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演讲十篇

时间:2023-04-11 17:35:49

罗斯福演讲

罗斯福演讲篇1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词汇 物性 情态

[中图分类号]H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39-02

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作为一种较新的语言研究方法最早由N.Fowler等人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批评话语分析也被称为批评语言学或批评语篇分析,是一门多学科的研究,涉及了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传媒学等多个学科。其理论基础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起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旨在透过语言表面的形式,从多个维度揭示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些批评话语分析的原则已经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相关理论中得到体现。

自诞生之日起,批评话语分析就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上世纪末在欧洲国家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发展。随着几位主流语言学家Fairclough,Wodak,van Dijk和Fowler对该领域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研究和实践的队伍中,相关学术著作不断增多,国际性合作项目不断出现,逐步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随着1991年阿姆斯特丹批评话语分析专题研讨会的召开、《语言与权力》(Fairclough 1989)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Wodak 1989)等几本重要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批评话语分析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网络逐步走向成熟。近几年来,国内很多研究者也对该学术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辛斌、戴炜华、叶起昌、纪玉华等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在国内的引进、传播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分析框架

辛斌(2005:24)指出目前批评话语分析还未构成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因此只能在方法上采取拿来主义。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语篇,尤其政治语篇是多维度的和多功能的,因此对于语篇的分析不仅仅要研究语言本身,更为重要的是需着眼于话语的实践过程及其发生的社会语境分析。批评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因此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自然就成为了它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来源。

二、语料分析

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于1933年以绝对优势击败前任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在1933年3月4日发表的演讲《我们唯一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则成为了经典,下文作者将以这篇演讲为语料,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纯理功能为理论依据,从词汇、及物性和情态系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词汇

语言是一种人类对世界体验的反映,其中涉及的词汇包含物质、关系、概念的系统和信息传递的过程。词汇是人们用来表达世界的重要工具,而在政治语篇尤其是总统发表的演说中,词汇充当着演讲者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工具,同时演讲中蕴含的观点和意识形态也会通过演讲者所选择的词汇体现出来。罗斯福在第一次就职演讲中通过选择不同的词汇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罗斯福运用多种具有不同感彩的词语以适应不同语境、不同政治需求。例如,使用terror、retreat、 dark、difficulties、curtailment、withered leaves等具有消极感彩的词汇,揭示整个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当作者严词谴责那些贪婪的商人、无能的政客和部分自私幼稚的美国人没有为自己的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时,选用了stubbornness、incompetence、failure、unscrupulous、indicted等词语。与之相反,当谈及人民的信心、民众的支持以及国家的未来时,罗斯福频繁使用candor、decision、firm、belief、support、revive、prosper等具有积极感彩的词汇。总之,演讲者会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和特定的政治意图选择使用不同词汇和表达方式。

(二)及物性分析

在传统语法中,及物性是一种能够根据是否接续宾语而区分动词间差别的研究工具。若一个动词后可以接宾语,那么它就是及物动词,反之就是非及物动词。然而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及物性系统却是一个语意系统,旨在把人类经验世界中的感官和行为分成容易操作的一组过程,并表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及物系统中主要有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作者根据罗斯福此篇演讲的特点,将分别对语篇中出现的三种主要过程进行及物性分析。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在此篇演讲中出现的次数和所占比例统计如下:

我们不难看出,物质过程占用的篇幅最大,其次是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三种过程加起来占所有过程的88.7%。

罗斯福演讲篇2

关键词:罗斯福;新政;经济危机;演讲;自由

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由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①

换言之,人类历史就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索尔尼琴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人,就等于有了另一个政府。”在那样一个真假混淆、众说纷纭的危机年代,人们正是需要像罗斯福一样讲真话的领导者,睿智而又深刻地看待古今中外“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博弈的事件,以最坚不可摧的信念带领人们走出危机,走出伤痛。

一、崛起的阵痛――危机岁月

毫无疑问,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美国在92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创造了人类历史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在20世纪崛起的历史,充分地说明历史的发展是偶然与必然交织的结果――假如没有两次世界大战、第三次工业的机遇,美国不可能成为今天的超级大国。

“然而,历史都是由一串串的黑天鹅事件串起来的。这些看似偶然的小事件,却又在不断地改写着历史,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然,有时也是毁坏。”②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市突然暴跌,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1929年10月29日,纽约华尔街股市再度暴跌达到极点,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纷纷失业、商店陆续关门的凄凉景象所替代,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街头的苹果小贩成了大萧条是其最为人熟知的象征之一。殊不知,在那些被迫以经营流动水果摊讨生活的人中,有许多从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

然而,这些现象在20世纪初的30年便已被埋下了导火索。这是一个野蛮生长与进步运动激烈冲撞的30年,这个是企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三十年,资本无节制地发展壮大,垄断不断升级,全社会的贪婪投机氛围浓厚。政府夹在愤怒的民众和强大的资本之间追求平衡,并且不断地出台一些节制资本的法律,但经常状况百出,引发经济大幅度的波动。

这时,罗斯福站在了风口浪尖,开始了对美国式资本主义的最深刻改造,资本的贪婪得到了抑制,全民工项成果逐渐成为共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运行、调节贫富差距,这样被看做是对资本主义的离经叛道的行为也逐渐被社会所接受。

和欧洲各国工业化的发展路径相比,美国显然是个例外。美国是一个由世界各国移民在新大陆建立起的一块试验田。美国的资本主义是经过了全面改造的资本主义,它既不是列宁笔下垄断并垂死的帝国主义,也不是亚当・斯密到哈耶克到弗里德曼理想中的自有资本主义。除了先人留下的法律制度和基督教精神,美国的成功更在于历史时刻面前罗斯福、美国政府以及美国人民的正确选择,这宗选择不依赖于某个学派或者经济学家的理论,而是依赖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操作手法和各个利益群体之间尖锐而又不预约底线的斗争。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罗斯福清楚地明白他的权利来自他的人民,所以他深知如何用一种语言的艺术给美国人民吃上一颗强有力的定心丸。

二、语言的艺术家――就职演讲

1933年3月4日,星期六,新任总统罗斯福从胡佛手中接过了领导美国的权力。此时已持续近四年的大萧条已经让美国这个新崛起的世界头号强国变得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在早春的寒风中,罗斯福面对国会山下草坪上十多万群众和收音机前的数百万听众发表了20分钟的演讲。

“这个伟大的国家一直在经受考验,也一定能经得住这次考验,并且一定会复兴和走向繁荣。因此,首先让我表示我自己的信念:我们所不得不畏惧的唯一东西,就是畏惧本身,这种难以名状、失去理智和毫无道理的恐惧,麻痹人的意志,使人们不去进行必要的努力,从而将退却变成前进。”③

