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5 02:50:41

机械论文

机械论文篇1

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卓越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职业学校师范能力和机械专业能力三个部分,涵盖了师范课程体系,技能训练体系、专业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体系四个方面,并都依赖于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支撑。师范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和教育活动体验,并开发教育一体化课程,开展职校教育实践和人文与教师基本素质训练活动。专业实践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并将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纳入课程结构中,同时,开发了多门机械专业一体化课程,将专业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体系有效融合。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建,搭建了机类卓越职教师资实验班课程体系框架图。

二、机械类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实践

1.育人贯穿始终

组建机械类卓越职教师资实验班伊始,先后召开“目标•现实•学法•做人•风貌”、“认识自我•学会做人•塑造优秀人格魅力”等主题班会,要求学生恰当定位,确定符合自身情况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重视自身内在的知识结构、精神结构的平衡。要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学会与人沟通。同时,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组织读书社、音乐作品赏析、企业实践与职业岗位调查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演讲与口才等竞赛,并结合相关课程,着力将教育信念与责任以“养成”的方式,在学生的体验与反思中形成。

2.组建多学科融合的“一体化”教师团队

由不同学科背景及特长的教师组成教学指导团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由应用研究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选题、创意、构思方面的指导,由教育学科背景的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创新心理和人际互动方面的指导。总之,教师团队在成员构成上应具有“理实一体、学科综合、崇尚创新”的特点。

3.学科竞赛作为载体

机械论文篇2

焊接技术在制糖机械再制造中的应用

1再制造技术

(1)无损检测技术。采用超声波检测等手段对制糖机械的废旧产品内部缺陷进行检测,以确定缺陷部位和性质,以此制定再制造方案。(2)焊接技术。根据制糖机械废旧产品损坏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焊接方法,如焊条电弧焊、CO2气体保护焊、钎焊等及相应的焊接材料和工艺等对其进行修复。(3)电弧喷涂技术。用于恢复旧件的几何尺寸和提高工件表面耐磨性、耐蚀性等。(4)电刷镀技术。用于失效零部件表面的再制造和强化。(5)振动时效技术。利用振动时效仪器找出再制造产品的共振频率,然后在产品的共振频率部位施加激振力,并使其振动,起到消除应力的作用,从而防止再制造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因应力而产生裂纹。在上述再制造技术中,焊接技术(设备、材料和工艺)在制糖机械废旧产品的再制造中起到关键作用。绝大部分制糖机械废旧产品是通过焊接手段使其成为再制造产品,其焊接质量会直接影响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2制糖机械废旧产品及其适用的焊接技术

(1)制糖机械废旧产品分类。通常把已失去使用功能或使用价值的机械或零部件等称作废旧产品。据统计,在经过一个榨糖周期(5~6个月)的使用后,制糖机械中约有60%以上的零部件变成了废旧产品,这样在制糖产业中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再制造工程。在制糖机械的废旧产品中常见的有19种(见表1),其中最典型的有榨辊轴颈表面磨损、撕解机刀磨损和榨辊轴颈裂纹、泵壳内壁腐蚀等,如图1~图4所示。根据废旧产品产生的原因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因磨损、拉伤、腐蚀等原因导致零部件的几何尺寸发生变化,或耐磨层和耐蚀层失去功能的表面磨损型废旧产品;另一类是在使用过程中因残余应力和工作疲劳等原因,零部件产生裂纹、甚至断裂的裂纹型废旧产品。从数量上讲,在制糖机械废旧产品中,前者占绝大多数。在废旧产品中,除个别的断裂废旧产品不能再制造外,其他废旧产品都可变成再制造产品。(2)制糖机械废旧产品适用的焊接技术。制糖机械的废旧产品经过再制造后,成为有使用功能或使用价值的再制造产品。由表1可知,制糖机械常见的废旧产品的再制造绝大部分都是采用焊接技术完成的。

3焊接技术在制糖机械再制造中应用实例

(1)CO2气保堆焊榨辊轴颈磨损面[3]。榨辊轴颈(含R位)磨损面(见图1、图3)CO2气保焊的操作工艺流程如下:粗车除去表面层打磨抛光表面清除表面油污CO2堆焊表面层振动时效消除R位焊接应力车床加工表面。采用小的焊接线能量(见表2),并辅助其他工艺措施的CO2气体保护焊方法大大提高了其使用寿命。轴颈焊补经检验合格的23件压榨机辊轴使用结果表明,其有效工作时间超过18个月后,在轴颈R位尚未发现裂纹,较以往再制造的轴颈使用3~5个月就在R位产生裂纹相比,使用寿命提高了3.6~6.0倍。堆焊层厚度是根据榨辊轴颈表面磨损的严重程度来决定的。如果其磨损量小,也可采用电弧喷涂技术修复榨辊轴颈表面。(2)焊条电弧焊修复榨辊轴颈R位裂纹。榨辊轴颈R位裂纹(见图3)采用焊条电弧焊修复的操作工艺流程如下:超声波检测确定裂纹的位置和深度车床加工去除裂纹并加工坡口采用J506焊条焊补振动时效消除焊接应力超声波检测焊接质量车床加工。焊条电弧焊焊接工艺参数如表3所示。(3)堆焊甘蔗压榨机撕解机刀。蔗糖生产的第一道工序由装在甘蔗压榨机撕解机辊轴上的撕解机刀(见图2)来完成,而全广西每个榨季需要制造或再制造75~90万片撕解机刀,过去都是采用耐磨堆焊焊条完成。由于无专用焊条和规范的焊接工艺,其堆焊质量难以保证,撕解机刀使用寿命达不到一个榨季。为此研制了GYSD608焊条[4]并制定相应的焊接工艺[5]。焊条堆焊金属硬度和耐磨性能试验结果(见表4)及使用考核结果(见表5)表明,新研制的GYSD608焊条综合性能较原选用的YM502焊条和UTP63焊条好,表明其焊接工艺合理。目前已在制糖机械废旧产品的再制造中推广应用。

机械论文篇3

摘要:在机械设计中引入CAD技术,可以解决机械企业中重复性设计多、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难题,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机械设计;CAD技术

1CAD技术的发展

CAD(ComputerAidedDesign)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辅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或产品的设计与分析,达到理想的目的,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一种技术。自1950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诞生以来,已广泛地应用于机械、电子、建筑、化工、航空航天以及能源交通等领域,产品的设计效率飞速地提高。现已将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CAM)和产品数据管理技术(ProductDataManagement,PDM)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CIMS)集于一体。

