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英语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4:30:48

机械英语论文

机械英语论文范文篇1

1.教学现状

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悉机械类常用的英语单词,能够掌握机械中常用的英语句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翻译外文资料的能力。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的变化做出了相应调整:2005年至2008年,课程性质为学院任意选修课,1.5学分,30学时,课程开设时间为第七学期;从2009年开始,课程性质调整为专业课模块(选修),1学分,学时和开设时间保持不变。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教师课堂讲授、提问,课后作业练习以及期末考试。[1]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方面的问题。专业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又要有很好的外语水平。目前,专业英语任课教师有3人,1名在读博士学历,2名硕士学历,平均年龄为34岁,均为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尽管近年来我校引进的教师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也具备专业水平,但是在英语能力以及教学经验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使部分教师很难驾驭专业英语课堂。此外,由于课程性质和学时的限制,造成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愿承担专业英语教学任务,教学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专业英语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学生方面的问题。该课程开设时间在第七学期后半学期,此时很多学生都忙于准备考研、公务员考试及就业等,请假、缺课现象比较严重,即使是来到课堂上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听课状态都较差,这表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3)教材方面的问题。目前在授课过程中,选用施平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的《机械工程专业英语》,该书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力学、机械零件与结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管理、现代制造技术、科技写作等方面。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本全面的教材,但是对于不同的学校,即使是同一专业其侧重点也不同,其中的部分内容与我校机械设计专业实际情况不相符。更为重要的是,该教材除了范文、词汇和部分范文参考译文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内容,没有总结归纳,也没有课后习题。由于工科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弱,这给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专业英语与基础外语相比,专业英语对专业性、实践性要求较高,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二者就要进行区别。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以课前预习,课上教师教学生认识专业词汇、阅读课文、课文翻译以及课后复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将专业知识和外语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是专业英语教学整个过程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5)考核方式方面的问题。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通常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平时成绩分值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课堂出勤、作业练习、回答问题及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采用试卷形式,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词汇英汉互译、文章段落英汉互译、科技论文摘要写作等。该考核方式突出了期末考试的重要性,而平时成绩则相对较弱,这就造成了学生课堂学习专注力不够,课堂散漫,往往通过考试前突击复习,强行记忆书本内容达到通过考核的目的,考试过后大多数学生又都忘记了所学内容,课程形同虚设。

二、课程改革目的

按照《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注重引进本学科先进前沿技术,摒弃那些陈旧、不符合时展需要的内容,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为目的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

三、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建设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外语基础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因此必须对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成绩考核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2]

四、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设置

如前所述,专业英语开设时间为第七学期,性质为专业课模块(选修),这就可能出现部分学生选修课学分已满足毕业要求,选修该课程学生的人数不能满足正常开课规模要求而使课程被迫取消的尴尬境地。为此,应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课程性质调整为专业课模块(必修);将开设时间调整为第六学期后半学期,以避免与其他课程在时间上发生冲突。

2.加强师资建设

专业英语的突出特点是专业性,这也决定了从事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一般都是专业教研室的教师。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外,还要下大力气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专业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以加强对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例如:组织、参加专门的教学研讨与会议交流等;为教师提供去国内其他高校深造学习的机会,为骨干教师提供国外学习平台等等。

3.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首先,要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专业英语课程性质调整后,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避免在思想上出现懈怠的现象;课程时间重新安排后,避免了与学生考研及就业面试的冲突,大大降低了缺席率,保证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通过各种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例如,大力加强专业英语知识的应用性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知识在今后工作、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本专业前沿的、实用性强的知识,掌握专业的研究进展情况。最后,在考核方式上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指向进行设计,使他们体会到学习专业英语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将专业英语学习变成一种习惯。[3]4.选择适合的教材单一的选用某一本专业英语教材会出现内容过多或不足等情况,另外,还存在内容陈旧且知识面较窄、不能满足需求的现状,为此,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课程学时,选取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在课堂讲授,其余内容作为学生课下自学内容;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突出知识的前沿性和时效性,在教材基础上,还应选取期刊杂志、网络以及其他书籍和本专业相关文章在课堂上分析讲解。

5.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能把基本知识塞给学生,而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毫无创新性,因此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的传递由单向变为双向,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中,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模式,教师起到“引路人”的作用,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6.强化考核方式

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重点强调了期末成绩的考核而相对削弱了教学过程中的考核,这就造成了学生们上课时不认真听讲、考试前突击复习,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根据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优化改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具体考核内容包括:课堂出勤、课堂回答问题、课堂表现。上述三项内容都必须达到考核合格标准后才能获得最后的总成绩,凡有一项不合格,都视为总成绩不合格,不给予学分。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考核采用课程设计模式。首先教师为每位学生布置任务,查阅相关英文科技文章;其次将文章翻译成中文,并撰写中英文摘要;再次将英文和中文文章以手写体形式装订上交,教师进行审阅;最后组织学生进行“答辩”,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成绩。[4]

五、结语

机械英语论文范文篇2

1、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英语课在高职学校属于基础课程,目前高职学校学制多为3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压缩了基础课程,尤其是英语课程;2、大部分机械专业学生缺少学习英语的自信与兴趣,高职学校开设机械英语课的专业主要有轻机维修、数控、焊接、机电等。在这些专业的班级中,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而专业英语的内容一般仅涉及专业科技领域,大都是生硬的理论知识,内容枯燥,不像基础英语那样生动、有趣;3、机械专业英语特征鲜明,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两个阶段,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相比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专业英语(以交通工程机械英语为例),句子一般较长,且句型复杂,并列谓语动词多,定语从句、状语、过去分词短语也很多,使句子不但长且很凌乱,阅读困难。同时,专业词汇难以掌握。学生在长期的基础英语学习阶段,接触到的大多是日常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公共用词及语言表达,很少看到用到专业领域的词汇,因此专业单词看起来很生僻,对专业文章也很不适应。

二、对交通工程机械英语教学的几点想法

1.合理设置课程安排,专业英语在高职教育中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机械修理专业比赛中,也要求学生能操作国外进口的一些数控仪器设备,从事相关的维修检测工作。这些数控设备上的英文指令和专业术语及说明书等,就是对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最好考验。因此,为了给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提高职业能力打好基础,高职学校应更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在专业工种计划上合理地根据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情况,设置课程;2.合理巧妙地使用教材,本人所在的学校,正在努力编写《工程机械英语》教材。该教材的教学内容在涵盖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也体现了机械专业的时代特征,课后有丰富学生知识的阅读材料,且专业词汇丰富,还有与课文配套的练习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合理、巧妙地分配好课时,利用好教材中文章简洁、图文并茂的特点,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并安排学生自学相关阅读材料,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翻译技巧。课后,可通过做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的重、难点知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3.积极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首先,由于机械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以及大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本人认为,应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语音教学的方法,从0(音标学习)开始,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利用一定的课时教会学生48个音素。通过掌握音标,使学生学会拼新单词,这使本来对英语一窍不通而现在却学会拼单词的学生,体会到自己能够用标准的英语发音并进行简单对话交流的乐趣和自豪感。这种神奇的感觉,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其次,对于某一专业领域的单词及词组,不但难以掌握,而且其数量也是巨大的,多的可至几十万之巨。但我们学习某一专业的英语单词,是不必掌握其全部,也不是其大部分,而是只需掌握该专业较常用的为数不多的一些单词就可以了。齐夫定律指出:若将某一专业领域的单词按其使用频率的高低从小到大依次排序,则某单词的使用频率与其所排序号之积为一常数。也就是说,专业单词虽多,但序号排列靠后的单词使用频率极低,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掌握它们,在偶尔用到时查词典就可以了。英国牛津大学词汇编纂专家经过统计发现,某一专业领域最常用的1000个单词,其使用次数占所有单词使用次数的82%,最常用的2000个单词占到91%,最常用的3000个单词占到95%。由此可见,学习某一专业的单词时,我们只需掌握1000-3000个常用单词,就能较顺利地用英语表达或获取专业知识了。因此,我们学习专业词汇时,应重点掌握常用的单词、词组。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学习专业英语的工作量,也为同学们学好专业英语树立了信心;4.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第一要做到到实训教室进行实地参观与教学,第二做到教学方式多样化,第三做到丰富教师的机械专业知识。

三、结语

机械英语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中文期刊;英文摘要;质量控制

摘要是学术论文的概括性内容摘取,是读者迅速了解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的窗口。随着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交流不断深入,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英文摘要既是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体现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指标。

一、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一)中英文摘要不一致。从国际学术惯例来看,摘要是体现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的核心段落。中英文摘要的区别仅在于语言形式的区别,在内容上应当保持一致,以防止因信息增减导致的认知差异。然而,通过对中文期刊英文摘要案例分析,中文期刊学术论文仍然存在着大量中英文摘要不一致的情况。其中,篇幅过短是最为突出的一类问题,即英文摘要的字数和内容并没有完全展示与中文摘要同等的意思,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概念性的字句,简要翻译了中文摘要,缺乏对结论、过程的准确阐述。如中文摘要中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内容的案例实证过程,在英文摘要中往往不被重视。此外,英文摘要也存在内容过长的现象,有些英文摘要没有忠于中文摘要,而是增添了一些辅助理解的“简单句”——由于中英文语法差异,英文摘要使用简单句过多而带来的篇幅过长问题较为普遍。(二)词类误用。与中文一样,英文作为一种讲究语境、语气和语法的语言,同样需要考虑词类使用的场景、状态和顺序。中文期刊学术论文的作者虽然是具有一定英语表达能力的研究者,但是其在英文文献阅读和英文学术写作方面还较为薄弱,用词不准确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英文摘要撰写过程中,作者往往通过翻译软件或者基于个人词汇储备进行直译,忽视了其实际使用语境,因而极容易导致读者的误解。如在我刊录用的某论文摘要中,有“经费保障机制”一词,作者原稿译为“financialsupportmechanism”,但是根据语境,“mechanism”常用来表达实体的机械装置,并不适用于管理学中的“体制”“机制”。最终建议作者将“mechanism”修改为“policy”,这样就能够较为贴切地表达出中文的含义。又如英文中有大量的形容词,在翻译中需要选择最为准确的词汇才能实现有效表达,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在中文中常用的“解释力”一词,许多作者翻译为“interactive”,意在体现能够有效交互,但是这一词汇常用于社交场合,而在学术领域,则常用“responsive”来表示较强的解释力。(三)语法表达不规范英文表达有一套完整的语法表达体系,不恰当的语法表达会产生病句,会大大影响读者的理解。在摘要翻译中,最常见的是双谓语的语法错误。在英文语法中,一句话只能出现一个谓语,或者通过连词连接,其余的动词可通过伴随状语或不定式的形式出现。但是,由于中文摘要中常常存在单句话多个动词的现象,就容易导致英文直译过程中的双谓语或多个动词的现象。

