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9:20:55

记叙文

记叙文范文篇1

一、按时间发展变化的不同来划分。

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的记叙文,宜抓住表示事件发展的关键性词语或者句子,分出不同的阶段,从而划分出段落层次来。

例如,分析杨沫的《坚强的战士》,只要抓住时间词语的这条纵线便可以分出段落层次:

“过一夜”(领起第一部分)----------“第二天上午”(领起第二部分)------------“夜晚”(领起第三部分),抓住这三个起领段落的词语,也就划分出文章的三个段落。

二、按事情的发展阶段的来划分。

叙事的文章,事情的发展的总会有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性,这一特点,也总会在文章中体现出来。注意仔细分辨事件的发展阶段,就能划分出这类文章的段落层次来。

比如,鲁迅的《故乡》,全文有三个发展阶段,即: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按照这个思路划分文章的段落,就有了明晰的依据。

三、按地点的转换来划分。

叙事文章,所描述的事情,常常不是发生在同一地点,而是发生在多处地点。这类文章,可以从地点的转换入手来划分段落层次。

例如,冰心的《小桔灯》,按照地点的转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段,叙述在“重庆郊外的一个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

②第二段,叙述在“小姑娘家里”发生的事。

③第三段,叙述在“我的朋友家”的谈话。

④第四段,交待“离村后”的情况。

四、按内容变化点来划分

有的文章,看上去,整个部分好象是难于找到可分点。但是,只要我们仔细地辨读,还是可以按照记叙历程的变化划分层次结构。

比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游历的地方非常多,似乎很难找到一条线索,但如果我们考虑到“雨中”这条线索,就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大的场景:“岱宗坊”和“黄岘岭”,即这两个地方虽然分别有许多个景点,但可以按照大的的描写对象,表现内容来划分。

五、按照表述角度的不同划分。

有的记叙文,描述的角度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这样就需要按照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化分段落层次。

例如,朱自清的《春》,可以看作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而写的:

①盼春-------②描春--------③颂春

其中的②描春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不同层次:

a、写春风-----b、写春花-----c、写春草------d、写春雨------e、写春天里的人们的活动。

六、按思想感情变化来划分。

有的记叙文,比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由此,便可以找到划分段落层次的依据。比如,杨朔的《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记叙文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记叙文;阅读能力

记叙文是一种重要的文本类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尤其在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记叙文的内容更为丰富,结构更为复杂,叙事方法更为多样。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记叙文的文体特点,让学生从事件、叙事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入手,充分运用略读与精读结合、思维导图制作、情境表演、细节分析、生活体验等方法,全面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一、提高学生对事件的认识能力

(一)整体浏览,认识事件主体内容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记叙文篇幅较长,内容十分丰富。学生在阅读时往往缺乏明确的思路,不能够对文本内容形成明确的认识。因此,教师首先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浏览的意识,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总结事件的主要内容,构建记叙文阅读的宏观框架,初步提高对文本的认识能力。例如,在阅读《将相和》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浏览文本,对事件的主体内容进行具体认识。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每个段落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呢?我们可以寻找出关键的语句吗?”学生能够逐段落阅读文本,进行归纳分析。例如,在阅读第1到6自然段时,学生能够勾画出“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等文段,认识到本段介绍了秦王想要得到和氏璧的想法;在阅读第7到9自然段时,学生能够勾画出“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等文段,认识到这些段落主要讲述了蔺相如保护和氏璧不落入秦王之手的过程;在阅读第10到13自然段时,学生能够勾画出“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等文段,能够认识到这些段落主要讲述了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维护赵国尊严的故事。同样,在阅读剩下的段落时,学生能够勾画出相应的文段,认识到这些段落主要记叙了廉颇对蔺相如的不满,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段落的哪些内容很相似呢?我们可以对它们来分类吗?”学生能够认识到第1到6段主要介绍了完璧归赵的背景,第7到9自然段具体记叙了完璧归赵的故事,因此,可以将1到9自然段归为一部分。同样,学生能够认识到其他的文段分别记叙了渑池之会、廉颇对蔺相如不满、廉颇向蔺相如道歉的故事,因此,可以将这些段落分别归为一部分。由此,学生能够对蔺相如的主要故事进行总体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浏览的方式认识事件的主体内容,构建宏观的记叙文阅读框架。

(二)细致总结,具体认识事件细节

记叙文能够对事件发生的过程进行全面而具体的描述。学生只有对这些内容进行具体的了解,才能够提高记叙文阅读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细致总结的意识,让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对事件进行详细的梳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例如,在阅读《将相和》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致总结文本内容,了解事件的细节。在阅读完壁归赵这一部分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出使秦国?在到达秦国后遇到了怎样的事情?他是怎样处理这些事情的呢?”学生能够以这些问题为指引,认识到这一部分故事的主要人物为蔺相如、赵王和秦王,并能够表述出“秦王想要用十五座城池得到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在到达秦国后发现秦王不够真诚,于是决心撞坏和氏璧,秦王最终放弃了约定,蔺相如也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等具体情节。在阅读渑池之会这一部分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让秦王击缶呢?”学生能够勾画出赵王为秦王击鼓的文段,了解事情的缘由。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秦王最后为什么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呢?”学生能够阅读相关文段,认识到蔺相如以死相逼,让秦王感到恐惧。同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对其他的内容细节进行提取。例如,学生能够归纳负荆请罪的故事。首先,学生能够根据相关段落认识到蔺相如为赵国建立功勋,受到了廉颇的嫉妒,从而总结出负荆请罪的起因;接着能够根据蔺相如的话语认识到蔺相如以大局为重,总是能够宽容廉颇,而廉颇体会到了蔺相如的宽宏大度,背着荆条前来拜见蔺相如,从而认识到负荆请罪的经过。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事件的具体发展过程进行细节性的总结,有效提高记叙文阅读的具体性,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提高学生对叙事手法的认识能力

