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十篇

时间:2023-03-25 10:07:11

罗斯福新政篇1

人民版。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真正亲近历史。让学生成为历史真正的主角,感受并感悟历史。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教学的设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达到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第二节内容,在本专题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这一节课的时代背景,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本节课的延续和发展,是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产生深远影响的例证。本节课有三个子目,分别为背景、内容、影响三个方面。罗斯福新政对于美国经济遭遇危机的重创之后的恢复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对资本主义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政的措施具有时代的现实意义,对于当代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学情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材,由于打破了原来的编年体的编排顺序,时间和空间有较大的跳跃性。加上学生初中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无法正常衔接起来。

因此在学习新政内容时,应该教会学生站在整个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高度看待罗斯福新政;指导学生基本掌握“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通过探究得出课本的隐性结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答案。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及两个阶段,理解其特点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的学习,培养问题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钦佩罗斯福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难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参考资料】

《美国总统罗斯福》、《蓝鹰运动》、《大国的崛起》。

【教学方法】

根据课标要求,可知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突出的特点,都是以新政的内容作为出发点探究其特点、作用,特别突出体现学生认知水平的渐进性特点,因此,本节教学拟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设疑—探疑—释疑—解疑的思维方式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较好地完成课标要求。

【教学思路】

1.立意创新:把应对危机看成是全体民众都要参与的斗争,把新政的实施和成功看成是总统领导下的美国全体民众的胜利。

2.创设情境:先以现实情境导入,再创设“经济危机下的美国”历史情境。

3.整合教学:突破“新政的背景—新政的内容—新政的特点、实质、影响”的程式化教学结构,利用史料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

情景创设:(多媒体打出罗斯福照片)

回顾大危机给美国带来的破坏,以及对胡佛政策的结果导入,曾经繁荣一时的美国现在变成了人间地狱,悲观、失望、饥饿笼罩在每一个美国人头上,此时的美国人民盼着一个强有力的人能将他们拯救出困境,而此时,一个人物应运而生。

照片上这位意气风发的历史人物是谁?这位历史人物是美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领导美国人民度过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及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他开创了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之先河,开始了国家全面干涉经济的制度。罗斯福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呢?罗斯福又是如何实施新政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对新政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讲授新课】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教师: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胡佛政府虽也采取了一些反危机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反而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社会更加动荡不安。那么胡佛反危机为什么会失败?

学生经讨论得出:主要原因是胡佛总统仍然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

教师创设情境:打开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幸福的日子又来临》。

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新政实施的背景:(1)胡佛反危机失败;(2)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2.实施新政

教师讲述:罗斯福上台伊始,便宣布实施“新政”,在提出“新政”这个词的时候,并没有具体的政策计划。但为了复兴危机中的美国经济,他执政后推进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并根据形势变化和政策执行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了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罗斯福开始实施“新政”时虽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政策计划,但改革的决心已定,而改革又是全方位的,且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调整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多媒体图文显示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

学生:思考和讨论新政的特点与实质。

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如果罗斯福不实行新政,当时的美国将会出现什么情况?罗斯福实行新政又会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应当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呢?”

分组讨论后请2-3名学生概括总结。

3.渡过难关(恢复经济的效果)

教师:多媒体课件打出经济恢复柱状图。设问:为什么要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缓解危机?

归纳:国家干预经济使美国走出了危机,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使美国政府开始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教师概括讲述:二战使美国彻底摆脱危机,重新繁荣。

4.总结

教师设问: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是什么?如何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本课学习作答。

【板书设计】

罗斯福新政;

1.实施的背景;

2.主要内容及作用;

3.特点;

4.实质;

5.影响;

6.评价:串讲背景、定义、特点、实质、影响。

【巩固练习】(多媒体显示)

【课后探究】

罗斯福新政篇2

其实,对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多来年中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评价。教材上基本对罗斯福新政持肯定态度,但是,为了全面了解新政,我们有必要探讨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

一、可以从新政的实质来了解它的局限性。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这一点基本上在学习了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内容等基础上,都能够推断出来。虽然罗斯福新政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不管怎样,新政的实施无疑是一种改良而不是革命,它是为了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实行的一种调整措施。说新改从根本上维护了大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是符合实际的。据各大工业公司的结算,1932年赤字三十四亿美元,1933年新政头一年就得益十亿美元。罗斯福也明确表示,他力图拯救资本主义而不是在消灭资本主义,“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临到毁灭的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斯大林在谈到新政的实质时说:“美国人所追求的目的,是从经济紊乱、经济危机的基地上产生的。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在经济上,新政以国家干预经济的调节职能来调整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调整垄断资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及工人农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既对垄断资本的某些方面进行扶植或抑制,又对劳动人民做出部分让步,以换取劳动人民对现政府的支持,从而保证垄断资本的根本利益。新政措施并不是要触犯私有财产制度,资本主义搞社会主义。正如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中记载:“新政的复兴和改革两者都带来了某种程度的效果。但是归根结底仍是属于垄断资本体制的范围。”《美国百科全书》认为:“新政是讲究随机应变和实用主义的。它是和大商业农场主和大的企业合作的,而不是与之对抗的。”新政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它的结果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造成了更深刻的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没有实现完全的复兴和充分的就业。

1929年至1933年,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取代胡佛上台,适时地推行“新政”,实行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立法,保护失业者等措施。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当时就业的压力,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但新政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所造成的严重的局面,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复兴和带来充分的就业。新政实行后美国工业生产指数逐年回升的现象,并不是新政药方的功效,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发规律作用的结果。而所包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则对工人阶级和革命事业有巨大的危害。为了创造就业,政府甚至向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政府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所有这些项目都由政府开支来支撑,因此,政府的财政开支逐年增加。不过,实际的结果似乎并非如此。政府尽管投入大笔资金,却远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30年代整个10年的平均失业率是18%,中间曾经有所下降,到1939年,也就是经济危机发生10年后,罗斯福实行新政6年之后,官方登记的失业人口仍然高达950万,占到整个劳动人口的17.2%。

三、罗斯福新政中开创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宠坏了日益增多的懒汉,从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自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一反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赋予政府广泛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随着联邦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导致联邦政府官僚机构膨胀,开支急剧增长;不仅使联邦政府运转不灵,而且削弱了州、市和地方政府自己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巨额财政赤字和超负荷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使人们对政府的功能和运行方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反而成了问题本身。

罗斯福新政篇3

关键词:罗斯福;新政;经济危机;演讲;自由

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由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①

换言之,人类历史就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索尔尼琴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人,就等于有了另一个政府。”在那样一个真假混淆、众说纷纭的危机年代,人们正是需要像罗斯福一样讲真话的领导者,睿智而又深刻地看待古今中外“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博弈的事件,以最坚不可摧的信念带领人们走出危机,走出伤痛。

一、崛起的阵痛――危机岁月

毫无疑问,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美国在92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创造了人类历史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在20世纪崛起的历史,充分地说明历史的发展是偶然与必然交织的结果――假如没有两次世界大战、第三次工业的机遇,美国不可能成为今天的超级大国。

“然而,历史都是由一串串的黑天鹅事件串起来的。这些看似偶然的小事件,却又在不断地改写着历史,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然,有时也是毁坏。”②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市突然暴跌,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1929年10月29日,纽约华尔街股市再度暴跌达到极点,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纷纷失业、商店陆续关门的凄凉景象所替代,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街头的苹果小贩成了大萧条是其最为人熟知的象征之一。殊不知,在那些被迫以经营流动水果摊讨生活的人中,有许多从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

然而,这些现象在20世纪初的30年便已被埋下了导火索。这是一个野蛮生长与进步运动激烈冲撞的30年,这个是企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三十年,资本无节制地发展壮大,垄断不断升级,全社会的贪婪投机氛围浓厚。政府夹在愤怒的民众和强大的资本之间追求平衡,并且不断地出台一些节制资本的法律,但经常状况百出,引发经济大幅度的波动。

