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主题曲十篇

时间:2023-03-29 08:08:15

新版红楼梦主题曲

新版红楼梦主题曲篇1

随着眼下新《三国》的登场,新版四大名著将接踵而至。《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敢问路在何方》《枉凝眉》,老版四大名著的歌曲可谓首首经典。此番重拍四大名著,各剧组的导演和制作方也都更重视音乐,投入上给予作曲的比例均有所提高,所有这些为的只有一个――吸引观众。

新“红楼”

音乐团队深藏不露

87版《红楼梦》不但成就了演员更成就了作曲家王立平。记者了解到,王立平当年花了整整4年时间给《红楼梦》谱曲,单单一曲《枉凝眉》就写了1年多。

20余年过去,新版《红楼梦》从海选开始便有人疾呼:音乐不要修改!也有人问,王立平会不会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重写音乐。王立平肯定地说,“我不会再写《红楼梦》音乐。不是不想、不是不爱,而是我在创作中已经倾尽所有!”

新版《红楼梦》将于9月2日在北京卫视播出,在“开播倒计时100天”大型活动现场,“元妃省亲”和“黛玉葬花”两段经典章节伴随着音乐首度曝光……“黛玉葬花”的音乐竟然听上去有些歌剧的味道。对此,导演李少红解读说,新版《红楼梦》的音乐团队都很年轻,他们在创作上打开了想象力,不会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是会根据不同场景来设定不同的音乐风格。“‘黛玉葬花’这一段的唱词是古典的,但旋律上却融入了歌剧中的咏叹调。”她表示,音乐将是该剧的一大亮点,新版《红楼梦》插曲均采用原著中的判词来表现出人物命运的归宿,将判词穿插在该人物出现的不同场景之中。而旋律上其中不仅有古典的,现代感的,十几首歌曲的风格都不相同,比如“黛玉琴曲”的唱词是曹雪芹借鉴了“宜兰操”的古琴曲而来,因此创作者就专门找来了“宜兰操”进行改编。

此外,大部分歌曲也将由剧中的演员献唱。李少红解释说,之所以找这些演员来演唱,一是希望能带给观众更新鲜、更亲切的声音;二是这些演员从培训到演出,两年多的时间对《红楼梦》积累了很深的感情,也对名著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演唱起来情感的投入将更加真切、自然。

对于记者采访音乐团队的请求,主办方表示暂不透露音乐团队具体人员。

新“三国”

完整版可见新意

高希希执导的新版《三国》5月2日开播后毁誉参半,部分观众对新的主题歌也有些微词。针对观众的反映,演唱者廖昌永回应:“我非常尊重、理解观众的心情。其实,我也认为《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唱得非常好,可以说百听不厌,我自己也常常演唱。但对于观众批评我演唱的新《三国》主题歌《还我太平天下》不好听、比较硬这一点,我有些不同看法。新的主题歌和老版在表现主题和思想以及艺术风格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旋律也不一样。新《三国》主题歌高亢雄壮,充满了金戈铁马的刚烈激越之气,认真听,还是很好听的而且会使人热血沸腾。歌曲是这样,越听越好听。《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经典已流行20年了。《还我太平天下》才播出几天,要想突然一下子达到脍炙人口的水平,还有一个时间过程。”

廖昌永还披露了一则内幕:“完整版的新《三国》的主题歌长度接近4分钟,但当新《三国》播出时,一下子被剪走了约2分来钟。砍头去尾,就只剩下两分钟多一点。4分钟的歌曲,剪走了2分钟,歌曲不完整,观众听起来,自然会感到有些生硬。电视台为了节省时间,不可能让一首主题歌就唱4分钟,也希望观众朋友理解。”

新“西游”

向老版致敬

在四大名著重拍剧中,只有《西游记》沿用《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深入人心的歌曲,向老版致敬。据了解,主题曲仍然采用《敢问路在何方》的歌词,但曲风会有较大的变化,会更加具有西域风格,也比较贴近唐僧赴西天取经的剧情。日前,张纪中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新主题曲会“重新编曲、重新录制”。

新“水浒”

“红颜”“兄弟”扑朔迷离

新版红楼梦主题曲篇2

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

记得多年前,王朔发表《我看金庸》一文,写文章攻击金庸是“四大俗”之一,一时引起轰动。那时金庸借用孟子的话,回应了四个字: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意思就是一心想保全声誉,反而受到了毁谤。一心想要达到十全十美,结果却招来诽谤。由此,有时会得到意料不到的赞扬,有时也会遭到过于苛刻的诋毁。很平和的态度,不管王朔的批评是否有理,金庸都表现了他的大家风范。

如今,“朔金”之战早已烟消。但长久以来,类似于这样的风波或者事件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影视领域尤为如此,各种被数落、被取笑声,总是不绝于耳。

2010年,新版《红楼梦》的播出,将这一现象推向了高潮。新红楼一经问世,便成为众矢之的。不少文人、学者纷纷抨击,大部分观众也就势就此人云亦云。新闻报道,满是弊端;网民评论,多为辱骂,那种阵势恨不得要把新红楼一棍子打死。为此,李少红还一度发表声明称不少媒体“断章取义”,也曾明令剧组人员拒绝回答有关“新版《红楼梦》的质疑”的问题。李少红导演面对各种责难,甚至哭红了双眼。“《红楼梦》16个月的拍摄过程,没经历过拍摄的人不能体会个中辛苦。”只能说是,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最终,不得已,李少红以邮件采访的形式向媒体解答了众议之说。

最先引发争议的是在最核心的环节,演员和剧本上。有人说,演员的人选问题,其实,并不是李少红的问题,客观的原因何其多,她已经做到了最大的妥协,而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谁拍林妹妹谁死”。小说中“黛玉之灵窍”、“宝钗之仙姿”,永远不可能在现实的人间烟火中找到升腾的空间。正是这一点,《红楼梦》才触动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点不满足感。所有会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悲哀。新《红楼梦》,因几位主角的外形与原著有差异而备受争议,不少人认为剧中的薛宝钗“瘦”而林黛玉“胖”,面对他们之间的“角色错位”,李少红这样理解:“其实演员主要看的是神似。”她说当初让蒋梦婕演黛玉就是看中她的“味道”:“她有着典型的古典骨骼。你去看那些古画里头,不管女人是胖是瘦,不管年龄是大是小,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骨骼不是很明显,都是很柔和的。蒋梦婕就有这样的骨架。”

而在剧本上,李少红出人意料地选择攻势。

新版《红楼梦》编剧队伍中几乎是清一色的80后,九位编剧当中,八位女编剧,只有一位男编剧。无论是那种角度来看,九位编剧似乎均不够“级别”,但“我要拍的红楼,是一个有关青春和成长的故事,希望能让每个正在青春的人和青春已逝的人都能在新版《红楼梦》里获得最大的心灵共鸣,你们写,自然有着天然的感觉,这挺好的。”李少红曾对她的80后编剧说。冷静细想,任何一部若要传世,它必须有符合当下的养分,有当下的价值,作品才会显得有意义。而《红楼梦》的主角们恰恰又是以年轻人为主,他们的年龄普遍介乎16―20岁左右,恰恰是不够“级别”让人充满期待感。

于是,我们看到台词几乎一字不漏照搬原著全文,李少红直言,一个好的艺术家,对一部作品有所发挥,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用在翻拍名著上,这一规律并不可行!《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已经到了无需导演延伸发挥的境界,“按照原著重新拍的过程中,我也不觉得乏味,因为它本身的娱乐成分很多,它的幽默、它的诙谐,你们可以在细读中慢慢体味。它的艺术冲突非常多。”出于对原著的尊重,李少红最终在众多版本中选择了全本《红楼梦》:“《红楼梦》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它的版本多得让人惊讶。我们拍这个版本,不仅仅是意味着拍出所有的内容,还意味着拍出与其他版本本质上的不同。”

其后,“金陵十二钗”满头的“铜钱”贴片也被争论不休,从开拍至今就屡遭批评。李少红对这一效果却颇为满意:“这个装束效果挺好,让大家牢牢记住了这个扮相。”

她认为,剧中这种戏曲化的表现手段,与曹雪芹的初衷不谋而合:“曹雪芹喜欢昆曲,书中他有大量文字是用了戏曲的表现形式。比如宝玉出场时,他头顶的龙球和那种发式本身就不是生活中的;少年宝玉的头发是箍起来的,成年宝玉是散落下来的,这些也是舞台的造型,而非现实生活的造型。书里还有很多贵族化的生活,我们只能用戏剧的表现形式,在仪态和妆容等方面表现这批人身份上的特殊性,这也符合小说的出发点。”

李少红以王熙凤贵族化的“额妆”为例:“金陵十二钗平时都戴额妆,睡觉时才摘下,唯独王熙凤不是。只有她,甚至连生病的时候都会戴上额妆。因为她要坚持表现自己强势的一面。”她再以黛玉的额妆举例:“黛玉因心病病到奄奄一息之际,听说宝玉要娶园子里的姑娘,她心下琢磨,宝钗不在园子里,那宝玉娶的不就是自己吗?于是,她突然间好起来,人都精神了,高高兴兴地起来梳了个额妆。这种装扮也是人的精气神的表现。”

还有人说到,新版《红楼梦》配乐诡异阴森,多处场景像鬼片,李少红自问:“风格很强的作品就要有这样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认识过程?”她强调,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不但写了美梦,也有噩梦;有天堂仙境,也有阴曹地府;有警幻仙子,也有黑白无常和判官;有风月淫欲,也有纯美爱情,自然有光明也有黑暗,曹雪芹善恶分明。”

正所谓,爱之深,便责之切,恨之切。新版《红楼梦》也有它的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

为红消得人憔悴

有一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大师论坛上,有观众问李安愿不愿意挑战一下拍《红楼梦》,李安说:“《红楼梦》是每个导演的梦想,我也愿拍,但现在还不敢碰,还是先尝试一下拍张爱玲吧。”

在中国,不论是普通大众,还是作家学者,为红消得人憔悴的自古以来就大有人在。从五四时期的陈独秀、俞平伯、林语堂、张爱玲,再到后来的王蒙、刘心武、周汝昌、夏志清、唐德刚,都是《红楼梦》的忠实拥趸。

1973年,又风趣地问许世友:“许世友同志,你现在也看《红楼梦》了吗?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万人空巷,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上“揭秘《红楼梦》”带来的激烈争辩,安意如“红袖添香”的红学著作大为走俏,似乎都证明,中国人的心中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红楼梦》情结。

要让中国人冷静地对待新版《红楼梦》,恐怕先要去了这汹涌澎湃的“情结”,才能做出一些客观的评价。

《红楼梦》中的贾府。家大业大开销大,外面风光一片,里面问题一堆,正如《红楼梦》第十六回写到贾妃省亲时,赵嬷嬷所说:“银子都花得淌海水似的”,图个“虚热闹”罢了。面对如此奢华的开销和排场,连善于理财治家的王熙凤也双手一摊,无计可施。更何况“局外人”的李少红?

仔细分析,不管是87版还是新版,各有优缺点。旧版《红楼梦》虽也是全国选角,轰动一时,但毕竟那是个认真的还不那么浮躁的年代,讲究慢工出细活。在长达一年多的培训班里,演员每天的任务是学习琴棋书画,听先生讲读原著,过起了古人的生活。人手一本《红楼梦》,随时研读,等到开机,一切水到渠成。所谓原汁原味是自然流露而出,哪里是一个“演”字能解。

新版《红楼梦》,一位专家抱怨,当年他给老版《红楼梦》剧组上课时,每一堂课,演员都悉数到场,一边听一边做笔记。而如今的新版《红楼梦》剧组,专家讲课,演员们全部到齐的时候凤毛麟角。即使演员到场,十几岁的小孩子,那一脸天真迷茫的表情,怎么能明白什么叫“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什么叫“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讲了几次了无生趣的课后,连他自己都打起了退堂鼓。

当年,旧版因文化责任感而启动筹拍工程,新版则是为了不使准拍证过期而匆忙上马。动机不能决定结果,但必定影响过程。87版的《红楼梦》的发起单位,是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要任务就是为全国迅速发展起来的电视观众制作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视剧作品。他们也希望,通过拍摄名著来弘扬民族文化。据导演王扶林回忆,之所以萌生拍《红楼梦》的想法,是因为80年代初期曾做过一个统计,有一所名牌大学文学系的学生竟然没有看过中国的四大名著。这无疑让王扶林感到震惊和寒心,“作为一个中国的电视工作者、文化传播者,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应该是有责任来普及中国的古典名著、古典文化,让大家都能够了解它当中的精髓。”

新版《红楼梦》重拍事宜一波三折,前后历时5年,曾先后报批两次,第一次就是因筹备工作不到位一再搁置,最终导致准拍证过期。第二次立项报批是由广电总局唯一授权拍摄许可证的华录百纳协同中影集团在2006年启动该项目,3月拿到了拍摄许可证。按照规定,他们必须赶在2007年3月份之前开拍,否则准拍证可能失效。由此可看,留给新《红楼梦》的准期时间并不长。

