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8:18:58

罗斯福范文篇1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生于美国纽约赫德逊河畔的一个荷兰裔家族。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一个百万富翁。母亲萨拉?德拉诺比父亲小26岁。罗斯福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致残。1928年任纽约州长。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

执政后,以“新政”对付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美国采取不介入政策,但对希特勒采取强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国。1941年底,美国参战。罗斯福代表美国两次参加同盟国“三巨头”会议。罗斯福政府提出了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并得到了实施。

罗斯福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构想,也得到了实施。

63岁时由于脑溢血去世。

罗斯福家庭富裕的生活,使他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长期随父母在欧洲旅游使他从小就见多识广。加上他天资聪颖,学生时期就显得卓而不群。长大以后,他如愿考进了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良好的教育给他以后的的人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罗斯福上任总统之前,美国经济正陷于崩溃的边缘,人民在呼唤:“我们需要新政。”罗斯福一上任,就迅速调整政策,施展手段,短短的两个星期,美国就大变样了,人们看到了未来。

二战爆发后罗斯福又走向了世界。他率领美国人民和军队,同残暴的法兰斯政权展开了搏斗,为战争的胜利增加了一个巨大的砝码。

罗斯福范文篇2

[关键词]罗斯福;反殖民主义;渊源;影响

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思想是美国对外关系传统的象征性标志,它突破了殖民者对殖民地的传统禁锢,以托管制——一种非殖民化方式对殖民地进行管理。该思想对殖民化进程之瓦解、美国之后的外交决策和当时的国际局势皆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对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思想渊源和内容进行探索,能从本源上揭示该思想的实质和影响,对研究分析世界反殖民运动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罗斯福反殖民主义的思想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注意到欧洲殖民制度的存在对于实现美国的世界秩序构想是一种严重的障碍。该制度限制了自由贸易活动,使得宗主国对附属地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这种现象不仅与美国所追求的政治自由和民族自决相悖,损害美国商业的自由扩张,而且挑起了暴力与革命,成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罗斯福本人的自由主义理想,使他对殖民主义深感厌恶。在其执政后,开始把反殖民化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部分。他的反殖民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倡导对殖民地实行托管制度,企图以此剥夺德、日、意的殖民地,瓦解英法的殖民体系。托管制度名义上是使殖民地人民有均等机会参加国际生活,其根本目的则是通过托管打破英法殖民特权,凭借经济实力,排挤英法势力,扩大势力范围,以利于有绝对优势的美国资本扩张。艾登曾经指出:“罗斯福之厌恶殖民主义并不限于英国。这是他信奉的一个原则,而且也是着眼于它可能带来的好处。他实指望,从前的殖民地一旦从他们的主人那里得到自由,就会在政治经济上依靠美国,而他不必担心别的国家担当这个角色。”

其二,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安全组织来替代国际联盟——联合国。通过该组织,可以保证美国在战后持久地参与战后对外事务,并可以为苏联提供一个同西方广泛合作的联系工具加以控制。同时罗斯福认为通过该机构可以减少列强之间的争夺。他指出,殖民地问题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正因为日本窥视东南亚的资源,才出兵法属印度支那、英属马来亚、荷属东印度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以取代欧洲人的统治。

其三,建立国际托管组织。美国可以以此为平台参与战后对殖民地事务的管理,使殖民地的门户向其开放。罗斯福认为建立国际托管组织,对殖民地实行托管,可以缓和殖民者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避免战后为独立而爆发的战争,从而减少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冲击。罗斯福曾指出:“在日本战败以后,白种人在太平洋地区的地位比过去更加危险了。独立的思想在所有这些一直被欧洲国家统治的民族中越来越普遍了。在印度、荷属东印度群岛和印度支那都是如此。”

其四,实行新形势下的门户开放政策。罗斯福在与莫洛托夫会谈时曾表示,托管国在托管地应当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商业原则,并认为殖民地只不过是商业保留地,殖民国家在殖民地实行垄断经营,在获取廉价物资和原材料及食品供应方面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对美国的商贸活动不利。美国商界对欧洲国家垄断殖民地原材料的行为已经表示出了强烈不满。所以必须打开市场,实现互利互惠。

其五,控制全球战略要地。罗斯福想通过该理论体系借助托管之名控制南大西洋和太平洋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印度支那、威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新喀里多尼亚以及对美洲构成直接威胁的达喀尔等。罗斯福还希望“托管制将让美国在太平洋和其他地方的战略据点设立长期的海空军基地”,在战后,控制日本委任统治的岛屿(指密克罗尼西亚一引者),从而“确立一个能维持二十年的有效的太平洋安全体系”。

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思想通过以上五种具体的方式对外实施,并在大国交涉中以其为根本方针。对该理论体系的渊源进行探讨,则更有利于认清罗斯福反殖民主义思想的真正实质及影响。

二、罗斯福反殖民主义思想的渊源

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41年,英美在签署《大西洋宪章》中宣称支持民族自决和独立。之后,罗斯福在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进行讨论时,进一步提出大西洋宪章不仅适用于欧洲,也适用于全世界各地,包括殖民地在内。《大西洋宪章》是美国战后世界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成为了罗斯福推行非殖民化的旗帜。正是在这一契机下,罗斯福反殖民主义思想才得以发展与成熟。

总体而言,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渊源:

其一,美国根深蒂固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对罗斯福本人的影响。美国是一个从殖民地演进而来的国家,反殖民主义的传统倾向浓重,在这一大环境中罗斯福深受其影响,并在对外政策中体现出一种颇具道义色彩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在1944年1月写给赫尔的一份备忘录中,罗斯福就明确指出:“印度支那不应归还法国……法国曾经占有这个拥有3000万居民的国家近100年,但那里的人民比法国开始占领时生活得更差”,就印度支那而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有权获得较好的待遇。”在此前的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亦有类似的表示。

其二,罗斯福本人对殖民主义给世界所带来灾难的认识与担心成为该思想形成的另一个原因。鉴于殖民主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以及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强烈愿望,罗斯福认为,如果战后让殖民地人民重新退回到先前那种被奴役的状态,世界将会一片大乱。在如何看待东亚地区的问题上,罗斯福认为“该地区生活着11亿黄种人。在许多东方国家,他们都生活在极少数白人的统治之下并由此而十分怨愤”。因此,“美国的目标必须是帮助他们获得独立——11亿潜在的敌人相当危险”。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在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告诉丘吉尔,再也不能允许法国让世界再次大乱。

其三,国际局势对罗斯福的影响。就当时各国所占殖民区来看,英、法无疑是当时的优势者,同时苏联也开始逐渐强大,这直接影响到罗斯福关于战后美国怎样领导国际社会的设想。1944年10月,罗斯福在一演说中称“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接着,罗斯福在战争期间一方面保持着同维希政权的外交关系,另一方面又极力抬高戴高乐的政治对手吉罗将军在“战斗法国”中的地位。显然,想通过反殖民主义思想,对殖民地实行托管,达到肢解、削弱英、法等殖民帝国,从而加强美国影响和控制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一目的。

其四,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思想还深受国内政治的影响。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家,罗斯福总统想通过该理论体系,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避免暴力血腥的方式,采用和平的形式以及托管制这一新的集体统治的巧妙办法,回避“强权政治”之嫌,以避免遭到国内舆论的反对,使美国民众支持美国在战后的世界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达到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帝国主义体系。

罗斯福正是深受上述因素影响,形成了一套打着反对殖民主义口号、声称为全世界人民的主权平等和殖民地人民解放的理论体系。实际上,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政策是在其对手德意日垮台和其盟友英法衰弱的情况下,作出的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安排,在当时的世界为美国争得更多的影响和发言权。转三、罗斯福反殖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思想使殖民地由遭受赤裸裸的殖民统治走向独立的一种过渡形式,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于传统殖民势力的排挤,扩大美国的势力范围。因此,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就具体可行性而言,因在国际关系的交往过程中,牵涉到它国殖民地的具体利益,罗斯福并没有采取强硬和坚决的反殖民主义政策和实质性的积极行动,只有反复地、高调地强调反殖民主义主张和进行有限的消极抵制。在东南亚地区的印度支那问题上,罗斯福政府也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援助。

就其政策的影响力而言,美国在插手法国对印度支那地区的事务中,并没有坚定地执行反殖民主义。在同战后初期印度支那局势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看,不管罗斯福政府的立场和政策是否发生变化,都不足以对印度支那局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战后初期印度支那局势的发展也不是罗斯福政府反殖民主义政策的直接后果。

就该思想的立场而言,罗斯福总统最初的反殖民主义立场虽然带有一定程度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主要是基于一种实用主义的考虑;而其“国际托管”设想的提出,根本目的乃是为了借此排挤和打击英法等殖民势力,谋求实现对殖民地的控制,以实现有利于己的各种现实利益。

就该理论的纯粹性而言,理想主义不是罗斯福政府对外政策的主旋律,而只是其追求现实利益的副产品,故而当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时,自然会让位于对现实利益的考虑。罗斯福对英国殖民主义的妥协、同其措辞形成鲜明对比的反对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的低调政策,以及他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立场的转变和随之而来的政策变化,正是其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的体现。

