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十篇

时间:2024-03-18 18:0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篇1

合上书,我们还沉浸在鲁迅质朴又不失趣味的童年故事中,因而回想起自己无忧的童年,不禁轻轻笑出了声。正如它诗意盎然的名字一样,饱含别样的韵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名著《朝花夕拾》最新读书心得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鲁迅名著《朝花夕拾》最新读书心得1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鲁迅名著《朝花夕拾》最新读书心得2看过《朝花夕拾》有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当时,中国在日本人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他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鲁迅在此则中更着重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其次,《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和我是不两立的,封建礼教毒害少年,害得他们深了

《二十四孝图》,和《风筝》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但丝毫没有改变它的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触目惊心,庆幸我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我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鲁迅名著《朝花夕拾》最新读书心得3《狗、猫、鼠》是《朝花夕拾》的首篇,作者通过猫和狗比喻那些挂着“正人君子”头衔实则行“鸡鸣狗盗”之事的人。而隐鼠却象征着社会的弱者,在作者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恶势力急剧增大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强者欺侮弱者是一个封建传统,作者字字都是真情流露。我仿佛跟着鲁迅先生一起体会到了这些封建社会的腐败、愚昧。一起向往《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

作者笔下的《二十四孝图》令我追忆起儿时的感受,但也同时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者亦是从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亲身体会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被逼着背那些四书五经,杜绝西方的先进文化,正是中国受尽欺凌的原因。也同时讽刺了封建教育的死板,此时我似乎踏进了那一座座老式的私塾,摇头晃脑背起了“人之初,性本善”。

也正是因为这些封建传统和封建礼教的压制,才发生了中国历一次空前的革命。范爱农对革命投入一腔热血,让我们不禁暗暗对他产生钦佩之情。报馆案被捣毁,德清被刺伤。反动政府在镇压革命,辛亥革命终究失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和封建道德的深刻批判,也体现了作者对革命失败的万般无奈。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鲁迅名著《朝花夕拾》最新读书心得4我读的名著是《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我不觉得这像是一本名著,反倒像一个朋友与你闲聊家常。这本书主要是记述了鲁迅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风俗画面。《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真挚的情怀,无奈的忧伤,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让人鄙夷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极为厌恶,于是他去了仙台,在那里认识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虽衣着模糊,但对科学严谨求实,对学生的作业一丝不苟,在鲁迅的作业上用红笔圈出来。而且他平等公正,毫无民族偏见,有着高尚的人格。

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这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一个园,虽然小,但是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的工作是抓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而《阿长与山海经》说的是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了我的“隐鼠”,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等。刻画了一位可敬可爱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不仅质朴,而且善良,关爱别人。作者由原来的讨厌她,变成敬她爱她。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的天真烂漫,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着激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份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不过,这正是儿童特有的。

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每天都是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中,纷纷扰扰的生活中,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吧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鲁迅名著《朝花夕拾》最新读书心得5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名著,名叫《朝花夕拾》。这本书是伟大的爱国人士鲁迅先生写的。

《朝花夕拾》这本书可以说是从作者的记忆中抄出来的,用许多笔墨、凝练的笔法选取那些刻在记忆深处的生活片段加以描述;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情节和细节,细腻地描写人物的神情心态,令作品的生活气息更加地浓厚了。

文章仅用了寥寥数笔,就刻画出人物的独特性,可以看出作者用笔的高深,写法的精妙,又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朝花夕拾》在写作手法上也可见鲁迅杂文的风格,集各种手法于一体,笔锋或犀利、辛辣,或平实、饱含深情,深切的怀念中见到了鲁迅对国家大事的关怀。

《朝花夕拾》中,有的故事语言简练,取材得当,写的集中、单纯而又丰富;有的故事语言精练,文章细腻有层次;有的故事语言朴实,真切动人,还有的故事语言犀利而幽默,运用浅显的语言,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总的来说,作品的语言犀利、风趣、精炼、自然清新,朴实厚重,读起来真切动人,是现代文学回忆性散文的典范。

读完《朝花夕拾》这篇文章后,我深切感受到了作者手法运用的生动形象,更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不少写作的方法,如:常插入与内容相关的名言、典故以及传说等这样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我在这部作品中体会到了那个年代的人们所崇尚的真、善、美。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篇2

《朝花夕拾》是鲁迅爷爷对往事的回忆,有趣的童年往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时也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表现了鲁迅爷爷对艰苦劳动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厌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最新朝花夕拾读后感六百字,欢迎阅读!

