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节的文章十篇

时间:2023-03-23 09:17:33

关于母亲节的文章

关于母亲节的文章篇1

亲爱的妈妈:

您好!您在天堂还好吗?

亲爱的妈妈,上次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了“梅雨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十四个大字,您知道吗?当这十四个字第一次央入我的眼中时,泪水又一次无情地打湿了我的双眼。此时此刻,谁又能够体会到我心中痛苦的滋味呢?妈妈,我真的、真的好怀念您啊!曾经的日子就像我自己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也忘之不尽。而那每一幕都深深地牵动着我的心。窗外的雨是越下越大了,而我的心情也是越来越烦躁了,心中不时的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一种看不到的痛苦,让我感到真的好难受。自从您不幸病逝之后,我就一直的在想,我当初的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呢?静下心来仔细的想一想,仅仅只是因为儿时的一个梦想,因为曾经的一个选择,以及这身绿色*而又特殊的军装,竟然使我和母亲您形成了这种无奈的“分别”。妈妈,自从我穿上这身军装,踏入驻港部队的那一天起,在我的生活中就增添了许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远离您和爸爸独自生活;第一次举起右手面对八一军旗宣誓;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和责任;第一次在五公里越野中挥汗如雨;并且第一次学会将委屈的泪水打入绿色*的背包;还有第一次在激动和欣喜中探亲休假回到久别的故乡;还有好多好多的第一次呢。可是亲爱的妈妈,您知道吗?而令我最难忘却的,却是第一次切身体会到那种欲哭无泪的感受,是第一次深深感到绝望与悲伤二字的含义与沉重,还有第一次学会将军人那种“忠孝难两全”的无奈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我亲爱的妈妈呀!您可曾看到了儿无奈的泪水?您又是否听到了儿充满深情的呼唤呢?

关于母亲节的文章篇2

冲进家门,天啦,饭居然还没做好,一想起做饭要那么长时间,我就开始抱怨起来了。

我跺着脚在客厅里边埋怨边走来走去:“你刚才在做什么啊,这么长时间你怎么不做饭?”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带着质问的语气向妈妈嚷道。

妈妈也好像知道错了,一边做饭一边向我解释:“我今天上了第八节课,也是刚到家的。”(妈妈是教师,和我同校)

“不可能,星期三你才有第八节课,星期一你闲得很,当我不知道。”我忍不住,跑到厨房里和她吵了起来。

“数学老师有事,和我换了,这一次是特殊情况,我做饭很快的,五分钟搞定。”妈妈一边忙着一边很温和地向我做着解释。

“五分钟,五分钟,你以为这很少是吗?你知不知道,我还要去准备默写的。”我的声音更大了。

妈妈看见我着急的样子,不再说一句话,只是忙着做饭。

我仍不肯安静下来,瞪大眼睛,向妈妈大声吼着:“我不管,今天我就不吃了。”说完用力把门一摔,冲出了家门……

总算还来得及准备默写。下晚自习回到家,推开门,妈妈仍和往常一样,忙问我吃什么,她马上就给我做。我没好气地回了一句:“不吃,我什么也不想吃。”就跑进我的卧室,把门关得紧紧的。

看看写字台上的日历,哎,今天真的是太忙了,连日历也没来得及往前翻,我顺手翻过昨天的日子,看看今天的日历,我呆了“母亲节”!今天是母亲节?

后悔填满了我的脑子,今天是母亲节,我本应该为母亲做点节日礼物,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能力为她送点什么,但至少我可以表现得比现在要好一些。往日母亲对我的点点滴滴,逐渐地清晰起来。

我喜欢吃苹果,下晚自习了,母亲总是默默地拿起水果刀,为我削一个苹果。有一次,朦胧中刀光一闪,刀锋轻轻划过母亲的手指,血涌了出来。母亲急忙扯过一张纸巾草草裹上,包住伤口,她并没对手指再做理会,而是继续削苹果,但纸巾却渐渐泛出深浅不一的血色。

读小学时,每天的午饭都是家里送的。有一次,妈妈病了,并且很严重,爸爸又不在家,妈妈只好亲自给我送饭,她骑着自行车,头昏沉沉的,差点和汽车相撞。至今想起那一幕都觉得后怕……

再看看我的房间,家里最精致的台灯,最漂亮的床单,鞋架上最昂贵的鞋,甚至连墙壁上挂着的我最喜欢的明星照片……都是妈妈亲自为我挑选的,她每时每刻都想着我,就连生活中很小的细节都为我考虑到了。这样好的妈妈,就因为工作,偶然一次耽误了做饭的时间,我就对她大喊大叫……想起这些,我真是无地自容,我对不起她。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还让她伤心。我应该向她道歉,但我又实在没有这个勇气。

我正犹豫着,妈妈在敲我的房门,我过去拉开门,妈妈正端着我最喜欢吃的西红柿蛋炒饭,微笑着向我走来。我不好意思地接过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融进了无穷无尽的母爱的蛋炒饭,我竟然一时找不出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歉意和感激。妈妈见我有话要说,就微笑着摸了摸我的头说:“快趁热吃了好睡觉,一天下来也够累的”说完就往外走,我看着妈妈的背影,终于鼓足勇气说:“妈妈,母亲节快乐!”妈妈回过头,孩子般天真地笑着说:“你的快乐就是妈妈的快乐!”说完轻轻地为我带上门出去了。

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我的房间,面对这纯净似洗、温柔如水的月光,我的心依然在忏悔……

主题点评

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去善待我们的父母,唯此才能更深层次地去理解父母,读懂他们爱的方式。本文以深情的笔调,向我们展示小作者灵魂深处的忏悔。对于父母的无礼,我们的父母总以宽容的方式容忍,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因为他们始终坚信,爱是可以征服我们的年幼无知。对于父母的理解是需要一个过程,体会父母最深的爱意需要良心的发现,小作者深深的忏悔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让我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明白:要以感恩的心去爱我们的父母,要以实际行动去感谢我们的父母。

选材点评

本文捕捉住生活中最真实的细节,深情回忆母亲对自我关爱的细节,为我们打造出情真意切的美文。文章选取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小事,母亲没能提前做饭,“我”冲母亲大发脾气。在行文中,细腻地描写母亲抱歉的语言与行为,生动地展现自我行为的鲁莽与内心的自责,深情追忆母亲平日关爱的细节:给“我”削苹果、为“我”送饭、为家操劳……让文章以真切的体验向读者传达出对母亲的愧疚之情。文章选材虽普通平凡,但是因为情真意切而焕发出耀眼的光辉来。

