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卫制度十篇

时间:2023-04-10 16:41:04

门卫制度

门卫制度篇1

二、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应当遵守校园交通管理规定,禁鸣、限速(15公里/小时),停放在指定的位置,禁止在校园主干道上随意停放车辆。

三、因事进入校园的外来人员,应当主动接受门卫的询问,凭有效证件登记后进入;外来车辆须凭有效证件换取临时通行证后进入校园,携带物资、物品进出校园,必须接受门卫的检查登记,凭相关证明放行。

四、严禁商贩、出租车、闲杂人员进入校园,禁止在校园内遛狗,对不听劝阻强行闯入者,门卫有权制止或扣留,并依法处理。

五、校门周边30米内严禁摆摊设点、停靠车辆、私自悬挂横幅。

门卫制度篇2

为了加强学校门卫管理,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完成各项保卫任务,切实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

学校应当建立24小时门卫值班制度。门卫人员要严守岗位,衣冠整洁(统一制服),不得误岗、漏岗、擅自离岗,不得在门卫室看书看报、玩游戏、睡觉等。

(二)

学校值班门卫必须对校园(包括学校教学楼、宿舍楼、行政楼等)各个地方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发现异常现象、突发事件要及时处理、上报或报警,确保安全。

(三)

在交接班时,当值门卫必须与接班门卫做好交接,确认上一班有无安全事故,并做好相关记录,否则出现安全事故由接班门卫负责。

(四)

当值门卫对上课期间离校的学生必须检查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签好的放行单,并确认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身份后方可放行。

(五)

严控校外人员进入校园,校外人员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进出校门。门卫必须和校内的相关学校领导或当事教职工核实来访事由和逗留时间后,经相应人员批准后,做好有效证件验证和来访登记方可进入校园。来访本校员工,应先与被访者电话联系,确认后方可允许进校。

(六)

车辆进出校门必须按照学校规定执行,本校校车、公务车、教职工自用车进校后必须按指定地方停放,外来车辆未经允许不得进校。所有车辆进出校门必须服从当值门卫的指挥,严禁在校门口乱停车、设摊,确保校门的道路畅通。

(七)

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不得将危险物品(如易燃易爆品、管制刀具)以及小动物、大功率电器等带入学校。凡将学校财产物品带出校门的,必须持有相关部门的出门证。

(八)

经常检查门卫室的通讯设备,报警视频监控装置,防暴物品等,确保其完好有效。如发生故障必须马上报告。

(九)

住宿学生夜间离校须经值班老师批准,门卫凭条放行。未经学校批准,外来人员不得留宿校内。

(十)

严格按规定时间开关大门。严禁小商贩、拣破烂、推销、外卖和其他闲散无关人员在门卫室逗留或进行商业活动、发放广告等。禁止出现在校门聚集闹事、斗殴等情况。应维护门卫室内外及周边的安全秩序和环境卫生。

(十一)

对人(包括学生)语言文明,柔声细气交谈,态度诚恳,耐心说理,热情有礼,举止恰当,禁止过激行为。

(十二)

分发报纸杂志及收发信件要准确及时,特别是收到重要信件(汇款单、包裹单、挂号信)、上级文件、紧急通知等要做好登记,并及时通知收件人领取(不得代领)或通知学校领导或送至办公室主任手。

门卫制度篇3

1.门卫保安值班员应当着装整齐干净、仪容端正、精神饱满,2.坚持文明值班,3.维护酒店形象,4.上班不5.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6.门卫应当维护好大门的交通秩序,7.指8.挥、引导各类车辆的人员,9.保障车辆和人员通行安全,10.使大门交通畅通无阻。11.对宾客应当热情友好,12.并认真回答宾客问话及解决宾客要求帮助的问题,13.礼貌接待客人。14.门卫应加强大门的前置警戒工作,15.坚决阻止衣冠不16.整者、形迹可疑者、精神病患者、流浪乞讨人员、贩卖叫卖人员进入酒店。17.对客人携带进酒店的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物品、管制刀具枪支等要及时阻止,18.并视情劝其交保安部代为保管。19.门卫对离店的客人应当表示欢送,20.欢迎他们再次光临。21.门卫要加强物品出门管理,22.物品出门须持证出门证;门卫在物品出门时要认真检查核对,23.发现出门实际物品与出门证所注明的物品不24.符或有疑点,25.应当场扣留该物品,26.经向主办部门核实后方可放行;出门证必须要由部门经理以上人员签字认可方为有效;门卫要对出门物品详细登记备27.查;门卫对客人的大件物品出门离店要有礼貌的进行查询,28.对实属客人的要及时放行。29.门卫要加强人员进出管理,30.非酒店人员或非宾客来访时,31.门卫要有礼貌的询问,32.分门别类处理,33.并对进门人员姓名34.、证件号码、地址、事由等进行详细登记,35.门卫要加强警惕,36.严防违法犯罪分子混入酒店作案。37.员工出门须凭部门经理以上人员签发的员工出门证出门。38.门卫要加强夜间警戒控制工作,39.注意车辆和人员的安全,40.人多时要注意防止失窃;防止他人在门卫周围闹事、斗殴,41.确保门卫周围安全;对晚上23:00开出的车辆要严格验证,42.做到“三对照”,43.即对照驾驶证、行车证、身份证,44.发现手续不45.齐或可疑情况要及时阻止并报告。46.认真做好门卫交接班工作。食堂库房管理制度