二、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

(一)作者英文水平参差不齐。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语摘要的质量直接反映了论文作者的英语水平,英文摘要存在的种种问题体现了作者在教育层面、学术层面、思维层面所存在的不足。(1)在教育层面,我国传统的英文教育以单词记忆和大量的阅读理解为主,其注重对英语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但是对于语言的地道表达和精准的词汇运用不够重视,灌输式教育方式使得学术人才的英语输出能力较弱,尤其是在英文书面表达上容易出现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的错误。(2)在学术层面,中文期刊是我国学术成果发表的主要平台,研究人员虽然会通过英文文献了解最新的前沿成果,但是与容易获得的中文期刊而言,阅读中文期刊仍然是较为便利和有效的选择。在英文文献阅读量较少的情况下,作者就难以对特定的名词、句式等产生直接的认知,在英文学术内容撰写的过程中就容易脱离英语语言范式,出现中式的英文表达。(3)在思维层面,职称评审和研究生要求,迫使科研人员需要开展高效的论文写作,因此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中文内容的论据、语言和格式,而在英文摘要撰写过程中只是进行机械的翻译,许多科研人员并没有注意到英文摘要对于学术成果国际化和学术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仅作为一项形式化的工作呈现,这种思维模式也是导致中文期刊英文摘要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之一。(二)期刊编辑部重视不够。期刊编辑部是对英文摘要把关的核心主体,也是拥有学术权限的重要机构。从当下我国期刊编辑部的运行模式来看,其在流程层面、个人层面、环境层面均存在忽视英文摘要的现象。(1)在期刊编辑部用稿的流程中,论文的中文部分始终是最核心的内容,编辑部会通过初审、复审、外审等形式进行极为细致的内容评价和校对,以保障论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但是,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对英文摘要建立起专项的评审机制,往往是某个编辑通读一下便了事了。这种粗放管理、缺乏多主体评审监督的方式,极易导致大量不规范的英文摘要出现。(2)期刊编辑部的英文编辑大都并非英语专家,其在进行英文摘要审阅时,也只能够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能力来评价英文摘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个人的不专业就会导致评价失真,进而产生英文摘要的常识性错误和不规范现象。(3)期刊编辑部除了日常稿件刊发外,还承担着期刊质量提升和影响因子提高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任务。为了提高影响因子,期刊必然更偏向于中文内容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更注重文章整体对于后续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在这种选稿用稿的导向下,英文摘要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削弱。(三)相关规范不明确。从制度视角来看,我国英文摘要相关规范还不够健全,对于英文摘要撰写规范、英文编辑从业规范、审查规范等存在机制上缺陷。(1)在撰写规范上,作者或期刊编辑部可参考《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中所提出了“英文摘要一般要英语中文内容相对应”这一条规范,但对于其他类型的论文,例如行业类期刊论文、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等,尚未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这种撰写规范的真空,导致科研人员和期刊编辑部对待英文摘要呈现出较为宽松的态度,“规范缺失”对我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化传播是极为不利。(2)在英文编辑从业规范上,只有《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了外文期刊应当配备专职的外文编辑,但对于其他类型的期刊而言,仅需要满足国家对于期刊出版从业人员的基本资格就能够参与编辑出版工作,并没有对英文编辑提出具体的从业要求。(3)在审查规范上,并没有针对英文摘要专项审查的规范,在期刊论文出版的过程中仅存在部分排版和版权方面的核查规范,英文摘要作为文章的从属内容,在实践中对文章审查结果并没有决定性作用。

三、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质量控制对策

(一)提高学术论文作者的英文输出质量。中文期刊论文的作者大都为学历较高的科研人员,其本身具备较强的英语学习能力,因而通过恰当的引导,完全有可能输出更高质量的英文摘要。编辑部可通过征稿提示、鼓励引用英文文献、英文摘要规范案例等方式进行引导。(1)征稿提示。编辑部在征稿公告中就要提出编辑部对英文摘要的基本要求,如应当明确提出“英文摘要应当与中文摘要相一致”“英文摘要要表达准确规范”等,从而使作者能够对英文摘要保持足够的重视。(2)鼓励引用英文文献。作者进行较多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够提升其对英语语境和学术英语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其更加准确的英文表达,编辑部可以鼓励作者增加英文文献的引用,从而提升英文摘要质量。(3)英文摘要规范案例。编辑部还可以通过单独的版面进行英文摘要的案例解析,让作者了解优秀英文摘要所涵盖的要素和特征,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大学期刊社还可以通过课程、研讨等形式提升在校师生的英文摘要撰写水平,例如开设《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举办“英语论文大赛”等,从而提升师生的学术英语能力。(二)编辑部要把关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质量。随着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交流不断深入,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将成为衡量中文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指标,因而,编辑部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1)在论文的评审过程中,应当注重对英文摘要质量的把关,除了基本的评审流程之外,应当专门增设英文摘要评审环节,通过专业的人士或外国专家对论文的摘要进行评审,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不恰当的地方,切实提升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2)在组织建设上,中文期刊编辑部应当弥补自身在英文人才方面的短板,一方面,期刊编辑部应当通过专项培训、内部分享、组织交流等形式,不断提升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英语水平,鼓励其通过阅读专业的英文文献,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等来提升英语编辑水平。另一方面应当招募具备较强英文审核和学术英文写作能力的专业编辑,对稿件的英文摘要评审,并根据英文摘要存在的问题,向作者反馈,通过互动交流提升录用稿件的英文摘要质量。(3)从期刊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化传播是国内期刊发展的趋势,中文期刊必须要注重英文摘要质量,并将英文摘要作为国际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以提升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编辑部应当将英文摘要的质量纳入自身发展的评价体系之中,通过评价来推动质量提升。(三)加大对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监管。在期刊出版规范的建设方面,应当加大对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监管,建立起涵盖内容质量、从业资质、阶段审查的质量监管体系。(1)在内容质量监管上,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出台较为具体的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质量标准和要求,并对全部中文期刊采用统一的质量评价,将英文摘要质量的评分纳入“国家期刊奖”“双效期刊”“全国人文社科学报优秀奖”等各类奖项的评选中,通过奖项激励、过程评价、处罚,引导期刊编辑部更加重视英文摘要的质量。(2)在英文编辑从业资质方面,要明确期刊编辑部在英文摘要评审中的审稿人员资质,建立恰当的外文评审编辑从业考核体系,进一步规范外文编辑的从业要求和技能储备,从而切实提升编辑部的团队能力。(3)在阶段审查上,应当加强对期刊出版的事前监管审查、事中报备审查和事后评估审查,将英文摘要的审查贯穿到审查过程的全方面,对于英文摘要中出现的错误、问题,应当反映在审查结果中,并对不当的行为和作风予以纠正,构建面向国际化和科学化的学术环境,不断提升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质量。四、结语中文期刊是代表中国学术的文化平台和传播平台,英文摘要是体现中文期刊学术论文国际化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因素。无论是作者、编辑部还是监管部门,都应当重视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使英文摘要能够成为传播中国学术思想的一扇窗。

参考文献:

[1]陆建平.从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语言与编校质量现状看我国“核心期刊”遴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193-200.

[2]彭桃英,许宇鹏.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质量控制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02):180-183.

机械英语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钢琴演奏钢琴艺术钢琴产业

钢琴自其诞生之日起,已历时三百年。钢琴历史三百年,就是人类文化所经历的三百年。钢琴几乎无处不在,哪里有音乐,哪里就需要钢琴。当谈论钢琴时,我们也许不只是谈论一件乐器,而是在谈论与之有关的千头万绪。它涉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质的和精神的,世俗的和宗教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具体的和抽象的,以及个别的和一般的。

从古钢琴到钢琴的发明,钢琴从最初的名不见经传到风靡全球。钢琴的诞生,给人类的音乐和生活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涵盖了与之有关的时代精神与流行元素。它曾经担任过西方文明东征的使者,从而在东方社会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琴如今已经不只是乐器,它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商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产业。与之有关的钢琴厂,琴行在市场上不断地得到需求,进而增多和发展,专职钢琴教师的出现和与日俱增的学生人数,成为一个新型音乐文化市场的推动者。加上行政因素,官方考级等使钢琴市场的含金量日益剧增。而与此同时,钢琴琴谱和教材及钢琴唱片的大量使用也使得出版商分得了一杯羹。钢琴俨然成为了一个超级的百变明星活跃在现代化社会的流行文化之中。

一、钢琴的演变

通常人们认为钢琴有近300年的历史,即1709年由意大利制琴大师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福里所创制的现代钢琴为前身。在以后的200年,又不断改进完善,方成为我们看到的现代钢琴。

然而,事实上,钢琴的整个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即现代钢琴出现之前,毕业论文钢琴已存在了300多年,我们称这一阶段的钢琴为古钢琴。现代钢琴的前身只是1709年古钢琴的发展与飞跃。若没有古钢琴发展的“量”的积累,也就不会产生1709年古钢琴“质”的飞跃。

钢琴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与古希腊的弦什,将弦什的琴弦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多弦乐器,进而多弦乐器又演变成两种演奏形式的乐器。一是以手指拨动琴弦发音的多弦乐器,后与键盘结合成为拨弦古钢琴。另一种是以手指拨动琴键,装置于键尾的小缒击弦发音的钢琴。这两种乐器都是现代化钢琴的鼻祖,故统称为古钢琴。

随着现代化钢琴的不断完善,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而出现的爵士乐,摇滚乐的需要,古钢琴一似柔弱纤细而又羞涩的贵妇人——也只能归隐于现代社会舞台的大幕之后了。

钢琴的发明者是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福里,他是意大利佛洛伦萨美第奇家庭的一位乐器制作师。1709年,他以拨弦古钢琴为原形,制作出了一架被称为具有“强弱音变化的古钢琴”。钢琴的英文名字叫做piano,piano是意大利文,原义为“弱”,与之相对的是forte,也是意大利文,意为“强”。“可以演奏强弱的新发明的羽管琴键”(arpicembalodinuovainvention,chelapianoeilforte)这个长长的名字后来缩写为“pianoforte”,一直过了大约有一个世纪,才完全简化为今天的钢琴(piano)。克利斯托福里在钢琴上以弦槌击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代替了过去拨弦古钢琴用动物羽管拨动琴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从而使琴声更富有表现力,音响层次更丰富,并能通过手指触键或直接控制声音的变化。德国管风琴师,制作师戈特弗里德希尔伯曼,在1730年根据一份绘制极不准确的意大利钢琴草图,借鉴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制造出德国第一架钢琴。接着,在英国也制造了钢琴。后人对克里斯托福里的钢琴进行了一些改进。1783年,也就是在第一架钢琴诞生83年后,英国人布罗德·伍德发明了踏板获得了专利权。

钢琴在它诞生的头一个世纪中经历了多次改良。虽然开始被形容为锅炉工制造出的粗糙机械,但随着音乐由巴罗克风格向古典主义演变,音响丰富,细腻,洪亮的钢琴在19世纪已经登上了“乐器之王”的宝座。

1732年,在佛罗伦萨,洛多维克·朱斯蒂尼发表了第一首钢琴作品《奏鸣曲》,钢琴已经传播到了一些国家,专门为钢琴而作的音乐已经出现。十八世纪60年代以后,钢琴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钢琴走出了私家音乐沙龙,进入了大众音乐厅,许多作曲家开始投人钢琴曲的制作。

从十九世纪末至今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除了对现代钢琴的音质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外,并未对乐器本身做出重大的改革。20世纪初曾风靡一时的自动钢琴也很快被唱机、录音机所淘汰。

二、钢琴艺术的发展

“世无钢琴,我们也就没有莫扎特的几十部钢琴协奏曲了,也就没有贝多芬的奏鸣曲了,硕士论文没有肖邦的钢琴诗了,没有德彪西的钢琴画了,也就不能得而赏之了。”

钢琴之所以成为乐器家族中的王者,是人类精神文明及科技文明的发展赋予它的。钢琴作为乐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钢琴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类精神生活不断发展的状态。

(一)巴洛克时期的钢琴音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除宫廷、教堂内的音乐活动之外,社会上的活动也很普遍,还有很多专业和业余的音乐家组成的各类音乐团体,广泛开展音乐活动。在这一时期,在器乐领域获得重大发展的就包括古钢琴音乐,故钢琴音乐所用的主要题材就是变奏曲和组曲。

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构思巨大,结构严谨,感情表现单一而强烈,具有震撼的效力。巴赫是巴洛克时期钢琴的奠基人,他的钢琴音乐可分为五类:舞曲、前奏曲、赋格、即兴曲、协奏曲。

