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技巧十篇

时间:2023-03-23 06:56:35

记叙文写作技巧

记叙文写作技巧篇1

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就包括知识、能力、智力、情感、修养等方面。情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可以使人对某一事物的注意、感知、思维产生倾向性,促使智能更好地发挥。作文就是作者对事物情感的抒发,“情感”在中学生作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中学生的情感非常丰富.被人误解、渴望理解,与父母的隔阂.友情的碰撞,成功后的喜悦,失败后的懊恼,对社会懵懂的认识……但是为何有如此多的中学生作文会干巴枯燥,毫无真情实感可言呢?学生不善于在材料的叙述中贯穿情感,使本来感情丰富的材料变得干巴巴了。这就要求教师适时适法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下面结合几篇记叙文的作品谈谈抒发真实情感的技巧。

一、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

作者将情感融入文段内。避免平铺直叙.如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个“喜爱”.就写出了作者对鸟儿感情的变化。

二、借景抒情。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

“一切景语皆情语”.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饱含感情。才是好的文章。“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早日实现。情从景出,水到渠成。

三、把故事设定在具体的情境之中

故事的背景.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对于表现情感非常重要。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把“背影”设在“祖母病逝”“父亲赋闲”这样的祸不单行的大背景下来表现父爱的,文章在淡淡的哀愁中把父爱烘托的愈加深沉。

四、细节描写

文章中如果只有泛泛的叙述.就达不到感人的效果.必要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及富有表现力词语的运用会事半功倍,感人至深。如《背影》一文,朱自清就选取“望父买橘”这个精彩的瞬间来表现最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个片段作者在刻画背影中一方面详写外貌、动作、同时采用特写的方式来表现父亲买橘子的艰辛,因而父亲爱儿子的情感就体现得淋漓尽致。文中“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就非常自然,显得水到渠成。

五、叙事生情

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对经历、体验的述说,以激起读者感情的波澜:因事生情,在叙述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沉的感情。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叙述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去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反悔,伤心极了。全文波澜起伏.以第一人称叙述很自然地流露了作者的情感:儿童的心灵多么美好,他们心中珍视的是可贵的友情.家长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

六、巧用修辞技巧

记叙文写作技巧篇2

1、叙述的人称

英语的记叙文一般是以第一或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的。用第一称表示的是由叙述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经历。它的优点在于能把故事的情节通过“我”来传达给读者,使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如身临其境。如:

The other day, I was driving along the street.Suddenly,a car lost its control and ran directly towards me fast.I was so frightened that I quickly turned to the left side.But it was too late.The car hit my bike and I fell off it.

用第三人称叙述,优点在于叙述者不受“我”活动范围以内的人和事物的限制,而是通过作者与读者之外的第三者,直接把故事中的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的客观性很强。如:

Little Tom was going to school with an umbrella,for it was raining hard. On the way,he saw an old woman walking in the rain with nothing to cover.Tom went up to the old woman and wanted to share the umbrella with her,but he was too short.What could he do?Then he had a good idea.

2、动词的时态

在记叙文中,记和叙都离不开动词。所以,动词出现率最高且富于变化。记叙文中用得最多的是动词的过去式,这是英语记叙文区别于汉语记叙文的关键之处。英语写作的优美之处就在于这些动词时态的变化,正是这一点才使得所记、所叙有鲜活的动态感、鲜明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3、叙述的顺序

记叙一件事要有一定的顺序。无论是顺叙、倒叙、插叙还是补叙,都要让读者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顺叙最容易操作,较容易给读者提供有关事情的空间和时间线索。但这种方法也容易使文章显得平铺直叙,读起来平淡乏味。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文章的结构效果,让所叙之事跌宕起伏,使读者在阅读时思维产生较大的跳跃,从而为文章所吸引,深入其中。但这些方法如果使用不当,则容易弄巧成拙,使文章结构散乱、头绪不清,让读者不知所云。

4、叙述的过渡

过渡在上下文中起着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作用。过渡往往用在地点转移或时间、事件转换以及由概括说明到具体叙述时。如:

In my summer holidays,I did a lot of things. Apart form doing my homework,reading an English novel, watching TV and doing some housework,I went on a trip to Qingdao.It is really a beautiful city.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to see.But 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the sunrise.

The next morning I got up early.I was very happy because it was a fine day.By the time I got to the beach,the clouds on the horizon were turning red.In a little while,a small part of the sun was gradually appearing.The sun was very red, not shining.It rose slowly.At last it broke through the red clouds and jumped above the sea,just like a deep-red ball.At the same time the clouds and the sea water became red and bright.

What a moving and unforgettable scene!

5、叙述与对话

引用故事情节中主要人物的对话是记叙文提高表现力的一种好方法。适当地用直接引语代替间接的主观叙述,可以客观生动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和心理状态,使记叙生动、有趣,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具体。试比较下面两段的叙述效果:

I was in the kitchen,and I was cooking something.Suddenly,I heard a loud noise from the front. I thought maybe someone was knocking the door.I asked who it was but I heard no reply.After a while I saw my cat running across the parlor.I realized it was the cat.I felt released.