产品设计是决定产品命运的研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产品的设计工作决定着产品75%的成本。目前,CAD系统已由最初的仅具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功能的CAD系统发展成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CAD系统(ICAD)(IntelligentCAD)。21世纪,ICAD技术将具备新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以提高新时代制造业对市场变化和小批量、多品种要求的迅速响应能力。

以智能CAD(ICAD)为代表的现代设计技术、智能活动是由设计专家系统完成。这种系统能够模拟某一领域内专家设计的过程,采用单一知识领域的符号推理技术,解决单一领域内的特定问题。该系统把人工智能技术和优化、有限元、计算机绘图等技术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使计算机参与方案决策、性能分析等常规设计过程,借助计算机的支持,设计效率有了大大地提高。

2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优点

通过实际应用三维CAD系统软件,笔者体会到三维CAD系统软件比二维CAD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2.1零件设计更加方便

使用三维CAD系统,可以装配环境中设计新零件,也可以利用相邻零件的位置及形状来设计新零件,既方便又快捷,避免了单独设计零件导致装配的失败。资源查找器中的零件回放还可以把零件造型的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出来,使人一目了然。

2.2装配零件更加直观

在装配过程中,资源查找器中的装配路径查找器记录了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若装配不正确即予以显示,另外,零件还可以隐藏,在隐藏了外部零件的时候,可清楚地看到内部的装配结构。整个机器装配模型完成后还能进行运动演示,对于有一定运动行程要求的,可检验行程是否达到要求,及时对设计进行更改,避免了产品生产后才发现需要修改甚至报废。

2.3缩短了机械设计周期

采用三维CAD技术,机械设计时间缩短了近1/3,大幅度地提高了设计和生产效率。在用三维CAD系统进行新机械的开发设计时,只需对其中部分零部件进行重新设计和制造,而大部分零部件的设计都将继承以往的信息,使机械设计的效率提高了3~5倍。同时,三维CAD系统具有高度变型设计能力,能够通过快速重构,得到一种全新的机械产品。

2.4提高机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

由于机械产品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同时采用CADCIMS组织生产,机械产品设计有了新发展。三维CAD技术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如优化、有限元受力分析、产品的虚拟设计、运动方针和优化设计等,保证了产品的设计质量。同时,大型企业数控加工手段完善,再采用CAD/CAPP/CAM进行机械零件加工,一致性很好,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3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3.1零件与装配图的实体生成

3.1.1零件的实体建模。CAD的三维建模方法有三种,即线框模型、表面模型和实体模型。在许多具有实体建模功能的CAD软件中,都有一些基本体系。如在AutoCAD的三维实体造型模块中,系统提供了六种基本体系,即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环状体和楔形体。对简单的零件,可通过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将其分解成若干基本体,对基本体进行三维实体造型,之后再对其进行交、并、差等布尔运算,便可得出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对于有些复杂的零件,往往难以分解成若干个基本体,使组合或分解后产生的基本体过多,导致成型困难。所以,仅有基本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机器零件三维实体造型的要求。为此,可在二维几何元素构造中先定义零件的截面轮廓,然后在三维实体造型中通过拉伸或旋转得到新的“基本体”,进而通过交、并、差等得到所需要零件的三维实体造型。

3.1.2实体装配图的生成。在零件实体构造完成后,利用机器运动分析过程中的资料,在运动的某一位置,按各零件所在的坐标进行“装配”,这一过程可用CAD软件的三维编辑功能实现。

3.2模具CAD/CAM的集成制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行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从普通机床到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从人工设计和制图到CAD/CAM/CAE,制造业正向数字化和计算机化方向发展。同时,模具CAD/CAM技术、模具激光快速成型技术(RPM)等,几乎覆盖了整个现代制造技术。

一个完整的CAD/CAM软件系统是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的。如三维绘图、图形编辑、曲面造型、仿真模拟、数控加工、有限元分析、动态显示等。这些模块应以工程数据库为基础,进行统一管理,而实体造型是工程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3.3机械CAE软件的应用

机械CAE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工程数值分析、结构优化设计、强度设计评价与寿命预估、动力学/运动学仿真等。CAD技术在解决造型问题后,才能由CAE解决设计的合理性、强度、刚度、寿命、材料、结构合理性、运动特性、干涉、碰撞问题和动态特性等。

4CAD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4.1图形交互技术

CAD软件是产品创新的工具,务求易学好用,得心应手。一个友好的、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可以开拓设计师的思路,解放大脑,让他把精力集中到创造性的工作中。因此,智能化图标菜单、“拖放式”造型、动态导航器等一系列人性化的功能,为设计师提供了方便。此外,笔输入法草图识别、语言识别和特征手势建模等新技术也正在研究之中。

4.2智能CAD技术

CAD/CAM系统应用逐步深入,逐渐提出智能化需求.设计是一个含有高度智能的人类创造性活动。智能CAD/CAM是发展的必然方向。智能设计在运用知识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知识的设计仓库,及时准确地向设计师提品开发所需的知识和帮助,智能地支持设计人员,同时捕获和理解设计人员意图、自动检测失误,回答问题、提出建议方案等。并具有推理功能,使设计新手也能做出好的设计来,现代设计的核心是创新设计,人们正试图把创新技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应用到CAD技术中,用智能设计、智能制造系统去创造性指导解决新产品、新工程和新系统的设计制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产品、工程和系统有创造性。

4.3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CAD中已开始应用,设计人员在虚拟世界中创造新产品,可以从人机工程学角度检查设计效果,可直接操作模拟对象,检验操作是否舒适、方便,及早发现产品结构空间布局中的干涉和运动机构的碰撞等问题,及早看到新产品的外形,从多方面评价所设计的产品.虚拟产品建模就是指建立产品虚拟原理或虚拟样机的过程.虚拟制造用虚拟原型取代物理原型进行加工、测试、仿真和分析,以评价其性能,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维护性和成本、外观等,基于虚拟样机的试验仿真分析,可以在真实产品制造之前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降低产品成本.虚拟制造、虚拟工厂、动态企业联盟将成为CAD技术在电子商务时代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另外,随着协同技术、网络技术、概念设计面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设计理论和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利用基于网络的CAD/CAPP/CAM/PDM/ERP集成技术,实现真正的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已成为机械设计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黄森彬主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荣涵锐.新编机械设计CAD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徐建平,盛和太.精通AutoCAD2005[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机械论文篇4

