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成本核算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01:31:53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篇1

一、建立产品成本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调整主要金融产品价格,如存贷款利率、金融服务收费标准等,各商业银行作为产品既定价格的接受者,缺乏产品定价自。因此,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银行需要在产品数量、产品成本和产品结构方面做出努力。只有了解和掌握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银行才能有的放矢地控制和降低成本,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准确进行产品定位。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虽然我国目前金融产品价格仍由央行制定,但近年来有所放松,如浮动利率贷款的范围和利率浮动的区间都有所扩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各商业银行将面临自行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问题——即产品定价。虽然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提供了完备的产品定价模型,但在实践操作中,及时、准确、完整的产品成本信息是合理定价产品的重要保证。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各银行应从现在着手开展产品成本核算,为迎接未来挑战做好基础工作。

(三)现行会计核算体系无法提品成本信息资料《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在第八章《成本》中规定银行成本是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具体包括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固定资产折旧费、手续费支出、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外汇、金银和证券买卖损失、各种准备金和业务管理费等。从理论上讲,成本和费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费用是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成本则是对象化的费用。因此,财务制度中对成本的定义更适合于费用概念。鉴于银行依据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组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目前所实施的成本管理实质是费用管理,尚未建立以产品为对象的成本核算系统,无法提供成本信息。

二、产品成本核算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成本会计理论,产品成本由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组成。在传统工业企业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占产品成本较大比例,制造费用比重较小,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程度对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影响不大。但是银行业不同于传统工业企业,具有产品种类多、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在成本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制造费用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的特点,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产品成本的准确程度。若采用传统方法分配制造费用,会导致产品成本信息扭曲和产品决策失误。因此,银行业在建立产品成本核算系统时,不应沿袭传统会计政策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应引入工序成本法。

(一)工序成本法

1987年哈佛大学RobinCooper教授和RobertS.Kaplan教授提出工序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

他们认为,在销售多种产品的公司里,决策层进行产品定价、产品组合决策时所依据的成本信息已经严重失真,根本原因是适应十几年前业务核算的会计政策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更为糟糕的是,没有可以替换的信息警告决策层他们使用的产品成本信息是扭曲的。十几年前,大多数公司产品种类少,产品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构成,能够轻易地追溯到各个产品,按直接人工分配制造费用不会使成本信息发生较大的扭曲。目前产品种类和市场渠道大量增加,直接人工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以市场营销、推销、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大量增加。但是大多数公司还是按照传统会计政策的方法,以不断减少的直接人工成本为标准分配不断增长的制造和管理费用,导致产品成本信息扭曲。他们认为,工序成本法能够成功替代传统成本会计系统。主要理由是,任何公司在生产产品时都有工序,在各个工序上所有的制造和管理费用都是可分的和独立的,容易追溯到单一的产品或产品组合中,所以应按工序确定产品成本。他们以一个水利阀门制造商的例子证明了工序成本法的作用。水利阀门制造厂是一个多产品公司,大约门销售产生了80%的收入。更有趣的是,60%的产品产生了99%的收入,而花费管理者大量精力的另外40%的产品却只产生了1%的收入。显然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对于该制造商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提出,设计产品成本系统一是要准确收集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的精确资料;二是分析各个产品使用非直接资源的原因。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三条重要原则:1.应向昂贵的资源集中;2.重点放在不同产品或产品类型中存在重大差异的资源;3.应特别重视需求类型与传统分配标准完全不相关的资源。原则1要求进行资源分类,保证新的成本系统可能使产品成本存在重大差异;原则2和原则3则最大可能地辨别被传统系统扭曲的资源。对于工序成本法而言,以劳动工时、材料数量或机器工时作为分配标准己不能满足需要,追溯产品成本应遵循从资源到工序、再从工序到产品的过程。

(二)国外银行业的实践

就目前国外银行业的实践来看,一些国外银行已经开始利用工序成本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如汇丰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等。据了解,新加坡华侨银行从1997年开始推行工序成本法,其做法是先从电脑部门做起,成功一个部门再向下一个部门推进,逐步推广到全行,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三、我国银行业实施产品成本核算的设想

国内部分银行也着手开展产品成本核算工作,其产品成本分配基本沿袭了传统会计政策分配方案,核算较为粗糙,处于起步阶段。为得出正确的产品成本资料,笔者认为,银行业应采取“拿来主义”,充分借鉴国际同业的做法,采用工序成本法作为成本核算的理论依据。鉴于各银行己按照财政部以及央行的有关规定建立了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准确核算和提供各类费用支出资料,为开展产品成本核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设计产品成本核算系统时,应充分利用现有会计核算体系,没有必要脱离现有核算体系开发设计一套全新的:工序成本法核算系统。

开发设计成本核算系统应包括以下工作:首先,制定符合本行实际的产品分类标准。目前对银行产品定义较多,如将产品定义为“银行向金融市场提供的、可以为客户带来收益或客户可以用于消费的一切产品和服务”,“银行直接提供给客户的赚取实际的、名义的、潜在收入的服务”等。对银行产品的分类也存在较大差异,如美国的银行管理学院和生产力中心确认了31种产品,而《银行世界》杂志认为有250种产品。因此各行应根据决策层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定义产品并进行分类。各业务部门负责直接经办各类产品,应承担提供本部门产品类别和细分的工作。开发小组在汇总业务部门提供的产品类别后,确定产品分类表,如可以将产品粗略地分为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三大类,每一大类再根据要求进一步细分,如存款可以按照期限、款对象等进行细分。银行产品分类越细,产品信息就越详尽,但会相应加大工作量和投入,因此产品分类并非越细越好,应以满足决策层对信息的需要设定划分标准。

其次,明确产品业务流程和定义工序。业务部门应按照规范化、统一化和标准化的原则,制定各项产品业务流程。组成业务流程各个工作环节可以被视为工序。将某产品的业务流程划分为多少道工序取决于决策层对产品成本准确度的要求。产品成本准确度要求越高,业务流程就划分得越细,工序就越多。相应地,分配标准就越多,工作量和投入也会增加。因此根据决策层的要求合理划分工序时,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需要说明的是,构成某一产品的工序并不局限于一个部门,往往会涉及到若干个不同部门,如发放贷款就会涉及到信贷、风险管理、财会、电脑等部门。

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多、人员多的现实情况,建议由总行建立统一的产品分类、业务流程和工序构成标准,避免各分支行自行投入导致资源浪费和成本资料缺乏可比性,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第三,设计产品成本归集标准。这是实施产品成本核算的难点和重点。银行产品成本分为能够直接追溯到产品的直接成本和不能直接追溯到产品的间接成本,需要建立统一的分配标准分配产品间接成本。由于不同的分配标准会对产品成本产生不同的影响,建议以各产品使用资源的程度作为标准。例如,电脑部门向各个部门提供电脑维修服务,服务费用支出追溯到各工序时应以提供服务的时间或日常维修的次数作为标准。由于不同的分摊标准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各部门利益,建议由各部门充分讨论达成一致后确定。