(二)18世纪下半叶的古典音乐

18世纪下半叶,在歌剧艺术发展的同时,也确立了古典交响乐和奏鸣曲的体裁,把音乐推向高峰的是维也纳的古典音乐派,其中也包括钢琴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钢琴乐是明朗的、乐观的,充满诗意和温暖的情调,其代表人物是海顿和莫扎特。

(三)19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音乐

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风格优雅,手法上追求和谐与均衡,音乐色彩细腻,趣味高雅,富有幽默感,代表人物是肖邦。

钢琴的创造者不愧是万物之灵!演奏家们也是值得人们倾倒的。钢筋铁骨的一架五生命的机器,在他们的指尖下一金色的声音歌唱了。我们赞美钢琴,是因为这架机器样的物件能够用各种曲调、风格表达以及传达人们的心声,这才是钢琴文化的起始和终结。钢琴是为了钢琴音乐,也因为有了钢琴音乐而存在的。

20世纪下半叶,钢琴遇到了键盘乐器的劲敌——电子琴,电子琴开阔了广阔的音乐空间,职称论文但这一切都是由机器装置操纵人,而不是由演奏者的指触来变化。虽然演奏者的劳动被大大解放,但乐器和人类处于最间接的状态下,人类难以直接通过电子琴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电子琴的出现如同变异了的钢琴文化的怪胎,就向现代社会的快餐文化,简单却乏味。对于真正音乐耳朵而言,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钢琴音乐,那里没有心灵、感情、人气。而钢琴依旧以其“音乐之王”的高姿态站在钢琴文化的前端,带给我们钢琴音乐的盛宴。

无论哪一时期,那种风格的钢琴音乐,都让人们享受了钢琴文化的内涵,且与其所在的时代紧密相连,具有一定民族色彩和时代精神。钢琴音乐的发展史也可看作是一个世界时代的变迁过程。爱因斯坦曾说;“现实世界只有一个,想象力可以创造千百个世界。”钢琴音乐可以创造千百种音乐I界。这种暗示性的色彩指引人们进入一个音乐更高层次的境界。

三、钢琴产业

钢琴在18世纪还只是手工业的产品,工匠们尽力在那里发挥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在那里体现他们对手工艺作品的完美化。可到了十九世纪,钢琴已经成为大工业和大商业了。1827年,巴黎的普莱耶尔雇用了30名工人,生产100架钢琴,有过了几年,生产量的增长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百。也就是说,十九世纪中叶,钢琴制造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行为,从而这一行业也出现了激烈的竞争。

十九世纪70年代,钢琴市场不断扩展,尤其是在美国,购买钢琴的人几乎像汹涌的洪水滚滚而来。威伯钢琴的销售量如同税收的增长率,以百分之三百六十八的速度递增。钢琴成为巨大的工业后,各类钢琴制造厂风起云涌。当时著名的钢琴品牌包括:Baldwin、Bechstein、Bosendorfer、Brodwood、Chickering等,这些品牌商家和市场上的其他行业一样,为争取更多的买者而相互竞争。而其制造的钢琴也各具特色,各有优点。

从钢琴的产生到1850年之问,钢琴还只是高档奢侈品,那时的产量并不大,但利润却不小,那时的价格,一个熟练的工人需要付出相当于他一年的所得,才买得起。而到十九世纪中叶后。钢琴产量大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市场的需求,1894年,琴价只抵1850年的一半。那时,便是西方钢琴消费的黄金时期,同时期的产量也在很高的一个点上(如图2)而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自动钢琴留声机的冲击,钢琴的占粮一落干丈。从1927年到1932年之间,美国从年产二十五万台跌到了两万五千,英国此时也减产了三分之二。但此时的钢琴厂商不会闲着,“乡村女人弹奏钢琴”成为刺激美国钢琴生产的一个动力,如同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广告一样来做产品销售。而这样,我们也可以将李斯特等钢琴大师看作是“钢琴促销员”。

钢琴制造业在市场浪潮中蓬勃发展,其间伴有价格与产量的涨涨落落,但在当今社会其依旧“欣欣向荣”。而伴随着钢琴制造,钢琴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一些行业的发展比如出版商,由于越来越多的学琴者和大量的钢琴教材的出现,一批批的钢琴教学书籍的出版,而这样又必然带动劳动印刷产业的发展,钢琴教师也是与日俱增,当然也包括钢琴调音师的出现。

如今社会中演奏钢琴,从根本上说是娱乐(指大众概念中的钢琴活动),英语论文它是一种集教育投资、社会风尚及经济价值的复杂现象。

虽然在这样的活动中非常缺乏智慧,想象和个性,但它的确成为了巨大的产业和市场,一个具有强烈娱乐性的活动是“双钢琴之战”,最早的“双钢琴之战”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1836年,李斯特和塔尔贝格的“对抗赛”,二者都想通过“竞赛”来获得自己欧洲最强的钢琴手称号。现代社会的钢琴考级和各种钢琴比赛也是这种形式的帆板和延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下表是2006上半年国际钢琴比赛的赛事。

这仅是2006上半年的国际性钢琴比赛,而在全国各地国内的钢琴比赛更是多如牛毛。

钢琴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是纯粹古典的形象。在流动文化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好莱坞导演将钢琴作为浪漫的道具。留学生论文在大量的现代电影中,钢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许多浪漫爱情场面中导演都安置了钢琴作为必要的道具。钢琴也曾担任过西方文明东征的使者,正如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乒乓一样。

钢琴及其钢琴音乐带给人类一个不一样的音乐世界,带给人类一个色彩缤纷的精神享受。钢琴就像个超级明星一样,一直活跃在人类社会的舞台上彰显其华丽的绚烂!

参考文献:

[1]钢琴艺术(合订本下半期)[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辛丰年,钢琴文化三百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机械英语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英语学习;心理障碍;教学对策

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以及英语新教材的使用。论文经过一段时问的教学,优秀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往年有了很大提高.但学习困难生的比例也比以往多.两极分化现象从初一就开始突显。由于各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学得比较困难.渐渐地形成了心理障碍。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分析其原因。不仅是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学习困难多,更主要的是学生心理的问题这些学生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急躁型。从小学升入中学,有些学生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仍然运用过去的学习方法.由于方法不当.尽管在英语学习中花的时问和精力并不比别人少.可成绩仍然不如人意。而这时的中学生好胜心强,情绪不稳定,紧张浮躁,总想急于求成。但越急越不得法.效果越是不佳。

(2)焦虑型。随着英语课程不断加深,一些学生知识结构上出现断层.学习的前后内容不能衔接起来,继续学习困难重重。屡次考试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自信心、自尊心受挫.产生失落感而终日紧张不安.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3)抑郁型。一些中学生性格内向、懦弱,在学习过程碰到困难因自己的自学能力低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又得不到老师及时合理的指导.不能及时解决困难,妨碍了进一步的学习。

(4)孤独型。由于目前教学班容量普遍过大,部分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加上有的教师教法陈旧,因势利导不够,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整节课呆呆地坐着.感到孤立无助。久而久之.随着自信心的丧失和不参与教学活动,形成了日趋严重的恶性循环.最终演变为弃学

(5)自卑型。一些理解能力差,反应缓慢.且在小学没能学好英语的学生,对英语产生恐惧感,虽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苦于无从下手。由于受到自身因索的制约总认为自己天生愚笨,永远也赶不上优等生.眼看努力无望,便“破罐破摔”从而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产生自卑心理。

上述各种原因形成的学习i5理障碍造就了英语教学中出现大批的“失败者”。这与新课程倡导的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显然是不相适应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此,关注学困生,用真心实意唤醒他们的学习欲望。用真情实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用恰当的方法帮助他们及时克服心理障碍和学习方面的困难.成了当前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克服心理障碍,重塑自信,达到理想学习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适应学生心理,保护学习的良好心理状态

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学过程不但是认识过程。工作总结而且也是心理变化过程.并且认识的效果常取决于心理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倾向。承认他们的兴趣和个性的多样性与自身素质的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过失。

首先,教师应善待学生。尽显个人魅力,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英语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讲是通过人际交往而达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往往取决于他们与教师的关系.他们往往重视其教师与他们的亲与疏而决定学与不学.喜欢和讨厌某一学科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言:促进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因此,面对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以及他们内心的丰富世界.我们应理解、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独立个性.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给学生更多的亲近感和信赖感。学生只有在人格受到尊重的条件下,在真诚、接受和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他们心理上的缺陷才能得以弥补.才能消除自卑感,产生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内驱力。实践正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降低课堂语言学习的焦虑.师生之问良好的情感关系与学习效果有很高的正相关。

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动态,运用多元评价,实施成功教育。教学观察表明.对外语学习持消极态度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状况更易变化,我们应通过其言行、表情分析其心理动态,引导他们的情感向有利他们认识活动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努力不让学困生成为“陪读生”或“旁观者”.避免学生这一大批极其宝贵的人力资源被自自的闲置和浪费。在课堂上,我们注意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设置的问题充分考虑梯度。就每单元的课文教学而言.对优秀生可要求其对课文进行复述、缩写或改写:对基础较差的学困生就要求其熟读.听写其中重要词组、句子或常用句型.让他们人人“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同时运用多元评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尽可能地鼓励每一个学生。笔者认为.鼓励和评价学生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作业中给学生写评语.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师对其倾注的热情和关爱。那些抑郁、孤独、自卑的学生.其实特别期待他人的肯定和赞同.希望老师能够对他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答复教师通过作业中评语——师生书面语言的交流.能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极大兴趣。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度配合。在评语中.我们注意简单、有效、具体,并有针对性,并尽量用学生最近学到的词汇、句型。如:You’vedonewellin⋯,Welldone!You’vecaughtupwiththeotherstudents.Keepup!或Goodboy.trytodobetterin⋯.Justpayalittleattentionto⋯让学生在这种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绪中.形成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在对学生学业进行反馈和评价时.还要考虑到原有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不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处于积极学习和成功的喜悦中.并让这种胜利的喜悦化作积极进取的激情.驱使他们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

二、优化教学设计.调动学生潜在主体能量

学生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课堂教学的主人是他们。教学中能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

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存在这样一种误解.那就是把所有教学内容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到.哪一点没有讲到、讲透或讲遍就觉得是一个缺憾,似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其实不然.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并不见得每个学生都能了解或掌握。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噪,学生却反应冷淡,灌而不进,输而不入。其原因是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思维没有活跃起来。教学论告诉我们:一切被动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有较高效率的。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与接受的过程,教师应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是引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同时利用英语学科的特点,多提供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学习需要.提供更多的思考与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特别要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切合自己实际的参与机会,扩大后进生的参与面,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使人人都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调动他们的主体潜在能量优化教学设计是调动学生潜能的重要环节。《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课标还提出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以foodanddrink一节为例.因为该内容是同学们平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可从日常生活中最必须的riceandwater开始。对于中国学生来讲,不仅单词易记.而且这种名词的出现率很高,不会造成心理阻碍。然后再将单纯的食品内容扩展至民俗文化,联系到传统佳节。这样一来,不仅引出了一些课外的但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名词.而且还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而且也“活”化了课堂。因此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在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的张弛、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及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机械地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而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富有创造性和差异性的真实发展历程.从而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立足学生现场思路.灵活机智地组织教学进程,以真正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需要这样便能调动和激发学的主体潜能,消除惧怕心理,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课伊始,趣已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毕.趣犹存”的感觉。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美国布鲁纳认为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获取知识的方法,有时比知识内容本身更重要。向时问要质量是以力取胜,向方法要质量是以智取胜。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会在以后的作业或考试中原封不动地出现。对于这些令人生厌的现象.即使教师花费大量的心血也未必能见到明显的收效。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不得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必须把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纳入课堂教学.特别要把帮助学有障碍的学生迅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成重要任务因为我们的教育方法不仅包括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还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方法。