再从制作环境来看,87版拍摄起来受到的压力其实远超于新版。据王扶林透露,拍摄《红楼梦》的计划被采纳后,在筹备阶段却遭遇巨大压力,其中最大的压力来自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陈荒煤。陈荒煤曾找台里领导开会,要求下马,“因为当时很多电影老导演毕生的愿望就是要拍一部《红楼梦》,是不是应该让给他们拍?但央视没有搭这个茬儿,继续筹备。”后来陈荒煤又找央视的领导谈话,说既然你们坚持要拍的话,能不能跟电影界合作?“跟电影界合作是什么意思呢?就大鱼吃掉小鱼了。电视台当时是什么资历都没有啊,拍摄古典名著的经验也没有,你跟大导演、大摄影师一起合作的话,肯定是拉拉电线、做做场记、跟跟班、做做助手啊,如此而已。最后央视坚持顶着雷决定要拍这部戏了。”

而新红楼的压力中,一部分来自观众情绪,但毕竟还是得到了北京电视台、中影集团和一些民营影视公司的大力支持,最大的干扰应是来自投资方,投资方比创作团队出现“内乱”,为了不错过拍摄许可证的期限,李少红无奈做了妥协。

还有创作团队的比较。剧本是一剧之本,剧本对于一部戏有多重要,已不消多说。87版红楼的顾问团队是大师级的,包括沈从文、曹禺、周汝昌、周扬、启功、吴世昌等。他们在各种领域的成就、治学严谨的态度都直接导致了电视剧在审美品位上的段位。新版红楼组织了20人的红学顾问团队,还有细分到文本、文学、昆曲等种种百般的顾问。有争议的是编剧团队,从原来的黄亚洲变成80后集体创作,以年轻人的文化修养跟知识架构底蕴能不能驾驭《红楼梦》,多少会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新版红楼梦主题曲篇3

关键词:《红楼梦》 影视剧改编 红楼选秀

古代白话小说的源头之一是宋元说话艺术,其内容带有很大的大众娱乐成分。当说话底本经过文人加工而渐趋高雅化后,离民间的趣味渐渐有了一段距离。

《红楼梦》由诞生到发展所形成的总体风格,是小说远离大众欣赏趣味的一个典型代表。关于经典的文人小说通俗化的发展由此可见一斑。

就《红楼梦》而言,小说文本向图像的转化过程,也为《红楼梦》的通俗化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这种图像,孙逊认为,大致可以分为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两种。前者指大量的《红楼梦》绣像、图咏等,而后者指的是从最初的舞台剧,逐步演变为电影的形式,再发展到电视剧《红楼梦》。据笔者统计,从《黛玉葬花》至今,已有八十四年,经改编的《红楼梦》影视剧至少有23部。影视剧,其借助于现代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塑造出的视听觉形象,对观众接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既扩大了《红楼梦》对普通观众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观众对于《红楼梦》这样的名著的接受方式。观众的接受趣味,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红楼梦》的改编产生了一种互动的作用。

一、传播方式的改变

影视相比小说有着不同的传播方式。影视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实现了《红楼梦》更加广泛、更加大众、更加便利的传播。《红楼梦》的文字虽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绘声绘色地塑造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但这种描绘,对于具体形象来说,毕竟是间接的。要把文字描绘的间接形象转换成一个生动可感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读者对文字有充分的敏感性,并且在敏锐感受文字的同时,也要调动起自己的想象,把文字形象的间接性转换到一个似乎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世界里。所以,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阅读像《红楼梦》这样的文学作品,也是对读者阅读能力的一种考验。而影视作品则不然。文字的那种形象间接性,通过演员的演绎、声像的特殊处理,成为观众直接可以接受的形象。观众不需要具备那种对文字的敏锐感觉,也不需要充分调动起想象,把文字暗示出的形象召唤出来。因为那些形象已经直接呈现到观众的眼前和耳旁。此时,观众完全是处在被动的位置,而形象思维也几乎处在休眠的状态,只是静静接受影视带给观众的一切形象。拍摄的技术越先进、演出越精彩,观众接受的被动性也就越强。而且,也正是由于影视塑造的形象是直接的、一览无余的。所以,文字的那种含蓄性被抹去了,含义复杂的广阔性也被狭窄化了。小说本来的深度不可避免地走向浅显,这虽然有利于观众的迅速理解,但是,也同样造成了观众接受的一种惰性。比起小说来,其对观众理解水平的要求显然大大降低了。

我们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才把影视改编视为《红楼梦》的一种通俗化。

而受众选择读小说还是看影视剧来接近《红楼梦》,既能说明受众的欣赏趣味,也能说明其理解水平。在我所进行的一项关于收视习惯的调查中,32.5%的人选择边看电视剧边看原著,17.5%的人认为看了电视剧不会去看原著,而更多被调查的人愿意选择影像观赏为主的接受方式来接近这本经典小说。结合当下“快速阅读”、“简略阅读”之风的盛行,受众越来越倾向于便捷、容易地来获取信息。对于《红楼梦》,更多人倾向视听觉形象而疏远文字不足为怪。但是,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读者的接受方式越来越被动,其理解力越来越降低,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如果《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一方面扩大了《红楼梦》的影响,另一方面却让受众的接受越来越趋于被动,接受能力越来越降低,甚至让受众觉得已经没有必要进一步阅读小说原著了。

二、编导、演员与观众的认可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是文学阅读中非常活跃的角色,尽管绝大部分作者都有自己明确的写作意图。但是,读者是实现文本意义的最后一环。对于人物的理解以及小说的解读都会各人有各人的观点。编导对于《红楼梦》作品,当然也是有各自的理解。他们一方面是读者,另一方面先于观众,成为《红楼梦》影视作品的再创造者。所以,他们的再创造还需要观众,来完成意义实现的最后一环。

越剧《红楼梦》电影、87版电视剧《红楼梦》、89版电影《红楼梦》以及新版《红楼梦》,这四部作品的编剧有着不同的创作意图。越剧《红楼梦》电影编剧徐进将视线集中在“宝黛爱情”上,以原有的舞台戏曲作为情节底本,基于电影语言的需要,增加了许多独白,但在审美趣味上,还是贴近传统戏曲为多,赢得了爱好戏曲的人们的深深喜爱。87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之一的周雷则将视线投射到“贾府兴衰”,这在他对角色的判断中也可以看出。他在《吉林日报》的一次访问中讲道:我觉得林黛玉这个角色在老版本里不是非常理想。大家认为林黛玉是《红楼梦》第一女主角,其实剧中戏份最多的是王熙凤,这个角色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电视剧中的王熙凤,戏份突出,其勾连贾府兴衰这条线索也更为明显。而演员邓婕的表演也相当到位,从而得到了观众的认可。89版电影编剧谢逢松将其定位在“诗意”,甚至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也要求耐人寻味,要显示他的独到理解。如《走访电影编剧――谢逢松纪要》 中写到他的看法:“贾母请吃饭,这里表面上看着是吃饭,黛玉吃得少,实际上吃饭却反映了每个人物性格。在庆元宵时,宝玉喝酒,黛玉又给他斟,大家劝阻,宝玉硬喝……这场戏实际上是向旧礼教挑战。现红学界却无人理解这点。”可惜的是,艺术化电影的立意,虽然得到一些圈内人的好评,但普通观众并不十分认可,而将主题定位在揭示贾府复杂的社会矛盾,也使许多观众觉得不够引人入胜。在笔者对文化层次相对较低、50岁左右的年龄人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只有7.5%的人喜欢看89版电影。而相对来说最为通俗的越剧红楼梦电影,喜欢的比例则高达70%。另外,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喜欢87版电视剧的也高于89版电影13个百分点。从而说明,89版编导的再创造,并没有在普通观众中产生相应的共鸣。新版《红楼梦》编剧黄亚洲则力图在旧版《红楼梦》外创新,从情节的设计上更突出后四十回的部分,将“太虚幻境”与“风月宝鉴”分别展开。另外在角色上更加强调了秦可卿预言者的分量。然而,在实际播映中,新版《红楼梦》并未受到观众的欢迎。

除了编剧再创造、需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外,演员的演绎对影视剧的成败也至关重要。在大量的《红楼梦》影视剧当中,以表现“宝黛爱情”主线的为最多,这亦符合一般观众对《红楼梦》接受的基本定位。因此,林黛玉、贾宝玉这两个人物得到了最多观众的喜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50%的观众选择林黛玉为《红楼梦》中最喜欢的人物,比第二位的袭人高出了三十二个百分点。影视剧演员的形象、气质以及表演,也影响了观众对于人物的理解。87版电视剧中,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一角,从眉目乃至身段都较符合观众对于人物的想象,尽管演出稚嫩,甚至在编剧周雷看来,“不是最满意”,但是在普通观众眼里,得到最多肯定的还是她。在“你认为哪个版本的黛玉最经典”的调查中,50岁左右的人群有35%选择了陈晓旭扮演的87版电视剧中的黛玉形象,在校大学生更是有65%的人选择了她。陈晓旭不幸去世后,作为较具网络影响力的百度贴吧,她的总贴数达到了16万条之多。这里仅举其中名为“反对重拍,支持晓旭,亿万国人签名”一贴为例:坚决反对重拍红楼梦,永远支持我们的晓旭。百度陈晓旭在其去世后发帖数日,跟帖数达到了三万多。参与演出的演员已经成功塑造了这个形象,使得观众对于这个人物的认识趋于定型,其深入人心的程度,也令其他演员很难替代。

越剧《红楼梦》林黛玉的扮演者王文娟作为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也同样具有独特的偶像气质。出色的唱腔以及秀丽的外形,让舞台以及银幕上的她魅力十足,她所创造的王派风格拥有众多“粉丝”追捧。调查的结果是,50岁年龄中有57.5%选择了该版本的林黛玉。对于喜欢越剧的江浙观众,她的名字也同“林妹妹”三个字联系在了一起。前不久,她在年近八旬的年龄还举办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王文娟艺术回顾展”,演出场场爆满。观众对演员的认可度,甚至超越了时间的界限,即便让一个老态龙钟的人来饰演十余岁的林妹妹,也没有让观众感到有什么不自然。

当然也有因为选择演员的不恰当,而制约了观众对于影片的接受。在前一章,89版《红楼梦》电影在选择角色的问题上则受到不少非议。这种非议,也可以从对普通观众的调查中得到证实。以刘晓庆饰演的王熙凤为例,在百度凤姐贴吧中一项关于“刘晓庆版凤姐PK邓婕版凤姐你更喜欢谁” 的调查中,共有51人发表了评论,其中48人认为邓婕演得好,占96%。刘晓庆演技差、形象年龄不符等原因,使得89版电影凤姐的接受程度要比87版电视低很多。平心而论,在中国演员中,刘晓庆的演技还算比较好的,20世纪80年代更被称为“刘晓庆时代”。只不过她对凤姐的角色体会不够,而在接拍该片时已经以电影《小花》、《芙蓉镇》等家喻户晓,角色的定势效应,使得观众更容易接受她农村妇女的质朴形象,而与王熙凤得体端庄却泼辣直率的气质有所出入。而她要改变观众心中的定势形象的努力,反导致她演得处处过火,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也说明,观众与演员的那种潜在的互动性,对于影视剧的再创造,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影响。

新版《红楼梦》的演员通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选秀而来,抛开电视剧中的各个技术环节都属上乘、摄影、造型、音响等等,其最受到争议之一的也就是演员的表演。《红楼梦》又被观众称为“红雷梦”。

三、选秀:未拍先热的全新模式

观众与影视剧的互动活动,在近年来达到了高潮。2006年8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一场名为“红楼梦中人”的大型选秀活动拉开序幕。历经10个月的选拔,报名人数超过43万人之多,浩浩荡荡,影响遍及中国各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又将“《红楼梦》影视剧改编”问题推到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通过银屏上的收视,观众与影视也能产生一定的互动,但是隔了一层屏幕,这种互动是潜在的、间接的,更无法形成一种现场的热烈气氛。而选秀活动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其实,现场的、全民的、更大众化的选秀,作为草根文化的产物,在2000年左右已经盛行。“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这类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活跃在电视台、各大城市的秀场,成为一种集体性的娱乐活动。

“红楼梦中人”以选秀的形式,请到了众多红学界专家以及87版电视剧的编剧如周岭等,让一般百姓参与到对《红楼梦》影视改编演员的选拔与被选拔中。此类活动采用的是两种途径:一是观众可以通过网络票选、短信票选等方式,直接对可能参与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演出的人进行筛选比较。二是观众可以直接参与选秀,甚至有可能成为主要人物的扮演者,一圆普通人的明星梦。这种刺激性以及强大的影响力,无疑打开了传播方式的新途径,改变了观众主要是静坐阅读、从书本中汲取内容的接受方式,甚至也改变了从已完成的影视剧中获得图像声音的直观欣赏模式,而以一种开放性、一种召唤结构让受众直接介入作品本身,参与到影视改编的再创造中。但选秀的结果却不了了之,弃用选秀冠军黛玉组冠军李旭丹,一再更改宝钗组冠军姚笛的角色等,也让它蒙上人为炒作的嫌疑。总导演李少红尽管很理解“红楼梦中人”选手们一路坚持下来的艰辛,并圈定了多达70位的“红楼梦中人”选手,希望他们经过培训后,能在剧中露脸,但选秀选手毕竟“是选手而不是演员”。

选秀与选拔不同,从字面来看,前者更倾向于“秀”,而后者更在乎“拔”,即挑选。“红楼梦中人”选秀,就是一场大型的演出,组织者似乎更看重过程,而不在乎结果。当选秀结束后,便是演出大幕闭上的时候。不管怎么说,这场更接近于全民运动的造势和宣传,也确实给重拍《红楼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种未拍先热的效果,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似乎可以给未来的高收视率做出一定的保证。

但把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具悲剧意义的作品折腾成如此一场闹剧,其产生的消极意义也不容低估。而且,普通观众对于这场闹剧式的重拍,也未必像有些人预计中那样乐观。在关于“《红楼梦》重拍”的调查中,对重拍新版《红楼梦》的意义,38%的人对于重拍的结果持观望态度,33%的人对于通过选秀参与演出的选手并不信任,甚至对现在演员的整体水平都不认可,认为重拍不会成功。而对于最引人关注的“黛玉之争”,53.75%的人认为新黛玉不可能超过以往经典黛玉的形象。尽管选秀来势汹汹,然而仍未能动摇之前作品对于观众接受的影响,我们注意到,有48.25%的人觉得这是一场商业炒作行为,而对借选秀来推动《红楼梦》的再改编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厌恶。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到上海高校选拔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为dsd1006

注释

① 孙逊.图像传播:经典文学向大众文化的辐射[N].光明日报,2004-5.