一、建立入库、出库食品登记制度,按入库时间先后分类存放,做到先进先出,以免贮存时间过长而生虫、发霉。

二、各类食品要分开存放,并有明显标识。

三、存放的食品应与墙壁、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

四、建立库存食品定期检查制度,定期检验库存食品,掌握所贮存食品的保质期。

五、定期打扫库房,整理物品,保持库房整洁。

六、食品贮存库内不得存放农药等有毒有害物品。

七、及时处理掉不能继续使用的食品或腐败变质的食品和有异味的食品。

一、严格坚守工作岗位,不得随意离岗。

二、严格开关门制度,对外来进出人员,严加控制,并做好登记手续。

三、严禁买卖人员随意进出,并在校内大声叫喊,并管理好门前相应设施。

四、严禁外来车辆随意进入校园,特殊情况必须由校相关领导批准后方可入内。

门卫制度篇4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按照“大病统筹,兼顾门诊”的原则,特制定《*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就医方案》,以下简称《门诊就医方案》。

第二条门诊医疗基金实行“全镇统筹”管理,重点解决农民常见病、多发病的部分门诊医疗费用,让农民在日常就医活动中真正得到实惠。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三条镇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为县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的委派机构。

第四条镇合管办设立监管员2名,从卫生院职工中择优考核聘用。

第五条合作医疗监管员主要职责

1、贯彻和落实上级有关合作医疗制度的方针、政策,宣传和实施本镇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规定和措施。

2、负责各村医疗机构的资格审查并报上级确认。

3、按照《门诊就医方案》之规定对各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和参合人员的医疗活动实施监督、控制和管理。

4、负责合作医疗的各种证、卡、表的领取和下发。

5、负责合作医疗门诊补偿的审核和申请划拨工作。

6、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的规范管理,查处医疗机构执业活动中的各种违规行为。

7、完成县合管办交付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基金管理

第六条门诊医疗基金的来源:按参合人员人均10元标准,由县合管办分月划拨到乡镇合管办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

第七条镇合管办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保障适度”的原则,实行统筹管理,分村结算。

第八条门诊医疗基金分为:基本医疗基金和风险储备基金。其中基本医疗基金占95%,风险储备基金占5%。

第九条基本医疗基金用于参合人员门诊医疗费用的补偿;风险储备基金用于合作医疗门诊补偿出现透支和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

第十条门诊医疗补偿费用由镇合管办每月向各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核拨一次,每月的20日—25日为当月的门诊医疗费结算时间。

第十一条镇合管办应以村为单位,对每个参合农户建立门诊医疗基金补偿台帐,严格审核合作医疗门诊登记表,做到门诊登记、表、帐三相符。

第十二条乡、村两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每月公布一次门诊医疗费用补偿情况,接受全社会监督。

第四章门诊补偿

第十三条凡参加合作医疗的本镇农民,在镇辖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医疗活动中,有权按《门诊就医方案》规定获得补偿。

(一)补偿范围

门诊补偿的医疗费用包括:药品费、注射费(含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换药费、挂号费、手术费以及B超、心电图、X线和化验等常规检查费用。

(二)补偿标准

1、凡在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按其总费用的20%给于补偿(不属于补偿的范围除外)。

2、门诊医疗费补偿设立封顶线,每次发生的医疗费用补偿封顶线为6元,每次补偿金额超过6元(不含医技科室检查费)以上的由患者个人负担。

3、在*镇卫生院和裕公医院门诊就医所发生的医技科室(B超、心电图、X线和化验)检查费用,按总费用的30%给于补偿。

4、在麻口卫生院和裕公医院就诊所发生的门诊手术给予补偿其手术费的30%,不封顶,伴随手术费的其余医疗费用按20%给予补偿,但最高不能超过6元。

(三)补偿办法

1、门诊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定点服务医疗机构与参合患者直接核销补偿,并由医疗机构经办人员填写《合作医疗门诊补偿登记表》和《合作医疗处方笺》以备核报。

2、每月20—21日(假期顺延),各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将《合作医疗门诊补偿登记表》及诊疗《处方笺》上报镇合管办,由镇合管办审核、申报县合管办批复后按其补偿部分及时拨付。

第十四条下列情形不属于报销范围:

1、非医生诊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2、使用《合作医疗门诊用药目录》之外的医疗费用;

4、每人每次高于规定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

5、与疾病无关的检查费、治疗费和药品费用;

6、经调查审核属作弊行为发生的医疗费用;

7、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诊疗时间连续超过三天未经确诊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8、在本镇以外医疗机构就医门诊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9、《*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不予报销的范围。

第五章服务体系

第十五条镇合管办对参与合作医疗服务的村卫生室实行考核制,对合格的村卫生室发给“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卫生室”证牌,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因病看门诊时,可凭《合作医疗证》在本镇范围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第十七条镇合管办应与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卫生室和参合农户签订合作医疗服务合同,明确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如有违约,按章惩处。