罗斯福深知他的首要任务即是唤醒沉睡了四年的信心和勇气,驱赶过去四年经济危机带给美国人民的恐惧。他的语气显得是那么的自信而又坦率。紧接着,罗斯福客观地分析了当前的困难局势。他首先指出“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困难仅仅只设计物质方面的事情”。多么了不起的洞见,物质的匮乏是直接而紧迫的压力,许多政府在这种压力之下往往铤而走险,最终导致自由体制的崩解,当时的德国和意大利都正在朝这样的方向发展。而罗斯福在看到物质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美国基本制度的稳定性,这就保证了新政的方向是不会偏离自由主义传统的。

“大自然依旧奉献出丰富的赐予,而人们的奋斗则已使之大为增值。丰裕的物资就在我们门边,它们虽近在咫尺,可我们却无法加以慷慨的利用。”罗斯福职责商业和银行业的贪婪自私和无能,认为是她们的墨守成规和缺乏远见导致这一恶果。在人人都面临饥饿的威胁之时,罗斯福并不急功近利,而是直接指出大萧条的症结所在:“幸福并不仅仅取决于拥有多少钱财,而在于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活动所带来的心灵震颤。千万不可继续将工作的快乐和道德刺激置诸脑后。这些一男的日子若能使我们懂得,我们真正的命运并不在于依赖外力的帮助,而在于使之服务于我们自己和我们同胞的利益,那我们付出的全部代价都是值得的。”

国难当头,盼望改变现状的美国人,正是需要这样一个力挽狂澜的英雄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需要面对的唯一敌人即是恐惧,而非政治对手,罗斯福的政策让它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罗斯福是行动派,在就职演说中简洁有力地阐明了击退大萧条的基本方向之后,罗斯福就业问题、农业问题、小房产主和农场主无力还贷的问题、削减政府开支的问题、全国范围内地救济问题以及公用设施进行国家规划等方面提出了简短而明确的解决方案。最后,他还提出了对大萧条的始作俑者――银行业和金融投机要制定特别保障,以防卷土重来。

危机之下,千头万绪,罗斯福并不需要在就职演说中一一说明,通过以上几个主要方案,他已经成功地用他的语言艺术向国民传达了最重要的信息。

三、天生的政治家――“四大自由”国会演说

自由主义在罗斯福身上最突出的表现是“思想自由”,他不畏传统的压力,有需要,就试验,从不顾及什么所谓的“主义”。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选民也是如此,所以罗斯福聪明地申明了他的做法不是“狭隘的国家主义”,而是“拓荒者们所拥有的美国精神的一种古老而永远重要的体现方式”。

在第三次当选美国总统的两个月后,罗斯福在1941年1月发表了《致国会1941年度的国情咨文》,在这篇被誉为和独立宣言比肩的不朽文献中,罗斯福全面得阐述了他的“四大自由”理念。当自由主义在全球都受到威胁的时刻,罗斯福重申了自由的价值,为处于经济萧条和政治彷徨的世界指明了方向,使处于战争深渊核战争危机边缘的人们明确胜利的希望和为之战斗的意义。

当希特勒以亢奋的高音在全欧洲开足了舆论机器,为他那形式化的国家社会主义大加宣扬之时,罗斯福在美国国会心平气和的这次发言着实是一剂头脑清醒剂。“四大自由”言简而意赅,于斯大林的红色恐怖和法西斯乌烟瘴气之中,清明可见。

“在我们力求安定的未来的岁月里,我们期待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之上的的世界:第一是全世界任何地方发表言论和意见的自由;第二是全世界任何地方、人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崇拜上帝的自由;第三是免于匮乏的自由;第四是免除恐惧的自由。并不是对一个渺茫的黄金时代的憧憬,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实现的一种世界的坚实基础,这种世界,和独裁者想用炸弹爆炸来制造的所谓新秩序的暴政,是截然相反的。”④

作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罗斯福更深切地直到,“人们并非单靠面包生活”,“他们也并非单靠武器来作战”。他必须为美国人提供为之战斗的理由和信念,那就是“四大自由”。

罗斯福的思想和实践,显然动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奶酪。基于维护传统经济学理论完美性的需要,对新政的质疑声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可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曾有各式各样的理想国、乌托邦被描绘,也有各种道德价值观被高举。探其究竟,有多少是为了独裁和专制粉饰,有多少是愚民弄权的手段,又有多少是真正为了百姓福祉利益着想。我想,历史会说实话。

四、天才的沟通者――首创“炉边谈话”

罗斯福是一个天才的沟通者,他不但说服昔日的政敌加盟新政大业,说服国会给自己最大的授权,说服华尔街接受苛刻的监管,更是首创了著名的“炉边谈话”。在他12年的总统任期内,他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从3月12日开始的每个星期日的夜晚,罗斯福都通过广播这一新媒体和全国民众交谈,用通俗的语言、亲切的语气解释他的政府正在做的一切。内容朴实、真挚,语调亲切、动人。既没有高深的理论、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空洞的口号,更没有咄咄逼人的说教,全是发自内心、平平淡淡的大实话。也正是这大事化,打动了无数民众,解开了郁结在人们心中的疑团,加深了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是美国人民和政府一起同舟共济、携手共度时艰。

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他的耳朵能够请提供到的声音,比以往的任何一位总统都多,大约有100多人可以不必经过秘书事先通报就直接请他接电话。上任后,他给秘书立德第一条规矩即是不许挂断任何一个因为有困难而向白宫求助的电话,必须有一个相关的负责人和求助者谈谈。人们从后来写给总统的群众来信中发现,有不少都是因为给白宫打过电话寻求帮助而写来的感谢信。

盼望改变现状的美国人,更需要看到一个力挽狂澜的英雄拯救民众于水火。一位住在加利福尼亚周的记者甚至在打字机上写下了这样“出格”的话:“就是罗斯福一把火烧了国会,我们也会大声欢呼,好哇,火到底是点着了。”

在罗斯福声誉最鼎盛的时期,在纽约市的小学生中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中,罗斯福是最受欢迎的人,上帝排在第二位。这位排在上帝前面的人,就是那位备受美国人民感情认同的伟大政治家。经济学家们总是希望通过数学模型的计算来框定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但真正的政治家是绝不会书呆子到按照经济学的逻辑来思思考经济,他们思考任何问题的角度都只有一个――就是人心。

注释:

①出自《历史合力论》恩格斯

②出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参事 汤敏

③出自罗斯福《第一次就职演说》讲稿

④出自《论人类的“四大基本自由”》罗斯福

参考文献:

[1]《改变美国的时刻》曲静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0.

[2]《美国历史十五讲》何顺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

[3]《崛起的阵痛》弗雷德里克著,高国伟译,京华出版社,2011.4.

[4]《美国历史与文化》周毅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11.