② 龚宝华.吉林日报,2008-4-22.

③ 梅玫.走访电影《红楼梦编剧》――谢逢松纪要[J].红楼,1988(4):78.

④ 百度王熙凤贴吧:刘晓庆版凤姐PK邓婕版凤姐你更喜欢谁.

参考文献

[1] 孙逊.图像传播:经典文学向大众文化的辐射[N].光明日报,2004-5.

[2] 龚宝华.吉林日报,2008-4-22.

新版红楼梦主题曲篇4

【寻根之旅】

白先勇出生于七七事变那一年,少年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局,可谓“生于忧患”。1949年夏天,白先勇的父亲白崇禧带着全家从武汉坐粤汉铁路到达广州,那时国共内战已近尾声,局势十分紧张,白家暂住在新亚酒店,酒店都塞满了南下之人,白先勇居然还在培正小学读了几天书。不久,白家坐船从广州到香港,白先勇在船上睡了一晚,睁开眼睛时,已到香港油麻地码头。

自从1994年退休以来,白先勇便着手搜集资料,访问有关人士,预备替父亲写传,呈现父亲真实的一生。为此,他多次返回家乡,踏上寻根之旅,两广是他的常访之地。

白先勇回忆:“民国十五年,组织国民革命军,力邀父亲担任参谋长,整军北伐,七月誓师,从广州出发。那是父亲军旅生涯中第一个要职,广州可以说是他一生事业的发祥地,由广州率军一直打到山海关,最后完成北伐。父亲就任国民革命军参谋长时,刚好33岁。”

2000年1月,白先勇重返故乡桂林。白家的祖坟安葬在桂林会仙镇山尾村的老家。按照白家族谱记载,原来这一族的始祖伯笃鲁丁公是元朝的进士,在南京做官。白家的祖先大概是从中亚细亚迁来的回族,到伯笃鲁丁公已在中国好几代了,落籍于江南江宁府。据白先勇观察:白家不论男女,都隐伏着一脉桀骜不驯、自由不羁的性格,与揖让进退、循规蹈矩的中原汉族,总有点格格不入。大概始祖的确遗传给后代不少西域游牧民族的强悍基因,且这一族在广西住久了,也熏染上当地的一些“蛮风”。“我还是相信遗传与环境分庭抗礼,是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与命运的两大因素”。

白家到了白崇禧时,家道中落。白崇禧5岁在家乡山尾村就读私塾,后来邻村六塘圩成立了一间新式小学,师资颇佳,白崇禧的满叔志业公便带领他到六塘八舅父马小甫家,希望能帮助白崇禧进六塘小学。八舅父指着白崇禧说:“还读什么书?去当学徒算了!”这句话对小小年纪的白崇禧,恐怕已造成“心灵创伤”。白崇禧本来天资聪敏过人,从小就心比天高,这口气大概是难以下咽的。后来得满叔之助,白崇禧入学后拼命念书,发奋图强,虽然他日后成为军事家,但他一生总把教育放在第一位。

白崇禧在家里逼孩子们读书,绝不松手,在前线打仗,他打电话回来给妻子,问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孩子们在校的成绩。白崇禧最爱惜的,是一些像他一样家境清寒而有志向学的青年。他曾帮助过大批广西子弟及回教学生到外国去留学深造,会仙镇上有一座东山小学,是白崇禧1940年捐款兴建的,迄今仍在。

白先勇记得,小时候在桂林,父亲难得从前线回来。每次回来,便会带一帮兄弟姐妹到山尾村探望祖母。在去村庄的路上,父亲教孩子们合唱岳飞作词的《满江红》――那恐怕是白崇禧唯一会唱的歌。他唱起来,带着些广西土腔,但感情饱满,慷慨激昂,唱到最后“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时,他的声音高亢,颇为悲壮。很多年后,白先勇才体会过来:“那时正值抗战,烽火连城,日本人侵占了中国大片土地。岳武穆兴复宋室,我河山的壮志,正是父亲当年抵御外侮,捍卫国土的激烈怀抱。日后我每逢听到《满江红》这首歌,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白先勇于1944年湘桂大撤退时离开桂林,56年后,当他重返村里通到祖母旧居的那条石板路,仍依稀记得那迎面扑来呛鼻的牛粪味,一如多年前那般浓烈。

近年来,白先勇致力于撰写白崇禧的传记,充分利用回忆、口述、信件、演讲稿等一手材料,力求使自己的史笔不同于才气纵横的小说写法。白先勇专门找了研究民国史的青年学者廖彦博合作《止痛疗伤》一书,此书重寻白崇禧1947年在“二二八事件”发生后赴台宣慰的历史。白崇禧入台后颁行“禁止滥杀,公开审判”等命令,短短16天即见“止痛疗伤”的成效。廖彦博此前编过关于“二二八事件”的书,白先勇则一直努力收集其父宣慰台湾时的相关函电、广播、演讲等,也采访了“二二八事件”的幸存者。作为幸存者之一的萧锦文,提起往事不禁老泪纵横,直言当年被押赴刑场枪决的路上,因白崇禧的一道特赦令而逃过一劫。白先勇写此书是为了还原历史、填补空白,让人们了解真相,最终走出伤痛。他说,在台湾,至今还有很多冲突是由“二二八事件”这个历史症结引起,没有什么比真相更能让他们的伤口愈合,与其道歉,不如公布真相。

【让昆曲重放光芒】

1987年,白先勇重返大陆,赶上上海昆剧团最后一天演出全本《长生殿》,由上昆当家生旦蔡正仁、华文漪担纲。那晚戏一落幕,白先勇不禁起身喝彩鼓掌。在他看来:昆曲得一“美”字:词藻美、舞蹈美、音乐美、人情美,这是一种美的综合艺术。“我们这样了不起的艺术,绝对不能让它衰微下去!”那晚看了《长生殿》后,白先勇如此动心起念。

白先勇振臂一呼,组成一支坚强的创作队伍,从2003年4月起,经过整整一年的筹备训练,终于制作出一出上、中、下三本,共9小时的昆曲经典: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说:我们不是在“玩”戏,而是认真地试图将汤显祖这出16世纪的经典之作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再度“还魂”,在21世纪的舞台上重放光芒。

2003年至2004年春,这一年的“魔鬼式”训练,为青春版《牡丹亭》打下了根基。排练的场地是一幢还没盖好的大楼,当时尚未装上门窗,冬日寒风凛凛,四面来袭。白先勇裹着鸭绒大衣,在排练场“督军”,跟排练人员一起足足吃了一个月的大肉包子,眼看着青年演员在零度以下的天气里穿着单薄戏衣,在寒风中拼命练功,流汗流泪。

2004年4月29日,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谢幕时,台下掌声雷动,观众起立喝彩足有十几分钟。白先勇挽着男女主角俞玖林、沈丰英走向台前,深深感受到观众们的兴奋情绪如潮水般涌来。那一刻,白先勇猛然感悟到:一个新的昆曲时代可能即将来临。

此后,青春版《牡丹亭》至2011年共演出200场,观众人次达30余万,其中青年观众占六七成。200场演出,白先勇大概跟了150场,尤其是头几年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途径,还处在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阶段,必须由白先勇亲自“领军作战”,每次演出都是一场必须攻克的“战役”。

有一位北大生在网上如此写道:现在世界上分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另一种是没有看过的。另一位北大生说:我宁愿醉死在《牡丹亭》里,永远不要醒过来。

桂林从来没有上演过昆曲,2004年白先勇在广西师范大学作过一次演讲,承诺同学们会把青春版《牡丹亭》带到故乡表演。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广西师范大学演出,一下子轰动了桂林城,许多同学索不到票,不得其门而入,便一窝蜂地从厕所的窗户爬了进去,把礼堂挤得满满的。

为何高校学生对青春版《牡丹亭》的反应如此强烈,有时甚至达到狂热的地步?白先勇认为:

这跟社会发展以及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时机都有莫大关系。十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极大,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尤其是商I文化,趁势闯入中国大陆,又造成了另一种文化上的混淆。近20年来,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快速,社会相对稳定,这就创造了文化建设的条件。21世纪的中国青年学生,可以说正站在中国文化走向的十字路口,对“文化认同”的追求,必然是强烈的。在西方世界,英国人的莎剧、德国人的古典音乐、俄国人的芭蕾舞、法国人的绘画、意大利人的歌剧,都是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指标,是他们“文化认同”的重要成分。我们中国人呢?这时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将中国古典文化(昆曲)之美,以带有现代元素的艺术形式光芒四射地呈现在舞台上,正好满足了中国青年学子追求“文化认同”的心理。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最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中国人最深刻的情感,所以能勾动千千万万青年学子的一片“春心”。

白先勇自称为“昆曲义工”,其实这个团队里有一大群义工,都在为复兴昆曲而努力。2011年,青春版《牡丹亭》第200场庆演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歌剧厅举行。演到200场,白先勇认为青春版《牡丹亭》阶段性的使命已经完成。最后散场时,有一位演员赶在白先勇身后叫了一声“白老师……”便哽咽落泪。白先勇了解她悲喜交集的情绪:“我们一起走了好长好长一段崎岖行旅,完成一件巨大到不可思议的文化工程,列车将到终站,不免依依难舍。”

回顾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因素,白先勇说:

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是一次学术界、文化界、戏曲界的大结合。制作团队里有学者、艺术家(画家、书法家、舞蹈家)、昆曲大家。明清时期,昆曲演出往往是文人与伶人的结合,所以昆曲才能富有诗的意境,充满文人气息。青春版《牡丹亭》是在恢复这个老传统,而且是两岸文化人与戏曲表演家的完美结合,彼此截长补短,可以说是近年来两岸合作共同打造的文化工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连台湾最负盛名的书法家董阳孜及画家奚淞的艺术极品,也上了我们的舞台。青春版《牡丹亭》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和巡演需要巨大投资,10年来的费用超过3000万人民币。这些年来,募款便成为白先勇沉重的工作。向人托钵化缘,绝非白先勇所长。有一次面对赞助人,一顿饭下来,就是开不了口。白先勇的秘书在旁等急了,干脆向赞助人说明来意,讲出数目。幸亏大多数的赞助人都是因为信任白先勇,认同复兴昆曲的文化大业,自动解囊相助。

白先勇自认并不是一个热衷旅行的人,尤畏车马劳顿,没想到,到了晚年,为了青春版《牡丹亭》飞来飞去,走遍大江南北,远至欧美,有时他觉得自己像个“草台班班主”,领着个戏班子到处闯江湖。

2014年,白先勇出版了《牡丹情缘》一书,这是他过去10年关于昆曲的文章结集。书中还有别人对他的访问,以及外国报纸的剧评。白先勇也去访问了昆曲大师蔡正仁、张继青、华文漪,保存了不少珍贵的资料。白先勇不遗余力地推广昆曲,甚至还专门请了夏志清和叶嘉莹等文化大家看昆曲。白先勇说:“我觉得21世纪是一个转折点,中国需要一个文艺复兴。我拼命推广昆曲,希望我们的古文化还能够有新的生命,还能够打动所有华人的心灵。”

【与《红楼梦》结缘】

2014年春季,台湾大学文学院由趋势科技文教基金赞助的“白先勇人文讲座”开课,种种因缘巧合,这次轮到白先勇担任讲座教授。自从1994年白先勇在加州大学提前退休后,20年来,他虽然曾在多所大学演讲,参加讲座,但从未全程授课。张淑香教授劝白先勇:“你应该在台大教《红楼梦》。”

