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古诗词十篇

时间:2023-04-03 04:07:16

爱国的古诗词

爱国的古诗词篇1

古诗词里的爱国情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这首诗被称为唐朝七绝之首,可见其地位之高。而王昌龄也有一个非常响亮的绰号,叫七绝圣手,这也足见得,他的七绝诗有多高妙。这首诗写出了这样一个画面,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边疆是一个民族聚居融合的地方,这里的战事自古以来一直从未曾间歇过。诗人是多么希望能有像当年卫青、李广这样的大英雄出现,力挽狂澜,震慑匈奴,能让匈奴丧胆畏惧,保大唐边境黎民百姓的一方平安啊!

这首诗写得非常有画面感,从古到今慢慢拉近,像一个电影镜头一样,有深沉的历史感,也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激情,激昂壮阔,也充满了满腔的期待与希望。

而诗圣杜甫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中,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所以他的诗总饱含着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对人民悲惨生活的哀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杜甫《春望》

安史之乱,长安沦陷,杜甫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场景,百感交集,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家人情况,充满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句。下面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春望》有很多相似处,写作背景都是安史之乱,写的是战争的胜负情况。但杜甫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出现这样的差别正因为杜甫的爱国之情。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第二年,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爱国诗词的大发展出现在宋代,尤其在南宋。在靖康之变后,南宋统治者偏居一隅,尽管统治集团屈节求和,但人民的爱国热情异常高涨,反映到文学中,就是爱国诗词的大发扬。陆游作品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少卿卿我我,无病呻吟。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风苦雨, 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励和激励。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 《示儿》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在临终之际,仍念念不忘光复中原,收复失地,体现了一位抗金战士伟大的爱国情怀。陆游的抗金决心是坚定的,陆游的爱国之心是贯穿生命始终的。这首诗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后来兵败被俘,被囚禁在一条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以明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家危在旦夕。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度过了这些年,让人意识到,人生就是漂泊不定的,宛如雨中的浮萍一般,时起时沉。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最为经典,千古传诵,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大经典爱国诗词

1、《满江红·写怀》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从艺术上看,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金错刀行》

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9、《扬子江》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10、《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爱国的古诗词篇2

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3、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5、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6、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7、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指南录·扬子江>

9、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

1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2、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13、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1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16、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17、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1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19、爱国不分先与后,徘徊终久误前程。――朱蕴山赠台湾旧友>

20、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2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

2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4、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5、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2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爱国的古诗词篇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学校及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古诗词作为体现和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并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

虽然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优良的精神,但如今初中学生受到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想要学习和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韵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古诗词教学中,从而在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智慧等总体表征,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了历史上多种不同的文化内容,具有凝聚性和兼容性的特征,而且其注重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价值,以期起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学习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如今我国主张素质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诗词内容基本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杜甫、辛弃疾等著名诗人都在诗中描写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关怀,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除了爱国主义精神外,学生还可以学习古诗词及诗人中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如诗人陶渊明仕途坎坷,但它所写的诗词却悠然自得,体现了陶渊明乐观的精神。另外很多诗词中都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宣扬,目前学生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甚少,而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2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初中学生由于阅历和年龄的原因,其价值观、道德观还极容易受到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人们最基本的情怀,语文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从众多古诗词中精心选出的优秀作品,很多诗词都表现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诸葛亮在《出师表》描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崇高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另外杜甫、文天祥、陆游等诗人均纷纷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爱民之情,语文教师加强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及诗人的伟大情怀。另外初中语文古诗词还提倡崇高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如孟子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重视正义的思想和精神,并斥责了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群体,同时告诫学生要明确义和利,不要因利而失去本心。

3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3.1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在中考制度的影响下,语文教师仍然会受到考试内容的影响,对于考试内容之外的知识讲解比较少。而一般语文考试中,很少涉及到古代文化相关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较少。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古诗词中对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如作者的名、字、号、籍贯等。语文教师在教学《公输》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公输是字,班是名,而公输班之所以又叫鲁班,则是指“鲁国的班”。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或组织学生自行了解古文中的宗法礼俗、音乐、年龄称谓等古代文化常识。此外语文教师还需要通过古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引导出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如教师在教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时,可以向学生传统“仁政”治国思想,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治国策略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3.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兴趣:

