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课文原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01:0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戏课文原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戏课文原文

社戏课文原文篇1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社团;课堂教学;民乐团;戏曲社团

音乐社团活动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在中小学中的,属于新兴形式。因此学者们对音乐社团活动的研究较少。通过笔者对中国知网收录的学术论文及期刊杂志进行搜索和整理,可以看出,与音乐社团活动相关的学术性论文少之又少;而且研究者大多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少有教育专家学者。经整理,发现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研究分别是从现状、音乐社团与课堂教学以及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的。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现状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自开展至今,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出于希望音乐社团能够更好开展的意图,笔者在整理资料时,着重于现状中做的不太完美的地方进行综述,更加客观、直接地让后续研究者了解音乐社团活动现状。除了对中小学音乐社团大框的综述,笔者还总结了一部分中小学民乐团、中小学戏曲社团的相关研究。

(一)对社团活动教师的研究

在高文丽的《区域性中小学音乐社团“事业伙伴”协作组的构建与实施》中指出教师只是在追求表面荣誉。这一观点与李宝红《如何将古筝社团活动与音乐课堂有机结合》一文中论述音乐社团只顾及面子工程,主次不分,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相一致。此外,李宝红还指出教师不能将教学保质保量地完成,说明音乐社团活动教师迫于各种压力,难以将音乐社团活动“单纯”的开展。另外,在赵文静《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指出教师普遍对新课标的掌握较弱;且多媒体这样的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也比较生疏;教师团队质量无法提高是由于没有很好的培训体系。这些观点均说明音乐社团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又不能得到相关支持,导致音乐社团活动不能按理想模式开展。

(二)对社团活动学生的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中学生的研究,在笔者搜集的资料中郭越怡的硕士论文《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最为全面,有说服力。文章从学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进行论述。学生普遍喜欢音乐,这是内部原因;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活动往往受家庭环境影响,属于外部原因。文中还明确指出“动机”是学生学习音乐,参加音乐社团活动的心理动因,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想要使学生积极参加音乐社团活动,从其内心激发学习音乐兴趣是首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喜欢音乐,才能解决其他外部原因对学生的影响。

(三)对音乐社团活动本身的研究

综合文献,发现各学者对音乐社团活动本身的现状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社团活动方案不完善;2.教育资源严重匮乏;3.没有合理、统一的课后培养体系;4.部分学校对于音乐社团不重视;5.学校间音乐社团发展不均衡;6.招生考核标准不合理,学生处于“被选择”状态。以上均为音乐社团活动的不足之处。但其本身所具有的优点也不容忽视。例如温爱霞在《课外活动推动高校音乐课堂》中指出社团可以使学生更加喜欢音乐;使师生惯性更融洽;使课堂关系更高效;“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四)对民乐社团活动研究

中小学民乐社团活动开展对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合作精神;与传统课堂结合是必要的。赵婧伊在《民族器乐教学在小学民乐社团中的实践研究》中学生指出学习民族音乐可以增强民族情感意识,提高欣赏民族音乐的能力。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民乐,学习民族器乐,是很有必要的。民乐社团活动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学生不仅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还需要与别人配合,共同完成作品演绎。这就显露出了民乐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一特点。吴伟华在文章《初中生民乐活动中合作精神的培养》中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培养合作精神的设施办法,其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值得借鉴采用。梅玮在《音乐课程与民乐社团“伙伴协作”的构建与实施》中指出了民乐社团活动、传统课堂各自的不足之处。随后,他提出传统音乐课要与民乐社团建立一种“协作”的伙伴关系,使二者优势互补,并在文中给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对于协作的影响,他认为能够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民族意识”。

中小学民乐社团活动的发展虽前景一片大好,但现实状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王直在《如何建设学生乐团_从北京35中金帆民乐团成功访谈记》中提出民乐团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排练、训练的问题;2.预备队员问题;3.演出问题;4.曲目问题。这些问题在整理过程中也找到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由于篇幅就不一一论述。但是关于演出问题,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研究者们只浅显的提出要鼓励积极参加演出,参加竞赛。但具体的方式方法却无人涉及,这会导致一线教师空有想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心,却无计可施。笔者呼吁教育相关工作者能够多关注演出平台的问题。

(五)对戏曲社团活动研究

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时发现,与中小学戏曲社团相关的文章几乎没有。但戏曲是中国国粹,音乐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弘扬戏曲文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呼吁戏曲进校园。因此对中小学戏曲社团的发展研究迫在眉睫。笔者将搜集到的有关高中、大学开设戏曲社团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望对日后中小学戏曲社团的开展及研究有所帮助。

关于戏曲社团活动的学生的研究,熊秋玲的文章《大学生对河南戏曲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中指出学生对戏曲喜欢的不多,但是并不排斥,认知层面也只停留在戏曲的基本知识。且文中也分析了原因,“听不懂”“流行音乐冲击”。对于教师的研究,基本是一致的。指出教师素质普遍不高。且戏曲社团活动开展对教师另有要求,正如房宁的《民办高校戏曲社团发展及京剧文化普及问题思考――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中论述“懂戏曲,会唱戏”的教师不多。无疑会对社团活动开展造成影响。对于戏曲社团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与其他社团一样,最主要是由于有关部门没能高度重视。戏曲社团活动不能很好的开展,与戏曲本身也存在很大关系。熊秋玲的文章《大学生对河南戏曲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中就明确表示戏曲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对学生的影响较小。由此可见,发展戏曲社团活动,对于戏曲本身也要有改善和提升。戏曲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笔者对相关资料整理、归纳,总结为对学生的意义;对戏曲文化的意义。关于戏曲社团活动的开展对策研究观点较为统一。房宁的《民办高校戏曲社团发展及京剧文化普及问题思考――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中指出曲目方面可以引进新曲目,也可引进其他剧中的经典曲目。谭兴芳《戏曲走进大学校园的若干思考》指出可以举办讲座、研讨会;举办戏曲表演;建立戏曲网站。

综上所述,中小学音乐社团有效开展的条件可以概括为管理部门重视、保质保量的专业教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校外有效资源以及社团自身的管理等等。总的来说,中小学的音乐社团的开展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音乐文化传承的。希望像戏曲社团这样的“冷门”社团也能大步赶上,早日走进中小学生的生活。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与课堂的联系,是社团有无开展必要的重中之重。因此,许多研究者将研究重心放在了社团与课堂的联系上。通过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学习音乐,表现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研究

薛琪《以音乐社团形式开展高中音乐课选修模块》与郭越怡《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中均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二者观点一致课堂音乐社团活动的基础;社团实践是课堂的更高阶段。课堂是音乐教育发展之根本;音乐社团活动是补充与延伸。在传统音乐课堂中,学生的行为是聆听、模唱,是吸收音乐的过程,但不能给他们一个自由学习音乐的空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中,将表演和创造也纳入美育教育的领域。音乐社团活动应运而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环境,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将课堂所学的音乐知识自我吸收后升华出新,延伸课堂。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原因、意义的研究

胡菁华在文章《关于音乐社团与音乐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初探》中对二者结合的原因进行了说明:1.教学目标一致;2.教学内容相似;3.教学方式互补。这三点使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优势互补。

王婷在《“里”应“外”合德艺并进――课堂教学与学生音乐社团训练关系初探》一文中罗列了二者结合的意义: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在音乐社团活动中得到再现、运用、创造;2.促进社团成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不仅有独唱、独奏,而且有合唱、合奏,使学生自身音乐技能及合作能力都有所提高;3.保障人才培养,音乐社团活动给学生了一个展现音乐才能,激发音乐兴趣的舞台,这样不仅让课堂教学优势最大化,且最大限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音乐人才。

