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10:56:43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篇1

1.1以现有的先进资源来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

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下,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成果展现在教育者面前,通过实践证明教学改革下全新的教学方极具科学性,值得借鉴与推广,因此,基于现有的优势教学资源能够为信息资源整合的实现奠定基础。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化,并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资源基础。在此过程中,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要确保这一教学资源的引入适合专业教学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1.2构建信息资源库

要想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库,而从当前高校信息资源库建设的现状看,由于重视程度不足致使信息库建设资金投入等受限,信息化教学还停留在视频教学等初级阶段。而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不仅要求要建立完善的教研资源库,同时还需要针对学习资源进行高度的整合,进而才能确保信息资源在教学中得到高效利用。

2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与基础

2.1实现二者整合的作用

当前,实现中职院校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教改下该专业教学的必然发展方向,同时也是落实教学目标与提升人才质量的基础。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该专业教学中,能够以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落实,即通过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来确保学生实现对专业知识的自由构建。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活动的开展突破了时间、地点等条件的束缚,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能够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提供基础,强化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能够以EAD技术将仿真软件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基于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可以进一步实现Protel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确保教学模式的有效更新。

2.2实现二者整合的基础

要想确保信息技术与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的有效整合,首要基础条件是具备相应的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同时需要具备专业能力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确保该专业的教师能够具备信息化教育的理念,能够基于信息化技术下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此外,在实现二者整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每一阶段教学成果的总结来制定相应的改进与实施计划,进而才能够确保基于信息技术下的专业教学能够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3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3.1更新教学理念,积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中职院校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想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确保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积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进而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在素质教学下,需要打破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比如: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以“图+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能够实现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进而使学生带着兴趣走进知识,为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3.2因材施教,实现教学课程与内容的合理设置

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其本身的知识基础差,缺乏主动性,自身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上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论性相对较强,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也就无法具备相应的能力。与此同时,这一专业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与高职院校的教材内容相近,而中职生与高职生本身的知识基础是不同的,一概而论的教学内容定然不符合中职生的实际状况与需求。同时,相应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实践课程内容。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实际特点需求为切入点,并要实现课程的合理设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

3.3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信息素养是当今时展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相结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切实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来确保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逐渐融入到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范围中。再如: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是要确保案例要具备可操作性,这样学生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成长。此外,教师还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媒介来构建仿真模拟实验,将知识立体化、形象化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以在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基础上,确保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信息化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总结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篇2

1 简述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科技含量很高的综合性技术,因此其又包括多种多样的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又是其中较为关键的一部分,所以,自动化技术又被划分以下几种类型。

1)ATM技术。ATM,中文名异步传输(A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Mode),它是指把相应的感应转换器植入特定的系统中后,可以实现中远距离传导和传输的一种新型高科技技术。它的产生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大家广泛地认可和赞同,也同时在国外的学术界掀起了一丝波澜。它的问世,不仅填补了无线电技术在某些方面的缺陷,同时也为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点燃了几丝曙光。

2)SDH技术。SDH,中文名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它是一套信息结构,其能把不同速度的数位信号整合在一起并进项传输,而且能区分不同的等级。它又被划分为复用方法和映射方法。SDH技术的诞生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随着现代通信的发展,传输的内容从简单的语音发展到文字、数据、图像甚至视频。SDH的诞生不仅解决了由于带宽限制而使用户连不上骨干网从而影响了业务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传输网上大量带宽的利用率。

3)PTN技术。PTN,中文名分组传送网(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它是为IP业务和底层光传输媒质量身定制的一个层面。PTN是采用DWDM技术,主要用于传输IP包,以太网帧,此外采用MPLS-TP技术来实现PWE3伪线,用于传输SDH,这样电信运营商,移动运营商只需要维护一张IP网,物理介质也为光纤。

4)OTN技术。OTN,中文名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它是是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进行传送的一种网络。OTN是目前主流的光传送技术,提供ODU0、ODU1、ODU2、ODU2e等类似于SDH一样的容器去封装不同颗粒度的业务。同时还有ODUflex容器去直接封装分组数据,提供光层直达的高可靠性的灵活传送服务并能极大的提升波分设备的可维护性和组网的灵活性。

2 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有两大分支系统:处理信息和建立信息。其在实际过程中的表现是对信息加工并处理以将其应用到不同的领域。电子信息工程不仅能给人们带更多现代化的产物,更能在精神层面丰富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各方面为人们提供人性化,便捷化的服务。而自动化技术又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全方位提升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质量和水准,更能在效率上优化电子工程设计的效果。尤其随时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自动化技术的作用越发凸显,为了使我国未来的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更加快速地发展,将两者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显得愈加重要。

3 自動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1)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电子信息工程中,信息资源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高效化、程序化、创新化地去利用,自动化技术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动化技术能科学性地实现资源共享,并可以为工作人员更加优化计算机网络等的市场及设备信息,从而在整体水平上全面提升电子信息工程设计。

