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17:27:09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特岗教师 经济现象 特岗发展

一、前言

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岗教师聘期一般为三年,聘任期满合格可直接转为编制留任,继续服务农村教育事业。自2006年国家推行特岗计划以来的九年间,加入特岗行列的人数越来越多,这背后无论从供求者(应聘者)还是从需求者(政府、学校)来看,其政策的实施运行中都蕴藏很多经济学现象。

本次论文的数据和理论基础主要基于河南省新野县特岗教师的调查,近几年随着特岗教师逐步被人认可以及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的上升。

(1)研究对象:河南省新野县特岗教师

(2)研究方法:为了揭示特岗教师群体的生存状态,本研究主要采用采用历史研究方法与

实证方法以获取所需研究资料

(一)文献法

从前文文献综述部分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有关特岗教师群体的文章并不多,由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可能会出现相关研究成果,因此,在论文完成之前,需要时刻关注国内相关研究的动态。与此同时,也会密切关注教育部门户网站以及个地方教育网上公布的文件,以确保论文引用材料的时效性。另外,通过阅读一些研究群体生存状态的著作及文献,以期从中吸纳可用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二)问卷与访谈

本研究采用实证方法,包括了观察!问卷与访谈。观察:论文撰写期间,我多次前往镇中心校和非中心校与部分特岗教师们交流,从中发现和了解一些问题,同时进行了拍照,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论文中还原特岗教师所在学校的教师!办公室!教职工宿舍!校园!体育器材!教具等的真实情况。收集特岗教师所在学校关于教师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师工作总结!课程表!教师奖惩制度等。这些资料既为前期的问卷设计奠定了基础,也为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支撑。问卷:根据之前观察与交流,我编写了5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调查问卷

(前试)6,随机抽选了30名特岗教师参与此次前试,并在学术同门会上商讨了统计结果,旨在发现问卷中的问题加以修正与删减,最终形成了5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调查问卷6,该问卷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旨在了解特岗教师的基本背景,如入职时间!婚姻状况以及选择特岗动机等,第二部分为特岗教师的教学,旨在了解特岗教师的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的有关情况,第三部分是特岗教师的岗位认同,旨在了解特岗教师对于特岗岗位认同情况,第四部分为特岗教师的生活与未来,旨在了解特岗教师的物质生活!精神娱乐!人际交往!以及未来打算等诸多细致入微的问题,问卷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开放性试题,旨在了解特岗教师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政策的一些建议"鉴于问卷的这样组成部分,即从哪几个方面来展现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

(三)研究结论

我针对暂未离岗以及即将参加特岗教师老师的人群进行调查,得到了特岗教师人群类型、年龄以及毕业院校、是否愿意继续留任等结论。经思考发现其背后是由经济学原理支撑而起,因此本文围绕特岗教师所存在的问题、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以及建议等从经济学这一全新思维角度解释。

二、运用偏好理论解释应聘者的行为

分析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我得到如下结论:特岗教师女性居多,大部分为专科、普通大学一本生,基本没有研究生。1、中国自古以来提倡男主外,女主内;因此这个社会潜规则使女性追求一种安稳的生活,特岗教师一般都在县以及乡镇从事三年教育事业,且大部分应聘者都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特岗教师所处的底消费环境和相对当地的高收入满足了刚刚毕业的女学生对安稳生活的偏好。2、这些应聘者的学历相对中国众多高校来说是普遍偏低的,他们相对于高校同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具有相对弱的竞争力,即便在大城市找到工作,相对工资也是很低的;而他们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特岗教师,生活支出大幅减少,相对工资会大幅提高,满足了他们作为“理性”经济人对边际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结合上述两点可得到应聘者在满足自身偏好情况下来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作,合理地解释了特岗教师的供给。

三、利用信息不对称原理解释应聘者学历普遍偏低的现象

由第一部分我们可知特岗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基本没有研究生应聘。此部分将从研究生层面分析解释此现象。1.研究生的学历相对较高,其教育投资成本大,人脉领域广,因此研究生做接触开放性大城市的人比较多,又根据成本回报原理可知研究生所要求的收入会高。所以研究生在被录之后的跳槽率比较高,存在着严重的逆向选择现象,反之逆向选择将导致面试官对研究生的面试更加严格要求,进而又使此类研究生求职者面试分数较低,减少了此类研究生的入选率。2.一类研究生通过自己的实力获得了特岗教师的机会,但他们在工作的三年间从事证书的考试和不断外出寻找更好工作机会的事情,这些是政策制定者以及实施者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这一严重的道德风险现象也使得需求者会减少对研究生的需求。综合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知特岗教师中研究生少量存在的原因。

四、从收入回报方面解释特岗教师的去留

由调查可得,河南省特岗教师的留校任教率为87%。这可以从学校和特岗教师个人的层面分别解释此现象。理性的“经济人”总是将投资的预期收益值与投资成本进行比较,只有当投资收益值大于投资成本时,投资才是可取的。不仅如此,理性的经济人总是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会选择投资收益最大的策略。1、面对三年服务期满随时可能走人的特岗教师,学校基于“经济人”的选择,必然会将投资机会留给本校的在职教师。2、特岗教师在所在岗位工作三年之后生活基本稳定,因此他们在考虑自身沉没成本时将会在现实的基础上打败最初在大城市拼搏的理想,选择留任,这也是理性经济人所作出的正确选择。

五、结论

目前河南省新野县的特岗教师吸引力还是比较高的,质量相对较高,人员比较稳定。在查阅资料进行对比之后,提出如此啊一点建议:特岗教师的留任率虽然较大,但其接受的教育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散,大学的学习让这些特岗教师有了很强的创新力,但却不具有系统性传递知识的能力。因此在今后,如果对特岗教师进行定期网络或集中培训将会对特岗教师起到监督学习的作用,他们的不断提升也将会使其自身教学质量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这样才会有系统性地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真正发挥特岗教师政策的力量。在后期,我将继续对此问题进行跟踪调查,总结发表更进一步更深刻的文章,了解特岗教师,推动其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燕婷.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以甘肃省三县调查为例.西北师范大学,2009.06.