记叙文写作技巧篇3

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进行描写。人物的喜怒哀乐、生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个性特征,常常从肖像中表现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职业、地位、教育、经历、性格等的不同,必然会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迹象,因此,肖像与性格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好的肖像描写,不仅仅是用文字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还应该让我们能通过他的外在形象看出他的思想、性格和气质来。成功的肖像描写是深刻解读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还可以形传神,进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因此,在文学作品中进行肖像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是塑造典型人物的重要手段。肖像描写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章的人物塑造。形象逼真的描绘,能使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成功的肖像描写,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必须是既能突出人物性格,显示形象特征,又能推动故事情节、传达作品意蕴的。要想使肖像描写取得栩栩如生的效应,还应该在符合内容与题旨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多样的描法,勾勒出“这一个”人物所独有的特征来。

【技法指导】

1.抓住特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现实社会中,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貌特征。因此在描写中,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人物,抓住人物外貌的独特之处来进行肖像描写。写作时,要根据写作需要,或细致地工笔描绘,或简练地粗笔勾勒,做到浓淡相宜,恰到好处。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的“美丽”应该能够让人过目不忘吧:“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有一句“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一颗美人痣,就足以写出蔡芸芝先生的美丽,简单勾勒,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2.凸显性格

好的肖像描写能够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形传神,揭示精神世界,增强艺术魅力。

鲁迅说过,如果用最俭省的笔墨传神地勾画出人物的形象来,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他的小说《祝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章主要写了主人公祥林嫂的眼睛。祥林嫂初到鲁家:“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再到鲁家:“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她最后的希望破灭后:“眼睛窈陷下去,精神也更不济了。”祥林嫂沦为乞丐:“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几处描写,透过眼睛这个心灵的窗户,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3.融情入形

鲁迅的小说《故乡》里有这样一段肖像描写:“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作者正是通过闰土的脸色、毡帽、手、衣服等的变化,表现出人物性格、思想的变化,从而表现作者对遭受肉体和心灵的严重摧残的闰土的深切同情。

4.巧用修辞

恰当的比喻使肖像描写更形象逼真。

钱钟书的《围城》里有一段漫画式的肖像描写,令人忍俊不禁:“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典例分析】

1.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红楼梦》)

分析: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既突出了她的美丽多情,又暗示了她一生以泪洗面的遭遇。

2.他的两腮红红的,两目低垂着。他是一个十八岁到十九岁间的少年,表面看来,文弱、清秀、面貌不同寻常。他的鼻子好像鹰鼻,两眼又大又黑。在宁静的时候,眼中射出火一般的光辉,又好像熟思和探寻的样子。但是在一瞬间,他的眼睛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的表情。他的头发是深栗色的,垂得很低,只看得见一点儿额头,在他生气的时候,更显得他有的是坏性情。(司汤达《红与黑》)

分析:作者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于连的外貌,然后,通过“眼睛”这个心灵的窗户,由表及里深探到于连的内心,使人物形象丰满。

3.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鲁迅《伤逝》)

分析:简短的外貌描写,把子君刹那间的痛苦、希冀、幻灭以至绝望的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得非常充分。

4.……在一个寒冷的清晨,这个小姑娘却坐在一个墙角里;她的双颊通红,嘴唇带着微笑,她已经死了――在旧年的除夕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着她小小的尸体:她坐在那儿,手中还捏着火柴――其中有一束几乎都烧光了。(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分析:这幅肖像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揭露了贫苦女孩的命运和对美好生活天真纯洁的向往。

5.水英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她那晒得又黑又结实的脸上,时常挂着笑容:两片薄薄的小嘴唇在笑,疏疏的眉毛和细细的眼睛在笑,腮上两个陷得很深的酒窝也在笑。(崔前光《打鱼的人们》)

分析:作者扣住一个“笑”字,肖像上处处有笑意,把水英这个小姑娘欢乐的性格再现了出来。

【实战演练】

1.对熟悉的一位同学或朋友进行肖像描写,要求细笔描绘,抓住特征。

思维拓展:写熟悉的同学或朋友对于我们来说应该不难。因为我们熟悉其外貌特征,了解其个性特点;所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取最能体现其个性特点的外貌特征来描写,并要处理好详略关系。

2.请你以本班的一位同学为对象,写一段话,让读者从肖像描写中看出他(她)的果敢(柔弱、真诚、滑稽……)的性格特征。注意,在进行肖像描写的时候,可以同时有语言、动作描写。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力求生动形象。

思维拓展:本题要求根据性格特征来进行肖像描写,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逆向思维。根据所要表现的性格特点,来寻找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外貌特征。然后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充分想象,运用恰当的比喻,结合其他的描段来达到突出性格特征的目的。

3.请写出炎炎夏日,酷热难当,体育课后一位同学的肖像;或暴雨突至,同学被雨淋湿时的肖像。

思维拓展:写作时无论选择哪个场景进行肖像描写都要抓住季节特点,把人物放在具体的环境背景中进行合理的想象。夏日里,要抓住体育课后同学累、热、渴的特点。暴雨里,要抓住暴雨“突至”,人物猝不及防,风吹雨淋后狼狈的样子。

记叙文写作技巧篇4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九义”初语二册教材安排的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其体例和整套教材一样,按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阶梯分布,每项用行为描写法列出,具有可操作性。要完成新教材所规定的写作任务,教师既不能无视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又不能依赖课本上为理解训练重点安排的内容,放弃对学生的具体辅导。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课文、读短文、议例文、做准备活动,采课本知识之“石”又要从分析研究学生的写作过程入手,加强基础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实践指导,设计出指导学生雕琢自己采来之“玉”的合理方案,完成知识迁移的任务,逐步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否则,不仅难以落实训练重点,而且也无益于以后的写作训练。笔者经过反复实践,认为下列方法具体可行。

