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结尾十篇

时间:2023-03-28 20:07:52

记叙文结尾

记叙文结尾篇1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一、巧设误会法

巧设误会法是指在作文时,有意设计误会,先蓄势,让“误会”随事态的发展而发展,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走,随着作者情绪的波动而波动,等蓄势已满,当读者替主人公或惋惜、或担心、或遗憾、或气愤时,作者笔锋一转,在结尾处点明这不过是一场误会。如此设计,会让读者产生意外感,让读者在吃惊之余,情绪随主人公的结局或悲或喜。如小小说《排队》一文,写的是一位男青年排在等待上厕所的女队后面,引起女同胞的谴责,可快到厕所跟前时,这位男青年却离开队伍,到厕所墙角扶起席地而坐的老妇人,让老妇人站在队伍前面,他的这一行为让人心中纳闷。文章结尾作了交代,原来,这位老妇人是男青年的母亲,因身体不好到镇上看病,途中要上厕所,儿子为母亲排队。等误会解除,读者会长吁一口气,并钦佩这位“孝子”的孝心。这种事先设计好的“误会”,在文章结尾处才道出真相的结构方式,能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思。

二、呼应开头法

呼应开头法,顾名思义就是结尾时,与文章的开头作照应,写出既与开头相照应,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写法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可使文章中心明确,结构严谨。如张金刚的《母亲的转变,全是爱》一文,这样开头:“突然发现,母亲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转变了,变得让我很吃惊,也很欣慰。”中间列举了许多母亲生活理念和习惯转变的具体事例。结尾写到:“听后,不由一阵心酸:我那可亲可敬的母亲呀,原来您的转变,不是为了自己,全是为了儿子,满满的全是爱啊!”这样的结尾,呼应开头,点出了母亲生活理念和习惯转变的原因“全是为了儿子,满满的全是爱啊”,从而使全文浑然一体,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含蓄收束法

含蓄收束法,就是把要说的话,要表达的真情隐藏起来,而运用一些特殊的文字,让读者去揣摩诸如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蕴涵的哲理、人物的情感等。含蓄收束法常采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和留白的艺术手法,给读者留有回味的余地,让读者浮想联翩,同时,文章感情的抒发自然也会更有韵味,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如张新华的《父亲在路上》一文的结尾:“有一次,父亲骑车到城东,去寻找一条他走过无数次的路。到了那儿后,父亲发现那条柏油路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大的工业园,新修的一条水泥路已经不在原来的线上了。父亲回来后,一副黯然神伤的样子,口里不住地念叨:‘那条路没有了,那条路没有了……’仿佛在念叨一位逝去的老友。”这是作者在借父亲之口,表达对在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原有的土地、马路、自然风光都遭到破坏的悲凉之情,这样的结尾能留给读者很多揣摩的空间,含蓄地点出了主题。

四、抒情激励法

有些文章的结尾既不是总结中心,也不是启发联想,而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爱与憎的情感。这种结尾方法为抒情激励法。这类结尾方法,或者发出号召,倡导人们向着作者所指的方向前进;或者发出感叹,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情感。如海如的《生如烟花》一文,写的是作者经过一次大病折磨之后,对人生的看法。在文章最后作者这样写道:“生命很脆弱也很短暂,但是,生命同样可以精彩,我们来过、爱过、努力过、奉献过、幸福过,即使有一天真的离去,我也可以微笑着说,这是一场圆满的谢幕,我的人生,曾经如烟花般璀璨绽放!”这样的结尾,是对人生发出的感叹,能激励人们珍爱生命,珍惜时间,珍惜生活。

五、卒章显志法

记叙文结尾篇2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文章,强调以情动人。这类文章的开头,本身就是记人叙事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承担着激发阅读兴趣、打动读者、吸引读者的作用,从而让读者在接下去的阅读中去感受文章后面的记人叙事内容。所以,写作记叙文,一定要按照切题、新颖、简洁的要求,设计出精彩的开头,紧紧吸引读者的眼球,扣住读者的心弦。具体来说,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锁定靶心,开门见山

例1 怪人!老爸在我眼中绝对是怪人。你看,一张脸面无表情,如一座冰山,千年不变:听到我的喜报,依旧无动于衷;看到我的奖状,依旧面无表情。

――《怪人老爸》

例2 孩子,看到你耷拉着的脑袋、沮丧的表情,妈妈知道:你这次月考又没考好!不过妈妈不会批评你,妈妈最想对你说一句:没关系。

――《最想说声“没关系”》

这样开头,不绕圈子,不卖关子,直接瞄准文章标题,在开门见山的点题中亮出自己的观点,锁定描述的对象,明了所叙之事,给人直截了当、轻松畅快的感觉,能防止离题写作的情况发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作的文章,如果在结尾处再次点题,可以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二、悬疑设问,引发思考

例3 张嫂推开房门,那个生日蛋糕和一大束康乃馨顿时跃入了她的眼帘。她惊住了,今天谁生日?自己怎么不知道啊!

――《送他人一束花》

例4 咦!伤疤代表我的心?亲爱的你,一定很奇怪吧。那就听我慢慢道来――

伤疤是我右脚接近中趾处的一块圆圆的疤,大小形状和现在的一元硬币相似。伤疤中有我童年时最渴望的心愿,所以,我称它为“心愿符”。

――《伤疤代表我的心》

例3以文中人物心中的疑问勾起读者心中的疑问,例4由一种反常的说法“伤疤代表我的心”有意挑起读者求问。诸如此类,或者直接抛出问题,或以文中人物疑问带动,或从巨大反差落笔,或让激烈矛盾先行,都能激发读者心中的疑问,引导他们读下去寻找答案。

三、因果倒叙,勾人探寻

例5 “不!”

