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9 14:0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桥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U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自动采集数据的新技术的引进,观察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长期监测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自动采集使得在操作人员不在场的情况下可以连续、同步读取几个设备上的数据成为可能。同时还能通过电话,广播电台,GSM或互联网建立一个远程连接到一个研究中心。
为了更好的利用自动采集,并考虑到以最新技术为基础的传感器的新发展以及存储和购置设备的更新,开发新技术来处理数据就变得尤为必要。
要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这就需要从每个传感器上获得可靠的测量数值,还需要了解有关不同传感器之间的关系以及随着时间的数据演变的资料。
现在,有些资料现在可以直接从数据记录器上介绍的关于该采集计划的程序定义中获得。这样,在读取数据之后,就会立即采集数据。若检测到异常数据,机器可能会重复测量。这些程序包括验证信号,测量和倾向。
另一方面,以保证结构的实时观测,必须设定预警和报警等级以长久的原地的控制选定变量的发展,以便更加有效地评估桥结构的安全情况。
本文将介绍桥梁实时监控数据处理的先进方法。这些方法将用于萨尔盖罗亚皮大桥垂直位移数据的处理。
2综合监测系统
综合监测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传输和数据管理与分析 。
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就在于获取传感器信号,验证以统计方法和变量的估计值为基础的测量数值。这一分系统将在第3节中详细阐述。
数据传输的建立是为了在办公室就能获取需实地采集的数据,以便工程师进行实时分析。调制解调器不仅能对测量数值进行远程评估,而且还可以在办公室中连接数据记录器以对确定的项目进行修改。
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管理所有从安装在桥结构上的传感器上收集到的数据,定期分析和评估它们随着时间的发展情况。关于结构的安全条件的结论,现刊载于一份期刊报告上。
3数据采集与处理
在数据采集中有两种不同的分类要加以区别:数据记录和实时实时数据采集。在数据记录中,数据是被获取和储存留待后用,另一方面,在实时数据采集中,数据采集后立即用来管理和控制系统 。
传感器信号的读取和存储由数据记录器进行,因其能够执行测量而不需要人的命令。有了数据采集器就能够同时获取分布在桥结构上的各个传感器上的测量数值,从而可以正确地比较各个数值,因为可以即时的在同一时刻参考这些数值。根据监测数据的可变性,可以确定测量的速度。数据记录器可以相互连接到各自的局域网,该局域网由主数据记录器指挥。
在获取和验证数据之后,数据记录器开始数据分析,检查读取的数值是否在警报或警告线之内,若超出了警报线则中断警示或警报程序。这些程序包括:增加数据读取的频率,而且还向负责技术人员发送有关数据异常的消息,让他做更详细的分析。
3.1数据验证
为了取得可进行分析的可靠数据,有必要验证记录进行核查,看是否这些数据在规定的范围内和消除错误的数据。
错误数据的产生可能是出于几个方面的原因,根据其产生是系统错误还是随机错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分类。系统误差是由于设备校准缺陷或在所有观测中运用的方法不当造成错误的重复。为了减少这种类型的错误,所有传感器必须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相同的数据来进行校准。造成随机误差的原因各种各样,如能源供应系统的崩溃,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连接缺陷或设备损害。因为这种错误是一些不可控制的变数所造成的,所以这类错误无法杜绝但可以通过统计技术将其最小化 。
第一阶段的数据验证包括核实读取的数值是在测量范围之内,若不在,则标记该测量数值为无效数值,不能被用于后来的分析。
下一步对应信号验证,也就是检测和消除异常值(即偏离大多数监测数值的测量值),这些异常值可能掩盖结构的反应并设立一个错误的警报。
用于检测异常数据的方法有几种,适当检测方法的选择在于样本分布,假设分布的参数是可知的,求预期的异常数据的数目和类型 。
用于检测异常数值的方法是修改过的Z-score测试,方程( 1 ) 。而修改过的z-score测试与平常的z-score测试的区别在于用平均值替代中数,而标准偏差则由三个其它的取代:MADn,Sn或Qn。
其中 xi=采样值; x ~ =样本中位数; k=h(h-1)/2; h = [n/2]+1; and [ ] = 整数
若在统计之前造成任意严重错误的最大原因的故障点变得完全不可靠,在这个时候更换参数是合理的。
新的位置和规模估算器故障点为50 %,而使用平均数和表针偏差的普通z-score测试的故障点为0 %。
该方法利用所有的规模估算器,用于产生随机抽样,而最终的结果是用参数Sn获得的。
若一个值的Zi大于关键值(该关键值取决于样本尺寸或范围和自信水平的程度),则该值为异常数值。在确定异常数据之后,去掉异常数据,计算样本中剩下的数据的平均数。
但是,如果在样本中检测出了大量的异常数据编号,则应该忽略该样本并进行重新读取数据。
3.2数据估计
通过将已测量到的输入的桥梁的相关资料(如交通荷载,温度或风能)应用到分析模型和计算监测变量的预期值,可以对数据进行估计。另一种估测数值的方法是运用几个测量值之间的关系。
有了估测值和为不确定留有的余地,则可以确定上限和下限。上限和下限是为了用于验证数据。
4 垂直位移估计
桥梁的垂直位移取决于几个因素,如交通荷载,温度,桥墩和桅杆的转动,缆线拉力,蠕变或收缩。在当前部分展示的是基于与温度的相互关系上的垂直位移的估测值。
5结论
传感器的新发展和存储和采集设备的更新要求有新方法来进行数据处理。
为了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程序,需要从每个传感器以及从不同的传感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可靠的测量数值。
使用测量到的空气温度就可以预测位移以划定有效数值的范围。
至于今后的分析,结合其它监测到的数据、利用有限元模型,可以更好地估测测量数据从而减小不确定变动范围。
参考文献
[1] 沈宇. 浅谈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的具体措施[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18)
篇2
关于清明节祭奠的诗句《冬夕书事》作者田锡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熹欢就不要放弃,放弃就不要后悔
庄园打开,春天在音乐中到来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爬上属于我的那座高峰,那个梦想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鸡鸣咸阳中,冠盖相追逐。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周邦彦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liancom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绝句》
戈船破浪飞,铁骑射日光。——《江上对酒作》陆游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
春蚕到死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自矜胡骝奇绝代,乘出千人万人爱。
我欲乘风归去爱恨已过黎明任我多感惆怅静思明日晨雾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千帆过尽,皆不是我心所爱;三千弱水,哪一瓢知我冷暖
关于清明节祭奠的诗句精选《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一: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关于清明节祭奠的诗句推荐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篇3
有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1、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2、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3、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4、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5、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6、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
7、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
