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一种能力十篇

时间:2023-03-20 09:55:57

快乐是一种能力

快乐是一种能力篇1

“那快乐又是什么?”

“快乐?”妈妈抬头,调侃道:“快乐,就是我中一百万。”

我表示不理解,带着疑问去问朋友。

“快乐啊,哈哈,就是不用上学天天在家玩电脑!”

“快乐就是,好多朋友在一起玩啊。”

“快乐就是我干事情的时候不用被你这样的傻子打扰。”一个朋友问我:“那你的快乐又是什么?”我一顿,想起小时候……

那时,我常与小伙伴们一起去外村的河边玩,提着小桶,踩着拖鞋,在小河边捉鱼。只觉得阳光很温暖、河水很清澈、游动的小鱼那么让人迫不及待。有时,遇见一条大鱼,我们便激动起来,不管水底滑不滑,一个劲儿的往上扑。清澈的河水被搅得一团浑浊,泥巴糊了一身,鱼儿也跑了,我们却指着对方大笑起来,笑得那么开心、自然,整个河面上都洋溢着我们没心没肺的笑声。

想到这里,我不禁笑了起来,回答道:“快乐,就是快乐呗。”

没错,快乐只是快乐而已,只是一种单纯的情感、几声毫无顾忌的笑声。

可是,此时我是笑不出来了——

首次测试的成绩公布了,我去办公室挨了一顿批评。课堂上,我萎靡地趴在桌子上,只觉得整个世界都失去了颜色。

回到家,表弟表姐们都在家里做客,我迟疑着要不要讲成绩告诉老爸老妈。

桌子上放着安静半杯水,爸爸故作高深地说:“你们看这是什么?”

我道:“一个只剩半杯的水啊。”

妈妈说:“一个拥有半杯水的杯子!”

表姐说:“一个还能再盛半杯水的杯子!”

表弟却突然气喘吁吁地冲进来,抱着篮球,一身的汗味。他冲过来,一把抓起杯子,仰头潇洒得灌下,大笑道:“一杯能给我快乐的水!”

大家都愣了,然后一起笑起来,直夸表弟聪明。

我忽然豁然开朗:不就是一次测试嘛,若不是这次失败,能让我意识到该努力了吗,若不是这次失败,能让我再去攀登新高吗?

我坦荡荡地将成绩告诉了爸妈,遭到他俩的白眼,我嬉笑着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原来,快乐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它能让你在挫折面前勇敢站起来,在失败后能大声歌唱着重新开始,在世界末日前也能淡然地和朋友聊着“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快乐是一种能力篇2

身边的某个朋友,前些日子,忽然有篇小说得了大奖。草根获此殊荣,实在是可喜可贺。我登门道喜的时候,她却感慨激动得什么似的。原来自从获奖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平日里交好的那些朋友,要么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要么冷嘲热讽酸文假醋,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平心静气地与她共同分享这盛大的喜悦。

朋友郁闷道:这个奖项,即便我不得,身边的朋友也得不到,怎么我一得,无形中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了呢。

佛家称能够替别人欢喜为随喜。在我们生活的圈子里,仔细观察,会发现,随喜是一种能力。更多时候,大众往往可以悲伤着他人的悲伤,却不能快乐着他人的快乐。具体的原因,说到底,不过是因为心中的天平太脆弱,稍有风吹草动就失去了平衡。

能够雪中送炭,需要的是古道热肠。而那些锦上添花的恭维,如果抛却功利的因素,又有多少发自肺腑的真诚?古人形容心胸狭窄的人,常用那句话,恨人有,笑人无。实在是一种淋漓恰当的白描。仇富、仇美、仇成功,那些肮脏黑暗的情绪缩在阴暗的角落里,虫子一样噬咬着疯狂的嫉妒之心,本来别人的快乐与己无关,可在善妒者的眼中,他人任何微小的精彩,都是对自己狠狠的打击。

前几天,网络上又掀起了一轮为1997年铊中毒的清华大学女生朱令庆祝生日的热潮。一个青春美丽活泼的花季女孩子,只是因为被人疯狂嫉妒,竟遭到了被下毒的惨剧。虽然,到现在为止,凶手还逍遥法外,但是,在十年来一波又一波愤怒的浪潮中,我相信那个藏在角落里的下毒者,从来没有一天日子好过。不能分享别人的美丽,然后去毁灭它,结果不仅毁了别人的生活,也毁了自己一生的快乐。

书上总说,能够爱人是一种能力,能够被人爱也是一种能力。科学研究表明,倾诉和沟通是人类的本能。正因为如此,与他人共享共鸣,这本身就是一种善良和友爱。西方有句古谚: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其实,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从来没有太多的大道理可讲。救人于水火的道义或者抛头颅洒热血的担当,在和平年代毕竟稀少。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无非是,在别人摔倒的时候扶一把,在别人快乐的时候,能够跟着开怀地笑一下。幸福其实是可以传染的,如果你能够真正从内心深处体味分享到别人的快乐,那么,你便也沾染到了快乐的因子,从而拥有快乐晴朗的人生。

快乐是一种能力篇3

一、快乐最有生产力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在放松状态下记忆水平最高。还有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快乐最有生产力。快乐工作的新理念在西方企业界获得巨大成功,在中国也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快乐工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就是缓解员工压力、充分发挥员工个人潜能、提高员工工作的快乐感、降低员工离职行为,员工快乐地工作着。

快乐工作应该包括三种内涵:首先,员工和员工之间、员工和管理层之间融洽相处,人际环境和谐;其次,企业制度人性化而非等级化,并创造一个人人平等相处的快乐工作氛围;最后,企业与员工一起成长,让员工由“努力工作”变为“快乐工作”,并最终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

二、哪些员工不快乐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职业人对自己岗位应知应会不在话下,但未必好之乐之。原因如下:

