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成本分析十篇

时间:2023-04-07 03:41:30

税收成本分析

税收成本分析篇1

一、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制度变迁成本分析

(一)税制变迁对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成本

新一轮税制改革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在一般意义上表现为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成本,更深层次的表现为在制度变迁中因解决各种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而付出的代价,也可表述为摩擦成本。

1.潜在纳税人利益集团的利益。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基本特征为:在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的前提下,在年度和税种之间统筹安排增税和减税的改革措施,实行结构性调整的税制改革。其一,这种增税和减税相结合的结构性税制改革,使一部分纳税人因税负降低而取得利益,另一部分纳税人则利益受损。比如目前我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提高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这会使相应的纳税人得到利益;未来可能开征的物业税,将会增加一部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其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合并后,内资企业因所得税税率降低而整体税负下降,外资企业却因部分税收优惠被取消而获利减少,产生心理失衡,因而可能减少在我国的投资。

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新一轮税制改革带来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问题表现为:其一,结构性调整的税制改革使税收收入在一定期间相对下降可能会给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带来压力,这种压力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如何化解,比如增值税的转型改革,将会形成中央和地方的利益矛盾;其二,由于新一轮税制改革将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税种的重新划分,致使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形成利益博弈局面。

3.多种利益集团的利益。在税制改革过程中,除了涉及上述利益集团的利益外,还会出现多种利益集团共同博弈的问题。以我国开征燃油税为例,作为“费改税”的改革措施,政府早就提出了改革设想,并制定了改革的方案。但时至今日燃油税仍未开征,除了近年来油价上涨的原因外,重要的原因在于与该项改革有关的原有利益主体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在利益均衡没有打破的状况下,博弈的结果只能表现为路径依赖。

(二)完善税收征管环境及提高税收征管能力的成本

1.税制变迁及税制运行过程中的社会环境。税制变迁及税制运行过程中税务部门征管的社会环境,即税制变迁的外部环境决定着税收征收成本和税制变迁成本。主要包括:其一,公民纳税意识。良好的公民纳税意识,是新税制运行正常的条件。其二,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是指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程度,这将决定纳税人有关经济业务反映信息的真实程度,决定纳税申报的真实程度,决定新税制运行的效果和成本。其三,社会信息管理水平。税收征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主要取决于社会化信息共享程度。只有在国家统一立法之下,达到社会化信息共享,税务部门对纳税人与纳税相关的经济业务信息分析和控制才能有可靠来源,保证税源监管到位。其四,社会金融管理水平。在没有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之下,大量的现金交易,使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资金流无法控制,一方面会形成地下经济,另一方面会产生税收流失,使税制变迁的随机成本上升。

2.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能力。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能力,实际上是税制及税制变迁的征管内部环境,新一轮税制改革必须考虑对这种能力的路径依赖。税收征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因素:其一,税收征管模式。它是税务部门为了实现税收管理目标,由税收征管中的征管组织机构、征管人员、征管形式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组织形式。科学规范的税收征管模式,表现为税务部门较高的征管能力,将降低新税制的运行成本。其二,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对纳税人偷逃税问题的控制主要取决于税务部门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质量,以及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手段和水平。其三,税务人员工作努力程度。税收制度能否有效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人员的执法能力、政策水平以及工作自觉性。

(三)政府对新制度规划设计的费用

因为制度变迁是用新的制度替代旧的制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新的制度进行设计,对制度变迁的过程进行规划,并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实施.使制度建立起来并开始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直接和间接发生的一切费用,都构成制度变迁的成本。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成本中制度规划设计的费用主要包括:新税制的设计费用,即为制度设计进行论证和调查研究的费用;新税制提案设计费用等。

(四)纳税人在新一轮税制变迁中的遵从成本

在新一轮的税制改革中。纳税人对新税制必须重新学习、认识和理解,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纳税人必须更新财务核算软件等等。这一切都将构成实施新税制改革的遵从成本。

二、把握时机,全面推进改革,降低税制变迁成本和路径依赖

(一)全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少新一轮税制改革中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摩擦成本

新一轮税制改革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调整,为了平衡由于税制改革产生的利益不均.需要配套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转移支付制度等相关改革,以保证税制改革的进程和成效。与新一轮税制改革同时推进的分税带财政体制改革,应根据社会和经济事务管里责权的划分,在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工和职责的基础上,在同-税政的前提下,明确界定税权,统筹兼顾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二)把握税制改革时机,降低新一轮税制改革制度变迁的随机成本

为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避免年度之间财政收入的大起大落,税制改革措施的推出应在收入的增减方向和时间的进度安排上统筹协调。这种协调既体现在一个税种内部,也体现在不同税种之间。对单个税种,在全方位改革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对某些税种要素进行局部调整,逐步予以推进。对于不同税种,在综合考虑改革的迫切性和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搭配,选择恰当时机予以实施。通过这种策略性的安排,财政上耗用的只是机会成本,而税制改革的力度和财政的承受能力能较好地统一起来,确保税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提高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能力保证新税制的正常运行

税收成本分析篇2

一、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制度变迁成本分析

(一)税制变迁对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成本

新一轮税制改革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在一般意义上表现为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成本,更深层次的表现为在制度变迁中因解决各种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而付出的代价,也可表述为摩擦成本。

1.潜在纳税人利益集团的利益。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基本特征为:在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的前提下,在年度和税种之间统筹安排增税和减税的改革措施,实行结构性调整的税制改革。其一,这种增税和减税相结合的结构性税制改革,使一部分纳税人因税负降低而取得利益,另一部分纳税人则利益受损。比如目前我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提高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这会使相应的纳税人得到利益;未来可能开征的物业税,将会增加一部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其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合并后,内资企业因所得税税率降低而整体税负下降,外资企业却因部分税收优惠被取消而获利减少,产生心理失衡,因而可能减少在我国的投资。

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新一轮税制改革带来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问题表现为:其一,结构性调整的税制改革使税收收入在一定期间相对下降可能会给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带来压力,这种压力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如何化解,比如增值税的转型改革,将会形成中央和地方的利益矛盾;其二,由于新一轮税制改革将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税种的重新划分,致使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形成利益博弈局面。

3.多种利益集团的利益。在税制改革过程中,除了涉及上述利益集团的利益外,还会出现多种利益集团共同博弈的问题。以我国开征燃油税为例,作为“费改税”的改革措施,政府早就提出了改革设想,并制定了改革的方案。但时至今日燃油税仍未开征,除了近年来油价上涨的原因外,重要的原因在于与该项改革有关的原有利益主体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在利益均衡没有打破的状况下,博弈的结果只能表现为路径依赖。

(二)完善税收征管环境及提高税收征管能力的成本

1.税制变迁及税制运行过程中的社会环境。税制变迁及税制运行过程中税务部门征管的社会环境,即税制变迁的外部环境决定着税收征收成本和税制变迁成本。主要包括:其一,公民纳税意识。良好的公民纳税意识,是新税制运行正常的条件。其二,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是指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程度,这将决定纳税人有关经济业务反映信息的真实程度,决定纳税申报的真实程度,决定新税制运行的效果和成本。其三,社会信息管理水平。税收征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主要取决于社会化信息共享程度。只有在国家统一立法之下,达到社会化信息共享,税务部门对纳税人与纳税相关的经济业务信息分析和控制才能有可靠来源,保证税源监管到位。其四,社会金融管理水平。在没有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之下,大量的现金交易,使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资金流无法控制,一方面会形成地下经济,另一方面会产生税收流失,使税制变迁的随机成本上升。

2.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能力。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能力,实际上是税制及税制变迁的征管内部环境,新一轮税制改革必须考虑对这种能力的路径依赖。税收征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因素:其一,税收征管模式。它是税务部门为了实现税收管理目标,由税收征管中的征管组织机构、征管人员、征管形式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组织形式。科学规范的税收征管模式,表现为税务部门较高的征管能力,将降低新税制的运行成本。其二,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对纳税人偷逃税问题的控制主要取决于税务部门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质量,以及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手段和水平。其三,税务人员工作努力程度。税收制度能否有效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人员的执法能力、政策水平以及工作自觉性。 (三)政府对新制度规划设计的费用 因为制度变迁是用新的制度替代旧的制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新的制度进行设计,对制度变迁的过程进行规划,并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实施.使制度建立起来并开始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直接和间接发生的一切费用,都构成制度变迁的成本。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成本中制度规划设计的费用主要包括:新税制的设计费用,即为制度设计进行论证和调查研究的费用;新税制提案设计费用等。

(四)纳税人在新一轮税制变迁中的遵从成本

在新一轮的税制改革中。纳税人对新税制必须重新学习、认识和理解,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纳税人必须更新财务核算软件等等。这一切都将构成实施新税制改革的遵从成本。

二、把握时机,全面推进改革,降低税制变迁成本和路径依赖

(一)全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少新一轮税制改革中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摩擦成本

新一轮税制改革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调整,为了平衡由于税制改革产生的利益不均.需要配套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转移支付制度等相关改革,以保证税制改革的进程和成效。与新一轮税制改革同时推进的分税带财政体制改革,应根据社会和经济事务管里责权的划分,在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工和职责的基础上,在同-税政的前提下,明确界定税权,统筹兼顾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二)把握税制改革时机,降低新一轮税制改革制度变迁的随机成本

为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避免年度之间财政收入的大起大落,税制改革措施的推出应在收入的增减方向和时间的进度安排上统筹协调。这种协调既体现在一个税种内部,也体现在不同税种之间。对单个税种,在全方位改革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对某些税种要素进行局部调整,逐步予以推进。对于不同税种,在综合考虑改革的迫切性和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搭配,选择恰当时机予以实施。通过这种策略性的安排,财政上耗用的只是机会成本,而税制改革的力度和财政的承受能力能较好地统一起来,确保税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提高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能力保证新税制的正常运行