白先勇在美国加州大学也曾多次教过《红楼梦》,但回到母校教授自己的学弟学妹,心情到底不同。白先勇在台大开设《红楼梦》课程,正本清源,侧重解析《红楼梦》的小说艺术:神话架构、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检视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曹雪芹是不世出的天才,他生在18世纪的乾隆时代,那正是中国文化由盛入衰的关键时期,曹雪芹继承了中国文学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的大传统,但他在《红楼梦》中却能样样推陈出新,以他艺术家的极度敏感,谱下大时代的兴衰、大传统的式微,人世无可挽转的枯荣无常,人生命运无法料测的变幻起伏,那是一阕史诗式、千古绝唱的挽歌”。

白先勇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贾府的兴衰,也就是大观园的枯荣,最后指向人世的沧桑、无常,指向“浮生若梦”的佛道思想。多年来一些红学家四处勘察,寻找《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原址,有人认为是北京恭王府,也有人断定是南京江宁织造府的花园,还有人点名了袁枚的随园。而在白先勇看来:“很可能大观园只存在曹雪芹的心中,是他的‘心园’,他创造的人间‘太虚幻境’。大观园是一个隐喻,隐喻我们这个红尘滚滚的人间世,其实我们都在红尘中的大观园里,‘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最后宝玉出家,连他流连不舍的大观园,恐怕也只是镜花水月的一个幻境罢了。”

白先勇专门研究过《红楼梦》的版本问题。在众多版本中,可分两大类:即带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评语的抄本,止于前八十回,简称“脂本”;另一大类,一百二十回全本,最先由程伟元与高鹗整理出来印刻成书,世称“程高本”,第一版成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即“程甲本”,翌年又改版重印“程乙本”,“程乙本”与“程甲本”有两万多字的差异。程甲本”一问世,在几十年间广为流传,直至1927年,胡适用新式标点标注,由亚东图书馆印行的“程乙本”出版,才取代“程甲本”,树立了“标准版”《红楼梦》的地位。

早年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启明书局出版的《红楼梦》,依据的都是亚东图书馆的“程乙本”。1983年,台湾桂冠图书公司出版《红楼梦》,这个版本也是以“程乙本”为底本,并参考其它众多主要版本,详加勘校,改正讹误,十分讲究。其批注尤其详尽,是以国学大师启功的注释本为底本,其中诗词附有白话翻译,作为教科书,对学生帮助甚大。白先勇在美国加州大学教《红楼梦》,一直采用“桂冠版”。这次在台大开课教授《红楼梦》,他用的却是台北里仁书局出版,由冯其庸等人校注,以庚辰本榈妆镜陌姹荆后四十回乃截取“程高本”而成。因为桂冠版《红楼梦》已经断版,而里仁书局的庚辰本《红楼梦》,其注释十分详细,有助于初读《红楼梦》的学生理解。这种以庚辰本为主的《红楼梦》版本,自从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渐渐大行其道,近来甚至有压倒“程乙本”之趋势。拥护这个版本的红学家认为,庚辰本是最接近曹雪芹原作的。

作为小说家,白先勇无疑受到《红楼梦》极大的影响,因此,他的研究带有独特的眼光:

自“程高本”出版以来,争议未曾断过,主要是对后四十回的质疑批评。争论分两方面,一是质疑后四十回的作者,长期以来,几个世代的红学专家都认定后四十回乃高鹗所续,并非曹雪芹的原稿。因此也就引起一连串的争论:后四十回的一些情节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后四十回的文采风格远不如前八十回,这样那样,后四十回遭到各种攻击,有的言论走向极端,把后四十回数落得一无是处,高鹗续书变成了千古罪人。

我对后四十回一向不是这样的看法。我还是完全以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观点来评论后四十回的。首先,我一直认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红楼梦》人物情节发展千头万绪,后四十回如果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这些无数根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后成为一体。例如人物性格语调的统一就是一个大难题。贾母在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中绝对是同一个人,她的举止言行前后并无矛盾。《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过去繁华的追念,尤其后半部写到贾府的衰落,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不能自已。高鹗与曹雪芹的家世大不相同,个人遭遇亦迥异,似乎很难由他写出如此真挚的个人情感来。

近年来,红学界有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高鹗不是后四十回的续书者,后四十回本来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经过高鹗与程伟元整理罢了。其实在“程甲本”程伟元序及“程乙本”程伟元与高鹗的引言中早已说得清楚明白,后四十回的稿子是程伟元搜集得来,与高鹗“细加厘剔,截长补短”而成,引言又说“至其原文,未敢臆改”。在其它铁证还没有出现以前,我们就姑且相信程伟元、高鹗说的是真话吧。

至于不少人认为后四十回的文字工夫、艺术成就远不如前八十回,这点白先勇表示绝不敢苟同:“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有几处可能还略胜一筹。《红楼梦》前大半部是写贾府之盛,文字当然应该华丽,后四十回是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

在现代作家中,张爱玲和白先勇的小说都得《红楼梦》之流风遗韵。不同的是:张爱玲极不喜欢后四十回,她曾说平生恨事之一便是《红楼梦》未完。白先勇却说:“我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这部震古烁今的文学经典巨作。”

关于张爱玲的文学渊源,白先勇说:“张爱玲现在红得不得了,大家对她都非常推崇,她能做到雅俗共赏,学术界对她也有多方评论。我有一个看法,说不好,张爱玲在20世纪的作家里,她是传统型的,为什么这么说?她几乎跳过了‘五四’这一段。她父亲教她中国古式的东西,她看的是《红楼梦》《金瓶梅》《儿女英雄传》《海上花列传》、鸳鸯蝴蝶派,她的文字、她的看法是这样直接传承下来的。当然,她也看西方的,她的英文很好,但是她把西方的东西融到作品里去,整个大的框架还是传统的。她曾受西方的影响,但她的作品不属于‘五四’新文学,她是特殊的。”

而对自己的文学传承,白先勇坦言:

有几个五四时期作家的作品我还是看的,我看鲁迅、沈从文的短篇小说、散文,但鲁迅骂人的文章我都没看,没有太大兴趣……五四时期的风气,尤其是当时形成的文字风格对我影响不大,我是在传统的浸润中过来的。“五四”的文字有一点我不太喜欢――一些作家喜欢用欧化的语言遣词造句,这放在对话里尤其显得生硬,因为中国人讲话不是那样的。我还有一个观念,20世纪的新文学,中间还有很多政治运动的干扰,没有很正常地发展。所以,“五四”的传统在我们几千年的传统里,可能是分岔出去的一个支路,而接轨大传统的这条路可能还是正轨。

如今,80岁的白先勇仍在不同的场合提到自己的“文艺复兴梦”:

新版红楼梦主题曲篇5

尽管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肯定,但可以说是与商业运作沾不上半点边,而眼下的“红楼选秀”却是在媒体、商家,公关推广机构的共同推动下,实现了从商业角度发掘红学价值和宣传新版《红楼梦》的目的。毫无疑问,“红楼梦中人”不仅是继“超级女声”、“梦想中国”、“阳光伙伴”之后最炙手可热的娱乐大餐,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盛宴。

最具人气的海选

2006年,北京电视台等单位重拍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成为全国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文化事件。而重拍的启动工作又以全民海选“红楼梦中人”的形式拉开帷幕。去年8月21日,“红楼选秀”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拉开了序幕。

由北京电视台主办、全国九家电视台合办的这场大型选秀活动“红楼梦中人”,其定位是“全球华人文化娱乐圈的顶级盛宴”。活动启动十个赛区,分别为北京、沈阳、西安、郑州、济南、成都、上海、广州、深圳,还在台湾设立一个分赛区。活动的主办方称,此场大型选秀活动赛区覆盖之广,各赛区联动支持力之强都是以往的选秀赛事所无法比拟的。

半年来,活动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最具人气的海选活动。据“红楼选秀”官方网站透露,参加“红楼梦中人”的报名人数已经达到42万,远超过了2005年“超级女声”的15万,而去年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的海选人数也只有几万人。许多生活在国外的选手,不远千里纷纷回国参与,特别是设立台湾赛区,突破了内地选秀节目的地域格局。

尽管有(红楼梦>这一经典名著做脚本,尽管“红楼选秀”被主办方定位为重拍《红楼梦》而举办的一次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但是更多的人却从这场轰轰烈烈的海选大潮中嗅到了浓浓的商业气息。

作为这次选秀活动的主办方北京电视台,有可能继2005年的湖南卫视和2006年的东方卫视之后实现漂亮转身,在娱乐内容方面大幅缩小同中国地方电视第一方阵的差距。据悉 以前北京台网站全世界排名3万多,现在已进入全世界前5000名,而绝大部分点击量来自于“红楼选秀”官方网站。在“红楼选秀”免费报名的背后,北京电视台现已与《南方都市报》、《东南快报》、《燕赵都市报》、《新京报》、河南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多家地方主流媒体达成了合作协议,并将依据需要继续扩大合作媒体的范围。北京电视台也顺势在“红楼选秀”报名期间推出了“大观园红学讲坛”、“燕园话红楼”等数档围绕红楼梦人物展开的系列讲座类节目,提高了收视率和影响力。

除了扩大影响力以外,“红楼选秀”成为北京电视台收入新亮点。活动开始之前,该台广告部就声称,“红楼梦中人”选秀将招募三家联合赞助商、一家特约播映商,特约播映商需要的费用至少在1000万以上,硬广告也将比同时段的娱乐节目高。

虽然新版《红楼梦》尚未开拍,但是北京电视台的收视调查显示,重拍《红楼梦》的消息后,老版《红楼梦》的收视率已经从最初的2.7点上升到了7点,翻了三番,由此带来的广告收入也是十分可观的。

至于分赛区的地方电视台,他们也不愁经费来源。活动开始后,已经有不少厂商等不及地提供赞助。南方电视台广告部刘枫称,广州赛区广州市的海选结束不久,已有广州石头记等三至四家企业赞助整个选拔活动,正在协议洽谈的还有三家企业。同时,本地的场地、造型等也会由相应企业单位接手,电视台需要支付的费用不多。

选秀中的商业元素

受蒙牛冠名“超级女声”的启发和影响,当“红楼选秀”启动以来,独家冠名也应运而生。曾靠“健胃消食片”单一品牌就创下年销售额近10亿元的老企业――江中集团以数千万赞助赢得唯一冠名权,并承担北京主赛区外的9个分赛区的部分节目制作费。2006年12月末,由江中集团冠名的“重拍红楼梦――海选红楼梦中人”活动一举夺得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公布的最新一届“年度十大公关事件”。

该集团强调,和“红楼选秀”联姻是因为,作为老品牌的江中集团,需要在品牌创新路上融入更多的“经典”做法,而冠名“红楼梦中人”是江中在2008年奥运会前“亮嗓”江中亮嗓品牌的重要一招。

选秀活动一开始,江中集团明白若企业不能充分利用娱乐平台,就会被娱乐风潮所湮没,消费者会忽略活动背后企业的存在,大笔推广投入反而得不偿失。为了能让江中亮嗓在整个活动中占据主动,不出现上述问题,江中请了北京普纳营销传播机构专门负责市场运作,并转化商业气息浓烈的“赞助商”角色,重新定位于“幕后制片人”。

首先,江中集团采取“多方联动,将影响力转化销售力”的策略。在推广过程中,江中与北京电视台、红楼研究专家、网络媒体紧密互通,借助三方资源在全国媒体上迅速展开新闻攻势,让企业信息及时出现在主流媒体。与此同时,江中推出了“红楼梦中人免费票选活动”,消费者只要购买亮嗓产品,就可以获得3票投票权,免去了很多短信资费,更加扩大了活动的参与性,拉动了销售。

其次,江中集团实行了“全新专题公关,控制舆论主流”的做法。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红楼选秀,认知企业品牌,江中定期为媒体提供活动的新闻花絮和最新赛况,合作媒体则在娱乐版面专门开辟了一块名为“江中亮嗓红楼梦中人之记录经典”的专题,深入、全面地报道江中亮嗓红楼选秀。高空中有北京电视台对于活动的循环套播,半空中有全国主流报纸的无缝隙新闻覆盖,网络上有新浪网等主流门户网的专题报道,地面上还有江中亮嗓“免费投票”活动,一个立体的公关传播攻势正在热烈地展开。

再次,江中集团高调打出“红楼经典人物像,把红楼文化燃烧到Internet”的口号。普纳与江中多次讨论后认为,要想达成“幕后制片人”的形象,仅依靠媒体本身的推广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的提升,最终江中决定在网络上再打造一个“网络版红楼海选”,对“红楼梦中经典人物像”进行选择与评判。活动通过网络和报纸媒体作为宣传通道,鼓励所有的“红楼迷”用笔画出自己心中的贾宝玉、金陵十二钗,刘姥姥等人,并挂在指定的网站由网友评选。根据网友投票结果,决出最后胜出的画像。现实中的红楼选秀要求参赛者具备演艺才能和俊俏的容颜,而网络红楼海选并不会因此类问题造成门槛,从而给更多人创造了登上红楼大舞台的机会,无形之中提升了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和好感。2007年新年伊始,江中还筹划了“老总VS红学专家”一同开博客,多城市“流动红

楼”大型路演等一系列后续的公关推广活动。

如今,“红楼选秀”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力,传播力正在被逐渐地放大,“江中亮嗓”作为此次活动的唯一冠名商,与北京电视台的此次合作也成就了一次经典的活动营销案例。江中集团在“红楼选秀”中投入巨资,但是此次活动创造的价值至少是投入的2倍多。对于江中集团而言,活动带动的销售倒在其次,“传递品牌价值,增加公众好感”才是最重要的。