一是为生活所累。员工供养孩子上学、购房、照顾老人犹如三座大山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这时的工作只是为了生活,把自己当成赚钱机器,根本没有乐趣而言。二是不适应人际环境。工作上不是互相帮助,而是勾心斗角,互相排挤,往往让人身心疲惫,时间一久,员工就会滋生离职情绪,对本职工作没有了乐趣。三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员工踌躇满志地进入单位,想要干出一番事业,希望可以出人头地,一旦事与愿违,则兴趣索然。要想改变这些状况,就要引进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快乐工作管理。

三、何为快乐工作管理

快乐工作管理,作为一种旨在提高员工工作快乐感的新的管理模式,要在企业内建立精神契约,以形成情感上的共鸣。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对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与促进。员工在工作时,其积极心理成为一种主导性的心理状态,便能从工作中获得快乐。

快乐工作管理从人的兴趣出发,使工作适应人,而不是纯粹让人去适应工作。如果说传统的管理模式考虑到了人心理上的满足,那么快乐工作管理让人不仅要从心理上,更要从情感上获得满足,而情感上的满足更为重要。快乐工作管理在企业中建立了一种精神契约,在这种契约中,人性得到充分肯定与发挥,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

快乐工作管理把快乐作为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以充分体验工作的内在乐趣为基点,融情感调动与工作的投入为一体,使员工在心境自然、开朗的环境下,自觉而快乐地工作。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快乐的员工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意义,并且开始在组织内部倡导快乐工作原则。

四、快乐工作管理有哪些优势

进行快乐工作管理有助于企业和员工的共赢。对企业而言,快乐工作意味着企业向人本化管理理念的转变,并且进行快乐工作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对员工而言,快乐工作的员工比较风趣、具亲和力,和同事相处融洽,在工作中的人脉关系往往很不错,团队合作问题较少,会更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快乐工作还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更快乐高效地工作、促进身心健康。当员工觉得快乐而放松时,就更容易接受新的理念,吸收新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履行快乐工作管理理念,也许不是最有效的管理模式,但却是实现企业、个人共赢的最有效途径。

五、快乐工作管理的两大方面

一是企业要为员工营造一个快乐的工作环境。有效地实行快乐工作管理,要求领导者必须培养起快乐工作管理的价值观体系:树立快乐工作的工作理念,建立和谐发展的工作关系;企业要搭建交流平台,真诚、平等地与员工沟通,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健全完善员工激励、约束、考核机制,不能因客观条件的缺失而影响了员工快乐工作的需要和追求。

快乐是一种能力篇4

[关键词]快乐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 反思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在全国各地方的开展,各地教育部门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提出了不少具有创意的教学改革思路,其中,“快乐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许多地方一提到教学改革,就必然提到快乐教学,甚至于有的地方教育工作者认为,能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快乐教学”是一堂好课的标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走入了误区。

一、“快乐教学”依据的反思

任何一种教学理论与方法都有它的理论依据,同样,快乐教学也是,它的依据就是: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以上快乐教学的理论依据来看,快乐教学的前提是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只要抓住了这点,教师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并不否认孩子的天性是好玩,适当的抓住孩子们这一点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特别是长时间的学习,在如此情况下,教师有时可以采取措施来实施快乐教学,不过,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厌烦了,教师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教学效果。所以对“快乐教学”的使用上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让学生厌恶快乐教学。

二、对“快乐教学”方法的反思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快乐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教学”气氛;第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第三,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第四,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第五,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

笔者认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教学”气氛是很重要,但并不适合所有的学校、所有的班级、所有的学生。因为初中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太好,如果一味地在课堂上强调民主、平等、和谐,那么有的学生会不惧怕教师,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可以置之不理。既然可以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可以置之不理,那么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对教学还有什么意义呢?

虽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要求教师在平时搜集“快乐”的素材时注意多多积累。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获知,等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的,我们搜集到的每一个素材都要思想品德课课堂内容相关才行,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乐教学”以快乐为载体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快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不是为了“快乐”而“快乐”。有些老师不注意对“快乐”素材的适用性把握,全凭心血来潮,不管对本课有关还是无关,想到什么有趣都讲。结果学生是乐了个前府后仰,但却感觉与本课知识无任何关系,有点不知所谓。这样的“快乐”只会被证明是一种哗众取宠而无聊的举止。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对新课标的理解要有灵活性,并不是每堂课都要按照新课标来做,只要是对教学有利的事情都可以做。特别要注意的是“快乐”后的引导,防止学生乐不思学。有时候,“快乐”的案例是举了,但老师没有加以恰当引导和延伸,结果学生乐不思学,没能及时把“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动机。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但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是都管用的,它也有局限性,因为我们不能迷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完全抛弃,一定吸取传统教学手段中的精华,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才能实现教学效果,将“快乐教学”得到发扬光大。

对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的观点并没有错误,因为,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但是,有的教师认为,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一味的表扬会使学生骄傲,从而使学生迷失了自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适当的批评也是必要的。

三、“快乐教学”对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要求

快乐是一种能力篇5

在对古希腊哲学进行梳理和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常认为晚期希腊哲学出现了明显的哲学――伦理学转向,即由外部自然世界的本质或形而上学的本质,转向于潜心于个人的幸福和解脱。颇具代表性的则是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但在漫长的西方哲学历史长河中,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被等同于享乐主义。西塞罗对其曾评价道:“一种美德,却要迎合感官上的快乐,它处于一种多么可悲的奴役状态啊!而且,智慧的功能将是什么呢?在两种感官上的快乐之间做技巧吗?就算可能没有比这种选择更令人愉悦的了,但试想,对智慧来说,有什么比这种作用更卑贱呢?”随着时代的发展,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不断地被审视,人们可以从中悟到,其思想对于当代的启示和价值。

一、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的主要思想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怎样去获取这种快乐?伊壁鸠鲁把追求快乐看作人是否幸福的标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误解和批评,被视为享乐主义和主义。