这个简短而有力的声音常常在我的耳畔回响,一个高大而沧桑的身影随即浮现在脑海中,让我感慨万千……

――《我听到了说“不”的声音》

例6 同窗三载,一路同行,一起成长,可是做梦也没想到,我与他竟然为了一本复习资料,闹翻了天,形同陌路。

又是放学的时刻,以往的说笑已经不在耳边响起,只有我孤身一人徘徊在路边。一回想起刚才发生的瞬间,我便气愤不已……

――《朋友?朋友!》

上述两例将文章的结局或是其中的关键情节安排在作文开头部分,一下子把读者引进了特定情境中,也有助于形成悬念,吸引读者。至于文章的主体部分,就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作,保证前后衔接,重点突出。

四、写景烘托,情寓景中

例7 暖风习习,夕阳挂在地平线上,闪射着温柔的橘红色的光。炊烟袅袅,徐徐轻舞,小草和女孩坐在山头上,欣赏着这人间美景,女孩的眉间隐藏着渴望与无奈。

――《有这样一个女孩》

例8?摇 夜已深,没有了人们谈笑的喧哗,举头望空,也不见一颗闪星。这样寂寥的夜晚,我想起了你,外公。

――《感受你的慈爱》

例7如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明丽的画面中流荡着一丝淡淡的忧郁;例8渲染了一种静谧、凄清的氛围。也就是说,在描写人物活动处的景物中寄托感彩,就为后面的叙事抒情定下感情基调,也迅速地把读者带到特定情境之中。

五、先声夺人,个性鲜明

例9?摇 “喂,你好。”

“啊哈哈,大专家,太感谢您的帮助了。”电话那头传来谄媚的声音,“托您的福,我的产品现在大卖呢!”

“呵呵,小意思,能帮上您的忙是我的荣幸啊。”我虚伪地应和着,心中却是一股莫名的恶心汹涌而上。

――《2050年的一天》

例10?摇 “哇――”刚踏进宿舍楼门内,一阵惊天动地的哭声就传入我的耳内。我连忙飞奔进207寝室,看着哭得正厉害的欣欣:“怎么啦?”“还能怎么呢?考试挂了!”

――《俺们俩》

“言为心声”,这些先于容貌、行动等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语言,让人物一下子很鲜活地立了起来。需要说明的是,用人物语言开头,要注意选用恰当场景、恰当时段的个性化语言。

六、妙言感悟,奇句当头

例11 成长是一次美丽的旅行,每一个站点上都可能出现错误。只要我们用力承担责任,就能让成长专列顺利抵达绚烂的终点。

――《成长的专列》

例12 历史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朵朵浪花。有的浪花来去匆匆,倏而远逝;有的浪花奋勇击打两岸,激起万丈惊澜,留下澎湃之声流传万代。而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我把这千古澎湃细细聆听。

――《懂你》

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用比较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比如排比句、比喻句、对比句、引用句等),并放置在开头,可谓文采飞扬,妙语如珠,能“粘”读者的视线。

除以上方法之外,记叙文比较好的开头方法还有欲扬先抑、直抒胸臆、引用佳句、交代背景等。我们不妨多多尝试,在比较中提高快速、高效开头的本领。

打造“豹尾”

结尾是记叙文的最后一道“工序”,在记叙文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记叙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能否一直树立在读者面前,所记叙的事情能否一直扣动读者的心弦,所表达的感情能否直掀读者感情的波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的结尾是否出色。好的结尾应该自然、简洁、有力,画龙点睛、余味无穷,读者也就愿意驻足回头品味你的作文。

具体说来,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打造出“豹尾”:

一、哲理式结尾:妙在主旨鲜明

文章所叙之事蕴含着怎样的道理?你对此有着怎样的哲思?善于写作的人,一定会在动笔之前做到心中有数。结尾处不妨用精警的语句亮出你的哲思,可以收到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例1 在别人犯下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时,如果可以,请敞开你的胸怀,那么于人于己或许都是一种幸福!

――《无法送出去的热牛奶》

例2 后来,我的脚在物理疗法下恢复了知觉。但是,伤口愈合后形成的疤,却一直伴随着我成长。每逢看到它,儿时那难忘的一幕就又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知道,伤疤也是成长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伤疤代表我的心》

例1记叙了父亲因为儿子犯下盗窃罪后不愿原谅儿子,最后痛失儿子的经历,结尾警句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例2记叙少时因为无知导致留下伤疤,最后作者点出“伤疤也是成长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点出了心中感悟,增加了主题含量,颇为精警。

二、抒情式结尾:妙在动情感人

记人叙事时,感情大都渗透其中,表现为“暗流”。一次次的暗流蓄势和汇集到一定程度、一定时候,可以变成滔天的大浪――很多记叙文的作者,写到结尾处忍不住发出呼唤,或高声赞美,或进行质问,都会以情来叩击读者的心扉,以情来启迪读者的思索。

例3 小雨依旧下着,映山红依旧开着,我也依旧站着,哥,你可知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滋味?哥,回来吧!南方是迷人的,可这儿有你的家,还有非常想念你的妹。哥,回来吧!回来吧!

――《那一丛淡淡的映山红》

例4 酸涩的泪水,在我脸上流着,也在我的心里淌着:爸爸、妈妈,你们这样对待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给你们做了几十年长工的老人――你们的爸爸,你们良心何在?!

――《泪,淌在我心里》

例3大胆而直白的声声呼唤,表达了对到南方打工的哥哥的深切思念,令人动容;例4含泪反问,是非分明,情动心中。读过这样的结尾,读者的心中一定会很震动。

三、叙述式结尾:妙在结构严谨

很多记叙文在结尾处把笔墨用在交代事情的结局上,但是不忘照应标题或开头,因此形成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结构美。

例5 三年的初中生活,许多美好的回忆,最难以忘怀的是边老师的身影。打开如水的时光之闸,三年,边老师身影依然清晰如初……

――《他的身影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开头)

现在,他的身影还在奔波着吧,在考场外,他正殷切地等着我们吧。然后,他凝望着我们的身影,把自己的身影交给下一届,交给滔滔不绝的课堂,交给谆谆教导的家访,交给感人肺腑的班会……

可是,我依然要说,他的身影,我永远不能忘怀。

――《他的身影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结尾)

上述例子,首尾都着力表现边老师的身影“我不能忘怀”,不仅首尾呼应,而且非常切题。文章的结构显得非常完整、严密。

四、写景式结尾:妙在意蕴深远

一些同学喜欢在记叙文的结尾处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手法描写景物,将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使得文章的结尾具有诗情画意,变得意味深长。