罗斯福演讲篇3

聆听就职演讲的美国民众既对新一届政府充满了期望,同时也对时局感到深深的忧虑。当时,美国的失业率已逼近25%,生活无着的人们对政府丧失了信心,暴力事件在多地频现。1932年的夏天,就连美利坚合众国的武装部队也爆发了动乱。由于政府承诺的战后补偿迟迟未兑现,“一战”的老兵们便聚集起来,发动了一场对白宫的“战役”:一支由数千名失业的退伍军人组成的“补偿金远征队”被派到了华盛顿特区。他们在市内安营扎寨,要求联邦政府兑现先前的承诺,给予他们生活上的救济。

社会的动荡还不限于此,千万美国家庭因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而被迫与他们的家园和农场诀别,上千家银行纷纷宣告破产。储户对美元价值的信心之坝已经崩塌,他们不断地将手中的纸币兑换成黄金。面对挤兑风潮,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已处在崩溃边缘。

为了平复社会中弥漫的恐慌,罗斯福总统在就职演讲中呼吁美国民众重振信心,迅速行动起来应对危机。他提到,“唯一值得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莫名其妙的、丧失理智的、毫无根据的恐惧,将人转退为进所需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接着,罗斯福总统还向美国民众承诺银行家将不再干预华盛顿的决策工作。

在罗斯福的就职演说临近结尾时,他提到了一项关键的“施政方针”:国家将向市场注入“充足而健康的货币供给”,而这也成为他上任后的第一项工作。为了让“货币兑换商”不再为一己私欲而损害公众利益,罗斯福总统将要打造一种全新的美元。

正当美国民众在为新总统就职而举行庆祝游行与舞会之际,白宫里的工作人员已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为挽救全国的金融体系,新抵华盛顿的人与即将卸任的共和党人开始进行合作,商讨方案,草拟法令。

就在就职演说隔天的深夜,罗斯福总统已做好签署一道行政指令的准备,但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首席法律顾问沃尔特・怀亚特(Walter Wyatt)在这时阻止了他。怀亚特解释说:“今天是礼拜日。如果总统在主日签署法令,恐怕有损就职演说中提到的对基督教的笃信。签字可以暂放一下,反正很快就到周一了。”正是在这份周一签署的指令中,美国联邦政府了“全国银行歇业休假公告”,禁止银行在歇业休假期间对外支付黄金或进行外汇交易。

公告两天后,罗斯福告诉记者,该公告并非只是一时的应急举措,它为一个崭新的、永久性的货币制度开启了新篇章。在新的货币制度下,政策制定者被授予了调控市场中货币供给量的权限,以期借此带领经济彻底走出大萧条的阴霾。紧接着,3月12日,在罗斯福就职首周的最后一天,他通过广播与美国民众进行了直接沟通,而这也是日后一系列“炉边谈话”的开端。在谈话中,罗斯福总统向民众阐释了他的货币政策。他说道:“在我们对金融体系进行重新调整的过程中,有一个因素比通货、比黄金更重要,这就是公众的信心。信心和勇气是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在罗斯福看来,经济复苏的重要性远高于稳定美元币值。至1933年夏末,罗斯福总统已向公众明确解释了他的货币政策方针:市场中的货币供给不再取决于国库中的黄金储备,当局将根据国内的物价水平与就业水平对货币供给进行相应调控。另外,只有当上述这些经济指标回归到了合理区间后,政府才会将视线转向外部均衡,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而采取稳定美元汇率的举措。

随着金本位制在美国开始走向终结,当局对货币的管控开始突破黄金的约束。对于美国民众而言,他们无须再担心国家为了维护金本位制,而以牺牲经济发展动力和人民利益为代价。他们应当相信,美国政府会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合理地调控货币供给。

其实,早在1929年股市崩盘之前,消费者就已开始收紧开支,零售商为了刺激市场需求,不得不调低产品价格。然而适得其反的是,更低的价格令潜在的买家寄望于价格的继续下跌,进而选择推迟消费。持观望态度的人越来越多,消费疲软,市场因之陷入混乱。

到了罗斯福总统就任的1933年,导致美国经济深陷泥潭的症结已昭然若揭。问题不在于企业没有能力进行生产,而是价格的问题导致市场丧失了活力。通货紧缩导致即便商家一再调低商品价格,总需求仍不见起色。人们大多选择持币观望、收紧支出。在当时,虽然工厂的工人仍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商品、农田里的收成也甚是喜人,但是价格的持续下跌导致生产企业和农户失去了开展生产的动机。即便忍饥挨饿,工人和农民也不愿做这赔本的买卖。

在经济疲软、内需不振的形势下,罗斯福总统打算利用他的美元政策应对通货紧缩。虽然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令民众预期价格将进一步下跌。但是,如果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调整市场对于美元价值的预期,那么这将为价格下跌踩下刹车,甚至扭转乾坤。这样一来,价格上涨与美元贬值的预期,将令消费者和投资者愿意与他们手中的钱告别。市场活力被唤醒,经济的引擎将被重新发动。

罗斯福演讲篇4

新版《远大前程》将于11月30日首先在英国公映,随后将亮相欧洲及北美银幕,影片聚集了众多英国大腕——海伦娜·伯翰·卡特扮演哈维沙姆小姐,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罪犯麦格维奇,因《战马》而走红的杰里米·艾文则出演主角皮普。导演则是曾执导《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迈克·纽维尔,畅销小说《一日》的作者大卫·尼古拉斯担任本片编剧。本届电影节策展人克莱尔·斯图尔特说:“这部新版的《远大前程》是庆祝狄更斯诞辰200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所以作为电影节闭幕电影也是非常合适的选择。”电影节上,海伦娜·伯翰·卡特和导演蒂姆·波顿被授予了最高荣誉奖。闭幕的前一晚,还选出了本次电影节最佳电影。由雅克·欧迪亚导演、奥斯卡影后玛丽昂·歌迪亚出演的法国电影《锈与骨》获此殊荣。影片讲述一个无家可归的拳手与一个因事故而失去双腿的女训鲸师之间的故事。

咕噜姆现身惠灵顿机场

还记得《指环王》系列中的咕噜姆吗?他原本是个霍比特人,意外得到了魔戒,灵魂被其强大的邪恶力量吞噬,变成了一个怪物。10月26日,一尊巨大的咕噜姆雕像出现在了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机场,这是曾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维塔工作室的最新作品,目的是为了迎接即将在全球上映的魔幻史诗片《霍比特人》的第一部《意外之旅》。这尊雕像悬于机场餐厅的天花板,长13米,高3米。咕噜姆的体形看起来依旧消瘦,但面孔上却闪过抑制不住的狂喜。它潜在水下,兴奋地伸手捕捉它最钟爱的美食——“鲜美的肥鱼”,其古怪有趣的样子吸引了不少乘客驻足观看。

“神探夏洛克”将出演披头士经纪人

“神探夏洛克”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最近确定出演一部传记片,他将饰演披头士乐队的著名经纪人布莱恩·爱普斯坦。布莱恩·爱普斯坦与披头士乐队同样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站在乐队幕后的功臣,被称为披头士的第五位成员,1967年因服用过量药物死于家中,年仅33岁。影片将重现布莱恩嗜赌成性、吸毒成瘾的生活。该片由《神探夏洛克》导演保罗·麦奎根执导,汤姆·汉克斯任制片人,《摇滚斗阵》导演托德·格拉夫操刀剧本。保罗·麦奎根与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将在完成《神探夏洛克》第三季之后开始这部传记片的拍摄,最晚约于2013年夏秋开机。

