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早教十篇

时间:2023-04-10 04:32:05

关于幼儿早教

关于幼儿早教篇1

一、游戏与幼儿数学教育

建构学说源于皮亚杰认识论。近年来随着人类认识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结合学科的特点得到了深入具体的探讨,日渐形成了数学意义下的建构学说。那么在游戏活动中如何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呢?它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原则。幼儿的一切学习过程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得到。大班幼儿的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要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那么游戏情节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兴趣,如请幼儿按所穿鞋的种类(皮鞋、运动鞋、布鞋)排队,按照鞋号大小进行排序、计数的训练;在“模拟招待客人”中使幼儿在摆放茶具、点心的过程中积累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

二是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大班幼儿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由于各个幼儿所出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所得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的时候必须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并针对幼儿不同表现施以适当的教育。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使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三是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两点:第一,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主体性体现了幼儿是学习过程中发展的主人。第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达了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活动;而玩具是游戏的工具,也可以看作是数学教育课堂的操作教具。因此在游戏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就必须对玩具的设置加以重视。玩具应能多方面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及创造力,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吸引力并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大班幼儿的玩具应更多的满足于幼儿的智力,体力积极活动的要求,能表现出细节特征,能引起幼儿快乐和喜悦的情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美感。

二、生活与幼儿数学教育

1、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们学习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和描述周围世界的过程。数学是抽象的。例如,1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一棵树、一朵花。数学本身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当它与客观事物结合,便有了全新的含义。在孩子眼中,以往他们看到的树、房子、汽车等具体的事物,一旦建立了数学的概念,就可能变成2棵树、3栋房子、4辆汽车,习以为常的事物就突然具有了新的含义了,他们也得以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和描述周围世界。数学融入了他们的头脑中,便成为了他人观察和思维的基本方式。幼儿以这种观察――发现的方式感受着数学,这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

2、在游戏中积累数学经验。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在游戏体验中能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玩沙玩水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幼儿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沙和水,感知容量守恒。沙子和水混合后还可垒成多种立体模型,使幼儿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在各种角色游戏中,更有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如在商店的游戏中,幼儿可以将商店分类摆放,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其他如抢椅子游戏、也可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游戏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

3、欣赏数学故事、数学儿歌。为了丰富数学活动的形式,引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我们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了许多生活化的蕴藏着各种数学关系的数学故事、数学儿歌、数学游戏,在幼儿生活中渗透相关的数学知识。比如通过欣赏数学故事《骄傲的“0”》、《快乐的明天》,让幼儿了解9与10的关系,正确理解时间概念;通过欣赏《猪八戒分西瓜》可了解等分;通过欣赏数学儿歌《数数歌》、《拍手歌》来学习1-10的数数,此外还有《开汽车》、《一只青蛙》等朗朗上口的数学儿歌均蕴含着不同的数学知识。

关于幼儿早教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早期阅读;语言;趋势

一、幼儿早期阅读及其重要性

早期阅读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有研究表明,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恰当的阅读培养,可以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幼儿识字欲望,进而积累一定的书面语言知识和识字能力,而且还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逻辑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总之,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二、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存在的误区

1.幼儿教师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存在误区

部分教师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内涵认识片面,忽视幼儿早期阅读,未意识到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部分教师对早期阅读教育目标存在误区,追求教学过程中阅读的数量和学习的效率,而忽视对幼儿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利于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

2.幼儿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存在误区

部分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概念模糊,把早期阅读教育的责任都推给幼儿园,而忽视自身对幼儿教育的责任,缺乏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相关知识,从思想上对幼儿阅读教育不够重视;同时,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认为幼儿能够多背几首诗词,多识几个字就算有效果,而忽视幼儿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三、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创新途径

1.创新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法

幼儿教师在幼儿早期阅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教师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幼儿的阅读效果。幼儿教师要创新早期阅读教育方法,游戏阅读法、多媒体阅读法、自主阅读复述法、故事阅读法等等。例如,故事《我被亲了好几下》,根据画面文字内容“爸爸亲妈妈一下”“我的鞋子亲石头一下”……幼儿边听文字讲述,边观察欣赏动画画面,有利于幼儿正确地复述阅读内容,提高幼儿阅读理解能力。

2.创设宽松的幼儿早期互动阅读氛围

要想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早期阅读氛围,幼儿教师要在幼儿阅读和书写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指导,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早期阅读《早上好》,教师可采用表演互动的方式,让身穿不同服装的四国娃娃玩具相互打招呼问候“早上好”,幼儿通过视、听两方面感知动作、含义和语音。幼儿会对中、美、德、日四国的语言产生兴趣,还进一步拓宽了幼儿的语言范围和视野。

3.创建幼儿教师与家庭的系统联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教师通过召开家长会或者家访,与家长要及时的沟通,向家长渗透早期阅读教育理念,为家长提供一定的阅读资料,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早期阅读家庭环境,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水平。幼儿早期阅读教学在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下,会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总之,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发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对幼儿开展良好的早期阅读教育需要教师、家长、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通过认真研究、大胆尝试,为幼儿的健康、全面成长开辟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魏敏,刘岩.大班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关于幼儿早教篇3

【关 键 词】 幼儿园;早期阅读;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阅读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最佳伴侣。阅读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不仅可以让人们明白更多的道理,也能使人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针对现在愈加突出的儿童阅读障碍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历对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现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研究,发现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笔者针对这些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然后就如何加强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情况,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第二部分中的教育内容与要求方面对语言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而早期阅读活动作为重点首次被单独提出,引发了社会对早期阅读的强烈关注,其中,提出了培养幼儿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合的兴趣以及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学前阅读和学前书写技能等要求。[1]

2. 2010年,《3―6岁儿童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出台更是为早期阅读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南》中对于语言领域的阅读与书写准备方面明确提出了喜欢新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等三个目标。早期阅读作为家长、老师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幼儿语言领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1)对影响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因素进行研究。(2)提出解决的有效对策。

2.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活动是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学习具有重要价值。(2)实际意义: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增强儿童对阅读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还能够培养儿童对书面语言的爱好,增强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学者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外已经有关于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方面的研究。美国学者在对六岁幼儿的阅读研究中发现,阅读能力较高的幼儿,一般来说其求知欲也相对较强。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外研究学者开始表现出对早期阅读研究的极大兴趣,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研究学者们开始通过理性的研究数据来验证前人的假设。最初研究者们发现:幼儿的早期阅读和书写行为没有发生在一个相对的时间内,也不是只有接受正统的教育后才会发生,幼儿通常在口头语言表达的同时,对书面语言激发了兴趣和需要,在生活中就发生了早期的读写行为。[2]这表明了早期阅读的必要性以及研究的可行性。

2. 国内学者的研究。目前就笔者所收集参考的文献资料来看,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早期阅读的理论研究方面愈加重视。包括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中的阅读材料、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中的环境创设、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中的教师参与等等方面,都有相对成熟的理论研究。