这时,罗斯福站在了风口浪尖,开始了对美国式资本主义的最深刻改造,资本的贪婪得到了抑制,全民工项成果逐渐成为共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运行、调节贫富差距,这样被看做是对资本主义的离经叛道的行为也逐渐被社会所接受。

和欧洲各国工业化的发展路径相比,美国显然是个例外。美国是一个由世界各国移民在新大陆建立起的一块试验田。美国的资本主义是经过了全面改造的资本主义,它既不是列宁笔下垄断并垂死的帝国主义,也不是亚当・斯密到哈耶克到弗里德曼理想中的自有资本主义。除了先人留下的法律制度和基督教精神,美国的成功更在于历史时刻面前罗斯福、美国政府以及美国人民的正确选择,这宗选择不依赖于某个学派或者经济学家的理论,而是依赖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操作手法和各个利益群体之间尖锐而又不预约底线的斗争。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罗斯福清楚地明白他的权利来自他的人民,所以他深知如何用一种语言的艺术给美国人民吃上一颗强有力的定心丸。

二、语言的艺术家――就职演讲

1933年3月4日,星期六,新任总统罗斯福从胡佛手中接过了领导美国的权力。此时已持续近四年的大萧条已经让美国这个新崛起的世界头号强国变得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在早春的寒风中,罗斯福面对国会山下草坪上十多万群众和收音机前的数百万听众发表了20分钟的演讲。

“这个伟大的国家一直在经受考验,也一定能经得住这次考验,并且一定会复兴和走向繁荣。因此,首先让我表示我自己的信念:我们所不得不畏惧的唯一东西,就是畏惧本身,这种难以名状、失去理智和毫无道理的恐惧,麻痹人的意志,使人们不去进行必要的努力,从而将退却变成前进。”③

罗斯福深知他的首要任务即是唤醒沉睡了四年的信心和勇气,驱赶过去四年经济危机带给美国人民的恐惧。他的语气显得是那么的自信而又坦率。紧接着,罗斯福客观地分析了当前的困难局势。他首先指出“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困难仅仅只设计物质方面的事情”。多么了不起的洞见,物质的匮乏是直接而紧迫的压力,许多政府在这种压力之下往往铤而走险,最终导致自由体制的崩解,当时的德国和意大利都正在朝这样的方向发展。而罗斯福在看到物质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美国基本制度的稳定性,这就保证了新政的方向是不会偏离自由主义传统的。

“大自然依旧奉献出丰富的赐予,而人们的奋斗则已使之大为增值。丰裕的物资就在我们门边,它们虽近在咫尺,可我们却无法加以慷慨的利用。”罗斯福职责商业和银行业的贪婪自私和无能,认为是她们的墨守成规和缺乏远见导致这一恶果。在人人都面临饥饿的威胁之时,罗斯福并不急功近利,而是直接指出大萧条的症结所在:“幸福并不仅仅取决于拥有多少钱财,而在于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活动所带来的心灵震颤。千万不可继续将工作的快乐和道德刺激置诸脑后。这些一男的日子若能使我们懂得,我们真正的命运并不在于依赖外力的帮助,而在于使之服务于我们自己和我们同胞的利益,那我们付出的全部代价都是值得的。”

国难当头,盼望改变现状的美国人,正是需要这样一个力挽狂澜的英雄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需要面对的唯一敌人即是恐惧,而非政治对手,罗斯福的政策让它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罗斯福是行动派,在就职演说中简洁有力地阐明了击退大萧条的基本方向之后,罗斯福就业问题、农业问题、小房产主和农场主无力还贷的问题、削减政府开支的问题、全国范围内地救济问题以及公用设施进行国家规划等方面提出了简短而明确的解决方案。最后,他还提出了对大萧条的始作俑者――银行业和金融投机要制定特别保障,以防卷土重来。

危机之下,千头万绪,罗斯福并不需要在就职演说中一一说明,通过以上几个主要方案,他已经成功地用他的语言艺术向国民传达了最重要的信息。

三、天生的政治家――“四大自由”国会演说

自由主义在罗斯福身上最突出的表现是“思想自由”,他不畏传统的压力,有需要,就试验,从不顾及什么所谓的“主义”。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选民也是如此,所以罗斯福聪明地申明了他的做法不是“狭隘的国家主义”,而是“拓荒者们所拥有的美国精神的一种古老而永远重要的体现方式”。

在第三次当选美国总统的两个月后,罗斯福在1941年1月发表了《致国会1941年度的国情咨文》,在这篇被誉为和独立宣言比肩的不朽文献中,罗斯福全面得阐述了他的“四大自由”理念。当自由主义在全球都受到威胁的时刻,罗斯福重申了自由的价值,为处于经济萧条和政治彷徨的世界指明了方向,使处于战争深渊核战争危机边缘的人们明确胜利的希望和为之战斗的意义。

当希特勒以亢奋的高音在全欧洲开足了舆论机器,为他那形式化的国家社会主义大加宣扬之时,罗斯福在美国国会心平气和的这次发言着实是一剂头脑清醒剂。“四大自由”言简而意赅,于斯大林的红色恐怖和法西斯乌烟瘴气之中,清明可见。

“在我们力求安定的未来的岁月里,我们期待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之上的的世界:第一是全世界任何地方发表言论和意见的自由;第二是全世界任何地方、人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崇拜上帝的自由;第三是免于匮乏的自由;第四是免除恐惧的自由。并不是对一个渺茫的黄金时代的憧憬,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实现的一种世界的坚实基础,这种世界,和独裁者想用炸弹爆炸来制造的所谓新秩序的暴政,是截然相反的。”④

作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罗斯福更深切地直到,“人们并非单靠面包生活”,“他们也并非单靠武器来作战”。他必须为美国人提供为之战斗的理由和信念,那就是“四大自由”。

罗斯福的思想和实践,显然动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奶酪。基于维护传统经济学理论完美性的需要,对新政的质疑声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可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曾有各式各样的理想国、乌托邦被描绘,也有各种道德价值观被高举。探其究竟,有多少是为了独裁和专制粉饰,有多少是愚民弄权的手段,又有多少是真正为了百姓福祉利益着想。我想,历史会说实话。

四、天才的沟通者――首创“炉边谈话”

罗斯福是一个天才的沟通者,他不但说服昔日的政敌加盟新政大业,说服国会给自己最大的授权,说服华尔街接受苛刻的监管,更是首创了著名的“炉边谈话”。在他12年的总统任期内,他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从3月12日开始的每个星期日的夜晚,罗斯福都通过广播这一新媒体和全国民众交谈,用通俗的语言、亲切的语气解释他的政府正在做的一切。内容朴实、真挚,语调亲切、动人。既没有高深的理论、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空洞的口号,更没有咄咄逼人的说教,全是发自内心、平平淡淡的大实话。也正是这大事化,打动了无数民众,解开了郁结在人们心中的疑团,加深了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是美国人民和政府一起同舟共济、携手共度时艰。

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他的耳朵能够请提供到的声音,比以往的任何一位总统都多,大约有100多人可以不必经过秘书事先通报就直接请他接电话。上任后,他给秘书立德第一条规矩即是不许挂断任何一个因为有困难而向白宫求助的电话,必须有一个相关的负责人和求助者谈谈。人们从后来写给总统的群众来信中发现,有不少都是因为给白宫打过电话寻求帮助而写来的感谢信。

盼望改变现状的美国人,更需要看到一个力挽狂澜的英雄拯救民众于水火。一位住在加利福尼亚周的记者甚至在打字机上写下了这样“出格”的话:“就是罗斯福一把火烧了国会,我们也会大声欢呼,好哇,火到底是点着了。”

在罗斯福声誉最鼎盛的时期,在纽约市的小学生中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中,罗斯福是最受欢迎的人,上帝排在第二位。这位排在上帝前面的人,就是那位备受美国人民感情认同的伟大政治家。经济学家们总是希望通过数学模型的计算来框定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但真正的政治家是绝不会书呆子到按照经济学的逻辑来思思考经济,他们思考任何问题的角度都只有一个――就是人心。

注释:

①出自《历史合力论》恩格斯

②出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参事 汤敏

③出自罗斯福《第一次就职演说》讲稿

④出自《论人类的“四大基本自由”》罗斯福

参考文献:

[1]《改变美国的时刻》曲静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0.