例6 天色已经暗下来了,蜷缩在货架后的猫已经走了。我走出了小卖部,一轮明月在莲花般的云朵里散步,月色如水般微凉,湿漉漉地滑过脸庞,我的心也逐渐温暖。

――《考试之后》

例7?摇 “好!”我笑着挽起爸爸妈妈的手,一蹦一跳地走向家的方向。

路的转折处,幽黄的灯光下投下三个长长的身影……

――《忘不了孤独的甜蜜》

例6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心情的好转,例7衬托了“我”参悟父母之爱后全家的理解与和谐,景物描写使得全文浸润在诗情之中,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

五、拓展式结尾:妙在升华主题

立足于记人叙事,结尾处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生发议论,文章的主题可以因此得到升华,文章的思想性也更强。

例8 蝴蝶诡异地频频扇动着翅膀,仿佛失衡般地飞走了,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

是的,断翅的蝴蝶飞走了。健全的我,又有什么理由因为一时的失意,止步不前呢?

――《断翅的蝴蝶》

例9 客车奔驰在黄土高原上,窗外的景色依旧是那样单调――望不到边的黄色。我在想,在这黄土高原上,还有多少与我年龄相仿的女孩,对于她们,我们能再做些什么……

记叙文结尾篇3

记叙文写作起于小学,初中仍是习作训练重心,但记叙文写作能力如愿以偿者少,差强人意,更有相去甚远者。写作成了很多学生内心的紧箍咒——谈“写作”色变,一脸恐惧与无措。

一、初中生记叙文常见病症列举

国内写作教学流派甚多,研究成果斐然,但“写作”因其“复杂性”,诸多研究成果到了一般语文教师手头,好像水土不服,所能用处、所能学处,甚为有限。纵使能学上几招,却“吃了这顿没下顿”。笔者认为,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是相通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搞清楚学生“缺什么”,才能决定写作教学的“教什么”。笔者基于所执教班级学生真实写作现状,对其写作困惑(难点)进行归类整合,拟常见病症如下:

(一)开头“故弄玄虚”

故弄虚玄式的开头常有以下几种:

1.以排比等煽情方式起头,殊不知排比是深情蓄积体内不得不喷薄而发之势态,不是每篇文章起头一上来就整段排比的,这不符合写作原理。

2.开头既不点题,也难引出下文所记之人与所叙之事,可谓“不知所云”。

3.开头语意啰嗦,引出正文太慢,更有甚者通篇“头重脚轻”。

(二)正文叙述“干瘪乏味”

学生习作总难把“人”记立体,难把“事”叙真切。干瘪乏味的叙述症结到底是什么?

1.难以还原情境并进行二度创作。很多学生虽是叙述自己真实发生的事,却给读者以胡诌之嫌。可见,有“生活”不一定能进入“写作”。学生必须还原当时情境,对“生活”进行再度“回忆演示”与二度“感知体验”,才有可能进入“写作”。

2.叙述“不起波澜”,语言节奏疲软无力。前后反差甚大的事件,抑或惊心动魄的事件,诸多学生叙述起来却死气沉沉,流于表面,缺乏生气。

3.词汇贫乏导致叙述力不从心。也有学生能“还原情境”,也能“观察、体验生活”,但仍不能叙述具体,因其能调动的词汇量实在可怜。

(三)结尾“故作高深”

初中记叙文多一事一议,尤其应试作文欲得高分,结尾最好能由小见大、由浅入深、由事入情入理,立意深刻。这是诸多教师授予学生的精囊妙计,学生便硬着头皮去写,却不知学生抽象思维力尚未成熟,并非每人都能“悟”出所谓的“深刻道理”。因此,结尾议论有深度者凤毛麟角,大多是不痛不痒的空洞言论。议论“资历平平”,结尾却要“故作高深”。

二、蒙太奇在初中生记叙文中的应用

电影蒙太奇艺术可嫁接至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升格学生原生态写作的对策如下:

(一)动作序列对治开头“故弄玄虚”

电影是由动作的叙事序列组构而成。而“组成叙事文体生命整体的是动能”[1],可见,记叙文和电影同属叙事艺术,动作是其共同支柱。而写作素养低弱者要写出吸人眼球的开头,绝非易事。因此,应引导学生梳理所叙故事中的精彩对话或细节或情节,任选其一,以动作序列从首段劈头而入。

【学生习作典型片断】

时钟指向下午两点。我匆匆整理行装,往楼下跑去。

——学生习作《心底的阳光》开头

评点:首段在一句静镜头“时钟指向下午两点”后,紧接着就是“我匆匆整理行装,往楼下跑去”一连串动作镜头,以动作而叙事,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较之或排比或煽情的冗杂式开头,文章更显精致。

(二)蒙太奇对治叙事乏味难以成篇

中考作文字数要求不少于600字,对写作素养薄弱者来说,常写着写着就“旁出枝杈”。但语文素养又非一蹴而就,如何让学生在考场作文上扬长避短,少暴露弱点,使难以凑字成篇者也可得心应手连段成篇?

蒙太奇是分镜头的,取材自由广泛,不受时空、人物限制。若以蒙太奇构思行文,则结构简约紧凑,思路清晰,中心明确。以分镜头构思成文则可将600多字分为2~4个部分,除去首尾,每部分也不过150字左右。这样,学生可省去相当一部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可把构思与表达的时间与精力集中于若干相对独立的片断上,如此驾驭起来便顺当多了,且能避免诸多学生专叙一事、凑足字数后却详略不当等问题。

1.并列蒙太奇

并列蒙太奇是把与文章中心相关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共同表现文章主题。如学生习作《咱们这一班人》叙述了班集体“运动会拼搏勇夺奖牌”、“备战艺术晚会节目”、“勤思比拼科技小发明”三分镜头,各镜头围绕同一主题,即表现“咱们这一班人”开拓进取、力争上游、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与班级风貌。