第十八条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在接诊合作医疗患者时,必须坚持验证,认证身份的原则。

第十九条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应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功能,按照服务规范要求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满足农民防病治病的需要,做到文明行医,礼貌服务。

第二十条医务工作人员要坚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的原则,引导农民合理就医,严禁开大处方,人情方和“搭车”药,不得重复检查项目。

第二十一条镇合管办应对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医疗门诊基金补偿账目,实行计算机管理,一月一结账,一月一上报,做到日清月结。

第二十二条村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对参合患者实施门诊治疗时,每次诊疗时间不得超过三天,经三天治疗仍不能治愈者必须转上级医院确诊。需要住院治疗的,按住院治疗规定进行补偿。

第二十三条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在参合年度中,根据上级精神安排一次健康体检。

第六章药品配发

第二十四条镇卫生院对村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实施药品代购配发。

第二十五条镇卫生院应与村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签订药品配发合同,承诺质量保证,分月配送。配送药品时必须出据调拨单,必须打印品名、规格、产地、数量、金额、批文号、失效期等项目,以便查考。

第二十六条村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不得在外地采购药品。镇合管办和卫生院要对村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药品的质量、进货渠道实时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第七章风险防范

第二十七条在门诊医疗补偿过程中出现透支情况后,在风险储备基金内解决。风险储备基金支付完后仍有透支的,由镇、村两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共同承担。其透支部分,由镇合管办在年终决算时,根据总透支数额核定分担比例。

第二十八条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在门诊就医活动中,不承担基金风险的义务。

第八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实行合作医疗基金补偿审计制度,镇合管办每季度要对各定点服务医疗机构门诊医疗基金的补偿和运行情况进行审计,并及时通报审计情况。

第三十条村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每月向镇合管办报告参合患者门诊医疗费用的补偿、管理及服务等情况,主动接受监督。

第四十条医疗费用补偿情况实行公示制,各村卫生室每月要张榜公布本村医疗基金补偿情况,确保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补偿的公开、公平、公正。

第三十一条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医疗机构要对《合作医疗门诊用药目录》和《合作医疗门诊收费价格标准》实行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十二条合作医疗监管员要不定期的对各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的门诊医疗运作情况实施全方位监控与管理,建立调查、走访、考核、监管制度,排查和确认门诊医疗运作的真实性和可行性,以确保《门诊就医方案》的顺利实施。

第三十三条建立举报投诉制度,镇合管办向全镇公布投诉电话,并在各定点医疗机构设立举报箱。对投诉事项要及时予以调查、处理和回复。

第九章奖罚

第三十四条在实施合作医疗管理和门诊医疗活动中,对忠实履行责任和义务,密切配合,积极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的监管人员和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镇合管办将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五条合作医疗监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镇合管办和卫生院责令其改正,并视其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给予一定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必要时取消其监管资格:

1、在核销工作中,因失职造成合作医疗基金损失的;

2、,以假乱真,合伙套取合作医疗基金的;

3、在监督、调查、走访、核实过程中,敷衍塞责,造成合作医疗基金损失的。

4、擅自批准不属合作医疗报销项目,造成合作医疗基金损失的;

5、其它违反合作医疗管理规定的。

第三十六条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及其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罚款、取消其定点服务医疗机构资格和执业资格。

1、将未参合人员的医疗费列入参合人员报销的;

2、肆意分解大处方,人情方,进行分次报销的;

3、故意截留病人,不及时转诊延误病情的;

4、虚挂病例,开假处方,或零购整处,合多为一,骗报合作医疗基金的;

5、为非法医疗机构提供方便,代报骗取合作医疗基金的;

6、违反合作医疗管理规定,肆意放宽政策标准的;

门卫制度篇5

2、外来的来访者、外来车辆均不能随意开门放行。而应询问来意,并与园长室联系、确认。

3、确认无误后,接待来访者,并进行登记。

4、熟识的家长来园也要询问、进行登记。

5、管理好户外活动器械,做到按时按区域放置、收管,防止不必要的意外。

6、协助安全领导小组经常检查户外活动场地、器具,发现损坏,及时报修。

门卫制度篇6

近几年来,我国卫生领域中颁布或修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法律文件, 这对于依法管理卫生事业,规范卫生秩序, 遏止违法行为,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尽管如此,但目前我国的卫生法制建设与现实社会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法律施行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却不容忽视。据此完美我国的卫生立法,用科学合理的卫生法律制度去应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时代挑战颇具现实意义。笔者试图对此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思考,期待着学界同仁的批评指正。

1 卫生法的学科特性

卫生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科目,是伴随着法律和医学的逐步发展,以至二者相互交融、渗透后诞生的时代产物。构建我国的卫生法律体系,首先必须建立起对卫生法学科特性的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卫生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正在逐步兴起的法律部门,除具有法律的一般属性外,其学科特性则是将卫生法区别与其他法律规范的重要特征。学科特性作为卫生法本质属性的内在反映,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调整对象的综合性。卫生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卫生行政法律关系和对外服务法律关系。