如张明红从信息加工学理论这一领域进行拓展研究,提出了教师指导幼儿阅读的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以及认知策略。[3]这不仅指出了交换式参与指导幼儿早期阅读的实践方法,并且将信息加工学理论与早期阅读相结合。

梁洁纹(2009)提出了在图画书阅读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阅读的具体方法,“引导幼儿观察书中的画面片段,将书中画面情节对幼儿进行引导,使幼儿戴着真感情投入到画面意境中。”[4]王文静在从教师自身出发影响幼儿早期阅读的因素研究中表明,教师不仅需要对课程有着比较大量的了解和认识,还要熟练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才能帮助幼儿进行有效的阅读。[5]

郑蓓丰和陆秋红研究发现影响幼儿早期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阅读环境的创设。[6]许晓蓉(2008)也提出了三类创设合适阅读环境的方法,即制作阅读墙,开展自主阅读区,创设亲子图书室。[7]

二、影响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开展的因素

1. 影响幼儿园早期阅读环境创设的因素。第一,教师的文化教育程度对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有着很大的影响,笔者通过观察与访谈发现幼儿园教师对于早期阅读活动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表层,对环境创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可供发挥的余地较少。第二,幼儿园的物质资源也对早期阅读活动的环境创设有着潜在的影响。幼儿园应该根据园内的实际情况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早期阅读环境。

2. 影响幼儿园早期阅读材料的选择与投放情况的因素。以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为例,物质材料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对早期阅读活动材料的投放力度不够,这就影响了早期阅读材料的丰富性;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形式丰富多样,这就决定了选择合适的早期阅读材料的重要性,幼儿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更倾向于绘本、童话、童谣等。

3. 影响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早期阅读指导的因素。第一,幼儿园对园内教师的培训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念。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幼儿园内对于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强,并且形式化过重,且教师对培训的认知不足,培训的实际效果并不如预期。第二,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教师对于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幼儿园内的教师能够认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师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早期阅读的指导情况也因此不同。

4. 影响幼儿在早期阅读活动中表现情况的因素。第一,笔者通过观察发现,教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对幼儿的态度和指导,对幼儿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表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幼儿园早期阅读的坏境与材料的选择投放情况也影响着幼儿的早期阅读表现。第三,由于幼儿存在身心发展方面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以及阅读态度都是不同的。

5. 影响家长重视参与程度的因素。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情况以及家庭收入都对幼儿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表现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对孩子教育观念的差别、祖辈对幼儿的过度溺爱导致了家庭内部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观念的矛盾。

三、研究的对策

(一)创设和谐的早期阅读活动环境

和谐的早期阅读活动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二是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在物质环境方面,对于阅读角、阅读墙的设计,教师既可以根据幼儿园本月的主题活动来设计,也可以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共同设计,这样不仅可以丰富阅读角、阅读墙的设计内容,还可以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到早期阅读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早期阅读活动的兴趣。

(二)提供丰富且合适的早期阅读材料

第一,幼儿园应该将园内的物质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为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加大对早期阅读方面的投入力度。第二,早期阅读材料的选择应该要符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针对大、中、小班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取合适的早期阅读材料。第三,幼儿园早期阅读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这样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指导时可以更加具有启发性的引导,并且将问题拓展深度,促进幼儿阅读思维的形成。

(三)提高教师指导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能力

第一,幼儿园应该加强对教师早期阅读指导能力方面的培训,请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在园内开展讲座,为教师们答疑解惑,并避免培训的形式化、流程化。第二,教师自己应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在对幼儿的早期阅读进行指导时,能够倾听每一位幼儿遇到的问题并协助幼儿解决,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园内的培训。第三,教师应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阅读活动,包括阅读区教育活动、亲子阅读活动和集体阅读活动等等,教师在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时,应尽可能地将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整合到一起,这样可以更加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态度

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教师应该重视对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第二,注重培养幼儿与同伴的阅读分享和交流,当孩子们因为争夺同一本书而产生矛盾时,怎样引导幼儿学会分享至关重要。第三,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都存在个体差异性,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应耐心细致地观察幼儿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对每一位幼儿给予适合恰当的指导。

(五)加强家园合作

第一,针对有些家长对于早期阅读教育观念的偏差,幼儿园可以请幼教专家学者们为家长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讲座,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第二,幼儿早期阅读水平的发展,离不开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家长们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要为幼儿树立良好阅读榜样和正确阅读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幼儿园设立早期阅读活动的家长开放日,在开放日的学习中,家长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了解自己孩子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并能直接有效地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谈话,这样既可以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能够加强家长与园方的交流,实现共同促进幼儿早期阅读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 周兢. 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 学前教育研究,2005(1).

[3] 张明红. 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理论看早期阅读的教学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2005(1):23-30.

[4] 梁洁纹. 幼儿图画书阅读活动的指导策略[J].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5):21-23.

[5] 王文静. 阅读与儿童发展[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164-165.

关于幼儿早教篇4

[关键词] 幼儿;早期教育;发育商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a)-0086-02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度日益提高,而人们针对早期教育(简称早教)在对幼儿教育方面是否能起到作用还存在一定的疑虑,对早教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和明确[1],可以增进我国在幼儿教育工作方便的开展,提高我国的个人平均素质,为对影响健康幼儿早期教育的因素和早期教育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自愿参加早教的健康幼儿62名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组研究对象为自愿参加的早教的健康幼儿,共有62名幼儿,定为实验组,该组幼儿在进行早教分组的月龄在1个半月至30个月之间,平均(13.3±8.3)个月左右,幼儿发育商在70~111之间,平均值为(89.2±10.5),选择与实验组幼儿基础资料相仿的62名幼儿作为对照组,两组幼儿在月龄、健康、父母或带养人的受教育情况等问题上差异小,基本相同。

1.2 方法

针对实验组幼儿,在进行早期教育只前,对其发育商值进行检测,并且在进行早教后定期对幼儿的发育商进行检测,时间间隔在每3个月之间,发育商的检测应用高振敏等人[2]的幼儿发育诊断量表[3],进行评估者避免接触幼儿的早教工作,以防止出现评估失效的问题。通过对幼儿首次的发育商测定,给与个体幼儿制定相应的早教方案,并通过幼儿接受早教后的效果和幼儿发育商的测定对早教方案进行调整。幼儿进行早起教育的时间设定分别是1次/月、2次/月、4次/月及8次/月4种,每次进行培训的时间在90 min左右,有专业的培训老师以不同形式对幼儿进行培训,形式多彩,以便提高幼儿兴趣,相应的培训方法在其余时间需要在家长的配合下独立完成、记录,家长培训的资料应给与培训老师进行综合统计。另外,本组家长全部进行保健知识、儿童营养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并尽量参与和幼儿之间的亲子游戏等。而对于对照组幼儿,在进行调查分组时,对其进行发育商的检测,作为基础信息值,后期不参与任何早已教育课程,在9个月后对对照组幼儿进行第二次发育商的检测。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0软件对该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处理,计数资料采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对比实验前后发育商的情况对比

