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十篇

时间:2023-03-30 09:45:54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篇1

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体会到了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和鲁迅先生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读《朝花夕拾》有感劳累了一天,回到家坐在椅子上。无意中打开鲁迅爷爷的作品,不禁神游其中。

“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将砖头抛到隔壁的梁家去。”这些都是鲁迅爷爷童年时做过的淘气的事。这就是鲁迅爷爷的“百草园”

所有的人都有童年,并且都有属于自己的“百草园”然而却是各不相同的在草地里捉虫子,拔何首乌,听蟋蟀音乐家们的演奏。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着,嬉戏着。这一点,被称为大文豪的鲁迅先生也深有体会我们何曾不是。

鲁迅爷爷小的时候生活在环境好的地方出生,然而不懂民间的一切,正如鲁迅爷也说得“四面全是高高的围墙,自己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如同井底之蛙。”虽有一片“百草园”,但见识却极其少。远远不如外面的孩子。

童年是公平的,将自己分给了没个人。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寂寞的;童年是美丽的;童年也是短暂的。但知识是人的营养品,所有人都会去学习,但学习是枯燥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距离实际上看起来并不远,但实际上是天壤之别。然而所有人都不得不告别美丽的“百草园”到达“三味书屋”中去生活。从无忧无虑到那社会私塾。体现出鲁迅爷爷对时代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的厌恶。

时光如同一把利刃,割去人生的一分一秒,也在人的脸上刻出辛酸。使走过的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不会再重新从三味书屋中重回百草园,让我们面对现实,和鲁迅爷爷一起向童年说再见。

读《朝花夕拾》有感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朝花夕拾》,我看完了,深有感触。

这本书是鲁迅和艾青两个著名作家写的。里边有许许多多的诗篇及其文章,都很感人,其中,我觉第一章“狗。猫。鼠”最为好看,全篇以议论为中心,中间穿插描述童年时代的生活,脉络清晰。有“正人君子”的攻击,回想到作者自身过往的经历,使作品的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而且细致的细节描写,显示出隐鼠的柔弱和敌人的残暴,是作品更具有感染力。《朝花夕拾》是作者从“记忆力抄出来的”,大多数用来凝练的笔法摘取那些深藏在记忆里的难忘的生活片段加以描述,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情节和细节描写人物的神情心态,使作品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动人。文章虽着墨不多,但渺渺数笔,却刻画出人物的独特个性,如长妈妈的淳朴善良、辛于革命失败后范爱农的苦闷和放浪等,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本书给人很多的感动,同时,在行文中,作者常常插入与内容相关的典故传说等,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别具一格。

《朝花夕拾》给我的感受深深印在心里,这本书相信在长大后再次回头来看的时候,你会觉得别有一番风味,会觉得鲁迅和艾青写的散文和诗集是多么得重要。

读《朝花夕拾》有感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回忆温馨童年的美好趣事与父母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所谓理性批判,是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

我忐忑着,拿着书来了。他和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的读下去。我担着心,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这样一个小片段,就可以表现出作者鲁迅对看会的渴望与父亲对他的一次次阻难,也表达了作者鲁迅对父亲让他此时背书的疑惑不解。鲁迅先生用朴素的语言回忆了以前,并且对家长与老师作了理性的批判,说明了老师与家长让孩子死读书这样的教育方式,或许有悖于孩子的自然发展——读着,读着,强记着的,——而且要背出来。也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死读书的厌烦与无奈的心理。

温馨的回忆,让我们身同感受。佩服鲁迅先生能勇敢地批评了当时社会,对书籍的死读,硬读,死背,“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

《朝花夕拾》,表达了鲁迅先生勇于批判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篇2

关键词:时间 《坟》 《朝花夕拾》 死亡意象

鲁迅的文字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具有对称意味的时间意象,而时时将自己置身于这两端之内,如“传统”和“现代”,“故”与“新”“新”与“旧”,“朝”与“夕”,1926年,在编辑《坟》之外,鲁迅还在动荡与漂泊的环境中完成了《朝花夕拾》中十篇文章的写作。(《朝花夕拾》原名《旧时重提》)

