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反思十篇

时间:2023-04-05 14:33:46

听课反思

听课反思篇1

怎样听课才能让上课者和听课者都有收获?

一、要虚心

俗话说得好:“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只有抱着学习借鉴的心态去听课,你才会听有所得。别人的教学说不定哪一方面会对自己的教学有启发、有借鉴。再者,课听得多了,对于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就会形成一个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如果我们带着新理念听课,我们就会更快地领会别人的教学精髓,也能更好地鉴别别人教学的优缺点。

二、听方法

任何一堂课都有可借鉴的地方,成功的课例我们更多地借鉴他成功的方法,失败的课例我们更要分析它失败的原因。

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风格,决定了每一堂课都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但我们一定要透过纷繁的表象,去抓住这节课最根本的东西。教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调动组织学生学习?学生运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形成什么样的学习能力或习惯?这样的方法,包括教师处理教材的手段、方法,教师组织驾驭课堂的方法,学生学习的方法,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等等。

在听课中应当转变传统听课中过多关注教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等,应将目光转向学生,观察学生是杏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是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观察学生能否自主地进行学习,是否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学生情绪的变化、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注意状态等,透过外在言行来体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然后去观察、分析教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各方面潜能的。

三、看效果

我觉得一节好课最主要的标准是:学生学得认真主动,学得充分,不但学会了目标预定的内容,而且还有新发现。教师的讲解点拨简洁明了、准确到位。

有时候,我们听课发现教师准备充分,一节课目标多、程序多、涉及的内容也多,教师讲得更多。教师讲得多、挤占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讨论的时间、发言的时间,致使一节课表面看繁华热闹,学生的动脑、动手的时间却少得可怜,致使无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看教学效果主要从以下三点来关注:

(一)是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不代替学生做一件学生能做的事,而是引导学生一定能做好某事,那么一堂好课就是学生能做到的、已知的,教师不讲;学生未知的、不能自己知道的,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学生学得还会乐此不疲。

(二)是否关注学生的需求

教师备课有一个很主要的环节,就是了解学生。教师听课也应关注讲课教师是否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关注了学生的需求,是否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此知识的关注程度、学习难度,从而有效地调控和管理课堂。

如果一个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灵活机动地处理课堂意外,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这样的课,即使没有生硬完成预定目标,也是一堂好课。

(三)是否科学管理课堂

科学的管理可以全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有时候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教师所提的讨论话题过难或过易,小组人员分工不明,教师在巡视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策略,讨论就会杂乱而没有好的效果。在听课中一定要注意教师课堂管理是否科学的问题。

四、抓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说就是由一个个的教学细节构成的,在听课的过程中就需要听课的老师关注细节,将细节放大,细细琢磨品味,从而领会到其中的教学奥秘与无穷的魅力。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动态、生成”性课堂的生成建立;在听课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授课教师对教学意外的处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激励,教学机智的形成……从中窥探其教育思想的精髓,探索教育的意义。

五、找差距

听课听的是他人的教学现状,反思的却是自己的教学行为。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及时发现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还有在处理教材上或组织教学中,思考我和名师有怎样的差距,持续的行为改进本身就是听课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个善于听课的教师,记录的常是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我们需要练就的就是这样一种反思自己教学的自觉,有了这样的自觉,我们的眼睛就会变得敏锐起来,我们教育教学水平就会有提高和飞跃。

听课反思篇2

一是矫正听评课的目的。有老师说,一个教研组就这么几个人,每个人的课都听了,学校要求完成那么多听课任务,是逼着老师造假。抱这些观点的老师,把听评课单一地理解为对执教者的课堂教学情况的评价,甚至于单一到对执教者的教学基本功的评价。抱着这样的目的听评课,评课者关注的重心在于执教者“做了什么”,很少关注执教者“为什么这样做”“今后我该怎么做”,很难在听评课活动中依据教学问题形成争论,达成共识。而教师之间的听评课活动,更应该着眼于执教者和听课者双方的改进和提升。听评课时,老师一定要有“我在”的意识,主动把自己置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去观察、思考,而不仅仅是旁观者、评价者。

二是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关于评课,有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重“听”轻“评”,甚至只听不评;二是重“评教”,轻“评学”;三是重“评结果”,轻“评过程”。部分老师能关注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极少数老师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很少有老师关注教学双方在能力训练、思维发展、素养提升等方面的过程质量。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明显滞后,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近年来,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教W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追求,课堂教学评价观必然随之变革。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要关注学生的达成状态,也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要关注学生表面的行为状态,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总之,评课应更多地关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发展和提升。

三是确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评课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于经验型的评课方式,这导致教师们围绕某个教学细节自说自话。课堂教学是一个丰富的而又极具个性的生命活动,要依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编写体例、学生发展情况的客观要求,“立足学生,立足学科”,从教学目标、教师教的活动、学生学的活动,学生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从有效的好课标准出发来衡量一堂课的得失,探究形成原因及解决策略,形成普遍的规律性的科学认识。