一方面,我们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一切资源,留学生论文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教材是最核心的英语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教材的不同难度、不同教学目的和学生的不同基础与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思考内容与要求.让他们有的放矢地预习,提高听课效率。例如,ProjectEnglish,GradeEight,Unit7,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预习目标与要求:(1)利用音标和拼读规则,自学本单元单词、词组(强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温故知新。(2)通读本单元的对话与课文,了解所要学的基本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难点、疑点以及难以理解的语法现象f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产生求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3)预习本单元宾语从句的用法,找出本单元中含有宾语从句的句子,总结其规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语法规则)。在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单独指导有困难的学生预习,教会他们查字典,读音标;上课检查时,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使得他们一上课就和其他同学一起进人状态并且帮助他们养成“三先三后”(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发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不断进行正确的学习行为的指导与训练,充分发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记忆单词是学困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困难.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从读其音、观其形、释其义、明其类几方面培养自己的观察与记忆力.而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单词。如,学习Plain一词时,自然联想explain,complain;。背诵课文应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段落大意、尝试回忆、关键词提示、整体与部分背诵结合等方法。但学习方法也有其独特性.教师得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寻找合适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智力上的不足.也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改善学困生的心理品质.减少焦躁、急躁的心理因素。形成正确的学习心理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健康个性

学习英语.掌握这门语言毕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苦的劳动.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与重重困难作斗争。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是不会取得辉煌成就的。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有所成就的科学家几乎都有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因为大凡有价值的东西在面临反复挫折的时候.都需要毅力和能力。”同时使他们认识到英语学习也常常会遇到挫折.而挫折也往往蕴示着成功和希望。

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生充满坎坷曲折的学习过程中.意志坚强的人能以顽强、坚毅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英语论文以理智权衡熟轻熟重.克服一切障碍直到最后取得成功。而意志薄弱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就对学习失去兴趣或放弃学习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对学生意志、毅力的培养。对此.我们一方面可利用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战胜困难,达到期望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应注意,在引导和帮助的过程中。不应以分数来衡量一切,而应本着“不求人人高分.但求人人进步”的指导思想,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使得他们不断增强信心.最终克服一切困难和心理障碍,树立学好英语的坚强决心。

关注学困生的英语学习.不仅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关注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的教育方式因人异.笔者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就能取得良好效果。就会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机械英语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英语词汇释例;正确合理性;交际实用性;时代文化性;社会教育性

在EFL(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教学史上,英语词汇释义(EnglishVocabularyParaphrase)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英语教学法曾采用过“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Method)”来释义。该释义方法充分利用和依赖母语,主要目的是将英语翻译成母语。这一学习过程是机械的,单向的,排外的,忽视了用英语思维的重要性[1]335-337。最近几十年,随着国际上交流的增多,学习英语的目的远不止限于理解。语言的交际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促使教师致力于在课堂上营造一个互动的气氛,并强调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20世纪60年代,英国数学家和心理学家C.Gattegno倡导“沉默法(TheSilentWay)”。他指出,教师的释义可以通过多彩的展示板,词汇图表等。就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全身反应法(TotalPhysicalResponse)”也在美国兴起。它最基础的教学活动和释义方法是,教师给出指令,学生做出反应。另外一个趋势称为“交际法(TheCommunicativeApproach)”,它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欧。这一方法认为语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交流,因而主张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用英语讲授,通过互动交流来释义[2]129-220。

综观英语词汇释义的所有阶段,举例说明(释例法exemplification)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几乎是所有教师最为常用的词汇释义方法。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然而,仅仅让学生明白如何使用还是不够的,这只是满足了学生学习该词汇本身的需要。释例应该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即,不仅要说明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还要具备传播文化信息、丰富学生头脑、启发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兼顾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兼顾教书与育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英语词汇释例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正确合理性,交际实用性,时代文化性和社会教育性。

一、正确合理性(CorrectnessandRationality)

英语词汇释例所要遵循的正确合理性原则是从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来讲的。具体而言,这里的“正确性”是一个语义概念,主要是指句子的意义表达准确,同时句法和语法结构正确。按照这一原则,下面这个用于解释《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SectionA中“overlook”一词[3]63的例句就是一个不符合正确性原则的释例,因为overlook一词的多义性造成了该句的歧义。

(1)Beforeturninginmygraduationthesis,Ioverlookedtheprinter’serrors[4].

Overlook有“check,examine,supervise(检查,监督)”的意思,还具有“failtonoticeorconsider(忽视,忽略)”的义项。因此,例句(1)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IcheckedtheprintingerrorsbeforeIturnedinmythesis(我检查过论文的打印错误之后将它交上去了)”;二是“IdidnotnoticetheprintingerrorsandIturnedinthethesisstillwithprintingerrorsinit(我没有注意到论文里面出现的打印错误就把论文交上去了)”。除非作为特定的歧义辨析例句,否则,这种意义模棱两可的句子不利于培养学习者准确的英语表达能力。

Grice在论述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时,提出了四大准则,即量的准则(maximofquantity),质的准则(maximofquality),关系准则(maximofrelation)和方式准则(maximofmanner)。其中,质的准则表述为“尽量表达真实的会话信息(trytomakeyourconversationalcontributiononethatistrue)”[5]37。这里提到的词汇释例的“合理性”主要是指用作释例的句子所含的信息必须真实合理,因此这是词汇释例在语用层面所要遵循的原则。比方说,用于解释《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SectionA中“insight”[3]5一词所采用的释例:

(2)Americansareverycreativeandkeenontryingnewthings,soallofthemusuallygetinsightintoeverythingbymeansofpersonalpractice[4].

这个释例就不符合质的准则,也没有遵循合理性原则。美国人固然富于创造力且热衷于尝试新鲜事物,但并不能由此就推断出所有的美国人都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对一切事物的认知。从语义和语法的角度来看,这个释例的确没有毛病,而且向学生传达“美国人喜欢创造和尝试新鲜事物”这一文化信息,由于语用层面上的不合理、不真实,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美国人的学习和科研态度及方式的误解,因此不可取。

二、交际实用性(SocialPracticality)

Littlewood指出,教育的第一功能是教授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外语教学上,就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使其在实际的语言阅读和理解过程中省去大量的时间;教育的第二功能是训练学生的社会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胜任自己的社会角色[6]。语言教学就意味着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一些社会任务。教育的第三个功能就是培养学生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体现在语言教学上,就是个人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尽量提供适当的自然环境,使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能力在自然过程中形成。而讲求课堂语言教学的实用性不失为实现上述三大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们知道,英语像其他任何语言一样,是一种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工具,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服务于交流(communication)。一般情况下,人们进行交流,都是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的思想观点,从而真正达到传递并交换信息的目的。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从老师那里接收到的例句,同样应该适用于交流。只有如此,才能活学活用。如果教师所给的例句脱离实际生活,那学生也就只能将其记于笔记上,尘封于脑中,而不能服务于生产生活,这势必会造成学生“脑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个后果就是,学生会快速遗忘所学知识,因为体现知识点的载体(carriers)———释例不能被运用,那么该知识点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因此,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条件。其中,熟练掌握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词汇,正是实现运用该语言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体现在课堂词汇讲解上,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充分考虑到语言的交际功能(communicativefunction),用作释例的句子要力求贴近生活,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即具备交际实用性。

三、时代文化性(EpochalCharacterandCulturality)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很多落伍的事物都会被淘汰,那些过时的语言文字当然也不能幸免。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言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丰富头脑,更新知识。

20世纪以来,人类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创造了许多的新鲜事物。然而,如何及时地将这些耳熟能详的新事物、新名词融入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英语语言当中,是各国特别是像中国这样把英语作为重要的第二语言的国家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首先会责无旁贷地落到英语教师的肩上,自然、熟练掌握英语这一重要的国际交流工具是英语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国的入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将会日益频繁地接触英语以及与该语言休戚相关的文化知识。目前,无论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中,还是政府官员或平民百姓里,学英语、讲英语、用英语的人无处不在。带有英文文字的产品广告、对外宣传品以及其他书面材料的数量都很大。

然而,了解并熟悉英美文化的人数与学习、使用英语的人数相比却有天壤之别。我国对外宣传材料中把“白象牌运动鞋”译成“WhiteElephantSportsShoes”(whiteelephant在英语中意为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或把英文材料中的短语“yellowpublications(低级趣味出版物)”译为“黄色出版物”等现象,就足以说明一些译者对英美文化缺乏了解。

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方法,而具体到英语教学的词汇释例上来讲,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讲解某一词汇时,尽可能地使用一些能够体现时代气息的词句。比如,在讲到《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SectionA第3段中出现的“getbackto”[3]2这个短语时,笔者采用了既具有现代环保意识又符合中国目前环保政策的例句:

(1)Themovetoreturngrainforgreenhasgotthisareabacktoitsformerbeauty.

退耕还林使这个地区又恢复了昔日的秀美[4]。

再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四单元SectionA中出现了“dependon”[3]93这个短语,在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说明时,我选用了以下这个贴近青年学生生活而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例句:

(2)TheInternetisjustlikeadouble-edgedsword.Whetheritdoesgoodorharmtousdepends,toagreatextent,onhowweexploitanduseit.

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对我们有益还是有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开发利用它[4]。

除此之外,还要对相关的文化习俗(socialcustoms)与背景知识(backgroundinformation)给予一定程度的介绍。毕竟,语言的底座是文化,词汇结构、词义结构和搭配无不打上该语言社团文化的烙印。英语中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与母语中一致的两个词很可能在语用意义(pragmaticmeaning)上大相径庭。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对一些“貌合神离”的“假朋友”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特殊的处理,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awareness)。比如,英语中的policeaction是指“未经正式宣战而对破坏国际和平与秩序的叛乱者采取的镇压行动”,在汉语中没有与其对应的表达;freelove绝非中国人所说的自由恋爱,而是指“与异性的公开同居”;housewarming也不是房屋供暖,而是“乔迁之喜”。

富于时代气息而又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释例无疑会增强英语课程的趣味性和英语教师的亲和力(appetency),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学生也会认为他们的英语教师是一个具有时代活力的人,从而更乐意于与其交流,这会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课堂用于释例的书面语、口头语还要具备时代文化性。

四、社会教育性(SocialEducationality)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这不仅从教材内容、教学大纲中体现出来,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更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一般来讲,不同的社会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服务于不同的国家主体和社会群体,他们所受的思想教育当然要与将来的工作环境相契合。

英语教师是一名语言教师,人类语言的特殊社会功能(socialfunction)和认知功能(cognitivefunction)使其工作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他所教的内容是外国语言,他又必须具备更多的与外语教学特点有关的知识和品格准备。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

根据教育学理论,教师的语言能力,尤其是课堂组织中使用语言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质量实际上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教师基本素质的缩影。正因为教师语言有如此大的作用,语言教师更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使用能力,并不断充实自己其他方面知识的修养,以促进语言实践能力,尤其是课堂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

就英语课堂教学来讲,尽管目前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言论也更加自由,但作为教育者的英语教师,应尽量避免给出一些与社会发展趋势相悖的例句,更不能借机倾泻自己的满腹怨言,这会让学生觉得你思想消极,至少对目前的岗位不够满意。换句话说,也就是作为教师的你对英语教学都没有信心和兴趣,又怎么期望自己的学生满腔热情呢?

其实,在适当的时候,英语教师不妨在举例的过程中“宣传”一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traditionalvirtues)。譬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二单元SectionB中出现了“concern”[3]40一词,在解释该词作为动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我就采用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古今传诵的汉语名句的英语译文作为释例,如此一来,不仅让学生记住了该词的意义和搭配,而且让他们领略了这些耳熟能详的汉语表达用英语讲出来是何种味道。诚然,这还有助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Bethefirsttobecomeconcernedwiththeworld’stroublesandthelasttorejoiceinitshappiness[7]995.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直接反映出文化的内涵。通过选用符合正确合理性、交际实用性、时代文化性和社会教育性四个原则的释例来解析词汇,不仅能够向学习者传授语言知识,同时还能将语言知识与实际生活以及该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学习者在学习词汇的同时也对照了中西文化,找出了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并且懂得了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更快更好地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Howatt,A.P.R.AHistory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9.