最新朝花夕拾读后感六百字1当看完这本书后,忽然觉得奇怪,文中讲鲁迅童年,为什么名为《朝花夕拾》呢?了解了背景后才知道,这是鲁迅先生的晚年作品,全是回忆童年的。朝花夕拾,犹如清晨时还挂着露珠的鲜花到傍晚去拾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凭添了一种韵味,那若明若无的清香则更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童年的鲁迅很喜欢去百草园:那里有各色植被,各色昆虫,简直就是孩子们玩耍的好乐园,但长妈妈却说,百花园中有极凶恶的赤练蛇和美女蛇,把儿时的鲁迅吓个不轻。

文中用较多的笔墨写了长妈妈,算是除父母外和他最亲近的人,作者原来不怎么喜欢长妈妈,甚至还有点讨厌她,叫她“阿长”,但她并不生气,一直真心待“我”。如今我记忆最深的是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长妈妈不但不记仇,还时时惦记着我。

连休假都不忘记给我买书,真的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儿时的鲁迅,于是鲁迅先生在结尾写到: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爱无言,但长妈妈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她用爱呵护着鲁迅先生的童年,呵护着他的成长,以爱付出收获的是作者脑海中不可磨灭的印象及感恩。

我们的童年有父母的呵护与关爱,鲁迅先生的长妈妈也如此,童年就如梦一般,是人生中的矿山,埋藏在我们的心中,但却掩盖不住它那金色的光芒,童年的梦是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是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撂撂。

回味童年,将品到的是纯真无暇,一切都是那么的天真烂漫,另人回味!

最新朝花夕拾读后感六百字2手捧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年少轻狂”的童真,神情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如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人老了,累了,回味童年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大阳西下时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却使她平添了一种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品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荡漾开来……

鲁迅先生是一代文学巨匠,他的童年,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趁大人们一愣神,便以神不知鬼不觉的速度,钻进百草园,油蛉为他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在一首大自然的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先生对三味书屋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敬吾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乏味无趣……

从书卷里散发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先生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寻了我们的内心,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段美丽的回忆。读《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里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我不由自主的赞叹,赞叹先生的文采,那如诗如画的情景,让我陶醉。

最新朝花夕拾读后感六百字3感掩卷三思,唏嘘不已读完鲁迅的《朝花夕拾》,不禁让我抚书轻叹,鲁迅不愧为一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笔锋如刀,言语幽默而辛辣,分析精辟;一针见血,他对当时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让当政者如“骨鲠在喉”既吐不出也咽不下。

在《狗、猫、鼠》中的一段让我叹服“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结合现实世界,这段话难道还不值得人们深思吗?充满童真又让人身同感受的《五猖会》中,最后一句话,让我沉思和玩味。

书中写到“我至今,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有学者说鲁迅用最后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画龙点睛,表现出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但这种不合理,不是依然发生在我们当代学生身上吗?那我们应不应该像鲁迅那样对这些不合理,发出我们内心不满的呐喊呢?但我不会,这是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句简单的“虎毒不吃儿”可证明一切。

也许我们会像鲁迅一样对父亲的严厉和冷漠不理解,但几千年以来“学而优士”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如果不是父亲的严厉,也许鲁迅不会成为一代文学家,也许只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或像祥子一样是只卖力气的人。和鲁迅童年相比也许我们更不幸,在日新月异的高分数下,在提倡赢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又有谁不把好的成绩,好的文凭作为踏入社会的王牌呢?在先进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又有谁愿意去想没有好文凭的后果呢?

也许父亲的冷漠和严厉正是他们仅为人之父的责任。鲁迅的《朝花夕拾》的确有着许多让我们借鉴、学习和深思的地方。

最新朝花夕拾读后感六百字4在看了《朝花夕拾》之后,我对当时的旧社会有了新的认识,我也认识了一个真鲁迅。

鲁迅,他弃医从文,因为他知道,学医只能治好他们身体上的病,不能改变旧社会的人的落后,迷信的思想,所以他选择了从文,《朝花夕拾》便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在《朝花夕拾》一书中,衍太太这个人物也多次出现。《琐记》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假如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去寻母亲罢,好的是骂一通,再给擦一点药;坏的是没有药擦,还添几个栗凿和一通骂。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衍太太看似十分好心,可烧酒是烈性的,不但不能治伤,还会使伤更重。衍太太还教小鲁迅偷东西来卖钱:“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与衍太太形成对比的人物,正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当小鲁迅想要一本《山海经》时,长妈妈看似不在乎,却已经牢记于心了。过了十天或一个月。长妈妈便把《山海经》买来了。你可能会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长妈妈不识字,把《山海经》读成了“三哼经”,这肯定会造成一定的麻烦。而且,当时正值过年,店铺都关门了,想要去买“三哼经”,必须要敲一敲书店的门……可见长妈妈是多么疼爱小鲁迅啊!