听课反思篇3

由于课时的有限,宝贵的教学时间常常被用作读写语法词汇的教学,而简略或忽略听力的教学,作为折中方法,学校往往会开设听力选修课程作为弥补。这也可以看出,在听说读写四个技能中,听力往往是最被忽视的环节。然而,在外语学习中信息获得的45%在于听,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听力教学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重要位置,英语《新课标》明确了高中听力技能目标,明确提出英语课程既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特征,英语听力教材同样应作为学生汲取养料的土壤,因此,教师要用好听力的选修课程,在听力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多创设英语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二、听力选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听力技巧的培养。很多教师缺乏分析把握教材目标的能力,把听力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定位在完成教材的听力练习上,而不是听力技巧和能力的培养。重复的练习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听力的能力,单一的形式也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2.听前引导的缺失。《新课标》在“语言技能教学建议”部分对听前活动的建议是:明确听的目的;激发兴趣和欲望;熟悉话题;预测大意;处理关键词;布置任务。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把听力环节当作考试训练,既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没有语言知识的铺垫,而是直接播放教材中的听力任务。

3.听与说、写环节割裂。《新课标》中对听后活动的建议是:根据所听内容进行口头或者书面转述;根据笔记写出一角度写出一个文段。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听与说、写的环节割裂开来。

三、关于备课

备课过程中,教师要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我这节课要培养什么听力技巧?如何来培养?学生现有的听力水平如何?需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怎样根据学生的听力水平决定听力任务的难度,时间的分配?布置什么作业?如何分层?

1.必要的听力技巧。①听前预测。听录音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预测分析,通过表格、标题、插图等信息,让学生推测缺失信息,引导学生关注特定的关键词和关键信息,如数字、形容词、时间、地点、事件。教师也可以通过听音前词汇的讲解和相关背景资料的导入,同时教师还应明确听的任务,让学生清楚听的目的以及听时需要做的事情。②抓关键词。听力中除了要注意名词、形容词、行为动词,还要注意对话或短文中的其他关键词:转折性词汇、逻辑类词汇、最高级词汇、事实罗列词汇、序数词、情态动词、重要形容词等。③用符号、缩写等形式做适当的笔记。学生在进行听力练习时,经常听到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针对这一现象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适当做笔记的能力,通过符号、缩写等形式以书面的形式记关键词和信息,实践表明对听到的关键内容进行记录,其效果比单纯的听好得多。

2.问卷调查。在课程开始之前,不妨利用一节课时间,对于学生的现有听力水平做一个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现有的听力水平,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哪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3.听力任务的难度和时间配置要合理。一节课学生学得是否有成效,有收获,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教师设计的听力任务的难度和给学生的时间配置上是否合理,是否恰当。学生需要独立的时间进行思考、反思。他们要对教师新授的内容进行梳理消化,或者进行合作讨论,这些时间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每个讨论环节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根据学生对听力技巧掌握的程度调整听力材料播放的次数。

4.听力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听力练习单一,学生容易厌倦。有时学生做了一定数量的练习后,开始有疲劳的感觉,注意力不易于集中。练习的多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训练的目的。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媒体优势,丰富教学手段,行之有效地运用网络、电影、电视节目中的音画,有效地把视与听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听的实践。

四、关于教科书

1.听力材料的难度。克拉申的输入假设认为,学习者习得语言实际上是理解所输入语言的结果。他提出了“I+1”的原则,即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应该略高于他们现有的语言水平。学生原有的听力水平为“I”,则选取的材料的难度最好是“I+1”,“1”就是略高于他们原有水平的程度。这样,他们一方面能听懂大部分的内容,另一方面有一些内容又需他们付出努力才能学到。因此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要具体分析材料的内容和难度是否适合学生使用,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材料可以删减或通过适当的调整,降低难度和要求或者通过直观的图示提示,单词的讲解,降低问题难度。

2.听力材料的趣味性。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强劲动力和能力形成的前提。在听力教学中,只有使学生对所学的听力材料产生兴趣,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会主动参与到听力训练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选择听力材料时,应考虑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话题。

3.听力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在设计听力练习时应具有相关性,即能将材料与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让学生与听力材料产生共鸣,如体重问题、学业问题、家庭关系等。

五、结语

尽管是选修课,但如果教师能够重视并积极地探索有效的听力教学方法,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解决他们在听力方面存在的不同困难,重点教授学生们听音的一些技巧,在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后,学生的听力水平一定有所提高。

参考资料:

听课反思篇4

[关键词]倾听;反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045-02

倾听与反馈是有效沟通的两个方面,也是信息有效传播的前提和基础。现代教育理念将“倾听”与“说教”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有时“倾听”比“说教”更重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说”,更要积极、主动地去“听”。“倾听”出学生的想法和思维的变化、个性的问题及共性的错误,通过相应的补充、纠正、鼓励等手段,帮助学生学会获取正确的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沟通。反馈可以检测课堂教学效果,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可交流的互动过程,成为一个可调节控制的系统,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倾听与反馈理应也必须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从传播学的视野看,倾听与反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倾听是反馈的前提和基础,反馈是倾听的目标与动力。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循环往复的,它们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一、传播学视野下的倾听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最佳教学效果应是师生间的信息达到有效传播。在现实课堂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的信息表达准确程度、信息内容的组成结构、信息的难易程度等都会影响信息的有效传播,导致信息在编码与解码过程中造成“误读”。另外,受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可以形容为教学内容的“议程设置”者和意识形态的“守门人”,这就容易导致“权威”和“话语霸权”现象的出现,“政治说教”式讲授造成师生地位的严重失衡,受者的“选择性接受”也最终导致思政课教学“有限效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现代教学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学会有效倾听。