首先他最高的善即是快乐。“我们认为它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我们从它出发开始有各种抉择和避免,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它。”快乐区别于享乐和,也不是仅仅在肉体欲望上的乐。“当我们说快乐是终极目标时,并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之乐,就像由于无知、偏见或蓄意曲解我们意见的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我们认为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因此,在伊壁鸠鲁看来所谓的快乐即身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其中后者是侧重点。“快乐并不是无休止的宴饮、美色和餐桌上的山珍海味,而是清醒的理性,靠它清除那些使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伊壁鸠鲁认为人的本性会追求快乐,并将其贯穿于生活中,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有些快乐会带来更多痛苦,就应当舍弃,那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伊壁鸠鲁对人的欲望作了三类划分,第一类是自然的又必要的,如维持人类生存必须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像食物和水是满足人最基本生存所需。这是最容易满足的,他认为人们要尽量去满足。第二类是自然的不是生活一定需要的,可以偶尔顺从,从此处可以看出伊壁鸠鲁所提倡的一种简朴生活,其学园的团体生活便是如此,饮食就主要是面包和水。对权力、财产、名利的欲望即是第三类,这类既不是自热生成的也不是必须的,他极力主张第一类人类只需满足第一类欲望,这样才能避免痛苦。

伊壁鸠鲁将快乐看作最高的善,认为感觉是判定善恶的标准。由前所述,人们可以看到,强调感觉主义在快乐主义伦理学中的作用,由于感觉都是个体性的,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都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他的理论学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个人主义。“它不同于由苏格拉底所开创的,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继承的,以寻求人类行为的普遍道德规范为目的,以强调国家的优先价值为主要特征的伦理学,而是另辟蹊径,突出了满足个人欲望和需要的合理性。”

在对个人快乐做了肯定后,伊壁鸠鲁对其进行了分类说明,他根据快乐的意义将其分为积极快乐与消极快乐、动态快乐与静态快乐。“动态的快乐就在于获得了一种所愿望的目的,而在以前的愿望是伴随着痛苦的。静态的快乐就在于一种平衡状态,它是那样一种事物状态存在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状态存在时,我们就会愿望的。”作为古希腊的哲学大师,伊壁鸠鲁在原子论的基础上对两种快乐状态进行解释,在他看来,一切快乐都是运动的结果,剧烈的运动产生强烈感的快乐,即动态的快乐,反之,则产生静态快乐。对于两种快乐,他认为第二种即静态的快乐更审慎一些,更主张追求平衡,要求安宁的快乐而不要激烈的欢乐,他更强调精神快乐。人对肉体的欲望和物质的享受是无止境的,因此人们一直处于不停地追逐和欲望的满足中,永不停歇,而且当自己的欲望未得到满足时,人又会产生痛苦。此处的理解有点类似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观点。而且伊壁鸠鲁认为最高的幸福是不可增减的,人们在动态中得到的享受或强或弱,“由缺乏而产生的痛苦一旦消除,肉体中的快乐便不再增加;只有形式有变化而已。”在伊壁鸠鲁看来,人的幸福在静态快乐中才能持久。

怎样获得快乐?在伊壁鸠鲁看来首先要保持理性的头脑,消除对神灵和死亡的畏惧,这是获得快乐的前提。其次他认为友谊和公正是人获得快乐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最可靠的社会快乐就是友谊,友谊是人生幸福中最大的幸福。“高尚的人主要关注的是智慧和友谊;其中前者对于此生有很大价值,后者对于一切时候都有好处。”友谊能增进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增长人的安全感、幸福感,而人之间需要友好相处,必须要有公正这一人之间互利契约的约束,以避免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公正是人们相互交往中以防止伤害的约定,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人们相约以防相互伤害,公正就成立了。”从互利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只要互存公正之心,公平待人处事,自然便会不有人之间的冲突和隔阂,这样便会给人的内心宁静创造条件,心灵宁静了,便能得到快乐。而这也就再次印证了此前所说他的快乐主义伦理观所彰显的个人主义。

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观的当代启示

理性地选择欲望,正确处理好物质与精神两者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但当前生活中总会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精神信仰缺失,由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多地被物质利益所遮蔽,人情淡薄冷漠,人与人之间更多地成为了一种互利关系,每个人都当成了他人的工具和手段。时下,人们常听到“高富帅”“白富美”这样的词汇,也常看到各种现象,豪华吃不尽的高档宴席,婚丧嫁娶走不完的人流车队;一万多的皮包买者如云,1314元“粉色情人节”最低消费的消费者还需提前三天订位等,也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被引导认为“有钱就会幸福”“金钱是万能的”,人活在世上走一遭,要及时行乐,享乐才不算白活这一世。这种观念也就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忽视内心的幸福感受,精神世界成了一名“矮子”。伊壁鸠鲁在他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中告诫过人们,幸福等于快乐,但绝不等于享乐。他对于欲望的三种划分,是比较贴切的,自然的又必须的,自然的而非必须的,既非自然的又非必要的。他极力倡导第一种,认为权力、财富、名欲都是既非自然的又非必要的,这样才能消除那些由于欲望无法满足的痛苦。确实,在现如今,有着趋乐避苦天性的人们追求更高档、更有品味的生活无可厚非,想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尊严和地位,这些都能理解和接受。但是,叔本华说过:“人生是一种迷误,因为人是欲望的复合物,是很不容易满足的,即使得到满足,那也仅能给予没有痛苦的状态,但却带来更多的烦恼。”人的欲望是无尽的,当一个欲望被满足,又会有新的欲望纷至沓来。所以伊壁鸠鲁极力倡导心灵的无纷扰且理性的选择欲望是有着一定价值的。人们要加强内心深处对幸福快乐的感悟。周国平先生曾说:“幸福主要是一种内心体验,是生灵对于生命意义的强烈感受,因而也是以心灵的感受力伟前提的。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饱满的灵魂,决定了一个人争取成功和幸福的能力。”人们的经历不同,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人们的幸福观也会不同。“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央视一项“你幸福吗”的调查中,幸福一词也成为了媒体的热门词汇。但此新闻出来后,人们可以看到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许多人被问时,不知如何去回答这个问题,仿佛忙碌的生活让人没有时间去想这个问题。其实不管答案幸福与否,不同背景的人都有内心的体悟,即使人们生活周围确实充斥着各种诱惑和欲望,人们仍要停下脚步去审视下自己的内心,理性地选择欲望,重视内心的感受,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知足常乐一词这么受大家喜爱的原因。

