的法律调控不断健全,公安部在原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相继推出了七部委《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修正)、《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修正)等,其中对公安机关干预家庭暴力从总的原则、对因家庭暴力引发的治安案件、因家庭暴力引发的刑事案件的处理作出较为细致的规定。除七部委的规定中直接使用家庭暴力的概念外,其他的法规均从家庭暴力具体行为导致后果的层面作出具体规定。加之《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公安机关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干预家庭暴力的法律规范较为全面,仅在各机构相互合作问题上欠缺相关规范。

通过对现行法律中所规定的公安机关干预家庭暴力的法条归纳集合不难发现,公安机关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力度在不断加大,在全国尚未出台统一性的反家庭暴力法律规范时,警察应加强对现行法律规范的学习,深刻理解法律宗旨所在。对家庭暴力的干预,从立案调查到案件处理、再到惩治和教育施暴者、救助受害者等一系列程序,对于从公民要求的一般救助行为,到处理因家庭暴力导致的治安案件或刑事案件,都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适用条件以及处理方式严格、规范进行,不得创制、超越或违背法律的规定。警察一方面需要依法办案,同时在法律框架下考虑受害人的求助需求,本着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用好用足现有法律;提高依法干预的效果。

预警机制实施方案篇10

经济、社会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导致企业经营活动中各利益主体在市场中的依存性和关联性变得日益复杂与多样,企业竞争的环境也体现出动态性、不确定性的特征,危机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常态”,已经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据零点调查公司对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危机识别和应变能力的调查,有72.7%的被访者属“低危机识别者”,只有约9.1%的管理者属于“较高危机识别者”,具备较高的危机识别和应变能力[1]。可见,国内企业普遍缺乏危机识别和预警的能力,迫切需要寻求有效的途径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危机识别、预控与预警等能力。竞争情报具有环境监测、危机预警、决策支持等功能,可以使企业在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中及时跟踪、发现竞争环境与竞争对手的动态,避免受到突然袭击,增强企业预防危机的能力,是企业开展危机识别、预警与预控工作的基础[2]。关于利用竞争情报来帮助企业进行危机识别、预控与危机预警的研究,主要有竞争情报与中小企业危机预警能力[3],竞争情报与早期预警[4],竞争情报运行机制与危机预警[5],竞争情报与危机预警体系[6]以及竞争情报与危机预警系统[7]等。文献调查发现,国内外有一些关于竞争情报与危机识别、危机预警相关的研究,但是不够深入,缺乏对危机识别、预警、预控与竞争情报本质的、透彻的、系统的研究,对利用竞争情报解决危机识别、预警与预控问题的机理、机制等问题的研究更是非常薄弱。危机潜伏期是危机管理3个阶段的开始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做好了,可以起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作用。构建危机潜伏期的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不但能帮助企业识别危机,制定危机预控计划,而且也能够帮助企业诊断危机,进行危机预警,是一种有效的、理想的危机管理方法。本研究分析危机潜伏期危机的特征和危机处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危机潜伏期的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试图为面向危机潜伏期的竞争情报工作提供一种有效的机制。

2危机潜伏期的危机特征及其处理

2.1潜伏期的危机特征危机在潜伏期阶段会出现一些征兆,但是这些征兆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企业管理人员不容易察觉到。潜伏期的危机特征主要有隐蔽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关联性等。隐蔽性是指危机往往隐藏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危机的这种隐蔽性特征使得危机难以防范,但同时也使得危机诱因分析、诊断、预警和预控成为可能。危机的不确定性是指有些危机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往往没多少人注意,而最后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局。“9•11事件”就是典型的个案,飞机撞击世贸大厦,这样的危机在爆发前都会被认为是“疯狂”的想法,但它的确发生了[8]。危机的无序性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从未发生这样的危机,处理起来无章可循,是非程序化决策问题;二是危机是动态的,随着影响危机的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没有特定的发展方向。有些危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企业面临的危机往往是综合性的,具有关联性的特征。某一种危机与另一种危机可能互为因果,也可能都是第三种危机的果或因,如企业的财务危机可能引发人力资源危机、生产与销售危机等。

2.2潜伏期的危机处理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预防,在于以最小的成本将可能出现的危机损失减到最小,因此危机潜伏期的危机预警成为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效益最高、最为明显的阶段。潜伏期的危机处理可以分为危机诱因分析、危机预警、危机诊断和危机预控几个阶段[8]。

2.2.1危机诱因分析大多数企业的危机都是有迹可循的,导致企业经营活动失败或者遭遇危机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原因,如企业决策失误、企业管理不善(组织危机、财务危机、生产与销售危机)、企业人才流失(人力资源危机)等;外部原因,如企业外部环境突变(自然灾害危机、政治性危机、政策性危机、破坏性危机、企业公关危机)等。危机诱因分析的过程是在企业内外部竞争情报的支持下进行的。