税收成本分析篇3

〔关键词〕数量管制;税收;执行成本

一、引言

政府在对不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或者说不符合其意愿私人行为加以控制时,数量管制与税收是两种常用的方式。数量管制是直接对不符合意愿行为的数量加以限制,禁止或者只允许少量存在;税收是对不符合意愿行为加征额外的税赋,影响行为主体的成本收益结构,从而间接的控制不符合意愿行为。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税收远优于数量管制,以经济利益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调控远胜于政府权威这只“看得见的手”。前者的使用会促进资源的自发流动,达到更合理的配置;后者的使用则会造成资源流动的障碍,引起社会福利的丧失。但是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数量管制现象,从出租车的牌照之争到的稽查清剿,从污染企业的数量控制到特定时期的禁渔禁猎,几乎遍布于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对这些现象的经济学解释很多,有的认为,数量管制约束了新厂商的进入,受到在位厂商的支持,但这无法解释禁渔禁猎,这样的管制同样的约束了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有的认为不符合政府意愿的行为,如吸毒,是对社会有害的,因此被管制在零水平,但是对污染的管制却允许少量污染的存在。还有的认为数量管制可以评估外在不经济的成本,补偿不充分的信息等等。这些解释都不是完美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政策执行成本分析来为管制的盛行提供另一种解释。我们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认为政策的执行是有成本的,政策选择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经济问题。具有较低的执行成本的政策,执行的效果较好,比较接近既定的政策目标,被选择的可能性较大;反之,较高执行成本的政策,即使其相应的政策目标更为理想,但是是难以实现的,也就难以成为政府的理性选择。一般的说,政策选择本身对其实施是有影响的,一方面,政策会创造执行的激励,使得政策执行者有动机追求既定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政策会影响执行成本,以保证政策以最低的代价得以执行。但政策实施是对政策选择有决定作用的,后者只是对前者的再强化。明了了这些后,我们就可以对数量管制与税收展开比较分析。

二、基本假设与例证

首先,我们将政策执行的单位划分为公共执行者与私人执行者。公共执行者指税务局、行业管理局这类政府部门,他们执行政策的手段是正式而繁琐的程序,对违规行为的调查要深入的考察被审查单位行为,而其执行成本由政府负担;私人执行者可以认为是违规单位的竞争者,因违规行为利益受损者,甚至包括希望制止污染的环保主义者,他们执行政策的手段是非正式而灵活的,他们所处的地位使得他们易于观察到某些违规行为的发生,而其执行成本由个人负担。

其次,我们将政策执行成本划分为违规行为的调查成本与证实成本,前者是对被审查单位行为进行检查,以发现其是否违规以及违规程度的大小所付出的成本。后者是在法庭上将这一违规行为予以证实,对违规单位进行处罚的成本。如此划分成本是为了分析的简化,也可以附加上其他成本,但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最后,我们以调查成本的高低来区分数量管制与税收。数量管制的调查成本要远远低于税收的调查成本,其原因有二:一个是违反数量管制的行为是很容易发现的,而违反税收的行为,也即逃税,是很难发现的,直观的看,前者是一个有无的问题,后者是一个多少的问题,复杂程度就决定了调查难度;另一个是私人执行者参与了数量管制的执行,承担了相应的调查成本,而税收的调查成本全部是由公共执行者即税务机关承担的。原因很简单,私人难以了解被审查单位是否已经交税,交税是否足额,而在数量管制下,被审查单位是否违规,私人执行者是很容易察觉的。由于违规行为关乎私人执行者的切身利益,只要个人的调查成本足够低,私人执行者就有动力来执行数量管制。

由以上的假设可以看出,尽管数量管制有可能限制了一部分对社会而言有效率的行为,但是其较低的违规行为调查成本能够加强政策执行力度与提高整体政策效率。尤其当私人执行者成为关键因素时,对数量管制的依赖就特别重要了。

三、基本模式

假设政府要对污染加以控制,最为理想的政策目标是保持某种程度的污染水平,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达到全社会的最优福利水平。我们分别采用数量管制与税收两种政策,在数量管制下,调查违规行为不花费成本,但要花费c在法庭上证实;在税收下,对逃税行为的调查要花费k,而在法庭上证实也要花费c.在这个模型内,逃税难以发现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两种政策下,我们假设公共执行者都能从证实违规行为中获利a,而它并不关心这一行为对社会而言是否有利。

市场上有两类企业在经营,第一类企业生产并造成污染,获得的私人收益为b1,占有市场份额为s,第二类企业私人收益为b2,同样的生产并造成同等程度污染。污染的社会成本为t,所以对社会而言,允许第一类企业经营,禁止第二类企业经营是有利的。如果这两类企业在法庭上被证实有违规行为,都要付出罚款z.我们假设关闭整个行业相对于允许两类企业都经营是更有效的,即w0=sb1+(1-s)b2-t<0,这里w0代表社会福利。在计算福利过程中,我们忽略了调查与证实成本,以及税收与对公共执行者的支付,将这些全作为转移支付处理。

先考虑数量管制,作为一种粗糙的工具,它不区分两类企业。因此,如果a>c,执行者查获所有的污染者,惩罚他们z,在此,由于两类企业同时经营是无效率的(w0<0),z就会设置的非常之高,以致于驱逐了所有企业,关闭了整个行业。相反,若a<c,执行者没有足够的激励在法庭上举证,所有企业会正常经营并造成污染,而不会被惩罚。

现在我们考虑税收方式,政府对污染征税t,t等于污染的社会成本,这也是模型中的最优税收(optimaltaxation)。此时,每个企业面临两个选择:是否生产,是否交税。如果逃税被发现,将要付出罚款z.显然,当a<k+c时,执行者没有调查和证实违规行为的动机,所有企业经营,社会福利w0<0.当a>k+c时,就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相互猜测对方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税务机关严格,就大大增加了违规行为被惩罚的概率,纳税人就倾向于守规纳税;而面对守规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就不愿付出努力来监管,因为违规被惩罚的概率是很小的;但这一放松的管制又必然引起纳税人提高其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而最终又引致下一轮的严格监管。似乎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事实上,这种博弈是可以达到一个混合均衡的。均衡结果是,税务机关选择一个固定的概率θ监管,纳税人以某一固定的概率υ交税。在均衡状态下,执行者在是否调查取证之间是无差异的,其收益为(1-υ)(a-c-k)+υ(-k-c)=0,则概率υ=(a-c-k)/a.企业在交税与逃税之间无差异,其收益为(1-θ)b+θ(b-z)=b-t,则概率θ=t/z.在混合均衡下,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税收来约束市场中的企业,令所有无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有效率的企业留在市场中生产,并以概率υ交税,而逃税被发现的概率为θ。很容易证明出,这只需要b1>b>b2,即b1>t>b2,而根据我们的假设,这显然是满足的。在此税收水平下,有效率企业收益为(1-θ)b1+θ(b1-z)=b1-t>0,无效率企业收益为(1-θ)b2+θ(b2-z)=b2-t<0,社会的福利水平为w=s(b1-t)>0.

那么政府的最优政策是什么呢?当a>k+c,执行者有充分的激励来调查逃税行为,此时最好的政策是征税,这样可以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尽管并非所有企业都交税;当c<a<k+c,征税不再可行,但是数量管制是可行的。数量管制使得社会福利达到0,因为整个行业被关闭了,但这仍然高于整个行业都生产时的w0<0;最后,当a<c,税收与数量管制都是不可取的,福利水平w0<0.

四、结论与扩展

这个简单的框架反映了税收与数量管制的差异,提出了政策选择的成本因素。尽管我们的论证不够严密,但是至少可以定性的解释一些现象。虽然税收有可能带来最优状态,但是高昂的执行成本使得这一最优状态难以达到。退而求其次,数量管制就成为在税收不起作用情况下的最优选择,它虽然排除了部分有效率的行为,但是防止了社会福利的进一步恶化。而当执行成本过高,两者均无法实施时,惟一可行的就只有放任自流,这样至少还可以节省政府开支。

在模型中,我们假设有效的数量管制驱逐了所有企业,关闭了整个行业。实际上,绝大多数数量管制只是确定了上限,并未完全的禁止,通常的实现方式是执照、许可证等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对不符合意愿行为的约束只需要局限在少数具有执照、许可证的企业或单位,仍然大大降低了调查成本,这与我们的模型是一致的。但是伴生而来的执照、许可证的分配问题却产生了严重的寻租现象,这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额损失,这也正是数量管制招致经济学者谴责的原因之一。但是要注意到,执照与许可证的分配方式的无效并不代表着数量管制的无效,即使采用税收方式来替换数量管制,仍然会存在贿赂,欺诈等行为,只不过表现的更为隐蔽罢了。

如果我们将社会看作一个最优激励系统,政府应该坚持有效率的税收规则,可以通过提高a或者补贴c,k来激励税收的执行。当然,单纯的提高a或者补贴c,k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是其后果可能是难以控制的。过高的a会使得税收机关过于热衷于对企业违规行为的查证,这可能导致对企业实施过重的惩罚甚至进行虚假的控诉,个别情况下还可能出现企业与税务机关串谋骗取国家利益。对c,k的补贴则难以保证税务机关真正将补贴用于调查、证实违规行为,而将其用于在职消费等支出。众多的现实问题使得税收条件的易化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郁维国外逃税经济模型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0(2)

〔2〕陈杰,罗鼐政府规制: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探讨〔j〕上海经济研究,1999(12)

〔3〕顾海兵,廖俊霞国外学者对政府管制的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0(5)

〔4〕〔美〕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9

税收成本分析篇4

    (一)在合同中要明确有关的价格是否含税以及税收成本的直接承担者

    1、在合同价格条款中应明确价格是含税还是不含税。

    许多不懂得税务管理与筹划的采购人员只注意合同中写明价钱的高低,却没有看清楚合同里面的价格是不是含增值税。因为含税与不含税的价格将直接影响企业缴纳税额或抵扣额的大小。因此,签订经济合同时,要明确价格里面是否包含增值税。

    【案例分析1】一生产型企业作为买家,按100元的含税价格购买,支出100元,可以抵扣14.53元的进项税,实际成本是85.47元;按100元的不含税价格购买,直接支出117元,可以抵扣17元的进项税,实际成本100元,显然对买家来讲,含税价更有利。所以采购时一定要注意分清卖方提供的价格是含税价还是不含税价。