但在书中,鲁迅本人并没有直接写出衍太太与长妈妈的性格特点,还用了相反的语句来描写她们。在描写衍太太时,作者鲁迅先生仿佛在赞扬衍太太的好,实际上他却用了讽刺的手法,写出了衍太太的自私、虚伪。而在写长妈妈,看似在写她的不好:睡觉摆成“大”字形,迷信……实际上,作者通过描写,长妈妈的“不好”,写出了长妈妈对自己的照顾,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鲁迅笔下的《朝花夕拾》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看到了他身旁的善与恶……

最新朝花夕拾读后感六百字5鲁迅回忆的童年很美,像空中飞舞的肥皂泡《狗猫鼠》讲述了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并借此对当下做出了批判。“我”清算猫的种种罪行,同情被踩死的隐鼠但当作者得知是长妈妈害死隐鼠的时候,他十分生气地叫她“阿长”并对她态度冷淡。从中作者也批判了很多像猫一样的伪君子,体现了他的爱憎分明。

阿长是“我”童年时的伙伴,虽说是保姆,却时时刻刻为“我”着想,即使再难也要满足“我”的愿望。《阿长与〈山海经〉》里,长妈妈是“许多旧式女人的一个”,作者虽“不大佩服她”,却也对她有深切的同情。阿长虽然只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虽然“喜欢切切察察”,但她对“我”的爱是最真实,最淳朴,最令人动容的爱。

鲁迅曾描写过有趣的无常,回忆了旧时的琐事,刻画了美丽的百草园,表现了旧时的记忆带给他的温暖,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中最纯真的世界

但仅仅是回忆,还不能被称为著作,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对旧社会的批判,对伪君子的讽刺。

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所讲的“老莱娱亲”“郭巨埋儿”都让人感到十分不舒服,甚至可以说反感。这分明就是封建主义所提倡的虚伪的“孝道”!而且不光是“孝”,连教育制度都是十分虚伪、摧残儿童天性的。私塾先生不许孩子们看图画书,一天到晚都是“之乎者也”地念孩子们不懂的东西,所谓的“圣贤之书”,只不过是又一样抹杀孩子天分的东西罢了。关于这一点,《五倡会》中也有提及:“‘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这是一个封建父亲对于孩子的无知,也是封建教育失败的体现。鲁迅批判了父母,同情了孩子。

而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所批判的范围就不仅仅是国内了,还涉及到当时的日本。鲁迅表达了他对藤野先生的尊敬,也对他的一视同仁而感激。日本学生对中国的偏见是很大的,因此他们在“漏”字上画圈,看电影时大笑。着也使“我”醒悟并弃医从文。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篇3

鲁迅曾在《莽原》上陆续发表过十篇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散文,总题为《旧事重提》。虽是回忆的文章,但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无硝烟斗争的痕迹。

有人说鲁迅是仇猫的,而且狗也是仇猫的,这不是证明鲁迅先生是狗了么。但鲁迅承认自己是仇猫的,说起原因他觉得理由是挺充足,并且光明正大。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它颇与人们幸灾乐祸,慢慢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其二是猫与狮虎同族却有一副媚态。这一点我觉得猫和那些叛国叛民的汉奸颇有相似之处,虽是中国人的种,却对侵略者殷勤献媚,点头哈腰,一副令人厌恶的嘴脸。

而后又因为可爱的小隐鼠的死让我对猫的仇恨更深了,即使后来知道隐鼠是被长妈妈不留神踩死的,但这种怨恨从来都没有消散过。

鲁迅年幼时有一个“保姆”——阿长,大家叫她长妈妈,鲁迅平时叫她阿妈。她懂得许多规矩,而这些规矩也是让鲁迅所不耐烦的,其实那些规矩说白了就是旧时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素称迷信。但是她又有传统妇女的优秀品质:淳朴,厚道。幼时的鲁迅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无意中向她说起,也没放在心上,后来她告假回家回来时给鲁迅买来了,这使鲁迅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于是对她最后一点误解也烟消云散了。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篇4