2)健全通讯系统。通讯系统是电子信息工程中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条纽带,将计算机网络和数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为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转做好支撑。比如:工作人员可以结合自动化技术和UNIX系统并以此作为平台,将计算机网络和电子信息工作之间有效地衔接在一起,这样不但能大幅度地降低技术成本和经济成本,还能最大化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方法的转变。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大企事业单位已将电子信息工程设计列为其管理和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和方法。不但在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中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更能在其他各个方面感受到电子信息专业的价值。其中计算机的运用又是最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自动化技术的人工成本并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以提高质量,还可以在技术环节提升精准性和科技性,将自动化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设计完美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并使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方法上有显著的转变。

4)实现一体化和机械化的应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而解放生产力,让智能技术替代人力是自动化技术的最大特色。细化到从事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人员,其不仅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电子设计原理,而且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理论也必须掌握。另外,由于电子信息工程的自身特点,它是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所以如果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可以在如下两方面起到显著作用:第一,把机电一体化完美植入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以大幅度提高设计效率;第二,由于自动化技术的特殊性,可以有效地反映工程设计的多元化和其设计功能的标准化。

5)提高智能控制水平。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并基于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去完成相应的研发。由此可知,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关键因素是信息且更是完成设计工作的重要线索。正因如此,如果把自动化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设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能在信息处理,开发形式,开发内容以及集成等方面发生质的改变。因此,如果将自动化技术和信息,计算机网络等融合起来,这就能为智能控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且这也是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篇3

电子信息工程是指面向电子设备开发设计的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来辅助电子信息处理和信息控制的产业,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科技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在对人们的生活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外,我国的国防、军队建设也离不开高科技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机构的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也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是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企业仍旧在按照传统的模式发展,并没有意识到创新思维和能力在领域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电子信息工程市场氛围发展上也未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有待发展。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表明培养专门型人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良性竞争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人才竞争中取得胜利,才能够使电子信息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思路

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提高专门型人才的质量是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高校作为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主要阵地,也肩负着重担。因此,如何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素养,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多个角度做出思考和探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教师能够更加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现状,并能够在提高理论水准的同时也提升实践技能能力,从而打造一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在学历、职称等方面具有合理结构的教师队伍。

2.2建立竞赛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竞赛制定和培训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

2.3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篇4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建立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它是计算机的联合体,是一种资源共享平台,可通过光纤、电缆和终端设备使全球范围内的通信变为现实。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资源共享、传递迅速和管理方便等特点。该技术的具体构成。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电子信息工程,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2点:

①计算机网络技术奠定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电子信息工程主要包括有线通讯、无线通讯和其他信息系统,主要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各种信息,它是将信息集中后传递的过程,因此,必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

②电子信息工程可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工程有着广泛的市场和用途,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要想加大电子信息工程的建设力度,就要加大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上的研发力度。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2.1设备开发

新的电子设备的开发需要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新产品的参数设定、质量检测等方面,需要计算机网络提供大量的信息作为参考。设备开发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方面:①通讯干线。当前许多局域网欠缺统一的信息系统,因此,通信就必须依靠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②通讯传播。信息工程中的新设备需要依靠计算机网络实现,比如3G、4G手机网络的转换设备均要依靠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转换。

2.2信息维护

信息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对工程的总体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信息维护方面的影响很大。在信息维护方面,信息工程本身并没有独立的维护系统,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中的维护技术维护信息工程的系统和设备,从而保证工程质量,维护使用者的利益。

2.3信息传递

信息工程在通讯行业被运用得最多。信息工程并不能创造信息,它主要是将信息数字化后快速传播。在信息传递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了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传递的基础,具体有以下2方面:

①它为信息传播创建了中转站,使大量的信息可互相交流;

②它使电子信息工程的信息传递成为现实,比如无线通讯技术,该技术正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

3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篇5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开发在我国全面兴起,并在九十年代以来进入了高潮期。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更是方兴未艾。为了给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专业素质合格的电子信息工程的人才,我们有必要探索高等院校中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促进该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从而完成专业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1]。

一、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2],现阶段,我国在电子信息工程的研发上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在一些方面较为滞后。比如核心技术还没能掌握、各地发展水平不均衡等。所以构建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人才队伍是迫在眉睫的。目前,我国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

(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体系快速更新的世纪,尤其是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方面,各种新理论新技术更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上也要与时俱进,才能够符合社会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但是,不少高校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教学内容上缺乏时代性,不少课程体系陈旧、落后,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学生即使熟练地掌握了课程内容,也是难以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的。

(二)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21世纪还是一个倡导创新的世纪,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下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现阶段我们在电子信息工程的教学当中还未能全面地普及这一教学理念,导致了教学方法较为落后。教师更多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固有的“填鸭式”模式,学生极少有主动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间,很难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很难启迪学生进行锐意创新。这是与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的。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能有机结合