关键词:茶叶机械;推广;优势

1山区县发展茶叶生产的优势

山区县有利于茶叶生产,无污染,富硒,茶叶品质较高,是山区农业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山区发展茶叶生产有如下优势:

1.1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品种资源

很多山区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茶叶种植生态环境,绝大多数地方适宜种茶,并且种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在优越的宜茶大气候条件下有些地方更有其特殊的小气候。比如横跨了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带的陕南地区,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污染小,这些都是发展茶叶生产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还有陕南地区作为我国第二大富硒区,使得茶叶中的硒含量普遍较高,从而具有特殊的保健功效。

另外,山区茶叶种类繁多。比如陕南地区历史悠久的三里垭毛尖,在清代就已经是向朝廷进贡的佳品;紫阳茶在唐代就开始成为朝廷的贡品,并沿丝绸之路,远输西域各国;还有多次在国内国际上获得大奖的午子仙毫等其他名茶。

1.2产业优势

(1)茶叶产业链长,经济效益好。茶叶的生产大致可分为育苗、种植、采摘、粗加工、精加工、销售等环节,概括起来茶叶产业链为生产——加工——销售,其产业链较长,各环节之间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且每个环节都能安排大批劳动力就业,产品经过粗加工到精加工后,档次明显提高,通过包装和创名牌,利润可以大幅度上升。茶叶种植后3年投产,5年进入盛产期,可连续收益30年,1亩每年可实现3000~5000元的收入,其经济效益高于许多经济作物,更高于粮食作物。

(2)进入门槛低,转移农民多。山区农民劳动力数量比较多,但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从事高精尖技术产业干不了,但搞茶叶种植、茶园管理和茶叶粗加工,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一般人都能干,同时,茶叶加工对资金规模的要求并不高,弹性较大,上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厂,几十万就能起步,而作为家庭作坊式的茶叶加工,所需资金较少,所以门槛低,投入少,见效快。而且,农民搞茶叶加工,在地里植茶,平时就能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二、三产业,到了制茶季节,加工茶叶。农民从原来的“全部务农”转变为“亦工亦农”,最终过渡到“以工为主”。

2山区农民文化层次较低,对提高茶叶品质认识不足,商品意识不强

由于经济和地理等原因,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山区农民文化层次较低,对提高茶叶品质认识不足,商品意识不强。很多农民存在着小农思想,满足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不思改变;茶农基本上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和培训,对茶叶生产机械化认识不够,质量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加工标准没有统一规范,制茶水平参差不齐。

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并不断提高其商品意识。首先通过考察学习、培训,开拓大家视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其次通过深入调查和实践,掌握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对茶农和茶机加工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聘请茶叶专家和厂家技术人员授课和现场指导,千方百计提高广大茶农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重点在制茶企业和种茶大户中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形成一支茶机应用加工技术骨干力量。另外,为了增加收入,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茶农的商品意识,进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拓宽茶叶市场,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3山区县茶叶机械化水平现状

3.1茶叶生产机械设备比较落后

目前一些山区县开始逐渐推广名优茶机械加工,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有了一定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也有了一些提高。但是随着茶叶纳入食品行业管理和相关制度的出台,市场对茶叶加工安全性要求的逐步提高,山区县茶叶生产加工中还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

(1)机械设备严重落后,功能单一,影响质量和效益。很多地方的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基本上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生产的,功能比较单一。如目前我县使用的杀青机械、揉捻机械、理条机械等,基本上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产品,存在着温度难以控制、效益不高、杀青程度难以保证、难以联入生产线等问题。

(2)机械配套不合理,自动化水平低,机械操作人员素质偏低。据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乡镇茶叶生产加工机械配套不合理,制茶单机自动控制水平不高,难以组成全自动生产线,制茶效率不高,工艺不合理,质量稳定性不高等情况,造成茶叶色、香、味、形不一致,影响了茶叶加工品质,进而制约了产业化发展水平。部分茶农科技文化素质低,使茶叶机械正常效率难以发挥。

(3)家庭单产生产方式钳制着茶叶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分散单一的生产方式,山区土地分散等必然会出现生产上的不协调,这些都钳制着机械的连片作业,影响到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3.2茶叶精深加工技术水平落后,清洁化,连续化水平低

山区县一般都是国家贫困县,财政十分困难,由于缺乏资金,科技投入十分有限,茶叶精深加工技术落后,自动化加工简单,生产流水线几乎是空白,茶叶资源的的开发与利用不够,茶叶深加工产品及高附加值茶制品的开发明显不足,深加工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精深加工技术落后。

3.3茶叶机械加工工艺流程比较落后

当前,很多山区县传统的绿茶制作加工工艺均为手工操作,存在着制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劳动力日趋紧张,扩大生产受到限制;手工制茶人员技术差异大,加工不规范,产品质量难以标准化等问题。

4加快山区县茶叶机械新机种、新机型的推广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名优茶加工机械是茶机行业新产品开发的重点。至今已成功研制了可供各类名茶或多种名茶加工使用的“通用机械”,如名优茶杀青机、揉捻机、解块机、理条机、提香机、炒干机和烘干机等,使毛峰型等名优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加工。与此同时,根据一些名优茶加工的特殊要求,还研制成功了如卷曲形名茶炒制机、碧螺春茶烘干机、针形茶炒制机、扁形茶(龙井茶)炒制机等“专用机型”,使这些做形难度较大的名优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加工。这些都是山区县可以考虑引进的茶机新机种、新机型。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引进,不能因为是最新的机种机型就引进。我们必须结合山区县的具体情况和茶叶生产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引进那些能够促进本地区茶叶生产和发展的新机种、新机型。比如:鲜叶摊放是名优茶加工的必要工序,也是占用厂房面积最大的工序。我们可以考虑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衡州市绿峰茶机公司协作研制成功的一种智能控制的名优茶鲜叶自动摊放机。该机器的基本结构,类似于自动链板式茶叶烘干机,装有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空调温度控制系统。该机可以自动上叶和卸叶,每次鲜叶最大摊放量可达300公斤。鲜叶摊放时间、摊放温度、鲜叶失水率和空气循环时间等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用于名茶加工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陈旭东.关于绍兴市茶叶生产机械化工作的若干思考[J].茶叶.2007,(4).