第四,按照工序归集产品成本。将各道工序上的成本汇总归集,得出产品成本资料。由于产品成本核算涉及到大量数据和不同分配标准,仅靠手工进行数据处理无法满足核算需求,需要良好的信息系统支持。该系统不仅要拥有处理现有产品成本信息的能力,而且应能应付不断出现的新产品成本核算问题。一般来说,开发、设计一套工序成本核算系统需要9到36个月的时间。

工序成本法的应用可能会带来全新的概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从直观概念分析,活期存款利率要明显低于定期存款,往往认为活期存款成本比较低,如当前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比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低1.26个百分点。但利用工序成本法归集成本后,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原因是:虽然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业务流程基本一致,即工序构成是一致的,但是营业部门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应付经常发生的活期存款存取款业务。若以营业人员花费在两种产品上的时间为分配标准,活期存款的非利息成本明显要高于定期存款的非利息成本。例如,营业人员一天工作7小时,可能有5小时花费在活期存款业务上,而只有2小时花费在定期存款业务上,那么,活期存款的非利息成本将是定期存款的2.5倍。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产品成本核算涉及到银行内部所有部门,大量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如业务部门制定产品分类和业务流程、各部门参与讨论成本分摊标准、电脑部门开发系统等。因此,决策者的支持和协调、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实施产品成本核算的保证。

第二,产品成本核算系统的开发、应用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在应用中要根据实践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因此取得有效成本数据需要相当长时间,不能急于求成。笔者建议,在遵循工序成本法的前提下,可以采取由粗到细的方法确定产品分类和划分工序,即先由产品大类入手,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渐细化产品分类,循序渐进地取得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篇2

【关键词】肉食品初加工;成本核算体系;联产品;相对销售价值分配法

在我国目前的肉食品初加工经营企业中,小型私营业主较多,这部分私营业主更关心企业整体的盈利状况,对成本精细核算方面关注度普遍不高。而随着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为社会重视,大型肉食品企业必将成为行业的主力。在满足老百姓刚性生活需求的肉食品初加工领域,本人认为,竞争的核心无外乎质量安全和成本优势。因此,构建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是保持这种竞争优势的重要管理工作。

传统工业产品是由不同的原材料,通过一定的工序加工组合成一种或多种产品,其成本核算方法比较成熟。肉食品初加工是由畜禽活体通过屠宰分离后形成多种部位肉产品,与传统产品相比,是一种逆向流程。我国肉食品初加工产品消费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产品分离随意性较强,分离很不规范,因此,基于单品的成本核算有一定难度。本文通过联产品成本核算理论在鲜猪肉初加工实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就肉食品初加工企业如何构建成本核算体系进行了分析,并对肉食品初加工产品基于成本的目标销售定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鲜猪肉初加工业务流程及业务特点简介

一个典型的鲜猪肉初加工生产经营企业,主要经营热鲜猪肉或冷鲜猪肉产品,兼营少量其他肉类产品,通过超市专柜、机构客户、加盟店、直销店等渠道组织销售,其销售方式包括批发、零售、批零兼营等,其业务流程及特点如下:

1、鲜猪肉初加工业务流程简介

购进活大猪->委托屠宰企业屠宰(或自宰)->分离成边猪->分离成部位肉(或白条)->低温物流配送至销售点。

2、鲜猪肉初加工业务特点简介

a)产品分离方法不统一。根据客户需求分离产品,有白条直接销售,也有部位肉配送,白条又有带头脚与不带头脚之分,部位肉产品没有统一的分离规范且价格相差较大。

b)价格行情变化快。活大猪价格有时是一天一个价,鲜猪肉价格虽然不像活大猪般变化快,慢的一个月左右,快的一个星期就需要调整,而且鲜猪肉价格较活大猪价格变化有滞后效应。

c)热鲜猪肉属快速消费食品,保存期极短。一般为“定量生产、以产定购、快速销售”,无论活大猪还是鲜猪肉产品追求零库存或极少库存。

二、鲜猪肉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

1、联产品及联产品成本核算概念

联产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同一原料经过相同工艺过程的加工,同时生产出来的几种主要产品。各种产品在生产过程的某一个点或终点同时分离出来,这个点就是分离点,这个点之前发生的成本就是联合成本或共同成本,分离点之前的产品我们称之为联合体。

联产品的成本核算,就是联产品分离以前共同生产费用的归集以及分离时共同成本的分配。

2、联产品成本核算的内容

联产品成本核算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联合成本的确定、分离率的测算、主产品成本分配、副产品成本分配。

(1)联合成本是指联合体分离前归集的应分配的费用。

鲜猪肉初加工工艺简单,主要费用是活大猪的采购成本,其他加工费用比重较小。为便于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及时得到可靠的成本信息,减少成本核算过程中因那些比重小、统计时效性差、开支相对固定的费用影响核算效率,在实务中可以将活大猪采购成本之外的加工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也可以平时归集,月底一次性分摊至产品成本中去,本文选择作期间费用处理。

(2)分离率是联合体分离后,各产品产量比例。

一头活大猪分离成哪几种产品,不是固定的,根据市场需求有不同的产品组合,因此,分离率需要根据分离方案实地测算。

(3)成本分配方法是指依据什么标准,对联合成本在分离后各单品间进行分配。

联产品成本核算实务中一般有系数分配法,实物量分配法、相对销售值分配法等几种常用方法。

系数分配法是将分离后各单品的实际产量按事先确定的系数折合为标准产量,联合成本按标准产量进行分配。在鲜猪肉初加工成本核算实务中,因产品的分离方案随市场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如何确定固定系数非常困难。

实物量分配法是以分离后各单品的实物数量为基础对联合成本进行分配。在鲜猪肉初加工成本核算实务中,实物数量适合用重量,而各单品的市场销售单价是按重量确定(如:元/公斤)且相差较大,以重量作为分配标准,会造成单品的毛利率相差甚远。

相对销售价值分配法是分别按各种联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比例分配联产品的共同成本,其目的是使这些联产品能够取得一致的利润率。也即按各联产品的可预期市场销售收入比例来分摊联产品的共同成本。

各单品的销售价格通过市场调查容易得到,一致的利润率有利于产品决策和员工考核,因此,本文选择相对销售价值分配法作为鲜猪肉初加工产品成本核算中联合成本的分配方法。

(4)副产品成本分配:副产品是指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使用同种原料,在生产主要产品的同时附带生产出来的非主要产品。

由于副产品价值相对较低,而且在全部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小,有两种思路可供选择,其一是将其实际变现收入视同企业的“花红”,不分摊成本,另一种思路是以其预计收入视同成本,从联合成本中扣除,余额才是主产品的成本。为便于理解,本文没有设计副产品成本分配环节。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篇3