在《朝花夕拾》中,以鲁镇为中心的地理坐标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在的时间维度和空间,而这个活在记忆和过去之中的空间和现在的唯一联系,便是《朝花夕拾》中作者作为叙事者姿态的介入。这种封闭的空间至少在作者的文本中体现了一种稳定性,当然作为一种叙事的策略,也时常会产生试图动摇这种时间的不稳定因素,如长毛,作为一个突入的秩序的破坏者,暴露着某种威胁,当然这种威胁最终仅仅停留在儿时作者的想象和阿长的恐惧情绪中。在《朝花夕拾》中的主要篇目,《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集中地描述了一个后来被我们津津乐道的空间,从大的角度看是鲁镇,从一个更贴近的角度看则就是鲁迅的家宅,也就是那个略有神秘感的被弃置的后花园,鲁迅曾在文章中用细致的笔墨加以描写,大多数读者都将其作为作者的童年趣闻,充满诸如美女蛇等富于想象与迷幻的色彩。对此,海外学者夏济安先生提出一种新的见解,即体现了作者童年对一个神秘的“黑暗世界”的迷恋,而这对作者今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对笔者有许多启发。仔细审视《朝花夕拾》中以鲁镇为核心的地理空间,和那个神秘的黑暗世界一样,有着独立存在的意义,而且有着一个封闭的独立的时间维度。它模糊了地理意义和时间意义。在《朝花夕拾》中,我们会发现鲁迅时常以一种悠扬的态度沉浸其中。

一、个体生命

1926年的鲁迅,身处时代的漩涡而能自拔,加之诡谲的国内局势,也是他选择漂泊和游走,漫游在瞬息万变的时间的场域,想起吉川幸次郎对《垓下歌》和《大风歌》的解释:任何境遇的突变都会让人想起天意的不确定性从而给人生带来不安全感。或许在这时,鲁迅选择在这种焦虑的时刻走进回忆的时间,将这些文字从记忆中抄出来显然并不是巧合。

死亡意味着个体时间的结束,也是个体对于时间的焦虑的源头和终极。鲁迅对于死亡的态度是坦然的,甚至是抒情的,至少在他的行文中看是如此。“总之:逝去,逝去,一切一切,和光阴一同早逝去,在逝去,要逝去了。”[1]在过往和时间的消逝中,他甚至创造了一个具有隐喻意味的巨大的死亡意象《坟》,如果说此时鲁迅对死亡的态度可以归纳为,一边是怀恋,一边是埋葬。那么,一年以后,野草题辞时期的鲁迅,则对死亡表现出一种迷恋。甚至从死亡的毁灭感中汲取巨大的诗情。“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2]

即便如此,我们仍能发现,鲁迅对他人的死常常显得耿耿于怀,甚至存在着某种焦虑,这种焦虑甚至成为一种困扰,缠绕着他的记忆。最明显的一处就是,《朝花夕拾》中的章节《父亲的病》,在文章最末,作者这样写道:“‘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没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3]或许我们可以从《坟》中得到启示,或许作者在加重临死前父亲的生之怀恋。自信在文字中对死表现出坦然的鲁迅,对于他人的死却是并不坦然。范爱农的死让他不能平静,“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4]甚至对青年的死愤愤不平。“假如遭了笔祸了,你以为他就尊你为烈士了吗?不,那时另有一番风凉话。倘不信,可看他们怎样评论那死于三一八惨杀的青年。”[5]他人的死,甚至能招致鲁迅偏执的仇恨,甚至复仇“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6]

二、死亡的焦虑

焦虑是从存在的角度对非存在的认识。这种存在也即是一种虚无,在时间性上,这种虚无已经摆脱了时间的困缚。伴随着鲁迅所偏好的黑暗面,派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诸如狼、乌鸦、野草等物象。这种对于黑暗的迷恋,并不意味着时间的静止与消遁,相反它却孕育着时间,连接着黎明与黑暗,死亡与新生。既有其存在性的一面,也有其非存在的一面。正是这种特殊的矛盾,催生了一种奇怪的意象:黑暗,作为死亡的隐喻,既导致了焦虑的产生,有作为死亡的归宿催生着新生事物,而同时又消解了焦虑。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会怀着深情,回忆道长妈妈时,会在文中最末一句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7]

在面对自身的死亡、他人的死亡、和死亡的想象时,鲁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还试图对死亡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图景,当然他主要针对的是,这幅图景更像是建立在传统之上的,也就是丸尾常喜所提出的“民俗之鬼”[8]的观点。对于鲁迅作品中的“鬼”的意象,学界一直有广泛深入的讨论。

三、鬼世界

收录在《朝花夕拾》的《无常》和鲁迅1936年的《女吊》在时间上形成了一个呼应,这类民俗意味浓重的死亡意象――也即鬼。和丸尾常喜所谓的“国民性之鬼”[8],共同构成了鲁迅文学世界中的鬼的形象的两大类别。当然在某些地方两者有相通之处,顾名思义,如国民性与传统民俗的关系一样。

鲁迅对于“民俗之鬼”的描写更加偏向于表露他对于植根于传统民间世界的“小传统”[9]的偏爱(用鲁迅的话来说是,是亦不可以已乎:),也显示了作者对于民间话语的偏好,当然这种支撑起这种民间话语的往往是它背后所代表的一种审美特征,它往往质朴,活泼,而富于超脱的想象力与原始的生命感,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于鬼神的描写,勾勒出一个以时间作为维度的抒情图景。在时间性上,人们对于死亡的想象,拓展和延长了时间的维度,也突破了想象的空间与禁忌,但同时它却有着深刻的人间的烙印。