娱乐背后的产业链条

尽管“红楼选秀”只是重拍《红楼梦》的一个开端,但是这个声势浩大的活动却在赚足眼球之余,为相关的产业链带来滚滚财源。包含出版、影视、音乐、餐饮,娱乐等各个行业,都在选秀活动中掘得了真金白银。

借助“红楼选秀”热潮,旧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地――北京大观园也更为红火。大观园是旧版电视剧《红楼梦》遗留下来的“产物”,当初是由红楼梦剧组投资75万元兴建的。1987年9月30日大观园开园,门票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从2006年7月1日起,大观园调整了经营思路,立足打造红楼文化产业园区,将出租、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都带动起来,门票也从15元调到40元。自从大观园承办“红楼海选”现场报名以来,大观园的客流量已增长了4~5成,据介绍,大观园2006年门票收入相比2005年增加了35%。虽然凡参与“红楼选秀”的选手都可以买半价票入园体验,但参与报名的人总会携带亲朋进园,且拍摄多张专业古装照片,无形之中就给大观园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在“红楼选秀”期间,大观园开始推出“红楼文化普及月”活动,不仅开辟红楼书籍和影视资料销售专区,还在大观园西门开设了绿色通道,为报名海选的游人免费提供十二钗古装专职导游服务,帮助他们熟悉红楼文化。而这些活动的开展,也为大观园创收不少。此外,北京电视台还有可能在大观园邀请红学专家录制300期的专题讲座,在晚上的黄金档播出。大观园以后还将按剧组需要举办红楼梦演员的培训学校,“红楼教育”也是财富的增长点之一。

“红楼选秀”活动启动后,各大书店的《红楼梦》书籍热销甚至脱销,不论是简装本还是精装本,不论是繁体字的还是口袋书,都能找到各自的市场。许多书店都把红楼图书放到最显眼的位置,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的红楼图书甚至一时间断档;在第七届图书节音像展上,《红楼梦》的影碟曾经一度断货。而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黄亚洲撰写的新版《红楼梦》剧本,刚一出炉就炙手可热,剧本现还在给导演胡玫修改,就已有3家出版社争购版权。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红楼梦出书热潮。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由《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领衔,红学家蔡义江、张俊、段启明,孙玉明等人共同参与撰写的《红楼梦》普及版本《话说中人》一书被命名为“红楼选秀”组委会推荐的参考书。这部由崇文书局出版的《话说中人》,吸纳了红学界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曹雪芹、高鹗的家世与生平,《红楼梦》的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关系、语言艺术,以及其中的戏曲、诗词曲赋、大观园的建造等“红学”基本知识,还对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的性格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定价32元。

“红楼选秀”风潮在餐饮业也引起不小的震动。目前在新加坡和北京、台湾、香港、扬州地区都有红楼宴,而《红楼梦》重拍海选风潮拉动了红楼宴生意的一轮高潮。北京一家推出红楼宴的餐饮公司透露,“红楼选秀”开始以来,每天的电话咨询和订餐预约都比往常增加了一成多,点红楼菜的顾客人数比平时多了,来消费的多是大使馆的外国官员还有办商务宴请的商人。

新版红楼梦主题曲篇6

备受期待的新版《红楼梦》50集电视连续剧将于9月2日开始在安徽卫视每晚两集首播,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三洋”)斥资2000万取得安徽卫视首播冠名权。据悉,’合肥三洋除了进行安徽卫视新版《红楼梦》冠名以外,同时还将投入3000万巨资进行系列立体宣传。一场耗资5000万涉及电视、平面媒体、网络到终端卖场的“红楼营销战”即将在全国上演。

安徽电视台广告经营中心主任查道存告诉《广告主》:此次合肥三洋牵手安徽卫视新版《红楼梦》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一方面,安徽卫视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平台,它在中国89%以上的大中城市入网,总收视人口近5亿人,近几年来它的收视率一直保持在省级卫视的前列,尤其是在今年5月播出新版《三国》时,安徽卫视的收视率更是持续走高,最终拿下了两项收视冠军。借助安徽卫视这个传播平台,合肥三洋必定会把自己的品牌形象有效地传递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使更多消费者熟识合肥三洋的品牌;另一方面,新版《红楼梦》从“红楼梦中人”选秀开始,4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它自从在地面频道播出以来,更是引发了诸多话题,相关新闻长期占据各大媒体的娱乐版面,可谓今年最红的电视剧。合肥三洋将自己的品牌形象与新版《红楼梦》结合起来,势必将会借新版《红楼梦》的“焦点效应”使合肥三洋的品牌形象全方位地介入到消费者心中。

为了与新版《红楼梦》内容精髓更好地结合,合肥三洋和安徽卫视共同缔造出了“洗净凡尘,情归何处”的广‘告语。合肥三洋董事长金友华在签约仪式上更是现场挥亳写下这八个大字。其中“凡尘”二字运川极妙。据说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插曲:合肥三洋起初计划的是“洗净铅华,情归何处”八个字,后来公司领导觉得“铅华”二字太过于书面化,而改为“凡尘”二字,不仅口语化了,而且还与洗衣机、《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都有了关联。同时身为第三届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金友华董事长写出的这八个字,极具艺术感,也与《红楼梦》经典名著的文化品位相符。

“我们的产品在质量上是绝对一流的,只是在知名度上还稍逊于一些大品牌。因此合肥三洋此次选择冠名安徽卫视的新版《红楼梦》,目的就是要提升我们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知名度。”合肥三洋市场部部长张亚达对《广告主》杂志记者解释,合肥三洋的洗衣机质量在行业内绝对是一流的,因为它有强大科技力量的支撑,尤其是合肥三洋自主研发的宽变频技术。作为洗衣机行业的变频领袖,合肥三洋始终坚持发展自己的变频战略。合肥三洋目前80%的滚筒洗衣机和部分高端波轮洗衣机都已采用变频技术,在行业内别无二家。除了“量”上的普及,合肥三洋在“质”上也不断升级:新品T1099洗干一体机,集宽变频技术、蒸汽洗衣、零洗涤剂洗衣等多种技术于一身,拥有目前行业内最齐全的功能配置。而此次斥资5000万投入新版《红楼梦》,合肥三洋则是希望从品牌上为变频战略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将合肥三洋的变频战略提升剑一个新的高度,彰显出变频领导者的实力,同时也大大提升合肥三洋在普通消费者心日巾的品牌知名度。

新版红楼梦主题曲篇7

这一次,红楼梦海选的商业价值要远远超出“红学”的文化价值。

2006年8月,红楼梦演员海选,再次掀起一股“红学”热潮。与1987年拍摄红楼梦海选不同的是,新版红楼梦海选借助互联网、广告等优势,将触角伸向全球,无形中大大提高了红楼梦及此番活动的人气指数。尽管1987年的红楼梦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肯定,但从商业价值及炒作概念来说,两者远远不是一个层面上可以对比的。前者是利用红学文化挖掘商业价值,后者是从文化的角度传播红学。

张爱玲曾经说过平生有三大憾事: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这最后一恨道出,还真要生出无数共鸣来。只是在商业元素盛行的今天,这道共鸣背后,是无数双眼睛紧盯着红楼梦背后的经济价值。

新版红楼“海选”先赚人气

很多人并不知道1987年的红楼梦也是靠海选招募的演员,由于当时的传播条件有限,这一海选声势没有掀起热潮。很多企业也根本没有这种意识,借助海选方式向市场推广自己的产品。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只是红楼梦的故事和那些深受观众喜爱的演员。

20年后,当红楼梦被北京电视台重新提到海选日程时,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就已经意味着红楼梦海选注定会有更多的商业元素。因为两年以前,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开播以来,就为全国的电视媒体树立了一个标杆。通过全国海选,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在2005年更是创下收视纪录,名利双收。

或许是前车之鉴,红楼梦的海选又站在了全球的高度,并借助互联网。“超级女声”的报名方式必须是在现场,今年成都赛一个月之内的报名人数就达到1万多人。红楼梦在网上报名,一个月之内达到11万多人。与“超级女声”所走的路线不同的是,红楼梦重拍得到了红学专家、学者及海内外的关注和支持。显然,无论是从官方、专家还是市场方面,红楼梦海选都把“超级女声”的诸多优点汲取过来,扬长避短。

《成功营销》获悉,自8月21日“呼唤红楼梦中人”的演员海选活动正式启动,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华人招募演员以来,截至9月25日中午12点,“红楼梦中人”官方网站,网站累计访问量超过2751万,报名人数接近11万。

和红楼梦联系最密切的当属大观园。截止目前,北京大观园现场报名点的报名人数也已经超过了2000人。虽然选手的各项报名都是免费的,北京电视台和北京大观园也约法三章:不能收报名费;不能向选手强行推销;不能未经同意将选手的资料投放官方网站。大观园在西门设专员负责接受报名,并免费提供服装和摄影。

如果从商业价值考虑,这些报名选手只是一个幌子。要赚钱的来源是,游客对大观园的蜂拥而至,以及对红楼梦海选的心理预期使然,让游客情愿掏钱买票参观。

据大观园管委会主任马俊潼介绍,凡参与报名的选手都可以从买半价票入园体验,头几日还免费赠送古装照一张。自从大观园承办现场报名以来,参与报名的人总会携带亲朋,且拍完一张专业古装照后都会要求多拍,这样,无形之中就可以“免费”之名收体面之财。尽管自今年7月起大观园门票提价至40元,但海选开始以来,大观园的客流量已增长了4~5成。

红学产业的延伸性正在挖掘

仅仅是一个开始,红楼梦先是赚足了眼球。如果从报名选手情况来看,也许红楼梦通过网上报名的选手远远超过今年的“超级女声”,但从产业链的延伸和规模来看,红楼梦至少目前不能和“超级女声”相提并论。

在形式和文化方面两者存在着很多不同。红楼梦海选有一个明确的艺术目标,那就是选出最合适的演员参与剧本最后的演出;红楼梦海选以文化的名义,将原本大众文化的选拔形式结合到了一个较高的平台上。从初衷来看,不能否认,红楼梦的海选在秉承发扬红学文化的同时,也的确存在着商业经济。把红楼梦海选上升到一个文化的平台,能否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还有待检验。

在红楼梦选秀免费报名的背后,北京电视台现已与《南方都市报》、《东南快报》、《燕赵都市报》、《新京报》、河南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各地的多家主流媒体达成了合作协议,并还将依据需要继续扩大合作的范围。电视台已经或即将制作出一系列有关海选的电视系列节目,广告商、赞助商、冠名商纷至沓来。

受蒙牛冠名“超级女声”的启发和影响,当红楼梦海选启动以来,独家冠名也应用而生。江中亮嗓以“呼唤红楼梦中人”“亮出你的个性来”等与企业本身品牌相关的理念来为海选活动冠名。广州石头记也出重金赞助海选活动,同时将石头记的品牌形象贯穿于全过程。

赞助只是商业渠道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黄亚洲撰写的新版《红楼梦》剧本,刚一出炉就炙手可热,剧本现还在给导演胡玫修改,就已有3家出版社争购版权。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红楼梦出书热潮。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那前八十回的曲折,后四十回的残缺,实实在在为后世人挖了一个大坑,养活了一大批红学家及相关产业。国内每年的红学著作就有二三百本问世,论文篇数更是无法统计。一本《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在一个月内可以达到10万册的销量。

80年代前后,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红楼梦研究会,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术研究网络,其中牵扯到的经济利益、学术利益关系更是难以胜计。在出版界,仅各个版本的《红楼梦》小说一书迄今为止在全球发行已逾亿册,价值在几十亿元以上。

一部87版《红楼梦》投资仅500万,收到的回报却无法估量。据大观园管委会马主任介绍,北京大观园起初并没有开放作商业用途的计划,然而随着电视剧开拍后引起的热烈反响,剧组决定将其转为主题公园,边拍边建。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拍摄场地也成为各地竞相争夺的热门目标。据悉,投资上亿元的新大观园和荣、宁二府要在安徽黄山搭建,成为新版红楼梦的拍摄基地。北京、上海、正定三地的大观园也将争取部分场景的拍摄,或相继推出系列活动;自重拍《红楼梦》的消息后,老版《红楼梦》的收视率已经从最初的2.7%上升到了7%,由此带动了广告投放率的攀升;《红楼梦》相关的图书也随之走俏,许多书店都把红楼图书放到最显眼的位置,西单图书大厦的红楼图书甚至一时间断档……

可见,围绕《红楼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整条巨大的产业经济链,内容包含学术研讨、编辑出版、文化主题活动、影视、音乐、餐饮、娱乐等各个行业。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如今换得的可是“金满箱”、“银满箱”、活生生的“笏满床”。

新版红楼梦主题曲篇8

关键词:《红楼梦》曲;文化词汇;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153-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44

