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考点十篇

时间:2023-03-29 10:38:02

记叙文考点

记叙文考点篇1

根据这些要求,下列诸点就成了记叙文考查的热点: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理顺文章段落、层次、结构关系,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探究文章的中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语句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区别文章中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文章内容、情感、价值观谈看法,或引申出别的话题,考查学生与作者、文中人物、自己的多层次对话的能力,考查学生质疑、迁移和鉴赏、创新的能力。

了解中考记叙文考查热点有助于记叙文的阅读教学和复习,但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考生要做到准确答题,还应该掌握记叙文阅读答题的技巧。

一、读懂文章,把握主旨

读懂文章,是分析理解的基础,它与把握主旨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读懂全文才能把握主旨。读懂文章、把握主旨的主要标志有:

1.准确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目的,往往是在这人物上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而这思想倾向往往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把握住主要人物的各种不同的描写,才能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要注意的是,并非笔墨多的人物就一定是主要人物。

2.准确把握情节。所谓情节,“就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抓住了主要情节,就把握住了文章主要的内容。如上海市中考《孩子和书》中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由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向顾客推荐合适的书帮助陷入困境的少年诗人留言示谢卖书给孩子们。系列的情节构成事件,刻画了“女店主”的形象与品质,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3.准确概括文章内容。考生在浏览阅读材料后,要学会能以最简洁的语句反映出这个材料主要叙述的内容,这样就会对选文有一个正确的总体印象,以利主题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如《孩子和书》,主要讲的是“一个曾经陷入困境的孩子成为诗人后向当年救过他的女店主感恩”的内容。考生把握了文章内容后,对完成其他题目会有所帮助。

二、读懂题意,明确考点

读懂了阅读材料后,考生还须读懂题目的意思。它问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提问的?题目里蕴藏着哪些考点?读懂了题意,明确了考点,才能正确答题。

1.读懂题干的语言。中考试卷命题者可谓呕心沥血设计题目,所以题干语是明确的,科学的。考生做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语。

2.明确题目的考点。中考记叙文阅读考题仅5题左右,涵盖面却很大,考查知识和能力,既有一定的适度,又讲究梯度。因此,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考点,那么在考试时就会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答题。如2008年徐州中考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第四题:“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并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这道题考点是考查文中人物形象及作用,人物形象要从思想和性格特征两个方面来分析,作用也要从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考生如不熟悉中考语文考点,何以回答?

三、学会总结解题技巧

1.关于人物描写。人物描写通常考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近几年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题型有上升趋势。确实,一个行为,一句话,一个神态皆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体现,从一个人物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中,便能揣摩他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考生根据语言环境来准确认识人物的各种描写。要明白,一个人的心理往往就是他的感情、脾性、品质,而心理的流露自然要通过他的言行态度来表示。有的考生不明白肖像描写怎能表露人物的品行,其实,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作者都是刻意的、有目的的。

2.关于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般不会作纯客观的描写,“环境描写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因此,环境描写一般起到这么几个作用:①往往表现自然条件(氛围)的良好或恶劣;②往往交代故事、人物的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③如在文首,往往为后文的情节、人物作铺垫;④往往渲染、烘托或反衬出一种氛围;⑤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如《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中第二道题:文章前四段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这里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方面的作用,二是内容方面的作用。所以答案是: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打下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

3.关于修辞手法。根据《标准》的规定,中考语文涉及7种修辞方法。我们知道,每一种修辞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如比喻,本体与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异类才能相比,回答本体的作用时要抓住喻体的特征,结合内容来回答。如2009年常州市中考《在可可西里回头》第四道题:第(15段)“思贤忽然泪如泉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实什么?比喻的作用是:一是使深奥的事物浅显化,帮助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本题运用了比喻(兼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思贤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更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各种修辞手法作用不同,考生首先要识记其作用,然后根据文本来回答。

5.答案语言的表述要注意准确简洁。记叙文阅读大多数的答案都是以议论或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的,因为这是在剖析事件或人物的“为什么”,所以,回答问题一要准确,二要完整,三要简洁流畅,唯有这样,才能把考生的观点表达清楚。千万不能含糊其辞或简言答之。

记叙文考点篇2

一、说说词语(句子)的含义/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语(句子)。

例1 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013年中考重庆A卷)

(1)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策略】同学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通常会出现以下几个失误:第一,误把词语理解成了词典上对该词的一般性解释;第二,误把题目当成了词语表达效果的品析题;第三,没有掌握解答这类题目的常用方法。这类题目的考查点,是要求我们在仔细阅读上下文的基础上,写出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思(如代指什么内容,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等)。此外,这类题目会在题干中作出明确的提示,就是要“结合语境”。结合语境,可以说是现代文阅读解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可是在现实做题过程中,很多同学往往忽视了这点。具体到本题来说,有些同学没有充分阅读上下文,就匆忙下笔,造成答案不够准确、完整。虽然题目是要“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但不能漫天乱说,而是要认真阅读上下文,进行一番“体味和推敲”,再联系这个词语的基本意义,由此引申、发散开去,才能得到它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思。甚至在很多时候,上下文中的某个句子或某段话都可以用来解释词语。

二、这个词语(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例2 第①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1)______; (2)______。(2013年中考上海卷)