关键词:成本的定义 中小企业特点 成本对象 成本项目 成本核算 成本分析 准确核算成本的保证

成本管理是企业永恒的话题。美国会计学协会(AAA)所属的:“成本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的定义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未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由于成本是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而应从销售收入中得到的价值补偿,所以迫使企业的管理者不得不重视成本管理,并力求以较少的耗费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开支形成企业的支出,这些支出,既有生产经营性支出,也有非生产经营性支出。和生产经营性支出有关的,计入产品成本,由各期产品成本负担。和生产经营性支出没有关系的,属于期间费用。成本费用核算的过程,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进行归集和分配的过程,也是为了满足企业成本管理所需的信息反馈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企业成本、费用预算实施和进行调整的过程,对企业经营决策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介绍适合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一、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决定其适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材料大致相同的、管理(含财务人员)较少的企业。中小型企业因数量众多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企业将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设置还不够健全、各项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采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使成本核算方法能够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同时决定了这些中小企业多数使用实际成本法进行核算,而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无论什么工业企业,无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按订单生产,可使用分批法。

二、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

1、涉及成本核算的各项原始记录必须准确。

原始记录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各部门应根据生产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原始记录:生产部门各种产品的投产数量、完工数量、在产品数量必须有明确的记录。

2、原材料的领用要能够按产品的品种分别领用,仓库要有准确的原材料收发存明细账。

3、企业的工资要能够区分为直接用于生产产品的工人的工资和用于企业管理部门的工资。

4、动力、水电、机器设备、厂房的折旧每月都能够准确的核算。

三、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

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程序如下:

1、确定产品成本计算对象。

2、明确产品成本核算项目。

3、设置原材料明细账、应付工资明细账、制造费用明细账、产成品明细账。

4、进行产品成本核算。

5、进行产品成本分析。

以我司为例,详细介绍一下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程序。

我司是由留美科学家孙博士在天津开发区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产品为DES心脏支架、BD、BH三种产品。我司以每月投入的产品品种即DES、BD、BH为成本计算对象,成本项目主要包括直接原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个部分。成本计算方法采用制造成本法。

(1)关于直接原材料的核算。

原材料入库的核算:采购部门根据生产计划,提前做好原材料的采购工作。验收合格的原材料,要及时办理入库手续。仓库根据入库原材料的名称、数量登记原材料收发存报表,采购部门将入库单、合同、发票进行匹配后交给财务部。财务部根据发票、合同这些原始信息,记入明细账的借方。月末已经采购入库但是没有收到发票的原材料,财务部门根据采购合同,进行暂估,并于下月初,对暂估的原材料进行红字冲回。

原材料出库的核算:生产部门按每月生产产品的品种,到仓库领用原材料,财务部根据领料单,及时记入明细账的贷方。每月25号生产车间进行盘点,将生产线上没有用完的原材料办理假退料手续,并于26日把库记录的原材料收发存报表报给财务部,成本会计根据原材料收发存报表中按产品品种领料的数量、金额汇总编制原材料分配表,将领用的原材料按照产品的品种记入直接原材料的成本项目。

(2)关于直接人工的核算。

成本会计根据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分部门的工资表,把生产线上的工人工资记入每个产品的直接人工的成本项目。

(3)关于制造费用的核算。

生产辅助部门的管理人员的工资,如:质量部、工程部、采购部、原材料库及成品库相关人员的工资、厂房、机器设备的折旧、修理费、水电费、不能区分产品品种的通用原材料的费用,先在制造费用明细账中进行归集,月末再根据标准工时把制造费用明细账结转至各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去。结转后的制造费用科目月末无余额。

四、完工产品实际成本的确定

为了分期确定损益,在月末生产线上存在未完工产品的情况下,需要将本月发生的直接原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每月盘点日,生产部门把产线上未完工的产品,按工序进行盘点,并把盘点表报送至财务部。成本会计按在产品数量与各工序的约当系数相乘,把在产品换算成相当于完工产品的数量,并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各产品的完工产品的总成本除于总的完工产品的数量,计算出单位产品的成本。成本会计将计算出的完工产品的数量、金额记入产成品明细账的借方。并于月末根据成品管理部门编制的成品收发存报表,将已销售产品的成本记入产成品明细账的贷方。月末采用加权平均法结转已销售产品的销售成本。

五、 产品成本分析

每月财务部结账后,应对当月实际成本进行分析,要求做到:

结合标准成本分析差异;

与可比的上期(或上年同期数据)进行比较;

按产品类别(无需区分不同规格)进行分析;

按成本项目(或区分变动和固定成本)分析:

对于单位成本变动较大的产品,应查明原因,为降低产品成本和产品定价提供及时、合理的数据。

财务部门应于每月中旬召集相关部门就上月的成本核算工作开会专题沟通,围绕部门及人员配合、组织协调、产生的新问题、如何降低成本、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未来改进建议等展开讨论,并形成会议纪要。

六、准确核算产品成本的保证

1、领导重视。

成本数据的准确与否,影响产品的定价,关系企业利润的高低,领导部门必须重视。

2、原始记录必须准确。

涉及产品成本核算的账簿记录必须准确。

3、每月的盘点数据必须准确。

4、生产工艺的改进要及时通知财务部门。

5、标准工时要定期进行更新。

6、成本会计要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及时掌握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成本会计最核心的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成本会计实务可以接受成本会计理论的指引,但要突破相关理论的束缚,不要局限在成本会计理论的框框里面,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企业生产流程的核算体系,这样才能反映本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特点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层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关注点,所以在确定整体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关键是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

7、各部门要互相配合协作。

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自我评价和时间的验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的评价,让生产等部门对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做个论证等。有时仅靠财务部门自己检查难以发现问题,只有这样不断地总结,随着生产技术、工艺的改进,不断地改进调整成本核算方法,才能为管理当局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并为管理当局进行产品定价提供可靠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杨安富.成本均衡管理,2012-2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篇4

关键词:企业;成本核算;理论;方法

成本管理是以会计的核算作为基础,以货币作为计量的单位,将企业固定时期内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费用,按照发生地点与性质,进行核算与分类归集,并分别计算每种产品单位成本与总成本的一种管理活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成本核算的过程,其实是如实反映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耗费的一个过程,也是经过对于成本信息反馈,来实施成本管理的一个过程,所以,成本的核算在整体企业会计核算、营销策略和产品定价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作用。

一、企业成本核算理论基本的内容

企业成本的核算时把企业一定时期生产经营之中发生所有的费用,按期地点、性质,进行核算、汇总、轨迹,从而计算在本时期内生产经营的费用发生总额与对每种产品单位成本以及实际成本计算的一种活动。它基本的任务是及时、正确的对产品单位成本与实际总称本进行核算,为企业提供一个正确成本的数据,为企业的决策与经营提供有效的科学根据,同时考核成本计划实行的情况,将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综合的反映出来。企业成本核算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成本数量进行有效核算。

2.核算企业的生产成本范围。在企业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之中,成本涉及到支出的范围与项目的分类是比较固定的,可以经过核算,弄清哪些成本应该属于正常的范围,有哪些支出不够合理,从而来进行有效的控制。