[2]《美国历史十五讲》何顺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

[3]《崛起的阵痛》弗雷德里克著,高国伟译,京华出版社,2011.4.

[4]《美国历史与文化》周毅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11.

罗斯福新政篇4

关键词:罗斯福新政;美国黑人;政治地位;变化

一、罗斯福新政到20世纪的民权运动(1933~1973年),黑人不断的壮大和进步,渐渐走上政治的舞台。

(一)罗斯福新政到二战前,黑人不断的壮大和进步。

黑人于1932年抛弃了共和党,罗斯福总统就职后不久就在黑人中得到了大批的拥护者。全国各地的黑人不仅从林肯的党转向罗斯福的党,而且在政治上越来越积极,黑人报纸和各种黑人团体对1936年的大选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罗斯福在政治上得到黑人的尊敬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采取在政府个部门取得黑人专家和顾问的协助,向黑人征询意见。罗斯福政府设置了许多的机构来帮助居民从严酷的大萧条中恢复过来,黑人也大大的从中受益。

首先是在教育上,20世纪黑人对于教育问题的关注,极其强烈程度不亚于刚刚解放之后的那段时间。黑人入学的人数稳步增加,1990年统计的黑人入学的人数是一百四十二万六千一百零二人,到了1930年有一百八十九万三千零六百一十八人。另外还有很多黑人从农村到城市去就收教育。以黑人为主的大学在1854年只有1所,到了1970年增加到了1973所。

其次黑人依靠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由于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政治生活黑人都收到排斥,黑人越来越转向教会,以求的自卫表现、别人的承认和领导经验。对于黑人来说分享自己在宗教机构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一种令人振奋的经验。这激发了他们的自豪感,并且使许多力图适应美国生活而遭到屈辱的人们保持了自尊心。另外是黑人报纸的发展,黑人的报纸奴隶捍卫下层社会的利益,成为黑人表达愿望的手段。所有这些都让黑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为后来的民权运动打下了基础。

(二)二战到民权运动,黑人在政治上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黑人力量的不断强大,他们越来越关切的注视着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当意大利侵入埃塞尔比亚时候,他们用他们所拥有的一切手段表示抗议。黑人为二战了胜利同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在这次战役中,黑人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平等。之后就开始了他们的政治地位的斗争。

在纽约联合国的总部出现了非洲代表团,后来黑人亚历克斯・奎森・萨基还担任了大会的主席,这引起了黑人对这个国际组织产生了新的兴趣。黑人把这件事看成是褐色人种也能够在国际事物中攀登登封的具体证明。而此时的美国政府为了赢得非洲国家的支持,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种族政策。黑人组织,特别是有色人种促进会的开始为黑人争取完全的平等而奋斗。黑人的领袖Jesse Jackson也成为第一位竞选美国总统的黑人。

当然黑人的这些进步和要求并不是得到了所有白人的同意和认可,比如在一些地区如果黑人被雇佣或者提升,白人工人就常常以辞职相威胁。就这样白人从心底里还是地处和蔑视黑人,而黑人的权利意识和能力不断的增强,于是一场大的革命正在路上。

二、民权运动到2008年(20世纪60年代到2008年),黑人已经有了和白人相同的政治权利,并且不断的膨胀。

(一)一系列的民权法案的宣布,为黑人的政治权利提供了司法保证。

20世纪50年代,黑人群体不断的觉醒,意识到紧靠死法的途径不可能获得现实的权利。于是在60年代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在这一运动中黑人群体在利益分析的博弈中占据主动,迫使美国统治阶级做出了让步。在这一过程中开明的总统如肯尼迪,黑人领袖如马丁路德金,黑人团体如有色人种促进会都对黑人的权利的获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民权运动之后,以肤色相称的美国黑人觉得收到了歧视,之后在美国称他们为“非裔美国人”。

所有这些的最后成果就是一系列的民权法案的宣布,1964年的民权法案要求保护公民的权利,尤其是曾经被歧视的三种权利:平等进入公共设施的权利、以非歧视的方式使用联邦基金的权利、不论种族性别平等就业的权利。1965年的选举权利法是国会为了维护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提出的,即保护公民的投票权。该法案实施后。1965到1975年许多的黑人担任了南部的地方官员,进入国会的黑人议员也增加了,黑人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1968年的民权法案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的住房,方面的歧视,这使美国的黑人有了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权利。①

(二)成就不小,但是问题也不少。

黑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承认和认可,但是任然与他们本来应该得到的极其的不相称。种族的因素仍然是一大障碍,虽然在法律条文上种族是平等了。但是长期以来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是他们在政治竞争中、社会生活中、甚至日常生活中,种族的偏见仍然是十分强烈的。

首先是在美国的国会中黑人参议员人数极其的少,直到90年代美国的历史上只出现了3为黑人参议员,第一位是内战结束后,南部重建前,黑人占多数的密西西比州,共和党人海勒姆・雷维尔斯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参议员,但是只担任了一年;第二位还是密西西比的布兰奇・布鲁斯;第三位是黑人律师爱德华・布鲁克,之后就没有人当选议员了。其次就是在众议院,在第100届国会中,500多名众议员中只有22位黑人代表,这与当时黑人占美国人口总数的12%,太不相称了。再次,在美国的历史上在1990年之前没有黑人担任州长的情况,哪怕是黑人占多数的州。在2000的总统大选中,弗洛里达州的黑人的投票率是72%,比1996年增加了50%,但大量的黑人选票被作废,他们的废票三倍于白人。②

当然,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他们的经济条件虽然提高了不少,但是种族歧视仍然使他们根本无法享受和白人同等的待遇,比如在黑人占多数的学校中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设施,比同等条件下白人占多数的学校要差的多。黑人的文盲率是30%,比白人要高出两倍。③

三、从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至今(2008年至今),黑人的政治地位大大增强,影响美国的政局。

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至此黑人第一次实现了对美国社会的统领。虽然奥巴马当选并不能意味着在美国种族歧视已经完全的消除,黑人已经和白人完全一样,但是至少证明了美国已经承认了黑人有这样的权利,而且也证明了黑人政治意识已经觉醒到足以让他们对政局产生影响的地步。到2012年奥巴马又成功的连任了美国的总统,这和黑人的投票和美国人的种族歧视意识减弱是分不开的。

现在的美国黑人已经有了使自己强大起来的权利,而且是会别白人认可的权利。这是他们自己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斗争争取而得来的。尽管两百多年留下来的种族歧视仍然没有在美洲的大陆上完全的消失,但是美国黑人取得的成绩正在一步步的使他们接近白人,并和白人一起塑造的美国的历史。(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注解:

① 丁鹏,《美国黑人权利宪法保障制度变迁研究》,辽宁大学,2008年5月,第99页。

罗斯福新政篇5

罗斯福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上台的。由于公众对经济上完全放任政策的不满,被奉为美国立国之本的“古典自由主义”遇到了最大的危机。这样一种状况对一个权力欲旺盛的野心家非常有利。钱满素女士近著《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谈及这段历史时就说:“可以这样说,美国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有利于搞个人独裁的时机,但罗斯福没有乘国之危,利用它来达到个人卑鄙的目的。”罗斯福为什么会拒绝成为希特勒呢?如果罗斯福真的想做美国的希特勒,是否就能心想事成呢?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兴之所至,我又翻出了美国人写的《光荣与梦想》。这是一本名著,而该书第一部几乎就是一部罗斯福史。