综上可得,正是由于将音乐社团的表现性、空间性、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欣赏性、知识性、以教师为引导者的优势相结合,才能将二者共同发展。才能够推动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更高追求。

三、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研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社团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受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喜爱。它的发展问题自然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在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涉及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的文献很多,或作为核心阐述,或对此问题的分析思考作结。均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可供一线教师参考。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管理、开展方面

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至今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管理不足成为首要原因。对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管理,主要是要尽快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其次,音乐社团活动要想取得成绩,就要将制定的先进管理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位社团学生。更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不单单可以自上而下开展,亦可自下而上,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将音乐社团活动开展起来。因此,笔者总结资料得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参考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完善教育相关政策,建立先进管理理念;制定素质教育整体规划,落实常规活动;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抓好素质教育两支队伍――师资队伍与社团文化队伍。

此外,社团开展什么活动,如何开展,成了各位学者研究的重点。例如李雷《浅析校内音乐社团的发展》中论述可以“引入优秀的课外音乐”“进行音乐的对比”“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也有学者将创新列入,提出要创新社团活动,创新学生自主的社团体系。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师资方面

在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涉及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的文献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王静的学位论文《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和中央音乐学院硕士郭越怡《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现今的音乐社团活动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师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将这一问题解决,音乐社团活动才有继续开展的可行性。对音乐社团活动教师的发展,可从数量、质量两方面着手。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文献中提到的发展对策都是针对现状研究中涉及的,音乐社团现状中的确存在的问题的对策。由此可知,研究者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通过实地调研后给出的指导性意见。笔者相信,只要根据实际中的问题,合理借鉴,音乐社团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通过笔者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发现,有些观点存在重复研究的现象,例如民乐团的排练问题,音乐社团的发展对策问题等等。而有些问题则急需研究解决,却无人涉及。例如戏曲社团在中小学的开展问题,民乐团成果展示途径问题等等。为避免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相关研究出现重复,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笔者呼吁研究者能够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文丽.《区域性中小学音乐社团“事业伙伴”协作组的构建与实施》[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5,(01).

[2]李宝红.《如何将古筝社团活动与音乐课堂有机结合》[J].《新课程・小学》,2014,(04).

[3]赵文静.《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方音乐》,2014,(07).

[4]郭越怡.《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5]温爱霞.《课外音乐活动推动高校音乐课堂》[J].《信息科技》,2011,(02).

[6]赵婧伊.《民族器乐教学在小学民乐社团中的实践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3年.

[7]吴伟华.《初中生民乐活动中合作精神的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年.

[8]梅玮.《音乐课程与民乐社团“伙伴协作”的构建与实施》[J].《黄河之声》,2015,(16).

[9]王直.《如何建设学生乐团――从北京35中金帆民乐团成功访谈记》[J].《人民音乐》,1999,(04).

[10]熊秋玲.《大学生对河南戏曲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J].《戏剧文学》,2013,(12).

[11]房宁.《民办高校戏曲社团发展及京剧文化普及问题思考――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J].《大众文艺》,2014,(19).

[12]谭兴芳.《戏曲走进大学校园的若干思考》[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03).

[13]薛琪.《以音乐社团形式开展高中音乐课选修模块》[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6).

[14]胡菁华.《关于音乐社团与音乐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初探》[J].《音乐时空》,2015,(07).

[15]王婷.《“里”应“外”合德艺并进――课堂教学与学生音乐社团训练关系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2013,(07).

社戏课文原文篇2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间游戏;园本课程

G613.7

地域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教育的立足点。当前,随着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普及,众多国内幼儿园都在着手开发园本课程。园本课程的理论根据在于教育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才能发挥显著的效果。幼儿园在园本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牢牢立足于本园实际,将各种民间游戏资源巧妙地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对幼儿园和幼儿的发展都具有积极地价值和意义。

一、地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构建中的作用

(一)是对幼儿进行地域文化教育的需要

幼儿园地域文化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处于一种明显的未成熟状态,待发展空间大,对环境的易感性更强,环境的浸染和熏陶往往对幼儿后天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2]而将地域文化资源与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有机结合,可以激发儿童对家乡生活乃至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增强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因此,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构建幼儿园课程,是对幼儿进行早期地方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二)是幼儿园拓展教育资源的需要

有效挖掘与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能有效解决幼儿园经费紧张、拓展可利用教育资源、为儿童提供优质学前教育环境。目前幼儿园的教育经费普遍比较紧缺,而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构建的富有生命力的民间游戏课程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民间游戏课程大多利用的是可以再生的、自然地、原始的乡土游戏资源和材料。如固原本地的玉米芯、麦秸、石头、泥巴等易得的自然材料,有效降低了幼儿园的办园成本,拓展了教育资源。使得教育由此与儿童鲜活的生命、鲜活的生活状态紧密相连。

(三)是幼儿园内涵化特色化发展的需要

体现地域的特色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课程地域化要求挖掘地域蕴含的教育资源,从地域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特点出发,开发适合幼儿学习的地域素材和活动,以加深幼儿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幼儿对地域的感情。课程地域化的过程也就是课程民族化和地方化的过程。

二、地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中的应用

(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幼儿园游戏课程中的应用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又主要蕴含于各民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固原自古就是文化名城,有许多自然文化景观。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的六盘山曾以气壮山河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而驰名中外;奇特的山中峡谷地貌和漫山遍野的野荷,汇集了北国风光之雄浑、江南水乡之靓丽。须弥山石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它特有的丹霞自然景观和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以及它具有的浪漫神奇色彩,使人流连忘返,其雕像之美,让人称奇。固原市幼儿园就分别从“红色六盘、萧关古道、丝路古城、花儿家乡”的四大文化元素入手,深度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影响和熏陶。

(二)地方各类艺术资源在幼儿园游戏课程中的应用。

固原市幼儿园地处宁夏六盘山下,悠久的历史积淀及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为进行民间游戏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民间流传着大量丰富的游戏资源,如回族的拔腰、踏脚、跳房子、踩草垛等传统体育游戏;民间剪纸、泥塑、草编等美术游戏;喜闻乐见的《马兰开花二十一》、《拍花花手》等童谣说唱游戏;以及舞龙、旱船、高跷、抬轿子等观赏游戏,这些游戏都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创作、流传下来,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和浓厚趣味性的游戏,它曾经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百玩不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是幼儿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人的脑海中留下了属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挖掘民间音乐和地域音乐资源,引导幼儿体验和感知民间音乐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情趣,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三、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构建民间游戏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民间游戏课程包含着特定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且经历了多年的历史检验,无论是游戏内容还是游戏形式上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都具有相当的适宜性。因此,对于教育者而言,重要的是要选取那些适宜的教育资源进行筛选和创编,选取不同儿童操作的游戏内容和形式,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对之进行适当的改造,以更好地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4]

(二)游戏性原则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而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地与空间、玩伴等相互作用的情境性活樱所以游戏环境就成为影响幼儿游戏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它诱发、支撑和发展着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期是最富有艺术创造的阶段,幼儿在民间艺术活动中的活动就是快乐地玩游戏,游戏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愉快的情感体验,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着艺术的变化,快乐地想象着、创造着。

(三)生活性原则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由于幼儿的认识水平有限,我们在选择地域文化教育内容时,应充分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题材,使幼儿在熟悉的生活天地里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感悟。