[3]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空军工程大学.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电子课件[M].空军工程大学,2004.

[5]Yule,George.Pragmatics[M].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0.

[6]Littlewood,William.Foreig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4.

机械英语论文范文篇7

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件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2.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的,以期作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3.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4.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5.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作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进入《科学文献索引》的优秀期刊《Chinesephysics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一再申明:本刊特别注重文章的标题.摘要的编写.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引用率.标题应该清晰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又能反映与其他文献的区别.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时主题及其所属的领域和研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观点给出情晰,明确,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的.国内有些论文的一个通病是喜欢包罗万象的,大而空的标题,接着又是言过其实,空洞无物的掖要.例如说一次观测就得出一个变化规律;一个算法就解决了一个NP问题,等等,罗列的关键词不能反映论文的中心议题,也不便于检索,这样就使得读者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了,出现这样的结果,何谈沦文的可读性请看一下《Nature》在投稿指南第二条上对可读性是如何解释的:来稿应写得清楚.简练,以便让其他领域的读者和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能能够读懂.基本的但又属于专业的术语应作简明解释,但不要说教式的.在投稿之前请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同事对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申明,论文是否利用最终决定权属于编辑部,凡不符合他们要求的稿件,毋需深人阅读即行退稿,道理很简单,在大量来稿的情形下,编辑不可能花太大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一篇可读性很差的稿件.谈到可读件,使笔者回想起在数学界流传很广的一件恢事.在本世纪之初,Hilbrt由于提出23个数学论题而名声大振,有人间他何谓一3个好的数学选题,Hilbert毫不犹豫地回答:清晨与你漫步时,能向你遇到的第一位行人用10分钟时问解释消楚的数学选题.可见简明,清楚,易懂是一篇论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当然,《Nature》与《Science》不是专业杂志,他们特别重视论文可读性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专业期刊是否就不必这样认真对待可读性问题呢,事实上,可读件是指读者在读过你的文章之后,能够明了你要说的什么问题,是怎样着手解决的,并不需要读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论文的全部内容,因此,专业期刊同样要求论文具有可读件,如果一篇论文由于可读性差而失去很多读者,对于期刊本身而言,负面影响将是严重的.

论文写作五要素之2:信息量

信息量是源于通信领域而逐渐普及成为大众与媒体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将它与一篇科技论文联系起来,是指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论文本身能向读者提供多少有关该论题的信息.笔者在《ChinesephysicsLetters》的投稿规范上看到,它是指"要尽可能多地给出有关研究的信息,尽可能少地运用investigate(调查),study(研究),disuss(讨论)等词,并举例作了进一步解释,如"Thecrosssectionis(6.25±0.02)就比"Thecrosssectionismeasured"包含更多的信息量.通俗地讲,读之前或许不知道,或者模糊不消或不确切的知识在读过该文之后不仅获得新知识,还消除了模糊不清或不确切之处,就说明这篇文章包含较多的信息量.简言之,当你读完一篇文章后获得的新知识越多,说明它的信息量就越大.显然,"多点测量"的信息量要比"6点测量"少得多,前者给出的是模糊的,不确切的信息,而后者则是清楚的.确切的信息.

现在,国内外一些著名期刊对论文的篇幅作了严格限制,这样作的意义何许呢显然新的学术思想,新的实验,新的发现......等等创新结果是决定论文信息量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篇幅的严格限制会促使作者想方设法删除那些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的或次要的内容,作者面对篇幅的限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构思论文的框架,选择最重要的素材,采纳最恰当的表述方式并对文字的叙述仔细推敲,这样作的结果,一般来说论文的内容充实了,(信息量上增加了,主题鲜明了,论文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

著名的国际学术期刊《PhysicalReviewLetter》的编辑首先对来稿从标题,图表,数学公式直到参考文献逐一计算所占的行数,总行数绝对个能超过46O行,否则即退回作者重新修改,精练内容到符合要求为止.篇幅虽少但内容不充实,论文包含的信息量太少则很难被编辑,申稿人认为是篇好文章,退稿是预料之中的事.

从上可知,限制论文篇幅隐含着对信息量的要求,只要作者认真对待,反复修攻,精练自己的叙述方式,就能够改善论文的质量,尤其是增加信息量在这方面值大家借鉴的是,Watson与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在《Nature》上,只有约500字和一幅DNA的双螺旋图,就是Penzias和Wilsoh发现字宙大爆炸的3K背景辐射的技术观测论文也只有一页篇幅,而这两篇论文则使作者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与物理学奖.

论文写作五要素之3:参考文献

将参考文献列为评价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可能会使读者和作再感到惊奇,甚至产生异议,这并不奇怪.因为笔者认为,参考文献在一篇论文中的地位,以往是被大大忽视了.现在有了《科学文献索引》,就不难理解参考文献在论文中的重要作用了,由美国宾州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ISI)倡导的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研究成果的思想就产生了SCI,它除了收录论文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之外,还特意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全部收录下来,这样就能把一篇论文同其他论文之间有学术意义的联系勾画出来,从而沟通了不同作者群体之间的学术联系,并进一步统计出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Factor),即某一期刊在连续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为A,第三年它被引用的次数为B,影响因子IF=B/A,意指该刊两年内所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彼引用的平均次数.它反映了该期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其难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可见参考文献对计算影响因子和评价论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

当然,有一些非常优秀的论文并不一定刊登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上,例如Lorenz的"确定性非周期流";Feigenbaum的"非线性变换的普适测度特性"以及Shannon的"通讯的数学理论",等等,用IF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显然是不公允的,偏颇的.

对于作者来说,一项研究工作从选题开始就离不开阅读文献资料,在撰写论文时,一定要将你产生新的学术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献列举出来,说明当时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受哪些文献资料的启发,从哪些论文中获得了教益,促进了研究进度,属于这类的文献均应列出,写论文时应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进行检索,看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相关文献,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事例,就是孟德尔(MendelJ.Gr)的豌豆杂交实验,他把从两年实验中总结出的杂交组合法则发表在"自然研究协会"的杂志上,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去世16年以后,三位有名的生物学家彼此独立地再次发现了他得出的组合法则,他们是荷兰人deVries,奥地利人Tschermak-Seysengg和德国人Correns,他们同在1900年递交了自己的论文,为慎重起见,又不约而同地各自查找了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的全部资料和论文,恰巧同时发现孟德尔早于他们30多年就发现了杂交遗传的规律,为了表示对前人的敬仰和尊敬,他们各自在论文中将该规律称作孟德尔定律,如果他们三人轻视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那么其后果将会多么今后世人遗憾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一篇论文所代表的研究只能起到承前启后孔作用,除了自己独立而创新的那一部分内容外,在论文中不必也不可能对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逐个详细论述,这时给出有关的参考文献,以说明结论,观点,数据的来源,读者如想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就可查阅文献,这样一来,文献就成了自己论文的补充和完善,编辑,审稿人将根据论文中开列的文献消单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科学道德,如果不是受文献检索条件的限制,你未能在论文中列出与你的研究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读者,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看作是一种不良学风,这对你的事业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损害.

参考文献的选择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事,它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论文的作者对所开列的主要文献均应认真阅读过,并向读者保证论文中某处引用的参考文献的确与该处的内容有关,文献发表的刊物,年代,卷号,标题,页码同样应核实无误,期刊的编辑人员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多的,但许多作者对此却了解甚少,采取了轻慢的态度.

国内学术论文在引用参考文献上存在以下问题

1,为了省事,转引二手文献,既不核对,自己也没有看过或浏览过,引用是否恰当,准确,一般则很少考虑.

2,只引自己的论文,这既是自负又是无知的表现,读者,编辑和审稿人认为只引作者自己的论文,说明作者的研究课题没有引起同行的关注,不属于热点课题,也不属于前沿课题,同时还认为作者对当前该领域各相关学科的进展不了解,起码很长时间没有查阅文献资料或阅读学术期刊了.对于这类论文国内编辑部一般采取十分宽容的作法,就是退请作者作补充,因为出现这类现象的作者有些还是学术界资深的研究员;国外这类现象很少见,遇上了自然是作退稿处理.

3,阅读的是中文文献,引用的是外文文献.以D.Marr的《Vision》一书为例,该书由于创立了视觉的计算理论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国内很及时翻译出版了中文本,成为从事生物视觉.计算机图像处理,机器人视觉研究的必读之书,遗憾的是,不少作者在中文期刊论文中却引了该书的英文原著,实际情况是,英国原著在全国没有几本,就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也没有,那么许多读者是从哪里得到原版著作阅读呢,中文版是几位专家历经干辛万苦完成的一本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可读件很高的译著,当你从中学得了有用的知识后,为什么只引用英文原著,而不引用中文译著呢

4,引用文献中近三年之内的比例少,这自然和国内外文期刊少,同内读者获得外文期有较大时间滞后有关,随着Inlernet的发展,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

笔者将参考文献作为判断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编辑同仁以及审稿专家理解和认同.论文写作五要素之五:署名与致谢

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应按研究工作实际贡献的大小确定署名论文中的每一位作者均应对其论点,数据和实验结果负责任,其中责任作者还应当对读者的质疑有答辩的能力与义务.不恰当的署名既可能失去获得科学奖励的机会,又可能严重损害论文与作者的声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Baltimore于1986年在他本人并不熟悉的,不知道有伪造实验数据的论文上署名,造成了恶劣影响,受到科学界严厉的谴责,论文被宣布撤回,他本人引咎辞职,因此,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一篇科技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完成的,至少包含了课题组的贡献,也包含了作者与同事,同行的学术交流与讨论,甚至向其他专家学者当面的或书面的请教.也包括经费的支持和工作条件的保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通过论文对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进展提供过帮助的主要人员表示致谢是完全应当的,特别是在学术上,科学问题方面对自己的研究提供过帮助或得到过启发的人员,一定要向他们致谢(期刊论文不一定要书面致谢,靠参考文献或联合署名解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界出现了一次极不公平的诺贝尔奖事件,当时著名的女物理学家莱丝.梅特娜(LiseMeitner)对核裂变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出身犹太民族受到迫害离开德国后,她曾通过大量书信促进(实际上也指导了)奥托.哈恩(OttoHahm)进行实验工作,遗憾的是哈恩为了独得诺贝尔奖,未能向评委会提供这些内情,既未在论文中署上梅特娜的名字,也未向她致谢,终于将梅特娜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使科学界感到极大的震动,哈恩的品行将永远受到谴责.

论文的作者千万不要轻视致谢这件事,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自已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科研成果,同时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像哈思那样的事,无论它的档次多高,还是不出现为好.

以上五个要素,是一篇优秀科技论文必须具备的,至少是应当努力去实现的目标.编辑,审稿人实际上是与作者一起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不懈地工作着,关键当然还是作者自己.

怎样撰写向SCI刊物投稿的论文

撰写科学论文的重要性:

科学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形式.撰写科学论文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功.

学习撰写科学论文是每一个研究生的必修课,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学好.

什么是SCI论文

SCI(ScientificCitation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板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

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

SCI选录刊物的依据是文献分析法,即美国情报学家加费尔德提出的科学引文分析法.该分析法以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频次作为评价指标,被引频次越高,则该期刊影响越大.

在一定时期(通常是前两年)内,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被已经进入SCI刊物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这一时期内的论文总数,即为该刊物的影响因子.

ISI对全球的自然科学刊物进行考察,凡影响因子大于某一临界值的刊物,则可以进入SCI系统.