结构点评

本文布局精巧,以“我”与母亲冲突为线索,在一波三折之中,使得文章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文章开篇以“我”的学习时间之紧,为后文冲突打下伏笔,并以自我的言行作侧面烘托,展现了母亲宽容的个性。冲突之后,利用母亲节这一特定的日子,使得文章的情节突转。在“我”的良心发现之中,巧妙插叙母亲关爱的细节,并以概括叙述的方式,使得母亲爱子女的形象顿时鲜明起来。文章以怨母亲开始,发展到理解母亲,最后到爱母亲,文章在细腻的情感变化之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生动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崇高。本文巧设悬念,运用对比,妙用插叙,使得文章内容厚实,结构精美,读之情感浓郁,回味无穷!

关于母亲节的文章篇3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由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具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的活动至今还流传在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限,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纪念屈原说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里,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习俗,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下面三篇文章都与端午节有关,有由端午的红花想到儿时的伙伴,流露浓浓的思念之情;有用苦艾叶煎的水煮的鸡蛋,虽有些苦却颇具特色;还有发生在端午节的亲情故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怦然心动!

【作品展厅一】

端午的红花

桑飞月

我会在端午临近的时候想起一种花,这花不漂亮,即使后来虽着了红装,也不艳丽,那细丝簇拥的头状花序,总会让人想起无爹娘照管的女孩子的发,且它的枝叶狰狞又带着刺,所以相对于牡丹芍药等,它有一个俗气的乡妞式的名字――红花。

红花花朵最初是黄色的,倒应了黄毛丫头之说,只是后来才出落成姑娘,披上红嫁衣。红花“灼灼其华”“大红大紫”的时候是在端午。

在我们老家,端午有一种习俗,小孩子们要佩戴五色线和香囊。

五色线,即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线拧在一起,戴在手腕、脚踝和脖子上,据说是能辟邪去病,到了农历六月六,才能解下来扔到溪水里冲走。我们小时候家里穷,无饰物,所以这个小小的活动项目对女孩子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每个人总想把自己的五色线配得最为绚丽多彩――关于这五色线要有哪五色配成,好像当时没有固定的说法。当时我母亲是个教师,对这些小事情向来不多关注,我也便只好和邻家女孩娟子一起去配五色线或缝香囊。

我从母亲的针线筐里翻出白线黑线,然后和她一起用青草和红花,分别染成绿线和红线及黄线。摘红花的时候,她往往抢着去,说自己不怕叶刺扎。之后,她就用布满小伤口的手指给我系五色线,很开心的样子。

但这些快乐的日子仿佛很短暂,瞬间就流逝了。我上初中那年,她辍学了,因为此时她有了继母,她要照顾继母为她生下的妹妹和弟弟,还要做饭。之后我们便渐渐远离,我不见了她,她不见了我。倒是假日回家时,母亲说过一些有关她的信息:

娟子跟着她爸爸给建筑工地开吊车去了。娟子去广州打工了。娟子上个月回来了,手臂在饭店里被烫伤了,手指都长在了一起。

大二那年寒假回家,母亲告诉我:娟子结婚了,对象是王庄(一个和我们村相邻的村子)的,据说是在广州认识的,比她大十多岁。

想起去看她的时候,是很多年后的一个春节。我回老家路过那个村子,见一位婆婆正在路口翻晒柴草。便走过去问:“婆婆,娟子家怎么走?”婆婆摇了摇头。我又指着不远处的我们的村子对她说:“从小庄嫁过来的。”她恍然醒悟:“哦,你说的是王蛋蛋的妈吧!在外打工,两年都没回来了!孩儿跟着他奶奶呢,住前面……”

又过了一些年后,端午的习俗变了,我开始入乡随俗地插艾蒿、买粽子、买洁白的栀子花。但我一直觉得这是别人的端午,我的端午,应该是绑五色线、戴香囊的,还有就是和娟子一起手牵着手,去菜园子边上采红花的……可是,娟子在哪里?红花又在哪里呢?

(选自《扬子晚报》)

探究练习

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文章第二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读读文章第七段,试从写法或内容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

4.如何理解文章第十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5.端午节中你有难忘的人和事吗?请简要介绍一下。

【作品展厅二】

端午的苦艾蛋

孙佳新

对于端午节,我有着久远的回忆和感悟。

家乡风俗,端午这天,除了家家吃粽子外,还要在门前摆放苦艾,孩子们把艾叶编在发辫里,佩在衣襟上,用艾叶烧水洗浴。我小时候除了盼过年,大概就是盼中秋和端午了。年和中秋不必说,盼端午是因为这一天可以吃到一个整鸡蛋,粽子倒不是很稀罕的。那时家里生计艰难,平常难得有机会吃到一个整鸡蛋。

在端午来临之前,我就开始想象那可爱的鸡蛋的样子。我可以尽情地把玩够了再慢慢地品尝它。然而我热切地等待总是遭遇失望―――不是得不到那个期望已久的整鸡蛋,而是,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鸡蛋要用苦艾煎的水煮!

我每每捧着那个苦味的鸡蛋就会懊丧地想:我等了这么久,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既然给我鸡蛋,为什么要在苦水里泡?那苦苦的滋味里包裹的却又是我一心向往的东西!

以后的端午节我总是央求母亲不要用艾叶煮鸡蛋,母亲总是安慰我说:“苦是苦,但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你细品品,苦里面也有清香呢!”

