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初一十篇

时间:2023-03-26 09:02:23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初一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初一篇1

1、前几天老师推荐我们买了一套名著,其中有一本鲁迅先生所写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对着这个题目想了好久。《朝花夕拾》是鲁迅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鲁迅先生幼年时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仿佛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添加了一种风韵,而那似有似无的清香则更加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2、虽然我还很小,只有十几岁,可总喜欢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对现实中的一切,我往往采取一种漠然置之的态度,没有对理想的渴望,没笔记情的迸发……只有当我沉浸在对童年的回忆中时,我的全部热情才会真正苏醒,火一般地燃烧起来。每当这种时候,我就会一动不动地凝视着天空,房顶,或随便什么地方,长久地踱着步。我的灵魂深处会突然爆发出一阵奇异的颤抖,血,涌上了我的脸,快乐,童年的快乐,那样神奇的回到了我的身上,在迷人和晕眩之中,我仿佛又变成了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宽阔的训练场上挥拍打球;夏天,在游泳池上泼水玩耍;金秋,在溜冰场上“欢快起舞”……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一件件永难忘怀的事情,这一切构成了我整个童年时代的回忆。小时侯,我会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一个错别字而举手,不到老师“投降”决不罢休:如今,即使老师写了一黑板的错别字,我除了在底下翻翻字典外,决不会有其他动作。

3、在读朝花夕拾之前,我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追忆以往的好友。然而,童年已离我们越来越远,留下的只是些鲜活的印象,倒不如仔细品读一下《朝花夕拾》,和鲁迅先生一起向往自由,回忆童年。

(来源:文章屋网 )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初一篇2

《朝花夕拾》语言洁净优美,亲切感人而且色彩纷呈。有的尖锐辛辣,有的质朴清新,有的精辟,有的机警。读它,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亲临了鲁迅先生孩提时代的地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朝花夕拾读后感及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朝花夕拾读后感及体会范文1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

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

朝花夕拾读后感及体会范文2这段日子总算是闲下来了,有机会浸入书中世界了。我欣喜异常,翻开鲁迅的《朝花夕拾》,进入文字的波涛中,触及先生的灵魂所在……

早闻鲁迅先生的文字是一把刀,锋利无比。今日之见,果然名不虚传,这文字,威力极强,深深刺入敌人的要害。

最喜《狗·猫·鼠》这篇文章,感叹其灵活的语言运用以及立意的深刻,时不时地向腐朽的封建统治和黑暗的军阀势力,施以“冷箭”。老鼠,一种弱小的动物,在动物世界里,属于弱势群体。它们,虽然迫于生活偶尔出格,但它们从不干些伤天害理的事,却常常遭遇“猫警官”们的“严刑逼供”,但无人愿为他们伸张正义,因为它们是弱者。被欺压,正常!

我不禁陷入沉思,联想到了那时的旧社会,军阀当道,租界遍地。社会的黑暗,腐朽落后。有千千万万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可有当局者探访民间疾苦?没有!那些贴着“正人君子”标签的统治者,只不过是一个个戴着这虚伪面具的暴戾剥削者。他们以要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为借口,大肆征集税收,搜刮民脂,来满足自己的私心,不管底层百姓的一片怨声载道。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虽然寥寥几页,却针针见血,发人深醒。在这个世界上,“弱肉强食”是亘古不变的”丛林法则”。佛家有云:“众生平等”。但在那个年代,依旧存在着腐朽的封建等级制度。老百姓处于社会底层,就如同鲁迅笔下的隐鼠一般不见天日;而军阀统治者之流的猫们却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依仗自己的强大,欺压善民。殊不知,他们也不过是一群欺软怕硬的无能之辈罢了。

如今我们正处于和平的年代,虽然没有当时的军阀统治,百姓也安居乐业了,相比当初人们的思想观念,“众生平等”的理念也渐渐地深入到人们的灵魂中。

也许是那个年代唤醒了现在人们的灵魂吧!

朝花夕拾读后感及体会范文3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写的一本从童年到青年心历路程的一本回忆性散文,共十篇。书中有回忆,有批判,有嘲笑,它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关怀现实的一面,更展现了最真实的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生于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是他第一次发表白话小说时的笔名。这一笔名根据鲁迅自己陈述的理由有三点:其一,他的母亲姓鲁;其二,周与鲁是同姓之国;其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童年时期的鲁迅阅读了大量的古书与古诗。

在“三味书屋”里,师从寿镜吾先生。在此期间,他接触了大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为鲁迅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鲁迅的少年时期,家道中落,鲁迅通过切实的感受感到了社会的残忍和冷酷。1902年,他东渡日本,在东京进了预备学校。

