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学的文章十篇

时间:2023-03-20 20:11:28

关于开学的文章

关于开学的文章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关键词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的阅读速度最快应达到每分钟500字,然而多数初中生的阅读效率低,阅读水平不高。某研究对某校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统计,阅读速度最快的学生勉强达到每分钟450字。针对初中生阅读能力低的问题,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就关键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关键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抓住文章线索

关键词在不同的文章中出现的位置和方式不同,部分文章中的关键词存在于文章开头和结尾,而部分文章的关键词出现在不起眼的章节中,部分文章的关键词跳跃式地存在于文章内,寻找关键词的难度较大。而关键词往往与文章的线索脉络相对应,甚至关键词就是文章的线索脉络。因此,教师应抓住文章线索帮助学生寻找关键词。教师应对文章情节进行梳理,找到与关键词相对应的线索,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整理出文章思路。

2.抓住文章重点

部分文章的篇幅过长,难以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重点和线索。在此情况下,教师可结合关键词对文章进行研读梳理,理清文章的脉络顺序和行文方式,感受作者情感变化及表达方式,从而顺利地把握文章的重点,抓住文章重心,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3.强化细节掌握

在部分描述人和物的文章中,多数作者喜欢采用细节描写方式阐述故事情节,缓慢推动故事发展。该方式可提高文章的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读者对文章思想情感的共鸣,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更加强烈。对于细节描写,学生往往难以对文章形成深入细致的了解。而利用关键词则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细节描写有更加明确的掌握,使学生对故事情节及其发展有更加深入的掌握。

二、挑选关键词的技巧

1.在标题中选关键词

文章标题是作者情感及文章构思的直观体现,也体现出文章的中心。因而教师可以从文章的标题选取关键词,依据关键词审视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找出文章的标题与全篇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在阅读前教师还可围绕关键词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帮助他们更好地、更正确地理解文章大意,体会文章精髓。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可以将“新装”作为关键词,让学生结合“新装”通读全文,并以此为切入点,将与“新装”的句子对照处理,从而顺利地把文章的骨干整理出来:(1)皇帝喜欢新装,并频繁地更换新装;(2)两个骗子使用新装诱导皇帝;(3)官员看到新装后的反应;(4)皇帝看到新装后的反应;(5)小孩揭露新装骗局。从《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学可以看出,通过关键词“新装”可简化文章阅读工作,将较长的文章整理为条例清晰、层次分明的部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在开头选择关键词

在文章布局时,部分作者会将统领性的词汇放在文章的开头,用于总领全文。部分文章作者甚至直接在文章开头使用统领性词语作为文章的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与下文内容相互照应。这些统领性词汇就是教师所需的关键词,找到这些关键性统领词汇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文章脉络走向和思想情感,了解文章描写的重点。如果将关键统领性词汇用于引导学生阅读,可让学生在快速掌握文章要点的基础上进行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在《口技》一文中,作者林嗣环在文章第一句写到“京中有善口技者”,文章内容主要突出“口技”的“善”,因此教师可将“善”作为文章的关键词,围绕“善”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口技者“善”口技?(2)作者通过什么方面突出口技者“善”口技?通过结合关键词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进行阅读,学生的阅读活动也更加明确。

3.在结尾选择关键词

一些文章通常在结尾使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或段落大意,点明文章主旨。这些句子不仅发挥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还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因此,教师可从文章结尾的主旨句中寻找关键词,以关键词为切入点展开教学。与在开头选择关键词不同,结尾主旨句中的关键词可以让学生获得情感启发,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情操。此外,教学过程中关键词还能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小见大,帮助学生理顺文章。

总而言之,教师需要看到关键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掌握关键词的选择及使用方法,利用关键词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保证抓住文章重点和中心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思婵.关键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5,22(31):167.

关于开学的文章篇2

一、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在深度阅读中,学生要善于筛选出文章的重要信息。通过快速浏览确认信息的检索区间,从原文中找出关键词语或句子,提炼出要点信息。学生在总结概括文章的要点信息时,要用在原文中找到的对应语句与题目所提供的信息相对比,进而形成准确的认识,做到从文章出发,不主观臆断。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出现“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因果倒置”“答非所问”“牵强附会”等错误。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提炼出文章的主旨及思想,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形成正确的认识,真正把握文章的重点。学生要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把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区分开来,去掉无效信息,将有效信息加以提炼概括,组织语言。

二、把握文本结构,概括中心意蕴

把握文章结构时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学生只有通过深度阅读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写作特点,清楚文章的框架。学生在大脑中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文章框架结构后,就可以根据需要寻找内容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文章框架结构清晰了,学生在寻找关键信息和内容要点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有目的性的阅读会使学生更容易突破要点,形成主观的深刻认知,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概括中心意蕴是学生通过深度阅读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学生阅读的重c。只有把握了中心思想,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要点信息,对文章的主旨和观点态度进行准确把握。为了更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学生首先要抓关键部分。学生在进行深度阅读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那样会找不到内容要点和关键信息,进而导致对文章的主旨把握不准确或者是出现偏离。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都是要抓住的关键部分,可以说它们就是概括中心的要点信息,要特别关注。学生要善于从这些部分分解出要点,提炼出信息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意思。

其次是抓文体。不同的文体在表达中心的时候也是有侧重点的,学生要明确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如新闻类记叙文主要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有什么社会意义,这些都是通过简单的记叙来实现的,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报告类的文章学生需要看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作者通过写作想要表明什么观点,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科普文章科学含量比较高,从记叙上语言比较正式、朴实,但是主旨会很明确,一般就是介绍什么新成果、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见解。学生只有了解了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在自主思考和阅读时才会轻松应对。不同的文体表达不同的思想,在概括这些要点信息时,学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最后要抓联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展开想象和创造,大胆地进行联想和猜测,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的背景,甚至将文章运用的材料都联系起来,全面地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给文中内容正确定位,归纳文章中心意思。

三、做到“三问”,分析文本特征

在深度阅读中,学生要善于探究文本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此时学生要做到“三问”。也就是问“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学生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问这样的问题:文章写了什么?重点是什么?头脑中有了这些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就会积极主动,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问题来把握不同类型文章的具体特征。

学生了解了这些特点,就会思考作者如何介绍写作对象?使用了哪些技巧?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在探究为什么写时,学生可以思考某些表现手法为何这样运用,某些语句、段落为何这样安排,因为这些都与分析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有关。当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后,对于文章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也就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实现深度阅读。