[2]徐继存,宋朝.农村特岗教师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01-25.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动机;工资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特岗计划的实施及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近五年来国内研究多以定量研究为主,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的内容包括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总体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特岗教师职业认同与工资满意度、职业动机之间关系的研究,并

提出参考性建议。

一、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中小学总体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较高。例如,赵燕婷对甘肃省三县129名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调查,采用利克特5点计分量表,研究认为总体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较高,职业待遇得分最低。武慧芳、王爱玲、王密卿等人对河北省14个县112名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状况调查显示,河北省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程度总体较高,与赵燕婷的结论一致。罗超、廖朝华对云南省鲁甸县160名特岗教师现状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特岗教师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观四个维度上表现出对其职业的低认同感。廖朝华从特岗教师的地位及作用、特岗教师的工作感受、职业满意度等三个方面对云南省鲁甸县159名特岗教师进行职业认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特岗教师心目岗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绝大多数特岗教师认可其自身的作用;以满分10分为标准让特岗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度打个分数,平均分约为7.3分,这表明大部分特岗教师对特岗教师这一职业较为满意。刘祯干对安徽省LQ县68名特岗教师从对特岗教师职业的热爱度、教师工资满意度、特岗教师同事间相处、校领导关怀以及期间离岗想法、特岗教师幸福指数等方面调查了岗位认同状况,结果如下表。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较高,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得分高于量表的平均分。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主要包括对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差异、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学校类型差异的分析(包括学校的级别,即小学、中学和学校所在地农村和乡镇)、年龄的差异分析、教龄的差异分析、不同学历的差异分析。

1.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分析

在查找的五篇论文中,只有两篇论文对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进行了分析。例如,赵燕婷的《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和武慧芳等人的《河北省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前者研究发现男性的职业认同程度较高,男女特岗教师在职业认识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女教师在教师职业预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职业情感、职业待遇、职业胜任感、职业体验、职业技能因素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后者研究发现男性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较低于女性,这与男性自身对个体的期望与做一名中小学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

2.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学校类型的差异

赵燕婷的研究得出,城镇的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程度高于乡

村。在乡村工作的特岗教师与乡镇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的诸因素中,只有在教师职业情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其他因素上,两者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3.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年龄类型、教龄的差异

赵燕婷对特岗教师的年龄对职业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特岗教师对教师职业认识、职业的情感评价最积极的在22~23岁之

间,23~24岁特岗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职业的情感评价下降,到26岁以后又有小幅回升。同时,从事特岗教师职业三年的职业认同水平最高,从高到低依次为一年、两年和一年以下。

4.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与工资满意度、职业动机之间关系

的研究

赵燕婷对甘肃三县特岗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特岗教师对工资水平感到不满意的占到76%,不同工资满意度的教师在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预期、职业体验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不同工资满意度的教师在职业技能与职业胜任感上没有差异。总体来说,对月工资水平越满意的教师在职业认同各因素的得分上就

越高。

三、研究者对职业认同提出的相关建议

由于各地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水平不同,研究者提出的建议也有差异。但有两点确实是不谋而合的,那就是一要提高特岗教师的待遇,确保特岗教师的工资收入和其他福利,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满意度;二要加强对特岗教师的人性关怀,重视特岗教师消极情绪的疏导,多渠道减轻特岗教师的职业压力。同时赵燕婷和廖朝华提出要加强特岗教师职前、职后培训,提供更多的教师成长机会。对政府部门而言,要解决好合同期满特岗教师的安置工作,努力减轻特岗教师的边缘感与不安全感,构建政策信息的沟通平台。

国内对于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没有形成统一的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缺乏对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形成过程的研究。同时这也说明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这一课题在我国有较大的研究潜力,有必要对这一课题加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青海广播网[EB/OL].http:///xwlist.jsp?id=94294.

[2]孙美红,钱琴珍.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8):59.

[3]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教师 分类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20-02

建设高素质的高校师资队伍要求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单位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单位的发展。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师管理体制体现在能充分发展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只有教师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才可以培养出好的学生。因此,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中心指导思想对高校教师进行分类管理,不同类型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办法,有利于激励教师的积极性,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

一、当前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落后

高校教师管理属于事业单位管理范畴,管理主要依据国家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岗位设置管理明确了学校具体岗位和岗位职责,为学校规范管理提供了基础,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管“人”到管“岗”的转变,但是由于对具体岗位设定比例,导致很多教师不能正常晋升,挫伤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岗位聘任上必须取得相应的职称,而职称的评审权在政府,评审权和管理权的不一致导致校内岗位聘任和管理考核不能有机融合。这种管理体制还是遵循传统的以“管”为主的思想,把教师管得很死,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发挥。

(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教师管理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实现了管“人”到管“岗位”的转变,为高校进一步分类管理提供了基础。在实践中,由于政府层面缺少进一步细化的指导,导致目前高校教师管理还是停留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管理层面,缺少进一步的细化和分类。在岗位聘任上还是以“工龄、获得职称先后”等论资排辈方式进行聘任,没有真正形成“能上、能下”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三)考核评价重科研轻教学

目前,高校教师的评价还是依据事业单位管理的评价系统,事业单位考评系统由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组成。职称评定涉及岗位聘任资格,评上职称可以聘到高一级岗位,工资提升幅度大,年度考核合格以上晋升工资级别,工资提升幅度小。当前,高校职称评定评审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能评审通过的都是依靠论文和课题来支撑,如果论文和课题数量不到一定的数量,职称评定是很难通过的。这种评审模式导致很多教师要花很多时间写论文和从事科研,导致在教学上有所忽视,有的甚至通过不正常手段获取论文和科研数量。而真正教学好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却无法得以通过,导致教学积极性严重受挫。年度考核制度,考核指标涉及遵纪守法、业务能力、工作量、工作效率等宏观指标,是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由于一年一度的年度考核是在年尾进行,且评价的内容过于统一和宏观,加上和评职称没有必然的联系,导致考核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起到激励促进作用,只能起到管理作用。

(四)岗位设置和岗位考核不匹配

高校涉及不同的学科,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有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具有博士授予权单位与一般学科、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并存。尽管高校已经按政府部署,设置了不同的岗位,并且编制了岗位说明书,但是在岗位如何考核方面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形成细分的考核。具体的聘任考核从职责上是由高校人事处组织完成的,但是由于没有政府的指导和督促,目前高校基本都是在观望。