(一)制作思维导图,分析叙事顺序

记叙文的叙事手法是多样的。很多的事件既有明线也有暗线。学生需要从这些角度进行思考,才能够更进一步地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事件的不同线索进行梳理,学习多样的叙事方法。例如,在阅读《将相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具体分析叙事顺序。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蔺相如的视角分析事件顺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蔺相如是怎样提高在赵国的地位的呢?与蔺相如有关的事件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呢?”学生可以细致阅读文本,从而发现蔺相如首先在出使秦国时,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受到了赵王的重用。接着在渑池之会上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进一步提高了在赵国的地位。最后,学生能够认识到蔺相如受到了廉颇的不满,但总是宽容地对待廉颇,和廉颇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学生可以将这些事件归纳在思维导图中,从而将文本的叙事顺序确定为建立功勋、受到嫉妒、宽容对待、和睦相处等过程。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廉颇的视角分析事件顺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能够发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些事件让廉颇对蔺相如产生了嫉妒,而蔺相如的宽容大度让廉颇感到羞愧,之后廉颇负荆请罪获得了蔺相如的原谅。由此,学生能够在思维导图中将事件的顺序梳理为廉颇嫉妒蔺相如、廉颇对蔺相如产生愧疚、廉颇获得蔺相如的原谅等过程。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这两种叙事方式。学生能够发现通过第一种叙事方式能够对蔺相如进行全面的了解,而通过第二种叙事方式能够对廉颇形成全面的了解。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对记叙文的叙事顺序形成多角度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理性思维能力。

(二)组织情境表演,体会事件顺序

高年级阶段的很多记叙文内容十分丰富,学生通过文字阅读往往不能整理出清晰的思路,难以形成深刻的阅读印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情境表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事件中的人物、创设事件的环境、表演事件的过程,以此对事件顺序形成具体认识。例如,在阅读《将相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情境表演活动,具体体会事件顺序。首先,教师可以提出宏观的问题,培养学生情境表演的意识。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蔺相如的这些故事过程具体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完整的表述出来吗?”学生能够发现课文的内容十分丰富,不能够全面进行表达。接着,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我们可以表演每个故事吗?这样看能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呢?”学生能够选择相应的情节展开表演,对于完璧归赵这一部分故事,两名学生首先可以分别扮演赵王和蔺相如。扮演赵王的学生可以表现出忧愁的神态,体现出赵王对于是否要和秦国进行交换的犹豫心理。扮演蔺相如的学生可以表演向赵王提出建议,请求出使秦国的动作和话语。由此,学生能够对完璧归赵的故事背景进行明确认识。接着,一名学生可以扮演秦王,表现出骄傲自大的神态,体现秦王想要违背约定,得到和氏璧。一名学生可以扮演蔺相如,表演想要损毁和氏璧的情境,表现蔺相如和秦王针锋相对的过程。最后,一名学生可以扮演蔺相如,一名学生可以扮演蔺相如的随从,表演出蔺相如吩咐下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的过程。由此,学生能够对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认识。同样,对于渑池之会这一部分故事,一名学生先是可以扮演赵王,表演赵王为秦王击鼓的情节;接着,一名学生可以扮演秦王,表演秦王为赵王击缶的情节。由此,学生能够对渑池之会的过程形成具体认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情境体会事件的来龙去脉,体会记叙文叙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三、提高学生对文本思想情感的感悟能力

(一)在视频观赏中获得深刻感悟

记叙文的思想情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不同的事件中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所有的事件在组合后会表达共同的主题。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让学生观看相应的视频内容,借助具体的画面,从整体与细节的角度让学生体会事件,获得深刻的思想感悟。例如,在阅读《将相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赏与廉颇和蔺相如有关的影视剧视频,获得深刻感悟。在观赏完璧归赵这一部分视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秦王,蔺相如是怎样的神态?他说话的语气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通过视频内容能够认识到秦王的地位虽然高高在上,但蔺相如始终不卑不亢,能够勇敢和秦王斗争。从而体会到蔺相如具有自信英勇的品质。接着,学生可以观赏蔺相如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的视频,能够认识到蔺相如对和氏璧进行了完好的保存,体会到蔺相如具有细心细致的特点。在观赏负荆请罪这一部分视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观察廉颇和蔺相如的神态特点。学生从视频中能够认识到廉颇十分的羞愧,而蔺相如十分的平和。从而能够以对比的方式认识到廉颇具有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蔺相如具有宽宏大度的品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借助具体的视频画面,对记叙文的思想情感获得生动的理解,提高阅读深度。

(二)在生活体验中获得深刻感悟

记叙文中的很多事件与日常生活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学生能够以这些事件为镜子反思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而做出相应的提高。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体会记叙文的思想情感,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例如,在阅读《将相和》时,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人物有蔺相如一样的品质呢?我们在什么时候有过廉颇一样的错误心理呢?”学生能够以这些问题为思路,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自己的感悟。一些学生能够回想自己和同学发生矛盾的过程,体会同学所具有的宽容大度的品质。一些学生能够回想自己对他人存在不满,与他人发生争吵的生活经历,从而借鉴廉颇的做法,向他人承认错误,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蔺相如平易近人,宽容豁达的品质,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让学生将记叙文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发挥记叙文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事件的认识、叙事手法的分析、思想情感的感悟等方面入手,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具体掌握记叙文阅读的流程和方法,提高记叙文的阅读深度。

参考文献:

[1]王胜男.小学记叙文文本解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2]温燕清.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疑难问题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2018(8):136.

[3]贾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有效参与初探[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记叙文范文篇3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法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作为记叙文类的童话,当然也是以之为主要表达方法。那么,教学中不管是一般记叙文(以下简称记叙文),还是童话,都应当抓住记叙这个表现形式。弄清楚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无疑这是教法与学法的基础。

在故事《小珊迪》中,作者记叙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不幸的小孩的悲惨遭遇。作者刻划了一个过早地挑起生活重担的小男孩。故事以卖火柴为背景。以“叫卖--成交--负伤--还钱--探望--夭折”为线索展开情节。作为记叙文,小珊迪的故事是以活生生的现实社会的生活图景展现在小读者面前。教学时,教师要以记叙的事件为基础,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调动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一个场面一个场面地去再现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图景。理解了文章中的记叙和描写,使学生身历其境。他们必然会把小珊迪的遭遇与自己的幸福生活作比较,于是就理解了主题。

记叙文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的铺陈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以记叙为基础,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即“披文以入情”。教师要抓住课文中对表现中心思想有重要作用的词句进行分析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表象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这样就使语言形式的分析与思想的感受统一起来。

小珊迪诚实、善良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卖火柴”和“找零钱”这两个重点情节的记叙来刻划的,因此,抓住“记叙”这个基础,就把握了记叙文的教法与学法的基本特征。