大卫·芬奇筹拍《海底两万里》

继《社交网络》和《龙文身的女孩》之后,大卫·芬奇终于开始为下一部电影做准备,许多有趣的题材可供选择,但最能激发他的热情的,仍是几年前起步的项目《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是“现代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与伙伴乘坐神秘潜水艇鹦鹉螺号在海底航行的冒险故事。小说曾于1954年被翻拍成电影,该版本中,主角之一捕鲸水手尼德·兰德由柯克·道格拉斯饰演。在新版中,大卫·芬奇希望能由布拉德·皮特出演该角色。如能成行,这将是两人在《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和《返老还童》之后的第四次合作。

朱迪·福斯特获金球终身成就奖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日,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HFPA)宣布第70届金球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为朱迪·福斯特。将满50岁的朱迪·福斯特(1962年11月19日出生)也成为自1967年查尔登·海斯顿之后最年轻的金球奖终身成就奖得主。朱迪·福斯特以童星出道,未满14岁时即与罗伯特·德尼罗搭档出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出租车司机》,并以出色的表演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之后更凭借《暴劫梨花》与《沉默的羔羊》两次获得奥斯卡影后。她与金球奖的渊源同样颇深,曾七次提名金球奖并两次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剧情类)。

妮可·基德曼出演格蕾丝王妃

好莱坞传记影片《摩纳哥的格蕾丝》已于近日开机。本片由执导过《玫瑰人生》的法国导演奥利维埃·达昂执导,备受瞩目的格蕾丝·凯丽王妃由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出演,51岁的英国男星蒂姆·罗斯饰演摩纳哥亲王兰尼埃三世。

《摩纳哥的格蕾丝》讲述了格蕾丝从好莱坞明星到王妃的经历。日前,片方首次曝光了一组片场照,这组妮可·基德曼骑马的剧照显示,妮可在体态和气质方面与格蕾丝王妃颇为神似,尤其两人都是高挑挺拔,金发碧眼,加上精致的面容与化装,不由让人对该片产生极大好奇。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由中国女主持人杨澜的先生吴征负责在全球的发行情况。

罗斯福演讲篇5

中国人对希腊戏剧既陌生,又充满好奇。2008年秋,国家大剧院的一场“希腊戏剧展”(9月11日~10月26日),为我们理清了它的发展脉络。对几位重要作家的代表作,也进行了详述。如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阿里斯托芬的《鸟》等。

所列展品,包括难得一见的珍贵剧照、面具、模型、著名剧目的电影剪辑、剧本手稿、老照片等。另外,由80家剧院提供的演出戏服也是展览中的“重头”,不光因其华丽漂亮。它们是玛莉亚・卡拉斯、玛丽娜・墨寇莉、卡蒂娜・帕克斯诺这样的“戏剧大牌”曾经穿过的。

神的代言人

希腊神话中,有一段是关于“酒神”狄奥倪索斯的:他是宙斯与凡间女子塞墨勒所生之子。宙斯的妻子赫拉是个醋坛子,凡是宙斯与别人相爱,她定要加以陷害。出于忌妒,赫拉害死了怀有身孕的塞墨勒。

而狄奥倪索斯被宙斯救了下来,并缝进自己的髀骨。狄奥倪索斯出生后,宙斯把他送到传说中的倪萨山,由神女们负责照料。长大后,狄奥倪索斯在世间游走,向人们传授种植葡萄和酿酒的技术。慢慢地,他有了大批的追随者。而后,被人们尊为“酒神”,代表着祥和、欢乐。

希腊人对“酒神”的敬重,并不亚于对“太阳神”阿波罗。自公元前7世纪,每到葡萄熟了的3月,雅典就要举行一次“大酒神节”。人们在筵席上,载歌载舞,大唱“酒神赞歌”。最初,大家只是头戴羊角、身披羊皮、弄个羊尾巴,扮作“羊人”。或许,是觉得这种形式过于单调。于是,一个名叫忒斯庇斯的人,试着讲起了“酒神”故事,并绘声绘色地表演起来。

忒斯庇斯身后,还有一支庞大的“歌队”。歌队,一直是希腊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跳舞、唱歌,安慰剧中人物,扮演着叙事者和评论者的角色。就这样,最早的希腊戏剧诞生了。忒斯庇斯,也成了第一位演员。

公元前五世纪,是希腊戏剧的辉煌时代。它已不仅在“大酒神节”上出现,而是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剧作的主题也不再局限于对“酒神”的颂扬,而是在整个希腊神话或是《荷马史诗》中取材。通过神话、英雄传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内容涉及宗教、政治、经济诸多方面。

这期间,有位名叫伯里克利斯的君主,特别爱好戏剧。他会给每个公民发放“看戏津贴”。而每到戏剧节期间,所有政府部门都停止办公,全国上下都去看戏。甚至连监狱的犯人也不例外。每次戏剧节,都设置竞赛单元,有3名作家各自写出作品,一一演出,由评委选出优胜者。评选的严格程度,今天来看,简直无法想象――如果评委,就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正是由于伯里克利斯对戏剧的疯狂热爱,使得流传至今的37部希腊经典戏剧,全出自他统治期间。伯里克利斯本人,也和很多剧作家成了挚友。他还曾授予了戏剧大师索福克勒斯“雅典十大将军”称号。即便索福克勒斯从没上过战场。可见戏剧演员在当时受尊重的程度。人们认为,他们是神的代言人。即便是两国交战,演员也可以自由往来。

大师与名篇

希腊戏剧,可粗略划分为悲、喜两类,以“悲剧”为起始。和中国人对“悲剧”的定义不同,希腊悲剧强调的并非是悲惨、悲切,而着意于严肃。它的作用,在于对人的陶冶与净化。

希腊的悲剧大师很多,有记载的就有几十位。最著名的,还是人称“三大悲剧家”的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以及欧里庇得斯。国家大剧院的这次展览,就集中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及作品。

埃斯库罗斯,人称“悲剧之父”,一生写过70部剧本,但流传下来的只有7部。现存的第一部埃斯库罗斯戏剧是《乞援人》,讲述了古希腊国王“达那俄斯”的50个女儿为了逃避她们的50个堂兄,逃往亚各斯的故事。这部剧作赞扬了友情,谴责了目的不纯的爱情。他的著名剧作还有《波斯人》,这是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希腊历史悲剧,为萨拉米战役中雅典战胜波斯而作。还有一部《七将对忒拜》,写的是一个杀父、、兄弟相残的政治悲剧。

后人曾这样评价埃斯库罗斯:“他流传下来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是他的地位却可与莎士比亚媲美。”据说,埃斯库罗斯的墓志铭也颇为别致,上面只字不提他的作品,只有两行字:“马拉松的树丛可以证明他真正的英雄气概,长发的米底人深为他的英雄气概所动容。”