3.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构成。也就是说对于在生产的产品中发生各种的魏永在成本之中占的比重来进行有效分析。

二、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

1.将无形资产核算进行改进

目前我国的财务会计之中涉及到无形的资产只有商标、专利权、商誉、土地使用权、版权、专有技术以及特许经营权利,对于一些自创无形的资产一般很少会有单独的核算与计价。但是,对于当今知识经济的社会来说无形的资产内容与范围不断增加。这些无形的资产已经成为企业资产主体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企业经济增长决定的因素,所以必须运用有效的方法,改进无形资产的核算体系。

(1)将各种无形资产进行正确计量,并提供完整核算的资料

对于企业来说无形资产普遍由外购、接受和自制这三种投资组成。外购无形的资产应该用实际支付出的款价来计价入账;自制无形的资产需要将其研究开发的成本与未来收益现值进行计价入账;接受投资无形的资产应该用协议价值或者评估的价值进行入账。

(2)需将无形资产价值摊入到成品的成本中

当代知识经济的社会之中,有形资产地位逐渐下降,如果无形的资产还像现在财务会计那样进行核算的话,会导致产品成本严重的失真。所以对产品成本计算的时候,需要对四大生产要素消耗,尤其对于知识要素的消耗进行计算,对于一些无形的资产,如企业品牌、商誉以及管理方法等在进行摊销的时候,可将传统核算的方法有一定保留,并将它的价值摊入到管理的费用之中。对于长期客户、业务伙伴等无形资产,可以在摊销的时候计入到经营的费用之中。对于职工教育的情况等人力资源耗用应该记入到成本之中。对于产品有较大影响的无形资产,必须要在摊销的时候记入到产品成本之中,可以增设人力资源、专利以及技术等成本的项目来进行核算。

(3)将无形资产摊销的期限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于知识的资源来说,其一方面有着重复使用的性质,其二因为技术科学上日新月异,它更新换代比较频繁,所以需要对应其更新速度进行摊销调整的方法,可以类似于当前固定的资产加速则就方法那样应用快速摊销方法,同样也可以对无形资产摊销的期限进行适当缩短。这样不仅能够将无形资产核算准确表达,又能将其准确进行成本计算。

2.对于改进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

当代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不能够将各产品成本的水平真实准确的反映出来,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改进的方法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各种不同制造的费用进行有效区分,并采取不同分配标准。另一方面是从根本上将现行分配的方法进行改进,并引入作业进行成本的核算。作业成本的计算是以作业作为核算对象的,核算的各个作业耗费生产的资源,并算出每个作业成本,之后按照呵呵产品最终的消耗将每个作业平均分配到各个最终产品之中,来计算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的成本核算方法。鸡蛋来说,就是作业成本计算基本原理是对于产品消耗作业以及消耗资源的作业。

三、结语

由此可见,为了确定资产安全完整及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以及节约使用等等,必须要对企业的资产进行科学管理。将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进行优化,规范资产的购买、预算、使用、分配、监督和处置等各个管理的环节,并有效建立资产的明细账目,将管理的制度进行严格规定,这样可以提高企业资产使用的效率,防止部分资产流失,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兴锁:浅析企业成本核算的几个关键问题[J].新财经(理论版),2011(5).

[2]张桂俭:浅谈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经贸,2011(20).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篇5

【关键词】成本环境;成本原理;材料流动成本

一、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毋庸置疑,我国当期存在的各种核算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为我国各个企业的核算提供了便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相对复杂的因素也融入到了企业成本核算中,此时,仅仅靠传统的成本核算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各种变动的因素。可以说,传统的成本核算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需要我们加以注意:(1)传统成本核算方式不具有实时性。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可变性和流动性因素已经和我国企业成本核算相结合,成为了一种不可分离的整体,因此,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就需要将这一部分因素考虑进来。但是,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在处理可变性和流动性因素的时候显得稍有滞后,无法及时的反应出流动性因素的存在,缺乏可操作性。(2)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无法真实的反应间接费用所产生的成本。所谓间接费用,就是指在不同项目和不同产品中,是否能够同时损耗的材料所产生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大多存在于生产部门或者是各个单位的经营和生产活动中所存在的共同费用中,它和每个项目和产品中所存在的直接费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我国,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部分间接费用的计算,成为了传统成本核算的一个盲点。(3)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无法计算出对于环境的真实损耗。事实上,无论是任何一种企业,只要其生产,只要其经营,它就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在向自然进行索取,这部分虽然不需要企业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对环境的损耗实际上也是一种成本,需要计算在成本核算中。我国传统成本核算方式实质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一因素,缺乏对环境成本的核算。

二、材料流动成本核算原理产生的环境

生态环境对于我国乃至是整个地球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环境的破坏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威胁和损害。但是,许多企业在环境保护这一层面上做的还不够,对于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深,还在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这导致了自然环境越来越差,自然损耗越来越多。可以说,对于大自然来说,它也有它存在的极限,它不会无休止的承受对其的践踏,它也需要一定的调整和适当的休息。因此,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理论就是在人们对于大自然的重视程度上产生的,以清晰的向企业表明其核算所需要的环境成本,引起企业的重视,减少资源的浪费,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原理的依据分析

(1)从扩大制造者责任理论出发,将企业成本核算具体化。从扩大制造者责任角度出发,它是将企业对于环境的保护和企业对环境的消耗结合起来进行一个社会责任的评估,并将这种这回责任转嫁与制造者身上,成为制造者的一个责任。从实质上来说,扩大制造者责任这一理论思想实质上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将对于环境的浪费归因于一种或者是几种因素上,使企业在资源损耗上得到充分的表现,从而加强对资源的重视。(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企业材料流动成本原理的有一理论基础。所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质上是指某一个产品在市场中存续的全过程,既有生存也有消亡,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体现。与此同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还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各个过程的分析,从而对产品各个部分和各个阶段对于环境的索取和对于环境的浪费,是对资源损耗的一个综合性体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从各个环节共同入手,综合性的对产品生命的各个环节进行透视的一种理论,它是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3)环境资源流转平衡理论是企业流动成本核算原理的最终理论支持。可以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不停的向环境索取,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环境负荷的增加,增加了环境的负担,企业从环境中获得了各种资源和能源,在此基础上,企业通过这种能源和资源的加工和再利用获得新型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个过程对资源的损耗是非常大的,环境资源流转平衡理论就是对这种利用的一种综合体现,为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原理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综上,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原理是在充分尊重环境和充分利用传统核算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正在以一种良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和间接费用损耗提供了数据支撑,从而为企业节约成本和减少资源浪费提供了依据。

参 考 文 献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篇6

关键词: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成本核算是把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和分别计算出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

一、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1.成本是企业产品定价的重要依据

企业在制定产品销售价格时,要综合考虑产品成本、目标利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场价格等因素。产品成本核算不准确,向企业决策层提供了错误的成本信息,会导致产品定价不合理,从而影响企业的总体利益。