    其实,通过对以上的案例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同样的价格条件下,价格含税对买家有利,对卖家不利;价格不含税对卖家有利,对买家不利。

    2、在合同中要明确有关税费的实际承担者。

    在采购原材料特别是采购固定资产时,涉及金额大,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十分谨慎,当合同中已经明确了供应商承担有关的税费负担,但供应商没有缴纳税费的情况下,除非在当地税务局进行了备案手续,否则,有关税费的实际承担人还是购买方,因为有关税收的约定与税法相冲突时,要以税法为准。

    【案例分析2】甲企业为销售建材而购买了一间临街旺铺,价值150万元,开发商承诺买商铺送契税和手续费。在签订合同时也约定,铺面的契税、印花税及买卖手续费均由开发商承担。按合同规定,企业付清了所有房款。但不久后,企业去办理房产证时,税务机关要求企业补缴契税6万元,印花税0.45万元,滞纳金5000多元。企业以合同中约定由开发商包税为由拒绝缴纳税款。但最后企业被从银行强行划缴了税款和滞纳金,并被税务机关罚款。

    税法与合同法是各自独立的法律,税务机关在征收税款时是按照税法来执行的。在我国境内转让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为契税的纳税人。在本案例中,甲企业就是契税和印花税的纳税人,是缴纳这些税款的法律主体,而甲企业与开发商所签订的包税合同并不能转移甲企业的法律责任。因为开发商承诺的契税等税费,意思只是由开发商代企业缴纳,在法律上是允许的。但当开发商没有帮企业缴纳税款的时候,税务机关要找的是买房的甲企业而不是开发商。所以在签订经济合同时,不要以为对方包了税款就同时也包了法律责任,对方不缴税,延期缴纳税款和漏税的责任要由买方甲企业进行承担。

    要规避甲企业承担开发商没有支付在经济合同中承诺的铺面的契税、印花税及买卖手续费,必须在签定经济合同时,拿着该份经济买卖合同到铺面所在地的主管税务局去进行备案,同时要及时督促开发商把其在经济合同中承诺的铺面的契税、印花税及买卖手续费缴纳完毕后,才付清铺面的购买价款。或者在经济合同中修改条款“铺面的契税、印花税及买卖手续费均由开发商承担,但是由甲企业代收代缴。”这样签定的合同,甲企业可以在支付开发商的购买价款时就可以把由开发商承担的铺面的契税、印花税及买卖手续费进行扣除,然后,甲企业去当地税务局缴纳铺面的契税、印花税及买卖手续费,凭有关的完税凭证到当地房管局去办理过户产权登记手续。

    (二)在合同中明确销售产品的销售方式(结算方式),实现增值税的延期纳税

    纳税期的递延也称延期纳税,即允许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分期或延迟缴纳税款。税款递延的途径是很多的。企业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作出一些合理的税收筹划,尽量地延缓纳税,从而获得节税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8号)第二十三条规定:“增值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1个月或者1个季度。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纳税的,可以按次纳税。纳税人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于次月1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同时第二十四条规定:“纳税人进口货物,应当自海关填发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之日起15日内缴纳税款。”基于此规定,增值税纳税期限最长只有一个月,并且必须在次月十五日内缴清税款。因此,在纳税期限上筹划余地很小。只有在推迟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上进行筹划,才能达到延期纳税的目的。要推迟纳税义务的发生,关键是在签定经济合同时,在合同中明确采取何种结算方式。

    1、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在应收货款一时无法收回或部分无法收回的情况下,可选择赊销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并在合同中一定要约定货款的收款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第三十八条第(三)项规定:“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无书面合同的或者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为货物发出的当天;”基于此规定,企业在签定经济销售合同时,可选择赊销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并在合同中一定要约定货款的收款日期。

    【案例分析3】某家具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当月发生销售家具业务5笔,共计应收货款1800万元(含税价)。其中,3笔共计1000万元,货款两清;一笔300万元,两年后一次付清;另一笔一年后付250万元,一年半后付150万元,余款100万元两年后结清。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第三十八条第(一)项规定:“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根据此规定,企业若全部采取直接收款方式,则应在当月全部计算销售,在增值税销项税额为261.54万元[1800÷(1+17%)×17%];若对未收到款项的业务不记账,则违反了税法规定,少计了销项税额116.24万元[800÷(1+17)×17%],属于延期缴纳税款行为;若对未收到的800万元应收账款分别在经济销售合同中约定货款结算为采用赊销和分期收款结算方式,就可以起到延缓缴纳增值税,并收到免费使用税款资金的功效。具体销项税额及天数为(假设以月底发货计算):

    (300+100)÷(1+17%)×17%=58.12(万元),天数为730天

    150÷(1+17%)×17%=21.79(万元),天数为548天

    250÷(1+17%)×17%=36.32(万元),天数为365天

    毫无疑问,采用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流动资金,节约银行利息支出。

    2、如果企业的产品销售对象是商业企业,且有一定的赊欠期限的情况下,在销售合同中可约定采用委托代销结算方式处理销售业务,根据实际收到的货款分期计算销项税额,从而延缓纳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第三十八条第(五)项规定:“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为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或者收到全部或者部分货款的当天。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为发出代销货物满180天的当天;”基于次规定,委托代销商品是指委托方将商品交付给受托方,受托方根据合同要求,将商品出售后,开具销货清单,交给委托方,这时委托方才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

    【案例分析4】某造纸厂2010年5月向外地某纸张供应站销售白版纸117万元,货款结算采用销售后付款的形式。10月份汇来货款30万元。该企业应如何进行筹划呢?

    由于购货企业是商业企业,并且货款结算采用了销售后付款的结算方式。因此可选择委托代销货物的形式,按委托代销结算方式进行税务处理。

    如按委托代销处理,5月份可不计算销项税额,10月份按规定向代销单位索取销货清单并计算销项税额:30÷(1+17%)×17%=4.36(万元),对尚未收到销货清单的货款可暂缓计算、申报销项税额。

    如不按委托代销处理,则应计销项税额:117÷(1+17%)×17%=17(万元)。如不进行会计处理申报纳税,则违反税收规定。因此,此类销售业务选择委托代销结算方式对企业最有利。

    (三)分解合同中的销售额或营业额可以降低税收负担

    1、营业税纳税人有时可以在合同中把营业额进行分解,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案例分析5】2012年4月份,某展览公司在市展览馆举办产品推销会,参展的客户共有400家,共取得营业收入3500万元。该展览公司取得收入后,要支付给展览馆租金等费用1500万元。请问应怎样进行纳税筹划使税负更轻?

    (1)纳税筹划前的税负分析:

    由于该展览公司取得的收入属于中介服务收入,应按“服务业”税目计算缴纳营业税,其应缴纳营业税=3500×5%=175(万元)。

    (2)纳税筹划方案:

    该展览公司在发出办展通知时,可以规定参展的客户分别交费,其中2000万元服务收入汇到展览公司,由展览公司给客户开具发票.另外1500万元直接汇给展览馆,由展览馆给客户开具发票。但是,改变收款模式可能会给展览馆增加收款工作,双方可以洽谈回报方式。

    (3)纳税筹划后的税负分析:

    经过纳税筹划后,1500万元营业额经过形式上的转换则不需要缴纳营业税,该展览公司只需就取得的提供服务的收入2000万元缴税,其应缴纳营业税:2000×5%=100(万元)。在保证双方收入不变、客户和展览馆的税负不变的前提条件下,该展览公司可少缴纳营业税75(即175-100)万元。

税收成本分析篇5

一、基本原理

增值税计算离不开会计核算,而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综合反映,只有充分有效地利用会计报表才能解决增值税的监控问题。

“增值税分析控制法”就是利用纳税人会计报表中产品(商品)销售收入、产品(商品)销售成本和期初存货、期末存货这两组数据,通过“存货资产变化”、“存货率高低”、“收入与成本配比性”这3个指标来综合分析其对增值税的影响,估算出可能偷逃增值税税额总量,进而分析原因,判断问题发生在账内还是账外,应从何处入手查证;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账内或账外的调查取证,查实一个排除一个。

(一)“存货资产变化”对增值税的影响

在购进扣税法条件下(目前是“生产型”增值税),假定企业产供销绝对均衡,即期初存货与期末存货相等,从理论上讲,它与按销售实耗扣税法计算的税金应是相等的;然后,通过调整产供销不均因素影响的税金,即可验证购进扣税法应纳增值税申报的准确性。假设把产供销环节资金占用的期初余额视为合理占用,那么,根据其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的差额就可计算调整产供销不均因素影响的本期应纳税额。简言之,存货下降是增税因素,存货上升是减税因素。

用公式表述:

按销售实耗扣税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扣税比率)×税率

产供销不均因素影响的税额=(期初存货-期末存货)×税率

按购进扣税法计算的应纳税额(简称为分析应缴税金)=按销售实耗扣税法计算的应纳税额+产供销不均因素影响的税额

综合表示为:

分析应缴税金=[(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扣税比率)+(期初存货-期末存货)]税率

可能偷逃税额=分析应缴税金-已计应缴税金

(二)假定条件对分析控制结果的影响。

1.增值税规定估价入账余额、在途材料、未取得抵扣凭证的货物和商业购货未付款等项目是不得扣税的,在计算“分析应缴税金”时假定其已经扣税,这是因为分析取值来源于会计报表数字。在查账时,若发现此类情况,应调增估算结果。对此,商业企业也可通过“[(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税率]÷[(期末存货-期初存货) +商品销售成本]”这个小于100%的扣税比率预先修正。

2.计算“分析应缴税金”时若未能将记入期间费用类账户、符合扣税条件的外购货物、劳务或购销货物运费应扣税额估算入内,或因其扣税额很少而忽略不计,或发现时调减估算结果。

3.工业企业扣税比率用生产成本表计算或根据不同类型生产企业的经验值估算,但很难精确。考虑到期初存货、期末存货中原材料所占比重较大,分析时也可按100%扣税比率计算。