四、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学生在评价文本的观点和倾向时要注意抓住核心内容,全面分析,不能片面地考虑或者以偏概全,同时还要尊重事实,有理有据。评价时虽然可以发表不同见解,但决不能游离于事实之外,或只抓住细小的一点无限放大。评价一定要以尊重事实为前提,对文本进行全面、客观、恰当的评价。学生对于文章的评价要注意拓展开来,深度分析,要从具体事件、场景入手,由表及里,深入拓展,从而把握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关于开学的文章篇3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术成果呈现与交流的平台,其所刊载的学术文章反映了该学科当时的研究状况。严谨的学术期刊理应在选题策划和稿件审核方面有比较严格的标准和流程,特别是选题策划方面,期刊编辑秉持的原则中,首要的是选题要反映当前研究与实践的面貌。因而,选择一份严谨的学术期刊,考察其中所刊载学术文章的主题分布,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在某个时期中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变化。同时,对教育教学具体领域的研究也是研究者对目前教育实践活动的思考和总结。因此,通过分析和研究学术期刊在研究领域及研究内容方面的关注热点,充分发掘学术期刊在预测学术研究发展态势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为我国远程教育期刊编辑在选题策划等方面提供有益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我国的远程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和提供一些启示。近年来,关于学术期刊 (特别是远程教育学术期刊)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所刊载学术文章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作者情况、引文情况、影响因子等方面的分析,或是对不同期刊在这些方面的比较研究。而本项研究主要根据较长一段时间内学术期刊所载学术文章的内容、数量等方面的变化趋势,来剖析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研究发展过程、当前热点及趋势。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 相关文献研究

本研究主要从 CNKI、Google Scholar、ECO、PROQUEST 等数据库,以“期刊”、“学术期刊”、“科技期刊”、“学术研究”、“比较研究”,以及“Comparative Analysis”、“Academic Journal”、“Scientific Journal”、“Comparative Research”为关键词,获取中英文文献。在关于跨文化、跨语种的学术期刊与所属学科的学术研究的相关研究中,有徐庆宁[1]、郝晋萍等[2]、毛一波[3]、张玉华等[4]、张玉平[5]、陈光宇等[6]、王英辉[7]、邹文华[8]分别研究了我国和外国某类学术期刊在文献类型、报道时差、学科结构、出版周期、被检索机构收录等方面的差异。Mendler- Johnson 和Luis e[9]、Soteriou[10]、Hon Fun Poon 和 Chris Row-ley[11]分别研究了不同国家的某类期刊的文章。这些研究所涉及的期刊刊期都较短。涉及较长时期学术期刊的研究有:Craig W Trumbo[12](涉及八份传播类期刊的 2,649 篇文章)、Leona M English 等[13](涉及英国和北美宗教教育杂志 10 年的文章)、Bon-court 和 Thib aud[14](涉及三份政治科学杂志从 1973到 2002 年的文章)、袁会[15](涉及两份杂志近十年的选题) 等的研究。关于单一语种或文化下的学术期刊的专门研究亦有不少,如:Wadhwa、Suresh K[16]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聚合物 / 塑料方面的学术期刊;Blank和 Rebecca M.[17]比较了 《美国经济评论杂志》 学术文章的双盲或单盲同行评审;Cote 等[18]采用引文分析方法研究了消费者研究杂志对社会科学文献的影响;Gentry 等[19]研究了 1986- 1991 年期间运输和物流期刊中作者的从属关系,并与之前三个时期的相关研究做了比较;张新平等[20]比较了中国期刊方阵与中文核心期刊;而孙景峰[21]、杨阳和王瑄[22]、凤元杰等[23]、李树民和许静[24]、余韬[25]、王昆欣和高飞[26]分别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科学、物理、管理学、医药学、电影类、旅游类学术期刊。归结起来,现有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结构、出版周期、被检索机构收录情况、影响因子、发行方式、出版介质等方面,期刊的订户、被阅读频率、被引用频率、出版格式、主题、评审方式、作者、研究方法等也受到了较多关注。国内针对远程教育学术期刊的研究也不少,例如,张伟远[27]就如何提高研究质量的问题,选取了中、英、美三国的五份远程教育杂志 1997 和 1998年两年内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比较研究。此外还有很多研究者针对特定中文期刊从不同角度对中英文的远程教育期刊进行了比较研究[28][29][30][31][32],大多关注学术研究的规范性、文章数量、 研究方法、数据处理、研究主题、 论文撰写、文献题录信息等,但所采集的期刊信息跨越年份较短,多为两三年间的情况,很难反映较长时期内的研究趋势上的变化。

2. 关于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

为了更清晰和确切地对比研究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内容上的异同,我们需要一个较为科学和适用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分类标准。科学性当然是首要的标志,但“适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远程教育研究内容的分类,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如徐辉富[33]、黄盼和何仁生[34]、李爽[35]等在各自研究中提出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 (内容) 分类,但大多都是服务于某项具体课题研究(如:为了研究远程教育专业人员分类,等等),或为远程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而做的分类,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缺乏系统性或不够全面的问题,并不适合本项研究对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丁兴富[36]将远程教育学科内容分为十五个细目,基本涵盖了远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各个重要内容,但此分类过于“细致”,且混合了远程教育内容(如教学设计、学习支助服务、比较研究等)和层次(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培训等)。张伟远[37]在论述远程教育研究的时候特别指出:远程教育的研究和远程教育学科的研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还讨论了远程教育可以着重研究的重点内容,为我们制定研究内容分类维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归结和借鉴现有文献中对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内容的诸多分类,我们以为,远程教育研究内容可以从六个维度来剖析:

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研究;重要领导的相关讲话、政策法令;远程教育国际比较研究与分类;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基础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远程教育心理学 (及相应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远程教育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理论。

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质量及质量保证;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政策制定与立法;测量与评估;成本效益研究;远程教育心理学、远程教育经济学等交叉理论的应用研究。

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远程学习交互;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入学动机等研究;远程学习评价。

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

包括:国内外远程教学人员的培养和专业发展。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学过程和模式研究;课程设计与开发和使用;各专业学科的远程教学;各层次的课程和教育项目的建设与评价。

资源与技术的研究

包括:远程教育的关键技术的开发、教学应用和效果评价;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应用及相关研究;资源、技术与平台的标准和共享机制的建设。

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样本数据

本研究选择了 《中国远程教育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综合版)》 (后文简称“DEC”)和 《美国远程教育杂志 (the American journal ofd is tance ed ucation)》 (后文简称“AJ DE”) 两份期刊。前者为中国创刊最早、历史最久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为教育部主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主要关注中国远程教育的进展,也关注国外远程教育动态。 《美国远程教育杂志》 是远程教育界的着名学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的 Michael G. Moore 博士主编,该杂志主要关注美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但同样不排除来自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远程教育研究成果。两份期刊的受众均为:高校中远程教育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教师和学生,远程教育及相关领域 (包括E- learning 、在线学习、成人教育,等等) 和相关机构 (包括远程教育院校、公司、军队,等等) 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美两国具有代表性的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所分别关注的远程教育研究内容,从期刊编辑的视角,进行了比较研究。 研究者进而以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为窗口,剖析并对比2000 年至 2010 年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研究在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方面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并试图通过发现两国远程教育在研究领域上的关注焦点的差异,从而为中国远程教育的实践研究和期刊编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借助 CNKI和两刊各自的网站,并在两刊主编支持下,采集到了 DEC 和 AJDE 从 2000 年到2010 年的全部出版物中所包含的学术论文,剔除了新闻 / 动态报道、访谈、书评等文章。这里所说的“学术论文 / 学术文章”,是指格式规范且结构上包含了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的学术类主题的文章。据统计,在 2000 年到 2010 年的 DEC 上总共收集到学术论文共 2,011 篇,而同时期的 AJDE 上总共收集到学术论文 130 篇。两刊各年度论文数量分布参见下表 1。

