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9:48: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机械基础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1卓越工程师培养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落实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保障。高等学校作为工程教育的高地,在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在面临工程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目前高教界正在积极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主要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组成。以我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理论教学依然以教师多媒体讲授为主,主要原因:①多媒体图文并茂,动画、视频丰富;②教师备课相对容易,但这也忽视了多媒体重难点不突出的弊端,学生短时无法接受大量的信息。在教学方法上忽视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等方式的运用,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以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设计为任务,其设计对象仍为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概因减速器设计理论成熟,可以做到有章可循,而且减速器中齿轮、轴、轴承等零件的设计恰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从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看,还存在以下不足:①学生缺乏工程实践,对减速器认识也仅是“听说”,特别是结构设计时完全依靠指导书中例图,没有自己设计思路;②学生对力学、图学等先修课程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较差,特别是绘图质量不高;③教学模式单一,设计任务相同仅设计数据不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缺少交流与协作,个别学生抄袭别人资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3.1融合实验实践内容于理论教学、引入工程实例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机械基础是面向工科类近机械专业学生、将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课程内容综合的一门课程,是研究有关机械基本理论问题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针对某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总结分析了出现的问题,提出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完善考核形式的建议,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模式;考核形式;教学效果
一、前言
机械基础课程是将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课程内容综合的一门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工科类近机械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如交通运输专业、包装专业、材料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及工业工程专业等;是研究有关机械的基本理论问题的专业基础课;是着重研究一般机械的共性问题,即机构的结构分析和综合、零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是紧密为工程服务的[1]。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传统的停留在理论讲解上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本文以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为例,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教”与“学”的有效途径。
二、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目标,即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逐步发展,因此对制造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很多高校工科类近机械专业也都开设了机械专业的相关课程,为培养机械化人才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1.教学模式的问题。无论是机械专业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很多高校一般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填鸭式”教学和“灌溉式”教学[2]。机械基础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实践性是高校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机械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相关创新方法的融入,特别是面向汽车、建筑专业的学生。由于机械专业的课程比较复杂,理论分析和计算较多,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偏难,特别是近机械专业学生的学习,他们的课程课时比机械专业少,而学习的内容比较多,这就需要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2.课程设置的问题。机械基础课程是将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课程内容综合的一门课程,对于工科类近机械专业的学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课程教学安排的课时明显少于机械专业学习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课程的总课时,在短时间内要求学生掌握两门课的内容,由于知识点多,所以掌握难度比较大。3.教学条件的问题。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机械基础课程,但教学条件远远不够,课堂上缺乏与之相关的教具和必要的演示模型,单纯的口头授课很难让学生理解如此复杂的抽象知识,学生缺乏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自然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随着机械、汽车、交通运输等与机械相关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再加上机械设备比较昂贵,学校购买的数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械基础课堂实践环节教学的发展。4.课程考核的问题。这门课程考试的形式主要是书面考核,由于考核题目的数量有限,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覆盖机械基础整门课程的内容,所以不能有效地衡量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因此有必要改进考核形式,提出比较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普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已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机械基础》课程作为中职院校理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而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传统式教学方法,由于其抽象性与复杂性,导致教学效果始终不如人意。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鉴于此,本文对互联网时代中职院校《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展开积极探索,以期为《机械基础》课程的高效开展提供一定的有益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中职院校;机械基础
《机械基础》作为中职院校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也是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要在掌握一定的机械知识的同时,还要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然而就当前中职院校《机械基础》课程的开展情况来看,其教学效果并不乐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先进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普及,有效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微课、翻转课堂、情境教学、对分课堂等各种新型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能够有效满足中职院校师生多样化教学与多元化学习需求,实现了不同区域间、城乡间、院校间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其在中职院校中的引入,推动了《机械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中职院校《机械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1.1课情分析。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内容,是综合中职院校先关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因素而设置的,涵盖了带传动与链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齿轮传动、平面四杆机构、常用材料与热处理、零件的自由度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虽然各自成篇,但是相互之间是相互联系、逐渐深入的。例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这些在工作原理上都是相通的,都属于机械传动。它们与液压传动、气压传动在功能适用方面是相互补充的。由此可见,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不仅抽象、复杂,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实践型,传统教学方式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免会觉得枯燥无趣。1.2学情分析。中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在中考中失利的初中毕业生,录取分数线很低,有的学生甚至都没有参加过中考。可见其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之差。这些学生的数学、物理等与《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相关的学科基础知识都相当薄弱,面对该课程中相对简单的逻辑运算都不知如何下手,在学习液压传动计算、自由度计算等相对复杂的内容时更是吃力。