1.1.1 卫生行政法律关系。当前,我国的卫生法律绝大部分属于行政法。为有效加强卫生行政管理工作的推行,国家通过设定法律法规将各级卫生行政监督部门与食品行业、医药行业等涉及卫生管理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级医疗卫生组织之间的法律地位、组织形式、隶属关系、职权范围以及权利义务加以明确,形成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保证卫生行政监督部门能有效地对卫生工作进行组织、领导,使得作为管理相对人的有关单位能够依法从事相应的活动。作为法律的调整对象,卫生行政法律关系主要是指在卫生组织管理与卫生法律监督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卫生行政监督是宪法赋予国家行政机关的一项职能权力,其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卫生行政监督与管理活动中。此时行政机关与下属机关、医药食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种纵向的行政法律关系,体现出一种命令与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强制性特点。卫生行政法律关系具体又可细分为卫生行政隶属关系、卫生职能监督管辖关系、卫生管理关系(如行政许可关系、行政处罚关系、行政赔偿关系、行政复议关系、行政诉讼关系)等。

1.1.2 对外服务法律关系。这是指卫生行政机构、医疗卫生组织、有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在向公众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医疗卫生咨询服务、卫生设施服务活动中与服务对象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横向的社会关系,它表现为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2 调整手段的多样性。卫生法调整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决定了其调节手段的多样性。即,既要采用行政手段,如用强制措施控制传染病流行等,又要采用民事手段调整卫生服务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医患关系等。同时对于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严重的侵权行为还要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从这一角度看,卫生法是多元性质的。

1.3 法律内容的科学性。医药卫生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实践性工作,卫生法本身又是法学与医学相关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医学相关学科的技术成果既是卫生法的立法依据,也是卫生法律实施的技术保障。卫生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促进、互为依存的关系是其他众多法律难以比拟的。目前,我国众多的卫生法律法规中,都包含有大量的操作规程、技术常规和卫生标准。这些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工作的技术性规范和卫生标准的规定,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法律性,构成了卫生法的重要内容。另外,随着医药卫生科学的不断发展,除了已有的法律必须作出适时的修改外,卫生领域还需要针对新生社会关系出现更多的立法,如器官移植、脑死亡、基因诊断与治疗、生殖技术、克隆技术等。

2 我国卫生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

卫生法律体系功能实践的整体效应首先取决于卫生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卫生法律体系基本结构的合理划分,必须是在结合卫生法学特性的基础上,同样亦以卫生法的调整对象为主要标准,调整方法为辅助标准,并遵循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做以下6个部门的划分:

2.1 卫生机构法律制度:卫生机构法律制度单独列为卫生法律部门,是以卫生行政关系为法律调整对象,以卫生机构为主题分类,结合卫生法律实践的特点进行考虑的。卫生机构法律制度是指以卫生机构为法律主体,对卫生机构的行为方式、权利和义务作出规定和调整的卫生法律制度。具体又可以细分为医疗机构法律制度、卫生保健机构法律制度、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法律制度、采血供血单位法律制度等。目前,国家对应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医院工作制度》、《医院工作制度的补充规定(试行)》、《中医医院工作制度(试行)》、《消毒管理办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卫生行政处罚程序》等。

2.2 卫生职业法律制度:卫生职业法律制度是以卫生行业的人员内部管理关系为法律调整对象,结合以卫生职业为主题分类所做的卫生法律部门的划分。卫生职业法律制度是指对执业医师、护士、执业药师等卫生职业人员的行为方式、权利和义务作出规定和调整的卫生法律制度。卫生职业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中医医院工作人员职责》、《中医师、士管理办法(试行)》、《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等。除此以外,卫生职业法律制度还可散见于诸如《医院工作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法律条文当中。但考虑到部门间法律数量的均衡性原则要求以及部门法划分时所需遵循的法律主导性原则,故未将其纳入在内。

2.3 公共卫生法律制度:公共卫生法律制度,也是以卫生行政关系为法律调整对象,但却结合以公共卫生为主题分类所作的部分法的划分。公共卫生法律制度是指调整公共卫生领域中不同卫生法律主体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目前,国家针对性出台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中药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品和管理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实施细则等。

2.4 卫生服务法律制度:卫生服务法律制度是以卫生服务关系为法律调整对象,结合以民事法律手段为主要调整方式综合进行的部门法的划分。卫生服务法律制度是指调整卫生服务过程中不同法律主体间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按照卫生服务类别的不同,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关于加强医疗机构治安管理维护正常诊疗秩序的通知》以及另外一些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法律条文。当前,卫生服务法律制度的完善,除需对已制定颁布的卫生服务法律、法规实行归类、整理,进行法律文件的系统化之外,还需要增加较多新的立法内容。