索福克勒斯与埃斯库罗斯同属一个时代,算是埃斯库罗斯的接班人。他一生写了130部戏,流传至今的和埃斯库罗斯一样,也只有7部。最出名的是《俄狄浦斯王》:俄狄蒲斯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得到神谕,说他们的儿子将杀父娶母。出于对神谕的恐惧,国王夫妇派一个牧羊人将婴儿丢弃到附近的山谷。牧羊人心地善良,不忍心遵循命令,于是就把婴儿托付给他人收养。

长大后的俄狄蒲斯,有一天,误杀了一个老人,而这老人恰好是他的生父拉伊俄斯。之后,由于俄狄蒲斯帮助忒拜人民,除掉了吃人怪兽。人们便把他选为新国王。并将依然年轻美貌的伊俄卡斯忒王后娶为他的妻子,这样预言全部应验――杀父娶母。

之后,一场瘟疫忽然降临。而唯有将杀害老国王的凶手驱逐出境,瘟疫才能散去。一位先知告诉俄狄蒲斯,正是他无意间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俄狄蒲斯的震撼与痛苦,可想而知。

据说,亚里斯多德著名的“悲剧人物”定义,就是从俄狄蒲斯身上获得的灵感。“他既是勇敢、高尚、善良的大英雄,又是一个弑亲的罪人。他的噩运,只是由一些错误的判断、自身的脆弱所造成,而并非出于真正的罪恶与堕落。”这个人物,具有太多的矛盾点。他的故事,让人看过,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很难怜悯,又无法痛恨。或许,这就是索福克勒斯作为“悲剧大师”的高明之处。

索福克勒斯非常重视戏剧的内部冲突,作品结构严谨,情节紧张,故事性强。所以,索福克勒斯的剧本也是被后人演得最多的。

至于第三位大师欧里庇得斯,广为人知的代表作是《美狄亚》。科而喀斯国王的女儿美狄亚,爱上一个外邦人杰森,她抛却公主地位,窃走国宝金羊毛,杀死弟弟,甘愿随夫远走他乡。然而,她的牺牲并没有换来幸福,丈夫决定另娶柯林斯公主,换取稳定名位。美狄亚走投无路,展开恐怖报复先是焚杀丈夫的新欢,而后杀死自己的儿子,乘太阳神的华车离开,留下一无所有的负心汉。

《美狄亚》在希腊戏剧中首次涉及婚姻题材。全剧也以刻画女性复仇心理为主。因而,欧里庇得斯又被后人称为“心理戏剧的鼻祖”。另外,他的语言华丽流畅,颇有散文的韵味。

古希腊戏剧虽以悲剧为主。但是,也有一批以阿里斯托芬为代表的喜剧大师。所谓喜剧,多是指情节怪诞,服装和

舞台场面奇异。喜剧创作者,往往会在作品中直接议论时事政治和各种重大社会问题,批评当权者和社会名流。拿阿里斯托芬来说,他笔下的人物之贫嘴,往往赛过“京痞”。他的代表作《鸟》,今年2月底还在北京演出过。两个雅典公民,对诉讼不断的城邦生活感到厌倦,他们决定找一个逍遥自在的地方安身立业。借助乌鸦和喜鹊,他们找到了传说中的乌国,建立了一个理想的城邦。《鸟》剧里,阿里斯托芬讽刺了一大批人,包括苏格拉底。

据说,他还嫌《鸟》中“骂”得不过瘾,后来又写了一部《云》,再次指向苏格拉底。阿里斯托芬去世后,雅典政府专门颁布了一条法令,禁止喜剧讽刺个人。

最古老的剧院

要谈论希腊戏剧,就一定要提到其剧场。本次展览,就带来了酒神剧场的三维模型。酒神剧场是雅典现存的最古老的石造圆形剧场。它形如扇贝,依山而建,可容纳1.7万人。这也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等人的作品首次登台的地方。

古希腊剧院的庞大规模,决定了演员们的表演必须要夸张。他们要大声背诵台词,大幅度地做出各种手势,因而演员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据说,在戏剧鼎盛的伯里克利斯时代,所有政治家都师从戏剧演员,向他们学习如何发声、如何演讲。伯里克利斯本人,就常找演员们学习念台词。

另外,演员表演时,还非常强调真情实感。在一部名为《酒神的伴侣》的戏剧中有这样一幕:女主角由于喝醉酒而错杀了儿子。酒醒后,她抱着儿子的尸体痛哭流涕。据说,当年演出的那位演员,儿子也刚刚去世,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他竟然每次上场时,都要抱着儿子的头盖骨。

面具,也是古希腊戏剧的重要元素。原因是,一部戏中演员至多有三人,而他们要轮流扮演剧中六七个角色。因此,只能靠面具来解决人数不够的难题。悲剧中使用的面具往往是痛苦或哀悼的表情,而喜剧中的面具,则带点邪恶的微笑。面具的形状也非常考究,它要全部罩住演员的脸,据说这样才有利于声音扩散,让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听得清清楚楚。

罗斯福演讲篇6

1937年9月26日上午10时, 胡适飞抵旧金山。随后几天,他不顾旅途劳顿分别在大中华戏院、联邦俱乐部、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电台作了一系列演讲,意在唤醒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抗日战争的清醒认识,求得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援助。

到达华盛顿后,胡适马不停蹄,立刻和王正廷大使同去拜访美国总统罗斯福。

说到胡适与罗斯福的交情,还要从他们的大学时代说起。1910年,胡适赴美留学,1915年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读书,与后来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成为同窗。正是凭着这层同窗关系,再加上胡适的声望和魅力,罗斯福不管多忙,都会挤时间与胡适晤谈。

在那次晤面中,罗斯福关切地询问了中国的战局以及中国军队如何过冬的情况。胡适动情地说:“中国需要美国的支持,我想总统很快会以明快的眼光判断是非!”尽管有同学之谊且十分理解胡适的心情,但是,当时美国奉行中立政策,这令罗斯福一时难以作出选择。临别时,罗斯福只得紧紧握住胡适的手,安慰他不要着急,诚恳之情溢于言表。

工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之后,被誉为“书生大使”的胡适最终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信任,不仅“华盛顿政府上下人员”对他 “崇敬备至”,连罗斯福对他也是赞赏有加。有一个细节可以证明:罗斯福给的信上就写着“于适之信赖备至”的赞语。

就这样,1939年2月、1940年3月,胡适用他和同伴们的努力为中国争取到两千五百万美元和两千万美元两笔贷款,这些贷款有效缓解了国内危急的局势。而美国的在华企业却因此遭到日军的报复性轰炸,美国政府一怒之下于1937年7月26日废止了《美日商约》。胡适闻之大喜,他明白时局正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此后几年,美日之间开始了不断的谈判,并于1941年11月22日达成临时协定草案。但是这个草案只要求日本从越南南部撤军,却只字不提中国境内的日军。在美国国务卿当天召开的草案通报会上,胡适当即表示反对,并且要求面见罗斯福总统,陈述阻止美日和谈草案的理由。考虑到“中国如果崩溃,将大大地增加英美的危机”(丘吉尔语),11月26日,美国撤消妥协方案,从此太平洋的局势发生决定性改变。这一改变以“珍珠港事件”爆发为开端。