【解题策略】解答此题,首先要看这个句子处于文中的什么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然后再看看句子与前后文的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是总领全文、过渡还是总结性的点明文章主旨。本题中,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处,一般起到点题和引出下文的作用。这类题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看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小结】品析重点词语应从以下角度着手:

1.看这个词语跟前后文的哪些内容有联系。比如,它是否呼应了什么内容。

2.看这个词语写出了怎样的情形。重点词语在描写上一般可以起到更加形象化或突出表达某种意思的作用。

3.看这个词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词语有感彩之分,品析词语时我们要注意其感彩,看它抒发的感情是“强烈”还是“轻描淡写”。

品析重点句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内容上:有什么深刻含义。

解题关键是首先从句子本身入手,注意修饰限制的成分;其次是抓住句子中关键词语的感彩;最后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语境,联系人物形象,结合作者的感情来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分析句子是否有下列作用:开篇点题、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等。

2.形式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格。(这属于语言品味的内容,我们将另行讲解。)

3.结构上:是否为主旨句、中心句或过渡句,是否起到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等作用。

【阅读闯关一】

地窖里的检讨

文/顾振威

故事是层林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就酝酿好的。

见到爸爸后,层林脸上现出惊愕和夸张的神情:“爸,我班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想不想听?”

爸爸紧板着脸惊问:“别卖关子了,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层林搬个凳子坐在爸爸面前,开始讲:“我们班有个叫林子的,这次期中考试数学只考了59分,他就想自己把59分改成69或89。”

爸爸一脸严肃地说:“考试不及格就该受批评、写检讨、挨板子,改动分数弄虚作假是错上加错。”

“林子一想,也是这个道理啊,就没有改分数。他拿出纸和笔,偷偷钻进地窖里写检讨去了。”

爸爸恨恨地说:“他这样做还算懂事,不过写检讨为啥要钻地窖啊?”

“不藏起来写检讨,他怕爸爸见了不问青红皂白就修理他呀。”

“接着说。”

“开饭了,爸爸和妈妈喊破喉咙也没喊到林子,就四处找起来。看到地窖的盖子掀开了,爸爸心中一惊,忙钻进地窖。你猜结果会怎样?”

“结果一定是暴跳如雷的爸爸揪出林子后,痛打一顿。”

“林子蹲在地窖里写检讨,那儿缺氧,林子就昏过去了。”层林讲到这里,长叹一声,不讲了。

爸爸急问:“林子昏过去了?抢救过来没有?”

“像他这样不争气的儿子,抢救不过来也好,免得爸妈整天为他操心了。”

“瞎说!……喂,你快给我讲讲结果怎样了?”

层林不紧不慢地说:“爸爸将林子放在通风的地方,林子一会儿就醒了。醒过来的林子找出他写的检讨书,低声给爸爸念了起来:‘亲爱的爸爸,真的很对不起,我愧对你的养育之恩,这次数学只考了59分。爸爸,我已是14岁的中学生了,请你别再随便骂我、打我了,我发誓今后一定刻苦学习,努力将成绩提上去。’”讲到这里,层林问:“如果你是林子的爸爸,会怎么做?”

层林爸爸陷入了深思。

层林接着讲:“林子爸爸听到这里,眼中涌出了泪花。他想林子数学虽然差,语文却很棒。林子虽小,受了委屈却从无怨言。不能再逼孩子了啊,再逼孩子,还不知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呢。想到这里,爸爸颤声说:‘好儿子,爸爸再不随便揍你了……’”

爸爸忽然心里一动,点着层林的脑门说:“我今天就把咱家的地窖平了。好你个层林,考59分就59分,还绕这么大的圈子干什么?你说得也对,只要尽力,成也英雄,败也英雄。好了,爸爸知道先前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了。”

层林笑了,爸爸的眉头也舒展开了。

(选自2014年2月3日《羊城晚报》)

1.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忽然心里一动”中的“心里一动”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层林笑了,爸爸的眉头也舒展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闯关二】

外婆的笑

文/张志滔

①外婆的笑,是我终生难忘的。

②外婆的大半辈子都在苦水里挣扎。幼时家里是极穷的,吃不上饭,以至于不得不全家流落街头、屈膝垂颅地乞求施舍。外婆17岁便早早嫁到了外公家。嫁妆,是一麻袋番薯。

③外婆的身体是经过岁月打磨的。她上过山、下过田,做过厨子,当过保姆,也掏过粪槽。屋外的荒地硬是被外婆垦出了一片果园,每到秋季,便硕果飘香。连在仓库里逮到的一只皮毛油亮的大老鼠,外婆也能做成餐桌上的佳肴。

④经年的苦难根结在外婆的身体里,装不下了,便溢了出来,化作了糙杂的短发,化作了黝黑的面庞,化作了青筋突兀的大手上的老茧。

⑤但是啊,外婆她爱笑。

⑥外婆的笑,与小家碧玉、温柔甜美是绝无关系的。她一笑起来绝不掩口做作,仰起头,咧开嘴,露出唯一被无情岁月眷顾的雪白的牙齿,任那股气浪从丹田冲将上来,携着满腔的豪气笑!