1 . 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明珠。《红楼梦》一书里有200多首诗歌,其语言精湛无比,思想博大精深。《红楼梦》曲出现在书的第五章,贾宝玉游太虚幻境,被警幻仙子带去薄命司之时。它共有十四首曲,包括序曲、十二首主曲和尾曲。中间的12首主曲是主体,因此又被称为“红楼梦十二曲”。根据Red Ink Stone和刘士聪等红学家的解释,这些诗歌暗示了贾宝玉和十二个小说中最出色的女子(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例如,第九首曲《聪明累》即指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害了卿卿性命。”暗示了正是因为她的精明算计,导致了她不得善终的命运。再如第十首曲《留余庆》暗示了王熙凤女儿巧姐的命运。“幸娘亲,积得阴功”,当贾府没落,巧姐险被贾环等人卖入妓院,幸得刘姥姥相助脱困。而刘姥姥曾受王熙凤救助之恩,也籍此得以报恩。与此两首曲一样,其他曲也各自暗示着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发展。王汝涛的研究表明,《红楼梦》曲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曲表达了由爱生欲,由爱生不幸,不知爱是否是美好的,人无法脱离爱存在的悲观的爱情观;阐明了盛衰并存和盛极必衰的朴素的运动观,并试图找出盛衰变化的规则和条件;讨论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并对佛教产生了怀疑。这些观点与曹雪芹所主张的“虚无”相契合,反映着作者的人生感悟。由于《红楼梦》曲是小说中主要人物命运的缩影,指明整个故事的发展趋势,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因此在小说中地位十分重要。

迄今为止,《红楼梦》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100多个版本。本文将以霍克斯和闵福德的英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简称霍译)和杨宪益及夫人戴乃迭的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以下简称杨译)为研究对象,并对《红楼梦》曲中汉语文化词汇的英文表达方式进行搜集,最终探讨文化词汇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2 . 文化词汇翻译的对比分析

文化词汇是指富有文化色彩的词汇。由于两种文化间存在差异,文化词汇所产生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本文将分析译者对文化词汇翻译的策略,目标语受众是否能领会其引申含义,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可能和源语言读者是否有同样的反应。我们将通过分析《红楼梦》曲中汉语文化词汇的翻译来解答这个问题。

例1:[世难容]

《世难容》是唱妙玉的,“世难容”,是说不被社会所容。她出身宦门,聪慧无比,又自幼就与世隔绝,没有人能理解她的苦闷。她又偏偏住进大观园里,同她年龄差不多的贵族小姐们就在她周围过着花团锦簇的繁华生活,可她却凄凄楚楚地守着青灯古佛,敲着木鱼念经,木乃伊般地打坐。后来甚至坠入尘世。

“兰”在汉语里指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如“空谷幽兰”,杨译本异化翻译策略为orchid,还能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丝丝意味,而霍译本译为flower,意境全失。

“风尘”指的是尘世,“风尘女子”指的是靠出卖身体为生的女子。据红学研究,妙玉最后被卖入妓院。但是,因为《红楼梦》曲是“暗示”命运,翻译也就不能太直接。两个译本都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其中杨译本和原文意象更一致。

例2:[虚花悟]

“虚花悟”,意思是领悟到荣华是虚幻的。“虚花”即镜中花。曲中通过运用各种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描写贾惜春对人生的冷淡和对现实的逃避。

“花”总是和女性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镜中花”表明最后女子的命运都是虚无。杨译本异化翻译策略为“Perception of the Transience of Flower”,能表达原文意义;霍译本的“The Vanity of Spring”把原文隐含的意思挑明,但是Vanity一词并不能很好地表达道家“虚无”的意思,“花”的意象也失去了。

“夭桃”的翻译,杨译本异化翻译策略为“peach”,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的意思。霍译本用“hymeneal”来表达“桃”的联想意义,即婚姻。“hymeneal”指的是希腊神话里的婚姻之神,霍借用了一个西方读者熟悉的意象,读者易于理解意思,却不能体会到原文的意味了。

汉语中,“西方”也指“极乐世界”,也是佛家用语。这种联想今天也还在用。因此杨译本想把这种隐含在汉语里的佛家文化传递给西方读者,“It was said that Sakymuni attained Buddhahood in a grove of sal trees.”,对宝树的翻译也有这个考虑,这样翻译使得两个意象都得到保留。

霍译本完全遵循了西方读者的习惯,他使用“paradise”来翻译“西方”,省略了“婆娑”的翻译,读者易于理解,但是感受不到中国文化。可以看出,在此三处的翻译中,杨译本采用了异化,即尽量在逐字翻译,保留原作的意象。霍译本则多处简化,使用归化策略,让读者易于理解,却也失去部分汉语言想表达的文化含义。

例3:[晚韶华]

《晚韶华》唱的是李纨,她在年轻时守寡,养大了儿子却赶上贾府败落,晚年时因为儿子做官终于当上了诰命夫人,却又撒手人寰。

“绣帐鸳衾”在汉语里指新婚夫妇的床,“鸳鸯”这一意向指新婚夫妇十分幸福和谐。杨译本用异化翻译策略,霍译本用归化翻译策略译“the bridal bed”。“凤袄”指的是有一定地位的女性的装扮。“凤”为百鸟之王,“凤袄”指的是贵族的装扮。杨译本保留了这一意象,而霍归化翻译策略为“robes of state”,充满了西方意味。“阴骘”指所做的功德事只是自己知道,不令他人知道,如阴功,阴德。李纨在年轻时守寡,全心养育儿子贾兰,贾府没落时,贾兰当上将军,李纨能安度晚年,也是源自她对贾兰的牺牲和付出。杨译本的翻译更加贴切。“簪”指官帽上的装饰,“金印”更是权力的象征,杨译本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两个译本相同之处颇多,两位译者都想最大可能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霍在前言中写道,最大的原则就是翻译所有的内容,杨更是用实际行动表明了翻译主张。杨更加注重异化策略,强调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从源语言读者的角度看来,杨译本更好地诠释了原文的文化意象,但是目标语读者可能无法理解一些细节之处的暗含意思。而霍更多采用了归化策略,当他遇到西方文化里没有对等的意象时,都使用解释性的翻译,或者使用西方文化里相似的意象来代替原文意象。在西方读者看来,霍译本读起来无疑更加自然流畅。笔者分析发现,在文化词汇的翻译上杨译本尽量保留原文的含义和意象,基本是逐字翻译,通过这种策略,他尽可能地保留了汉语文化。霍译本常用解释性语言,未能保留源语言文化。

3 . 文化词汇的翻译差异性究因

翻译过程不仅是语言的重组,更是跨文化的交流。在研究文化词汇的翻译时,笔者建议不仅要关注描写文化词汇在目标语中的表达,更应该探究其促成的因素。不同译者倾向于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处理文化词汇。笔者认为研究不仅要局限于研究译本,更应关注译本和译本环境。笔者认为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红楼梦》曲文化词汇的翻译差异性的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

3 . 1 不同的翻译目标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标指目标文本的交流目的,通常由组织者决定,有时候译者也参与其中。杨宪益和戴乃迭受外文出版社之托翻译《红楼梦》,外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将中国文学作品译为英文(Yang, 2001)。因此对于杨来说,他认为中国读者应该了解外国文化遗产,但是外国读者也应该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为翻译中国文化一刹那,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中国文化的价值和精神,杨宪益认为在翻译的时候不能作过多的解释,而应该忠实于原文本,不然的话,他说到:“那就不是翻译,而是改编了。”

译者需要设定目标读者,不同的目标读者,因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对译本也会有不同期望。杨译本似乎没有确定的目标读者,戴乃迭曾经说,“我们的翻译不面向固定读者群体,读者既可以是美国人、澳大利亚人,也可以是懂英语的亚洲人和非洲人。所以我们并不知道谁是我们的读者。”(Henderson et al., 1980)

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是企鹅图书系列之一,是为了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社会文化小说(Hawkes, 1973)。霍克斯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也有自己的翻译目的,那就是,与西方读者分享他对于这部巨著的热爱(ibid.,1973: vol:1,46)。基于此翻译目标与读者群体,霍克斯无处不在考虑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以及接受中国文化的能力,考虑如何让西方读者更加容易理解这部作品。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他的译本没有注释。需要解释的内容,都融入了翻译的字里行间。霍克斯认为看小说读注释就像戴着铁链子打球,随文的注释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所以在文化词汇的翻译上他大量采用归化策略,以保证译本的可读性和西方读者的可接受性。甚至有时会简化一些内容,来帮助英语读者理解。

3 . 2 不同的作品地位

勒费维尔(1992)指出,原文在原文化语境中地位越高,对译者的规约就越强。出于尊重原作在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译者在翻译中往往要确保读者能正确理解原文。《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对中国语言文学影响深远。对于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而言,正是由于《红楼梦》在中国文学中的特殊地位,他们倾向于使用异化翻译策略。戴乃迭曾表示,他们在翻译中几乎没有自由,以至于译文显得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亨德森等,1980:34)。

然而《红楼梦》并非西方文学经典之作,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在西方文化中也未占据较高的地位。虽然自18世纪以来,许多西方人开始对中国文学产生兴趣,也翻译了《西游记》等中国经典著作。但中国文学仍游离于西方主流文化之外。《石头的故事》被企鹅出版社作为一部带有异域情调的社会文化小说介绍给西方读者观众,霍克斯无需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因而在翻译中具有更多自由,为了方便西方读者理解,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添加内容或省略原文,更多时候他会用惯用的英语表达方式来翻译汉文化的特有词汇。

3 . 3 不同的社会环境

意识形态是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重要元素。译者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进行翻译工作,而是必然处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中,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和一定时期内主流思想的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也往往有所变化。杨宪益夫妇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翻译《红楼梦》,翻译工作由于爆发,曾一度中断。《红楼梦》在当时及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被定性为一部关于政治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小说。杨宪益夫妇的翻译工作显然无法逃离这种社会环境和红学思想的影响,戴乃迭就曾说道,“我们受到的环境的限制,不得不总是寻找直接的翻译,这使得我们的翻译略显朴拙直白”(Henderson et al., 1980: 34)。反观霍克斯对《红楼梦》的翻译,显然享有更多的自由。

4 . 结语

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之际,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渴望了解中国,崛起中的中国也应该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以传播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新翻译时代已经来临,中国经典著作的翻译和复译工作任重而道远。包括文化词汇在内的中国文化因子的翻译,应尽量采用异化策略,既保留中国文化的意蕴又符合英语的句法规约和表达习惯,才能真正实现新翻译时代跨文化交流之目的。

参考文献

Cuddon. J. A.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 Great Britain: W. & J. Mackay Limited, Chatham, 1999.

Hawkes D. Trans. The Story of the Stone[M]. By Cao Xueqin. London: Penguin Book, 1993.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5.

Nida E.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新版红楼梦主题曲篇9

关键词: 元春 土默热 原型 判词 元妃省亲

近来,拜读了土默热先生的大作《土默热红楼判词新解》(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土默热先生提出的《红楼梦》作者为洪N的观点在学界可谓石破天惊,为红学研究提供了又一个新的视角。笔者读土先生的大作,深为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所折服,然而,对于土先生所提出的一些学术观点却不敢苟同,而其对于元春这一艺术形象的研究尤显得让人费解。特不揣冒昧,撰文就元春这一人物形象的若干问题,与土先生商榷,望土默热先生与红学界各位前辈不吝赐教。

一、关于元春身份问题

土默热先生在其书中指出,元春的身份不是清宫皇妃,而是所谓南明小朝廷的太子妃①,这一点是令人讶异和无法理解的。红学研究必须立足文本,这是常识,更是原则,否则红学研究就不是学术而是艺术创作。我们来看看《红楼梦》原文对于元春这一人物形象的身份是如何说的。

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中,明确写着“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做女史去了”②。非常明了,有明一代,所谓“宫中”,必定是专指皇帝的皇宫,如《明史・外戚列传》记载:“史臣称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③明确指出后妃所住才称为“宫中”。明代太子所居的宫殿称为“东宫”,《明史・朝贺东宫仪》引编修吴沈等议曰:“东宫国之大本,所以继圣体而承天位也。臣子尊敬之礼,不得有二。请凡启事东宫者,称臣如故。”④可见明代太子都以“东宫”代称,是绝不可能僭称“宫中”的。

另一方面,元春必定是言清朝事,为何?所谓“女史”,盖宫中女官之名,《周礼・天官・女史》:“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⑤《汉书・外戚传下・班》:“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⑥沈德符《野获编・宫闱・女秀才》:“凡诸宫女曾受内臣教习,读书通文理者,先为女秀才,递升女史,升宫官,以至六局掌印。”盖因元春是因所谓“贤孝才德”,“选”为“女史”,暗合清代选秀的制度:“凡三年一次引选八旗秀女……凡一年一次引选内务府所属秀女”⑦,“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⑧。曹家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奴才,其闺女自然是要参加选秀的,而以曹家世代担任江宁织造这一肥缺的情势来看,其家族受宠程度非同一般,其族女入选宫闺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在“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一回中,皇帝“因见宫里妃嫔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之理”,故“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⑨。可见,元春无疑是属于“宫里妃嫔才人”之属,而绝非什么“太子妃”。另外,“椒房”者,指古代后妃住的房子,用花椒类的香料和泥涂墙壁。花椒多结实,寓意“多子”⑩。《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颜师古注:“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11}因此,“椒房”最初是西汉未央宫皇后的居室,后来代指后妃,与“太子妃”更无涉。