(四)艺术融合原则

把地方民间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资源融合在一起,这是对艺术文化的再创造,幼儿在与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典的音乐的对话中,用美术和身体动作等一些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这些文化进行诠释,尽情地释放着自己潜在的能量。艺术与童心相碰撞,产生的是最浅白最直接又是最高深最抽象的艺术。

总之,加强地域文化教育是当前时展对幼儿园提出的新要求。为促进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培养幼儿的民族气质与世界胸怀,我们遵循适宜性、游戏性、生活性、艺术性、启蒙性等原则,创设一种兼具传统与现代、民俗与时尚相融共生的地域文化特色环境;构建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本土文化教育园本课程,同时为幼儿提供以游戏为主的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方式,以促使幼儿的认知、情感、意志与个性品质等得到全面和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54

[2]吴志芳. 幼儿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原则与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2010,(1):64-65

社戏课文原文篇3

关键词: 《戏曲鉴赏》 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 课外实践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对于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基础师资重任的高等师范院校而言,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更责任重大。《戏曲鉴赏》作为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指导方案》中规定的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的一门,截至2009年底,教育部各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和省属重点高校、普通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这门课程。从2006年至今,该课程走过了几年的历史,因此,对该课程及时进行自我评判与总结,进行教学教改方面的探索,对该课程的顺利发展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确立《戏曲鉴赏》课程的重要地位

在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认识误区,即《戏曲鉴赏》课不是不重要,而是没有将其放在其应有的地位。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戏曲鉴赏》课是公共课,但是这种公共课既不同于大学的公共政治课,又不同于大学公共英语课,因为这两类课程都是考试课,而《戏曲鉴赏》是考查课。教师和学生更重视专业课,而对于公共课则不太重视,而对公共课中的考查课,则更不重视。二是教学目的模糊,该课程既不同于艺术院校的戏曲专业的专业课程,又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戏曲课程。前者更注重舞台实践,后者更注重文本研究,而《戏曲鉴赏》则介于两者之间,因为鉴赏要兼顾舞台表演和戏曲文本,所以较难把握,并且对教学效果的评估缺乏标准。三是有的老师认为,戏曲鉴赏就是选取一些经典戏曲或其片段在课堂上放映并作些讲解,这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不甚严格。

事实上,高等师范院校的《戏曲鉴赏》课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戏曲是我国文化创造的宝贵成果,它的状况反映出我们国家的文化品位。董健说:“(戏剧的)状况往往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象征。”[1]P23我国的戏曲反映了我国的文明程度,戏曲文化的复兴,也有待于大学生的加入,而对于为社会培养基础师资力量的高等师范院校而言,则显得更为重要。其次,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师资力量,他们的艺术修养将直接影响下一代。董健有言:“参与戏剧创作实践的人,可以养成自我表达能力与群体协调能力,观察与分析社会人生的能力,从而健全自我的个性。而参与戏剧欣赏与批评的人,也可以养成丰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自己作为一个健康、独立的个性被融入社会。”[2]P32戏曲本质上属于戏剧,因此,董健的观点是正确的。学习戏曲、欣赏戏曲、评价戏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再次,戏曲是大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对戏曲的了解和鉴赏,可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作批判和继承。最后,许多剧种都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大学生了解戏曲,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二、采取多种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热情洋溢的介绍使学生萌发学习的欲望。

在引导学生鉴赏之前,先要对将鉴赏的内容进行热情洋溢的介绍。比如在对戏曲做总体介绍时,可以引用国内名人对戏曲所作的评价,也可以引用国外戏剧家对中国戏曲的评价,例如罗伯特・科恩在评价中国戏曲时说:“中国戏曲讲故事的传统、雄壮的音乐、壮观的视觉和杂技表演使观众能够真正领略世界上最扣人心弦、最宏伟华丽的一种戏剧艺术。”[3]P225通过外国人看中国戏曲的“第三只眼”,身处戏曲文化中的中国学生可以看到平时所忽略的戏曲美。在鉴赏昆曲《牡丹亭》时,教师可以先介绍《牡丹亭》的感染力,如娄江女子俞二娘读《牡丹亭》后断肠而死,杭州女伶商小玲演《牡丹亭》时猝死在舞台上的故事,这样就能使学生对《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产生了解的欲望。

(二)多元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学生对戏曲的直观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戏曲艺术是综合性艺术,它要求观众在剧场里现场观看。但在教学中,现场观看很难实现。但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元化授课媒介提高学生对戏曲的直观认识,从而提高课内教学效果。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在对有关戏曲基础知识、戏曲发生发展史、剧种特征、戏曲名家生平及表演特点进行详尽讲解之外,若能充分运用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图像、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便可增强戏曲艺术鉴赏过程中戏曲的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从而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强化学生对戏曲的理解。

(三)在世界戏剧的背景下认识中国戏曲,将中国戏曲与国外戏剧相比较,加深学生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中国戏曲有其独特之处,但对于从小耳染目濡戏曲的学生来说,若不将戏曲置于世界戏剧的背景下,则很难认识中国的戏曲。在介绍中国戏曲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中国戏曲的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在介绍这一特点时,教师先介绍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戏曲下的定义。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虽咏故事,而不被之歌舞,非戏曲也。……虽合歌舞,而不演故事,亦非戏曲也。”[4]P201然后将戏曲与西方话剧、歌剧、舞剧相比较,向学生讲解中国戏曲以歌舞为载体,话剧、歌剧、舞剧分别以语言、音乐、舞蹈为载体,使学生对戏曲有直观的把握。同时,可使用视频资料加以说明。比如,给学生放映表演同一题材的话剧《骆驼祥子》和京剧《骆驼祥子》的片段,两相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特征的认识。

在讲解中国戏曲的发生发展史、中国戏曲的演出特征、剧场特征等知识要点时,教师应将中国戏曲放在世界戏剧的背景下,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

(四)两个或多个剧种相互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剧种的认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不少教师在讲解剧种特征时,往往只专注于剧种本身,只能“钻进去”,却“出不来”。教师费了很大劲,但学生还不能对该剧种的特征作整体把握。若教师能将一个剧种与其他剧种相比较,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得出结论,则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在欣赏昆曲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昆曲唱词文雅优美的特征,就可以选取一段昆曲唱词,如“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另外再选取一段豫剧的唱词:“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将这两段唱词写在同一张幻灯片上,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住昆曲唱词文雅优美的特征。

(五)激发学生传播戏曲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

戏曲是我们民族创造的珍贵的文化瑰宝,是我们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极为珍贵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我们民族过去的一面镜子。大多数剧种都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而保护戏曲,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课堂上为大学生介绍戏曲保护的重要性,激发起大学生对民族遗产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鼓励他们行动起来,参与到家乡地方戏的保护工作中,在实践中促进戏曲理论、戏曲知识的学习,并进一步指导实践,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总之,在课堂上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课外实践,组织戏曲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进行戏曲表演实践与鉴赏实践

重视并有计划地安排课外实践,是将课内鉴赏性内容落于实处的关键。在校内组织戏曲兴趣小组,将有爱好的同学吸收进来,学习吹拉弹唱,在实践中促进他们知识的学习、鉴赏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戏曲比赛,参与戏曲表演,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锻炼自我、验证自我、激发自我、肯定自我。

总之,与我们所要实现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目标相比,本课程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缺乏一套适用于普通高校学生的完善的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音像资料,课程结构仍需优化,学生学科构成复杂且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专业戏曲剧团很少到学校演出,由于经费原因学生没有机会走进剧场欣赏戏曲演出,等等。另外,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之外,还要熟悉文学、音乐、美术、建筑、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鉴赏课程的积极探索与研究,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董健,马俊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

[2]董健,马俊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

[3][美]罗伯特・科恩著.费春放译.戏剧.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8,(1).