在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同样是记叙资本主义国家里一个不幸小孩的悲惨遭遇。但作者是采用“曲折”地反映现实的手法。不是直接记叙令人心悸的生活场景,而是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放在临终前的幻觉中。记叙仍然是基础,但作者不愿意直接展现那冷酷的人生画面,使小读者望而生畏,而是在文章里倾注浓浓的童趣,描绘一幅幅令小读者神往的绚丽画面。诚然,记叙还是基础,但在童话教学中处理这个基础的方法就和记叙文不同。它要求在分析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激发“童趣”,从而进入“童话世界”。大年夜—一哪一个小孩不向往这个像中国传统节日春节那样充满无穷乐趣的日子?至于那香喷喷的烤鹅,美丽圣诞树上的新年礼物,温馨的家人团聚,如此等等无不吸引着童稚的心,纯洁的心。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握住“童趣”这一特点,就是要“以趣激情”。在弄清作者讲的是谁的、怎样的故事的同时,应该充分理解小读者的心理特点。分析的过程,要自始至终使他们沉浸在年节的乐趣中。教师要引导小读者入情入境,使之趣味盎然。在这篇童话中,童趣的启迪集中在“神奇的火柴”上。在那避风的墙角--擦亮那神奇的火柴--大年夜孩子们所向往的一切应有尽有:那神秘的夜空--一颗流星把它划破--唯一疼爱她的慈祥的奶奶--出现在她的面前--她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在微笑中离开这残酷的人世。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教师不要匆忙地把沉浸在乐趣中的小学生拖回到课文所反映的严酷的现实生活中,就让他们分享那年夜的幸福。不要一语道破--这是假的,是幻觉!--即使是悲剧的最后一幕。

总之一般记叙和童话的分析,都应以记叙为基础。童话教学应在这个基础上激发童稚之心,用他们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社会,把握童趣这个特点。

二、理解是基础,幻想是特征。

一般记叙文和童话教学过程都应该是启发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具体内容,再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披文以入情”。

对小珊迪形象的理解,应首先从分析小珊迪“求卖心切”的原因,来理解小珊迪纯朴的性格;再从分析小珊迪“人穷志不穷”,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派弟弟送回“找头”的事迹,来理解诚实的性格;最后,再从小珊迪临终托弟(孤)怆然逝去的不幸遭遇来理解他善良的性格。

同样,对卖火柴小女孩的形象理解也应该经历“披文入情”的过程。但童话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抓住“幻想”这个特征。固然,在理解的过程中想象是十分重要的。要使抽象的文字,在儿童脑海中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没有想象力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想象”要有个基础,那就是字词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作为记忆表象贮存于大脑中)。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就是启发想象的过程。可见“启发想象”是一般记叙文和童话都应该重视的教法与学法。但童话中的想象多以幻想的形式出现。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童话中的幻想一般是以主人翁的“有意幻想”(一种从实际出发,以现实生活发展的规律为依据的,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幻想,也叫理想)形式出现的。是借幻觉写真情的。而儿童的幻想往往有明显的直观性、虚构性和明显的社会性、历史性。因此在童话的教与学活动中,就要突出幻想的这个特征。当教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临终前,三次擦燃火柴,三次看到幻象时,就要遵循幻想的规律,使这些幻象同样出现在小学生的脑际,使他们身历其境。首先,要理解小女孩脑际会出现此情此景是有其现实生活基础的,因此要学生先理解语言文字:“寒冷”就使人追求“暖和”,而“火”--即使是一根火柴的微弱的火--也能产生一丝的热。这就是小女孩在墙内敢于抽出一根火柴在墙上擦燃的原因。而对描写大街上、家里寒冷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是理解“擦燃火柴取暖”的基础。其次,要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借以产生想象力:小女孩双手拢着“火”,因而感到一丝的温暖。当天寒地冻的时候,人们都会围着火炉,暖烘烘的。于是小女孩的眼前(小学生的眼前)出现了幻象:暖烘烘的火炉。再次,把语言文字--记忆表象--想象的画面(幻象)重叠起来,引导理解文章的主题:火柴灭了,投在墙上的光消失了(手心上“暖和”的感觉也消失了)于是幻象也破灭了。那短暂的温暖不可能奇迹般地救活这可怜的小女孩。最后引导学生从幻象中回到现实生活:她正想把脚也伸到“火炉”边烤一烤,但火柴灭了,她得不到她所想得到的暖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呀!

把握“幻想”这个特色,使学生进入童话世界。这是理解童话内涵的必经之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幻象”就是“假”的,现实中不可能有的。那么学生就得不到感染,无疑只是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强加给学生罢了。

三、结构是基础,反复是特色。

记叙文多以起因、经过、结果结构情节。作用根据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可采用顺、倒、插、补等叙述顺序。可用总分、并列、递进、转折等形式安排题材。因为布局谋篇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在一般记叙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剖”结构,从中获取理解信息,从而受到熏陶感染。

小珊迪为什么苦苦哀求要人买他的一盒火柴?个中“原因”,文章开头并没有一语道破。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么一个情节:小珊迪没有及时送回“找头”,“我”感到“上当”。小珊迪的弟弟送来“找头”,“我”才知道小珊迪的不幸遭遇,看到了穷孩子诚实的优秀品质。这时才点明原因:为了养活弟弟。再层层递进,在“结局”阐明主题。

而童话在结构上大都采用“反复”的手法,其情节似乎凝结在一个点上,反反复复地强化表象,沿着同一路子,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

卖火柴的小女孩连擦三根火柴,看到三个幻象,小学生的想象的路子是:寒冷--想得到温暖--擦燃火柴烤火--似乎坐在火炉前--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饿了--想得到食物--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好象看到烤鹅--好吃呀!于是烤鹅就填满了葡萄干;想吃呀!于是烤鹅背上就插着刀叉摇摇摆摆地向她走来--真要动手拿刀叉吃--火柴灭了,烤鹅不见了。圣诞树幻象的出现和消失过程也一样。这种情节上反复的特色,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加以利用,第一次幻象兴灭,教师可详加启发,第二、三次幻象兴灭过程就可以半扶半放,让学生沿着同一想象的路子展开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记叙文范文篇4