2.成本核算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经营成果及分配

企业的经营成果是由财务收入扣除成本费用所得,财务收入容易核算,一般来说不易出错,而成本核算因为工作量大、技术性强,要准确核算不容易,如加上某些人为的调节的因素,成本核算更是不实。成本数据对利润数据的影响存在一种杠杆效益,单位成本数据的微小变动足以引起利润数据的巨大变化,从而影响着国家税收、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利益。

二、企业成本核算应用问题分析

1.企业高级管理层对成本核算重视不够。作为企业高级管理层,应树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重视资金管理的同时应抓好成本管理,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发挥好当家理财的作用。但现实工作中,在一些企业管理层看来,财务管理可有可无,认为成本核算工作是某一部门的事,财务部门仅仅做好财务收支平衡就行了,甚至有些企业管理者为了自己的业绩或政绩,故意授意或强令财务人员调剂成本、掩盖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或经营情况,不仅违反了财务会计制度,挫伤了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削弱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同时造成成本核算不实。有的企业管理者更是不清楚企业的真实成本、盈亏情况,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

2.成本核算的范围较窄。有些企业只重视生产过程,不重视各个要素及整个环节。企业的生产经营链条是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的过程也不断缩短,重要性也在降低,成本所占的比重随之减少,研发成本、管理成本、营销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等比重在不断提高。一些企业的成本核算还停留在以生产过程消耗为中心的生产方式,这样的成本核算很难反应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难以满足成本管理需求。

3.成本核算的方法不够科学。从成本的计算方法来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采用品种法和分步法,只有极少数企业采用分批法。从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来看,制造费用的内容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且占全部成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如果企业仍然按照传统的以各产品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对其进行分配,不能保证分配既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又不影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而是会使工艺程序复杂、产量不高的成本偏低,使工艺程序简单、产量较大的产品成本偏高。

4.财务人员技能有待提高。有些企业业务相对较简单,对财务核算的要求不是很高,成本核算就会存在不规范现象。很多企业会计是些老员工,他们有资历和经验,也熟练业务,但是知识和理念可能会跟不上时代,新的制度和方法也许不清楚,沿用过去方法进行成本核算,由于方法的不对称,成本核算数据不能反应真实情况。对于较年轻的会计人员,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际经验,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如果没人指导会造成成本核算数据不真实。

三、企业成本核算应用措施

1.提高对成本核算认识,转变观念。明确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牢牢树立经济越发展,行业竞争越激烈,成本核算越重要的思想意识,把抓成本管理作为长期战略任务。要认识到加强成本核算是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内在要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并占有一定的势,就必须做到优质、低耗、高盈利,而加强成本核算是控制成本费用,降低成本支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增加经济效益的最有效手段。例如在医药企业中,由于医药技术的发展,医药产品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企业投入产品设计的成本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投入产品市场开发的支出大幅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只局限于生产成本的控制将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失误。转变成本观念,对于企业研究和应用成本控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科学全面核算企业成本。在进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时,一定要注重企业成本核算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应将无形资产核算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对于企业的无形资产要进行完整的成本核算,首先,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分类,不同分类的无形资产入账方式不同,将无形资产的价值计入产品成本。在计入过程中,由于知识资源可重复使用和更新较快的特殊性,在进行具体摊销时,要实行弹性摊销期限。其次,在环境成本核算方面,将环境成本核算纳入到成本核算的范围中,根据我国的环境现状,增加成本核算中反映绿色成本的项目,促进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保证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

3.实现企业成本核算电算化。众所周知,企业成本核算的工作内容复杂、工作量较大,包括信息的收集、数据核算、费用统计及分摊、间接支出的归集及分摊以及半成品的成本计算等,部分会计数据甚至需要多个部门共同进行确认,实现企业成本核算电算化,建立良好的信息分享、沟通平台,能够准确、全面、完整、及时地提供企业的成本管理信息,有利于部门之间及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目前多数大型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基本实现电算化,摒弃落后的人工账务处理模式,大大降低了成本核算工作的复杂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4.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技能。加强财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定期为财务人员进行成本核算方面的指导,要让财务人员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公司的管理等知识,提高财务人员积极性和参与能力,学会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确保成本核算准确真实,为提高企业效益打下基础。

总之,企业的管理者应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充分认识到成本核算数据对经营决策的作用,高度重视成本核算,积极采用现代成本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性工作,提高成本核算水平,挖掘降低成本和获取效益的潜力,增强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篇7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观念中,成本会计就是在一系列既定的成本核算方法下,计算产品成本的课程。就学生而言,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课中方法体系相对复杂且应用性突出、比较枯燥难学的一门课,加之现行的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更是深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脱节,难以应用于实践。

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有待解决并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并深感上好这门课十分重要也绝非易事,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成本会计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一)成本会计课程特点

成本会计岗位是所有会计岗位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它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很高;同样的,成本会计课程也是会计专业课程中相对复杂的一门,它对学生提出了系统掌握理论、熟练技能操作、熟悉岗位职责的学习目标。

成本会计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相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与会计实务相比又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既要重视实践性的练习,又不能忽略理论的讲授。坚持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进一步序化整合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成本会计教学现状

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反映出很多问题:

首先,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www.133229.cOM然而,理论知识充实、实践经验欠缺是大多数教师的特点。其教学模式只是以知识的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内在完整与逻辑关系为主线,完全根据教材的章节顺序讲解理论知识,而不是以实际成本核算岗位的能力需求来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其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而轻实践、重讲授而轻操作,课程内容偏离或滞后于职业岗位发展需要、脱离生产实际。最终使成本会计变得枯燥难学、学生所学不能为所用、所学不够所用。

其次,成本会计不同于学生之前学习的会计课程。他们总是觉得成本会计是最难的,因为涉及很多个步骤、方法,每个步骤或方法下面还有很多细的步骤和方法,方法套方法、步骤套步骤,十分复杂。在初期,学习要素费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制造费用分配等内容时,学生觉得成本会计就是基本的会计知识加上基本的算术方法,没有什么难点。可到了后期,学习涉及到产品成本核算的综合方法时,把握各知识点在整个成本核算过程中的系统应用成为教与学的难点,教师深感成本核算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很难指导学生从全局上把握;学生则感觉没有头绪,原本学习的知识点就像一盘散沙,无法在综合方法的统领下贯穿起来,加上学生没有实际的工作经历,对不同情况下成本的计算方法容易混淆。最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不能融会贯通,缺乏整体把握能力,以至于兴趣顿减、学习效果不佳。

针对成本会计这门系统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及学生学不懂、学不动的现状,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同时,有必要对这门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深入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刍议

成本会计的教学方法当与成本会计知识的特点紧密结合,从成本会计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成本会计产生于企业生产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所以,在坚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教师如何传授好理论、指导好实践是问题的关键。