⑦外婆信佛,脖子上时常挂着个观音状的小录音器,一摁按钮,便会梵声大作,唱出些佛教的经文来。不知是否因耳濡目染,每当外婆仰头大笑时我总有梵音大作、身心涤荡之感。夏天常见外婆坐在沙发上扇着扇子,遇着乐事便大笑。扇着扇子笑,丰胖的身材,恍惚间竟如一尊活弥勒。

⑧外婆喜欢和后生们说话。每当我问起过去的艰难生活时,她总是捡几件在她认为不太苦的事,轻描淡写地说,言辞里竟没有太多苦意。那些事,在我听来却都是现在难以想象的窘迫与离奇。外婆说了几句便停了话茬,转而问起我的事来,我便拿些事跟她说,她听得津津有味。“为啥?”“耶?”“这么好啊!”外婆没读过书,这些就是她用来表达感情的话。我对她说的,有成长的乐事,有学业的辛苦,有感情的纠葛,而无论是可悲的还是可笑的,无论是她听得懂听不懂的,她总是回报我以大笑,洒脱的、无羁的大笑。

⑨外婆的笑,如一座悠远宁静的谷。我悲,她笑;我笑,她便又咧开嘴和我一起笑。婆孙二人便隔着谷里的朝雾传音、喊话,她将我的小悲在她经岁月摧残的大悲中揉开、抚平、驱散,又拿出她迎接苦难的淡定与豁达给予我以最朴实直接的鼓励――仰头,咧嘴,笑!

⑩外婆的笑,笑尽尘世的冷与热,苦与累,悲与怆,忧与涩,笑得豪气,笑得恣意。岁月想用苦难将外婆埋葬,却不曾想有朵以苦难为养料的花,在阳光下,翩然绽放。

(选自《课外阅读》)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的深层含义。

(1)外婆的大半辈子都在苦水里挣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婆的身体是经过岁月打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婆的笑,如一座悠远宁静的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第⑤段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当我问起过去的艰难生活时,她总是捡几件在她认为不太苦的事,轻描淡写地说,言辞里竟没有太多苦意”,这体现了外婆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外婆“有朵以苦难为养料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窖里的检讨》

1.引出下文层林所讲的故事;也暗示层林的故事是他“酝酿”出来的,是虚构的。

2.指的是爸爸想到了层林讲这个故事的原因和目的。

3.“层林笑了”是因为他由衷地高兴,爸爸明白了他所讲故事的良苦用心,并且表示以后将改正做得不对的地方;“爸爸的眉头也舒展开了”是因为他得知了故事的“真相”,并且为儿子的成长感到欣慰。

《外婆的笑》

1.(1)外婆大半辈子的生活都比较贫困而艰苦。(2)外婆长时间从事各种生产劳动,非常辛苦。(3)无论喜与悲,外婆始终都以“笑”来面对。“笑”是外婆生活的常态,更是与“我”交流的方式。

2.过渡(承上启下)。

记叙文考点篇3

【关键词】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

一、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教的问题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记叙文教学法。从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来看,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的水平,而很多教师的能力有限,语言表达词不达意,造成学生听不懂教师教的内容,即便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师也往往只是蜻蜓点水,讲解得并不透彻,全靠学生自己领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写作自然找不到要点,从而也就造成写作质量较差。

第二,忽略记叙文写作的重要性。当前中考一般对于写作体裁上并不限制,因而教师企图通过用议论文代替记叙文的方式,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由于议论文的体例比较简单,学生也容易学会,最终使得教师忽略对记叙文的教学。

第三,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当前都是以中考为指挥棒,教师不可避免会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追求速胜,从而使得记叙文写作教学往往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训练方式比较低效,周期也比较短,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学生学的问题

第一,学生不了解记叙的表达方式。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不了解记叙的表达方式,在写作过程中通篇写成流水账,缺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与生动性,不会使用修辞手法,对于该细节描写的地方只寥寥几笔带过,文章中充斥着对事情的评价性语言,从而导致文体不伦不类。

第二,在写作过程中不懂得恰当地安排详略。学生在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中,不懂得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合理剪裁、有所取舍,而是将所掌握的素材统统用到写作中,胡子眉毛一把抓,入题非常慢,常常是写了二三百字还没有进入正题,到后来发现时间不够,匆匆忙忙结束,虎头蛇尾。

第三,记叙情节平淡。学生在对情节进行记叙的过程当中,往往思路比较混乱,一叙到底,情节缺乏层次感,语言平白,可读性不强。

第四,立意肤浅。记叙文的立意是其整篇文章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认真审题,随意写作,导致偏题、离题现象屡见不鲜,即便是切题,也总是在表面上做功夫,浅尝辄止,不进行深入挖掘,缺乏思想性。

二、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实践途径

(一)了解记叙文的特点

要想写好记叙文,首先就要了解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就是记录我们在学习、生活过程当中的所见所闻,凡是经历过的、接触过的人或事都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文的核心是对人物与事件的记录。一般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但是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教师要强化对学生在记叙上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常识,抓住记叙文的要素,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周期性的训练,比如,每天进行微写作的练习、写日记等,帮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特点,从而为写好文章打下基础。

(二)帮助学生构思

当前教师在进行记叙文讲解时,往往讲得不够深入,不能帮助学生真正打开思维,常常是对写作方法进行一定的指导,缺乏对写作思路的讲解。因此,教师在写作课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理顺写作思路,让学生了解可以写哪些,不能写哪些,从根本上杜绝学生跑题现象的发生,然后再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材料,对文章的情节如何设置等,哪些应该详写,哪些应该略写,如何安排详略,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应该进行深入地讲解,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可操作性强的作文引导训练,有效地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比较评价,升格指导

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文章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当中的优缺点,深化文章的立意,优化作文情节、语言,从而帮助学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突破写作瓶颈。另外,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评价仅仅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进行自我修改,让学生了解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了解作文的评价标准,并从阅读教学当中进行适度迁移,帮助学生将方法运用到作文的修改当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修改作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良斌.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实

践研究[J]. 学周刊,2016,26:151-152.