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

一、悬念法。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课文《一碗阳春面》就是范例。文章开篇,写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来到北海亭面馆吃面。这么晚了才来,而且是合吃一碗,这一情节足以引起读者的好奇。接下来写一年后他们二吃阳春面,作者仍然没有揭开谜底。再写一年后他们三吃阳春面,时间、地点、人物依旧,阳春面变成了两碗,这又是为什么?读者的好奇心被作者撩拨得按捺不住时,小说恰倒好处地通过母子三人对话交代了他们所遭受的厄运。但作者还嫌悬念设置得不够充分,往下是写母子三人十年没有来吃面,由此设下了新的悬念:他们为什么没有来?他们的命运怎样了?直到篇末,读者紧悬的一颗心才放下,为主人公战胜厄运而欢欣。由于悬念扣人心弦,全文显得曲折有致。

二、误会法。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如《红楼梦》中写到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黛玉扣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墙角边见到宝玉送宝钗出门,更是越发气恼,越发悲戚。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同时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蠡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

三、巧合法。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传》,究竟写了多少巧合,那是难以数清的。正是这个原因,“无巧不成书”几乎成了过去说书人的口头禅。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安排了许多巧合。篇首写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侯,牵出林冲上街买刀欲复仇的情节。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出门沽酒御寒,途中见到了山神庙;正是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从而偷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整篇课文,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的不断发展,给读者带来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抑扬法。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忆,则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听到的别人的议论。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等,那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虚实法。正面直接地写叫实写,侧面间接地写叫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如《藤野先生》主要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开头三小节作者不直接去写,而是奇峰突起。作者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刻画了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学跳舞”的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丑恶现象。鲁迅对东京的失望,实际上是对中国人的麻木而痛心,从侧面表露了作者不甘同流合污、不与之为伍的爱国之情。又如《荷花淀》,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他们报名参加“地区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这样,以实显虚,以虚映实;青年妇女的战斗生活得到生动描写,而青年男子的战斗作用也由此表现得富于情趣。

六、相错法。“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就是说写文章要相错成文,才能力避平板、单调。在记叙时,时而顺序,指明事件发展方向;时而插叙,交代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关系,使文章有进有退,有起有落,有逆有转,变幻多姿,活泼有致。如课文《第二次考试》,首节倒叙,概述苏教授在招生考试中发现一件奇怪的事:陈伊领初试时十分优异,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接下来五节文字补叙这件奇怪的事情。而第13节作者运用插叙,叙述苏教授从陈壹玲的弟弟口中了解到他姐姐由于抢险救灾、整夜不眠而影响了嗓子的真相。这里的插叙与前面的倒叙、补叙结合起来,在结构上形成摇曳多姿的势态。

七、张弛法。“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叙述故事情节,如果有张有弛,就不致显得急促或平淡无奇。如《荷花淀》,前面部分写水乡、风景异常恬静美好,给人一种和平的感觉,这是弛。接着作者转过笔锋,描写水上一场激烈的游击战,使浓烈的战争气氛弥漫其间,这是张。又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开头写春节过后北京王府京大街的特种药品商店的热闹景象,这是弛;接着写突然传来平陆县委的求援电话,这是张;再接下去补叙事情的发生,这又是弛。一张一弛,文章就有波澜了。

八、离合法。清人唐彪在《作文谱》中说:“世间文字,断无句句看题、句句不看题之理,其法在于离合相生。”又说:“离合相生者,谓将与题近,忽然扬开;将与题远,又复掉转回顾是也。”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在处理场面和情节的过程中,不必处处死扣主旨,而应采取“若即若离”的方式灵活安排,掀起文章波澜,避免单调呆板。如季羡林的《马缨花》,文章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回忆过去所住的大院,对这个院子的人事沧桑、古迹遗存等等描写得十分具体细微,初读起来会以为这是回忆往昔居室的文章。但是,就在作者尽情勾画出院子的黑暗、生活的孤寂之后,笔锋一转,文章中闪现出“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主人公马缨花登上了文章的中心位置。往后就写马缨花的“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正是这马缨花的“影”与“光”的对比中,“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至此,文章完成了对马缨花进行了全面地描绘和赞美。原来,前面部分正是写出马缨花的“影”。如果不表现“影”的广阔社会背景,没有“影”的对照,,就不能衬出“光”。影中的马缨花值得留念,光中的马缨花则更可爱。这不正是“离合相生”吗?

记叙文范文篇5

表一:中小学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写作兴趣项目很感兴趣较感兴趣一般怕写讨厌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8%20%60%10%2%n=100初三年级5%21%65%9%/n=100比例差异检验P>0.05差异不显著

题材来源项目亲身经历想象虚构的事在作品作文上兼而

真情实感看到的事有之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51%42%5%2%n=100初三年级49%35%11%5%n=100比例差异检验p>0.05差异不显著

作文修改项目全文写好边写边改很少修改从不修改

后再修改(A)(B)(C)(D)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54%19%26%1%n=100初三年级25%23%50%3%n=100比例差异检验p<0.01p>0.05p<0.01p>0.05

差异极显著差异不显著差异极显著差异不显著

z=4.14z=3.42

表二:中小学生作文测评分项比较表二(1)

题材审题项目真实真实但不真实准确不够很不

典型不典型准确准确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14%45%41%46%34%20%n=100n=100初中三年级19%46%35%48%31%21%比例差异检验p>0.05p>0.05

差异不显著差异不显著

立意结构项目准确中不够准确很不无中心详略不够很不

心突出中心突出准确多中心得当得当得当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27%42%11%20%40%33%27%n=100n=100初中三年级38%31%9%20%42%33%25%比例差异检验p>0.05p>0.05

差异不显著差异不显著

结构项目首尾及其作文长度人均字数

呼应相似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46%662n=100n=100初中三年级47%814比例差异检验p>0.05p<0.01差异不显著差异极显著

表二(2)

书面言语表达形态项目写作型写作与写话型改写型抄录型

写话结合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14%83%3%/n=100初三年级18%2%80%//n=100比例差异检验z=4.5z=3.2

p<0.01p>0.05

差异极显著差异不显著

书面言语表达基本功项目生动通顺不够@①嗦词汇贫乏语言

通顺平淡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16%86%14%44%46%n=100初三年级16%88%12%36%38%m=100比例差异检验p>0.05差异不显著

表达方式错别字项目全文略有叙述结适当抒2个3至5至7至9至

叙述描写合描写情议论以内4个6个8个10个百分比年级及其他小学六年级26%55%19%14%16%16%13%2%5%n=100初三年级27%46%27%17%12%10%10%2%/n=100比例差异检验p>0.05差异不显著p>0.05差异不显著