作为一门实用性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并举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主要特征之一。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也唯有将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活学活用,才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但是,现阶段我们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常常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具体体现为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割裂,两者未能相辅相成。其结果是理论与实践无法形成互补,学生学了理论就忘了实践,学了实践后又忘了理论,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此外,在教学考核体系上,也往往是重理论考核而轻实践考核,缺乏合理的实践考核模式,导致实践考核沦为走过场。

(四)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绝大多数从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的教师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不少甚至是硕士甚至博士学历,他们具有完善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地驾驭理论教学。但由于这些教师绝大多数一走出校园就直接从事教学,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经验,在实践教学方面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这导致了实践教学难以同理论教学齐头并进。

(五)教学实习体系不够完善合理

教学实习是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讲,完善的教学实习环节,有利于他们了解到职场的环境,了解到工作岗位的具体需求,为了他们日后参加工作做好准备。但是,目前不少院校的教学实习体系不够完善合理,缺乏长期合作的对口实习企业,不少学生还要自己去联系实习企业,给实习环节带来了极大不便。

二、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不断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

为了使电子信息工程的教学能充分与时俱进,符合时展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应当不断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对此,我们要不断学习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最新理论、最新技术,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3],不断地对教学内容推陈出新,剔除那些陈旧、落后的内容,促进教学内容上的优化。

(二)积极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于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进行信息搜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最终评价等处理。它十分有利于在教学中克服传统的“填鸭式”弊端,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探索,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电子信息工程的教学改革中无疑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三)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在进行教学时,我们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理论与实践犹如车之两翼,都是知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为地将两者割裂开来,是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交替俺怕,有机结合。以理论促实践,又反过来以实践促理论。此外,我们还要重视实践考核环节,将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同等对待,积极建立起完善的实践考核体系,抓好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工作。

(四)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针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绝大多数教师理论知识完备而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见习,为他们弥补上实践能力这一课。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聘用一批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

(五)建立起稳定合理的教学实习体系

我们要高度重视教学实习环节,积极抓好教学实习环节。要主动与那些具有规模,管理完善,且热心于人才培养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拥有稳定而完善的实习平台,解除学生在实习方面的后顾之忧。

三、结语

随着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人才队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对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反思以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从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实施“项目教学法”、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有机结合、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建立起稳定合理的教学实习体系这五个方面入手,推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索郎桑姆.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J].教育,2013,12(20):77-78.

[2]水琳.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几点看法[J].科技资讯,2014,7(3):95-96.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篇6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教学改革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无论是在学科还是专业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如高等教育规模粗放式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差较远等,因此近年来国家提出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口号,并率先在部分高校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原来的电子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广播电视工程、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电子与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公共安全图像技术等专业统一归并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使该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口径有了大幅度的拓宽。过去十几年,由于市场上的电子热潮,国内很多高校都纷纷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据统计,截止2012年6月,我国大陆开设名称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高校总共有597所[2]。由于开设高校众多,培养条件参差不齐,培养出来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近十年来,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新升本科院校,也纷纷加入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的队伍中。作为新升本科院校,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避免简单重复,如何做出特色,让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需要,是当前新升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升本院校的办学现状以及学生特点分析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以各地级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校,在这个时期内升格为本科办学层次。据统计,2007年前十年中有100多所师专或高专通过合并、重组等形式升格为本科学校[3]。至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了几乎每一个地级市都有一所以上本科院校的格局。尽管在办学层次上提高了,但是对于很多新升本院校来说,无论是在教师队伍还是办学条件都面临着一系列额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教师队伍问题。对新升本的大多数院校,升本前的教师队伍是以本科学历为主,只有少数拥有研究生学历。升格成本科院校之后,出于对教师学历的要求,很多院校都加大了对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才的引进力度。现阶段,大多数新生本院校的教师队伍都逐步完成从以本科学历为主体向以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体的转变。但总体而言,大多数新升本院校的教师队伍仍然是在原专科学校以本科学历教师为主的基础上升本后大量引进从高校毕业的年轻硕士。这样的教师队伍特征有好的方面但同时也有不足。好的方面在于教师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大都精力充沛,可塑性比较好。不足在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且刚从高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在教学经验、实践经验上都有待提高[4]。

其次,在办学条件以及办学模式方面,由于新升本院校都是在原专科院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来,都要经历把原专科办学思想及办学模式过度到本科办学思想及模式上来,逐渐改善硬件设施,配置与本科教学相适应的实验实训条件。对大多数新升本院校来说,现在还处在升本后的第一或者第二个五年建设周期,缺乏成功的办学经验,只能在模仿既有高校办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探索自己的办学模式。