长大以后,我才发现原来苦也别有滋味,苦味的蔬菜和饮品对人体往往大有裨益。细想起来,觉得人生路上也时时会遇到那苦味的鸡蛋。从懵懂少年到生命旅途中淡泊的行者,曾经有过多少梦想和期待!可是费尽了心力得来的未必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身体的疲惫和内心的焦躁无不是生命的苦,有谁可以逃避?可以聊以的是,在期待中努力,我一天天成长;从失望中找寻新的方向,我也一年比一年成熟了。

这时,我才明白,母亲说的“苦里面也有清香呢”,包含着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

(选自《读者》)

探究练习

1.试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谈谈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如何理解文章第五段中“苦是苦,但对身体有好处的。你细品品,苦里面也有清香呢”这句话的含义。

3.作者小时候盼望端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这篇文章阐述了怎样的道理?说说你的看法。

【作品展厅三】

端午节

曾苗祥

刚过了春节,母亲的话就消灭了我们的余兴:没米了。父亲无言。嘴上的旱烟管衔着红点,闪闪灭灭。末了,旱烟管在虎口上一碰,红点“滋”的一声在水中散成了一朵烟花。父亲背起一副麻绳,扯上扁担,厚厚的嘴唇紧闭着,望了我们兄弟仨一眼,走出了家门。

母亲一阵风似的追了出去,很久很久,直到看不见父亲的背影,才慢慢地转过身走回屋里,一双眼睛红肿红肿的。

开头,母亲还能从张婶李嫂那借来一升半米,米和着野菜煮,碗里荡出另一个我,一动,它就颤悠悠的。以后,野菜就独霸天下了。

张书记的儿子小凌是我的同学,身上挤着的是调皮捣蛋的肥肉,双眼的位儿都让它们霸占了许多。他的母亲很疼他,每天几次在楼上长一声短一声地呼唤他吃这吃那。去年的端午节,我听着小凌的母亲呼唤他吃粽子,喉咙直痒,我们家只熬了一锅比平常稠了一些的米饭,我就问母亲:“我们干吗不包粽子呢?我们也包吧,妈!”

父亲把眼睛瞪得老大,端起饭碗正要吃饭的母亲又把饭碗放下,我吃了饭,走进母亲的房里,她斜躺在床上,双眼吊着泪,拉过我的手抚摩着我的脸,声音很小很小,但我听来却像炸雷:“明年咱们也包粽子!”

今年端午节,母亲真的开始在裹粽子了,我们兄弟仨就忙着抬水、烧火,高兴得没法形容了。

包好了,母亲将粽子一个个数着放下了锅,刚好三十五个,一阵旺火猛攻,粽子煮熟了。

这时候父亲竟回来了,他一脸的黝黑,背又驼下去了许多。母亲很高兴地接过父亲手中的扁担,边为他打水边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我也为你包了五个粽子哩。”

“粽子?我们也敢吃粽子?”父亲望见了挂在墙上很神气的粽子,沉下脸来说:“十天苦力还赚不来这么多的粽子,这是官家的排场,我们一下子就吃了我半个月的血汗钱!”

我很少看到父亲生这么大的气,他抖着胡子,一步跳到母亲的身旁,“啪”地一掌印在母亲的嘴上:“你也变得贪吃起来?”

母亲捂住涨得通红的脸,正想说什么,蓦地一个女人的声音得意扬扬地从墙门缝隙透了进来,挑拨得房里嗡嗡作响:“小凌,粽子熟了,快来吃呀!”

母亲忘了一切,一下子年轻起来,对我说:“快,把门打开。”

我听话地去开了门,母亲用双手围成喇叭状,连叫着我们兄弟仨的名字:“来呀,粽子煮熟,快来吃粽子!”我从没听到过母亲的叫声会如此洪亮。

她笑了,满是皱纹的脸笑得灿烂照人。

父亲又扛着扁担走了,母亲在他简单的行李里塞进了五个粽子。

我先后吃了十个粽子。

我问二弟,二弟说:“我吃了十个。”

三弟歪着头,用两只手比画着,两腮一鼓一鼓地笑着说:“我也总共吃了十个。”

(选自《小小说选》)

探究练习

1.文中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

2.读读文中的画线句子,试分析人物当时的心情。

3.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传神生动,试从文中找出一例作简要分析。

4.文章最后交代每人吃粽子的数目有什么用意?

5.读过文章后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

《香香的粽子 浓浓的感情》

作品展厅一:

1.第一段写红花的作用一是为引起下文对娟子的回忆;二是红花的普通也衬托了娟子的朴实无华。2.比喻。用姑娘来喻红花,更有新意,形象地写出了红花初始时的俗气,到后来的成熟,同时也推动后文情节的发展。3.写法上这段文字用的是短句,略写娟子的生活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娟子的关心和思念。4.最后一段文字点明文章主旨,由端午想到了儿时的朋友娟子,流露出对儿时朋友的关切、思念之情。5.略。(能写出有关端午节的人和事即可)

作品展厅二:

1.第一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叙述。2.苦不仅是无法逃避的,还别有滋味。3.因为这一天可以吃到一个整鸡蛋。4.大凡成功人士,又有谁没有经历过人生之苦呢?身体的疲惫和内心的焦躁这些人生中所遭遇的苦,对人生何尝不是一种磨砺?甘与苦相依相生,相辅相成。

关于母亲节的文章篇4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江湖一刀

写下这个题目,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在窝旁守候的老鸟,张望着村前的小路。时间往往是黄昏,或彩霞满天,或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再远,也能点亮我们的眼睛。

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阳的余晖里,在飘散着的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偶尔,也会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那极富母性的音韵,拖得长长久久、悠悠扬扬的,若唱歌一般,格外的甜美、轻柔。

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只是“饭”而已。自每年的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当我们吃得烦厌了、诅咒了时,却还是得吃。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每当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来。

虽然如此,粮食仍不够吃。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的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每当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有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然而,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因为,她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饭菜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开饭!”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道:“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然后工作,成家。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烧火做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的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的表情。父亲来信讲,母亲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没。父亲又讲,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母亲说看我们啥时能回来,她做给我们吃。

“又见炊烟升起……”每当听到这歌声,就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潮湿,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爱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前,远远地望我,柔柔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的初始。

[赏析]

品读本文,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那缕淡蓝淡蓝的炊烟,它就像那蓝色的花朵,在天空中绽放,散发出诱人的芬芳。我们的心灵会为这朴素而温暖的爱意而感动,我们的灵魂会在这充满了爱意的天空中升华,我们也会随着那缕炊烟浮想联翩……

