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5:50:52

沪市范文篇1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周内效应是是弱式有效市场的一种表现,又称星期效应,是指一周中某一交易日的平均收益或波动水平明显不同于其余交易日。对于周内效应的研究,萌芽于Cross对美国股市的研究。Cross(1973)利用1953年到1970年的S&P500指数的收益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标准普尔500指数星期五的平均收益为正,周一为负。而后便有大量的文献开始对包括周内效应在内的日历异常进行考察与解释。French(1980),Gibbons与Hess(1981),Keim与Stambaugh(1984)以及其它一些学者同样得出周一平均收益为负和周五收益为正的结论。Hui(2005)对香港、韩国、新加坡、台湾四地股市的周内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只有新加坡存在周内效应。Chia和Liew(2010)研究发现9.11前后股市都存在显著为正的周一效应和显著为负的周五效应。作为亚洲新兴股市之一,中国股市从诞生之日起就引发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对中国股市日历效应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莫卡矶与俞乔(1994),徐剑刚(1995)研究证明了我国股市周内效应的存在。Chen、Kowk与Rui(2001)也对中国股市的周内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995年1月1日后股市存在负的周二效应,这种周二效应会受非正态假定以及溢出效应的影响,表现出不稳定性。丁荣余和张兵(2005)证实结算制度与信息披露制度造成了早期的周五效应,从1997年开始中国证券市场星期效应消失。王如丰(2009)研究了不同行情下星期效应,得出熊牛市都存在明显的星期效应而全样本区间内的星期效应不显著结论。

二、模型的构建

为构建收益模型,在此我们引入一常数列以及四个虚拟变量来描述收益周内效应。引入收益的滞后项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收益序列的自相关性。修正收益的AR(1)模型如下:4201tiitttiRlldrhe==+∑++(1)其中Rt为t时刻的收益率,r为风险报酬系数1td、2td、3td、4td分别是周一、周二、周四、周五在t时刻的虚拟变量。为避免陷入虚拟变量陷阱,剔除周三的虚拟变量,以周三为基底进行比较。式中~(0,)2tteNh,为度量条件方差,我们采用Nelson(1991)年提出的EGARCH,并对其进行改进。由于条件方差以波动性的形式传递引起收益的改变,因此我们在研究周内效应也将波动性都考虑在内。研究我国沪市波动周内效应的修正的EGARCH(1,1)模型为:1112114102lnln==+∑+++tttttitiithhhhegewwdba(2)其中,w,a,b,gi为待估计参数。以上两模型记住模型Ⅰ,以下将利用模型Ⅰ对上海股市的周内效应进行分析。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

本文鉴于1995年实行T+1交收机制以及1996年12月16日开始的股市10%涨跌停板制度,文中选用上证综指,数据选取市场相对成熟的时间段从1996年12月31日开始到2010年12月31日共3386个指数收盘价,这些数据都来自于国泰安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对数据进行如下变换:()1100lnln=×tttRII(3)式中tlnI与1lntI分别为股指在t、t-1时刻收盘价的对数值,同样的,假如前一天为非交易日则以最近交易日的股指收盘价为前一天的收盘价计算。

(二)实证研究结果

修正的AR(1)—EGARCH(1,1)模型Ⅰ均值方程系数估计结果显示(限于篇幅表格不予展出):λ3所对应的周四的收益显著为负,且是最低的,意味着周四的收益显著低于一周中的其它日,这也就说明了沪市周内效应的存在,即沪市收益存在显著为负的周四效应。从模型的波动方程来看,在10%显著水平下,ω1、ω2、ω4显著;在1%显著性水平下,只有ω2显著。ω2为最小波动且是显著的,即是沪市波动呈现显著为负的周二效应。另一方面,风险报酬系数r的估计值显著为正,说明了风险规避者承担高风险带来的收益是显著为正的。描述杠杆效应的系数-1<g<0且显著,这证实了沪市存在对利好与利坏消息不对称的市场反应且利好消息导致的波动大小不如坏消息引起的波动。

沪市范文篇2

上市公司派现是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的热点之一,2000年年报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上市公司高比例的派现分红,与往年的重筹资轻回报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笔者研究了1993-2001年间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发现在2000-2001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数量和比重都明显地增加。但是这种派现方案并不被市场一致看好,这和国外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

论文将从政府政策、分红历史、经营业绩和股权结构等多方面探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变化的原因,并运用事件研究法和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就政府政策公告对股价的影响作进一步的定性定量分析,以期为中国证券市场提出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股利政策异常收益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

1.引言

国内外学者在股利政策对股价的影响这个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MillerandModigliani(1961)[1]的经典研究指出,在完全资本市场假设下,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会影响其市场价值。后来的学者在“股利隐含的信息内容”(Theinformationcontentofdividend)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Watts(1973,1976)[2][3]使用年资料来研究,发现在股利公告前后几个月内,未预期到的股利变化几乎没有股价的异常收益;Pettit(1972,1976)[4][5]使用季资料,发现股利公告有显著的股价异常收益。后来,学者放宽了完全资本市场的假设,考虑了税收影响、成本(Easterbrook,1984)[6]、信息不对称(MillerandRock,1985[7])和常客效应(MukeshBajaj,1990)[8]等来解释现实中股利政策对股价的影响。

HarryDeangeloandLindaDeangelo(1990,1992)[9][10]研究了1980-1985年间美国很多上市公司减少股利发放的现象,认为这些公司的股利政策有助于预测其将来的收益。FamaandFrench(2001)[11]对1926-1999美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历史变化做了详尽的研究,指出1999年美国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急剧减少是由于上市公司的特性发生了变化:低收益性、高成长性的小公司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它们更趋向于不发放现金股利。笔者研究了1993-2001年间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发现在2000-2001年发放现金股利(即派现)的公司数量和比重都明显地增加。这与美国的情况相反。笔者认为这种变化与中国证监会的政策变化有关,并作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证监会政策公告的事件研究,运用Fama和French的三因子模型计算股价的异常收益,检验政府政策和股利政策对股价的影响。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描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讨论数据与样本选择问题;第四部分给出实证结果;最后,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论。

2.实证方法和模型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通过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来检验证监会的政策公告对股价是否有影响。首先我们选择事件发生以前股价和大盘指数的数据来校准(calibrate)三因子模型,然后用校准后的模型来预测事件发生后每天的股价变动。在较短的时间内,整个经济结构应该是一样的。如果股价变化显著,就可以得出结论:该事件包含了影响股价的重要信息。

2.1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

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假设单个风险资产与市场资产组合的关系如下:

其中:为资产i在时间t的收益率;为时间t的无风险收益率;是时间t的市场收益率;

为时间t的Size因子的模拟组合收益率;

为时间t的book-to-market因子的模拟组合收益率;

为误差项,服从N(0,δ2)的正态分布。

我们可以用多种系统估计的方法来检验FF因子模型,本文则采用最小二乘估计(OLS)方法。

2.2校准(Calibration)

我们用事件发生前180天(-180,0)的数据来估计三因子模型的系数:、si和hi。然后用事件发生后90天(0,90)的数据(Rmt、Rft、SMBt和HMLt)代入模型来计算异常收益(AR,AbnormalReturn)和平均异常收益(AAR,AverageAbnormalReturn):

,t=0,1,2,3,……,T.

累计平均异常收益(CAAR,CumulativeAverageAbnormalReturn)为:

平均异常收益(AAR)的假设检验是:

H0:

Ha:

AAR的T统计量为:~

此处,t=0,1,2,3,……,T.

累计平均异常收益CAAR的假设检验是:

H0:

Ha:

CAAR的T统计量为:~

此处t=0,1,2,3,……,T.

3.数据

3.1背景

2001年3月28日公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12]中第十一条规定:担任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应当重点关注下列事项,并在尽职调查报告中予以说明:…(七)公司最近3年未有分红派息,董事会对于不分配的理由未作出合理解释…把分红派息和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行为联系起来,提高了增发新股的门槛,以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行为。

从2001年上半年公布的2000年年报可以看出,2000年沪市和深市派现的上市公司猛增,多达693家,占上市公司总额的63.69%,比1999年增长了三十多个百分点。可见新的政策出台后,很多公司改变了股利政策,派现的公司明显增加,证监会的政策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这项政策对整个大盘和公司股价表现的影响,我们以2000年派现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政策公布时间即2001年3月28日为事件日,选取事件前后各10天(2001.3.14-2001.4.11)的公司股价和大盘指数来做事件研究。

3.2样本选择

具体的样本按照以下的标准选择:

?沪市2000年年报中提出了现金股利分配方案的A股上市公司。

?在2000年9月28日以前上市的公司,共339家。

?非金融类和事业类上市公司。

?在台经新报的数据库中可以得到日资料的公司。

根据以上标准,最终的样本数为沪市286个上市公司A股。

4.实证结果

事件公告日前后10天的平均异常收益(AAR)和累积平均异常收益(CAAR)如表4-1所示。

日期AARCAAR日期AARCAAR

-10-0.164686-0.1646861-0.124546-0.197903

-9-0.018023-0.1827092-0.132728-0.330631

-8-0.030305-0.2130143-0.096533-0.427164

-7-0.071594-0.2846084-0.074995-0.502159

-60.046055-0.2385535-0.114377-0.616536

-5-0.030618-0.2691716-0.242991-0.859527

-4-0.131931-0.4011027-0.048444-0.907971

-30.215626-0.18547680.006266-0.901705

-20.012759-0.1727179-0.082854-0.984559

-10.061337-0.1113810-0.028955-1.013514

00.038023-0.073357

表4-1沪市事件日前后各十天的AAR和CAAR

此处0表示事件公告日,即2001年3月28日,-1表示事件公告日前第一天,-2表示事件公告日前第二天…1表示事件公告日后第一天,2表示事件公告日后第二天…10表示事件公告日后第十天。

图4-1沪市在事件前后的CAAR趋势

其中纵轴表示CAARSH,分别代表沪市的累积平均异常收益;横轴表示日期。其中3/28是事件公告日,在表4-1中用日期0表示;3/22是事件公告日前第四天,在表4-1中用日期-4表示;4/11是事件公告日后第十天,在表4-1中用日期10表示。

从图4-1中可以更直观的看到CAAR的变化趋势。沪市样本公司的累积平均异常收益在事件公告日达到最高值,在3/28日即事件公告日以后,累积平均异常收益持续下降。可以看出,中国证监会公布《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后,2000年分配方案采取派现的上市公司异常收益下跌。为什么在国外股票市场广被看好的派现方案在中国却不是那么受欢迎呢?我们注意到中国上市公司2000年推出派现方案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情况:

一是上市公司勉为其难,经营状况不佳甚至现金流为0也派现。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达到新政策的再融资资格要求。因为如果连续三年没有分红派现,公司将不能再融资。但是这种勉为其难的派现使公司的运营资金紧张,缺乏充足的现金支持会对公司今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这种分配方案不被市场看好,股价下跌。

二是派现变为走形式。不少公司以蝇头小利打发股东,扣税之后股东所得现金不多,甚至为负,没什么实际意义,也引不起股东太大的兴趣。

三是很多公司在派现的同时推出配股或增发方案。部分公司的大股东享受了派现带来的利益,却在再融资时选择放弃或以固定资产折价入股,有圈钱的趋向。一旦投资者察觉到这点,就可能引起股价的下跌。

四是有些投资者看重可持续发展,追求股价长期升值,而不是短期的高派现方案。

派现方案成为上市公司2000分配方案的首选,与中国证监会的再融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这项政策的公布对股票市场有很大的影响。接下来我们结合上市公司的历史分配、经营业绩和股本结构等情况来全面的考察政策公告和股利政策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

4.1历史分配

我们把样本分为两大类:(1)在1998-1999两年间有派现记录的公司;(2)在1998-1999两年间没有派现记录的公司。

图4-2沪市在事件前后的CAAR趋势:有派现和无派现的比较

其中纵轴表示CAAR,单位为%,实线代表沪市1998-1999有派现记录的上市公司的累积平均异常收益,虚线代表沪市无派现记录的上市公司的累积平均异常收益;横轴表示日期。

图4-2表示的是沪市1998-1999年有派现记录的上市公司的累积平均异常收益和1998-1999年无派现记录的上市公司的累积平均异常收益。从图中可以看出,有派现记录的公司股票的累积平均异常收益在事件公告日前两天达到最高值,无派现记录的公司股票的累积平均异常收益在事件公告日当天达到最高值,有派现记录的公司股票反应比较快,但是累积平均异常收益也下降得比较快。无派现记录的公司的累积平均异常收益总体水平高于有派现记录的公司股票。