(一)积极参与信息的编码和解码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信息的编码与解码都是双向的,缺少任何一方的积极参与都会影响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提前做好倾听准备,努力建构平等、民主、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创造师生积极参与信息编码和解码的环境。

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必须要依靠“倾听”,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以《形势与政策》为例,部分高校担任此门课程的教师是辅导员。在学生眼中,辅导员就是直接管理者和领导者。从心理上讲,部分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如同设置了一道鸿沟,成为师生间平等交流的障碍。因此,思政课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要善于积极倾听,坚决不能以领导者自居,要多多听取不同学生的意见,认真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对于学生的不妥的批评意见,教师要认真倾听,协商引导,在沟通中引导学生看清事物的本质,看清某种社会思潮或思想观念背后隐藏的东西,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信息的编码与解码,自觉养成敢于发表意见、认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除此之外,教育者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倾听,努力与学生形成“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主体间性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是“主体――客体――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任何单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即‘主体-客体’关系,都不过是‘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结构的一个片段和环节;主体在作用客体的同时就载负着、实现着‘主体一主体交往关系,并受其牵引和制约。”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受教育者的尊重。但这种关系形成的前提是教师要真正的倾听,主动打消学生的各种疑虑,积极对信息进行编码与解码,消解师生间有可能存在的矛盾与隔阂,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传播。

(二)控制有效传播的变量

传者、信息、渠道、受者、反馈、噪音和环境共同组成了传播的要素,传播者的态度、技巧、传播的信息、传播的内容结构、传播符号和渠道构成了传播过程中的变量。这些变量既可以是传播的“促进者”,也可以是传播的“阻碍者”,关键在于传播者能否认真倾听并有效控制这些变量,否则会出现“误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是传播的信息、传播的内容结构和传播的技巧。

传播的信息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典型变量。一般来讲,传播信息的可信度越高,学生越能改变接受信息的态度,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信息源的可信程度。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精通历史、政治,具有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视野,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要让学生感觉值得信赖。假设自己对课堂知识不够熟识,对学生的问题不能给予其合理的解答或对课堂信息中某一问题的看法不全面、模棱两可,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何谈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倾听,矫正信息源的准确性。其次,控制传播内容,使其能为学生所理解。

根据“言语双重结构”,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信息的传播包含命题内容和言外语势两个层次的意义,只有这两个层次的意义被师生相互理解时,教师的言语行为才算得到成功执行。哈贝马斯用言语的双重功能来表示四个有效性的声音,只有陈述事实的逻辑声音、言外语势的规范声音、真实性的有效声音、可理解性的有效声音都实现的之时,思政课教师传播的话语才能不被歪曲、误读,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如期实现。在信源可信程度高、教学内容能被学生理解的同时,传播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例如,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语调要抑扬顿挫、手势不要太夸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提问、表扬等方式,提高学生有效接受的报偿,刺激学生参与信息编码、解码的积极性。

二、传播学视野下的反馈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倾听、不及时反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是一种话语行为的无效传播。反馈的目的是促进课堂内容的有效传播,对信息的内容、传播的过程及传播效果的动态监视与矫正。因此,高校思政课师生间应建立积极的反馈机制,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建立积极的反馈机制首先必须保证反馈信息的真实性,如果反馈的信息不真实,就会干扰正常的教学运行,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对反馈信息认真调查分析,去伪存真。其次,建立积极的反馈机制要把握反馈的时机。对思政课教师而言,每一次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都需要获得及时的反馈信息,若反馈滞后,就容易使“学生正确的学习反应因为没有及时得到强化而无法建立,而错误的学习反应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而逐步趋向定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再次,获得正确的反馈信息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互动,运用激励性反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构建积极地反馈机制,关键是要保持传播渠道、路径的畅通,包括师生间、生生间的反馈路径。思政课教师要注重观察课堂,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一般来讲,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接受程度往往能从其面部表情和神态、情绪反应等方面有所表现,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掌握这些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而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实际上则是信息控制系统(教师)将特定信息输入给受控系统(学生)后,通过分析其反馈的信息来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接受情况的过程。但是,设计的课堂提问不宜过多,提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和思维层次,“满堂问”只会淡化教学主题。生生间的反馈路径建设,需要思政课教师的鼓励。生生间的反馈信息往往比师生间的反馈更逼真。从完整的传播看,整个反馈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围绕课堂进行信息获取和处理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系统的稳定,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容忽视,虽然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欠佳。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课堂反馈意识,随时矫正学习的效果、态度和方法。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构建积极地反馈机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构建有利于获得反馈的传播环境,营造和谐课堂,提高师生间、生生间反馈的有效性,把握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反馈的路径和渠道。

新媒体技术日益勃兴、层出不穷的今天,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掌握传播规律,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高校思政课课堂,认真倾听,积极反馈,做好课堂内容的“议程设置”者和意识形态的“守门人”,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由传统向“媒介”的转换,适应并积极应对“媒介思政”大传播格局的到来。相信不久的将来,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私人定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有可望实现。

参考文献:

听课反思篇5

【关键词】听力技巧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捕捉到Millie和Andy想到点什么以及Benny的健康状况如何的信息,能谈论如何保持健康,能提高听说的技能。

教学步骤:

Step 1 导入

1.呈现教学目标。

2.头脑风暴:How to keep fit.给出4个首字母e,d,s,h,让学生围绕怎么保持健康猜测4个健康的方式。其中e代表exercise,代表diet,s代表sleep都很容易猜到,h代表的happiness学生猜不到,跟铺垫太少有关系。

Step 2 学习语言功能 “how often”,“how long”,“more than” and “less than”.