进入SCI系统的刊物分为两类,即内圈和外圈,前者的影响因子高于后者,前者称为SCI刊物,后者称为SCIsearch刊物.

SCI刊物还分为影响因子高区(大于1.105),中区(在1.105和0.422之间)和低区(小于0.422)3类.

衡量期刊特性的,除了影响因子外,还有及时指数(ImmidiacyIndex)和被引用半衰期(CitedHalfLife).

及时指数是指一种期刊当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与当年的文献总数之比.此指标表示期刊论文所述的研究课题在当前的热门程度.

被引用的半衰期是指一种期刊各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被引用次数逐年累计达到被引用总数的50%所用的年数.

被引用半衰期反映期刊论文研究题目的延续时间,即期刊论文时效性的长短,或知识更新的快慢.

在选择投稿的刊物时,可以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指标.

SCI论文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研究也日益全球化,SCI论文是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主要渠道

发表SCI论文,可以向世界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的实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在世界著名刊物如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一篇重要文章,对于某一学科而言,其意义不亚于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一块金牌.

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

就基础研究而言,在什么样档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便具有什么样档次的水平,一目了然,一般不再需要鉴定.如果成果不是在国际知名的SCI刊物上发表,便很难被认为是国际水平的.

发表SCI或SSCI论文是地理与资源所基础研究领域博士生取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联系出国深造时使国外导师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

好文章的起码要求:

Clear:思路清晰,概念清楚,层次清楚,表达清楚

Complete:内容完整,结构完整匀称,切忌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Correct:科学内容正确(不出错),资料数据正确(数据可靠,可信),语言正确(无语法错)

Concise:论述深刻,充分揭示其科学内涵,使用定量方法

怎样撰写向SCI刊物投稿的科学论文

据估计,属于语言和写法方面的原因而退稿的,占30-40%;属于实质性内容的原因而退稿的,占60-70%.

为了有的放矢,应该首先分析向SCI刊物投稿命中率低,退稿率高的原因:

无新意,重复他人工作(国际刊物最欢迎的是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工作);

有新的发现,但未能很好地提炼,升华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单纯的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的,理论的分析;

仅仅是区域性(Local)的工作,而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的的工作(General),即仅仅是国外方法在中国某一地区的应用,而不是提出新的方法;

文章组织得不好,文字功夫欠佳,国外审稿人难以看懂.

怎样使研究工作具有新意

采用新技术,新仪器对自然过程进行观测,取得新资料;对新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新概念;在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理论.

用新的思路,理论或方法对前人取得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新的结论.

立足于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如黄土高原,黄河,青藏高原,喀斯特地貌等),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

对前人建立的模式或理论提出质疑,建立修正的模式.

怎样对观测资料进行提炼,升华

以新的理论,概念为指导.如地貌学的临界理论,复杂响应理论.

建立模型:经验统计模型;有物理基础的模型;模糊数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分形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

在GIS平台上进行研究成果的集成与表达.

怎样进行文章的组织

文章的结构

语言

图表

提要: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目的,方法,主要发现,结果,结论.应具有自明性.

关键词:准确,规范,不要太偏(否则会影响文章的引用)

前言:提出问题

介绍论文的背景,本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尚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进而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方法(理论或观测技术)

所取得的资料(资料是如何取得的,对资料精度的分析)

分析与结果(逻辑推理,理论推导,建立模型,模型的验证);

结论.

语言:

使用严格的科学术语,不使用未经定义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于自己首次提出的概念要给出明确的定义;

语言要准确,少用文学语言,切忌将科学术语生硬地译回到英语中去,使国外审稿人不知所云;

要有较强的逻辑性,推理要由充足的理由(已知的原理或事实的依据),不要做大跨度的跳跃.可以看一点逻辑学的书,包括数理逻辑,以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写出地道英语论文的窍门:

多读,多记,多背,不妨采用小学生学作文的方法,多背一些句子甚至段落.

当语言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可直接写出英文,而不要先写中文,再逐句甚至逐词翻译.只有能用英语思维的人才能写出好的英文.

多投稿,国外审稿人常会对语言进行修改,与你的写法对照,会有很大收获.

图表:

地图是地理学家的特殊语言,是地理研究成果的结晶.

用相关图,变化曲线,分布图来表示所取得的成果,比语言叙述要直观得多,而且也更加具有定量意义.

以表的形式列出必要的观测数据,国外审稿人对此很感兴趣.

不同类型科学论文的写法:

分类

(1)实验性论文

(2)报道性论文

(3)理论性论文

(4)综述性论文

实验性论文

1前言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数据)

4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5结论

报道性论文(报道某一项科学发现,这一发现不是通过实验,而是通过野外调查发现的)

1前言

2研究区概况

3对所发现的现象的叙述

4解释

5科学意义

6.结论

理论性论文(提出一项理论或计算方法)

1前言

2理论的提出(推导,证明)

3理论的验证(如理论模型的率定)

4理论的应用(算例,或应用意义)

5结论

综述性论文

综述某一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应该有述有评,而不只是前人工作的罗列;

要有综述者自己的观点和对他人工作的评价,指出不足之处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应该归纳出几个热点或前沿问题,展开叙述,不要像记流水帐似的,面面俱到;

既要大量占有文献,又要有所取舍,突出精华,要对文献仔细消化之后再动笔,切忌机械罗列.

要有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对他人的研究起到指导作用;

尽量引用最新的工作,体现出时效性;

尽可能阅读原始文献,"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在SCI刊物发表文章的几点体会

立足于创新:新概念,新方法(技术),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是一篇好论文的灵魂.

立足于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如黄土高原,黄河,青藏高原,西南喀斯特地貌),发现新现象,提出新概念.

写好提要;

写好前言,特别是写好文献综述;

资料来源和观测方法要准确详细地交待清楚;

凡是引用他人的观点,事实,数据,均须注明出处;

要附上研究区的地图,文中提到的地名要出现在图上,不能遗漏;

寄回修改稿时,对审稿人所提的意见是如何修改的,要一一说明;未能修改的,要说明理由,得到审稿人的理解.

敢于向权威刊物投稿:

不少杂志欢迎来自中国的成果;

国外审稿人的意见颇多真知灼见,即使退稿,对你也有很大启发;

档次越高的刊物,审稿人的水平越高,有新意的成果越不会被埋没;

机械英语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创新管理;集成创新

1导言

从事经营活动时谁也不会不考察资本的投入,不过,绝大多数公司在核算时确实忽略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本构成,即地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人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和有价性,使得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以致资源短缺,对社会的未来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

以许庆瑞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于2002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totalinnovationmanagement,简称TIM)的创新管理新范式,以求在新时代条件下丰富发展创新管理理论,并为我国企业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有效的全面创新提供理论指导[2]。企业进行的创新都要以资源为前提,没有资源,创新变得没有任何用处。鉴于目前经济活动借以生存的资源短缺和许庆瑞教授提出的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我们提出创新使用资源的方式,以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人类和社会实现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认识到赖以生存的资源越来越短缺的危险性,纷纷提出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循环已经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一股新经济的潮流。近年来,我国也认识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2004年中央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提上议事日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将推动我国经济朝着生态化方向前进,也将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竞争力,选择循环经济符合历史和社会规律的必然。然而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只是一个开始,更为重要的是怎样结合我国国情发展循环经济。本文将结合我国国情和创新管理有关理论,提出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并利用集成创新这个有效机制来融合这三者。

2循环经济的本质与特征—与创新管理密切相关

2.1循环经济的本质与特征

所谓循环经济,毕业论文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3]。

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创新管理理论来指导,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组合”,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和创新管理结合起来,从技术、制度、组织三个方面对资源进行创新,并高度融合这三种创新,这样才能加快循环经济的进程,更快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2.2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中的创新管理

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运用了创新管理理论并取得较好效果。美国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经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使得既包括传统的造纸业、炼铁业、塑料、橡胶业,也包括新兴的家用电器、计算机设备业等行业实现绿色生产;在德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已成为其循环经济的核心,通过诱致性制度创新,德国对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实行双轨制回收系统,有效促进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3];2000年日本召开了一届“环保国会”,审议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把建设循环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作为21世纪日本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并以国家基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种方式就是强制性制度创新[4]。

3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做好创新管理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硕士论文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指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5]。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当前资源不堪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创造出“新组合”,使我们的生产方式合理化。所以,我们说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是创新,用

公式(1)来表示:

CE=F{TI,II,OI}(1)

其中,CE代表循环经济、TI代表技术创新、II代表制度创新、OI代表组织创新、F代表集成创新。这个公式表示了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从技术、制度和组织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并集成这三个方面,发挥资源的更大作用。

3.1技术创新

2004年秋天召开的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10项措施。其中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并确定到2010年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6]。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通过生产技术与节约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6]。举例来说,如果循环利用资源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企业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就具有可能性,但企业是否有积极性循环利用资源,则取决于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经济效益好坏。因此,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前提。

技术是循环经济的载体,它处于核心地位,主要是指以清洁生产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为内容的环境无害化技术(EnvironmentSoundTechnology)[7]。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但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其主要类型有:消除污染物质的污染治理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废物资源化技术、进行无废少废生产的清洁生产技术。

技术创新主体是技术创新中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之一。正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支配着或决定着创新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医学论文才使得劳动得以激活并加入到主体变革课题的能动创新过程之中,从而变得更有价值[8]。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不能以政府设立的技术研究中心为唯一主体,企业更应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出发,发挥创造性,推动技术进步。

3.2制度创新

目前中国的生态省、生态市、循环经济省市的试点建设中,普遍存在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制度的重视程度。基本操作模式是以政府作为推进主体,靠这种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制度至关重要,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9]。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做出的战略选择。如果只有技术创新而没有进行制度创新,会造成没有一套好的制度保证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制度创新有两种方式,即强制性制度创新和诱致性制度创新。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诱致性制度创新是制度创新的逻辑起点;强制性制度创新是诱致性制度创新的必然结果,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10]。所以,在政府为循环经济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应鼓励部分先进企业自主进行有关制度的创新。

循环经济制度体系创新的关键是改变自然生态系统无价值、无产权的经济制度基础,构建以利益机制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11]。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强制约束制度,职称论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等;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如向废弃物的生产者征收处理费,促使其减少资源消耗量和废弃物产生量;建设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制度,如建立循环经济制度环境,包括资源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和产业制度等。

3.3组织创新

面对快速变化的生存环境,许多企业改变了以前的机械的组织结构,趋向于建立有机的富有灵活性的组织结构,以求通过柔性的组织结构提高本组织的竞争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经济模式的转变,传统经济模式的组织结构也就不能适应了,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企业需要进行组织创新。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出发点不同,它是以节约资源为首要原则,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需求,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直属于总经理的资源利用监控部门。资源利用监控部门的主要工作有:寻求当前行业内的先进资源利用技术,并介绍到组织中来;对项目小组和职能部门进行资源利用率的测算,英语论文对资源利用率高的单位进行表彰并推广该单位的有效方法。另外,由于循环经济的特性,组织应该赋予资源利用监控部门较大的权力,这样才能使得该部门有效实施其决策。

4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实施集成创新

李宝山教授等人在《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中认为,集成从管理角度来说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入创造性的思维[12]。在创新理论中,高层次的集成是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由分化走向融合,更好的发挥技术、制度和组织结构等因素对主体发展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匹配,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更快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如图1所示,通过有效集成针对资源进行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实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建立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等中间目标[1],最后真正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的目标。

4.1对资源进行集成创新的中间目标

为了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这个最终目标,需要实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建立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等中间目标,这是不可逾越的。这些中间目标的实现是以技术、制度和组织的共同发展为前提的。例如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虽然有了先进的绿色技术,但有的企业出于自己的特殊情况可能仍旧使用原先的“有害”技术,这就需要相应制度的约束;假设技术和制度都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然而组织结构又过于臃肿,在浪费人力资源的同时也使得技术和制度的推广过慢。