2.对比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是指把两种截然不同或根本对立的事、人连接在一起,互相衬托,造成强烈对比以突出主题。如学生习作《宽容》,前文叙述因同学笔墨不小心滴沾我衣而争吵,后不顾同学情谊大闹矛盾;后文叙述母亲搓洗被我蹂躏得污秽不堪的脏衣物,却并未曾责备我,一如宽容地疼惜着我。此后,坦诚向同学道歉,双方终各自宽慰和好如初。

3.递进蒙太奇

递进式蒙太奇指镜头之间构成层进关系。如学生习作《中国终于笑了》,以三个分镜头递进叙述了自家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汽车”的变化历程,三个镜头层层推进叙述,文章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表现国家近十多年来的飞跃发展,家庭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4.反复蒙太奇

反复蒙太奇是将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成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等目的,也能增强叙述的层次性。如学生习作片断:

雨,打湿着木屋每个角落;风,无孔不入,疯狂肆虐着;雷,震耳欲聋地发飙着……

雨,下累了;风,跑不动了;雷,吼哑了嗓子……一切又恢复平静。

雨,没了;风,停了;雷,歇了……夜幕降临了。

风,又开始疯狂肆虐着;雷,正酝酿着发飙;雨,蓄势待发……

雨,敲打着木屋每个角落;风,无孔不入,疯狂肆虐着;雷,震耳欲聋地发飙着……

雨,下累了;风,跑不动了;雷,吼哑了嗓子;年轻人,道谢离别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学生习作《一个傻孩子的故事》

评点:本文叙述大山里一留守儿童内心孤寂抑郁,后因一批谈笑风生的年轻旅人到来,与其侃谈间,孩子慢慢走出心理阴影,变得乐观自信。文中运用反复蒙太奇,既渲染了自然环境,又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境变化,且使文章内容饱满层次井然。

(三)写意蒙太奇对治结尾“故作高深”

基于诸多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结尾议论升华难以深刻,流于肤浅客套的空洞语,我们认为学生可以写意式的结尾代之。一来避免故作高深实则粗鄙的议论,二来文章留有余味引人遐想,三来写意式的结尾较之于议论升华收尾更符合大部分初中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力。

正如法国导演特吕弗所言:“要传达暴力的感觉不一定非要拍摄某些暴力场面,真正应该拍摄的是那些能够表现暴力的东西。”[2]这种写意式的蒙太奇镜头组合极具艺术审美性。

如丰子恺《竹影》结尾:“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若改成,“经过父亲循循善诱,我终于认识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且领悟了艺术来源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只要留心,生活处处皆有艺术的影子。”较之原作,岂不大煞风景?

【学生习作结尾示一】

“傻孩子!来!”奶奶拿着黑乎乎的毛巾拭去他额头沁出的汗珠……

“奶奶,明天一定是个大晴天!明要起个大早看日出!”

“好!奶奶陪你看!傻孩子!” ——学生习作《一个傻孩子的故事》

评点:大山里的留守儿童慢慢走出心理阴影,变得乐观自信。文中结尾并未直抒胸臆道明文旨,而是将作品主题寄托在孩子与奶奶的一席对话中,很诗意,很唯美,给读者很大想象空间。

【学生习作结尾示二】 每次途经这条小路,我既无奈又欣慰,因为我永远记得故里那条青鹅卵石铺就的石板路。

——学生习作《故乡的味道》

评点:本文回忆童年老家那条青鹅卵石铺就的石板路,有嬉戏打闹的孩子,有悠闲下棋的老人,有唠叨家常的妇人,好不热闹!如今空荡荡,只有一只小黄狗在路口徘徊。全文洋溢物是人非、怀旧追忆的情怀。这条石板路显然已不是一般物象,具备造型意义。文章如此收尾,语简洁但意无穷。

【学生习作结尾示三】

不是说“阳光普照”吗?为什么阳光总照不到他们? ——学生作品《应聘》

评点:本文叙述一农民工应聘职位被周遭打扮时兴的城里人所不屑,对于农民工一身的土里土气与满身的臭汗味,旁人中甚有鄙弃对其指指点点,更有“仁人志士”挺身对其责备谩骂。文章以此结尾,发人深省,给读者以极大的思考空间,耐人寻味。

注释: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记叙文结尾篇4

一种体裁

只写记叙文,好好把记叙文复习好。

两个原则

1、真实才能动情。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是那些你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的身边小事;

2、妙语才能煽情。只有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读之使人不断点头默叹。

三字要求

1、稳:写好事,力求能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把事情交代清楚,开头结尾注意点题,结尾处要点明中心,稳定的发挥好自己的写作水平。特别是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不要强求自己必须写出“惊世之作”来,考试作文能够发挥自己80%的写作水平就很了不起了。

2、细:不要像电视剧情介绍那样的简单叙述,中间要加入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能力好的同学再来些远近相衬、动静相映、侧面烘托、环境渲染、五觉描写,是文章细腻、动人。

3、精: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精”体现在:(1)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内容;(2)写出自己最好的字;(3)采用自己最顺手的结构(总分结构或顺叙方式),力求发挥好自己的水平。 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说,“精”应体现在:(1)选择较有新意的、又是自己有把握写好的内容;(2)有漂亮的书写;(3)精心的安排好开头和结尾,适当的采用倒叙、衬托、联想、象征、描写、抒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法方式结构文章;(4)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特别是运用比喻、反复、排比、反问等手法,恰当的运用成语、引用格言名句,增添文采。

四个流程(保住基本分)

1、审清题意:千万注意,题意审不好,来个文不对题,哪就??应该先花2-3分钟看看作文题,然后在开始答基础知识题目。

2、立好中心:至少指导自己想说什么,是喜欢、是厌恶?是感动、是反对?是快乐,是痛苦?是哲理、是深情?是赞扬、是批评???用一句话把它写在草稿纸上。

3、选好材料:符合题目要求的、自己最熟悉的、能够写好的事。

4、写好提纲:(1)用一句话写出中心内容和主题;(2)分清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什么?(3)打好开头、结尾的细稿,以及每段的开头句。