由于很多古诗词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对古诗词产生兴趣,也就无法了解中古诗词中蕴含的中华传统化。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兴趣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学习兴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出师表》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三国演义》联系在一起。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电视、电影、小说及英雄人物比较感兴趣,而《三国演义》的电视、电影作品较多,教师可以从电视、电影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另外《三国演义》中包含诸葛亮、关羽、吕布等人物,而诸葛亮作为《出师表》的作者,教师可以从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描写文字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了解兴趣,继而对《出师表》产生兴趣。另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蕴含的意境和智慧,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出师表》体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学生在理解诸葛亮的情怀后,会被诸葛亮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从而投入更对的精力了解相关知识。

3.3把握古诗词精髓,加强情感体验:

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及诗人的精神,还需要学生通过品味古诗词中的古典韵味,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气息。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语调、语速、节奏、重音等朗读方式,体会和品味古诗词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渔家傲•秋思》时,需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词中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表现出来。每一首诗词都有中心思想,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需要向学生讲解作者在诗词中融入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可以体验到诗词和作者的情绪,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李清照的词《武陵春》时,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整篇词的忧愁之情,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李清照如何借助景色表达自己的忧愁之情,从而使学生在体会到诗词情感的同时,了解李清照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4加强游戏、竞赛等教学形式的应用:

初中学生古代知识储存薄弱是导致学生缺乏对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较少的主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向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中国古典读物的任务,如《诗经》、《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另外语文教师还应当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促使学生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另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接龙、古代文化常识竞赛、对联比赛、经典名言默写等,从而起到巩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思想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徜徉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海洋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教师可以通过策划成语故事接龙的游戏,让学生比较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在成语故事接龙过程中,不仅需要及时回答出正确的成语,还需要讲出该成语的涵义及典故由来,从而使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并加强对相关传统文化的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因此如何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为语文教师考虑的重要问题。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古诗词教学联系在一起,通过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等方式,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庞宪文 单位: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中学

参考文献

[1]谢小惠.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58-160.

[2]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9.

[3]唐舒敏.品味古典诗词意蕴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从传统文化视野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2:47-49.

[4]马丽丽.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6,10:138-139.

[5]白丽娜.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3,20:127.

爱国的古诗词篇4

一、利用古诗词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经久不衰的繁荣。中华古诗词中的爱国情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主要也最为浓郁强烈的情感。利用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国家之兴衰败亡,牵动着每一个有爱国心的华夏儿女和炎黄子孙。历代文人墨客虽身处江湖,仍不忘爱国忧国,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也正是这些爱国诗篇,敲打和震撼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爱国情结,激励他们去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诗人吞声失路、壮志难酬的无限憾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殷殷爱国之情从字里行间的进涌而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抗金名将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词句,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的爱国情结,感召着无数胸怀家国的爱国赤子前赴后继。教学时,我们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从小积淀强烈的爱国情感,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贡献毕生心血。

二、利用古诗词加强情谊教育

情谊教育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包括亲情教育和友情教育两方面。亲情是人之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亲情教育自然也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手足亲情的无限牵挂与思念,溢于言表,透于纸背,让人感动至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对无私伟大母爱的讴歌与赞美;“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更生,相煎何太急。”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手足相怜,不应互相迫害、泯灭人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因诗施教,引导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知亲人对自己的款款深情和殷殷关爱,身体力行的去回报亲情,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帮助学生维系良好稳定的亲情关系。

友情是人际伦理道德的又一组成部分。自然,情谊教育同样离不开对学生进行友情教育。古人向来重视友情,珍惜友情,讴歌深厚真挚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赞颂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表明自己冰清玉洁心志的同时,更多的表达了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名句,则是诗人对友人远离的依依惜别之情的传唱。想到友人此去,西出阳关,路途遥远,边关荒凉,人地生疏,相见何期?离愁徒增,别恨陡涨。诗人没有更多言语表白,惜别之情于频频劝酒的细微举动中自然流泻而出。教学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感知诗句大意,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情感,教育他们要与人真情相见、坦诚相待,结为志同道合的学友,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利用古诗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爱国的古诗词篇5

古典诗词由于时代和语言等各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对诗词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低迷,也使得教学变得举步维艰。现在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基本处于“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的状态,尽管如此,还是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敢于突破现状发现新途径,创造诗词教学的新大陆――比较教学法就是新途径之一。在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把并无直接关系的诗词在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为学生学习诗词提供了一个具体可感的途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打破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古典诗词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运用,起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和作用。