作者在文章《无常》中以一种欢喜的笔致介绍到无常的登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但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10]280-283在这个想象的死亡的空间中,却寄托着某种理想和向往,这个空间又借助人们的想象构建起时间终点的另一端,“人是大抵自以为衔写冤抑的;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10]208-283“一双空手见阎王”[10]280-283,阴间俨然成了庶民自信有平等存在的乌托邦。这种“鬼”的鲜活性,不是存在于被塑成泥像,抑或是书上的墨印,而是在“目连戏”的仪式中。对于死亡的恐惧感通过对无常的亲近而消解,而它的妙处恰恰在于对于死亡之后世界的想象拓展了这个原本终结了的时间维度,也借此“阴间”得以“还阳”,这个看似周旋的空间恰恰说明鲁迅延续或者说是吸取了庶民的想象死亡的方式,用对死亡的想象消解了对于时间的焦虑感,或者说是将死后的世界重新投射到人间。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诡谲的情景,“我至今还确切记得……可怖而可爱的无常:而且欣赏他脸上的哭或笑,口头的硬语与谐谈……”[10]280-283,其混乱的形态还在于,作者呓语似的回忆“有人说,他是生人走阴,就是原是人……莫非入冥做了鬼,倒会增加人气的么?”[10]280-283

四、小结

在夹杂着回忆的论述中,鲁迅延续着编制死亡想象的传统,也在民间话语的世界之内消解着时间的焦虑,长妈妈理所当然地置身于这个土俗传统之内,长妈妈的死和山海经的想象自然一起回归了这个传统。而见证父亲的死亡时刻,范爱农的死,以及青年的死,都不在这个传统之内,将死亡意象抒情化的策略因此也就破灭了,紧张感与急迫感消解了诗意,死亡于是变成了一个紧张与急迫的命题。“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10]280-283

就如,祥林嫂对知识者的拷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或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11]知识者和民众的对立始终是鲁迅作品中一个紧张而激烈命题,死的命题,集中了这种紧张感,人血馒头成了彼此间观念对立的产物。

参考文献

[1] 鲁迅.坟・写在《坟》后面[A]// 鲁迅全集(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99.

[2] 野草・题辞[A]// 鲁迅.鲁迅全集(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63.

[3]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A]//鲁迅.鲁迅全集(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98―299.

[4] 朝花夕拾・范爱农[A]//鲁迅.鲁迅全集(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28.

[5] 坟・题记[A]//鲁迅.鲁迅全集(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

[6] 鲁迅.朝花夕拾・狗・猫・鼠[A]//鲁迅全集(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44.

[7] 鲁迅.鲁迅全集(二)・朝花夕拾・阿长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55.

[8] (日)丸尾常喜. “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64.

[9]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8.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篇3

一、与学生共阅读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语文教师最好和他们一起阅读。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广闻博识,才能让自己富有魅力,才能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如苏教版语文每本书里面均有名著推介,语文教师最好提前看,不能把阅读名著当作可有可无的苦差事,然后向学生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带问题去阅读,提高了阅读的目的性,对于名著特别精彩的段落,教师不妨利用课前三分钟和学生一起讨论,让他们发表意见和观点,自己也交流点滴的感受,这样既培养他们的理解力,激发了阅读的兴趣,也增加了自己的阅历,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二、营造阅读环境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可在班级的黑板的一角落里开辟“每日一语”“我喜爱的古诗词”“名人名言”等园地,按座号抄写,不得重复,要意蕴深刻,发人深思的,学生在寻找中不知不觉到接触到课外阅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也可要求班上同学人手一册课外书,班级同学互相交流,使学生们置身于课外书的环境中,学生但别人的课外书会从自己身边溜走,所以常埋头其中。

三、培养阅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通过不断阅读逐渐形成的,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制造悬念

悬念的作用很能吸引人,它能形成一种无形的力推着你去做某事。如给学生介绍作家生平或名著时只讲一半,当学生听得入迷时,就停止了,让学生们自己回去找资料把握作家的生平或完整的名著的故事情节。

2.延伸课外

叶老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学生能举一反三”,我们的语文书上只有有限的课文,只能举一,只有不断地阅读才能反三,才能变方法为能力,才能使阅读能力增强,故而只要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均指导学生去读。如学了海伦的《再塑生命》,让学生读古今中外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他们一下子来了兴致,找到的有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完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贝多芬、阿炳、史铁生……

3.举行活动

漫无目的地对课外书进行阅读会让学生隔一段时间即松懈下来,可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交流,可对学生定期开展阅读竞赛、阅读表演、阅读手抄报评选等,对他们的成绩及时醒目地公布,对特别优秀的买几本书作为奖品加以奖励。高年级学生的好胜心强,他们很会将之当作一回事,从而对阅读的兴致长久不衰。