社戏课文原文篇4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 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都是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育制度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在小学教育中普遍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游戏性的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由此可见,游戏化教学模式更加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地调动了小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应该充分地把游戏性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教育当中,进而取得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游戏化教学的概述

所谓游戏化教学,就是指具有情境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文化性的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是对传统式灌输说教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当中,使得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教学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游戏化教学模式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及其重要的积极意义,大大地提升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集中注意力。对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充分应用,不但满足了现阶段现代化教学中提倡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良好目的。

二、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进行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小学生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换于小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生参与性原则

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进行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应该调动小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与兴趣。对于游戏的设计,应该依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对于教学中的游戏应该注重其多变性与丰富性,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判断能力与接受能力。

3.课堂趣味性原则

古代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守趣味性的原则,对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应该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女娲补天》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有关女娲补天的视频与动画,让小学生对女娲补天的过程进行详细的了解,进而使小学生在整个课堂游戏化的教学模式中体验美术、文学以及音乐的独特魅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在对游戏化教学的原则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熟练地掌握几种游戏化教学的常用模式,进而把游戏化教学充分的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经验总结并结合对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学习,从以下识字游戏化教学、阅读游戏化教学以及汉语拼音游戏化教学三个方面,对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以供所需者进行参考。

1.进行小学语文识字游戏化教学

教师在教小学生识字的过程中使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可以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技巧与规律。对于识字的游戏规划有许多,主要有接力赛、找朋友、偏旁接龙等游戏活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在经过基础的学习之后,运用游戏化教学的方法使得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与学习。比如,在活跃的游戏化学习氛围下,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偏旁接龙的游戏,让学生进行统一偏旁不同字体的接龙,哪位同学接不上来,就进行淘汰的处罚等。

2.小学语文阅读游戏化教学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的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游戏化教学对其进行改革与完善。对学生阅读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进行阅读原文情境的重现,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爱好,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比如,教师在讲解掩耳盗铃阅读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主人公角色的扮演,重现原文场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力与理解力。

3.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游戏化教学

拼音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生对拼音的学习奠定了其学习语文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拼音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习拼音设计成手拉手、编儿歌、找朋友、走迷宫等游戏,坚持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游戏化教学中,同时,教师应该不断的创新游戏教学模式,以保障小学生对游戏化学习的情趣以及积极性。比如,在进行韵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方式,把韵母与韵母的图片形象化开展连线找朋友的游戏,并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对表现优异的小学生给予口头上的表扬,进而调动小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在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现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游戏化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由于游戏化教学具有提高学生注意力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游戏化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坚持主体性、参与性以及趣味性的原则,还应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游戏教学、阅读游戏教学以及汉语拼音游戏教学进行熟练的掌握。此外,教师应该在总结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小学语文的游戏化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富娟.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原则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3):56-57.

社戏课文原文篇5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语文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越高。那么如何才能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呢?在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尝试。

1.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

要想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自己被重视,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学生,充分地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热情与期待,让学生感到你值得信赖,让学生相信你能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在教学中常常看到部分尖子生独领,中等学生偶露头角,而学困生则是无声无息。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法和练习,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还多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使学生们在交流、合作中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这样,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在注视着自己,没有被忽视、冷落的感觉,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充满被尊重、重视的阳光,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就热烈了、宽松了、和谐了望。

2.创设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要想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还应该师生互动起来。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参与到学生的竞争中:“老师和你们比赛读,看看谁读得好。”“有没有敢向老师挑战的?”“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亲近,感受到老师与自己的平等,因而个个跃跃欲试,畅所欲言,课堂氛围自然而然活跃、和谐了。

二、有效处理反馈信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断输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间不停地进行反馈。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程序;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并改正错误。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正确处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积极发挥信息反馈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引导。

正确的反馈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尺度。为提高反馈的正确程度,使反馈起正效应作用,教师在处理反馈信息上的导向性十分重要。面对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语言信息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示,教师应艺术性的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两个反馈信息,为解决“症结”开出良方,或提供思考方向,或提供新旧知识联结点,等等,再次把学生引下海,扬帆启航,直至达到知识的彼岸。如教学《社戏》这课,我让学生考虑:题目为“社戏”,但为何还写到“乐土”中的其他三“乐”:一是得到优惠,二是可以免念“秩秩斯干革命幽幽南山”,三是钓虾、放牛?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有的学生说:“文章题为‘社戏’,这显然离题了。”有的学生说:“不离题,这正是为下文写社戏作铺垫。”学生意见不一。这时,教师抓住机会启发学生道:“请同学们想一想看社戏有很大的乐趣,这三件也是乐事,那这三‘乐’跟‘社戏’有什么关系?”同学们立刻运用记忆中储存的信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发展表看法。有的同学就说:“这三‘乐’是小乐事,下文写看社戏是大乐事,这为盼、看社戏作铺垫,突出看社戏的在平桥村最大的乐事。”这样通过正确的引导,不仅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而且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发挥。

2.灵活调节。

反馈不是如同镜面反射,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思维品质不一,他们在摄入信息方面存在个体性,因此,反馈亦会呈多样性。教师不仅要事先设计恰当的确教学方法,激发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灵活地调节教学活动,以适应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即使是花费一些时间,也要广泛地、全方位地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感知,这也正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良好契机。如教学《社戏》最后一段,设计这样的探究题:其实,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去看戏,也不尽兴,但“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你是如何理解的?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小组讨论)在原定教学时间里,我发现部分学生完成这一学习要求还存在一定困难,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句不简练,或意思表述不清。这时我就临时增加说话时间,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的形式进行互帮互助。最后再一次交流时,学生也能通顺、准确、简练地回答出来了:“从全文看,‘我’为什么十分怀念那夜看到的戏和那夜吃到地豆?关键不仅在于看戏和吃豆本身,更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孩子一起参与了看戏和吃豆的全过程,‘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更多的是平桥村的孩子和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聪明、能干的办事能力,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懂得这一点,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回忆、寻找、交流同课文中的‘我’类似的感受。”这样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完成了学习任务后,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增强了学好的信心。这就说明了教师面对反馈,要采取灵活的态度,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而且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涛川.有效教学方法集[M].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4.7.

社戏课文原文篇6

【关键词】游戏化学习;活力;超越;高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10-0026-04

为何将游戏化教学引入课堂

1.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未来当我们今天的学生走入社会,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时,可能很多人会运用我们今天还不知道的知识,从事着现在还没有的职业。知识更新、产业创生的速度源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今天的教育中,被我们视为工具、手段的信息技术,实际已成为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驱动力,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是否愿意承认,信息素养在不久的将来都将成为学生必备的,与语言素养、科学素养并重的核心素养。因此,我们不再满足于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而是努力探索怎样将课堂教学设置于信息技术的生态环境之中,并将信息意识,信息采集与评价、信息传播能力,网络学习兴趣与习惯,网络道德规范和守法意识等信息素养确定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将游戏引进课堂,可以在游戏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搜集有益信息,培养合理习惯。

2. 人的生命发展的需要

将游戏引进课堂可以使学习目标、方式更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并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浓厚兴趣,从而引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不仅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还能够保持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在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中成就学生美好的人生,以实现回归教育的本源――人的生命的发展。