            一、回顾旧作,让重点成为热点

    根据“九义”初语新教材安排,初一每学期学生练习写“放胆文”。当时学生对写作理论不大留意,即便习作中曾使用过某些技巧,也多出于不自觉状态。学习了二册中一个单元的课文及其后的写作知识后,学生对于该单元要求掌握的写作技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写作构思时,由于受“放胆”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还是先考虑情节、语言等因素。当根据单元写作训练内容,要求他们着意运用一种写作技巧时,有的学生觉得作文的框框多起来了,产生畏难情绪;有的认为已使用过这种技巧而掉以轻心。对此,如不调动全体学生主动掌握该种技巧的积极性,落实训练重点就会成为任课教师“一头热”,收不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每一次写作训练之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翻阅自己以前的习作,回顾以往是否运用过这种技巧,运用得恰当与否,教师根据批改作文的记载或当堂挑选了运用这种技巧成功的作文和不会运用这种技巧的典型例文,结合知识短文讲评。这样以理论文,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对一种技巧运用得成功与否,决定着自己作文的成败。运用过这种技巧的学生,如同着装得体,受人羡慕一样,会更自觉更娴熟地加以运用;没有运用过的学生,也如查出自身病灶,积极健身,以便尽快掌握本次写作技巧。

            二、编写提纲,将重点作为要点

    学生有了落实训练重点的内驱力之后,如果行文前没有结合自选材料认真落实训练重点的构想,就可能在行文过程中发现材料难以运用半途而废,或者行文中顾及了别的方面,木已成舟时才发现没有很好地运用本次训练重点。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也不例外,应该从拟提纲抓起。例如在进行“写人记事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的训练时,要学生仿照《挺进报》课后练习制表,填入自己作文的要素,作为作文之纲。在进行“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训练时,要求提纲标明记叙顺序。如用倒叙,要写出实际顺序,与写作顺序对照;如用插叙,要指出在中心事件的何处插入什么内容。对于时间关系错综复杂处,还要用文字和箭头详细标明主叙顺序。进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要根据中心确定详略”的训练时,要求提纲表明作文的中心意思,扼要写出所用材料,后者还要标明哪一件事详写,哪一件事略写;在一件事中,何处详写,何处略写。在进行“叙述结合描写”、“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训练时,要求提纲先写出所叙事件的梗概,前者要在梗概上标明何处结合,何处描写,拟用哪些最有表现力的词汇;后者要在梗概上标明何处插入议论,其作用是什么。再让学生对照当次写作知识短文,检查提纲是否周密合理。教师亦应巡回检查,以合格的提纲为大家做示范,对不完善的做个别指导。有了这样的提纲,训练重点就有了着落。

            三、组织讨论,视难点为焦点

    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虽然学生在自拟的提纲中设计出了文章的轮廓,表达了自己的意向,但在按提纲行文的过程中,往往面临很多困难,如不设法解决,会使训练留下意到笔不到的缺憾。如果单单依靠教师的智慧去解决,即使有灵丹妙药,也难“普渡众生”,如果使用失当,还会产生千人一面的不良后果。因此,在学生拟定提纲之后,教师应着重开发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讨论,把难点作为思考的焦点,探讨解决的办法。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可采用以下形式:

    1.自叙自改  教材中前两次作文训练都是培养记叙能力。学生对自己叙述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发现不了或者缺乏检查、修改的习惯,这就难以达到训练目的。为此,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提纲集体口述一次,再让其思考如何充实修改;然后第二次口述,这样,从书面上看不出的问题可以在说的过程中觉察。全体学生都能对自己的初稿进行修改。这样训练,学生思想集中,思维活跃,可以大幅度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

记叙文写作技巧篇5

一、以情动人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章的根,也是学生写作的根基。目前“假大空”的语言充斥着学生的文章,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现实的气息,写作似乎无关心灵,与情绝缘。解决这种弊病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强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积累信息,训练思维。2.强调人格修养,以写作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3.讲究写作方法与技巧,增强学生追求方法技巧的意识。

写作是充满个性色彩的心灵律动,学生的作文也应该以心为主角,以情为媒介,以生活为舞台。引导学生擦亮心灵的眼睛,舒展情感的翅膀,让情激荡于心胸,让理升华在脑际,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总之,要先培养学生一棵敏感而温柔的心,让生活感动自己。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写作技巧的体悟,追求感动读者。写作课堂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平台,师生的心灵在这里碰撞,情感在这里交流,规律在这里形成。

二、文似看山不喜平

写文章最忌平铺直叙,波澜起伏才容易打动读者。具体可有以下方法和技巧:

1.悬念法:它是为了激发读者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灵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

2.抑扬法:“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反向蓄势,然后使情况向相反的方向突转,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情感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抑扬法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

3.伏笔法: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体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做的提示或暗示。有伏笔就有照应,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结构更加严谨。

4.巧合法: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魅力。写作前要充分考虑到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变化性,构思预设好事件的转折点,在整体把握事件的基础上确立写作中心,然后运用恰当的叙述技巧,以实现艺术表达的理想效果。