就长远发展利益而言,罗斯福反殖民主义思想是美国日后印度支那政策总体方向的肇始。就罗斯福政府在其反殖民主义思想下的印度支那政策而言,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其决策的错误,而在于这种影响决策思想背后所隐藏的美国对外政策的真实意图——对国际事务主导权和现实利益的片面追求。正是这种片面的追求导致了罗斯福总统在对外关系中受挫,特别是对印度支那问题上并未取得理想中的效益。

罗斯福范文篇3

今天,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神圣的日子。我肯定,同胞们都期待我在就任总统时,会像我国目前形势所要求的那样,坦率而果断地向他们讲话。现在正是坦白、勇敢地说出实话,说出全部实话的最好时刻。我们不必畏首畏尾,不老老实实面对我国今天的情况。这个伟大的国家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它会复兴和繁荣起来。因此,让我首先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不得不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一种莫名其妙、丧失理智的、毫无根据的恐惧,它把人转退为进所需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凡在我国生活阴云密布的时刻,坦率而有活力的领导都得到过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为胜利准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我相信,在目前危急时刻,大家会再次给予同样的支持。

我和你们都要以这种精神,来面对我们共同的困难。感谢上帝,这些困难只是物质方面的。价值难以想象地贬缩了;课税增加了;我们的支付能力下降了;各级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收入短缺;交换手段在贸易过程中遭到了冻结;工业企业枯萎的落叶到处可见;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销路;千家万户多年的积蓄付之东流。

更重要的是,大批失业公民正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还有大批公民正以艰辛的劳动换取微薄的报酬。只有愚蠢的乐天派会否认当前这些阴暗的现实。

但是,我们的苦恼决不是因为缺乏物资。我们没有遭到什么蝗虫的灾害。我们的先辈曾以信念和无畏一次次转危为安,比起他们经历过的险阻,我们仍大可感到欣慰。大自然仍在给予我们恩惠,人类的努力已使之倍增。富足的情景近在咫尺,但就在我们见到这种情景的时候,宽裕的生活却悄然离去。这主要是因为主宰人类物资交换的统治者们失败了,他们固执己见而又无能为力,因而已经认定失败了,并撒手不管了。贪得无厌的货币兑换商的种种行径。将受到舆论法庭的起诉,将受到人类心灵理智的唾弃。

是的,他们是努力过,然而他们用的是一种完全过时的方法。面对信贷的失败,他们只是提议借出更多的钱。没有了当诱饵引诱人民追随他们的错误领导的金钱,他们只得求助于讲道,含泪祈求人民重新给予他们信心。他们只知自我追求者们的处世规则。他们没有眼光,而没有眼光的人是要灭亡的。

如今,货币兑换商已从我们文明庙宇的高处落荒而逃。我们要以千古不变的真理来重建这座庙宇。衡量这重建的尺度是我们体现比金钱利益更高尚的社会价值的程度。

幸福并不在于单纯地占有金钱;幸福还在于取得成就后的喜悦,在于创造努力时的激情。务必不能再忘记劳动带来的喜悦和激励,而去疯狂地追逐那转瞬即逝的利润。如果这些暗淡的时日能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真正的天命不是要别人侍奉,而是为自己和同胞们服务,那么,我们付出的代价就完全是值得的。

认识到把物质财富当作成功的标准是错误的,我们就会抛弃以地位尊严和个人收益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公职和高级政治地位的错误信念;我们必须制止银行界和企业界的一种行为,它常常使神圣的委托混同于无情和自私的不正当行为。难怪信心在减弱,信心,只有靠诚实、信誉、忠心维护和无私履行职责。而没有这些,就不可能有信心。

但是,复兴不仅仅只要改变伦理观念。这个国家要求行动起来,现在就行动起来。

我们最大、最基本的任务是让人民投入工作。只要我信行之以智慧和勇气,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这可以部分由政府直接征募完成,就象对待临战的紧要关头一样,但同时,在有了人手的情况下,我们还急需能刺激并重组巨大自然资源的工程。

我们齐心协力,但必须坦白地承认工业中心的人口失衡,我们必须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分配,使土地在最适合的人手中发表挥更大作用。

明确地为提高农产品价值并以此购买城市产品所做的努力,会有助于任务的完成。避免许多小家庭业、农场业被取消赎取抵押品的权利的悲剧也有助于任务的完成。联邦、州、各地政府立即行动回应要求降价的呼声,有助于任务的完成。将现在常常是分散不经济、不平等的救济活动统一起来有助于任务的完成。对所有公共交通运输,通讯及其他涉及公众生活的设施作全国性的计划及监督有助于任务的完成。许多事情都有助于任务完成,但这些决不包括空谈。我们必须行动,立即行动。

最后,为了重新开始工作,我们需要两手防御,来抗御旧秩序恶魔卷土从来;一定要有严格监督银行业、信贷及投资的机制:一定要杜绝投机;一定要有充足而健康的货币供应。

以上这些,朋友们,就是施政方针。我要在特别会议上敦促新国会给予详细实施方案,并且,我要向18个州请求立即的援助。

通过行动,我们将予以我们自己一个有秩序的国家大厦,使收入大于支出。我们的国际贸易,虽然很重要,但现在在时间和必要性上,次于对本国健康经济的建立。我建议,作为可行的策略、首要事务先行。虽然我将不遗余力通过国际经济重新协调所来恢复国际贸易,但我认为国内的紧急情况无法等待这重新协调的完成。

指导这一特别的全国性复苏的基本思想并非狭隘的国家主义。我首先考虑的是坚持美国这一整体中各部分的相互依赖性--这是对美国式的开拓精神的古老而永恒的证明的体现。这才是复苏之路,是即时之路,是保证复苏功效持久之路。

在国际政策方面,我将使美国采取睦邻友好的政策。做一个决心自重,因此而尊重邻国的国家。做一个履行义务,尊重与他国协约的国家。公务员之家:

如果我对人民的心情的了解正确的话,我想我们已认识到了我们从未认识到的问题,我们是互相依存的,我们不可以只索取,我们还必须奉献。我们前进时,必须象一支训练有素的忠诚的军队,愿意为共同的原则而献身,因为,没有这些原则,就无法取得进步,领导就不可能得力。我们都已做好准备,并愿意为此原则献出生命和财产,因为这将使志在建设更美好社会的领导成为可能。我倡议,为了更伟大的目标,我们所有的人,以一致的职责紧紧团结起来。这是神圣的义务,非战乱,不停止。

有了这样的誓言,我将毫不犹豫地承担领导伟大人民大军的任务,致力于对我们普遍问题的强攻。这样的行动,这样的目标,在我们从祖先手中接过的政府中是可行的。我们的宪法如此简单,实在。它随时可以应付特殊情况,只需对重点和安排加以修改而不丧失中心思想,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宪法体制已自证为是最有适应性的政治体制。它已应付过巨大的国土扩张、外战、内乱及国际关系所带来的压力。

而我们还希望行使法律的人士做到充分的平等,能充分地担负前所未有的任务。但现在前所未有的对紧急行动的需要要求国民暂时丢弃平常生活节奏,紧迫起来。

让我们正视面前的严峻岁月,怀着举国一致给我们带来的热情和勇气,怀着寻求传统的、珍贵的道德观念的明确意识,怀着老老少少都能通过克尽职守而得到的问心无愧的满足。我们的目标是要保证国民生活的圆满和长治久安。

我们并不怀疑基本民主制度的未来。合众国人民并没有失败。他们在困难中表达了自己的委托,即要求采取直接而有力的行动。他们要求有领导的纪律和方向。他们现在选择了我作为实现他们的愿望的工具。我接受这份厚赠。

在此举国奉献之际,我们谦卑地请求上帝赐福。愿上帝保信我们大家和每一个人,愿上帝在未来的日子里指引我。

英文对照版

presidenthoovermisterchiefjustice,myfriends:

thisisadayofnationalconsecration,andiamcertainthatonthisdaymyfellowamericansexpectthatonmyinductioninthepresidencyiwilladdressthemwithacandorandadecisionwhichthepresentsituationofourpeopleimpeis.thisispreeminentlythetimetospeakthetruth,thewholetruth,franklyandboldlynorneedweshrinkfromhonestlyfacingtheconditionsfacingourcountrytodaythisgreatnationwillendureasithasendured,willreviveandwillprospersofirstofall,letmeexpressmyfirmbeliefthattheonlythingwehavetofearisfearitself-nameless,unreasoning,unjustifiedterror,whichparalyzesneededeffortstoconvertretreatintoadvance.ineverydarkhourofournationallife,aleadershipoffranknessandvigorhasmetwiththatunderstandingandsupportofthepeoplethemselves,whichisessentialtovictoryandiamconvincedthatyouwillagaingivethatsupporttoleadershipinthesecriticaldays.

insuchaspiritonmypartandonyours,wefaceourcommondifficulties.theyconcern,thankgod,onlymaterialthings.valueshaveshrunkentofantasticlevels;taxeshaverisen,ourabilitytopayhasfallen,governmentofallkindsisfacedbyseriouscurtaiimentofincome,themeansofexchangearefrozeninthecurrentsoftrade;thewitheredleavesofindustrialenterpriselieoneveryside,farmersfindnomarketsfortheirproduce,andthesavingsofmanyyearsandthousandsoffamiliesaregone.

moreimportant,ahostofunemployedcitizensfacethegrimproblemofexistence,andanequalandgreatnumbertoilwithlittlereturn.onlyafoolishoptimistcandenythedarkrealitiesofthemoment.