3. 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校将活力教育确定为特色发展方向,“活力”是向人传送生命气息思想的确立;是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关注成长观念的阐述;是相信、尊重、赏识、激励方法的研究;是培养目标、达成状态的描述,是教育回归本真、回归智慧的追求。实施活力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活力课堂追求有趣、自主、高效、减负,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将互动元素引入到沟通环节中,将游戏作为与学习者沟通的平台,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课堂真的活了。

游戏化教学课堂的追求

1. 我们追求的课堂是有趣的课堂

人们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教育的终极效果看,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从教育的过程看,首先要“授人以欲”,也就是要想办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形成学习动机。接下来要“授人以鱼”,让学生学有所得,经历成功体验,形成“我能行”的自信,这是学习兴趣得以持久保持并转化为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最后才能“授人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基于方法的熟练应用形成学习能力。实践表明,方法不是传授的,而是习得的。不断经历获取“鱼”的过程,才能掌握捕鱼的方法和技能。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会使学生捕到更多种类、更多数量的“鱼”,形成更多的成功体验。这些成功体验又会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以数学学科为例,我们引进了教育部数学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研究中心主导开发的“狸米数学”。这一软件通过文字、图形的有机结合,鲜活漂亮的彩色插图,文字、数字、语音、图形兼容交错的习题呈现方式、解题方式、纠错方式,永不重复的奖章、五星奖章等奖励方式,习题解答的过关游戏挑战设计,复习节点的蜘蛛网的提醒方式,文字、符号、分式输入的便捷方式,十分钟一次休眠的眼睛保护强制方式,不需任何技术学习的使用方式等等,从多个角度让学生感觉到“用它学习数学是好玩的”。好奇和好强的共同作用,很好地把孩子吸引进游戏化学习过程。学生不再抱怨作业多,反而会抱怨没有作业,作业和玩有机结合,学习与游戏融为一体。爱玩引导孩子进入了学习过程,争胜提升了孩子的学习效率。

2. 我们追求的课堂是学生自主的课堂

有时我们会发现,学生在操场上和在教室里判若两人。一个生龙活虎,一个死气沉沉;一个充满想象和创造的活力,一个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教室和操场相比,究竟缺少了什么?在反复调查和深入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教室和操场相比,缺少的是“自由”和“自主”。“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努力从还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赋予学生做事的“自主”两个角度,探索课改路径。引进“狸米数学”后,学生面对有困难的习题是选择放弃,还是选择求助,或是选择坚持,由学生自己确定,并承担选择引发的结果。面对错题,学生自主分析原因,自主选择盖上哪种错题印记,以给自己留下复习纠错的提示。面对作业,学生何时做(是在校,还是回家后),做多少(一次做完,还是分次做完),做到什么程度(是合格、奖章,还是五星奖章),均由学生自主选择。这种自由与自主在不同课堂有不同表现,如“一线四环节”的信息技术课,学生设计什么游戏、何时完成游戏制作、把哪个游戏上传共享等,学生不仅是自由的,而且是自主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靠喊口号不行,靠教师单方面的主观追求也不行。创造力=自由+自主,当我们把选择的自由和做事的自主真正还给学生的时候,蕴含在学生身上的创造力就会自然迸发,这是我们活力教育的一种追求和特征。

3. 我们追求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

高效教学是困扰校长们的一个核心词。为追求高效课堂,教师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尝试,并派生出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然而综观实效,却差强人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追求高效课堂的前提是要找到课堂低效的原因。教师在课堂上不辞劳苦地讲授着自己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结果把学生教得厌学了,把自己搞得倦怠了。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绝大多数时间讲授的知识,其实学生是能够自己习得的。以数学为例,我们将知识与技能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单知识和基础技能;一类是复杂知识和高级技能。学生能够借助计算机自己完成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属于前者;必须通过师生面对面双向互动才能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属于后者。从这一视角看,课改的关键一是发现或开发适宜的工具,二是对学生有必要的信任,相信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且能够基于知识能力储备完成新知学习的。在应用“狸米数学”之后,我们将大部分学习任务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只把疑难问题或知识体系构建、实际问题解决等留在课上。“自我下工夫掌握学习知识的本领要比鹦鹉学舌般地背诵教材重要得多”。实践表明,就简单知识学习而言,计算机教学效能远远高于面授。而计算机中游戏化教学的高效,又为指向复杂知识的面授课堂增加了教学时间。于是课堂高效了,课时充裕了。

4. 我们追求的课堂是减负的课堂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作。对孩子而言尤其如此。他们必须克服自己好动活泼的天性,不能想玩就玩,想说就说,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而学校又是一个储备生命能量、收获信心和技能的场所。这似乎成为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其实“负担”对学生而言,是心理学概念,而不是物理学概念。也就是说,只要是学生喜欢做的,事再多也不会成为负担;只要是学生不喜欢做的,事再少也是负担。在信息技术课上,原来只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及Word、上网知识、电脑绘图、PPT等常用软件知识,课堂容量很小,但学生依然觉得负担很重。引入游戏编程教学内容之后,编制游戏成为课堂主线,常用软件学习融入游戏编程过程的不同阶段,好玩成了该课程的标准注释,兴趣有了,效率高了,负担却没了。

游戏化教学课堂的超越

当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支点推进课程改革时,我们发现课堂正在实现着五大超越。仍以电子游戏中的信息素养为例。

1. 超越了学科边界

在学校课程改革之前,信息技术作为独立学科,以计算机相关知识学习为指向,与其他学科没有交集。但我们将学科教学指向信息素养,并引入游戏编程知识拓展教材内容后,很快发现游戏原本就是个故事。设计游戏一定要先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的构思、撰写、表达,本属语文学科,因此两学科有了交集;游戏的设计需要确定角色方位、运动轨迹,需要定位和计算,于是与数学学科也有了交集;角色的形象设计,游戏背景设计需要美术创作,于是与美术学科有了交集;游戏效果的强化需要合适的配乐,于是和音乐学科有了交集……我们没有为跨越学科而研究综合,但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改革使跨越学科成为一种必须。当我们从核心素养角度审视学科的时候,蓦然发现,学科不仅是可以跨越的,而且是必须跨越的,因为学生的素养是综合的,以素养为指向的学科设置必定会具有综合性。

2. 跨越了课程边界

课程是学科教育内容的实施体系。当我们按知识的逻辑结构设置课程的时候,每一个课程都是独立的;当我们以学生核心素养为脉络设置课程时,便会发现课程内容总会出现多学科的交叉。活力教育意在培养完整的人,其教育特征是整体教育,因此,必然表现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游戏编程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根主线,而具有语文课程特质的故事构想与编写,却是游戏编程的前提;具有数学课程特质的定位与计算,是游戏编程创作的基础;具有美术课程特质的构图、绘画、色彩,是完成游戏创作的必备条件;具有音乐课程特质的旋律、节奏设计与选择,直接影响着游戏创作的效果。我们不曾刻意追求超越课程边界,但为了提升某一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被动地跨过了课程边界,而后发现这种跨越具有推进课改的特殊意义,于是打破课程界限逐步成了我们的自觉追求。

3. 跨越了课堂边界

课堂因有课前、课中、课后的区分,而成为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伴随着游戏化教学课堂改革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是没有课上、课下之分的。在信息技术课游戏编程教学中,学生课下的一个游戏、一个好玩的故事,回家路上一个不经意间的观察发现,去同学家玩耍时一个新玩具、新玩法等均可能激活孩子创作网络游戏的灵感。其实,灵感是基于长时间思考,在某种偶然刺激下生成的顿悟。可见,学习无时无刻都可能发生,高效学习(即获得显性成果的学习)并不是课堂的专利。“狸米数学”使数学课的多数学习内容由课上转到课下;游戏编程课上大多是求助或展示性互动分享,课下才是思考、设计甚至制作的过程。