坚持合理的利己主义,珍惜友谊,与人为善。通过前面的论述,人们可以得出快乐主义的本质特征――利己主义。罗素曾评价伊壁鸠鲁:“他也像边沁一样,常常令自己温良而多情的天性引出一些可赞美的行为,而根据他自己的理论,他本是不应该如此的,他显然非常喜欢他的朋友,不管他从他们那里得到的是什么;但他s极力要说服自己相信,他是自私得的,正像他的哲学所认为的一切人一样。”伊壁鸠鲁将友谊看成人追求快乐的一种手段。他鼓励个人把快乐作为人生目标和道德要求,但他并不是将这种追求建立在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之上。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在反思现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早已被异化,不仅是朋友之间的友谊,更甚者家庭至亲之间,有时候这种关系的存在只是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这也是人们常听到说“生活在社会上,就要学会现实”的原因。的确,追求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无可厚非,但人们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人们应当明白,一段真挚的友情、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无价的,这应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原则,是道德范畴的起码要求,人们应当通过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崇尚公平正义。伊壁鸠鲁认为人获得幸福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具有责任意识,即一方面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另一方面不得损害他人的幸福。为了作出如何处理人际矛盾和冲突的回答,伊壁鸠鲁倡导人们通过约定来建立一种“自然的公正”,正是这种约定关系构成了法律、正义和国家赖以建立的基础,人们也由此说他是继承了普罗泰戈拉之后推进了社会契约论的希腊思想家。现阶段,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在反复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十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共正义”。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对于宣传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道义、制度的优势,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从每个个体来讲,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碰到不公平的对待,如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升学考试中的暗箱操作,对弱势群体的冷眼斜视等,这些都数见不鲜。公正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的应有之义不仅体现在法律中,更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价值追求上。

快乐是一种能力篇6

【关键词】快乐教学 情感感染 幽默语言 教学方式

一、情感感染是实施快乐教学,使课堂充满活力的“兴奋剂”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没有师生感情融于其中的教学是“贫血的教学”,教学活动是否充满热烈的情感,这既决定着能否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也是衡量和评价课堂心理气氛的标准。要使课堂充满情感色彩,使学生“动之以情”,首要一点是教师必须先“入情”或“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情感巨浪去冲学生情感的堤坝,使师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就要积极发展情感类活动课的教学工作。其基本模式是:根据特定的情感目标创设情境——体验、交流、讨论、感受——总结内化情感。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既是一个活动的指导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是将预先确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与学生的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学生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例如,我在九年级政治第三单元“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一课的教学中,大家一起观看了有关“神舟七号”飞船发射的片断,体会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同学们又讲了许振超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开拓进取的故事……通过讲名人故事,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大家得到的不仅仅是心灵的净化和感动,更重要的是能自觉衍生出一种爱国情感。

二、幽默的语言是实施快乐教学,使课堂充满活力的“调味剂”

生活中没有幽默是沉闷的,课堂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每当听过一堂好课,人们常常会说:“这位教师幽默风趣,听完课仍觉得意犹未尽,好!”。幽默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艺术,就是风趣巧妙地思考和表达问题。学生欢迎富于幽默的教师,这是因为幽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讲课语言幽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受到启迪。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教师能恰当、巧妙地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在欣赏玩味和笑声中得到了情感的释放,获得美的享受,就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化枯燥为生动,变沉闷为轻松,能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

三、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

1.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2.结合“快乐”的教学案例。思想品德课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我们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省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

3.借助“快乐”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

4.给予“快乐”激励性评价。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四、思想品德课的快乐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快乐”教学要适度。如果“快乐”无度,不注意对“快乐”的及时引导,结果“快乐”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导致教学失控。

2.“快乐”素材要适用。“快乐”教学以快乐为载体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快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不是为了“快乐”而“快乐”。有些老师不注意对“快乐”素材的适用性把握,不管对本课有关还是无关,想到什么有趣都讲。结果学生是乐了个前府后仰,但却感觉与本课知识无任何关系,有点不知所谓。这样的“快乐”只会被证明是一种哗众取宠而无聊的举止。

3.“快乐”后要引导,防止学生乐不思学。有时候,“快乐”的案例是举了,但老师没有加以恰当引导和延伸,结果学生乐不恩学,没能及时把“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动机。

快乐是一种能力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快乐课堂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研究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玩”、“乐”是青少年的天性,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构建一个快乐和谐的政治课堂,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结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谈谈营造快乐课堂。

一、多渠道搜集“快乐”资料,备好每一课。

要求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知识准备要充足;多留意学生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多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多关注国家大事等。要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并进行认真处理或筛选。生活中有许多“快乐”的资料,只要我们不辞辛劳,细心积累,定能在上课时“手到擒来”。

二、营造“和谐快乐”的教学气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快乐教学。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把那种教师既当“导演”、又是“演员”,学生只是“观众”的课堂变为学生既当“导演”、又当“演员”,教师只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教师应用他丰富的感情,飞扬的激情,感染学生,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生动、快乐。