4.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富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在某时间段让学生读完一部名著后,来个名著和多媒体影像碰撞,让他们找各自的优缺点,为了让自己能在这场碰撞中产生更多的思想火花,学生在那段时间段中对课外阅读可谓煞费苦心,阅读更经常了、更细致了。

5.结合生活

生活是个万花筒,不同的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况不一,当不同的学生遇到学习挫折时,告诉他们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学生心情浮躁时,告诉他们读泰戈尔的《飞鸟集》;当心情烦躁时,告诉他们读鲁迅的《朝花夕拾》……

四、适时家校联系

学生在校的时间少,一天的语文课更少,一天45分钟的语文课既要顾及课内又要课外,课内知识点的介绍显重要些。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向学生课余要时间,家长这一资源是首选,取得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可向他们发起了倡议,力争做到“四个一”。即:有一个书柜,每天阅读一份报刊,每季购置一本新书,每天陪孩子阅读20分钟。通过“四个一”在小家庭中营造全家共读书的氛围。让他们能给孩子送书,给孩子买书,每周给孩子检书(检查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检书优秀给孩子奖书,在孩子面前多谈书,多看有意义的书,时间久了,学生在家校的双管齐下,“日久生情”,兴趣自然来了,习惯也养成了。

五、教给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有很多种,语文教师应让学生懂得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1.精读和略读

告诉学生精读是注重理解和领会,要孩子善于分析相关的内容,读中不可少一个字,不可多一个字,不可错一个字,不可颠倒其次序。这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读时,教师作指导并对他们欣赏,对于文言文、古诗词特别管用,朗朗上口的语言使他们更亲近母语。提醒学生注重快速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某些关键的部分即为略读。对班级订阅的报纸、介绍科技知识的杂志、人物传记等采用略读,扩充知识面就行了。

2.边读边记

写作文时可下一个硬任务,为使作文写得有韵味、雅致,一定要引用一些古诗、俗语、谚语、成语、名言警句,否则不予高分,这样学生们平常会留心去读记身边这方面的内容,且会背一些名句来充实作文,无形中又扩大了课外阅读,增强了能力。

3.写读书笔记

一边读一边记可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同时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因此,语文教师教学生边读边记,可教他们用线段或符号把自己觉得好的词句标注出来,可教他们抄好词好句,可让他们摘录书本的故事梗概与心得,空白处作批注,以加强思考深度。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篇4

1、用课本做引线,引发学生阅读原著兴趣

首先利用课文抛砖引玉。《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以及“课外读物建议”中对名著阅读教学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苏教版初中阶段“名著推荐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的名著有:《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等,体裁涉及童话、小说、散文。因此,教师首先要围绕《课标》,善于利用课本资源,把其中的章节作为切入点,只要找准了切入点,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可以调动起来的。

其次,课本后面的“名著导读”,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途径。在“名著导读”中,首先是对每本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的介绍,然后有“阅读建议”,最后是“精彩片断”和“点评”。读了“精彩片断”,再看主要内容的简介,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一些探究的想法。如引导学生读《水浒》时,就是利用课后的精彩片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让学生了解了鲁达路见不平,帮助金氏父女逃过卖肉屠户镇关西的欺侮,三拳打死了镇关西的故事,认识了鲁达豪爽仗义的性格特点。这时教师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告诉学生这只是《水浒传》中关于鲁达的一个故事,他还有“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故事,也都非常精彩,这样学生就会自己在课外去找原著来看。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喜欢展示自己的时候。所以,我们可以组织朗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评、佳作推荐、人物评论、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从中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提高各种技能。如我曾经开展过阅读名著的“专题性读书活动”。每月拟一个专题供学生自由选择书目。可以按照作家的风格,也可以按作品的特点或时代特征拟专题,如“走进鲁迅”“我了解的文化名人与名著”“我喜欢的外国名著推荐”等,专题学习小组中的同学分工合作,读书、查阅资料、积累,最后,全班在探究中交流读书成果。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老师在此过程中适时作出点评,用中肯的评价、鼓励的话语去激发他们发表见解的热情。还可通过名著阅读知识竞赛、讲名著故事接力比赛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3、利用好图书馆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校的图书馆,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资料宝库。我们可以给学生借阅“名著解读”等书籍,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阅读名著。现在改编自名著的电影、电视剧也越来越多,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这些音像资料,了解名著内容,同时告诉他们,这些经过改编的东西,有些内容已经和原著不相同了,难道你不想看看原著还写了什么吗々这样,学生怀着积极的心态到作品中去,阅读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现在对习惯于阅读漫画等“文化快餐”的学生来说,较长篇幅的作品使他们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摘录法、提纲法、写心得体会法等。我在上名著导读课时,常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写、抄、评,评介鉴赏,让学生逐渐掌握阅读名著的门道。当学生习惯用某种正确的方法解读文本时,学生就拥有一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将里面的风景看个究竟。