二、基于新生本院校特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一)苦练内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是教学的主导者,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以其渊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工程实践阅历为学生授业、解惑。因此,教师是否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工程实践阅历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特别是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知识量大,涉及面广,且与实践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因此,如何使学生在经过大学教育后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现代高等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要真正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学技术、教学方法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教师队伍的要求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5]。特别是对于新升本科院校,培养的大部分人才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服务,而不是从事更高层次的研究工作,因此,应该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各种专业技能的实训,使学生具备传统本科人才与职业技术人才的双重特征,真正地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须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生动、形象地讲授相关的知识。对新升本科院校来说,由于教师的科学研究功能相对弱化,因此,更应该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下工夫,使新进教师接受一定时间的企业实际管理与操作训练,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特别对于大多数刚刚从高等学校毕业的教师,由于生产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学校的师资培训的时候应当适当地安排一定的时间,让新进教师到生产一线接受适当的工程训练。

教师队伍的建设,除了不断的引进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之外,应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教学能力的强化训练,可以通过实行老教师带年轻教师的导师制以及把年轻教师派到企业生产管理一线进行实际生产、管理的方式进行培养。一般来说,大多数老教师们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的指导是迅速提高年轻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对于新生本院校来说,选送教师到高水平的大学进修也是一个重要的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做好专业定位,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它涉及计算机、电子、信息处理和传输、自动化等领域。现在我国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非常多,而且单个院校招生的数量比较大。如何在众多的高校中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特色化,是新生本科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对百色学院来说,经过大量的调研与实践,我们确定了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基本技能熟练,工程实践能力较强;具有严谨、务实、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奉献拼搏的精神;具有团队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在电子信息行业中从事各类各类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应用设计、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具体的实现措施一是通过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技术等理论课程教学,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通过电子市场调研、电子综合设计、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集中性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电子工艺装配、课程实验、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课程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实践教学知识结构体系。三是设立实践创新平台与公共实践、专业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学分,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各类工程、程序设计竞赛、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的培养目标,首先必须在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制定上上下工夫。首先,在课程教学体系上,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改变过去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做法。对专业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对学生进行导师制,学生随时可以到相关的专业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的实践进行辅导。所涉及的通常是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利用国家以及省级电子涉及大赛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其次,在理论教学内容上,突出本专业最新科技成果和发展动态,增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可编程逻辑器件与EDA技术、射频电路设计、移动通信终端设计等专业课,使教学内容与当前电子信息发展前沿接轨。

(三)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如前所述,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电子信息工程课程教学中都建立了较为先进的实训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课时量少、知识点多等客观因素所限,电子信息工程课程中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面面俱到,而是针对不同的知识点有重点地讲授。

对有条件的课程,可把理论课堂安排到具体的实践实训车间进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使理论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

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是期末的一张试卷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例如JAVA语言程序设计,可以把考核方式分为平时的讨论参与情况、上机操作情况、理论掌握情况等模块加以考核,而不是传统的用文字考察动手能力。综合各方面学生的表现,得出学生在该门课程中的学习情况。

总之,考核绝不是课程学习的目的,而仅仅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手段。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的考核应当跳出传统考试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把实基本理论知识与际动手能力结合起来,要始终坚持强化工程的观点,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结论

本文在分析新升本科院校学院办学特征以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讨论新升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得出如下结论:(1)新升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在贯穿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大实训力度,体现该专业的工程性;(2)加快教师群体的实践能力培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转变考核方式,是加速改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胡强.新形势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革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思考[J].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6):204-205.

[2]李海军.有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析与构建[J].武汉大学学报(理工版),2012(S2):147-150.

[3]傅大友.关于新升本科院校转型的若干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29-34.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篇7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 TN9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1-0168-02

现代信息社会,电子产品、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生产领域当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其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融入了新鲜的血液。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电子信息工程必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进行探讨,来对其具体行业领域中的主要应用加以明确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与推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电子信息工程相关认识概述

俱进的重要体现。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邓小平同志曾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开启了我国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全新篇章。到了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各个行业的大规模运用,其已成为科技的一个核心要素。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无论是哪一次信息技术的飞跃也必然带来社会的飞跃式发展。从全球的经济发展来看,全球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也在推动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当今世界发展以及时代进步的标志就是信息化,信息化是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变革的主要力量。我们知道,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一个最基本的单元,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到一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仅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同时也是提升一国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财务管理系统需逐步转向电子商务模式,必须实现消息采集和处理的无纸化和实时性、结算和支付的网络化、电子化和安全性、以及管理操作的便捷化;通过网络管理的观念实现改革制度和梳理流程,实现管理方法流动透明化,最终实现监控的目的。

电子信息工程是基于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应用来进行电子信息控制与处理的一门学科,信息系统与电子设备的设计、开发、应用、集成及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均属于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当前,电子信息工程已实现了对社会很多领域的覆盖,如电话信号处理,手机对于图像、声音的传递,军队信息保密等,均是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应用。电子信息产业的经营产品以电子产品和信息产品为主,属于新兴产业的范畴,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同电子信息工程的强力支持有着密切的联系,像电子学习机、电话、手机等就是常见的电子信息产品,可以说,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应用分析