4.2经营业绩

衡量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市盈率(P/E),把沪市上市公司按市盈率大小分为四类:市盈率小于30、市盈率在30至60之间、市盈率在60至100之间和市盈率大于100。

从图4-3中可以看出,最下方的两条线,即异常收益最低的是市盈率小于30和市盈率大于100的股票。中国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平均水平在6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股票市场的20-30的水平。由图可知,市盈率保持在平均水平的上市公司股票的异常收益相对稍高一些。这可以从两方面解释:(1)市场对低价股不是那么热衷,造成市盈率低于30的股价异常收益低;(2)市盈率大于100的公司股票,一般每股收益极微,这种和经营业绩脱钩的派现方案也不被市场看好。

图4-3沪市在事件前后的CAAR趋势:市盈率的比较

其中纵轴表示CAAR,单位为%,CAARSHPE3、CAARSHPE3TO6、CAARSHPE6TO10和CAARSHPE10分别代表沪市市盈率在30以下、30-60之间、60-100之间和100以上的上市公司的累积平均异常收益;横轴表示日期。

4.3股本结构

我们把沪市的上市公司分为国有公司和民营公司两类。由图4-4可以看出,国有公司的CAAR在事件日当天达到最高值,随后下跌;民营公司的CAAR在事件日前三天达到最高值,随后持续下跌。民营公司的股票反应速度比较快,下跌的幅度也较大。

由于国有公司和民营公司的价值利益取向不同,民营公司的大股东所持有的股票大多不可流通,无法从股价上升中获得好处,因此更趋向于推出派现方案,才能把钱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对于民营公司的圈钱行为,投资者已经有所察觉,所以在股价的表现上,民营公司的股价异常收益相对于国有公司的要低一些。

图4-4沪市在事件前后的CAAR趋势:国有和民营公司的比较

其中纵轴表示CAAR,单位为%,实线代表沪市国有上市公司的累积平均异常收益,虚线代表沪市民营上市公司的累积平均异常收益;横轴表示日期。

5.结论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政策要求对股票市场的股价有一定影响,在此之后股价持续下降。

(2)上市公司的历史分配方案对股价的影响:前两年有派现的公司股票价格下降得快一些。

(3)公司的经营业绩的影响:市盈率过低和过高的股票收益相对较低。

(4)公司的股本结构的影响:民营公司的反应比较快,短期内下降得较多。

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政策要求提高了再融资的门槛,对上市公司的派现作出了强制要求,使得2000年上市公司派现的比例大大增加,显示了明显的政策效果。上市公司历史分配、经营业绩和股本结构的不同,造成其股价异常收益也有所不同。针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与教育,通过采用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引导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向理性化发展;对于那些有累积盈利而又不分配的公司,必须强制其披露不分配的具体理由。

(2)历年分红派现的比例应该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3)充分揭示信息,公告每日股息收益率和预期股息收益,使投资者能够有形成明确的预期。

(4)可在条件成熟时开征资本利得税,使股利收益和资本利得的税收保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上市公司更多地选择派现方式,鼓励投资者长期投资。

当然,从长远来看,上市公司不可能按照政府划定的模式来进行派现行为,最终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和上市公司自身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Miller,MertonH.,andFrancoModigliani,Dividendpolicy,growth,andthevaluationofshares,JournalofBusiness34,1961,411-433.

[2]RossWatts,Theinformationcontentofdividends,JournalofBusiness46,1973,191-211.

[3]RossWatts,Commentson‘Theimpactofdividendandearningsannouncements:Areconciliation,’JournalofBusiness49,1976,97-106.

[4]R.RichardPettit,Dividendannouncements,securityperformance,andcapitalmarketefficiency,JournalofFinance27,1972,993-1007.

[5]R.RichardPettit,1976,Theimpactofdividendandearningsannouncements:Areconciliation,Journalofbusiness49,86-96

[6]J.RandallWoolridge,Theinformationcontentofdividendchanges,JournalofFinancialResearch,1984,237-247.

[7]EugeneF.Fama,KennethR.French,Dividendyieldsandexpectedstockreturn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2,1988,3-25.

[8]FrankH.Easterbrook,TwoAgency-costexplanationsofdividends,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74,1984,650-659.

[9]HarryDeAngeloandLindaDeAngelo,Dividendpolicyandfinancialdistress: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troubledNYSEfirms,JournalofFinance45,1990,1415-1431.

[10]HarryDeAngelo,LindaDeAngelo,andDouglasJ.Skinner,Dividendandlosses,JournalofFinance47,1992,1837-1863.

[11]EugeneF.Fama,KennethR.French,Disappearingdividends:changingfirmcharacteristicsorlowerpropensitytopay,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60,2001,3-43.

[12]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2001.

沪市范文篇3

关键词:ARCH模型;GARCH模型;沪市波动性

引言

博弈股市,投资者要想获利就必须研判大势,即大盘的涨跌。如果交易过于频繁,天天买进卖出或卖出买进,一方面要耗费投资者大量精力、财力(佣金,税金),另一方面也将冒很大风险(并非天天有行情),所以应选择一定时间段进行集中交易,这样研究大盘指数波动的规律就成为必然,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和经济价值。

本文将利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即ARCH类模型对上海股市大盘指数的波动进行实证分析,为投资者进行大盘收盘指数的预测并规避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一、理论模型

经典的最小二乘回归假定误差序列无关,误差的方差为一常数,然而研究金融市场时却发现大多数时间序列的误差序列无关,但误差的平方序列相关,即误差的方差或波动随时间变化。为了模拟这种波动,提高预测精度,1982年Engle构造了方差随时间变化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模型。此后随着实践的深入,ARCH模型的一些扩展模型也被相继提出,如GARCH模型等,并在解释货币和金融时间序列的行为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ARCH(q)模型

εt/Ψt-1N(0,σ2t)(1)

εt=Ztσt,Zt为i.i.d.,且E(Zt)=0,Var(Zt)=1(2)

σ2t=α0+αiε2t-i(3)

其中,εt序列无关,Ψt-1为t-1期获得的信息集,σ2t为εt的条件方差,α0>0,αi≥0(i=1,2,……q)。

ARCH(q)模型有以下特点:

1.式(3)表明过去的波动扰动ε2t-i对市场未来波动有着正向而减缓的影响,因此波动会持续一段时间,从而模拟了市场波动的集群性现象,但没有说明波动的方向。

2.利用ARCH模型可以更精确地估计参数,提高预测精度。当存在ARCH效应时,若仍使用方差为常数的普通最小二乘法来估计参数,就会产生偏差,掩盖预测的不确定性。

若使用ARCH模型,则不仅可以提高预测值的精度,还可以知道预测值的可靠性。

3.ARCH模型的主要贡献在于发现了经济时间序列中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可以预测的,并且说明了这种变化是来自某一特定类型的非线性依赖性,而不是方差的外生结构变化。

(二)GARCH(p,q)模型

1986年,Bollerslev在ARCH(q)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展模型:GARCH(p,q)模型,由(1)式、(2)式和下式构成:

σ2t=α0+αiε2t-i+βjσ2t-j

其中,p≥0,q>0,α0>0,αi≥0(i=1,2,……q),βj≥0(j=1,2,……q)。

当p=0时,GARCH(p,q)模型即为ARCH(q)模型,因此ARCH(q)模型是GARCH(p,q)模型的特例,同样具有ARCH(q)模型的特点,能模拟价格波动的集群性现象。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GARCH模型的条件方差不仅是滞后残差平方的线性函数,而且是滞后条件方差的线性函数。因此,利用GARCH模型,能在计算量不大时,更合适更方便地描述高阶的ARCH过程,因而具有更大的适用性。

二、实证分析

我们选取了上证综合指数每日收盘价SPt,数据时间跨度为2008年8月11日至2010年8月11日,共731个数据,数据来源于中信建投通达信,主要通过Eviews3.0实现。

为了减少舍入误差,在估计时对{spt}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即将序列{lnspt}作为因变量进行估计。

(一)ADF单位根检验

为了防止非平稳序列造成虚假回归的出现,我们先对序列lnspt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ADF值为-8.316697,而在1%显著水平下的MacKinnon值为-3.4419,因此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序列lnspt是平稳的。

(二)OLS自回归和统计特征

1.先用OLS做自回归。lnspt=c+βlnspt(-1)+ε(*),估计结果如下:

LNSPT=0.03354036123+0.9957420251*LNSPT(-1)

R2=0.991603,Loglikelihood=1953.254,AIC=-5.34590,

SC=-5.33331。可以看出该方程统计量很显著,拟合度也很好。

再看序列lnspt的OLS回归方程残差图:

显然可观察到该回归方程的残差图(见上图,可以发现波动表现出时变性、突变性和集簇性的特点。显著表现为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2009年9—10月波动非常大;在2009年上半年到2009年8月、2009年10月—2010年4月波动非常小,即波动的“成群”现象。这说明误差项可能具有条件异方差性。

2.序列lnspt统计特征:该序列的偏度值K为-0.484720,偏左,再由JB值判断该序列不符合正态分布。

(三)ARCH效应检验

由以上可知,序列lnspt具有时变方差性,且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有必要进行ARCH效应检验。本文采取两种方法分别检验:ARCHLM检验和残差平方相关图检验。

1.ARCHLM检验。对式LNSPT=0.03354036123+0.9957420251*LNSPT(-1)进行条件异方差的ARCHLM检验,得到了在滞后阶数p=3时的ARCHLM检验结果:由于P值为0,因此拒绝原假设,该序列残差含有ARCH效应。

2.残差平方相关图检验。由残差平方相关图可知,滞后3阶的AC和PC都显著不为0,存在ARCH效应。

(四)建立ARCH类模型

1.ARCH(q)模型。利用ARCH(q)模型重新估计lnspt

=c+βlnspt(-1)+ε,方差方程为:

σ2t=0.000219+0.031372ε2t-1+0.049506ε2t-2+0.111990ε2t-3

Z=(22.31903)(1.659776)(3.069349)(4.810901)

R2=0.991601,Loglikelihood=1972.084,AIC=-5.31650,SC=-5.13233

方差方程中ARCH项的系数都是统计显著的,并且对数似然值有所增加,同时,AIC值和SC值都变小了,这表明ARCH(3)能够更好地拟合数据。

再对序列lnspt进行ARCHLM检验:由p值等于0.820564可判断,接受原假设,表明该残差序列不再存在ARCH效应。

2.GARCH(p,q)模型。方差方程为:

σ2t=3.10E-0.5+0.073843ε2t-1+0.804456σ2t-1

Z=(4.585697)(5.371772)(25.33833)

R2=0.991543,Loglikelihood=1978.385,AIC=-5.30653,

SC=-5.17507

方差方程中ARCH项与GARCH项的系数都是统计显著的,并且对数似然值有所增加,同时,AIC值和SC值也都变小了,这表明GARCH(1,1)能够更好地拟合数据。方差方程中ARCH项与GARCH项系数之和0.07384+0.804456=0.878296小于1,满足参数的约束条件,具有可预测性。

再对序列lnspt进行ARCHLM检验:由p值等于0.300984可以断定,消除了该残差序列的条件异方差性。

结论

通过对上海股市综合指数波动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GARCH(1,1)模型模型能很好地拟合上海股指波动的时间序列,上海股市综合指数存在明显的ARCH效应。同时,我们发现在沪市中信息作用是非对称的,故可认为上海股市综合指数的波动存在“杠杆效应”。“坏消息”冲击所引起的波动均大于同等程度的“好消息”所引起的波动,即利空消息比同样大小的利好消息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更大,负向波动十分剧烈,短期内很难得以消除,这也可从上海股市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得以验证。

上海股市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需要不断完善、规范的地方,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还不强,其投资行为极易受到各种消息的影响。认识到上海股市波动的这些特点,可以为投资者规避风险以及管理部门对股市实施监管提供决策依据。另外,中国股市大的波动主要是由管理部门的政策干预造成的,所谓冲击大多属于政策冲击。管理部门在出台政策时应更加稳妥,真正作到“消息对称”,应把握好政策的调整力度,对市场的调控也更应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使政策更具合理性、连续性。

参考文献:

[1]李清,赵俐佳.ARCH类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上的应用研究[J].西安金融,2004,(11).