罗斯福演讲篇7

一、起源与发展

古希腊悲剧始于公元前6世纪后三十年的雅典城邦。古希腊悲剧的悲,意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悲切、凄惨,而是严肃。古希腊悲剧原文的意思是“山羊歌”。现代学者推测山羊与悲剧之间的联系。可能是人们把山羊奖励给戏剧比赛的获胜者,或戏剧演唱者披上羊皮,打扮成半人半兽的样子祭奠酒神狄奥尼索斯。在希腊神话中,狄奥尼索斯是宙斯与少女西蜜丽之子。被杀后遭肢解,继而复活,成为酒与丰腴之神。在古希腊人的心中,他的复活象征了生命的新生、死亡和季节的更替。

根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悲剧是“酒神诵”领唱者的即兴创作,喜剧是“生殖崇拜”仪式中领唱者的即兴创作。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他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的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荷马史诗》在内容上影响了悲剧的发展及创作。悲剧一般具有宿命论色彩,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气概,但却总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

悲剧的演出大都采用说、唱、演、舞、化装和置景等多种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公元前543年以后,戏剧的演出以比赛形式进行,演员配戴面具,以三人串演为定型阵容,男性演员串演所有角色,演出在露天举行。希腊悲剧都是一个完整的单元,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般都有以下几个构成部分:开场、进场歌、场次、唱歌和出场。

到公元前5世纪,戏剧已经正式成为雅典文化和市民生活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时期,戏剧的影响传至雅典以外的地方。一年一度的酒神节的重要内容更是盛大的戏剧比赛。每个参赛的剧作家都要提交一个悲剧三联剧和一个“羊人剧”作为参赛作品。剧作的主题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狄奥尼索斯的颂扬,而是开始在整个古希腊神话中取材。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雅典的势力大大削弱,其戏剧的发展也逐渐失去了活力。

二、悲剧发展的巅峰时期

古希腊悲剧的发展和古希腊的民主运动是密不可分的。古希腊的民主运动始于雅典的梭伦时代。梭伦在公元前六世纪初就开始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土地兼并,限制贵族特权。克里斯提尼继梭伦之后,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高峰。伯里克利时代是古希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古代历史上发展到空前绝后的地步。伯里克利特别爱好戏剧,他把戏剧作为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和民主精神的手段。雅典的民主精神、民主运动推动了戏剧的蓬勃发展,而戏剧又成为表达政治主张的讲台。伯里克利时代也是古希腊悲剧的发展的鼎盛时代。

最早的悲剧作家包括“戏剧之父”忒斯庇斯、最先在戏剧中引入面具的科里洛斯等。但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悲剧作家则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底斯三人。

埃斯库罗斯被誉为“悲剧之父”,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是雅典民主全盛时期的悲剧作家。他在27岁首次参加悲剧竞赛,即战胜了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底斯是雅典奴隶制民主国家危机时代的悲剧作家。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现象出现。在欧里庇底斯的戏剧中,可以清晰的感到剧作家对希腊政治现实的怀疑态度。

三、衰落与复兴

罗斯福演讲篇8

印刷时代:我很丑,但我很有内涵

克林顿曾说,亚伯拉罕・林肯这位最受尊敬的美国总统,倘若在电视时代竞选,肯定会因为他的尖嗓门和平凡的长相而失败。不过,林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那是印刷术和大众报业的时代。

1858年,为竞选国会参议员,林肯与对手道格拉斯进行了一系列辩论,他飞扬的文采和深刻的思想征服了很多人,无论是炎炎烈日还是阴霾雨天,都有上万人拥上街头到场倾听。虽然在那次竞选中落败,但辩论使林肯成为全国瞩目的人物。

两年后,林肯卷土重来,这次在纽约的演讲要为他登上东部的舞台鸣响开场锣。当时林肯很紧张,他担心他的西部习气和乡村口音会被高傲的纽约人耻笑,然而,他的听众并没在意这些,而是完全被其演讲内容所迷倒。第二天早晨,《芝加哥论坛报》就把他的讲话印成了小册子,《芝加哥新闻与论坛报》则断定:林肯以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气质征服了东部。

就这样,相貌平凡的林肯走上了“最伟大总统”之路。他那张皱纹密布、骨骼突起的脸将印刷术时代的总统形象诠释到极致:我很丑,但我很有内涵。

广播时代:声音的魅力

1933年3月12日,星期日。6000万美国人守在收音机旁,等待新总统的第一次电台演讲。当时的背景是,经济大萧条的阴霾已将人们的信心层层遮盖。

伴随着壁炉木材噼啪的燃烧爆裂声,人们听到的不是“政治家歇斯底里的呼喊和傲慢自大的教导”,而是“父亲的声音、朋友的声音、邻居的声音”――富有磁性、热切而坚定。罗斯福总统用深入浅出的话语,号召大家对银行恢复信心,把钱存入银行。

这是罗斯福的第一次“炉边谈话”。他那平易浅近、亲切贴己的话语通过电波穿透寂静的寒夜,像一道冬日的阳光温暖了人们冷却的心,重新燃起了人们对美国未来的希望。此后的一段时间,他每天都收到近4000封来信,人们直接称他“敬爱的父亲”或“亲爱的朋友”。纽约市的小学生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我们的父亲罗斯福”最受欢迎,排在第二位的是上帝。

其实,罗斯福的28次“炉边谈话”,都不是民众听起来那般随心所欲,而是经过细心全面的准备和设计。他刻意选择星期日晚上广播,这是每周一家大小共聚一堂的时间。他每次的谈话主题都经过精心挑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时间一般为15分钟到30分钟。另一个秘诀就是说得慢,一般每分钟只说120个词,让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与那些爱咬文嚼字的政客相反,他在广播中所用的词汇,有3/4可以在使用最频繁的1000个英文常用词中找到。

电视时代:帅哥更受欢迎

到了1960年,电视已经日益风靡,这种由成千上万个稍纵即逝的镜头连接而成的媒体,要求演讲者在镜头前更会“做戏”。

1960年9月26日,芝加哥。尼克松和肯尼迪分坐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两个更衣室里,将面对全美7000万观众进行美国竞选史上第一次电视辩论。

此时,肯尼迪在电视顾问威尔逊的劝说下,淡淡地涂了一些乳胶面油,以控制面部光泽,这使他在镜头前显得英俊潇洒,充满朝气。

而尼克松只用了简单的刮脸软膏对付。在电视画面上,他的灰西装和灰色的背景混沌成一片,浓密的胡须给人一种气势汹汹和刁钻诡诈的感觉。尽管他尽力表现出一个老练政客的风范,但走出录音室后,“好几小时没人想得起他说了些什么,只记得二人的模样和他们留下的感觉”。

伴随着肯尼迪获胜的,还有电视这种新媒介,肯尼迪家族配备了专业的电视团队为约翰・肯尼迪造势,通过电视画面,肯尼迪的形象被不断神话:年轻、英俊、有使命感、有变革精神。8年后,尼克松总结失败教训,也找来公共关系顾问及广告专家给自己精心设计电视形象,顺利坐上了总统的位子。