1.呈现 “how long” and “how often”,两人一组问答。

2.看视频并呈现第一个听力技巧。这部分节选了《疯狂外星人》当中的一个含有 “how often”的片段,让学生听出how often以及对应的答案,目的在于教会学生1个练习听力的技巧。(Choose(选择)what you like,recognize(听出) what you understand and guess something else).

3.呈现GarfieldD片;教授 “more than” and “less than”.初一学生都很熟悉加菲猫,从加菲猫的习性引出more than和less than 的重要语言点,再利用一个有关加菲猫的问卷,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答案操练这个语言点。

Step 3 讨论我们的健康程度。

1.总结加菲猫的生活方式好坏,引导学生独立完成75页问卷调查。呈现评分方式,让学生衡量自己的生活方式属于中等的还是很不错的档次,并给出些改进建议。

2.同样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再听出有关Benny的健康状况。呈现第二个听力技巧。在这个环节,是带着学生先圈出每个问题的疑问词,找出问题的特点再听,最后呈现第二个听力技巧。(To get the right answers,go through(浏览) the question words(疑问词) before listening).

3.接下来就是完成一个有关Benny的健康生活报告,引出他的健康得分,与先前学生自己的健康得分做个比较,提问Whose lifestyle is healthier? 鼓励学生用“I would like to … like Benny.”造更多的句子。

4.拓展:A report about our family’s lifestyle.总结大半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需要用到have a healthy lifestyle,more than,less than,I would like him to,I hope that来谈论家人的生活方式。其中给出的would like 句型也是为了引出下面speak up环节中的点餐用语。

Step 4 Speak up

1.呈现图片,教授新词“menu”,鼓励学生呈现饭店点餐时的有用短语、句子。这个环节是课前让学生搜集的材料,学生找出各种各样饭店用餐时可能会用到的句子,写在彩色卡纸上,规定了卡纸的宽度,学生找出来的有很多相似,也是有一些特别的,比如你来付账等等。

2.带着问题听:What do they order at last? Why doesn’t Anny order cola?这个听力问题第一题是很有难度的,因为点餐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再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第一遍能听懂,但却不能完全记下所有的内容。这时 Present the third listening tip. Make notes and write down the names quickly,especially the first letter. (迅速做笔记,记下名称,特别是首字母)。

3.电影配音比赛。这个环节是学生课前准备的,是节选《生活大爆炸》中的一段比较有意思的有关点餐的视频,发在qq群里,开课前一个周末让学生自由组合,配音训练。学生在这个课前准备中表现很大的兴趣,从语速到语音语调,都是很大突破的。感觉以后周末的作业还是可以做点尝试。

Step 5 总结及家庭作业

总结:We all need to keep fit and we should choose the right way to keep fit.

家庭作业:

1. Write down your family’s lifestyle and the changes you would like to make.

2. Choose your favorite materials(材料) to practic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参考文献:

听课反思篇6

关键词:行动研究;听力教学;课外听力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63-02

一、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

语言教师在工作中经常对各种课堂教学情况加以观察,通过记录教学日志、进行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课堂录音录像等教学研究的方式,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可以分为教学行动过程中的反思和教学行动前后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反思(Schon,1983)。教师会在备课、授课及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提出一系列问题。McKay(2007)指出了教学反思的作用:一是能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创造力,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性教学;二是能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建立在慎重思考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地依照教材或之前的经验进行教学;三是能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所改进。由反思而起的研究称为“教师行动研究”。与旨在揭示科学原理或发展普遍规律和理论的研究相对,教师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以便改进教学。教学行为研究的特点是在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展开小范围的调研活动,并常常包含有“计划——教学行为——观察——反思”这种循环往复的特定程序(Richards and Lockhart,1996)。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不同的研究者为其行动研究设计了不同的步骤(Burns 1999,王蔷 2000,Hadley 2007,McKay 2007)。本行动研究参照Hadley(2007)所介绍的行动研究报告中常见的基本形式,依据以下五个步骤进行:发现问题(或背景介绍)——聚焦问题——探究问题——采取措施——反思。

二、改善学生课外听力学习效果的行动研究

1.发现问题。首先阐述一下研究背景并介绍教学现状。本研究的对象是2009级英语教育专业(专科)两个班共110名学生。课程名称是英语听力,课时为每周两节课。使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中级听力》。研究时间是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自第一周至第十七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听力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效果差,听力理解水平不高的问题。听力考试成绩一般,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平均分为70.89分。

2.聚焦问题。由于每周课时有限,仅靠课堂上进行的听力训练来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水平较差的学生,教材及课堂上采用的其它听力材料难度较大,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听力水平帮助不大。同时,学生课外听力学习时间少,效果不佳,这直接导致了听力学习效果差、水平低的情况。