[2]干晓蓉,胡晓华.上海股市周收益率的ARCH模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7,(6).

[3]陈健.ARCH类模型研究及其在沪市A股中的作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5).

[4]袁霓.国内油价市场波动的ARCH模型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

沪市范文篇4

【关键词】产业政策;实体经济;资本市场;转型升级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长期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喜爱,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后续效应,暴露了虚拟经济高风险的本质,世界各国陆续开展了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讨论,并提出如果缺乏坚实的实体经济做支撑,虚拟经济规模就会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陆续出台了多项有关实体经济的政策,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经济政策的重点重新调整到发展实体经济,如德国2011年4月提出“工业化4.0”,美国2012年“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2013年12月通过“产业竞争力强化法”。一项项政策的意味着国际上对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广泛关注,意识到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基石,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大力发展虚拟经济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我国也于2014年12月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产业政策反映了国家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国家产业结构、使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其中包括对某一些产业的扶持政策以及对某一些产业的限制政策。每一个新产业政策的提出,都会对相应的某行业带来影响,所以企业家们非常关注产业政策的,但并非所有政策都对行业有积极的影响。余明桂等[1]提出产业政策能促进企业的创新,其促进效应在民营企业和重点鼓励行业中更为显著。黎文靖和郑曼妮[2]提出中国产业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更多的是一种创新策略,而非实质性创新。Baeranke(2005)提出国家政策对企业融资及投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Weiss[3]将产业政策定义为设计用来对某一产业施加倾向性资源配置影响的政策干预措施,资源引导成为产业政策的主要功能。可见,对于产业政策的作用存在较大的争议。对产业政策的讨论不应该是存与废,而是产业政策如何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涵盖了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市场和部门,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及精神产品的各类经济活动。而虚拟经济是建立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基础上,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其本身并没有实际价值,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实现资本增值的。产业政策的资源导向性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同的产业政策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国家应该根据本国的状况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冯登艳[4]提出金融投资、资本运作无可非议,但前提是把实体经济做好。杨彩云[5]提出社会融资中的直接融资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间接融资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Jacobaon[6]研究表明,金融市场发展和实体经济之间具有交互作用。研究企业转型创新的内生动力是否源于产业政策,有利于发现产业政策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若两者存在正相关性,那么产业政策的支持会增强行业和公司创新动机及研发投入,此时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来推动行业和公司的转型发展;反之,则相反。目前,产业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未形成定论。本文的研究可以丰富相关理论,进一步论证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必要性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为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

产业政策与企业转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而企业的转型大多通过企业创新来实现。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以及在国际上保持持续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但创新能力的提升极其艰难,因为创新具有长期投入、产出不确定、风险较大等特点。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需要通过有效实施产业政策来促进产业创新。众多学者研究发现,发挥产业政策的创新激励必须借助于行业竞争的提升。本文从产业政策变动与企业转型变化出发,考虑产业政策变动期间的企业资金来源与资金流向与企业转型的关系。(一)竞争性假设的提出。对于产业政策所鼓励的行业,政府会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放松信贷审批,将大量资源引向被政策所鼓励的行业,进而缓解企业创新活动所面临的融资约束。产业政策也是税收政策的风向标,产业政策鼓励的行业大多是税收政策所激励的对象。据统计,针对电子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政策所激励的行业税收激励占总税收激励份额的25%,税收激励通过直接减免、对设备的加速折旧、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实现。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减少企业创新活动过程中的现金流出量,提高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企业充裕的现金流会使企业更有能力进行创新活动,而创新活动的成果会使企业进一步展开创新活动。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H1:产业政策促进企业创新水平提升。创新活动具有需求资金量大、产出不确定性大等特点,但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因为其本身不具有相应的资金资源进行创新,没有充足的资金应对创新所面临的风险,对风险较为敏感,相对于产业政策所鼓励的国有企业来说,民营企业信贷审批、税收优惠以及政府补贴等需求并不强烈。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而创新活动需求资金量大,风险较大,所以不会由于政策的原因盲目创新使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局面。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H2: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发挥的作用与企业性质相关。(二)政策介绍。由于产业政策有滞后性,本文将所有政策的影响延后一年,选择2012—2016年的沪市实体经济上市公司为样本,剔除了ST企业和中途转变行业性质的公司,样本总计662家。本文研究“十二五”规划政策对实体经济转型的影响。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造提升制造业,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培育发展战略新兴行业,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等产业,加快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加快现代能源产业以及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由此可知,“十二五”规划明确鼓励的行业类别包括农业、信息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轻纺行业、生物产业和服务业。

三、模型选择

(一)被解释变量。现有文献主要采用研发投入和专利数来衡量企业创新。与研发产出相比,研发投入可以更直观地体现政策变动的影响,而相对于企业研发投入,企业专利量也对企业创新成果进行直接的考量,在研究中被广泛采用。本文以企业专利申请数与研发投入作为企业创新的衡量指标。中国的专利分三大类,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的认定最为严格。知识产权局对发明专利的新颖性、创新性和实用性都有严格的要求,发明专利的申请人一般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获得认定,授权率在40%~59%之间,所以发明专利被认为是三类专利中最为优质,也是对企业最有价值的一类专利。因此,本文将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与研发投入的自然对数作为企业创新的额外衡量指标。(二)核心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主要用于反映沪市上市公司是否受到产业政策鼓励,本文用产业政策变量表示。对于政策影响的传统估计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借助年份虚拟变量表示政策,然后通过回归模型估计出政策的边际影响;第二种是通过具体某种政策实施的强度作为政策变量。本文采用第一种方式进行研究。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产业政策文件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决定》为决策基础,如果相关文件中在该行业前出现“发展”“鼓励”“支持”“调整”等用语,则认为该产业受到产业政策影响,并设置产业政策虚拟变量policy=1,否则policy=0。(三)控制变量。总资产,以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现金流,以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商业银行支持(简称借款),由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之和的自然对数表示;股权投资支持(简称股权),以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之和的自然对数组成;存货,以存货的自然对数表示;长期股权投资(简称长期投资),以长期投资的自然对数表示;固定资产,以固定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无形资产,以无形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净利润,以净利润的自然对数表示。(四)模型的设定。按照多元回归设计方法,本文基本模型设定为: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β9X9+β10X10+β11X11+μ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产业政策,X1、X2为解释变量研发和专利,X3—X11为相关控制变量,β0—β11为模型的参数,μ为误差项。本文以沪市上市公司中的实体经济企业为样本,主要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剔除了金融类、ST类和房地产类行业,并对实体经济的行业进行了细分。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沪市实体经济企业混合统计回归。1.沪市实体经济企业变量的相关系数分析从表1可见,数据对应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研发与专利、固定资产相关程度较低,而现金流和存货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相关程度非常高,说明实体经济现金多、存货多的企业更爱进行研发投入,但研发投入不一定可以产出专利。固定资产的规模对于研发投入影响不强烈。资产、股权、长期投资、固定资产与净利润的相关程度非常高,说明资产多、股权多、固定资产与长期投资多的企业更容易获取利润。2.沪市实体经济企业混合回归分析表2以产业政策为因变量,以研发投入、专利为自变量,以资产、股权、借款、现金流、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净利润为控制变量进行混合回归分析。其中,R2=0.1106,调整R2=0.1076,残差平方和=705.83,方程的标准误差为0.46262。检验整个方程显著性的F统计量之P值(Prob>F)=0.0000,表明回归方程是高度显著的。长期投资、无形与净利润三个变量P值(P>t)均不显著,分别为0.284、0.200、0.073,说明政策对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净利润的影响不大。资产的系数为负,可能是由于研发投入未增长而资产规模过大造成的,导致政策效应为负。现金流的数值为负,可能是因为在满足研发投入的情况下过剩,导致政策效应为负。存货为负,可能是企业基于以前的状况与现状形成的,一定情况下会抑制研发,导致政策效应为负。(二)沪市实体经济企业中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混合统计回归。1.沪市实体经济中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关系数根据表3,长期投资与专利对应的P值高于0.05,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其他数据对应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其中研发与借款、现金流、存货、无形资产的相关程度非常低,而专利、资产与研发投入之间是显著的,说明在民营企业中进行研发的企业考虑的重点在于资产规模(研发投入往往能出成果),而不在于借款多少、现金流的充足、存货的多少和无形资产的多少。值得关注的是研发投入、资产与净利润之间的相关程度是显著的,表明规模大的企业倾向于研发投入,而研发投入会导致净利润的增加。根据表4,数据对应的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研发与现金流和存货的相关程度非常高,表明国有企业现金充足,存货多的企业更喜爱研发。固定资产、专利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相关程度非常低,表明热爱购买固定资产与专利的国家企业相对而言研发投入较少。资产、股权、长投与固定资产和净利润的相关程度非常高,表明资产规模大、股权规模大、长期投资规模大、固定资产规模大的企业盈利水平更好。无形资产与资产的相关系数非常高,表明资产规模大的企业更加有实力进行无形资产的购买。综上所述,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沪市实体经济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自身表现出了独特的生存法则,与国有和总体水平情况不太一样,说明产业政策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影响不一致,所以产业政策变化对民营企业创新转型和国有企业创新转型的影响是不同的。2.沪市实体经济中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多元回归分析表5为以产业政策为因变量,以研发投入、专利为自变量,以资产、股权、借款、现金流、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净利润为控制变量进行的混合回归分析结果。其中,R2=0.2217,调整R2=0..2129,残差平方和=187.51,方程的标准误差为0.43899。检验整个方程显著性的F统计量之P值(Prob>F)=0.0000,表明回归方程是高度显著的。然而现金流、存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净利润这五个变量P值(P>t)均不显著,分别为0.316、0.57、0.179、0.206与0.182,特别的是存货、无形资产的系数为负数,与经济理论的预测正好相反,说明政策对沪市民营实体经济企业现金流、存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净利润影响不大。资产为负,可能是由于研发投入有限,风险过高,而资产规模过大造成的。存货是企业基于以前的状况与现实形成的,一定情况下会抑制研发,所以政策效应为负。民营企业的资产规模不足以同时支撑研发和购买专利,专利在一定情况下会抑制研发,所以政策效应为负。表6为以产业政策为因变量,以研发投入、专利为自变量,以资产、股权、借款、现金流、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净利润为控制变量进行的混合回归分析结果。其中,R2=0.0889,调整R2=0.0846,残差平方和=502.56,方程的标准误差为0.46613。检验整个方程显著性的F统计量之P值(Prob>F)=0.0000,表明回归方程是高度显著的。然而借款、长期投资与净利润这三个变量均不显著,其P值(Prob>F)均不显著,分别为0.124、0.961与0.403,特别是长期投资的系数为负数,与经济理论的预测正好相反,说明政策对沪市国有实体经济的企业的借款情况、长期投资情况及净利润影响不大。资产系数为负,原因在于规模过大,而研发投入在一定情况下未增长。现金流是因为在满足研发投入的情况下过剩,所以现金流系数为负。存货是企业基于以前的状况与现实而形成的,一定情况下会抑制研发,导致政策效应为负。长期投资是企业转型的另一种方向,当长期投资过多,会抑制研发,导致政策效应为负。综上所述,借款对于实体经济的国有企业创新转型不显著,但对民营企业而言却是显著的,这是由于国有企业一直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青睐,所以政策变化情况对其影响并不大,而民营企业的融资状况较差,当政策变化时金融机构会根据政策变化给予相应宽松的优惠条件;长期投资对于创新转型不是显著的,可能是政策并没有影响企业家们的偏好;净利润对于实体经济转型创新的作用不是显著的,可能是由于研发投入与专利的周期比较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五、结论和启示

本文结合“十二五”规划相关政策,实证检验了政策变化对实体经济转型的影响,结果发现“十二五”规划政策变化对实体经济转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借款、现金流、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在政策变化时对民营实体经济转型与国有实体经济转型有不同的影响。由此得出以下启示:首先,产业政策可以促进实体经济转型,但对于一些实体经济而言,目前还存在行业准入,今后应逐步降低准入,从而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其次,产业政策对促进民营实体经济转型有显著的影响,但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还存在歧视,差别对待,应逐步消除;最后,实体经济企业普遍总资产净利率偏低,仅超过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远远低于虚拟经济行业水平,应逐步提高虚拟经济行业的行业准入,通过增加税收方式降低虚拟经济实际利润,进一步为实体经济转型创造环境。

【参考文献】

[1]余明桂,范蕊,钟慧洁.中国产业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6(12):5-22.