论文摘要:《朝花夕拾》是普迅的回忆散文集,其中包涵了诸多的温情元素。但透过全书,我们却可以深刻领悟到鲁迅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即对封建制度、 教育 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最透彻最尖锐的批判。普迅文化批判意识的形成表明了其对社会国民精神状态绝望感的反杭,是其“反抗绝望”这一人生主题的有力体现。

    鲁迅一生自始至终对

    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残规,传统民间思想中的各种陋矩,让鲁迅在温情追忆过去的同时,不忘对美好背后的丑陋风俗进行讽刺和批判。例如《阿长与《山海经)》里长妈妈那口中的许多“规矩”:

        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 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拉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篇5

[关键词] 校本教研;文化战略;学校创新

“校本教研”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而提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是学校提高办学品位的必由之路,是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有效途径。它的本质是对传统教研的继承与改进,是对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发展。具体到学校就是以校为本的课程发展模式和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统一,是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整体的反思与改进。校本教研中存在着教学反思表面化、同伴互助形式化、专业引领无智化现象,这些都是缺乏文化引领的一种表现。

校本教研的发展不仅需要全新的理论视野作支撑,更需要广阔的文化视野来引领。我们认为,要认识和实施校本教研,需要参与并体验;但如果要推进和创新校本教研,还需要回归并提升。回归的最佳方法是从学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着手,提升的有效路径是从文化的角度去展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区域推进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提出校本教研“文化战略”,这既是对教师主动成长的一种关怀和支持,也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创新,不仅造就了教师成长的独特光彩,也有效地引领着现代学校创新发展。

一、校本教研“文化战略”的基本内涵

文化就在身边。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从走上教育岗位这一天起,文化始终以“包围”个体生活的方式时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育思想,并构成其成长的重要力量:教师要学习通俗的语言和专用的术语,以便和周围的人自由而充分地沟通;教师要熟悉所处环境的人文历史和风俗习惯,以便在交往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教师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以便和同行分享共同的情感……教育文化的有益营养,构成了学校创新发展源泉的重要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校本教研的独特光彩。

校本教研“文化战略”的基本内涵是:以“聚焦课堂”“携手行动”“研修一体”为核心,以“探寻文化基因—植入文化芯片、培育文化土壤—实现文化共享、积淀文化现象—打造文化品牌”为主线,突出区域联动,强化区域特色,推进区域发展。构建起具有浓厚地方韵味的课堂文化、合作文化、研修文化,让教师充满智慧,让教育充满思想。

二、校本教研“文化战略”的实践

(一)聚焦课堂——探寻文化基因、植入文化芯片

文化是有基因的,好的基因是形成好的文化的充分条件,也是让文化积淀深厚的重要因素。然而,文化不是一朝一夕骤然产生的,它如同生物体的生长,不仅需要探寻传统的“基因”,更要植入时代的“芯片”。

在越城区的校本教研中,最鲜明的文化基因就是“聚焦课堂”。在这片教育改革的热土上, “聚焦课堂”活动有声有色;“朝花杯”“浪花杯”“行知杯”“树人杯”等课堂“比武”一场接着一场;同题研课、主题评课、专题梳课等研讨活动是一个连着一个。在每年的“问题与求解——新课程实施状况反馈报告中”,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构建以反思为主题的课堂文化,并且进行着继承和创新,课堂中平等对话、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行为随处可见。当校本教研成为新课程改革关注的主题后,越城区的“聚焦课堂”并没有停留在简单模仿和复制的层面上,而是创造性地植入了文化芯片,赋予课堂以新的文化内涵。2003年11月,新课程实施伊始,区教研室就推出了“情满课堂——教师教学业务素质综合比武”活动,要求学校在选拔参赛教师的过程中,以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导向,以探寻文化基因、植入文化芯片为主线,设立“某某杯”课堂教学比赛,把社会发展大环境、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有机结合。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始终围绕“反思课堂” 这一主题,不仅要观察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还要考核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媒体应用、教学随笔等多方面素质,从教学的外显行为中分析内隐的教学思想。

鲁迅小学的“朝花杯” 课堂比武就是在鲁迅的文学作品《朝花夕拾》中找到理论支撑的。《朝花夕拾》常将生活习俗的描述与文化反思、社会批判有机地融为一体,“朝花夕拾”之“朝”,本义为“早晨”。若把“朝”与“花” 相连进行比拟,就会有一种童趣、理趣、谐趣文化意蕴,给人以充满朝气的感悟。而这正是新课程课堂文化的追求。在“朝花杯”课堂比武中,“磨课”是独特的一环,每届“朝花杯”得主的课堂实录由学校组织拍摄制作,在教研活动中重复播放、选段观看、定格研讨,既增加了自我反思的情趣,又彰显了课堂艺术的魅力。