鲁迅一生著述丰富,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阿长与山海经》等文章就写于鲁迅在厦门大学的时期。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她真诚善良,给鲁迅买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是鲁迅笔下一个温暖善良的角色。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的形象似乎不近人情,强迫孩子背书,摧残孩子的天性,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孩子的压制。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时的一位老师,他正直热忱,不歧视同学,热心关注鲁迅的学业,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朝花夕拾》以平和,舒缓的笔调为我们娓娓道来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怀念,批判了当时黑暗迂腐的社会环境,给予了对现实的深切思考。从这些文章中透视着清末民初时期的生活画面,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读后感及体会范文4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

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

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

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

《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朝花夕拾读后感及体会范文5天气格外炎热,知了在树梢唤个不停。而我,却丝毫不畏惧那浓浓的暑气。因为,手中捧着一本《朝花夕拾》的我,已然沉醉在许多有趣的片段之中。在这本回忆性散文里,鲁迅给我们刻划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善良朴实的长妈妈,贪玩好奇的小鲁迅,和蔼方正的寿镜吾先生……但是,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鲁迅的父亲。

提起鲁迅的父亲,大家一定会想到《五猖会》这篇文章吧。在文中,父亲的形象是严厉、专制、古板和迂腐的。他会在孩子急切想去看迎神赛会的时候,忽然要求他背诵“无聊至极”的《鉴略》,令少年鲁迅万分扫兴和痛苦。虽然,父亲心中也不乏对孩子的爱,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扼杀了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在鲁迅心中留下了永远不能抹去的灰色。

在鲁迅的父亲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现代家长们的缩影。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在孩子身上倾注了爱和希望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我们经常会在培训班或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幕:家长怒目圆睁,或厉声呵斥,他们的孩子则可怜兮兮地坐在书桌前,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捏着笔在作业纸上踌躇着什么。这,便是现代教育对孩子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记得去年暑假,我不停地在课桌边为奥数而奋斗着。假期本应是孩子与大自然嬉戏,与花和树木作伴的时候,可我却被迫面对着一摞厚厚的作业本发呆。那天,我正陶醉在“明天去旅游”的美好畅想之中。忽然,一声厉喝把我从梦中惊醒:“这100道题你要是做不完,就不许出去玩。”无奈,我只好提起笔,又在草稿纸上涂抹着那些百无聊赖的数字。一直到夜幕已然深沉,我才颤抖地放下了手中的笔。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初一篇3

《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无常》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琐记》记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读书的经历。《藤野先生》怀念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藤野,并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范爱农》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挚诚怀念,寄予了对现实的思考。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初一篇4

王安忆说:“生命不过一场记忆。”谁又不是活在记忆中呢?《朝花夕拾》是鲁迅儿时与青年时的回忆。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关于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1《朝花夕拾》是鲁迅晚年时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但记叙的却是他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事,让我感受到脉脉温情,也透露出年少轻狂的童真。

阿长是鲁迅家的保姆,她和鲁迅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因为旧社会的习俗,阿长留下了许多看似迂腐的规矩:总喜欢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上下摇动,过年的时候要说“恭喜!恭喜!”,据说这和一年的运气有关,还要吃福橘……现在,我们过年的时候也要互相说:“新年好”,也要吃饺子,这是我们的传统,只是和一年的运气无关。

虽然鲁迅在为阿长踩死他心爱的隐鼠而怨恨她,但不久后阿长买来了他渴望的“三哼经”(《山海经》),这让鲁迅大吃一惊,他相信阿长有神力,长妈妈去世后,鲁迅还在为她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三味书屋里的先生是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严而不厉的人;鲁迅的父亲倒显得有些封建了,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鲁迅很期待这个赛会,可他父亲却让他背完书再去看。父亲并不理解他急切的心情,批判了旧社会的思想扼杀了儿童好玩的天性。可是,我羡慕鲁迅,他还能去看五猖会,我们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藤野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他不像另一些日本人对中国人轻蔑、讽刺,而是给了鲁迅更多关怀和鼓励,藤野先生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鲁迅把一根血管移了一下位置他都能看得见。

最后一个人物是范爱农,起先鲁迅很看不起他,他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了,他竟然连一个电报都不敢发,这让鲁迅很恼怒。但随着与范爱农熟识了,到他英勇就义,鲁迅对他的看法渐渐改变了。范爱农也许是自杀,他无法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立足,所以就去了阴间,希望在那里得到光明。

我们的童年也在渐渐逝去,不一样的年代,却有同样的欢乐,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朝花夕拾》吧!