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构建

“以人为本”体现人是核心,尊重人的成长成才规律。教师管理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根据实际制定有利于激发和调动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新型管理制度。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管理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不尽完善,作为专业技术岗位涉及绝大部分教职工,没有进一步进行分类管理,难以全面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导向不好,应该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类才符合实际。

根据高校培养人和参与国家科学研究主要任务功能定位,培养人主要依靠抓教学来提升,需要高素质的教学型教师,从事国家科学研究需要高水平的研究型教师。笔者认为,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高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进行分类如下五个类别的岗位:教学型岗位、科研型岗位、教学型为主岗位、科研型为主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从而构建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具体见图1。然后,针对不同的类型的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才可以体现出工作的差异性,才能有效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图1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

教学型岗位以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为职业生涯的主要内容,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任何一名大学生、研究生的成长都离不开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教学型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

科研型岗位是以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为基础的岗位,这些岗位肩负着国家科研项目,是学校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岗位,肩负学校开拓创新的艰巨任务。

教学为主型岗位和科研为主型岗位是具体工作岗位,需要从事科研也需要实践教师的岗位,如设计等。具体看偏重于哪方面,如果偏重于教学即为教学为主型岗位,如果偏重于科研,即为科研为主型岗位。

教学科研型岗位是教学和科研同等重要的岗位,是高校的主要岗位,这是由高校最根本的职能――人才培养所决定的。因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科研是人才培养的升华。

三、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实施策略

(一)调整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限制

根据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1∶3∶6。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行业特点,以及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评上了职称,而由于岗位比例的原因没有办法聘任,人为制造矛盾的情况出现。笔者认为,政府控制一定的比例是可以的,但是这个比例应该通过政府评职称的通过率来调节,职称评审的通过率由政府根据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行业特点来确定,政府评审职称通过的,政府应给予聘任。针对当前取得职称没有办法聘任的问题政府应通过调整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限制来解决,确保教师晋升涨工资的渠道畅通,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改革职称评审导向

高校职能主要有培养社会接班人和承担国家科研。培养人和承担科研有着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立德树人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和思想教育上花很多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在要求教师在科研上有很大的建树是不科学的。同样,承担科研的教师要想花很多精力来教育学生也不是现实的。而当前政府在评职称中存在过于注重论文和课题,导致很多教师过于重视论文和课题,忽视了教学提升的问题,笔者认为政府评职称部门应该改变全部只重视论文和科研到分类同步重视论文科研和教学,让重视科研和重视教学的教师都能脱颖而出。这就要求政府在设置评职称条件时在如何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上有所明确,不能在职称评审中只从科研和论文数量上来衡量,应更多看教师培养学生的业绩,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大学生。从长远的角度,政府部门应逐步下放评审权,让学校真正掌握考核权,这样才可以更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完善校内管理体制,强化内部聘任

针对高校教师管理还停留在政府层面的宏观管理层面,笔者认为国家政策导向已经很明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第四、第五条规定“事业单位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国家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宏观调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政府对岗位设置只是宏观管理,更多是要求学校要进一步细化管理,在岗位设置、岗位聘任等方面实现管理的精细化。作为高校,应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推进为契机,在岗位设置大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进行细化分类管理,在全校范围内实现竞聘上岗,形成能上能下的管理体制。

(四)建立和完善分类考核制度

考核是管理的核心环节,没有考核就相当于没有管理,高校不能只停留在政府的宏观考核上,应根据科学和以人为本原则研究学校教学型岗位、科研型岗位、教学型为主岗位、科研型为主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五个类别的专业技术岗位的考核细则,特别是根据不同的学科类型,明确各学科必须完成的任务,由针对性地进行考核,进一步完善校内考核体系,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汤爱荣.以人为本与企业员工的快乐工作[J].山东社会科学,2011(S2)

[2]史保东,等.积极探索高校岗位设置后教师分类管理的新途径[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2(1)

[3]吴凌尧.基于职称―岗位分级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2(4)

[4]许日华.高校教师分类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以探讨高校教师工作量分类评价实践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4

职业教育是职业定向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的职业需求,根据社会岗位的具体情况而进行有针对性人才培养的教育。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从业人员适应岗位需要的操作能力。教师教育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的特色,它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需求,根据教师岗位的具体情况而进行有针对性培养的教育。教师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适应将来教师岗位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及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素养。从严格的角度归类,教师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一种。因此,教师教育应密切联系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开展教育活动。诸如:教师教育比一般的职业教育对从业者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方面要求更高,那么教师教育在这方面就应有更多的投入,而不能像其他非师范院校以及一般职业院校那样简单地开设“两课”就够了。再如,《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全日制高中课程标准》颁布之后,中小学的课程教育从理念到操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从业教师的职业要求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教育应适应这种需要对培养学生的规格、要求进行改革,对相应的课程进行调整,对培养理念进行重新定位,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由新课标带来的教师岗位的变化。

二、教师教育中教育教学对教师职业的游离

由于教师教育延续着传统精英教育的模式,因此培养教师的职业教育特点,并没有在教师教育中得到体现,造成教师教育中教育教学与教师职业呈现出游离的状态。(1)在课程的开设方面,师范类院校除了有限的几门教育类专业课外,其他课程与非教师教育的课程完全一致,有限的几门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而所谓的“与非教师教育完全一致”的其他课程,不仅是教科书的版本要选非师范的权威教材,在教学中也几乎是非师范的讲法,完全是与培养教师的教育目标相游离的。(2)在开展的相关实践环节上,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最多不超过两个月的教育实习,以及部分学生参与的“三下乡”教育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有限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不能真正地培养起适应岗位需要的能力,毕业之后能否适应教师的岗位需求自然要大打折扣。(3)师范院校教师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的陌生。师范院校的教师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的陌生是带有普遍性的。其普遍性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讲授直接与中小学教师岗位相关课程的教师,即《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师,他们对中小学教师岗位应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熟悉的更多的是侧重于理论层面,事实层面的“熟悉”只限定于“了解”的层次。因此,他们许多见解是脱离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的。二是讲授普通专业课的教师(诸如中文专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等),对中小学教师岗位陌生的程度更高,有的甚至不了解新课标,因此,在他们的教学中几乎不可能将所讲授的课程与中小学教师岗位联系起来。出现上述三个状态的根本原因就是漠视了教师教育的职业教育特点,漠视了教师教育是职业定向教育。