该组资料中,实验组幼儿共62名,在早教前的发育商平均值为(90.1±10.5),在该次对比实验后的发育商值为(112.0±16.8),即实验组在经过早期教育9个月后的发育商提高了(21.8±13.7)分,而对照组幼儿在入队前的发育商值为(91.0±9.8),在该次对比实验之后的发育商值额为(94.0±10.2),发育商经过9个月提高了(3.0±9.8),说明实验组在经过早教后,发育商的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幼儿,并且两组幼儿的发育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57,P

2.2 实验组幼儿实验对比前发育商的时间段分布情况

实验组幼儿在实验对比中各个阶段的发育商变化见表1。

从表1中实验组幼儿的发育商分布中发现,在实验对比前,实验组幼儿有分布可知,有30例在中等水平之下,发育商的中等水平值在90~109,优秀水平为129以上,该组数据显示只有1例幼儿发育商值在中等以上,在9个月的早教培训后,仅有4例在中等以下,33例在中等水平以上,其中有12例已经达到优秀水平,在不同阶段的对比中,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与意义(P

2.3 提高幼儿发育商的因素

经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影响幼儿发育商的因素有很多[4],首先是幼儿完成家庭作业的程度,决定型系数在R2=0.58,即幼儿发育商的提高有58%的概率是因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而决定,第二是参与早期教育中心进行培训的频次(R2=0.018),第三是幼儿性别(R2=0.017)。

3 讨论

该研究显示,实验组幼儿在经过早教培训后的发育商值有显著的提高,并且在3、6、9个月之间,有点递增的趋势,从时间与培训效果的角度分析,幼儿在经过早教的时间不宜过短,应满足9个月以上的早教时间,该组实验后发现,实验组经过培训后,幼儿发育商平均提高21.8分。对照组仅提高3分,实验组为对照组7倍以上,两组的对比值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表明,早教对于健康的幼儿发育是非常有效的,可能由于幼儿在早期的发育中神经系统的可塑造性比较强[5]。并且与早教的老师于家长配合有很大关系[6],该组数据分析说明,早教的效果与幼儿完成家庭作用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其系数为R2=0.58,另在幼儿在参与早教的频率也会直接影响早教水平,频次越多越会增强效果,但是每月1~2次的进行早教也是可行的,但要在完成家庭作业的基础之上。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有利于幼儿的大脑、智商以及运动等发育,明显优于未经早期教育的幼儿,是提升幼儿发育商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穆凤霞,孙春荣,付立平,等.北京市怀柔区0~18个月婴幼儿早期教育效果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3):229-231.

[2] 李彩红.早期教育对幼儿体格和智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0(34):373.

[3] 李美玲.婴幼儿早期教育与潜能开发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7):171-173.

[4] 耿庆妍,岳晓红,徐大宁.个性化教育对婴幼儿体格及智能发育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8):194-195.

[5] 徐志兵,杜德锋,张晓雁.早期教育对早产儿大运动发育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9):396.

关于幼儿早教篇5

【关键词】“和”文化 儿童早期 音乐教育

“和”作为中国音乐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有“中和”“和谐”“中和美”等意。“和”作为中国音乐思想的一个文化母体概念,由之生发出的基本音乐思想反映了国人对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的理想。①“和”文化视野下,音乐教育活动应体现为音乐教育目标的和谐、环境的和谐、内容的和谐。

脑科学的发展和婴儿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为儿童早期教育发展提供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依据。美国音乐教育家戈登教授认为,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是实施基础音乐教育之基础,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及音乐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在儿童年龄的关键期给予孩子正确的音乐教育。音乐才能不是天生的,后天的教育及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给予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应是适宜的、和谐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如何开展适宜的、促进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作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起了从事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教师、研究人员、家长等的关注(本文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主要特指:社会教育机构中对0至3岁婴幼儿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体音乐教育活动)。笔者立足于“和”文化背景,力求探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目标的和谐――音乐教育与儿童全面发展相“和”

“音乐教育对于婴幼儿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良好有效的音乐教育将丰富婴幼儿的生活,带给其一个快乐的童年,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无与伦比的智慧!音乐教育将为婴幼儿一生的幸福快乐奠定极其重要的基础。”③充分阐述了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儿童早期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的人的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儿童学习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让儿童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享受快乐,获得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要处理好情感、认知、技能3个具体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音乐教育与儿童全面发展相“和”。

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环境的和谐――音乐教育环境与儿童个体发展相“和”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④所以创设和谐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环境将直接关系到婴幼儿个体的发展。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环境的和谐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和谐。

(一)物质环境的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以声音、色彩为关键要素的环境创设上要注意以下两点:

1.色彩和谐

4个月左右的婴儿已经表现出对色彩的喜好,比较喜欢红、橙、黄等暖色,不喜欢蓝色、紫色等冷色。所以在创设活动环境,装饰教室墙壁、划分活动区域、选择玩教具色彩时,首先要注意色彩协调、温馨,色彩对比度不能跳跃过大,尤其不要出现黑色等冷色,最好选用淡粉色、淡绿色、淡黄色等色彩。

2.音响和谐

音响的和谐体现在:播放音乐的音响器材材质要优良,音乐作品制作音效要精良,播放的音乐作品风格要丰富;教师组织活动时语音要柔和、亲切,语调有变化,抑扬顿挫,切记声音不宜过大过响、尖利刺耳,否则将会影响听力,发展不完备的婴幼儿听力,对婴幼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精神环境的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在开展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活动时的人际关系及相应的心理氛围。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婴幼儿、婴幼儿与婴幼儿、教师与家长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发展。创设和谐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精神环境的核心是建立和谐、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

1.教师与婴幼儿关系的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做到真心喜欢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婴幼儿,尊重、支持、接受每一个婴幼儿的行为;组织活动中要做到教态自然、姿势优雅、有亲和力,尽量采用适宜的身体语言动作,如微笑、点头、注视、肯定性手势等表示对婴幼儿的关心、接纳、、鼓励,使每一个婴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受到尊重与鼓励。

2.婴幼儿与婴幼儿关系的和谐

早教活动参与课程的班额成员要相对固定,变化不要太大。婴幼儿有一个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每次参与活动的是固定熟悉的人,将给婴幼儿一个心理的安全感。在活动环节设计和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婴幼儿学会观察、学会合作与互助,学会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婴幼儿学会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方式,如学会玩具的共享、习惯说礼貌用语等,让集体充满相互关心、友爱互助的和谐精神环境。

3.教师与家长关系的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采用亲子活动的方式,家长与婴幼儿一起参与活动,家长的配合尤其重要。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将自己的教学意图准确传递给家长;在活动后,教师要注意与家长沟通交流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方面的问题。教师只有与家长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完成对婴幼儿的早期音乐教育。