4.统一用17%税率计算“分析应缴税金”时若有误差,这个误差由是否有差别税率和扣除率来决定。

5.假定没有“期初存货已征税款”,或有但未转入本期抵扣,若转入本期抵扣,则应调减估算结果。

二、稽查应用

为便于查案分析和各级审核,我们在实际运用时设计并填列《增值税稽查选案及检查审核分析表》,基本结构大体可分为3个部分:会计报表数据、计算分析部分和附注部分。依据分析的基本公式不同和账内、账外检查的区别,“增值税分析控制法”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功能:

(一)分析存货资产去向,控制“应税账户”贷方发生额应计税未计税情况

上述分析的是存货的增与减,控制的是“可能偷逃税额”。注意观察存货的去向:用于应税耗用还是非应税耗用,用于应税耗用和销售的账户我们称之为“应税账户”,用于非应税耗用的账户我们称之为“非应税账户”。为分析方便,这里把存货类账户、生产成本类账户、销售及其成本费用类账户以及管理费用账户规定为“应税账户”。除此之外的账户,则为“非应税账户”。我们控制的重点就是看存货转入“非应税账户”时是否按增值税规定计算了税金。

1.报表分析。其基本公式前面已述,该公式适用于征、扣税率一致时的控制分析。当征、扣税率不一致或需分别控制“销项税额”及“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时,可用下列公式:

(1)分析销项税额=销售收入×税率

(2)分析进项税额=[(期末存货-期初存货)+销售成本×扣税比率]×综合扣税率

(3)分析应交税金=分析销项税额-分析进项税额

2.总量控制。公式(1)主控销项税额。其中用17%税率计算时,若出现“分析销项税额”大于申报销项税额的情况,先看是否有免税收入或适用13%税率计算的收入,然后再确定未计税收入;二者相等时,看损益表中有无“其他业务利润”,以分析“其他业务收入”是否计税。公式(2)主控进项税额。但必须用公式(3)按前面的公式分析“可能偷逃税额”。这里,偷逃税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应税账户”贷方发生额对应“非应税账户”借方发生额应计税而未计税造成。如视同销售行为、外购货物改变用途或损失未计税,这里包括以物抵债未通过销售账户而未计税的情况。另一类是因为“应税账户”内部及其不同账户之间发生额应当计税而未计税造成的。如以物易物未通过销售账户核算而未计税(但对以物易物不计税也不扣税时不能控制);再如“原材料”账户贷方发生额结转入“其他业务支出”账户,但“其他业务收入”未计税。

3.重点落实。其方法有二:一是从“应税账户”贷方(重点查存货类账户和生产成本类账户贷方)发生额查起,有时比较费力。二是分析资产负债表中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等项目有无余额,或其“期初数”与“期末数”的增减变化;看损益表中的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其他业务利润等项目有无数值,排除一些不可能因素后,从“非应税账户”借方同时牵出“应税账户”贷方的主要问题。

(二)分析存货率,盘查存货的真实性

所谓存货率,这里指的是期末存货与一个年度的销售成本之比。利用存货率分析是为了断定存货的合理性。实际存货的多少、存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周期长短及资金周转速度。一般是工业高于商业。工业生产主要取决于在产品资金占用;商业经营一般是经营消费资料的高于经营生产资料的,经营笨重物资的企业甚至没有存货。企业资金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是购进多而销售少。就一般情况而言,商业存货率在5%-15%、工业存货率在20%-30%比较合

理。通过账面存货率与合理存货率的比较,就能判断“可能偷逃税额”。

1.报表分析。

账面存货率=(期末存货÷年度销售成本)×100%

2.总量控制。账面存货率与合理存货率比较如相差较大,可基本断定为存货账物不符。账面存货率大于合理存货率时,可能

偷逃税额=[(期末存货-年度销售成本×合理存货率)×(1+成本利润率)]×税率

成本利润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成本×100%

账面存货数量大于实际存货的原因是存货发生转移未作存货减少的账务处理。主要有发出货物未收到货款不开票而迟记销售;销售货物不开票而长期隐瞒销售;虚假购进货物即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税款)增大了库存;货物用于视同销售行为或改变用途或发生非常损失。

账面存货数量小于实际存货的原因是货物增加不入账或迟入账。包括购进和受托代销、接受捐赠的货物或实物返利等不入账,实行账外经营,借以隐瞒销售,或迟记收入。

3.重点落实。就是查明存货的真实性,也就是要查实期末账面存货数量与实际盘存数量差额的原因,以便确定如何进行税务处理。

(三)分析收入与成本配比性,控制截留收入或“非应税耗用”作“应税耗用”情况配比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但会计收入与增值税“收入”有差别,增值税“收入”指的是所有应该计征增值税的依据,而会计规定与税法规定有不同,有些项目如价外费用、视同销售等可以不通过销售收入账户核算。这里所称的“配比”是按税法定义的配比。收入与成本不配比,表现特征就是增值额税金负担率的异常。由此,可以估算出“可能偷逃税额”。

1.报表分析。

增值额税金负担率=增值率×税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扣税比率)÷销售收入]×税率

目前,企业正常税金负担率的幅度为:商业经营:钢材、生铁、汽车0.2%-0.8%,个别的达到1%以上;其他货物1%-1.7%,少数可达到3%。工业生产:加工过程较短的在2%-4%,少数可达到5%;加工过程较长的在5%-7%,机械生产可达到9%;个别高附加值产品或高征低扣的可达10%-12%。

2.总量控制。增值额税金负担率低于同行业税金负担率且明显的,可基本断定是截留了收入或者扩大了成本。截留收入主要有隐匿销售、截留差价或价外费用不入账或虽入账但不计税等情况。扩大成本主要有返利不冲减相应成本也不冲减其进项税额;视同销售、外购货物改变用途或损失不作相应账务处理,而将此成本隐医到销售成本中去,或者将非应税耗用的外购或自产货物记入了“应税账户”。

与“分析存货率”相反,此类问题的特点是存货增减基本如实作账务处理,所以存货账物基本相符或差别不悬殊。但由于截留收入或扩大成本才表现出成本利润率、毛利率或增值率低于同行业的正常水平。控制的方法主要是搞清真实的毛利率(如抽查销项、进项发票计算),或用同行业的正常毛利率、成本利润率,推算出隐瞒的应计税收入额。

隐瞒计税额=销售成本÷(1-实际毛利率)-已计收入或=销售成本×(1+成本利润率)-已计收入可能偷逃税额=隐瞒计税额×税率

3.重点落实。即查实账外经营情况。

(1)此类业户多有真假两本账,能否查到真账是取证的关键;也可把发票存根合计与申报收入核对;价外费用或返利可从账内查实或找到线索;判断非应税耗用外购或自产货物是否记入了“应税账户”,可重点从生产成本类账户分析。必要时,应结合外调查证。

(2)确难查实的,应取其收入与成本不配比的证据,按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第35条第4款规定,确定此项的应补税额。

(四)查证上述未能控制的问题

在检查时还要注意:(1)货物交易的违章发票抵扣税的查证;(2)应征增值税的固定资产销售是否计税;(3)列入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非应税账户”的外购货物扣税,甚至无发票虚拟扣税等。这需要从有关“非应税账户”的借方查证。判断方法:在按上述3种控制方法查实后,调整有关数据,重新测算增值额税金负担率,仍然偏低的,可基本断定有偷逃税情况存在。

三、开发计算机软件的意义

税收成本分析篇6

梁朋 

     税收流失是目前我国财税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以税收流失定义和范围的界定、税收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税收流失规模的测估、税收流失的经济影响以及我国若干具体税收流失问题为研究的主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税收流失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近几年,我国税收流失愈演愈烈,税收流失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成了财税界研究的重点。但从国内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看,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和空白,主要包括:第一,对税收流失的定义和范围还缺乏明确的界定,对税收这一概念及所包括的范围还存在许多不同甚至是矛盾的看法,使得研究的范围不够明确。第二,目前国内的研究,偏重于定性分析,对税收流失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很少,对我国目前的税收流失规模,一般只是通过简单的推测,结果的随意性较大。第三,对税收流失是如何影响国民经济运行,如何影响财政收入、劳动与就业、收入再分配、资源配置以及宏观调控,目前还缺乏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第四,研究成果较为分散,大多以论文的形式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内容一般只涉及税收流失某一、两方面的具体问题,而且往往是一事一议,还没有对税收流失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看,大多数是以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为背景,研究的重点是偷逃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偷逃税问题,而对有关间接税的流失及发展中国家的税收流失问题则研究得很少;从研究方法上看,偏重于理论研究,非常倚重数学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但也暴露出远离现实,缺乏现实针对缘谋锥恕6遥晃夜魑桓龇⒄怪械纳缁嶂饕骞遥质且桓鲇凶庞凭曼a href=//lishi.7139.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历史文化和思想道德传统的大国,独特的国情使得我国无论是在税收流失的原因、渠道还是税收流失的经济影响等方面,都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的方法,并不能简单地适用于我国。总之,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看,虽然对某些具体的税收流失问题进行研究的已经不少,但注意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与立足于我国实践相结合来对我国税收流失问题进行分析的还十分少见? 