(一)整合提炼知识内容,理清教学思路

1.把握好理论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成本会计实践性强的特点是一直被强调的,但在教学中不能因此偏废了对理论的讲授。教师应认真思考要怎么讲、怎么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将课程内容重新编排、整合“输出”给学生,尤其是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这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教师讲授给学生的理论应当是简单实用自成体系的,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会;教师讲授给学生的理论应当是他们实践操作的说明书、是他们顺利上岗的工作手册,而不是与实践脱离的概念和公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剖析成本会计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将其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提炼——抽象概念案例化、零散知识系统化、综合方法步骤化,从而形成一套以实际成本核算任务为主线的、脉络清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先从理论上把握好成本会计的体系框架。

2.具体内容整合序化

针对成本会计的知识特点以及对实际成本核算工作的深入分析,可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践整合序化为成本核算基础、成本核算程序、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四个模块:

成本核算基础概括为要素费用在各个成本核算对象之间的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在本期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两个阶段;成本核算程序概括了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从发生各项料、工、费开始到完工产品转至库存商品为止,各项成本费用经历了怎样的耗费、分配以及结转的核算程序;成本计算方法则包括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根据企业生产特点与管理要求采用相应的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并根据具体情况利用一些辅助方法(分类法、定额法)简化成本计算工作;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是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成果,通过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能够掌握产品成本的构成以及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以便为成本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此处可将成本预测、计划、控制、考核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课程整合,不作为成本会计理论教学的内容,这样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着重培养学生成本核算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教师走进课堂前应保证自己已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清晰的授课思路、生动的语言表达,这样就有把握能把理论给学生讲好。把理论讲清楚了,才能使学生对核算方法有更好的理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为实践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突出职业能力

1.以完整的工作过程组织实践教学

成本会计是一门以制造业为主,与企业单位会计岗位紧密联系的课程,在实际工作中,成本会计这一岗位要完成的工作是非常具体、完整、具有一定流程性,他要核算和控制的是从材料变为在产品,最终成为产成品的所有财税处理。

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制造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各种要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和方法,进而编制成本报表,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另一方面可以缩短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差距,将知识内容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成本核算能力。那么,如果要让学生将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践、完成实践环节的技能训练,就可以参照实际工作流程,以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成本核算方法,将实践教学内容从建账、核算成本费用、进行账务处理、编制与分析成本报表环节依次展开,最终,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是成本会计一次完整的工作过程,以体现学习任务的完整性和知识内容的应用性。

2. 实践环节的设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技能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教学的设计与指导也应当层层深入、逐步展开,紧紧围绕成本核算这一工作主线,根据课程知识体系和岗位职业能力完成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知识过渡和能力转化。

(1)加强单项实训夯实成本核算基础 作为成本会计核算基础,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核算步骤,这些方法和步骤是熟练应用成本计算方法的前提与知识准备。所以,掌握好这些方法和步骤,对把握各知识点在整个成本核算过程中的系统应用至关重要。教师每讲完一项内容,根据成本核算岗位任务设计单项实训任务,分发凭证账簿,指导学生完成成本费用核算、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等账务处理程序,为学生的成本核算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2)创设工作情境熟悉成本核算程序 成本核算程序是整个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主线,它描述了从料、工、费的耗费开始到分配这些费用至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以及制造费用,再将辅助生产成本与制造费用分配到基本生产成本,最后将基本生产成本中完工产品成本转至库存商品的整个过程。

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高职学生来说,仅通过书本上的讲述是很难想象企业实际情况的,在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中,必须和企业实际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成本核算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创设相应的工作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有利于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利用多媒体演示企业生产流程,产品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生产过程,其间,成本、费用是如何归集、成本会计人员是如何进行成本核算、编制报表等。通过创设工作情境并对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展示,可以使学生对成本核算程序得到感官认识,这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

(3)设置综合实训巩固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计算方法是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与手段。不同企业的企业规模、行业分类、业务流程、组织形式、成本管理要求不尽相同,也就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方法,其理论内容和技能操作的综合性很强。在学生熟悉了企业成本核算程序、夯实了成本核算基础之后,教师以成本计算方法为工作任务,设计综合实训,在完成各知识点于整个成本核算过程中的系统应用的同时,训练学生根据企业特点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的能力,这将是作为一个成本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4)模拟实务操作完善岗位职业能力

模拟实务操作是通过模拟实验环节来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具备了实际成本核算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账务处理能力后,根据成本会计岗位完整的工作流程,将成本会计课程中的若干核心技能整合在一起进行技能训练。

以一个模拟工业企业的相关资料为背景,要求学生采用真实的账证单表,按照“开设账户——编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成本报表——归档”的实务操作过程组织教学并完成技能训练。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各阶段工作的需要,提供必要的操作指导,引入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成本核算的理论依据,熟悉成本核算业务的发生环节及其相关的原始证明,培养学生确认和计量各种成本、费用项目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对整个专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有一个完整、清晰把握。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篇8

论文摘要:文章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入手,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作为核算手段和结果都是一种公共产品,并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产品“缺陷”,即质量问题,最后讨论了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理念引入到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中。

从20世纪50年代到198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采用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1992年开始,中国实施了以gdp作为核心指标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国际上通行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作为改革目标。针对中国的gdp统计数据,在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中,有些认为中国官方统计的gdp数据偏高,有些则认为偏低。

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人手,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最后讨论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引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中。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

相对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因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国防、公务员、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他性。前者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减少或不影响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若增加一个人消费,该公共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零。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其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意味着消费者可能做一个“免费乘车者”,免费享用公共产品。

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属于公共产品。同时,从使用范围上看,国民经济核算是世界性的或部级的;从形态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一种非实物性的知识型、信息型的公共产品;从使用者数量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对使用者数量没有上限-1j。以上三点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公共产品的特殊性。邱东(2004)提出sna本质上属于全球通用的制度性知识,属于全球公共品。

总之,从核算的制度、方法上讲,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手段性的公共产品,它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的核算提供了基本的核算类别、方法、规则等。从核算的结果上讲,国民经济核算向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一系列的统计信息产品,如gdp及其增长率数据等。

就现状而言,作为公共产品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供给属于“政府生产”,即通过各级统计局来核算并提供国家和地方的核算数据;从公共产品的需求来看,一部分核算数据作为“最终产品”直接提供给社会公众,以满足社会公众对于统计信息的需求,另一部分则提供给各级政府部门,服务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决策需求;从统计信息产品的所有权上看,gdp核算数据是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调查、收集、整理、计算、分析)出来的信息,属于全体公民所有,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政府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从外部性理论上分析,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具有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当核算数据被准确、及时地提供时,它能够向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产生较大的社会收益;否则,会误导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决策,造成全社会的损失。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以gdp为例

从mps到sna,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无论是统计的口径、方法,还是统计的质量都在不断改进之中。而统计体制上的欠缺与方法上的不足是国民经济核算质量问题的两大原因l3_。以经济核心指标gdp为例,其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gdp地区核算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统计误差

1.“生产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

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1地区gdp r-总数与国家核算数的差异表

表1给出了生产法下1998~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j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5.66%,超过了一般统计上允许的5%的差异,到了2002年,差率已经扩大到12.63%,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表2国家核算gdp增长率与地方

