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03:1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工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工业论文

篇1

工业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作为人类设计活动的重要部分,它集多门学科知识于一身,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又包括美学艺术知识,以及人机工程学、经济学等。在我国,工业设计曾经被称为工业美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不断地发生变化。工业设计是市场需求、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化艺术的结合,以现代化工业生产为基础的一门新兴实用学科。具有的前瞻性和普适性特点的工业设计,使传统的产品散发出新颖与独特的个性特征。工业设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主要是通过对产品的结构、工艺优化,对材料、形态及色彩的协调来改进产品的品质和功用。也就是用视觉效果来实现设计理念的表达,从而能够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从构思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能够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2007年2月13日,总理作出重要指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和2010年8月26日11部委联合发文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这表明我国政府对工业设计这个领域的重视。就中国的现状而言,如果我们想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就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的工业设计。企业要想长时间保持竞争力,必须采取创新性产品开发战略,才能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拥有创新性的产品。产品创新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工业设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地位。

2食品机械发展与工业设计的关系

食品机械就是将食品的原材料加工成为成品食品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机械装置与设备。食品机械也可分为食品的加工机械和包装设备这两种。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食品机械是为食品工业提供装备的行业。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工业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食品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食品机械工业的发展。工业设计又是食品机械设计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工业设计能够实现食品机械产品造型、功能结构和材料的科学合理化,在提高产品的整体美与社会文化功能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食品机械产品的功能、造型形象及物质技术条件是构成食品机械工业设计的基本要素。现在一些家用食品机械的外观:简约、时尚、新颖、实用,改变了以前食品机械只能在食品加工厂的现状,现在很多外观造型时尚、操作简捷方便的小型食品机械像面条机、挂面机、和面机等慢慢的进入消费者的家庭,食品机械的发展与工业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工业设计使食品机械产品更加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出色的工业设计能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传统的食品机械产品设计是把实现机械产品本身的功能作为重点,以设计产品为目标,在传统的食品机械产品设计工业中,机械工程师是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来进行产品的设计,但由于设计出的产品大多外观造型粗糙和使用方式不够人性化,尽管能很好地满足功能的要求,但往往在销售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弊端。食品机械工业要有一个更好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在食品机械产品设计时把工业设计的方法和思想纳入其中,这样的食品机械产品不但能够满足功能的要求而且可把产品顺利的打入市场,融入工业设计的产品相比就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食品机械工业的发展。

3工业设计在食品机械中的应用

3.1工业设计创新理念的应用

创新是工业设计的核心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对食品的追求也多样化起来。利用工业设计的创新理念,设计出新颖的食品机械来满足人们对食品多样化的需求。一方面通过分析人们潜在的需求,明确产品概念,提出食品新机械的功能定位,从而推出新颖的产品,占据市场的制高点,为企业创造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对现有产品结构、材料、生产工艺等进行优化改进,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赢得众多消费者的认可,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2外观与功能结构的结合展示出食品机械的美

从外形图上可以看到,整个面条机外廓造型曲线优美,配色细腻和谐,按钮设计人性化。大面积外形对机械结构进行包裹覆盖,可消除消费者对机械结构的恐惧,使用操作简单和拆卸方便,无不显示着工业设计在食品机械中展示出的美。造型设计与色彩完美地展示了面条机内在的性格。一个能实现功能的食品机械产品,不仅要满足人的使用,还要适合人们的视觉审美要求,工业设计赋予面条机新的内涵。

3.3安全、可靠、人性化设计的体现

食品机械是食品的加工和生产设备,产品必须考虑安全、可靠、人性化的设计。让产品与使用者取得最佳匹配是以人为本设计的根本理念。工业设计的应用,充分考虑如何使设计的机械设备系统、人机系统或人机环境系统最大限度地适合人类的形态、生理和心理特征,以求达到安全、舒适、高效生产和工作的目的。在食品机械领域,主要考虑的有系统的可靠性和人机安全性两个方面,系统可靠性是指在预定的时间内和给定的工作条件下,食品机械能够可靠、有效地进行工作,保证无故障时间和使用寿命达到预期要求。人机安全性是指食品机械设计中采取的技术措施,不仅能够保证人体安全、舒适、卫生和健康地工作,而且能够使机械故障和卫生问题产生的风险或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工业设计在食品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人机工程学的应用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食品机械的竞争力不再是仅仅取决与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和完善的功能,而是要考虑食品机械产品的工业设计。由于传统的食品机械设计以设计产品为主要目标,更多地考虑产品本身功能的实现,而没有把人作为设计的一个目标,没有规范化地考虑人的因素,这就很难保证机器操作效率最佳,也不易判断设计质量的高低。人机工程学强调将人和机器作为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部分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人机系统。人机工程设计的是人机系统,是把人作为系统设计的一部分,把人-机-环境三者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目前,我国食品机械行业工业设计还未引起企业和设计人员真正的重视。食品机械在进行设计和制造时,仅考虑功能要求而未考虑工业设计,致使有些食品机械产品表面粗糙,色彩搭配不合理,操作不符合人机工程学原则,许多零部件外露,不但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还显出产品的笨重和丑陋,这些因素极大的限制食品机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食品机械是生产设备,其形态应体现整体的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美感形式,根据需要辅助以局部形态的对比和变异形式,创造符合产品特征的审美意象。这样既有利于标准化和经济性的需要,也有利于表现和谐统一、含蓄丰富的美感,创造单纯、宽松的工作环境和人文气氛,缓解疲劳和压力,可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为此,人不再是被动地去适应机器,而是与机器共同完成一个系统目标,从而可以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能。