2、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摘抄名言警句、精彩语段是写读书笔记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求学生把阅读中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内容写成简评或读后感,使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名著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里面的作品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无论是哪类作品,都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及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追求,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在学生初一入学时,我根据苏教版推荐的名著目录,有目的、有计划给学生列一份推荐书目,让学生按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篇5

【关键词】语文写作,写作兴趣,积累素材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现今好多孩子面对作文无话可说,想一点写一点,写一点想一点,这种挤牙膏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明确提出:“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他进而阐发这种思想:“通常作文,胸中先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很自然的。”的确,厚积而薄发,感悟而情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灵感绝不会光顾没有准备的懒汉”。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 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一、引导阅读,唤起学生写作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走进生活,在劳动实践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屠格涅夫说:“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不熟悉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很难把文章写好。所以,要想写好作文,非得深入生活不可。

我校地处农村,每学期组织大量的劳动实践活动:春天浇水、夏天拔草、秋天扫落叶、拾稻子、冬天铲雪、清洁区保洁、教室擦玻璃……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如:李爽同学在《柿子园遭遇》中写道:……该我们组打扫清洁区了,秋婆婆好像故意捉弄我们,今天的树叶落得比往常多,不过看着这一个个黄橙橙的大柿子冲我们笑,心情舒服多了。突然一个熟透的大柿子像炸弹一样在我的头上炸开了花,同学们闻声一看立刻扔下笤帚笑得前仰后合的,也没有人管我的死活,我扔下笤帚蹲在地上哭了起来。唉!真惨……”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 在观察、发现、捕捉中充实头脑,从而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灵的作文。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三、学会自己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在摘抄本中留住写作的素材。

摘抄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指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汇、句子、段落甚至抄写好的文章。如:1、词汇积累。描写心情的:兴奋、激动、高兴、自豪……2、好句子积累。3、事物积累。如描写植物的放在一类,描写人的放在一类。4、诗歌摘抄。并要把抄来的好句好段反复读熟,甚至背会,指导学生定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比一比谁摘抄得多,背诵得多。还要求学生尽量在每篇中用些插图,可以根据内容插图,也可以按自己喜爱的去画。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阅读摘抄他人的成功之作,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便于学生的作文由“仿”走向“创”。通过积累,学生拥有了大量的“原材料”,再加上创作的欲望,何愁学生不写,没内容可写?

五、赏识成功,激发兴趣。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篇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四学段,即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且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一课程标准跟以往的相比,显现了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仅规定了阅读的总量,还对分段阅读目标做了具体的量化规定,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做出了提示。 

然而,不管是大城市学校的调查,还是城乡一级学校的调查,无论是外校的调查,还是本校的实际问卷、访谈等调查都显示:由于多种媒体的冲击,特别是电视、电脑、手机等对学生的影响,课业的增多,初中生对课外阅读渐行渐远。调查中显示:学生阅读时间少,氛围差;阅读没有深度,目的呈功利性;阅读内容单一,阅读面狭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作用无法体现,等等。因此,语文教师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坚持长时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养成教育。这样,语文教学才会走出死角,才会让学生腹有诗书,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养成教育呢? 

一、“诱惑”学生读课外书,感受课外阅读的好处 

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篇课文是冰心的《忆读书》,文中冰心通过回忆自己年幼、年少、中年时的读书经历,给青少年朋友提出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希望。学习这篇文章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好时机。学生刚上初中,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教师讲的话、提的要求,他们都愿意接受,积极响应,都想着给教师留下好印象。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提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必读书目,介绍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杂志等,要求学生每天的阅读量达到2000字以上,并能坚持做一些读书笔记。然后在每一节课前用3~5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些有关读书的故事,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犹太人家庭中引导孩子读书的故事:在每个犹太人家庭里,当孩子稍稍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其用意是犹太家长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要多读书。可见犹太人爱书如命。犹太人的聪明与他们多读书分不开。又如,中国孩子李路珂的读书故事:多年前,出生在一般家庭的15岁的李路珂考上清华大学,20岁攻读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当人们用看待天才的眼光来看这个孩子的时候,她的父亲却说:“女儿并非智力超常,她与别的孩子的区别只是在于,当别的孩子正在拼命去读、背一些无关紧要的、最多只是供翻翻而已的文字(主要指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时,我在让孩子读《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课外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可以介绍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教学故事:魏老师在中学教语文时,虽然肩上有学生升学的压力,但他总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内就领着学生把课文学完了,剩下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的学习活动。他这种做法却能把普通校的“差班”教成考试成绩超过重点校的“实验班”。 