一、拓宽文学视野,促进思维发散

歌德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就快要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促使他早日来临。”民族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应放眼世界文学作品,通过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同一流派相关作品,同一体裁的不同主题,同一主题的不同风格等等有可比点的文学作品,进行联系、系统的分析,然后综合、归纳,由于文学作品的形象性、联系性,通过多角度的比较辨析和多方面的思考,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积极发展,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审美单元,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它作为艺术家的主观情志的具象载体,把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联系到一起,可以说,古今中外没有无意象的诗歌。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意象作为切入点,比较中国古典诗词和国外意象派诗歌。雷克斯罗思的《黎明前的寒冷》:“黎明前的寒冷,散在茫茫之夜,凸圆的月亮之下,孔雀相互啼叫,仿佛痛苦万分。”还有他的《红枫叶》:“我驾车沿河而下,看见一个男孩在桥上钓鱼,清水中,落叶漂浮,然后我向西,驶入那茫茫落日。”在这两首诗中,诗人运用典型的中国式的意象月亮,小桥,流水,落叶,借助自然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愁伤,表现出中国式意境。庞德认为“抽象非诗”,抽象的思想应当通过具体的物象暗示出来。纵观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意象派诗歌,他们的相同点是都具有直观性,用具象之景之物表现抽象之情感,用意象的并置、叠加和复合等直射出主观情绪,但是,中国的古典诗词比西方意象派诗歌的意象更密集,组合更自然流畅,因此使读者感受到的感情与画面更直接强烈。张寿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意象派诗歌虽然在意象运用、组合构建上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处,但因各自文化的差异,又表现出各自的艺术魅力,对中国古典诗歌和意象派诗歌加以比较辨析,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也可以借助比较法这一桥梁更全面的了解世界文学,拓宽我们的知识领域。

二、提升审美情趣,感其人文情怀

中国古典诗词因其特有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等艺术魅力可以陶冶人的品性,滋养人的心灵。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分析品味古典诗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感受其音乐美、格式美、情感美,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古典诗词其美丽抒情的文学形式背后有着真挚深刻的情感,我们可以把诗歌所蕴涵的情感美作为审美内容,置身其意境,通过辨析理解不同的诗词,感其人文情怀。《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正如吴晓湖所说,这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无一爱字,字字含情”,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首《邶风・静女》以深情浪漫真挚的感情表达了美好的爱情,在含蓄的情感中处处透露出甜蜜幸福,虽未见面,却表现出了双方的深情。在学习《邶风・静女》时,我们可以与同是爱情主题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篇《一剪梅》作比较分析。“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品读这首词时,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词人正处于美好的爱情中,表达的却是令人心疼的刻骨思念。在封建时代,女词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讴歌自己的爱情,不藏不掖、磊落大方,透露出婉约派词人的“豪放”。这两首爱情诗词,一个含蓄,一个直白,却都同样牵动着我们的心,为他们即将要约会而高兴,为他们思恋不得见而着急。通过《邶风・静女》和《一剪梅》的辨析,我们感受到作者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大胆地抒愫,活得自在,活得精彩。我们从诗歌情感中蕴涵的至善至美和精神追求感受到了积极面世的人生态度。

三、激感共鸣,透视生命价值

爱国的古诗词篇6

一、中华古典诗词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内涵

医乃仁术、贵在“仁心”,渐已成为一种共识。大家都不会怀疑对于医学生的人文道德教育而言,“仁”是最核心的内涵和命题。何为“仁”?中国文化具体到汉字都博大精深,从解字上看二人一体乃为“仁”,“仁”就是他者与我合为一体的一体观,他痛亦我痛、他乐亦我乐,彼此时时体谅、处处尊重,因此而生发一种慈悲的大爱。在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中,教师往往会关注到这种情怀的重要性,也常会去思考如何培养医学生的这份“仁心”。

教师当然可以借助案例、文本的阐述,启发学生的大爱情怀,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仁”这种高尚的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养成是有次第的,它的根基便是我们往往因为太过日常而不会特别关注的“孝心”。“仁”这一博大爱的情怀,正是从家庭最天然、最基本的“父子亲爱”开始的,试想一个对父母都不能真正做到爱心、爱行的人,如何能对其他相关或不相关的人生出真正的爱。正如古训所言“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1]

因此,生发医学生的“仁心”,如果绕开了对“孝心”的培养和关注,那便是一种没有根的嫁接,背离了自然规律,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预期。可能我们用了很多的事实和方法在某一刻打动了学生,却不能很成功有效地使之内化为本心的自觉。古典诗词赏析对医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也要特别注意这点。古诗词当中确实有很多启发“爱”的名篇,但是我们要在这种种美好的“爱”中――爱亲与友、爱家与国、爱自然及万物,找到关乎“爱”的原点――“孝爱”的篇章,着重深化和升华,如此才能更好地纵横延伸,培育“仁”的大爱境界。