2.1 工程造价管理中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应用分析

就当前情况来看,造价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互联网/局域网为通讯网络平台,通过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和实施办公自动化来实现管理的有效强化,促进办公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应用钢筋计算软件、工程量计算软件等来计算钢筋用量和工程量,进而为工程预决算的编制提供依据;应用数据库技术来进行指标系统(收集与分析)的建立,进而服务于工程积累;应用信息网来完成信息的获取与,并作用于工程造价管理和预决算编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们在造价控制、投标报价、标底编制、定额制定等方面均脱离了传统的手动模式,四号线了信息化、电子化的管理,且多种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应用推广更具说服力。新世纪,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服务和信息的网站大批涌现,它们是针对工程造价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有益尝试,一定程度上为造价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2.2 公路行业中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应用分析

对公路(高等级)信息数据结构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大量信息均是以相同数据库为建立基础的。基于纸质办公的数据查询、整理及使用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损失,且在实际管理中,数据的更新难以在施工当中进行及时的反映。如在公路工程计量支付当中,部门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工程积累对工程费用、质量、进度等数据的描述,实现了对工程量数据指标的随时取算,是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的集中体现,保证了工程信息管理的有效实施。在实际计量过程当中,对照工期与合同,来完成其对工程进度、投资的宏观调控。但就当前情况来看,公路工程计量过程仍是采用人为操作,只能在宏观层面上实现对工程进度的控制,在通讯联络、质量管理等方面亦存在薄弱环节,这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管理的效率。而有效对策就是通过有效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来对公路工程实施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

2.3 农业机械行业中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应用分析

我国当前的农业机械行业正在朝着智能化、网络化、分布式控制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自走式农业机械的电子化突破,一台复杂的农业机械或大型拖拉机中,可以完成若干标准电子控制原件的安装,使得农业机械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控制和信息处理功能的智能控制终端,其是以农业机械使用环境为基准,所设计的微型作业通用计算机,不但具有标准、统一的接口,还采用了网络通讯协议和局域网控制技术。可以说,农业机械领域中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重要支持,是农业机械应用的趋势所在。

2.4 日常设备中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应用分析

随着生活信息化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可,越来越多的日常设备,开始逐渐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其工艺中,有信息技术或多或少的参与,如彩电的数字网络、冰箱的恒温控制等,而汽车的日渐普及,则使得电子信息工程在日常设备中的应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就一辆新汽车来看,其组成包括各个电子控制单元,它们既能够完成独立操作,也可以相互协调,来保证最佳的汽车运行状态。举个例子来讲,安全性、平稳性是对汽车性能的要求,出于此方面的考虑,在操控车轮方面,除安装防抱死装置,应用大压力传感器外,已经增设了EBD(电子动力分配系统),从而能够在雨雪天气最大限度地保障保障汽车的稳定、安全驾驶。

3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优化的几点建议

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推广极具社会意义,为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提升政府对于信息技术的投资力度,来对于信息建设项目进行扶持。这就要求政府应努力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并通过相关工程基金的建立,来确保电子信息工程的持续发展。同时,政府还应引导移动通信产业的发簪,强化化联网应用、软件信息服务、数字电视、电影推广等方面的研发,来促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的顺利、有效开展。

2)电子信息工程长足发展的实现,需要不断强化产品及服务的创新与融合,来培育新的增长点。为满足企业现代化需求,电子产业应积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强化经济领域中技术层面的发展,通过培育通信技术、通信设备、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增长点,来寻求产品技术的创新。

3)优化投资结构,对于电子信息的关键技术突破提供保障和支持,来推动电子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战略的发展。同时,及时跟踪国际信息产业动态,通过技术创新联盟的组件,来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产品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还应强化知识产权战略,通过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与执法力度的强化,来促进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创新热情的提高。

4)人才是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关键因素,应从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抓起。其中,学校应结合时代趋势,来有效开展教学,并注重前沿知识的及时融入。而企业则应创造一个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氛围环境,来激发人才创新潜能,并通过公平的激励基质,来促进人才潜能的发挥,使其素质同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内容的论述,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实际应用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确了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电子信息工程必将成为我国经济的先导性、战略性及基础性的支柱产业,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投入研发,使其在同社会发展更好地融合,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大跨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东.浅论电子信息工程[J].科技风,2011,5.

[2]胡波.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9.

[3]张文龙.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J].百科论坛,2010,3.