andyet,ourdistresscomesfromnofailureofsubstance,paredwiththeperilswhichourforefathersconquered,becausetheybelievedandwerenotafraid,wehavesomuchtobethankfulfornaturesurroundsuswithherbountyandhuman,effortshavemultipliedit.plentyisatourdoorstep,butageneroususeofitlanguishesintheverysightofthesupplyprimarilythisisbecausetherulersoftheexchangeofmankind’sgoodshavefailed,throughtheirownstubbornnessandtheirownincompetence,haveadmittedtheirfailureandhaveabdicated.practicesoftheunscrupulousmoneychangersstandindictedinthecourtofpublicopinion,rejectedbytheheartsandmindsofmen.

true,theyhavetried,buttheireffortshavebeencastinthepattenofanoutworntradition.facedbyafailureofcredit,theyhaveproposedonlythelendingofmoremoneystrippedofthelureofprofitbywhichtheyinduceourpeopletofollowtheirfalseleadership,theyhaveresortedtoexhortation,pleadingtearfullyforrestoredconfidence.theyonlyknowtherulesofagenerationofselfseekers.theyhavenovision,andwhenthereisnovision,thepeopleperish.

yes,themoneychangershavefledfromtheirhighseatsinthetempleofourciviiization.wemaynowrestorethattemp1etotheancienttruths.ameasureofthatrestorationliesintheextenttowhichweapplysocialvalue,morenoblethanmeremonetaryprofits.

happinessliesnotinthemerepossessionofmoneyitliesinthejoyofachievement,inthethrillofcreativeefforts,thejoyandmoralstimulationofworknolongermustbeforgotteninthemadchaseofevanescentprofits.thesedarkdays,myfriends,willbeworthalltheycostus,iftheyteachusthatourtruedestinyisnottobeministeredonto,buttoministertoourselves,toourfellowmen.

recognitionofthefalsityofmaterialwealthasthestandardofsuccessgoeshandinhandwiththeabandonmentofafalsebeliefthatpublicofficeandhighpoliticalpositionaretobevaluedonlybythestandardsofprideofplaceandpersonalprofits,andtheremustbeanendtoourconductinbankingandinbusiness,whichtoooftenhasgiventoasacredtrustthelikenessofcallousandselfishwrong-doing.smallwonderthatconfidencelanguishes,foritthrivesonlyonhonestyonhonononthesacrednessofourobligation,onfaithfulprotectionandonunselfishperformance.withoutthemitcannotlive.

restorationcalls,however,notforchangesinethicsalone.thisnationisaskingforaction,andactionnow.

ourgreatestprimarytaskistoputpeopletowork.thisisnounsolvableproblemifwetakeitwise1yandcourageouslyitcanbeaccomplishedinpartbydirectrecruitingbythegovernmentitself,treatingthetaskaswewouldtreattheemergencyofawar,butatthesametime,throughthisemployment,accomplishinggreatlyneededprojectstostimulateandreorganizetheuseofourgreatnaturalresources.

handinhandwiththat,wemustfranklyrecognizetheoverbalanceofpopulationinourindustrialcentersandbyengagingonanationalscaleinaredistributioninanefforttoprovidebetteruseofthelandforthosebestfittedfortheland.

yesthetaskcanbehelpedbydefiniteeffortstoraisethevalueoftheagriculturalproductandwiththisthepowertopurchasetheoutputofourcities.itcanbehelpedbypreventingrealisticallythetragedyofthegrowinglossesthroughforeclosuresofoursmallhomesandourfarms.itcanbehelpedbyinsistencethatthefederal,thestate,andthelocalgovernmentactforthwithonthedemandsthattheircostsbedrasticallyreduce.itcanbehelpedbytheunifyingofreliefactivitieswhichtodayareoftenscattered,uneconomical,unequal.itcanbehelpedbynationalplanningfor,andsupervisionofallformsoftransportation,andofcommunications,andotherutilitiesthathaveadefinitelypubliccharacter.therearemanywaysinwhichitcanbehelped,butitcanneverbehelpedbymere1ytalkingaboutit.wemustact,wemustactquickly.

andfinallyinourprogresstowardaresumptionofwork,werequiretwosafeguardsagainstthereturnoftheevilsoftheoldorder;theremustbeastrictsupervisionofallbankingandcreditsandinvestments;theremustbeanendtospeculationwithotherpeople-smoney;andtheremustbeprovisionsforanadequatebutsoundcurrency.these,myfriends,arethelinesofattack.ishallpresentlyurgeuponanewcongressinspecialsession,detailedmeasuresfortheirfulfillment,andishallseektheimmediateassistanceofthe48states.

throughthisprogramofaction,weaddressourselvestoputtingourownnationalhouseinorder,andmakingincomebalanceoutflowourinternationaltraderelations,thoughvastlyimportant,areinpointoftimeandnecessitysecondarytotheestablishmentofasoundnationaleconomyifavorasapracticalpolicytheputtingoffirstthingsfirst.ishallsparenoefforttorestoreworldtradebyinternationaleconomicreadjustment,buttheemergencyathomecannotwaitonthataccomplishment.

thebasicthoughtthatguidesthesespecificmeansofnationalrecoveryisnotnarrowlynationalistic.itistheinsistence,asafirstconsiderationupontheinter-dependenceofthevariouselementsinallpart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arecognitionoftheoldandthepermanentlyimportantmanifestationoftheamericanspiritofthepioneer.itisthewaytorecoveryitistheimmediatewayitisthestrongestassurancethatrecoverywillendure.

inthefieldofworldpolicyiwoulddedicatethisnationtothepolicyofthegoodneighbor.theneighborwhoresolutelyrespectshimself,andbecausehedoesso,respectstherightsof

others.theneighborwhorespectshisob1igation,andrespectsthesanctityofhisagreement,inandwith,aworldofneighbor.

ifireadthetemperofourpeoplecorrectlywenowrealizewhatwehaveneverrealizedbefore,ourinter-dependenceoneachother,thatwecannotmerelytake,butwemustgiveaswell.thatifwearetogoforward,wemustmoveasatrainedandloyalarmywillingtosacrificeforthegoodofacommondiscipline,becausewithoutsuchdiscip1ine,noprogresscanbemade,noleadershipbecomeseffective.weareallreadyandwillingtosubmitourlivesandourpropertytosuchdisciplinebecauseitmakespossiblea1eadershipwhichaimsatthelargergood.this,iproposetooffetwearegoingtolargerpurposes,binduponus,binduponusall,asasacredobligationwithaunityofdutyhithertoevokedonlyintimesofarmedstrife.

withthispledgetaken,iassumeunhesitatingly,theleadershipofthisgreatarmyofourpeoplededicatedtoadisciplinedattackuponourcommonproblems.actioninthisimage,actiontothisend,isfeasibleundertheformofgovernmentwhichwehaveinheritedfrommyancestors.ourconstitutionissosimple,sopractical,thatitispossiblealways,tomeetextraordinaryneeds,bychangesinemphasisandarrangementswithoutlossofacentralform,thatiswhyourconstitutionalsystemhasproveditselfthemostsuperblyenduringpoliticalmechanismthemodernworldhaseverseen.ithasmeteverystressofvastexpansionofterritoryofforeignwars,ofbitterinternalstrife,ofworldrelations.

anditistobehopedthatthenormalbalanceofexecutiveandlegislativeauthoritywi1lbefullyequal,fullyadequatetomeettheunprecedentedtaskbeforeus.butitmaybethatanunprecedenteddemandandneedforunderlayactionmaycallfortemporarydeparturefromthatnormalbalanceofpublicprocedure.

wefacethearduousdaysthatliebeforeusinthewarmcourageofnationalunityintheclearestconsciousnessofseekingallandpreciousmoralvalues,withthecleansatisfactionthatcomesfromthesternperformanceofdutybyoldandyoungalike,weaimattheassuranceofarounded,apermanentnationallife.