3.探究问题。为了验证以上对问题的初步假设,我针对学生课外听力学习的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课后听力学习情况不佳,有42.20%的学生没有在课外进行听力训练。在有进行课外听力训练的学生中,71.56%的学生每周大约仅花两个小时以下的时间进行课外听力训练,28.44%的学生每周进行两个小时及以上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选择通过看英语电影和听英文歌曲来进行,部分学生选择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电视节目,另有部分学生选择做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听力练习。在六个课外听力训练方式的选项中,5.50%的学生选择了单独一种方式,56.88%的学生选择了两至三种方式,37.61%的学生选择了四种及以上的方式。同时,22.43%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制订并完成学习计划,28.04%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较为被动,需要老师督促。在开放式问题中,关于听力学习方面遇到的主要困难,学生也提及了课后训练的不够和自主学习积极性、动力的缺乏。另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合适的听力材料。可见,学生进行课外听力学习的时间很少,大部分学生喜欢选择形式多样的听力材料,采用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课外训练。调查中也反映了学生课后学习主动性不强,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听课反思篇7

关键词:听课;评课;专业成长;课堂观察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寻求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最佳课堂教学效益,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动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创新,学校都很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研究,规定了每学期听课次数,有些学校甚至组织全员教学大展示,公开开展教学评比活动。

然而,通过听课笔记的检查工作,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听课、反思、评课流于形式,听课笔记记录的仅仅是上课老师在黑板上留下的板书,听课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检查。听课未能作为校本教研对教学的有效载体,同样,也未必能对教师专业的水平的提高产生迁移。这样教师想通过校本教研提高专业素养的愿景趋于淡漠,甚至造成校内顶级的公开示范的盛宴也少有人问津。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层次高的公开课听一下,只要关注一下环节而已;一般的公开课随便听听,授课老师上课,听课者做自己的事,谈不上进行多纬度的听课观察,主要是收集资料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2)评课涉及的问题不集中,随意性大,多凭印象和经验,致使课堂研究针对性较弱,实效性不高。[1]

(3)教师之间的评课经常缺乏正确的舆论引领,正面的、积极的、礼节性的评价多,客观、务实、建设性的意见少,不能将单一课堂引向多元的思考,也不能将单向授课变为互动研究,削弱了听课、评课作为改进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一平台的作用。

二、听课是课堂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听课要关注四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听课关注学生学习的维度,如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听课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学生自主探究,目标达成;二是教师的教学维度,如教学环节,教学呈现,师生对话,学习指导,教学生成;三是课程性质的维度,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资源运用;四是课堂文化的难度,如师生的思考,民主氛围,创新意识,关爱程度,教学品质。因此,可以说课堂是研究教与学最适当的场所,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课堂的研究是要对这些要素进行研究,揭示课堂事实和规律,听课是课堂研究中收集可靠资料的重要手段,通过听课发现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的起点,至少是今后教学中可以借鉴的,完善课堂教学行为的地方。

三、听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听课常作为校本教研,被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新任教师,一方面新教师通过听课,吸收别的老师的长处,不断改进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通过有经验的老师或教学管理人员对新任教师的听课,找出授课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快速有效地帮助新教师掌握教学技能,顺利地开始其专业化的教学生涯。其次,听课是教师参与研究的有效研究模式,课堂教学研究是有意义的专业发展活动,是一个不断改善并变得更自主的专业判断的过程。

我们不妨听听两种课:听自己的课,现在许多学校都有微格教学设备,至少有录音机,这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学习进程,教师通过听自己的课,增进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了解,促进其系统地、批判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如录音回放,把一次性不可重复的课堂活动变成了可以反复研究的资料,可根据需要就某一方面(如话语质量)进行研究,有效促进教师语言运用水平的提高。一个教师在看完自己的录像课以后曾感慨地说:“以前听课是拿着放大镜照别人,课后反思浮皮潦草,现在拿起放大镜照照自己,自己的优缺点就昭然了,听后反思深刻多了,今后无论是教学还是专业发展要解决什么问题自己心中就有数了。”

听公开课,现在各级公开课都会在每年定期组织,有名师送教,有教师优质课评比课,公开课是“面子课”,许多学校都很重视,把公开课等同于一个学校的英语整体水平。开课前,同行之间切磋教学技艺,商讨教学设计,这样的公开课既有授课教师的独立思考和原创思想,又有同行的集体智慧,有时还要通过反复的试教演示。每一次的试讲试教,在教法和学法上都有所改进和突破,通过授课者与听课老师充分讨论,已经挖掘出了亮点、失误及原因,并运用了调控措施,使课越磨越新,成为了可供学习的精品课。开展这样的活动后,参与者对英语学习本质和英语教学本质有了渐进的理解,能够有意识地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实践探究,具备了对习以为常的教学理念和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进行质疑和创新的主体性专业发展心理。[2]

四、评课的支持方式

(1)议课。听课后的评课一般只是针对授课教师本人,所谓“议课”,就是指参与者相互提供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3]议课中,评课参与者可以通过追问、释疑、质疑,了解授课者的教学思想,授课者通过对教情、学情的介绍、解释,使听课人对课的认识更为全面,更为清晰,通过讨论,各自对课的认识逐渐深入,问题解决的方案也逐渐浮出水面。[4]①议课中要了解、倾听对课程性质难度的介绍和说明,了解授课者真实的想法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②针对教师教学纬度挖掘出他们的好做法,使议课在充分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使授课者获得自信和成就,更愿意主动交流;③再现学生学习纬度,再现教学过程真实情境,以观察到事实,通过质疑,激发教师的认知冲突,帮助教师梳理思路,引发他们自主地反思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行为;④提出有助于引发教师思考和尝试的建议,使授课者通过反思构建新经验,内化新理念,这一过程是教师将外在的新理念、新方法转化为自身教育行为的一条重要途径。