行知小学的“行知杯”课堂比武则是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研究中引出的。学校持续深入地开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学生社会生存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绍兴市教科规划课题)、《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等课题研究,每年要举行以“交互式上课、观课、议课”为主题的课堂比武,把教学做合一、手脑心并用的教育思想植入到课堂比武中,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树人小学是以周树人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学校,按常理他们的课堂比武应当取名“鲁迅杯”。但在课堂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他们感悟到“树人杯”更加贴近教学。我们给“树人杯”的定位是常态的课。坚守常态,发觉创新。每届“树人杯”得主都要经过“同课擂台、读书沙龙、课题推介、专家质询”等多个环节的磨练与考评,这也印证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许多时候,我们在追问:校本教研激动人心的魅力在哪里?是口若悬河的专家报告吗?是,但不完全是;是针锋相对的问题争论吗?是,但不完全是;是默默无声的回顾总结吗?是,但不完全是;其实,在我们看来,如果离开了课堂,那就算不上真正的校本教研。课堂是学校中最细小的细胞,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单位,但正是这个细胞和单位承载着新课程的所有希望。聚焦课堂,探寻传统文化的基因,植入的是现代文化芯片,使原来教师们似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备课—讲课—批改—考试”的工作轮回得到创新,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学始终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这也是我们实施文化战略的要旨所在。

(二)“携手行动”——培育文化土壤、实现文化共享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篇6

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是唯一与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这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日子。《左传》一书中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在古人看来,祭祀的重要性甚至可与国防和军事这样的大事相提并论。所以中国古诗文中写清明的篇什着实为数不少。而众多有关清明的诗篇中,笔者以为,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无疑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清新隽永的诗不用典故,也无华丽的辞藻,而是以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征和人们缅怀祭祀故人的心情。白居易《寒食望野吟》一诗同样写得悲恸不已,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代诗人高菊卿也有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读完这篇小诗,亦让人不禁悲从中来。宋代另一诗家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则一反常态地走出“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的悲切气氛,而是兴致盎然地描述了作者踏青赏春的愉悦心境,诗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北宋文学家王禹的《清明》诗亦可算是咏清明诗中的另类:“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作者在诗中没有写踏青探春、怀古祭祖的心境,而是一反常态地描写了诗人寂寞清苦的生活和不同流俗的追求。清人郑板桥描写清明的小诗言简意赅:“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一个“湿”字,将清明前后多雨阴湿的天气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诸多古诗人笔下的清明,亦悲亦喜,亦诗亦画,亦人亦物,各种各样的情感尽在其中。

与清明节有着密切关联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的一二日。是日要禁烟火,吃冷食。这一节日源自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曾辅佐他的介子推而设立的,至今已延续2640余年。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一诗阐明了这一节气的来历:“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之后寒食、清明两节便合而为一了。

端午节在中国也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曾先后入选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节日本是夏季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气,后因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这一天投江殉国,从此端午又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唐代诗人文秀有《端午》一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因为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所以这个传统节日颇具浪漫色彩,由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有关七夕的古诗不胜枚举,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当属五代后唐时期杨璞的诗作《七夕》:“未来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亦堪称为此类诗文中的上乘之作:“云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写得形静而神动,表现了对爱情的向往。全诗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哀怨与期待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七夕》:“烟霄微月澹长空,云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也是描写七夕的名篇:“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描写的是天上景象,实际是词人七夕仰观星空的所思所想。特别是词的最后两句,不落俗套,立意很高。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引用。

中秋当属一年之中又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是一个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节日,因而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的咏月诗大都与思乡怀古有关。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是作者大醉之后的高声纵情。中秋之夜,为怀念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轼以童稚的真率和赤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亲人的思恋。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推出一轮人世间同享共照的朗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满暖意的诗句让本是清冷的月光显得浪漫而又温馨。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望月》也是唐诗中众多咏中秋篇什中的佳作。诗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渲染了中秋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感,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采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内心感情:“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民间在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故又称之为登高节。杜甫的《九日》诗曰:“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诗人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因花生情,表达了思亲念乡、忧国忧民的情怀。此外,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等,都是描写重阳节的经典名句。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篇7