[2]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6(6):60-73.

[3]WEISSJ.Industrialpolicyinthetwenty-firstcentury[R].WorkingPape,2011.

[4]冯登艳.虚拟经济必须依托本国实体经济:冰岛危机的启示[J].商业研究,2010(6):44-47.

[5]杨彩云.社会融资对实体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2016(1):93-96.

沪市范文篇5

表一沪市B股重组题材个股近期市场表现(1999.4.1-2000.10.31)

单位:美元

上表中列出的这些个股都是沪市近年有重组动作的B股上市公司,在考察期内的平均涨幅是264.86%,其中二纺和凤凰分别达到414.28%和413.89%,而同期股指涨幅为157.59%。可以看出,重组板块在B股这轮止跌回升的行情中表现远远强于大盘。那么B股市场重组题材的产生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背景,在市场以后的行情中又将会有一番什么样的表现呢?

一、B股上市公司重组的背景

(一)市场长期处于弱市,规模萎缩、发展几近停滞。

长期以来,B股市场都在一种“鸡肋还是金块”的怪圈中挣扎。其绝对价格的偏低使得人们普遍认为其投资价值是被严重扭曲的;另一方面,大多数B股公司业绩大幅衰退甚至亏损的状况又与境外基金的择股原则相背。整个市场在长达6、7年的时间里一直涨少跌多,被一种阴跌不止的气氛所困扰。92年5月两市创下历史最高点(沪市140.85点,深市2679.26点)之后股指便不断下探,中间虽也有过几次比较大的反弹行情,但均未能使其摆脱下降通道。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99年3月份沪B股指跌至历史最低点21.24点。99年4月份,在政策面的支持下B股方绝处逢生,走出低迷,再现普涨现象。二级市场的长期低迷使得新股的发行节奏亦非常缓慢,甚至一度陷于停滞。沪市B股1998-2000三年内仅有5只新股发行上市。

上市公司业绩水平低、对境外资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是B股市场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来看看近几年B股上市公司的业绩情况。97、98、99三年的每股收益平均值分别为0.186、0.107和0.0606,呈逐年下降状态;亏损情况是97年3家亏损、98年6家、99年8家;平均亏损值这三年分别为0.234、0.378和0.482。可见B股上市公司是每股收益逐年下降,亏损公司逐年增多,亏损程度逐年严重。改善上市公司质地已经成了恢复B股市场活力的关键所在。“重组板块”在这种市场情况下应运而生。

(二)老牌上市公司业绩不佳影响了B股上市公司总体业绩水平。

55家沪市上市公司中有34家是95年前上市的老牌国有企业,占62%,其中24家属工业行业,占到这些公司的70%以上。这是因为B股市场建立之初预选企业大多是传统型的国有企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许多公司由于并未能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所有者出资不实、内部管理落后、历史负担沉重、技术改造滞缓,以及产品市场萎缩而导致的销售和利润率下降等种种因素使得其业绩大幅滑坡,有的甚至已经出现严重亏损。市场竞争力和适应性都相当薄弱。97年的亏损企业二纺、水仙、金泰;98年亏损的中纺、永久、凤凰、大江、钢管和水仙以及99年亏损的中纺、永久、钢管、物贸、自仪、水仙、汇丽和大化。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老牌上市公司,他们莫不挣扎于亏损或微利的困境中,而且还拖累了整个B股上市公司平均业绩水平。利润和价值向来是资本流动的源动力,一批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老国有企业何以能够吸引增量资金进入B股市场呢?相反还连带地导致一批绩优股比如东信、龙电、海欣、鄂绒等投资价值被严重低估。这样一来,资产重组就成了B股老牌上市公司重新焕发生机的应时之举。

二、B股上市公司重组的现状

以沪市为例,97年以来,包括真空、二纺、中铅、氯碱、轮胎、冰箱、凤凰、英雄、三毛、友谊、龙电、上菱以及陆家等多家公司采取了力度或深或浅的重组措施。可以看出,他们绝大多数属于或微利或亏损或业绩经年滑坡的老上市公司。重组方式主要有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和收购兼并等。不同的重组方式产生了不同的绩效。有的通过重组,业绩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市场上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如真空、三毛、上菱等。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出真空97年每股收益比96年增长了8倍,99年比98年翻了一番,而上菱每股收益99年较98年增长了16倍;有的公司重组已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比如凤凰、轮胎等;而有的公司则刚刚公布重组信息如陆家等。本文选取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6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案例来作一个考察(资料来源于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其公司基本情况见表二。

表二案例公司基本情况

可以看出我们所选取的六家公司都是上海B股市场90年代初上市的老国有企业,属工业行业,曾经都是各自所在领域的排头兵,都有过辉煌的历史业绩,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遭遇了债务重、产品结构老化、资产质量不高等问题而导致了亏损严重或业绩大幅滑坡。如二纺97年亏损达0.307元;凤凰98年亏损0.406元;而轮胎2000年中期亏损0.29元。相应个股在当时B股市场的表现也一落千丈。在表三中我们列出了这些公司近年重组措施,并对此作一分析。

表三部分公司资产重组案例

可以看出我们所选取的六家公司都是上海B股市场90年代初上市的老国有企业,属工业行业,曾经都是各自所在领域的排头兵,都有过辉煌的历史业绩,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遭遇了债务重、产品结构老化、资产质量不高等问题而导致了亏损严重或业绩大幅滑坡。如二纺97年亏损达0.307元;凤凰98年亏损0.406元;而轮胎2000年中期亏损0.29元。相应个股在当时B股市场的表现也一落千丈。在表三中我们列出了这些公司近年重组措施,并对此作一分析。

表三部分公司资产重组案例

1、900901真空

出发点

97年11月份公司将所属上海电子管厂资产有偿出让给广电集团;

98年6月向广电集团转让公司所持有的上海嘉汇达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30%股权;

99年3月受让上海久事公司所持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13%股权;

99年12月公司将所持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15%和5%的股权分别转让给上菱电器和上海工业投资公司;

2000年2月公司受让上海广电集团所持有的上海广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30%股权。

改变销售和利润下降的趋势,调整产品结构,获取新技术,提高整体资产质量,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企业竞争力。

2、900902二纺

99年底向太平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有偿转让公司所持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两家公司法人股,作价15325万元,并将所负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宝山支行12294.6万元债务转让给太平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余额3030.4万元由集团公司2000年6月底之前付清。

2000年10月份,公司将持有的长期投资股权“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1350万股股权转让给太平洋集团,涉及金额为人民币10530万元。同时转让债务5625万元,余额4905万元由太平洋集团在2001年6月底之前付清。

通过法人股转让及负债转让,改善公司财务状况,减轻公司的债务负担,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3、900909轮胎

2000年8月份,公司以3.2亿美元的价格将下属之乘用轮胎厂、载重轮胎厂、上海钢丝厂吴淞新厂区的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及所属轮胎研究所的部分设备转让给中外合资上海米其林双钱回力股份有限公司。轮胎橡胶由此分批获得3.2亿美元的现金收益

盘活存量资产,降低资产负债比率,改善财务状况;借助与法国米其林的合作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业务,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

4、900910冰箱

2000年5月份公司以自有资金向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回购国家股4206.2753万股,同时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承诺用公司向其回购国家股股份所得款项受让本公司投资的上海森林电器有限公司31%的股权;

2000年10月份公司以1美元价格收购三菱电机持有的上海森林电器有限公司50%股权。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占森林电器69%股权。

改变业绩滑坡现象,增强企业竞争力。

5、900916凤凰

2000年8月份公司将下属的六家子公司股权合人民币31224.30万元转让给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

2000年10月14日公司在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草签了在高科技领域方面进行全面合作的意向书。双方将在环保、新材料、精细化工三方面先行展开项目论证。

改善财务状况,改变产品结构,寻找新的投资和盈利机会,谋求多样化经营。

6、900925上菱:

公司在97年底与98年底连续两年进行大规模的资产重组。通过部分资产和股权置换转让方式进行实质性的资产重组。

调整产品结构、加速资金回笼、提高公司整体资产质量和竞争能力。重塑国内家电行业领先企业的形象。

从这几家公司重组的基本出发点来看都是着眼于公司不良业绩的改善。这在我国上市公司重组案例中具有普遍性。但手法和力度又很有区别。我们可以把六家公司的重组分为四类:一类是以二纺B为代表,连续两年年终转让股权和债务,目的很明显是为了突击减轻公司的债务负担,改变亏损状况,重组手法就显得比较单一;第二类可以包括真空、冰箱和上菱。其重组的出发点是为了摆脱所属行业销售和利润滑坡的困境,获取新技术,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保证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因此在重组中眼光就比较长远,力度也大得多;凤凰可以归属第三类,由于产品市场成熟或萎缩,利润率下降,希望通过重组寻求新的投资机会,涉足新兴行业,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是老牌B股公司重新选择行业定位的一个尝试;类型四是轮胎B股,通过与外资企业联姻,获得扭亏为盈的足够资金,同时提高品牌竞争能力,而外资公司---米其林公司则通过合资企业的桥梁作用,实质性控股轮胎橡胶,达到间接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的目的。这就是B股公司资产重组类型的一个新的尝试了。

三、上市公司质地改观是B股市场枯木逢春的源动力

99年4月份以来B股已经走出谷底,步入恢复性上涨阶段。今年10月份周小川主席针对在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B股市场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指导性阐述,他指出,中国将按WTO谈判的承诺,允许外国证券机构通过其在交易所设立的特别席位直接进行B股交易,并随条件的成熟,允许外国符合标准的企业到我国股票市场发行上市,改变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结构。这使得B股市场的发展前景豁然开朗,B股市场的投资价值也就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其实说B股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试验田也好,最终与A股市场合并也好,落实到市场本身,推动后市行情继续走高的动力就是增量资金的进入,源动力则是上市公司质地的改善。我们认为对于身处夕阳产业无力翻身的老牌B股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重新焕发生机在目前的经济、市场环境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B股市场的发展正越来越多地受到管理层的关注。从允许纯B股公司增发A股、新上市B股公司行业结构的改善等我们都可以看出,尽管发展方式无定则,有一点却可以肯定,那就是有利于上市公司基本面彻底改观的措施必将会被逐步制定和落实。

二、资产重组和资产置换受到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崇和支持。上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重组的进行。99年上海市上市公司重组的重点就是工业类上市公司,此类公司中B股上市公司占了很大比重。制定的重组目标是争取让上海工业类上市公司的净投资回报率在2000年达到8%-9%。

三、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步伐加快,B股的市场地位已经不再局限于是筹集外资的渠道。外资企业进入我国证券市场,将给B股上市公司的重组带来冲击,更带来机遇,新的重组方式和格局亦将由此出现。

沪市范文篇6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我国上市公司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的调查结果,并作分析。希望通过网上典型调查,能对目前中国企业网上财务信息披露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希望能够揭示当前网上财务披露存在的问题,也力求能为未来会计的相关研究和财务报告的改革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次调查的对象是200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30指数公司和中国大陆上市公司100强。采用网上测试和观测的方法,对其互联网使用条件和水平、公司重视程度、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审计信息的披露、信息利用等六个方面,通过28项指标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报告披露调查

一、导言

1993年以来,随着互联网(Internet)商务性应用的急剧高涨,Internet的用户呈几何级数迅速膨胀。1998年初Internet用户突破1亿,1995年5拢澜缟贤耸汛?.7亿多。1999年12月31日,中国上网用户达890万,WWW站点数约15153个……不久前,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财富》论坛第六届会议将2000年的会议主题聚焦于“网络经济”,与会的500强企业巨子们纷纷表示要把整个企业都搬到网上,有些还拟出了精确的时间表。许多国际企业开始对自己在线和非在线客户有所区别,对前者实行各种优惠倾斜政策。这些制定未来市场游戏规则的巨头们的行动,以及各国政府加速出台的网络化进程计划预示着网络经济的全面启动。使用Internet为工具来交流公司信息正变得越来越普及。Internet的迅速发展对会计也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让信息使用者们感受到的影响和变革之一是财务信息披露方式的改变。