2.2.2危机预警指在对潜在的危机进行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并因此而做出向潜在危机受害人和企业决策人员报警的管理活动。危机预警系统通常由危机监测、危机评估和危机报警3个子系统组成。支持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称之为预警竞争情报。

2.2.3危机诊断危机诊断过程包括成立危机诊断小组,针对企业内外部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寻找企业存在的问题确定诊断的课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诊断课题进行专题分析、提出和实施改善方案。危机诊断的过程也需要竞争情报的支持,称之为诊断竞争情报。

2.2.4危机预控危机预控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地消除一切可消除的潜在危机,减少不可消除危机的不良影响。危机预控是指根据监测、预警的情况,对企业的潜在危机进行预先的控制与防范,以防止潜在危机的发生或者减轻潜在危机爆发后的危害后果。实施危机管理预案是危机预控工作的基础,危机预案的实施也需要竞争情报的支持,称之为预控竞争情报。

3案例分析

3.1案情介绍

1988年,华为公司(HuaweiTechnologiesCo.,Ltd.)创立于深圳。华为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华为公司的海外行贿风波事件[9]的经过大致如此。2005年7月5日,Bangladesh当地的第一大报“TheDailyStar”披露孟加拉邮电报电话局(BangladeshTelegraphandTelephoneBoard,BTTB)主席N.Islam涉嫌受贿一文,提到该主席在一项移动电话项目中,没有将售后服务打包到设备合同中而浪费了3700万美元,而设备合同则由西门子(Siemens)和HuaWeiTechnology中标。该事件在国内某些网络论坛中引起轩然大波,有论坛贴出《华为踢爆惊天大案孟加拉涉嫌巨额行贿》的帖子,认为N.Islam被审查的主要导火索是华为和Siemens在此合同中涉嫌行贿。无独有偶,2005年7月17日SriLanka当地第二大报“SundayLeader”刊登现任总理涉嫌受贿一文也在国内BBS上流传。标题为《华为假借海啸捐款巨款贿赂斯里兰卡现总理》的帖子中指出,该国总理2005年1月1日至7月1日期间的银行账户记录中,华为公司2005年3月2日从渣打银行汇入10万美元。面对此次危机事件,华为不但有自己的新闻发言人与公众媒体进行沟通,而且还邀请《IT时代周刊》等媒体同时进行调查。

3.2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案情分析可知,华为公司在危机发生后采取企业领导人出面表态、联合媒体共同调查等有效的措施,较为成功地应对了此次“华为海外行贿”危机。但是进一步分析华为在危机潜伏期的危机预警和预控工作,可以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

3.2.1缺乏专门的危机预警工作机构华为在遭受国内网络媒介失实报道引起的危机后,有公司领导人作为新闻发言人主动与媒体沟通,出来澄清事实,但是从整个公司的角度来看,公司缺乏专门的危机预警工作机构。可见,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组织是企业进行危机管理最为基础的一环,应该引起企业的重视。

3.2.2潜在危机诱因分析不够全面企业危机预警工作的前提是识别企业潜在的危机所在,找到“靶子”才能有的放矢,使危机预警的监测、评估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华为公司在国内网站出现“华为海外受贿”后的两天就做出了反应,说明华为还是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监测机制的,预警竞争情报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海外媒体的关注就显得比较缺乏,因为早在半个月前孟加拉当地第一大报“TheDailyStar”7月5日披露的孟加拉国邮电报电话局主席N.Islam涉嫌受贿一文就暗藏着潜在危机的信号。这也许表明华为没有将与华为相关的海外新闻当作潜在危机的诱因进行监视,危机诱因分析不够全面。

3.2.3潜在危机监测工作不力华为的名字和有业务往来的两个国家的高层管理人员涉嫌受贿事件同时出现,这一潜在危机信号可以算够强了,但并没有引起华为危机管理人员的注意,这表明潜在危机监测工作不到位,当然这和华为没有建立专门的危机预警工作小组不无关系,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企业的预警竞争情报工作做得不够好。

3.2.4预警竞争情报工作范围不够宽以上的分析表明,华为的预警竞争情报工作范围不够宽。如果华为名字与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两国高层管理人员受贿事件同时出现后,华为海外竞争情报工作人员能够迅速将这一环境竞争情报传回给公司的危机预警工作小组(假设华为设有专门组织),而工作小组一直跟踪这一事件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前制定预案,采取预控措施,则当网络上出现失实报道时,失实的报道便会不攻自破。

3.2.5危机管理预案工作不是很到位华为是在国内网站出现失实报道引起危机后才采取行动的,并且是在危机发生后才开始着手调查的,并没有针对海外相关报道的潜在危机而制定危机管理预案。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华为的危机管理预案工作也不是很到位。当然这与华为没有专门的危机预警工作小组、潜在危机诱因分析不到位、预警竞争情报监测工作不够全面是密切相关的。

3.3案例启示

通过华为海外行贿风波事件的案例分析,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关于危机潜伏期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构建的启示,为构建高效的危机潜伏期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提供支持。