古典诗词里启发“孝爱”之心的诗,有的是医学生在大学以前学习过的,比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对于这种自小了熟于心的亲情诗,大学里再赏析虽重复,也未必不可,但必须另辟新径,更多地引向实践的新层面。比如考虑到大学生大都开始尝到别亲离乡的滋味,教师可以引领他们回忆分别、关注每一次的分别,甚至亲自体验穿针引线、密密缝的感觉等,以实践来生发新意、升华情感。

更重要的是在古典诗词的丰富矿藏中,从来就不缺乏启发医学生“孝爱”之心的经典作品,教师完全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去遴选佳作,给医学生带来崭新的体验和深刻的启示。

关乎孝亲之爱的古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诗经》,如《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3]便细腻展现了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的抚育,字里行间淌满作者深切的忆念和不能终养的沉痛。

到了诗词最繁荣的唐宋时期,更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孝亲”诗,许多名家都从不同角度,妙笔诠释着人间的“孝爱”。比如白居易的《慈乌夜啼》,“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4]

这首诗通过对慈乌鸟丧母后种种行为的细腻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慈乌对母恩的深切感念,最后笔锋一转指向现实中的某些人,对比之下其心尚不如禽,禽中的慈乌则堪与孔门中以孝行著称的曾参作比。这首诗对慈乌之孝刻画得精妙而传情,完全可代入读者的情感细细体会,所有的描绘最后铺垫出“人或不如鸟、而鸟胜人”的慨叹,题旨引人深思。

如果说《慈乌夜啼》是从正面引领学生“孝爱”情感的佳作,那么白居易的另一首诗《燕诗示刘叟》则以汲取教训为旨,负面展现了不孝的苦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细腻呈现父母对儿女泣血之爱付诸东流之后,戏剧性地指出此乃人生的复制,引出对“不孝”的警示。全诗如下:“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时,亦尝如是。故作《燕诗》以谕之矣。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5]

这是白居易擅长的讽喻诗,因受现实中真实人事的触发而创作,不直写人事,而是以燕子的故事来启示当事者、警示读者。诗人用大量细致的笔墨描写了梁上双燕艰辛的育儿过程、浓浓的爱子之情以及子羽翼丰满后不再归来的思子之伤,却在末尾说道:“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看似对悲痛的燕子而说,实是点醒当事人,即诗序中的“叟”――儿子现在所做的不正是你当年所为?而你正在遭受的一切,不正是当年也让父母遭受过的吗?整首诗无论是对双燕育子之劳和育子之情的细绘,还是对思子之悲的刻画,亦或是最后点醒当事人的一番言语,都有很多演绎的空间引导医学生去品味和思索。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正如前面分析过的,如果说“爱”是人间的大道,医者的大道,那么孝爱恰恰就是这个大道的根本,而中国的古典诗词从来就不缺乏“孝爱”主题的作品。对于医学生的古典诗词赏析教育,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心发现和关注以“孝爱”为内涵的经典,从一切“爱”的原点――孝亲之爱,去培养医学生的爱心,在“孝爱”情感的坚实基础上,提升其他爱的情感、孕育“仁爱”的高尚境界。

回观实践,在以古典诗词赏析来提高学生的情操方面,我们已经习惯并熟稔于用它来启发学生爱国、爱集体、爱人民等情感,但对于最重要的一切爱的基点――孝亲之爱,却有所忽视,而这恰恰是培养医学生仁爱之心最重要的基石。

二、中华古典诗词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路径

古典诗词有着丰厚的人文内涵,但对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而言,它却是一个无尽的富矿需要去开掘。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有一个共通的问题是:在古典诗词鉴赏时,我们往往不能回避一些已经被反复学习过的“大家”,因为如果刻意避开他们,就等于避开了文学中的经典,避开了古典诗词中最深刻的一些内涵。可是这些“大家”对于医学生而言往往会因为过于熟稔,而失去了鉴赏的兴味,尤其在从小学到高中以升学为主旨的教育中,对这些名家的解读常常会被概念化、类型化,冲击了学生的审美兴致。对于课程紧、学习压力较大的医学生而言,如果古典诗词赏析失却了独具的美感,不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舒缓,对作家作品第一眼便相看生倦,又何谈进一步引入深层次的内涵。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常常不仅有深刻性,更具有丰富性。我们在引导医学生赏析一些熟悉的名家时,如果用心、全面、立体地去观照赏析对象,则完全可以发现一些新的角度、新的话题,打破约定俗成,避开“烂熟”,激发起学生崭新的解读热忱。