另外,考虑到法条内容的科学性这一医学法的学科特性,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医疗技术规范作为医学实践长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医疗技术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典范,是对医疗过程的定义和所应用技术的规范或指南,是确保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医疗技术规范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医疗技术规范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如卫生部) 、全国性行业学会(如中华护理学会) 制定的各种标准、规程、规范、制度的总称,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如《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仪器应用规范》等。狭义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是指医疗机构制定本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应遵循的工作方法和步骤,适用于本医疗机构。作为行业性规范的医疗技术规范,虽然不具有法律的效力,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尤其当涉及医疗纠纷的裁判、医疗事故鉴定、医疗过错的认定时是最为基本的衡量标准,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法律意义。故医疗技术规范亦可视为卫生服务法律的非正式渊源。

2.5 医学创新法律制度:医学创新法律制度是考虑到卫生行业的科技属性,为组织和协调医学科技活动,调节医学科技成果应用中产生的利益关系,抑制医学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而作的特殊目的的部门法划分。医学创新法律制度是指为医学科技活动和科技管理提供民主、科学的规则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法律体系结构的开放性为法律内容的发展留余了空间,可以适应新生的社会法权关系的法制化需要。而医学创新法律制度这一特殊卫生法律部门的出现,正是以此类客观存在的新型社会关系为基础,应其特定的法律调整需要而产生的。因而,卫生法律部门的合理划分,同样也必须遵循以现行法律为主,兼顾即将制定的法律这一重要原则,将医学创新法律制度单独列为卫生法律部门。医学创新法律制度,目前主要包括人工生殖技术法律制度、器官移植法律制度、脑死亡法律制度、基因工程法律制度、安乐死技术法律制度等一批迫切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

门卫制度篇7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目标,坚持“政府牵头、公众参与”和“属地管理、重心下移”工作原则,全面落实城区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工作责任制,切实改善沿街市容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工作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实施范围和内容

(一)实施范围。

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区域范围为城区临街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经营户、住户等门前区域,横向以门面和建筑物、围墙、栅栏的两端为界,纵向以临街人行道侧平石为界或由城管部门指定,立面至产权范围内建筑物高度为止。

(二)具体内容。

1.卫生保洁。

(1)做好责任区域内环卫保洁工作,室内配备垃圾桶,做到垃圾不出门。(2)责任区范围内做到地面无积水、油污、痰迹、果壳、纸屑等垃圾。(3)门窗、橱窗及建筑立面无乱悬挂、乱张贴、乱涂写,店面广告、遮棚布无破损。(4)垃圾实行袋装化,并按规定时间、地点投放。(5)劝阻、制止、纠正、举报他人在责任区范围内乱扔倒、乱涂写、乱便溺、乱吐痰等破坏城市环境卫生的行为。

2.秩序维护。

(1)不得跨门(窗)经营。(2)门前车辆按指定方向停放,摆放整齐有序。(3)不乱搭乱建、不乱堆乱放,不搭桌设座。(4)在责任区内劝阻、制止、纠正、举报他人乱停车辆、乱设摊点、堆物作业等影响城市市容秩序行为。

3.绿化管理。

(1)保护责任区内树木及花草不受损坏,禁止攀折门前花木。(2)保持门前绿地、花坛、树木洁净,不乱倒垃圾、泔水等。(3)禁止利用树木晾晒衣物、吊挂物品。(4)劝阻、制止、纠正、举报他人在责任区内乱折树木、践踏绿地等破坏城市绿化的行为。

三、工作步骤和任务

(一)宣传发动阶段(8月10日——8月30日)。

1.制定《城区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整治规范工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2.分别召开市、区(管委会)两级专题协调会,对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3.统一《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书》制作样式。

4.做好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的宣传发动工作,采取上门走访、发放资料、媒体宣传等各种形式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5.与城区临街单位、商住户签订《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书》,并将责任书悬挂在指定位置进行公示。

(二)集中整治阶段(9月1日——9月30日)。

1.对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查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措施。

2.组织城管执法、工商、卫生、公安、街道等相关职能部门成立联合整治工作小组,根据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书的内容对城区沿街单位、商住户违规行为进行联合整治。对违反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书内容的行为,采取“递进式处罚”模式,第一次教育警告,第二次实施处罚,对屡教不改、情节严重的,工商、卫生等部门将其列入不良记录档案,作为评价经营户诚信的依据。对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单位和个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通过新闻媒体对集中整治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对影响市容环境的反面典型进行公开曝光。

4.组织相关单位对整治工作进行督查,并通报结果。

(三)成果巩固阶段(10月8日——10月30日)。

1.建立、完善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各项长效管理机制。

(1)建立完善教育机制。加大对经营户的宣传教育,建立定期上门走访制度,及时了解经营户的思想动态,教育经营户严格遵守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

(2)建立完善预防机制。加强源头管理,完善部门联合审批管理制度,及时制止有可能造成违规经营现象的行为;建立环卫上门收集制度,要求临街各单位、商住户配备垃圾筒,并对产生的垃圾进行定时收集。

(3)建立完善巡查机制。加大日常巡查管理力度,采取“定人、定时、定路段”方式,及时发现、纠正各类违规行为。

(4)建立完善查处机制。加强调查取证工作,采取拍摄、录音、记录等方式固定证据,确保执法公正性和严肃性。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整合部门工作优势,提高执法效能。