4结语

篇2

一、机械工业是为能源发展提供装备的重要产业

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及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总体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茅,我国发电设备的产量占全球60%左右,产业结构也有所改善,产品技术逐年提高。世界最大的单机容量泰山核电机组1号机组175万千瓦核能发电机成功研发,我国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充电桩、高压绝缘套管等一大批长期受制于进口的关键零部件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我国在能源装备的其他方面这些年也有了长足进步,许多产品、许多关键技术已经替代了进口。但是,机械工业也是生产规模大、生产战线长的耗材耗能大户,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还有很多产品能源排放超标、技术改造乏力、工艺水平落后、高效节能等高档产品供给不足。在资源制约、能源安全与环境约束矛盾加剧的形势下,机械工业为能源产业和能源的生产、消费提供高端的产品以及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带头节能减排;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为社会提供先进、高效、节能和环保的设备和产品,为各行业和社会做出贡献。“十二五”以来,我们按照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创新驱动、绿色为先的战略推进中做了一些工作。我们加快发展核能、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设备,加快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煤炭清洁利用及海水综合利用装备,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并且努力高质量地满足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等行业对高效、节能、低排放产品和装备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节能减排工艺设备,提高设计、制造环节的能源材料利用率等措施,加大推进自身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步伐,促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产品升级,努力为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做出贡献。当前,机械工业正在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在加快推进全行业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升级。

二、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

各行业都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面对着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重要使命,只有加强相关产业间的合作协作,拧成一股绳、一股劲,共同破解难题,实现协同创新,才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振兴步伐,共同行使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履行责任。这次会议就是以能源市场化改革和生产转型发展为主题,邀请各界精英共同探讨今后能源装备发展如何适应国家能源市场生产、消费方面的需求,从而实能源装备的高端制造化。我们也将广泛听取来自各界人士的真知灼见,以全力推进机械行业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以实际行动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及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王瑞祥 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

篇3

(一)农业机械驾驶人员对农业机械管理的认识存在偏见

结合工作经验,很多农业机械所有人认为该设备是自己购买的,属于私有财产,为此他们对有关部门的管理存在排斥情绪,不服从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办理相应的手续。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操作,为此驾驶人员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他们就会出现疲劳驾驶的现象,这样对于农业安全生产构成很大的安全隐患,据有关数据统计每年因为疲劳驾驶农业机械设备而造成的农业财产损失呈现上升趋势。甚至一些农业机械设备操作者没有接受过相关部门的培训,存在无证驾驶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在偏远农村地区比较普遍。

(二)农业机械管理体系不健全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土地经营权改革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实施合作经营模式,土地的流转形式越来越多,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为此需要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以此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基层组织缺乏的农业机械设备管理部门,整体看我国的农业机械管理体系还不完善:一是我国农业机械管理人员技术不高,比如基层农业机械管理部门的人员缺乏对机械设备基本常识的认识,导致他们在管理中缺乏有效地管理措施;二是我国管理部门的职能不明确,很多政府机构的监督管理部门被一些企业所兼备或者不被政府管理者所重视,结果导致结构的名存实亡。

(三)缺乏足够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完善的保障机制

农业机械设备无论研发、推广以及使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单单依靠农民自身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实现农业机械设备的广泛推广的,其必须要借助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才能实现。虽然当前我国为推广机械设备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建立了财政补贴购机制度,但是这种制度缺乏常态化,导致农民对该政策的具体内容缺乏认识,例如具体的购机补贴标准在每个地区是不同的,这样导致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缺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政府部门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二、改进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人们对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认识

近些年因为农业机械管理不善而发生的安全事件的比例逐年上升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机械管理工作,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且提高人们对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认识: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机械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要深入到群众中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并且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农业机械操作者进行学习,提高他们对管理工作的认识;其次农业机械管理者在具体的工作中要转变作风,积极主动地帮助农民解决切实实际的问题,比如工作人员要改变以往只收费不服务的做法,通过热情的服务提高人们对管理工作的认同与配合。

(二)完善农业机械管理体系,提高机械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做好农业机械管理工作必须要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较强素质的工作人员。因此政府部门首先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管理体系:在具体的农业设备推广方面政府部门一定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充分利用“农机购买补贴”制度,引导农民购买适合本地区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并且要对本地区的农机设备型号进行统一的规定,以此实现机械化生产。同时对购买的农机要进行登记入户手续,以此及时的监督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的质量,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管理部门对于操作农业机械人员要进行相应的证书考试制度,要求操作人员必须要获得相应的资格证;其次要提高机械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人员对农机性能知识的了解程度,加强他们对新产品的认识,并且要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三)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创建农机合作社

农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其管理环节复杂,涉及部门比较多,比如农机管理包括农机采购、安全监测、审核以及上路运营等等,因此需要几个甚至几十个部门协调作业才能完成。为此政府部门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加强宏观调控,增强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作业能力,由过去的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农机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机构,它是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推广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农机合作社实现了对机械设备的集中管理,便于机械设备效益的做大发挥。

(四)做好农业机械设备的保养与保管工作

由于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时节性,因此在机械设备不使用期间要本着“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加强对农业机械设备的保养与保管:首先机械设备管理者要按照相应的说明书以及相关部门的指导,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处理,做到“三不漏、四净、五不”;其次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要举办各种公益活动,开展农机使用培训教育活动,组织相关专家对农民进行实地教育,提高他们对机械设备使用的保养知识;最后有条件的地区要为农机设备的存在提供一定的条件,尽可能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三、结束语

篇4

专题:总体设计

专 业:机械工程

班 别:机自041

学 号:1037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XX年3月31日

学生宿舍地源热泵供热系统设计

----总体设计

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依据:

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居住环境和工业生产环境都已广泛地应用热水供应装置,热水供应装置已成为现代学校居住必备。90年代中期,由于大中城市电力供应紧张,供电部门开始重视需求管理及削峰填谷,热泵供热技术提到了议事日程。近年来,由于能源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地源热泵供热机组的快速发展。

随着生产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源热泵供热技术也进行了1系列的改进,同时也在积极研究环保、节能的地源热泵供热产品和技术,现在利用成熟的电子技术来进行综合的控制,并和太阳能结合更注意能源的综合利用、节能、保护环境及趋向自然的舒适环境必然是今后发展的主题。