2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过去所采用的教具所存在的功能单一,不能够展现运动过程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着重研究一个专业用在机械设备基础课程的组合传动机创新教具。此教具在经过合理的组合以后,能够把带轮机构、行星轮系、螺旋机构等课程所包含的机构融合到一块,然后采用相同的电机驱动,这样就能够让机构得到统一运转。利用调速电路控制电机的速度,让传动机构能够在各种速度当中进行转动,这样就能够符合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教具;组合;传动;机构
在机械类专业当中,机械设计基础是其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属于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经常所使用的机构和零件的理论知识,锻炼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分析能力,从中获取基本技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工作素质。此课程包括的机械结构有许多种,如果仅依靠老套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系统的理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研究出一套专门用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创新组合传动机构教具,下面对此教具进行详细的分析。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研究内容及作用
1.1内容。1)讲授主要机构的工作机理,运动分析和设计形式;2)讲授主要零部件的工作机理,运动分析和设计形式;3)讲授机械系统的设计形式。1.2作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提高学生正确采用全新的设计方式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这样一来就能够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掌握设计方案的能力。在教学形式上,是以设计为主要方式,并以符合工程设计需要为主要目标,以此来提高实践水平,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学生对机械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以提高学生零部件设计水平为前提,来加强他们的创新以及实践设计的水平[1]。
2结构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针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岗位需求,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上以设计计算为主的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模式,删减复杂力学分析和传动系计算等模块,增加与汽车类企业岗位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项目,将课程分为汽车零部件识图、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构件力学分析、标准件与通用件、常用机构传动和液压传动六个模块,通过优化课程标准、编撰辅助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创新考核方式4个方面的措施,保证了课程改革的效果,满足了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
关键词: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岗位能力需求
汽车机械基础是笔者所在学校汽车维修类专业第一学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机械制图、材料学、工程力学、常用零部件介绍、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方面的知识,涉及到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掌握机械专业基础,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本课程之前,还未学习过任何机械基础知识,不了解机械行业的工程特点和从业要求,机械通用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这给该门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我们加强了该课程的教学研究。
1背景
根据汽车专业类学生的从业范围、岗位能力要求,结合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包含基本机械制图、材料性能、钢铁材料及热处理、有色金属以及非金属材料、力学基础知识、构件强度计算、常用汽车零部件、齿轮传动、皮带及链传动、液压传动等内容,存在大量的公式、图表以及国家标准需要学生掌握,具有知识结构全面、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而现阶段大部分专业教师的企业工程应用经验不足,只能依照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贴近工程实际进行案例教学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以上教学现状已经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即要结合当今中国的机械技术发展现状,以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重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理解能力,强化工程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有必要对目前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
2课程改革内容及措施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知识涵盖了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的基础知识。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知识零散且多的特点,学生学习后很难快速理解,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效果一般。项目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团队协作和知识应用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
1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从专业基础课到实践性课程转化的重要节点。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教材在结构和知识点上比较多且分散,教学模式与实践结合得也很少,因此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分散,与实践相结合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化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整体性出发,以项目为任务驱动,以学生的自学和动手为主,以教师的教学为辅,引导学生学习。
2项目驱动教学研究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需求,能够查找并使用机械设计手册[1]。项目化教学通过项目来整理应用专业基础知识,使得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师辅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同时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制定方案、设计思路、查找文献、完成项目等过程,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使得通识教育能力有很好的提高[2]。项目的设计是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工作。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结合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知识的整合应用要以实践应用为主[3]。目前项目化教学方法在大部分高校应用较少,还处于研究阶段。大部分高校缺乏学生的主体角色,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上能够达到以学生为主,实践应用为主。但是大部分本科生还是不能够很好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应用型大学教育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工程师不是操作工,他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针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项目化教学的研究和实施非常有必要,尤其是这样一门专业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看似一门复杂的课程,但其也有内在规律,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常识性知识并应用很重要,这也需要长期的思维方式的培养。现在中小学的教学方式也在改革,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项目驱动是非常适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通识教育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知识涵盖了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的基础知识。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知识零散且多的特点,学生学习后很难快速理解,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效果一般。项目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团队协作和知识应用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
1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从专业基础课到实践性课程转化的重要节点。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教材在结构和知识点上比较多且分散,教学模式与实践结合得也很少,因此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分散,与实践相结合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化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整体性出发,以项目为任务驱动,以学生的自学和动手为主,以教师的教学为辅,引导学生学习。