2.做好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整治规范工作总结。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城区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整治规范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副秘书长担任组长,各相关责任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加强对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整治规范工作的指导协调、检查考评。整治工作由区、区和管委会牵头组织落实,两区和管委会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根据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责任,建立相应的工作组织和工作制度,明确相关单位职责任务,全面督促建设、城管执法、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以及所属街道开展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整治规范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各相关责任单位要进一步明确任务,切实落实相关职责,确保整治工作任务落实到位。(1)市城管办、市创卫办负责统一制定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书样式。对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整治规范工作进行总体指导、协调、督促、检查。(2)市城管执法局负责指导、督促两区一委城管执法部门加大对违反门前市容环境卫生行为的处罚力度。(3)市城建委负责指导、督促两区建设局落实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工作。指导、督促环卫部门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定时上门收集袋装垃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4)市工商局负责指导、督促两区一委工商部门依法取缔无证照经营活动,配合职能部门对违反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整治和规范。(5)市卫生局负责指导、督促两区一委卫生部门加强对城区餐饮业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管,依法取缔无证经营和不规范经营。(6)市公安局负责指导、督促两区一委公安部门,对在集中整治活动中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依法为开展整治规范活动提供保障。(7)街道办事处负责协同职能部门落实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工作。开展“门前三包”的宣传、劝导、检查、考核等工作。健全和落实文明经营管理制度和措施,协助环卫部门搞好辖区内环境卫生。

门卫制度篇8

今天,省财政厅在这里召开全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会议,各地财政、卫生部门的有关同志共同来学习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也是财政部门与卫生部门在更广阔的领域、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合作、配合的良好开端。刚才,林处长已经就开展这项工作的背景与目的意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工作遵循的原则和要求进行详细的阐述,我代表全省社区卫生管理者,借这个机会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收支管理、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管理机制,促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对财政投入的项目进行绩效分析与评估,建立科学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提高财政资金投入的效率与效益的重要途径。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在各级财政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的情况下,省财政厅开展这项工作,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概念上来说,绩效评价是指对组织或个体行为活动的效能进行科学测量和评定的程序、方法、形式的总称。它作为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在绩效管理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目的,一是了解各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置现状和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完成情况,二是了解城市社区卫生财政支出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率情况,特别是通过比较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和各级医疗机构常见病种的诊疗费用,调查市民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收费情况及市民对卫生服务的满意度,综合评价市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效益、效果和公平性,为制定科学的城市社区卫生财政投入、支出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三是促进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高质量、降低费用、便民利民,推动城市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应该说这也是与社区卫生管理的目的是一致的。到会的卫生部门的同志都知道,最近两年,随着政府对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视、财政投入的增加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卫生部门本身已经开始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评价工作。我们强调三级评价:政府对卫生管理部门的评价、卫生管理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评价以及卫生服务机构对其医务人员的评价。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与效益,与财政部门开展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一致的。

二、准确把握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经过国内外几十年实践证明,是方便、价廉、安全、有效的卫生服务提供形式。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非常快,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从我省的情况看,近年来,各地认真落实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启动运行机制改革,社区卫生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成。全省以街道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98%,城市人口覆盖率97%。各地市、区两级财政安排2亿多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套,加强了硬件建设;省财政扶持苏北苏中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设备配套,极大地改善了社区卫生服务条件。二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得到增强。各地坚持按照“六位一体”的要求,整合卫生资源,完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全省95%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提供综合卫生服务。同时,着力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主动上门提供服务,12个省辖市推行了团队服务和责任医生制度,70%以上的街道实行了网格化健康管理。居民在社区门急诊人次和预防保健服务人次占总量的比例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8%和34%。三是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取得进展。各地认真贯彻省政府有关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努力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良性运行机制的部署,积极开展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全省已有22个区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努力改变“以药养医、以医养防”机制,维护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有43个区实行了基本药品零差率和低差率,减轻了群众的药品费用负担,居民在社区门诊均次费用比三级医院低54%,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宏伟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惠及全体居民的战略部署,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在全面启动和整体推进,近期5项重点改革任务,每一项都与社区卫生服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区卫生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罗志军省长在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各地要坚持维护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的改革导向,保障群众(来源:文秘站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护和增进群众健康。通过改善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逐步提高公共卫生经费水平等方法,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让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同时,要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严格资金使用监管责任制,保证使用效益,确保资金用得清楚明白,投入效果达到预期、超过预期。按照这样的要求,今后一段时间,各级卫生部门的同志都要牢牢抓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认真贯彻落实去年省政府扬州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完善体系、规范管理、良性运行、巩固提高”的要求,推动城市社区卫生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一是切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目前,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基本建成,突出的问题是标准化建设程度低,服务能力还不够强,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此,各地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机构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与水平。二是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落实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实施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是维护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的治本措施。为此,我省决定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所有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以医养防”机制,消除靠医疗服务收入维持运转的弊端,切实维护公益性质,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防止低效率、养闲人。这是今年我省社区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社区卫生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志。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顺利实施基本药品制度奠定基础。国家已经明确从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底前,启动3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实行省级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建立基本药物使用财政补偿机制,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为此,各地要认真学习和正确把握五项重点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充分利用我省43个区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使用的良好工作基础,以省辖市为单位,建立社区基本药品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搞好科学测算,协调财政部门制订和完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的财政补偿政策,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正常运转,老百姓能够得到预期的实惠。四是积极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医改的重点任务之一,各地卫生部门要切实规范服务行为,不断提升项目运行质量。特别是要根据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条件,按照省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结合本地投入水平和公共卫生工作实际,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明确服务内容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保证项目落实;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绩效考核的标准和方法,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充分发挥考核结果在激励、监督和资金安排等方面的作用。