[2]齐瑞峰.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

记叙文考点篇4

记叙文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语文命题的重要对象。记叙文的类型复杂,需要考察的知识点多,那么,应如何寻找突破口?我认为掌握解答方法很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知识不如教方法,征对近几年中考记叙文的命题特点,就中考记叙文阅读题解方法,我简要谈谈:

一、明确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地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所以,要特别注意“事件情感”这一关系。

二、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知识:

1.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发生、发展的脉络。

2.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

3.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

4.记叙文的线索:人线、物线、事线、时线、地线、情感线等。

5.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能准确辨析)

6.记叙对象有:写人为主的、写物为主的、叙事为主的等。

7.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把握记叙文作者思路及文章关键内容。

(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

二)揣摩文章标题。

(三)抓住文中关键语句。

四、记叙文阅读题解答方法

1. 写人叙事的文章,写了人物的哪些事件?写景状物的文章,文章的景和物有什么特点?点拨:一是直接摘录关键词句或中心句,经过适当删改,转化为答案。二是对内容分条缕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如:2010漳州中考《那一条紫花布帘》第15题.围绕着居室,文中描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示例:居室的环境;居室的布置;我在居室的学习;我在居室富有情趣的生活。

2.文中加横线或加点的词语有‘什么含义或有什么表达效果?点拨:{1}理解词语含义:先明确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再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境或情景,揣摩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如果运用了修辞,要答出修辞义。{2}理解用词表达效果:从“准确”“形象”和“生动”的角度去理解用词{特别是动词、形容词}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和作用。 答题表述:用**词,{准确或生动形象}写出了**内容,突出了**情感。

如:2010漳州中考第17题仔细揣摩,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1)成长过程中,妈妈一次又一次慷慨地给我舒张自己的机会。

示例:表现妈妈对我的关爱以及我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3.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章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点拨: 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手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形象生动、清新优美、富有感染力、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委婉含蓄、准确严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结合文体、语境、修辞和具体语句选用分析)

如:09漳州中考《一座古城的记忆》20.谈谈你对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可我已是那个武陵渔人,再也找不到返回桃源洞的路了

示例:城市变化太快,昔日的古城只能成为一种记忆;表达了作者对古城变化的惋惜之情

4.作批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请参考示例,从文中任选一个句子进行点评。点拨:①修辞的角度赏析,技巧:修辞方法作用+结合具体语境+表达的感情。因此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要熟记于心。掌握常见修辞的作用。 :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排比(增强气势)、夸张(突出特征印象鲜明)、反复(强调,感染力强)、借代、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用、对比(突出特点,使鲜明)

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赏析(动词、形容词)③选择景物描写的句子赏析。技巧: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交代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暗示中心等。从这几各方面分析,再结合语段的内容,就可以。……

如:{2010漳州中考}18.批注,是对文章的语言、内容、结构等方面加以赏析点评,请从文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作批注。

示例:也许我们都知道,日记写着我一个年代的心情,而那一条紫花帘曾经包容我整个世界.

批注:总结全文,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居室和那一条紫花布帘的深厚感情。

5.近年来要求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的题目逐渐增多。回答这类问题应注意:①分清是限定角度型还是任选角度型。②有要求多角度的要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先联系文章内容说,再联系实际说,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想,力求有自己的心得。③筛选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提出质疑,并作出解答。④语言表达上,要精心修饰,努力使句子表达完整优美。

如:08年漳州中考《木棉花开》)第22题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示例:读了本文,我认为每个人都要脚踏实地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生命才会精彩,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6.想象补写

{1}想象题:要读懂内容,紧扣文章的内容和语境展开合理想象。

如{2010漳州市中考题}19.文中第④段写到“没有人打扰我思绪的漫游”,请结合上文,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把“我”思绪漫游的内容描写出来。(60字左 右)

示例:这本线装的诗集一定经历过无尽的颠沛流离,带了满身岁月的擦痕传承到我这里。我犹如庄周梦中的彩蝶,牧童短笛里的闲云野鹤,轻舞飞扬,无所羁绊。

{2}情境设置题:要求应该做到描写细腻、语言优美、内容完整。

如:漳州中考《一座古城的记忆》24题 .第⑤段场景描写细腻,语言优美。记忆中一定也有某个生活片段令你难忘,请把它写下来。(不少于50字)

示例①:端午节的前一天,外婆把洗干净的竹叶和糯米放在一个大盆里,盆沿搭着一摞白细绳,就开始麻利地包着粽子。她圈起竹叶,放入糯米,再用清水将糯米冲得整整齐齐,用手按一下,将竹叶折叠、环绕、系紧。

{3}补写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情节的发展或故事的结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情境。