三、2000- 2010 年 AJDE 与 DEC学术论文的数据比较与分析

在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研究之前,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国情、刊期、每期容量不同等客观原因,两份期刊在 2000 年至 2010 年期间刊登的文章数量有很大的差别 (DEC 共 2,011 篇、AJDE 共 130篇),难于就文章数量来做比较。因此,我们在逐类分析和对比分析时,将数据做了简单换算,以“当年某类文章数量占当年全部文章数量的百分比”,来替代“当年某类文章的数量”。

1. 2000- 2010 年期间 AJDE 与 DEC 学术论文整体情况分析

《中国远程教育》 各年度文章统计见表 2。由表2 可以看出,这十一年间,DEC 中“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资源与技术的研究”领域的文章数占到了各年度文章数量的大部分 (最高百分比达到了61%,最低亦有 41%),十一年中这两类文章合计占到全部文章总数的 51%。而“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类文章在各年所占比例始终偏低,最高未超过 9.68%(2010 年),十一年中该类文章仅占全部文章总数的3.93%,但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他几个类别下的学术论文数量每年都比较稳定,累计占当年全部文章总数的 38%到 50%。AJ DE 各年度文章统计见表 3,由于该杂志刊载的学术论文数量较少,2000 至 2001 年每年仅出版三期,2002 年 (含) 之后每年仅有四期,因此十一年中收集到的学术论文共 130 篇,且每年每类别下的研究文章亦不超过 9 篇,某些类别在某些年度的文章数为 0。由表 3 可知:AJDE 中“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类文章数占到了各年度文章总数的重头 (最高百分比达到了 75%,最低亦有 16%)。其中,“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类的文章数量较稳定,除 2000 年外,其他各年份该类文章占当年度文章总数的百分比均高于 20% ,年均51.59% ,十一年来该类文章占全部文章总数的51.5%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类文章每年均有出现,各年份该类文章占当年度文章总数的 16%以上,各年度平均在 22%左右,十一年来该类文章占全部文章总数的 22.3%。其他四类文章所占比例较小,其中“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仅在 2002 年和 2007 年出现,分别占当年文章总数的 8.3%和 10%。图 1 显示了两份期刊 11 年各类文章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更清晰地体现了两期刊十一年来六个研究领域的文章的相对数量关系。在两份期刊中,“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和“资源与技术的研究”很明显是强势领域,而“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是受到较少关注的弱势领域。

2. 2000- 2010 年期间 AJDE 与 DEC 各研究领域学术论文数据对比

在分别对两期刊 2000- 2010 年度的六个研究领域的文章数进行初步统计的基础上,参照表 2、表 3数据,绘制了图 2 到图 7 的分领域文章发表数量占当年发文总数百分比的对比折线图,后文将据此综合分析 DEC 与 AJDE 各年度、各类研究领域中的学术论文情况以及十一年来的总体趋势。图 2 至图 7 可以清晰地表示两期刊 11 年中各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数量分布与对比情况。纵坐标代表某期刊的某类文章在某年度的数量占当年该期刊学术文章总数的百分比。由图 2 可知,“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领域中,两刊各年该类文章所占比重都未超过 20%,并同时在 2004 年、2008 年出现两个波峰,而 2002、2003、2005、2009、2010 年,两刊都较少刊载这一类别的文章。2008 年之后,两刊对此类研究的关注度都有下降。关于“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文章 (图 3),两刊同时在 2001 年出现峰值,并同时在 2002、2004年出现波谷。其他年份中,两刊该类文章均有 起伏,但 DEC 此类文章一直在 25%上下波动,而 AJDE 此类文章在 5 个年份均未出现,其他年份该类文章所占百分比不稳定。

两刊对“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都较重视 (图4)。DEC 此类文章保持在 10%之上,并且可以明显看到,在略微的起伏中有逐年上升的趋势。AJDE 此类文章所占比例始终在 20%以上,且整个曲线都位于 DEC 对应曲线上方,显示了 AJDE 对此类研究的高度重视。图 5 显示,两刊对远程教育中的教师与学习支持者的研究的关注都有待提高。虽然两刊该类文章数量变化趋势差别较大,出现波峰、波谷的年份并不一致,但两刊十一年内该类文章所占比例都未超过10%。DEC 自 2007 年以后,该类文章有明显上升趋势,说明 DEC 已经开始意识到远程教育中教师与学习支持者的重要意义。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两刊该类文章所占百分比一直在 20%左右徘徊 (除 AJDE 在 2000 年有过一个高峰),可见对该类研究的关注非常稳定 (图6)。2009 年以后,两刊对该类文章的关注都在上升,2010 年 AJ DE 上该类文章超过了 30%。对于“资源与技术的研究”,两刊的关注度差异较大 (图 7)。2000 年,两刊刊载的此类文章都出现了高峰,DEC 此类文章超过了 35%。但此后,自2001 年到 2007 年,AJ DE 对此类文章的关注在逐步上升,从 2001 年的 0%上升到 2007 年的 20%,而同期 DEC 此类文章在逐步减少,从 2001 年 25.7%下降到 2007 年的 19.6%。2008 年起,DEC 此类文章保持在 20%左右,而 AJDE 此类文章数量起伏仍较大。两刊对此类研究的关注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程教育中的资源和技术的建设在两国远程教育实践和研究当中有不同的重要性。

四、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发展过程与热点分析

以上对 DEC 与 AJDE 两刊 2000- 2010 年期间刊发的学术论文在远程教育的六个研究领域中的基本情况做了比较和分析,下面将重点结合我国远程教育实践,对我国远程教育近十年来各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特点以及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进行分析。