本文选材典型、构思巧妙、情感浓郁,令人回味无穷。其鲜明的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一线串珠,构思精巧。文章开篇描写母亲从炊烟中走出,远远地望“我”、柔柔地喊“我”的情景,让这炊烟透出浓浓的温情、暖暖的爱意。接着以“一缕炊烟”串起往昔青黄不接的日子与后来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时光,深情追忆了母亲平时做不出好饭菜的愁苦、在逢年过节时做出好饭菜的快乐,以及在我们长大离家之后对我们能否吃好的牵挂。作者将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交织在一起,让母亲的爱随着那缕炊烟缓缓地升腾,让读者沉醉在母爱的香甜之中。文章融记叙、捕写、抒情、议论于一炉,让读者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下,深情体会母亲哺育我们成长的艰辛与伟大。文章线索明晰,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作者妙用插叙,让母亲一生为“吃”而产生的忧与乐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我们塑造出一位慈祥、无私的母亲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母亲节的文章篇5

关键词:结构美;主题美;语言美

一、文章的结构美

本文所写事情虽小,但情节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文章开头就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因为“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了觉得很累”,可我说“正因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于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答应了。

后来散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当深感责任重大的“我”一番权衡之后做出“走大路”的决定时,结果竟出人意料,“母亲摸孙儿的小脑瓜”“还是走小路吧”。

这样,“散步”,生活中一件平平常常的小事被作者写得波澜起伏,意味深长。

二、文章的主题美

母亲顺从儿子决定出去散步,儿子是从有利于母亲的身体角度考虑的,而母亲则从善如流,既表现了儿子敬爱母亲,又表现了母亲尊重儿子的融洽关系。在为走哪条路这件“小”的事产生意见分歧的时候,“我”一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了处在中年的“我”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后来我决定走大路,这个选择“倾向”于母亲也是入情入理的,文中写到“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是只有一个孝子才会想到的。中国有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也许“我”就是惟恐留下这个遗憾吧。由此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就在“我”为自己合理的决定欣慰时,母亲竟改变主意“还是走小路吧”,“爱幼”这个主题从中得到了真切的体现,天底下的祖母应该都是如此吧,她们总是用十倍、百倍的爱疼爱晚辈。文章到此,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得到了很真切的体现,天底下的祖母应该都是如此吧,她们总是用十倍、百倍的爱疼爱晚辈。文章到此,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文章末尾以“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收束,并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结尾,含蓄地表明了“中年人担负着赡养上一代扶养下一代的重大责任”这一主题。

这篇散文仅有568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这就是本文的主题美。

三、文章的语言美

本文语言除了通俗明了外,用词精确,句式整齐而错杂、对称巧妙、音韵铿锵、语意对比,平实中见灵气,浅易中见哲理。

例如: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写出了冬天对于老年人来说是痛苦难度的,也写出了“我”为母亲的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理。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很含蓄,令人想到“在家里”什么样呢?巧妙地写出了夫妻间的微妙关系。

“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在母亲眼里,儿子是强壮的,在儿子眼里,父亲是高大的,“已习惯”说明是由“不习惯”到“习惯”,“还习惯”表示以后不一定“习惯”,用语多么准确!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高大”“幼小”对比,“瘦”“胖”对比,结果是“不算重”“也轻”,又避免了重复用词。……这样的语言在本文中处处可见,使文章趣味盎然,意韵深刻,耐人品读。

初次读完这篇文章时,感觉很平淡。可是当我又细细品味课文时,我好像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出去散步,看到了他们高兴的样子。

看到了他们因走大路和走小路而产生分歧后,祥和地解决了问题。文中的父亲当时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一面是养育自己的母亲,一面是自己可爱的儿子,自己却想不出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最终他决定委屈自己的儿子,因为他认为自己陪伴儿子的时日还长,便尊重母亲的选择。但是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整齐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母亲的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而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

拥有母爱的人,不在乎这些,等自己知道母爱是伟大的,去报答母亲时,母亲早已两鬓斑白。就像文中的母亲自己虽然老了,可是心中还在为孩子着想,为子孙后代着想。

参考文献:

关于母亲节的文章篇6

父亲节起源

父亲节,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

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这一天过父亲节。节日里有各种的庆祝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家族聚餐或活动有关。

中国大陆官方没有设立正式的父亲节。但内地民众习惯上使用6月第三个星期日当做父亲节;中国台湾父亲节是8月8日。中国台湾的父亲节定于每年的八月八日,又称为“八八节”。这是因为“八八”和爸爸相近,而且“八八”两字连缀起来,又好象一个 “父”字,所以父亲节特别被定于八月八日。

中国的父亲节

父亲节是一个表达感恩与孝道的节日,一贯遵道守礼,重视家庭孝道的中国人自然不甘人后。1945年8月6日,上海《申报》刊文《八八父亲节缘起》。文章称:美国为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曾发起创立母亲节。而今,中国也应该发起创立自己的父亲节。因“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读音也与“爸爸”相同,故号召上海市民,一同来过“八八父亲节”。当时,日军虽败局已定,但尚未投降,上海仍在其控制之下,这一倡议“暗中表示怀念祖国之意”,实有风险。文章末尾,公开署名的首倡者共10人,分别是:颜惠庆、袁希濂、陈青士、梅兰芳、史致富、严独鹤、费穆、陆干臣、富文寿、张一渠。

上述诸人,均系名流,虽久处沦陷区,但爱国之志仍存。如颜惠庆于北洋时代,曾任外交总长、署理国务总理等职,1941年12月香港沦陷,遭日军所执,次年被迫返回上海,坚持不出任汪伪政府任何的官方职务。

1945年的这次民间发起的“父亲节”活动,影响范围有限。至1946年5月,又有上海名流潘公展、李石曾、宋汉章、王晓籁、杜月笙、吴稚晖、李登辉(原复旦大学校长)、钱永铭等数十人,联名向国民政府请求定每年的8月8日为“父亲节”。其理由是:“中国八年抗战,终究得到了最后胜利,这八年中阵亡将士不可计数,而这辈将士,前赴后继,杀敌致果的忠勇精神,实受父亲平日教养和随时激励的结果,所以父亲对于这次抗战胜利的影响,十分伟大。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维然女士,发起母亲节,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因为她们对于国家有伟大贡献;我们应该效法先例,规定父亲节,同时纪念这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父与兄,因为他们对国家也有伟大影响,使父和母同沾其光。”该请求获国民政府批准。每年的8月8日,遂成为全国性质的法定“父亲节”。是日,子女佩花以作纪念——父亲健在者,佩以红花;逝世者,佩以白花。相关的推广工作也随后展开。譬如,作为“父亲节”的首倡者之一,1946年8月7日,颜惠庆被邀请去“青年会”做关于“父亲节”的演讲,“谈了不同社会中父亲的地位和责任”。次日,他又在日记中写道:“报上满载关于‘父亲节’的报道”。

1945年8月8日中国第一个父亲节就这样开始了,上海市民立即响应,随即父亲节开始普及。

关于母亲节的文章篇7

母亲节培训班活动方案一、 活动背景:

出于自身的不善表达,很多同学也往往不知道以什么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也是最无私的爱。再加上现在社会的母亲早已被快捷的生活节奏打乱,也就不会在特意的注重什么母亲节不母亲节一说,因为在他们心中关系自己的儿女早已成理所当然。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节日里作为儿女的我们必须以一种独特的,用心的方式去感恩自己的母亲之爱!