在国外,1995年美国证监会(SEC)就要求上市公司用磁盘、光盘或计算机网络接口向SEC的EDGAR系统(电子数据收集、分析与检查系统)提交通用财务报告。EDGAR系统与Internet连接,为进入Internet的用户能便捷地获取信息创造条件。之后许多国家也先后采取措施加快这方面的动作。网上披露财务信息发展很快。一项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之托进行的网上财务报告研究,在检验了欧洲、亚太地区、北美和南美22个国家,660个公司在Internet上的企业报告后证实有86%的企业上网,近三分之二的公司在他们的网站上以某种形式其财务报告。为能很好地适应网上报告的发展和实施必要的监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高度关注这方面的发展动态,它委托有关学术团体专门进行的网上财务报告研究及其的研究报告,被认为是IASC进行网上财务报告准则研究的先导。

在中国,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网上财务披露的工作始于2000年。中国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互联网上公开披露其1999年度的财务报告。据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已在2000年4月30日首次成功地实现了959家上市公司1999年报的网上披露……,上网浏览1999年报的投资者达9000万人次,累计下载年报共566万份,平均每家年报下载5000次。2000年6月27日,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又联合通知,要求上市公司中期报告全文上网。这一切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应用Internet进行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另外,沪深两所网站的访问人次和年报的点击数激增,也反映了信息使用者对网上披露方式的关注和认可。可以预见,通过Internet披露财务信息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和技术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影响企业提供信息的能力,也影响用户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目前,中国企业需要加快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使用Internet提供信息,以此吸引投资,拓展业务和改进经营;信息使用者急需更及时、便捷地获取企业信息,支持其决策。因而,了解网上财务信息披露现状,查明已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技术进步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乃至财务会计发生怎样变化的任务已现实而急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我国上市公司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的调查结果,并作分析。我们希望通过网上典型调查,对目前中国企业网上披露财务信息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希望能够揭示当前网上财务披露存在的问题,也力求能为未来会计的相关研究和财务报告的改革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调查对象、调查问题和数据收集

(一)调查对象

为使调查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我们选择在有关上市公司排行和财务信息披露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调查对象,按网上搜索与观测渠道的不同分为三组:

1.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年6月27日公布的上交所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以下简称“沪市最佳”。

2.上海证券交易所30指数公司,简称“上证30指”。

3.中国大陆上市公司100强,简称“大陆百强”。

(二)调查问题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六个方面:

1.使用条件与水平。了解调查对象中有多少公司已经具备使用互联网披露财务信息的基本条件及其使用水平。

2.重视程度。了解调查对象对在各自网站中披露财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3.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公司利用各自网站以何种方式、披露哪些财务信息和相关信息。

4.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网上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及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

5.审计信息的披露。了解调查对象如何进行审计信息的披露,财务信息的可信性。

6.信息利用。主要调查利用网上财务信息的便捷程度。

(三)数据收集方法

主要采用网上测试和观察方法进行。

1.分别采用搜索引擎Sohu、YahooChina和《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速查手册》提供的网址,对调查对象在线网站进行检测。

2.通过28项指标对上述六方面调查内容进行分项检测,指标设计见文中调查表。

3.本次调查网上测试时间截至2000年7月25日,之后的情况可能发生变化。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将调查结果汇总于“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调查表”,并分析如下:

(一)基本条件

在网络环境下,网址是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联接、沟通最基本的前提。所以,我们首先通过“网址”与“进入网站”两项指标的测试,说明公司使用互联网的条件与水平。

1.网址。采用中国证券报《2000年上市公司速查手册》中提供的网址,发现沪市最佳36家信息披露公司中,有同址的公司仅为30家,占83.33%;通过Sohu进入“中国上市公司”网站,发现上证30指网页中有网址公司仅11家,占36.67%;通过YahooChina进入大陆百强网页,有网址公司仅24家,占24%。从总体上说,我国上市公司使用Internet的水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前23年的水平。如美国95%(Delletal,1998)、英国92%(Lymer,1997),除沪市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外,其他两组调查对象还低于爱尔兰37%(NianihBrennan,1998)。

2.进入网址。根据调查对象网址,测试能否顺利进入各公司网站。结果发现:部分公司有网址,但无法进入;部分公司有网址,却无法找到公司网站(可能网址有错);能够顺利进入的比例三组分别是:沪市最佳组75%;上证30指组33.33%;大陆百强组20%。

(二)重视程度

我们通过设置“网上信息的主要类型”、“财务信息披露的醒目程度”两类指标,目的是要了解调查对象在自己的网站中主要披露了哪些信息?财务信息居于何地位?以反映公司对在互联网上自愿披露财务信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

1.各公司网站中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如公司简介。产品与服务、新闻、股票与投资、电子商务、市场动态、信息反馈、企业文化、人才招聘、网站图、娱乐天地等等。比例最高的是公司背景(或简介)、产品或服务介绍,位居第三或第四位的网上信息即为财务信息。已有半数以上的公司披露了财务信息,具体比例是:沪市最佳组55.56%,上证30指组80%,大陆百强组50%。

2.财务信息披露的醒目程度。网络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在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情况下,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因而,醒目程度关系财务信息在“争夺眼球”之战中,能否有效地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关键之一。本次调查将在公司网站首页中有独立财务信息链接或经1-2次点击即可发现财务信息标识的列为醒目。结果发现:沪市最佳组为29.63%,上证30指组为30%,大陆百强组为30%。而不易发现或很难查找的多为网页中没有单独体现财务链接,如海尔公司将所提供的有关财务指标放在股票信息栏中,还有的公司包含在投资栏或新闻栏中。

(三)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

我们发现三组调查对象中,部分公司按现行会计规范要求全文披露财务报告,全文披露的比例:沪市最佳组7家,占46.67%;上证30指组4家,占50%;大陆百强组5家,占50%。其他公司则大大缩减披露信息的数量,对信息披露形式也进行了重新选择:一部分公司采用文字形式摘要说明财务状况(多为原报载摘要文字部分的拷贝);有的公司则重新选取部分主要财务指标进行披露,如前述海尔公司仅在股票信息区列出主要财务指标表,报告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股东权益”“股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虽以往的研究均说明财务报表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但本次调查未见有公司单独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来反映公司财务情况。许多采取摘要披露策略的公司反将报表略去,仅以文字摘要形式披露公司财务信息。这种在无强制要求和监控状况下进行的网上报露,反映了企业披露财务信息的“自然心态”,但大大简化或省略的做法究竟出于避免导致竞争劣势的考虑,或单纯简化或便于下载之目的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还有不少公司同时提供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财务报告。

(四)网上财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

对现有网上财务信息的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我们主要通过“披露是否充分”、“有否披露审计信息”、“有无信息安全说明”。“是否可比”等指标进行检测。首先,披露信息的充分程度以会计规范要求为准,我们认为,大大简化和省略的财务披露将有可能对用户准确理解和分析利用财务信息形成阻碍,导致理解上的误差,或发生潜在问题。第二,“有否披露审计信息”和“有无信息安全说明”主要针对网上信息的可靠性而言。检测结果,渡蠹菩畔⒌墓驹?3%以上,其中:沪市最佳组11家,占73.33%;上证30指组6家,占75%;大陆百强组8家,占80%。信息安全说明在三组调查对象中均为零。这说明网上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仍无保障,存在应用财务信息的风险。第三,有些公司提供了往年的财务信息,有的则没有提供。总的看来,前者提供信息的口径基本一致,后者则部分地出于各公司建网时间不一之故,新建网站公司有些没有以前年度信息。

(五)审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本项检测旨在了解公司提供审计信息的形式。分“全文披露审计报告”、“简要说明”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多数公司采用全文披露审计报告的方式来披露审计信息,其中:沪市最佳组有7家,占63.64%;上证30指组有4家,占66.67%;大陆百强组有7家,占87.5%。其余公司则采用简要说明或提示的方式说明所被露信息已经经过审计。另外,各组均未见有任何提示提请读者关注信息传送安全问题。

(六)利用情况

网上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在此主要从用户能否方便地利用信息的角度考察。我们采用“便于浏览”、“便于分析”、“便于下载”、“便于反馈”等指标进行检测:1.便于浏览。主要观察财务信息有无明显标识、必要的链接、是否能在网上打开浏览等。从实际观测看,三组中有60%-75%的公司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基本便于浏览,但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技术性问题,如无醒目的路标或网站图;许多公司报告中缺乏必要的链接,因而在浏览报表时可能发生不便察看有关报表附注的情况;不能灵活地链接到相关站点;还有一些公司的财务报告须下载后方可打开阅读等。2.便于分析。主要观察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有无在线分析工具、能否下载等。调查结果各组的比例是:沪市最佳组为40%;上证30指组为50%;大陆百强组为50%。那些不完整或经过大量简化的财务信息加上没有提供任何在线分析工具,或不便下载,这样的信息对使用者有多少价值值得探讨。3.方便下载。我们发现调查对象的财务披露一般均能较方便地下载,只是全文披露公司的财务报告文件较大时,若不采用pdf文件,则须花费较长下载时间。4.便于反馈。沪市最佳组为60%,上证30指为62.5%,大陆百强组为90%。

四、总结、启示与建议

本研究提供了中国部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上披露现状的实地研究结果。文中就调查内容所实施的检测揽括了财务信息网上披露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表明:

1.目前许多中国上市公司已经积极、大胆地在自己的网站中自愿披露财务信息。这使财务信息跨越地理限制,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中得以更迅捷、广泛地传播,使公司财务信息真正成为全球范围的公共产品。Internet上的财务披露对改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流动,加强公司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改变传统纸质报告仅限于在已要求和被要求收到财务信息各方中流动的状况,进一步拓宽财务信息的披露面,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大大降低财务信息的传播成本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调查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使用Internet的比例仍然偏低。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互联网的特性导致网上财务报告产生了许多在传统传播媒体(印刷媒体)下不可能产生的问题,如网上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不仅受所披露会计信息质量本身的影响,还受到发现网址和进入难易、披露信息的数量、信息传送安全,以及使用者能否下载和分析数据等因素的制约。当然,也受信息消费者“网上冲浪”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影响(此项暂未列入本次调查)。据观察,各调查对象的网站状况、披露策略和披露结果很不一致。鉴于目前尚缺乏网上报告准则,我们应该提醒信息提供者,他们的网上仍应遵守现存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以免误导读者或发生潜在问题。同时,在衡量和评判网上报告优劣之时还应结合考虑网上报告的特殊性,对此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投资者事务协会的《“最佳互联网年度报告”指南及简要说明》中列示的最佳实务要求值得借鉴。这份最佳实务的要点包括:(1)年度报告要能独立且巧妙地集成于公司网站。(2)提供及时的信息。(3)能发挥电子媒体的杠杆作用,而不仅仅是复制报告的印刷版本。(4)应考虑电脑的屏面效果,而非页面效果。(5)灵活地使用pdf文件,使报告易于下载。(6)规定醒目的标志(路标)和网站图。(7)适当的提示能有效地导航。(8)保存历史记录,增加透明度,便于使用者对财务数据进行纵向对比。(9)具有反馈机制。(10)与其他相关领域相结合,如投资者协会。(11)使用多币种和多语言,增加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12)提供价格信息,反映当前和过去的趋势。(13)灵活地链接到相关站点。另外,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公司的网上报告实践也为我们作了较好的示范:英特尔、微软等在网站中留给使用者公司财务部分的清晰的提示;他们的网址中提供各种可下载的格式、采用各种不同语言的报告、反映以不同国家公认会计准则表述的财务报表,并均给予明示;还有丰富的在线分析工具。

3.关于网上财务信息的完整与安全。由于目前网上财务信息的本实施管制者监控,且网址中的内容又可以经常变换。信息提供者似有可能偏离会计准则要求的信息,或增减原按法定要求进行的披露。因而,对信息者应进一步明确其提供信息的责任;使用者应关注所读信息的可靠性;监管者应考虑可能的控制措施,如开展网上审计;建立一个可在监管部门控制下的服务性财务报告网站,这是一个带有强制性质的存档性财务信息网点,以牵制公司网站中的财务披露。我们的目的是要使信息使用者在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时不致于承担太大的牺牲财务信息可靠性的风险。

4.关于网络会计研究。网上财务报告实践发展很快,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看来网络会计的研究和对网上财务披露管理的研究已滞后于实务,现应大力鼓励开展相关研究,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实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年

2《电子发展与决策》第1期第5页

3JFigg.StudyUrgesOnlineReportingStandards,TheInternalAnditor,Feb.2000

4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9年年度报告的通告.1999.12.28

5上海证券报.2000.6.29

沪市范文篇7

关键词:有效市场假说周末效应收益率波动性

周末效应,又周日效应,顾名思义,就是指股票的收益与风险在周内各交易日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国外的研究比较早,Cross(1973年)、French(1980年)、Gibbons和Hess(1981年)对美国纽约股票市场研究发现,周一股票的平均收益率显著为负值,且比同周内其他交易日都低;周五的收益率比其他交易日都高,且风险相对较小,即存在周末效应。随后Jaffe和Westerfield等又对欧洲和亚洲新兴的股票市场进行研究分析,同样发现澳大利亚、瑞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股票市场显著表现出周末效应,只是最低的平均收益率不是发生在周一而是周二。关于我国上海和深圳股市是否存在周末效应,国内不少学者也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沪深两市和其他新兴市场一样,存在显著的周末效应:周五的平均收益率大于周内其他交易日,而风险最小;周二的平均收益率小于周内其他交易日,风险却是最大。但是,1998年12月29日《证券法》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结束试点,正式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对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证券市场制度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是一个长期性的信息。《证券法》的颁布是我国证券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出台的前后市场特征是明显有差别的,因此本文着重研究《证券法》出台后我国股市的周末效应现象,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是否还存在周末效应?如果存在的话,是否仍表现为显著为负的“周二效应”和显著为正的“周五效应”?