2.意义:

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温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消耗电能,在冬天把低位热源中的热量转移到需要供热或加温的地方,在夏天还可以将室内的余热转移到低位热源中,达到降温或制冷的目的。地源热泵不需要人工的冷热源,可以取代锅炉或市政管网等传统的供暖方式和中央空调系统。冬季它代替锅炉从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中取热,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它可以代替普通空调向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放热给建筑物制冷。同时,它还可供应生活用水,可谓1举3得,是1种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方式。通常根据热泵的热源(heat source)和热汇(heat sink)(冷源)的不同,主要分成3类:

空气源热泵系统 ( air-source heat pump) ashp

水源热泵系统 (water- source heat pump) wshp

地源热泵系统 (ground- source heat pump)gshp

平时还有人把热泵系统按照1次和2次介质的不同,分别叫做:

空气---水热泵系统

水 --- 空气热泵系统

水 --- 水热泵系统

空气---空气热泵系统

这些都是把热源、热汇以及空调系统的传递介质也包括进来分类形成的。

为了和国际标准接轨,我们还是应该依照国际惯例来命名。在1997年由美国的ashrae(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统1了标准术语,无论是wshp、gshp都叫做gshp--地源热泵系统。

另外,为了让我们在学习和讨论中更方便,介绍1些地源热泵室外能量交换系统的概念:

土壤埋管系统----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竖直埋管)

地下水系统

地表水系统

这些都是地源热泵的热源或热汇形式。(具体参见下图)

图。1。1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图

图。1。2土壤换热器(竖直埋管)图

图。1。3 地表水系统图

图。1。4 地下水系统图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地源热泵的发展历史

地源热泵是1种先进的技术,它高效、节能、环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项技术最先开始于19XX年,瑞士zoelly提出了“地热源热泵”的概念。1946年美国开始对地源热泵进行系统研究,在俄勒冈州建成第1个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很成功,由此掀起了地源热泵系统在美国的商用。1985年美国安装地源热泵14000台,1997年则安装了45000台,目前已安装了400000台以上的地源热泵,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长。1998年美国商用建筑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已经占到空调保有量的19%以上,其中在新建筑里面占30%。在欧洲国家里更多的是利用浅层地热资源,来供热或者取暖。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渐变得严重,在各个方面节能也被更多的考虑,以可再生的地热源为能源的地源热泵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地源热泵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国内外的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地源热泵研究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各种交流探讨会。中国制冷学会第2专业委员会主办了“全国余热制冷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1988年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办了“热泵在我国应用与发展问题专家研讨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于1994年9月6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4次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研讨会;从90年代开始,每届全国暖通制冷学术年会上都有“热泵应用”的专题;XX年6月19~23日,中美地源热泵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介绍了地源热泵技术,国外的应用状况和在中国的推广;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地源热泵研究所与山东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承办“国际地源热泵新技术报告会”于XX年3月17日在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举行,加强了国内外地源热泵先进技术的交流。

2、地源热泵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目前在中国,地下水热泵系统已开始广泛使用,而土壤源热泵系统尚处于研究机构工程摸索和研究阶段。

从有关调查来看,地下水热泵工程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原因在于要实现100%的回灌,并回灌到同1含水层,不污染地下水,且能长时间稳定运行,并不容易做到。同时,还出现了大量不进行回灌的热泵工程,更有甚者,出现了直接利用地下水通入风机盘管内进行空调。这样做,1则污染水体,2则浪费水资源。

对于土壤源热泵的发展主要是从1998年开始。国内数家大学建立了土壤源热泵实验台,且大多数进行了地下换热器与地面热泵设备的长期联合运行。其中1998年重庆建筑大学建设了包括浅埋竖埋管换热器和水平埋管换热器在内的热泵系统;1998年青岛建工学院建成了聚乙烯垂直土壤源热泵系统;湖南大学1998年建设了水平埋管土壤源热泵系统;1999同济大学建设了垂直土壤源热泵系统。这些系统为中国推广土壤源热泵奠定了基础。从XX年开始,在国内长春、济南、温州、重庆、米泉建立了1系列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示范工程。土壤源热泵系统越来越多的被房地产商所关注和采用。

鉴于国内的国情和地源热泵系统自身的特点,我们对其各自的前景作1分析。随着地下水热泵工程技术改进和规范化,由于其突出的节能和保护大气环境的功能,还是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市场。水平埋管土壤源热泵,虽然占地面积大,但靠地表换热可以自然恢复地温,在年排热量和吸热量不平衡的地区应用比较有优势。而垂直埋管土壤源热泵,随着专业安装队伍的发展,钻孔设备的完善,势必会使造价大幅度降低,无疑会成为今后最有竞争力空调方式。

3、本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属于设计改造现有热水系统,学校宿舍的热水供应系统。在改造中应该充分考虑到:

1、 学生的定时供热,需要的功率及系统响应时间问题。

2、 属于改造系统,要和现有的系统相结合。

3、 考虑到成本问题,造价是否合理。

4、 在使用过程中维护的费用及技术的要求是否合理。

5、 运行的安全及噪音处理问题。

6、 废物的处理及环保问题。

4、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广西工学院北区5#的热水供应改装。

1、该大楼空调工程包括:

1-6层的热水供应,所有宿舍。

2、设计参数:

每层有14个房间,每间8人,共6层。

3、柳州地区基本气象参数:

根据物候报告,5月1号到10月1号之间为高温区很少用热水,寒假期间不用热水

(1)、循环水换热器的计算

(2)、土壤热泵系统(gchp)的土壤换热器设计

地下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其选择的形式是否合理,设计的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地源热泵系统能否满足要求和正常使用。