如《余音》(06年漳州市中考题)假如有一天“我”重返故乡,“我”会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昔日的大戏台呢?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富有文采的语言为文章续写一段话。(不少于60字)

记叙文考点篇5

关键词:记叙文;考场;升格;策略

议论文由于偏重于更深层面的认知,需要学生的理论水平更高,这对于初中生来说难度偏大,尤其对于初一初二年级的同学来说更是如此。这样,记叙文就成为初中阶段习作训练的重点,但是笔者发现初中生的考场作文要明显比平时作文差,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有没有好的解决思路呢?笔者不揣浅薄,浅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1、考场作文逊色平时作文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平时作文还不错,而一到考试,作文质量就明显下降呢?笔者总结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1、写作时间紧。平时作文时间充足,有的老师为了学生能够充分的思考,甚至都给学生几天的时间来创作。而在考试的时候一般能有一个小时写作就很不错了,很多学生由于前面的题目超出时间过多,写作的时间甚至只有半个小时,这么短的时间能够写完600字就不错了,哪还有时间顾及更高的层次追求呢?

1.2、思路打不开。考场作文受到时空限制,思维紧张,生怕耽误时间,这反而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张力,更有担心跑题偏题的心思,思路变得狭窄,思维变得迟钝,导致学生宁可写得平庸也不敢在考场上偶尔露“峥嵘”,所以考场平庸之作明显比平时比例高出很多。

1.3、资料不能查。平时学生作文不同于闭卷考试作文,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仿写以前中意的作文,或者查看自己的摘抄笔记。因为很多自己以前看到且非常欣赏的文章或片段不可能都清晰地储存在记忆中,所以能够查阅资料的日常作文势必会让作文更为出色。

2、考场记叙文升格技巧

针对这种考场作文的现状,笔者经过思考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升格作文。

2.1、语言老练些

初中生的语言虽然还谈不上运用自如,但是也不能让学生的语言太肤浅和苍白,要让学生的语言变得老练一些,不至于显得幼稚,这就需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练笔时候注意语言的模仿,多让学生看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籍,让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受到熏陶,在不断的阅读中语言也会受到渐染,不知不觉间,学会了一些语言表达的方式。但是光有熏陶渐染还不够,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练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看的书的语言风格也写一段文字,就像小孩子经常模仿大人的动作神态一样,虽然刚开始的模仿还有很多不足,但只要进步就得肯定。教师在这过程中也要不断下水示范,最好的办法就是选一段学生的作文,教师进行语言升格示范,把这段文字重新表达后让学生感受前后语言表达的不同,然后再选择一段文字让学生试着升格,每周作文课都练习两段,一个学期学生的语言表达就会老练很多。

2.2、描写多一些

记叙文写作学生往往只注重叙述而不注重描写,学生对于故事的发展过程一点不漏的叙述出来,表面看故事叙述很完整,但是这恰恰是写记叙文最大的忌讳,只想着叙事的记叙文就变成了流水账,这只是故事“实录”而已,算不上文章,要想让故事“实录”变成文学作品,必须要有描写。而在学生的思维里,描写只是针对人的语言、动作、外貌等内容的,其实描写不只有针对人的,还有景物的描写、场面描写,这些往往是学生会忽视的,教师要精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给学生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样的是景物和场面描写,什么时候可以进行这些描写,让这些描写恰到好处而又水到渠成。对于景物的描写可以针对一种景物进行变化的描写,让其贯穿全文,与人物的情感相吻合;对于场面的描写可以选择人物活动的主要地点进行渲染烘托,以为故事发展做铺垫。

2.3、结尾议论些

初中学生喜欢开篇叙述,发展叙事,结尾仍然叙述,故事的结尾就是文章的结尾,没有结尾议论的意识,有很多学生也不知道何为议论。在考场作文中,学生要了解考场作文的特点,因为考场作文需要中心不能隐晦,要让阅卷老师一读便能把握住文章的主题,不至于判为跑题,这就需要学生在文章结尾对故事进行议论,让主题更为突出,同时议论的文字也会让故事主题升华,意义更为深远。比如学生写《永远的瞬间》,这时候结尾处的议论必须点明“瞬间”的具体内容,“永远”的原因是什么。比如这样写:孩子父母那惊天一举,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在寂静的山谷,只要心中有爱,哪怕只是一瞬,也能成为世界永恒的风景。是爱,让瞬间永远!

当然,这里的议论一是点明中心,一是深化主旨,这些文字不能过多,几句就可以了,不能冲淡记叙文的文体特征。语文教师要依据课文和中考的一些满分记叙文为例,让学生给记叙文加一点议论性的文字,训练几次,学生就会有议论的基础了。

2.4、结构多变些

记叙文局部看细节,整体看结构。一成不变的结构往往会让文章归为平庸,如果有驾驭好结构的本领的话,要尽量让文章的结构多变一些。记叙文最普通的行文结构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去写,平铺直叙虽然可以更好的读懂文章,但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样的文章很难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记叙文考点篇6

【关键词】高中;记叙文;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记叙文写作是高中生语文课程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这么重要的作用而实施的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也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重要性的表现最直接的便是促进高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往往处于阅读教学的附属地位,它对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既然阅读和写作被公认为语文课程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写作教学必定也是阅读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路径。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学生是一直被动地接受训练和指导,没有自发地和阅读内容展开互动,没有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解,那么,无论多少的阅读训练都是无济于事。只有当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有阅读的渴望,主动阅读和阅读指导相结合,才能发挥阅读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中的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积极有效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重要方法。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过程,是对生活中积累素材的整合过程,也是写作手法综合运用的过程。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增强学生阅读效能