三、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课程内容的和谐――音乐教育内容与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相“和”

多元智能理论创立者加德纳教授曾说过:“在个体可能具有的所有天赋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大量儿童之所以表现出音乐能力欠缺,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不具备这种音乐能力,而是由于他们在最容易接受音乐教育的年龄,缺少了耳朵、心灵的训练,从而缺失了天生的音乐能力。婴幼儿音乐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倾听、歌曲演唱、韵律活动、乐器演奏能力等方面。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内容大多包括倾听训练、歌唱训练、韵律活动、乐器演奏训练等,每项内容的选择要与婴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特点和谐一致。

(一)倾听训练的内容与婴幼儿听觉能力发展相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课程首先应该培养婴幼儿敏锐的音乐听觉能力,倾听训练是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训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婴幼儿的音乐听辨能力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给予婴幼儿的音乐听觉训练也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引导婴幼儿聆听生活环境中的声响,如听辨人声(妈妈爸爸的声音)、关注小婴儿自己发出的咿咿呀呀声;其次寻找周围环境的声音(如厨房、寝室、客厅、教室等发出的声音)、分辨动物的叫声等;最后进行声音记忆训练:如对对比度较大的乐器声音的辨别记忆等,从而逐渐提升婴幼儿对声音的辨别能力,既促进了婴幼儿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又丰富了婴幼儿的听觉经验,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歌曲演唱的内容与婴幼儿歌唱能力发展相和谐

通过歌曲的演唱,可以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歌唱能力和音调感。在选择演唱的歌曲时要注意:选择歌词要与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相和谐:歌词要有许多重复词汇和短语;尽可能多地选择即使婴幼儿不会唱但也能和其所胜任的活动联系起来的歌曲(如每次活动前的问候歌、姓名游戏、歌唱游戏、问答与呼应歌曲等),便于婴幼儿理解和跟随演唱。

选择曲调要与婴幼儿的音域发展和节奏理解能力发展相和谐:曲调一般由四分、八分音符构成,节奏简单;旋律音区在中声区,音程跳度不大且音域不宽的歌曲。

选择歌曲的风格应丰富一些,既有活泼欢快的又有安静优美的,既有中国传统的又有国外古典优美的,便于婴幼儿接受不同风格歌曲的熏陶,感受歌曲的美。按照歌词、曲调和风格的要求选择适宜婴幼儿演唱的歌曲,可以加强婴幼儿对短旋律的体验和歌词的理解,丰富婴幼儿的词汇、增强语感,丰富内心情感,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三)韵律活动的内容与婴幼儿身体随乐能力发展相和谐

婴幼儿是通过动作来感知世界的。韵律活动可以训练婴幼儿的随乐能力,促使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音乐节奏协调一致。3岁前的婴幼儿非常喜欢跟随家长和老师一边哼唱一边做一些简单的游戏性动作,如点头、扭胯、蹦跳等。对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可以以被动运动的方式让婴幼儿参与律动,如颠弹、拍打、触摸等,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婴幼儿则可以创造条件,让婴幼儿主动参与律动,如拍手、点头、敲击乐器等。所以0至3岁婴幼儿韵律活动选择内容要根据不同年龄、月龄的婴幼儿来进行选择,韵律活动内容要与婴幼儿身体随乐能力相和谐,增强婴幼儿的本体感,体验身体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

(四)乐器演奏内容与婴幼儿演奏能力相和谐

音乐是符号的艺术,通过乐器的演奏可以训练儿童的“乐器演奏”能力和音乐表现创造能力。但0至3岁婴幼儿的“乐器演奏”与成人的乐器演奏不同,更多地倾向于“玩奏”,如乐器音色的探索、乐器演奏开始与结束的练习、简单乐器的亲子合乐而奏等。教师与家长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幼儿的“演奏”,不能纠结于节奏、拍点是否精准,应鼓励幼儿参与活动中,体会到乐器“演奏”的快乐。

总之,在选择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婴幼儿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做到音乐教育内容与幼儿情感、认知、技能发展相和谐。

综上所述,“和”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即是确定适宜婴幼儿特点的情感、认知、技能的目标,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选择和谐的教育内容,引导婴幼儿在和谐的早期音乐教育活动中学习,获得婴幼儿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注:本文为成都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S13SA03)

注释:

①夏滟洲.对作为审美范畴“和”的研究――兼及先秦音乐思想史研究方略思考[Z].中国音乐学网,2009-4.

②朱经白.发挥社会音乐教育功能――促进少儿素质全面提高[J].人民音乐,1997(9).

③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于幼儿早教篇6

【关键词】早期阅读,家园共育,221模式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早期阅读教育受到了幼教界和家长们的关注。《教育大辞典》定义早期阅读是指儿童一岁半以后即开始的阅读,主要由成人将儿童读物中的内容读给儿童听,儿童识字后进入自己的阅读。关于早期阅读教育目前在国际幼儿教育界基本达成共识,即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应从出生开始,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应提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元教育模式。结合早期阅读的相关研究以及实际工作经验,摸索了一套早期阅读家园共育模式即221模式,即一家一园两个优质阅读环境,一日一会两个特色阅读活动,一人一档一个专属阅读计划。

一、一家一园,创设两个优质阅读环境

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指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环境和条件,让孩子接触书和书面语言,形成对文字的兴趣,知道怎样去看书等。良好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人获得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基础,而优质的阅读环境是儿童学会阅读技能的重要保障。有学者提出,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环境的质量与家长对早期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是否有早期阅读的正确观念、自身的阅读习惯以及是否掌握科学的指导策略等有密切关系。(李慧,2011)李燕芳等人综述了影响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环境因素,其中家庭或幼儿园的物理环境、亲子或师生的读写活动与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相关。幼儿的第一成长环境是家庭,入园之后有了第二成长环境是幼儿园,因此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创设家庭和幼儿园两个阅读环境。

如何基于家园共育思想,创设两个优质阅读环境?结合经验,谈一下具体的实施方案。(1)确定共同的阅读目标。通过家长会或问卷调查,向家长明确幼儿园的阅读目标,并了解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书目、亲子互动时间等。良好的家园共育基于双方的良好沟通,具体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优质阅读环境建立的前提。借助博客或微信平台等网络沟通平台,为家长提供如何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如何科学指导幼儿阅读,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书籍等信息。(2)幼儿园要提供丰富的阅读物理环境。从活动室布置开始,让幼儿接触到各种符号、标识、文字等不同的信息,到每个活动室的阅读角,摆放各类符合幼儿特点的书籍。(3)家长和老师的陪伴阅读。家长和老师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是优质阅读环境的保障。3-8岁是语言发展关键期,尤其是口语,主要包括词汇的丰富性,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成人的陪伴是最好的环境。有成人陪伴的阅读活动,既可以锻炼了口语能力,又形成与书对话的经验,启发幼儿思考书面语言的意义。因此鼓励家长和教师积极投入到幼儿早期阅读培养的过程中。