关于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2寒假,我看了《朝花夕拾》这本书,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记述了鲁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是求学的历程。

在《狗猫鼠》中,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恨;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在《二十四孝图》中,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在《父亲的病》中,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作玄虚、勒索钱财、革菅人命的实质。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往事的回忆,有趣的童年往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时也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表现了鲁迅对艰苦劳动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告诉我们不要再回去那让人受苦的社会,更表现了对阻遏人民前进、折腾人民、损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让我们了解历史,感谢美好生活的由来。

关于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3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今年的寒假里我读的书中就有鲁迅的《朝花夕拾》。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这是我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捧起鲁迅的这本《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的生活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关于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4在来去如飞的世界里,在流云中,可曾有过这么四个字——“朝花夕拾”,在过去的时间里,踏着记忆的风尘,日暮中,拾着一枚枚闪烁的光芒,但在鲁迅眼中,那光芒总是在叹息中闪过。

鲁迅在散文集《琐记》中写到了衍太太,大家一定也有听过这名字,就以衍太太为例子,她是庇护鲁迅的,对小孩是温和的,但是,衍太太也是不关心小孩的,正因为这样,她才随意对待小鲁迅,看到鲁迅和其它小伙伴在一起吃冰时,她从未关心关照过他们,还对鲁迅说:“我记着,看谁吃的多。”衍太太说话也是有技巧的,从这么小小的三个字——“我记着”,就可以将自己整个好人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衬托出衍太太的温柔以及对小孩子的态度。还有一次鲁迅到她家中谈需要的钱时,衍太太就演戏说:“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衍太太还讲可以到大厨的屋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打住!总可以寻出珠子是什么意思?说明了衍太太是个表里不一的人,当我按衍太太的话去行事后,竟流言出鲁迅偷家中之物,衍太太就是一个搬弄是非的人,鲁迅骂人还真不带脏字话!《琐记》这文中就能明白鲁迅的讽刺,这是一个沉重的大石。

拾到的贝壳总是纯亮的,鲁迅的童年梦幻而又悠长。我小时候也有摘过桑麻,我喂蚕时,总得拿出几片桑叶的,那时我是开心的,如鲁迅一样,我的童年也是充满乐趣的,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我总能寻出自己的一些影绰绰的回映。

踩这卵石的路上,杂乱的碎花漫天飞舞,弯下腰,放慢脚步,总能寻到一股香,那便是杂琐中一点一点的碎花。

关于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5在这一次的阅读之中,鲁迅先生通过众多的侧笔之中,反应出了他那一个时候的封建社会时,中国的万分黑暗。

在《父亲的病》之中,幼小的鲁迅因为他的父亲病了,也迫不得已的根据医生的那十分稀奇的药单,去寻找这那些稀奇古怪的药品。鲁迅先生怕找错了药,受尽了人们的白眼。而世人们的那一份迷信,更是让小鲁迅感到十分的不解,也让那些庸医有了医失败了之后而脱逃的理由了。这里面也写出了封建社会时,人们草菅人命,只认钱,不认人的缺点。那些人命如同草芥一般的庸医,却也利用着那封建社会人们迷信的特点来解释自己的无能的医术,让人们信以为真,随意糊弄人。

在最后的那一个部分,人们都废尽了财产,去买人参给自己那只剩下几口气的父母亲,还天真的认为自己给父母几两人参,就是尽了最大的孝了。可他们却不知道,父母在死亡之前最想做的事情,却是想要再看他们几眼呀!从这里可以得知道,那些只有封建思想的人们将会是多么的无知迷信啊!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初一篇5

文章有一种纯粹而沁人心脾的美感,从技法的角度分析或许稍显多余。作者有颗丰富细腻而向往美好的心灵,愿它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变得粗糙麻木。每个人都有自己有哭有笑、有苦有乐的童年,鲁迅的童年是酸酸甜甜的――正如我们的童年一般。看完本文后,用我们的笔,写下我们的童年、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故事,名人名篇,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曾有人说,理性与感性不可共存,回忆与现实不可并在。我当时只觉得这是歪理。

而或许有的东西,正是可以从感情中映出理性,从回忆中揉出现实。于是我捧着茶,独坐在藤椅间,合上眼,如同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于是我与它邂逅――《朝花夕拾》。

一个人的回忆能有多久?而时间的长河,又能承载多重的回忆的行李?朝花夕拾,顾名思义,清晨开花,傍晚拾起,也像厚重的行李,到目的地再卸下。在书中,我回望作者曾走过的路――山啊、水啊,看作者独自一人,打开行李;仿佛又看到阿长冒冒失失地推门进来,将觅得的书摊在桌上;闰土携着欢快的笑,扯绳收起载了“猎物”的网;相传百草园有赤练蛇和美女蛇,可却怎么寻也寻不到,但却有着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嗡嗡作响。

多美好的回忆啊!如同茉莉香茶一般纯粹馥郁,又如同黄梅天的清雨,混合着黄梅戏的声响,吴侬软语醉人心。它是童年,清新而舒畅,如同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带着沁人心脾的海风席卷上来――