(2)问题跟踪。听课后发现的问题通过议课,教师在感性上都有一定的认识,如果要深入,就不能停留于这种阶段性的研究活动,应持续跟踪,直至问题解决,使优化方案固化。这至少体现了变浅尝辄止为教科研发展反思,实现认知的突破,使议课活动成为问题探讨和问题的解决,实现集体智慧的软着陆,使个人专业成长的同时惠及小组成员。

(3)课题研究。对听课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可以组织对某一共性问题比较关注的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这符合校本教研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听课、评课是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有利于增进教师的教研意识,更新教学理念和行为机制,帮助教师审视自我、质疑自我、发展自我。教师通过听课、评课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质疑到发展,不断重构自己的教学思维模式和教学行为方式,形成有效的后续力量,提升对学科教学问题的认知水平,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教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2]

听课反思篇8

一、同伴互助听课的内涵

同伴互助听课实质是基于合作基础上的听课活动。是真实地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师研究活动。教师针对需要研究的教学内容,由两人以上的教师共同开展制定计划,实施教学,检验效果和该井提高的工作,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的指导活动,不含有上对下的考核成分,而是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听课后,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问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以此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听课者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同伴互助听课的具体内涵如下:

首先,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强带哦互动和配合。教师之间的互动是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加强教师间的专业探讨;配合是指教师间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协调性和积极的相互帮助,没有这样的配合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其次,教师之间能够信息资源共享。教师之间的教龄、庭背景、求学历程、认知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信仰、态度、价值观等等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教师间通过听课、对话与交流,分享经验,澄清认识,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经验。

最后,同伴互助听课的结果是能达到共同提高。通过教师间、教师与教研员或业务领导间积极地思维互动,达到互相丰富彼此的思想,提高各自对问题的认识,同事在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中,生成许多有价值的新见解,每位参与者在此过程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同伴互助听课的实施过程

首先是听课前的准备。一要确定听课的重点,如果说在学期的初期我们已经确定了听课的主题,那么具体到某一堂课的主题,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重点,内容更为详细和具体。重点可能是听课者很想借鉴的教学方法和双方都很感兴趣或困惑的其他教学问题。双方可以通过协商,确定听课的重点。听课的重点可以依据被听课者的意见或听课者的意见来确定。二要确定听课表,听课的表格在课堂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下一步的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于数据,同事也给教师留下了课后自我提高和自我反思的材料。最后是分配任务。

其次是课堂上的听课过程。听课者作为课堂的介入者,必将对课堂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听课者应在上课前进入教室,坐在教室的后面,尽量不要坐在中间或前面,以免影响课堂教学。在听课过程中,避免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另外应将手机关掉,并避免进出以及早退。在做到上述基本要求后,课堂观察正式开始,听课人员根据分工运用观察表进行观察并做好课堂记录,包括课堂实录和教学点评。

再次是听课后的讨论。课后评价是听课与评课的重要环节,课后应及时安排研讨活。通过研讨,一方面,为上课的教师提供“言出心声”和理清思路的机会。回顾行动和事件本身,就是审视其起因、掂量其后果的过程,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机会;另一方面,基于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通过对话与协商,可以丰富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加丰富和全面,课后研讨主要包括反馈听课记录,开展自我评价、检查教学目标、发现优缺点和制定改善措施。

最后是及时反思,形成案例。评课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活动的结束,。执教教师应及时整理教案和反思,以及互助组对这节课的整体评价,形成一份案例。撰写案例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反思和整理自己思路的过程。同伴互助听课时主题鲜明,且是连环跟进的系列活动,因此在案例撰写时应体现其过程性,我们在撰写时可采取夹叙夹议的方法,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这一节课的某个教学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

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事件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共性的东西,从而将教学行为提升为理论,。此外,这一案例不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数据,同事也给教师自己和同伴提供了自我挺高和反思的材料。教师可据这些显性化知识,对自己的特点、优势和需加强的领域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为自身制定或专业发展的计划。

三、同伴互助听课的反思

同伴互助听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增进教师间的合作。同事间的合作学习,是每个教师成长的最直接的实践资源之一。同事间互相了解,学校中的所有教师都处于一个相同的教育环境下。面对同样的受教育者,需要完成相同的教育任务,为实现相同的教育目标而工作。因此,尽管教师间存在差异,但这些教师必然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群体中的共同学习与研讨就具有了更大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合作学习对每个教师而言所产生的作用,不仅只是学习到书本或理论的知识,更在于学习到其他教师的实践经验。这是个别自学无法实现的。

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有了研究意识后才逐步产生对理论的需求。在没绕主题的同伴互助听课过程中,专业理论与他人经验使得教师的经验世界受到冲击,教师切身体会到自身个人实践理论的不合理之处,从而产生更新它的欲望与动机。教师的思考意识在增强,研究意识也随之增强,当教师持续地思考某个问题,自然地,他会对杂志或书本上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产生共鸣,此时,理论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一种自觉。教师的理论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