8、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9、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10、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1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12、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1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14、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15、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16、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17、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1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1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20、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2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2、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23、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24、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25、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2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27、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
28、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9、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30、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
31、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32、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
33、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34、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35、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
36、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37、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篇4
关键词: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角度;分析;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81-01
本文结合高考试卷中出现的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题型,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试作出一些答题技巧的分析。
一、考生要明确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含义
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考的最多的是抒情方式,它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接抒发对权贵的不满。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都属于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就是把离别之情寄寓在杨花和啼着“不如归去”的子规上。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一般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主要有渲染、对比、用典、象征、想象、烘托、虚实、白描、反衬、抑扬、移情、含蓄、赋、比、兴等。修辞手法很多,一类是用比喻、比拟、象征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一类是用通感、借代、双关、叠词等,使字句更为精巧。关于表达技巧,考生可以从以上三个角度答题。
二、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题目的答题技巧
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并分析、鉴赏表达技巧的作用的题目,考生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达技巧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达技巧的效果。
例如:2005年全国卷(III)《雨后池上》・刘: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要求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分析: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现手法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现手法的效果。例如《雨后池上》这首诗,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写出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柳”及垂杨柳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之美。然后还要指出,此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在评分标准中,能指出一、二句为“静态”,三、四句为“动态”,得四分;能提出全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得两分。解此类型题的关键是第一步,若不指出相对应的诗句,或分析不到位,就只能得零分,或被扣分了。
三、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题目的答题技巧
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的题目,考生要第一步先选准角度,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分析技巧的运用。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这类题目的难度比前面分析的题目难度大。
例如:2005年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题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第一步要审题,选准鉴赏角度,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中选择一种来解答。从理论上说,只要选准角度,言之成理,都应该算对,所以题目可以有几种答案。为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考生要细心审题,选择恰当角度。第二步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其中《齐安郡中偶题》中把“绿荷”拟人化,“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很多考生在答题时漏掉这一步骤,而失去了分数。如此题,答了前两个步骤,只能得四分。还有两分的采分点就是表达技巧的效果,如,《齐安郡中偶题》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暮热游荷池上》表露了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总而言之,考生先要明确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含义,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并要求分析、鉴赏表达技巧的作用的题目,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现手法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现手法的效果。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的题目,考生要第一步选准角度,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分析其技巧的运用,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裴松年.浅谈古诗鉴赏题的解答方法[J].中国校园文学,2003(03).