多舒服!蕴藏在心底的回忆,如同一曲悠长的竹笛,分外明媚、动人。

鲁迅,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在另外一个现实中:父亲端着一刀白纸黑字,指着叮嘱务必背出文章才可去“五猖会”;藤野先生递上一张照片,转过身去,肩膀微颤;父亲的病终究被庸医耽搁,阴阳两隔;好友范爱农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遭人迫害,落水而死……太多的离愁、太多的永别,催促着他前行,再往前行。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弃医从文的救国道路,活在完完全全的现实中――往前赶,再往前赶。

于是,大提琴的号角拉响了,理性迈着沉重的步伐,往前赶,前面就是天光呀!鲁迅终究,还是在这疾苦中,学会了成长,学会了承担,学会了思索人生。而我,也随着书香拨动琴弦,跟随着秒针的行走,一点点,随书成长。

只是成长的路上总有许多艰难困苦,于是我总会想到小时候:

去外婆的老家,白天摘瓜晚上看星,月色如水,星空美得如同梵高离奇的画布;

同父母一起去海边,观赏海天一色的美妙风光,发丝随风拂动,我面朝大海,念着“春暖花开”;

晒着阳光,捧着奶茶和书坐在实木地板上,袅袅婷婷的风抚摸柔韧的叶脉,叶片的斑驳在细腻清甜的纸页上浮动――

这些,都是我的童年。

虽然如今的我,离别过去,曾经的光阴成空;但满怀着遗憾的同时,我也努力争取,努力拼搏,也在努力地往前赶,一日复一日追赶着明天和成功的脚步。虽然童年会在时光的催促下与我们渐行渐远,但那一片片琐碎的记忆,却会永久闪耀在星空中,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路。而或许鲁迅先生也是这样吧,正如他所写的:每当夜间疲倦想偷懒时,瞥见藤野先生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又良心发现增加勇气了,再继续写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童年的美好他从未忘记,而正是这美好,鞭策了他,使他不断前行,想要重新追到那美好的晗光。

回忆,有时,也能激励人前行。就像我的回忆,鞭策着我――我曾经的成功不但标志着过去的荣誉,也证明着我能够做到“厚积薄发”的实力。我需得更努力,去重新创造曾经的荣耀。人生如此:也请让我们一起,捎带着回忆的芳香,踏上我们奔向明天的希冀旅途。回忆代表的不只是过去,更是你一个时代的总结。回忆很美,曾经的时代很好,因此,我们将要更努力地再去创造出如此好的时代。

甚至更好的时代。

晨开的花,或许傍晚就已经凋谢;童年的笑,少年的乐,也随风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中。但记忆中的芳香不变,模糊的行李或许也可以陪你很远很远,只要你用心保管。这平添的迟来的成熟风韵,正如同感情中映出理性、回忆中揉出现实的绝妙好辞。品味曾经,追求未来――时间刚刚好,准备刚刚好,努力刚刚好――嘘,你听到了吗?前方天籁般的呼唤。你又闻到了吗?那茉莉花的馥郁清香。

你好,回忆;你好,未来。

你好,《朝花夕拾》。

老师点评:

虽是读后感,却可以用一个“美”字来形容:文字的锻造很美,回忆的感悟很美,远方的未来很美。题目中两个短语“携带回忆”“奔向远方”用得很好,不但概括了所读文章的内容――既有鲁迅对童年的回忆,又有本文作者对自己童年的回忆,而且渗透了作者自己独到的感悟――不忘过去,创造未来。好的书籍是用来细细品味的,好的文章是用来让人享受的,这些你做到了。(曹红梅)

同学印象:

何S儿是一个学习刻苦、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阳光女孩。她喜欢用文字记录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和点滴心情,这或许是她排遣烦闷的最好方式。每当写作时,她就会沉浸于文字之间,行云流水般写出优美又感人的语句。我们都熟知她的作品。各个类型的文章她都驾驭得很好,也总能赢得老师的好评。这是我最佩服她的地方。她说,她长大后想当一名作家,这是她的梦想。我觉得很有可能实现哦!加油S儿!向着你近期的每一个小期望进发,向着你的作家梦奋力追赶吧!