增进教师的专业自信心。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教师作为成年学习者的主动性、能动性、个体特长的差异性以及自身实践经验的丰富性,忽略了教师自主性的发挥以及教师创造潜能的挖掘。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师教育很难让教师形成积极主动参与自身发展的态势,不利于教师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中获得自我效能感。而同伴互助听课强调教师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它通过让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每位教师发挥个人的资源优势提供各种展示平台,使他们从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平等的交流者,从而增强他们的主体体验以及在事业上的成就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信。

参考文献:

1、卞东华评课:《怎样听课》 《教学与理论 》 2002年

11月。

2、侯爱民:《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 《教育探索》 2003年1月。

听课反思篇9

关键词:教学反思 反思途径

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装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过了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部撞死了。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观察发现它们一味地朝光源飞,被撞后不吸取教训。而苍蝇为什么找到了出口呢?它们在被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看了这篇文章,不禁让我想到:我们教师不注重反思,虽然不至于像蜜蜂那样有生命危险,但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果只教不研,我们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如果只研不教,我们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家。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更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

这些中外学者的观点都表明: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教学反思是成功实现课改的关键。

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育者的教育智慧。而不擅于反思则窒息教师的创造,阻碍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师需要反思,课改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科研结合型教师不仅专业知识要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通过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使自己的专业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电工基础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想谈一谈对此的粗浅认识。

1.对教学反思的理解

反思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索、评价的过程。它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和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发展为目的,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又是教师做出新计划的依据。

2.反思对专业发展的帮助

2.1有助于教师加快成长速度

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地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不断地反思并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自己的认知缺陷,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

2.2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

不管是听取有经验的教师上课还是自己上课,我们都可以在课后反思每节课的成功或不足之处,针对某个知识点用什么方法讲授学生最容易接受,哪些地方是重点?哪些地方是难点?……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挖掘或梳理出教学经验,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

2.3有助于提升专业水平

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现象和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契合,通过与教学目标的对比,通过学生和同行的反映,努力找到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可使教师从冲动的或随意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慎重的态度和行动,不断解决教学问题,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4有助于形成优良师德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地进步。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的迷茫、实践上的困惑,随着时间的推延、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师本人教学经验的丰富,我们在反思后不可避免地要否定自己原有的看法、教学方法甚至是对知识的认知,这时,教师本着对事业、对学生、对自己负责的原则,要马上更新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坦然检讨自己的不足。这有助于教师形成爱岗敬业、虚心好学、自我否定、追求完美的优良品质。

3.电工基础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途径

3.1学会反思技术,养成反思习惯

学会反思是指教师在自我进修、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要学会反思应做到:一学,学习教育理论文章,以及别人的先进经验;二读,坚持读有关电工基础方面的文章,读与校本课题有关书籍,掌握最新的,特别是课改方面的信息;三写,写读书笔记、写评课记录、写读书体会等。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在培训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我们教师既是培训对象,又是培训者。

我们要以主动的态度、反思的精神去努力学习,不断学习反思,接受新的信息、观点,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与自己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教育观念、行为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差距在哪里,找出原因及时调整。通过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让自己学会反思技术,进行反思性教学,并养成反思的习惯,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

3.2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从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及学生对老师的期待都会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如有一次课上,我在讲到磁场和电磁感应部分的综合题时,发现原来上课一直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个别学生精神状态大不如以前,表现出茫然不知所云的神态。上完课后我向学生了解上课不想听的原因,原来由于我在课前准备得不够充分,上课时没有把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的适用场合讲清楚,使得学生很混淆,只看见我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地换来换去比划着,他们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经过学生的提醒和本人的反复思考总结,在下一节课时,我通过适当的例题,讲清了其中的因果关系,并要求学生从物理本质上区分左、右手的选用,即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问题,使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应用右手定则;属于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问题,使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应用左手定则。

我还跟学生介绍了一种很形象的记忆方法:“电”字的竖弯钩朝右,判断感应电流用右手;“力”的横折钩朝左,判断电磁力用左手。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听课也津津有味起来。我尝着反思的良方,心里感到无比快乐。

3.3从教师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电工基础的概念及规律有的是在大量的电学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有的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所以,电工基础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从而使学生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

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教学重点、难点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因此,电工基础教师重点应反思自己的教学形式、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参与情况。

它应包含每节课的新授内容如何引入、教学内容怎样处理、教学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怎样利用、课堂结构怎样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学法指导如何加强、怎样让学生形成电学概念、怎样让学生掌握电学规律、学生根据实验应得出什么结论、如何构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课堂教学氛围怎样、学生的常见错误在哪里、哪个知识点讲得含糊不清、教师课上能否因“班”施教、课后能否因人施教、教师有没有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教师如何弥补已有的教学缺陷等。

3.4通过听课及评课反思教学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作为一名电工基础教师,经常听听其他老师、特别是同行中优秀电工基础教师的课,有利于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态度、教学作风、教学手段和教学经验。评课是以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为对象,对其成败得失及形成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与评价。

教师之间经常互相听课和评课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评课的过程是深入思考的过程,是认真总结的过程,是由现象升华到理论的过程。如果只重视听课而不重视评课,甚至听而不评,那就失去了听课的真正意义。所以说,评课比听课“更为重要”。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课后听课教师一起评课,并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它创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与专业发展的气氛。

由于同行对课堂教学活动、教材与教师的要求比较熟悉, 他们能对教师改进他们的教学工作提出具体的与实用的建议。通过听、评,营造出宽松自由的教学研究氛围,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针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从而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这样“聊”起来感觉到“言之有物”,针对性强,气氛浓,更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结语

总之,一个成功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教学反思是成功实现课改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光明日报.2002年11月22日.