三、协调推进绩效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刚才林处长已经讲到,今年省政府第一次将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列入省政府的重点工作,充分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省政府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省财政厅为做好这项工作,专门请全国财政管理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知名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证,在部分地区开展了调研,并在扬州市、连云港市、昆山市等市进行了试点,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次培训班,有关领导和专家还将就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以及评价工作的其它组织工作进行详细的解读,希望各位同志,特别是卫生部门的同志能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本次培训班的精神,结合社区卫生管理工作实际,准确理解每一项指标的含义,弄清相关表格的填写要求。对于不理解的地方,要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培训机会,弄清楚,理解透。如有个别难以提供的指标,也可以提出来,请专家和财政厅领导的研究,统一解决的办法。

门卫制度篇9

根据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我区为全省首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单位,年初辖区所有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步实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中公立机构在省统一招标的基础上,以区为统一采购单位,统一签订购销合同、统一结算费用、统一确定配送企业;民营机构采取统一目录(品规)、统一价格、分别采购、政府补助的方式。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建立基本药物使用财政补偿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认真制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是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着力推进的五项重点改革之一,是要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群众公平享有安全、有效、必需、廉价的基本药物,促进健康公平。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基本药物制度的有关政策文件,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制定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具体方案,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如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二)实行基本药物招标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要求由省指定的药品集中采购机构公开招标采购,并由省通过公开招标遴选配送企业。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在省级招标平台中标药品生产企业中遴选药品和配送,并以区为采购单位,签订购销合同,确定配送企业;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同步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省级招标平台确定的药品品规的基础上,由各民营机构自主采购。

(三)严格执行基本药物价格政策。国家和省规定基本药物目录共599种。基本药物实行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形成统一的药品采购价格(含配送费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采购价格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步实施基本药物统一价格销售。

(四)完善基本药物使用财政补偿机制。区财政部门对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省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财社〔〕132号)和《市政府批转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府〔〕149号)等文件精神,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良性运行机制,要按常住人口,核定任务、定编定岗,核定经常性收支,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机制。

(五)完善基本药物医保支持政策。按照国家要求,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继续鼓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过渡,引导参合人员首选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六)强化基本药物使用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督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认真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强化对基本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按照省要求,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实施45天后,除基本药物目录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再使用其他药品。少数慢性病人的特殊用药,可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双向转诊,由二、三级医院提供。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符合基本药物储存条件的卫生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备具有药学专业资格技术人员从事基本药物管理,特殊基本药物必须严格按规定保管。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教育,按照基本药物临床用药指南和处方集的规定,规范使用基本药物。

(七)城区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按“统一目录、统一品规、统一价格、自主采购、政府补贴”的原则,辖区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省级招标平台确定的药物品规,自主采购药品,并按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形成的药品采购价格进行销售。政府对其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偿。

三、进度安排

年1月20日起,辖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组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药品供应保障、基本医疗保障等多个体系建设,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根据省市的要求,我区成立实施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由区政府办公室、卫生、发改、监察、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审计、物价等部门组成,统筹组织实施我区基本药物制度,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同时我区设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专家小组,负责对基层医务人员和居民群众使用基本药物释疑并向上级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具体实施、监督执行情况和落实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政策。

(二)明确职责分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涉及面广、影响大、环节多,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强指导,各司其职。发改部门要分析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平稳过渡和衔接。卫生部门要牵头做好方案的制定,完善基本药物使用和管理流程,严格执行全省统一的招标采购配送和价格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监督基本药物制度各项规定落到实处。财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行。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规定,按常住人口核定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配合做好有关政策的调整和衔接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基本药物质量的监管。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基本药物价格执行情况的检查。宣传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

门卫制度篇10

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是由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引发的一项重大改革,是重新构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实践。这项改革将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改革任务有机衔接,在基层首先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并作为公共产品向人民群众提供,对于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在继续巩固完善32个试点县(市、区)综合改革成效的基础上,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全面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实现目标和实施范围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照国家和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彻底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综合改革,加快建立一个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实现目标:通过推进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药品、保障制度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全面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并从降低药品价格和改善服务中得到明显实惠;医务人员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实施范围:全省所有县(市、区)和淮南毛集实验区、六安叶集试验区、池州九华山风景区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二、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

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由所在县(市、区)卫生部门统一管理。

依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工作任务,结合服务人口及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情况,合理核定需要的人员编制,由编制部门实行总量控制、集中管理、统筹使用。