地下埋管换热器设计主要包括地下热交换器形式及管材选择,管径、管长及竖井数目、间距确定,管道阻力计算及水泵选型等

(3)、布置型式

目前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主要有两种布置型式,即水平埋管和垂直埋管。选择方式主要取决于场地大小、当地土壤类型以及挖掘成本,如果场地足够大且无坚硬岩石,则水平式较经济;如果场地面积有限时则采用垂直式布置,很多场合下这是唯1的选择。

尽管水平布置通常是浅层埋管,初投资1般会便宜些,但它的换热性能比竖埋管小很多,并且往往受可利用土地面积的限制,故1般采用垂直埋管布置方式。

3.1 水平埋管

水平埋管主要有单沟单管、单沟双管、单沟2层双管、单沟2层4管、单沟2层6管等形式,由于多层埋管的下层管处于1个较稳定的温度场,换热效率好于单层,而且占地面积较少,因此应用多层管的较多。(单层管最佳深度1。2~2。0m,双层管1。6~2。4m)

近年来国外又新开发了两种水平埋管形式,1种是扁平曲线状管,另1种是螺旋状管。它们的优点是使地沟长度缩短,而可埋设的管子长度增加。

3.2 垂直埋管

根据埋管形式的不同,1般有单u 形管,双u 形管,套管式管,小直径螺旋盘管和大直径螺旋盘管,立式柱状管、蜘蛛状管等形式;按埋设深度不同分为浅埋(≤30m)、中埋(31~80m)和深埋(>80m)。

1)u 形管型:是在钻孔的管井内安装u 形管,1般管井直径为100~150mm,井深10~200m,u 形管径1般在φ50mm 以下

2)套管式换热器:的外管直径1般为100~200mm,内管为φ15~φ25mm。其换热效率较u 形管提高16。7%。缺点:⑴下管比较困难,初投资比u 形管高。⑵在套管端部与内管进、出水连接处不好处理,易泄漏,因此适用于深度≤30m 的竖埋直管,对中埋采用此种形式宜慎重。

(4)、地下埋管系统环路方式:串联方式和并联方式

串联方式的优点是:①1个回路具有单1流通通路,管内积存的空气容易排出;

②串联方式1般需采用较大直径的管子,因此对于单位长度埋管换热量来讲,串联方式换热性能略高于其缺点是:①串联方式需采用较大管径的管子,因而成本较高;

②由于系统管径大,在冬季气温低地区,系统内需充注的防冻液(如乙醇水溶液)多;

③安装劳动成本增大;

④管路系统不能太长,否则系统阻力损失太大。

并联方式的优点是:①由于可用较小管径的管子,因此成本较串联方式低;

②所需防冻液少;

③安装劳动成本低。

其缺点是:①设计安装中必须特别注意确保管内流体流速较高,以充分排出空气;

②各并联管道的长度尽量1致(偏差应≤10%),以保证每个并联同的流量;

③确保每个并联回路的进口与出口有相同的压力,使用较大管径的管子做集箱,可达到此目的。

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中、深埋管采用并联方式者居多;浅埋管采用串联方式的多

(5)土壤换热器的埋管材料回路有相

5.1 管材选择

1般来讲,1旦将地下埋管系统换热器埋入地下后,基本不可能进行维修或更换,因此地下的管材应首先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腐性

⑴ 聚乙烯(pe)和聚丁烯(pb)国外地源热泵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⑵ pvc(聚氯乙烯)管的导热性差和可塑性不好,不易弯曲,接头处耐压能力差,容易导致泄漏,因此在地源热泵系统中不推荐用pvc 管

⑶ 为了强化地下埋管的换热,国外有的提出采用薄壁(0。5mm)的不锈钢钢管,但目前实际应用不多。

5.2 管件与连接

⑴热熔联接(承接联接和对接联接,对于小管径常采用)

⑵电熔联结

(6)、埋管管长与埋管间距的确定

地下热交换器长度的确定除了已确定的系统布置和管材外,还需要有当地的土壤技术资料,如地下温度、传热系数等(可以通过热响应实验测得)。

6.1 水平埋管:确定管沟数目及间距

埋管管长的估算:利用管材“换热能力”,即单位埋管管长的换热量。水平埋管单位管材“换热能力”在20~40w/m(管长)左右,;设计时可取换热能力的下限值,即20 w/m。

单沟单管埋管总长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 ——埋管总长,m

1 q ——冬季从土壤取出的热量,kw,

分母“20”是每m 管长冬季从土壤取出的热量,w/m

篇5

1.1管理技术较为落后,不能适应现展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在全世界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发展,但是在中国,还是不能很好的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技术的发展,通过不断提高管理技术,能够让企业进行大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在中国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管理技术还是较为落后的和西方发达国家相互比较,这个主要表现在不能很好的使用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经验,一味的蛮干。如何能够提高管理技术,让管理者真正能够实实在在的进行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在管理技术落后的情况下,适应现展环境的发展,变的越来越重要。

1.2设计参数与设计标准不能紧跟世代的发展

随着全世界的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现在已经是一个必然发展的趋势,西方国家的技术不断提高和更新,我们国家的技术更新和设计参数和设计标准还是不能很好的同西方国家相匹敌,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创新已经成为阻碍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提高技术的发展,设计参数和设计标准的不断更新的提高会让一个国家得到很好的发展,只有掌握最新的技术和设计标准,才能在世界的发展浪潮中处于一个不败之地。

1.3国内的机械制造工艺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在国外,机械制造业已经发展的尤为迅速,其中主要表现在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让机械制造工艺设备的管理工作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阶段。同西方国家相比较,我们国家的机械制造工艺还是处于港星单击自动发展阶段,这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要落后20年。这样就要求我们自己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制造工艺,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缩小和西方国家的差距,提升自己的实力。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才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实社会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1.4计算机管理模式的普及范围并不广泛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使用已经变得很普通,也很常见,这样通过计算机的使用,一些问题就会变得较为简单。但是在中国,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管理模式的普及范围并不广泛,这样就使得我们国家的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受到了较为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普及范围不广泛会给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只有让真正的计算机管理技术的使用,投入到正确的使用过程中去,才能不断提高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2现代企业发展和机械制造工艺提高的思考