机械论文篇5

1.教学现状

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悉机械类常用的英语单词,能够掌握机械中常用的英语句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翻译外文资料的能力。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的变化做出了相应调整:2005年至2008年,课程性质为学院任意选修课,1.5学分,30学时,课程开设时间为第七学期;从2009年开始,课程性质调整为专业课模块(选修),1学分,学时和开设时间保持不变。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教师课堂讲授、提问,课后作业练习以及期末考试。[1]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方面的问题。专业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又要有很好的外语水平。目前,专业英语任课教师有3人,1名在读博士学历,2名硕士学历,平均年龄为34岁,均为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尽管近年来我校引进的教师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也具备专业水平,但是在英语能力以及教学经验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使部分教师很难驾驭专业英语课堂。此外,由于课程性质和学时的限制,造成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愿承担专业英语教学任务,教学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专业英语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学生方面的问题。该课程开设时间在第七学期后半学期,此时很多学生都忙于准备考研、公务员考试及就业等,请假、缺课现象比较严重,即使是来到课堂上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听课状态都较差,这表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3)教材方面的问题。目前在授课过程中,选用施平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的《机械工程专业英语》,该书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力学、机械零件与结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管理、现代制造技术、科技写作等方面。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本全面的教材,但是对于不同的学校,即使是同一专业其侧重点也不同,其中的部分内容与我校机械设计专业实际情况不相符。更为重要的是,该教材除了范文、词汇和部分范文参考译文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内容,没有总结归纳,也没有课后习题。由于工科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弱,这给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专业英语与基础外语相比,专业英语对专业性、实践性要求较高,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二者就要进行区别。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以课前预习,课上教师教学生认识专业词汇、阅读课文、课文翻译以及课后复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将专业知识和外语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是专业英语教学整个过程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5)考核方式方面的问题。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通常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平时成绩分值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课堂出勤、作业练习、回答问题及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采用试卷形式,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词汇英汉互译、文章段落英汉互译、科技论文摘要写作等。该考核方式突出了期末考试的重要性,而平时成绩则相对较弱,这就造成了学生课堂学习专注力不够,课堂散漫,往往通过考试前突击复习,强行记忆书本内容达到通过考核的目的,考试过后大多数学生又都忘记了所学内容,课程形同虚设。

二、课程改革目的

按照《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注重引进本学科先进前沿技术,摒弃那些陈旧、不符合时展需要的内容,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为目的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

三、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建设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外语基础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因此必须对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成绩考核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2]

四、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设置

如前所述,专业英语开设时间为第七学期,性质为专业课模块(选修),这就可能出现部分学生选修课学分已满足毕业要求,选修该课程学生的人数不能满足正常开课规模要求而使课程被迫取消的尴尬境地。为此,应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课程性质调整为专业课模块(必修);将开设时间调整为第六学期后半学期,以避免与其他课程在时间上发生冲突。

2.加强师资建设

专业英语的突出特点是专业性,这也决定了从事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一般都是专业教研室的教师。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外,还要下大力气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专业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以加强对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例如:组织、参加专门的教学研讨与会议交流等;为教师提供去国内其他高校深造学习的机会,为骨干教师提供国外学习平台等等。

3.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首先,要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专业英语课程性质调整后,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避免在思想上出现懈怠的现象;课程时间重新安排后,避免了与学生考研及就业面试的冲突,大大降低了缺席率,保证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通过各种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例如,大力加强专业英语知识的应用性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知识在今后工作、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本专业前沿的、实用性强的知识,掌握专业的研究进展情况。最后,在考核方式上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指向进行设计,使他们体会到学习专业英语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将专业英语学习变成一种习惯。[3]4.选择适合的教材单一的选用某一本专业英语教材会出现内容过多或不足等情况,另外,还存在内容陈旧且知识面较窄、不能满足需求的现状,为此,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课程学时,选取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在课堂讲授,其余内容作为学生课下自学内容;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突出知识的前沿性和时效性,在教材基础上,还应选取期刊杂志、网络以及其他书籍和本专业相关文章在课堂上分析讲解。

5.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能把基本知识塞给学生,而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毫无创新性,因此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的传递由单向变为双向,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中,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模式,教师起到“引路人”的作用,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6.强化考核方式

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重点强调了期末成绩的考核而相对削弱了教学过程中的考核,这就造成了学生们上课时不认真听讲、考试前突击复习,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根据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优化改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具体考核内容包括:课堂出勤、课堂回答问题、课堂表现。上述三项内容都必须达到考核合格标准后才能获得最后的总成绩,凡有一项不合格,都视为总成绩不合格,不给予学分。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考核采用课程设计模式。首先教师为每位学生布置任务,查阅相关英文科技文章;其次将文章翻译成中文,并撰写中英文摘要;再次将英文和中文文章以手写体形式装订上交,教师进行审阅;最后组织学生进行“答辩”,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成绩。[4]

五、结语

机械论文篇6

1.1CAD技术应用以及有限元的方法

首先,CAD技术指的是使用计算机中的软件与硬件系统,对煤矿机械制造中的产品以及工程进行合理性的设计,包含制图、设计、文件以及文档的制作、工程现状和区位因素分析等。当前的机械产品发展相对成熟,使用CAD技术能够实现工程的模块化以一体化设计。产品模型直接导入到计算机的CAPP系统中,进行NC的编程以及规划设计,使加工代码进入到NC机床中,加强设计和制造之间的关系,有效的提高煤矿机械制造的产品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有限元方法指的是基于计算机的数值分析方式,能够将无限的质点连续体简化,使其成为有限单元的几何体。再对单元进行拼合成为离散结构物,能够对工程中结构相对复杂的环节或者是产品进行静力学或者是动力学上的分析计算。