接下来就是在试卷里写作文啦,要力求一气呵成,只要提纲和开头、结尾、段落开头的稿子打得好,一气呵成事不难做到的,思路顺畅了20分钟就可以把作文写好。

五项技巧(赢得感情分)

1、有一个灵活的头脑:造句法、筛选法、换题法。

- 1 -

2、有一张可爱的脸蛋:书写要工整,自己的字能够写多好就必须写多好,不得使用涂改液,不得随意修改,特别是开头、结尾和段落的开头句,不能修改。

3、有一双闪亮的眼睛:好的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参见《话题作文的拟题方法》

4、有一身漂亮的衣装:(1)一个最拿手的题材(适合自己);(2)一个好故事(好布料);(3)一个好结构(好设计);(4)一口流畅、优美的语言(好花纹、好色彩)。

5、有几件精美的饰品:(1)倒叙、描写、引用开头(好发型)(2)结尾:议论反问式、含蓄余味式、赞美抒情式、哲理深思式、名言点睛式、联想做梦式、决心号召式(名鞋);(3)名言名句名作的恰好点缀(钻石哟);(4)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如梦的纱巾)。

六个大忌(莫丢冤枉分)

一忌潦草涂改:书写要端正,千万别连文题都改,只改明显的错别字,将错就错,能够不改的就不改。

二忌过短过长:字数一定要足,字数不足,写得再好也很难及格;字数不能太多,不要超出试卷中的作文纸,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在2行以内。

三忌开头议论:还不如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头的好,能来点环境描写,就先来点描写。 四忌分段太少:4-6段为好,千万别少于3段。

五忌文不对题:不说也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六忌选材太俗:别总是玩呀、救落水儿童呀、猫啊狗啊??

记叙文结尾篇5

一、抓记叙的要素

在阅读记叙文时,需抓住六要素,即人物、地点、时间、事情起因、事件经过及结果,以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与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而有的记叙文,其所记事情较为复杂,地点与时间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比如《藤野先生》一文,鲁迅由东京写起,而后写了仙台,接着又写了北京的寓所,内容随地点与时间的转换而逐渐深化,逐步显现中心。在阅读的过程中,若没有把握地点、时间的变化及相关知识,那么学生就难以把握课文的脉络。因此,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需要抓准记叙的要素。同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还需弄清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理清主次,避免孤立片面的分析。另外,在对记叙要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还需将其与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作用

记叙的方法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其中,顺叙指依照事情发生、发展与结果的顺序进行描写。这一叙述方式使脉络更清楚,条理更清晰。

其次,倒序则是将重要的、突出的情节或结局提前写,而后依照事件发生与发展的顺序往下写,即主体部分还是以顺叙的方法展开。因此,倒叙是顺叙的局部变通形式。同时,顺叙环节的结尾处和开头先写的结尾应能够遥相呼应,这样写结构才是完整的。换时语句、段落是如何相连的。

另外,则是插叙,即因内容需要,在叙事时将对原情节的叙述中断,而插入相关的事件或情节,而后继续原先的叙述。这样,可交代有关背景,充实内容,为下文的叙述作铺垫。总之,在进行记叙文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从如下方面切入,把握记叙顺序,提高阅读效果,如辨别顺序类型;思考为何文章采用这一顺序。

三、理解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在记叙文中,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并辅之以议论、描写、说明、抒情等。因此,在阅读记叙文时,若想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需理解议论、描写、说明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一,描写包括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细分为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可表现人物的性格与思想、揭示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有着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提示环境、季节与时间特征等作用。而社会环境描写,则交代社会背景与人物活动场所,并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抒情包括间接与直接抒情这两种形式。通过抒情可以引起情感共鸣,增强感染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既有叙述,也有描写,还有抒情,如:“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与依恋之情。

第三,议论包括夹叙夹议、先议后叙及先叙后议三种形式,有着升华主题、统领全文、承上启下等作用。此外,在记叙文中,还有说明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事物的功能、性质与状态等特点。在记叙文中,说明服务于叙事写人。

四、指导阅读技巧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即如何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文章的中心、理解文章句子等。

第一,文章内容概括。如要素归纳法。首先找文中的主要人物。其次,了解人物怎么了或者做了什么。而后对地点、时间、事件的起因与结果加以补充。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通过反推内容法来验证是否正确。题目扩展法。有些课文,其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只要稍加充实拓展,就可以归纳文章大意。摘录句段法:在有些课文中,其重点段落、过渡句或总起句总结了文章的大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稍加整理或直接引用,就可以把握文章大意。

第二,明确文章中心。这可由文章标题、开头及篇末切入,可直接引用中心句,如《枣核》一文中,末段直接点明中心。亦或抓住关键句或点题句,并利用适当的词语揭示文章中心。另外,注意抒情与议论语句。此外,还可由时代背景切入,以深刻理解其折射的内涵。譬如《最后一课》,当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后,可更易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记叙文结尾篇6

近些年的高考写作主要是以给材料作文为主,话题作文为辅,命题作文列其后。以散文写作为主,记叙文为辅,议论文列其后。实则是以说理性散文为主,记叙性散文为辅。不过半文半白的文章也屡有出现。

常见的文体模式有如下几种:设置悬念式的记叙文,穿插回放式的记叙文,欲扬先抑式的记叙文,画面组合式的记叙文,并列式的议论文,层进式的议论文,对照式的议论文,总分总式的议论文。

近年高考作文内容模式中大体趋向是感情真挚的作文和思想健康的作文。在日常训练中应集中练写文章――大量名人的光辉事迹为文章确立了一种精神的骨骼。积极、乐观、向上的素材能给读者以精神上的启迪。

程度一般的高考生在写作上缺乏文采,不仅内容空泛,形式上更缺乏文采,写出的作文难堪成为作文,针对这种情况,在写作训练中渗透名人诗句,特殊的表达技巧与积累素材等。充满文采的作文应该是:文章语言充满诗意,大量运用比于、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式长短参差,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抑扬顿挫之美,摄人眼球,动人心弦。

高考作文要求有文采,就必须在写作过程当中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多用典故诗文,生动联想,顺其自然不强加晦涩难懂的词句,真挚感人最能取胜。