2.1不断提升制造设备智能化,提高企业发展进程在进行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化机械技术制造工艺也变得重视起来,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很好的进行监控等工作,这样就能很好的较少人力的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减少错误的发生,使工作变得轻松和自如。同时经过智能化的机械使用,可以使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小,让生产变得更加的准确和规范,提高企业的发展进程。

2.2不断提升制造设备的清洁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现有的阶段下,较为干净的制造工艺是一项较为重要的措施,能够很好的保证在一定实践内不影响产品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很少的对环境进行污染,同时还能够增强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资源的循环利用。

3结束语

篇6

1、多请教自己的导师。

写论文如果没有什么思路的话,这个时候不妨跟自己的导师多讨论一下,有的时候导师虽然不适合直接传授你知识,但是可以给你一些启迪,让你能够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来看待论文,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克服写作论文困难的办法。

2、多跟同学进行交流。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多跟一个同学讨论,也许就多一点论点和论据产生了呢。每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而且在阐述自己论点和论据时也会有不一样的陈词。因此在跟他们讨论的过程中你也会有所收获的。

3、多进行调查和实验。

很多论文不是你凭空想象就可以写作出来的,此时应该把你的观点进行调查,了解大众的想法是不是跟你的观点一致;另外,若是理科的学生写作论文的话,还应该不断的进行实验,这样才有数据支撑你的观点,不是吗?>>>>>新闻传播学硕士毕业论文怎么写

4、努力专研写作方法。

每个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境,大家切不可气馁,要坚持不懈的加以攻克。端庄好心态,找出难点所在,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一个个将难点击碎。笔者以上总结分享了会计博士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难点和对应要做好的关键点,进行了全面分析,目的在于让大家有更好的理解,从而完成好会计博士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5、查阅网上的论文库。

其实网上也有一些论文库的资料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只要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网上的资源其实也非常的丰富,只不过有的时候我们没能及时发现,所以就错过了。建议你可以从网上找一找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论文等进行阅读,加深自己在某个命题方面的认识,这样写论文的时候就容易成功了。

6、多查阅图书馆资料。

篇7

专题:总体设计

专 业:机械工程

班 别:机自041

学 号:2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9年3月31日

学生宿舍地源热泵供热系统设计

----总体设计

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依据:

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居住环境和工业生产环境都已广泛地应用热水供应装置,热水供应装置已成为现代学校居住必备。90年代中期,由于大中城市电力供应紧张,供电部门开始重视需求管理及削峰填谷,热泵供热技术提到了议事日程。近年来,由于能源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地源热泵供热机组的快速发展。

随着生产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源热泵供热技术也进行了1系列的改进,同时也在积极研究环保、节能的地源热泵供热产品和技术,现在利用成熟的电子技术来进行综合的控制,并和太阳能结合更注意能源的综合利用、节能、保护环境及趋向自然的舒适环境必然是今后发展的主题。

2.意义:

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温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消耗电能,在冬天把低位热源中的热量转移到需要供热或加温的地方,在夏天还可以将室内的余热转移到低位热源中,达到降温或制冷的目的。地源热泵不需要人工的冷热源,可以取代锅炉或市政管网等传统的供暖方式和中央空调系统。冬季它代替锅炉从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中取热,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它可以代替普通空调向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放热给建筑物制冷。同时,它还可供应生活用水,可谓1举3得,是1种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方式。通常根据热泵的热源(heat source)和热汇(heat sink)(冷源)的不同,主要分成3类:

空气源热泵系统 ( air-source heat pump) ASHP

水源热泵系统 (water- source heat pump) WSHP

地源热泵系统 (ground- source heat pump)GSHP

平时还有人把热泵系统按照1次和2次介质的不同,分别叫做:

空气---水热泵系统

水 --- 空气热泵系统

水 --- 水热泵系统

空气---空气热泵系统

这些都是把热源、热汇以及空调系统的传递介质也包括进来分类形成的。

为了和国际标准接轨,我们还是应该依照国际惯例来命名。在1997年由美国的ASHRAE(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统1了标准术语,无论是WSHP、GSHP都叫做GSHP--地源热泵系统。

另外,为了让我们在学习和讨论中更方便,介绍1些地源热泵室外能量交换系统的概念:

土壤埋管系统----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竖直埋管)

地下水系统

地表水系统

这些都是地源热泵的热源或热汇形式。(具体参见下图)

图。1。1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图

图。1。2土壤换热器(竖直埋管)图

图。1。3 地表水系统图

图。1。4 地下水系统图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地源热泵的发展历史

地源热泵是1种先进的技术,它高效、节能、环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项技术最先开始于192019年,瑞士Zoelly提出了“地热源热泵”的概念。1946年美国开始对地源热泵进行系统研究,在俄勒冈州建成第1个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很成功,由此掀起了地源热泵系统在美国的商用。1985年美国安装地源热泵14000台,1997年则安装了45000台,目前已安装了400000台以上的地源热泵,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长。1998年美国商用建筑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已经占到空调保有量的19%以上,其中在新建筑里面占30%。在欧洲国家里更多的是利用浅层地热资源,来供热或者取暖。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渐变得严重,在各个方面节能也被更多的考虑,以可再生的地热源为能源的地源热泵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地源热泵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国内外的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地源热泵研究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各种交流探讨会。中国制冷学会第2专业委员会主办了“全国余热制冷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1988年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办了“热泵在我国应用与发展问题专家研讨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于1994年9月6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4次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研讨会;从90年代开始,每届全国暖通制冷学术年会上都有“热泵应用”的专题;2019年6月19~23日,中美地源热泵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介绍了地源热泵技术,国外的应用状况和在中国的推广;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地源热泵研究所与山东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承办“国际地源热泵新技术报告会”于2019年3月17日在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举行,加强了国内外地源热泵先进技术的交流。