罗斯福范文篇4

一、问题设计———“有效问题”选择策略

在“问题式”教学课堂中,设计优质有效的问题是关键。即教师必须要向学生提供若干的“有效问题”。“有效问题”一般要体现三个原则:首先,教师要使学生的活动围绕着教学中心,针对重点难点加以适当的控制与诱导。这样问题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也就掌握了。其次,学生能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形式进行探究,取得一定的收获。再次,要有新问题或新知识的生长点,能够在部分更改条件下能产生新的问题,或是问题能够迁移等。如在探究《罗斯福新政》一课中,针对罗斯福当选总统这一内容,教师提出问题:“罗斯福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词中关键词是‘新政’。最初罗斯福所说的‘新政’(NewDeal),其实没有具体计划,只是表明如自己上台一定会采取与胡佛反危机措施不同的新的应对措施。那么,为什么这么一个空洞的‘新政’使得罗斯福在当年以绝对多数当选为新一任的美国总统?”这样的问题紧紧围绕课堂活动的中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主动去探究罗斯福上台相关历史背景的兴趣。并得出结论:大危机的爆发及蔓延,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美国普通人民在危机的打击下,绝望情绪普遍存在。大多数的美国人期盼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克服危机。同时,还可以生成新的问题:“除了新政的魅力,罗斯福上台与他个人的性格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为接下来探究罗斯福大刀阔斧进行新政埋下伏笔,是能促使“问题式”课堂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的。

二、问题提出———探究情境创设策略

设计好了“有效问题”,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创设一种有意义的、开放式的、富有挑战与激情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内心的真实需要出发,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继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罗斯福新政》课堂导入时,教师采用了最普通的“猜猜我是谁?”的方法来导入:“我是美国杰出的总统;我和华盛顿、林肯齐名;我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连任四届的总统;我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总统。”这样的内容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这个历史人物是谁。学习的激情与兴趣迅速高涨起来,教师这样的创设情境导入设计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大家得出了谜底是罗斯福之后,教师进一步抛出问题:“这样的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他能与华盛顿、林肯齐名,能连任四届总统?”从而引出对《罗斯福新政》的探究。

三、问题探究———观点质疑及开放性策略

(一)“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以往的课堂中,学生规矩地走在教师设计好的路线之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被填鸭”,其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问题式”教学课堂中要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摆脱机械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乐趣。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如在讲述新政的农业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引用1933年5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授权农业调整管理局用政府津贴鼓励农民缩减耕地面积、销毁大量农产品、屠宰大量幼畜”,此时有学生提出了疑问:当时很多人失业,人民生活很困难,为什么要毁灭农产品?这样的疑问是大多数同学心里所共有的。教师因势利导:“是呀!为什么如此多的人失业,生活无着,政府却引导农民大规模毁灭农产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样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对历史的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阀,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让学生获得提高和发展。

(二)教师“无为”———培养学生历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布鲁姆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主要作用在于对学生的有效的尝试指导。就是要通过精心设计科学的教学程序,让课堂“无为”,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预,让学生在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主动探究,共同讨论,互相交流。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对历史史料的处理能力。在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的探究中,一个学生提出疑问:“我认为罗斯福新政不新!”全班哗然!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教师形成问题:“有同学认为罗斯福新政是新的,有同学认为罗斯福新政并不新!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在讨论中灵感飞现,新意迭出。他们有的从彻底打破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的角度去分析;有的从罗斯福新政的本质去分析;还有其他一些角度去分析,以此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当然,有些看法不一定科学,但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确实难能可贵。教师则做适时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历史史观。学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能的教学资源宝库,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放手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学生历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四、问题解决和升华———真实构建和问题发展升华策略

(一)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真实建构

“问题式”课堂教学以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全面参与为导向,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真实建构。解决问题并不仅仅追求问题结果的成功、有效,而且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亲身体验与主动建构,形成自己科学的价值观以及积极的学习品质、学习态度等,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这才是教学的价值所在。在《罗斯福新政》的探究中,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罗斯福新政的很多措施都是很有效的。假如你是当时的罗斯福智囊团的成员,你还会向罗斯福建议实施哪些措施?假如你是当时美国的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你将如何看待罗斯福新政?假如你是一名当时苏联的官员,你会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这样问题有利于学生主动去体验和构建。并在体验和构建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罗斯福范文篇5

关键词:罗斯福;反殖民主义;渊源;影响

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思想是美国对外关系传统的象征性标志,它突破了殖民者对殖民地的传统禁锢,以托管制——一种非殖民化方式对殖民地进行管理。该思想对殖民化进程之瓦解、美国之后的外交决策和当时的国际局势皆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对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思想渊源和内容进行探索,能从本源上揭示该思想的实质和影响,对研究分析世界反殖民运动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罗斯福反殖民主义的思想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注意到欧洲殖民制度的存在对于实现美国的世界秩序构想是一种严重的障碍。该制度限制了自由贸易活动,使得宗主国对附属地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这种现象不仅与美国所追求的政治自由和民族自决相悖,损害美国商业的自由扩张,而且挑起了暴力与革命,成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罗斯福本人的自由主义理想,使他对殖民主义深感厌恶。在其执政后,开始把反殖民化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部分。他的反殖民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倡导对殖民地实行托管制度,企图以此剥夺德、日、意的殖民地,瓦解英法的殖民体系。托管制度名义上是使殖民地人民有均等机会参加国际生活,其根本目的则是通过托管打破英法殖民特权,凭借经济实力,排挤英法势力,扩大势力范围,以利于有绝对优势的美国资本扩张。艾登曾经指出:“罗斯福之厌恶殖民主义并不限于英国。这是他信奉的一个原则,而且也是着眼于它可能带来的好处。他实指望,从前的殖民地一旦从他们的主人那里得到自由,就会在政治经济上依靠美国,而他不必担心别的国家担当这个角色。”

其二,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安全组织来替代国际联盟——联合国。通过该组织,可以保证美国在战后持久地参与战后对外事务,并可以为苏联提供一个同西方广泛合作的联系工具加以控制。同时罗斯福认为通过该机构可以减少列强之间的争夺。他指出,殖民地问题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正因为日本窥视东南亚的资源,才出兵法属印度支那、英属马来亚、荷属东印度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以取代欧洲人的统治。

其三,建立国际托管组织。美国可以以此为平台参与战后对殖民地事务的管理,使殖民地的门户向其开放。罗斯福认为建立国际托管组织,对殖民地实行托管,可以缓和殖民者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避免战后为独立而爆发的战争,从而减少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冲击。罗斯福曾指出:“在日本战败以后,白种人在太平洋地区的地位比过去更加危险了。独立的思想在所有这些一直被欧洲国家统治的民族中越来越普遍了。在印度、荷属东印度群岛和印度支那都是如此。”

其四,实行新形势下的门户开放政策。罗斯福在与莫洛托夫会谈时曾表示,托管国在托管地应当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商业原则,并认为殖民地只不过是商业保留地,殖民国家在殖民地实行垄断经营,在获取廉价物资和原材料及食品供应方面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对美国的商贸活动不利。美国商界对欧洲国家垄断殖民地原材料的行为已经表示出了强烈不满。所以必须打开市场,实现互利互惠。

其五,控制全球战略要地。罗斯福想通过该理论体系借助托管之名控制南大西洋和太平洋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印度支那、威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新喀里多尼亚以及对美洲构成直接威胁的达喀尔等。罗斯福还希望“托管制将让美国在太平洋和其他地方的战略据点设立长期的海空军基地”,在战后,控制日本委任统治的岛屿(指密克罗尼西亚一引者),从而“确立一个能维持二十年的有效的太平洋安全体系”。

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思想通过以上五种具体的方式对外实施,并在大国交涉中以其为根本方针。对该理论体系的渊源进行探讨,则更有利于认清罗斯福反殖民主义思想的真正实质及影响。

二、罗斯福反殖民主义思想的渊源

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41年,英美在签署《大西洋宪章》中宣称支持民族自决和独立。之后,罗斯福在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进行讨论时,进一步提出大西洋宪章不仅适用于欧洲,也适用于全世界各地,包括殖民地在内。《大西洋宪章》是美国战后世界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成为了罗斯福推行非殖民化的旗帜。正是在这一契机下,罗斯福反殖民主义思想才得以发展与成熟。

总体而言,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渊源:

其一,美国根深蒂固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对罗斯福本人的影响。美国是一个从殖民地演进而来的国家,反殖民主义的传统倾向浓重,在这一大环境中罗斯福深受其影响,并在对外政策中体现出一种颇具道义色彩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在1944年1月写给赫尔的一份备忘录中,罗斯福就明确指出:“印度支那不应归还法国……法国曾经占有这个拥有3000万居民的国家近100年,但那里的人民比法国开始占领时生活得更差”,就印度支那而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有权获得较好的待遇。”在此前的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亦有类似的表示。

其二,罗斯福本人对殖民主义给世界所带来灾难的认识与担心成为该思想形成的另一个原因。鉴于殖民主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以及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强烈愿望,罗斯福认为,如果战后让殖民地人民重新退回到先前那种被奴役的状态,世界将会一片大乱。在如何看待东亚地区的问题上,罗斯福认为“该地区生活着11亿黄种人。在许多东方国家,他们都生活在极少数白人的统治之下并由此而十分怨愤”。因此,“美国的目标必须是帮助他们获得独立——11亿潜在的敌人相当危险”。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在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告诉丘吉尔,再也不能允许法国让世界再次大乱。

其三,国际局势对罗斯福的影响。就当时各国所占殖民区来看,英、法无疑是当时的优势者,同时苏联也开始逐渐强大,这直接影响到罗斯福关于战后美国怎样领导国际社会的设想。1944年10月,罗斯福在一演说中称“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接着,罗斯福在战争期间一方面保持着同维希政权的外交关系,另一方面又极力抬高戴高乐的政治对手吉罗将军在“战斗法国”中的地位。显然,想通过反殖民主义思想,对殖民地实行托管,达到肢解、削弱英、法等殖民帝国,从而加强美国影响和控制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一目的。

其四,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思想还深受国内政治的影响。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家,罗斯福总统想通过该理论体系,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避免暴力血腥的方式,采用和平的形式以及托管制这一新的集体统治的巧妙办法,回避“强权政治”之嫌,以避免遭到国内舆论的反对,使美国民众支持美国在战后的世界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达到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帝国主义体系。

罗斯福正是深受上述因素影响,形成了一套打着反对殖民主义口号、声称为全世界人民的主权平等和殖民地人民解放的理论体系。实际上,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政策是在其对手德意日垮台和其盟友英法衰弱的情况下,作出的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安排,在当时的世界为美国争得更多的影响和发言权。