——读《狼图腾》有感

“狼图腾”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它向我展示了多年前草原上的一幕幕,狼的精神以及它令人惊叹的捕食计谋,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草原上的文化,草原上的人居住在蒙古包内,过着原始游牧民族的生活,吃手抓羊肉,在草原上与狼、羊、马等动物生活在一块儿,北京大学生陈阵在草原上生活着,渐渐也融入了这种原始游牧生活中,在草原上生活的几年中,陈阵作为整个故事的目睹者,他讲述了这个美丽的大草原由繁荣昌盛直至走向衰败的过程。

心中有一种感觉在冲撞,曾经我们所吟唱的“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现在应该也很少可以见到了吧,取而代之的则是像《狼图腾》结局中所有的牧民住进了大别墅,过着现代农民的生活,血液中的那种狼性已经渐渐被磨平,曾经的捕狼行动已经渐渐消失了,曾经的美丽大草原已经渐渐消失,曾经的民族精神已经被改变……

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的支柱灵魂,而这个曾经有着铮铮铁骨的民族让我联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民族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崛起,拥有着令人羡慕的文化和智慧,因此有许多国外的政客常来朝拜,这使得皇帝子民们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强大无对手,从此在文化智慧军火上没有太大的突破,殊不知国外都已造出了洋枪洋炮,对我国的国土资源虎视眈眈,而那些昏君则是在紫禁宫内享受着天伦之乐,不问国事,不上朝,当鸦片大量涌入我国毒害子民时,他们却一点也不阻拦,反将爱国人士打入大牢,为英夷卖命。最终,国门被洋枪洋炮所轰开,国民妻离子散,如羔羊般任人宰割。

民族习俗和民族的文化是不能够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狼图腾》中的结尾不禁让人感伤,那种原始的生活习俗已经被改变,一个民族灵魂和文化又遭到封杀,或许嘎斯迈这些人的下一代就不可能再像当年自己的祖先那样爱草原上驰骋了。现在在城市社会中,很多民族的东西都已经不吃香了,当人们在陶醉地欣赏长笛悠扬的曲调时又有谁会联想到有着千年历史的竹笛?当孩子们在向对方炫耀自己穿的是什么耐克,是否想过民族的唐装和旗袍?当所有情人在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庆祝节日时,是否想过7月7日的七夕东方情人节?当许多孩子在向朋友交流日本动漫时,是否会想到中国的皮影戏?当许多人嚷嚷着要吃比萨汉堡时,是否想到中国的传统小吃?

许多许多民族的精髓文化都已经被人们所遗弃了,多少年后我们还会记得我们是炎黄子孙?皮影、糖人、唐装、传统节日、民族乐器都是一朵朵快要凋零的花朵,随时都有可能飘落在地上化为尘土从此不再出现,就如草原文化一般,将会渐渐的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只留下那记载着草原水美的书册和那已被黄沙席卷的荒漠。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篇8

漫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中。细水潺潺,蝉鸣声声,绿树成荫,湖水如镜,南方园林的秀气幽雅与北方山水的磅礴大气融合。这座森林公园是奥林匹克公园的北区,与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集中的中心区南北毗邻。如果说中心区展现的是以奥林匹克赛事为核心的人文活动,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那么,这座“后花园”则蕴含着回归自然的绿色夙愿。

森林公园总面积680公顷,比颐和园与圆明园面积之和还大,为南北两园。南园为生态森林公园,以大型自然山水景观的构建为主;北园为自然野趣密林,将成为乡土植物种源库,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功能为主。仰山和奥海是其标志性工程。仰山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主峰相对高度48米,主山体与北京西北屏障燕山山脉遥相呼应。站在仰山顶峰上向南远望,“鸟巢”、“水立方”及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尽收眼底,景山山顶清晰可见,整个公园山形有高有凹,形成浑然天成的视觉效果。主湖奥海位于仰山南侧,与仰山主峰相映,是森林公园中最自然灵动之处。

据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新闻发言人汤彤介绍,全园绿地有100余种共53万株乔木、80余种灌木和100余种地被植物,按照生物多样性组成自然林系统。专家测算,森林公园将成为改善北京城市环境与气候的绿色屏障,年可产氧5400吨,吸收二氧化碳7200吨,树木滞尘4900吨,将成为“北京绿肺”。

负阴抱阳,山环水抱,山随水转,自然融合。汤彤介绍,森林公园具有左急右缓、藏风聚气的传统东方园林特色。走进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不经意间的每一处都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巧妙支撑。