2.地源热泵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目前在中国,地下水热泵系统已开始广泛使用,而土壤源热泵系统尚处于研究机构工程摸索和研究阶段。

从有关调查来看,地下水热泵工程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原因在于要实现100%的回灌,并回灌到同1含水层,不污染地下水,且能长时间稳定运行,并不容易做到。同时,还出现了大量不进行回灌的热泵工程,更有甚者,出现了直接利用地下水通入风机盘管内进行空调。这样做,1则污染水体,2则浪费水资源。

鉴于国内的国情和地源热泵系统自身的特点,我们对其各自的前景作1分析。随着地下水热泵工程技术改进和规范化,由于其突出的节能和保护大气环境的功能,还是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市场。水平埋管土壤源热泵,虽然占地面积大,但靠地表换热可以自然恢复地温,在年排热量和吸热量不平衡的地区应用比较有优势。而垂直埋管土壤源热泵,随着专业安装队伍的发展,钻孔设备的完善,势必会使造价大幅度降低,无疑会成为今后最有竞争力空调方式。

3、本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属于设计改造现有热水系统,学校宿舍的热水供应系统。在改造中应该充分考虑到:

1、 学生的定时供热,需要的功率及系统响应时间问题。

2、 属于改造系统,要和现有的系统相结合。

3、 考虑到成本问题,造价是否合理。

4、 在使用过程中维护的费用及技术的要求是否合理。

5、 运行的安全及噪音处理问题。

6、 废物的处理及环保问题。

4、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广西工学院北区5#的热水供应改装。

1、该大楼空调工程包括:

1-6层的热水供应,所有宿舍。

2、设计参数:

每层有14个房间,每间8人,共6层。

3、柳州地区基本气象参数:

根据物候报告,5月1号到10月1号之间为高温区很少用热水,寒假期间不用热水

4、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

(1)、循环水换热器的计算

(2)、土壤热泵系统(GCHP)的土壤换热器设计

地下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其选择的形式是否合理,设计的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地源热泵系统能否满足要求和正常使用。

地下埋管换热器设计主要包括地下热交换器形式及管材选择,管径、管长及竖井数目、间距确定,管道阻力计算及水泵选型等

(3)、布置型式

目前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主要有两种布置型式,即水平埋管和垂直埋管。选择方式主要取决于场地大小、当地土壤类型以及挖掘成本,如果场地足够大且无坚硬岩石,则水平式较经济;如果场地面积有限时则采用垂直式布置,很多场合下这是唯1的选择。

尽管水平布置通常是浅层埋管,初投资1般会便宜些,但它的换热性能比竖埋管小很多,并且往往受可利用土地面积的限制,故1般采用垂直埋管布置方式。

3。1 水平埋管

水平埋管主要有单沟单管、单沟双管、单沟2层双管、单沟2层4管、单沟2层6管等形式,由于多层埋管的下层管处于1个较稳定的温度场,换热效率好于单层,而且占地面积较少,因此应用多层管的较多。(单层管最佳深度1。2~2。0m,双层管1。6~2。4m)

近年来国外又新开发了两种水平埋管形式,1种是扁平曲线状管,另1种是螺旋状管。它们的优点是使地沟长度缩短,而可埋设的管子长度增加。

3。2 垂直埋管

根据埋管形式的不同,1般有单U 形管,双U 形管,套管式管,小直径螺旋盘管和大直径螺旋盘管,立式柱状管、蜘蛛状管等形式;按埋设深度不同分为浅埋(≤30m)、中埋(31~80m)和深埋(>80m)。

1)U 形管型:是在钻孔的管井内安装U 形管,1般管井直径为100~150mm,井深10~200m,U 形管径1般在φ50mm 以下

2)套管式换热器:的外管直径1般为100~200mm,内管为φ15~φ25mm。其换热效率较U 形管提高16。7%。缺点:⑴下管比较困难,初投资比U 形管高。⑵在套管端部与内管进、出水连接处不好处理,易泄漏,因此适用于深度≤30m 的竖埋直管,对中埋采用此种形式宜慎重。

(4)、地下埋管系统环路方式:串联方式和并联方式

串联方式的优点是:①1个回路具有单1流通通路,管内积存的空气容易排出;

②串联方式1般需采用较大直径的管子,因此对于单位长度埋管换热量来讲,串联方式换热性能略高于

其缺点是:①串联方式需采用较大管径的管子,因而成本较高;

②由于系统管径大,在冬季气温低地区,系统内需充注的防冻液(如乙醇水溶液)多;

③安装劳动成本增大;

④管路系统不能太长,否则系统阻力损失太大。

并联方式的优点是:①由于可用较小管径的管子,因此成本较串联方式低;

②所需防冻液少;

③安装劳动成本低。

其缺点是:①设计安装中必须特别注意确保管内流体流速较高,以充分排出空气;

②各并联管道的长度尽量1致(偏差应≤10%),以保证每个并联同的流量;

③确保每个并联回路的进口与出口有相同的压力,使用较大管径的管子做集箱,可达到此目的。

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中、深埋管采用并联方式者居多;浅埋管采用串联方式的多

(5)土壤换热器的埋管材料回路有相

5。1 管材选择

1般来讲,1旦将地下埋管系统换热器埋入地下后,基本不可能进行维修或更换,因此地下的管材应首先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腐性

⑶ 为了强化地下埋管的换热,国外有的提出采用薄壁(0。5mm)的不锈钢钢管,但目前实际应用不多。

5。2 管件与连接

⑴热熔联接(承接联接和对接联接,对于小管径常采用)

⑵电熔联结

(6)、埋管管长与埋管间距的确定

地下热交换器长度的确定除了已确定的系统布置和管材外,还需要有当地的土壤技术资料,如地下温度、传热系数等(可以通过热响应实验测得)。

6。1 水平埋管:确定管沟数目及间距

埋管管长的估算:利用管材“换热能力”,即单位埋管管长的换热量。水平埋管单位管材“换热能力”在20~40W/m(管长)左右,;设计时可取换热能力的下限值,即20 W/m。