(1)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为了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便成为首要目标。通过对生产流程设计和生产工艺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可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1倍、5倍甚至10倍。当然,提高资源利用率并没有固定的限制,提高1倍也是进步。不过只要存在着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空间,就要通过各方面的改进来争取,这才充分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2)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从某种角度而言,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不外乎是恢复、保持和扩展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态环境,从而更大规模地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服务和生态资源。随着人类需求的扩张和生态环境破坏所导致的成本增加,以及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加强等,这种压力也日益凸现。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在资源再生技术方面加大投资,提高资源的使用次数,变“有限”为“无限”。

(3)使生产模式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追求的不仅是减少浪费,而且是杜绝浪费。按照皈依自然的设计,在封闭环式的生产系统中,每种产出要么以无害的营养物质的形式重归自然,如混合肥料,要么成为制造其他产出的投入。留学生论文最近山东省青岛市有一个转变观念变有害物质为其他产出的投入的例子。青岛市红星化工厂的铬渣难题竟然在与近在咫尺的青岛钢铁公司找到解决办法,铬渣恰好是钢铁公司炼铁所需要的添加剂,这样一来,红星化工厂解决了20万吨的铬渣难题,钢铁公司也找到了能减少运输费用的添加剂。

(4)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回望大部分企业的发展路程,其经营理念多是盈利第一。这种理念驱使着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道德发生矛盾的时候,为了取得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社会利益。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有其社会责任。当前社会面临着资源危机,企业应该以主人翁身份承担改善资源危机局面的责任。以社会责任第一为经营理念,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企业也适应社会要求,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开展其经营活动。

4.2对资源进行集成创新的最终目标

显而易见,工作总结上面四个目标并不是独立的,在实现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的同时也在实现其他三个目标。我们坚持四个目标的共同实现,就是要从不同层面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真正做到有效利用有限资源。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来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循环经济,进行集成创新,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先导,以强制性制度和诱导性制度为保障,以灵活的“节约型”组织形式为附体,达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变有限为无限,达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的目标。在复杂环境下,要实现生存发展,就需要等一个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不断适应、融合的过程[13]。只有有效集成各种创新优势,才能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这个最终目标,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可能。

参考文献:

[1]AMORYB,LOVINSL,HUNTERLOVINS,etal.ARoadMapforNaturalCapitalism[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9May:145~158.

[2]许庆瑞,郑刚,喻子达.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J]1科研管理,2003(05):1–7.

[3]陶德言.循环经济浪潮席卷全球[J].全球瞭望,2004(05):51.

[4]曹洁.日本“循环经济”相关法规及其借鉴[J].日本问题研究,2004(03):9~12.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等译.商务出版社,1991:3.

[6]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探索[J].学习与探索,2005(02):160~168.

[7]张思锋,张颖1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述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25~29.

[8]李兆友.技术创新主体论[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1~4.

[9]张玉春.关于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5(02):172~175.

[10]诺思1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效绩[M]1上海:三联书店,1994:47~48.

[11]牛桂敏1循环经济从超前性理念到体系和制度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06):63~65.

机械英语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创新管理;集成创新

1导言

从事经营活动时谁也不会不考察资本的投入,不过,绝大多数公司在核算时确实忽略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本构成,即地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人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和有价性,使得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以致资源短缺,对社会的未来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

以许庆瑞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于2002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totalinnovationmanagement,简称TIM)的创新管理新范式,以求在新时代条件下丰富发展创新管理理论,并为我国企业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有效的全面创新提供理论指导[2]。企业进行的创新都要以资源为前提,没有资源,创新变得没有任何用处。鉴于目前经济活动借以生存的资源短缺和许庆瑞教授提出的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我们提出创新使用资源的方式,以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人类和社会实现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认识到赖以生存的资源越来越短缺的危险性,纷纷提出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循环已经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一股新经济的潮流。近年来,我国也认识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2004年中央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提上议事日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将推动我国经济朝着生态化方向前进,也将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竞争力,选择循环经济符合历史和社会规律的必然。然而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只是一个开始,更为重要的是怎样结合我国国情发展循环经济。本文将结合我国国情和创新管理有关理论,提出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并利用集成创新这个有效机制来融合这三者。

2循环经济的本质与特征—与创新管理密切相关

2.1循环经济的本质与特征

所谓循环经济,毕业论文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3]。

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创新管理理论来指导,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组合”,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和创新管理结合起来,从技术、制度、组织三个方面对资源进行创新,并高度融合这三种创新,这样才能加快循环经济的进程,更快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2.2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中的创新管理

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运用了创新管理理论并取得较好效果。美国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经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使得既包括传统的造纸业、炼铁业、塑料、橡胶业,也包括新兴的家用电器、计算机设备业等行业实现绿色生产;在德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已成为其循环经济的核心,通过诱致性制度创新,德国对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实行双轨制回收系统,有效促进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3];2000年日本召开了一届“环保国会”,审议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把建设循环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作为21世纪日本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并以国家基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种方式就是强制性制度创新[4]。

3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做好创新管理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硕士论文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指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5]。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当前资源不堪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创造出“新组合”,使我们的生产方式合理化。所以,我们说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是创新,用

公式(1)来表示:

CE=F{TI,II,OI}(1)

其中,CE代表循环经济、TI代表技术创新、II代表制度创新、OI代表组织创新、F代表集成创新。这个公式表示了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从技术、制度和组织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并集成这三个方面,发挥资源的更大作用。

3.1技术创新

2004年秋天召开的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10项措施。其中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并确定到2010年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6]。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通过生产技术与节约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6]。举例来说,如果循环利用资源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企业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就具有可能性,但企业是否有积极性循环利用资源,则取决于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经济效益好坏。因此,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前提。

技术是循环经济的载体,它处于核心地位,主要是指以清洁生产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为内容的环境无害化技术(EnvironmentSoundTechnology)[7]。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但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其主要类型有:消除污染物质的污染治理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废物资源化技术、进行无废少废生产的清洁生产技术。

技术创新主体是技术创新中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之一。正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支配着或决定着创新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医学论文才使得劳动得以激活并加入到主体变革课题的能动创新过程之中,从而变得更有价值[8]。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不能以政府设立的技术研究中心为唯一主体,企业更应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出发,发挥创造性,推动技术进步。

3.2制度创新

目前中国的生态省、生态市、循环经济省市的试点建设中,普遍存在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制度的重视程度。基本操作模式是以政府作为推进主体,靠这种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制度至关重要,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9]。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做出的战略选择。如果只有技术创新而没有进行制度创新,会造成没有一套好的制度保证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制度创新有两种方式,即强制性制度创新和诱致性制度创新。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诱致性制度创新是制度创新的逻辑起点;强制性制度创新是诱致性制度创新的必然结果,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10]。所以,在政府为循环经济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应鼓励部分先进企业自主进行有关制度的创新。

循环经济制度体系创新的关键是改变自然生态系统无价值、无产权的经济制度基础,构建以利益机制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11]。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强制约束制度,职称论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等;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如向废弃物的生产者征收处理费,促使其减少资源消耗量和废弃物产生量;建设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制度,如建立循环经济制度环境,包括资源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和产业制度等。

3.3组织创新

面对快速变化的生存环境,许多企业改变了以前的机械的组织结构,趋向于建立有机的富有灵活性的组织结构,以求通过柔性的组织结构提高本组织的竞争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经济模式的转变,传统经济模式的组织结构也就不能适应了,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企业需要进行组织创新。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出发点不同,它是以节约资源为首要原则,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需求,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直属于总经理的资源利用监控部门。资源利用监控部门的主要工作有:寻求当前行业内的先进资源利用技术,并介绍到组织中来;对项目小组和职能部门进行资源利用率的测算,英语论文对资源利用率高的单位进行表彰并推广该单位的有效方法。另外,由于循环经济的特性,组织应该赋予资源利用监控部门较大的权力,这样才能使得该部门有效实施其决策。

4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实施集成创新

李宝山教授等人在《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中认为,集成从管理角度来说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入创造性的思维[12]。在创新理论中,高层次的集成是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由分化走向融合,更好的发挥技术、制度和组织结构等因素对主体发展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匹配,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更快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如图1所示,通过有效集成针对资源进行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实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建立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等中间目标[1],最后真正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的目标。

4.1对资源进行集成创新的中间目标

为了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这个最终目标,需要实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建立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等中间目标,这是不可逾越的。这些中间目标的实现是以技术、制度和组织的共同发展为前提的。例如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虽然有了先进的绿色技术,但有的企业出于自己的特殊情况可能仍旧使用原先的“有害”技术,这就需要相应制度的约束;假设技术和制度都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然而组织结构又过于臃肿,在浪费人力资源的同时也使得技术和制度的推广过慢。

(1)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为了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便成为首要目标。通过对生产流程设计和生产工艺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可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1倍、5倍甚至10倍。当然,提高资源利用率并没有固定的限制,提高1倍也是进步。不过只要存在着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空间,就要通过各方面的改进来争取,这才充分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2)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从某种角度而言,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不外乎是恢复、保持和扩展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态环境,从而更大规模地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服务和生态资源。随着人类需求的扩张和生态环境破坏所导致的成本增加,以及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加强等,这种压力也日益凸现。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在资源再生技术方面加大投资,提高资源的使用次数,变“有限”为“无限”。

(3)使生产模式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追求的不仅是减少浪费,而且是杜绝浪费。按照皈依自然的设计,在封闭环式的生产系统中,每种产出要么以无害的营养物质的形式重归自然,如混合肥料,要么成为制造其他产出的投入。留学生论文最近山东省青岛市有一个转变观念变有害物质为其他产出的投入的例子。青岛市红星化工厂的铬渣难题竟然在与近在咫尺的青岛钢铁公司找到解决办法,铬渣恰好是钢铁公司炼铁所需要的添加剂,这样一来,红星化工厂解决了20万吨的铬渣难题,钢铁公司也找到了能减少运输费用的添加剂。

(4)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回望大部分企业的发展路程,其经营理念多是盈利第一。这种理念驱使着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道德发生矛盾的时候,为了取得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社会利益。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有其社会责任。当前社会面临着资源危机,企业应该以主人翁身份承担改善资源危机局面的责任。以社会责任第一为经营理念,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企业也适应社会要求,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开展其经营活动。

4.2对资源进行集成创新的最终目标

显而易见,工作总结上面四个目标并不是独立的,在实现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的同时也在实现其他三个目标。我们坚持四个目标的共同实现,就是要从不同层面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真正做到有效利用有限资源。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来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循环经济,进行集成创新,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先导,以强制性制度和诱导性制度为保障,以灵活的“节约型”组织形式为附体,达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变有限为无限,达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的目标。在复杂环境下,要实现生存发展,就需要等一个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不断适应、融合的过程[13]。只有有效集成各种创新优势,才能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这个最终目标,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可能。

参考文献:

[1]AMORYB,LOVINSL,HUNTERLOVINS,etal.ARoadMapforNaturalCapitalism[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9May:145~158.

[2]许庆瑞,郑刚,喻子达.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J]1科研管理,2003(05):1–7.

[3]陶德言.循环经济浪潮席卷全球[J].全球瞭望,2004(05):51.

[4]曹洁.日本“循环经济”相关法规及其借鉴[J].日本问题研究,2004(03):9~12.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等译.商务出版社,1991:3.

[6]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探索[J].学习与探索,2005(02):160~168.

[7]张思锋,张颖1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述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25~29.

[8]李兆友.技术创新主体论[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1~4.

[9]张玉春.关于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5(02):172~175.

[10]诺思1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效绩[M]1上海:三联书店,1994:47~48.

[11]牛桂敏1循环经济从超前性理念到体系和制度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06):63~65.