罗斯福所推行的新政,是对完全放任的古典自由主义的矫正。这种矫正涉及到国家和公民个人关系的调适,一直是美国人最为忌讳和敏感的,因为自美国立国以来,美国人就深深信奉“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面对经济大萧条的困境,罗斯福之前的胡佛总统仍然固守古典自由主义传统,拒绝政府伸出有力的干预之手,导致美国经济继续恶化,也导致了他个人被选民抛弃,同时成全了罗斯福新政的美名。被大萧条吓坏了的美国民众简直将罗斯福视为上帝,1936年他第二次竞选时,所到之处,受惠于新政的民众常常是绵延几英里排队欢迎,其狂热程度甚至连罗斯福自己也感到不安。而制约总统权力的国会呢?《光荣与梦想》中引用一位政界人士的话说:“罗斯福那时想搞独裁,易如反掌,……罗斯福初任总统的百日之中,国会自觉自愿授予总统的权力是何等庞大,何等空前,何等的凌驾一切啊。就是德国国会给希特勒的权力,也不过如此。”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罗斯福终究没有成为希特勒,美国也没有成为空有民主形式的纳粹德国。有人说这要归功于罗斯福本人的精神。这当然不错,在自由的空气里呼吸、成长的罗斯福不可能背离他自小接受的准则,精神已经成为一种信仰,植入了他的心灵和血脉,他要走的不过是一条中间路线。然而,事实上即使罗斯福想做希特勒也是不可能的,这就不能不说到美国的传统,这种传统既包括捍卫公民权利的一整套体制,也包括全体民众对自由的信仰和对权力的不信任。所以哪怕是罗斯福威望最高的时候,猛烈攻击他的也大有人在,甚至还有一个专门以反对他为宗旨的新组织。不知道罗斯福面对这些反对者有过怎样的打算,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使他想运用权力做出什么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集会结社自由是不可剥夺的宪法权利。

《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中介绍,罗斯福执政期间做过一件比较出格的事:当最高法院宣布新政法律违宪,也就是阻碍他施行新政时,他借口最高法院法官年老力衰、效率不高,要给每位七十岁以上的法官配备一名助手。这是行政权力试图探入司法领域的危险一步。也充分说明一个人即便有坚定的民主意识,但如果他长期生活在万众顶礼膜拜的欢呼声中,并非绝对没有滥用权力的可能。美国人对此反应如何呢?《光荣和梦想》一书中写道:一向反对罗斯福的马上组织反击,社会上也掀起了一股自发的抗议浪潮。似乎很难想像,这还是前不久绵延几英里排队欢迎罗斯福的美国人。其实毫不足怪,美国人在任何时候都对权力的扩张高度警惕,这正是精神深入到普通民众心中的有力证明。

罗斯福新政篇6

基础知识对于复习相当重要,考题形式千变万化,新颖材料层出不穷,但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历史知识上来。因此复习时必须重视基础,全面、准确掌握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等才是学习之道。

对《罗斯福新政》一课的基础知识可采取如下方法进行归纳:

1.利用表格整理教材

这样的表格既有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历史的能力,也落实了高考要求的主干知识。

2.史家观点概括知识

材料: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黄安年《美国经济发展史专题》第8讲

这段材料,将新政措施从三方面进行了归类:

救济(Relief):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如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复兴(Recovery):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正常。如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改革(Reform):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如整顿财政金融、复兴工业、调整农业、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

3.巧借数字强化记忆

罗斯福新政可用“12345”几个数字来归纳,以强化学生的记忆。

“1”指新政的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2”指新政实施的两个阶段——调整与复兴阶段、改革阶段。

“3”指新政的三个影响——恢复了经济、维护了民主、创新了体制。

“4”指新政的四个背景——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美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国内改革呼声高涨。

“5”指新政的五个内容——整顿金融、复兴工业、调整农业、强化保障、加强立法。

单是掌握基础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需加深、拓展、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

1.从纵横联系中找到变化

把罗斯福新政放到整个20世纪人类经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通过纵横对比,可得到很多新的认识,从而更真实地感受到罗斯福新政带给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深刻变化。

透过上面的时间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又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据此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2)在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两次重大的经济政策调整,根据时间轴找出是哪两次,试比较两次调整的不同点,分析其调整的原因。

(3)同样面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美德两国选择了怎样的应对危机的措施,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4)30年代的苏联和美国在经济政策上都有重大创新,分别概述其影响。战后这种创新又进行了调整,这种历程说明什么问题?

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积极意义和重大影响。

2.从时人评论中把握实质

新政一开始,时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和评论。阅读下列两类材料:

材料1: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美)简·爱德华·史密斯《罗斯福传》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有一首歌唱道:“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USA变成USSA。”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材料2: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富兰克林·罗斯福

《罗斯福自述:走出危机》

罗斯福之所以在当时关注民生,与他的身份直接相关。作为国家元首,他必须关注联邦国家的安危;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必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作为一位民选总统,必须平衡各阶层的利益,通过解决民生问题,刺激就业和消费。所以,新政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的国家最高利益。尽管如此,新政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因此,也不可能“永远地”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要看其表象,还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针对罗斯福新政的实质,不仅要运用唯物史观,从其发生的背景、目的、措施和影响方面来分析,也要运用辩证史观,以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眼光来认识。

3.从多元史观中得到认识

运用多种史观评价新政,会有别样视野。

近代化史观——新政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地采用了这种模式,迎来了资本主义的大发展。

社会史观——新政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危机带来的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稳定了社会秩序。

生态史观——新政通过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整体史观——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时代,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时代。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反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世界经济发展方式趋同倾向越来越明显。

会学更要会用,掌握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一些试题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真正达到巩固提升的效果。

1.借助经典试题巩固提升

罗斯福新政历来就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其中不乏经典试题。

如2011年四川文综卷37题。

材料四:“才能优先原则”一直是美国移民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运动导致犹太难民出现时,罗斯福政府积极实行知识移民政策,给予知识难民优先入境的权利。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一些私人基金会创建外国流亡学者紧急救助委员会,努力援救流亡科学家。到1945年,德奥两国驱逐的约12000名文化精英至少有63.3%被美国接纳,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至少有77%被美国接纳,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等18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在学习欧洲百年之后,美国出乎预料地成了世界科学中心。欧洲的原子物理学派、奥地利精神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纷纷在美国落户生根。美国利用这一巨大的智力资源以及由他们培养出来的新的科学力量,为美国科技发展服务。今天,美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超过200名,显然与这批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和营造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

——据胡小芬《罗斯福时代的

美国欧洲犹太知识移民政策》等

此题考查对罗斯福政府的知识移民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四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四个方面思考:一是知识移民政策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运动导致犹太难民出现,罗斯福政府积极实行知识移民政策,给予知识难民优先入境的权利。二是知识移民政策的内容及其实施:“才能优先原则”,创建外国流亡学者紧急救助委员会,到1945年,被驱逐或流亡的精英多数被美国接纳,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等18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三是知识移民政策的作用和影响:美国成了世界科学中心,欧洲的原子物理学派、奥地利精神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纷纷在美国落户生根。美国利用这一巨大的智力资源以及由他们培养出来的新的科学力量,为其科技发展服务,美国开拓的新方向和营造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四是总体评价:美国的知识移民政策促进了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学术领先地区。

此题考查的内容是教材上所没有的,但回答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则来源于教材和其所提供的材料。这是典型的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试题。这个试题对高三复习有几点启示:一是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历史是丰满的,并不是教材上的简单几句话,所以在高三复习时要适当的跳出教材,尽可能找到新材料,编拟出新情景,以教材知识为依托和背景,对学生进行拓展知识,升华认识的训练,以达到拓宽学生视野的作用。二是重视教材“边角知识”。教材中的图表、注释,以及其中的历史资料等,往往是对教材正文的补充和完善,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主干知识。三是加强答题方法指导,优化书面表达。通读材料明确主题、分析问题细读材料、提取信息加工整理、规范答案流畅表达,是做题的基本步骤与要求。这需要教师反复引导,让学生能重视起来,一步一步提高。

2.尝试创新设计锦上添花

联系现实生活,在其中找到学生比较熟悉的现象,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进行对比,从不同角度巧妙设问,创设新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既能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从更深层次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备考效率。

如下列的创新设计有助于进一步开阔视野,而真正提升:

(1)罗斯福新政的当代版:2009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丹佛签署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美国《政治周刊》甚至将该计划称为“罗斯福新政的当代版”。试从两者的内容方面来谈谈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2)中国式罗斯福新政:现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不仅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生产过剩问题,也解决如何将农村带入现代文明社会的问题。被称为中国式罗斯福新政。你如何理解?