写作感言:

我已经是两次看《朝花夕拾》,第一次是在初一,第二次就是初三。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初一篇6

一、《野草》灵魂的炼狱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不同于作者的其他作品, 这部集子是在鲁迅经历了革命队伍的分化之后,再次陷入沉默时期所创作的,不同于第一次沉默期的逃避与陷入故纸堆, 这次作者把对现实的困惑与绝望沉入灵魂的最深处, 作品是对自身的自我追问与拷问。因此,《野草》是一部沉潜的心灵体验之作,是唯一一部写给自己的书。

(一)深重的空虚

有人说《野草》是一种独语,而笔者认为它是鲁迅精神与心灵的炼狱,在这里,鲁迅经历了灵魂的挣扎与历练。鲁迅曾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鲁迅《野草题辞》的开篇语,或许也可以当作对这座炼狱的一个说明。

空虚在《野草》中并非指无,而是作者难以名状的煎熬与苦痛。这里的空虚至少蕴含以下两重含义:首先,鲁迅是一名有思想的战士,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社会沉重腐朽的封建性及国人精神的劣根性,并对之深恶痛绝。可以说,鲁迅在战斗中所产生的所有决绝的抵抗与深沉的悲悯都源于这种发觉与憎恶。而社会的封建性与国民的劣根性不是具体体现于一人、一物、一事, 它们已经变成了厚重的历史积淀与国民的集体无意识,是作为国民日常生活的常态,无处不在却也无影无形,这就是所谓的无物之阵与空虚。可见,这种空虚是负载着几千年来国家与国民的深重顽疾与创痛的。其次,鲁迅的灵魂深处是孤独的, 这种孤独来自坚忍地独自承担艰巨的促使国人觉醒与自救的工作, 也来自鲁迅自身深刻的生命体验, 这是一种更深层的形而上的思索与探究。鲁迅从存在层面深切体会到个体生命生存境遇的虚空与无着, 灵魂的漂泊无依与无可归属。正如《影的告别》中写道: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意去。这是对现实和未来所有既定秩序和法则的彻底拒绝,最后只能彷徨于黑暗之中。这种空虚和彷徨在《腊叶》《希望》等文中均有或隐或显的体现。这些都促成鲁迅生命深处深切的虚空感。

(二)浓烈的绝望

面对这样的炼狱既藏污纳垢、倾轧灵魂又无形无影、无所附着,鲁迅首先生发出绝望的呐喊。所谓绝望,并非可以从其字面来理解,它是鲁迅于炼狱中辗转挣扎的思想结晶。

藏脓裹血的社会是一个坚固的庞大营垒。欺压者自然要拼命地从被欺压者身上攫取他们想要获得的一切利益, 因此他们无所不用地压榨,索取。而作为压榨与索取的保证,他们一方面通过皮鞭强迫管制被欺压者以使之被动地顺从, 另一方面从灵魂深处进行阉割, 使他们相信命运本该如此从而主动地顺从。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的奴才形象,成天劳作辛苦却始终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唯一的发泄就是向人发牢骚,借此希望得到同情,而从来没想过反抗,反而帮主人赶走要救他逃离黑暗的猛士。奴才的不觉悟才是社会或国人命运最悲惨的根源所在。被阉割了灵魂的广大民众甘心做奴隶, 并为做好了奴隶而沾沾自喜,他们已完全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与灵魂,更不要说反抗与斗争了。他们完全被彻底地同化了,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他们都实实在在地成了欺压者的帮凶与同伙, 共同建立起关押他们身体与灵魂的铁屋子。这样的情形不能不使少数灵魂尚且独立而清醒的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而又深感绝望。而鲁迅作为一名清醒的革命者,更是深刻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因此,《野草》中很多意象都是诸如死尸黑暗孤坟地狱等令人惊悚而又绝望的事物。

由此可见,《野草》没有像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样,总是为不惮于前驱的勇士摇旗呐喊,总是在黑暗的笼罩中透露出点点的光亮,给人以希望,而是多多少少透漏出自己看透一切之后的虚空、孤独和绝望的内心深处悲凉的体验, 如同炼狱般焦灼痛苦,在黑暗中舔舐自己身上的血痕与伤口,而这才是鲁迅最真实的灵魂与血肉。但作者并没有在绝望中沉沦,而是选择了反抗绝望。如在《希望》中,作者面对死气沉沉的现实,表示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二、《朝花夕拾》灵魂的憩园

相对于《野草》中作者灵魂的孤独彷徨与无处安放,《朝花夕拾》正是作者苦苦追寻的心灵安放的憩园。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结尾鲁迅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也可以说,这是作者心灵深处的呼唤,是他在受到种种外界的磨难之后追寻的灵魂的向往之地。

(一)重提的旧事

鲁迅的《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带露折花, 色香自然要好得多, 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它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朝花夕拾》是对鲁迅以上自叙很好的阐释与例证。他不要带露折花,这样固然新鲜,但却绝没有经过岁月的沉淀与过滤之后才能生成的绵绵情愫与深长意味,而后者正是鲁迅孜孜以求的。《朝花夕拾》即体现了这样的追求。