     另外,从我国的税收实践看,目前税收流失愈演愈烈,对我国经济的各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税收实践工作也迫切要求对税收流失问题能有一个较为全面透彻的分析和研究,以便为治理我国税收实践中的各种流失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看,目前都迫切需要加强对税收流失问题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对税收流失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更为深入地研究税收流失问题,是对我国现有财税理论体系的一种完善和补充。从我国财税理论研究的传统体系看,税收流失问题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各种财税理论专著和教科书中很难见到有关税收流失的专门论述,这说明我国目前对税收流失的研究还比较分散、落后,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体系和成果,因此,围绕税收流失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对我国财税理论研究来说,是一种十分新颖而幸娴奶剿鳎部梢远怨谠谟泄厮笆樟魇侍馍侠砺垩芯坎蛔愕娜毕菁右悦植埂F浯危钊搿⑾低车匮芯克笆樟魇侍猓梢源俳蜕罨扑袄砺巯喙匚侍獾难芯浚刮颐窃谘芯科渌扑袄砺壑卮笪侍馐保悸堑剿笆樟魇д庖灰蛩氐挠跋旌椭圃迹佣贸鲆恍┬碌娜鲜逗徒崧邸M保泄厮笆樟魇У睦砺垩芯砍晒魑运笆樟魇Ъ捌渲卫淼戎罘矫媸导母爬ê妥芙幔垂矗岫晕夜谒笆帐导腥绾未砗头婪陡髦炙笆樟魇侍猓哂邢质档闹傅家庖濉D壳拔夜扑笆导兴媪俚男矶嘀卮笪侍夂屠眩加胨笆樟魇в星客蚵频牧担绮普延胝裥瞬普侍狻⑺爸仆晟坪图忧克笆照鞴艿任侍猓钊牒拖低车匮芯克笆樟魇侍猓氩豢晕夜导兴笆樟魇Ц髦志咛逦侍饨衅饰觯枰惺蛋盐瘴夜笆樟魇У淖纯觥⒃蚝颓溃⒌贸鼍哂邢质嫡攵孕缘慕崧酆驼呓ㄒ椋虼耍笆樟魇侍庋芯坑兄谖颐嵌圆扑肮ぷ髦械囊恍卮笫导侍饨懈?a href=//shiti.7139.com/3035/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综合、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对我国治理税收流失、实现振兴财政的目标,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本文的结构和内容   

     本文的结构基本上是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际、从一般到特殊来安排的。全文共分七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从我国及世绺鞴壳八笆樟魇а现氐淖纯龊臀:Γ岢鏊笆樟魇歉鞴餐媪俚囊桓龈挥刑粽叫缘奈侍狻5诙谇叭说难芯浚饕毓肆斯谕舛运笆樟魇б呀械难芯亢鸵讶〉玫某晒治隽斯谕庋芯康奶亍5慵按嬖诘牟蛔恪5谌冢芯康哪勘昙耙庖澹饕窃诨毓饲叭搜芯康幕∩希范怂笆樟魇а芯磕壳敖衔∪趸蛘呋故强瞻椎牧煊颍魑疚难芯康闹鞴シ较蚝湍勘辏鞘牵?.关于税收流失的概念和范围的界定问题;2.关于税收流失影响因素的分析;3.关于我国税收流失规模测估和定量分析;4.关于税收流失对经济的影响;5.我国所面临的一些具体的税收流失问题及对策。第四节,研究方法和篇章结构,主要介绍了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以及论文的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税收流失:现象定义和分类。内容包括第一节,税收流失的现象种种,主要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种种流失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它们的共性,以便给税收流失下一个合适的定义。第二节主要对目前有关税收流失的定义和范围的不同理解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第三节,主要是对税收流失的定义和所包括的范围进行界定,给出了狭义的税收流失和广义的税收流失各自的定义和所包括的范围。第四节,根据研究的需要和不同的划分标准,对税收流失进行分类。 

     第三章,税收流失:影响因素分析。本章第一节,主要介绍和分析对税收流失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一般理论框架A一S模型及其存在的不足;第二节主要是通过放松模型的假设前提和不断引入新的影响因素,对税收流失影响因素分析的一般理论模型进行修正、补充和扩展,以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第三节,通过国内外一些实证的方法和调查,分析和研究影响税收流失的各种因素;第四节,在前面各节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税收流失的各种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 

     第四章,税收流失经济分析:规模分析。本章第一节主要对税收流失规模测估的各种方法和思路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及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主要尝试运用现金比率法,收支差异法和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法对目前我国税收流失规模进行测估。第三节,对测估的税收流失规模结果和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第五章,税收流失:经济影响分析。第一节主要是分析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指出税收流失虽然会产生类似减税的效应,但由减税效应而扩大税基增加的税收收入一般不足以弥补税收流失导致的财政收入的减少,并结合我国情况分析税收流失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指出税收流失是我国目前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也是政府收入机制不规范产生的根源。第二节主要分析税收流失对劳动和就业的影响,包括税收流失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税收流失对劳动力在税收流失部门和非税收流失部门之间流动的影响以及税收流失对劳动效率的影响。第三节,主要分析税收流失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指出税收流失使资源配置有利于税收流失部门和产品,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虚耗,还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决策失误。第四节,主要分析税收流失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指出由于税收流失的存在,可能使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被严重扭曲,从而使税后分配比税前分配更不公平,加剧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公。第五节,主要分析了税收流失对各种经济信息和数据可能产生的扭曲,从而影响到据此作出判断和决策的宏观调控。 

     第六章,税收流失:我国若干具体问题研究。第一节,主要分析我国目前增值税的流失原因、渠道及治理对策。第二节,主要分析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流失的严重状况、流失原因和渠道,提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和完善的思路。第三节主要分析进出口环节的税收流失问题。分析了我国目前进出口环节税收流失的主要渠道:走私、骗取出口退税以及任意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分析了它们产生及严重的原因,提出了针对这些税收流失渠道的相应治理对策。第四节,主要分析了我国月前的企业欠税问题,对企业欠税的原因从各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治理企业欠税的相应对策。 

     第七章,税收流失:引出的思考及治理的思路。主要结合对税收流失问题的研究,对当前财税理论界比较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最后从一般原则方面,提出了治理税收流失应采取的基本思路。   

    三、论文的特点及创新   

     与目前已有的研究税收流失问题的成果相比,本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本文在对税收流失的定义和范围的界定,税收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税收流失对国民经济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分析几个方面都突出了理论性,比较全面、系统地从税收流失一般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税收流失问题,克服了目前国内对税收流失问题研究往往只是针对其中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对策分析的模式的不足,而且在注重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能较好地结合我国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也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2,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本文专门在第四章探讨了对税收流失规模进行测估的问题,尝试运用现金比率法、收支差异法、税收收入能力法对我国目前的税收流失规模进行测估,克服了以往研究中对定量分析重视不够,研究不够的缺陷,较好地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3.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时,能较好地与立足于本国实际相结合。本文在分析税收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税收流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但在借鉴时,十分注意与我国实践相结合来进行分析。 

     4.不仅仅局限于税收流失问题本身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在对税收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时,往往也从税收流失的角度出发,对其他一些财税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如税制结构问题,费改税问题等,使得对税收流失问题的研究与其他问题的研究能结合起来进行,拓展了研究的思路,加深了对其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    由于本文的选题较为新颖,国内对税收流失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同类成果还十分少见,因此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对税收流失的定义和所包括的范围进行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对分析税收流失影响因素的A-S模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补充;尝试用各种方法对我国目前的税收流失规模进行测估;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税收流失对国民经济各方面如财政收入、劳动就业、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对我国若干具体税收流失问题的分析;结合税收流失,分析我国税制结构是选择单主体税制还是双主体税制等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   

税收成本分析篇7

关键词:数据挖掘;税收管理;出口退税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1-0783-03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in Export Rebates

WANG Xiao-gang

(School of Computer,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710065, China)

Abstract: For deep using the historical business data in export rebates, a feasible means is suggested with data mining technolog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urpose of data mining technology in export rebates, describes the functions and a general solu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in export rebates. It provides a strong tax management policy support.

Key words: data mining; tax management; export rebates

1 引言

出口货物退(免)税,简称出口退税,其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送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将其在出口前的生产和流通的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1]。

我国从1985年开始,全面地实行了出口退税政策,并从1995年开始全面实行电子化管理,它是全国税务系统第一个全面推广应用的税收管理软件,是金关工程和金税工程的一个子系统,在强化出口退税管理,提高出口退税工作效率,防范和打击骗税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但是,目前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只完成了出口退税业务的电子化操作,还未在决策的电子化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涉税信息,如何将这些“历史的、静态的”数据变成动态的、具有分析决策性质的信息已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3],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使这种应用成为现实。

2 出口退税数据挖掘的目的和基本方法

现行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出口企业把申报退税的信息通过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录入计算机并生成申报数据,然后再经过出口退税审核系统把企业申报的出口退税凭证的电子信息与税务机关接收到的其他部门(征税机关、海关和外管)传来的凭证信息进行比对,以达到审核出口退税凭证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的目的,进而根据比对审核通过的数据进行退税。可以看出,目前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只侧重了出口退税的单证信息的计算机审核,而对于挖掘审核通过的单证信息和各部门传递来的电子信息的价值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随着金税二期网络建设的推动,各省现已基本实现了出口退税数据的省级大集中[4],这些数据都是各出口退税部门在日常的业务审核中积累下来的数据,十分宝贵,如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数据挖掘的目的就是分析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数据,挖掘这些数据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全面掌握本地区出口退税的产品结构、出口的贸易方式、出口产品的地区差异等,对于调整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向以及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税务机关掌握出口企业的实际生产出口情况,培养税源,打击偷税漏税和防范出口骗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出口退税部门在日常的业务审核中积累下来的数据进行挖掘,主要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具体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纵横比较分析和逻辑关系稽核来进行挖掘,以指导税收管理工作。

1) 横向比较分析

横向比较分析是指同一指标在不同个体、单位、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最典型的分析例子就是同业税负分析。受市场均衡作用的影响,同一产品在生产技术工艺、原材料能源消耗方面有相近之处,适用税收政策有统一的要求,因此反映生产成本费用方面的指标有相同的规律特征。总结这种规律特征,以此检验个体数据指标的表现,找出差异较大的个体予以预警。

2) 纵向比较分析

纵向比较分析或历史数据分析是指同一个体的同一指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数据比较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趋势分析和变动率分析。分析的理论依据是大多情况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不会出现突然的波动或大起大落现象。因此,如果企业生产能力没有作大的调整,一般情况下企业各个时期的数据指标彼此接近,不会出现大的差异。如果出现较大差异,应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及时进行相关的纳税评估。

3) 数据逻辑关系稽核

受会计核算原理的约束和税收制度规定的制约,反映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众多数据指标之间存在非常严谨的、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决定了企业的纳税申报数据必须满足企业财务数据相关性的特定要求,检查这些数据逻辑关系是否吻合,可以鉴别企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从而发现税收问题,堵塞征管漏洞。