从表2可以发现,1999年生产法下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高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在以后的连续三年中,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都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两个百分点左右。

(3)gdp三大产业构成上的差异

从表3中可以发现: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在地区核算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逐年扩大,地区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小于国家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地区核算数一直都高于国家核算数,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 

2.“支出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4给出了支出法下1998年到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且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4.64%,到了2002年,绝对差异达到了10376.58亿元,差率已经扩大到9.65%,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在1999-2002年中,2001年的gdp增长率国家核算数略大于地区汇总数,1999、2000、2002年都是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1~2个百分点(详见表5)。

(3)gdp支出构成上的差异

表6列出了各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地区核算数和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净出口比重的差异并不大,但是最终消费比重的差异和资本形成总额比重的差异比较大,其中在最终消费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小于国家核算数,而在资本形成总额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大于国家核算数,其差异的程度从1998年以来有逐年减小的趋势。

(二)国家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7中可以发现,在国家核算gdp的前提下,2000年用生产法核算的gdp高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而在其它年份则是用生产法核算的gdp低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从两种方法的差异程度上看,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从1998年的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扩大到了2002年的2.53个百分点。

(三)地方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8可以看出:将全国各省的gdp汇总的前提下,gdp数据无论是用生产法核算还是用支出法核算,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四)对于我国gdp数据真实性的讨论

国内外学者一直都关注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真实性,作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整体指标的gdp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l5j。罗斯基认为:中国官方公布的1997~2001年的gdp增长率被普遍高估,每年平均高估2-3个百分点[6i。国内经济学家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认为中国统计数字有一定的水分。例如,1998年中国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但令人费解的是除了一个省以外,所有省份的农业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再者,由于中国官员政绩考核与激励方面的原因,人为统计造假时有发生,也增加了人们对中国官方gdp的数字的怀疑。任若恩(2002)针对罗斯基关于中国官方gdp的置疑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认为“罗斯基采用了错误的方法,错误地推算了中国的gdp”。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靠的是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不是虚假数字。”吴敬琏在《人世后的中国经济》演讲时也明确表示:“海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些质疑并无太大根据。”另一方面,有学者从电力消耗或投资的一致性计算,认为国家统计局的gdp数据存在低报的可能。且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统计上看,绝对水平的低估是服务业增加值估计中的最大问题。

三、产品质量控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

虽然国家统计部门为提高和改进核算质量,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在我国仍存在着明显的产品质量问题,在国外,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早已从最初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等有形产品扩展运用到包括统计数据在内的服务领域,瑞典、芬兰、挪威等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tqm)”项目,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机构,成为加强和改进数据质量的重要组织保障。国外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有:

(一)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综合管理体系

在统一的组织框架下,对整个统计机构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如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统计机构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数据质量评价和管理机制。

(二)建立单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制

对某一具体统计项目如国民核算、消费价格指数等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价和管理,如,美国的波斯金(boskin)学术委员会,专门对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美国商务部分析局定期评估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质量。

(三)建立专门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构,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美国的boskin委员会,专f-ixcn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准确程度进行评价。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工作组,每年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独立评估,并对外公布评估报告。加拿大是由国家审计总长负责统计局的数据质量评审工作。

(四)应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质量评估和管理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篇9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作业成本法;环境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88-02

目前国内的绿色会计制度虽然考虑环境成本,但主要涉及的是与企业产品生产直接相关的环境成本,没有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角度来考虑,不能充分满足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的需要。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产周期(Produet Life-cycle)是市场营销中常见的概念,原指一种产品在市场上从开始出现到最终消失的过程,包括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时期。环境管理引入这一术语则指由原料采集和处理、加工、运输、分配、使用、维修、再循环及最终处理等环节组成的生命链,具有一种产品从形成到消亡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与环境所发生的关联关系。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就是目前环境管理所采用的一种重要工具。产品生命周期评价(1ife-cycle assessment,简称LCA)是一种用于评价产品或服务相关的环境因素及其整个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工具。国际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学会(sETAC)对LCA的定义是:通过对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及“三废”的排放的鉴定及量化来评估一个产品、过程或活动对环境带来负担的客观方法。LCA注重于研究产品系统在生态健康、人类健康和资源消耗领域内的环境影响。主要考虑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环境所造成的干预和影响,借助它可以阐明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对环境干预的性质和影响的大小,从中发现和确定影响环境的环境负荷规模和结构,目标在于将其减小到最低程度。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是指在企业内部及其关联方发生的由生产者负担的成本,具体包括在产品策划、开发、设计、制造、营销与物流等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广义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不仅包括上述成本,而且还包括产品的使用成本、废弃处置成本及环境保护成本等。将产品生命周期思想引入到环境成本核算补充了现有成本法下未曾核算的全部内容,弥补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成本项目的不足。

二、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方法

(1)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环境成本分类与确认。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主要由六个阶段组成,即产品设计研发、原材料获取、材料制造与加工、产品生产使用或消费、再生循环、废弃。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环境成本分类如下页表所示。

直接环境成本经常出现于传统财务分析报表中,包括原材料采购和运输、人工成本、设备费用、电力费用、设备安装费,工程实施费、回收再利用的收入、处理费用、操作费用、设备的使用维护费用及废弃物的处理费;间接环境成本是指隐藏成本,不直接与产品相关的成本,包括储存及记录保管、许可证、追踪考核、申报、监测、环境培训、记录、盘点、标志、紧急应变、体检、环境保险、空气污染防治费及现场污染防治操作等成本;意外环境成本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成本,包括罚款、人员伤亡、意外伤害、居民补偿金、停工及慰问金等成本。

(2)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的计量。从上面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项目来看,可以看出环境成本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于不同的环境成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量。

在实际计量中,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环境成本计量主要采用的计量模型主要是直接市场价值法中的生产率下降法。

生产率下降法是将自然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环境质量的下降使环境要素的服务功能下降,环境资产的生产率下降。由于生产率下降引起的成本和利润的变化是以市场价格来计算的,其估价模型是:D=Q×P。

其中,D――环境资产的恶化成本;Q――环境资产生产率下降引起的经济产品产量变化量;P――产品单位市场价格。

(3)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的归集和分配。在企业环境成本确认与计量之后,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进行合理的成本归集和分配。环境成本的归集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对环境成本管理水平的评价,而环境成本分配的准确与否,将会影响到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相关投资决策。

引入产品生命周期思想归集环境成本,对环境成本分析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而且包括了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流通、使用直至淘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的环境成本,把分散或隐藏在传统会计系统中的环境成本数据进行了汇总,使得产品环境成本信息更为准确完整,主要运用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进行计算。