测查发现:在分项评定中,初中生在文章篇幅上明显长于小学六年级学生,选材也有所不同,而写作兴趣、审题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皆无显著差异。初中生两极分化极其严重,10%的初中生写作水平提高迅速,远远超过小学六年级学生;但至少也有10%的初中生,其写作水平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相比,仍属下等。测查表明:初中生在三年的语文学习中,写作水平普遍发展得较为缓慢。也许有人会说:测试命题常见,缺少难度,初中生难以发挥自己的水平,却难不了小学六年级学生。笔者认为:该命题确实难度不大,但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和尽情发挥余地,完全可以写出高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层次、初中生应有水平的文章。然而,事实却不容乐观。三年的初中写作教学,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为何普遍提高不快?实施素质教育如何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笔者测试调查的目的是透视现状,针对流弊,寻求对策。

一、现状透视

如果说,初中生作文不如小学生,那不符合事实,也有违情理;如果说,初中作文教学不如小学,那不够公允,更无比较意义。本次测查的用意不在比较初中生与小学生的记叙文水平高下,也不在评说初中与小学作文教学的优劣,而是为了呈现一个事实:初中生的记叙文水平普遍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现状甚忧,问题严峻。透视初中生写作水平现状,笔者以为存在着下列主要问题:

一是写作兴趣不浓,纯属应付。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初中生在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中,写作兴趣普遍没有提高,74%的学生仍停留于小学六年级的淡薄或怕写程度。作文修改从现象上看,是写作习惯、技巧问题,而实质是态度问题。初中生作文写好很少修改或从不修改的达53%,再加上边写边改草率成文的竟达76%,远不如小学六年级学生重视作文修改。这足以表明,绝大多数初中生对作文抱任务观点,处于应付状态。如此态度,是导致初中生作文水平普遍提高缓慢的主观原因。

二是作文题材失真平淡,不善于调动生活经验。笔者命题测试时要求写真人真事,写出真情实感,因为“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按理说,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感受深切、扣人心弦的事情,都有过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都经历过童年的欢乐或成长中的坎坷……,而这些真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经历和感受都能成为该命题极好的题材。我们本该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绚丽多彩的生活和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清新的气息和真情的流露。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在作文中所反映的生活是那样的平淡、失真,难以看到个性的光芒。大多数学生所叙之事或胡编乱造、离奇虚假;或拾人牙慧、陈旧乏味;或套用范文,似曾相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做人无心体验生活,为文不善于调动生活经验。

三是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语言大多苍白贫乏。心理研究表明: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存在四种不同水平的言语表达形态,即抄录型、改写型、写话型和写作型。写话型近似口语在对话时原始录音的直译,特点是语言简略和重复。写作型的特点是经自己思考和内部言语充分加工后而成,合乎语法逻辑要求。本次测查表明:小学六年级仅有14%的学生尚处于由写话型向写作型过渡之中,而初三有18%的学生已过渡到以写作型为主的言语表达形态。这部分初中生言语表达较为准确、丰富、成熟。但80%的初中生的言语表达仍以写话型为主,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相比水平相差不大。其中语言luō@①嗦者达36%;词汇贫乏、用语平淡者达38%。由此可见,初中生的书面言语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象上看,一是部分学生语库贫瘠,尤其是形容词、动词,往往同一个词在文中出现多次;二是这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用概括叙述代替具体描写的现象,如该测查作文中全文叙述或少有描写且大多是缺乏个性的对话者竟达73%。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逐渐占主导地位,概括能力增强,不再象小学生那样对事情的细节、现象感兴趣,而开始注意事情的特点、意义,因而语言的概括性增强,也不屑于写一般的细枝末节,但由于缺乏具体描写和细致刻画的技能和一定的语言积累,追求新颖典型的描写和高雅语言又不得,眼高手低,语言愈加显得笼统、空泛了。

四是审题立意能力不强,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欠佳。本次测查命题学生虽然十分熟悉,但仍有52%的初中生审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审题不准确、不能突出重点“最难忘”的占28%;题意范围、特点不明,导致文题不符,把“一件事”写成数件事,把记事为主写成写人为主甚至写景为主的占21%。立意是初中生作文的难点,问题更为严重:有的题旨不明,只是记叙出事情的始末;有的题旨难显,材料不能充分表现主旨;有的题旨杂乱,多中心实为无中心;有的题旨浅陋,使文章失去应有价值。学生反映在审题立意上的弊病不仅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写作技能,更是缘于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欠佳。

二、教学对策

就中小学而言,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初中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之小学更为深重。初中记叙文教学普遍存在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做法,如要求学生背几篇不同类型的范文,教给学生写作记叙文常用的几个套路等,教法简单僵化,教学模式陈旧。久而久之,就使初中生写作记叙文虽有一两招花拳绣腿,而终究没有练就扎实的功底。初中记叙文教学要改变两极分化,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达到甚至超过《大纲》的要求,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要针对初中生的写作现状,加大初中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力度,强化以往教学上的薄弱环节,精心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新路子。笔者认为,除了注意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着力培养写作兴趣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几项对策,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一、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初中生的思想是最活跃的,他们充满着告别少年的喜悦与步入青年的困惑;他们有花季的情愫,也有青春的伤怀;他们富于向往和追求,生活最富有少男少女的青春色彩。初中生的内心世界是那样的纷繁复杂而又色彩斑斓。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写作的记叙文却难以看出个性的光芒,竟然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千人一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不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他们不善于感悟、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学生懂得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美,时时有美。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与事,就会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只要善于捕捉,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情趣。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发现、感悟美的方法和技能,既可结合阅读教学,通过分析范文,借鉴他人经验;也可通过交流讨论,使之在畅谈各自的发现与感受中得到感染、启迪。为了让学生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写作个性,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自由灵活的写作方法,摈弃形式主义,因为写作是心灵韵律的自然流露,表现形式当然也应该是自由随意的,就像与熟人谈心一样,可以无拘无束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笔者认为,应尽量让学生少写命题作文,因为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经历,即使面对同一经历,各人也有各人的不同感受,把题目定死了,很难让学生自由地表露自己的心迹。教师只须对习作要求规定几个大致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去写,想写成记叙文就写成记叙文,想写成日记就写成日记,想写成随笔就写成随笔,而且字数也不要作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用自由的形式表达自由的内容,学生写起来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写出特征,写出个性。总之,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之养成体察生活美的良好习惯与能力,在教学中大力提倡自由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鲜明的写作个性。

记叙文范文篇6

1,总结上一作之得失

2,学会运用细节描写

3,“人生感悟”类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教学设想

三课时

教师讲评与指导一课时;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并审题一课时;学生构思、作文一课时;今后的作文也是基本这样安排

教学内容

一,习作讲评

对照老师所讲,思考你的作文为什么得了低分?