三、罗斯福反殖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思想使殖民地由遭受赤裸裸的殖民统治走向独立的一种过渡形式,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于传统殖民势力的排挤,扩大美国的势力范围。因此,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就具体可行性而言,因在国际关系的交往过程中,牵涉到它国殖民地的具体利益,罗斯福并没有采取强硬和坚决的反殖民主义政策和实质性的积极行动,只有反复地、高调地强调反殖民主义主张和进行有限的消极抵制。在东南亚地区的印度支那问题上,罗斯福政府也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援助。

就其政策的影响力而言,美国在插手法国对印度支那地区的事务中,并没有坚定地执行反殖民主义。在同战后初期印度支那局势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看,不管罗斯福政府的立场和政策是否发生变化,都不足以对印度支那局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战后初期印度支那局势的发展也不是罗斯福政府反殖民主义政策的直接后果。

就该思想的立场而言,罗斯福总统最初的反殖民主义立场虽然带有一定程度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主要是基于一种实用主义的考虑;而其“国际托管”设想的提出,根本目的乃是为了借此排挤和打击英法等殖民势力,谋求实现对殖民地的控制,以实现有利于己的各种现实利益。

就该理论的纯粹性而言,理想主义不是罗斯福政府对外政策的主旋律,而只是其追求现实利益的副产品,故而当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时,自然会让位于对现实利益的考虑。罗斯福对英国殖民主义的妥协、同其措辞形成鲜明对比的反对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的低调政策,以及他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立场的转变和随之而来的政策变化,正是其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的体现。

就长远发展利益而言,罗斯福反殖民主义思想是美国日后印度支那政策总体方向的肇始。就罗斯福政府在其反殖民主义思想下的印度支那政策而言,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其决策的错误,而在于这种影响决策思想背后所隐藏的美国对外政策的真实意图——对国际事务主导权和现实利益的片面追求。正是这种片面的追求导致了罗斯福总统在对外关系中受挫,特别是对印度支那问题上并未取得理想中的效益。

罗斯福范文篇6

基础

知识了解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把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观察思考

探究综合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如何?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讨论分析

评价人物罗斯福怎样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实行新政的目的是什么?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除此之外,还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目的是什么?“新政”的效果如何?对你有什么启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导致了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劳动人民因为失业而生活恶化,资本家却为了保持商品价格,宁可销毁商品,不愿救济贫民。这充分反映了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人文素养罗斯福新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恢复了生产力,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尽快的复苏。罗斯福本人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

教学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教学难点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和《国家工业复兴法》中的一些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有何影响?(分层复习)

1.会议:

A、在法国召开的:巴黎和会B、在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会议

2、影响:

A、巴黎和会:1919-1920年,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就是凡尔赛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B、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几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其中的《九国公约》使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如何?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

2、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3、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4、罗斯福怎样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实行新政的目的是什么?

5、“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除此之外,还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目的是什么?

6、“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如何?对你有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繁荣”及其崩溃

1、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如何?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国民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许多工业部门出现高涨局面,工厂的电气化程度大大增强,一批新的电器开始进入家庭。

2、后来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结果?

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激化。于是,在“繁荣”的背后孕育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3、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展示插图,辅助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综合)

A、标志:美国股票价格连续暴跌,影响了金融、农、工、商业等各个部门,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B、.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C、灾难:一是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二是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

4、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A、销毁商品的原因: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

B、暴露的本性:资本家残忍、资本主义制度腐朽。

二、罗斯福新政(演示相关图片等资料,辅助学生讨论分析、评价人物)

1、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他也鼓励美国人民:“Theonlythingwehavetofearisfearitself——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根据这些话,你觉得罗斯福怎样当选为美国总统?

A、形势需要: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产阶级必须寻找出路。

B、个人魅力:知识渊博、口才出众,克服危机的决心大、办法多,身残志坚、不屈不挠、众望所归。

2、罗斯福实行新政的目的是什么?(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3、“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A、中心措施: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调整工业。

B、实际目的: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4、除了调整工业之外,罗斯福还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目的是什么?

A、进行改革的其它方面:银行业、农业、公共工程等

B、目的:通过解决失业救济问题,缓和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从而消除危机。

5、“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如何?对你有什么启示?

A、效果: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罗斯福新政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但它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痼疾。

B、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练习巩固

1、完成第23页“练一练·选择题”:新政的中心措施是(D)

A、兴建公共工程B、整顿银行

C、调整农业政策D、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激化。)

罗斯福范文篇7

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商业贿赂盛行,一些大公司——如铁路公司、面粉商、教材出版商——设法贿赂法律的制定者、解释者和执行者,设法获得政府合同、骗取优惠政策或质量认证,为自己谋取暴利。由此新闻界爆发了一场“揭黑”运动,报纸、杂志、专著以及各类演讲都成了“揭黑”的舞台,新闻从业人员对政治、经济、社会上的各种腐败行为口诛笔伐,人民群众更是义愤填膺,大有要推翻美国政府之势。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及时出手,对这场由新闻记者引起的“揭黑”运动进行了引导,既避免了一场重大的社会危机,也有力地制止了商业贿赂等腐败的蔓延和滋生,促进了美国社会的改良。

戴维·菲利普斯在1906年3月号的《世界主义者》上发表了《参议院的叛国罪》一文,指名道姓地抨击纳尔逊·奥尔德里奇等20多位参议员是大财团的代言人。斯蒂芬斯更是胆大包天,跑到太岁头上动土。他一个人拜访罗斯福总统,质问总统自己在行政中存在不存在贿赂。罗斯福为官廉正、为人坦诚,他直言说:有时为了使法案通过,不得不和一些议员做某种交易,曾为某议员的朋友在政府部门安排职位。斯蒂芬斯一针见血指出:“总统先生,甚至是你本人都能察觉到为了推行你的利民政策,你得在参众院收买选票,以求得到人民选举的那些代表的支持。”斯蒂芬斯对总统的这些话进行了深度报,指责总统是贿赂和腐败,从而引起轩然大波。罗斯福看到报道后怒发冲冠,立即召见斯蒂芬斯,幕僚在一旁帮腔道:“什么文章!简直一派胡言!”“这是诽谤!总统先生,这已经构成了对美国总统的诽谤。”斯蒂芬斯故作惊愕地反唇相讥:“还不至于那么糟吧?阁下是想控诉我诽谤总统,对我进行审讯吗?那阁下能否告诉我,我可以要求总统为人证,证明我所说一切都是基于总统本人所述……”罗斯福气得无话可说,挥舞双臂把他赶出了白宫。

罗斯福从这件事意识到商业贿赂的严重性和揭露腐败方法不当会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提出了打击商业贿赂,铲除腐败的一系列思想。

首先,罗斯福对媒体的监督作用给予充分肯定,他承认国家政治和商业活动中存在贿赂和腐败行为,“迫切需要与这些邪恶进行残酷的斗争,无情地揭露、打击在政治、商业、和社会生活中任何邪恶的行为、任何邪恶之人,不管他是政客还是商人。”“欢迎那些无情的揭露和抨击,不管他们是在台上讲,还是在书中或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我们要对背叛自己职责的政客和那些通过非法或腐败途径获得利益的商人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谴责,不遗余力地把那些有罪恶勾当的人揪出来,给犯罪曝光,查找犯罪线索。”

罗斯福同时意识到一些人利用“莫须有”的罪名肆意攻击商界或政界人士,这种行为引起了民众的公愤,民众的公愤又有力地支持了毫无道德原则的揭黑者。所以,他强调对腐败的揭露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不能捕风捉影,草木皆兵,对腐败的揭露不当,同样会危害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包括被揭发者的利益。他说:“骗子并不比盗贼好,如果他的谎言构成了诽谤,那他就比任何盗贼更加恶毒。”他要求新闻媒体在揭露腐败时一定要事实求是,即使是腐败分子,对他的揭发也要恰如其分,不能夸大事实,否则,揭露腐败的运动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像对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阿里斯蒂德斯的评价一样,如果过分赞美他的正义,人民讨厌听这些;相反,如果对他的不公正过分指责,人民同样会对此厌恶。

世界历史上的历次运动,都不可避免地有“扩大化”的倾向,罗斯福提醒新闻媒体:“在攻击我们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公认的腐败时,如果范围太广泛,把有道德的人也包括进去,那就意味着公众良心的枯萎,使公众要么愤世嫉俗,要么漠不关心。”“那些没有区分好坏意识的傻瓜与能够区分好坏但还是选择干坏事的人的危害几乎是一样的。在公共场合刻薄地说一个公职人员不诚实,并以此作为笑柄,这对一个爱国者和美国好公民来说是最令人恼怒的。”他还形象把反腐败扩大用绘画比喻:“如果把一幅图画都涂抹成黑色,那就没有把恶棍从他们自己人中区别开来的颜色了。这样的绘画只能导致道德上的色盲,它让人民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真正的黑人,也没有真正的白人,所有的人都是灰色的。”“这种公众情绪给恶棍带来的是希望,给诚实的人带来的是绝望。”