1.2优化绿化设计与可靠设计

优化绿化设计也是煤矿机械制造中重要的部分,根据前期的设计方法理论,以国家相关规范标准以及设计规范为基础将设计问题实施数学模型转换,更好地使用计算机技术和优化技术。根据现有的设计方法找出最优的、最适合的设计方案,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绿色设计应当遵循环保理念和节能理念,强化对整个煤矿机械制造产品寿命的周期性设计,使产品的属性贴合生产环境的属性。最后,成品设计的决策不仅需要满足物理性的要求,同时需要考虑到环境的要求,才能使煤矿机械制造设计合理化。可靠设计含义是在设计的时间以及环境条件下,对于产品的某种规定功能完成工作的能力,可以衡量产品质量的高低。可靠设计需要对设计中的变量进行多次的精密试验,测定实际数据。在系统的统计与检验之后得到统计量,让煤机械的运行能力与性能的可卡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对制造材料、工程荷载以及工况的变化等无法确定的因素实施简化处理,强化对模糊变量以及随机变量的可靠设计,以确保煤矿机械的可靠性及使用年限。

2煤矿机械制造的管理策略

2.1煤矿企业信息技术的管理

要提高煤矿机械制造中的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信息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就需要使用电子计算机。从工程的中标开始一直到竣工验收,都需要应用高水平的施工工艺与技术,同时需要有效的施工管理策略,提高煤矿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提高煤矿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能力。保证煤矿机械制造的效率与产品质量。同时将企业中产生的信息孤岛相连接,构建出完整的企业设计、生产、决策、财务、营业等环节的信息链,形成灵活的企业网络结构和协调配合的工作环境。

2.2数据库与制造材料的管理

要保证机械制造的产品质量,应当根据制造零件的作用和属性对其参数指标进行完善,通过编码进行分析,构建出煤矿机械制造设计图纸的信息数据库,将各个生产制造部件的信息进行存储,便于之后的检索和出入库。材料质量对于生产非常重要,所以需要根据煤矿机械制造的设计需要对重要零件进行编码,且根据代码的属性对数据库实施检索,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机械的设计加工。

2.3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

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能够有效的避免由于不合理设计造成的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高以及工程成本上升等问题。且保证煤矿机械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减少机械的后期维护,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对于技术水平低下、设计不规范等员工应当加强训练,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加强安全宣传与教育,提高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

3结语

机械论文篇7

农业机械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产物,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更替而逐步实现。在原始社会,自然生态状况良好,但是生产非常落后,人们以采集野果和简单的狩猎为生,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农业文明时期,自然生态已经开始遭受破坏,玛雅文化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此时生产力依然落后,生活水平很低,阶级差异(农民和地主)也很大。工业文明时期,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产增长比较快,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物质财富的增长超过了历史任何一个时代”。此时总体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贫富分化非常严重。从人类历史演进规律看,能否实现“三生”共赢不仅是区分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试金石,也是区分农业机械化系统是否圆满实现其功能的判别准则。只有到生态文明时期,才有可能做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一切涉及到农业机械化的行动以及相关的政策、技术等都要以是否符合“三生”共赢要求、是否有利于实现“三生”共赢作为判别准则。如何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机械化,即既要大力发展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环保低碳的农业机械,又要大力提升农业机械的全程使用效率及综合效能,这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将低碳农业机械化与保护性耕作等先进技术相结合,能有效地节本降耗增效,从而实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据测算,采用保护性耕作后一季作物可减少作业工序3~4道,省工15~45个/hm2,节省柴油约48kg/hm2,节水10%(300m3/hm2),节电4kW•h;秸秆还田减少化肥投入量20%左右(300kg/hm2),增产5%~15%,综合经济效益可达每公顷2400元左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88.775kg。将低碳农业机械化与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有机结合,节本、降耗、增效成果将更为显著,不仅有利于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更能为实现我国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总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2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的内涵

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机械的“低碳化”。传统理念将农机装备水平(农机总动力)作为农机化水平的主要评价指标,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机装备水平越高,其农业机械化发展得越好。事实上,农机装备水平高表明农机化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大、资金投入多、使用成本高,不利于低碳农业机械化和低碳农业的实现。此外,单纯追求农机装备水平还可能导致农机具配置不当甚至闲置,使得资源不能合理的利用,造成财力、物力的浪费。事实上,早在2004年,我国农机装备水平已达到3.15kW/hm2,而此时的农机化程度仅为32.7%。照此推算,如果实现全面机械化,平均动力需要9.6kW/hm2;而户均耕地规模与耕作习惯均与我国相近,且已实现全面农业机械化的韩国,其农机装备水平仅为4.95kW/hm2。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农机装备水平过高,且说明农机具有效利用率低下。由于我国实行分田到户,一些农户家里各种小型农机具一应俱全。这种配备方式带来如下问题:一是购置成本高,有效使用率低;二是缺乏专业的维修和保养,机具不配套,损坏、浪费、油耗高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小型农机具功能单一,易产生重复耕作现象,不利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因此,应逐步改善农机具配套的合理性,以大中型、多功能、技术先进的农机具逐步替代微小型、功能单一、技术落后的农机具,逐步实现农业机械的“低碳化”。此外,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机械配备结构的同时,还应大力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针对我国国情,可通过大力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发展农机合作社和专业性的作业组织等),把农户的分散经营和农业机械化大生产有机结合起来,走农机资源共享、共同利用的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这也恰好符合“低碳农业机械化”的深刻内涵。即低碳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机械在全面实现节约化、低碳化设计及制造、使用与更新废弃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国情的新型农机化发展模式与推广体系,通过农机作业委托、农机互助共享等方式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农机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力争用最低的农机总投入和装备水平获得最大的农机化产出效益。农业机械低碳化与低碳农业机械化的提出,旨在提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仅在于低能耗、低排放农业机械的研发与制造,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探索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与推广体系,以实现农业机械化资源在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等层面的最优配置,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从而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的发展,尽快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目标。

3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的实现途径

根据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的内涵,作者拟从农机全生命周期优化管理的视角提出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的实现途径。

1)实施全生命周期的农业机械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

农业机械全生命周期的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实际上是遵循农机全生命周期低碳化的理念进行农机产品的科技化创新,这完全符合农业机械低碳化与低碳农业机械化的内在要求,也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低碳农业、低碳社会的宗旨。众所周知,农机制造业涉及机械、电子、化工等多个行业,在缺乏制度约束和问责机制的前提下,以利润最大化为第一诉求的农机厂家自然地以追求农机具本身的功能性和市场竞争力为主,无意甚至有意地忽略掉农机产品的节约化和低碳化,致使各厂商在将各类制造资源转变成为农机产品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严重污染了产地环境。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是一种有效平衡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降低成本、减少潜在的责任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世界一些知名农机企业(如JohnDeere公司)的实践已经证明:实施“3R”或“5R”原则是实施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的有效途径。