A书写太差,或错字连篇B字数不足

C光写“读书”没有写“我”D记叙文平淡如水,无感想

E议论文泛泛而谈,无实例,无层次F文体不明

别人优胜作文摘录

二,描写在作文中的作用

描写的作用在于使客观事物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受众得到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这里,我们介绍记叙文写作中的三种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有一篇作文,题目是《在阅览室里》。本文记叙人们在阅览室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故事,反映出人们为了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发愤攻读的社会风气。文章第二段详细描写了阅览室的场面,烘托了人们专心读书的气氛,为后文的主要情节的记叙做了环境铺垫:“刚走到阅览室的门口,一股热气就迎面扑来。踏进阅览室一瞧,嗬,人真多啊!坐的坐,站的站,还有挤来挤去找位子的、觅书报的……然而却静得出奇,只有日光灯发出‘吱——’的声响。我不禁屏息静气,插身进去。”如果没有这一段场面描写,不仅后文显得干瘪、突然,也使后文详写的典型事例显得孤立,失去了一定的代表性,淡化了主题。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有一篇作文《门》,写的是北方一个学校的一间教室的门。中午,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还有的同学要进教室,敲门声不断,搅的教室里面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班级里就因为门发生了风波,后来,干脆就不插门了,任凭风吹得满屋尘土。第二天,门的问题解决了,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它增大了门和门框之间的摩擦力,不用再插门,门也不会轻易地被风吹开了。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道:“一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这样就更加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和文章里的同学一起,去感谢做这件好事的人。

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三,细节描写可以是对一种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其成功之例不胜枚举(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各举一两个例子)。细节描写往往会使记叙文更具有可读性与真实性,会让你的作文别开生面,请大家多品味后面的高考例文,想想高分作文离自已有多远。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下面的文章是介绍细节描写的知识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

作者佚名

语文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很久以前看过的小说中的精彩细节,会时时浮现在眼前,历久而弥新。像祥林嫂手中的空碗,开裂的竹竿,以及她那木刻似的脸;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穷酸气;冯幺爸被曹支书逼得在一处房檐下蹲着,眼睛直愣愣地,抱着双手,耳鬓有一股细细的汗水,顺着又方又宽的脸淌下来的神情。真是历历在目,甚至能由此回忆起整个作品的情节和内容。

基于此在作文时我要求学生从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入手,打开作文内容空洞无物的缺口。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精彩细节,分析其在丰富文章内容和深化主题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然后进行有意识的写作训练。这样学生感觉写作训练变得真实而有的放矢。当然,选择进行细节描写的事物应具备一定条件。

首先,所选事物要能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和想象。如《药》中有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坟上草根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黄土,煞是难看。“镜头上摇”,在那尖圆的坟顶,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这使人联想到,夏瑜作为一个革命者并不孤寂,他还有生前志同道合的朋友,冒着生命危险,前来为他送花。我们眼前仿佛有一束革命的火焰在熊熊燃烧。又如岑参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也是描写景物的一个“特写镜头”。雪地上曲曲折折的马蹄印,使读者想到客人分别时一步三停,左右徘徊,久久不愿离去的凄凉场面。还可以想象到作者因为思念朋友而呆呆地伫立于风雪之中,凝望着雪地上朋友走后留下的串串马蹄印的情形。

其次,所选事物要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境。因为无声是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到极点的表现,此时的细节描写最能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能让读者安下心来,沉醉其中,产生共鸣,为想象留下纵横驰骋的广阔时空。《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组细节描写:刘和珍君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张静淑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杨德群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此处,作者只描写了子弹的出入部位和一只手枪,却表现了反动政府的官兵们穷凶极恶,不择手段地枪杀青年学生的场景。这样写,比正面描述喊杀震天的全景更令人回味。还有《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生动表现,这远比描写一声声地唉声叹气,断肠哭诉更具表达效果。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这个细节怎么去设计﹖当然方法很多,但我觉得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因为细节描写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

四,例文

《棋王》中的场面描写

A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行人见了,纷纷问怎么回事,可是知青打架?待明白了,就都跟着走。走过半条街,竟有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商店里的店员和顾客也都站出来张望。长途车路这里开不过,乘客们纷纷探出头来,只见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乱纸踏得嚓嚓响。一个傻子呆呆地在街中心,咿咿呀呀地唱,有人发了善心,把他拖开,傻子就依了墙根儿唱。四五条狗窜来窜去,觉得是它们在引路打狼,汪汪叫着。

B人是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听,以为是杀人的告示。妇女们也抱着孩子们,远远围成一片。又有许多人支了自行车,站在后架上伸脖子看,人群一挤,连着倒,喊成一团。半大的孩子们钻来钻去,被大人们用腿拱出去。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棋王》中的细节描写

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网文片断

记叙文范文篇7

一、整体感知,了解“写了什么”

通过分析题目,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从整体着眼,紧扣文体,充分感知材料,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主要思路。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不是在每篇文章中都出现。对前三个要素作者常常根据文章的需要,有的在文章开头点明,有的在文中暗示,有的因读者明白不需要交代而省略,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二、整体分析,弄清“怎样写”

通过“摸顺序,探思路”,从整体着眼,分析文章的结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即布局谋篇。主要方法是理清记叙的线索,抓住记叙的顺序,辨清记叙文的人称,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过渡、伏笔、照应、开头和结尾。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明确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几个?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这些问题解决了,这篇文章也就容易弄懂了。

三、整体领悟

通过“抓关键,想意图”,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中心句子、重点段落,将文章读透。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弄清“为什么而写”。

四、整体鉴赏

通过“细对比,品词句”,将文章的精妙之处读熟;分析文章的主旨;了解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细心品味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即了解“写得怎么样”。