三、教师教育突出教师职业的对策

教师教育的非师范化给教师的培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教师教育中突出教师的职业特点。(1)教师教育应建立与教师岗位进行经常联系的机制。除了教育实习和“三下乡”的自愿者活动之外,通过增加师范生到中小学的见习、代课的方式,运用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丰富教学经验。增加经常性调研活动,时时了解和掌握教师岗位状况以及动态变化的趋势,使教师教育教学与教师的岗位密切相连,使教师教育中教师的职业特点得认突出。(2)在打好教师职业基础的前提下,致力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基础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教育理论基础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等,这些内容是一名教师不断强化职业的从业能力和水平,进行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前提。因此,以培养教师为己任的教师教育必须打好这个基础,还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与师德修养、文化素养结合,使其具备教师的素质,这是最终发挥知识价值和意义的必然的途径。(3)教师教育中,在所有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教师的职业观念,换句话说,要改变教师教育中教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及其状况陌生的局面,特别是对新课标的无知状态。在公共课的教学中要从教师职业角度去认识课程的内容,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更应把新课标的理念进行渗透,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形成专业岗位意识和教师意识,使整个教学都与教师的岗位发生关系,突出教育的师范性。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5

一、影响特岗教师幸福感的因素

1.所报所教不一致

特岗教师招聘条件中有所学专业与报考的岗位学科一致或相近这一要求,许多教师热爱从事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实际情况是,“特岗教师对要讲授的科目并不具有主动选择性,在具体教学安排中,所教科目需要与农村学校所短缺的科目相一致”。[1] 譬如,体育、音乐、美术专业出身的“准教师”,在具体分配教学任务时所教的是语文、数学、英语或者自己根本不擅长、不喜欢的其他科目,使其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应对,在教学评比中产生厌教情绪。

2.工作任务繁重

由于农村师资的缺失,特岗教师平均每周代课量为18课时,往往是代几个班、几个年级的课,甚至是身兼数职,成为“全能教师”。部分学校领导认为特岗教师学历高,年轻而又精力充沛,教学理念新颖,因此对特岗教师也寄予更高的期望。虽说理论可用于指导实践,特岗教师的教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这些理论和知识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作为中介才能用于指导实践,而特岗教师由于课堂教学技能的生疏,教学经验的缺乏,教学任务的繁重,致使其倍感工作压力大。此外,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还要承担着早晚自习、学生就寝和就餐秩序管理的工作,难以体验到幸福感。

3.工作、生活环境不理想

“特岗计划”的实施是为了提高中西部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所以特岗教师往往都被分配到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部分农村地区教学设施简陋,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即使他们懂得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使用先进的教学仪器,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使得曾经生活在“象牙塔”中的特岗教师产生心理落差也是在所难免的。而生活环境的不尽如人意,比如水资源缺乏、交通不便等也是影响特岗教师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4.薪资待遇较低且有拖欠

相对于城镇地区,同样是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甚至承担着更多的教学任务,但农村特岗教师的薪资待遇却远不及城镇相同教龄的教师,更不用说在医疗、失业、养老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保障的缺失了。[2]而对大多数男性特岗教师来说,肩负着家庭生活等方面更多的压力,工资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这也致使在特岗教师招聘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甚至出现了在报名时全部为女生的状况。特岗教师工资低或被拖欠。据调查,许多初入职场的特岗教师在职三月有余,或者更长时间,未曾领到一分钱,基本生活费还需向家里伸手求援,以致思想上和心理上产生诸多压力,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5.社会偏见

“特岗教师,顾名思义即不同于正岗教师。特岗教师就是从事特殊岗位身份的教师。”[3] 在一些地区,特岗教师因为冠有“特岗”二字,使其成为“特殊教师”,不能受到其他在编或正式教师的同等礼遇,使得人们对特岗教师产生偏见。有些人还将他们视为新型的“代课教师”,认为特岗教师是一个“流动性”“不可靠”的职业,以至于许多优秀的想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只专注于有事业编制的教师招聘考试,对“特岗”嗤之以鼻。这些偏见都使得特岗教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给他们思想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6.非师范生报考

根据招聘要求,非师范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报考特岗教师的资格。而部分非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尽管取得了所报学科的教师资格证,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岗前培训,但在本科求学期间并没有接受过完备教学理论知识的教育,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教学实践工作。在实际的教学中,非师范生由于缺乏相关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也不具备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所教学生自然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导致教学评比也不尽如人意,教师心理压力加大,教学心态受到“牵连”,为提升教学成绩,会采取不当方法对学生施压,使得学生产生厌学等不良情绪。

7.违背意愿报考

一些大学毕业生并未具备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志向,报考特岗教师是出于就业压力,暂时找不到合意的工作,将特岗教师这一工作视为就业的缓冲带,违背自己的意愿做出报考特岗的选择。在教学岗位上,这部分特岗教师以一种应付的心态来对待一切,教学中不能做到客观严谨,凡事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自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而教学评估的压力又使其更加反感教学。个别特岗教师在“打通关系”后拿出工资的一部分找人代教,让其他特岗教师担负起原本属于他的教学任务,这些都会给特岗教师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二、提升特岗教师幸福感的应对策略

综合以上影响特岗教师幸福感的因素分析,可将其归结为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未能体验幸福感的特岗教师正是由于物质需要或者精神需要的缺失所致。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特岗教师的幸福感,切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特岗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予以考虑。

1.个人层面

特岗教师在做出选择之前应谨慎思考几个问题:自己愿意将青春奉献给农村的教育事业吗?能够经受住农村那种落后闭塞的生活条件吗?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吗?在遇到相对繁琐的工作事务时能够沉着应对、妥善解决吗?毕竟特岗教师这一职业是一种相对较为清苦的职业,在对自己进行人生定位、职业规划之时,这些都要在考虑之内。这些对师范院校毕业生相对要好一些,毕竟他们在学校期间进行过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因而在选择报考特岗教师时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在实际的特岗教学过程中也能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能有效地应对各种问题与冲突。对于非师范院校毕业生来说,应先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切不能仅凭一时冲动或者就业压力做出错误的选择。特岗教师要锻炼自己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提升自己的抗挫降压能力,培养自己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意识,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特岗教师职业。