三、运用“快乐”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1、巧设“快乐”的教学情境。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景剧场,激发学习情趣,激起学生的愉悦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探究、感悟、展示才能的空间。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外国人”,“未满18周岁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人”、让其他同学判断这些角角色中,哪些具备选举的资格。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开展“竞选班长”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2、活用生动故事,引导“快乐”学习。可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挖掘生活中、教材中的各种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例如,《世界文化之旅》这课的教学时,我用一则幽默故事笑话“打架三次”,讲的是中国人请一餐饭要打三次架,让座、夹菜、付帐都要互相拉扯、谦让、激烈争夺,外国人看来这像打架。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则笑话说明了什么”?学生听完笑话后,带者极大的兴趣很快浏览了课本内容,争着说出自己的看法,准确领会了教材的知识要点。整节课在欢快、轻松中度过。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快乐”学习兴趣。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采用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教学,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如在讲授《礼仪展风采》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的全过程,又将我们学校在去年运动会入场式中同学们身着校服英姿勃发的照片让学生传阅,接着对比性地播放了学生穿着乞丐装、露脐装,染发、佩戴手表的画面,然后请学生回答“1、上述图片中哪些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2、对我们来说有哪些基本的礼仪要求?”这使学生们自然认识到“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个人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与人成功交往的前提。”最后,我又请几名同学站在讲台上,让大家评评谁的姿态最合乎礼仪。在《陶冶高雅生活情趣》中播放一首《献给爱丽丝》的钢琴曲,学生在美妙、舒缓的音乐声中欣赏和感受生命的美好,陶冶了高雅的生活情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使学生在听、看、思、说、演多种器官的并用中,在快乐的享受中学懂、记牢、运用政治知识。

4、唤起学生的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赏识他们每一点进步的火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还可进行“自信之星”、“进步之星”的评选活动给予学生鼓励。教师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四、营造和谐快乐的课堂应注意几个问题

1、教师要知识渊博、有感染力、亲和力,有爱心和责任心,能广采百家语言之长,把抽象的理论,课本的死知识讲活,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兴致浓厚。能用幽默故事和绘画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如讲到“宗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时,选用恩格斯的名言:“假如牛能绘画的话,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把握好“快乐”的“度”。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能够正确引导好课堂中“快乐”的气氛,轻松驾驭课堂这架“快乐”马车。

3、要注重“快乐”素材的适用性。“快乐”教学以快乐为载体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快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不是为了“快乐”而“快乐”。要注意对“快乐”素材的适用性把握,与教材无关的不讲。

4、要加强“快乐”后的引导、小结,加以恰当的延伸,及时把“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动机。同时,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把不愉快的情绪关在教室外,在学生面前多展示笑容,因为开心的人才会带来开心的课。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受学生的欢迎和尊重;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师能在乐中教,生能在乐中学,构建一个充满阳光、富有生机活力、富有愉悦体验的政治课堂,不亦乐乎!(作者单位:永定县高陂二中)

参考文献:

快乐是一种能力篇8

【关键词】 电视;电视广告;娱乐;幸福

作为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之一的电视,俨然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强大的传播力在改变和建构我们的价值观念的同时,还在改变着和建构着我们的生活本身。正是站在这一传播之伟力的肩上,电视广告才有了足以与所有电视节目之社会影响的合力相媲美的巨大能量。它凭借着电视传媒特有形象性,在声画结合的视听刺激中编织着一个又一个与快乐和幸福相关的消费神话。不过,如果我们把电视广告的创作本身视为社会生产之一种的话,那这种“编织”便是生产环节的关键所在。

说其关键,其核心理由在于这个“编织”本身必须时时处处贯彻和渗透作为电视广告之生产要素的娱乐和幸福。诚然,电视广告的生产要素也许很多,但笔者认为娱乐和幸福乃是电视广告之“意义”编织和传达的根本。一则,电视广告所依凭的电视本身便是当下社会威力强大的娱乐文本的集散地,这也就是说,电视广告依托的平台乃是一个巨大娱乐文本;二则,电视广告的内容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们当下生活的幸福相关而其形式又尽可能与娱乐相连。于是,无论是在其生产的角度还是在消费的角度,我们似乎都可以说,娱乐和幸福乃是电视广告生产的基本要素。

或许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或许是为了更好的享受和体验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人类便发明了自己的娱乐,而且从一开始便使之联系着并表现着人类对其生存和生活的终极意义的思考和探求。于是,娱乐靠上了文化并最终成为一种文化。纵观中外思想发展史,娱乐,都曾被作为传承文明和实施教化的手段在实践中大加利用而成为文化的一种载体。但只有在康德的那里,娱乐才真正进入理论视野而关联着人的快乐和快感。其实,在给人以快乐和幸福的意义上,娱乐之于人的意义远胜其作为文化传承的手段。因为娱乐不仅是人感受其幸福生活的方式,而且是人之成为人的必经过程。

“娱,乐也”,这是《说文解字》的解释;“娱,欢乐,戏乐”,这是《辞源》上的解释。可见,在汉语中“娱乐”一字实为一对同义复指的词语组合,其原始意义是通过一种游戏获取快乐。就是在孔子那里,娱乐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他对子贡关于民众岁末狂欢的意义的提问的回答中便可以看出。他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显然,孔子认为适度的娱乐是必要的。到了荀子,则进一步明确了娱乐的重要性:“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人们日常的娱乐活动也逐渐被纳入了追求学问与道德修为的方式体系,从而最终丧失了其独立存在的合法性。无独有偶,亚里士多德认为娱乐不仅是人在劳作后的休闲与消遣,而且还能让人摆脱劳作的烦扰和恢复体力,以更好的投入后来的劳动。两相综合,我们不难发现,在先贤们的视野里,娱乐都被作为实施教化和自我调节的有效手段而得到承认和重视。于是,这便导致了传统研究将娱乐本身作为论旨的稀缺,而使之从属于诸如美、善、教化等母题之中。