周末效应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考虑到《证券法》的颁布时间,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是1999年1月4日——2004年8月27日的每日收盘价,上海股市以上证A股指数(股票代码000002)为考察对象,深圳股市以成份A股指数(股票代码399002)为考察对象,所有的历史数据都来源于“证券之星”网站的历史数据库。收益率采用指数法计算,即股票收益率

pt

Rt=100*LN(——),

Pt-1

因为当Rt很小时,指数收益率与百分比收益率相差很小,几乎相等,且指数收益率具有简单相加性,只要将各期的收益率相加就可计算连续几期的收益率。

对表1的描述统计量初步分析显示:

两市从总体上比较,沪市的平均收益率较大,风险较小;沪市收益率的平均值小于中值,有点向左偏斜;而深市收益率的平均值大于中值,有点向右偏斜。

沪市中,负收益率出现在周一、四、五,正收益率出现在周二、三。其中周一收益率的均值是一周内最低的,标准偏差是最大的;周二的平均收益率是周内各交易日中最高的,标准偏差相对较小,低于收益率同样为正的周三;有趣的是,周五的平均收益率为负值,且是负收益率中最大的,标准偏差却是周内各交易日中最小的。因此,沪市周一的收益率比较符合周末效应的特征“收益率最小,风险最大”,初步说明负的“周一效应”较显著;不能说明存在明显的“周二效应”和“周五效应”,但表明存在一定程度正的“周二效应”和负的“周五效应”,这与以往的学者研究结果正好相反。

深市周内各交易日的收益率与风险分布,与沪市的特征差不多,只是显著性稍微差一点。周一、四、五的收益率也为负值,周二、三的收益率为正值;周一的平均收益率最低,波动性最大;而周三的平均收益率最高,周五的波动性最小。因此,深市也可以初步认为存在较显著的负的“周一效应”,一定程度上存在正的“周二效应”和负的“周五效应”(收益与风险的对比见图1和图2)。

以上分析表明:上海股市和深圳股市在一定程度上都缺乏对信息反映的有效性,且上海的有效程度低于深圳。

周末效应的标准偏差分析

建立检验假设H0:σi=σ0(i=1,2,3,4,5,其中0表示总体),即检验周内各交易日的标准偏差与整体收益率的标准偏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检验各交易日与市场整体的风险是否一致。

从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交易日的风险与市场整体的风险一致性检验时,沪深两市的周一、五均拒绝原假设,其他三个交易日均接受原假设。这说明周一、五的风险与市场风险整体上并不一致,周一的风险偏大,周五的风险偏小;而周二、三、四的风险与市场整体风险的一致性表现显著。

进一步检验各交易日之间的标准偏差是否显著相等H0:σi=σj(i,j=1,2,3,4,5),从检验结果的P值(见表2)可以看出,在显著水平α=5%下,沪市的周一、五的波动性显著不同于其它各交易日,周四的波动性与其他各交易日也存在差异,但显著性没有周一、五明显;深市的周五的波动性明显不同于其他交易日,周一的波动性与周二、三、五存在显著差异,而与周四差异性不显著。

因此,F方差检验的结论是:周内的各交易日中,周一的风险最大,周五的风险最小。

周末效应的均值分析

提出待检假设H0:μi=μ0(i=1,2,3,4,5),即检验周内各交易日的收益率均值是否与整体收益率的均值相等,也就是检验各交易日的平均收益率与整体收益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t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下,沪深两市中各交易日都接受原假设,即各交易日的平均收益率都与整体收益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进一步检验各交易日之间的平均收益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H0:σi=σj(i,j=1,2.,3,4,5),从均值t检验的P值(见表3)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接受各交易日收益率均值显著相等的假设。因此t检验认为:沪深两市中,周内每日的期望收益率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是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提高的表现。

以上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股市中,周内各交易日的平均收益率与市场整体收益率一致性显著,各日之间的平均收益率也没有表现出差异性;而周一的波动性偏大,周五的波动性偏小,其他各交易日的风险与市场风险整体上一致。因此本文的结论是:1998年底《证券法》出台以来,我国股市周内各交易日的收益率大致相等,并没有表现出“周末收益率效应”,却存在“周末波动性效应”,即周一波动性大,周五波动性小,且上海股市的“周末波动性效应”比深圳股市的显著。研究中没有发现以上学者所说的负“周二效应”,可能在于:投资者素质提高,投资理性化成份增加,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尤其是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证券法》颁布后,证券市场监管力度增强,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量增多、及时性提高、虚假性有所减少等。从而,我国股市周一波动性最大,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而不是滞后到周二才发生较大的波动。本人认为这是我国证券市场成熟化的表现,虽然这种周末效应仍有悖于Roberts的市场有效假说。

参考文献:

1.郑振农,汪孔亮,陈蓉,李建斌.中国证券发展简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戴国强,陆蓉.中国股票市场的周末效应[J].金融研究,1999(4)

沪市范文篇8

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决定允许境内居民以合法持有的外汇开立B股帐户,交易B股股票。低迷不振近8年的B股市场由此迎来了今天的火爆场面,但这一政策所产生的效应是深远的,其影响决非仅仅限于B股市场,以下就此做出简要分析。

一、对B股二级市场的影响

B股市场在向国内个人投资者开放前股票数量仅有114只,市值不足63亿美元,平均市盈率沪市19倍左右,深市则仅为11倍。而B股潜在的资金供给(目前国内可统计的外币个人存款)约790亿美元,A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约为52倍,巨大的资金供给和A、B股价差效应推动了B股市场的上升行情。2月28日复盘后出现连续5个交易日的无量涨停,经过两个交易日的短暂调整后,B股市场再续升势,至3月23日沪市B指涨幅已逾80%,深市则超过160%。

由A、B股两个市场不仅仍然存在交易币种的巨大差异,其投资主体亦不相同,B股市场的复活、流通性的提高会再度吸引一部分外资入市,但这部分资金预计以港、台资金为主,美、英等国的侧重于中长线理性投资的基金机构大幅度介入的可能性较小。由于受到人民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资本项目仍然不能够自由兑换等因素的影响,A、B股自然在短期内(5--10年)难以合并,因而可以判断经过此轮行情过后A、B股价格仍然不会并轨,我们认为对于同时公开发行A、B股的上市公司,预计其B股价格至多为A股股价目的70%。若以B股市场达到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的70%计算(36倍),沪市B指在此波行情的上涨幅度最高可达90%,深市B指可达220%,也就是说目前沪市B指继续上扬的可能性不大,而深市B指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最高可达2800点)。

以上是在既有的市场规模和潜在的资金供给等因素后作出的判断,并未考虑到未来B股市场大幅扩容的情况。我们认为,B股市场的潜在入市资金仍是有限的,即国内个人外币存款中不会有太高的比例入市,而20倍以上的二级市场市盈率对众多的拟发行企业已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若大量的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入市筹资,则将会对二级市场构成较大的压力。

目前A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约为52倍,人民币当前的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为1.8%,而美元利率为5%,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B股市场的市盈率将在20倍左右。在预期A、B股未来最终将合并的效应下,同时若A股市场不出现大的震荡的情况下,可以预计,B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将在20倍到36倍之间。

二、对B股一级市场的影响

由于深沪B股的二级市场市盈率均已升至20倍以上,而一些绩优股如粤电力B市盈率也近20倍,市场筹资功能再度显现。但由于含B股的上市公司A股市场筹资的渠道已打开,A股的发行市盈率将更高,因而有条件增发A股的B股上市公司仍然会选择发行A股。不过由于增资发行B股和前一次发行A股之间的间隔时间可以少于12个月,因而增发B股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仍将为部分上市公司所采用。

而通过发行B股实现上市也已向企业完全放开,不受所有制的限制,只是以前受制于二级市场低迷。根据1999年6月下发的《关于企业发行B股有关问题的通知》,申请发行B股的企业:可以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原则上应为已经设立并规范运作的股份有限公司,必须符合《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所列条件,能够适应国际投资者的要求,成熟一家,发行一家。因而在市场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一些不能够顺利发行A股的企业也还会选择通过发行B股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何况对不少外资企业来说,发行B股可以更容易为各方所接受。

因而可以判断,B股一级市场将再度启动,上市企业可能主要是外资企业、前期做了发行B股部分准备工作的企业以及受到某些限制无缘进入A股市场的企业,但一级市场能够实现多大程度的繁荣目前仍难以预料。因为一旦B股市场的扩容开始,特别是大规模、频繁的B股发行,将对B股二级市场行情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甚至再度低迷,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到一级市场的活跃。

三、对A股市场的影响

B股二级市场的活跃对A股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B指走高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两市综指,有助于塑造大盘稳定上扬的态势。这一点已经体现出来,但由于B股市值与A股上市公司市值相比比重太小,总体影响有限。

沪市范文篇9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我国上市公司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的调查结果,并作分析。希望通过网上典型调查,能对目前中国企业网上财务信息披露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希望能够揭示当前网上财务披露存在的问题,也力求能为未来会计的相关研究和财务报告的改革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次调查的对象是200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30指数公司和中国大陆上市公司100强。采用网上测试和观测的方法,对其互联网使用条件和水平、公司重视程度、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审计信息的披露、信息利用等六个方面,通过28项指标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报告披露调查

一、导言

1993年以来,随着互联网(Internet)商务性应用的急剧高涨,Internet的用户呈几何级数迅速膨胀。1998年初Internet用户突破1亿,1995年5拢澜缟贤耸汛?.7亿多。1999年12月31日,中国上网用户达890万,WWW站点数约15153个……不久前,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财富》论坛第六届会议将2000年的会议主题聚焦于“网络经济”,与会的500强企业巨子们纷纷表示要把整个企业都搬到网上,有些还拟出了精确的时间表。许多国际企业开始对自己在线和非在线客户有所区别,对前者实行各种优惠倾斜政策。这些制定未来市场游戏规则的巨头们的行动,以及各国政府加速出台的网络化进程计划预示着网络经济的全面启动。使用Internet为工具来交流公司信息正变得越来越普及。Internet的迅速发展对会计也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让信息使用者们感受到的影响和变革之一是财务信息披露方式的改变。

在国外,1995年美国证监会(SEC)就要求上市公司用磁盘、光盘或计算机网络接口向SEC的EDGAR系统(电子数据收集、分析与检查系统)提交通用财务报告。EDGAR系统与Internet连接,为进入Internet的用户能便捷地获取信息创造条件。之后许多国家也先后采取措施加快这方面的动作。网上披露财务信息发展很快。一项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之托进行的网上财务报告研究,在检验了欧洲、亚太地区、北美和南美22个国家,660个公司在Internet上的企业报告后证实有86%的企业上网,近三分之二的公司在他们的网站上以某种形式其财务报告。为能很好地适应网上报告的发展和实施必要的监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高度关注这方面的发展动态,它委托有关学术团体专门进行的网上财务报告研究及其的研究报告,被认为是IASC进行网上财务报告准则研究的先导。