(3)倒牛奶现象:“倒牛奶”现象一直以来多被理解为是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表现,如今在我国也发生过这种现象。结合以下两幅图片,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同样是“倒牛奶”现象的?

(“倒牛奶”现象应理解为一种市场自发的调节行为,它给我们的启示则是生产活动必须以供求关系为坐标,避免盲目生产。)

(4)货币贬值面面观:有学者认为,放弃金(银)本位制,人为制造通货膨胀是对财富的一种掠夺。你同意此说吗?运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罗斯福的货币政策分析上述观点。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债务阶层人数庞大,罗斯福新政放弃金本位制,大量发行纸币,有利于稀释债务,减轻负担,缓解债务阶层经济压力。这种政策不但没有掠夺财富,反而是有利于人民的。而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损害了百姓利益,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造成金融体系崩溃。)

教无常法,学有定律。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兼采他样,是最基本的原则。借助教材落实双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查漏补缺,回归教材组织训练,这是最常规的做法。

罗斯福新政篇7

1933年“罗斯福新政”刚开始实施时遇到的阻力和非议非常大。面对那些反对新政的美国大财阀,罗斯福做的只能是“恶战”。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宣誓就职。陷入经济大危机四年多的美国已经糟糕得不成样子。大财阀们挤兑了大多数的黄金和货币,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还在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就连白宫也被大财阀代言人、上届总统胡佛“洗劫一空”。

罗斯福任命了脾气火爆的休・约翰逊将军主持全国复兴总署工作。在罗斯福授意下,约翰逊开始了一场社会救济工作的宣传战。约翰逊以印第安人所崇拜的神鸟蓝鹰作为全国复兴总署的标志,再向公众严重警告:“不管个人还是团体,谁要是不尊重这只神鸟,后果自负。”凡是遵守他所制定的法规的企业,可以在厂店门上挂蓝鹰徽。很快,开汽车上街的消费者在挡风玻璃上贴上了这个图案。《时代》周刊每期封面上也印上了蓝鹰徽。光在旧金山垒球场上,就有8000个儿童排队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蓝鹰徽。一时间,各行各业开始遵从全国复兴总署的工作了。 从3月9日至6月16日,罗斯福政府先后说服国会通过了70多项应急新政法案,致力于经济复兴。

新政推出的种种政策损害了许多大财阀的利益,他们不断对罗斯福进行攻击。《控股公司法》的通过是最典型的例子。该法有一条规定,任何控股公司,如不能于5年内证明对公众有什么好处,就要解散,即所谓缓刑5年的“死刑”条款。大财阀们当然反对这一条。院外游说集团纷纷雇人游说国会,而且又雇用一些平民伪造选民来信,想以一场非同小可的“民主”攻势,把议案扼杀了。财阀们发了25万份电报、5000万封信。要求否决“死刑”条款。众议院起初否决了这个条款,但后来众议院调查证明,所谓民众来信全属伪造,这才通过了法案。

财阀的院外游说集团还四处活动,散布各种谣言,说罗斯福总统精神错乱,不少人信以为真,各报馆纷纷来电询问白宫,罗斯福是否真的疯了。当罗斯福提议对高薪阶层提高所得税并开征遗产税时,有人就大骂这个方案“本质上就是共产主义”。尽管国会否决了征收遗产税的议案,并削减了高薪阶层的所得税额,但是在那届国会上,罗斯福的多数提案还是通过了。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功,“罗斯福新政”的各项政策最终取得了成功。摘自《报刊荟萃》

罗斯福新政篇8

一战后美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使得资本家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将这海量财富投入到再生产中去,这又导致了生产的绝对过剩,堆积如山的货物无人消费。由于美国历来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不干预市场,不协调财富分配,也不对弱势群体予以保障,结果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底层民众无力消费,产品卖不出去,资本投资于实体经济无法得到回报,握有巨额资本的资本家们心急火燎地为资本寻找出路。

而在对外资本输出上,美国最重要的资本输出市场欧洲又被堵死。欧洲各国经历了一战的重创,经济疲软,又欠了美国一屁股战争债。此外,美国对欧洲长期保持贸易顺差,这更使得欧洲所欠的债务超过了他们的偿还能力。为了偿还所欠美国债务,欧洲黄金储备几近耗尽。在这种情况下,将资本输出到欧洲的风险极高,基本上等同于自杀行为,美国国内资本遂停止外流,只能在国内寻觅出路。

此时的美国,巨额资本快速集中。对投资人而言,将这些资本投放在实体经济中回报有限,对外投资风险又高,于是大量资本涌入股票市场。在媒体的花言巧语之下,人人均感到购买股票是发财致富的捷径,不但大资本家进行投资,一般中等收入者和工人阶层也疯狂购买股票。到1929年的股票高峰期间,一些股票甚至以几十倍的高价出售。纽约证券交易所全部证券的市场价格,从1925年的270亿美元激增至1929年10月1日的870亿美元。

狂热的股票投资无异于给美国经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这颗炸弹在1929年9月底引爆,导火索是英格兰银行为停止英国黄金外流和保护英镑地位,从纽约证券交易撤出数亿美元,导致美国股票市场一度跳水。在短暂的稳定之后,10月15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始出现抛售现象,初期大投机商还比较谨慎,持仓观望。到了10月24日,整个市场陷入全面恐慌,人们疯狂抛售股票,价格下跌之速,连行情自动显示器的跳动都跟不上,当天就有11名大投资商自杀。

对此险情,当时的胡佛总统却仍持观望态度。10月25日胡佛发表讲话,称美国的经济是建立在健全与繁荣基础之上的。就在胡佛讲话之后几天,大量股票开始被不计价格地疯狂抛售,由此开始了持续多年的经济萧条。此后整整3年之内,美国股票虽有间歇性的微幅回涨,但总体保持下跌趋势。到1933年7月美国股票跌到最低点时,有740亿美元被蒸发掉,这大约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部战争费用的3倍。

由证券市场崩溃引发的危机席卷了美国各个领域。至1933年3月,美国失业人口达1500万人,每3个工人中就有1人失业,半失业者则无法计算。危机爆发后3年内,美国国民财富减少一半。5000家银行倒闭,900万户存款荡然无存。人民普遍感觉资本主义已走到了尽头,前途一片黑暗。

危机爆发之后,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几十万儿童失学。卫生局没有了经费,街上到处是垃圾。掌管钱的财政部竟也没有了现金,导致联邦政府工作人员领不到工资。多个城市的饥饿民众涌入食品店,将食物一抢而光。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穷到连邮递稿费的邮票也没有,舞蹈明星萨利·兰德靠跳脱衣舞维持生计。当记者问她为何要跳这种舞时,她说:“我不脱裤子,就挣不到钱啊。”往昔衣冠楚楚,被视为翘楚的律师们也开始蹲在街头兜售杂志、便宜领带。