为了防止揭露腐败的运动走向极端,罗斯福用英国清教徒作家约翰·班扬1678年发表的《天路历程》中的故事来启示人民:有个拿粪耙的人,他拿着粪耙目不斜视,紧紧盯着眼前的粪土,一位天使赐给他一顶天国的王冠,但他埋头耙粪,无暇抬头观看。班扬用该故事比喻只注重物质享受,忽略了精神修养。罗斯福把揭黑者比喻成“拿粪耙的人”(TheManwiththeMuck-rake),他们只看到污秽的东西,却看不到美好的东西。罗斯福为英语创造的一个新词Muckraker便从此流行开来,指专门揭发社会黑幕的人。他说:“社会的安康需要拿粪耙的人,但是,他们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耙粪,知道抬头看天国送来的王冠,因为这个王冠更值得去追求。他们周围有更美好的东西。如果他们认为世界上尽是污秽,那他们自己也失去了对社会的价值。”“如果认为邪恶的力量比向善的力量强大,那是愚蠢和胆怯的表现;如果忽视了向善的力量,那就更糟糕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人们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在揭露腐败时难免受情绪的影响。罗斯福提醒人们一定要有自控能力,反腐败也要有节制,认为“歇斯底里的耸人听闻是捍卫正义的最卑鄙的武器”。如果煽风点火,骇人听闻的虚假消息,进行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攻击,“它给公众情绪带来的危害比犯罪本身的危害更大。”他强调:“我们要与邪恶势力斗争到底,但这种斗争要在健康意识的引导下进行。”

在腐败盛行的社会,人们往往对对富人财富获得的合法性持怀疑态度。罗斯福一再强调,不要“仇富”,而要仇视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积聚财富的人。罗斯福总统让大家要抓住问题的本质,不要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说:“要看商业行为中巨大财富是如何积聚的,又是如何使用这些财富的。”“我们应该用最明确的方式区别对待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与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罗斯福引用摩西十戒中的第八条戒律“不可偷盗”来阐述在经济活动和打击腐败中要公平,剥削穷人或剥夺别人的经济牟利机会是“偷盗”,非法占有富人的财富照样是“偷盗”。

为了防止商业腐败的发生,罗斯福提出了由政府对公司进行监管的法规,并解释说:“这种监管和控制并不是用狠毒的手段来对待创造财富的人,其明确的目的是:既要对他们公正,也要确保他们对公共利益公正。”同时指出,只有法律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为这些法律还要由公务员去执行,他认为:“在公共服务中,那些负责监管公司的人——不管是立法者还是行政人员——最重要的品德就是廉正。”他要求公务员要德才兼备:“除了廉正之外,我们还需要神智健全。如果一个公务员胆小如鼠、愚昧无知、躁动狂热、异想天开,那他的廉正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为了防止人们对公司产生抵触情绪,他明确指出:“这危险不是来自腐败的公司,而是来自腐败本身或反腐败过程中的腐败。”

罗斯福范文篇8

初看似乎讲述的是事实;继续似乎是小说,读到一半似乎是事实;当读到最后感觉是真理;回味反思后让我茫然。

开始,对现实很乐观、雄心勃勃;后来消极、低迷;往下是憧憬;似乎理解、领悟;最后是怀疑加上心情的凝重。

主要内容:书中主要讲述了,银行家们是如何编制和精心巧妙地设计每一场战争、每一次金融危机、每一次的谋杀总统、每一位经济学家的理论来攫取他们利润最大化的。其本质是每一次的战争、危机、总统不是自然规律,不是个人意志的决定,而是全世界中最富有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及其人的巧妙设计,而在这其中每个人包括经济学家:凯恩斯等的名流,每一位总统及政客都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棋子,工具。

摘自《货币战争》的几句经典语录:

1.如果说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延续,那么政治斗争利益冲突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较量。

2.在一个商品社会里,没有人会对金钱具有“免疫力”。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3.纯粹的私人友谊是不够的-----罗斯福

4.细节和操作层面完全透明化、科学化,几近无懈可击,而真正的阴谋在政策层面

5.凯恩斯摇旗呐喊、银行家推波助澜、罗斯福瞒天过海

6.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将成为国家的命运。

7.萨缪尔森认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一本写的很糟、组织混乱、充满混淆的书,之所以流行,是因为银行家门喜欢。

当然里面还有太多的经典,仅记录下这么几句。

思考:

财富的乘数效应,同时让我看到权利的乘数效应和衍生延续:罗斯福除了拥有富有的财富外还与9位当过总统的人沾亲。而且每一位总统的背后都是财团和权力的支持。

罗斯福范文篇9

重视探讨使用原子弹的原因,形成了三派:正统主义派、现实主义派、修正主义派。本

文论述了美国史学家的观点,并分析了使用原子弹决定的形成情况。

关键词:原子弹;原因;美国;史学界;论争

分类号:K71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0-5218(1999)-02-0114-0120

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国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投放了一颗原子弹,杀死7

万生灵。8月9日在长崎投放的另一颗原子弹,杀死35000人。由此美国成为在战争中

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使用原子弹的国家。关于美国为什么使用原子弹的问题,长期以

来是美国史学界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到1970年,在美国形成了3个主要派别:正统主

义派,现实主义派,修正主义派。直到现在,许多历史学家依然对这一课题感兴趣。本

文将考察这3个学派的观点,探讨美国对日投放原子弹决定形成的过程,解释投放原子

弹的主要原因。

正统派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总统杜鲁门在回忆录《决定的年代》和陆军部长史汀生

在“使用原子弹的决定”一文中对投放原子弹的解释。“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以最小的代

价和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1由此,正统派认为,投放原子弹无需派遣大量士兵进入

日本本土,既可以加速结束战争,又可以大大减轻美军的伤亡。该派的代表人物是哈佛

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山姆尔。伊利奥特。莫利森(SamuelEliotMorison)和一些政府官

员,如前任国务院经济顾问赫伯特。费斯(HerbertFeis)。莫利森抨击现实派认为

“日本已经接近战败,不用原子弹战争也将在1945年底结束”的观点。他认为没有原子

弹,日本的投降将会拖后很久。因为当时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决定将战

争坚持到底。因此,“鉴于日本拒绝投降的态度,投放原子弹成了关键的一步”2.费斯

虽认为没有原子弹,没有苏联同日本宣战,战争也肯定在1945年底以前结束。但他认为,

原子弹对结束战争虽不是必要的,但它的使用也是无可非议的。“使用原子弹摧毁日本

的军事、人性、政治的理由都是可以被接受的。”3他说,美国的决策者相信投放原子

弹“有可能挽救一万士兵的生命”,“所以主要的理由是军事方面的,没有更好的理由

来阻止使用原子弹而使用别的武器。”4

现实派的主要观点是:投放原子弹是不必要的,因此是非人道和不明智的。代表人

物汉森。鲍尔德维(HansonBaldwin)认为:“我们犯有双重罪。我们于日本已经在进

行结束战争的谈判但没有最后结果的时候投放了原子弹。我们要求无条件投降,然后投

放原子弹和接受有条件投降。这种顺序是很明显的:如果波茨坦公告答应日本保留天皇,

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也将投降。”“因此,我们使用原子弹,被烙上了野兽的烙印。”

5

像现实派一样,修正派也认为原子弹是不必要的,因而使用它是非人道的和不明智

的。但他们比现实派进一步,指出:决策者有关使用原子弹的主要目的是对付苏联。这

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戈。艾尔坡罗维兹(GarAlperovitz)。在他的名著《原子弹外交—

—广岛和波茨坦:使用原子弹和美苏抗衡》6中,直接挑战费斯的观点,在美国引发了

一场更为广泛的学术争论。戈。艾尔坡罗维兹认为,美国使用原子弹的原因是政治的,

而不是军事的;投放原子弹主要是为了吓唬苏联,而不是为了击败日本。其理由有以下

几点:(1)罗斯福去世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已发生根本改变。杜鲁门很快抛弃了他前

任的调和方针,而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来迫使苏联默认美国的东方和中欧计划。(2)

杜鲁门的策略是“延迟摊牌”。直到在新墨西哥原子弹试制成功后,决定在日本使用,

向苏联摊牌。(3)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后,杜鲁门和国务卿伯尔纳立即

用核外交政策,迫使苏联削弱对欧洲的影响。(4)杜鲁门政府的政策导致了冷战。

艾尔坡罗维兹的书在美国史学界引起了比过去更大的关注。其原因有:(1)艾尔

坡罗维兹挖掘出了更新、更详尽的资料,受到人们的重视;(2)当时美国的越南政策

在国内引起不安;(3)美国史学界正兴起对冷战起源的研究。艾尔坡罗维兹对以前学

派观点的修正激起了一大批学者的反对。冷战初期左派史学家加伯雷尔。卡尔考(GabrielKolko),

认为使用原子弹既不是引起美苏不和谐的原因也不是个道德问题。7另一位史学家托马

斯。哈蒙得(ThomasT.Hammond)宣称:“作者(艾尔坡罗维兹)的主要贡献是引起我

们重视一个问题:1945年伯尔纳、史汀生、杜鲁门希望以拥有原子弹来增加与苏联谈判

的砝码。但是,夸大原子弹对美国政策的影响已经误导了不明真相的读者相信:1945年

原子弹政策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8并认为作者“频繁引用断章取义的资料并

不能支持他的观点。”9最尖锐的批评来自罗伯特。詹姆士。麦道克斯(RobertJamesMaddox),

他在仔细校对了艾尔坡罗维兹书的脚注后发现,有许多注释是艾尔坡罗维兹自己创造的,

他认为“这样的学术著作是经不起推敲的、是不严谨的”10.总之,修正派史学家认为,

美国的决策者们在使用原子弹争夺世界权力的斗争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到7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开放了一些关键的资料,又有一些学者对艾尔坡罗维兹的