学生的阅读效能是对阅读给予学生的帮助,以及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角度出发,积累收获的量的考察。阅读效能不仅仅体现在学生阅读了多少这个量的层面,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自身质的发展角度考察,从阅读中汲取了怎样的养分和自身这块土壤相结合,培养出了怎样的果实。

二、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一)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书面表达的规范要求包括“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对高中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出了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落实这些要求的着眼点还在于平时的写作训练,实现这些要求的落脚点还在于写作教学的有效实施。就表达能力而言,记叙文写作教学产生的影响相较于其他文体的写作教学,应该更有优势。由其文体特点所决定的多是通过对人或事的叙述形成一定的主题,记叙手法在其中的运用占据主流地位,记叙文在语言表达的要求上主张以人为本,青睐个性化的表达,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提升表达交流的自主性

记叙文写作教学训练的内容大都是以自己或周围熟悉的人和事为出发点,要求抒写作者的真情实感。只有不断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关注,将视野范围扩大到身边的人和事,在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感悟思考,才有表达的欲望和冲动,形成学生表达与交流的内在动因。不断地感受、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表达,积累的就不仅仅是写好记叙文的能量,而是有话说、敢说话的勇气和信心,对于学生发展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对学生品格修养的辅助塑造

(一)辅助塑造个性特点

语文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目标规定中提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写作是比较个人化的行为,受不同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影响较大。如果说写作是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的重要途径,那么记叙文写作特点的复杂性就决定了能够比较全面而集中地体现了每个人的特点,而且通过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导高中生个性的发展方向。

在记叙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求尊重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尽可能减少对他们写作的束缚,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个性人格。这样自由开放的记叙文写作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潜藏在心底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激发了他们处于青春转型期个性的张扬。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用自信而宽广的胸怀包容千姿百态的个性存在,相信对于每个高中生个性特点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塑造功能。

(二)引导体察社会人生

记叙文考点篇7

王海峰 陕西兴平秦岭中学

对记叙文的分析时,如何划分记叙文的段落,主要考虑的方法是:

一、按时间发展变化的不同来划分。

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的记叙文,宜抓住表示事件发展的关键性词语或者句子,分出不同的阶段,从而划分出段落层次来。

例如,分析杨沫的《坚强的战士》,只要抓住时间词语的这条纵线便可以分出段落层次:

“过一夜”(领起第一部分)----------“第二天上午”(领起第二部分)------------“夜晚” ( 领起第三部分) ,抓住这三个起领段落的词语,也就划分出文章的三个段落。

二、按事情的发展阶段的来划分。

叙事的文章,事情的发展的总会有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性,这一特点,也总会在文章中体现出来。注意仔细分辨事件的发展阶段,就能划分出这类文章的段落层次来。

比如,鲁迅的《故乡》,全文有三个发展阶段,即: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按照这个思路划分文章的段落,就有了明晰的依据。

三、按地点的转换来划分。

叙事文章,所描述的事情,常常不是发生在同一地点,而是发生在多处地点。这类文章,可以从地点的转换入手来划分段落层次。

例如,冰心的《小桔灯》,按照地点的转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段,叙述在“重庆郊外的一个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

②第二段,叙述在“小姑娘家里”发生的事。

③第三段,叙述在“我的朋友家”的谈话。

④第四段,交待“离村后”的情况。

四、按内容变化点来划分

有的文章,看上去,整个部分好象是难于找到可分点。但是,只要我们仔细地辨读,还是可以按照记叙历程的变化划分层次结构。

比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游历的地方非常多,似乎很难找到一条线索,但如果我们考虑到“雨中”这条线索,就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大的场景:“岱宗坊”和“黄岘岭”,即这两个地方虽然分别有许多个景点,但可以按照大的的描写对象,表现内容来划分。

五、按照表述角度的不同划分 。

有的记叙文,描述的角度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这样就需要按照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化分段落层次。

例如,朱自清的《春》,可以看作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而写的:

①盼春-------②描春--------③颂春

其中的②描春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不同层次:

a、写春风-----b、写春花-----c、写春草------d、写春雨------e、写春天里的人们的活动。

六、按思想感情变化来划分。

有的记叙文,比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由此,便可以找到划分段落层次的依据。比如,杨朔的《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记叙文考点篇8

【摘要】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记叙文写作能力培养是写文章的基础中的基础。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让初中学生掌握"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呢?需要进行相应的写作技巧培训,设置悬念的技巧、"以小见大"挖掘深远的技巧、运用抑扬技巧、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运用情景的技巧等就是很好的技巧培训,可以显著提高初中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记叙文写作; 技巧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记叙文写作能力培养是写文章的基础中的基础,可以说有了好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学习写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就会如鱼儿进了大海,如大鹏进了天空,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作为有二十九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和米易地方名作家头衔的我觉得,初中学生在小学接受过六年的作文能力培养,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作文功底,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就不能再局限于写作顺序、六要素、线索、主题的范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注重深层次的教学生写记叙文的技巧,让学生把过去已学记叙文写作知识融会贯通,让个人写作能力更上一个档次,让学生成为自己作品的主宰,表情达意,反映时代脉搏。