二、活动主题:

母爱之大无以回报——(只需一点点)

三、 活动时间:校内 5月13日以前

四、 活动地点:各校区发动

五、活动对象:本校小学1—4年级学生

六、活动目的:让学生真正理解母爱的含义、了解母亲的点滴付出是多麽的不容易和多麽的无私!

七、活动内容:本次活动分为六个环节进行:

1、(任务前准备工作)学校发动

(算算亲情账):

(1) 让学生自己算一算每天花父母多少钱,每周、每月、每年直到现在的(十几年)并记录于“母亲节贺卡”内容中

(2) 观察母亲每天从起床到晚上睡觉前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同样录于“母亲节贺卡”内容中

2、任务进行时:

(1)各班级教师组织学生和学生朋友(老带新)一起算第一笔账:金钱账(如何算参考上边即可)

(2)(默默奉献账):收集第一条学生通过观察母亲给他们所做事情,并作为秘密任务安排下去,如:给母亲悄悄叠被子、洗袜子、整理卧室等等。

3、观看专题影片:大爱无疆

(注:影片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以班或以校区为单位组织观看主题电影

《暖春》:

建议4年级以上学员观看电影并书写观后感国外片

《母性》:

均可选择,本校学生邀请伙伴一起参加达到老带新的效果;(也可以要求孩子在家观看并书写感想)

4、活动最后环节(秘密任务_心跳加快);

(执行时间参考活动流程时间安排)

6、撰写任务感想。(征文:关于伟大母爱的文章均可,题目不限)并进行作文评比。获奖作文可与报社、学校报刊、网站等公布宣传

征文对象:山月学员和前来我校参加此活动学院均可参加征文活动

征文方式:以班为单位收集(有朋友的可把文章交予山月同班教师处)

筛选方式:把文章收齐后个班教师从中选出3份不错文章交予学校再进行评分筛选打分

奖项设置: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三名 三等奖五名 优等奖若干

八、活动流程:

1、(1)五一假期第一次在我校上课时运作(活动内容第一条);

(2)(准备物品):告知学生购买活动所需材料(参考第九项目“物品准备”安排学生即可)

活动前发动活动:告知学生此次活动属绝密活动不得和任何人说

要求:(我的每分钱)

1、购买任务材料费(任务所需材料也可通过本校团体购买)用必须从自己零花钱中节省,(语言修饰教师自己发挥,但必须达到神秘感)

(我们的秘密)2同时书写活动绝对保密保证书,并寻找担保人(如同桌)主要表明保密时间是1号到14号(保证书各班教室组织个设计即可)以增加神秘感和任务感;

2、(最好五一假期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上课间安排)如果有条件建议看完活动内容第三条专题电影后紧接着安排活动内容第二条;(多提问和引导学生自我发现母亲的伟大和多么不容易与无私)

3、活动发起至5月13日:

(任务开始)秘密任务执行时间倒计时(在每班教室挂倒计时牌牌即可,全校通用。以增加气氛)

4、(任务进行时)完成活动内容第二条,在任务布置下去开始到5月13日之间属于任务第二条第二项(默默奉献账)执行任务阶段;

(此任务可分块执行以增加任务感)

5、5月13日:

(心跳加快)母亲节当天在学生出门前悄悄放于母亲卧室床头并标明送给亲爱的母亲和爱您的某某字样

6、5月13日至5月20日撰写投稿, 5月21日截稿,由优秀评委打分,在5月25日前公布获奖名单,并颁发校级荣誉证。

活动后续:客服回访此次活动家长感想及感受并告知此次活动是我们发起,因活动时间原因同时送上迟到的祝福。

九:物品准备:

1、(爱的初体现):

母亲节贺卡(彩色16开卡纸一张作为保证书封皮可设计可爱点、32开纸张数张可根据学生设置贺卡内容)

2、(爱的表达):

比如自己购买X束康乃馨或山月帮助学生团购,让后让学生买即可;

3、学生给母亲物品也可用其他;

十、人员安排:

1、组建策划协调组:企划部

2、各校区教学部进行安排

3、各校区课程顾问进行活动监督并配合,每天记录活动进展情况;

十一、附加活动:

(喜讯):活动发起日开始凡本校学员老生带新生的一名或一名以上的学员,无论新生还是老生均可享受学费优惠或获得相应礼品;

十二、成本预计:

如果学生选择学校团购,我校可由总部一起批发购买以低价给学生即可;

奖状若干张、礼品根据经济情况而定。

补充方案:

20xx年母亲节观看专题影片活动运作参考案;此项目也可作为老带新宣传方案运作,其优势显而易见,劣势是上午两场无法完成计划,最好的4场进行,也就是两个上午进行;

1、 此活动可根据校区实际情况自由组织,内容参考见母亲节活动方案即可;

2、 学校发动组织统一到长治市潞州剧院观看:

剧院座位1040,上午半天费用4000元,已经谈好价格;关于费用问题每人2元一场可以校区分摊或者向学生收取两种方法。如加入老带新一拉一活动原定学校每人2元改为4元或5元(原因:新生不收取费用,让老生花钱邀请)

关于母亲节的文章篇8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每逢自己的“牛日”,家里都会依农村的惯例杀只鸡来庆祝的。而饭前,父亲总是说:“你生日的这一天,其实你妈最辛苦,应该好好地感谢她”。虽然耳提面命,但因为那时年少,其感觉是不会深的。直至自己长大,新为人父,目睹了妻子的十月怀胎与及临盆的阵痛,才真正理解做母亲的不易。特别是孩子降生后的婴儿期,这小生命的哭闹,妻子每个晚上几乎都通宵不能合眼,可以说是在不眠不休之中度过的,于是才理解了父亲的那番话的真意。因而对母亲的敬意也才日渐深厚起来,便逐步拾回了过去的一些难忘的记忆。