观点提出了疑义。莱斯尔。罗斯(LisleA.Rose)和马丁。雪维(MartinJ.Sherwin)

是反对艾尔坡罗维兹观点的代表人物。罗斯反对艾尔坡罗维兹为杜鲁门政府辩护,尽管

罗斯依然承认杜鲁门政府是企图利用战后核武器的垄断,取得对苏外交的胜利,他指责

广岛和长崎的毁灭性破坏是“卑鄙的行为”。11马丁。雪维虽认为艾尔坡罗维兹的观点

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但在《一个世界的毁灭》一书中,雪维强调,正确理解美国的核政

策需要考察罗斯福和杜鲁门的行动。他认为使用原子弹的主要动机是尽快结束战争。他

也同意艾尔坡罗维兹关于美国决策层把原子弹作为一种政治武器来提高自己的外交地位

的观点,但他认为这一政治目的次于结束战争的军事目的。12

到1995年,戈。艾尔坡罗维兹就相同课题又写了《使用原子弹的决定和一个美国神

话的构筑》一书。基于他原来的观点,他进一步阐述日本已经接近投降,日本已受到苏

联准备宣战的威胁,美国的军事将领艾森豪威尔等认为并没有必要使用原子弹;杜鲁门

的大多数高级阁员敦促,明确日本天皇的地位将加速日本的投降。但杜鲁门执意听取国

务卿伯尔纳的观点,确信原子弹是对付苏联的一个重要的外交工具。

显然,50多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学术争论表明,为什么使用原子弹依然是历史学家

的重要研究课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作出这一决定?为弄清这一问题,有必要考

察这一决定形成的过程。

美国的核武器政策开始于罗斯福执政时期。1938年原子核的分裂在德国试验成功,

罗斯福接受爱因斯坦的建议密切关注德国原子弹试制的情况。罗斯福惟恐在原子弹的试

制方面德国走在美国前面。很明显,谁首先试制成功原子弹,谁就有利于控制战争的结

局。因此,1941年10月,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两个月,罗斯福批准了曼哈顿工程研究

项目,开始试制原子弹。罗斯福明白,原子弹在战争和外交中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加速

结束战争的步伐,增强美国的实力,影响战后的世界格局。在罗斯福的领导下,曼哈顿

工程进展顺利。为了在关键时刻使用原子弹,罗斯福坚持保守美国正在试制原子弹的秘

密。“这个秘密武器不仅针对我们迫在眉睫的敌人德国,而且针对我们潜在的敌人俄国。”

13鉴于40年代早期的世界形势,罗斯福觉得同盟国之间的联合是建立在互相需要而不是

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虽然罗斯福准备支持苏联抵御轴心国的侵略,希望与苏联结成比较

永久的联盟;但是,他已估计到战后世界并非易于控制。换句话说,苏联不会轻易同意

美国设计的战后世界格局的方案。因此,罗斯福与丘吉尔1944年9月在海德公园达成共

识:核武器只是英美的秘密,在战争结束前不与苏联或其他国家分享这一秘密。14

到1945年春,欧洲战场的局势已经非常清楚。5月9日,德国投降。7月16日,原

子弹在美国试验基地才爆炸成功。因此,原子弹还来不及在德国投降前试制成功并用在

对德战争上。那么美国何时使用原子弹?罗斯福还没来得及作出决定就去世了。因此,

决定美国何时、何地使用原子弹的任务就落到了杜鲁门的肩上。

1945年4月12日杜鲁门继任总统时,他还不清楚曼哈顿工程,只是朦朦胧胧意识到

曼哈顿工程的存在。但他并不知道曼哈顿工程是试制原子弹的工程,直到1945年4月25

日陆军部长史汀生给了他一份美国二战期间耗资最大、最绝密的工程报告后,他才清楚

了解美国正在试制杀伤力极强的原子弹。从此,他和他的顾问们,决定继承罗斯福的有

关政策,在二战结束前对日投放原子弹,在此之前决不告知苏联。因此,从某种意义上

说,“杜鲁门作出对日使用原子弹的决定始于1945年4月25日”15.从此,美国高层领

导人中出现了使用原子弹问题的争论。史汀生敦促杜鲁门成立一个委员会,“成为总统

决定使用新式武器(原子弹)的顾问团”16.到5月3日,这个“临时委员会”成立。

175天以后,德国投降。

德国投降引发了美国前线官员对日本投降的思索。海军部长詹姆士。福雷斯特尔

(JamesV.Forrestal)询问,“我们希望在什么程度上击败日本?”18顾问们认为应当

使用新式武器来结束战争,而部分科学家不愿意让自己的发明成为毁灭人类的武器。在

5月31日和6月1日,美国上层的争论集中在是否事先警告的情况下,对日使用原子弹。

杜鲁门得知这一争论时,不加任何评论。关于俄国的问题,用史汀生的话说,临时委员

会已经同意:“对俄国或其他国家保密我们的工作(试制原子弹),直到第一颗原子弹

在日本爆炸为止。”19杜鲁门表示,他将拖延波茨坦会议,“直到7月15日,目的在于

给我们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原子弹的试制。20

7月4日,史汀生第二次与杜鲁门商谈,史汀生建议总统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向苏联

暗示美国拥有“超级武器”。在新墨西哥沙漠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第2天即7月17日,

杜鲁门立即赶到波茨坦,与丘吉尔和斯大林秘密会谈。在会上,杜鲁门向斯大林暗示和

眩耀,美国有了原子弹。斯大林装着若无其事;会后,他指示苏联加紧研究原子弹,以

打破美国的核讹诈。7月20日,史汀生向总统宣读有关修改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备忘

录,把“无条件投降”改为“直到日本停止抵抗”。当两颗原子弹准备完毕,7月24日,

杜鲁门下令,如果日本不接受波茨坦公告,将向日本投放原子弹。他“命令美国空军只

要天气允许,8月3日后投放原子弹。”21

事实上,美国决定使用原子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学术界正统派和修正派的观

点要比现实派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分析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扮演事后诸葛亮的角色。

我们不能过分地强调道义的因素,因为敌人是不讲道义的。正如杜鲁门所说:“在战争

中,日本的残酷和野蛮已达到了我所不能相信的地步,既然他们是野兽,我们应该用同

样的方法来对付他们。”22当日本侵入中国、偷袭珍珠港时,他们有没有考虑自己是否

道德?战争期间,在非常时期,人们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23史汀生认为:“我们当然明白我们对这种杀伤力极强的武器

所带来的后果所付的责任;罗斯福曾多次与我谈过有关原子弹的杀伤力。但我们是在战

争中,我们必须这么做。因此,我们的共同目的是对付战争因而制造和使用原子弹。”

24何况,日本并不愿意无条件投降。在收到《波茨坦公告》后,日本外相希望用沉默来

代替官方的声明。但日本首相无可奈何地在7月28日表示:“日本内阁认为‘波茨坦宣

言’仅仅是‘开罗宣言’的翻版,不值得政府注意。另外,日本飞机产量的增加,将给

日本的胜利重新带来希望。”25显然,基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日本军队在绝望之前是

不会投降的。由此,正统派的观点是可以接受的。

修正派观点的理由比较充足。我们可以从追溯美苏关系的历史,来理解其观点。在

二次大战期间,美国非常重视日益增长的苏联势力。在轴心国的共同威胁下,美苏建立

了战时有限度的合作,并达成了战后适度合作的共识。但是,苏联政府坚持维护自己决

定力量、安全、秘密和独立的权利,在没有涉及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在联合行动中,承

担有限的义务。雅尔塔会议标志着美苏理解与合作的前景达到了顶点。在雅尔塔,罗斯

福用牺牲中国来获取斯大林的承诺,苏军在德国投降后2至3个月出兵加入太平洋战争,

条件是要事先签订确认这些利益的中苏协定。26在雅尔塔的时候,美国指望苏联进攻满

洲,阻止日军撤回本土抵御美军的攻击。但到了4月,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美军修正

了他们对战争形势的分析:日军已失去制海能力,不存在撤回部队威胁美军的问题。所

以,美国无须利用苏联结束战争。275月,国务院问史汀生,苏联尽早进入战争是否必

要的,它将决定美国是否要遵守雅尔塔协定的远东部分条款。史汀生认为,苏联进入战

争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理由,以他们自己的时间表行动,他们根本不考虑美国的行动。雅

尔塔的让步在很大程度上受苏联军事力量的影响,苏联的援助是有用的,但不是必须的。

如果美军进入日本,苏军的参战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将挽救许多美军士兵的生命。但是,

如果使用原子弹,美军就无须进入日本,苏联的援助将是微不足道的。28结果,他建议

等原子弹试制成功后再考虑苏联事务。在7月中旬的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依然准备对