近代以降,首先将娱乐真正作为研究范畴而纳入理论视野的是康德,虽然康德并没有明确提出娱乐的问题而主要是针对艺术的特性以及艺术鉴赏行为以注解快乐的属性的,但因为他的论断主要是以人们的文艺性娱乐实践为基础的,这便无形中突破把娱乐作为手段的看法。从此,人们才真正开始探讨娱乐,并通过对娱乐的哲学追问来进一步地提升“娱乐”作为研究主题的地位。不过,由于理性与启蒙的声音在现代性所波及之处的无所不在,把娱乐作为教化(或启蒙)的工具性认识并未受到根本性动摇。

我们知道,现代性的本质突出地表现为一种解放和异化的价值两重性。所谓解放,是指把个人或群体从自然和社会的依附状态下脱离出来;而异化则大致解释为把人的生存的现实状态从人的生存的目标中脱离出来。全面地完成前者,理性是强大的武器;深刻而透彻地把握后者,理性是最为有力的工具。于是理性是时代的宠儿,于是娱乐依然不张。

一如麦克高希所说:“每一种文明都是以一种新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技术的引入为开端的。”①现代传媒技术的兴起很快就改变了这一切。一方面,现代信息方式促进了语言的彻底重构,这种重构把主体构建在理性自律个体的模式之外。于是曾经为人熟知的现代性主体被信息方式置换成一个多重的、撒播的和去中心化的主体,并被不断质询为一种不稳定的身份;另一方面,各种新兴理论又不断地印证和加固着这种不稳定。比如量子理论和微观物理学的发展破坏了可预测、连测、抛迹这物理学的传统观念;对稳定系统的研究又使“确定性”这个概念脚跟不稳;非线性科学论证了事物运动过程的非连续性和宏观过程的不确定性;混沌理论指出事物的运动本身的随机性不可预测性。……诸如此类的理论成果借助现代信息方式的传播力瓦解着人们对“理性”的崇拜。于是,对人和人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位的后现代来临;于是,娱乐终于摆脱了其由来已久的工具性的附庸地位而相对独立。这也就是说,娱乐的解放不仅依赖与人的观念的解放,更依赖于人的需要的解放以及满足需要的技术条件的解放。正是基于这一判断,我们才有理由认为:现代大众传媒技术不仅为娱乐的解放提供了作为观念之基的条件,而且本身便是它获得解放的手段。

不过,由于娱乐是一个集合了众多性质的概念,而任何定义所指向的概念都只能揭示一种或一组性质。所以,笔者在此不打算对娱乐进行定义,而只是倾向于把“娱乐”理解为一种时间。在这种时间里,个人继续经历着他的生活,因而成为人追求其幸福人生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这种时间里,个人可以获得摆脱与超越的能力,消除或释放社会带来的各种结构性压力;在这种时间里,人可以自由地行动,并能在享受愉悦的同时拥有轻松感;在这种时间里,娱乐就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极度兴奋的喜悦心情,一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式的全情投入与尽可能多的感官表达。这也就是说,娱乐因使原本紧张的身心得以缓释与松弛而成为人生存之中对必需性劳动的一种调剂和补充,进而成为保持人的身心平衡以成全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途径。娱乐本无外在功利目的的,它所满足的是人的内在精神需要,是身心放松。从哲学层面分析,其功用性涵义便在于真正地为个体松绑,把人从沉重的精神压抑和现实负担中解脱出来,以便在精神上给个体以无限的生存时空。本着这一认识,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娱乐追求的是且只是快乐和幸福的最大化。娱乐与现代传媒的结合,便是这一追求的历史性展开。于是,现代传媒便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寻求和创造娱乐的手段和场所,进而被放大为大众娱乐乃至狂欢的广场。电视,便是这样一个广场,而在此广场上跃动的广告,当然得以娱乐为自身的生存之基。于是娱乐之成为电视广告的生产要素,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从来就是人类努力为之的目标。把“幸福”与“幸福地享受生活”当作人类整体文化实践中的理想价值,始终是人类以其理性为自己设定的课题。历史以来,在传统的哲学范围内,“幸福”作为一个问题的提出,是与人对价值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一直试图从理性出发、并且由理性的尺度来对幸福进行价值考量。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以后的康德、谢林、黑格尔,一直到马克思,在他们那里,关于幸福的问题,几乎从来没有超出过理性的引导范围。于是,理性成了一把高悬于人类幸福之上的巨大尺子,而幸福的全部价值实现也反过来构成了理性权力的证明。更进一步,幸福及其可能性的问题,便成为人的文化价值活动的一种理性判断。因此,幸福与主观体验价值的快乐的关系,不仅对于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人类全部文化实践都是有意义的。不过,必须强调的是,作为人的主观体验价值的快乐,只有当它成为一种与人类本质的全面丰富展开相表里的过程,才会体现幸福的价值。否则,纯粹沉浸于感觉的主观性之中的快乐满足,只能为一种虚假的幸福开辟幻觉道路,并逐渐远离幸福的本身。

必须承认,放弃人的一切主观体验的幸福观念是可疑的。所以,从来就没人怀疑过幸福及幸福地享受生活乃是意味着一种快乐的诞生,而这种快乐又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同人的主观体验的愉快感受联系在一起。在这种与幸福及幸福地享受生活相关联的快乐中,人的主观体验并不一定同人类本质相矛盾。相反,如果这种主观体验是真正内在于人的心灵生活的,那它本身便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显现。因为,人类幸福的普遍性,正是同这种作为主观体验价值的特殊快乐相伴相随的。不过,由于感性动机的直接性及其现实满足的外在迫切性,较之幸福的理性更容易慰藉人的具体欲望,因而使作为主观体验价值的快乐往往游离于人的创造性价值立场,使幸福和幸福地享受生活很容易演变为一场感觉游戏,进而导致幸福的虚假化。于是,人们主要不是依据一种理性的标准来衡量所获得的快乐,而是依据自己主观感受的满足程度来衡量所获得的快乐。事实上,一切单纯感觉性质的享乐主义,都与这种幸福的虚假化相关。同时,幸福的虚假化往往既根源于、同时也强化了人在感性层面对于物质自由的冲动。现实中的人们常常更愿意把幸福和幸福地享受生活视为一场物质上的自由生活的占有过程,通过物质资料的广泛占有来享受自由生活的快乐。