打破课堂边界不仅表现在课上课下联通,更表现为不同课堂的融通。在信息技术课上,常常会出现信息技术教师主持,语文、数学、美术、音乐老师授课的混合型课堂。这种课堂被老师称为“大小课”“长短课”,教学以主题为范围,多学科走向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4. 超越了资源边界

以往的教学资源一般局限于教材、教辅和课上教师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学习的渠道远远超越了课堂,学习的内容远远超越了教材,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师可能还不了解。因此,我们一方面以游戏目标激活学习动机,一方面以游戏任务为导向,疏通学生网络学习通道,定向开发微课、网络学习资源包等资源,引领学生学习方向。

文本的、网络的、周边实景的、历史传承的……当我们的教学与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对接以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国家课程的实施校本化了,本地资源的利用课程化了,特色活动甚至学校特色文化设施也具有了课程的意义。课程改革逼着我们超越资源边界,而超越资源边界的实践使我们认识了课程改革的本质追求和实现路径。无奈与创新,压力与动力,其实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5. 超越了考试边界

解题是一种方式的问题解决,应试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重要素质。当教育指向从知识技能转向核心素养以后,我们的育人导向变了,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更加突出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的综合化、主题化发展趋势,更加强调整体育人功能,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注重动手实践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伴随着诸多变化的实际发生,我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也逐步超脱了对知识的记忆与表述,转向了结合实际生活,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考核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强调综合性,考核指向强调综合性,解题过程强调多样性,解题结果不追求唯一性。游戏正是在操作中对学生多项能力的综合考量。

“把身体上与精神上的训练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诀之一。”游戏就是娱乐的一种形式,据辞海定义,“游戏”是指“以直接获得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运用游戏可以使学习目标、方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方式的浓厚兴趣,从而引发强烈的学习动机,激活课堂学习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因此,游戏化教学成为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路径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鲍雪莹,赵宇翔.游戏化学习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 2015(8).

陈佑清.教育活动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大卫・库伯著,王灿明,朱水萍.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方芳.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模式[D].上海交通大学,2007.

李政涛.教育常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尚俊杰,蒋宇,庄绍勇.游戏的力量――教育游戏与研究性学习:新媒体与教育系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唐丽洁.国内十年游戏化学习研究现状与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0).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王瑜.强化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J]. 新课程(中),2014(7).

温生章.试论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游戏化学习的思考及实践[J].新课程学习(上),2015(2).

吴宏亮.在“体验”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J].科学大众,2010(4).

肖海明,尚俊杰.学习科学视角下的游戏化学习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5).

[日]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杨福华,吴婧,肖军玲.游戏化学习对学习者认知能力影响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4).

社戏课文原文篇7

目前,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怪象: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拟就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谈几点自己肤浅的思考。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了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典型代表。那么如何才能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呢?教学中我做以下尝试:

1、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 。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能力得以表现出来,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乐学氛围。因此,我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了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

2、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

要想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我想首先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自己被重视。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学生,充分地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在教学中常常看到部分尖子生独领,中等学生偶露头角,而差生则是无声无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法和练习,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要多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使学生们在交流、合作中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3、创设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要想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还应该师生互动起来。在教学中,我经常参与到学生的竞争中。“老师和你们比赛读,看看谁读得好!”“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亲近,感受到老师与自己的平等,因此,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畅所欲言,课堂的氛围自然而然地活跃、和谐了。

二、有效处理反馈信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我认为,正确处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积极发挥信息反馈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引导。

正确的信息反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尺度。为提高反馈的正确程度,使反馈起到正效应作用,教师在处理反馈信息上的导向性十分重要。面对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语言信息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示,教师应艺术性地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两个反馈信息,为解决“症结”开出良方。如教学《社戏》这课,老师让学生考虑:题目为“社戏”,但为何还写到“乐土”中的其它三“乐”――“一是得到优惠;二是可以免念‘秩秩斯干革命幽幽南山’;三是钓虾、放牛”?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有的学生说:“文章题为‘社戏’,这显然离题了。”有的学生说:“不离题,这正是为下文写社戏作铺垫。”学生意见不一,这时,教师抓住机会启发道:“请同学们想一想,看社戏有很大的乐趣,这三件也是乐事,那这三‘乐’跟‘社戏’有什么关系?”同学们立刻运用记忆中储存的信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发展了看法。

2、及时反馈。

教室的空间有限,45分钟的教学时间有限,是一个不变量,而提高练习质量更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初中学生独立评价能力较低,只有每练一次都给学生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把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纠正错误处于印象鲜明的状态中,使摄入的知识更为正确。

3、灵活调节。

社戏课文原文篇8

摘要:中小学体育课游戏化教学是现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帮助小学生培养起正确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及习惯。但游戏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保证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下,要注意游戏选择的针对性,好的游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在游戏的辅助下采用其他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

关键词:中小学 体育课 游戏化

前言

随着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教学呈现多样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学生通常处于被动,而且课程内容设置单一化,从而获得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然而新课改以来,新式的游戏化教学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与学生积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在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游戏活动的合理穿插,适当地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小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实现基本体育技能的学习及训练,促进学生心理及生理等方面全方位的发展。

一、体育课游戏化的必要性

游戏,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古老文化,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总是以极大的兴趣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中小学体育课程游戏化能够使学生锻炼身体、发展智力、愉悦身心以及陶冶情操等。

作为新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游戏化有着自身的必要性:

1、 游戏化教学使课堂更加活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体育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游戏化教学可以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可以接受复杂的技术动作,使新技术动作不再枯燥。

3、 游戏化教学符合青少年儿童的需要。中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生理结构较高中以上学生不成熟,在接受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各项动作,为以后的运动能力打下基础。

4、游戏化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实自制、机智果断等方面积极向上的优良品德。

5、游戏化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竞争力、创造力等。但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经过老师的认真选取,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智慧较量,开发脑力进行战术安排,同时在游戏中进行战术配合,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6、游戏化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集体环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体育课游戏化的策略分析

1、体育课教学场地的选择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特殊性,在选择教学场地时要注意:

① 场地的安全性。由于游戏都带具有竞赛性,所以游戏时难免产生身体碰撞等危险行为,所以保证学生安全是首要条件。

②场地的规范性。规范的场地是一个游戏成功的一半。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所以在设置场地时一定要清晰、简单、规矩。

③ 场地的位置。由于游戏在竞争过程中难免会大声喝彩,所以选择场地时要远离教室,从而避免影响其他班级学生上课。

2、游戏情境的设置(以创新性和趣味性为主)

趣味性是中小学游戏化教学的生命。因此,游戏化教学要正确的选取和创建,让中小学体育教学具有创新性,从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学生的兴趣。因此游戏的选择和创编要出乎学生的意料,只有使体育游戏带有趣味性、新奇性,才能诱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才会跃跃欲试。一些普遍性的体育游戏,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已经很普通,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这时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饰,比如变换游戏规则或者评价方式,使得游戏更好地使学生接受。

3、 教学手段的选取

游戏化教学模式要从学生的实际和老师的教学任务为起点,游戏内容要和教学任务联系在一起,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和针对性。另外在实践中老师要避免游戏和教学内容的简捷化,在做自发性游戏时,老师要减少自身的介入,让学生运用团结和合作完成游戏。最重要的是,在游戏化教学中,选择和创建游戏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安全问题,在整个游戏中全面的贯彻安全知识,对游戏的各个环节作出相应的检查,排除不安全因素,防患未然。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游戏化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原有知识,从根本上掌握学生的情况,从而安排由易到难、循循渐进的方针,合理科学的设计游戏。

4、 注重学生的组织能力,公平教学。

游戏化教学要想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学生在进行游戏分组时,尽可能按照学生的意愿分组,另外还要鼓励弱势群体的参与,并强调比赛重在参与,以学习新知识为目的,从而淡化学生过高的竞争意识,强调团结意识。在进行游戏教学中,要做到公平性,无论输赢,以娱乐为主,不要因此失去信心,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设置游戏时要考虑更多的问题。

三、 结论

游戏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基础,体育游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胡小明教授说过“学校体育要贯彻“健康第一”,首先就要改变体育教学方法、方式, 要发扬学生的个性, 教学中不注入游戏的趣味, 学校体育仍然是乏味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蕴含在身边的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依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采用游戏化教学,只有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才能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看法, 才能真正、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嫦敏.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9,8(15):39-40.