从前文图 2 可知,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在2000 年中国远程教育试点开展初期受到较多关注,之后略有下降,2004 年出现高峰后,在起伏中亦有所下降。可见,2000 年前及之后几年,我国远程教育处于一个新的起步阶段,相关实践 (如: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 刚刚开始,一边备鞍一边上马,很多问题刚刚出现,与之对应的理论亦不完备,中国远程教育在懵懂中前行。与之对应的是,在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上,出现了很多理论探索与政策分析的文章。2000 到 2004 年,该类别下的学术论文有很多至今仍保持着较高的被引频次。当然,理论的完备也不是一个无限期的过程。当关于理论的研讨达到高潮的时候,通常预示着其将告一段落。2004 年之后,此类文章有所减少,也说明对于远程教育宏观政策和理论的关注开始有降低的趋势,中国远程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们的眼睛在望向更具体、更基础的课题,比如2004 年以后较为多见的远程教育系统的搭建、学习者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应用,等等。这一变化,对我国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情。理论大框架固然重要,但,相对于宏大课题而言,远程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很多脚踏实地的“小”思考,而这,往往是我国学界人士不屑于涉足的。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 (见图 3) 总体上是受到重视的,该类论文数量在各年度都居于前列,相关文章在2001 年甚至达到了 73 篇。在前些年,该类下的论文主题也比较宏观,如: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与政策制定,以及立法,等等。近年来,特别是 2007年之后,此类宏观研究少了,更多见的是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及质量保证、测量与评估、成本效益研究、远程教育经济学等交叉理论的应用研究等。与之前的宏观选题相比,这些主题更贴近实践,研究成果也更有实践性的意义。该类别文章的前后变迁,特别是“去宏观化”,也体现了我国远程教育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向下延伸”,朝着更具体、更微观的方向延伸。从 2007 年开始,该类别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下降,稍有小起伏,这可能也在表明: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重心在向别的类别转移,对于系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但这类研究的数量并不会持续下跌,对于系统的研究是远程教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很多时候还是其他几类研究的基础。可以预见的是,此后该类研究还将继续向实践性、去宏观化的方向发展,相关文章的总体比例会继续调整,直到达到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 (见图 4) 在 2000 年还较少,随后开始了有起伏的增长,相关研究主题较多地聚焦在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上。特别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和探讨,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了大量的跟学习者与学习相关的学术论文。该类别下其他受到关注的研究主题还有:远程学习交互,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入学动机等研究,远程学习成效的评价,等等。近年来,这一类别下的文章较多集中在“学习支持”方面,也跟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目前阶段的特点有关系:刚刚从关注课程和教学,转向关注学习支持服务,但还没有将焦点更多地放在学习者身上。从我国该类研究的成果数量来看,并参照美国同行期刊该类研究的特点可以预见,未来,该类别将逐渐出现更多关于学习者的文章,对学习者的研究是未来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文章数量上来看,相比其他各类研究,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一直是不被重视的一类,在中美两国均如此。在 DEC,2000 年到 2011 年的 11 年里,仅有3 个年份达到或者超过 10 篇。教师和其他支持者是远程学习中关键的“人”的要素,教师在远程学习当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应当受到重视。从图 5 看来,自 2007 年该类文章数量跌入谷底之后 (当年仅 3 篇、1.79%),从 2008 年起开始呈逐年上升态势,到 2010 年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可见,对远程教育中的教师和其他支持者的研究已经开始受到关注,但总体来看,关注程度还急需提升。任何现代的、时髦的技术都不可能代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过去和现在的实践已经证明,未来的实践还将继续证明。课程与教学是远程教育中学习者最关心的部分之一。总体来看,这一类研究受到的关注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上 (图 6),该类文章数量在 2000 年到2002 年持续上升、达到顶峰之后,一直保持在 30 篇上下。这也跟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的特点有关系。在生师比极高的情况下,加强课程建设、关注教的过程,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比较便捷和省力的途径了。未来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将保持较大比例。的确,即使生师比相对较低的国外远程教育,也依然是重视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的,也依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与技术的研究类别的学术论文 (图 7),在2000 年即已达到顶峰 (64 篇),随后逐年持续下降,2007 年以后在 30 篇上下 (20% 左右) 徘徊。2000年适逢“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各远程教育机构完成了最初的基础建设并开始招生。此后几年,远程教育的资源和技术是实践者们关心的一大焦点,也是远程教育系统建设中最实际的问题。待基础建设渐入佳境,基本的资源建设已接近完成,技术框架已然搭建完毕,此类研究随之减少。但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深入,资源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建设并加强共享,技术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更新,因而此类研究预计将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会持续下降。只是在选题上,未来一段时间内,资源与技术类的学术文章可能聚焦在更有实践意义、切实服务于实践的“微观选题”上,但这个“微观”并不是“技术化”的代名词,技术以前不应该、将来也不会是该类研究的核心,资源和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才应是恰如其分的核心。

五、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和研究启示

1. 关于本研究所用的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分类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分析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特点 (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分类粗细得当),本研究将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分为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和资源与技术的研究六类。经过在本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可以看出,这样的分类体系能比较全面地涵盖中美两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全部主题,并且所有主题在各个类别下的分布较为均匀和可信。此外,本研究所采用的这一分类体系突出了当下远程教育领域中热门的“学习”和“学习者”,将其单独分为一类,有利于更好地 分析、比对。而且,研究当中发现,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在“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下文章数量都较少,也说明该分类方式确实能发现当前研究文章在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的一些遗憾。不足的是,文献研究中,外文文献、特别是非英语的外文文献采集较少。这可能会导致本研究在最终确定研究领域分类时借鉴不足,理论基础不够全面。

2. 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 2000- 2010 年期间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本研究发现,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在2000 年至 2010 年这十一年间,在六个研究领域所刊载的文章数量及变化趋势呈现出了一些一致性,差异也同时存在。如前所述 (并参见图 1),两刊在“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资源与技术的研究”领域均刊载了较多的文章,说明对此有共同的关注。“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文章在 AJDE 文章中总数排名第一,说明 AJDE 对此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度,此类文章在 DEC 排名第 4,但近年开始有所增长,也意味着此类研究将是未来两刊共同关注的热点,两刊“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类文章的数量年度间增减趋势有差异,整体趋势依然较接近。两刊在“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教师与支持者的研究”领域的文章数量均较少,且变化较大,对这两个领域、特别是对教师的研究应当是未来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若某类文章在某年所占百分比超过该类文章 11年中各年度所占百分比的平均值,则可认为该类研究在某年成为热点研究领域。表 4 总结了两刊十一年间共同出现的热点领域 (AJDE 计算各类文章年度平均值时,剔除文章数为 0 的年份)。可知,这十一年间两刊的热点领域在不断变化,这当然也与期刊编辑关注点的变化有关,但也能反映当时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点的变化了。两刊在 7 个年份上有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也体现了中美两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所关注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内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也应该是近年来两国远程教育界人士学术交流的重要基础。远程教育学术期刊亦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多做文章,促进两国学术研究和实践的交流沟通。从表 4 也可以看出,宏观政策与理论的研究、学习者与学习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是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的领域,相关的学术文章数量还将继续保持在高位。但这不代表其他类别的研究不会受到关注。根据前文的分析,对教师和支持者的研究将是未来的一个亮点和焦点,关注教师和其他远程学习的支持者,研究如何提高教师和其他学习支持人员的工作效能,实际上也是对远程学习和学习者的帮助。当然,本研究对期刊的选择也可能影响上述结论的获得。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期刊选择范围,并且不局限于中国和美国。毕竟当前世界范围内远程教育相关期刊,数量已然不少了。扩大期刊选取范围,有助于得到关于研究趋势、研究热点的更大范围内、更准确的研究结论。