笔者认为在作文训练中首先要做好谋篇布局,确定写作的基本模式。笔者多年来在写作教学中一直推崇在形式上“凤头、豹尾、猪肚”的模式。

“凤头”就是用凤的头来比喻文章的开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短小精悍。“凤头”就是开头第一段三五行开的精彩,直接切题,叫阅卷老师“醒目”,常言道:“好的开头一半文。”头开好了,整篇文章写起来就有的放矢了;头开得不好,往往会影响成文的效果。好的开头,能够吸引读者,一见钟情,激发读者的兴趣,使之乐于读完全文。语言表达形式上推崇或排比、或比喻、或渲染、或设置悬念、或点明观点的模式,但一定要切题,开门见山,力求新颖。只有这样,才能起笔不凡,先声夺人,并且有益于增强语势,才能犹如漂亮迷人的凤头,引人入胜。

“猪肚”就是内容要丰富饱满而不干瘪单调,拿它来比喻文章的中间部分,是指文章主体内容的展开要充实,要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文章的中心得到生动具体的表现,而不是空瘪无味。力求言之有物,有血有肉。这一部分笔者个人认为在三至五段为佳,每一段开头句要引经据典,结尾句要有一个写作者提升的哲理句,做到有头有尾,首尾呼应,保持写作片段的完整性。每一段中至少有一个经典事例恰到好处的说明分观点的确凿性。每一个分观点之间要有连续性,要么并列,要么顺接,要么f进,并要围绕一个中心观点做文章,不能脱离中心观点。

“豹尾”,是喻指文章的结尾要简短有力。常言道:“编筐编篓,全靠收口。”我们行文不能虎头蛇尾,而要精心设计“豹尾”。文章的结尾毋庸很多文字,往往只要一段就够,但力度要大。“豹尾”就是结尾层次清楚,不需拖沓,三言五语,高度凝练升华主题,或以呼告的形式收束作文,叫读者意犹未尽。“句首称其目,卒章显其志。”

文章结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呼告,或深沉,或直率,或含蓄,或揭穿,或戛然而止,或发人深省。常见的结尾的技巧有画龙点晴式、首尾呼应式,或抒怀式等。

高考作文的内容要做好审材料,提炼每一段的寓意,将几段寓意融合出一个通用的观点作为话题最好,所给材料可以引用,但不能完全引用,最好是经过自己的提炼为己所用。

高考作文如是话题作文,就要观察话题是否是双向话题,如果是不能忽略二者中任何一个,但指定是利用一个突出另一个,或者是一个离不开另一个。总之,二者不能丢其一。

高考作文的立意很重要,在立意时注意由浅入深、以小见大由表及里地引申提炼。

高考作文题目要小于话题,就是你提炼的立意要新,题目要给人出其不意,新颖脱俗,一目了然,耐人忖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才能留下好印象。

高考作文在选材方面,要求信,求新,要精,求力度。尽量回避“闹区”,不闯“雷区”,不踏“”,不如“盲区”。另外古今纵横选材,与时俱进选材,百里挑一选材,撷取精华选材,寻小搜微选材。

高考作文以心事多变取胜,不拘一格降人才,选好自己熟悉得意的写作形式三两款式足够应对。

高考作文一般总分总式最易写,并列式(豆腐块式),递进式,演绎式,归纳式等不少见。找出一种最适合你写的为是。

记叙文结尾篇7

[关键词] 《记忆碎片》 叙事结构 叙事矛盾 叙事视点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6.023

《记忆碎片》讲述的是只有短时记忆的蓝尼,为找寻继续活下去的动力,而蒙蔽记忆,选择记忆,逃避自己亲手“杀”妻的真相,活在自己为自己编造的谎言中,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复仇计划的故事。

《记忆碎片》精彩的叙事在给观众带来心理满足和享受的同时,又是对观众思维的考验。下文中将从叙事结构、叙事推动力以及叙事视点几方面,由《记忆碎片》浅析电影相对于戏剧、小说的叙事优势。

一、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即编剧、导演以何种框架和构造安排、组织故事中的每一个小的情节,从而将整个故事展现在观众的眼前。电影可以用线性结构表现平常的生活流,但比之于小说,它更是梦幻的艺术――电影的蒙太奇使其在表现回忆、幻觉、梦境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能够将一种梦幻的结构发挥得更好。《记忆碎片》正是抓住了电影这一特征,用后现代解构式的错乱剪辑表现记忆的凌乱和不完整,将这一场惊心动魄却又发人深省的故事用影视语言呈现给观众。

《记忆碎片》的叙事结构是极其巧妙的。主人公蓝尼只有短时的记忆,他甚至会记不清楚自己十几分钟前是在干什么。记忆,对他而言,就是支离破碎的。影片正是从这一点入手,采取了完全散碎的叙事,是对主人公碎片生活的追逐与展现。

影片用一条正叙线,一条倒叙线,二者分段穿插剪辑交代情节。正叙线是由黑白影像进行叙述的,而倒叙线则是彩色影像的部分。在正叙线中,叙事空间是旅店的房间,蓝尼一直呆在房间里面打电话,向电话中的人讲述关于萨米的事,其叙事的时间是正的,观众只要把每个黑白段落连接起来就可理解在房间中发生的事。而在倒叙线中,叙事空间较为开阔,在旅店房间、娜塔丽家里、荒屋等等场景中进行,时间则是倒着的。也就是说,虽然叙事时间在每一个片段中是顺时的,但是,在整个线索上,片段和片段间则是以“时光逆转”的方式进行连接。在片尾蓝尼杀了吉米之后,在甩照片的动作当中,黑白影像逐渐有了色彩,此时两条线归于统一,故事在这里悄然接到了一起。

影片的导演和编剧拥有着高超的剪辑技巧和独到的构思,用“剪辑”打乱了记忆,建构影片的主要叙事框架。另一方面,颠倒的顺序,错综的叙事,给观众设置了一个大大的悬念。这样在影片一开始就能够吊足观众的胃口,使其形成在叙事上的期待,对影片的叙事推动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二、叙事的推动力――矛盾