以上的读书好处帮助学生解决了成绩与阅读关系的问题,也让学生放下了“课外阅读会影响学习成绩”的包袱。“诱惑”学生阅读,还可以阅读的好文字“相诱”,以阅读的有趣情节“相诱”,以成功人士的阅读经历“相诱”,达到让学生喜欢阅读,营造阅读氛围的目的。 

二、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阅读态度 

初中生求知欲旺盛,精力也旺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关键是大部分学生常把课外阅读当做是一种消遣,为消磨时间而进行浅阅读;而有一部分教师、家长的阅读功利心太强,把课外阅读看做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如果一段时间不见效果,教师、家长往往不再坚持,这样的阅读就很难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不能体现阅读的力量。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积极、投入的阅读态度。 

在教学中,笔者感到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这也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首因效应”。如给学生一个自主阅读的空间(图书室),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要求他们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这节课让学生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好自己喜爱的书后,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做一份简单的手抄报展览出来,供学生在课余时间欣赏,互相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在点评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学有所获,而且原来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受到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意识。这对学生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当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去阅读时,阅读的良好态度已初步形成,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读物,有计划地阅读就可以水到渠成。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篇7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外阅读 自主性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拓展和延伸。进行广泛的自主性课外阅读,不仅可让初中生突破语文课堂的限制,拓宽视野,更对他们获取多元信息,不断完善自我,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为了使初中语文教学踏准时代节拍,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应抓好激发兴趣、选择材料、讲究方法和养成习惯四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

多数学生认为,要学好语文,只要把课本读透嚼烂即可,因而对课外阅读几乎放弃,毫无兴趣。幸好,兴趣是可以被激发的,那么教师要怎样激发学生自主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1.巧用课堂激趣。激发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施教艺术是关键。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用课内阅读的“例题”解课外的“方程”,再用课外的营养滋润课内的内容,实现由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延伸。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叙述鲁迅小时候“早”的故事,介绍他一生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和不辍笔耕、不懈探索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激起学生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之情,进而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等。在妙趣横生的课堂讲授中,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自然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向课外,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2.利用课外活动激趣。语文教学可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自办手抄报等。此外,还可以评选故事大王、读书小标兵、读书小能手等,让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化为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好读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长期引导,使学生认识“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为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迈出扎实的第一步。

二、选择材料

兴趣的激发为自主性课外阅读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但因可供读物十分广泛,而初中生的世界观还未完全定型,理解水平不高,辨别能力较弱,教师必须帮助他们选择读物。哪些读物适合初中生阅读呢?

1.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初中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如《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日出》《呐喊》《普希金诗集》等。阅读这些除课文节选外的读物,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节选课文内涵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读者》、《青年博览》、《青年文摘》、《小说选刊》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既切合初中生生活实际,又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能扩大其视野,助其踏准时代节奏,是“与时俱进”的好读物。

读物的选择为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语文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收集信息,根据学生实际适当推荐优秀读物,使学生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三、讲究方法

自主性课外阅读要规范、高效,必须讲究阅读方法。目前,绝大多数初中生对如何“读”的问题并不很明确,往往费时却不见实效。为让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更必须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是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

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因此,课外阅读方法众多,有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应指导学生根据读物的不同体裁选用不同阅读法,如长篇小说宜用跳读法、速读法;短篇小说用精读法;散文、诗歌等宜用有声诵读法等。此外,还可用材料剪辑法、文摘卡片法、列表比较法等,供学生课外阅读时灵活应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灵活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担负起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重任。

四、养成习惯

课外阅读贵在坚持,才能显成效,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必然收效甚微。尤其初中生,阅读能力弱,阅读习惯差,更应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根本保证。

1.养成“每天读一点”的习惯。要使自主性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动,必须养成“每天读一点”的习惯。初中生虽学习任务重,考试压力大,也要挤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使考试阶段也不放弃。当然,节假日是学生自主性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机,可安排更多的时间阅读。每天读一点,习惯成自然,慢慢地,你会觉得一天没读书,生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东西。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及时“收仓入库”的习惯。课外阅读要发挥最佳成效,还要引导并督促学生养成阅读时选用“圈点批注”,分门摘录,提纲挈领,写简要的心得体会等方法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并适时把所读内容及时筛选、收藏、贮存,及时“收仓入库”的习惯。可分两步:(1)及时收集、整理、归类。把阅读所记笔记、卡片,所剪辑材料及时收集,通过分门别类的整理,有序归类“入库”。如描写可分人物、环境库等。人物库又可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小库,肖像又根据年龄分老、中、青、少四库。做好目录索引,以便随时查看。(2)朗读、背诵、理解。优秀读物不仅要收集,更要朗读、背诵、理解。这样才能把材料直接摄入大脑,收藏于“大脑库”,这是较完善的“收仓入库”。当然,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把所读内容有机地与自己的思想融合,写写小论文,这是阅读的最高成就,也是最有成效的“收仓入库”。自主性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长期坚持。习惯一旦养成就终身受益。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为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提供了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廖国国.阅读悦读――浅谈初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篇8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有的学生想读书,但是无书可读;有些学生的课外读物良莠混杂,学生阅读以后未必“开卷有益”;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督促和激励,使学生容易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等等。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实效,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用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转变理念,重视阅读