单沟单管埋管总长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 ——埋管总长,m

1 Q ——冬季从土壤取出的热量,Kw,

分母“20”是每m 管长冬季从土壤取出的热量,W/m

篇8

6月10日14时,文学院召开2022届毕业生论文撰写暨就业工作指导启动会,院长王远明、副院长春燕、全院教师以及以及2018级全体学生参会,启动会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以6406教室为主会场进行直播,其余师生分别在6403、6404、6405教室组织参会学习,教务科科长高椿霞主持会议。

会上,高椿霞组织学习《文学院关于启动202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详细解读就选题要求、指导教师职责、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及各阶段安排,同时传达学习教育部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

春燕副院长结合川民院教【2015】17好《四川民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与撰写过程管理规定》、《文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及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论文写作实际,强调全体师生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明确毕业论文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是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强调过程管理,把握时间节点,严格按照论文写作日程表执行;强化指导,扎实做好选题、文献阅读和开题环节,保证指导时间;强调师生双向交流沟通的有效性;强调学术规范性,杜绝学术造假;强调2018级同学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准毕业生的角色,积极行动。

王远明院长针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做了专题指导。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确定、文献的收集、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论文写作为例,指出选题研究要具体,并且难度应与同学们理论掌握情况相适应;关于开题,王院长提示同学们要注重论文的基础设计,同时善于运用检索工具;在写作上,王院长则提醒同学们做好写作结构,通过论文写作形成理性思考思维,全体毕业生要高度重视学术论文的严肃性与严谨性,杜绝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等一切学术造假的行为。同时和就业工作联系一起,为学院2022届毕业生的顺利毕业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次指导会加深了同学们对论文写作的思想认识,对毕业生提升论文写作质量、顺利就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次本科生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有助于端正毕业论文写作态度,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同学们均表示获益匪浅。(文学院周思婕)

篇9

随着中国工业不断地发展,模具行业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本论文便是设计加工空气滤清器壳的模具。首先对加工零件进行了加工工艺和结构工艺的分析。通过计算毛坯尺寸和拉深系数提出了四种方案,最后确定采用落料、正反拉深复合模。对模具的排样做出了合理的布置,使材料利用率达到较高的水平。计算了冲压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冲压工艺力,包括落料力、卸料力、压边力、拉深力、顶料力等,并对压力机进行了合理的吨位初选。复合模在结构上采用了正装的形式,计算出了落料、正拉深和反拉深工作部分的尺寸。对模具的闭合高度进行了合理的确定,还设计出模具的主要零件落料凹模、凸凹模、反拉深凸模、反拉深凹模、凹模固定板等。列出了模具所需零件的详细清单,并给出了合理的装配图。由于拉深的深度较大,对压力机的电机也进行了功率校核并提出了的附加工序,能使拉深顺利完成。最后对模具的一个主要零件导套进行了简单的加工工艺路线的制定。本设计对于采用单动压力机进行正反拉深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毕业论文;模具设计;复合模;正反拉深

ABSTRACT

DevelopsunceasinglyalongwiththeChineseindustry,themoldprofessionalsoappearsmoreandmoreimportantly.Thepresentpaperthenisdesignstheprocessingairfiltershellthemold.Firsthascarriedontheprocessingcraftandthestructurecraftanalysistotheprocessingcomponents.Proposedthroughthecomputationsemifinishedmaterialssizeandthedrawingcoefficientfourkindofplans,finallydeterminedusesfallsthematerial,theproandcondrawingsuperposabledie.Hasmadethereasonablearrangementtothemoldplatoontype,enablesthematerialusefactortoachievethehighlevel.Hascalculatedeachrammingcraftstrengthwhichintherammingprocessneeds,includingfallsnearbythematerialstrength,theex-denningstrength,thepressurethestrength,thedrawingstrength,thetopmaterialstrengthandsoon,andhascarriedonthereasonabletonnageprimaryelectiontothepress.Thesuperposablediehasusedthetruethingforminthestructure,calculatedfellthematerial,thedrawingandthecounter-drawingeffectiverangesize.Closedhascarriedonthereasonabledeterminationhighlytothemold,butalsodesignsthemoldthemajorpartstofallthematerialconcavemold,theconvex-concavemold,thecounter-drawingraisedmold,thecounter-drawingconcavemold,theconcavemolddeadplateandsoon.Listedthemoldtoneedthecomponentsthedetaileddetailedlist,andhasproducedthereasonableassemblydrawing.Becausethedrawingdepthisbig,alsocarriedonthepowertothepresselectricalmachinerytoexamineandtoproposethelubricationattachmentworkingprocedure,couldcausethedrawingsmoothlytocomplete.Finallyledthewraptomoldmajorpartstocarryonthesimpleprocessingcraftrouteformulation.Thisdesignregardingusesthesingleactingpresstocarryontheproandcondrawingtohavethecertainreferencefunction.