机械英语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跨国公司;并购;法律规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论文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正在迅速蔓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曾经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几乎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并购发展起来的。⋯并购是发展的大势所趋,并购是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首选方式,并购也是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跨国并购带动了国内企业的并购,同时国内企业的并购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跨国公司并购。跨国公司的战略性并购投资对我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对于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增强科技开发能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增强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等方面确实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果利用不好,就会对我国产业安全、经济安全以及民族产业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规范国外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立法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跨国公司并购境内企业的新趋势

综合中国从20世纪9O年代初开始的跨国公司并购情况,结合全球经济形势,目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并购境内企业出现如下趋势:

(一)跨国公司并购境内企业的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发生在中国的并购虽不能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相提并论,但对中国来说,发展规模和速度如此之快确实惊人。2005年前l1个月,全球已经进行了24806宗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了2.06万亿美元;2005到2006年8月份止,并购在中国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中国企业的并购金额达到了280亿美金的规模,从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上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二)外商独资企业比例上升,外商在华投资时的“独资倾向”越来越明显。1997年前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合资企业占主体;1997年,外商独资企业首次超过合资企业,占据了多数。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共4.1万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占62%;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约4.3万家,外商独资企业占70%;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约5.6万家,外商独资企业占82%。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许多合资企业纷纷转变为外商独资企业的现象。如德国汉高、天津汉高都成了外商独资企业。最近几年有些外商甚至在并购之后还彻底放弃原有品牌,改用自己的品牌,使得我国企业长期建立起来的品牌影响力消失殆尽。

(三)跨国公司并购境内企业的领域拓宽。2000年以前并购领域以制造业为主,毕业论文包括汽车、化工、医药、家电、机械、建材、食品等;2000年以后除制造业外,服务业的跨国公司并购明显增多,包括金融、电信、商业、房地产、航空运输、网络资讯服务、媒体广告等[2],另外还包括第一产业的矿业,如荷兰皇家壳牌购买中国石化股票等。这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逐渐放宽对服务业的准人条件有很大关系。另外,IT产业的技术进步和金融衍生物的发育也为跨国并购创造了条件。为了增强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力,提高市场份额,跨国公司收购国内企业的对象已经从零散的单个企业收购转向行业性收购,从开始时在饮料、化妆品、洗涤剂、彩色胶卷行业大量并购国内企业基本形成寡头市场的竞争格局后,又向通讯、网络、软件、医药、橡胶轮胎等行业扩展,以谋求更大范围开展并购活动。

(四)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后正逐渐形成市场垄断地位。如跨国公司的工业总产值占行业产值的比重已从1990年的2.28%上升到现在的35%以上。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例如,在感光材料行业,1998年以来,柯达出资3.75亿美元,实行全行业并购,迅速获取了中国市场的较大份额,2003年l0月达又斥巨资收购了乐凯20%的国有股,全面控制国内数码冲印市场;在移动通讯行业,摩托罗拉、诺基亚和三星等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已达到80%以上;在软饮料行业,可/2I可乐、百氏可乐基本控制了国内大中城市的饮料市场等。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在我国构筑起较高的行业进人壁垒,以便可能把价格提高到完全竞争水平以上,以获得巨额垄断利润。

(五)跨国公司已经走出过去的分散性、随机性的并购模式,转向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并购同一地区所有企业或不同地区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如,香港中策公司开始并购山西太原橡胶厂,随后的两年里,先后投资11亿元人民币,与泉州37家国有企业、大连轻工系统101家企业合资。与此同时,

还与杭州橡胶总厂、啤酒厂、电缆厂、低压电器总厂合资,把国内不同行业的180家企业成批改造成35家合资公司。这些公司均由中策公司控股5l%以上,从而引起了轰动全国的“中策现象”。

(六)跨国公司并购境内企业的地区集中化。跨国公司并购的投资地与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地区十分吻合,明显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尤其是资本市场发育完善、企业成长规模大的城市,如大连、北京、天津、上海、苏州、南京、广州等地。

二、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由于对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实践经验缺乏,加之我国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在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以下问题:

(一)跨国公司在某些限制性行业进人太深,尤其是通过间接并购,已进人到对跨国公司禁止或限制的领域中。由于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立法较为滞后,专门性的跨国公司产业政策立法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空白,有关跨国公司行业准人的规定多散见于一系列外商投资企业法律法规中,这导致了跨国公司在某些限制性行业进人太深,尤其是通过间接并购,进入到对跨国公司禁止或限制的领域中。虽然我国相继制定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两部规章,它们对于促进我国外资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和跨国公司结构的优化以及保护国家经济安全也确实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外资产业政策立法只是针对了新建这种增量投资方式,而不对跨国公司并购尤其是跨国公司并购这种存量投资方式做出任何明确规定,不足之处显而易见。[3]

(二)跨国公司进行垄断性并购,在国内某些行业已经或正在形成跨国公司企业的垄断,如电子通讯、日化产品、医药等行业。硕士论文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其目的是为了追求效益,然而追求效益的同时,难免会产生垄断问题。垄断容易造成东道国的幼稚工业受到压制,市场被寡头控制,原有的竞争秩序遭到破坏。因此,制订《反垄断法》,将“可能损害有效竞争”的并购作为垄断行为在《反垄断法》中加以严厉禁止是世界各国反对垄断的惟一有效的法律途径。[4]然而,在我国至今尚无一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专门的《反垄断法》来限制垄断,有关这方面的法律只是大多散见于各种不同层次、级别的法规、指示和条例中。跨国公司并购所造成的市场垄断妨碍了公平竞争,对我国民族经济形成强烈冲击,恶化了行业内大多数企业的生存环境,妨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对并购资产压价并购,尤其是对国有资产的评估作价不规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跨国公司并购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是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探究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我国目前还是缺乏对跨国公司并购活动的法律对策及监督的有效机制;产权交易主体不明确;并购中对国有资产的评估缺乏规范,忽视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资产评估过程不透明,私下交易多,缺乏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一些出售国有资产者急于求成,往往是利用并购的契机筹集资金来摆脱资金困境,或谋取其它个人和小集体利益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四)在我国,由于近几年跨国公司并购境内企业的迅速发展,我国还未建立一套专门的跨国公司并购审批制度。仅有的专门涉及审批问题的规定也太过原则性,且制度相当零乱而难以操作,存在审批权限过于下放、审批权行使混乱、审批环节过多、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等弊端。譬如,1989年《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规定,全民所有制被兼并,由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审批。而1994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强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地方管理的国有企业产权转让要经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报国务院审批。这种不系统、不统一的法制状况不利于企业产权规范化、合理化流动。实践中,我国跨国公司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我国现行的逐一复合制审批,即跨国公司的引进不论项目、投资额大小,均应经过不同层次、级别的审批机构审批,制度效率极为低下;而我国用于指导审批时依据的跨国公司法及其它有关企业兼并和产权交易法规中的有关规定,则又存在着层次较低以及政出多门而导致的审批要求各不相同甚至冲突的问题。总之,审批制度的不健全,使得我国经常出现地方政府擅自批准出售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失控等种种不正常现象。

除存在上述问题外,跨国公司在对我国企业进行并购过程中还存在诸如知识产权保护、资产评估、并购相关方的权益保护、跨国公司缴付等问题。而在这些方面,我国现行立法依然没有摆脱过于原则化、简单化,缺乏预见性和难以操作等问题。

三、规制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审查法律制度。跨国公司并购审查制度是保障东道国经济利益、维护东道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发展中国家都已建立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较为完整的跨国公司并购审查制度。我国应根据新形势需要,修改现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并针对目前的并购新趋势、新特点,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定《跨国公司企业法》和《并购法》。《跨国公司法》应首先对跨国公司的概念和具体形式作出规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对跨国公司的待遇原则。原则上应以国民待遇为主,但对跨国公司投向的原则和范围亦应作出严格规定,并将《产业目录》纳入《跨国公司法》的范围,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予以适时的、适当的调整。尤其是对于限制性产业,应具体规定有关产业跨国公司进入的程度,如规定跨国公司所占股权的最高限额等。对于向鼓励和允许跨国公司进入的产业进行的投资可采用登记制,而对于向限制和禁止跨国公司进入的产业进行的投资则实行严格制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尽快颁布我国《反垄断法》,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健全竞争法体系。《反垄断法》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之一,是现代经济法的核心,英语论文它甚至被视为“经济宪法”、“市场经济的基石”和“自由企业的大宪章”。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反垄断法。从这一角度分析,《反垄断法》不仅有利于克服跨国并购的负面效应,而且还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将竞争和垄断控制在一个适度的水平。因此,西方国家的法律对跨国并购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了严格的防范,如美国的托拉斯法规定,如果一家销售额或资产超过一亿美元以上的公司要收购一家销售额或资产超过一千万美元的公司须通知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并在《克莱顿法》中规定:公司间的任何兼并行为如其效果可能使竞争大大削弱以导致垄断,该兼并行为被认为是非法。美国对企业并购的监管是从反垄断法开始的,并且成为反垄断法的核心。英国也制定了类似美国的企业并购专门立法——《伦敦城收购及兼并守则》。所不同的是,英国没有专门的反垄断法,其对企业并购中的反垄断规制被包含在《1980年竞争法》之中。我国应尽快出台《反垄断法》,明确规定反垄断执法机构及构成垄断的条件,并以此作为并购能否被批准的衡量标准。凡是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都必须接受审核,以确定该并购行为是否符合《反垄断法》的要求;若形成或可能形成垄断的都将不予批准。而我国的反垄断立法应侧重规制跨国公司并购中可能导致的垄断,以维护和促进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实力。另外,国家在制订《反垄断法》的同时,还应加快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健全竞争法体系。在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过程中,应考虑明确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执法机关的组成、权限、活动程序、处理方式,对于跨国公司并购中可能采用的商业贿赂、非法融资、欺诈舞弊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应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所规定[5]。

(三)健全资产评估制度,强化并购交易条件管理。外国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造成我国国有资产流失情况屡禁不止的主要因素是我国资产评估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规范化的资产评估制度,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监督和管理。应在短期内建立、完善《产权交易法》,科学组建资产评估机构,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对并购进行强制性资产评估。加强立法工作,尽快制订和颁布《国有资产法》,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以杜绝或减少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杜绝跨国公司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明确国有资产的受益主体和责任主体。[6]在资产评估过程中,我国应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重视对企业的商誉、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加强对评估中介机构的监管,对评估中的恶意欺诈、故意压价、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应规定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同时,在跨国公司并购的批准或审批部门在审查并购协议时,政府应强化对交易条件的管理,如对民族品牌的培植和维护;达到控股线时,应要求并购企业承担原有企业的负担、保证原有企业新技术开发以及高新技术的滚动转让等。

(四)制定《国有资产法》,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议尽快制定出台《国有资产法》,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在国有资产的转让过程中,应遵循我国《公司法》以及其它相关法规中有关股权变动及公司合并、分立的基木原则,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进行,特别是要征得公司股东大会同意或由股东大会对董事会明确授权,杜绝有关行政领导和个别董事会成员私自决定的情形。在并购的价格上,对于凡国有企业的并购必须进行严格的资产评估,要制定统一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评估标准,将有形资产和企业的商誉、市场、占有率等无形资产都纳人评估的范畴。国有股转让价格应依据被并购公司股票的实际投资价值与合理市盈率,并参考签订协议时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和对股价走势的预测等因素确定,将国有资产出售收人与营运收人区别开来,制定合理的转让价格。除此之外,应当加强对跨国公司到位情况的监督,提高引进跨国公司的质量,从而使国外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并购在公正、公开、合理、规范的规制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炳贤.资本运营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2]王婷.关于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相关法律问题[J].社会科学,2006,(7).

[3]邱永红.当前我国外资并购立法之评析[J].国际经贸探索,1998,(4).

[4]史建三.跨国并购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