[2]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听课反思篇10

反思性教学主要借助行动研究解决问题。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不断开展的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分析、反思等环节。这种教学行动研究分为五个具体步骤:1.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3.制定实施教学方案以及解决该问题。4.评价教学行动结果。5.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研究。本文的英语听力教学将根据以上步骤,设计研究教学方案。

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反思性实践

(一)大学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英语一直以来注重英语的语法,注重考试成绩,对于文化背景等知识在英语听力中的重要性一直被教育者所忽略。没有把英语放到西方的社会背景下,无论学生有多么丰富的词汇量,多么牢固的语法,都不能真正在一个宏观的知识背景下去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而且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依然是先把英语单词或句子翻译成中文,然后再进行文章分析。

2.学生的基础本身就较低,艺术类院校对学生英语取分本身就低,这类学生的英语起点一般不高,听力更是突出问题。课堂上常见他们一听到复杂的英语句子就产生倦怠与焦虑,或者语速稍快和某些特定用语,茫然不知所云。听力差者更是对英语心存畏惧。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来说,教学模式又过于死板单一,学生缺失学习兴趣,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而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往往非常单一,以放录音为主,听完后为学生讲解,学生还是延续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以一种汉语的思维模式去判断英语听力,理解起来相当吃力,听力水平十年如一日也没有进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没有针对性地引导,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层次,只是一以灌之。

3.听力教材没有与时俱进,材料的选择太落后,不是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内容不精彩,联系实际较少。

(二)问卷调查情况

为了了解艺体生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现状,笔者对我院52名大一艺体生进行了几个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英语听力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调查中有75%的学生表示对英语听力感兴趣,希望能够听懂别人简单的对话,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为将来工作和深造打下基础。25%的同学认为对听力没有兴趣,主要是自己英语水平太差,学不学都一样。

2.学生对英语听力教学反映的问卷调查。调查中有72%的学生对英语听力教学持否定态度,认为听不懂,不能提高英语成绩,学的还是“哑巴”英语。这其中涉及到语音不标准所带来的听音偏差,也有即使听懂单词而不能理解句子含意的问题,同时无法全篇连贯听读。

3.学生的英语听力初步测试成绩。测试下来的成绩,满分为35分的听力,学生的平均成绩还不到15分,合格率仅20%左右。甚至出现了不到5分的低分。

(三)反思性教学方案设计

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对艺体生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进行特别的设计和改革,首先要从教育工作者自身做起。

1.拓展自身的知识面,系统地学习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教育工作者通过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人文等,同时也了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这些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让他们了解到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只有通过语言,才能真正去了解一个国家,使学生真正把英语听力的学习,当成一种交流的手段,而不是负担。

2.注重学生心理的调节,选择轻松的听力教材。既然是语言学习,就应当是一种轻松、愉悦、交流的心态。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安排学生听一些趣味性较强,有时效性地,能够完全揭示西方国家日常生活的材料的听力练习。比如英语新闻、小故事、英文歌曲等。学生大部分能够听懂或者猜测其中的部分意思,这将使学生对听力的兴趣和信心大大增强,同时也对英语背后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师课堂中多安排艺术性,文化性的听力练习,注重真实语境的课堂情境。教师要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多为他们选择能够彰显异国风情、人文景观的西方思维行为与价值观的听力材料。同时,在播放的时候,就人物性别、性格、年龄、音色、表达方式的不同,详细地向学生当堂讲解,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课堂语境下,体验英语的魅力。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关键的语义,对学生进行重点阐述,同时指导学生记好笔记,用一种形象化的记忆和联想方式,积累词汇,使课堂与现实紧密相联。

4.加强课堂的互动环节,用小组的方式,以面带动点。课堂上安静地听讲,不如学生激烈地发言,更能调动课堂的气氛,同时也使学生能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尤其是一些畏学的同学,他们不再处于游离的状态,而是和成绩好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得到同学的帮助,从而解决听力中的难点。

5.增加课外辅导时间,指导学生自觉学习。短短的几十分钟课堂教学对学生听力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当利用课外时间,辅导听力较差的同学,特别要帮助他们准确地运用国际音标,搞懂各个发音要领。同时,指导更多同学自学,为他们选择一些适合的英文原版电影和报纸杂志,鼓励和带动他们主动接触外国留学生或者讲英语的人群,锻炼自己的听力和口语。

(四)实践后的效果

从一学期后的课堂测试结果来看,学生的英语听力成绩普遍提高,合格率超过53%,67%的学生爱上了英语听力课,认同了这样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虽然这个数据并不很理想,但对于艺体生来说已经有很大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反思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对英语听力课逐渐产生了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课外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并在英语听力课堂后自觉的完成反思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学习策略,为探寻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努力。(本文来自于《校园英语》杂志。《校园英语》杂志简介详见)

三、英语听力教学后的反思

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不仅促进了艺体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性意识的建立,还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但还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艺术类学生喜欢带有文化色彩的英语材料,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听力教材在接受兴趣和程度上还有一定的不足,这需要学生在自我英语基础知识上有所提高。其次反思性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而这恰恰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精力与时间,这就要求了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长期地保持较高的教学热情,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