这部散文集所收集篇目均是回忆性叙事与书写,有的回忆童年纯真生活,如《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有的纪念逝去或别离的亲友,如《父亲的病》《范爱农》《藤野先生》等。这些记事记人的文章均是经过时光筛选、过滤甚至提升了的表现型再现, 是作家对往事与旧人的重新发现与书写, 作家以爱的眼光穿过时间的隧道深情注视往事与亲朋, 在某种程度上对往事做了修正:去掉恶而张扬美、善。它们不再是真实准确的人、事,而是融入了作家深厚情感的抒情化表达,是承载作家美好理想的乐园。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枯燥无味的私塾生活被自由自在的童年趣事所淡化;《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的愚昧与迷信都浸润在长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慈爱之中,留下的是我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所以,整部集子呈现出来的是少有的温馨与纯净。

(二)体味生命的纯真

《朝花夕拾》是鲁迅灵魂一个宁静的憩息地,是作为战士的他一次难得的精神休息。所谓休息并不是说没有了对生命与人生的深刻洞察,而只是进行了方式的置换: 以追忆与体验代替思索与批判,这是一种更自然与沉潜的方式,也更接近生命的本真状态。

《朝花夕拾》中的许多篇(如《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琐记》《父亲的病》等)是以儿童视角进行叙述的。儿童视角,是一种独特的文本叙事抒情视角, 它有着儿童特有的稚拙与天真,透过这一视角,世界显得纯净、真诚。鲁迅正是通过这一视角, 在回忆中体味人生,这时的生命样态是纯真的,它不仅指个体的儿童时期,更指人类的童年状态,可以说,这样的纯真生命是鲁迅期待的理想生命形态,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鲁迅在以这样的生命形态对抗与抵制现实的黑暗,而这种抵制是暗暗的、不动声色的,甚至给人以轻松愉悦感。

鲁迅体味生命本初的纯真是以闲话风的形式进行的。所谓闲话风,是相对于独语体而言的。闲话,即作者与读者平等地进行心灵沟通与对话,作者袒露自己的心灵,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朝花夕拾》中,鲁迅通过对个体及人类童年纯真性的体味与感悟, 呈现给读者一个久藏的未被现实黑暗沾染与侵蚀过的纯净心灵世界, 使读者认识到作为战士的鲁迅灵魂的另一面,也通过这样的呈现, 唤起读者对人类纯真天性的感悟与思索。可以说,鲁迅在宁静的憩息中以温和的方式唤醒与救赎国民的灵魂。

三、一以贯之的精神操守

鲁迅终究是一个战士,是天性如此,也是责任使然。战士的使命使他始终关注古老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性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民众尤其是下层民众的生存,他直视甚至逼视社会的黑暗与国民灵魂劣根性, 企望做深入彻底的发掘与剖析,以唤醒民众自身的觉醒,疗救自我、疗救时世。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鲁迅从未放下他的匕首与投枪,从未停止过战斗。同样,在貌似风格迥异的《野草》与《朝花夕拾》中,依然贯穿了批判精神。

《野草》明显不同于鲁迅称之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的杂文,也不同于具有鲜明批判性与讽刺性的小说。《野草》是独语,却是有震慑力与攻击性的独语,它沿袭了鲁迅素有的批判精神。它深入至作家的灵魂深处且将灵魂剖露给人看, 让读者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作家灵魂与黑暗的搏斗与厮杀,也看到作为对手的黑暗的强大、暴戾与空虚, 从而震撼每一个饱受同样折磨想要抗争的灵魂,使他们获得进行抗争的动力,也力图震撼每一个尚处于昏昧而不自知的灵魂, 使他们可以得到觉醒。

这反抗是渺茫的但又是义无反顾的、决绝的。就像《过客》中的行路人,他知道前面是坟,坟前面是不可知,但他仍要继续前行,摒弃人间的温情,因为他知道恶浊中的温情只能拖他进入恶浊,带着自己的伤痛与疲惫,执拗地前行。这是鲁迅的姿态决绝地反抗,不计后果。在《这样的战士》中, 他拿着投枪, 面对一切的打压排挤与软化诱惑,毅然决然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但他举起了投枪。他微笑, 偏偏一掷, 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他忍受着众多的不解与孤独,在无物之中老衰、寿终,这正表明了作者最坚决的拒绝与反抗,而这种反抗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的。我生于黑暗,彷徨于明暗之间,黑暗又会吞并我,光明又会使我消失。我是黑暗之子,身心均带有黑暗时代的烙印却向往光明,因此,我要摧毁这世界连同世界中的自己来换取一个光明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不再有我的任何痕迹,因为任何痕迹都会使光明重新笼罩上黑暗甚至重新被黑暗吞灭。