(一)在中国历史上,医学与古典诗词的名家名作常常联袂。从小的方面来说,有些诗词名家因为个体的疾病经历或孝侍亲人的目的,对医学有特别的钻研,并常表于诗词。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的诗词名家都根植于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他们的学养源泉或儒或道或释,或兼而有之。而儒道释三家向来有兼修医学、行医救人的传统,道医、佛医、儒医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因此很多诗词名家同时也是医学和养生方面的达人。

比如上文提到的白居易,诗歌创作中就有大量与医药学相关的诗篇,受到不少研究者的关注。他呈现在诗歌中的医学体悟,很多都来自于自身疾病的治疗经验,从养生到医理到治病,都有论及,其中很多方法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关注和借鉴。《试论白居易的医药学思想》[6]这篇文章对此做过较为详尽的分析。

又如,以爱国、豪壮的特质为我们所熟悉的大家――陆游,他不仅是一位有很多养生心得、并在实践中获益、特别长寿的诗人,更时常行医出诊,救治过大量百姓的医生,所到之处颇受欢迎和拥戴。他的养生经验和行医事迹,也在诗歌中有较多的体现。比如颇为著名的扫地诗――《冬日斋中即事》,“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易。”[7]即着力推荐了实用易行的扫地养生方法,清晰介绍了这一养生法的多重好处和功用。又比如在《山村经行因施药》这首诗里,陆游又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时常为乡间百姓治病、妙手仁心颇得百姓爱戴的情形。“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8]乡亲们看到陆游,都特别欣喜、夹道欢迎,都说“先生啊,您曾经救过我啊!”这个村的百姓甚至为了感念诗人的救治,为孩子取“陆”为姓,这在特别重视子嗣传承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多么隆重的感念!

除了较为突出的白居易、陆游外,把诗歌当成为医学养生等内涵表达载体的,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古典诗词名家,比如苏轼、刘禹锡、杜甫等,他们在医学养生方面都有不少出人意料的事迹甚至贡献。

古典诗词赏析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医学生专业学习的内涵和兴趣,将这些诗词名家兼医学养生达人介绍给学生,并选择相关的优秀诗词进行赏析,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诗词名家的医学风采,体味古诗词中蕴含的医学理念,打开医学生古诗词鉴赏的新视野,更多地激发出他们赏鉴的热情。

(二)除了结合医学生特点,从他们备感亲切的专业内涵入手,引入对古典诗词的赏析,还有很多其他的角度也可以尝试,让医学生在耳目一新的感受中,走近诗词大家。

综上所述,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其高度和广度往往是成正比的,温婉大气的李清照,也有过闺中的娇俏,以及不让须眉的气度;豪情万丈的苏轼、陆游等,也曾柔情似水。而这些灿若星辰的诗词大家,除了上文提到的,很多与医学有不解之缘外,还往往涉猎天文、地理、历史、军事等众多领域,并成就突出。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用心和耐心去发掘,就一定可以在看似过于熟悉、概念化了的大家及其作品背后,找到新突破口,给身处学业压力下的医学生带来崭新愉悦的审美感受,进而有可能在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中,让深刻的内涵随“细雨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灵,更有效地被他们接纳吸收。

比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有两个熟悉的标签――豪放派和爱国,简单重复这种标签式赏析,无疑是兴味索然的。但是如果细心观照和发掘,就会发现这位宋朝词坛的代表人物,在这两个特熟的标签之外,其实还有许多丰富的立面,足以让我们找到激发医学生兴味的新视点。

仅就辛弃疾的创作来说,不仅有田园风十足的乡间诗词,可多重解读的经典情诗,还有在诗词名家中颇为罕见、喜感十足、打破一贯正统形象、以“戒酒”为主题的小品式词作――《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读者不妨一看:“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即来’。”[9]