三、巧用秘密

记叙文写作技巧篇6

关键词:《西厢记》;戏曲;叙事艺术;演进

前言

从《莺莺传》开始关于张崔两人的故事就一直在世间不断流传,对《莺莺传》的改写和重编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到王实甫手中两人的故事则被写成了《西厢记》。而《西厢记》一经流出就得到当时社会的高度认可,到今天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都被高度评价。而从《西厢记》中也可探索出我国戏曲叙事艺术的演进历程。在此背景下,文章围绕《西厢记》的戏曲叙事艺术为中心,提出了三条叙事艺术的演进,旨在提供一些该方面的理论参考,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叙事技巧从简单到复杂

《西厢记》在叙事艺术上的演进,从叙事的技巧上观察,其表现出了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转变。首先在叙事的线索上,《西厢记》从单线叙事的模式转变为双线叙事的模式[1]。在《莺莺传》中所有的故事叙事都是按照时间发展进行叙述的。而且故事的叙述也是完全以两人的爱情为主线,并没有其他因素参与其中。整个戏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了讲述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对于戏中其他人物只是简单提及,可谓面目模糊。而在《西厢记》中对除了主人公之外的人物描述则更为生动。加之双线索的叙述模式,更是让剧情本身就必备悬念的成分,而这也成为了推动剧情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2]。

其次从叙事的角度上进行观察。《莺莺传》所采用的是最为简单的第三人称的叙事模式,而此种叙述模式已经在先秦时代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说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叙事模式,即从上帝视角对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进行阐述。而在《西厢记》中则加入了一些第一人称的叙述桥段,例如每一位人物在登场的时候都会有一番自我介绍,而这种叙事方式在《西厢记》之前是没有的。而《西厢记》复杂化的叙事的模式,同时也具备诸多优点。比如通过加入第一人称的独白,观众会觉得人物情感的表达更为真实,并不是传统袖手旁观的感觉。

再从《西厢记》的情节结构安排上进行观察。较之《莺莺传》也可以说其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的高度。《莺莺传》采用的平铺直叙的情节安排,在情节中并没有冲突、曲折和意外。但是在《西厢记》中则凸显出了诸多情节安排上的巧妙之处。总体而言,从叙事的技巧上观察,《西厢记》可谓是较之《莺莺传》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结构安排、主题表达以及人物刻画上都做到更为细致化和复杂化,可以说在叙事技巧上更为复杂[3]。

二、叙事观念从说教到言情

从叙事的观念上进行进行观察,传统的《莺莺传》中多是一种说教性质的叙述观念,但是在《西厢记》中则更多的在对崔张两人的爱情故事进行言情。这也是《西厢记》中体现出的戏曲叙事艺术上的一种转变。

例如在《莺莺传》中,作者对整个故事编写的目标十分明显,就是让世人不能过于沉迷于女色。而在《西厢记》中在写作目的上就出现了极大的改变,从《莺莺传》的说教模式变成了言情,在故事的结局上设置为两人的终成眷属,其写作的目的也就表现得十分明显,就是对爱情至上的一种宣传。尤其是在《西厢记》中张生一角色的设置,其至始至终都对莺莺一心一意,为了莺莺不要功名,甚至不吃不喝,最后赴京赶考也都是为了能够迎娶莺莺回家。这种对爱情的执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

此外在叙事观念上除了在目的上从说教演进成了言情,在写作观念上更从传统的录实变成了虚构。在《莺莺传》的结尾一句话表示其所描述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并不是一个虚构的空话。而《莺莺传》作者当时的观念和整个社会的主流观念是一致的,在我国重视历史的事实一直占据在文学创作的中心思想。但是也必须说我国古代的著作中也有写虚的作品,如庄子的诸多作品便是如此。而在《西厢记》中已经看不到什么作者强调故事真实性的言语,相反的倒是在故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令人眼前一亮的离奇情节。例如:郑恒在企图破坏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爱情失败后,居然就触阶而死了;又比如张生考上了状元最后迎娶莺莺的完美大结局。这是情节都可以观察出一些离奇的味道。在《西厢记》中大量虚构场景的出现,也说明在当时元代的社会氛围中,戏曲的作家们已经越来越重视情节的精彩程度。他们在考虑如何在戏曲中表达真情实意时,已经不会在去强调情节的真实性。而这一叙述观念的转变则在明朝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诸多光怪离奇的小说不断涌现就是最好的证明[4]。

三、叙事理论从空白到重视

虽然我国的戏曲和印度的戏曲以及古希腊的戏剧被称作世界的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但是在我国戏剧中的理论却出现得很晚。而中国戏剧的理论成型阶段就是在《西厢记》诞生的元清时代。随着《西厢记》的诞生以及对《西厢记》评价的不断增多,基于这些评价所诞生的中国古典艺术特征的叙事理论系统逐渐成型。而在《西厢记》之前的众多戏剧中对于叙事理论的重视和表现程度均不足。而在《西厢记》后在吸取叙事中所建立起的理论,其涉及到对叙事主客体之间虚实关系、叙事主体的认识、教化与言情之间关系以及结构、情节、关目、角色等设计的诸多方面。而催成这一套理论形成的重要角色就是对《西厢记》的诸多评价。在明中叶之后《西厢记》也是被誉为了《崔氏春秋》,其也成为了被印次数最多的戏曲。可以说就戏曲的影响力,直至今天《西厢记》仍是最大的,其对我国戏曲叙事理论的建设也起到的决定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西厢记》在叙事艺术上转变是十分独到且有趣的,而通过细致的分析也发现。《西厢记》在叙述艺术上实现了叙事技巧从简单到复杂、叙事观念从说教到言情、叙事理论从空白到重视的演变;此外《西厢记》在技巧、观念以及艺术上三个层面之g演进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彼此之间相关关联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张玉勤.从明刊本《西厢记》版刻插图看戏曲的文人化进程[J].学术论坛,2010,33(9):95-102.