[4]杨留顺.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及网络技术)[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问题,对策

 

所谓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部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管理理论,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实施对社会的管理职能,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公共服务。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层面。经过几年的发展,实施电子政务的软环境得到改善,电子政务建设开始步入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已成为政务公开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1、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现状: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重要城市网站点击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东西部存在较大差异,欠发达地区政府上网工程进展缓慢,群众关注率不高。

2、电子政务市场商机无限,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电子政务领域可谓商机无限,在中国向全面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电子政务领域尤其如此。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3、电子政务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对策。,对策。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在摸索中前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业务水平不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更是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严重脱节。

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1、地域发展非常不平衡。一些落后地区在建立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地区更多、更复杂的困难。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对他们来说,如何解决在电子政务上的投资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其次是技术条件落后,有相当多的人根本没有能力或没有机会去认识和享受现代科技带给他们的生活变化,电子政务缺少社会利用的基础条件。

2、技术资源利用率低下。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很低,硬件投入中,单方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资源能力远远超过实际应用的需要。电子政务应用方面,主要侧重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自我服务,支撑政府决策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

3、电子政务信息更新不及时。政府网站无论是在信息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是在沟通的及时性和公开性方面都还离公众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普遍存在资料缺少价值、不能及时更新、内容平淡重复、实用信息缺少、网页质量低等缺陷。

4、部门协作能力不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各部门丰富的专业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共享机制。跨部门业务协同亟待从国家层面予以梳理和完善,支撑业务协同的技术条件尚需在各部门的工程中予以落实。电子政务系统对已建公共资源的使用还不充分。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1、提高公务员素质。推行任何改革,思想解放是关键。,对策。应加强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转变观念,从而在思想上接受这场变革,进而在行动上积极应对这种变革。要加大对公务员的培训工作,使得他们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以适应全新的信息社会工作环境,并且要把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考核纳入公务员综合考核范围之内。

2、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目标,避免重复建设。作为政务活动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点,电子政务建设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政府部门的工作程序、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的调整和协调。因此,国家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协调,并根据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技术标准确立得越早,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就越能尽早走上快车道,因此也就能尽早避免将来因标准混乱而导致的被动局面。

3、加快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及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的策略。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下信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把信息看成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要实现信息共享,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信息资源,在原来离散、孤立的信息技术平台上构造一个开放的统一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信息最广泛的交换,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电子服务传播系统的做法,尽可能使信息在公众和政府间有效流通,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

4、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大厅,为公众提供方便各级政府可以考虑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大厅,为公众参与政务提供计算机设备和免费服务。,对策。公众可以在这里免费使用计算机设备,浏览政务信息、与政府对话。鉴于我国目前电话普及率比较高而网络发展不足的现状,可以考虑开发集成于电话之上的电子政务集成终端,利用电话拨号而不必负担昂贵的成本就能轻松方便地实现实时政务活动。具体过程如下:拨号进入政府的政务服务智能服务器,连通服务器和个人终端;语音提示和显示屏提示,进入政务类型受理界面;选择服务类型,显示屏输出处理结果。,对策。

5、网络技术本身局限性的矫正方法及对人的情感忽略问题的应对方法。鉴于安全问题,在构建电子政务系统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自主性的关系。对于其中安全监控系统,需要在其中的核心部分(如核心加密算法)确保技术自主,对于其余部分,由于所承载的信息基本都属于非关键信息,可以考虑与其它信息系统接口保持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甚至软件体系的一致性。

今天,我国政府已经走上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道路,这是我国行政许可法蕴含的基本精神。但是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系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程,何况政务本身也在衍变、发展,改革中深层次的问题还将不断暴露出来。,对策。再加上我国目前现有的条件所限,制约因素客观地存在并产生作用,因此,电子政务建设的道路不会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正确分析、判断形势,科学合理地决策,并充分利用一切国内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经过各界人员共同努力,一定会使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和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论坛).2005,(2):51-53.

[2]王炎徐玲电子政务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王辉,朱慧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障碍与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3(4).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篇9

[

关键词] 文书档案;电子化;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119

[中图分类号] G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246- 02

文书档案是企业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了解国家和行业政策法规,执行上级任务以及内部工作上传下达、互相沟通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一个单位工作业绩与管理水平的历史记载与再现。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办公环境不断电子化的趋势下,组织机构的各类业务文档直接在计算机和信息系统撰写和传递的比例越来越高,档案工作的重点从面向档案实体管理为主,逐渐向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为适应文书档案数量的与日俱增以及档案载体和记录方式的多样化,文书档案电子化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1 文书档案电子化的理论基础

(1)文书档案电子化的涵义。文书档案电子化管理就是档案管理理念要实现从传统的纸质文件管理向电子化管理的转变,管理方式以办公系统的计算机自动化和网络为依托,以电子文件的形式把以往手续繁杂的办公行为转变为容易储存、查找的电子信息。简言之,是一种手工模式向智能模式的转变。

(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指文件从产生直到因丧失作用而被销毁,或者因其具有长远历史价值而被档案馆永久保存的整体运动过程。是研究文件从最初形成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运动过程,是研究文件属性与管理者主体行为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是对文件到档案运动过程和规律的客观描述和科学抽象。文件生命周期理念提示了文件运动的3个阶段,即现行阶段、暂行保存阶段和永久保存阶段。