整篇词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酒杯的狡黠、词人的无奈描写地情态淋漓。即使词人以摔碎而威胁,酒杯仍因为熟稔好酒之人的特点而胜券在握,退下时不仅毫无恐惧还大胆埋下撩逗词人的伏笔,让人忍俊不禁。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与词人一贯英雄形象的巨大反差,堂堂丈夫竟被大胆的小酒杯弄得颇是无奈,占不得上风,一番对话神情毕现、充满诙谐。英雄词人褪去了熟悉的高大上,变得特别接地气。如果我们能从这首颇为优秀却很别致的词切入对辛弃疾的赏析,让医学生们意外地看到英雄词人下里巴人式近于平常、又十分谐趣的另一面,让学生产生亲切而陌生的审美感,再逐渐升华到那些富有深刻内涵的经典作品,稍加提点,便可以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兴致,在充满新意的宽松情境中让一些必需的情操春风化雨、润入心田。

总之,对于医学生而言,在古典诗词赏析中,教师不仅应当把“仁爱”之心的培养作为重点,更要特别注意具体地将“仁爱”落地生根在“孝爱”的基础上,从古典诗词种种爱的内蕴中,精选与“孝爱”相关的内涵,用心考量、设计和引导赏鉴,从这一切爱的原点出发培养学生的爱心,才能“本立而道生”。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可以在古典诗词的丰富矿藏中,用心遴选有新意的“孝爱”作品。即使是学生已经熟稔的作品,也可以进入教育的视线,可以更多地引向实践层面生发新意。此外,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结合医学生专业学习内涵和兴趣,把这些诗词名家中的医学养生达人引荐给学生了解,把这些达人与医学相关的优秀诗词推荐给学生赏析,让学生因亲近而喜爱、因喜爱而热忱;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其他多个角度,以新奇为准则,以兴趣为导向,陌生化地引入对名家的欣赏,并将这种欣赏引向更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唐)李隆基注,[宋]刑爵梳.孝经注疏・圣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王云五著,马乘风(持盈)注译.诗经今注今译[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谢思炜.白居易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张英强.试论白居易的医药学思想[J].中医文献杂志,2001,(4).

[7](宋)陆游.陆游集(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8](宋)陆游.陆游集(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爱国的古诗词篇7

一、统筹规划,启发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要想讲好一首古诗,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首诗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己见,当然,教师还要加以适当的点拨,对一些古今差异大的词句,一定要帮其理解透彻。

二、多法并用,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古诗词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古诗词的学习中。柳永的《雨霖铃》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画,教师要抓住柳词的画意美,深入意境赏析,感觉词中真切的情感,以及柳永真挚的心灵和一腔真情。为此,在实际教学前,可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绘制诗词意境图。古人作诗作词讲究“诗情画意”,让同学们用图画来表现诗词的意境,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多媒体的运用在古诗教学中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苏词豪放之特点,教师可以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展示出来,再辅以轰鸣的涛声,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词境的开阔、词人的豪迈,想象词人当时的心情。

总之,通过声、光、电的综合运用,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可在观摩中欣赏到“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艳丽,又可在聆听中感悟到“两岸猿声啼不住”之感慨。

三、联系实际,发掘古诗的教育功能

通过古诗教学,我们要让同学们在朗读“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中滋生爱国之志;让其在背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继承爱国之情;让其在倾听“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弘扬爱国之心。通过鉴赏,学生深切体会到爱国之情是一种深厚、崇高而伟大的感情,要帮助他们自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觉舍弃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的落后思想,褒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强烈的振动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总之,高职院校的古诗教学是一个操作性、功能性极强的工作。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古诗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用心编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古诗学习中,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要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

四、加强诵读,让学生品味诗意

爱国的古诗词篇8

关键词:古诗词 小学 教学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美丽、最精粹一种文化样式,也是最集中体现作者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等的一种文学样式。人教版小学语文入选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同学们鉴赏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让古典诗词所蕴含着的真善美理念润泽同学们幼小的心灵。