在中国,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网上财务披露的工作始于2000年。中国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互联网上公开披露其1999年度的财务报告。据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已在2000年4月30日首次成功地实现了959家上市公司1999年报的网上披露……,上网浏览1999年报的投资者达9000万人次,累计下载年报共566万份,平均每家年报下载5000次。2000年6月27日,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又联合通知,要求上市公司中期报告全文上网。这一切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应用Internet进行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另外,沪深两所网站的访问人次和年报的点击数激增,也反映了信息使用者对网上披露方式的关注和认可。可以预见,通过Internet披露财务信息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和技术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影响企业提供信息的能力,也影响用户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目前,中国企业需要加快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使用Internet提供信息,以此吸引投资,拓展业务和改进经营;信息使用者急需更及时、便捷地获取企业信息,支持其决策。因而,了解网上财务信息披露现状,查明已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技术进步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乃至财务会计发生怎样变化的任务已现实而急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我国上市公司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的调查结果,并作分析。我们希望通过网上典型调查,对目前中国企业网上披露财务信息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希望能够揭示当前网上财务披露存在的问题,也力求能为未来会计的相关研究和财务报告的改革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调查对象、调查问题和数据收集

(一)调查对象

为使调查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我们选择在有关上市公司排行和财务信息披露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调查对象,按网上搜索与观测渠道的不同分为三组:

1.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年6月27日公布的上交所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以下简称“沪市最佳”。

2.上海证券交易所30指数公司,简称“上证30指”。

3.中国大陆上市公司100强,简称“大陆百强”。

(二)调查问题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六个方面:

1.使用条件与水平。了解调查对象中有多少公司已经具备使用互联网披露财务信息的基本条件及其使用水平。

2.重视程度。了解调查对象对在各自网站中披露财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3.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公司利用各自网站以何种方式、披露哪些财务信息和相关信息。

4.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网上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及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

5.审计信息的披露。了解调查对象如何进行审计信息的披露,财务信息的可信性。

6.信息利用。主要调查利用网上财务信息的便捷程度。

(三)数据收集方法

主要采用网上测试和观察方法进行。

1.分别采用搜索引擎Sohu、YahooChina和《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速查手册》提供的网址,对调查对象在线网站进行检测。

2.通过28项指标对上述六方面调查内容进行分项检测,指标设计见文中调查表。

3.本次调查网上测试时间截至2000年7月25日,之后的情况可能发生变化。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将调查结果汇总于“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调查表”,并分析如下:

(一)基本条件

在网络环境下,网址是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联接、沟通最基本的前提。所以,我们首先通过“网址”与“进入网站”两项指标的测试,说明公司使用互联网的条件与水平。

1.网址。采用中国证券报《2000年上市公司速查手册》中提供的网址,发现沪市最佳36家信息披露公司中,有同址的公司仅为30家,占83.33%;通过Sohu进入“中国上市公司”网站,发现上证30指网页中有网址公司仅11家,占36.67%;通过YahooChina进入大陆百强网页,有网址公司仅24家,占24%。从总体上说,我国上市公司使用Internet的水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前23年的水平。如美国95%(Delletal,1998)、英国92%(Lymer,1997),除沪市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外,其他两组调查对象还低于爱尔兰37%(NianihBrennan,1998)。

2.进入网址。根据调查对象网址,测试能否顺利进入各公司网站。结果发现:部分公司有网址,但无法进入;部分公司有网址,却无法找到公司网站(可能网址有错);能够顺利进入的比例三组分别是:沪市最佳组75%;上证30指组33.33%;大陆百强组20%。

(二)重视程度

我们通过设置“网上信息的主要类型”、“财务信息披露的醒目程度”两类指标,目的是要了解调查对象在自己的网站中主要披露了哪些信息?财务信息居于何地位?以反映公司对在互联网上自愿披露财务信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

1.各公司网站中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如公司简介。产品与服务、新闻、股票与投资、电子商务、市场动态、信息反馈、企业文化、人才招聘、网站图、娱乐天地等等。比例最高的是公司背景(或简介)、产品或服务介绍,位居第三或第四位的网上信息即为财务信息。已有半数以上的公司披露了财务信息,具体比例是:沪市最佳组55.56%,上证30指组80%,大陆百强组50%。

2.财务信息披露的醒目程度。网络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在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情况下,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因而,醒目程度关系财务信息在“争夺眼球”之战中,能否有效地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关键之一。本次调查将在公司网站首页中有独立财务信息链接或经1-2次点击即可发现财务信息标识的列为醒目。结果发现:沪市最佳组为29.63%,上证30指组为30%,大陆百强组为30%。而不易发现或很难查找的多为网页中没有单独体现财务链接,如海尔公司将所提供的有关财务指标放在股票信息栏中,还有的公司包含在投资栏或新闻栏中。

(三)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

我们发现三组调查对象中,部分公司按现行会计规范要求全文披露财务报告,全文披露的比例:沪市最佳组7家,占46.67%;上证30指组4家,占50%;大陆百强组5家,占50%。其他公司则大大缩减披露信息的数量,对信息披露形式也进行了重新选择:一部分公司采用文字形式摘要说明财务状况(多为原报载摘要文字部分的拷贝);有的公司则重新选取部分主要财务指标进行披露,如前述海尔公司仅在股票信息区列出主要财务指标表,报告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股东权益”“股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虽以往的研究均说明财务报表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但本次调查未见有公司单独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来反映公司财务情况。许多采取摘要披露策略的公司反将报表略去,仅以文字摘要形式披露公司财务信息。这种在无强制要求和监控状况下进行的网上报露,反映了企业披露财务信息的“自然心态”,但大大简化或省略的做法究竟出于避免导致竞争劣势的考虑,或单纯简化或便于下载之目的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还有不少公司同时提供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财务报告。

(四)网上财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

对现有网上财务信息的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我们主要通过“披露是否充分”、“有否披露审计信息”、“有无信息安全说明”。“是否可比”等指标进行检测。首先,披露信息的充分程度以会计规范要求为准,我们认为,大大简化和省略的财务披露将有可能对用户准确理解和分析利用财务信息形成阻碍,导致理解上的误差,或发生潜在问题。第二,“有否披露审计信息”和“有无信息安全说明”主要针对网上信息的可靠性而言。检测结果,渡蠹菩畔⒌墓驹?3%以上,其中:沪市最佳组11家,占73.33%;上证30指组6家,占75%;大陆百强组8家,占80%。信息安全说明在三组调查对象中均为零。这说明网上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仍无保障,存在应用财务信息的风险。第三,有些公司提供了往年的财务信息,有的则没有提供。总的看来,前者提供信息的口径基本一致,后者则部分地出于各公司建网时间不一之故,新建网站公司有些没有以前年度信息。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五)审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本项检测旨在了解公司提供审计信息的形式。分“全文披露审计报告”、“简要说明”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多数公司采用全文披露审计报告的方式来披露审计信息,其中:沪市最佳组有7家,占63.64%;上证30指组有4家,占66.67%;大陆百强组有7家,占87.5%。其余公司则采用简要说明或提示的方式说明所被露信息已经经过审计。另外,各组均未见有任何提示提请读者关注信息传送安全问题。

(六)利用情况

网上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在此主要从用户能否方便地利用信息的角度考察。我们采用“便于浏览”、“便于分析”、“便于下载”、“便于反馈”等指标进行检测:1.便于浏览。主要观察财务信息有无明显标识、必要的链接、是否能在网上打开浏览等。从实际观测看,三组中有60%-75%的公司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基本便于浏览,但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技术性问题,如无醒目的路标或网站图;许多公司报告中缺乏必要的链接,因而在浏览报表时可能发生不便察看有关报表附注的情况;不能灵活地链接到相关站点;还有一些公司的财务报告须下载后方可打开阅读等。2.便于分析。主要观察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有无在线分析工具、能否下载等。调查结果各组的比例是:沪市最佳组为40%;上证30指组为50%;大陆百强组为50%。那些不完整或经过大量简化的财务信息加上没有提供任何在线分析工具,或不便下载,这样的信息对使用者有多少价值值得探讨。3.方便下载。我们发现调查对象的财务披露一般均能较方便地下载,只是全文披露公司的财务报告文件较大时,若不采用pdf文件,则须花费较长下载时间。4.便于反馈。沪市最佳组为60%,上证30指为62.5%,大陆百强组为90%。

四、总结、启示与建议

本研究提供了中国部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上披露现状的实地研究结果。文中就调查内容所实施的检测揽括了财务信息网上披露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表明:

1.目前许多中国上市公司已经积极、大胆地在自己的网站中自愿披露财务信息。这使财务信息跨越地理限制,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中得以更迅捷、广泛地传播,使公司财务信息真正成为全球范围的公共产品。Internet上的财务披露对改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流动,加强公司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改变传统纸质报告仅限于在已要求和被要求收到财务信息各方中流动的状况,进一步拓宽财务信息的披露面,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大大降低财务信息的传播成本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调查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使用Internet的比例仍然偏低。

2.互联网的特性导致网上财务报告产生了许多在传统传播媒体(印刷媒体)下不可能产生的问题,如网上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不仅受所披露会计信息质量本身的影响,还受到发现网址和进入难易、披露信息的数量、信息传送安全,以及使用者能否下载和分析数据等因素的制约。当然,也受信息消费者“网上冲浪”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影响(此项暂未列入本次调查)。据观察,各调查对象的网站状况、披露策略和披露结果很不一致。鉴于目前尚缺乏网上报告准则,我们应该提醒信息提供者,他们的网上仍应遵守现存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以免误导读者或发生潜在问题。同时,在衡量和评判网上报告优劣之时还应结合考虑网上报告的特殊性,对此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投资者事务协会的《“最佳互联网年度报告”指南及简要说明》中列示的最佳实务要求值得借鉴。这份最佳实务的要点包括:(1)年度报告要能独立且巧妙地集成于公司网站。(2)提供及时的信息。(3)能发挥电子媒体的杠杆作用,而不仅仅是复制报告的印刷版本。(4)应考虑电脑的屏面效果,而非页面效果。(5)灵活地使用pdf文件,使报告易于下载。(6)规定醒目的标志(路标)和网站图。(7)适当的提示能有效地导航。(8)保存历史记录,增加透明度,便于使用者对财务数据进行纵向对比。(9)具有反馈机制。(10)与其他相关领域相结合,如投资者协会。(11)使用多币种和多语言,增加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12)提供价格信息,反映当前和过去的趋势。(13)灵活地链接到相关站点。另外,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公司的网上报告实践也为我们作了较好的示范:英特尔、微软等在网站中留给使用者公司财务部分的清晰的提示;他们的网址中提供各种可下载的格式、采用各种不同语言的报告、反映以不同国家公认会计准则表述的财务报表,并均给予明示;还有丰富的在线分析工具。

3.关于网上财务信息的完整与安全。由于目前网上财务信息的本实施管制者监控,且网址中的内容又可以经常变换。信息提供者似有可能偏离会计准则要求的信息,或增减原按法定要求进行的披露。因而,对信息者应进一步明确其提供信息的责任;使用者应关注所读信息的可靠性;监管者应考虑可能的控制措施,如开展网上审计;建立一个可在监管部门控制下的服务性财务报告网站,这是一个带有强制性质的存档性财务信息网点,以牵制公司网站中的财务披露。我们的目的是要使信息使用者在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时不致于承担太大的牺牲财务信息可靠性的风险。

4.关于网络会计研究。网上财务报告实践发展很快,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看来网络会计的研究和对网上财务披露管理的研究已滞后于实务,现应大力鼓励开展相关研究,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实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年

2《电子发展与决策》第1期第5页

3JFigg.StudyUrgesOnlineReportingStandards,TheInternalAnditor,Feb.2000

4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9年年度报告的通告.1999.12.28

5上海证券报.2000.6.29

沪市范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报告披露调查

一、导言

1993年以来,随着互联网商务性应用的急剧高涨,Internet的用户呈几何级数迅速膨胀。1998年初Internet用户突破1亿,1995年5拢澜缟贤耸汛?.7亿多。1999年12月31日,中国上网用户达890万,WWW站点数约15153个……不久前,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财富》论坛第六届会议将2000年的会议主题聚焦于“网络经济”,与会的500强企业巨子们纷纷表示要把整个企业都搬到网上,有些还拟出了精确的时间表。许多国际企业开始对自己在线和非在线客户有所区别,对前者实行各种优惠倾斜政策。这些制定未来市场游戏规则的巨头们的行动,以及各国政府加速出台的网络化进程计划预示着网络经济的全面启动。使用Internet为工具来交流公司信息正变得越来越普及。Internet的迅速发展对会计也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让信息使用者们感受到的影响和变革之一是财务信息披露方式的改变。