(3)前端控制理论。是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全程控制原则,对电子文件从生成到归档的整个过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要求,把可以预先设定的监控功能和档案管理功能,嵌入协从办公系统(OA系统)和各业务系统,对文件、档案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并在文件形成和维护阶段进行有效地监督,从而实现对电子文件的超前控制和全程管理。

(4)文档一体化。以文件的生命周期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对文件处理环节和档案处理环节的有效衔接,借助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把“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这两个管理系统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中的两个子系统,从组织制度、管理方式到工作程序都实现科学、真正的统一管理,确保文件在整体运动过程中实现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文档一体化的实施必须依赖于规范化的公文处理,从文书处理工作开始实行规范化,对文书档案进行超前控制,使文书档案在经过规范化的处理后,形成一个最终归宿和最长久的价值体现,从而达到文件处理精炼化、完成案卷系统化、查找利用标准化,充分发挥档案的真正效果。

2 文书档案电子化的管理办法

(1)文书档案电子文件的收集与归档。随着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运用,文书电子文件的收集与积累往往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的,其收集与归档比纸质文件更为困难和复杂。由于电子文件从形成到归档有一段时间间隔,因此电子文件就有被更改的可能,而且任何修改、删除都可以做到不留痕迹,所以电子文件的收集要由形成部门及时收集并归档,然后移交综合档案室集中管理,不得由个人分散保管。此外,电子文件归档时还要有附属于每一份文件的静态数据信息和动态数据信息。静态数据信息包括满足普通用户查询的原件属性信息,以及原件存储格式、处理工具、版本等生成环境的记录;动态数据信息包括创建、校审、审定、归档、接收、变更、下载利用等贯穿于该文件的一切处理过程的记录,以加强档案原始性的认定,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利用。同时,电子文件的数据信息也是档案管理人员在接收电子原件时进行核对、审验的依据,不符合要求时发回归档人。数据信息应该以系统自动提取为主,减少人为干预。

(2)文书电子档案的存储与备份。电子档案是现代科技产物,它的生存和可读性依赖于计算机的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对归档的各种类型的文件,应采取通用的主流存储格式,对非通用格式的电子文件,应提供格式转换功能。对电子档案的存储设备应考虑其成熟性和发展性,尤其是对不公开的机密电子档案应具有脱机保管的能力。电子档案备份、恢复是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的安全保障,应建立一个从系统备份、数据库备份、网络备份到电子原件备份的有效备份及恢复系统。一般情况下,电子档案是以脱机方式存储在磁光介质上,至少一式两套,一套封存,一套供查阅利用,必要时复制第三套,异地保存。

(3)文书电子档案双套制保管模式。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虽然电子档案的利用有很多优点,但由于电子档案便于修改、拷贝和难以防伪的特点,以及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电子档案传递带来的档案信息丢失、失真、泄密等问题,容易使人们对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失去信任,而认为纸质档案的原始性则更具有说服力。因此,文书电子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采取“双轨制”,归档内容形成“双套制”,即纸介质与磁光介质两种文件一起归档,形成内容相同的两套档案,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如果文书电子档案信息丢失,那么也会有纸质的档案内容存在。可以预见,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双套归档的局面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各方面条件的具备,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独立地转化为档案,多种介质并存的状况将长期存在。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篇10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以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启动为契机,进行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大力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高等教育中的工程实践性,弥补创新性缺陷。以一线工程师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优势和特点,构建“3+1(x)、校企联合双导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做好理论基础教学的同时,依托湖北荆州地方及区域经济建设,在信息类专业培养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上,对多个专业方向进行重点建设,形成该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一线工程师的实践训练和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具备在电子信息行业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开发、制造、生产、维护、营销、服务以及管理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

2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一线工程师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探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独立学院和企业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按照电子信息企业对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确定毕业生应具备从事该岗位的能力,然后由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研究如何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这些能力,开设培养这些能力的有关课程,通过4年的教学,最后考核学生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以电子信息企业用人需求及岗位的设置为依据,进行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研究:将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直接过渡到学校教学工作中来,并将企业对毕业生的前期培养内容纳入课堂,形成教学课堂与企业岗前培训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能够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形成“3+1(x)、校企联合双导师”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3+1(x)”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中,“3”是指前3年学生以在校学习为主,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1”是指第4年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结合企业的产品研制开发、产品生产过程和科研课题,进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强化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x是指按“几个不同专业方向”的特色培养,依照电子信息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提供几个不同专业方向,使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完要求的基础课程、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后,由学生自己依兴趣和对市场用人需求判断来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校企联合双导师”的指导学生模式是利用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教学环境、湖北荆州地方及区域经济的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在企业生产实践获取的实践能力有机融合,以培养一线工程师应用型技术人才。从学生入学开始,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选派教学、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学生的专业双导师,采取“手把手教”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