[2]刘云哲.临去秋波那一转――谈戏曲艺术的传神之美[J].剧作家,2012,(4):117-117.

记叙文写作技巧篇7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走转改”;写作误区;写作技巧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是更好地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新闻宣传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表现,也是促进新闻写作文风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更是整个“走转改”活动的内涵所在。但是就当前来看,一些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故事化写作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所以为了更好地将“走转改”活动开展下去,写作出更多接地气的新闻,就必须在写作技巧上不断改进和优化。以下笔者就此展开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一、“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内涵概述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实施,新闻故事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所谓新闻故事化,主要是采取叙述故事的方式进行新闻写作的一种技巧。所以在新闻实践中,不管是方案策划还是采访过程以及写作环节等,均需要确保素材挖掘的深度与广度。并在新闻写作时采取叙事的方式,在细化展示的同时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最终促进新闻传播效果的强化。与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比较而言,新闻故事化写作更具有趣味,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故事内容更加具有情感,同时也能有效引发读者的共鸣,因而其已经成为一种被新闻工作者所青睐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新闻自身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且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人和事,而这又是由于其具有时新性特点所决定。在“走转改”活动中,大力发展新闻事业,必须从写作方式和写作内容上予以改进,从而更好地与观众的实际相贴切。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新闻事件和人物故事写作成生动鲜活而又不乏感染力与影响力的作品。而新闻故事化又是践行“走转改”活动的重要举措,所以不仅要观众接受我们的新闻,还要以普通人的视角对中国好故事进行讲述,使得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在群众形式和内容以及效果方面的呈现得到极致,推动“走转改”活动得到持续高效的开展。[1]

二、“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

通过上文我们对“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内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实现新闻故事化的写作,笔者接下来对近年来在“走转改”活动中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误区进行总结。

(一)新闻内容庸俗

由于新闻故事化之后往往能得到更多观众的青睐,所以有的记者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往往挖空心思地编撰细节和人物对话,尽可能地使其缩写的新闻故事符合观众的口味,但是往往忽视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导致一些假新闻猖獗,尤其是一些新闻内容较为庸俗,导致失去了新闻自身的意义。

(二)报道偏离重心

新闻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往往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尤其是一些社会新闻,具有的社会影响力较强,如市民的各种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将其细节和情节报道出来,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社会新闻都可以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写作。尤其是一些反映社会问题和事件为主的社会新闻,由于急需有关部门重视,往往又是热点民生问题,所以通过故事化之后就会蒙上一层戏剧化的外衣,这样报道的重心就会偏离,进而极大地影响报道效果。[2]

三、“走转改”活动下新闻故事化写作的技巧分析

采取新闻故事化的写作,为了更好地走出写作的误区,写作技巧十分重要,所以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作出以下几点总结和分析。

(一)平民化的叙事技巧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根本就在于叙事技巧。只有在叙事技巧上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新闻故事化的写作质量。尤其是在当前的自媒体时代,由于新闻市场中所包含的数据信息较多,因而广大受众在信息接收方式和接收内容上更具有个性化的需求,其自主性的权利也更多,所以在新闻故事化的写作过程中,不管是对叙事角度还是视角均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的要求。采取传统的写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为传统的新闻写作主要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对人和事都是客观的采访,所以在这样的模式下,所写出的新闻往往会导致写作视角与新闻事件并不在同一平面,导致其真实情感较为缺乏,而缺乏人情味和真实情感会导致其传播效果不如人意。虽然这一情况随着“走转改”的实施得到一定的改进,但是在叙事上的平民化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记者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应从传统的旁观者逐步转移到参与者的角色上来,这样在叙事过程中就直接以参与者的角度将其续写出来,通过记者的亲身参与,在写作过程中增加感情因素而使得其叙述变得更加平民化,从而通过平民化的叙事将新闻讲述出来,就能有效促进其吸引力的提升。

(二)两深一实的技巧

所谓两深一实,主要是对基层新闻故事进行深挖,对写作素材进行深层化,从而更加真实地将新闻事实展示出来。这就需要记者自身注重新闻写作深度、厚度和广度的提升,只有真实而又典型的素材才能成为新闻作品的根本。要将新闻故事写好,就必须对新闻背后的故事深挖,且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从而为新闻故事化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我们通过新闻写作素材,将传统的说教式新闻改成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新闻,这样的新闻才能真正地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说百姓关心的事件。通过小人物和小故事折射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闻大事件,既兼顾了新闻性,又提升了主题,使得新闻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故事化的叙事技巧

除了上述叙事技巧外,还可以将新闻以故事化的形式叙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切实掌握新闻报道的切入角度。因为新闻报道无外乎写人和记事,所以要想将事件写得更具情节性,在叙事过程中,就需要准备掌握叙事的脉络,同时还要将故事叙述得跌宕起伏,我们要找出其切入点,并以清晰的脉络将故事叙述出来,使新闻故事清新而又独特。而在此基础上,应通过增加故事的悬念来提高其故事化,促进新闻吸引力的提升。悬念是新闻故事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可以利用设置的悬念将整个故事连接起来,将受众注意力牢牢地结合故事发展情节,从而促进受众对新闻接受的程度。通过悬念的设置、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高潮与结尾等保持紧张的心态,受众也会成为新闻事件中的参与者,更加高度地关注新闻中的人或事件,从而更加直接和强烈地提高新闻报道效果。此外,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场景再现和强化细节的方式,将新闻自身的故事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也能促进其亲和力的提升,把微观的传播效果转移到宏观的传播效果上来,并紧密结合写作的对象,通过对新闻场景再现的方式,将新闻中常见的典型情节放大,从而促进新闻的感染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根植在受众的心里,从而通过细节展示促进新闻故事的叙述。[3]