我的母亲是一个传统的农村妇女,她和很多人一样,视勤劳为本份,每天坚持“黎明即起,洒扫庭厨”;她忙碌备至料理着家务,并不遗余力的参与农耕;她知道生活的艰辛,常将“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挂在嘴边;她督导子女读书唯恐不勤;即使生活困难,也要让自己的孩子穿得平整干净。这些事虽小,但足以体现一位母亲的心。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则莫过于那年应征入伍,当我体检合格她就知道我要走,于是非要找出我那件带有花色已经显短了的毛衣,花了好多个晚上的时间,硬是依原样将其续织至合身,临行时非要让我带上,兼嘱咐道:“外面的气候寒冷,带上它冬天会暖和一些”。说话间见到她的眼眶已经有点湿润。在我接过毛衣的瞬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之句已经掠过心头,孟郊的《游子吟》对于当时的情景竟是如此的贴切。而母亲的赠衣送别,从此改变了我总以为母亲是个粗心人的看法。可以这样说,表面上看她虽不善于言词,但她的心里却无时不刻在牵挂着自己的儿女的。

其实在中华大地上,广大的母亲们,都有着其传统美德的。她们勤劳朴实,节俭持家,并把抚养子女作为自己的天生责任。在漫长的抚养期中,好些人尽管会遇到家境贫困,但她们都会竭尽全力去培养子女的成长,便且二十年如一日地关注着他们的一切,这里显示出的正是一种不计报酬的宽厚。而有目共睹的是,当孩子们长大成人后,作为母亲者却已经耗去了她人生中的大部精力,其青丝亦已经渐渐为霜鬓所代替。而当她的孩子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了,作为母亲的她,能够享得到的安乐日子也就已经不多了。归于以上认识,我曾被一幅国画感动过。该画是以写意的手法,用几条粗旷的曲线勾划而成,前面是用一个大弧形画了一个十月怀胎的少妇,后面也是用一个大弧形画了一个腰弓如月的持杖老妪。此幅画的意境,它表达的正是一个母亲的生命过程,她年轻的时候,为了家庭生儿育女奉献青春,而她到了垂暮之年她只能依杖而喘了。她的这一生究竟经历过多少艰难,无人知道;她这一生究竟得到多少回报,也是无人晓得的。可以这样说:在现实生活之中,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养儿育女是她一生中牵扯精力最大、耗费时间最长,而回报最小的投资。但是她们却能够为了一种血脉的相传,为了那点老有所养的希冀和未来生活的憧憬,便义无反顾地承担生活的重负,去践行一个母亲的义务,这正是她的平凡和伟大之处。有人亦这样去形容一个母亲,说她的青春是丈夫的,她的心血是孩子的,而只有那岁月和皱纹才是属于她自己的。不管说得是否准确,但奉献精神正是我们敬仰母亲的一个重要的缘由,因而设一个节日来感激母亲的恩情是应该的。

据说“母亲节”是一个外国女孩,为了感恩自己的母亲而倡导设立的。它在经历了上百年岁月的烤炼后,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节日。而让辛劳的母亲得到应有的安慰,也是世间儿女们应尽的孝道。

去年母亲节期间,我曾不经意浏览到“海洋生物”的节目,当看到一个“章鱼母亲”孵化小章的过程,便感触颇深。章鱼是一种无脊柱的动物,其行动缓慢,天敌很多,其繁衍后代自然艰难。这条章鱼母亲,当他腹部下面的受精卵开始发育时,为了保障自身与及所孵卵的安全,她只能找一条石缝躲起来,她不能再去觅食,但他却精心守护着卵子的成长。几十天之后,当那些状如葡萄串样的卵膜破裂,数以万计的小章鱼随着水流飘向深海时,而章鱼母亲则因耗尽最后的一点力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虽然是生物界中的的一种微不足道的生存方式和繁衍方式,但它的核心竟然是最值得赞颂的母爱。

于人类而言,母亲是家庭的象征,母亲也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在此,缘于母亲的辛劳,借节日到来之际,谨祝世上的母亲们平安、健康、幸福。

关于母亲节的文章篇9

关键词:翻转课堂;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57-03

翻转课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改变传统教学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将原本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录制成视频,连同相关的课程和学习材料,一并放置到网络上。学生通过网络下载视频和课件进行课前预习,并完成一些习题进行自我检测,教师根据学生检测结果归纳教学重难点。在现实课堂上学生完成作业,遇到问题组成合作小组与同学讨论协商解决,或者向教师请教[1]。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2]目前,重庆市聚奎中学和广州市第五中学都在尝试翻转课堂教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一、课前准备

(一)教学分析[3]

1.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江苏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了胡适母亲生前的几件事,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感受母亲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体验母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母亲。

2.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接受过作文写作的训练,能对人物进行刻画,对母亲的了解很深,因此,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很好的准备。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体会母爱的伟大。

4.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理清母亲生前几件事,把握母亲的人格魅力。

(2)教学难点:体会母爱的伟大,表达对母亲的爱。

5.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向教师请教;最后由小组代表与班级同学将自己小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

(二)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在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备课组教师协商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将授课内容制作成PPT课件,制作课件时尽量考虑色彩、内容,争取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拓展性资源,比如:胡适的个人经历,胡适母亲的个人经历,胡适家族情况等,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搜索相关的练习题,供学生在课前预习后自我检测。

(三)视频录制

视频的制作方式很多,可以通过电脑或手写板将课件内容录频,生成视频课件。视频内容可以是教师对PPT课件内容进行讲解、展示或者注释;还可以由主讲教师像平常上课时一样直接讲课,由技术人员用摄像机进行录制生成视频;或者教师可以在学习网站上搜集查找本节课的教学视频。视频的时长一般保持在15分钟左右,过长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观看,过短又不能将教学内容全部呈现。最后由教师将准备好的学习资源上传到学习资源库中,供学生下载观看。

(四)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下载学习资源库中的视频资源进行观看,可以控制视频的播放进度,对于简单的部分可以快进、跳过,对于较难的部分可以重复观看,还可以暂停记录笔记等。在视频观看结束后,学生可以登录作业平台做一些习题检测预习效果。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与同伴进行简单交流。

二、课堂学习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后思考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讲述了胡适母亲生前的哪几件事?