3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以“精简、必需、够用、适用”的原则制定课程标准,设置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课程3大类课程平台,并突出以“一线工程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需要掌握的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该专业需设置的课程,具体落实到理论教学的4大课程平台和实验教学的4层技术训练的教学单元设计中。广开渠道,及时与电子信息企业的进行联系,了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并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的实际就业的分布情况和就业状况,不断优化课程设置。

3.1理论课程教学体系1)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在“精简、必需、够用、适用”的原则下,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其主要课程包括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和国防教育等课程。公共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根据电子信息技术及湖北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对传统学科课程进行重组,减少理论课程门数,适当压缩理论课学时数,其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和c语言程序设计。3)专业技术课程平台。依据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专业技术课程门数重新整合,其主要课程包括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理论课程,通过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电子信息行业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素养。4)专业方向课程平台。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信息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前沿动态,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突出专业特色,反映电子信息企业对岗位的需要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方向课程设置注重职业技术与技能的掌握及应用,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爱好和兴趣,选择专业方向课程,彰显学生的个性。

3.2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包括实验、各类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及工程意识培养为突破口,构建科学、合理、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1)基础入门层。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以基础课程实验及工程技术训练初步为主要形式。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实验、电工电子初步实习和计算机操作实验。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技能型实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职业习惯及规范操作,树立初步的工程意识,为后续技术层的学习打下基础。2)基础技术层。是在学生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后,注重培养就业岗位必需的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应用的能力。通过基础技术训练后,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小的电子装置,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并具有成就感。使学生尽早树立工程意识。3)专业技术层。以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为主,进行电子装置的维护维修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软硬件技术开发实习和专业课程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设计综合能力。4)综合提高层。主要以学科竞赛活动、毕业设计为主,进行综合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以及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由教师出题,或是学生自拟题目,能独立或合作完成,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3.3素质课程教学体系1)人文素质。学生应加强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此设置公共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文学名著欣赏、外国美术欣赏、音乐鉴赏、大学生情商等课程。2)思想素质。学生应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对人民、国家、集体献身的精神。为此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式与政策课程。并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四年的各个环节之中。3)心理素质。素质教育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发挥其作用。大学生的良好的心理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通过入学教育、辅导员及班主任的谈心、大学生心理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4)身体素质。学生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除教学计划中一、二、三学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外,其它学期进行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体育俱乐部包括排球、篮球、足球、艺术体操、武术等。

4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改革中,鉴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特点,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对于学科基础课程,重点加强基础理论教学,辅以实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专业技术课程,重点加强实验教学,强调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对于专业方向课程,重点加强与实际的结合,尤其是要加强与电子信息行业结合,引入工程技术实例,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对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提出“淡化数学推导,注重数学运算的物理内涵;密切联系实际,引入工程技术实例;加强计算机应用,强化学生计算机辅助计算和仿真设计的能力”的建设思路,实现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渗透,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渗透,理论分析、机辅分析和工程技术渗透。如《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其特点是概念抽象,数学公式繁杂,各种变换不易理解,计算较为复杂。将Matlab引入到该课程教学中,利用软件实现数字信号处理的仿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仿真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不易表述和难以说明的问题通过计算机可视化的方法表示出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针对独立学院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引入了手机的DSP、生物指纹系统、心电信号处理及地震信号处理等工程实例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在原有的“黑板板书,媒体课件,课堂教学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将计算机仿真演示与网络教学平台引入课堂教学,形成“五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按照工程技术问题和工程技术项目进行组织和更新教学内容,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问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5“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重点,造就一支学术水平高、教育理念先进、结构合理、满足特色专业教学需要的“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为特色专业的形成提供根本保障。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双师型”教师结构。“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此外,有计划聘请校外信息行业的业务骨干和人员定期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和实习基地的业务活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为选派老师到生产企业参加生产实践,这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最有效途径;开展校企联合,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锻炼教师的应用工程实践和管理能力;鼓励教师在生产企业兼职,开展咨询、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等项目;要求每位教师要与生产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经常到生产企业实践;建立一项长期、稳定和有效的制度,确保教师有固定的时间到生产企业进行实践活动,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子工程师、高级程序员等。

6开放和建设创新实验室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最大的难题。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觉加强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很难,仅靠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传统方式还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实验室可以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在课内做实验没来得及完成的,或学生自己有想法做些项目,可以随时向实验室管理员预约,安排相关的教师进行指导,并提供一些元器件。此外,还可以建立创新实验室,对一些动手能力强、对电子制作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地引导他们,把他们吸引到实验室来,安排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平时做好培训工作,以电子设计竞赛为引导,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并将竞赛成绩和课程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成绩和学分相结合,组织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验室管理模式上进行完善,建立以实验室管理教师为主体、以优秀学生为辅助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7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