在不少老师眼中,能掌握书本里的知识就很不错了,何必去耽误那么多时间去搞课外阅读?这直接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无暇去读课外书。但我认为:进行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还有利于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和掌握各学科的知识。有一位语文专家对此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课堂教学的改革如在游泳池里游泳,水虽浅,但安全可靠,偶有险情,也救生有方;进行课外阅读的探索如到大海里去击水,虽随时可能葬身鱼腹,但也能训练出弄潮好手,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只有转变教学理念,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才会从根本上出现转机。而且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开始了。

二、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如在教学《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为了组织好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1)组织图书角。图书角可以设在教室后的一角,教师可动员学生将个人的图书暂时放在班里,这样,可弥补学生书源不足。同学们课间课余也能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还应开展一些辅导性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语文课外知识阅读竞赛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四、扫除障碍,帮助阅读

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赏析精彩章节。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同时要对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第一,精读、泛读相结合。精读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遇到难度较大的读物,应鼓励学生精读努力学会课内学过的读、划、查等方法,“熟读深思”,必见效果。对于一般的课外读物,较快地浏览过去,可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知识的目的。鲁迅先生说,在“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第二,作读书笔记。古人说“读书得间”,读书要有自己的心得见地,并且运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随读随记。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每天将阅读过程中精彩的词句、优美的景物描写、精彩片断、名言佳句以及对自己日后的学习有借鉴作用的内容记录在本子上。第三、在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谈谈自己对文章理解和感悟。

五、开展活动,训练阅读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加以促进。

①课内组织学生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还要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片段。

②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的快、多、准,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考查。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更能有效地训练学生阅读的能力,同时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发展。

③要求学生搞剪贴摘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并定期开展展览活动。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篇9

一、 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1. 要推荐文质兼美的读物。

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需要丰富的精美食粮,推荐给他们的读物应是思想教育意义强、内容比较精、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应该让他们通过课外阅读,从正面受到教育启发,获得有用的科学知识,直接借鉴优秀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技巧。因为一本好的读物,会影响一个人很长时期,甚至整个一生。如,可以向学生推荐:《格林童话》、《克雷洛夫寓言》、冰心《繁星・春水》、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童年》等,这些都是对学生非常有益的课外读物。

2. 推荐读物深浅要适度,范围要宽。

推荐读物要适合学生的文化程度、年龄特征和思想水平。向他们推荐读物的范围要宽一些: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文学名著等等都要兼顾。推荐读物既要尽量照顾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又要注意帮助他们克服阅读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比如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看小说,那不妨建议他们读一读冰心的散文,去感受冰心散文哀婉凄清、温情脉脉、清丽典雅的艺术风格。

3. 推荐读物要和课内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相配合。

紧密配合课内的讲读和作文,推荐有关的读物,是语文教师多年的共同做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使课内所获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具体的运用,起到课内教学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可以使课内、课外阅读、写作指导统一起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课内教《藤野先生》,可让学生课外读《朝花夕拾》;课内教《生命的意义》,课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配合作文教学推荐课外读物,可根据《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读写训练要求,根据教材的单元要求,从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谴词造句等多角度向学生推荐一些可供品味和仿效的文章,既可以是名人名篇,也可以是时文佳作,还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习作。

二、 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师可指导给学生一些课外阅读的具体方法:

1. 合理选择精读与略读。

读法随文体而变化,是阅读技能成熟的标志。名家精品,精彩篇章,重要文献,用咬文嚼字、深思广虑的精读法;一般欣赏性的作品,多数用“观其大意”的略读法和“一目十行”的快读法。精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泛读是为了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

2. 把握阅读角度。

要让学生明白:不同文体的作品有不同的阅读角度。如读报刊旨在获取国内外最新信息或学术动态;读史传旨在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读应用文旨在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文学阅读以“悟意审美”为目标。读诗歌在于品味精粹韵语的深层意蕴;读小说在于感悟人物形象的审美内涵;读剧本在于探求角色对话和性格冲突,激起情思的共鸣,使精神得以愉悦,人格得以升华。成功的阅读不仅使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它们装载的思想、智慧、高尚的纯净的感情会随着语言文字流到学生的心中,哺育着学生健康成长。