由此,《野草》中作者的心路历程便很清晰:作者身为战士,敏锐地洞察到了现实的欺骗与腐朽,因此,作者拒斥现世存在的一切既有秩序,留给自己的却是无边无际的空虚与绝望, 在绝望中啃噬自己的灵魂,承担全部黑暗,最后自我毁灭。这里的空虚与绝望绝不是一无所有与彻底的消沉,而是一个更大的有的境界。就像《墓碑文》中所说: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作者在《题词》中写道: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作者承担一切,甚至自我毁灭之后,相反的却是微笑坦然歌唱,因为由此便进入了一个更生的时代。这正是作者彻底的战士斗争精神的体现。鲁迅曾自己总结说: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朝花夕拾》明显不同于《野草》,它清新自然,充满童年趣味,这在鲁迅的创作中是难得一见的,是鲁迅灵魂柔软与温情一面的展现。将它放在鲁迅的创作谱系中进行考查, 自然会发现其新意与深意。《朝花夕拾》中,一类型作品是鲁迅对于童年美好生活与亲友美好品质的书写, 有意展现出一个纯真的生存境遇。如《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让我们感受到了雪天捕鸟的快乐, 感受到的是久违的属于童年的无忧无虑。可以说,这是在拒斥黑暗现实的同时努力建造与守护人类心灵的净土,是作者埋藏在心底的精神家园。再如《范爱农》中,范爱农从一而终的斗争精神, 一生落魄不得志但从未改变其政治理想, 就连死后都保持着直立傲然的姿态。这样的革命者,正是鲁迅所钦佩的;《无常》中,作者回忆了儿时迎神赛会的情景,以记忆中的纯净美好来反衬现实的污浊不堪,以无对抗有:即以没有污秽、冷漠、麻木的世界对抗现实世界的污秽、冷漠与麻木。从这个角度来看,《朝花夕拾》中的温情与纯净恰恰是鲁迅别一种反叛、对抗现实的方式。其中的另一类作品,在温暖与柔情的包裹中还是可窥见鲁迅一贯的批判与战士精神。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可以感受到了长妈妈的朴实与善良,但在长妈妈身上,也有让作者很无奈的迷信和落后。在《父亲的病》中,看到了民众对西医这一外来事物的排斥, 顽固地认为西医不仅包治百病,而且可以起死回生,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初一篇7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们南方现在是难得看到飘雪的。记得小时候,德阳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这是“不乖”的表现。回想起来,如果现在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我正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初一篇8

李珊珊

书,一个多么神圣的字眼,它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我的生活、丰富着我的精神世界。从小到大,我的生活都离不开书,从小学教科书、辅导书、《格林童话》、《葫芦娃》到《读者》、《青年文摘》、《最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在书的世界里,我总是感觉时间过得那么快,在书的海洋里,我总是自由自在的翱翔。那种感觉,像风掠过手指尖......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人生离不开书,人们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成熟,生命因享受读书而精彩。这正如高尔基所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一位睿智长者,它引领人们在读书中品位人生,享受人生;它指导人们在阅读中感悟人生,挑战人生。古人云:书中日月长。书中有秦汉的冷月,唐宋的乐舞,明清的悲歌,将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尽展眼底。在有月或没月的夜晚,去会见曹雪芹,去拜访罗贯中,去聆听鲁迅大师的教诲,瞬间完全进入了心灵被净化的状态。

重拾《再别康桥》,进入那充满诗意和旋律的世界: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说他的“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他说,一个人在康桥整整有一年,也许由于孤独,他慢慢发现了康桥,发现了诗,甚至发现了自己。那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那回环不已的旋津,尽管轻柔而飘逸,但也隐隐地流溢出一些凄苦、悲凉。

回忆鲁迅,回忆《朝花夕拾》,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那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读优秀书,做高尚人”,走进名著,从名著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有助于我们素养的提高。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一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不禁让人感叹:“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多么凄惨啊!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读完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又给我另一种独特的感受。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装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我喜欢这本书,因为真实,扣人心弦;因为真实,令人坦然;因为真实,所以难能可贵。我们一辈子也许没有勇气像三毛一样,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许没有毅力像三毛一样,坚持走完自己选择的道路;所以我们更加应该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以前我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重要,因为拥有生命,什么都可以从头来过;生命的消逝,意味着所有的陨落。可是对于一对经历过生活最恶劣环境的伴侣来说,生命已经并非原来的意义了,它升华到了另外一个高度。三毛与荷西在沙漠的考验下,已经融为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对方如似自己的生命一样,或者说对方就是自己的氧气一样。三毛最终回归到了荷西的世界里,这也许是三毛选择离去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初一篇9

三年时光,因为你,很充足;

三年末了,只想说,谢谢你,为我助跑!