四、走出新闻故事化写作误区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新闻故事化的写作不仅要真实,而且还要在写作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这不仅包含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情感,也包括了故事自身给观众带来的情感体验和新闻采访者自身的情感。情感感染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着观众的影响力,情感的再现必须真实,同时还要对再现的度进行把握,不能随意地将其夸大或者缩小。情感是新闻故事化的着眼点。在新闻故事化写作过程中还应做到深入采访,切实找出新闻故事的背景和原因,这样在写作时才能更好地将情感因素释放出来,通过平凡的人体现不平凡的事,用真实而又典型的情节感动观众,促进新闻催化效应和认知态度以及接受影响作用等更好地体现出来。二是在写作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故事化而变得浅薄化。在新闻故事化写作过程中应深入生活和群众,挖掘更多真实的素材,而并非人为地安排和设置情节,只有在真实和准确的前提下,将新闻事件真实地报道出来,在有情节的同时还要注重其的生动性,才能将新闻故事更加鲜活地呈现出来。[4]五、结语在新闻故事化过程中,我们应走出庸俗和偏离重心的误区,以真实为前提,采取针对性的写作技巧,从而更好地写出真实、具有情感而又不乏活力的新闻故事,促进“走转改”活动的深入持续推进,在改进文风的同时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朴松花,李达.新闻故事化写作探微[J].才智,2015(04):312.

[2]乌兰.“走转改”活动中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01):133-136.

[3]曹东.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J].记者摇篮,2009(06):34+20.

记叙文写作技巧篇8

关键词: 小说《遁世之人》 叙事技巧 元小说

小说《遁世之人》是2007年第50届群像新人文学奖及第137届芥川龙之介奖的获奖作品,这是继村上龙的处女作《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后时隔31年才出现的一部同时获得两个奖项的小说,可见日本文坛对该作品的评价之高。虽然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却不是一部浅显易懂的作品。我认为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文中涉及了大量的哲学理论,处处可见作者对语言的反思;二是作者极为重视叙述话语,使用了多视角复调叙述、叙述者出面等多种叙事技巧,这与传统作品注重故事现实性的特点显得极为不同。

一、语言的陷阱

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描写了叔父失踪后“我”将叔父的经历写成小说的故事。小说有三条线索:“我”的回忆,“我”的草稿,以及叔父的三本日记。

在叙述者“我”的印象中,叔父是一个内向的普通人。父母很早过世,由哥哥(“我”的父亲)抚养成人,大学毕业后在电梯公司工作。与曾是自己家教学生的朋子结婚,婚后生活安稳平静。朋子遭遇交通事故去世后,受到沉重打击的叔父自闭倾向越来越严重,搬到了郊外荒废的公寓独自居住,与“我”及家人渐渐疏远,最终辞去工作不知去向。在叔父失踪后,“我”代父亲到叔父的公寓收拾行李,整理叔父的日记,并决定将叔父的故事写成小说。但小说怎么写,如何开头,这些问题让“我”感到非常棘手。不仅如此,写作时“我”还经常被“砰啪”打断思路。

“砰啪”为何物?“砰啪”原来是叔父的口头禅之一,表面平凡无奇的叔父有个古怪的癖好,就是时常会说一些没人听得懂的奇怪话语,除了“砰啪”,还有“其厘啪哈”、“豪艾苗乌”等等。其中“其厘啪哈”来源于俄语,相当于日语的“乌龟”,但叔父口中的“其厘啪哈”既与原意无关,又不具备任何象征、暗示意义,只是一个没有所指的能指符号而已。将没有意义的词汇罗列在一起,是叔父少年时代以来的一大爱好。对叔父来说,语言没有指涉,不再是反映世界的工具,这种独特的语言意识与叔父幼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叔父曾患有严重口吃,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发音讲话。由于一个偶然的契机,20岁时叔父的口吃突然痊愈了。本以为这样就能够融入于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可是事与愿违,恢复正常的叔父感到自己的身心都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枷锁的来源正是语言的规律和定式。为了从定式和平庸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叔父开始刻意排斥平庸,有意识地剥夺词语意义,但不久叔父就发现要破除语言的牢笼,仍然离不开语言;要反抗定式,拒绝平庸,就要不断制造出无意义的词语,而这些无意义的词语又会形成新的定式和规范。这是一条没有出路的自我矛盾之路。

二、元小说叙事技巧

与现代小说力求客观反映现实,极力避免叙述者直接露面的情况相反,《遁世之人》中的叙述者“我”频繁出现,不时对小说的布局和小说的写作进程进行着评论。

小说一开始就向读者坦白叙述者“我”烦恼不已,正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如实反映叔父反抗定式和平庸的精神,“我”想排除一切虚构因素把叔父的故事写成小说,然而没有任何虚构的陈述根本不可能成为小说,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艺术。