3. 本项研究对中国远程教育研究和学术期刊建设的启示

关于开学的文章篇4

一、认真审题,抓住主要要素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是:提供真实的写作情景,利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其写作欲望;通过增加任务指令,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创设真实的写作环境,在真实的写作情境中进行思考和表达;要求学生做出真实的回应,避免套作和宿构。可以说,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写作思路上基本上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的。但是,许多任务驱动型作文立意的角度都非常广,但是,考生的所有观点又都要由材料衍生出来。这就要求考生在任务型作文写作中,首先要认真阅读给定的材料,认真审题,对材料进行认真思考,然后在权衡、对比的基础上把握好题目信息,找准写作角度,本着“就事论事”的原则去写作,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作文材料是“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接话,女儿小陈出于生命安全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请从相关方的角度阐明你的看法”。学生在看到作文材料后先不要急着动笔,而是要认真审题,仔细研读给定的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要素。然后,从多角度看问题,思考是要从大义灭亲、行车安全的角度写,或者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写,还是要从情与法的角度写,明确写作方向,紧紧围绕材料来表达自己的伦理观、法治观,完成写作任务

二、在权衡和对比中说理

紧扣材料来写作,并凸显写作的任务,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最棘手的地方。在对作文给定的材料进行初步判断后,许多学生都会根据事件状况开展论述,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由于平时积累不够,阅读面狭窄,或者学生在写作中都不能明析原因,直指厉害。他们在对材料进行分析时,很少有人会借助因果分析、对比分析、假设分析对材料进行多层次分析,在论证时无法灵活运用案例进行事实论证,也找不到合适的内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鉴于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告诉学生注意积累更多的素材,要求学生多关注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经常阅读一些时事点评类文章,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用心体验生活,以提高学生的品味能力和写作能力。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耐心引导,告诉学生如何在写作中凸显任务,如多进行举例、分析,要求学生开阔思维,既能站在甲方立场来思考问题,还能从乙方角度对自己的看法进行合理论述。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将作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作文教学的育人使命,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学生则要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权衡义利关系,注意义利和谐,同时打破单向思维,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进行深度剖析,增强理论、说理与材料的契合度。

三、把握整体结构,提升文章高度

关于写作的美学标准,人们最为推崇的是“虎头、猪肚、豹尾”,即写作开头要简洁有力,少说废话,中间部分要内容充实、丰富,结尾要华丽、有力。过去,许多学生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时,总是存在这样两个问题,开头拉杂,言之无物。中间洋洋洒洒毫无压力,但是文章结尾处理的总是不那么如意,如首尾没有呼应,在结尾处没有凸显文章主旨等等。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个体在写作时,没有站在全局的高度去看问题,没有把握住文章的重点,不知道如何使文章看起来更加充实、饱满。鉴于此,在今后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反复强调文章结构完整的重要性,同时指导学生在开头处运用名言、特殊句式开篇点题。在文章中引用佳句,以突出文章的色彩和情感。在结尾处利用提倡、劝诫和想象,提升文章的高度。如在以“替补”为主题的人物型驱动作文写作中,学生在文章开头可以名言指路,开宗明义。在文章中可以国庆阅兵替补队员、球场替补和陪练员等为对象,讲述“崇高是不分岗位的”这个中心议题,在真实的情景中辨析关键概念。在结尾,运用排比反复或哲理性话语,营造深远含蓄的意蕴,提高文章的思想高度。

关于开学的文章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91-01

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英语阅读已不单单停留在对文章的逐层理解上,而是开始要求文章阅读的速度和质量。笔者认为,在众多阅读法当中,略读对阅读理解的帮助非常大,是提高解题效率的有效方法。如果学生掌握了合理的略读法,对提高阅读理解速度、提炼材料主干内容、透彻理解文章结构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拟结合人教版英语九年级“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一课的教学,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开展略读教学。

一、把握关键词组,掌握文章结构

无论是中文文章还是英文文章,在结构上都有一定的逻辑性。把握好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段落间的内在联系,有效串联起相关的段落大意。在略读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把握可以体现逻辑关系的关键词组(它是我们摸清文章结构的最好方式),对于短时间内理解文章大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略读文章的第一步是把握体现文章逻辑关系的关键词汇。例如,在本章“How I Learned to Learn English”一文的学习中,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全文分三个段落,其中第二段篇幅较长;其次,分析段落特点,寻找关键词汇:本文三个自然段的第一句分别为“Last year”“Then one day”“Now”,是一个明显的时间过渡顺序;最后,分析文章结构的逻辑,考虑题目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文章可能是以时间为顺序阐述个人的学习经历,第二段篇幅较长最有可能反应出个人学习经历发生变化的过程。

通过逻辑词汇的识别,学生可以对文章大意进行初步推测,这对于我们通过略读进一步理解文章是至关重要的。当然除了例文中以时间为轴进行段落串联的方式,还有以逻辑词汇“first,second,third”或段落副标题等方式来体现文章结构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多总结,为学生顺利开展略读打好基础。

二、分析长难句子,理解段落大意

当我们对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有了初步的理解后,略读的下一步是对文章做进一步的剖析,这就需要对段落进行粗略的分析。段落与文章类似,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借助关键词汇来掌握。但对段落中的长难句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新词汇、新语法的挑战,这就需要结合原有的知识积累对长难句进行整体的理解。因此,略读文章的第二步是结合基础知识理解长难句。例如,在本章的“How Can You Become a Successful Learner?”一文中,有很多复杂的句子,如:“Studies show that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something,your brain is more active and it is also easier for to pay attention to it for a long time.”在这里,要让学生先不考虑新词汇的影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单纯对句子进行分析:首先本句是关于“Studies”结果的表述,包含了一个关于如果的假设,即“如果你对一些事物比较感兴趣”;其次,根据“如果”可以推测假设的结果应为积极的结果,应以“and”为连接词并列结构;最后,推测本句大意为:“感兴趣的事物可能对我们产生的两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学生可以对句子的大意进行初步的理解。这个过程可以成功地规避词汇对段落大意的影响,使学生在文章结构的铺垫下,进一步掌握段落大意。

三、推测生僻词汇,了解意思范围

随着略读过程的推进,学生对文章理解也在逐步的加深。虽然对生僻词汇的理解不是略读的必要步骤,但是在长难句分析的过程中,如能顺便将新词汇的含义进行推测,对文章的理解就可以更上一个层次。特别是在阅读理解中,有些题目的设计就是针对词汇含义的理解。所以在这里我们鼓励学生对词汇进行大胆推测。

因此,略读文章的第三步是结合长难句的含义推测词汇大意。例如“Good learners often connect what they need to learn with something they are interested in.”一句中出现了“connect...with...”这个新词汇,本句的大意为“擅长学习的人常常将他们需要学的东西和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结合“with”的含义以及作者对擅长学习的人的褒义评价,我们推测可能是将“需要”与“所学”结合起来。那么“connect...with...”即为结合、联系的意思。