主山取名为仰山,与景山名称呼应,暗合《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北京传统地名中的湖泊多以海为名,如北海、什刹海,主湖取名奥海,有“奥运之海”之妙。再如,森林公园入口标志有一凌越于方形基座之上的半圆拱,与湖面中的倒影合成完整的圆环,表达了“天圆地方”的古老人文理念。另有蓬瀛胜境、芦汀花溆、沧浪间想、泓天一水、林泉高致、时鸣夹镜和长虹引练,仅这8个主景区的名称就让人觉得雅韵扑面而来,留下浮想联翩、细细玩味的无限空间,更不用说还有朝花台和夕拾台,让人体会“朝带露折花、夕花香犹在”的意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尊贵与神圣的图腾。奥海形如龙首,龙身蜿蜒穿越整个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龙尾环绕着国家体育场,因此得名为龙形水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奥海背倚仰山,山水环抱,巧夺天工。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所追求的设计目标之一,对天人合一境界的现代阐释,则是通过建立全面的生态系统完成的。其中,现代科技发挥了大作用。

根据森林公园的实际,设计团队选择了膜处理、生物分离污水处理等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废水及粪便处理技术,使处理后的污水达到景观环境用水的再生水质标准,实现污水零排放和水循环利用,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全园污水零排放的大型城市公园。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期工程建设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全部采用生态节能设计。全自动化智能化的浇灌系统直接将土壤水分、植物生长、蒸发、蒸腾等各种环境信息反馈给中央计算机,比手动或半自动灌溉节约一半用水量。南入口东西两侧的太阳能光电板景观廊架可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经技术转换后送入低压电网供公园使用,年发电能力约8万千瓦时。

汤彤介绍,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设的初衷有三,兑现申奥时关于公园绿化率达到50%的承诺;作为奥运会的后花园,在奥运赛时给运动员、教练员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奥运会后作为北京市绿地之一,供市民休闲。森林公园规划了11个门区,每个门区都将配备私家车位,总车位4000多个。公园还设置了完善的游客求助系统,遍及全园的完善而人性化的无障碍设施,以及保障游人安全的声光报警系统。

据了解,奥运会后公园内将形成文化体育商务服务区、奥运文化演出展示区、体育健身体验娱乐区、文化体育中介集聚区、生态研发示范教育区等五大分区。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篇9

越过岁月三千年,在混沌初开的年代,黄河水的丰盈滋养出中华文明的摇篮。自古盘古开天地,远古的天地混沌不开,一万八千年的时光蕴育出一个力大无穷的神——盘古,面对漆黑一片的天地,他高喊一声,一把利斧愤怒地向四周砍去,结果,轻盈的东西向上飞去,就变成了天,厚重的东西向下沉下,就变成了地,盘古那坚毅的头颅就变成了巍峨的高山,盘古那有力的四肢就变成了顶天立地的擎天之柱,盘古那怒目而视的眼睛就变成了火热的太阳和阴柔的月亮,盘古那鲜红的血液就变成了奔腾不息的江河,盘古那原始的毛发肌肤变成了葱茏的红花绿草,盘古的急促的呼吸变成了呼啸的风,盘古的动情的眼泪变成了滋润土地的雨露甘霖,是盘古开了天、劈了地,他就是人们心中最伟大的神。天地的分开,诞生出中华文明史上的第一位黄帝,他创历史之先河,他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他播百谷草木,让人们丰衣足食,他始制衣冠,让人们衣能蔽体,他建造车船,让人们出行方便,他制立音律,让人们生活丰富,他创立医学,让人们病有所医。历史的先河中,她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历史的先河中,她澎湃着华夏儿女的激情,趟过岁月的长河,先祖的智慧和勇气让我们折服。