二、一日一会,开展两个特色阅读活动

有学者认为,组织专门的早期阅读活动,可以帮助儿童重新整理从其他活动中获得的零散的早期阅读经验,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也可以帮助儿童获得新的阅读经验。幼儿园组织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不同于幼儿平日在家与父母一起阅读或独自阅读,而是让幼儿在一个大的阅读环境中体验到阅读所带来的愉受。不仅如此,早期阅读活动还可以增加幼儿家长与幼儿,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幼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丰富阅读体验和情感。

幼儿的生活充满了游戏,以游戏为方式,也以游戏为目的。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既要结合幼儿特点,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幼儿融入其中,又要考虑家园互动的形式,让家长和教师真正的发挥阅读陪伴者的作用。所谓一日一会,指一个读书日,一个故事会。读书日定为每个月第二周的周五,每个班级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阅读经验提出活动方案。故事会指每年举办一次由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与的讲故事或表演故事的活动。如果说读书日是平常阅读教学工作的一种制度化,故事会就是一次聚会,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阅读活动。实际工作中,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对教师和家长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对早期阅读的科学认识,对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以及对早期阅读的材料选择等工作都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如成立早期阅读家园互助小组,通过网络沟通平台分享的学习,让更多家长掌握关于早期阅读的科学知识;教师也要学习早期阅读的相关研究,掌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自己班级学生的阅读经验;活动方案采用标准化教学案例,即园内教师共同制作一些教学案例,选出哪些更符合孩子特点,现场组织更好的教学案例制定成为标准化活动方案。

三、一人一档,建立一个专属阅读计划

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幼儿在阅读相关知识、识字水平和故事理解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年龄发展特征,而且幼儿早期阅读水平在学前阶段不断提高,且发展有一定的持续性。工作中观察发现,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存在差异,不同幼儿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如识字方面,有些幼儿入园时就已经认识三十个左右的汉字;在口语表达方面,有些幼儿在入园时刚刚会说话,而有些已经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给予每个孩子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实现早期阅读的家园共育最大的价值所在,即实现因人而异的教学。由于国内幼儿园班级容量都比较高,完全由教师完成这个工作会很困难。因此如何发挥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培养是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人一档就是每个幼儿在入园时建立的阅读档案,并制定入园后的阅读计划。这个过程需要避免家长之间的比较,也要向家长解释并非测量个体差异,而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情况,制定符合孩子自身发展的阅读计划。如填写幼儿档案以及阅读计划都是由家长自己带回家填写,收回后教师认真看每一份档案了解幼儿情况,作为制作阅读教案的依据。阅读档案的内容包括幼儿阅读技能的掌握情况,日常亲子阅读的时间安排,幼儿的阅读习惯,阅读书目等。阅读计划主要指阅读习惯的培养计划,如家长可以制定亲子阅读时间半小时,培养孩子自主阅读十五分钟等具体的目标和实施方案;阅读书目的采集计划,如订阅幼儿杂志一套,绘本图书十本,借阅故事书,参加幼儿互换书籍活动等等。

参考文献:

[1] 李慧,. 对幼儿家庭阅读环境现状的调查[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93-94

关于幼儿早教篇7

关键词:早期教育;阅读教学;幼儿发展;重要性

研究表明,较早开始阅读的儿童,智力发展的情况要好于较晚开始阅读的儿童。而且智力发展的速度也与阅读兴趣的高低以及阅读的数量、质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不仅如此,积极阅读的儿童在情感因素方面也表现得更为优秀。而且在全面施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智力因素对于幼儿未来的个人发展只起到一部分作用,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幼儿的非智力因素方面。而早期阅读恰好能够非常积极地影响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而且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够让幼儿变得更加自律、自强。

一、正确理解早期阅读,合理开展早期阅读教育

所谓早期一般是指儿童学前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年龄集中在1至6岁。这个时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阅读教育对于幼儿未来的语言发展来说非常关键。这个时期的阅读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对于文字读物的阅读,同时也包括幼儿利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活动完成的阅读。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讲,阅读文字读物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年龄较小的幼儿对于文字读物的阅读兴趣也不是很高,这时家长或教师就可以利用听觉或触觉的读物来让幼儿完成阅读,也可以利用图画读物让幼儿完成阅读。

可以说,早期的阅读教育首先要保证的是幼儿的阅读兴趣,而不是过分地讲求阅读成果,早期阅读教育更需要注重对于幼儿阅读兴趣的激发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因为毕竟幼儿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低,不太可能在这么小的年龄就通过阅读获取太多的知识。因此在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时候,家长和教师要明确教育目标,要让幼儿能够充分地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必要性阐述

幼儿在成长到3岁至6岁之间时,其语言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开始逐渐地认识符号、声音,并且开始将其所认识的声音和符号进行意义的关联。这个时期的幼儿能够完成一些基本的纯文字读物的阅读,而且也会逐渐地开始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身边的事物。

随着幼儿语言的迅速发展,幼儿对于外部语言知识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渴求状态,这个时期的幼儿会不自主地模仿说话、交谈和表达等等,在这个时期及时地对幼儿进行阅读教育,毫无疑问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幼儿对于语言知识的需求,而且此时开展的阅读教育会让幼儿的语言成长更为迅速。

另外,早期阅读不仅仅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让幼儿通过语言的感知和内心的想象来获取更多的生活阅历。幼儿语言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情感发展主要来自于自身的生活体验,但是幼儿的生活体验毕竟非常有限,而且由于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使得幼儿的情感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对于这方面同样可以通过阅读教育来弥补,利用阅读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情感的良好发展。

三、早期阅读教育的特点概括

早期阅读教育的特点其实就是幼儿心理特点在阅读教育过程中的写照,因为早期教育的对象就是幼儿,幼儿的认知特点就决定了早期阅读教育的特点。

首先,早期阅读教育必须认清方向,那就是要以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为目标,而不是以幼儿获取多少阅读知识作为衡量标准。因为这个时期幼儿阅读的主要方向是图文或者图声读物,更多地以促进幼儿的口语表达为目标,注重培养幼儿眼、口、耳等感官的协调能力。

其次,早期的阅读教育要区别于识字教育。很多家长和教师都将二者混为一谈,虽然阅读是幼儿识字的有效途径,但是这并不代表要将识字教育强加到阅读教育之中,因为识字教育强调的是幼儿知识的获得,最起码要强调幼儿通过识字教育学会了多少生字。但是阅读教育则不同,阅读教育更加注重对于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而且更加关注的是幼儿通过阅读而获得的情感发展和内心世界的成长。

最后,早期阅读教育要给予幼儿以最大的自利,要让幼儿在家长或者是教师的引导之下自行地选择阅读读物,而不是强制性地要求幼儿完成指定数量和名目的阅读,这其实也还是对于早期阅读教育主旨的强调。