[2]刘志刚.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及答题状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篇5
元宵节的诗句情诗1、玉润珠圆春韵浓,听吟犹睹远方容。汤团蜜饯甜心里,网下难逢网上逢。《元宵情》作者:江雪涛
2、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雨夜元宵》作者:杨璐
3、五光十色花千树,姹紫嫣红不夜天。艳艳灯笼高高挂,唯求福祉百万年。《元宵》作者:飒然
4、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琴瑟伴歌舞,佳人摆细腰。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庆元宵》作者:东方骏
5、声声锣鼓敲,处处庆元宵。春暖天方霁,融和雪正消。城城春意闹,路路客如潮。美酒留知己,佳宾不待邀。《庆元宵》作者:东方骏
6、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京都元夕》作者:元好问
7、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临江仙·都城元夕》作者:毛滂
8、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作者:欧阳修
9、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作者:刘克庄
10、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正月十五夜灯》作者:张祜
11、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作者:丘逢甲
12、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归缓缓。《台城路·上元》作者:纳兰性德
13、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十五夜观灯》作者:卢照邻
14、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作者:苏味道
15、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踏莎行·元夕》作者:毛滂
16、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作者:符曾
17、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元夕》作者:王守仁
18、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清平乐·上元月蚀》作者:纳兰性德
19、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折桂令·元宵》作者:佚名
20、元宵佳节月儿圆,全家团聚过大年。半醉半醒逛街市,偕妻携子游乐园。千树霓虹流光转,万家灯火照无眠。爆竹声声除旧祟,银花朵朵接财源。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元宵夜》作者:秦渝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大全1、《临江仙·都城元夕》
(宋) 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2、《踏莎行·元夕》
(宋) 毛滂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
暗香院落梅开後。
无端夜遮春,天教月上官桥柳。
花市无尘,朱门如绣。
娇云瑞雾笼星斗。
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3、《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宋) 姜夔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4、《诗曰·贵客钩帘看御街》
(宋) 姜夔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5、《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 姜夔
篇6
文津桥共有42个阶梯,楼梯旁还有24个石柱,每个石柱上都盛开着美丽的莲花,每朵莲花都雕刻的栩栩如生,不管是颜色还是花纹都非常精致。从桥身望下去,整个桥共有3个桥洞,它们大小不一,中间那个桥洞最大,以便船易通行,两旁的桥洞很小,只占中间桥洞的二分之一。
文津桥上还有精致的刻纹,刻纹多数是描写春景的,让我最难忘的还是那幅两只小鸟叼花的刻纹,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桥旁的柳树更为文津桥增添几分色彩。
每逢棠花节,文津桥上人来人往,海棠花娇艳的盛开了,香气环绕着桥身,使人们总会停住脚,在文津桥转悠一会儿。夜晚来临,天空像一双黑色的翅膀笼罩着大地,来到公园游玩的人们就会像失了控的机器人到处乱撞,迷失方向。可如果是已经到达文津桥的人,他们就会行走自如。因为文津桥上布满灯绳,一到晚上,灯便会打开,使得桥更加显眼。
桥里面还有一些关于文津桥的资料,比如为什么这座桥会以文津为名?答:因为双流山川锦绣,人杰地灵,历代诗人李白、杜甫、陆游、果亲王等都为双流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先秦时广都就以负盛名,在历代上曾有重要价值,文代历史,渊源流长,故以文津为名。
文津桥这名字一听就知道里面的文学很多,并且读的津津有味,乐此不疲,让人回味无穷。
篇7
关键词: 辞格 作文 定向操练
“文采”就是文章的文辞、风采,也就是说写文章不光注意思想感情的表达,还要进行文字锤炼,讲求藻饰。《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作者把文章的情感与文采比作一经一纬,说明了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有文采”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是最具操作性的。古人把文章的开头称作“凤头”,如果把文章的“凤头”写得引人入胜,充分展示个人才华,无疑大有裨益。下面说几种常见的辞格在平时作文开头中的训练,这实际是对写作上思路混乱、格格不入的蒙昧状态而进行的一种自我“入格”的定向操练,是一种“过程与方法”的显性运作。学生们可在反复操练中求精,在反复操练中创新。
一、类比推理,增加意蕴
类比推理开头是根据事物间的本质属性的相同点进行推理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操作过程是先找准事物后借助一定句式用一组排比句表述出来,再由此推出自己的观点或论题。其作用是铺金敷彩、神采飞扬,增加文章的意蕴。如:
鱼儿没有拒绝食饵的诱惑,葬送于吊有美食的钩上;熊没有拒绝美味的诱惑,失足于猎人布下的陷阱;寒号鸟没有拒绝安逸的诱惑,终归冻死在石缝中。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面对种种诱惑时,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会拒绝。