日宣战。另外,斯大林明确表示,苏联希望占领部分战败日本的领土,可能是北海道。

但是在波茨坦会议上,杜鲁门获悉美国原子弹已试制成功,苏联的参战变得没有必要了。

杜鲁门决定在苏联红军产生影响之前使用原子弹结束战争,这将避免与苏联分占日本,

增强美国与苏联谈判战后划分势力范围的砝码。

美国使用原子弹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美国人民雪耻的心理。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

军基地珍珠港和太平洋其他地区,引起了美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

这场战争基本上不同于反德、反意的战争——它是一场报复战争。”29美国人把他们的

太平洋敌人看成是背信弃义和野蛮的疯子。战争期间的广告和宣传都把日本描述成非人

的猴子、丑恶的啮齿动物、分泌毒液的昆虫。30原子弹在广岛爆炸以后,杜鲁门在华盛

顿向公众解释道:“我们已经使用原子弹反击那些偷袭我们珍珠港的敌人,反击那些违

背国际公约的敌人。”31两天以后,杜鲁门又说,“当你不得不对付一只野兽时,你不

得不像一只野兽一样对付它。这是最遗憾的,但是真实的。”32在美国,大多数人对原

子弹在日本爆炸欢欣鼓舞。许多人甚至遗憾,为什么只有两颗原子弹用于摧毁日本。在

1945年夏末秋初的民意测验中,大多数(约85%)的美国人对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表示认

可。在9月份的民意测验中,只有4%的美国人认为不应该使用原子弹,27%的人认为应

该在日本的无人地区投放,43%的人赞成用一颗原子弹就可以了,另外24%认为应该

“扫平日本”。在10月份的民意测验中,所提的问题略微不同,但赞成投放原子弹的人

更多。23%的人认为,在日本有机会投降之前,应该投放更多的原子弹。33美国人认为

自己是世界强国,世界强国居然遭到小日本的偷袭,这种为珍珠港报仇的情绪是显而易

见的。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美国有一种独占日本的强烈愿望,有一种企图把日本变成美国

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基地的愿望。与其他任何敌手相比较,美国在太平洋利益的安

全,依赖于制海权;而制海权又依赖于水和煤的供应基地和海军基地。为了提供这样的

保障,有两件事必不可少:港口和基地,必要的补给站和机械设施。在亚洲国家中,只

有两个国家符合美国的这种要求,即中国和日本。但当时中国还不是美国的敌手,而日

本却已经是了。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把日本看成是一个好邻居,一个亚洲民主议会政府最好的希

望。随着日本侵入中国东北地区,即满洲,美日关系开始恶化。从那时起,美国逐渐增

长对日本侵略扩张的怀疑和敌视。日本20世纪扩张,根植于“贫穷和傲慢”。34

因此,毫不奇怪,日本寻求一种典型的西方帝国主义的方式,向外侵略扩张,刺激

经济的繁荣。然而,日本的扩张影响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例如,中国长期被美国

看成是美国潜在的经济基地。虽然美国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时间不长,在30年代,美国与

中国的贸易只占美国全部对外贸易的4%,但美国商人和公众认为,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

是一个巨

大的潜在市场。在现代交通条件下,美国人通过菲律宾、关岛、中途岛、夏威夷等

越来越接近日本。从马尼拉到旧金山只有从马尼拉到长崎的3倍;从关岛到美国只有从

关岛到日本的2.5倍。从火奴鲁鲁到旧金山只有2089海里,到日本的横滨是3445海里。

这些地方都已是美国的重要基地。从19世纪末以后,美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这使

美国在亚太地区获得了更多利益。随着日本的发展,美国不得不考虑如何来保护自己的

太平洋的利益。因此,早在1900年后,美国海军已经秘密制订攻击日本的战略。35因此

在二战期间,美国决定投放原子弹摧毁日本是合乎自己的一贯政策的。美国领导人绝对

相信“原子弹可以使美国以美国的方式结束战争”36.美国希望独占日本,不愿与苏联

分占日本。使用原子弹将震惊日本政府,迫使其迅速投降,然后占领日本。战后,美国

果然如愿以偿。日本完全由美国控制,暂时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一个基地,增强了美

国对抗苏联的势力。美国实现了“美国第一”的梦想。

最后,如果美国不使用原子弹,美国的政治家们将无法向人民交代试制原子弹所耗

费的巨额资金。曼哈顿工程建立了庞大的工业设施来进行核分裂的试验,聚集了大批尖

端科技人才,花费了比任何工程都多的人力、物力。在1944年原子弹试制的高潮时期,

曼哈顿工程雇佣人数达12.9万人。37美国耗巨资试制原子弹,以40年代的水平为价值20

亿美元,以90年代的水平价值近50亿美元。负责曼哈顿工程的少将莱斯利。格罗夫斯

(LeslieGroves)以及这项工程的其他负责人都论证,所花的钱不应该被浪费。在1945

年春,美国加速了核分裂物质的生产,因为格罗夫斯害怕战争将在原子弹试制成功前结

束。38

综上所述,美国决定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至少有5个方面的原因:尽快结束战争,减

少美军伤亡;胁迫苏联;为珍珠港雪耻;摧毁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基地;

不浪费已花费的人力财力。毕竟,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事件之

一,弄清楚为什么投放原子弹的问题,有助于剖析美国的对外政策。

注释

124亨利。史汀生:《使用原子弹的决定》《Harper''''s杂志》第197卷,1947年2

月,第97-107、98页。

225山姆尔。伊利奥顿。莫利森:“日本为什么投降”(SamuelEliotMorison,

“WhyJapanSurrendered”),《大西洋月刊》1960年第10期,第47、44页。

3,4赫伯特。费斯:《征服日本——原子弹和太平洋战争的结束》新泽西,1961

年,第185、186页。

5汉森引自巴顿。伯斯坦主编:《原子弹》,波斯顿,1976年,第35页。

6戈。艾尔坡罗维兹:《原子弹外交——广岛和波茨坦:使用原子弹和美苏抗衡,

纽约,1956年。

7加伯雷尔。卡尔考:《战争政策:美国的外交政策,1943-1945》纽约,1968年

版。

8,9托马斯。哈蒙得:“再谈核外交”《轨迹》1976年冬,第1427、1428页。

10罗伯特。詹姆士。麦道克斯:“核外交:对创造性著作的研究”(RobertJamesMaddox,

“AtomicDiplomacy:AStudyinCreative

Writing“),《美国史》,纽约,1973年第3期,第934页。

11莱斯尔。罗斯:《可疑的胜利:美国与二次大战的结束》俄亥俄,1973年版。

12马丁。雪维:《一个世界的毁灭》纽约,1975年版。

13莱斯列。格鲁夫斯:《现在我们知道:曼哈顿工程的故事》纽约,1962年版,第

141页。

14里查德。黑乌莱特、奥斯卡。安德森:《美国核能史》第一册,“新世界,1939-1946”

宾夕法尼亚大学,1962年版,第326-327页。

15莱斯尔。罗斯:《可疑的胜利》,第146页。

16,21,36杜鲁门:《回忆录》,第104-105、420、87页。

17亨利。史汀生:《史汀生日记1909-1945》,5月2、3日,俄亥俄,1945年版。

18华特。密力斯主编:《福雷斯特尔日记》纽约,1951年版,第52页。

19,20史汀生:《史汀生日记1909-1945》,1945年,6月6日。

22杜鲁门于1945年8月9日的公开声明:《总统的公开声明:杜鲁门1945》,华盛

顿D.C.1961年版,第197页。

23《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80页。

26美国海军部:《外交史》,雅尔塔分册,华盛顿,1961年版,第369-379页。

27美国海军部:《苏联进入反日本的太平洋战争:军事计划1941-1945》,华盛顿,

1955年版,第43页。

28史汀生:《史汀生日记1909-1945》,1945年5月15日。

29,37,38菲利浦。诺别尔主编:《评判——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纽约,1995

年,第130、27、29页。

30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画报月刊》1945年3月。

31,32杜鲁门1945年8月9日广播讲话,《总统报告:杜鲁门1945》,华盛顿,1961

年,第212、131页。

33乔治。盖洛普主编:《盖洛普民意测验》纽约,1972年版,第1册,第531-532

页。

34赫伯特。费斯:《珍珠港之路》普林斯顿大学,1950年版,第1页。

罗斯福范文篇10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鹿和狼的故事》教案

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鹿”和“狼”

1、谁能说说你对狼的认识?你对鹿的了解呢?(鹿:温柔善良,让人喜欢。狼:凶恶狡猾,让人憎恨,如《会摇尾巴的狼》、《狼和羊》。

2、板书《鹿和狼的故事》,看了题目后你想说些什么?

温柔善良的鹿和狡猾凶恶的狼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做什么?(读书)

二、学生读课文。

1、自己将全文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2、你想读哪一自然段就读哪一自然段。

三、课文中哪一部分给你印象最深你就读哪一部分,边读边想你为什么选择这一部分。

四、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说一说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部分。

1、罗斯福总统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消灭狼,目的是为了保护鹿,让鹿繁殖得更多一些。

2、经过25年的猎捕,鹿没有了天敌。

3、鹿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4、鹿吃光了森林中的植被。

5、鹿病死了无数只,还有一些饥饿而死。

五、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选择大家找出课文中的不同观念,用自己的观念及想法进行一次辩论赛。

正方罗斯福是对的,他杀狼是为了保护鹿。

反方罗斯福是错的,他违犯自然界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