通过分析句子的大意和褒贬含义,学生可以在略读的过程中对一些新词汇进行简单的大意推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以上两步的分析,准确把握好全文的脉络,为深度分析文章打好基础。

关于开学的文章篇6

一、从学情出发

想要提出有效的“主问题”,其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客观学情。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文本,以学生的感悟来品味文本的内涵。在设计“主问题”时,我们应当换位思考,尽可能地将教师的审读与学生的阅读过程贴合在一起,扣住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情感脉络,使“主问题”能够真正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迅速地进入到“主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去。

例如,鲁迅先生的《社戏》,文章主要突出了农家少年的那种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和热情好客的风貌,更着力描写“我”与农家少年之间的真诚情谊。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童年生活依然有着真切深刻的美好回忆,因此,本篇文章教学的“主问题”就应从这一方面展开。

第一,忆一忆。在教学的开端,先让学生说一说在童年中,最让自己感到欢乐幸福的事情是什么。第二,导一导。运用恰当的导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如可用下列导语引领学生阅读课文:“在每个人的童年生活中,总有一些让人回忆起来感到回味无穷的事情,找一找,在鲁迅的童年记忆中,什么事儿最让他印象深刻?”第三,议一议。引导学生对“偷豆”这件事情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的设计基于学生自身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在此基础上再集中指向到“偷豆”这一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品析,引导学生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和淳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结合他们切身的童年生活体验,让童真再一次回到了他们的心头,从而点燃了他们的兴趣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都能兴致盎然地展开议论,并很好地感受到文章重点部分中蕴涵的主旨,课堂变得高效而活泼。

二、从课题突破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或集中概括文章叙述的内容,或高度凝结文章表达的主题,因此,围绕课题设问是语文课堂上有效地设计和呈现“主问题”重要手段。教学时,我们可以文章课题为突破口,通过设问,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引领学生沿着“主线”向文本纵深理解。

例如,在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作者主要是对罗布泊消逝前后的景观进行对比描写,并对消逝原因进行了介绍。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消逝”一词进行解题,并展开“主问题”的设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湖泊?是什么原因让罗布泊消逝的?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再如,课文《甜甜的泥土》生动地记叙了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其主旨是使人感受到宽广厚重的大地就像至亲至爱一样无时不在,表达了对母爱的强烈渴望。文章的标题富有新意,让人有一窥究竟的阅读冲动,而且它又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譬喻生动,因此它是“主问题”提问切入的极佳选择。笔者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从文章的标题开始进行“主问题”的展开:泥土是什么味儿呢?有的人认为是苦的,有的人认为是涩的,但却有人说“那泥土,甜丝丝的”。怎么会有甜甜的泥土呢?让学生根据这个“主问题”的指引,迅速地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并且在探寻泥土为什么是甜甜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位离异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三、从细微处切入

在设计“主问题”时,教师可以从文本的细微处着手,细心地寻找文章中那些较为敏感或者关键的部位,如一串值得反复品味的词语,一句意味深长的句子,一段含义丰富的文字等等。在“主问题”的引领下,将以上的语句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进行延伸思考,从而突破重难点,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不断引向深入。

例如,在教学《叫三声夸克》时,文章的最后一句:“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这样的疑问在文章最终显得意味深长,暗示着科学探究之旅的永无止境。对此,教师就可以从这个关键的句子入手设计“主问题”:你觉得盒子里面还有盒子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主问题”,引导学生去领会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而深刻地理解“盒子”的象征意义。除此之外,通过对这个“主问题”的思考乃至争论,让学生理解夸克的证明目前还不是最终定论,人类的科学探究依然在不断地前行,从而使学生感受“文已尽,意未止”的韵味。

四、从重点问题着手

重点不突出的课堂一定是失败的课堂,因此,“主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必须要围绕着重点展开。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重点为核心,将问题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中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自身必须要反复研读教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准确把握文章中的精妙之处,并且对教学重点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预估,这样才能让“主问题”在凸显教学重点的同时,妥善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都市精灵》一课,文章表达对现代都市生活环境的忧虑,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发展要与大自然相和谐的深刻命题。教育学生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因此,本课的“主问题”应围绕着该重点而展开:作者从国内到国外、从过去到现在,描写了这些都市精灵,对于这些变化和差异你有什么感想?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已有认知畅谈城市动物对于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同时,分析“连乌鸦麻雀都久违”的都市现状,使学生体会作者内心中的那种淡淡的感伤。最后,启发学生结合“人与自然”这个命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让文章的重点深入学生内心。

关于开学的文章篇7

关键词: 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应考方法

纵观近三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选文材料大量涉及课外,由语段向整篇文章转变,阅读量有较大增加,上海、武汉等地尤为突出,给人启发,给人教益,让人深思的文本成为阅读新热点;考查内容体现人文关怀、教育导向。人文性和教育性已然成为中考议论文选文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力设置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运用能力;考查方式由主客观题并存向纯主观题转变的趋势,加大了开放式试题的考查力度;试题形式多样,选择、填空、简答、阐释、概括、提炼观点、补写论据等形式都有,自由发挥类、知识迁移类题目大量涌现,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时代气息也越来越浓厚。材料大多关注成长品质和读书治学方法等,其目的在于引导考生热爱读书、健康成长,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正确理解、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辨析不同类型的论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概括论据和为文章补充恰当的论据;理解和分析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探究文章的内容及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能从文章的观点中获取有益的启示,并进行切合实际的拓展。议论文选文一般来自课外,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和时效性。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有利于考生与之产生共鸣,并引发思考,从而准确地检测考生议论文的阅读水平。

一、议论文文阅读考查的一般内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看出文章的论证方式,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2)理清文章论述的层次,把握文章的论点,能从文中找出或概括论点,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了解文章的论据,会分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了解它们在阐明观点方面的作用。

(4)了解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四种论证方法和反驳的方法。

(5)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词语的感彩。

(6)理解、探究议论文的中心和价值。

(7)能把文章的议论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议论文中中获取观点材料,进行拓展延伸,以加深理解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议论文阅读考查的命题特点

(1)议论文选文一般来自课外(09年课外选文占90%以上),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和时效性,选材侧重于道德、修养、文化、读书、创新等方面的论说性文章。

(2)题型上以主观性试题为主,出题角度多样。题量一般为4-5道小题。

(3)主要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分析能力,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4)议论文阅读的相关技法的考查仍占一定比例。中心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论证结构的清理划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都是必考内容。其中论证方法的考查不再停留在只知道文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还要进一步理解论证方法的作用。

(5)考查学生从阅读中获取观点材料并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6)开放性探究式试题增多。引导学生关注道德修养、关注文化传承,关注读书治学,更加注重让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三、议论文阅读考查的走向预测