2)实施农业机械的仿生设计与仿生制造。

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课题组多年的探索与研究认为:工程仿生是实现农业机械低碳化的有效技术和路径之一。研究发现土壤动物非光滑形态特征规律,建立生物非光滑脱附减阻理论,发明仿生非光滑脱附减阻设计方法、成型技术和测试技术,研制出系列仿生非光滑犁壁,形成针对水田与旱田(黄土和黑土)等不同土质和不同牵引机型的3种系列多个品种犁壁,脱附率约90%,与相同曲面形状的普通光滑犁壁相比,可降低阻力6.6%~12.7%,节油7.2%。量化分析典型土壤动物爪趾构型特征规律,揭示其切削土壤的高效节能机理,发明深松铲参数化设计方法,研制出仿生减阻深松铲。关于农业机械耕作部件仿生降阻问题,目前尚需解决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壤洞穴动物降阻机理的深入认识;二是农业机械耕作部件仿生降阻机理的深入揭示。应集中在土壤洞穴动物的降阻机理和农业机械耕作部件的仿生降阻机理两个方面的系统深入研究,原始创新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手段,宏观仿生降阻表面与土壤洞穴动物微观降阻机理相结合,实现农业机械耕作部件仿生降阻由“形似”向“神似”发展。

3)实施全面的农业机械化清洁生产。

农业机械化清洁生产,是通过农业机械的低碳化设计、制造与使用,将农机、农艺有机结合,通过耕作方式的变革和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安全、环保、高效、可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整洁、舒适、可持续,进而实现整个农业、农村的清洁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实施农业机械化清洁生产需要控制好3个关键节点:一是能源、资源和有毒物质的减量化,实现源头控制。该环节要求农机设计中遵循低碳化理念,农机制造原材料采购中对所用原料的环保性进行整体控制,确保农机产品的绿色属性。二是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现过程控制。在农机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遵循严格的产地环境管理,通过不断优化、创新工艺来尽量减少各种有毒、有害废弃物的产生。三是对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回收以及环境的有效治理,实现末端控制。对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各类废弃物,要尽快、尽可能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保证产地环境安全。

4)构建和完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

鉴于我国农机化标准体系始终不健全且实施效果不尽理想的现状,按照低碳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低碳化的要求,需做如下调整:过去只注重农机设计的技术标准,而忽视农机社会化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全面标准化体系;过去只注重农机产品的功能、质量和作业标准,而忽视农机作业过程中的环境排放标准,应认识到低碳农业机械化是必然趋势,加强农机作业过程中的环境排放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过去只注重专业技术体系构建,而忽视交叉综合体系构建,必须从农业生产的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水、土、气)要素综合考虑,构建基于“良田、良种、良肥、良水、良法、良管”六位一体的交叉技术标准化体系;过去只注重硬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而忽视“农机标准化体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何将强制性标准和作业标准、安全标准推广到田间地头需要研究。

5)实施全程农业机械化的脱物质服务与绿色经营。

当前,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不宜快速推进。解决耕地细碎化与农业机械化矛盾的可行办法主要是大力建设农机服务体系,以农机合作和专业化服务来替代当前广泛存在的农民“自购自用”。政府要积极推进农业机械的脱物质服务与绿色经营,以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来促进农业机械低碳化发展,树立“不求拥有,但求使用”的新型农机化服务理念。通过“PayPerUse”的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机制和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绿色经营与生态服务体系,走“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化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机化道路。国内实践表明,通过农户购机自用向专业服务经营转变,农机动力配备有望降低30%~50%,这不仅有利于降低能耗,减少成本,且有助于提高农机资源的配置水平,提高农机化作业的标准化程度,进而促进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从数量增长向结构优化转变。

6)构建和完善基于信息技术的农机“4S”体系。

农机“4S”体系是集整机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为一体的农机特许经营模式。对于这种新型的“一条龙”农机经营服务模式,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农机产品的运输、销售、使用、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环节实现定位追踪,进而提升农机销售商的库存管理水平,实现快速供货、适时补货,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储存成本,提高效率。农机4S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农机供应商送货的可靠性和效率,还可大幅度提升其对农机用户的服务水平和效能,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事实上,当前我国大量分散在农户家里的农机不仅使用效率低,且维修保养也难以跟进。由于操作技术、油品质量等原因,造成农机具3大件的过早磨损,实际功率平均值只有额定功率值的85%左右,使用5年以上的拖拉机功率一般要降低10%以上。大量农机具运行状态不佳,缩短了农机具更新换代的周期,大大增加了农户的使用和维修成本。农机4S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分布于广袤农村的大量农机具充分发挥其效能,进而实现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

7)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LCA)建立全程农业机械化的碳排放测度体系。

机械论文篇8

(一)主轴回转误差。主轴回转误差是指主轴各瞬间的实际回转轴线相对其平均回转轴线的变动量。产生主轴径向回转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主轴几段轴颈的同轴度误差、轴承本身的各种误差、轴承之间的同轴度误差、主轴绕度等。适当提高主轴及箱体的制造精度,选用高精度的轴承,提高主轴部件的装配精度,对高速主轴部件进行平衡,对滚动轴承进行预紧等,均可提高机床主轴的回转精度。

(二)导轨误差。导轨是机床上确定各机床部件相对位置关系的基准,也是机床运动的基准。车床导轨的精度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前后导轨的平行度(扭曲)。除了导轨本身的制造误差外,导轨的不均匀磨损和安装质量,也是造成导轨误差的重要因素。

(三)传动链误差。传动链的传动误差是指内联系的传动链中首末两端传动元件之间相对运动的误差。传动误差是由传动链中各组成环节的制造和装配误差,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所引起。

(四)刀具的几何误差。任何刀具在切削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要产生磨损,并由此引起工件尺寸和形状地改变。正确地选用刀具材料和选用新型耐磨的刀具材料,合理地选用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正确地采用冷却液等,均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刀具的尺寸磨损。必要时还可采用补偿装置对刀具尺寸磨损进行自动补偿。