历史的足履又匆匆走过几千年,先秦大帝秦始皇经过刀光剑影的争斗,成为中华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带领秦国人民与战国六国征战十年,到灭了齐国为止,兼并了六国,进入君主专制的帝国时代。秦始皇称帝后,他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他修筑长城,采用商鞅变法,在他的统治下,大秦帝国变得空前强大,人们经过历年的战火蹂躏,终于过上了安定平和的生活,但是,这个秦始皇却是一个暴君,他为了抵御外族,维护自己的千秋大业,他强征平民去修筑长城,使得平民民不聊生,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说的就是这个时候的故事,相传,在秦始皇大修长城的时候,孟姜女的丈夫被强征去修长城,不就便饥寒劳累而死,埋在了长城脚下,孟姜女得知后,千里寻夫,来到长城下,她悲痛欲绝,痛哭三天三夜,凄厉的哭声和悲情的泪水将长城哭倒,露出丈夫的尸骸,极度悲愤下,孟姜女投海自尽。多么令人潸然泪下的传说和故事,男耕女织、相敬如宾的孟姜女夫妇的生活终是被一代霸主的强国梦击碎,只空留得一缕冤魂日日回荡在长城内外,让人嗟叹。这个秦始皇,他还还痴迷仙术,妄想能找到仙丹保他长生不老,结果还听信谗言焚尸坑儒,最终,终是千秋大业功亏一篑,这样轰轰烈烈的开场,在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即位,没过多长时间,秦国即灭亡,一代霸主世代千秋大统的梦想终于灰飞烟灭,成为一个千古的情殇。

时光流转到当今,岁月的更迭和时间的流转,让中华文明踏入历史灿烂辉煌的今天,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今天的人们,经过历史硝烟的洗礼,人们知道了和平安宁的来之不易,所以,当今的我们,都在兢兢业业地奉献着自己的努力,大家安居乐业,在和平的环境里书写着属于自己辉煌的人生轨迹,让丰衣足食成为一种永久的保障,让老有所靠、幼有所养成为一种生活的常理,让春天的鲜花总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让夏天的细雨总能滋润人们的心田,让秋天的果实总能填充人们的肚腹,让冬天的雪花总能愉悦人们的眼目。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篇10

一、了解中考对联考什么

1.考基本的对联常识

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对联的基本常识。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对。

例:某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配对环节。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请出下联。

分析:对对联时,一要注意与上联的词性相对应,即下联七个字的词性与上联要对应起来;二要注意所写的内容要紧扣主题,且与上联有关联。宽对即可。

下联:①绿水前新燕啄泥;②翠柳上喜鹊登枝。

2.考对名著的了解以及对联知识的运用

这要求学生既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又要对对联知识有所了解。

例:有人拟了一副对联。上联取材于《西游记》,下联取材于《水浒传》,请你根据上联“降妖伏魔,孙行者扬威取经路”选择与之对应的最为恰当的下联。

A.惩凶除恶,晁天王聚义梁山泊。

B.路见不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C.报仇雪恨,黑旋风泄愤山神庙。

D.棋差一着,青面兽痛失生辰纲。

正确答案为A。

3.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对联知识考查

例: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分析:《岳阳楼记》中有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其实也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而“与百姓同乐”就是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因此下联可以拟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4.结合对联考查阅读理解和断句能力

例:下面这副是温州江心屿的奇联,令游客叹为观止。请你来读读这副对联,并说说其妙处。根据对联大意,用“/”给此联断句。

上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下联: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答案:上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下联: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分析:该联巧妙地运用了汉语一字多音、多义和谐音的特点,形成了多种读法。上联八个“朝”字的二、五、七字读“cháo”,作“朝见”解,其余都读作“zhāo”,作“早晨”解;下联八个“长”字的二、五、七字读“zhǎng”,作“涨”解,其余都读“cháng”,作“常”解。

5.给出词语,结合对联知识,考查词语的组织能力

例:为了弘扬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班级举行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班会。为了给这次主题班会拟一副对联,同学们想出了一个上联,请你从下列8个短语中选用4个组成下联。

时代先锋 看今朝 兢兢业业 谱新篇 齐奋斗继往开来 盼未来 勇争先

上联:忆往昔革命前辈开天辟地创伟业;下联:看今朝时代先锋继往开来谱新篇。

二、强化对联实战训练

(1)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三文所绘景色,配出下联。

上联:小石潭凄寒幽静。下联:①琅琊山蔚然深秀;②岳阳楼壮美雄奇;③桃花源和平宁静。

(2)根据课外阅读的名著,补全下列对联。

上联:《朝花夕拾》忆亲人师长;下联:《三国演义》颂英雄豪杰。

(3)根据地域文化对下联。

请为“姑婆山下花似锦”写一个下联。(注:姑婆山是贺州著名景点之一,贺州名胜很多,如十八水、碧水岩、紫云洞、莲花观等等。)

上联:姑婆山下花似锦。下联:①十八水畔柳如烟;②碧水岩旁烟如雾;③紫云洞前草如茵;④莲花观边花似海。

(4)根据传统节日活动写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