1931年春,非洲喀麦隆的土著居民,出于怜悯之心,竟然给纽约汇了一笔3.77美元的款项,以救济那些“挨饿的人”。美国人疯狂地想找到工作,仅仅纽约的一个职业介绍所就收到了十余万份就业申请书,申请去曾被美国人视作地狱的苏联工作。成群结队的各国侨民登上轮船,离开往昔被视作天堂的美国,自由女神像高举着火炬忧伤地看着他们离去。

胡佛总统的两只鸡飞了

尽管危机重重,当政的共和党政府却仍然固守自由放任政策,不肯着手干预经济。在任的美国总统胡佛出生于贫困家庭,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孤儿,靠个人勤奋学习而进入斯坦福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采矿工程师,并在中国的冒险生涯中挖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由于头脑敏锐,善于把握商机,胡佛很快就成为百万富翁。

一战之后,胡佛连续担任两届美国政府的商业部长。以此身份,他大力推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带来了美国20年代的繁荣,最后因政绩显赫而当选为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坚持美国传统的政治理念,认为政府的职能只能是保证个人自由和公民的机会均等,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在危机爆发后,胡佛对付萧条的主要办法是自愿主义,由私人机构救助失业者。当通用电气董事长提出一揽子有联邦政府参与的救市方案时,胡佛大吃一惊,认为这是法西斯主义。1931年2月胡佛声称,联邦政府的救济将摧毁美国人的品格,毁掉自治的根基。在这场危机之中,胡佛认为他的政府的职责不是救市,而是保护自由放任的美国经济制度,故而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1932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大批穷困潦倒的一战退伍军人来到华盛顿集会,他们要求提前发放战时服役补助金。已焦头烂额的胡佛,派出麦克阿瑟(后来的五星上将)领兵驱散了这些退伍军人。在大选年做出这种举动无异自寻死路。美国各地的破产者、失业者流浪街头,他们用铅皮、铁皮搭起房子栖身,愤怒的人们将这些棚子命名为“胡佛棚”、“胡佛村”、“胡佛镇”之类。

在底特律的一次竞选活动中,当胡佛座驾经过时,路两边的男女一起高呼“打倒胡佛”,随后胡佛在讲话时竟双手颤抖,面色灰白。这场危机使胡佛成为人人挖苦嘲笑的对象,而他在当选总统时曾踌躇满志地宣称,要使每个美国家庭每天锅里都有两只鸡,此时既然他所许诺的鸡飞到天外去了,选民们自然选择请他滚蛋。

就在危机中的美国人惊惶不已之时,一个有力的声音从广播中发出呐喊:“让我来进行改革,我将为美国实行新政!”这个人就是罗斯福。1932年11月,富兰克林·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所有的美国人都以殷切的目光看着他,期盼他能带领美国走出困境。而此时美国经济景象之坏,也让所有人都触目惊心。前总统卡尔文·柯立芝在去世前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还可以看到一些希望,现时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在罗斯福就职之后,刚卸任的前总统胡佛则哀叹道:“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也无能为力。”

人们普遍感到失望,整个社会弥漫着沮丧的气息,一些人甚至喊出了要学习法西斯。此时只要有人能救美国经济,哪怕他想登基称帝,历来崇尚民主的美国人也会全身心地拥戴他。许多人主张,只有找到一个领袖并赋予他以独裁权力,美国才能摆脱困境。《巴伦》杂志说:“我们当然了解,独裁政体完全背离美国政治制度以及诸如此类立国精神,但一个独裁者将帮助我们走过前面路上崎岖的地段。”

资本主义在八天内得救

1932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中,罗斯福一改往昔的浪荡风格,他表情严肃,面容严峻,以坚定的声调宣称除了恐慌情绪以外没有什么值得害怕。虽然罗斯福在就职讲话中未明确提出将如何解决危机,但他给美国人展示了一个坚强有力、充满自信的领导人形象,而这恰恰是心慌意乱的胡佛从未能做到的。罗斯福的演说非常成功,第二天就有45万人写信给他表示祝贺。

在就职的当夜,罗斯福就指示财政部长起草紧急银行法案,保护国家日益减少的黄金储备。随后罗斯福总统命令,停止黄金交易,全国银行放假一天。3月8日,罗斯福在白宫举行了第一次记者招待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罗斯福就经济形势及将采取的措施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并通过媒体让民众相信,不要恐慌,我们一定会克服危机。此后直至罗斯福去世,12年里,每周两次,罗斯福总统坐在轮椅里,身体后仰,嘴角叼着烟嘴,生动诙谐地回答着记者的提问。

3月9日,美国国会在战时气氛中召开,紧急银行法案被迅速通过,罗斯福政府向私营银行保证,将提供帮助以使他们的银行重新开业。3月12日,有六千万人在收音机旁收听了罗斯福的“炉边讲话”,罗斯福用自信有力的音调,向国民保证把积蓄送回银行是安全的。罗斯福幽默地说:“我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重新开业的银行里,比藏在你们裤子底下更安全。”次日上午,各大城市的银行重新开门,提着装有黄金和货币的包前来存款的人们排起了长龙,各大城市的存款数均超过了取款数。美国银行业经受了危机的考验,华尔街兴奋地呐喊:“资本主义在八天之内得救了!”

在罗斯福就职后两周内,一系列积极的政府干预措施被推行。而此两周内,最富戏剧性也是最让人惬意的法案则是啤酒合法化。在美国的禁酒令中,啤酒也被归入禁售名单。罗斯福觉得有必要给重压下的美国人一点轻松,一点乐子,清凉的啤酒自然能安抚下美国人惊惶的心。当国会两院表决时,议员们竟然凑在一起嚷嚷:“表决——表决——我们要啤酒——啤酒!”在国会两院表决通过之后,罗斯福立刻签署啤酒法案。此后美国各地的啤酒厂加足马力生产,各地的人们畅饮着久违了的清凉啤酒,这是罗斯福给危机中的人们的一个礼物。

罗斯福当政之后仅仅两周,美国气象就为之一变,一度沉沦沮丧的美国人,看到了希望。在初步稳定美国经济形势之后,罗斯福新政开始进入新的时期,罗斯福急需一种能刺激经济的新政策,此时凯恩斯主义进入罗斯福的视线。

生逢其时的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西方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凯恩斯对传统经济学派的自由放任政策发起了挑战,他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大规模举债,以公共工程刺激就业等经济政策。

凯恩斯一直密切关注着大洋对岸的美国。1932年,凯恩斯在《大西洋》杂志发表文章,告诉美国:“这不是贫穷危机,而是富裕危机。”在罗斯福当选总统后,凯恩斯又在《繁荣之道》中论述了运用政府开支摆脱萧条的道理。凯恩斯认为,因为失业,所以要创造就业,而要创造就业,就需要政府的公共工程,要开展公共工程,就要政府保持财政赤字,就要政府发行国债。

在罗斯福之前,历届美国政府都将举债视作不光彩的事,而罗斯福本人也不大想出现财政赤字。1934年凯恩斯亲自到白宫会见罗斯福,劝说他放手施行赤字开支。凯恩斯兴致勃勃地说道:“每月两亿美元的赤字,将再次把美国带进萧条;每月3亿美元的赤字,将维持现状;每月四亿美元的赤字,将带来美国的全面复兴。”

虽然罗斯福相信预算平衡的“健全财政”,对财政赤字一直耿耿于怀,但正是从罗斯福政府开始,美国政府开始出现财政赤字。1935年罗斯福政府的财政赤字为29亿美元,1936年为25亿美元,1937年为35亿美元。这些数字在今日看来很小,可在当时却是一笔天文数字。要知道,一盎司黄金在当时不过二十多美元,而现在却翻了六七十倍。从华盛顿总统到威尔逊总统,124年间美国政府的总开支也不过75亿美元。