(五)定位误差。一是基准不重合误差。在零件图上用来确定某一表面尺寸、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设计基准。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被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工序基准。在机床上对工件进行加工时,须选择工件上若干几何要素作为加工时的定位基准,如果所选用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就会产生基准不重合误差。二是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夹具上的定位元件不可能按基本尺寸制造得绝对准确,它们的实际尺寸(或位置)都允许在分别规定的公差范围内变动。工件定位面与夹具定位元件共同构成定位副,由于定位副制造得不准确和定位副间的配合间隙引起的工件最大位置变动量,称为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

(六)工艺系统受力变形产生的误差。一是工件刚度。工艺系统中如果工件刚度相对于机床、刀具、夹具来说比较低,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工件由于刚度不足而引起的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就比较大。

二是刀具刚度。外圆车刀在加工表面法线(y)方向上的刚度很大,其变形可以忽略不计。镗直径较小的内孔,刀杆刚度很差,刀杆受力变形对孔加工精度就有很大影响。

三是机床部件刚度。机床部件由许多零件组成,机床部件刚度迄今尚无合适的简易计算方法,目前主要还是用实验方法来测定机床部件刚度。变形与载荷不成线性关系,加载曲线和卸载曲线不重合,卸载曲线滞后于加载曲线。两曲线线间所包容的面积就是载加载和卸载循环中所损耗的能量,它消耗于摩擦力所做的功和接触变形功;第一次卸载后,变形恢复不到第一次加载的起点,这说明有残余变形存在,经多次加载卸载后,加载曲线起点才和卸载曲线终点重合,残余变形才逐渐减小到零。

(七)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工艺系统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精密加工和大件加工中,由热变形所引起的加工误差有时可占工件总误差的50%。机床、刀具和工件受到各种热源的作用,温度会逐渐升高,同时它们也通过各种传热方式向周围的物质和空间散发热量。

(八)调整误差。在机械加工的每一工序中,总要对工艺系统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调整工作。由于调整不可能绝对地准确,因而产生调整误差。在工艺系统中,工件、刀具在机床上的互相位置精度,是通过调整机床、刀具、夹具或工件等来保证的。当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毛坯等的原始精度都达到工艺要求而又不考虑动态因素时,调整误差的影响,对加工精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九)测量误差。零件在加工时或加工后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方法、量具精度以及工件和主客观因素都直接影响测量精度。

二、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措施

(一)减少原始误差。提高零件加工所使用机床的几何精度,提高夹具、量具及工具本身精度,控制工艺系统受力、受热变形、刀具磨损、内应力引起的变形、测量误差等均属于直接减少原始误差。为了提高机械加工精度,需对产生加工误差的各项原始误差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情况对造成加工误差的主要原始误差采取不同的措施解决。对于精密零件的加工应尽可能提高所使用精密机床的几何精度、刚度和控制加工热变形;对具有成形表面的零件加工,则主要是如何减少成形刀具形状误差和刀具的安装误差。

(二)误差补偿法。对工艺系统的一些原始误差,可采取误差补偿的方法以控制其对零件加工误差的影响。

①误差补偿法:此法是人为地造出一种新的原始误差,从而补偿或抵消原来工艺系统中固有的原始误差,达到减少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的目的。

②误差抵消法:利用原有的一种原始误差去部分或全部地抵消原有原始误差或另一种原始误差。

(三)分化或均化原始误差。为了提高一批零件的加工精度,可采取分化某些原始误差的方法。对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零件表面,还可以采取在不断试切加工过程中,逐步均化原始误差的方法。

①分化原始误差(分组)法:根据误差反映规律,将毛坯或上道工序的工件尺寸经测量按大小分为n组,每组工件的尺寸范围就缩减为原来的1/n。然后按各组的误差范围分别调整刀具相对工件的准确位置,使各组工件的尺寸分散范围中心基本一致,以使整批工件的尺寸分散范围大大缩小。

②均化原始误差:此法过程为通过加工使被加工表面原有误差不断缩小和平均化的过程。均化的原理就是通过有密切联系的工件或工具表面的相互比较和检查,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然后再进行相互修正加工或基准加工。

(四)转移原始误差。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将原始误差从误差敏感方向转移到误差非敏感方向上去。转移原始误差至非敏感方向。各种原始误差反映到零件加工误差上的程度与其是否在误差敏感方向上有直接关系。若在加工过程中设法使其转移到加工误差的非敏感方向,则可大大提高加工精度。转移原始误差至其他对加工精度无影响的方面。

三、结束语

在机械加工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加工误差,提高机械加工精度。

[论文关键词]机械加工精度误差

[论文摘要]分析机械加工存在误差的主要原因,然后提出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玉平,机械加工误差的分析[J].新余高专学报,2005(4).

机械论文篇9

1.1结果优化中遗传算法的应用遗传算法由达尔文进化论与孟德尔遗传变异论进行模拟后得到,该算法所采用的算法因子具有随机性,故设备故障的出现往往不会受到常规故障规则的限制,但是遗传算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对故障的整合分析,并不是盲目式的,而是针对机械设备状态运行情况,以设备最优化为基本原则进行不断完善计算进行的。若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当中,直接采用了与设备情况相应的参数进行适值计算,但又不需要对优化参数进行明确计算,在针对部分无法明确计算得到的设备参数时,即可采用遗传算法对结果进行优化。遗传算法的智能性与并行性较强,利用该方法,可以对设备故障当中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部分复杂问题进行妥善处理。目前,遗传算法在设备运行函数的优化、设备模式的识别以及设备运行信号的整合处理等相关工作当中有着较为全面的应用,在将复杂的运行数据进行优化时,遗传算法具有较为良好的性能。综合其相关特点,在建立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模型时,可采用该技术使得模型更为合理化,使得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结果更为准确。以滚动轴承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为例。在实际工作当中,运用各类运算符集,对滚动轴承的原始性特征向量进行测量后,采取最优的组合方式获得新型向量,配合采用遗传算法得到最终的滚动轴承参数,并利用分类法,对各项间距进行了调整,使得滚动轴承的诊断参数更为准确。此外,利用该方法,还有效区分了滚动轴承的不同工作状态,测量结果较为全面,效果显著。