一、鉴赏山水田园诗,引导孩子们热爱自然。

山水田园诗,是作者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并借以表达自己美好情感的古典诗词。比如,人教版小语教材中入选的唐代贺知章的《咏柳》和杜牧的《山行》、宋代朱熹的《春日》等均属于山水田园诗范畴。因为这些诗歌,都是以自然风景为创作题材,采用寓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景物、美丽风情等的具体描绘,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美好感情。教学时,引导同学们鉴赏上述古典诗词,可以引导同学们感受古代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之美,可以激发同学们展开丰富的的联想与想象,在诗人描绘的一幅幅远古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卷中观赏那奔腾不息的大江巨浪、领略那烟波浩渺的大海的博怀,驻足流连那绚丽多姿的湖光山色,倾听那潺潺小溪的低声吟唱……并在此过程中受到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继之,培养同学们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比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我不仅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上通过反复朗诵这首古典诗词体会诗歌中描写大自然的初春气息,还在周末组织同学们开展亲近自然、观赏自然的郊游活动,让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欣赏漫山遍野的青草、树木、花儿,倾听小溪潺潺的流水声音和林中小鸟的歌唱……结果,很多同学都在周记中写道:“古典诗词中描绘的山水画面很美,真实的大自然中的山水花草小鸟等自然风景更美”、“我喜欢古典诗词中的山水美,更喜欢大自然中的山水美”、“大自然是我们最美、最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可见,通过教学古典诗词中的山水田园诗和开展亲近自然的郊游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认识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可爱之处,还大大激发了同学们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吟咏送别诗篇,引导孩子们懂得珍爱友情。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之间一旦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所以我们的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在城外某个古亭中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这种以离情别绪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送别诗。鉴于送别诗的上述定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皆为流传千古的送别诗。鉴于送别诗往往具有情景交融之审美特点,所以,教学上述送别诗时,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同学们领略到诗歌中描写的美丽景观,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味古人在送别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抑或缠绵抑或牵挂抑或叮咛抑或豪迈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同学们善待朋友、珍惜友谊、珍爱友情等的美好情操。

比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时,同学们在整体感受这首诗中所描绘的黄鹤楼、孤帆远影、奔腾不息的长江美景和诗中所体现的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后,都被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所深深感动,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李白对朋友的感情真深啊,李白的朋友乘坐的帆船都看不到了,他还站在长江边上不断挥手致意”、 “李白珍爱友情、珍惜友谊、对远离自己的朋友依依不舍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像李白那样珍惜友情,善待朋友。”可见,引导同学们鉴赏古典诗歌中的送别诗,既有助于引导同学们深刻体味作者善待朋友、珍爱朋友的美好情感,又有助于引导同学们懂得珍惜友谊、善待朋友的重要性,继之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三、品析咏物诗,引导孩子形成完善人格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于是,他们常常在细致描摹山川河岳、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之物时寄托自己的感情:或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或表达自己的美好情怀,或寄寓自己的美好愿望,或蕴含深刻的生活哲理,或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等。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和清代文学家郑燮(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咏物诗。前者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咏石灰,实则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人生信念、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后者通过刻画竹子顽强而又执着的美好品格,寓情于景,表现作者正直无私、刚直不阿、坚强不屈、勇敢坚强等的美好品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铮铮傲骨。教学时,引导同学们细细品鉴、深刻感知上述咏物诗中蕴含着的作者的美好情感,可以借此陶冶同学们的美好情操,完善同学们的美好品格。

又如,教学郑燮的《竹石》时,在引导同学们充分诵读和基本感知这首诗歌的大意后,我用白板出示了下列两道预设题供同学们思考、讨论:

1.郑燮的托物言志诗《竹石》,作者通过借物喻人、托物寄怀等表现手法,表面歌咏了竹子的顽强生命力,实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情操?

2.我们从郑燮的托物言志诗《竹石》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一石激起千层浪,没过多久,同学们就纷纷举手回答问题了,有同学的说:“读了郑燮的咏物诗《竹石》,觉得郑燮刚正不阿的情怀很美丽”;有同学的说:“读了郑燮的《竹石》,觉得做人要做竹石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

可见,引导同学们品析古典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咏物诗,可以熏陶同学们的品格,陶冶同学们的性情,美丽同学们的情操,完善同学们的人格。

爱国的古诗词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高效性;应用策略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语言学科。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古诗词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得到合理的定位和应有的尊重。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中国是诗词王国,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诗词浩瀚如烟,诗人不胜枚举。其中不乏意境清新、语言生动、韵律优美且极富哲理的好诗词,是华夏几千年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题材。因此,提升小学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高效性,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也是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除了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之外,还能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促使其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古诗词教学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社会事物和人情哲理的认识,也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古诗词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生活、思乡、惜友等情感,培养其明事理的处世之道,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古诗词蕴含了丰富的音韵美、意境美与哲理美,并以其特殊的审美功能熏陶学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促使其获得高层次的审美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此外,古诗词短小、简洁却意蕴丰富,留有艺术再创造的空间,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构建诗词画面,从而提升其阅读、写作能力,发展其智力,拓展其想象思维与创造性空间,全面提升其语文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高效古诗词教学的应用策略