——题记

活力的九月,带着孩子的稚嫩蹦跳着进入初中校园——美好。空空的教室只有你一个人,我立正,喊道:“老师好!”你抬起头,几丝卷曲的黑发滑了下来,你先是一愣,然后笑了,笑得很好看,“早!”然后点了点头让我进来,然后一个词语定格:漂亮。

在漂亮的你的指导下,我快乐地进入了初中的生活。

记得你对我说,要做一辈子的读者。我理解为:多读书。于是开始大量阅读。

我读到了许多:《朝花夕拾》中,鲁讯笔下对童年的温馨回忆,对黑暗现实的理性批判;《海底两万里》中,尼摩的正义,以及海底奇异的风光;《水浒》中,那108个侠肝义胆的好汉们;《红楼梦》中,黛玉与宝玉的悲惨爱情……

于是,爱上了读书。你拍拍我的肩说我在起步,我眨巴着眼睛笑了。

记得你对我说,要做命运的作者,我似懂非懂,是写作文吗?于是,开始大量写作。

一次书信比赛,我满心欢喜地寄去我自以为十分优秀的作品,哪知石沉大海,杳无音迅。第一次就失败,深深地打击了我。于是,整日在忧郁中度过。你察觉到了,轻轻地抚着我的头:“记得我说过‘做命运的作者’,失败在所难免,拿起笔来,用心去写,谱写自己的命运……”尽管听不懂,但从老师坚定的目光中,我明白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就是命运的作者!你点点头说:我在进步。我笑了。

三年来,你教会了我太多太多,那个我从未发现的世界,在你的演绎下充满色彩。

昨天,你对我说要做飞翔者,飞过失败与悲伤,飞过寂寞与无助,飞向成功,飞向辉煌。

我紧紧地抱着你,说:“我定会成功!”

而此刻,坐在考场上的我,静静回忆三年,我想已经赢了,因为这三年的助跑线上有你帮我,有我努力。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初一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课程;教学策略;生活化教学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学生学海拾贝的新阶段。从初中开始,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不仅仅局限于读书认字上了,他们开始品读名家大作,开始接受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熏陶。作文一直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中考作文几乎占到了语文总分的一半。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所有语文教师亟需思考的问题。

二、如何在初中写作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

1.生活化教学,激发写作兴趣

春秋时期著名的教学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工作时,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鼓励学生用笔尖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创作欲望,使得学生愿意写、乐意写。

很多学生抱怨:写作文不知道写什么,没有灵感,写起来太痛苦了。“看到作文皱眉头,下笔行文狂抓头”,这是当前初中习作课的生动写照。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有话可写,排除写作畏难情绪。生活是广阔的海洋,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挖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以自己的生活感悟为题材进行写作。教师要针对学生身边的热点话题,做几次专题训练,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其实就是写生活中的人和事,拉近学生与作文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写作的芥蒂。例如以《我的家》为题,组织学生就家庭里面的人、事、物展开写作,写学生熟悉的爸爸妈妈,家庭趣事,学生就不会觉得无话可写了。

只有消除学生写作难的心理,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教师要采取激励性评价,多鼓励学生,对学生的习作要及时进行点评,既要指出学生的不足,又要为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在肯定中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慢慢对作文产生好感,最后喜欢上写作。

2.课外阅读,积累写作技巧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将作文写好,学生一定要肚子里有货。为了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让学生积累课外素材,扩大阅读量,加深学生的文字功底。学生要多读教师推荐的文学名著,并将书中的优秀段落、好词好句摘抄下来,经常背一背、看一看,增加文学积淀。

教师要为学生精心挑选课外读物,根据初中生知识水平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推荐阅读书目。初中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不能太多,《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名著篇幅较长,学生读起来比较费时间,应安排暑假、寒假进行阅读。在春、秋学期,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朝花夕拾》《鲁滨逊漂流记》《红岩》等篇幅较短的书籍。课外阅读应广泛涉猎,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文学、诗歌、小说、散文都要适当阅读,尤其是古典文学,《论语》《唐诗》《宋词》都要有所了解。教师也可用班级的名义订阅杂志期刊,如《读者》《青年文摘》《萌芽》等,这些杂志内容比较正面,文章类型丰富,构思精巧,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文学风采,增加人生阅历。

不论教师教授多少技巧,如果学生胸无点墨,写作水平仍然不会提高。教师要不厌其烦地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活动,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在读书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学课程,安排好每学年的阅读书目。在学生阅读后,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并根据学生的习作水平调整习作教学进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书中所学到的技巧,在写作中学以致用。

3.丰富上课形式,创新教学方法

现代的初中生一代,是在迅速发展的多媒体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普遍喜欢追逐时髦新颖的事物,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已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个性和小孩子一样,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想象。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性格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丰富多彩的上课形式,提高写作课堂教学效率。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走入教学课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借助于电教手段,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进行教学,能大大降低作文课堂的教学难度。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态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搜集写作需要的材料。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更生动地为学生讲解作文,通过画面引导学生联想、思考。在作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降低作文教学难度,让学生乐在

其中。

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吹遍全国,初中作文课堂也应剔除应试教育所遗留下来的落后思想,引导学生与文学亲近,在文学的海洋中熏陶学生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更好地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用更好的词句与世界交流,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