1.2模糊集理论的应用要点该方法通过模糊集合与模糊推理两种方法,其研究测试的对象是各类不确定性因素,属于传统集合理论的创新。模糊集理论在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相关数据概念的形成时,采用不准确和较为模糊的语言变量,根据人们习惯,对设备状态的变化及变量变化状态进行描述。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且相关人员在接受该类概念时,也可以更方便的理解接受;另一方面,该方法通过提炼模糊性规则,在建模时模糊化,使得机械设备的控制、预测以及故障诊断等过程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1.3基于实例分析的方案优化及调整该种方法拥有较为简单的思路,在对设备未来运行情况进行预测时,系统会匹配与设备目前情况相似的实际案例,并从以往的解决方法中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再结合设备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此类方法的应用范围较广,且得到的计算结果也相对准确,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缺陷,即无法全面整合以往设备数据及解决规律,缺乏充足的继承性。该方法进行故障诊断的基本理念是,在选红枣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利用历史诊断方法成功案例为奠基,进行全面的推理工作,并采用类比和联想法,较为全面的对故障进行诊断。

1.4多种数据挖掘法的联合应用除上述几种数据挖掘技术外,实际工作中还涵盖了以传统数据统计为基础的统计分析方法、人工神经网络元技术、等多种方法,考虑到每一种方法或多或少具有局限性,故为了有效提高各类方法的应用效果,可以将各类方法进行配合使用,代表性的算法组合类型如表1所示。

以遗传算法和模糊集理论的配合采用为例。由于模糊算法,主要是利用了最大隶属原理和阀值原理,故可以按照不同故障的发生原因以及故障征兆的相互联系,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对机械设备故障的可能原因进行全面分析。而该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会对各类故障征兆进行约简化从而得到较为普遍的规律,但是所得到的规律也可能存在不可靠问题。故在实际应用模糊集理论的同时,配合采用遗传算法,通过对模糊集理论所得到的结论及规则进行全面优化,使得诊断的结果更为准确与高效。上述案例方法在涡轮机故障诊断过程中进行应用时,可先建立完善的涡轮机故障集,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集理论对涡轮机故障进行诊断,配合遗传算法对涡轮机故障规律进行优化,使得最终故障诊断结果更为准确。除遗传算法与模糊集理论课进行配合使用外,其他各类方法也可以根据设备实际情况进行搭配,使得最终诊断结果更为准确有效。

2结束语

机械论文篇10

1.极端化思维

研究对象在极端条件下的行为,可以为新的机械制造工艺打开思路。例如基于极限真空度的真空铸造工艺、极限压力的压铸工艺、在极限过冷度条件下的快速冷却工艺、微重力(超重力)铸造工艺、电子封装等,在这些极端条件下的凝固组织非常特别,性能优越,可以满足大量特殊零件的制备。2.比拟化思维。即利用已知自然规律对研究对象进行比拟,用常见的具体的事物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采用氯化铵过饱和溶液超声波振动下的结晶过程模拟半固态超声波振动凝固,将一种在高温下很难观察的凝固行为转变为比较容易实现的实验,再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差异。

3.逆向思维

逆习惯思维方向而思之,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习惯于沿某方向思考问题,如果研究者逆其方向而思之,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误差补偿、逆向工程等,特别是逆向工程,它可以提高产品相互通用性,弥补原有技术文件丢失,提高正向开发效率,用于学术研究和竞争对手产品分析等,例如2005年DetailTechnologies公司为福特汽车公司使用野马车型(Mustang)老模具逆向重建新模具可以说是逆向工程解决原有技术文件丢失问题的一次成功应用案例。

4.标准化思维

对于复杂事物的认识需要标准化,建立标准化率定数据可以把不同数学模型放在一个平台上加以比较。零件的标准化、通用化是一直以来所有机械科研工作者孜孜不倦地努力的方向,很多工程师为之奋斗了一生。

5.规模化思维

量变产生质变,许多事物规模化就是创新。例如自由锻做出的零件质量非常高,但是单件成品较昂贵,而采用了模锻工艺以后,同一个模具能制备上万个甚至几十万个零件,虽然模具较昂贵,但是总体来看,每个零件的成本却很低。

6.形态学思维

将事物构成元素按一定规律重组,得到创新思路。例如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系统的元素重组过程,将热处理在机加工前进行,从而产生了预硬化工艺,预硬化就是钢材在钢厂出厂前预先进行调质处理,达到模具最终使用硬度要求,模具加工成型后不用再进行热处理,避免模具变形导致报废,尤其制造大型模具时更是不能冒这个风险,所以一般都购买预硬化状态的钢材。

7.跨学科思维

它涉及跨越学科界限,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处理“现实世界”的问题。跨学科的基本立场是,世界及其所有问题既不是也不能根据历史演进的以及人类创造的学科结构来进行限定。它主张动态、灵活性,旧的假设和思想倾向新学科的创新和成长常常发生在学科交叉点上。例如将易于水华的硅藻群落用来生物再生富含水玻璃的水玻璃旧砂,利用硅藻群落来“生物促溶、降解”附着在旧砂上的残留水玻璃粘结剂,反应动力来源于太阳光,反应快慢取决于硅藻的增值率,无需耗能较大的擦洗等工艺即可获得高品位的再生硅砂,其具有低能耗、无二次污染、原位再生、消耗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等优点。

8.可持续性思维

把事物放置在环境生态大系统中分析思考,致力于可持续性发展。例如生态型工业链的建立,将机械制备工程置于生态系统中,实现余热、废气、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或者循环利用,给后代人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9.动力学思维

动力学思维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将其应用于复杂对象的定量动力变化过程就能创造出新的研究成果,比如金属的蠕变现象。对于一般金属,蠕变现象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明显表现出来。但是,某些金属,如铅、锡及它们的合金,在常温条件下,也能表现出蠕变现象。

10.平衡态思维

长期存在的状态即平衡,如果外因导致平衡破坏,其动力学过程总是向着消除不平衡外因的方向发展。比如铸件中的气孔缺陷,本来气体是比较稳定的存在液态金属中的,由于冷却气体溶解度下降,打破了溶解平衡,析出的气体来不及溢出而产生了气孔,从而形成了新的平衡相;在热处理条件下,气孔又会处于非平衡态而破坏铸件。

11.客服偏见原则

大家公认的不能做的事情却做出来了,就是创新。比如水玻璃铸造里面有这样一条原则,水玻璃的掺量大于3%型砂的溃散性能就很差,大家都在遵循这个原则。如果能开发出一种水玻璃产品,其掺量大于3%而且具有很好的溃散性能,则既能保证良好的铸型强度,又能实现砂型在浇注完毕后的自行溃散,能大大提高水玻璃砂型铸造工艺的应用范围。

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