当娱乐依托现代传媒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快乐便成为廉价的商品生产,人类关于幸福的理性话语便变得孤立无助。原本包含在幸福理性中的人的生存本能、感性动机的迅速膨胀,终于使得幸福的理性话语淹没在一片感官的欢歌笑语之中。幸福也因此成为对人的现在生活的一种感性承诺。幸福和幸福地享受生活在当下意义上,历史性地满足了感官快乐的消费需要。

立身于电视之肩的广告以其形象的生动从心理欲望层面上对其接受者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幸福承诺。并试图以此激起接受者的占有欲,进而通过其对广告的消费性认同而再迈进一步,成为这一幸福的当然享受者,从而实现和完成自我意义上的幸福。

而真正的自我意义上的幸福必须坚持社会化原则和可持续原则。社会化原则的必要条件是自我能够体验到他人所感受的快乐,他人也能够反过来如此体验,这样的结果就会使个人的快乐欲求与他人的欲求相连进而与社会欲求也相连。在此,值得强调的是,不妨碍他人的自我快乐并不必然意味着自我幸福,因为它还需要满足可持续性原则。石里克曾将快乐分为两种,其中一种在享乐之后人本质上不发生改变,而另一种在享乐之后,要再重复同样的快乐或享受其他快乐就很困难,甚至不可能。③显然,第一种快乐具有较高的幸福价值,第二种快乐的核心症结在于它作为一种欲望的满足,削减或剥夺了人们获取未来幸福的能力。

诚如威廉斯所说:“技术发明本身比较说来很少具有社会意义。只有当它被推选来进行生产投资时,只有当它为了特定的社会用途而被有意识地发展时——即当它以作为一种技术发明转向可以恰当地称为一种可以得到的‘技术’时,其普遍的意义才开始。”④在电视和与之相伴生的电视广告走进我们的娱乐和生活时,它作为一种技术的社会变革力便自不待言了。不过,换个角度看,这既是对人的自我幸福和快乐的唤起,同时也是一种调节。因为如果说文化和技术的存在乃是在于对人之生活意义的发明和传播,那这种变革之力的存在和介入则在于对人类的幸福需求进行操纵和调控。这也就是说,电视和电视广告一方面唤起了人们对幸福和快乐的无尽欲求,而另一方面,又在其以娱乐为形式的传播中来调节这种欲求。

在现代性批判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碎片概念以及强调个体叙述或者说微小叙述模式。也即:个体感受被提到很高的位置,个体体验永远是独立于外人的自足的。这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都是演员,那么他所关心的将永远是自己的演出。正是在这一理论导引下,这个社会的文本创作者们都倾力表现某种与接受者共通的生存体验,以唤起人们对共同体验的向往、参与乃至认同从而达到接受者觉得自己也在“扮演”的效果。可以说,所有成功的电视广告都是成功地预见并利用了这一“扮演”。

电视广告通过感性的形象,唤起了接受者对自身“个性”存在的心理感觉。但广告形象的任务绝不止于此,它还必须利用形象作进一步导引,以期为这种业已被调动起来的感觉给出一个恰当的物化表达。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对广告所诉求之物的占有便成为满足其自我感觉之“个性”的物化符号,从而实现其对有关生活和幸福的“个性化”理解。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由广告形象所激发起来的以对物的占有为特征的自我享受性快乐,其实在很大意义上都是对电视和电视广告所提供的关于快乐和幸福的意义理解的结果。

于是,我们便可以说,正是依凭着电视这一强大的传播平台,电视广告得以在范围极广的时间和空间中有效渗透,并有意甚至是一种精神强制式地介入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而其得以发挥巨大影响力的关键,则在于它在其生产和消费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成功把握和运用了人们对娱乐和幸福的永恒而又常新的追求。 (来源:互联网 文:仝帆 编选:)

参考:

①[美]威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M].董建中王大庆译.新华出版社,2003 P3

②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选(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P63

快乐是一种能力篇9

小学体育教学应当运用快乐教学法。所谓快乐教学,就是对每一个不同的运动动作赋予乐趣,并把运动中的内在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

小学阶段是儿童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小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的阶段。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是快乐教学的基础。快乐体育不能游离于体育教学实际,孤立进行。体育中的乐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高了运动技术;二是明白了道理;三是充分体验运动后的身体;四是在活动中懂得了如何和同伴相处得融洽,培养了集体主义的思想。快乐体育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或成功感;在此,我们不难体会到快乐体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一、快乐参与是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的基本渠道

体育的动力就在于它的娱乐性。娱乐虽不是体育学科的特征,但它是体育运动的一种属性。这是因为体育运动大多具有技艺性、对抗性、竞赛性和合作性。在快乐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存在任何压抑,完全沉浸在欢乐中,在兴趣盎然中得到锻炼。我们以往的学校体育之所以不太受学生欢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娱乐性。缺乏娱乐性的体育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在教学思想上,要把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只有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这种状态,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唤起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价值观。

快乐是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动作乐趣则是使人产生愉快情感体验的运动特性,产生快乐的原因在于它的趣味性,如:竞争的乐趣、胜利的乐趣、成功的乐趣等等,这种乐趣的升华就是一种成功感和心理。体育教育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把每项运动的特性(独特的乐趣)加以明确化,做到运动乐趣体验与技术提高相辅相成。例如,我在教六年级“50米快速跑”时,在已掌握一定跑的技术基础上,不是枯燥的让学生一次次的重复跑,而是通过“迎面接力赛”或“追逐跑”等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就充分地迎合了孩子们乐于竞争的心理,调动了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快乐体育是联结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指从小到老贯穿整个生活过程进行的体育活动。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人们的一生中一直进行某特定的运动的必要性,而是要求人们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应将体育作为生活内容来对待和安排,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学生时代是形成人格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重视学生自我健康能力与自我体育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健康与终身体育”的能力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阶段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阶段,这个时期,他们对体育活动兴趣如何,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从乐趣中逐步理解运动不仅是完善体格,增强体质,促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活动,而且还是增强意志,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很好地把握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并注重促使学生在欢乐气氛中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