世间,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记叙性的文章只有写出事物的复杂性、多变性、情节曲折有致、波澜起伏、色彩缤纷、才有好的文格,才能吸引读者眼球,才能一江春水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复回,仅仅缠绕住读者的思想、读者的心。在记叙文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才能让初中学生掌握"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写作能力呢?我个人认为这是需要讲究技巧的,我就我领略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培养几点重要小技巧,写作技巧也是写作方法,作浅显表述,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设置悬念的技巧

悬念,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它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巧妙的运用可以抓住读者阅读作品的兴趣,课文中有许多生动范例。

《驿路梨花》,文章处处设疑,或隐或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文章中的"我"和老余行走深山投宿无门,此时恰好出现小茅屋。主人是谁?"我"和老余以为是瑶族老人,瑶族老人以为是哈尼小姑娘,哈尼小姑娘又说房子是盖的,一个叫梨花的小姑娘经常来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她妹妹又来照料……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吗?瑶族老人吗?梨花姐妹吗?文章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也无需作答,读者随着文章情节的起伏和感情的波澜,分明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我的叔叔于勒》,菲力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第二次考试》,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艺校招生考试中,陈伊玲初试成绩非常优异,复试却令人大跌眼镜,连著名声乐专家苏林教授也感到吃惊。这一来,就把读者的心给"悬"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直到最后才把谜底揭开,使人恍然大悟。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以小见大"挖掘深远的技巧。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罗丹说的这种对"美"的发现,正是从生活认识中得来的,是挖掘出来的。没有收集到丰富的材料,怎么能有"精",有"深"。 我们的生活中,自己身边有许多小事,所生发出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小"题材"大"作为,把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也就是从局部反映整体。这是非常实用且好用的方法,运用如鱼得水了,就能领略其中的甘甜,更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初中语文中,实例太多,略举一二。

《藤野先生》选材小,写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修改插图,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等,这些小事却能看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中国留学生的诚恳,治学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件珍贵的衬衫》从一件衬衫的小事,我们看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伟大人格。《菜园小记》选取的是在延安种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许多片断,可是"小"中见大,把延安大生产运动和军民与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表现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运用抑扬技巧

人说话,讲究抑、扬、顿、挫,语言才有生命力,写文章也是如此,也要讲究抑、扬、顿、挫,才算得上好文章。通过抑扬对比,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写起来也易于操作。

《荔枝蜜》,文章开头说"我"并不喜欢甚至讨厌蜜蜂,然后写"我"参观"养蜂大厦",亲眼目睹了蜜蜂的辛勤劳动,还喝到了又香又甜的荔枝蜜,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禁不住赞美起蜜蜂来了。作者又由蜜蜂想到了正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和千千万万像蜜蜂一样辛勤劳作的劳动者。作者对蜜蜂的喜爱甚至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梦里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变色龙》契诃夫抑扬顿挫写法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褒贬有致,变化多姿,变中见本质,变中见真实。小说的主人公是奥楚蔑洛夫,他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变化无常,言语出尔反尔,发人深省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

四、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

点,是指事物局部,重点;面,是指事物的全局和整体状况。叙事写人既有对事或人的全貌和整体情况的概括介绍或一般描述,又有对人或事物某个部分、某个方面,特别是重点情况的详细叙述和描写,并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点面结合,叙事写人既有全貌又有重点,就能给人既全面又具体,既完整又形象的感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的部分,既有全貌又有局部。《一面》中写鲁迅的肖像就是对"点"的描写,又有"面"的概括,就是鲁迅的伟大精神。《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与鲁迅相识、相处、告别的若干事件、片断,是"点",概括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大而言之","小而言之",是"面"。

五、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巧妙的运用情景的技巧

抓住情境,就是在文章中着重渲染具体的、生动的情景、状况,如人物遇到了怎样紧急的境况,怎样危难的处境,怎样一种复杂、矛盾的局面,怎样一种特殊的困难,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等,抓住"情境"进行具体的渲染、描述,突出表现人物的活动的背景,再通过刻划人物就更具有典型性。《七根火柴》中对草地气候变化的情境描写,《小桔灯》中对小姑娘家境的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美女蛇故事中的描写。就是生动的典型。

如何搞好初中记叙文的写作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写作技巧的培养,方法也是层出不穷。我说表述的记叙文写作技巧,只是众多技巧之中的点点滴滴,算不得经验之谈。我觉得,当好一个语文教师,就要善于用心研究,从学习中获得感知。教师有了较高的文学造诣,学生也就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语文》(七年级上、下册)

记叙文考点篇9

关键词:记叙文;真情实感;细节描写

高考作文要求中,“写出真情实感”已连续多年被强调,甚至在阅卷指导中明确指出要“敢打两头分”,这给我们的作文教学以暗示:保险文―议论文―不再保险。而且,高中生涉世未深,理性思维也尚未成型,要他们写一些审视人生、社会的论说文,实在有点强人所难;反之,实实在在记人记事的记叙文,更能写出真情实感,阅卷老师也更喜欢看这样充满人情味的文章。

一、存在的问题

所记人、事要能打动人,无非具备以下条件:有条理、有波澜的叙述;生动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所记对象鲜明有特色;语言有自己的风格;文章结构自然精致等。