“我”还直言不知道如何组织好手头凌乱的素材,使小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不受到破坏。对小说题目和结局的设定,“我”也一一作了交代。

“想不出更确切的小说题目,是因为小说中有许多地方缺乏严谨的分析,有不少落伍于时尚的客观概念。这些问题的存在,实在是由于我本身的原因,说白了是我改不了自己身上自作聪明、瞎赶时髦的臭毛病”。①

对小说中存在着的诸多矛盾和破绽:真实与虚构、形式与内容、统一与凌乱,叙述者非但不去掩饰,还主动向读者进行提示。由于认识到语言和小说的局限性,“我”对作品也明显缺乏信心,经常对自己的写作自我嘲讽。

“到此为止,我引用我的初稿和叔父的日记,到底在读者的心里塑造了怎样一个叔叔呢,说实在的,我心里一点也没底”。

自始至终,这个叙述者“我”都在强烈地意识着读者的存在,不断地与读者进行着交流。小说也成了对写作过程的反省和叙述,以及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场所。

叙述者出面对叙述本身进行评论,这是元小说叙事的常见技巧之一。元小说又被称为自我意识小说,戴维・洛奇将元小说定义为:“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②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舍克洛夫斯基等在论述“陌生化”理论时,曾将这种手法称为“的手法”。

叙述者自我露迹,对作品进行自我评论,作为一种创作手法早就存在,在江户时代的读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叙述技巧。在传统小说中叙述者往往是全知全能的,多以权威形象对读者提出劝告和指点,作者之于读者是居高临下的关系。而小说《遁世之人》的叙述者不仅存在着明显的自我局限性,而且不断主动揭露着这种局限性,其目的在于暗示读者不仅不能而且不应该信任权威性叙述。

小说在开始部分对叔父居住的“浮沼团地”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描写,并提醒读者这个“浮沼团地”不是自己捏造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地名。事实上这个“浮沼团地”子虚乌有,正是作者的虚构。在描写叔父婚后生活的家庭生活日记中,“我”再三强调日记的内容是从朋子处听来,是真实可靠的。但“我”马上又提醒读者这其实是“我”假借朋子的视角和口吻而写,是虚构的内容。前一刻“我”还在力图建立一个虚构框架,下一刻“我”就自行打破了这个费劲周折才建好的虚构框架,这种对作品的虚构性和虚假性的自我揭露是元小说叙事的另一策略。叙述者在营造真实氛围的同时,突然跳出来点破作品中的虚假性,目的在于提醒读者小说就是小说,是人造的虚构物品,是现实的虚假幻象。文本与客观世界之间,艺术与生活之间,存在着一道裂缝,不可在它们之间划上等号。③

综观全文,相比人物和情节,作者在文中考虑得更多的是怎样讲故事的问题。《遁世之人》成了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交代小说创作过程成了小说的重点。由于对形式的注重使内容失去了在传统小说中所占的主体地位,关于主线人物叔父的故事情节没有连贯性,小说因此呈现出片断化、结构复杂、叙述时间混乱的特点。作者采用元小说叙述策略的本意是让读者参与作品的再创作,但由于上述特点反而让小说变得艰深难懂,拉开了读者和文本的距离。

重新思考作者与读者、小说与语言、小说与现实的关系,对叙述话语极为重视,声称要表现现实,事实上却脱离现实主义,甚至对文学创作形式本身进行挑战和突破,小说《遁世之人》可以说是日本文坛上的一部另类小说。

注 释:

①诹防哲史.后天的人.讲谈社,2007.本文引用处均使用祝子平版中译文《遁世之人》.

②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③彭在钦.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形式技巧表演.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9.

参考文献:

[1]诹防哲史.后天的人.讲谈社,2007.

[2]祝子平.遁世之人.外国文艺,2009,(1).

记叙文写作技巧篇9

有些学生写议论文时,常把议论文写成纯粹的记叙文或带有议论性的哲理散文。比如,有些学生写的议论文常常是前半部分叙事描写,后半部分议论说理,结果把议论文写成了既非说理又非叙事的四不像文章。此外,还有不少学生由于分不清夹叙夹议类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结果把议论文写成了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想指导学生把准文体的脉,写出规范的议论文,除要引导学生加强审题能力训练,弄明白文体自选并不是淡化或不讲文体外,还要让学生明白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区别――记叙文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状物等表达方式,追求以情动人,而议论文则主要采用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追求的是以理服人。

二、拟题不当,文题空泛

文章的标题犹如屋之窗或人之眼。好的文题不但能统摄全篇的思想内容,达到题文合一的效果,而且还能润物无声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议论文写作中,学生的拟题不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体错位,记叙议论不分”,比如“母亲讨债”“滴血的钞票”等文题,一看就是典型的记叙文标题,可有的同学却用它写了议论文;二是“表意不明,文题含混”,比如用“社会与网络的平衡”“打抱不平”等文题写议论文,读者看了标题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作者想写什么;三是“大而无当,抽象宽泛”,比如“文化选择”“议素质教育”等文题,议论对象内涵丰富,根本就不可能用几百字的文章论述清楚。常见的议论文标题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论点型标题,即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论点,如“开卷有益”等;另一类是论题型标题,即标题已经指出论述的对象、话题或范围,如“说宽容”等。学生写议论文时,不管采用哪种类型的标题,都要将追求“简明而不失深意,新巧而不乏韵味”当成拟题的基本原则。为此,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拟题的方法和技巧,如修辞法、引用法、嫁接法,求异法等,并加强拟题专项训练。