3 出口退税数据挖掘的功能

数据挖掘通过预测未来趋势及行为,做出前摄的、基于知识的决策。数据挖掘的目标是从数据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主要有以下五类功能:

1) 趋势预测

数据挖掘自动在大型数据库中寻找预测性信息,以往需要进行大量手工分析的问题如今可以迅速直接由数据本身得出结论。出口退税数据挖掘的预测趋势是对纳税人特定税收指标、经济指标或税收经济关系指标一段时期走势和趋向的分析和推断,了解和掌握税收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判断未来出口退税形势的好坏,使出口退税做到心中有数。

趋势预测的两个基本要求是说明特定指标的发展方向和变化幅度,基础分析技术是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常用说明指标有变动率和平均变化速度等。

2) 关联分析

数据关联是数据库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若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就称为关联。关联可分为简单关联、时序关联、因果关联。关联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数据库中隐藏的关联网。有时并不知道数据库中数据的关联函数,即使知道也是不确定的,因此关联分析生成的规则带有可信度。

在出口退税评估工作中,可以利用企业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和出口退税汇总表等各项数据指标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进行核算检查,对于不满足应有逻辑计算关系的内容,即认为破坏了会计核算或税款计征关系,均应视为异常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由于企业财务指标和出口退税申报数据有上百条之多,所以与此相关的逻辑计算关系也会在此基础上更为丰富和复杂,只有通过关联分析,才有可能在出口退税申报环节实现实时的出口退税评估工作。

3)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是运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种数据特征,遵循“物以类聚”规律进行数据处理,为事物的分类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的一种分析方法。借用这种方法开展税收分析,可将具有某种税收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税收征管工作的分类特征。

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数据指标差异的绝对距离进行分类,结合矩阵分析技术,可以进行多指标的综合特征分析,为复杂事物的分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分析方法。聚类分析的关键是找到一组关系密切的相关指标,如退税增长、税源增长、退税变化弹性和出口影响等,均可以利用这一分析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和技术处理。

4) 差异分析

数据库中的数据常有一些异常记录,从数据库中检测这些差异很有意义。差异包括很多潜在的知识,如分类中的反常实例、不满足规则的特例、观测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的偏差、量值随时间的变化等。

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是测算不同样本同一指标的差异程度。差异分析的关键是建立评价差异的标准,有了标准才能说明差异的影响程度。表示差异程度可以用绝对值,也可以建立参照系用相对值。应用差异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的典型分析案例就是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应用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可以测算出各项相关指标的客观水平和样本离散状况,以此为标准比对个别检验样本的具体数值,超出差异允许界限的即为预警对象。

5) 波动分析

波动分析是描述税收事物运行变化平稳性的分析。税收事物的运行受经济变化影响、税收制度规定的约束和现有征管环境制约有其自身客观的规律。在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税制不变的条件下,税收事物运行平稳与否,直接反映税收征管情况的影响作用。因此,开展波动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和说明退税管理的表现,反映退税管理是否能按税源的发展变化规律同步开展,监督退税管理的执行情况。

4 出口退税数据挖掘的实现

出口退税数据挖掘应用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用户数据源到中央数据库的ETL过程;第二部分是根据出口退税业务模型建立业务智能分析模型;第三部分是面向税收管理人员进行数据的和多维分析工作。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数据的ETL(Extract-Transform-Load,数据抽取、转换、装载)过程采用微软的SSIS(SQL Server Integration Services)来完成数据预处理阶段对于原始数据的转换、清洗加载过程;中央数据库采用微软的SQL Server 2005,SQL Server 2005除了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和高效的数据管理平台之外,它还是一个企业级数据整合平台,通过SSIS提供了构建企业级ETL应用程序所需的功能和性能,是一个集成的商业智能平台,通过Analysis Services提供了统一和集成的商业数据视图,可被用做所有传统报表、OLAP分析、关键绩效指标(KPI)记分卡和数据挖掘的基础。

SQL Server 2005分析服务提供了数据挖掘服务,支持集成其它个人或者企业的DM算法,并且将DM算法集成的复杂度不断降低,它主要是基于OLE DB for DM规范,使用灵活。开发人员能够利用数据挖掘功能开发应用程序,其数据挖掘语言非常类似于SQL,数据挖掘供应者是一个开放系统,因为它是OLE DB的一个部件,数据挖掘服务能够通过DSO(Decision Support Object)、或ADO可包含在任何用户应用程序中。将DM算法无缝集成到SQL Server的分析服务中,利用集成的DM算法来构建数据挖掘解决方案是一种理想的方式。

在SQL Server 2005数据挖掘平台中,创建关系型挖掘模型的语法如下:

Create mining model () using

它类似于建立一个关系表,其中包括输入、预测属性,每一个模型与一个数据挖掘算法相关联。

多维数据分析工具和报表工具使用统一空间模型UDM(Unified Dimensional Model),利用UDM中对业务实体的友好描述、等级导航、多视角、自动平滑翻译为本机语言等功能,可以实现出口退税数据挖掘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集的友好展示。

4 结束语

随着数据仓库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会越来越发挥其独到的分析优势,特别是将挖掘出的新知识通过用基于OLAP的决策支持系统加以验证、结合,可以更好地为决策者服务。出口退税管理的电子化系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可以为数据挖掘提供大量数据,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在收税管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玉辉. 我国现行出口退税负担机制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6(93):140-141.

[2] 易正容. 出口退税对广东省外贸行业的影响[J]. 时代经贸. 2008(7):121-122.

税收成本分析篇8

关键词:最优商品税 最优所得税 中国税制

一、最优税收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谈及最优税收理论,首先要对“什么是最优税收”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历史上诸多经济学家对税收制度的理想特征的看法中,倍受关注的当数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提出的平等、确定、便利、最少征收成本四原则,以及瓦格纳在其《财政学》中提出的四项九目原则等等(1)。而对当代经济学家来说,由于效率与公平问题业已成为经济学探讨中的两大主题,因此,理想的税收政策通常都是在马斯格雷夫(2)所提出的三大标准的框架内,即:(1)税收公平标准(尽管公平对不同的人来说意义各不相同);(2)最小行政成本标准;(3)最小负激励效应标准,即税收效率标准。

困难在于,对一个特定的税种或某个税收政策建议来说,往往只能满足其中的某一标准而无法满足其他标准。比如,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易于满足税收公平标准,却会对劳动供给产生负激励;增值税总体上对劳动供给不会产生负激励,但却很难符合税收公平标准。

最优税收理论文献对最优税收评价的基本方法是,借助现代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的概念,在赋予各个标准不同权重的基础上,将这些标准统一于惟一的标准之中。

在现代福利经济学中,社会福利取决于个人效用的高低,以及这些效用的平等分配程度。一般假定,当效用的不平等程度递增时,社会福利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福利可以反映税收公平的思想,即导致不平等程度降低的税收是公平的。因此,最大化社会福利蕴含了税收公平标准。

就税收行政成本最小化标准来说,较高的税收行政成本意味着更多的税收收入用在政府服务方面,从而使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降低。同样,就最小负效应激励标准来说,如负效应激励大,工作积极性就会减弱就会扭曲经济,使人们的效用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于是,马斯格雷夫意义上的最优税制的三大标准就可以转化为社会福利的不同侧面,不同的税收政策可以用统一的标准加以比较和衡量,也就是说,能够带来最大社会福利水平的税收政策就是最好的政策。

以上便是最优税收理论的主要思想之一。由于很难将税率与税收行政成本之间的关系加以模型化,所以上述思想并非总是贯彻始终。经济学家们往往在其分析中忽略税收行政成本问题,多把最优税收理解成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税收。然而,忽略税收行政成本的最优税收理论毕竟是一个重大的缺陷。(3)

二、最优商品税

最优商品课税问题的现代分析最早起源于拉姆齐(Ramsey,1927)的创造性贡献。根据对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单一家庭经济的分析考察,拉姆齐指出:最优税制应当使对每种商品的补偿需求均以税前状态的同等比例下降为标准。这是拉姆齐法则的标准阐述。通过对用来推导拉姆齐法则的经济施加进一步的约束,即假定课税商品之间不存在交叉价格效应,鲍莫尔和布莱德福特(Baumol and Bradford,1970)推导出逆弹性法则:比例税率应当与课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成反比例。这一法则的政策含义是十分明显的,即生活必需品(因为它们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应当课以高税,而对奢侈品则课以轻税。但这样一来,就暴露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它忽略了收入分配具有内在的不公平性。

为改变拉姆齐法则置分配公平于不顾的境地,理所当然应当对其加以适当的纠正。戴蒙德和米尔利斯(Diamond and Mirrlees,1971)率先在最优商品税率决定中引入公平方面的考虑,并且将拉姆齐法则中的单个家庭经济扩展至多个家庭经济中。他们指出:在需求独立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最优税率不仅取决于其需求价格的逆弹性,而且取决于它的收入弹性。这意味着,对许多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较低的商品来说,应当将实行高税率的分配不公问题和实行低税率的效率损失问题进行比较,最有意义的改变应当是使那些主要由穷人消费的商品数量减少的比例比平均水平低。或者说,基于公平的考虑,对于高收入阶层尤其偏好的商品无论弹性是否很高也应确定一个较高的税率;而对低收入阶层尤其偏好的商品即便弹性很低也应确定一个较低的税率(4)。

值得重视的是,对拉姆齐法则的修正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那些既非富人也非穷人特别偏好的商品,仍可以遵循拉姆齐法则行事。其次,尽管有人辩称商品税无须承担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问题只应由所得税解决,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出于显示身份、自尊、习俗等多方面的原因,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不少收入弹性高而价格弹性低的商品(如钻石、名画、豪宅等)这就提供了通过对这些商品课税以改进收入分配的可能性。

近年来,有关最优税收的研究开始出现一种把理论分析应用于实际数据的趋向。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最优税收理论所推导的税收规则仅仅表明了最优税收结构的一般情形,它们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其次,税收理论分析的目的在于提供实际政策建议,为此,税收规则必须能够运用于数值分析,最终的最优税收值应可以计算。最优税率的数值分析体现了执行上述计划在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