[2]陈爱萍.小学体育的游戏化教学策略研究.[J].教研新干线,2012,12.

[3]陈浩.探讨小学体育的游戏化教学策略.[J].教研探索.

社戏课文原文篇9

【关键词】戏曲课程;策略;育人;价值

笔者在本文中将探讨戏曲面临的问题,及戏曲艺术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行性策略,以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高校中的发展,为提升戏曲教育在高校层面的课程质量提出可行性策略。

一、戏曲艺术的发展以及现状探究

(一)政府重视美育工作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重点强调:完善课程设置。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戏曲等课程。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上述通知,以推动新时代美育发展,不仅表示中国美育教育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肯定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美育工作者的努力奋斗,也为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要求。

(二)高校师生应做传统戏曲的传承者

高校师生应该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当代大学生日常接触到戏曲艺术的机会少,再加上高校戏曲教育工作不到位,使得学生缺乏对于戏曲艺术的兴趣,戏曲艺术的受众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出现了断层。最普遍的现象则是戏曲剧院中几乎看不到年轻观众,为了让戏曲这一伟大的精神瑰宝得以传承,应改变这一文化现象,探索应该如何提升高校戏曲课程质量,以拓展戏曲艺术在当代高校的发展道路。

(三)当前戏曲传承面临的问题

当今社会中戏曲教育资源极其匮乏。晋剧传承人王万梅老师认为:“艺术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出人头地的,要下功夫。”戏曲艺术就是“角儿”的艺术,所以戏曲演员的教育、培养问题是当前戏曲艺术发展中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她还提到戏曲方向的老师也不够,学生不感兴趣,没几个人愿意学习戏曲。传承人这样的说法直指问题的矛头所在:“中国戏曲文化的师资与生源极为匮乏,想要培育师资,就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浓厚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氛围,而改进高校戏曲艺术课程的质量,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二、高校戏曲课程开展的育人价值探究

(一)戏曲文化旨在“立德树人”

党的十以来,明确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求高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传统戏曲文化同样主张以德化人。戏曲文化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价值观,就是对国家忠诚、对挚友仗义、对长辈孝敬的中国传统价值观。

(二)升华大学生的认知

戏曲课程的育人功能升华了专业课程中知识传授的意义。戏曲教学,不仅是学生与客观规律的相遇,更是学生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遇。[2]在美育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下,近几年“戏曲进校园”这项工作推进得十分顺利。当课程将戏曲艺术与思政育人相结合,当二者擦出火花时,就不再是大学生单一个体知识教育层面的问题了,而是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对大学生的认知行为、知识结构进行了升华。通俗地讲,戏曲课程深入开展,使学生原本对戏曲艺术只停留在认知层面的状况发生了改变,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戏曲艺术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甚至可以领悟到戏曲艺术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而明白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人。

(三)在教学中践行“个体性——社会性”互动

戏曲课程蕴含了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因此,在戏曲教学中,学生丰富的主观认知会自觉地对这些具有一般社会现实烙印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进行匹配,使得这些具有社会现实参考意义的意识转变为学生个人对于社会形态的意识。[3]由于渗透了育人目标,学生得以从更多方面了解戏曲,以及戏曲艺术在社会中的推动作用。学习戏曲艺术相关课程的目的是使我们从前人的经验里获得对于戏曲内容与戏曲舞台艺术的认知,由此吸收并传承戏曲艺术。但当戏曲艺术与思政课程互相融合并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时,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个体性——社会性”的互动,其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构筑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即学生学习戏曲与学生推动戏曲在整个社会中的发展相关联,让高校学生在学习戏曲知识的过程中了解戏曲在社会中的发展状况,从而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在社会中发展戏曲文化艺术。

三、高校戏曲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

(一)贯彻落实相关政策

教师与学生应当全面解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高校开设音乐课的基础上,真正落实文件,逐步开设戏曲课程。要在已开设戏曲课程的基础上对课程方案进行有计划、针对性的拓展、结合与创新。所以,在高校育人过程中要体现戏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彰显戏曲教学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传承意识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戏曲传承人王万梅老师说到:“首先要继承。这是祖祖辈辈在各个时代背景下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瑰宝。”现在的观众追求节奏更快的表演,每一个眼神、动作都要立刻让观众明其意。不光需要得到年轻观众的认可,我们更希望年轻一辈的人能学习戏曲文化。年轻的观众喜欢看戏曲表演,这不仅让戏曲演员们感到自信,使戏曲更有传承的动力,而且在文化层面上来说,也使得传统戏曲文化能够继续保存而不会出现文化断层的现象。“我觉得现在的大学也好,专科学院也好,都有很好的教育,都可以把戏曲元素和现在流行的青年大学习、党课等形式相结合,这都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嘛!”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音乐艺术的教育潜力在于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但是要想真正做到高效率地挖掘音乐艺术的潜力,就应当摒弃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法。因为传统一对一的教学手段早已不能满足大量高校学生的知识需求,而多媒体教学法足以填补这一缺口。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融入到了钢琴演奏、视唱练耳、乐理等课程之中,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教学具有优越性和合理性,也是音乐学科教育的主要趋势。在戏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名家现场演唱的视频,教师也可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为学生讲解和示范,再结合演示文稿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表演家的生平。正如周海宏教授所说:“目前广大听众最大的困惑与进入音乐艺术世界的最大障碍是不能用听觉的方式感觉音乐,没有这个基础,对音乐表现内容的理解无异于纸上谈兵。可以说文学化、美术化的审美方式是当前音乐普及工作的最大障碍,是横挡在广大听众与音乐艺术世界之间主要的屏障。”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音乐表现内容与听众之间的隔阂,更多地发掘了音乐艺术的可能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在戏曲课程中深入挖掘育人因素

第一,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中华民族不仅在思想上推崇“德”,而且在行动上也不断地践行它,将对于国家的“忠”、对于政党的“诚”、对于长辈的“孝”和对于挚友的“义”作为评判自身的道德标准。这是优秀的教育资源,对于人才培养影响深远。这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内容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这种“高台教化”所要教授给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最为核心的观念。因此,在戏曲课程中渗透育人思想,使二者融会贯通,有着极为深远的教学意义。第二,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观。从春秋时期的“礼乐射御书数”,到唐朝的“琴棋书画,无所不能”,音乐总是名列前茅。戏曲艺术中存在着“写意”的手法,主要使用脸谱来刻画人物性格与形象,以及进行刀枪剑戟的多元化动作设计等等。这种手法最早来源于中国历史上较早形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其是重要的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戏曲中“写意”的手法是我国千年以来审美文化的核心特点所在,也是当代戏曲学习者是否能够传承中国戏曲艺术的关键所在。中国戏曲文化在几千年的磨练与浓缩之中,早已经将这种审美特征深深地与自身融为一体。我们如果能通过它来使高校学生对传统审美观有初步的认知,体会传统审美观的深层含义,理解并运用传统审美观,推动学生个体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那将是发挥高校戏曲育人价值一种极有效的途径。

四、结语

只有将高校戏曲课程与育人目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二者潜在的教育价值与育人功用。二者有机融合并在高校教学中加以落实,既是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得以顺利传承的绝佳途径,又是推动高校戏曲课程实现育人价值的良好措施。

参考文献:

[1]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03):48-52.