二、巧引诗句、采其神韵
巧引开头法就是在开头根据话题要求,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诗词等,使引用部分与话题一致,并在行文中自然和谐、融为一体,从而提升得分档次的一种方法。其操作过程是把引用的诗句等借助一定句式构成一组排比句,然后推出论点或话题。其作用有采其神韵、开拓与升华主旨之妙。如:
如果没有心灵的平静,就不会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如果没有心灵的平静,就不会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怡然;如果没有心灵的平静,就不会有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情趣。在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只有守护住心灵的平静,才能得到心灵的超然,正如禅语所说的“心静如止水”。
――《守护心灵的平静》
三、妙设比喻,化腐为奇
比喻开头法,是用具体浅显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生疏的事物的一种说法。其操作过程是运用三个比喻句分别描绘出鲜明的形象,构成一组排比句或一组博喻,然后提出观点或话题,其作用是使语言优美、形象、有光泽,化腐朽为神奇。如:
诱惑是一盒包装精美的糖,尝尝未必是甜的;诱惑是一座海市蜃楼,摸摸未必是真的;诱惑是一座虚幻的桥,走走未必是实的。聪明的人请你不要吃诱惑的糖,摸虚幻的楼,走不归之桥,因为它不值。
――《素质与诱惑》
四、精心铺排,气势磅礴
排比开头法,是根据话题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连贯的三个语句连起来运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可分为事例排比、诗句排比、自然现象排比等。其操作过程是借助一定句式把事例或诗句或自然现象构成一组排比,然后提出观点或话题。其作用是内容丰富、增加文章气势,使语言有一种气势磅礴之美。如:
面对诱惑,嵇康化作一缕悠长的琴音,在空中飘散;面对诱惑,文天祥化作一股浩然正气在狱壁上铭刻;面对诱惑,谭嗣同化作一腔滚沸的碧血溅洒在史册上。面对诱惑,个人的信仰左右着他们的选择。
――《信仰与诱惑》
五、恰当对比,泾渭分明
对比开头法,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列举出来,从而肯定一方的一种修辞方法。其作用是营垒分明、气势旺盛。如:
雏鹰在猛烈的风雨中冲向天空,因此它炼就了丰满的羽翼;麻雀在暴雨来临时躲进屋檐下,因此它注定寄人篱下;同样,如果我们在逆境中勇于拼搏,将会拼出精彩的人生;回避逆境,选择坦途,终将一事无成。
篇8
小学语文教科书所入选的古诗,更是古诗中的精品。学习这些古诗,学生不但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些情况,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还可以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更可以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美。在历来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在每册课本中一般都有四篇左右。而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中,除课本有一定的古诗内容外,还另行推荐了80首,要求学生学习背诵。这些都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愈来愈高,古诗教学愈来愈受到重视。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古诗具有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的特点。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优美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重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要想有滋有味、传情达意地诵读一首古诗,就要做到反复诵读,读中悟情。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语言凝练精辟,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正因如此,我们应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听读、范读、领读、齐读、配乐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在教学中,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古诗教学的课堂,就应该是读的课堂,是情的课堂,是悟的课堂,以读入情,以情带读。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情感,在读中悟;画面,在读中呈现;主题,在读中明了,于是,学习任务,也在读中完成。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从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上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整合在一起。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诵读。古诗语言凝练,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学生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才能品出诗的真味,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就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重品悟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悦耳,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使古诗教学产生特有的美的教学效益。教师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对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志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话。”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教师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感悟古诗,不在体会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欣赏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想象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场面等,品味深蕴其中的浓浓情怀。