不管是小说也好,戏剧也好,还是电影也好,只要是完成叙事,就必须要有推动剧情发展的力量。“通常推动叙事的重要特征是:欲望。由欲望形成目标,叙事的发展过程涵括目的达成的过程”。[1]蓝尼内心强烈的复仇欲望和他混乱的、碎片般的记忆对其复仇形成的阻力是本片的内在矛盾。

这个矛盾是浅层次上的,推动着叙事中具体每一个波澜上的情节发展。每个现在时段落的开始总是带有模糊性的,蓝尼驱车开往一地,或者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醒来,正是因为记不清楚,才要调查,才要判断每个人和他的交谈是否可信,信则怎么做,不信则又怎么做,一环扣一环,推动叙事发展。

另外,在深层次上,促成整个影片的核心矛盾和关键点,是在片尾两线接合时,他知道泰迪利用自己杀了吉米,而吉米并不是他要找寻的复仇对象,却依然匆匆地在泰迪的照片上写下“千万不要相信这个人”时,存在在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就变得相当关键。在他如碎片般的记忆里,复仇是他最重要的事情,而当这一事件完结,只有短时记忆的他该如何面对他为什么要活着,他活着要干什么的问题。影片结束的时候,画外音说道,“闭上眼睛,原来世界还是存在的。”是面对支离破碎的记忆、毫无意义的生活,还是逃避真相,不睁眼看始终存在的世界,继续在杀人复仇中轮回。在这一刻,蓝尼对其心理矛盾的选择就决定了之后整个叙事的发展,也决定了倒叙线的存在和发展方向。

同时这一心理矛盾的选择,还是影片的主旨所在。专门撕去罪犯档案中的十几页,烧毁复仇完成的照片,选择不相信泰迪并将泰迪作为下一个“目标”,这些都是蓝尼有意而为之的。他选择不停地寻找“杀人凶手”,是为了弥补自己亲手“杀妻”的过错,减轻自己的负罪感,是为了今后的生活有目标。

正如片尾蓝尼的画外音所讲,记忆让我们“相信世界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相信我们所做的事是有意义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记忆去确定自己的身份”。影片将主旨落在了自我价值认同的意义上。每个人的存在是为了什么?生活是为了什么?怎样的行为才是有意义而不是无价值的?这是影片能带给观众哲学上的思考。

将蓝尼的内心矛盾这个关键点放到结尾,一方面是叙事策略上的需要――将悬念保持到最后,待观众解开谜底时便会有满足感,从结构上来说,是完成了叙事链条的接合和回环;另一方面也点明影片创作主旨,引发观众深思,给观众带来“余音绕梁”之感,从表意上来说,则是意蕴无穷的“开放式”结尾。

三、叙事视点

不同于戏剧用舞台上的对比吸引观众,电影叙事是用摄影机、用镜头引导观众的。在戏剧中,观众能够在一个固定视点看到舞台上的一切。而在电影中,镜头给观众呈现什么,观众就接受什么。

在《记忆碎片》里,就有一个叙述视点的问题。首先,观众是带有“剧中人”视点的。这种视点下,观众的视角是被限制的。观众接受影片是顺时接受的,偶尔的闪回和倒叙观众能够接受。但是将整个情节完全倒放,穿插在顺时的情节中,片段、局部的事件让观众在影片的一开始很难看清楚故事全貌,而只能保持镜头为观众设定的、与蓝尼统一的视点。在影片中,观众所掌握的信息,其实并不比主人公多多少。观众站在蓝尼这个失忆者的角度上去观察世界,观察闯入他世界的人――泰迪、娜塔丽、陶德等等。由于影片的叙述顺序问题,观众只能跟着蓝尼的视点走。

“电影认同机制的基本建构是观众对其视点的确认与位移。此时的观众不再是叙事正文事实的被告知者,他们成为叙事文本的一部分,在这种叙事的结构中,观众被建构为叙事主体并开始生成影片的意义。”[2]是蓝尼在找寻他是谁,他要做什么,其实也是观众在找寻,观众同主人公蓝尼一样,不知道后面将要发生什么,不知道凶手是谁,体验着同蓝尼一样的混乱和无奈。无形中观众就将自己放入角色,体验着蓝尼对妻子的深情,体验着蓝尼现实的窘境,这样观众更容易进入紧张的叙事,作为叙事主体完成叙事。

此外,观众还是是影片的客观欣赏者,是整个故事的“目击者”,他们会从影片中间离出来,用自己的眼光审视这个被命运,被他人操控的蓝尼,审视这个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局面,矛盾重重的人物关系,通过他们在影片中捕捉到的信息判断真实与谎言。

“深入角色的心理主观可以增加观众对角色的认同,而且可以激发观众对角色将要有的言行的期待。”[3]于是观众会做出基于自己心理的判断,比如在什么时候谁是可以被信任的。在一定程度上对蓝尼的行为有着自己的期望。但是被限制的视角又会使观众担心,担心蓝尼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行动对他来说到底是否有利。这样在观众心中就又形成了一层矛盾。

如果在戏剧中,观众只能是具有单一视点的“旁观者”,不管观众如何地进入剧情,在心理上如何体会主人公的感情,他也只能在固定的客观的视点对舞台上的故事做出理解。而电影却能直接带给观众剧中人物的视点,更逼真,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绪和情感波动,使叙事具有更大的张力。编剧正是有对电影中观众视点和观众心理的把握,才能够在叙事的每一刻都让剧情内的矛盾化作观众心理的矛盾,引发观众极大的兴趣,进而从剧情-观众双方面完成叙事。

《记忆碎片》这部影片,极大地发挥了影视叙事的灵活性,用影像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和思维的盛宴,可谓是影视叙事的经典之作。从叙事结构上看,导演用正叙线和倒叙线相互穿插的剪辑帮助编剧完成了一次关于零散碎片记忆的叙事。从叙事推动力来看,每个事件中失忆和找寻的矛盾使剧情丝丝入扣,而片尾有关主人公在关键时刻的心理挣扎更是影响叙事关键性因素,编剧对于浅层次和深层次矛盾的设置是推动叙事前进的重要因素。从叙事视点上看,影片的编剧和导演合理地赋予观众“剧中人视点”和“旁观者视点”,通过观众的情感参与和间离欣赏,完成影片叙事的二度创作。