再看“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节。贾政对女儿的叮嘱是:“……愿我君万寿千秋……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殿,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12}口口声声,心心念念的是“君”、“上”,但凡有基本文史常识者皆明所谓“上”、“君”者盖专指“皇上”,贾元春若非皇妃而是“太子妃”,则贾政此番嘱咐焉得不及一语于太子东宫者?岂不怪哉?分明是老丈人叮嘱女儿要伺候好皇帝女婿的话嘛。

综上所述,依据《红楼梦》之文本,元春者皇妃之身份无疑也。

二、关于“元妃”称号问题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元春的正式封号从来不是“元妃”。以“元妃”推究其身份是不恰当的。“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一回说得很明白。贾元春“进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13},而在归省时,一般将其称为贾妃或者贵妃。那么,整部《红楼梦》,贾元春在晋封之后,有了“凤藻宫尚书”、“贤德妃”、“贾妃”、“贵妃”、“元妃”这样五个不同的称谓,我们一一来看。“凤藻宫尚书”是一个虚构的名词,但是也并非无稽之谈。封建社会的宫廷贵妇除了作为皇帝的妻妾外还有另一种身份,即所谓“女官”,尤以武则天朝为甚,如上官婉儿即著名的“女相”。以清代为例,东西六宫的主位就有管理本宫内其他妃嫔、宫女、太监,以及一切事宜的职权和责任。而“尚书”一词,起源于汉代延用至清代,一直是封建社会中央高官名,所以,“凤藻宫尚书”显然是贾元春作为女官的官职。“贤德妃”者,是封号。有清一代,就有“贤妃”、“德妃”的封号,“贤德妃”显然是将这两个封号糅合而成。值得一提的是,“贤妃”和“德妃”在清代都是位次很高的封号,顺治帝的孝献皇后董鄂氏(即董鄂妃)初入宫掖即被封为“贤妃”,而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在康熙朝被封号为“德妃”{14},可见,拥有“贤德妃”封号的元春一度是很得宠的。所谓“贵妃”则是级别,清代后宫封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七个等级,贵妃属第三等,这更加证明贾妃是皇妃,而绝非太子妃。“贾妃”则是一种非正式的称呼,即对妃嫔冠以娘家姓氏呼之,如人们习惯将孝献皇后称为董鄂妃,将孝康皇后称为佟妃等,不胜枚举。而“元妃”也应视作一种非正式称呼,古时女子地位不高,取名字中一字呼之的现象也有很多,如将杨玉环称做“玉妃”,王昭君被称为“明妃”(因避讳而将“昭”改为“明”),等等。因此“元妃”之“元”盖取自“元春”之“元”者。“元妃”不是元春的封号,“贤德妃”才是。退一万步讲,即便“元妃”是封号,非但不能如土默热先生所言,证明元春是“太子妃”,恰恰相反,这只能证明元春一定是皇妃。土默热先生指出“元妃”是明代太子正妻的称谓,然而笔者翻阅《明史・皇太子纳妃仪》,明确记载明朝太子正妻都称为“皇太子妃”,而绝非“元妃”,“制曰:‘奉制纳某氏女为皇太子妃,命卿等行纳采问名礼。’”{15}同时土默热先生指出,皇帝后妃中没有“元妃”这一封号,讽刺的是,根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一位妻子佟佳氏即称“元妃”{16}。土默热先生或许可以讲努尔哈赤生前只称“汗”,未称“帝”,那么皇太极是称帝的,他一生最宠爱的妃子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死后的谥号即“敏惠恭和元妃”{17}。而且“元妃”作为皇妃的封号,并非始于清代,在女真人的传统中一直有这样的封号。据《金史・列传一・后妃上》记载,同为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就有“元妃”这一封号:“海陵淫嬖,后宫多,元妃、姝妃、惠妃、贵妃……柔妃、凡妃十二位”{18},“其后贵妃大氏晋封惠妃,贞元元年,晋封姝妃,正隆二年,晋封元妃”{19},等等。可见“元妃”这一称号历来都是皇妃的一个封号,绝非所谓的“太子妃”。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讲,元春这一艺术形象,她必定是一位皇妃无疑,而且是一位清代皇妃,绝非土默热先生所云之南明小朝廷之太子妃。

三、关于元春原型问题

诚然,《红楼梦》为一小说,其中人物形象是否有生活原型,是否可着实对应于曹家或者土默热先生所指之洪N家族中的某位成员,在学界历来有争议。但土默热先生认为,《红楼梦》是洪N根据自身经历,蕉园“五子”“七子”等姐妹,一些江南名妓的生活经历而创作的一部自传性质很强的小说,《红楼梦》中主要人物都在洪N的现实生活中有对应的原型{20},那么作为书中金陵十二钗的第三位,男主人公宝玉长姊的元春这一人物形象,必定在生活中有对应的原型,依土默热先生所见,宝玉乃是所谓作者洪N之自况,那么按照人物关系,元春的原型自然应当是洪N族中的一位姐姐或者是“五子”“七子”中的某一位。正如土默热先生自己所指出的林黛玉之原型为“蕉园七子”之林以宁,薛宝钗的原型为钱静婉等{21},且不论其论断正确与否,我们暂且据此逻辑推理,那么元春的原型也应当是某位蕉园才女才是。可是幽默的是,土默热先生又绕开了这个碴儿,对元春的原型进行了另一番考证。土默热先生首先摆出了两桩发生在公元1644年与1645年的所谓“真假太子”案,即言崇祯帝的太子在明亡后下落不明,后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有一个自称太子的人现身通州,并与前朝国丈周奎及长公主见面指认,后又被崇祯的袁贵妃指认为冒牌货,被清廷砍头。而在此案不久,南京再发“真假太子案”: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三月,南京“鸿胪寺序班”高梦萁“奉一人南来,云是太子”。福王此时已以先皇“太弟”身份继皇帝位,并根据道听途说,宣布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已经死亡,于是授意参审官员认定此“太子”为假冒。而朝野官员及驻守外地的军阀,却异口同声说太子是真的。驻守武昌的军阀左良玉逼攻南京,弘光政权于是瓦解。而此“太子”竟在清军兵临城下时还黄袍加身,做了三天皇帝,终被斩首云云{22}。指出真假宝玉即是真假太子。笔者思虑驽钝,实在看不出此“真假太子案”与元春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关系。更奇的是,土默热先生说,元春的原型又是与“真假元妃”案有关,真是匪夷所思。说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初,河南一童姓妇人,自称是福王朱由崧的“元妃”,在李自成攻陷洛阳时与丈夫失散,后又千里寻夫,惨遭遗弃等。土默热先生认为,所谓“贾妃”即谐音“假妃”,即这个童氏{23}。恕笔者不敬,笔者实在想不通土默热先生这种考证用的是什么样的逻辑。通观《红楼梦》元春行止,实在与这个“童氏假妃”扯不上任何关系。而土默热先生还不过瘾,又继续“考证”,再放惊人之语,言元春还喻指南明福王政权,理由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正好对应南明福王、桂王、鲁王、唐王四个政权{24},真是可笑至极。殊不知南明朝廷统治者更迭频仍,“四春”对应四王,那还有璐王、韩王等诸多政权在书中又投射于何人呢?更何况让“原应叹惜”四姐妹担此反清大任,真有如痴人说梦也。更可笑的是,在解释元春省亲时,土默热又回归主流意见,认为此时的元妃影射康熙帝,只不过,“省”的不是江宁织造府,而是杭州高士奇的西溪山庄云云{25}。尽管鲁迅先生说过“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但诚如土默热先生指出的元春的原型从南明福王到清代康熙,从真假太子到童氏元妃,性别错乱、时空颠倒,这实在不是一个正常的文艺创作者所能为的吧。

四、关于元妃省亲

土默热先生首先抓住“驻跸关防”这一词语,言:“什么叫‘关防驻跸处’?就是驻扎军队的地方。”于是由此推知元妃省亲不是影射康熙南巡驾幸江宁织造府,而是上面提到的那位“童氏假元妃”在战乱中与丈夫失散,辗转来到南明军队驻扎之地{26}。可是如土公自己所言,这个童氏到了南京后,即被下狱,福王见都没见她。此种经历和元妃省亲有任何相似性和可比性么?更加要强调的是土默热先生误解了或者说曲解了一个重要概念――“驻跸关防”。“驻跸关防”并非指“驻扎军队的地方”,而是对皇帝后妃宫外停留暂住之处的内务承应及护卫防范。所谓“驻跸”指皇帝后妃出入必跸止行人,跸即止行人、清道路。据《周礼・夏官・隶仆》引注:“郑司农云:跸,谓止行者,清道。”关防,既有与内务府掌关防处相似的内务承应之责,又有护卫防范之义。据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掌关防处……俗称关防衙门,掌宫内房屋的修葺、拔草、裱糊、洒扫及备办粮、盐、水、糖、饼饵、蔬菜等物。”而《旧京琐记》载:“清代宫闺整肃……妃嫔行动曰关防。关防之严殊甚,各有太监以辖之,与外间音问断绝。”徐珂《清稗类钞・恩遇类・会亲》则记载公主及外戚眷属等入内谢恩时“宫门外施以黄幕,谓之关防”{27}。通过以上史料,可以清楚地了解何谓“驻跸关防”,那么元妃省亲之“童氏认亲说”就不攻自破了。土默热先生还抛出了所谓“康熙驾幸高士奇西溪山庄说”。首先,康熙南巡说本来就不符合土公对于“关防驻跸”的解释,此种自相矛盾,实实可笑。此外,土默热先生提出五点反驳“驾幸南京说”的论据,而提出其“杭州说”,那么笔者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第一,土公言道《红楼梦》描写的元妃省亲过程并非千里迢迢从北京赶赴南京,而是在同一城市从宫中到园中,当夜即回去了。以土公之观点,也不能论证其杭州说,因为元妃省亲显然也不是从北京千里迢迢赶到杭州啊。第二,所谓大观园的位置“芳园筑向帝城西”,土公言道杭州乃南宋旧都,可称“帝城”;可是南京乃六朝古都,不是更有资格称“帝城”?更何况通观《红楼梦》,不断出现“京城”“金陵”两个符码,其主体故事显然主要是在北京、南京两地展开,丝毫未有言及杭州或者与杭州相关的符码者,省亲地点怎么会莫名奇妙地搬到杭州呢?第三,土公指出王熙凤与赵嬷嬷说话,言及甄家四次接驾与元妃省亲差了“五六十年”{28}(土默热语)。于是指出康熙四次驾幸织造府是前后相继的,不会相差所谓的“五六十年”,因此省亲不是驾幸织造府。继而土默热先生指出康熙于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第三次南巡时驾幸西溪山庄为元妃省亲的原型事件。可是,正是这第三次南巡,康熙同样到了曹寅的江宁织造府,而且以土公自己的说法,即驾幸杭州与驾幸南京是同一次南巡之事,为何隔了“五六十年”呢?岂不怪哉?更奇怪的是,土公好像真的不太喜欢看《红楼梦》的原文,第十六回上明明白白写着,王熙凤说:“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何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29}很显然,甄家接驾与元妃省亲之间的时间最多不过三十年而已,不知“五六十年”一说从何而来?第四,关于“太祖帝仿舜巡”,土公指出舜帝巡狩,死于苍梧,故不可能指康熙南巡,而一定是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即上文所谓之福王,他在漂泊中死亡。此言又谬矣。首先,赵嬷嬷之言甚明“太祖皇帝仿舜巡”四次,以土公理解,这个“太祖皇帝”要死四次不成?土公又指出康熙庙号为圣祖,不可称“太祖”,而弘光是南明小朝廷开国之君,可以称“太祖”,这又未免胶柱鼓瑟,更何况以弘光之昏聩无能又如何当得开国的太祖呢?再说弘光也没有“漂泊”四次啊。实质上,还是土默热又误解了所谓“舜巡”,根据《红楼梦大辞典》的解释,因舜帝巡狩,观民风,施教化,因而后世帝王出游常称“舜巡”。《礼记》载:“王者巡狩,必观诸侯,问百年、太师陈诗,以观民之风俗,命市纳贾,以观民之好恶。”{30}可见,所谓“舜巡”不过是帝王出游的婉称而已,而土公一定以“死于苍梧”论之,实有鱼鲁豕亥之嫌。第五,关于“潇湘妃子”,这本来与元春故事无涉,土公既然提出,一并写些自己的看法,土公抓住“妃子”二字,强调黛玉已婚,无非是欲将《红楼梦》引入其“洪N体系”中,这又错了,关于“潇湘妃子”之来历,第三十七回交代得很清楚:探春因林黛玉住在潇湘馆,又爱哭,借“湘妃竹”的典故,以“潇湘妃子”命之,若真像土公所想“已婚”云云,以黛玉的小性子,能欣然接受么?一笑。