在国外,1995年美国证监会就要求上市公司用磁盘、光盘或计算机网络接口向SEC的EDGAR系统提交通用财务报告。EDGAR系统与Internet连接,为进入Internet的用户能便捷地获取信息创造条件。之后许多国家也先后采取措施加快这方面的动作。网上披露财务信息发展很快。一项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之托进行的网上财务报告研究,在检验了欧洲、亚太地区、北美和南美22个国家,660个公司在Internet上的企业报告后证实有86%的企业上网,近三分之二的公司在他们的网站上以某种形式其财务报告。为能很好地适应网上报告的发展和实施必要的监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高度关注这方面的发展动态,它委托有关学术团体专门进行的网上财务报告研究及其的研究报告,被认为是IASC进行网上财务报告准则研究的先导。

在中国,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网上财务披露的工作始于2000年。中国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互联网上公开披露其1999年度的财务报告。据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已在2000年4月30日首次成功地实现了959家上市公司1999年报的网上披露……,上网浏览1999年报的投资者达9000万人次,累计下载年报共566万份,平均每家年报下载5000次。2000年6月27日,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又联合通知,要求上市公司中期报告全文上网。这一切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应用Internet进行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另外,沪深两所网站的访问人次和年报的点击数激增,也反映了信息使用者对网上披露方式的关注和认可。可以预见,通过Internet披露财务信息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和技术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影响企业提供信息的能力,也影响用户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目前,中国企业需要加快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使用Internet提供信息,以此吸引投资,拓展业务和改进经营;信息使用者急需更及时、便捷地获取企业信息,支持其决策。因而,了解网上财务信息披露现状,查明已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技术进步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乃至财务会计发生怎样变化的任务已现实而急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我国上市公司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的调查结果,并作分析。我们希望通过网上典型调查,对目前中国企业网上披露财务信息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希望能够揭示当前网上财务披露存在的问题,也力求能为未来会计的相关研究和财务报告的改革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调查对象、调查问题和数据收集

调查对象

为使调查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我们选择在有关上市公司排行和财务信息披露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调查对象,按网上搜索与观测渠道的不同分为三组:

1.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年6月27日公布的上交所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以下简称“沪市最佳”。

2.上海证券交易所30指数公司,简称“上证30指”。

3.中国大陆上市公司100强,简称“大陆百强”。

调查问题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六个方面:

1.使用条件与水平。了解调查对象中有多少公司已经具备使用互联网披露财务信息的基本条件及其使用水平。

2.重视程度。了解调查对象对在各自网站中披露财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3.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公司利用各自网站以何种方式、披露哪些财务信息和相关信息。

4.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网上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及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

5.审计信息的披露。了解调查对象如何进行审计信息的披露,财务信息的可信性。

6.信息利用。主要调查利用网上财务信息的便捷程度。

数据收集方法

主要采用网上测试和观察方法进行。

1.分别采用搜索引擎Sohu、YahooChina和《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速查手册》提供的网址,对调查对象在线网站进行检测。

2.通过28项指标对上述六方面调查内容进行分项检测,指标设计见文中调查表。

3.本次调查网上测试时间截至2000年7月25日,之后的情况可能发生变化。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将调查结果汇总于“网上财务信息披露情况调查表”,并分析如下:

基本条件

在网络环境下,网址是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联接、沟通最基本的前提。所以,我们首先通过“网址”与“进入网站”两项指标的测试,说明公司使用互联网的条件与水平。

1.网址。采用中国证券报《2000年上市公司速查手册》中提供的网址,发现沪市最佳36家信息披露公司中,有同址的公司仅为30家,占83.33%;通过Sohu进入“中国上市公司”网站,发现上证30指网页中有网址公司仅11家,占36.67%;通过YahooChina进入大陆百强网页,有网址公司仅24家,占24%。从总体上说,我国上市公司使用Internet的水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前23年的水平。如美国95%、英国92%,除沪市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外,其他两组调查对象还低于爱尔兰37%。

2.进入网址。根据调查对象网址,测试能否顺利进入各公司网站。结果发现:部分公司有网址,但无法进入;部分公司有网址,却无法找到公司网站;能够顺利进入的比例三组分别是:沪市最佳组75%;上证30指组33.33%;大陆百强组20%。

重视程度

我们通过设置“网上信息的主要类型”、“财务信息披露的醒目程度”两类指标,目的是要了解调查对象在自己的网站中主要披露了哪些信息?财务信息居于何地位?以反映公司对在互联网上自愿披露财务信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

1.各公司网站中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如公司简介。产品与服务、新闻、股票与投资、电子商务、市场动态、信息反馈、企业文化、人才招聘、网站图、娱乐天地等等。比例最高的是公司背景、产品或服务介绍,位居第三或第四位的网上信息即为财务信息。已有半数以上的公司披露了财务信息,具体比例是:沪市最佳组55.56%,上证30指组80%,大陆百强组50%。

2.财务信息披露的醒目程度。网络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在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情况下,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因而,醒目程度关系财务信息在“争夺眼球”之战中,能否有效地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关键之一。本次调查将在公司网站首页中有独立财务信息链接或经1-2次点击即可发现财务信息标识的列为醒目。结果发现:沪市最佳组为29.63%,上证30指组为30%,大陆百强组为30%。而不易发现或很难查找的多为网页中没有单独体现财务链接,如海尔公司将所提供的有关财务指标放在股票信息栏中,还有的公司包含在投资栏或新闻栏中。

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

我们发现三组调查对象中,部分公司按现行会计规范要求全文披露财务报告,全文披露的比例:沪市最佳组7家,占46.67%;上证30指组4家,占50%;大陆百强组5家,占50%。其他公司则大大缩减披露信息的数量,对信息披露形式也进行了重新选择:一部分公司采用文字形式摘要说明财务状况;有的公司则重新选取部分主要财务指标进行披露,如前述海尔公司仅在股票信息区列出主要财务指标表,报告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股东权益”“股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虽以往的研究均说明财务报表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但本次调查未见有公司单独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来反映公司财务情况。许多采取摘要披露策略的公司反将报表略去,仅以文字摘要形式披露公司财务信息。这种在无强制要求和监控状况下进行的网上报露,反映了企业披露财务信息的“自然心态”,但大大简化或省略的做法究竟出于避免导致竞争劣势的考虑,或单纯简化或便于下载之目的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还有不少公司同时提供中英文两种版本的财务报告。

网上财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

对现有网上财务信息的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我们主要通过“披露是否充分”、“有否披露审计信息”、“有无信息安全说明”。“是否可比”等指标进行检测。首先,披露信息的充分程度以会计规范要求为准,我们认为,大大简化和省略的财务披露将有可能对用户准确理解和分析利用财务信息形成阻碍,导致理解上的误差,或发生潜在问题。第二,“有否披露审计信息”和“有无信息安全说明”主要针对网上信息的可靠性而言。检测结果,渡蠹菩畔⒌墓驹?3%以上,其中:沪市最佳组11家,占73.33%;上证30指组6家,占75%;大陆百强组8家,占80%。信息安全说明在三组调查对象中均为零。这说明网上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仍无保障,存在应用财务信息的风险。第三,有些公司提供了往年的财务信息,有的则没有提供。总的看来,前者提供信息的口径基本一致,后者则部分地出于各公司建网时间不一之故,新建网站公司有些没有以前年度信息。

审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本项检测旨在了解公司提供审计信息的形式。分“全文披露审计报告”、“简要说明”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多数公司采用全文披露审计报告的方式来披露审计信息,其中:沪市最佳组有7家,占63.64%;上证30指组有4家,占66.67%;大陆百强组有7家,占87.5%。其余公司则采用简要说明或提示的方式说明所被露信息已经经过审计。另外,各组均未见有任何提示提请读者关注信息传送安全问题。

利用情况

网上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在此主要从用户能否方便地利用信息的角度考察。我们采用“便于浏览”、“便于分析”、“便于下载”、“便于反馈”等指标进行检测:1.便于浏览。主要观察财务信息有无明显标识、必要的链接、是否能在网上打开浏览等。从实际观测看,三组中有60%-75%的公司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基本便于浏览,但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技术性问题,如无醒目的路标或网站图;许多公司报告中缺乏必要的链接,因而在浏览报表时可能发生不便察看有关报表附注的情况;不能灵活地链接到相关站点;还有一些公司的财务报告须下载后方可打开阅读等。2.便于分析。主要观察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有无在线分析工具、能否下载等。调查结果各组的比例是:沪市最佳组为40%;上证30指组为50%;大陆百强组为50%。那些不完整或经过大量简化的财务信息加上没有提供任何在线分析工具,或不便下载,这样的信息对使用者有多少价值值得探讨。3.方便下载。我们发现调查对象的财务披露一般均能较方便地下载,只是全文披露公司的财务报告文件较大时,若不采用pdf文件,则须花费较长下载时间。4.便于反馈。沪市最佳组为60%,上证30指为62.5%,大陆百强组为90%。

四、总结、启示与建议

本研究提供了中国部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网上披露现状的实地研究结果。文中就调查内容所实施的检测揽括了财务信息网上披露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表明:

1.目前许多中国上市公司已经积极、大胆地在自己的网站中自愿披露财务信息。这使财务信息跨越地理限制,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中得以更迅捷、广泛地传播,使公司财务信息真正成为全球范围的公共产品。Internet上的财务披露对改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流动,加强公司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改变传统纸质报告仅限于在已要求和被要求收到财务信息各方中流动的状况,进一步拓宽财务信息的披露面,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大大降低财务信息的传播成本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调查总体看,我国上市公司使用Internet的比例仍然偏低。

2.互联网的特性导致网上财务报告产生了许多在传统传播媒体下不可能产生的问题,如网上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不仅受所披露会计信息质量本身的影响,还受到发现网址和进入难易、披露信息的数量、信息传送安全,以及使用者能否下载和分析数据等因素的制约。当然,也受信息消费者“网上冲浪”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影响。据观察,各调查对象的网站状况、披露策略和披露结果很不一致。鉴于目前尚缺乏网上报告准则,我们应该提醒信息提供者,他们的网上仍应遵守现存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以免误导读者或发生潜在问题。同时,在衡量和评判网上报告优劣之时还应结合考虑网上报告的特殊性,对此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投资者事务协会的《“最佳互联网年度报告”指南及简要说明》中列示的最佳实务要求值得借鉴。这份最佳实务的要点包括:年度报告要能独立且巧妙地集成于公司网站。提供及时的信息。能发挥电子媒体的杠杆作用,而不仅仅是复制报告的印刷版本。应考虑电脑的屏面效果,而非页面效果。灵活地使用pdf文件,使报告易于下载。规定醒目的标志和网站图。适当的提示能有效地导航。保存历史记录,增加透明度,便于使用者对财务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具有反馈机制。与其他相关领域相结合,如投资者协会。使用多币种和多语言,增加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提供价格信息,反映当前和过去的趋势。灵活地链接到相关站点。另外,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公司的网上报告实践也为我们作了较好的示范:英特尔、微软等在网站中留给使用者公司财务部分的清晰的提示;他们的网址中提供各种可下载的格式、采用各种不同语言的报告、反映以不同国家公认会计准则表述的财务报表,并均给予明示;还有丰富的在线分析工具。

3.关于网上财务信息的完整与安全。由于目前网上财务信息的本实施管制者监控,且网址中的内容又可以经常变换。信息提供者似有可能偏离会计准则要求的信息,或增减原按法定要求进行的披露。因而,对信息者应进一步明确其提供信息的责任;使用者应关注所读信息的可靠性;监管者应考虑可能的控制措施,如开展网上审计;建立一个可在监管部门控制下的服务性财务报告网站,这是一个带有强制性质的存档性财务信息网点,以牵制公司网站中的财务披露。我们的目的是要使信息使用者在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时不致于承担太大的牺牲财务信息可靠性的风险。

4.关于网络会计研究。网上财务报告实践发展很快,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看来网络会计的研究和对网上财务披露管理的研究已滞后于实务,现应大力鼓励开展相关研究,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实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年

2《电子发展与决策》第1期第5页

3JFigg.StudyUrgesOnlineReportingStandards,TheInternalAnditor,Feb.2000

4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9年年度报告的通告.1999.12.28

5上海证券报.20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