参考文献

[1]大卫.波德维尔.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1:97

[2]贾磊磊.影像的传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5:129-130

[3]大卫.波德维尔.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1:94

记叙文结尾篇8

套用模板一:随行随感法结构设置 1、简介出行:在确定文章后,选择在外行游的素材,先对事件做出简单介绍。2、重点记叙:在简单介绍出行时间、地点、因果后,重点写行游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两三点。3、深思感想:对所记叙内容深思感想,提升强调深化主题。如安徽一考生写的《不会变的是向往天空》:1、简介出行:全文以自己周日清晨独行在青石小巷的所见所闻为素材。2、重点记叙:主体部分以石径小路、湖畔亭下的闲人、放风筝的孩子等一组素材为内容。3、深思感悟:文末揭示主题,说明寻找自己的最佳栖息地,应像风筝以天空为归属那样,有坚守天空的信念。

套用模板二:材料聚合法结构设置 1、巧妙开篇:根据题目的立意要求,用一巧妙的方法引出全文主题。2、组织素材:按题旨选用N个素材,古今中外的均可,但要注意素材能够共同表现一个主题,并且和谐共处。3、提炼主题:将素材作总体的概括提炼,点出主题或升华主题。如北京一考生写的《凝聚》:1、巧妙开篇:本文以“我”参加中考那天早上的生活为素材,用诗一样的语言概括叙述父母对“我”的无限关怀。2、组织素材:主体部分以妈妈早餐中的幸运剂、妈妈关怀的提醒、爸爸开车送“我”等具体材料为内容。3、提炼主题:用自然叙述的语言,从将凝聚的亲情隽藏在心底走向考场,看到了充满爱的世界,看到了作者感受亲情的幸福。

套用模板三:道具象征法结构设置 1、道具为题:在确定立意后,围绕作文主旨选用道具,将某种情思寄托在道具上。2、道具故事:选用的道具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礼物、配饰等,叙述道具与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的相关故事。3、揭示主题:道具暗含着某种象征意义,将其揭示出来就是文章的主题。

套用模板四:分点选材法结构设置 1、确定主题:按作文题目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主题,采用直接入题或引入主题等方式实现开宗明义。2、分点论述:将主题分为N个分题(考场作文宜分为三个)后,为每个分题选用恰当的素材,但要注意概述。3、总结全文:对分题作概括总结,以达到强化主题或升华主题的目的。如厦门一考生写的《打开一扇窗》:1、确定主题:从“上帝关上门的同时会打开一扇窗”的哲理名言引出打开一扇窗需要自己去努力的观点。2、分点论述:第一分题是打开一扇窗需要毅力,用巴尔扎克放弃律师成为作家为例;第二分题是打开那一扇窗需要智慧,以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高锟带领自己的团队用智慧找到了没有杂质的玻璃为例。3、总结全文:综合前面的素材内容,回扣首段,强化全文中心论点。

套用模板五:时光溯流法结构设置 1、确定主题:按作文题目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主题,只能选用时代较久远的人物或事件为写作素材。2、化虚为实:久远的人或事本已不能见其实,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犹如自己回到了人物事件所在的时代,用亲见的感觉对人或事件细化描写。3、总结全文:如平常写记叙文那样,从所记的素材中总结提炼出全文主题,可以用议论、抒情等方式,也可以记叙文常用的自然结尾。如厦门一考生写的《漫步历史》:1、确定主题:此文以五千年来记载华夏人民智慧与勤劳的浩瀚书卷为材料,赞叹它们流传千年,永不垂朽的辉煌。2、化虚为实:作者假想自己随历史长河顺流而下,在中华文化中观赏了《诗经》中的女子与征夫,与陶渊明、李白邂逅……3、总结全文:此文从手捧《诗经》开篇,以背起一卷古书收尾,赞美了古典诗词的曲赋滋润了华夏民族的灵魂。

套用模板六:前后对比法结构设置 1、确定主题:按作文题目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的主题,选用一个素材表现主题,主要采用记叙文手法来写。2、抑扬对比:为了使所写材料能实现前后对比的效果,必须采用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的手法。3、总结全文:采用议论语言对前文内容作分析点评,从而明确揭示材料的意义,突出全文对材料或扬抑的主题。

套用模板七:触景回忆法结构设置 1、确定主题:按作文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主题,从眼前现实写起,引出对过往某人某事的追忆。2、触景回忆:以触景生情的写法,以回忆某人某事为主体素材,如果主题需要或者自己有把握,也可以采用以忆昔为主,今昔穿插的写法。3、总结全文:采用自然结尾或者某种新奇技巧结尾,从对素材的感悟中提炼全文主题思想。

套用模板八:故事引入法结构设置 1、确定主题:按作文题目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主题,选用一个素材开头,以引出后面N个素材(考场作文宜3个)。2、素材拓展:选出2—3个与首段素材相关的素材叙述,叙述时既要概括,又要对关键出作生动描写。3、总结全文:用综合概述的方式将上文几个素材内容糅合起来或回扣第一个素材,用精练简洁的语言揭示其所包含的哲理思想。

记叙文结尾篇9

苗文娟,任教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学,是绍兴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绍兴市第三轮名师班学员,绍兴市中小学课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

学会写记叙文是初中生写作的基本目标。在记叙文写作中,把事情叙述完整,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就为写复杂的记叙文打下了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要做到叙事完整,具体来说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叙述前要做到有选择、有体验。生活中,每天都有事情发生,有些平常的,有些特殊的,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不缺乏写作素材,只是一些同学没有这个选材的眼光。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深刻的事写,不能胡编乱造。只有那些耳闻目睹的事,印象才会深刻,感受才会真切。这样不但可以写得完整,而且可以交代清楚人物、地点、时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就是记事作文必备的要素。如果不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文章的内容就会不完整,就难以表达出具体的写作意图。这是叙事写完整的前提。

记叙文结尾篇10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