对比于赤字问题上的小心谨慎,在公共工程上罗斯福是大刀阔斧,以大手笔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公共工程。1933年11月,罗斯福授命成立民政工程局,该机构存在了仅一年,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公共工程,使处于无望状态下的几百万美国人得到了工作,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在1935年又新成立了公共工程局,公共工程局建设了大批各项公共工程,这些工程包括了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学校等。该机构一直持续到1943年,最多时可以吸纳850万人就业,占当时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

罗斯福以让人目瞪口呆的速度快速花钱,钱源源不断地从公共工程局流到承包商、制造商、工程师、工人、卡车司机、木匠、建筑师的口袋里。这些钱又反过来促进了消费,给疲软的美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也使美国人度过了经济寒冬。自经济萧条开始之后,人们第一次拿着现钞而不是食品券去购买食品,工人们能有钱采购自己必需的工作用具,母亲们能有钱在圣诞前给孩子购买礼物,孩子们则品尝到久违了的糖果。

在大萧条进入第七个年头时,罗斯福新政取得了神奇的效果,以往在街头练摊的精英阶层不见了,城市中排成长龙领面包的队伍也消失了。虽然还有800万的美国人失业,但各处都弥漫着复兴的气息。1936年罗斯福任期届满,他在全国各地开展竞选活动时,所到之处,无数人涌在铁路两边、街道上和码头欢迎他。罗斯福自述当他听到千万人热泪盈眶地喊:“他救了我的家”“他给了我工作”时,着实被吓了一跳。美国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罗斯福是最受欢迎的人,其次是得票远远低于他的上帝,在美国人看来,罗斯福现在就是拯救美国的上帝。

赌徒的迷局

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相伴而行,使美国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光。自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大多采用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被视为是通向繁荣的政策。但凯恩斯主义真的是发展经济的万能良药吗?

理想状态下的凯恩斯主义应该是,当经济出现危机时,政府通过大量公共工程,刺激经济,虽然此时会出现不断攀升的政府财政赤字,但这不是问题。当经济经过刺激进入繁荣期之后,如果政府立刻反向操作,削减政府开支,用繁荣期的积余来弥补赤字,那么就会实现财政的预算平衡。

但现实却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迷上了凯恩斯主义,决策者的心理就如同赌徒一般。如果输了,抱着翻本心理的赌徒自然不会罢休;如果赢了,则因手顺而会继续赌下去。除非输得头破血流,不然它绝不会罢手,这就是赌徒的迷局。

二战后的西方各国就是这种心理,它们普遍采用凯恩斯主义,以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在经济取得增长之后,它们却未及时反向操作,于是出现了越积越多的财政赤字和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到上世纪70年代,这些问题爆发出来,造成了西方各国的严重经济危机,以至于各国不得不回归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美国里根总统掀起了“里根革命”,其名言是“最好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少的政府”。

而在一些拉美、东南亚等后发国家中,凯恩斯主义的推行,除了如发达国家中存在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最大问题,即由于法制不健全、权力无制衡,凯恩斯主义的推行会造成政府权力的大肆扩张和权力寻租行为。

罗斯福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敢逾越法律的边界,时刻提防着最高法院九个大法官的狙击。在罗斯福的第二次就职典礼上,主持宣誓典礼的首法官念到誓词中“保证维护美国宪法”时,特意提高了声调,罗斯福同样有力地重复了这句誓词。美国媒体则拿着放大镜跟在手握重金的公共工程局局长哈里·霍普金斯身后,霍普金斯以无与伦比的精细,一丝不苟地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就是如此,媒体还是追问他为何将救济工人的钱用来救济艺术家,他无奈地回答:艺术家也要吃饭。

由于存在权力制衡和媒体监督,罗斯福新政取得了良好效果,每一分钱都得到充分运用。而在一些拉美、东南亚国家中,政府操盘控制一切,国内缺乏有力的媒体监督和权力制衡,最后的结果是少数特权阶层借政府干预经济而大肆聚敛财富。如印尼的苏哈托家族、菲律宾的马科斯家族等,无不占有巨额财富,成为权贵阶层。拉美、东南亚等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曾出现过普遍的繁荣,但之后这些国家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陷入动荡之中。

罗斯福新政篇9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罗斯福》。这本书讲述了罗斯福的一生,有快乐,有痛苦;有成功,有失败......

罗斯福的全名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他生于美国纽约赫德逊河畔的一个荷兰裔家族,从小生活条件就很好,富裕的生活使他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长期随父母在欧洲旅游使他从小就见多识广。加上他天资聪颖,学生时期就显得卓而不群。长大以后,他如愿考进了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高质量的教育给他以后的前进道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毕业后,他就涉足政坛,由议员做到助理海军部长,纽约州长,直至美国总统,可谓一帆风顺。在罗斯福上任之前美国经济正陷于崩溃的边缘,人民在呼唤:“我们需要新政。”罗斯福一上任,就迅速调整政策,施展手段,短短的两个星期,美国就大变样了,人们看到了未来。

二战爆发后,罗斯福又走向了世界。他率领美国人民和军队,同残暴的法兰斯政权展开了搏斗,为战争的胜利增加了一个巨大的砝码。人类和平与正义的胜利,美国和罗斯福功不可没......最后,罗斯福死于严重的脑溢血。

看完了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罗斯福那伟大的一生。罗斯福是一个公平而又坚定的人物,他用自己的努力,为美国百姓建立了不朽的功绩。罗斯福已经去世半个世纪了,他一直被世人所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也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的四连任总统,他那无以伦比的胆略和智慧,会被人们所铭记的。

罗斯福新政篇10

由于斯大林不愿出远门参加会议,这次会议地点选在了苏联境内气候宜人的雅尔塔,但当时这里已经饱受战火摧残—德国军队在1944年4月撤离时把大部分建筑都破坏了。据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此还发过牢骚:“即使花10年时间来研究,也不可能在世界上找到一个比这更糟糕的地方(来举行会议)。”为了这次会议,苏联人设法对雅尔塔的有关建筑进行了整修。

美国代表团与英国代表团共计大约700人,首先在地中海岛国马耳他会合,然后乘飞机前往苏联。乘坐的飞机主要是美国的C-54运输机,飞机一架一架单独起飞,在夜色掩护下长途飞行1500英里才到达目的地。选择在夜间飞行是为了避免被德国空军的截击机发现,当时那些分散的德国截击机仍在巴尔干半岛活动。罗斯福和丘吉尔乘坐的飞机由P-38战斗机护航。飞机在距离雅尔塔85英里处的机场降落,然后代表团乘汽车沿着崎岖不平的道路行驶6小时才到达雅尔塔。

美国代表团下榻在雅尔塔的里瓦几亚宫。英国代表团下榻在沃龙佐夫宫。斯大林的总部设在海边的科列伊兹宫。

美国代表团成员包括政府和军队的高级官员。新任国务卿斯特丁纽斯在外交政策方面还是个新手,但有经验丰富的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的协助。苏联间谍、美国国务院官员阿尔杰·希斯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不过没有迹象表明他在雅尔塔搞过什么破坏活动。

英国代表团阵容强大,丘吉尔的助手是他的朋友和同事——外交大臣艾登。斯大林的助手则是他的得意门生——外交部长莫洛托夫。

为了给坐轮椅的罗斯福提供方便,斯大林建议会议在里瓦几亚宫举行。全体会议一直由罗斯福主持,从下午4点持续到傍晚。在当天的全体会议召开之前,代表团中的外交人员和军事人员分别召开了会议。

雅尔塔会议的文书并不多,也没有官方的记录文件,与会国自行记录,根据这些记录最终形成了一份概括性的联合公报。全体会议宽松的气氛使罗斯福和丘吉尔感到舒适,两人经常在会上即兴发言。