[2]周希正.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M].中国出版社,2013.

社戏课文原文篇10

关键词 课程 实施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120-03

在幼儿教育百花齐放的今天,大大小小幼儿园都在构建自己的园本课程,掀起了一股园本课程建设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中,我园始终在冷静地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幼儿教育追求的最终价值是什么?构建园本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构建一个怎样的园本课程才更有利于幼儿园全面和谐发展?

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实践和研究,我园对园本课程有了更深地认识:园本课程是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适合幼儿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课程。幼儿教育追求的最终价值是促进每个幼儿整体的、全面的、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园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幼儿愉快生活,为了幼儿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广东省一级幼儿园”,要引领辐射,构建园本课程是提高园所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幼儿园内涵发展的核心动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指南》的这些思想是指导我们构建和实施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原则,因此,我们结合成熟的社区人文环境,以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主线,构建了园本多元化课程。

一、确立课程理念和目标

我们“以幼儿发展为本”作为园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因为这一基本理念反映了对幼儿生命的珍视和发展权利的尊重。为了使每个幼儿个体获得主动、和谐的发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让课程去适应孩子”,而不是“孩子去适应课程”,因此我们把幼儿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落脚点,把幼儿的表现和反应作为教育内容和策略的依据,把幼儿的健康、快乐、完整、和谐、创造、放在核心的地位,全面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并且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新一代。

二、设计课程内容和形式

我们秉承“一日生活皆课程”,把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当作整体的课程来对待,充分发挥一日生活整体的教育作用,一日生活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教学、游戏和日常生活相互渗透,将促进幼儿发展的基本目标落实在现实的一日生活之中。我们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借鉴了《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和《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主题设计框架,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充分挖掘幼儿园自身及周围的课程资源,构建并实施了以幼儿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园本多元化课程,包括学习课程、游戏课程和生活课程,促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中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一)“学习课程”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好的学习品质能为幼儿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习课程”主要以“主题探究活动”为主,多年的实践使我们形成了以“主题探究活动”为统领、五大领域教育内容为支撑,体育活动保证,区域活动拓展,自主游戏丰富,环境资源渗透的学习课程模式。

在“学习课程”中,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满足幼儿需求的内容,与幼儿共同商讨和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领域教育活动和主题探究活动相互补充下,幼儿除了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外,还学会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和遇到困难时能积极面对并寻找解决办法。如小班的美术活动“点点和线线做游戏”,幼儿乐于尝试新活动,运用波洛克式大胆作画,线条流畅,图案自然;中班的数学活动“小小记录员”,幼儿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物品的数量,学习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并在解决中了解记录表的作用;大班的综合活动“我换牙了”,幼儿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主题探究活动“颜色变变变”“大大小小”“花花世界”“我上小学了”,幼儿通过主题的各阶段活动,以探索、操作、观察、访问、调查、讨论等学习方式,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爱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 “游戏课程”让幼儿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促进幼儿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途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我园“游戏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课程”主要包括自发性、规则性和探索性等三大类游戏,自发性游戏是由幼儿生成的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规则性和探索性游戏是由教师设计的智力游戏、体育游戏、探索游戏和区域游戏等。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目标以及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自己选择玩伴、游戏内容,建立自己的游戏规则,从无意中、发现中、练习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如幼儿在智力游戏中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材料,保持安静,完成一项到一项;幼儿为进入微型家具和厨具的“娃娃家”,也要遵守该区域的约定,人数够了不能进,游戏后要收拾好“娃娃家”,会与姊妹班的弟弟妹妹一起玩等等。

“游戏课程”既满足又保护了幼儿的心理需要,使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幼儿在与成人或同伴交往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还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提高其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生活课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养成习惯,习惯养成体现于一日生活中。幼儿园生活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对幼儿来说,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也是其生活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从“一日生活”的角度构建“生活课程”,主要包括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每月一节日”活动等。

日常生活活动主要包括吃饭、穿衣、穿鞋、盥洗、种植、烹饪等技能练习,帮助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组织幼儿参观城市规划馆、地震局、居委会、派出所等社会职能机构部门,带领幼儿参与探望孤寡老人、打扫公共卫生、爱心扶贫捐款等社区惠民活动,引领幼儿走进社会、亲近自然,帮助幼儿在怡悦身心的同时懂得关爱、懂得环保,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意识和亲社会行为。

“每月一节日”活动,即一月成长节、二月欢乐节、三月爱妈妈节、四月感恩节、五月劳动节、六月艺术节、七月毕业节、八月环保节、九月礼貌节、十月爱国节、十一月科学节、十二月体育节,各级组根据幼儿园的总体目标和实际需要开展系列活动,遵循“综合渗透”原则,实现整体教育效果――形成尊重人、尊重环境、尊重文化、尊重资源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园本课程的实效性

园本课程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同样,园本课程在设计――实践――反思――修整――再实践过程当中,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发展。

(一)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以幼儿发展为本”一直是本园的办园宗旨和园本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园本课程构建与实施,幼儿学习和发展是整体性、全面性的,并且从自己原有水平上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向更高水平发展。幼儿通过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获取经验,从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努力将“给孩子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的办园愿景成为可能。

(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

在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了,从课程开发的全程参与者和研究者,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实现传统教师到学习者、研究者与教育者三位一体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育行为和策略上,以了解幼儿发展水平和观察幼儿行为表现为抓手,将活动目标分解为多层次的学习步骤,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材料,经过思考――设计――实施,努力为幼儿提供最适宜、最有效、最科学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增强,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实践前反思,我要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实践中反思,随时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检验预定措施的可行性,调整策略。实践后反思,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及时记录,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

(三)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

经过几年研究实践,园本课程的发展,营造了“文化育人”氛围,幼儿园里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幼儿和教师在健康和谐的环境文化中成长。

近年来幼儿园荣获“广东省绿色幼儿园”“佛山市安全文明校园”称号,并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实验学校”,《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优秀成果集》获“2014-201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有多项科研课题在省、市、区成功立项,其中2项课题分别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佛山市禅城区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教师撰写的100多篇文章在省、市、区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有效地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获“佛山市《指南》实验工作征文等奖”,《在主题作品中发展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获“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论坛大赛作品评选中一等奖”,并在《教育世界》杂志(CN 13-1278/I)发表。林悦小朋友获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幼儿组(广东赛区)第一名,王一然小朋友和卢睿颖小朋友家庭分别获“佛山市亲子故事会大赛一等奖” 和“禅城区幼儿故事大赛特等奖”。幼儿园集教师辛勤汗水和教育智慧编制的《幼儿园优秀教育成果集》《园本多元化课程》和《幼儿创意小宝典活动――翻绳》等书籍,在同行中起到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园本课程的构建需要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园本课程的实施和需要紧密结合本园教师、幼儿、资源等实际,立足于幼儿的发展,为幼儿园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用我们的专业能力和实际行动能给孩子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塑造均衡、优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幼儿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