五、关于元妃判词

元妃的判词是这样的: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首句,“二十年来辨是非”,土默热先生大书特书,元春必定是隐指南明小朝廷,因为南明小朝廷一共大约存在了二十年,那我想问,是不是所有的存在了二十年的东西都是元春所喻指的呢?更何况南明二十年不过是个约数。二十年来辨是非,南明小朝廷风雨飘摇,摇摇欲坠,辨的哪门子是非呢?于是又诌出一句夏完淳的诗“二十年来事已非”{31},“是非”与“事非”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榴花开处照宫闱”,土公指出榴花在花历中指五月,那么五月发生了什么呢,语焉不详,显然无法自圆其说。众所周知,石榴多实,寓意多子。但榴花尚非榴实,我觉得这一句应当为刘心武先生所解,元春可能一度怀有龙种,宠冠后宫,正所谓“照宫闱”。而土公对于“三春争及初春景”一句的理解过于幽默,他言道福王的黄妃、李妃、童妃为“三春”,初春即元妃也就是皇后的名份,她们仨争这个名份{32},可是,这是元春的判词啊,暗示的是元春的命运,她们仨争宠,与元春有什么相干?此“三春”显然应当是指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而“初春”则是指元春,此句依拙见当是解释为迎、探、惜三位在位份上都不及乃姊,迎春是官太太、探春是海外王妃、惜春成了尼姑,都没能超越元春皇妃的身份。最后一句“虎兕相逢大梦归”,土默热先生解释为:“如虎似兕的满清军队来到,南明灭亡,一切化为飞灰,所有人都大梦归。”{33}这更可笑,笔者自始至终不能了解元春的原型究竟是什么,难道成了南明小朝廷?否则土公的解释与元春有什么关联呢?另外,“虎兕相逢”显然不能理解为“如虎似兕”,逢者,碰也,虎兕都是猛兽,是两方势力的代称。所谓“虎兕相逢大梦归”应当是指在两方强有力的势力恶斗下元春成为牺牲品不幸殒命,她的人生之梦就此终结,“大梦归”。

六、解读《恨无常》曲子

土默热先生对红楼人物的研究与解读很奇怪地从不涉及第五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里听到的十四支曲子。这十四支曲子无疑对十二钗的命运有很强的暗示,即所谓“诗谶”。任何红学研究者都应当明白,要研究《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这十四支曲子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尽管学界对部分曲子究竟是写谁颇有争论,但《恨无常》写元春是定论。曲子是这样唱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今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首句“喜荣华正好”正合判词中“榴花开处照宫闱”,也正如秦可卿托梦所言“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可正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元春的命运突然发生转折――“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很无奈地死去,“把万事全抛”说明她不忍心抛开一些事,说明她生前一直在琢磨什么事,这就又合了“二十年来辨是非”,笔者总觉得元春的死似乎有她自己的因素在里头,她可能在琢磨或者擘画着什么事,而其中潜伏危机,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无奈抛却生前身后的一切是是非非。“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刘心武先生根据后文元妃点戏《长生殿》胭脂斋的批语“伏元妃之死”,推断元春是像杨贵妃一样被缢死的{34}。笔者很以为然,此一句写得非常形象与直观,表明元春是很缓慢、很无奈、很悲惨地死去的。“望家乡路远山高”,笔者以为此处的“家乡”应当还是指金陵,因为金陵十二钗的故园都是石头城无疑,因此推断元春死在横网山未免有失偏颇。即使在凤藻宫,离金陵也是“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表明元春死前一定也如可卿般有过托梦,不过应当是向贾政、王夫人托梦。“须要退步抽身早”,元春是要让贾家从哪里抽身,往何处退步?我们不得而知,而此时贾家很可能在策划或参与着什么阴谋。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元春这一人物应当是一个清宫皇妃形象,而且是一个一度得宠却突发变数最后终于死于非命的薄命皇妃形象。至于有没有生活原型,限于水平,不敢妄下定论。但通过史料和文史知识佐证,元春这一艺术形象绝非为土默热先生所言隐指南明小朝廷遗事,于史无据,逻辑也不通,究其根本原因,盖因土公囿于自己所迷信的“洪N著书说”而不能自拔,因而犯了许多文史常识性错误,实为可惜。

注释:

①土默热著.秦轩编.土默热红楼判词新裁[M].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1,第一版:41-44.

②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5,第一版,第二回:21.

③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3,第一版,第二十五册,VOL300:7659.

④同③,1974.3,第一版,第五册,VOL53:1357.

⑤汉魏古注十三经.中华书局,1998.11,第一版,周礼,VOL8:57.

⑥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6,第一版,第十二册,VOL97:3985.

⑦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6,第一版,VOL8:149.

⑧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8,第一版,第三十册,VOL214:8897.

⑨同②,2000.5,第一版,第十六回:163.

⑩同②,2000.5,第一版,第十六回下启功注.

{11}同⑥,1962.6,第一版,第九册,VOL66:2885.

{12}同②,2000.5,第一版,第十七、十八回:187.

{13}同②,2000.5,第一版,第十六回:158.

{14}同⑧,1977.8,第一版,第三十册,VOL214:8908,8911.

{15}同③,1974.3,第一版,第五册,VOL55:1394.

{16}同⑧,1977.8,第一版,第三十册,VOL214:8899.

{17}同⑧,1977.8,第一版,第三十册,VOL214:8904.

{18}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7,第一版,第五册,VOL63:1498.

{19}同{18}1975.7,第一版,第五册,VOL63:1508

{20}同①,2007.1,第一版:丛书简介.

{21}土默热著.秦轩编.土默热红楼故事新堪.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6,第一版:73,74.

{22}同①,2007.1,第一版:45-47.

{23}同①,2007.1,第一版:48,49.

{24}同①,2007.1,第一版:74.

{25}同①,2007.1,第一版:56.

{26}同①,2007.1,第一版:49.

{27}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词典.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第一版:349.

{28}同①,2007.1,第一版:54.

{29}同②,2000.5,第一版,第十六回:163.

{30}同{27},1990.1,第一版:27.

{31}{33}同①,2007.1,第一版:50

新版红楼梦主题曲篇10

罗宁《未知的旅行》

专辑曲目:

1 遥远的喀什葛尔

2 玩具熊

3 往日时光

4 艾琳娜(恰恰·二重奏版)

5 情迷哈瓦那

6 未知的旅行

7 牡丹汗

8 艾琳娜(恰恰·乐队版)

9 慵懒的午后

10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11 雨中的丹颂

12 跨越彩虹

13 霸王别姬

五光十色的爵士乐,摇摆的节拍释放出旋律的蕴藉,以独特韵致风靡世界。十九世纪末的新奥尔良是爵士乐的故乡,Blues和Ragtime孕育了他古典和现代兼具的双重艺术气质。演奏家的即兴表演更是其迷人之处,每一次演奏都是心和意的交谈,往往别具风情,绚烂夺目,听众也会随之情不自禁地摇摆,融入特有的情致之中。具有浪漫诗人气质并不失热情的Jazz钢琴演奏家罗宁,演奏风格澄净,在爵士乐中沉浸多年,以丰富的音乐想象力,鲜明的曲风,创作出专辑内数首风格多样的作品,摹刻独特生命感受,传递爵士乐悠缓又忧郁的神韵。

专辑录音约请海内外爵士乐名家,携手踏上跨越重洋的音乐之旅,变换组合,撞击灵感,在即兴演奏配合之中抒发和交流,给千变万化的爵士乐注入了清新的东方风情。热烈的拉丁,血脉涌动,将我们带向浪花翻滚的加勒比海和高楼林立的纽约都市大道:经典的爵士名作,反复咀嚼,纯粹而深具况味:儿时家园的悠长旋律,在故土上空回旋了多少年,依旧深入人心;自创新作,融会贯通,期望激起都市人心灵的共鸣。五彩斑斓的爵士梦境,恍惚着,渐渐渗透了多重时光。眼前的现实渐渐扑朔迷离,回响在耳边的,是若有若无的喁喁,蛰伏的激情又随之雀跃,化入晃动的节拍之间。

专辑曲目:

1 碧波潭《追鱼》

2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红楼梦》

3 金玉良缘《红楼梦》

4 宝玉哭灵《红楼梦》

5 问凤喜《啼笑因缘》

6 小生虚度二十岁《玉簪记》

7 测字看相《皇帝与村姑》

8 夫妻携手往前行《追鱼》

9 岂可暴露讲真情《盘夫》

10 定把这透骨相思病儿缠《西厢记》

11 一番话惊雷滚《韩非子》

12 瘦了几斤我也宽心《亮眼哥》

13 听说罢心惆怅《西厢记》

14 晴天霹雳将我震《真假驸马》

15 爱歌《春香传》

钱惠丽越剧《金玉良缘》

钱惠丽,著名徐派女小生,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越剧院副院长,与西施同出于诸暨故里,少年即以开蒙戏“红楼”脱颖而出,三十年来演活越剧舞台上亦古亦今多少风流才子俏雅郎君,“公子”之誉由此知名。近年来以《粉墨是梦》、《姹紫嫣红》等戏曲主题系列享誉海内外的瑞鸣音乐,特意为钱惠丽量身打造这张其从艺三十年来首张高品质发烧天碟。专辑由钱惠丽看家戏码组成,精心编配演唱,首首皆是戏迷们耳熟能详的精品名段,堪为典藏臻品。

《红楼梦》中钱公子演活的那个“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的贾宝玉,令多少粉丝惊呼“像绝徐玉兰”。因情成痴的张君瑞、自惹相思的书生潘必正,这一系列多情公子形象都被钱惠丽演绎得分外传神。此张专辑中钱惠丽塑造的角色形象生动多变,情绪饱满激昂,令人叹为观止。专辑特邀上海越剧界十数位国乐名手联袂献艺,越剧名段在原汁原味录制演绎之间,更有一份比戏院亲聆还要精致生动的亲切感受。

王健霖《音画禅笛》

专辑曲目:

1 避暑山庄图(清·冷枚)

2 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

3 西方净土变(敦煌壁画)

4 千林曳杖图(明·文徵明)

5 万壑争流图(明·文徵明)

6 吹箫仕女图(明·唐伯虎)

7 风木图(明·唐伯虎)

8 《芙蓉锦鸡图》(宋·赵信)

9 仿韩熙载夜宴图(明·唐伯虎)

10 文姬归汉图(明·仇英)

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土的必修课程,以此体现人的素质和修养。可见不但书画同源,绘画和音乐也关系密切。在西洋,以音乐为题材的绘画和以绘画为题材的音乐也屡见不鲜,如俄罗斯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就是很典型也很著名的一部。一向致力创新不愿作品固守窠臼的邓伟标这次又别出心裁,为王健霖量身定做出一套笛子曲《音画禅笛》。

同样,《音画禅笛》这套笛子曲也取材于10张中国古代名画:冷枚的《避暑山庄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敦煌壁画《西方净土变》、文徵明的《千林曳杖图》、《万壑争流图》、唐寅的《吹箫仕女图》、《风木图》、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唐寅的《仿韩熙载夜宴图》、仇英的《文姬归汉图》,作曲家以10幅图画的画意创作出10首笛子乐曲。

专辑的笛子演奏者王健霖是位年轻的音乐家,现在就读于加州州立大学,是该大学管乐队的首号手、美国加州青年乐团笛子首席。

专辑曲目:

01 那年的情书

02 暖昧

03 叶子

04 像我这样重感情的人

05 星星知我心

06 美梦成真

07 放你的真心在我的手心

08 漂流

09 今夜晚风轻送

10 月儿弯

11 简单生活

12 幸福背面

陈震《那年的情书》

这不只是一张用听的音乐专辑,更是一张说故事的专辑!

从专辑整个曲目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制作团队的别有用心。特别加入了四首原创,分别是:《漂流》、《今夜晚风轻送》、《幸福背面》和《简单生活》,可见制作团队对专辑的重视程度,为了揉入了不同年龄阶段的男人对爱情观的见解和认识,制作团队和歌手通力合作,音乐的篇章组合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情感里程图。每个阶段的回忆,都涌上心头,或苦涩、或心酸、或遗憾、或无奈、或超脱、或安然、或伤感、或依然怀旧。不管你的感情处于什么阶段,此专辑里总有一段旋律萦绕耳边,撼动你的心灵。

朴实无华的倾诉,让专辑的气场和乐场能在陈震的演绎下,魅力十足。清新,幽幽的吉他编曲,让回忆拉回了最初的爱情表达。那些时候,女生都曾爱慕有才华的男生,吉他声自然而然成了此专辑的故事开头的主要乐器,表露的温柔的情怀,细致入微,能让你和陈震找回《漂流》里面唱的埋藏许久的暗恋滋味,或者苦涩。但是又有股向上的积极,浅尝辄止的感情,却总是刻骨铭心。这是大部分男生女生,历经的暗恋滋味。

专辑里选录这首《那年的情书》亦是经典的大胆尝试,用陈震低沉和清晰的声音,把这份回忆和恋旧思绪回归到最朴实的记忆,人声与吉他声的层次分明,让情感的演绎一气呵成,小提琴的加入让层次又提升了一个水准。不单一,就如感情愈来的复杂。复杂的就像,情书送出的那刻,慌乱紧张的心境。期待、又或者失落。这些都是青春的记忆。

侃侃《爱深藏》

专辑曲目:

01 把爱深藏

02 隔世离空的红颜

03 黄玫瑰

04 嘀嗒

05 飘摇

06 爱的箴言

07 山楂树之恋

08 那江烟花

09 橄榄树

10 叶子

11 有没有人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