但不少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记叙详略不分,主次不明,拖沓冗长,乏味无趣。

2.记叙和描写不分,以记叙代描写。

3.记叙顺序单一,文章波澜不惊;线索不明,条理不清。

4.缺少典型、动人的细节,不能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化整为零,夯实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基础。

二、策略之详略分明

作为高中生,能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但其中的主次安排,不少同学却失去驾驭能力。常不分详略、拖沓无趣。

我的办法是借用语段压缩题加以训练,同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概述能力差的学生复述课文情节。当然,这些仅起到精简文字的效果,真正要达到作文语言的“美”还需要火候。因此“修改”训练必不可少。如一学生习作,本意要表现母亲诚实,但他却将试衣至归还配饰的整个过程面面俱到,主次不分。于是我要求他着重对“坚决归还”的情节进行修改,可借用侧面表现:

记得有一次,母亲在一家店试衣服,回来才发现衣服的配饰没有归还。“反正她们没发现,算了吧。”“做人要诚实,不是我们的东西怎么能拿呢?”说着,母亲拉着我往回走去……

“要不是你送来,我都没发现……要换了别人……谢谢……”店员一个劲儿地道谢。母亲笑笑说:“不用谢!”脸上洋溢着轻松美丽的笑容。

修改后不仅文字精简掉一半,重点也突出了。

三、策略之分清叙述和描写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不少学生以叙述代描写,使文章像记流水账,机械乏味。

我从超市出来,发现父亲正在对面的水果摊为我挑苹果。经过一番精挑细选,父亲手中拿了满满一袋苹果,朝我走来:“来,这个拿去学校吃。”短短的一句话,使我眼睛湿润了。

文章表现父亲对自己的关心,本平凡而实在,但是作者以叙述代描写,没能抓好细节。

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语言、动作、心理、衬托等。只有借极具表现力的描写语言,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生动表现出来,作文才有活力。

同样是父亲送自己,另外一位学生的描写就很到位:

坐在车站的长凳上,爸爸东张西望,这时一辆水果车经过,爸爸挑了几个又大又好的橘子。“石榴多少钱一斤……”“爸爸又装了几个石榴进去……”“呀!车子来了,我要走了,快点……!”我接过水果袋快步上了车。我坐定后从窗口望向爸爸,他笑眯眯地向我招了招手,吸了一口烟,吐出大片的烟雾。

在平时,我也注重片段训练,要求学生用常见的描写方法,对人物进行刻画,运用不同的修辞,注意句式变化。

四、策略之传神的细节描写

细节即“细枝末节”“细小处”,但它不等同于“无关紧要”“不重要”,相反,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常是动人心弦之处。表现好细节,就不怕文章缺少真情实感。

脚步声渐进,听得出来,走得很谨慎,像是生怕稍重的脚步声会打破这份安静。

……

门被轻轻地推开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悄悄踱到我床前。一阵凉风拂过脸庞,妈妈正用扇子轻轻地为我扇去热意。蓦然,心里涌起几多温暖与感动。

……

这位同学能抓住“妈妈的脚步声”来表现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精简细致,于细微处打动人心,远比说一百遍“世上只有妈妈好”更有说服力。

细节可以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它跟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不冲突。选好细节、表现好细节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点:(1)要能体现人物个性;(2)细节要细;(3)有些细节要反复出现。

参考文献:

记叙文考点篇10

“符合文体要求”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符合文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二是指所写文章符合考生自己所选定的文体的要求。无论是哪个意思,考生在选定了文体之后,就一定要按该文体的规则和要求行文。

一、审清文题规定的文体要求

《考试大纲》对高考写作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见的应用文。在作文试题中,有的文题会明确指定写某种或某两种文体;也有的文题采用的是排除某种文体的方式,如“不可写成诗歌、戏剧”“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等。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如果文题已经指定了某种文体,考生绝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是排除式的,考生可以在限制之外有一个选择的空间。考生在审题时应当认真一些,看清文体方面的特殊要求,再来选择适合该文题的文体进行写作。

二、符合选定某种文体的要求

这指的是选什么就写什么,写什么就像什么。文题中的“不限文体”不等于“不要文体”,考生如果认为这是文体上的绝对自由,那就大错特错了。诚然,“不限文体”确实是给了考生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相对的。即考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写记叙文或是议论文、散文等,一旦选定了某文体,就得老老实实地在这种文体的规则下写文章。如果想创新,那也必须在符合文体特征的前提下创新,形象地说就是“带着镣铐跳舞”。舞跳得好不好,要看舞者对“镣铐”的驾驭能力;如果忘记了身上的“镣铐”,那就离低分、甚至零分不远了。

三、选择最适合自己、最适合文题的文体

考生在审完题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析决定这个作文采用哪种文体来表现。如果要表达情感就采用记叙文、散文,如果要发表看法就采用议论文。另外,由于个体思维的差异性,考生也要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在文体选择上,擅长形象思维的考生可选择记叙文,而擅长抽象思维的考生可选择议论文。

四、要考虑到自己有没有与该文体相应的写作素材

考生如果要写记叙文,就要想想自己有没有相关完整、连贯的生活故事或生活图景;如果写议论文,就要思考自己有没有相关的论点、理论论据或是事实论据;如果写说明文,就要检索自己有没有相关的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