(1)选文可能全面选用课外文章。

(2)内容上侧重于道德、修养、文化、读书、创新等人文和文化色彩浓郁的文章。

(3)题型上客观题可能消失,主观题可能一统天下,开放性探究试题将进一步增加出镜率和分值。

(4)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仍将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①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能对其含义做出正确解释;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能够具体解释;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能对其作用阐释清楚。②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找出段落或全文的中心句,对其在段落或全文的地位、作用做出阐述。③正确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根据文意,给文章增加标题。

(5)理解并掌握议论文的技法,仍将是议论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6)注重培养考生的人文素养,将是议论文考查的一个亮点。

(7)选文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处世。

(8)侧重考查学生对选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对文章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的理解。

(9)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开放性试题分值增加。

四、议论文阅读应考策略

(1)吃透课标和考纲,把握议论文基本考点和题型。

(2)理清议论文知识要点,学会知识迁移和拓展,做好知识储备。

(3)立足能力技法试题,做到稳拿基本分数。对于议论文基本解读能力和议论技法的考查,复习时要注意提炼技巧、总结规律,最好能形成一整套答题模式,增强理解分析能力,真正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4)关注人文素养试题,争取拿到发展分数。特别是对于材料分析题、阅读感悟题、论据补充题这些开放性试题,复习时一定要拓展思维空间,克服思维定势,注重思维创新,发表独到见解,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5)关注道德情操、思想修养、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兴趣心态、社会民生、文化读书类文章,关于读书治学的知识,关于道德修养的知识,关于处世交往的话题等类文章应多加训练。

关于开学的文章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经典诵读 教学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04

小学语文经典文章诵读教学旨在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完善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推动力。小学教材课文中,不乏大量经典的文章,不仅起到了语文教学的作用,更能够为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情感感悟、知识积累的优化等多个方面提供最为有力的指导。因此根据教学要求,一些经典文章的教学要积极的开展诵读两方面的推动,以保障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经典的文章或者段落进行记忆,并通过诵读的形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优美结构和深刻情感。

而现阶段,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教学时限、传统的教学方法惯性等问题,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继而造成整个经典诵读教学效果无法有效的发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的探究实际的教学方法,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继而在解决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继续优化整个教学工作,提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现阶段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关的探究与梳理,继而发现现阶段经典教学效果难以提升的主要障碍,为探究相关的解决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

1.机械化教学与被动式背诵,诵读教学只注重表象。在教学任务中,经典诵读文章往往作为考试的重点,继而影响到学生升学应试的竞争力。在现阶段,由于传统应试教育下教学方法的惯性,教师对于经典诵读文章仍然采取机械化教学与学生被动式背诵的方式。遇到经典的文章段落,教师直接布置熟读任务与背诵任务,学生机械化的朗读,被动式的记忆,最后在考试的过程中完成相关的填空和习题解答。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但是从实际来看,整个机械化的并不能够让学生认真的感悟经典文章的情感与写作手法,反而成为了学生的学习“累赘”,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经典诵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并没有发挥出来,教学工作也只是注重了表象。

2.诵读未体现“诵”,课堂教学不完善。经典诵读主要表现在诵这一个特点上,朗诵、背诵都是为了将经典的内容进行记忆并以最佳的姿态表达出来。而现阶段,除了基本的阅读以及背诵外,小学阶段的诵读课很少能够将诵这一特点体现出来。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不完善,现阶段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单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机械化讲授,学生很难领悟到诵读的妙趣。课堂间师生之间互动的越少,学生课堂参与的越少,对于诵读的领悟越少,继而诵读课堂教学也更加的不完善,因此现阶段小学语文诵读的诵还未完全体现。

3.诵读课知识应用不全面,课程教学效果不突出。由于在机械化教学方法下,学生对于经典文章的阅读往往只是进行被动式的记忆,因此对于经典文章的诵读课程,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仅仅是为了应付课程考试和最后的升学考试。在这种情况下,经典文章的内涵主旨、表达手法以及经典段落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很多学生的情感表达、写作能力没有在此基础上得到一点点的提升。因此,整个诵读课知识应用非常的不全面,课程教学的效果也不突出。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结合前期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的机械化与学习的被动化、学生学习方法不完善、课程教学效果不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小学语文诵读课的教学效果,还对整个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都产生了障碍。因此文章结合前期分析与实际的教学经验,在本节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探究。

1.积极开展主题诵读课,让诵读变成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诵读课的机械化教学与学生的被动式学习往往是因为学生无法真正体会文章的主旨以及诵读的乐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开展主题教学活动,继而将诵读课变成以此主题情感表达的过程。例如《母亲的恩情》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Y合家长会、母亲对自己的呵护等等来开展文章的诵读教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选择可以赞美母亲恩情的段落进行朗诵,以经典的段落表达对母亲恩情的感谢,继而让学生有感而发,诵读出感情。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对相关的段落进行背诵,并结合自己的母亲的实际案例,进行模仿写作,不断的拓展整个诵读教学的实际效果,继而以课程主题为引导不断的丰富诵读课的教学内容,改善传统诵读课教学的实际面貌。

2.积极开展班级小活动,以学生之间的互相竞争督促学生主动探究诵读奥秘。很多时候,教师在班级中要求学生开展经典段落诵读时,很多学生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或者是为了基本的课堂作业,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难正确的对待诵读课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语文单元安排,在经典文章教学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以班级活动契机,开展例如“小小朗诵家”、“听听我的故事”等诵读比赛,并让班级学生组成自主学习小组,积极的派出代表参赛,则整个诵读变成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法宝,班级学生能够主动的去练习朗诵、背诵文章、感受文章的情感,继而做到有感情朗读或者背诵。这种情况下学生被动式学习局面得到改善,诵读课的诵也能得到体现。

3.积极将诵读课与作文课相对接,以经典著作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诵读课蕴能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优化,如果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经典的语句或者作者的构思,更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的将诵读课与作文课相对接,让学生在感悟的同时,在诵读经典佳句的同时进行模仿写作,尝试借用优美的语句,以及相关的思路,来优化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

关于开学的文章篇9

一、选择最佳最熟悉的文体

近年来,作文要求“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虽然使一些思维活泼、创意新奇的学子有了广阔的舞台,但是更多的是让众多的学子无所适从。可见,文体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是,却如文章的血统,它的选择是很关键的。只有选择能最有效地表达内容的血统,才能使人感受到文章的高贵,使文章被点亮。如,2003年陕西一考生的《无题》(诗歌)、2000年江苏一考生的《四幕剧》(戏剧)就做到这一点,受到阅者的赏识。

二、确立深刻新颖的主题

主题,如文章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文章好比行尸走肉。所以写作文时,我们必须确立起深刻新颖的主题,也只有如此才能震动阅者的心。为此,我们在确立文章主题时,要努力寻找紧扣时代脉搏,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最重要、最感人、最独特的“闪光灯”;要努力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的要害,切中事物的时弊;要养成独立的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的习惯,敢于突破常规思维,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如,《人言诡鬼》(重庆一考生),该文就抓住了时代的脉搏――讲诚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人类的毫无诚信、专事欺诈,突破了思维的常规――为鬼翻案。