四、早期阅读教育的策略探析

1.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兴趣对于任何阶段的任何教育而言都非常重要,在早期阅读教育过程中更是如此。3至6岁的幼儿根本谈不上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学习目标的明确,这个时期的幼儿对于任何事物的参与热情都需要以自身的兴趣作为支柱。而且早期阅读教育强调的并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情感的体验,这对幼儿的参与热情有着很高的要求,也就间接强调了早期阅读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

家长和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幼儿的个人意愿,虽然家长和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但是对于读物的选择也要充分地考虑幼儿的个人喜好。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要尽量选择声情并茂的有声读物,减少幼儿的阅读负荷;而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幼儿可以选择图文并茂的读物,提高幼儿对于读物的理解程度,降低幼儿的理解难度,维持并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2.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环境的作用对于阅读来讲可以说同样至关重要,良好的阅读环境会让幼儿不自主地安静下来,自觉自发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读物上来,这样既避免了幼儿因为情绪而产生的怠慢心理,同r又能够让幼儿更好地调动自己的感官因素,发挥自己的阅读积极性。

在幼儿园中要专为阅读教育开设读书角,要与其他活动区域保持适当的距离,能够为读书角的安逸和静谧创设外部条件。而且读书角里还要配备足够的儿童读物。教师也应该积极地加入到阅读过程中来,可以与幼儿分享阅读的收获,也可以点拨幼儿的阅读。

“对于幼儿教育而言,教师和家长要做到孩子多大,我们多大”,这样教育者才能和幼儿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才能真正影响幼儿的内心世界。教师应该主动放低姿态,悉心聆听幼儿的阅读成果,分享幼儿的阅读过程,让幼儿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更加乐于享受阅读的过程。

早期阅读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要教育举措,通过良好的早期阅读教育能够有效地开发幼儿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幼儿语言的良好发展。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正确理解早期阅读教育,合理规划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促进幼儿阅读兴趣的激发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让幼儿能够通过阅读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积累自己受益终身的阅读成果。

关于幼儿早教篇8

关键词:幼儿;早期言语;必要性;表达能力

在一定年龄段的幼儿教育中,尤其是3~6岁的儿童在语言启蒙教育上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而越来越多的相关学者以及心理学家,开始针对幼儿的心理工作和智力开发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关注幼儿在接受早期语言教育的成长发育过程以及心理状态。经过多年来的苦心研究和宝贵的教育经验,已经将幼儿的早期优化教育运用于实践工作中。在理论的研究中,凝聚了教育学者的教学精华,提出了具有总结性的教育意见。

一、幼儿早期语言教育对于幼儿发育的作用

从科学的角度去讨论,幼儿自出生开始,大脑和身体感官就对于外界传播的事物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在接受外来事物所传达出来的信号时,幼儿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立刻开始接受,所以,在这个时期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而且学习与模仿能力也处于最佳时期,在幼儿未来的成长中,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身体也开始逐渐走向成熟,身体的各项感官的敏感度也开始逐渐发达并且对于所学习的事物进行延伸。从教学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在知识的吸收上能够达到非常惊人的效果。在对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幼儿会尽可能地把看到和听到以及感受到的事物全部传输至大脑,然后,进行深度记忆,这样的学习效率对于一般青少年或是成年人来说是无法迅速做到的。在幼儿的大脑神经每接受一次感官刺激,进行一次思维运作时,在幼儿的大脑中就会产生新的神经感应进行延伸搭建,又或者是在原有的神经感应将接受的事物进行知识巩固,使其印象更加深刻。在一定意义上讲,幼儿的神经感应系统在知识的学习中建构得越稳定,对幼儿的智力开发所达到的效果就会越理想。

二、幼儿早期语言的形成有助于性格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心理学讲的一个人的性格,指的是人内在所具备的气质和心理素质等特征。对于幼儿来说,一般在一岁半至两岁左右的幼儿已经开始进入自我意识的初级阶段了。在幼儿对语言的认知不够完整、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时,幼儿本身的个体无法判断自己行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对于自己的心理调节和自我感受的深入分析上,更无法形成系统性认知,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到幼儿大约2岁左右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幼儿对语言的认知中,可以在表达自我的过程中使用语言,用语言来介绍自己,说出自己的名字,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在幼儿处于学习状态时,外界的事物对于幼儿的心理活动已经开始产生影响,从而幼儿在自我心理和行为的表现产生稳定而又独特的倾向。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故事《城市老鼠与乡下老鼠》来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入欣赏故事的状态,在引导过程中使幼儿放平心态,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师身上,接下来,教师出示有关故事情节的图片,用多彩的画面使幼儿更加专注于故事的情节。在故事中,城市老鼠带着乡下来的老鼠游览城市中的景色,由此,引发出语言教育的课题,教师出示乡村和城市两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幼儿对图片进行观察,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向同伴讲述城市和乡村的不同之处。并且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跟随教师的思路针对图片,找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之处以及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的区别,由此,对幼儿的语言启发进行系统性的锻炼。

综上所述,幼儿在早期语言教育教学中的发展一刻不能停留,并且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更新与完善。对于幼儿性格的培养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相关的研讨,通过不断的研究不难发现,幼儿的成长阶段非常短暂,也是幼儿在成长道路上需要经历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阶段中的幼儿,应尽早进行早期语言教育,并且在生活中充分地运用家庭以及外来环境所带来的印象进行间接性的教育。幼儿从外界所传播的信息中获取对语言的认知,并且开始对语言进行丰富化理解,如果在这段时期幼儿不能接受丰富的语言认知,一旦错过了对于幼儿个体未来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对此,从某种角度出发,对幼儿早期语言教育进行全面考虑,从中得出幼儿早期语言对于幼儿的成长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结论。

关于幼儿早教篇9

关键词 幼儿 早期阅读 能力培养 研究

早期阅读包括前阅读和前书写,它是指儿童有系统地学习阅读和书写以前所获得的与阅读和书写有关的知识、概念、行为、技能和态度。它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和多方面的准备,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识几个字和学写几个字。如它包括了儿童对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对图书的熟悉程度,对文字的功能和阅读书写的常规习俗的了解,对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认读书写一些书面文字,初步地运用这些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或达到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等等。幼儿早期阅读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没有经过正规的识字教育,他们完全不识字或只能识别极少量简单的文字。由于幼儿年龄小,身心发育尚不完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不多,因此,幼儿在阅读中的认知水平尤其是推理水平较低,幼儿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认知图式的简单性和单一性,他们的知识单元是简单的、零星的、孤立的,而且不能灵活地、合理地、触类旁通地运用这些知识单元,这必然限制了幼儿的阅读理解水平。因此,不能从文字中获得阅读材料的信息和低级的阅读理解力构成了早期阅读者的主要特征。那么,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呢?