Keywordsgraduationthesis;molddesign;superposabledie;proandcondrawing

本次设计中,只对模具中的一个重要零件进行简单的工艺路线的分析,其余的零件将不在具体分析和计算。在这里选择导套为加工对象。

导套、护套及套类凸模均为套类零件,其加工工艺基本相同。导套和导柱一样,是模具中应用最广泛的导向零件。尽管其结构形状因应用部位不同而各异,但构成导套的主要表面是内、外圆柱表面,可根据其结构形状、尺寸和材料的要求,直接选用适当尺寸的热轧圆钢为毛坯。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除保证导套配合表面的尺寸和形状精度外,还要保证内外圆柱配合表面的同轴度要求。导套的内表面和导柱的外圆柱面为配合面,使用过程中运动频繁,为保证其耐磨性,需有一定的硬度要求。因此,在精加工之前要安排热处理,以提高其硬度。

本次设计成功地设计出一副落料、正反拉深复合模,在设计过程中对很多工艺力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在压力机的选择上参照了现行选择压力机的通用法则。这次设计解决了采用双动压力机进行正反拉深的传统模式,将落料、正拉深及反拉深同时在一副装在开式单动压力机上的模具中完成,很大程度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制造精度。很适合中国现在模具高速自动化发展的趋势。

目录

1分析零件的工艺性1

2确定工艺方案2

2.1计算毛坯尺寸2

2.2计算拉深次数4

2.2.1正拉深4

2.2.2反拉深5

2.3确定工艺方案5

3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6

3.1确定排样、裁板方案6

3.2确定各中间工序尺寸8

3.3计算工艺力、初选设备9

3.3.1落料、正拉深过程9

(1)落料力9

(2)卸料力9

(3)拉深力10

(4)压边力10

3.3.2反拉深过程11

(1)反拉深力11

(2)顶料力11

3.3.3拉深功的计算11

3.3.4初选压力机11

4模具的结构设计13

4.1模具结构形式的选择13

4.2模具工作部分尺寸计算13

4.2.1落料13

4.2.2正拉深15

4.2.3反拉深16

5选用模架、确定闭合高度16

5.1模架的选用16

5.2模具的闭合高度16

5.3压力中心17

6模具的主要零部件结构设计17

6.1落料凹模17

6.2凸凹模18

6.3反拉深凸模19

6.4反拉深凹模20

6.6上垫板23

6.7凹模固定板24

7模具的整体安装25

7.1模具的总装配25

7.2模具零件26

8选定冲压设备27

8.1压力机的规格27

8.2电动机功率的校核28

9附加工序29

10主要零件的加工29

11总结32

参考文献33

致谢34

参考文献

[1]郑家贤.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ZhengJiaxian.Rammingcraftandmolddesignpracticaltechnology[M].Beijing:MechanicalindustryPress,2005.(inChinese)

[2]冲模设计手册编写组.冲模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Diesthedesignhandbookcompilationgroup.Diesthedesignhandbook[M].Beijing:MechanicalindustryPress,1999.(inChinese)

[3]刘心治.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LiuXinzhi.Coldrammingcraftandmolddesign[M].Chongqing:ChongqingUniversityPress,2005.(inChinese)

[4]卢险峰.冲压工艺模具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LuXianfeng.Rammingcraftmoldstudy[M].Beijing:MechanicalindustryPress,1997.(inChinese)

[5]周大隽.冲模结构设计要领与范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ZhouDajun.Diesthestructuraldesignmainpointandthemodel[M].Beijing:MechanicalindustryPress,2005.(inChinese)

[6]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锻压学会.锻压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Chinamechanicalengineeringacademicsocietyforgingandstampingacademicsociety.Forgingandstampinghandbook[M].Beijing:MechanicalindustryPress,2002.(inChinese)

[7]钟毓斌.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ZhongYubin.Rammingcraftandmolddesign[M].Beijing:MechanicalindustryPress,2002.(inChinese)

[8]彭建声.简明模具工实用技术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PengJiansheng.Concisemoldlaborpracticaltechnicalmanual[M].Beijing:MechanicalindustryPress,2004.(inChinese)

篇10

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承诺,将尽快启动加入WTO的《政府采购协议》谈判。政府采购市场一经开放,国外商品大量涌入,对我国的民族工业,特别是相对薄弱的汽车制造业将造成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将为我国的民族汽车工业走出国门,挺进其他国家的政府采购市场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自主创新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如何支持自主创新、如何真正有效实现自主创新,已是中国各级政府和中国汽车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政府采购法》实施3年多来,我国政府扶持自主品牌的力度不断加大,汽车生产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加快,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汽车进入市场,我国政府汽车采购增长极为迅速。2003年政府采购额达到了1659亿元人民币,其中汽车采购为350亿元人民币;2004年政府采购计划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汽车采购达到500亿元;2005年政府采购实现2500亿元人民币,其中汽车采购达到600亿元人民币;2006年财政部安排政府采购计划达3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汽车采购将达到700亿元人民币。政府汽车采购市场已经成为国内最大、最集中的公共消费市场,为汽车生产制造企业提升品牌效应、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经济日报社和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主办的“2005年中国政府汽车采购与协议供货高峰论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央国家机关及各省市政府采购中心负责人与汽车供应商会聚津门,深入研讨实现政府采购与汽车企业共赢发展。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为论坛开幕剪彩。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于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原机械工业部部长包叙定,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邵奇惠,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名誉理事长孙祖梅出席了本届论坛。中直机关采购中心、中央国家机关采购中心的负责同志,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级地方政府采购办(中心)、军队系统采购办(中心)的负责人,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汽车制造企业家、销售负责人出席了论坛,发表主题和专题演讲,针对如何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利用政府采购市场的集中规模优势,执行优购、首购制度支持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政府采购市场的供需双方搭建了直接交流、洽谈的平台。

“2005年中国政府汽车采购与协议供货高峰论坛”集研讨,答疑、交流洽谈、汽车采购信息、签订协议供货意向,全国政府采购论文大赛颁奖会和汽车展示于一体,将对促进我国政府汽车采购市场的规范化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论坛的主要特点是:众多的嘉宾、学者及企业家参会;出席论坛的政府采购单位代表人数更多;论坛的形式和议题更加务实和丰富;权威的政府汽车采购信息;现场签定协议采购意向;大规模的汽车展览展示,本届论坛展览总面积约为24000平米。论坛内容包括:发挥政府采购政策支持自主创新给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制度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的实施情况;汽车实行协议供货采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政府采购的规则与流程的运作模式和技巧;汽车采购协议供货经验交流与区域联合采购模式探讨;中央及各省市政府采购公务车情况介绍及2006年相关采购信息;汽车企业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民族品牌及加强售后服务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