罗斯福演讲篇9

片名:赎罪

原著:伊恩・麦克伊万

导演:乔・怀特

主演:凯拉・奈特丽

詹姆斯・麦克沃伊等

类型:爱情/战争

13岁的布里奥妮・塔利斯拥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颇有作家天分;管家的儿子罗比在塔利斯先生的资助下与布里奥妮的姐姐塞西莉娅一道从剑桥大学毕业,而且两人情投意合。1935年一个炎热的夏日,塞西莉娅当着罗比的面,脱去衣服,跳进自家花园的喷泉。这一幕被布里奥妮尽收眼底,她感到迷惑不解。

恰逢当晚,来塔利斯家小住的布里奥妮的表姐遭人,布里奥妮武断地认定罗比即是罪犯,并出庭作证指控罗比,罗比因此入狱。但坚信他无罪的塞西莉娅不惜与家人断绝关系,执著地与他相爱。

1940年,罗比出狱。当时欧洲战火正酣,他参加了战斗。塞西莉娅随后应征入伍,布里奥妮也成为一名军队护士。

经历世事之后的布里奥妮终于愧疚,主动走向罗比与塞西莉娅,为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道歉,她知道自己犯下的罪,要用一生来忏悔。当进入迟暮之年,已经是知名作家的布里奥妮在真相、责任的驱使下,出版了一部小说,她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赎罪……

向大师找灵感

伊恩・麦克伊万是英国当代的著名作家,曾四度获得布克奖提名,被评价为是“让英国文学传统转向并跨进二十一世纪的作家”。他的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他本人亦经常参与编剧。《赎罪》发表于2001年,也获得了布克奖提名,虽然最终没获奖,却非常畅销,有着极强的群众基础。因此小说发表当年,就被买下了电影改编权。从结构上看,《赎罪》的故事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讲述在塔利斯庄园,罗比爱上塞西莉娅,后来受诬入狱;第二部分1940年罗比经历敦刻尔克大撤退;第三部分是在1999年布里奥妮在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生活。这是一部时间跨度长达60年的爱情史诗,既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又有缠绵幽怨的爱情悲剧,完全是一部天然的剧情长片。

作为此前只拍过一部电影的乔・怀特而言,拍摄《赎罪》的过程也是重温大师之作、在重新解读大师经典的过程中寻找到新的灵感的过程。

实际上《赎罪》中人物性格的刻画,乔・怀特借鉴了大卫・里恩在《相见恨晚》中含蓄内敛、欲语还休的表现方式;上流富豪塔利斯一家的庄园生活则模仿了罗伯特・阿尔特曼的《高斯福德庄园》,后者讲的也是30年代英国乡间大宅里发生的故事;在对战争时期顽强而不失优雅气质的英国国民形象的描写上,则参考了英国纪录片导演汉弗莱・詹宁斯的著名纪录片《倾听不列颠》;而对随军医护人员悲愤情绪的表现,迈克・鲍维尔的经典之作《黑色水仙花》对乔・怀特启发最大。

《赎罪》的第二部分,也是影片表现的一个重点,是男主角罗比所经历的二战历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5月27日至6月4日,30余万滞留在法国北部敦刻尔克海滩的英法官兵,奉命撤回英国。由于人员撤离被视为当务之急,大量武器装备被遗弃在海滩。乔・怀特此前从未拍过如此宏大的场面,现场光群众演员就多达上千人。拍之前,他反复观摩二战影片,从前苏联战争片《自己去看》以及导演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吸收了大量营养。值得一提的是,乔・怀特用了一个5分钟长镜头来描绘当时壮烈的撤退场面,有全景有特写。镜头掠过之处,抢救伤员、枪杀战马、送行的乐队、海面上飘荡的船只……配上荡气回肠的背景音乐,将观众的情绪带动起来,表现了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这种表现手法在英国电影中并不多见。乔・怀特承认,这么处理有些夸张,“英国人不喜欢炫耀自己,我们总是把自己隐藏起来,缺少表现欲。你看美国人,永远都在耍酷。”

从女孩到女人

凯拉・奈特丽2005年曾在乔・怀特的第一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因扮演活泼俏皮的伊丽莎白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她的古典文艺气质也通过简・奥斯汀的名作展露无疑。乔・怀特也因此片一跃成为英国影坛最受关注的年轻导演。

2006年,乔・怀特在选择《赎罪》的演员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凯拉・奈特丽。他本来想让她出演18岁的布里奥妮・塔利斯,但是凯拉读过剧本后表示她更想演塞西莉娅。“她不同于我以前所演过的任何一个角色。她的内心很脆弱,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她故意表现得尖酸刻薄。她把自己隐藏得很深,使人难以接近。演这样的角色会非常有趣。最重要的是,这次我扮演的不再是女孩,而是真正的女人了。”

乔・怀特对凯拉・奈特丽“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很有体会:“拍《傲慢与偏见》时凯拉只有18岁,还是个孩子。当她和我说她要演塞西莉娅时,老实说一开始我觉得不太靠谱。塞西莉娅是个成熟女性,她的外表比内心显得更加成熟,从性格上来讲,这个角色比较复杂。我觉得凯拉从外形上更接近塞西莉娅的妹妹。后来她来找我,她的变化很大,像个成熟的女人。这让我非常吃惊。”

《赎罪》的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格兰,这是一个关于爱情、战争、阶级、隐秘、忏悔和宽恕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布里奥妮・塔利斯――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富家年轻小姐――让她的姐姐和姐姐心爱的人遭遇一场无妄之灾,永远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片中有三位女演员饰演不同时期的布里奥妮,分别是索尔斯・罗南(13岁)、罗莫拉・加瑞(18岁)以及奥斯卡影后凡妮莎・雷德克里福,她扮演老年布里奥妮。

出生于苏格兰的詹姆斯・麦克沃伊,今年28岁,刚刚在《成为简・奥斯汀》中扮演了达西先生的人物原型――一个差点与简・奥斯汀结婚的青年律师。这个角色与此片中的罗比某种程度上十分相似,两人最终都被命运摆布,与心爱之人擦身而过。不过罗比的境遇更加悲凉。“罗比是那个时代阶级差异的牺牲品,他本性非常纯洁,却为一次无法辩白的误会永远失去了爱人,之后无论蒙冤入狱,还是身陷战场,爱情都是他坚定的信念和唯一的救赎。”

完美结局

在伊恩・麦克伊万的小说中,罗比出狱后与塞西莉娅只见了一面,就匆匆分别奔赴战争,再也没能相见。罗比在敦刻尔克撤退中染病身亡,塞西莉娅在空袭中丧生。而造成这一对恋人悲剧性结局的布里奥妮,一直活到1999年。正因如此,她才终生忏悔。