1.引导学生从古诗词背景中感受人文情怀

古诗词背景包含了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诗词题材及前人赏析等较多知识。引导学生立足于背景资料,进入到作者创作古诗词的情境之中,更好地体会作者的经历感受与思想感情,从而领悟诗人的人文情怀,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

如《相见欢》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李煜的生存背景和经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石壕吏》教学则引导学生了解唐末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及相关资料,了解诗中反映的百姓疾苦问题,促使其明白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意义。

2.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新课标也强调了阅读作为学生个性化行为的重要意义。所以,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以突出古诗词的韵律、乐感、节奏等,让学生在一定的感情基调上,想象诗中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进而形成一定的感悟、思考和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享受。

比如:在《敕勒歌》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大声朗读的同时,播放合适的配乐,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与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勾勒敕勒川的图景。在北方牧民雄浑而嘹亮的歌声中,使学生感受到敕勒人爱家乡、爱生活的炽热情感,从而深入掌握诗词的内容、特点与意义。

3.灵活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致力于对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激发,促使其主动融入古诗词的意境,更好地理解、掌握诗词。

比如:在《游子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表演舞台剧的形式,分别扮演诗中的母亲和孩子,站在诗人的角度去表演、讲述,演绎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精神,在表演和观赏中得到心灵的感化,获取积极的人文教育。

4.实施比较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教师可有意识地将一些具有联系的诗词归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教学,如:李白和杜甫都是唐朝诗人,作品普遍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却因个人经历、环境、气质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比较诗与诗、不同作家的不同创作方法、不同的艺术风格等,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与概括能力。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华夏文化遗产的瑰宝,优秀的古诗词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应重视古诗词教学,在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的同时,灵活应用科学有效且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引发其情感共鸣,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热爱优秀文化,培养其发现、欣赏、享受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其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惠玲.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S2).

爱国的古诗词篇10

然而,现实是当今中学生喜欢古诗歌、有阅读和欣赏能力的人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古诗歌年代久远,对作者和当时的背景不了解;二是语法变化大,难以理解词句意思;三是新潮流冲击大,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如迷上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和网络文学等等;四是视野开阔,内心排斥传统思想、传统文化。

我国古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责任。倘若当代学生不喜欢古诗,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引以为傲、引以为荣的唐诗、宋词、元曲将失去光辉,我们千古吟唱的诗歌也将因国人陌生而慢慢消失。用不了多久,可能又要像现在抢救非物质文化一样来抢救了,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中学生要热爱古诗歌,要有阅读和欣赏的兴趣,要努力提高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如何提高古诗歌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掌握古诗歌的基本知识

古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中国古典诗歌以唐代的律诗、绝句,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著称,我们最起码要掌握唐诗、宋词、元曲的基本知识。

二、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也往往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诗歌里,或流露着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或飞扬着诗人的凌云壮志,或记载着诗人的悲欢离合、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或渗透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对世界的思考,或体现着缠绵的爱情、真挚的友情、浓郁的乡情。收进中学课本的古诗歌,其作者往往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通过课文注释、历史课本和其他书籍中了解。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的内容跟诗人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飘泊流离,目睹战祸,他的诗作大多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深重苦难,揭露了封建社会腐朽的本质,表现了同情人民的态度和爱国精神。陆游生于金人入侵时期,有9年的军旅生涯,坚决主张抗战,失去官职,回到家乡,虽然年纪大了,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衰退。他的诗作富有战斗性和洋溢着爱国的激情。李煜是南唐后主,亡国之君。他的词,在亡国之前十分绮丽,亡国后十分哀怨。这些人物的事例告诉我们,了解诗人则大体上把握了诗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要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人写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现手法很多,但我们要掌握如下几种。

1.衬托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我们阅读欣赏诗歌,要懂得反衬和陪衬的手法。用美好的景物来写快乐,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陪衬。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反衬。用美好的景物来写快乐,我们也常说是乐景写乐情;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我们也常说是乐景来写哀情。无论是陪衬还是反衬,都是我们常讲的抒情要用景物来烘托的手法。

2.用典故

诗人写诗,表情达意,用典故,都含有对国事的、身世的感慨。诗文里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都是人们熟悉的有警世之用的。诗人用故事,往往借古喻今,有寄托,这样才有意义。如陆游的《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用典。《出师表》是诸葛亮率诸军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上的表。表中追述自身的经历,表达了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陆游用这个典故,以赞美诸葛亮的壮志和忠贞来感慨当朝无人能誓师北伐的现实,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慷慨而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