2.学校层面

一方面,作为培养未来特岗教师机构的高校,要切实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师范院校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开展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实践,学生才能明白自己的得失,才能切实掌握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将自己的“内隐”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外显”行为。具体实践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校内实习,教师要认真指导,严加考评,学生之间相互观摩指正;校外实践,学校要与地方基层中小学签约实习基地,定时分派学生进行实时实地课堂教学观摩,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争取实习生进行实际课堂教学演练,实习指导教师及时分析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寻求改善教学的有效方法。

另一方面,相关农村中小学在征报师资需求时,特岗教师任务分配要尽量按照教师本人意愿,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岗教师教学专长及相关教学知识储备,保证师资的合理分配和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推动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于新入职的特岗教师,不要施予过多的教学压力,而是可以让他们多听优秀教师或有经验的老教师讲课,多做听课笔记,多写听课反思,总结教学心得,建立教学科研小组,开展教学交流,促进特岗教师专业化发展。

3.国家和社会层面

特岗教师的幸福感需要相关教育制度和政策的保障,需要社会认可的支撑。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两类需要:“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缺失需要(deficiency needs)是一种会破坏心理或生理平衡,引起不适反应的需要。”“成长需要(growth needs)是那些貌似具有无限容量来满足的需要。它们是激励我们充实我们特有能力的需要。”[4] 从以上分析来看,工作条件差、生活条件差、薪资待遇低且有拖欠以及社会偏见是影响特岗教师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是特岗教师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及尊重需要,是缺失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自然不会产生成长需要。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教育法规政策,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补助,完善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条件,改善特岗教师工作环境;还应提高特岗教师的薪资待遇,并能够按时下发工资,保障特岗教师的日常生活需求,满足特岗教师的物质需要。同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专设一项教育基金,用于奖励教学成绩优异的特岗教师,在有效激发特岗教师的教学动力的同时促使其产生成长需要,进而得到更好的专业化成长,满足特岗教师的精神需要。

经过个人、学校、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共同努力,特岗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工作中一定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和实现,更多的特岗教师会从教学中体验到幸福感,使得他们以教为荣、以教为乐。这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投身到农村的教育事业之中,“特岗计划”也会更有成效,在相应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同时,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和保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参考文献:

[1]孙颖,陶玉婷.特岗计划的现实困境与破解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2(7).

[2]李军合.特岗教师,你在他乡还好吗——基于一所乡镇中学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0(18).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农村;特岗教师;校本培训;针对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体现了受教者,同时也包涵了施教者。只有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让每位学生都自由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各地要对中小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加强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校本培训的作用逐渐被凸显,但对于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已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校本培训尚未在农村地区普及,没有形成体系指导教学。若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将会影响农村的现代教育发展,阻碍农村的进步。

一、农村特岗教师校本培训的现状问题

农村特岗教师校门培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不断发展,但时至今日仍旧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没有被农村教师队伍广泛接受。因此,校本培训的发展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不易深入

校本培训一个重要原则即与教师的教学需求相符合,这体现了校本培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多部分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需求。但何种需求才是教师真正需要的呢?很多学校意识到校本培训需要与教师需求相结合,就紧紧围绕着满足教师需要开展培训:基础弱的补书法、绘画和口才;专业知识不足就安排集体阅读书刊来充电。不可否认,这样的做法具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作为新时期的教师需要的仅仅是这些吗?农村教育理念落后,这样的校本培训不能够使现代教育理论在农村普及,农村的教育理论也始终在原地徘徊。

2.形式化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理念,校本培训需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展开,根据教师的工作情况来考核。不免有许多学校把校本培训当做是上级下达的任务,他们所做的工作也仅限于完成任务而已,教师更是把脚本教育看作是“作业”来完成,有些教师还会认真对待这份“作业”,而有些教师就是抄抄了事。这样的校本培训对农村教育理念的革新没有任何意义,它俨然已退化为一种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样的校本培训没有任何效果。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教育相对于现代教育较为落后,有利的教育资源也很少。尽管农村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稀缺,却并没有达到物以稀为贵的效果,学校没有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农村地区校本培训不能够针对学校具体情况或者教师教学需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有些学校简单的把脚本教育理解为学校内部自己的教育,于是就把大门关上读读书、看看报,于是一次校本培训就这样了事。

4.不同区域的特岗教师存在差异性

许多农村地区的校本培训内容既宽泛又单一,对培训的内容和教材没有取舍,把别人的培训内容拿来使用,不考虑学校差异、城乡差异、教育水平差异和教学内容差异。有些学校的校本培训内容与教学内容严重脱节;有些学校忽视教师教学需求,忽视不同学科间的差异,盲目的采用统一的培训,缺乏针对性。

二、农村特岗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发展与优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理论性

校本培训缺乏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提高校本培训理论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高等院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入教育一线,对其加强理论指导。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丰富、教师经验丰富,是农村教师培训的最好基地。②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对农村校本培训的重视,总结各地的校本培训经验,推广优秀的培训案例。鼓励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反思总结,鼓励学校对自身校本培训做出经验总结,教育管理部门要统计整合经验教训,给学校以科学的理论指导。③重视教师自身的素养,提高其对教学的关注度。教师是校本培训的主体,只有其对自身教学不断反省、钻研才能从本质上达到培训的目的。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与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将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单一化不断发展为多元化,但农村特岗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农村校本培训需要紧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使教师拥有一定的本土文化基础,从而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校本培训与培训结果教研相结合。校本培训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活动,对其进行前期安排和后期总结是提高培训效果的保障。许多农村特岗教师对教研没有深入的认识,加上农村教师的畏难心理,使校本培训大打折扣。强化校本教研的普及,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

3.注重教师队伍差异,办农村特色培训

校本培训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校本培训的内容更要贴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教学需求。学校不能盲目设置培训的内容,更不能照其他学校的校本培训开展,农村不同学校间的实际情况差距大,不同教师之间的差距更大,所以,在培训青年教师时不能忽视老教师。校本培训应针对不同教师群体、不同学校情况具体分析、合理开展。