(1)督促我早起,“催”去上学。

(2)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3)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也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4)忍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

(5)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2.用一句话来描述母亲的性格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3.为什么说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父?

对我谆谆教导,帮我舔眼翳,在我犯错的时候又很严厉地惩罚我。

(二)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学生精读课文,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是美好的,但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呢?

作者童年是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的,被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发展。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1)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作者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他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不仅珍贵,让他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2)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描写她与家人相处的事情?

教育要言传身教,不仅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说教,更表现在行动上的示范和引导。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却更贴近主旨。母亲对作者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训导上,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上。因此,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写她以身示范对作者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4.作者在文中很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可感激和怀念之情却处处可见,这种感情如何体现?

首先,文章用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了深厚的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令人读来潸然泪下。

其次,文章是用回忆的形式来进行描写,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用“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最后,行文结构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态,是作者的真情实感。

(三)拓展延伸,成果共享

(1)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将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与全班共享,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3)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用80字左右描写自己童年生活。抓住细节,描写自己母亲的独特之处。

(4)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四)归纳总结

克己容人世人敬

严父慈母一身担

三、课后延伸

母爱是人生最美好的话题,自古到今,不少人都描写过自己的母亲,比如:、史铁生、老舍等。课后学生可以在网上搜集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展。学生应该将自己对母亲的描写放到网络平台上与同学交流分享,感受母爱的力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为了了解胡适母亲生前的事,更需要体会母爱的伟大,学会理解和体谅父母,珍惜父母的爱。

四、课后反思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自翻转课堂模式引入我国后,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广泛欢迎,翻转课堂以其新颖的教学方式必将带动我国教育的改革。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1)视频学习摆脱了传统单调的信息传递形式,以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视频多维度向学生传递信息,提高信息接受效果。

(2)翻转课堂以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合作讨论的学习模式进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3)翻转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任意选择观看教学视频的地点、时间和节奏,把握学习进度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的信息获取不再受教师的局限,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优质的教学资源,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5)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思想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利用网络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和解决学习问题。

(6)信息技术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制作出更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一人制作,年级共享,降低教师的工作量。

(7)翻转课堂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学生和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2]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46-51.

关于母亲节的文章篇10

爱是沙漠里的一滴清露,滋润你干涸的心田;爱是冬日的一抹暖阳,温暖你的心窝;爱是大海里的一束航标,指引你前行的方向……在写满爱意的天空,我们的情感得以深化,灵魂得以洗礼,心灵变得更加博大和宽广,我们的生活因爱的导引而迈向崇高的正道!

景福阁的月

叶广芩

儿时我住在颐和园大戏台东侧的小院里,那里有我的三哥和三嫂,他们都在园内工作。真正的家是在城里,那里有父母亲。三哥轻易不回城里的家,母亲偶来送些东西,也是搁下就走,三哥不是她的孩子。父亲也来,比母亲来得少,与母亲不同的是,他往往要在园子里住些日子,以慰藉我这个终日孤寂的小人儿。每逢这时,我便感到快活无比。

一年中秋,父亲恰住园中,便携了我与三哥、三嫂同去景福阁观月。景福阁原名昙花阁,位于万寿山脊之东端,以听雨赏月的绝佳之地最受乾隆喜爱,后来慈禧重修改建成厅堂,赐名景福阁。年少的我,无赏月雅致,为三嫂所携之糕饼吸引,一门心思只在吃上。当时我口啃糕饼,偎依父亲怀抱,举目望月,居亭台楼阁与亲情的维护之中,此情此景竟令我这顽劣小儿也深深感动了。长大后读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觉那逝去光阴的可贵,以致每每见月,便想起景福阁,那美妙绝伦的景致当还存在,而那恬静温馨的亲情却是再不会有了。

那夜的月似乎给了我某种启示,父亲第二日返回,说是要去河北彭城。我从内心生出难以割舍的依恋,这种依恋的深重绝超出了一个6岁孩子的经历。我执意要与父亲同归,置三哥三嫂的阻拦而不顾,后来索性以号啕大哭来达到目的。三哥说:“今儿这孩子是邪了。”

那晚我终于与父亲手拉着手向颐和园东门走去,东天的月亮又圆又亮,照着我和父亲以及我们身后那些金碧辉煌的殿宇。父亲穿着春绸长袍,我亦穿着三嫂给临时加上的小大衣,一老一小的影子映在回家的路上。我把父亲攥得紧紧的,一刻也不松开,直至在车上睡熟。第三日父亲离家去外地,我和母亲将他送至大门外,母亲怀中还抱着两岁的小妹妹,父亲一步一回身地走了。我当时却突发奇想,赶上去陪着父亲走了很长一段路,一直将父亲送到北新桥,送上开往前门火车站的黄牌有轨电车。父亲站在车尾向我挥手,示意我快些回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在我那颗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悲哀。

那一别,竟成了生死的诀别。我是父亲的孩子们当中最后见到他的一个。不久,父亲因突发性心脏病,卒于彭城峰峰矿区,噩耗传来,全家惊呆,此事谁都知晓,惟独瞒着多病的母亲。母亲系一毫无主见的家庭妇女,弱息孤儿,所恃以为活者,惟指父亲,今生机已绝,待哺何来?我欲哭不敢哭,欲言不能言,含酸自咽,仰望中天,一轮月依然是朗朗地照着,让人不解。人的长大是突然间的事,经此变故,我稚嫩的肩开始分担了家庭的忧愁。因无直系血亲奔丧,全凭在彭城一位堂兄做主,将父亲的棺木丘封在峰峰矿区滏阳河岸。年年寒食,我都与母亲在路口烧些纸钱,祭奠父亲的亡魂;岁岁中秋,奠香茶一盅月饼数块,徒作相聚之梦。随着岁月迁延,年龄增长,内心负疚愈深,对父亲,我生未尽其欢,殁未尽其礼,实是个与豚犬无异的不孝孩子。(节选)

【阅读体验】

文章借月抒怀,融情于叙,融情于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父亲的缅怀与追思。文章开篇叙写父亲在园中小住给“我”带来快乐,看似闲笔却为下文赏月作有力铺垫。写赏月之时,对于月景描写也是寥寥数语,更多是写个人的快乐与感悟,生动展现了那种恬静温馨的亲情,为后文之丧父之悲埋下伏笔。再写月下诀别这一动人细节,抓住“我”对父亲依恋与不舍的动作与心理,传神展现“我”对父亲的真挚情感,可谓情景交融,满怀追思。父亲去世之后,“我”再度望月,才深切体会出――父亲恍如明月,高悬于心,那种爱永远刻骨铭心,那种爱永远记忆犹新……

【阅读思考】

1、本文线索是什么?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这篇文章为何不以《父亲》为题,而以《景福阁的月》为题呢?