一、为幼儿创造良好环境,引发幼儿阅读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幼儿的内部动机可以保证幼儿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的阅读效果。但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喜欢看书,而且部分幼儿对图书的好奇心最初也只是受潜在的动机力量驱使,需要通过实践获得成功和乐趣才能逐渐形成和稳固下来,因此,培养幼儿的内部动机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这主要指教师在读物内容和幼儿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幼儿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如:“一只凶狠的大灰狼说晚上要去吃小羊,可最后小羊却把大灰狼赶跑了,你就知道大

灰狼是怎样被赶跑的吗?这本书会告诉我们所发生的一切”。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并具有启发性,易造成幼儿心理上的悬念。

(二)利用兴趣的迁移。即使幼儿不喜欢阅读,但总有自己喜欢的事物或活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把幼儿对其他事物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阅读中来,如教师可以向一个对恐龙感兴趣的幼儿推荐说:“这本书叫《恐龙的时代》,里面有好多关于恐龙的故事呢,你想不想看?”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幼儿在进行阅读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的阅读习惯,提醒看书的方法,并鼓励幼儿自己修补图书,树立爱护图书的意识。同时注意个别教学,发现阅读有困难的幼儿,及时给予预防性的干预,提供个别帮助,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幼儿刚开始阅读时,往往是非常随意的,翻到哪一页就是哪一页,这样的翻书方法不仅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使幼儿无法有效地接受图书所提供的信息。

三、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根据幼儿的早期阅读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

四、引导幼儿早期阅读的方法

(一)提倡整合的阅读活动。托儿所、幼儿园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提倡整合的阅读活动是将书面语言学习与其他方面的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考虑从三种角度整合:一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整合;二是语言和其他学习内容的整合;三是静态学习与动态的学习方式的整合。

(二)教师直接介入阅读过程。婴幼儿的早期阅读不同于已初具文字阅读能力的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成人往往要直接介入阅读过程,成人的言语讲解是儿童理解读物内容的关键因素,儿童年龄越小,亲子共读的特征就越明显。教师和婴幼儿一起阅读,创造了教师带领婴幼儿阅读、指导婴幼儿阅读的条件。可以和婴幼儿平行阅读即共读一本书,也可以人手一册图书来阅读。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设想,将要求婴幼儿掌握的书面语言信息贯穿到阅读的过程中去,教师可以采用点画讲解、点读文字等方式帮助婴幼儿明确阅读内容,并正确掌握书面语言的信息。

(三)围绕阅读重点开展相关活动。每一次阅读内容均有一定的重点、难点,教师应当组织婴幼儿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可以灵活采用讨论、表演、游戏等形式,着重帮助婴幼儿深入地掌握学习内容和正确的学习方式。

五、教师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

在幼儿园的阅读实践中,教师始终是作用于幼儿阅读兴趣发展的最为直接和最具影响力的重要他人。不同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阅读兴趣较无意的陶冶和熏陶,教师具备专业素质,对幼儿早期阅读心理的把握较家长要正确的多,更倾向于运用多种指导策略有意识地、系统地影响幼儿的阅读兴趣。并且随着阅读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兴趣可以培养,阅读需要学习,幼儿的阅读兴趣受教师的指导策略影响。

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学习中对早期阅读的渗透。例如,M班的N教师注重将早期阅读渗透于幼儿的生活和学习,通过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接触早期阅读、体会早期阅读的快乐和功能,使幼儿在无形中产生对阅读的兴趣。

关于幼儿早教篇10

[论文摘要]:目前幼儿园已经出现多样化的低幼儿童教育形式,彰显社会对低幼儿童教育的需求十分旺盛,但幼儿园尚无足够数量与质量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政府应将低幼儿童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增加投入,加大监管力度,建立相应师资准入制度,并在大中专师范院校开设早教专业等,以缓解社会需求与教育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推动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要求孩子3岁前入园,这不仅标志着社会教育理念的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高质量学前教育需求的扩大。按照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普九”任务基本完成后,基础教育将向两极延伸,即向上延伸到高中阶段,向下延伸到0~6岁。目前,很多省市根据本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建立0--6岁完整的早期教育体系,反映了政府对社会早期教育需求的关注与重视。

一、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社会需求现状

    (一)幼儿园出现了多样化的低幼儿童教育形式    目前不少幼儿园应家长要求,开始开办托班(一般招收1.5岁至不满3周岁的低幼儿童)、亲子班(一般招收几个月至不满3周岁的低幼儿童及其家长共同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和随小班就读(一般是2.5岁至不足3周岁的低幼儿童被编到幼儿园小班生活和学习)等多种形式的低幼儿童教育。从笔者调查的103所幼儿园情况看,开办托班的幼儿园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33.98%;开展随小班就读教育形式的幼儿园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43.69%,这说明随小班就读和托班是幼儿园两种主要的低幼儿童教育形式,其次是开设亲子班,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20.38%;同时开办亲子班和托班的幼儿园也占有一定比例.为5.83%

    (二)随小班就读现象突出

    调查发现,虽然随小班就读的低幼儿童数量在单个幼儿园不是很多,但这种现象却较为普遍,许多幼儿园教师把“随小班就读”现象称为“中国特色早期教育形式”。从前面提到的数据来看,几乎半数的幼儿园存在随小班就读现象。因此,笔者采取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其开办原因做了进一步调查,结果发现:幼儿园不开设托班是低幼儿童随小班就读的重要原因,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33.98%;因为缺乏专门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而让低幼儿童随小班就读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40.77%;幼儿园受设施场地限制只能开展随小班就读教育形式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36.89%;其他原因(如不少家长托关系,想让孩子尽早人园)占11.65%(注:回答此问题时,被调查幼儿园可以进行多项选择)。

    笔者在此调查中还发现,低幼儿童随小班就读现象大都集中在办园时间长、不愁生源的公办幼儿园,它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幼儿园没有合格的设施与充足的场地。众所周知,目前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基本上都是按照幼儿的发展水平来设计的,低幼儿童无法使用其中的很多设施,如在幼儿园配备的厕所里,便坑的蹲距是为幼儿设计的,低幼儿童的肌肉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加之自立能力差,不小心就会掉人便坑而可能引发生命危险。在访谈过程中,不少园长为目前没有资金投人,改建、扩建园舍,以适应低幼儿童身心发展需要而流露出焦急的情绪;二是幼儿园没有合格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由于低幼儿童与幼儿在生理、心理、动作、自立自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师资标准与规格、工作程序及要求等相应地有较大差异。而目前我国尚无正规的早教师资培养机构,一般的师范院校与幼儿师范院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只有一些民营培训机构看准商机在开展早教师资培训。这些私立培训机构通常缺乏规范,而且大都只提供短期培训,因此不可能培养出胜任低幼儿童教育的合格师资;兰是幼儿园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由于目前国家还没有把0~3岁儿童早期教育纳人正规的学前教育系列加以规划和管理,也就没有对这一年龄阶段的收费做出明确规定,公办幼儿园招收低幼儿童开办托班时只能以幼儿班的收费为参考,但在教师配备上却不能参照幼儿班,因为低幼儿童自制力特别差,言语表达能力低,许多孩子还没有养成自己大小便的习惯,经常会拉尿在身上,配备的教师少了根本应付不过来,这致使公办幼儿园开办托班的效益受到较大限制,因此影响了公办幼儿园招生向下延伸。