记叙文范文篇8

初一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学生作文水平相差很大,其中相当一部学生根本不会写文章,所以作文训练应从零开始。同时方法的选择也很重要,我尝试运用由模仿到创造的方式进行训练,效果尚好。

孩子学话,始于模仿;学习写作,是一种书面形式的“学话”,起始阶段同样离不开模仿,一句话应该怎样说,怎样联句成段、构段成篇,怎样写清楚一件事,都可以从模仿中找到门径。作文的模仿可以分几步进行:

一、模仿生活,获取素材

作文的内容知识需要作者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哪里来?靠的生活。因此,写作成败的最关键一步是作者是否有足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初中生的阅历虽然有限,但毕竟见过不少世面,如果作文中能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真实的东西,那篇文章即使写作技巧一般,也可能成为一篇较好文章。如何写得真实?就是按照生活的原型去写,也可以说是“模仿生活”。一开始要求不要要求过高,诸如详略、选材等方面暂不予理睬,只要是按照生活的真实去写就值得鼓励。这样时间一久,学生就会觉得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容易,既不会产生惧怕心理,也能积累一点经验和素材。

二、模仿课文,归纳方法

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主要是学习写作技巧。因为写文章只有生活经验是不行的,生活经验还要用适当的合乎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除此之外还需要一种更高级的能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一套写作规则,这些规则哪里来?如果只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肯定是极微的。因为写作规则要真正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写作实践,才会帮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来找规律,总结归纳方法,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的规则比较具体实在,而且印象深刻,在写作中可以运用,并通过老师的批改来验证自己的实践的正确性。

三、从修改中反向模仿

写作中的失误是在所难免的。但明知是错而重犯的机会却是不多的,在写作训练中,加强学生的修改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修改错误的虽然不是直接模仿吸收人家的长处,但在批评别人的错误时,自己的认识本身是一种提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修改病文看成一种反向模仿。

四、在欣赏范文中借鉴

欣赏范文中让学生在写作前欣赏一篇类似的优秀范文,目的是着眼于吸取范文在构思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的长处,至于成篇,写作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照抄。

五、片断练习,巩固成果

根据每一次每个专题的训练要求,设计一个较为简单的片断作文训练,目的是检验学生在模仿吸取过程中的收获,把模仿吸收到的技巧方式运用到写作中,也为全文写作作了关键部分的准备。

六、博采众长,进行创造性写作

记叙文范文篇9

当然,刚入写作之门的中学生与之无法比拟,但这些名士伟人的个性张扬却值得我们借鉴。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①这句话不仅内涵丰富,而且适合时代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为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现实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千人一面、人云亦云之弊端:题材陈旧、结构呆滞、语言贫乏、抒情生硬等,状况令人担忧。记叙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它是学习写作其它文体的基础,写好记叙文对于学生来说,意义深远。因此,记叙文写作个性化教学势在必行。如何精心雕琢习作园地中的这珍“瑰宝”,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拙见如下:

1、真实是根本。

真实,即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要胡编、乱造。真话、实话不仅要求学生心里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写,还要求有客观的标准,即准确性。求真既是作文的准则,也是做人的准则。

学生作文现状却与之背道而驰。《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六十多位同学写亲身经历的寥寥无几,抄袭、编造现象屡见不鲜。针对此现状,本人一方面予以抑制,另一方面极力赞赏写真实之事的小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有位同学这样写道:

在学校综合教学大楼后面,有一条小水沟,由于多年无人清理,那里杂草丛生,是螃蟹繁殖、生长的好场所。也不知是谁发现了,开学没几周,每到星期天,我们几个班友便结伴到这里来捉螃蟹……

在作文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写作遵循真实原则,本人极力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先有感性认识,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才让同学们动手去写。如教同学们写《我喜欢的一部电视剧》。我首先要学生根据要求回家选择一部精彩电视剧,在看中知晓剧中情节、内容。通过几天的正面接触,然后再召开一个座谈会,小组分组讨论,各组分别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述说,让学生作文做到看、说、写的统一。通过训练,本次作文同学们都能将情节描绘得如临其境,将作文写得明明白白。

2、“新颖”是关键。

题材是作文中所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如果别人已用过多次的材料,别人一看就知其庐山真面目,如果学生仍套用,即使感情很真挚,也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初中课文《驿路犁花》一课,以其新意突破窠臼。作者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扬、不断传播的过程加以展示,展现了这种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并且把方便过往客人的深山茅屋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把洁白、朴素的梨花作为雷锋精神的象征,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技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结合课文,讲授作文的选材、构思等,学生便容易接受,学得也就轻松。于是乎《童年忆趣》这篇作文题材新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上树捕鸟雀,下水捣龙虾;野外当家家,户内扮鸡妈……奇景异趣,妙处横生。

为了使学生写出具有立意标新、题材新颖、构思巧妙的文章来,本人不仅将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而且亲自写一些下水文章,让学生去模仿,当然此举不是叫他们去抄袭,不是束缚他们的思维。相反,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去创造,创造出更加别具一格的新作品来。另一方面,让学生多阅读优秀作文,吸取间接经验。凡同学间发现有创新的文章,都拿到作文课上来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多方面吸收。

3、描写是技巧

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段,而文章写得生动、形象,给人身临其境的主要手段却要数描写,它是把对象的状貌、情态进行具体、细致、形象的刻画和描绘,把描写对象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学生作文不生动,很大程度上就是缺少了细腻的描写,叙述的成份占大多数,究其原因缺乏对人、事、景的细心观察,没有抓住其特点,语言枯涩、陈词滥调、空洞无物。看上去都是些叙述不像叙述、描写不像描写、议论不像议论的话。要使描写成功,必须抓住特点,围绕中心,贯彻“具体、生动、形象”原则。如有位同学在写《快乐的一天》中,是这样描写景物的:

八月十五,一个让我难以忘却的日子。清晨,在和煦的微风中,我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好香啊!一阵浓郁的香味飘来。我循香望去,只见学校跑道两旁十几棵碗口粗的桂花树上绽放着耀眼的小花朵,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挤过了叶子:嫩黄的、雪白的、褐色的布满枝大。