乔・怀特在改编时,认为原著情节过于灰暗,看不到希望,不适合电影改编。“在拍《傲慢与偏见》之前,我从未拍过任何有完美结局的电影。也是拍摄那部电影的时候,我才开始有这些周全的考虑,因为我感觉设定一个大团圆结局将更卖座。在《赎罪》的拍摄过程中,我发现这不仅仅对观众,对叙述者来说,也同样重要。这是我们社会的基石,通过大团圆结局,故事叙述就拥有了疗伤的力量。这也是《赎罪》所讲述的一个根本主题。”

花絮:敦刻尔克的替身小镇

罗斯福演讲篇10

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在连任两届美国总统后,决定再次参选。

10月14日,他到密尔沃基发表演讲。就在他登上台准备演讲时,刺客从人群中冲出,朝他开了枪。只听“砰”的一声,子弹穿过罗斯福手中的讲稿,击中了他的胸部。他惊诧地摇晃几下,马上又恢复了镇静。

罗斯福感觉自己的伤还不至于危及生命,而此时正是展示硬汉形象的绝佳机会。于是,他拒绝了人们的好意,站在台上大声地说:“也许你们刚才都看到我挨了一枪,可这点小伤根本不算什么……”他足足坚持了90分钟,直到做完演讲,才去医院就诊。而此时子弹已陷入他胸部3英寸处,取出会十分危险,医生建议留在体内。

随后,各家媒体都争相报道了此事,更多的人知道了罗斯福遇刺后强忍疼痛坚持演讲的新闻。他自己在后来的演讲中,也都要说说自己的英勇之举。

但是,民众没有被他的英勇所感动,最终罗斯福还是输掉了大选。

为什么?在总结失败教训时,罗斯福自己说:“我原以为自己的刚强值得夸耀,可民众却觉得它更应受到批判和谴责。因为没人相信一个不顾惜自己生命的人,会有能力保护好民众。”是的,罗斯福之所以输掉了大选,就因为他对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不负责任,就因为大家没有看到他对健康乃至生命的责任心。

健康是一种责任,是一个人必须担当的首要责任。

生活中,我们对自身的健康,至今还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你看,有多少人还在为所谓的工作”革命小酒天天醉”?有多少人还在为了所谓的人生价值”拿青春赌明天”?有多少人还在为所谓的事业”不顾个人健康”?一句话,有多少人还在以冠冕堂皇的名义,肆无忌惮地糟蹋着自己的身体?

罗斯福输掉大选.本在情理之中。一个人对自身健康不负责任,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对自己都如此不负责任,又怎么让人相信你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心?人身难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体每时每刻都在为我们付出。没有身体的忠实服务,没有身体的辛劳付出,我们能有何为?我们没有理由不对自己的身体担起责任。

健康,是一个人对家庭必须担当的责任。

你有过伤病在身的时候吗?你知道这时候家人是怎样的忧心吗?几年前病倒在床的日子,我强烈地意识到,让自己有健康的身体,是对父母理应担当的第一责任,是对家人理应担当的第一责任。为了担当这份责任,我的健身活动早已成了越来越离不开的必修课,我的身体状况现在变得越来越好。这都是因为,我爱我的家,我爱我家里的每一个人。

也许,一个人的健康,对偌大的世界不算什么,但是,对一个小家庭就简直是大如天的亭了。你的身体不是你自己的,但家里的每个人都需要你的健康,你必须担当起对家人的责任。没有了健康的身体,又怎样来担当起这份家庭重任?

常听有些老年朋友说,老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就是对儿女最好的关爱。如此领悟健康的责任,如此践行健康的责任,这是睿智的老人为我们做出的榜样。

健康,是一个人对社会必须担当的责任。

我们都是社会人,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对社会有一份责任。因此,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我们理应担当的一份社会责任。

但是,在我们的观念里却有一种偏颇。你看,在我们的先进人物宣传中,几乎总会看到“带病工作”的“事迹”。时至今日,这种现象并没有绝迹。前不久还看到一家报纸上,赫然刊登一位教师受伤后坐在轮椅上上课的照片。但是,似乎人们已经不再被这类“带病工作”的“事迹”感动了:平常日子平常人,究竟多重要的工作值得让你不顾健康甚至玩命地”带病工作”?一个人不愿承担对自己健康的责任,怎么可能真正承担得好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非常时刻,恪尽职守需要舍生取义。对我们平常日子里的平常人来说,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恰恰需要首先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令人欣幸的是,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人们已经深刻反思到,过去那些英年早逝的人们,如果能够珍重自己的健康,如果担当起对自己健康的责任,不知还会为社会多做出多少贡献?

更奇妙的是,对健康的责任心,会给我们最好的回报——让我们更健康。

美国媒体近期刊登了有关健康长寿的新研究,指出在影响健康寿命的九大因素中,排第一位的是,责任心强的人往往更健康长寿。

生活的真实也是如此。

有这样两个病人,他们住在医院的同一个病房里,年龄差不多,病情也基本上一样,只不过一个是城里的富人,一个是乡下的穷人。

富人的儿女和亲友们,一拨一拨地来病房里探望他,带着一束一束的鲜花和各色的时令鲜果。他们安慰那位富人说:“你现在不用操心什么了,儿女们个个有出息,要钱有钱,要房有房.什么都不缺,你就安心养病吧,家里的一切都不用你去担心。”

那位来自偏远乡下的穷人就不一样了。乡下农活太忙,加上路太远,所以前来探望的人不多,常常是一两个人行色匆匆地赶来,坐在病人的床头叹气说:“你是家里的顶梁柱,里里外外全靠你操持呢。眼看又要到农忙了,你不在家,家里不知要怎样忙手忙脚呢!”更多的时候,只有病人十七八岁的女儿一个人照护他。没人时,病人就和女儿唧唧咕咕地低声说话,叹息他的儿子到远方打工不知找到活儿干没有,担忧地里的庄稼,操心家里的鸡鸭牲畜。似乎一家人的生活就全靠这个病人了,听得医生和护士都心酸酸的。

当只剩下两个病人静静躺在病房的时候,他们就低声地聊天。乡下的病人叹息”我这病来得真不是时候啊,儿子还没成家,女儿还没出嫁,房屋也没翻修,家里地里还有一大堆等着我的农活,我却躺在这里享起清福了。城里的病人说:“我如今是不用为这些事费心啦。儿子开了家公司,生意做得挺大,那钱挡都挡不住直往家里涌。女儿呢,在外企工作,工作环境好,薪金又丰厚。我什么也不用担心,只在这里静静养病就行了,不像老哥你,还有那么多的事撒不开手啊……”

两个月后,乡下的那位病人奇迹般地痊愈出院了;城里的那位病人却因病情急剧恶化,不幸去世了。

城里病人的子女和亲友纷纷质问医护人员:“一样的病情,一样的治疗,为什么人家的病可以治好,而我们的病人却不行了呢?”

护士长说:”我当护士已经几十年了,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因为从你们安慰病人的话里,病人就明白,他对你们已经没用了,已经没有责任了,所以他的机体就很少产生对疾病的抗体。而那位乡下病人就不一样了,儿子成家还需要他,女儿出嫁还需要他,家里的一切都还需要他,他还有很多很重要的责任,所以他的身体里许多对疾病的抗体被激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