目前有关最优商品税的数值分析仍处于起步阶段,所做的工作集中在针对数目较少的商品组别的分析上,而且还没有哪种数值分析的答案能够完全推广到一般的情形。从已有成果看,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结论主要有两个:一是最优税收能够通过对生活必需品实行补贴而实现有意义的再分配;二是对公平问题的关切越强烈,商品税率就越不是单一税率(5)。

三、最优所得税

谈及所得税问题,我们立即面临有名的“做蛋糕”与“切蛋糕”之间的权衡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所得税是为满足公平目标而有效实施再分配的手段;另一种观点认为,所得税的课征是对劳动供给和企业精神的一种主要抑制因素,特别是当边际税率随着所得的增加而增加的时候。最优所得税理论旨在分析和解决所得课税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取舍问题。

关于最优所得税的主要论文出自米尔利斯(Mirrlees,1971),他研究了非线性所得税的最优化问题。米尔利斯模型在所得税分析中的价值在于它以特定方式抓住了税制设计问题的性质。首先,为了在税收中引入公平因素,米尔利斯设想无税状态下的经济均衡具有一种不公平的所得分配。所得分配由模型内生而成,同时每个家庭获取的所得各不相同。其次,为了引进效率方面的考虑,所得税必须影响家庭的劳动供给决策。此外,经济要具有充分灵活性,以便不对可能成为问题答案的税收函数施加任何事先的约束。米尔利斯的模型是集合上述要素的一种最为简单的描述。

税收成本分析篇9

【关键词】 江苏省 增值税 营业税 改革试点 税收负担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十二五”时期推进税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十二五”时期,为“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从2012年1月1日开始,上海市首先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中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拉开了增值税扩围的序幕。此后,北京市于2012年9月1日,江苏省和安徽省于2012年10月1日,福建省和广东省于2012年11月1日,浙江省、湖北省和天津市于2012年12月1日也先后启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改革。

本文对江苏省试点前后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就试点行业的税收负担变化从理论上予以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实施相关政策。

一、征税对象和征税范围比较分析

试点前后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征税对象和征税范围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此次改革试点并不是以增值税完全取代营业税,只涉及到上述特定行业领域,而不是对原营业税的全部征税对象和征税范围进行改革。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增值税和营业税两个税种在江苏省仍然并存。

二、纳税人类型比较分析

试点前后增值税的纳税人以应税服务年销售额及会计核算制度是否健全为主要标准,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类,一般纳税人按照购入扣税法计算增值税,准予抵扣进项税额;小规模纳税人按征收率计算增值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试点前后应税服务的年销售额发生了改变。试点前后两类纳税人划分标准比较情况如表2所示。

三、税率和征收率比较分析

试点前增值税的税率分为17%和13%两档,征收率为3%。试点前营业税的税率分为: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3%;金融保险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5%;娱乐业5%~20% 三档。

试点后增值税的税率分为17%、13%、11%和6%四档,征收率仍为3%,试点前后增值税税率和征收率适用情况比较如表3所示。

四、江苏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行业税收负担变动分析

由前面所述,此次江苏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行业由于这次改革,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营业税是价内税,在会计核算上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这个成本费用类科目。而增值税是价外税,按目前的增值税会计核算要求,不计入到成本费用类科目。因行业不同和纳税人类型不同,税收负担的影响也会不同。为了测算方便,本文暂不考虑CPI、GDP 和企业税负转嫁等因素,仅就政策平移做静态分析。

1、试点行业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变动分析

(1)从事交通运输业的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分析。以2012年11月份营业额为100万元为例。具体分析如表4所示。

试点前,交通运输业按含税营业额乘以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即100?鄢3%=3万元。试点后,按照不含税营业额乘以3%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即100/(1+3%)?鄢3%=2.9万元。由此可见,税收负担下降0.1%。但企业的整体税负却上升了0.21%。

(2)从事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分析。以2012年11月份营业额为100万元为例。具体分析如表5所示。

试点前,按含税营业额乘以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即100?鄢5%=5。试点后,按照不含税营业额乘以3%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即100/(1+3%)?鄢3%=2.9。由此可见,税收负担下降2.1%,减税效果明显。但因所得税上升,导致整体税负只下降1.29%。

2、试点行业一般纳税人税收负担变动分析

(1)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一般纳税人税收负担变动分析。以2012年11月份营业额为100万元为例。

试点前,交通运输业按含税营业额乘以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即100?鄢3%=3。试点后,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为11%,即销项税额为100/(1+11%)?鄢11%=9.91。但企业购进的运输设备、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及办公用品等取得的增值税进项发票都可以抵扣,据粗略测算,一般货运企业成本结构中可以抵扣的成本有汽油费、维修费、汽车租赁费等可抵扣成本占收入的50%,若假定这些收入均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企业的增值税增值率在50%左右。则应缴纳增值税额为 9.91-100/(1+11%)?鄢11%?鄢50%=4.96,比原缴纳营业税税收负担上升了1.96%。

案例:A公司是江苏省一家交通运输企业,2012 年11月以前按照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取得交通运输业发票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以抵扣7%的增值税。这次营改增试点,交通运输业被纳入扩围范围,由于税率被调整到11%,A公司的税负率会有所上升,同时,利润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交通运输业的竞争比较激烈,而我国的竞争激烈主要体现为价格竞争。我国的营业税是价内税,100万的收入包含了营业税。而增值税是价外税,向客户收取了100万,由于包含了增值税,则真正的营业收入为100万/(1+11%)=90.09万,利润表上的主营业务收入直接减少9.91万。如果按照70万来计算成本费用,则上年度应该缴纳营业税3万,应纳企业所得税(100-3-70)?鄢25%=6.75万,合计纳税9.75万(其他税种暂不计算,下同),占营业收入的9.97%,即税负率为9.97%,税后利润为20.25万。2012 年11月改征增值税后,营业收入为90.09万,成本为70万,企业所得税应缴纳(90.09-70)?鄢25%=5.02万,税后利润为15.07万。从这个例子可见,A 公司在定价不变、业务量不变、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营改增试点,税后利润减少了 5.18 万。再测算一下增值税。假设能取得5万元的进项税发票(约为销项的50%),则增值税应缴纳5.9万,加上企业所得税合计为9.925万,占营业收入的11%,即税负率为11%。

那么,此次扩围,企业的进项税应该达到销项税的比例为多少,才不会导致企业整体税负的增加呢?具体测算如表6所示。

经测算,这次扩围,原缴纳3%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税后利润减少比例约为试点前不含增值税销售收入的5.75%,除非增值税进项税大于销项税的62%,即占收入62%的成本才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否则公司的整体税负总体上升。但是,要取得那么大比例的进项税,A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表示比较困难。

(2)从事现代服务业一般纳税人税收负担变动分析。从事除有形动产租赁的一般纳税人,原来是按照含税营业额乘以 5%的营业税税率缴纳营业税,即100?鄢5%=5。2012年试点后,按照不含税营业额乘以6%的税率缴纳增值税,即销项税为100/(1+6%)?鄢6%=5.66%。表面上税率提高了0.66%。

影响税负的原因分析:征收的企业依然可以享受“扣额法”,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辅助材料及用品、燃料动力等成本费用的进项税可以抵扣,而这些可抵扣项目的进项税额几乎都是以17%计算,因此企业的增值税税负率略有下降。以咨询行业为例:咨询公司的成本主要集中于是房租、人工、差旅等办公费,而这些项目中,能够取得增值税发票的寥寥无几。假设,某咨询公司2012年11月份咨询收入100万,试点前缴纳营业税100?鄢5%=5万,假设咨询公司的成本费用为60万,缴纳企业所得税(100-5-60)?鄢25%=8.75万,税后利润26.25 万。企业合计纳税13.75万,税负率为13.75%。试点后,营业收入为100/(1+6%)=94.34万,扣除60万成本,应缴纳企业所得税(94.34-60)?鄢25%=8.585万,税后利润25.755万。企业经营一切照旧,利润减少0.495万。但是,咨询公司能取得的增值税进项极少,假设为销项的30%,则应缴纳增值税100/(1+6%)?鄢6%?鄢70%=3.962万,合计纳税12.547万,税负率为13.3%。

要使现代服务业一般纳税人税收整体负担不增加,具体测算如表7所示。

经过测算,这次扩围,原缴纳5%营业税的行业,试点后税后利润减少比例约为不含增值税销售收入的0.5%,除非增值税进项税小于销项税的22.5%,则总体税负率会低于原来的税负率。

五、江苏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影响与对策

江苏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总体是降低了行业间的重复征税,即如果试点范围内的现代服务业彼此业务之间有总包和分包的,那么总体税负率会下降,但是对于某单个企业而言,税负率并不会大幅下降。从对纳税人的影响来看,与实行营业税税制相比,小规模纳税人从原来按5%税率缴纳营业税调整为按3%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税负普遍下降,将成为此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这对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的众多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来说,显得极为重要。但是,从小规模企业那里购进服务,得不到抵扣或者抵扣率低,也会导致一般纳税人放弃从小规模企业购买服务的可能,因此从企业的角度,应该加强企业管理,积极采取措施,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优质服务,稳定客户关系。对一般纳税人来说,在财务管理上要尽可能多地提高进项税额,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得抵扣。同时,企业要整合业务资源,优化供应链,主动将生产业外包,或从制造业分离,促进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细化,提高企业竞争力。

江苏省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植壮大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消除营业税重复征税的弊端,发挥增值税“链条税负减少”的结构性减税作用,切实减轻企业税负。从江苏省政府的角度,还需在以下三方面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一是补充完善增值税改革的具体实施细则,充分考虑各个行业的特点与施行效果,根据试点中获得的数据进行灵活调整,推广经验并拾遗补缺,确保“营改增”改革目标的实现。二是密切跟踪试点进展情况。一方面,加强向上沟通与协调,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江苏省试点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关税收数据,研究解决试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突出问题。三是建立完善财政扶持资金核拨的有效管理机制。针对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重点研究如何保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针对试点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研究给予相应的过渡性财政扶持,形成申报、评估、核拨与监督的系统化制度安排,将结构性减税真正落到实处,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促进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增值税扩围改革研究(2012SJD790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汪蔚青:上海交通大学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政策研究――以上海试点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 夏杰长、管永昊: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意义及其配套措施[J].中国流通经济,2012(3).