由于小作者表达了母亲因长年在外做生意,今日全家团聚这一中心,因此开头这段描写衬托了人物兴奋的心情,做到了情景交融,把全文的“乐”渲染出来。

为了指导学生提高描写水平,我常利用时间组织全班学生来共同完成一篇文章。通过学生的口述、补充、筛选而运用一些优美生动的词语,对事物进行准确细腻的描绘,老师同时将学生对事物或过程的描述展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去体会,是否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此做法,将过去一人作文转变为全体学生共同作文,寓教于乐,寓描写于讨论,积极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描写技巧。

4、抒情是灵魂

“作文归根到底是抒情”②适当的抒情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但其情必须是真情,绝不能牵强附会;是水到渠成,而不是无情之处乱点情。作文教学成功人士任小艾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第一次》时,一段录音录相本人至今记忆犹新,大致内容如下:任老师指导学生作文不是在课堂上纸上谈兵,而是带领全班学生亲临体验。她精心组织了一次登飞机活动。由于是第一次登陆飞机,所以同学们都很紧张。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种,但是同学们个个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当飞机安全着陆时,有一位同学突发感想,以至于他在作文最后写到:“高悬天空不如脚踏实地。”此点睛之笔,可谓水到渠成,是真情的自然吐露。如果没有亲身体验,绝对是点不出这样绝妙的龙睛来。

感情的抒发,必须以真实的事例为基础,如果没有亲身体会,那么情感所发将变为“无源之水、无本这木”。同样写《母亲》这篇文章,境况不同,情感的流露就完全不同。

有母爱的同学们大多写一些顼碎之事,认为母亲是那样的平凡,母爱是那样的普通,然而对失去母爱的人却不是这样的。

我班有一位父母离异的女孩子,她在写母爱时是这样来表述的:

当我还是上三年级时,有一天,常不在家的妈妈,突然回到了家。这一天也许就是我们最后一次享受天伦之乐。她把我和弟弟带到了饭店,给我们端来了好菜;带到了服装店,给我们买来了新衣服;跑到了玩具店,给我们买来了布娃娃;带进了公园,与我们一起玩电车,骑木马,看老虎……我们尽兴地玩啊乐啊,盼望着时间慢点跑,当我们游兴未尽时,天已晚了,回到家后,精疲力尽的我俩偎依在妈妈温暖的怀中做着甜蜜的梦,梦见她还带着我们去了苏州儿童乐园。然而当我们醒来时,床头上除了妈妈留给我们的礼物外,再也没有妈妈的踪影了。她已经完完全全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爸爸,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去了,我们整天只能以泪洗面。

妈妈呀,妈妈!您回来吧,哪怕您不给我们买东西,不带我们玩,只要能天天看到您,我们就足够了。

此段描写将一个失去母爱的孩子盼望妈妈回来的情景写得如临其境,将一对被母爱遗忘的孩子思盼的情景展现得活灵活现。我们似乎看到那对孩子整天倚着门口,盼望妈妈归来的情景,真可谓情深意切,摧人泪下。

综上所述,记叙文写作的个性化,如同一件艺术价值极高的艺术品:真实是其土壤,新颖是其造型,描写是其色泽,抒情是其神韵……只要我们精心设计,真情呵护,定能将习作园地中的这匹“马踏飞燕”雕琢好,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适合时代潮流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记叙文范文篇10

【关键词】观察生活要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怎样观察生活,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尤其是他们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想了解中学的校史、设施,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开学不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颜色、款式、质地)、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要求是: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第二,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第三,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四个星期后,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观察笔记。写作之前,我再次强调,描写必须突出人物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老师的描写都很生动逼真。

例如:李英同学,在描写数学汤老师的外貌时,突出了老师眉毛和眼睛的特征。她是这样描写的:“她的眉毛非常黑,长得像两条双曲线,挺有个性。眼睛不大,可很有神。”她在写汤老师上课时,突出了“教学有方”的特点。文中写道:“每当我们上数学课时,班上总是很活跃,时时传出爽朗的笑声。最有趣的是提问。汤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时,嘴角总是微微向上翘,流露出一丝笑意。有的同学答错了,一见老师的表情,以为自己答得挺不错,竟很得意,就稀里糊涂地说起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有的同学答对了,汤老师反会问上一句:“对吗?”这个同学也就犹豫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汤老师就会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最后他才把正确答案告诉我们。这样,既能让我们认真思考、活跃思维,又能使我们对所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篇作文之所以写得成功,关键是观察的细致。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巩固在观察中的收获,我要求学生认真总结观察的过程和体会。李英同学总结道:“我是数学课代表,与汤老师接触得多,我不放过每一次见面的机会,认真观察她的外貌,我发现她的眉毛和眼睛很有特色。她给我的主要感受就是提问时很有趣。所以上课时,我就仔细观察他提问时的神态、说话的语气、语调以及动作上的一些特点。如果我不用心观察,就无法获得具体的感受与认识,也就不能把人物的外貌及性格特征真切地表现出来。”通过这次作文,同学们都尝到了观察的甜头,作文时再不愁没有可写的了。

二、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人和事

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了解透彻、认识深刻、感受深切的,写作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写作对象的个性特征,就能写得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了如指掌,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但是要想让学生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还必须在写法上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

第一,写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描写人物大体是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入手。但是在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这四个方面并非要全写,有时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写,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然而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必须要写,而且还要写得具体、真切。否则,就难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或精神风貌。

第二,写人物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不同场合说话时的表情、姿态和神色。写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写出人物的动作,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不管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习惯等,否则就会过于平淡、干干巴巴,不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第三,让人物自我表演。

学生写作前,我强调指出写人物说话、做事,最好让人物自己说、自己做。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导演,在幕后指挥,让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纪录片中的解说员,自己一味地介绍。这样,笔下的人物才富有立体感,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良好效果。公务员之家

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事,我主要是让他们写自己经历的事。学生自己是参与者,对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都十分清楚,写起来自然比较容易。尤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写进去,从而揭示出事情的意义。那么,怎样叙事才能具体、真切呢?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要素,只有在不妨碍别人看明白的情况下,才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两个。

学生在叙事时,一般都能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却往往把事情的过程叙述得非常简单、空泛,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就强化训练学生写好事情的发展过程,力求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效果。

第二,写好矛盾冲突和结局。

由于年龄、时代的差异,学生在家里会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在学校会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即使自己,也会在思想上产生矛盾冲突。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或自己的觉悟,矛盾冲突最终会得以妥善解决的。我要求学生写作文尽量写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且力争写出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结局,使文章曲折动人,富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