三、快乐教学能陶冶学生的身心

小学体育教师应站在育人、育心的角度上,运用快乐体育独特的教学方法去促使学生的社会化,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然而,在以往教学中,人们多注重体育教学中的“术”,而忽视了“育”在体育教育中的特殊功能,这种状况导致了人们对体育教育的偏见和鄙薄。教育学专家曾说过:“最重要者学校体育不仅在扶木之专长,尤其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应不至发生流弊。”快乐体育能够以情导教,寓教于乐,心动身随。因此,在教学形态上,应变被动的身体操练式教学为主动的思考型的体育学习。

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把教材改造成具有趣味性浓厚的练习,并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模仿角色的动作特点,进行锻炼。例如,小学三年级的立定跳远,不能简单地去教学生怎么起跳、怎么落地,而是先把这一教材创设成“青蛙学艺”游戏,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模仿青蛙跳跃动作,使学生进入角色、互帮互学,激起情感,在情感的驱使下,积极地、忘我地进行各种环节的练习。并逐步增加难度,鼓励学生跳过一定的远度和高度,使学生在愉快欢乐的想象中掌握技术。这种运动乐趣不仅能较好培养竞争力、意志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达到育心的目的,而且也能潜移默化学生,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因此小学体育教学既要考虑教学目标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四、快乐体育是实现教与学完善统一的有效手段

快乐体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具有成功感,能从体育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而这种成功乐趣的获得只是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实现自己的目标为基础的。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而这种目标经过自身努力一旦实现了,学生就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与此相反,如果目标不明确或者目标定得太高、太低,就会影响成功乐趣的体验。

快乐体育是以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指导为中心,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它能够比较合理地考虑教与学的目标。如在一节小学高年级新授肩肘倒立的课中,可将技术要领浓缩为几句话: “预备后倒手撑垫,收腹举腿手撑牢,立腰举腿很重要,翻臀展髋绷脚尖。”让学生记住反复体会,充分调动学生边想边练的积极性,让一些素质好、技能好的学生进行大胆尝试性练习,让他们自己寻求完成肩肘倒立的基本方法。然后,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动作完整、正确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技术要领及动作进行示范、讲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逐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又能达到教的目的,使教与学完善地统一起来。由此可知,在教学组织上,一要强调生动活泼,二要强调非模式化,三要强调给学生自由。

快乐体育在小学教学中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和深刻内容不限以上所述,而应贯穿于小学成长的整个过程。这种成长基因就是深层次的心理追求而发展起来的。我们的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依靠这种来实现陶冶学生身心,使其茁壮成长的。一言而概之,我们应当正视快乐体育,充分发挥它的多功能作用,为我们的祖国培养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丛书)[M],1999

[2]姜允哲.风行于日本的快乐体育.学校体育,1986,(6)

快乐是一种能力篇10

享受快乐,真正做到在“乐中学,学中乐”。

【关键词】小学生 音乐教学 兴趣 “悦”

        

   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在现有的音乐教育现状中,教师常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让孩子反复练习演唱得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孩子感到乏味;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讲得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感悟的少,学生感到木然;在韵律活动中教师对动作到位要求得多,情感抒发与体验的少,学生感到紧张;在器乐演奏活动中,机械练习得多,激发引导兴趣的少,学生感到枯燥。在这样的“活动”中音乐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孩子在音乐活动中只是被动的参与者,根本谈不上享受音乐的愉悦,“快乐”又从何而得?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跳、好唱,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笔者认为在这个时期有必要实施快乐音乐教学。本文所讲的“快乐音乐教学”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是以转变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为目的,以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手段,开放教材、开放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及创造中获得成功,体验快乐,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生只要有快乐相伴,他们就一定能在广阔无垠的音乐天空自由翱翔。以下是笔者实施快乐音乐教学的一些浅见:

        一 体验感染

        相对于语数等主要学科而言,学校及学生不太重视音乐这门课程,一些音乐教师也对音乐课的教学敷衍了事,没有用心进行教学设计,也没有把自己的真心和热情投入进去,学生上音乐课自然就兴趣缺失,乏味起来,感受不到音乐的魅力与快乐,长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对音乐失去乐趣,不喜欢学习音乐。笔者认为老师的感情对孩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从儿童的视角上去观看世界,才能真正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想象他们所想象的,体验他们所体验的,快乐他们所快乐的。只有自己认真对待音乐课,率先融入快乐的情绪之中,学生才能被你的快乐所感染也跟着找到自己的乐趣,一起快乐起来。如在教学《我是小海军》这首歌中,我戴上了一只借来的海军帽,学着“解放军”走路的姿势神气地出现在音乐教室。孩子们顿时嚷开了:“哇,老师真神气,真像一位海军战士。”“我也要做一名小海军,我也要带海军帽。”我故意厥着嘴对学生质疑道:“这可不行,借给老师海军帽的海军叔叔说了要先学会《小海军》这首歌曲的小朋友,才能得到这只海军帽。”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我调动起来,他们你追我赶在快乐的情绪体验中学会了这首歌曲。

        确实,当我引领着孩子们畅游在音乐的殿堂里,欣赏着优美的声音,感受着美妙的旋律,孩子们沉浸在音乐美好的意境之中,他们常常会因为意外的发现而暗自欣喜,也会因为突然的领悟和收获而欢呼雀跃。 

        二 创设情境

        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给学生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很好学习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