4.完善培训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培训基地作用

在教师培训方面要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并且充分利用师范院校对教师校本培训的引导作用。利用师范院校和培训基地对教师进行专业、系统的校本培训,并以其为核心,构建农村特岗教师校本培训基地,形成校本培训科学体系。

5.激发教师主体性,调动校本培训活力

在脚本培训过程中要满足教师的需求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增加校本培训的活力。因为不同的教师有不同专业和需求,每次校本培训都要针对教师的具体需要,为教师量身定做,保证每次的培训都可以满足部分教师的需要,这样才能保证校本培训的活力。

三、结语

农村地区校本培训不够正规、专业,使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农村地区的校本培训关系到农村现代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发展,因此,加快农村校本培训体系建立,完善校本培训机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徐珊.农村普通高中教师校本培训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广州大学,2012.05.26;

[2]杨凤勇,王锃,池溢.来自特岗计划教师的调查报告――以2009年河北省首批特岗计划教师为例[J].教育与职业,2010(01)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顶岗支教实习;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50-02

顶岗支教实习符合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高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事业新的增长点[1]。据统计仅2008~200年,河北、重庆等19个省(直辖市)124所师范院校共有8.5万名师范生到1.6万所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实习支教[2]。长江师范学院2007年开始了顶岗支教实习工作,2009年启动了“教师教育人才创新实验区”建设。经过实践,顶岗支教实习已经成为主要的实习模式,破解了学校教育实习面临的难题,创新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重庆市甚至全国教师教育主体服务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但随着顶岗支教实习工作的深入,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不解决必将严重影响顶岗支教实习的质量,成为制约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瓶颈。

一、顶岗支教实习面临的困境

1.学生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欠缺。在师范生到区县顶岗之前,学校会组织师范生到涪陵区重点中小学进行为期1个月的“教育见习”和集中培训,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确保顶岗支教实习质量。但是仅靠1个月的集中教育见习与培训,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范生的师范技能提升。学生进入大学后主要依靠专业课、学科教学论等理论课程学习课堂教学,理论性强,缺乏实践练习,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转化为教学理念。

2.教育理论研究与基础教育实际联系不紧密。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着教育理论研究与基础教育实际联系不紧密、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脱节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高等师范院校在基础教育中的引领作用[3]。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讲授学科教学论课程时没有融入新课标精神,导致学生对中学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整个教学内容体系以及新课标把握不到位;学科教学理论课程没有涉猎小学教材教法的内容,导致学生对小学课堂教学不熟悉,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3.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待加强。在顶岗支教实习中,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务实奉献的精神,学生的德育工作还要加强。虽然我们大部分同学表现良好,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一遇到教学任务重、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就叫苦连天,甚至出现了未请假擅自离岗的现象,缺乏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

4.支教与实习出现矛盾。顶岗支教实习既是实习又是支教,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实习支教中拥有双重身份——实习教师和全职教师[4]。在顶岗支教实习中我们发现学生更多地赋予了全职教师的身份,最大的作用变为分担实习学校教师工作,实习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把理论付诸实践、实习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等主要目标倒变得次要了,这是有违顶岗支教实习的初衷的。表现突出的现象为学生顶岗支教实习专业“不对口”,存在所学专业与任教学科不一致的现象,如有些学中文的学生在上英语课,学英语学生在上数学课等。因而“实习”与“支教”出现矛盾,是实习支教面临的一大困境。

5.教师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落后,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绝大多数的实习学校没有学习的氛围,师资力量短缺,教师包班上课,很少有业务上的交流,业务活动流于形式。实习学校教师以经验为主,缺乏教育教学理论,且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没有指导教师,实习生只能靠自己“自我成长”,其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相对比较缓慢。

二、解决顶岗支教实习困境的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顶岗支教实习实践探索的同时应注重理论研究,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另外要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城乡基础教育改革。长江师范学院经过实践探索,构建了“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重点中小学—农村中小学”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使教师培养与培训“由学校到学校的单一培养阵地转变为‘政府—高校—农村—城市’多阵地培养,由侧重职前培养转变为‘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由学校居高临下的单向培养转变为‘政府与学校—大学与中学—城市与农村’三维互动的双向培养,由教师教育资源分享独用转变为‘优质资源—薄弱资源’流动共享”的四个转变。

2.加强校地合作,增进与地方基础教育的交流。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开始试行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高等师范院校应加强校地合作,与地方基础教育增进交流,及时了解中小学基础教育现状,对基础教育做深入研究,鼓励学科教学知识和中学教学接轨,以便于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3.加强教育实践,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师教育特点,高等师范院校要强化教育实践,增加实践环节比重,为师范生搭建更广的实践平台,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以利于在今后的教育实习中迅速适应,实现角色转换;另外要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4.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学生的业务指导。“有效的指导”是实习支教工作成败的关键,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强有力的指导教师队伍则成为保证有效的指导的关键。高等师范院校要加强校内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吸收既有意愿,又有能力的教师参与进来,深入中小学一线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教研、共同指导实习生;同时要充分依托支教学校资源,聘请当地学校业务能力强、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逐渐形成“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师范生”三位一体的共同体。

总之,尽管顶岗支教实习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通过各方的努力而得以解决。实践证明顶岗支教实习独具中国特色,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一种新的和重要的教育实习形式,必将继续发挥其在教师教育改革中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管培俊.在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A]//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与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

[2]教育部工作简报编写组.各地师范院校积极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EB/OL].(2009-11-25)[2010-05-20].http://

[3]方江振,索磊.师范生实习支教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应对思路——漳州师范学院实习支教的探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32-135.