每首诗歌创作都有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让学生直接接触时代或人物故事,能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为教学带来了一片新的天地。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初步了解古诗的历史背景,触摸诗人的创作心境和内心。例如:一位老师在古诗教学中通过播放音效,引导学生将“胡尘”两字化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秋风中瑟瑟的茅屋在狼烟中化为灰烬,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王老师点评道: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古诗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将诗句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学生才能投身其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将诗人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学生此时仿佛已不是学习者、朗读者,而就是诗人,他们的心完全沉浸在古诗描绘的意境中。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情境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
三、重积累
古诗浩如烟海,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不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大学生学习古诗的量,走出课堂,拓宽学生诗词的阅读视野。
1.联系拓展,以诗带诗。在学习一首古诗时,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在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以引出关于送别的其它古诗:《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教师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2.见缝插针,大量诵读。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利用点滴时间,引导诵读,日积月累,数目可观。
篇9
关键词:王崧舟;诗意语文;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72-01
在一些人的研究视野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是缺少语文味的,其实不然。王崧舟老师倡导诗意语文的学习,他的课堂充满着的是诗意的语文味。他的代表课《枫桥夜泊》就是如此。在这节课中,王老师紧扣“语文味”,教的内容是语文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语文的,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文字层面,诵读中体会诗歌神韵
诗到语言为止,在古诗教学中,很多老师常见的方法是字字落实,让学生能够把整首诗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诚然,这样做对学生解释诗歌、阐释诗歌是有一定帮助的,可是一旦语言变了,整首诗的神韵也就没有了。“诗活在诵读下,诵读保护着诗的存在,诗即诵读。”因此,古诗最主要的教学策略就是诵读。王老师的这堂课,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这首《枫桥夜泊》的“味道”与“感觉”。
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变换朗读的形式,如让学生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师生合读、教师范读、配乐读。通过这样多形式贯穿于整堂课的读,培养学生语感,增加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兴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使诗歌具有音乐性,而大多数小学生,正是由于这音乐性而喜欢上诗歌的。而我们教师要做的,正是通过对古诗的诵读,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古诗的文字之美。当然,小学生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是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这首《枫桥夜泊》算是浅显易懂的,王老师主要抓住了两点有可能被学生误读或忽视的地方。一个是“霜满天”,另一个是“对”,王老师不是单纯的解释字义,而是带领学生融于诗歌的意境中去。在“霜满天”的解释上,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和《静夜思》的对比,从而感受到霜满天,并不是作者真的看到满天满地的寒霜,而是作者当下的心境给他造成的一种感觉,注重了知识了迁移,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解释到“对”的时候,王老师先出示了词典上关于“对 ”的含义,可他的目的却不在于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而是引导学生意识到,诗人对的应该是朋友的陪伴,妻子的温柔,可是现在呢,对的却只有愁绪满怀。王老师恰当的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的神伤,走进张继的内心世界,和张继一起惆怅。
二、文学层面,意象中饱含诗人愁情
中国传统诗歌特别强调意象,在古诗的教学中,意象的解读自然就成为了教学重点。意象不是简单的景物形象,也不是抽象的人的思想感情,而是寓“意”之“象”。