3、“我把父亲攥得紧紧的,一刻也不松开,直至在车上睡熟”,这句话是对人物什么方面的描写?这个细节有何作用?

4、“父亲站在车尾向我挥手,示意我快些回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在我那颗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悲哀”,这个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5、文章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

6、对于父亲,作者为何有负疚之感呢?对此你有何感受?

【名家美文】

母亲的鼾歌

从维熙

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我被调到《北京日报》当了记者、编辑。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从故乡接进北京。果真像她说得那样,由于心神安定,她几乎夜夜都发出微微的鼾声。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似乎只有听到母亲的鼾声,我才能睡得更踏实,连梦境仿佛也随着她的鼾歌而变得更为绚丽。

只可惜好景不长。1957年后我再难以听到她的鼾声了。我和我爱人踏上了风雪凄迷的漫漫驿路,家里只剩下她和我那个刚刚落生的儿子。她的苦难重新开始,像孑然一身抚养我那时一样,抚养她的孙子。“”期间,我偶然得以从劳改队回来探亲,母亲再也不打鼾了,她像哺乳幼雏的一只老鸟,警觉地环顾着四周;即使是夜里,她也好像彻夜地睁着眼睛。

挂上牌子去串巷扫街。

拐着两只缠足小脚去挖防空洞。

她苍老了。白发披头,衣衫褴褛。但她用心血抚养的第二代――却是衣衫整洁品学兼优的挺拔少年。

“妈妈。”在夜深人静时,我安慰她说,“我怕您……怕您……支撑不住,突然……”

“没有淌不过去的河。”她还是这样回答。

“您把我拉址大了,又拉址孙子……”

“只要你在井下(当时我在山西一个劳改矿山挖煤)能平平安安,家里的事你就不用操心了。”

母亲确实坚强得出奇。有时我要替她去扫街,她总是从我手里抢过扫帚,亲自去干扫街的活儿。她的腰弓得很低很低,侧面看去就像一个大大的?号。那样子像是在叩问大地,这个岁月哪一天才能结束?!这污迹斑斑曲折的路,哪儿才是它的尽头?!

1979年的元月6日,我终于回到了北京。如同鬼使神差一般,她从那一天起又开始打鼾了。我住在上铺上,静听着母亲在下铺打的鼾歌,内心翻江倒海,继而为之泪落。后来,我们从十平方米的小屋搬到了团结湖,我常常和母亲同室而眠,静听她像摇篮曲一样的鼾歌。

说起来,也真令人费解,我怕听别人的鼾声,却非常爱听母亲的鼾歌。八二年我去石家庄开会,同室的刘绍棠鼾声大作,半夜我逃到流沙河的房子里去逃避鼾声;哪知流沙河打鼾的本事也很高明,我只好逃到另一间屋去睡觉。我一夜三迁,彻夜未能成眠。

只有母亲的鼾声,对我是安眠剂。尽管她的鼾声,和别人没有任何差别,但我听起来却别有韵味;她的鼾声既是儿歌,也是一首迎接黎明的晨曲。她似乎在用饱经沧桑人的鼾歌,赞美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节选)

【阅读体验】

这篇文章巧用对比,以“鼾声”的变化来真切表现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真可谓视角独特,选材典型。文章细节精彩,描摹生动,生动表现了母亲的坚强与快乐,更表现出母亲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向往。文章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用真切细微的细节,拨动着读者的心弦。本文运用比喻、反问、对比、排比等手法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文章结尾以“她的鼾声既是儿歌,也是一首迎接黎明的晨曲。她似乎在用饱经沧桑人的鼾歌,赞美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作结,升华中心,使得文章意蕴深刻,情味悠长,让人读之情真意切,余味无穷!

【阅读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 ,文章采用的写作手法是 。

2、母亲的“鼾声”是随着什么而改变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请你品味、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她的腰弓得很低很低,侧面看去就像一个大大的?号。那样子像是在叩问大地,这个岁月哪一天才能结束?!这污迹斑斑曲折的路,哪儿才是它的尽头?!

②她的鼾声既是儿歌,也是一首迎接黎明的晨曲。她似乎在用饱经沧桑人的鼾歌,赞美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4、文中为何写别人的鼾声呢?这是否是多余?

5、文章中的母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6、请你用“母亲,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出自我的阅读体验。

【《景福阁的月》参考答案】

1、本文的线索是月,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2、因为景福阁的月,让“我”真切感受到那种恬静温馨的亲情,也正是那夜团聚促成了永远的分别,以此为题,情景交融,更能表现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大意相同即可)

3、动作描写,生动表现出“我”对父亲的依恋与不舍

4、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写父亲去世埋下伏笔,生动表现出“我”与父亲分别的悲痛之情

5、象征或托物抒情

6、因为对父亲,“我”生未尽其欢,殁未尽其礼,实是个与豚犬无异的不孝孩子。对于第二问,我们可紧扣感恩父亲、孝敬父母来谈。【黄松海设计】

【《母亲的鼾歌》参考答案】

1、母亲的鼾歌 对比

2、随儿子的境遇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母亲对儿子爱的伟大与无私

3、①运用比喻与反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坚强个性与反抗精神

②运用比喻,总收全文,升华中心。既写出母亲对“我”深沉的爱,又表现出母亲的坚强与快乐,以及母亲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4、不是多余,写别人的鼾声是为了与母亲鼾声作对比,从侧面表现母爱的伟大

5、爱憎分明、坚韧顽强、关爱儿女、勤劳善良(答对两个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