[4]史成明,曹健.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瓶颈及其突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79-81.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中职日语 顶岗实习 教学改革

一、绪论

学生顶岗实习的场所大多是公司、涉外企业、工厂等,作息制度除了八小时工作制外,还会加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意味着他们要面临着环境与身份转变、知识与技能衔接的问题。有关中职生顶岗实习的研究有很多,大多是关于如何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如何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精细化管理、如何解决他们在这一阶段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等,对顶岗实习与教学的研究却很少,虽然有彭汉庆的《高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化的若干思考》以及林金福的《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探讨》等文章,但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化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另外,关于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对校内教学影响的研究更少,所以,中职日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对专业教学影响的研究就显得迫切又有必要。

本文将从顶岗实习的内容、出现的问题、今后的教学改革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本论

(一)顶岗实习的内容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顶岗实习不同于传统的实习,顶岗实习也不是独立于教学体系外的一项内容,它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即有正式工作岗位。

我校学生也不例外,因地处胶东半岛东端的威海地区,自古以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与日本有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故结合本地状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学校给学生联系的顶岗实习的地方是星级涉外酒店,希望学生能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做到学做合一。因是涉外酒店,所以我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内容除了完成岗位需求外,还需要着重训练自己的礼仪礼节、从业就业态度、职业道德以及与之相关的口语提升。

(二)顶岗实习中所暴露出的与专业教学相关的问题

1.胆怯心理――不敢开口说话,担心自己说的日本人听不懂。我们的日语教学中虽然开设了会话课,但是学生还是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学的还是哑巴日语,一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不敢说了,这在学业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中表现尤为明显,反而是一些学业成绩不理想 ,“脸皮厚”的学生说得比较多。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应该考虑如何加强会话课的有效教学外,还应该考虑到“知识不等于能力”,从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需要一个亲身实践的过程,而如何完成这一过程更是迫切需要我们专业教师解决的问题。

2.“活的日语”――学校日语与生活日语的不同。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顶岗实习中,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讲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因此要鼓励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善于在工作岗位上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

其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日语的特性,为了增强学生顶岗实习时的信心,教师应该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相应的课程,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学校也应让教师到相关企业去实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教授学生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身教胜于言传”――亲身经历日本人的用餐习惯。虽然在学校时,我们都教了学生日本的礼仪以及与中国的不同,但是学生只是作为知识记住,并没有什么感受。因而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我感觉应该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日本文化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而不是单纯地作为知识去记忆。另外,可以在课程方面考虑增加相关课程。

(三)日语专业今后的教学改革探究

1.教师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夯实学生日语会话水平。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会话课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精读课的基础上变“学”为“用”,让学生在“做中学”,即在真实场景中会话时去使用并学习自己必须要用到的知识。要做到这种会话课的有效教学,教师应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这种互动式课堂上张开口使用日语,并增强说的信心。

2.教师到企业中去实践,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必须要亲自去企业中实践,去感受学生经受的“从头开始”的心理和知识的落差,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知道学生在就业时需要什么,才能修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去指导学生,以增强学生顶岗实习时的信心。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化日语专业课程改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另一个方面反应出了专业教学中的不足,引发了我们对深化日语课程改革的思考。

现在的日语教学被困在一个“考取等级证”的模式里,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忽视了中职日语教学的特殊性,中职日语专业的学生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能力上都无法与正规的本科生相抗衡,所以专业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明白自己培养的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新一代的有技能有潜力的一线工人、员工,他们在校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应努力掌握思考、创新和钻研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而中职专业的教学不能遵循大学的模式,而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特点和就业去向来重新考虑日语专业课程的设置。

语言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根据中职生灵活、可塑性强的特点,我们可以在语言的使用上进行课程改革。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日语精读校本课程研究就是基于这一点,改变传统的语法单词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在“用中学”,去体会它们的用法。另外,我们将开设语言、视听、影视欣赏、日本企业文化、日本文化、日本风俗等课程,让学生从知识上了解日本,并举办日语角、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展示出来,去亲身感受这种文化。

三、结论

本文是在参考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中职日语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对专业教学的影响这一角度来写的。本论分了三个部分,顶岗实习的内容、出现的问题以及今后教学的改革探究。其中,专业教学的改革探究中增设相关新课程经已经完成顶岗实习的学生反馈有良好效果,日语精读课授课模式的改革是正在研究的,另外,举办相应活动是今后重点考虑的,所以这两部分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今后将会就此继续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林金富.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2]彭汉庆.高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化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3]彭纯宪.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精细化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

[4]赵静,王维斌.基于“出国留学研修为导向”的日语专业中职生顶岗实习探析.

[5]赵静.中职韩国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践教师 实战技能严标准 强训练

一、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这样一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政策对职教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搬出了全新的要求,集中体现在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等方面。同时,由于职教师资的行动领域既涉及专业科学与职业专业工作的理论、模式和内容,又涉及学和教的学校职业实践与科学成果和理论的具体环境。

因此,从职业教育教学的角度分析,职教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设计和实践的能力。而要实现此目标,对于一个职业院校的教师而言,必须具备如下能力结构:(1)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2)掌握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过程知识的能力;(3)掌握职业教育教学论与方法论知识的能力;(4)掌握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其能力结构涵盖四个要素:专业理论、专业理论的职业实践、教育理论及教育理论的教育实践。

二、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实践教师发展历程及基本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职业技工学校的实践教师(以当时的自治区水电技工学校为例),大多数教师是从电厂抽调来的“工匠型”的技术工人。虽然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娴熟的实践技能,但一般都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先进的职教理念及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届时培养出来的学生都顶岗上手快,但由于专业理论知识缺乏而在职业生涯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导致在竞争激烈的专业岗位上,先后一般都下了岗。

而到了2000年以后,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指导教师(以现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大部分教师是从高等院校直接毕业出来的“理论研究型”人才。虽然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一般都严重缺少专业岗位实战技能和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及企业文化素养。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由于实践动手能力先天不足而在职业生涯发展速度迟缓,导致有效的时段无法顶岗上任,失去了企业的欢迎。

诚然,我们也不难看到“有师必其徒”之真谛。因此,目前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先实践教师的专业实战能力急待提高,也要现场实战经验急待丰富。尤其在极度重视高职技术教育的新形势下,高职技术院校要想生存、发展,体现出其自身的特色,为企业培养用得上、靠得住、深受欢迎有竞争力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实战技能水平、丰富实战经验和换新职教理念,将是当前高职教育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三、如何提高高职教育实践教师的实战技能水平