2项目驱动教学研究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需求,能够查找并使用机械设计手册[1]。项目化教学通过项目来整理应用专业基础知识,使得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师辅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同时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制定方案、设计思路、查找文献、完成项目等过程,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使得通识教育能力有很好的提高[2]。项目的设计是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工作。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结合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知识的整合应用要以实践应用为主[3]。目前项目化教学方法在大部分高校应用较少,还处于研究阶段。大部分高校缺乏学生的主体角色,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上能够达到以学生为主,实践应用为主。但是大部分本科生还是不能够很好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应用型大学教育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工程师不是操作工,他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针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项目化教学的研究和实施非常有必要,尤其是这样一门专业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看似一门复杂的课程,但其也有内在规律,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常识性知识并应用很重要,这也需要长期的思维方式的培养。现在中小学的教学方式也在改革,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项目驱动是非常适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通识教育能力。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近几年高职生基础参差不齐,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该文从设计和教学融合在一起、设计参数多组化、注重答辩,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几个方面来对课程设计进行初步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关键词:课程设计参数选择;教学改革;绘图能力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有关设计能力,如:计算能力,绘图能力,使学生熟悉设计资料(手册、图册等)的使用,掌握经验估算等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该课程设计,可以把学生所学的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几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加于巩固、扩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扩大,高职生的来源复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近几年的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课程设计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是很枯燥,学生只是按照设计指导书的各个步骤机械地代数据,并没有真正思考问题,没有达到设计的真正目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课程设计的内容,到达设计的目的,需要在教学方面做一些改革。笔者本着自己这些年来指导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课程设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程设计的水平。
1把设计和教学融合在一起
课程设计一般都是安排在理论课程讲授完之后进行,时间一般是安排在期末两周时间。设计结束之后面临期末考试,大多数同学把精力都放在考试课程上,对设计不能尽心尽力,有的同学是敷衍了事,机械地参照指导书抄写说明书,里面问题很多。有的同学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时间紧张,就懒于修改参数,草草了事。最后一周绘制的装配图效果也是不太理想,完全没有达到设计的真正目的。如果能把设计穿插在理论教学中,比如讲完带传动就可以布置设计任务,把设计题目分组给学生,设计要求讲解清楚,把电动机的选择方法给学生讲解清楚,再讲解传动装置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就可以着手设计内容,完成电动机和带轮的设计计算。在课程内容齿轮传动讲解完之后,学生可以接着前面的带传动设计内容进行齿轮的设计。讲解完轴的设计内容之后,学生就可以设计轴的结构尺寸。每上完一部分与设计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后,就让学生接着进行设计,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设计的效果才理想,学生才得到真正设计能力的培养。
2设计参数多组化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机电类学生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骑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高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因此,探讨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和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1概述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机械加工工艺制定能力、设备质量管理与维修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与高等职业教育侧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不相符合。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和培养目标,本文将主要论述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改革问题。
2当前高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这主要表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将该门课程的教学机械的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而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生产实习,各部分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承担教学任务。由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就难免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教学进度、课程安排、教学资源等方面协调上缺乏一致性,对某个知识点而言,实践教学很可能在理论教学之前进行,学生在对理论知识不了解和实践目的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就开展实践,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就难免无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导致实践教学达不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理想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当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主要通过期末考试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通过课程设计的形式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用具体的分数或者成绩等级评价学生的水平。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教学课时被进一步的压缩,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教学任务,不少高等院校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与《机械制造工艺》、《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合并,通过一次课程设计考核学生对几门课程的掌握情况。由于考核本来就不能覆盖全部的教学要点,虽然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方面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置了几个得分点,但是这进一步的削弱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针对性。
技工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整合对策
一、进行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课程整合是技工教育发展的需要
技工教育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即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现有大部分机械设计基础教材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注重学生设计、计算能力的培养,不符合当前技工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的基本学情;同时与工程力学的衔接不够好,一般院校两课独立设课,分开教学,不能很好地实现知识的融合,需要教师不断重复讲解,挤占了大量的课时。同时因为内容枯燥复杂,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所以,将此等专业基础课进行合理的整合,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课程整合是行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机械设计中模块化趋势日益显现,标准件应用愈加广泛,使得技工院校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重点由设计向合理选用转变。同时,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不断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机械设计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广泛为企业(行业)所采纳。为此,技工院校机械设计基础应适时进行课程整合,推陈出新,减少教育的滞后性,以期培育成果能被企业所接纳。
二、课程整合中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工程测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