3. 注重读写结合。

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读带写。把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俗语、片段,诗歌或摘抄,或做成卡片,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日记,或读书心得体会。又如,让学生收集自己崇拜的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事迹,并用一定的文字整理成文章。像这样在阅读中练笔,用练笔促进阅读,不但能积累很多写作素材,而且能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

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 开展主题班会,介绍优秀读物,以激发更多同学的阅读兴趣,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篇10

关键词: 听障学生 语文教学 语文能力 提高策略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深知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涵盖口头语言能力和语言写作能力两方面。但是对于听觉有障碍的人而言,由于听力受损,口头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他们虽然经过几年的语训,其口语能力会有所提高,但口语的清晰度总是有限的。同时听障者习惯用的手语往往表意含糊不清,健全人很难理解,从而文字成为了听障者最适用的语言,也是与健全人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但目前特教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听障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只能仿写一两句话,到了初高中年级阶段根本谈不上能完整地写文章,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往往是语不达意、空洞无物的,让无数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师茫然无措。

造成听障学生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有三点。

其一,听障学生由于自身听力方面的缺陷造成语言发展迟缓,语言发展水平滞后。

其二,听觉障碍和语言发展水平低极大地影响了听障学生对外界认知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使他们很难用语句表达自己的意图。加之聋校封闭式管理,导致他们信息缺乏,生活经验匮乏。

其三,听障学生语言逻辑能力较差,语文教师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去修改他们不通顺的语句,却忽略对其阅读、写作方法的指导。

长期的语文教学经验证明,听障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着眼点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语文教科书的教授上,而应从语言材料的收集、语文素材的丰富、阅读写作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

策略一:重视阅读训练,做好阅读指导。

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积累训练才能够提高。只有让听障学生大量阅读才能帮助他们熟悉语言,积累词句篇章,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因此,要想有效地提高听障学生的语文水平,必须重视阅读训练,做好阅读指导。

1.帮助听障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

目前,出版部门还没有专门出版适合于听障者的书籍,教师、家长又缺乏对听障学生的指导,他们面对大量的普通书籍往往无从下手,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书籍,这种没有目的的阅读对他们学习语言的效果不大。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初中阶段开始帮助听障学生选择适合其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层次的课外书籍。如七年级推荐《朝花夕拾》、《城南旧事》、《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神话故事新编》等;八年级推荐学《童年》、我的大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九年级推荐《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傅雷家书》、《羊脂球》、《巴黎圣母院》等。这些文章能对听障学生学习课文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还能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2.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听障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阅读时离不了教师指导。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方面我作了尝试。

(1)阅读前教给学生理解生字新词的方法,如“查字典”、“根据上下文推测”、“问老师和同学”等方式理解语句的意思,由句进而理解段章的意思。

(2)学会默读,边默读边思考。

(3)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圈点勾画,如在段落旁边写反思,准备摘抄本,分门别类摘抄好词佳句、名人故事。

(4)经常背诵好词好句好段。

(5)多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并动笔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6)遇到好文章就仿写,以强化写作能力。

(7)每周深入了解学生阅读的篇目,帮助他们查找阅读中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策略二: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强化写作技巧的指导。

现今特教学校中听障学生的生活圈子狭小,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机会少,造成了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十分贫乏,再加之教师对其写作的指导不够重视,从而使他们的作文水平整体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语文教师必须在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对学生的写作技巧进行指导。

1.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长期以来,“仿例文―列提纲”是特教学校作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听障学生往往能列出提纲,但在作文时无话可说,认为写作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要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必须打破这一局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在体验中写作,使写作更具体化,写作过程更直观,尝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作文的源泉,将活动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观察四季的变化,写观察日记;组织学生留心校园活动,记录活动过程、畅谈活动场面和自身体会;创设机会让听障学生与正常人交往,积累语言,增加社会经验。在这样一系列的实践中听障学生能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为积累写作素材奠定基础。

2.强化写作技巧的指导

初中阶段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议论文这两种文体。对于记叙文,要突出中心,美化语言。对于议论文,最关键的就是指导学生把观点写明确,结构写严谨。我针对初中学生的议论文教学进行了尝试,发现进行片断训练,再整合成篇的方式非常有效。如“勤奋与成功”,围绕这个话题,先让学生写几个句子,力求句式整齐,内容适当,并且把它们作为每段的开头来论证论点,如“头悬梁,锥刺股,苏秦寒窗苦读;勤练笔,染墨池,王羲之苦练书法;凿墙壁,借书读,匡衡勤奋好学”等,使学生的文章有理有据。这样规范了议论文的写作,就练好了作文的基本功。

听障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策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实属不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必须耐心细致、持之以恒,还要努力与其他语文教师达成共识。相信这样坚持下去,听障学生的语文能力定能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立群.特殊教育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