主要应该从严标准、强训练、重加油、善改革四方面加大力度,作好实质性工作。

1.严标准

严标准,是指严格制定专业实践教师的实战技能标准。目前,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专业实践教师应必修具备本专业“双师”或“双能”等级标准。因此,严格应根据技术等级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教学内容,制定出各层次实践教师每项具体操作技能标准,用以衡量实践教师实战技能水平。

制定专业实践教师提高实战技能项目或任务训练计划,训练计划根据不同层次实践教师的技能标准,和每一个专业实践教师在工作之余,规定或自主选择切实可行的技能训练项目或任务,再有管理部门按标准,进行督促检查实施进程,使每位教师逐步达到实战技能的标准。

考核评优,根据各层次实践教师实战技能标准,定期或不定期通过考核来检验。对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应给予精神表彰和物质奖励,对不合格的教师要限期达标,重则不应上岗任教。以此鼓励和鞭策实践教师提高实践技能的积极性。

2.强训练

强训练,是指加强专业实践教师的实战技能训练。在教师教学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在校内或校外实践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拟选训练项目或岗位,自行设计、自编工艺。在规定的时间里,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任务目标。然后由主管部门或行业专家评定结果。通过这样的强训练,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及岗位能力。

3.重加油

重加油,是指注重实践教师实战技能不断地充电加油。教师在授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不同模式,及时进行充电加油,即一是在校内实训基地,由实践“教学能手”和“教学名师”指导集训,提高岗位专业技能、更新职教理念;二是有计划地实践教师下企业顶岗,由行业“能手”和“专家”指导集训,了解生产最前线、掌握最新技术、熟悉最新设备,从而更新知识、熟悉企业文化,提高了专业岗位核心能力。

4.善改革

强化职教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即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与职业有关的教育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熟练掌握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的基础上,运用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的理论,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案,成为驾驭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能手,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以促进职教教学行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内容方面,应针对技术类和非技术类职业的特点,学习和掌握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在组织形式方面,可采取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征文比赛、教学观摩、请专家讲学和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等方式,同时建立相应激励机制,鼓励职教教师积极投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总之,要努力提高高职教师师资培养培训的总体水平,就必须注重提高实践教师的实战技能,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与培训专享的教学门类和专有的培养序列,并努力构建融合职业培养,在职进修及继续教育于―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这样,高职技术教育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职业特色的合格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

特岗教师教学论文篇10

摘 要 21世纪是我国基础教育向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新阶段,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和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就成为了一项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保障教育质量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吉林省的体育特岗教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吉林省农村的基础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农村 体育 特岗教师

2003年9月19日,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农村教育首次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会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该文件首次确立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

特岗教师这样的名词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为农村教师的补充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也在一定程度下缓解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落后的基层教育做出了贡献。

一、“国家特岗计划”的意义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带动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21世纪是我国基础教育向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新阶段,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和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就成为了一项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保障教育质量的重大课题。

因此,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和中央编办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近几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来保障和加强这项计划的实施,“特岗计划”着眼于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为农村学校补充合格师资,缓解农村学校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矛盾。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2009年,中央决定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实施范围由西部“两基”攻坚县扩大到中西部22个省份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吉林省2009年被纳入国家“特岗计划”实施范围,依据国家特岗有关政策和要求,吉林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实施了“地方特岗计划”,2009年共招聘了“特岗计划教师”5178名。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工作者,同样受到基层教育的重视,特岗体育教师岗位的设置为贫困山区和农村的基层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吉林省体育特岗教师工作现状

(一)招聘现状

根据吉林省每年省级统筹下的特岗计划招聘中的招聘条件,为体育专业的毕业生,2014年招聘特岗教师312人,占总数的9.2%。“特岗计划”教师的服务年限一般为3年,年后经考核合格,可以依据有关政策继续留教并纳入当地教师编制,也可以进行其他工作或进修学习等自主安排。至2015年9月,我省第一批特岗教师服务期限尚有一年之计,经过两年多的服务实践,“特岗教师”们的工作现状以及服务期满后的工作意向和今后特岗教师如何可持续健康发展又成为了学者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二)工作现状

1.工作内容。根据实地走访观察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特岗教师在其支教学校主要从事三项工作内容:体育课的教学与课余体育锻炼、三操管理和学生体质测试、学生班主任管理工作。其中体育课的教学是最普遍的工作,其次是寄宿制学校的早操和每年的学校运动会管理以及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值得提出的是,采访中发现少数地区的教师因学校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体育教师也从事着美术、音乐、地理等科目的教学,现状堪忧。

2.工作现状满意度调查分析。80.2%的教师反映对“日常教学工作”比较满意,78.8%的教师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比较在意。在关于教学内容的调查表明在“传授运动技能”、“传授运动健康知识”和“发展学生意志品质和积极人格”方面,年轻的高等体育专业毕业生能紧跟时代步伐,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可以因地、因时制宜的依据学生身心特点教授体育健身方法和健身知识,能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性集体游戏、比赛等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成就感,体育特岗教师为农村基层的体育教育事业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新知识、新思路。

在对工作困难的调查中,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场地器材和时间内的保证被排在前两位。贫困农村学校基层体育边缘化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特岗结束后的去留问题调查分析。在对特岗教师的期满后调查中发现,只有31.2%的教师考虑继续任教,38。4%的教师选择回到大城市就业。20%左右的教师继续深造或者考研。所以在特岗体育教师服务期间对其待遇的提高和服务动机的改变都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吉林省特岗教师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1.保证政策落实,确保特岗教师工作的基本物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体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胜任特岗体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都担心国家政策和待遇的保障落实成为特岗教师最为关心和关注的民生问题。这就要求地方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切实做好宣传和管理工作,为其安心教学和工作创造条件。

2.确保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关注特岗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在特岗期满,去留问题的调查结果中对再就业和入编等问题尤为关注,而“后续”问题的落实是每一个已经是特岗教师的或者即将成为特岗教师的体育专业毕业生都关注的问题。为基层实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资深问题,特岗计划要想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还须在落实政策保障的基础上为其再深造、再创业、再学习提供优惠条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圈(教师)[200612号].

[2] 彭波.困境与突破:农村教师流动问题分析与路径选择田[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11):21.

[3] 彭礼,周益霞.30年来农村教师流动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