罗斯福当时63岁,是三巨头中年纪最小的,但由于一直饱受慢性病折磨,使他看起来更加苍老,雅尔塔会议结束2个月以后他就去世了。罗斯福虽然身体虚弱,但在雅尔塔会议上仍然思维敏捷,充满智慧。他认为苏联是美国的盟友而不是潜在的威胁,置哈里曼大使的警告于不顾,倾向于信

任斯大林。

和许多美国人一样,罗斯福对划分势力范围非常反感。划分势力范围是强国在19世纪的做法,在其势力范围内,强国可以任意支配(即使不能说是直接统治)弱小的邻国。罗斯福致力于民族自决,希望欧洲的殖民帝国解体。

召开雅尔塔会议时丘吉尔已经70岁,他曾带领英国人度过了二战时最艰难的日子。到1945年,与美国相比,英国的实力在逐步下降。那时,美国的参战兵力已经是英国的两倍多,还取代了英国的领导地位。对于这一点,丘吉尔非常清楚,不过他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

与罗斯福不同,丘吉尔非常赞同划分势力范围。1944年10月,丘吉尔与斯大林在莫斯科举行了双边会晤,划定了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按照丘吉尔提出的方案,英国获得希腊的主导权(希腊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内),作为交换,苏联获得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霸权地位。英国军队解除了希腊亲共产党军队的武装并扶植建立亲英政府,苏联对此没有干预。

在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主张建立战后欧洲力量平衡,以遏制苏联的扩张。他认为,波兰的独立将具有巨大价值。考虑到美国军队在战后可能会很快返回国内,丘吉尔还打算增强法国的力量,以提高西方国家的防御能力。

66岁的斯大林认为,苏联在欧洲战场没有获得西方盟友太多支持,他们直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时才开辟第二战场。他认为,没有必要就苏联红军占领并控制的领土进行谈判。在斯大林看来,邻国获得自由对苏联来说是一种安全威胁。德国曾经两次通过波兰入侵苏联。斯大林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东欧国家的民族自决问题。

美国和英国早已经表示他们不会为了小国的利益而损害联盟的团结。1943年盟军三巨头在德黑兰首次会晤时,罗斯福和丘吉尔答应,苏联从德国手中夺回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后可以将其占为己有。

罗斯福参加雅尔塔会议有两个主要目的:说服斯大林对日本开战以及使苏联支持并加合国。美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大部分战事已经结束。英国对日本作战起不了很大作用,而苏联在1941年与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当时斯大林需要把精力集中在欧洲战场,不想在东部边境分散精力。

罗斯福并不相信通过海上封锁和战略轰炸能够迫使日本很快投降。正在研制的原子弹也不是罗斯福考虑的重要因素。他认为,要打败日本最终还是需要进攻日本本土。

使罗斯福感到欣慰的是,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承诺会在德国投降后马上对日本宣战。在一项秘密协议中,罗斯福同意苏联将远东地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按照协议,苏联将占有库页岛一部分和千岛群岛,拥有中国大连港和旅顺港的使用权,并与中国共同管理运营满洲铁路。

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几乎全部同意了美国提出的方案。不过斯大林要求让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两个苏联盟国成为联合国会员国,罗斯福答应了这个要求,只是苏联在联合国获得的这两个额外席位在当时没有公开。法国被增补为第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且还被批准成为第四个德国占领国。

这两个重要目标的实现使罗斯福非常高兴,为确保不出意外,他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对斯大林软化了立场,包括德国的赔款以及波兰的新国界和新政府问题。

在盟国中,苏联由于德国入侵造成的痛苦和损失最大。德军从苏联撤退时,摧毁了沿途的一切。斯大林提出,德国应该向盟国赔偿200亿美元,其中一半应该赔给苏联。他说,这些赔款大约占苏联实际战争损失的20%。

丘吉尔认为应该压缩赔款金额。他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子,那时战胜国并没有从德国获得太多的惩罚性赔款,因为德国没有能力赔偿那么多钱。战胜国总共从德国得到了大约10亿英镑赔款,还是在美国为德国提供贷款的情况下获得的。1945年时,美国并不希望让德国赔款,但也认为战后德国人的生活标准不应该高于苏联人。

罗斯福和丘吉尔最终还是同意了斯大林提出的赔偿金额,不过要以实物的方式而不是以现金偿付。因此,苏联夺得了在其德国占领区内的工厂、车辆、“盈余”食品和原材料。苏联还采用强制德国人劳动的方式使德国偿付其余赔偿。

丘吉尔说:“雅尔塔会议最紧要的原因是要解决波兰问题。”8次全体会议中有7次讨论了波兰问题,但几个关键的决定在会议召开之前就已做出了。

根据1939年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和斯大林瓜分了波兰,苏联得到了波兰东部三分之一的领土。雅尔塔会议确认了盟国在德黑兰达成的共识,即苏联保有1939年取得的波兰领土,作为补偿,波兰将在西部获得部分盟国占领的德国领土。

最终,波兰领土向西移动了100多英里。确定德国与波兰新边界的工作被推迟了,直到1945年三巨头最后一次在波茨坦会晤时,边界才最终得以确定。

在波兰,有两大集团对战后国家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争夺。波兰流亡政府在英国伦敦进行活动,并得到了英国的支持。“卢布林波兰人” 集团 (卢布林是波兰东部的一座城市,该集团的发源地)则得到了苏联的支持。

1944年,“卢布林波兰人”取得了巨大的优势。德军撤离波兰后,“卢布林波兰人”进入华沙,建立了临时政府。

斯大林表示要在波兰问题上进行合作,这使罗斯福和丘吉尔感到满意,因此他们就没有挑剔联合公报上的某些措辞。公报指出,“应在更广泛的民主基础上重组目前在波兰境内发挥作用的临时政府,以容纳波兰国内外民主领袖”。公报中提到了波兰临时政府的名称,但对在伦敦的流亡政府只字未提。公报还承诺要“尽快进行自由和不受他国控制的选举”。

苏联回国以后,丘吉尔和罗斯福都宣布雅尔塔会议取得了巨大成功。丘吉尔告诉下议院,他相信“斯大林元帅和苏联领导人希望与西方民主国家平等相处并建立诚挚的友谊”。罗斯福在国会演讲中说,“我们在通往世界和平的道路上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他引用雅尔塔协议中描述的“自由、独立和繁荣的波兰”作为会议取得的成果之一,并说雅尔塔协议应该能为“势力范围”这一旧体系“画上一个句号”。

然而,正如丘吉尔后来所说:“我们的美好设想很快就落空了”。波兰没有进行选举的任何迹象。苏联以其控制的临时政府为楔子,阻止反对派候选人参与组建新政府的讨论,并拒绝美国和英国派出观察员。

1945年4月,罗斯福去世后,斯大林在一封写给丘吉尔和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的信中透露了他的意图,他说:“苏联政府不能容忍在波兰存在一个敌视苏联的政府。”

随着波兰形势的发展,美国国会和新闻媒体对雅尔塔会议的热情消退了。此外,苏联在联合国获得额外席位的消息被披露以后引起人们更大的骚动。然而,此时大局已定。当年7月,美国和英国承认了波兰的亲苏联政府。

后来,在谈到雅尔塔会议究竟取得了什么实际成果时,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说道,“就联合国安理会投票达成的协议是雅尔塔会议取得的最实际的政治成果”。对罗斯福和丘吉尔来说,雅尔塔会议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当时,美国可能还有更多的措施可以利用。苏联得到的美国战时贷款已经基本用尽,斯大林迫切需要在战后获得美国的经济援助。即便如此,斯大林的立场仍然很强硬,并且决心要控制东欧,试图阻止斯大林是不大可能的。

雅尔塔会议期间,斯大林只付出了很小的代价便几乎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一切,包括西方承认苏联控制东欧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