在这首诗意象的教学中,王老师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继而问学生“读出了什么感觉,什么情绪”,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学生们回答,他们读出了“忧愁、清幽、凄凉、悲伤”,紧接着,王老师又问学生,“为什么会读出这些感觉”,“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哪些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一种情绪和感觉”。在学生默读完之后,王老师问“这个晚上,在枫桥边,诗人张继睡着了没有”。学生们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无眠的夜晚”。接下来,王老师让学生“按照诗的顺序说说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由此,自然过渡到诗歌的意象上。
在这首诗中,为了表达诗人之“愁”,诗人选择了“月落、乌啼、霜降、渔火”等意象;可是如果仅仅只说这些意象,把它们从诗中剥离出来,它们只是一个个词语罢了,只有诗人把这些词语构成一个整体、营造成一种意境的时候,意象才具有它特有的形象与韵味,而诗人的愁情,才会由此体现。王老师不仅仅让学生找出这些意象,就词论词,就意象论意象,而是把学生带入那个“境”中,让学生去品味意象。例如当一个学生回答到“渔火”时,王老师进一步让学生“想想看,看到了怎样的渔火”,学生们在王老师的启发下回答到,看到了“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若隐若现”的渔火,让学生意识到,在这里,渔火既是一种象,同时又是一种情。张继的愁绪与愁眠,就像这点点渔火一样,忽明忽暗,闪闪烁烁。整首诗确实在写愁,但是是愁而不伤,它是一种淡淡的绵长的愁。
三、文化层面,钟声中蕴含文化韵味
曹明海主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民族文化,就是学习民族文化的思想和精神、民族的生活和历史,就是呵护炎黄子孙圣洁的心灵和智慧的大脑”。王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到、理解到文化。《枫桥夜泊》文化张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愁眠”,二是“钟声”。王老师由“愁眠”引出意象“月”,结合学生们熟知的诗句,月这一意象已成为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已成为作者愁绪的寄托。接下来,王老师又由“月”的消失引出了意象“钟声”,“从此,在中国诗人的心头,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至此,点明了“钟声”的文化含义,中国人愁情的寄托不仅仅是月,还有钟声。王老师列举了从古至今关于钟声的诗句,从唐朝的张继,到宋朝的陆游,明朝的高启,清朝的王士祯,再到如今的陈小奇,这些钟声带给学生的,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王老师的这堂课由钟声而起,又由钟声而终,这“钟声”穿越时空,悠悠回荡,不仅回荡在张继、陆游、高启等的心中,也回荡在课堂上学生的中。难道我们不能说,这钟声里包含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深远的文化吗?王老师让同学们设想“你以后如果有机会到苏州去的话,我想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枫桥;到了这座桥上,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人,张继;想到张继你一定会轻轻地吟诵一首诗《枫桥夜泊》”,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让学生受到一次心灵上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综上所述,王崧舟的《枫桥夜泊》 教学处处充满着语文味,使语文充满着诗意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诗意语文没有语文味的看法,证明了诗意语文存在的价值与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于漪.王崧舟讲语文[M]. 语文出版社 2010年版
【3】王崧舟.王崧舟诗意语文七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王崧舟.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 [J].语文教学通讯 2009.7~8
篇10
北宋文学家秦少游有一首诗的标题就叫《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其首句用“携”“来”“追”三个动词,逐级递进地表达诗人追寻理想中纳凉胜地的内在感情,幻想着在绿柳成行、画桥南畔处闲倚胡床的美妙图画。月明之夜,船家女儿吹着短笛,笛声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沁人心脾。这种由外而内的凉意让人沉醉,燥热也自然褪去。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首诗的题目为《六七月山中甚凉》,其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
宋代诗人葛元怀喜欢在休闲消夏时观察大自然的情状,以此寻求乐趣,他在《夏日》诗中云:“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蟑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炎炎夏日,正是大自然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诗人一边乘凉消夏,一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色,真是情趣盎然,乐在其中!
宋代人消夏是很讲究去处的。宋代的真山民爱到山中亭子里避暑,真山民的《山亭避暑》诗中说:“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尽管是炎炎夏日,但身居山亭中,哪里还会有暑热之感。夏日的寺庙也是乘凉的好去处,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有一首题为《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盛夏,城镇赤日如烤,而山中则清风绕屋,禅房内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于此避暑品茗,自然乐而忘返。“唐宋家”之一的坡却十分乐于水边纳凉,他在《洞仙歌・冰肌玉骨》中写道:“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而被誉为“一代诗宗”的南宋杨万里的《桑茶坑道中》,则描写了一个牧牛的小童为避酷暑睡卧柳荫之下的悠闲情趣:“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塔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