3.3.1以危机潜伏期的危机管理行动为核心案例分析的经验告诉我们,危机潜伏期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是为危机潜伏期的危机管理行动提供竞争情报支持的,所以危机潜伏期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的构建必须以危机潜伏期的危机管理行动为核心,才能够实现运用竞争情报帮助企业危机管理行动中的各种决策问题,从而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危机问题。

3.3.2需要专设危机预警工作小组从案例分析的结果可知,专门的危机预警工作小组的设置是提高危机预警工作效率的基础与保证。在专设的危机预警工作小组的指导下,企业的危机预警工作才能够临危不乱,有序地进行,才能够达到危机预警的目的。因此,危机预警工作小组应该成为危机潜伏期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的组成要素之一。

3.3.3需要建立相关制度来保证潜伏期危机管理行动的效率从案例分析的结果可知,华为公司虽然较好地处理了此次危机事件,但是华为公司的危机预警和危机预控等危机管理行动的效率不是很高,在构建危机潜伏期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时,应该考虑通过建立专门的制度来保证潜伏期危机管理行动的效率,从而提高潜伏期危机管理的效率。

3.3.4需要建立相关制度来保证竞争情报工作的效率从案例分析的结果可知,华为公司的竞争情报质量的保证缺乏一套有效制度的支持,导致国外竞争情报的收集范围不够全面。危机潜伏期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构建时,应该考虑通过建立相关制度来保证潜伏期竞争情报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从而为危机管理行动决策提供可靠、正确、及时的竞争情报支持。

4危机潜伏期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设计

4.1机制设计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10]。“预警”就是对那些可能出现的极为不正常的情况或风险进行汇总、分析和测度并以之为据,对不正常情况或风险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报,提出防范措施。简言之,料事之先是为预,防患未然即为警[11]。本研究在分析潜伏期危机的特征与危机管理过程的基础上,借鉴案例分析的启示和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了危机潜伏期的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见图1。危机潜伏期的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主要由危机竞争情报工作委员会、危机预警工作小组以及危机诊断小组等机构和竞争质量监督制度、竞争情报工作人员制度、危机诊断小组工作制度以及危机预警小组工作制度等组成。

4.2工作原理

危机潜伏期的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3个方面:危机潜伏期的预控、诊断以及预警。竞争情报小组与危机预警小组和危机预控小组的工作人员一起,在自动信息收集技术、知识发现技术等的支持下开展危机潜伏时期的竞争情报搜集、分析与传递工作,为危机潜伏期的危机管理行动决策提供支持;竞争情报质量监督制度和竞争情报工作人员的制度是为了保证危机竞争情报的质量而制定的。企业危机预警工作小组在预警竞争情报的支持下,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开展企业的危机诱因分析,寻找对企业造成威胁的潜在危机因素,确定这些危机诱因的地位与级别;同时在预警竞争情报的支持下识别企业的潜在危机,开展危机评估工作以便判断哪些危机是否会发生,开展危机报警工作以便通知潜在受害者准备进行危机应对工作。危机诊断工作小组开展企业的危机诊断工作,确定诊断课题,进行专题分析,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并在必要的时候实施危机管理预案。

5研究结果与讨论

以上研究表明,危机潜伏期通过构建有效的预警机制来提高企业竞争情报的效率,帮助企业解决危机问题是可行的,预警、诊断和预控竞争情报有利于帮助企业解决危机问题。

5.1设置专门的危机预警工作小组

“华为海外行贿”危机案例说明了设置专门危机预警工作小组的重要性。有了该工作小组,企业的危机预警工作才有组织的保障,才能够全方面地监测潜在危机诱因,及时地对潜在危机进行评估并通知相关决策人员、潜在受害者做好危机的预防与预控工作。

5.2加强潜在危机的诱因分析

从华为海外行贿危机可以看出危机诱因分析时的全面性很重要,华为将国内网站的环境竞争情报作为监测的对象,但国外的环境竞争情报监测工作做的不理想,因而在国外出现了潜在危机信号时没有监测到,使企业错过了应对该危机事件的最佳时机。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应该覆盖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个地区。

5.3设置竞争情报质量的监督制度

与以往的竞争情报工作相比,危机潜伏期的竞争情报工作对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更高,华为案例说明设置竞争情报质量的监督制度,保障竞争情报的质量很有必要。如果华为建立了竞争情报质量监督制度,就应该能够在危机发生之前检测到现有竞争情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监测到海外的潜在危机信号。另外,竞争情报质量监督制度还可以帮助企业改善竞争情报工作的过程,使竞争情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5.4加强危机预警预案的演练

危机预警预案的制定是根据危机诱因分析、危机预警以及危机诊断的结果进行的一项计划性的工作,是危机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在危机预警预案的实施过程中时常会有由于危机工作人员对危机是常见的情况而出现人为的失误。危机预警预案的演练能够增加对潜在危机的警惕性和危机处理的经验,是保证危机预案实施效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