三、雾里看花,观点隐晦

写议论文,论述某一问题或分析某一现象时,不仅要有明确的观点和主张,而且观点和主张还应当正确、鲜明、深刻、新颖和有强烈的针对性。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义理”(议论文中是论点)“考据”(议论文中是论据)“辞章”(议论文中是论证方式)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领会“义理”在议论文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作用,指导学生明白写议论文坚持“观点正确,态度明确,论证充分,论据有力”可以很好地解决写议论文无观点、观点散或观点隐晦的问题。此外,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立论”“行文中间立论”“卒章收束立论”等写作技巧,也可以有效消除论点模糊或零散的弊端。

四、“骨”“肉”分离,事例论证乏力

写议论文,论据只有紧扣论点才能达到观点与材料统一,进而为主题服务。此外,论据只有准确、典型、新鲜才能使说理更充分,论证更有力。许多学生写议论文,进行事例论证或事理分析时,由于没有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论据内涵的丰富性,或没有精心选择和巧妙剪裁论据材料,常常因无法找到观点和论据的契合点,结果使文章的“骨”(论点)“肉”(论据)貌合神离。具体地讲,就是论据不能有力地佐证和支撑论点,而论点也不能水融地统率和包容论据。此外,还有许多学生用事例论证论点时,所用事例往往流于俗套,不是千人一面,就是老生常谈,既缺乏历史的厚重感和浓烈的生活气息又缺乏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性特征。具体地讲,就是所举事例不是琐碎肤浅,就是常以部分代替整体,或以个别现象代替一般规律,结果使事例既缺乏广泛的代表性又缺乏深刻的典型性。写作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本和读本资源,重视课外阅读,走出书本和课堂,融入社会生活中,关注各种媒体信息,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广泛涉猎,加强积累,探究材料内涵的广义性,捕捉论点和论据的相关性。

五、事例论据叙述冗长

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使用的,叙述方式与记叙文中的不同――记叙文里的叙事必须完整具体,而议论文中的事例论据则应简明扼要。因此,议论文中的事例论据应该用概述法或截取法叙述。由此可见,明确叙述方式在议论文与记叙文中的不同特点和功能,仔细揣摩叙述方式在议论文与记叙文中的不同处理技巧,是解决写议论文事例论据叙述冗长问题的关键。

六、转移论题,节外生枝

“一议一话题,一课题一中心”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可是,议论文写作中,却有许多学生由于审题不仔细,不是开篇就转移话题,与命题意图和写作要求南辕北辙,就是写至中途便信马由缰,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渐行渐远,或者是干脆就抛开文章的中心论点一气呵成,结果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由此可见,议论文写作中,学生既要看清题干,读懂题意,明确要求,还要注意行文中思维的收与放和张与驰,即既要利用发散思维适当拓展,又要利用聚合思维适时收束,切不可天马行空,题外生题。此外,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统观全局和瞻前顾后的写作习惯也是防止偏题和跑题的有效手段。

记叙文写作技巧篇10

首先、阅读材料来自课外,材料内容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体现了时代特色和精神。阅读材料更多的选择主要反映亲情、友情的内容,因此能够给予我们人生启迪。

其次、试题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具体来说有这几个方面: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要素;2.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3.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等;4.能从文体的角度理解文章的选材、布局谋篇的艺术特点;5.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并谈出自己的感受;6.能区别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在文中的表达作用;7.能够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和文章主旨。

第三、考查角度灵活,题型多样。设计的试题紧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重点,试题设置难易适中,并进一步强化了联系生活,整体感知,注重理解,关注语言品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对话的意识。同时突出了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强调了情感体验,鼓励创新能力,注重自主、探究等理念的渗透。

由于记叙文阅读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因此难度大,大多数学生此项内容丢分较多。可见记叙文阅读练习在复习备考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中考考生,必须掌握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以及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和基本格式。

一、记叙文的分类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二、记叙文的知识点

1 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对于记叙文要素的交代,既可具体也可概括,既可直接也可间接。因此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 记叙文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3 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地点、事物、人物情感或话语等为线索。线索贯穿全文,增强表达效果。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找线索的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4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1)记叙:要注意叙述的人称和内容的详略。人称,可以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便于抒情。用第二人称的好处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交流。用第三人称的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详写与略写,取决于文章中心的需要。(2)描写:①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②环境描写。其作用有a、烘托气氛b、烘托任务心理c、推动情节发展(3)议论:包括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三种基本方式。(4)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5 划分记叙文的段落的方法。(1)按时间的顺序划分;(2)按地点的变换划分;(3)按事件情节的发展划分;(4)按任务活动的场面划分;(5)按材料的性质划分;(6)按总——分——总的形式划分;(7)按作者的思路或感情变化划分。

6 提炼文章中心的方法。(1)通读全文,把握要点;(2)分析题目;(3)分析开头、结尾;(4)借助中心句、议论句、抒情句和过渡句等;(5)分析事件背景,写作背景。归纳中心的小技巧:①写人: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记叙了……歌颂了(批评了)……表现了……;③写景:采用……手法,借助……描写,赞扬……;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7 记叙文结尾的作用。(1)总结上文;(2)深化主题;(3)照应开头(或标题)(4)含蓄委婉,发人深思。

8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词句含义及作用。

(1)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①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②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③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④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⑤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⑥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⑦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