三、拟出醒目独创的题目

题目,如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传内容之神,我们要在把握主题、抓住材料的基础之上,拟出确切、精炼、醒目、独创的题目。如,王英琦的《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们都引起阅者注目,都体现了其新颖独创。

四、写好一个精彩的开头

开头,如文章的容颜。它是作文的第一步,它与全文能否妥善而迅速地展开关系重大。所以,对于开头,我们应该做到“有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如,《千年的呼唤》的开头:

“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名一钱。

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

它太简单,简单的连哑哑学语的孩童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的让有些人将它遗失的无怨无悔,无影无踪。

它就是诚信。”

然而,俗语有云“万事开头难”,作文开头亦如此,因此,我们在开头时还要注意一些技巧: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可以采用直接点题;对于有的因事立论的文章,如果该事鲜为人知,就先简明扼要地叙述该事,然后发表言论,如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的悼文就是这样的开头;对于给材料作文,可以采用概括介绍;对赏析性的文章,可以引入歌词或名言入题。另外,还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入题,如《紫藤萝瀑布》的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篇设置悬念,吸引阅者:起兴入题,如《关雎》的开头“关关雎鸠”;题写“题记”入题;截取特定镜头入题,这些镜头应该是事情的高潮、具有特殊的含义等。

五、留下自然而寻味的结尾

结尾,如文章的帷幕。一个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等于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切忌“草草了事”,也不可画蛇添足、拖泥带水,意已尽而言不止。为此,我们可以留下这样的结尾:引人深思的,如鲁迅《故乡》的结尾,启发阅者要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敢于攀登前人没攀登过的高峰;意味深长有回味的,如都德《最后一课》的结尾,那个痛苦、无声的手势,蕴含了多少深情,留给阅者多少思索的余地;呼应开头的,如牛汉《我的第一本书》的结尾,“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点明或深化主题的,如鲁迅《雪》的结尾,揭示北方雪的内涵,点明全文的主题;呼吁警醒式的,如吴岗《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结尾,连用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如星新一《喂――出来》的结尾等。

六、展示典型独特的材料

材料,如文章的血肉。好的材料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且往往能抓住阅者的注意力。因此,我们一定要选择典型、新颖、独创、亲切、必要的材料,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即使是旧材料,也要学会炼旧出新,否则,抓不住阅者的注意力。

七、秀出活泼有文采的语言

语言,如文章的脸面,它是靓点作文的第一要素,因为无论怎样新颖的灵魂、醒目的眼睛、精彩的容颜、自然的帷幕、典型的血肉,无不借助于它秀出来。因此,我们可以在文章中合理的运用修辞手法,如胡适《我的母亲》结尾的排比的运用、高尔基《海燕》一文的象征和拟人的运用;合理的引用诗词或名言等,如冰心《观舞记》中引用白居易《新乐府・骠国乐》的诗句来形容舞蹈者的舞姿和服饰的优美;合理的化用课本、报刊杂志中的优美语句、段落;合理的化用口语入文,如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一文,不时穿插“口语”,使文章生活气息浓厚,让人倍感亲切等。

关于开学的文章篇10

【关键词】导入;英语阅读教学;篇章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12-02

1英语阅读课导入的功能及重要性

1.1明确目标:导入阶段要指出本课要点和重点,让学生明确教学活动目标和任务,使教学有的放矢。

1.2集中思维: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绪也是分散的。上课后,他们很难立刻安静下来,不能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如果教师直接开始平铺直叙地讲课,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影响后面的教学。运用巧妙的方法导入新课,给学生新颖和惊奇感知,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迅速进入到新课内容的上来。

1.3创设意境:教学中创设与新课内容相协调的学习意境,激发学生心灵的震撼,使学生尽快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达到课伊始、情已生的学习效果。

1.4激发兴趣:兴趣是知识的“生长点” ,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如果教师采用恰当的课堂导入方式,开始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习积极性。大量实验表明,学生背景知识会影响阅读理解速度,提高阅读理解与阅读技巧能力。

2阅读课导入内容的思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娴熟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课件,尤其是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愉快情感、兴趣和求知欲。导入的形式绚烂多彩,导入的方法也多得不计奇数,上导入课的课堂也往往是场面最热闹的,常常被教师用来做教学公开课或展示课。但是,在热闹的背后,导入的内容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是否为进一步阅读解决了理解上的语言障碍?要有效地设计导入内容,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效率,就必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2.1语言知识的导入: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之间的重要关系不言而喻。如Williams(1986)认为,语言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言知识是阅读课导入阶段的必备内容。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预测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能会对其理解造成障碍的词汇,扫清障碍。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并不是解释所有的生词,而仅仅是针对可能会影响阅读理解的词汇。高二年级第一学期module 2 the cat that vanished这篇文章在导入时至少要向学生解释vanish(消失)这个单词的意思,否则学生可能无法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要注意,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不需要过分拓展词汇,以免学生发生混淆。

2.2背景知识的导入: 读者的背景知识也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背景知识”包括读者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文章背景内容。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活动激活学生。比如外研社必修五module 4 Carnival,里面提到了狂欢节等西方节日。在阅读这篇文章前,教师要先介绍有关狂欢节信息,可以设计一些参与活动,让学生有一定的亲身体验,佩戴面具。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跨文化意识。如果缺乏相关的文章背景知识,恐怕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教师如果在设计这篇文章的导入内容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故事发生的时代的信息,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和设计语言知识一样,在激活背景知识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拓展,应该以与课文内容相关为原则。过多的无关信息也会降低阅读课效率。3.篇章结构的导入

通过英语课阅读实验表明,学生对语篇篇章结构相关知识的了解也会影响阅读理解的速度。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单句的理解能力较强,而对文章整体理解能力较弱,可见让学生了解英语语篇基本结构,包括语篇组织模式和语篇思维模式,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英语语篇思维模式是思想表达或语篇生成方面约定俗成的抽象结构模型。读者一旦借助于语篇标志词,就可认出篇章的语篇思维模式,就可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要加强语篇分析的内容,培养语篇意识,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总体结构来理解课文,突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重视语篇承接语、句子交际功能的标识词以及代词的指代和照应等。

3设计导入内容时,我们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阅读课导入部分不宜占用过长的上课时间。导入环节只是阅读前的热身活动,是为阅读文章做准备,时间过长,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降低阅读课效率。

第二,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是可以有机结合的。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想一些可能会出现在文章中的词汇,这个活动既可以解决词汇问题,也能激发学生已有的、关于文章内容的背景知识。

第三,设计导入部分的背景知识时,要认识到其原则是使学生们意识到他们并非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每个人对他所读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了解,如果他们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需要帮助他们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信息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背景知识也可能妨碍阅读理解。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必须纠正他们错误的背景信息。

4结束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得当的课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高课堂效率。英语阅读课中的导入环节,除了要形式多样外,更要重视导入的内容,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来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章,提高阅读课效率。

参考文献

[1]佟敏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