    (三)幼儿园托班与亲子班有着巨大的潜在生源

    笔者对部分尚未开办托班与亲子班的幼儿园进行了低幼儿童生源预期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03所幼儿园中,回答“肯定有”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75.73%;回答“可能有”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14.56%;回答“说不清”的只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9.71 %。为了证实幼儿园低幼儿童生源预测情况,笔者还走访了一些私立的儿童早教训练中心,发现其生源的年龄大都在1~2岁之间,其中最小的8个月,最大的2岁9个月,当问及家长为什么不送幼儿园时,接受访谈的家长大都回答孩子年龄小幼儿园不要。从其生源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来自附近的社区,也有路程较远的其他社区。如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就曾见到一位年纪大约50岁的老奶奶,她家距离孩子上的早教中心大概有15公里左右,需要换乘两次公交车。当问及为什么带孩子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学习时,她说早期教育这么重要,付出些辛苦也是应该的,居住小区的幼儿园只招收2岁以上的孩子,而她的孙子1岁半了,找关系托门子,小区里的幼儿园就是不接收。类似的j情况不胜枚举,从这些家长的语气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幼儿园不招收低幼儿童感觉很无奈。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幼儿园开设托班或亲子班的潜在生源的确很充足,社会对低幼儿童教育的需求已经十分强烈。

    (四)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早期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笔者就家长希望低幼儿童进人幼儿园的原因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表明,除了10.68%的家长说不清原因外,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教育是主要原因,占被调查家长总数的69.90%;其次主要是因为家长太忙无暇顾及孩子,此类情况占33.98%,说明社会节奏的加快对家庭的教育功能提出了挑战;再次是因为孩子不好管,希望儿童人园接受教育以改变在家形成的一些坏习惯,此类情况占4.85%(注:对此问题的回答,家长可以进行多项选择)。通过对部分家长的访谈,笔者还了解到家长认为送孩子人园是其理想的选择,雇保姆不仅开支较大,而且多数保姆文化层次较低,不懂幼教。这说明幼儿园教育在家长们心目中的信誉和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家长之所以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教育,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是以下因素导致的:一是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每个家庭仅有一个孩子,而社会竟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家长由于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希望幼儿园教育能够尽量向下延伸;二是随着家长文化层次和教育素养的不断提高,对儿童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在访谈过程中,当笔者谈到低幼儿童身心发展的各种关键期时,家长都会兴高采烈地交谈个没完没了,这与20年前做家访或讲座时,教育工作者必须花很多时间向家长解释这些陌生名词的情形大不相同了。可见,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国家和政府应重视大力发展低幼儿童早期教育。

二、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发展现状

    (一)幼儿园开展低幼儿童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三岁前低幼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存在很大个体差异,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尚未形成,如果采取集体教养方式,幼儿园的硬件设施、管理模式以及师资规格都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这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托儿所教养方式,也不是幼儿园已有教育模式的简单移植。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私立的儿童早期教育机构如亲子园在大中城市应运而生。进人21世纪以来,不少公办幼儿园也开始举办亲子教育,招收3岁前低幼儿童。但总体来看,目前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私立托幼机构看准家长舍得投资的心理,从硬件上高投人,人托年龄过分低龄化,教育形式上则是“洋”字当头,盲目引进外国教育模式,作为吸引生源的招牌,以获得经济上的高回报。这使低幼儿童教育明显地贵族化,有失教育公平;二是从事低幼儿童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应有的早期教育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及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规范等,这使低幼儿童教育质量根本无从谈起。

    (二)幼儿园普遍开展低幼儿童教育的条件尚不成熟

    以河北省为例,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还相对较低。全省2004年学前一年在班幼儿620929人,占全省在园(班)幼儿总数的57.21 %。这也就是说,河北省以学前一年为主体的学前教育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这使政府目前学前教育工作的重点不得不放在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上,而没有太多条件支持低幼儿童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投入不足,现有幼儿园在满足学前三年教育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缺口,特别是农村幼儿园不仅在数量上严重不足,而且布局不尽合理,或过于集中,或出现盲点。相当数量的农村幼儿园还处于初级办园阶段,“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玩教具、图书短缺,卫生保健工作比较落后,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幼儿园目前的师资力量也普遍明显不足,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幼儿园没有单独的公办教师编制,还造成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社会力量办园又往往以营利为目的,无视教育部门的指导和管理,擅自办园,影响了整个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使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都无暇顾及低幼儿童教育的科学开展,往往不得不以应付的态度对待之。

    (三)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把0~3岁低幼儿童教育纳人国家教育规划,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因此各地的教育政策也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0-3岁低幼儿童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把这一阶段的教育纳人政府规划,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而贵州、宁夏等不发达省份到目前都尚未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不过,从总体趋势来看,随着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与深人.0-3岁低幼儿童教育有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当前提出如何保障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稳步健康发展的问题,是非常及时而值得关注的。

三、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发展对策

    (一)把低幼儿童早期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

    随着生活水平和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非常迫切地希望把低幼儿童送人幼儿园接受早期教育,“但我国政府至今尚未制定包括3岁前婴幼儿在内的一体化学前教育国家规划”,这使幼儿园开办低幼儿童教育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往往出现令人尴尬的情况。以经济发展中等水平的河北省为例,在我们调查的103所幼儿园中,大多数城镇以上幼儿园都开设了托班或亲子班,加上没有开设但近期打算开设的幼儿园,基本上接近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80%。面对这一迫切的社会需求,各级政府有必要采取“分步发展战略”,率先在大中城市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纳人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并加大各级政府对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的投人、扶植和监管力度,为将来全面普及和规范0~3岁儿童早期教育奠定基础。

    (二)在大中专师范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

    解决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在大中专师范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从长远考虑,建设一支观念领先、业务精湛、道德高尚的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就必须采取学历教育形式,一是学历教育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二是学历教育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专业理论系统、扎实、深人,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训练能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三是学历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较为稳定的职业理想、专业倾向,能够对将来低幼儿童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产生积极的长远影响。

    (三)建立低幼儿童教育教师资格证制度

    教师资格认证体现了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公民获得教师职位的前提条件。针对低幼儿童教育的特殊性与相对独立性,国家还有必要在幼儿教师资格认证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认证制度。除了师范院校早期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自然获得早期教育师资资格证外,还可以鼓励非师范院校毕业生通过参加规定科目的培训与考试合格,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获得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师资资格证书。设置专门的资格认证这一准入门槛一方面有助于保证早期教育师资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扩大早期教育师资的来源,吸引更多社会优秀人才,对建设高效、合格的早期教育师资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四)与劳动部门联合开展育婴师资格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