基于生命周期成本思想的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流程如下:第一对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详细分析,划分为N个生命周期阶段,并对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环境成本进行归集:第二,分析定义作业中心。作业中心划分得正确、详略得当与否是整个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关键所在。同质的资源应整合为一个作业,同类的作业应整合为一个作业中心,不同类作业应分解为不同的作业中心。作业中心不一定正好与组织的传统职能部门一致,有时候作业中心是跨部门的,有时候一个部门就包含着好几个作业中心;第三,分配资源到各作业中心。将企业耗费的资源按照资源动因进行归集并分配到各作业中心去,其中确定合适的资源动因是主要任务,主要通过专业人员的反复调查;第四,确定作业动因。这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步骤。作业动因是作业支出与产品最终成本的中介。有些作业动因可以根据原始资料比较方便地取得,如直接资源耗费的资源动因即作业动因;而有些作业动因的确定需要积累很多的原始数据,通过专业人员的经验总结确定作业中心的产品耗费分配依据;第五,计算成本动因分配率(或称作业的单位费用率),分配作业成本到产品上。假设企业的产品生产中有n个作业动因,这个作业中心的总成本为M=(i=1,2…n),作业动因的消耗量为A(i=1,2…n),则第i种作业动因的单位费用率为:E=M/A(i=1,2…n)假定某产品的消耗i作业动因的数量为d,则该产品的作业成本即为:c=∑ri×d。(i=1,2,…n)。

三、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核算企业环境成本的优点

从目前来说,对环境会计体系的研究仍不完善,加之环境成本的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环境成本的完整数据的获取较难。这种情况势必会制约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核算以及环境成本管理能力,制约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从而降低整个社会在环境保护及环境治理方面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尽快的解决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问题,向环境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环境成本信息,采用有效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而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核算企业环境成本具有极大的优势:

首先,从范围上看,将产品生命周期思想引入到环境成本核算中,扩展了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时空观,补充了现有成本法下未曾核算的全部内容,即考虑的成本范围非常广,几乎涵盖了可能的环境成本的全部内容,弥补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成本项目的不完整性,保证了产品成本项目的完整性。

其次,从企业环境成本分类上看,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环境成本分类可以克服现有环境成本分类方法在进行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方面的缺陷,可以在事后环境成本、事前环境成本和或有环境成本及关系环境成本中得以弥补。

再次,从企业行为上看,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可以克服企业一般采取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企业造成环境影响后才采取措施对已造成的污染设法进行治理和消除,并将这一过程发生地费用确认为环境成本,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只注意末端净化,只考虑事后环境成本,不考虑全过程控制,其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支出而且对环境十分不利。

参考文献:

[1]步丹璐.环境成本与产品生命周期[J].财会通讯・理财2008,(2):92.

[2]韩龙毅,陈文玲冲国环境会计计量探析[J].业务技术,2008,(5):15-16.

产品成本核算论文篇10

关键词:成本管理 成本核算 费用分配

一、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的缺点

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是在以卖方市场为主的大批量、少品种的市场特征下,基于对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行核算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是按照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的总和来计算成本的,这其中许多间接性、共同性的固定成本是以单一的数量标准分配给各种产品;而一般的企业则是按照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按照产品的数量进行成本分配,对于制造费用则是按照产品的数量进行分配。但是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而言,对于制造费用的成本分配还是按照工时或数量进行分配是不合适的,特别是对手机、电脑等现代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这样的核算方法就地低估了产品的科技含量成本,这就会导致对企业的决策传导错误的信息,导致企业利润不能很好的实现。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任何一种产品从立项、开发到制造、获利,这其中的成本不能仅仅的理解为制造成本。同时还包含使用的成本和维护成本,以及研发成本和人才引进等成本,这种成本核算是全方位的。当然,要想使企业的产品的利益最大化,成本费用的有效分配是十分重要的。

二、成本费用分配的方法

对于成本的费用分配方法,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可以分为目标成本分配和作业成本分配。目标成本分配是以目标成本法为核心的成本分配方法,主要目的是使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和功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而作业成分分配是以作业成本计算法为核心的面向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成本分配方法,目的是使企业能尽量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运行效率,达到产品的利润最大化。

正确确定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重要工作之一。根据成本发生的原因,成本动因可以分为表层的作业成本动因和资源底层的成本动因。这两个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作业成本动因是将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多消耗的各项作业的成本分摊到各个产品零件的成本中;而资源成本动因则是将各种生产工艺中所消耗的资源分配到各项作业中。所以,在进行作业成本的分配时,应该根据每个作业中心的作业任务的重要性和成本核算的相关性进行关键、核心的作业的选择,以这种作业的执行量作为作业的成本动因。

1、目标成本费用分配

目标成本费用分配是按照产品的市场选择来计算成本,首先要确定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了解潜在顾客群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以及他们需要的产品要求,然后计算目标成本,并将整体的目标成本分摊到每个产品的零件上以及研发的费用上,进而形成每个零件的目标成本,最后,通过对目标成本和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实际生产的成本进行比较,寻找降低实际成本的方法。

目标成本分配方法是十分有利于产品的生产的,针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成本分配,对于客户的主要需求优先进行成本分配,对于客户不是很在意的功能可以进行适当的功能裁剪以降低不必要的成本。从而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产品的成本。

2、作业成本费用分配

作业成本费用分配是针对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作业设置“成本库”归集分配成本,并且计算到产品中,而对于间接费用的成本分配则是按照成本动因选取多种标准进行分配,使得成本的计算和管理动态的结合起来,满足对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信息进行管理的需要。

作业的成本费用分配管理的工作量很大,因为现代企业的作业过程都要经过很多的作业中心,但是,将生产中心建立在生产费用较低的区域可以有效的节约产品的成本,所以,虽然工作量大,但是作业成本费用分配可以大量节省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的利润。

三、成本核算方法的优化

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都是立足于优势导向的企业战略,都具有很鲜明的市场属性。突破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静态特征,进行了有机的动态联合。但两种方法看待产品成本管理的角度是不同的,目标成本法主要着重与业务过程的时间阶段,而作业成本法重点考虑企业产品生产的作业连接关系和成本动因,和目标成本法相融合,从而适应新的现代企业成本核算的竞争环境。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将成本局限与最终的产品,通过计算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作业量的大小来分配产品的成本进而计算产品成本。以最终产品为标的在实际的应用中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是因为科技被转化为生产力后,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会有附加产品的产生,比如在产品生产中进行机器、设备和材料的共享。这就使得以最终产品为标的的成本和算法使用起来非常困难。目标成本分配和作业成本分配的集合,可以发展出一套实现目标成本控制的较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通过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将目标成本按照目标成本法计算出来,再根据实际生产中的作业层次进行成本费用的分配,从而将目标成本和作业成本进行结合,实现成本核算的高效控制和利用。

成本与各因素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成本核算的标准也由于考虑问题角度的不同而不同,降低产品目标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可以使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对于产品核算中成本分配的研究,可以从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两方面进行考虑,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产品成本核算的最优化。

四、总结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身份迅速,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层出不穷,如何把握产品的生产时期和成本,对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对于成本核算的研究和应用是迫在眉睫的任务,结合世界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的成本费用分配的管理方法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万祥.成本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