乡镇卫生院编制按乡镇户籍人口1‰实行总量控制,并分类核定。医药卫生类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得低于编制总额的8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执行《安徽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皖编办〔〕26号)。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的人员编制,仅作为其聘用人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政府负责保障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

(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由县级卫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招考或民主推荐的方式选择聘用,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期满考核不合格的,重新选聘。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医药卫生类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岗位数的80%。实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不具备执业(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进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所有具有竞聘资格的人员,由县级卫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定期考核,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符合分流安置政策范围的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

(三)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

根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科学核定承担的工作任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根据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口数量、服务质量和服务半径核定;基本医疗服务任务根据前三年医疗服务平均人次数、收入情况,并综合考虑影响医疗服务任务的特殊因素核定。

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动态更新、便于操作的工作任务考核机制。卫生部门组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财政、人社(人事)等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

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依据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管理岗位任务和绩效工资制度的要求,制定内部分配管理办法,定期组织对职工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个人收入挂钩。绩效工资起点时间从年10月1日开始执行。

鼓励各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奖惩机制。

(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国家和省确定的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有关规定。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由省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零差率销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库存药品全部按进价销售,且不得高于国家指导价和省采购价。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确需配备使用其他药品的,应按规定在我省确定的补充药品范围内选用。

(五)推进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支出,由县(市、区)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同时,探索发挥医保基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作用,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当地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收支全部纳入县级国库支付中心管理。

按照不超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年业务收入的1%比例计提医疗风险基金。

(六)推进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改革,建立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对所属行政村卫生室实行人员、业务、药械、财务、资产等一体化管理,逐步建立严格的村医服务准入制度,优化队伍结构,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省确定的补充药品,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

政府对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给予补助。按行政村农业户籍人口数核定补助标准,即每1200个农业户籍人口每年补助行政村卫生室8000元,补助资金由省财政统一安排到县,再由县落实到村卫生室。各市、县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补助。

三、改革的实施步骤

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改革实施主体的责任,精心组织,扎实有序地推进改革。

(一)学习培训,制定方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改革文件,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研究政策,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围绕贯彻落实综合改革任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在此基础上,理清改革思路和方法,把握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二)清理库存、取消加价。卫生部门要抓紧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开展库存药品清理,2010年9月1日起取消加价,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

(三)定编定岗,竞争上岗。各级编制部门根据有关规定,逐县(市、区)、逐院确定和下达编制。卫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选聘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院长(主任)按照规定和实际需要开展岗位设置和报批工作。卫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竞争上岗各项工作。此项工作2010年10月份完成。

(四)妥善安置,确保稳定。各县(市、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符合分流安置政策的人员,对照政策规定进行逐人审核、确认,由人社(人事、劳动)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妥善分流安置。此项工作2010年12月底前完成。

(五)核定收支,落实补助。各县(市、区)财政部门会同卫生部门,依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量和人员编制情况,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和支出,纳入县级国库支付中心统一管理,并按月预拨经费,保障正常运转。

(六)绩效考核,兑现奖惩。各县(市、区)卫生部门负责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内部职工工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七)总结评估,检查验收。本次改革任务完成后,各地要及时开展工作总结,形成总结报告,并逐级上报。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要逐一开展考核验收。此项工作2011年1月份完成。

以上步骤,各地结合实际,可同步开展,也可交叉进行。

四、改革的保障措施

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各市、县(市、区)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大局出发,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大意义,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扎实实将各项改革政策贯彻落实到位。鼓励各地按照本实施意见和配套文件的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落实改革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

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各市、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各级编制、发展改革、卫生、财政、人社(人事、劳动)、物价、药监、纪检(监察)、组织、工会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保证改革顺利实施。各县(市、区)要组织相关部门成立联合办公室,对核定编制、岗位设置、竞聘上岗、分流安置等阶段中需要审批的事项,集中审批,加快进度。

(二)加强财力保障,强化资金管理。

各级政府要切实保障改革所需资金,确保各项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各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切实做好资金调度和经费保障工作。要规范并公开县级国库支付中心办事程序,优化资金拨付流程,切实加强监管,明确办理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有效,严禁挤占、截留、挪用。

(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规范运行。

各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深入基层,加强对改革各环节的检查指导。各县(市、区)都要实施包保责任制,对每一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明确一位县里的副局级以上干部包干负责,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和时间要求扎实推进,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确保体制机制顺利转型,确保社会稳定。

要建立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欢迎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竞争上岗、分流安置等方面进行监督。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改革各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全程参与、全程跟踪、全程监督。要认真受理人民群众的举报和投诉,及时发现、立即纠正和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四)强化工作责任,确保社会稳定。

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确保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和省里的政策,强化稳定工作责任制,全程跟踪,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能因为改革影响正常医疗工作秩序而引发不稳定,不能因为药品供应断档而引发不稳定,不能因为竞聘上岗操作不公开透明而引发不稳定,不能因为分流安置政策落实不到位而引发不稳定,不能因为资金拨付不及时到位而引发不稳定,不能因为宣传导向失误而引发不稳定,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教育引导党员提高对改革的认识,增强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各县(市、区)卫生部门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做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改革的主要任务,提出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党组织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和党员的岗位特点,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改进医德医风,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