[3] 邹芳:促进我国生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11(9).

税收成本分析篇10

关键词:“营改增”;试点行业;税收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00-00

“营改增”即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两种流转税分开征收日渐显现出其内在的不合理性和缺陷,不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在新国际经济形势下,将增值税征税范围逐步扩大至全部的商品和服务,以增值税逐步取代营业税,符合国际上施行增值税的惯例,同时也是深化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驻马店市涉及“营改增”试点行业的税收情况分析

2014年,驻马店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5.6亿元,同比增长19.1%,收入规模和增幅分居全省第13位和第2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62.5亿元,同比增长18.7%,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

(一)试点企业户数情况

1.总体情况

截至2013年8月底,我市共有668户企业经确认后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其中:一般纳税人179户,占26.80%;小规模纳税人489户,占73.20%。

2.分行业情况

在668户试点纳税人中,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研发和技术服务企业户数比例最高,分别为29.06%、16.27%、15.92%。

(二)营改增税收收入情况

1.总体情况

从驻马店市国税局获悉,2014年,驻马店市国税收入累计完成62.51亿元,同比增长近8亿元,其中累计完成地方级收入12.83亿元,同比增收2.72亿元。国税收入首次突破60亿元大关。铁路运输、邮政业和电信业营改增工作,促使各行业逐步迈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全年共完成营改增税收收入23605万元。

2.分行业情况

对试点行业增值税税收收入贡献最大的行业为物流辅助服务和交通运输服务,其中,物流辅助服务以12.39%的户数贡献了29.91%的税收收入,其次是交通运输服务,以7.86%的户数贡献了23.57%的税收收入。

二、驻马店市实行“营改增”试点后的税收影响评估

(一)征税对象和征税范围比较分析

试点前后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征税对象和征税范围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此次改革试点并不是以增值税完全取代营业税,只涉及到上述特定行业领域,而不是对原营业税的全部征税对象和征税范围进行改革。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增值税和营业税两个税种在驻马店市仍然并存。

(二)纳税人类型比较分析

试点前后增值税的纳税人以应税服务年销售额及会计核算制度是否健全为主要标准,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类,一般纳税人按照购入扣税法计算增值税,准予抵扣进项税额;小规模纳税人按征收率计算增值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试点前后应税服务的年销售额发生了改变。试点前后两类纳税人划分标准比较情况如表2所示。

(三)税率和征收率比较分析

试点前增值税的税率分为17%和13%两档,征收率为3%。试点前营业税的税率分为: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3%;金融保险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5%;娱乐业5%~20%三档。

试点后增值税的税率分为17%、13%、11%和6%四档,征收率仍为3%,试点前后增值税税率和征收率适用情况比较如表3所示。

(四)驻马店市“营改增”试点行业税收负担变动分析

由前面所述,此次驻马店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行业由于这次改革,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营业税是价内税,在会计核算上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这个成本费用类科目。而增值税是价外税,按目前的增值税会计核算要求,不计入到成本费用类科目。因行业不同和纳税人类型不同,税收负担的影响也会不同。为了测算方便,本文仅就政策平移做静态分析,暂不考虑CPI、GDP和企业税负转嫁等因素。

1、试点行业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变动分析

(1)从事交通运输业的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分析

以2013年9月份营业额为10万元为例。具体分析如表4所示。

试点前,交通运输业按含税营业额乘以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即10*3%=0.3万元。试点后,按照不含税营业额乘以3%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即10/(1+3%)*3%=0.29万元。由此可见,税收负担下降3%-2.9%=0.1%。但因企业所得税提高,导致企业的整体税负上升了9.96%-9.75%=0.21%。

(2)从事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分析

以2013年9月份营业额为10万元为例。具体分析如表5所示。

试点前,按含税营业额乘以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即100*5%=5万元。试点后,按照不含税营业额乘以3%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即100/(1+3%)*3%=2.9万元。由此可见,税收负担下降5%-2.9%=2.1%,减税效果明显。但因所得税上升,导致整体税负只下降11.25%-9.96%=1.29%。

2.试点行业一般纳税人税收负担变动分析

(1)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一般纳税人税收负担变动分析

以2013年9月份营业额为100万元为例。试点前,交通运输业按含税营业额乘以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即100*3%=3万元。试点后,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为11%,即销项税额为100/(1+11%)*11%=9.91万元。但企业购进的运输设备、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及办公用品等取得的增值税进项发票都可以抵扣,据粗略测算,一般货运企业成本结构中可以抵扣的成本有汽油费、维修费、汽车租赁费等可抵扣成本占收入的50%,若假定这些收入均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企业的增值税增值率在50%左右。则应缴纳增值税额为9.91-100/(1+11%)*11%*50%=4.96,比原缴纳营业税税收负担上升了1.96%。

举例:A公司是驻马店市一家交通运输企业,2013年8月以前按照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取得交通运输业发票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以抵扣7%的增值税。这次营改增试点,交通运输业被纳入扩围范围,由于税率被调整到11%,A公司的税负率会有所上升,同时,利润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交通运输业的竞争比较激烈,而我国的竞争激烈主要体现为价格竞争。我国的营业税是价内税,100万的收入包含了营业税。而增值税是价外税,向客户收取了100万,由于包含了增值税,则真正的营业收入为100/(1+11%)=90.09万,利润表上的主营业务收入直接减少9.91万。如果按照70万来计算成本费用,则上年度应该缴纳营业税3万,应纳企业所得税(100-3-70)*25%=6.75万,合计纳税9.75万(其他税种暂不计算,下同),占营业收入的9.97%,即税负率为9.97%,税后利润为20.25万。2012年11月改征增值税后,营业收入为90.09万,成本为70万,企业所得税应缴纳(90.09-70)*25%=5.02万,税后利润为15.07万。从这个例子可见,A公司在定价不变、业务量不变、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营改增试点,税后利润减少了5.18万。再测算一下增值税。假设能取得5万元的进项税发票(约为销项的50%),则增值税应缴纳5.9万,加上企业所得税合计为9.925万,占营业收入的11%,即税负率为11%。

那么,此次扩围,企业的进项税应该达到销项税的比例为多少,才不会导致企业整体税负的增加呢?具体测算如表6所示。

经测算,这次扩围,原缴纳3%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税后利润减少比例约为试点前不含增值税销售收入的5.75%,除非增值税进项税大于销项税的62%,即占收入62%的成本才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否则公司的整体税负总体上升。但是,要取得那么大比例的进项税,A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表示比较困难。

(2)从事现代服务业一般纳税人税收负担变动分析

从事除有形动产租赁的一般纳税人,原来是按照含税营业额乘以5%的营业税税率缴纳营业税,即100*5%=5万元。2013年试点后,按照不含税营业额乘以6%的税率缴纳增值税,即销项税为100/(1+6%)*6%=5.66万元。表面上税负率提高了0.66%。

影响税负的原因分析:征收的企业依然可以享受“扣额法”,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辅助材料及用品、燃料动力等成本费用的进项税可以抵扣,而这些可抵扣项目的进项税额几乎都是以17%计算,因此企业的增值税税负率略有下降。以咨询行业为例:咨询公司的成本主要集中于是房租、人工、差旅等办公费,而这些项目中,能够取得增值税发票的寥寥无几。

举例:某咨询公司2013年9月份咨询收入100万,试点前缴纳营业税100*5%=5万,假设咨询公司的成本费用为60万,缴纳企业所得税(100-5-60)*25%=8.75万,税后利润26.25万。企业合计纳税13.75万,税负率为13.75%。试点后,营业收入为100/(1+6%)=94.34万,扣除60万成本,应缴纳企业所得税(94.34-60)*25%=8.585万,税后利润25.755万。企业经营一切照旧,利润减少0.495万。但是,咨询公司能取得的增值税进项极少,假设为销项的30%,则应缴纳增值税100/(1+6%)*6%*70%=3.962万,合计纳税12.547万,税负率为13.3%。

要使现代服务业一般纳税人税收整体负担不增加,具体测算如表7所示。

经过测算,这次扩围,原缴纳5%营业税的行业,试点后税后利润减少比例约为不含增值税销售收入的(25.75-26.25)÷100=0.5%,除非增值税进项税小于销项税的22.5%,则总体税负率会低于原来的税负率。

三、应对“营改增”试点改革的建议及措施

驻马店市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消除营业税重复征税的弊端,发挥增值税“链条税负减少”的结构性减税作用,切实减轻企业税负。从长远稳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还需采取以下扎实有效的措施。

(一)调整产业结构

“营改增”的初衷就是要给企业减负,解决重复征税,让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我们要看到“营改增”并不单单是给企业减负、降税,其深层次目标更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那就是要大力推进服务行业的发展。

世界上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至少占60%,美国的数据显示,2008年其服务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77%,日本为70%,上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11年服务业所占比重也仅为57.9%。而从全国来看,我国2011年服务行业所占比重才43.1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营改增”就是要壮大服务业,为服务经济构建一个适宜的税收制度环境,为服务业企业形成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经济制度环境。

(二)征收管理方面

随着试点进程的不断推进,金融业、建筑业、邮政通信等行业的纳入,要做到同步推进,避免洼地效应。另外,营改增试点时间不长,许多问题还没有出现,必须要注意结合营改增试点的进程不断总结经验。

具体操作逻辑如下:企业可随意注册大量企业,这些相关企业互相之间开具大笔增值税发票,一方面上游企业能获得政府退税,另一方面下游企业又能取得抵扣发票。

(三)财政管理方面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问题。营改增试点必然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的财政压力,在试点过程中必须要想方设法去化解这一方面的压力,否则必然会造成“税退费进”或者是地方政府一种不作为的态度,从而会与结构性减税背道而驰,也不利于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解决对地方财政收入不良影响的方法就是调整现有的财政管理体制:(1)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适当提高地方所属增值税分享比例,(3)培育地方主体税种,重塑地方税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