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朗诵背景音乐十篇

时间:2023-03-20 06:07:55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1

一、形象设计

朗诵者的形象要意气风发、光彩照人,仪表要端庄大方、亲切自然。男士要将头发梳理整齐,将胡须修理干净;女士要注意发型大方,化妆得体。

朗诵者的服装应整洁大方,男士一般着西装,系领带;女士可着套裙,最好穿八成新的衣鞋,以免给自己制造紧张感。服饰要和朗诵的内容、朗诵者的体貌相配合;服装和鞋子要配套,上装和下装从款式到颜色要和谐;装饰物要和服饰及人物身份统一,戴手表等应松紧适度,女性所配饰品最多不超过3件,不要配戴叮咚作响或太夸张的首饰。朗诵古典诗词可着古装,如朗诵李白的诗《将进酒》可穿古代长袍,衣袂飘飘,以展现这首诗飘逸豪放的风格。朗诵近代作品可着近代服装,如朗诵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可穿“五四”运动时期流行的学生装。

二、舞美设计

简单的道具、布景、灯光舞台等辅助手段,对朗诵也有很大好处,能更好地体现朗诵作品的意境,烘托朗诵的气氛。

朗诵的道具应简朴,如朗诵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可在蓝背景里放两个暗红的灯笼;朗诵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可放一辆轮椅、一张椅子;朗诵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片段,可垂一片晾晒的鱼网。

朗诵的布景应令人赏心悦目,图案和色彩要和朗诵的主题相匹配,或热烈如火,或沉静幽雅,或古色古香,还可用高低不同的台阶作背景。

根据朗诵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可采用不同色彩的灯光来烘托气氛。例如,朗诵朱自清的《春》,光线的主色调可用绿色;朗诵郭沫若的《雷电颂》时,可把前台的灯光熄掉,增加明暗对比度,还可根据朗诵的内容在高潮时突然打开舞台上所有灯光,令受众产生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将作品的感染力推到最高潮,或根据朗诵的内容需要采用追光等。

三、乐舞设计

朗诵中配以适当的音乐,有助于营造气氛,渲染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乐曲可以是播放录音,也可以是现场伴奏。例如,2007新年新诗会《情感的花朵》,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泽群穿着浅色长袍朗诵徐志摩的诗歌《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旁边坐着一位美少女弹奏古筝。

精心选择和编配乐曲,有时甚至需要将几首曲子加以剪辑编配。配乐应选择情绪变化不大、风格稳定统一的乐曲,或选择一些主题不明朗或无主题的乐曲。这样,乐曲一旦与朗诵相配合,朗诵会自然而然地赋予它某种情绪色彩。所选乐曲还应尽量突出所朗诵作品的风格,如朗诵闻捷的《吐鲁番情歌》,可配以新疆民乐;朗诵中国古典诗词,可配以二胡、箫、笛、琵琶等;而朗诵抒情、深沉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可配以钢琴、小提琴或大提琴等。音乐常在朗诵前开始,有时也可根据需要等朗诵一段内容后再演奏或播放配乐。若是乐曲组合,应注意过渡、衔接应自然,一般应做到淡入淡出,即前一首曲子渐止,后一首曲子渐行渐起。有时,在两首曲子中也可适当留有空白。朗诵时,还可以配以哼唱、合唱或舞蹈、情景表演等辅助手段,但舞台、情景表演等要为增强朗诵的感染力为目的,不能喧宾夺主。

四、形式设计

朗诵时,配以新颖恰当的形式、富有创意的朗诵方式,往往能让受众耳目一新。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年一度的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央视的新年新诗会等朗诵活动的不断开展,朗诵的形式不断创新,更增强了朗诵的感染力。朗诵的形式分为独诵、对诵、联诵、分角色朗诵、群诵、合诵等。

1.独诵

朗诵材料的绝大部分适合独诵,有关个人情感的内容则更要通过独诵来实现。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那段经典的独白片断,非独诵不可。

2.对诵

两人朗诵,一般为男女对诵。在朗诵时,男女交替,有的地方也需要男女合诵。对诵适合于较长的作品,特别是内容带有两极化色彩的作品。例如,2008新年新诗会,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修平和王世林朗诵的《我在一棵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就是对诵。对诵的关键是搭档配合要协调默契,表现出来的风格要统一,形式与内容要一致,双方的音色、音质、身高体态、气质风度等条件最好比较接近,以利于整体的协调。有时,根据作品内容的特殊要求,也可以有较大的反差。

3.联诵

联诵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若干个朗诵者分别担当一个朗诵材料中的不同部分的朗读,如诗的节或文章的段落,以组合成朗诵的整体,这种联诵适合较长的诗文;第二种是指若干个朗诵者各诵一首独立的短诗,连缀在一起组成系列式的单元,如朗诵唐诗绝句组合。联诵的实质仍是独诵,但比独诵有着更丰富的表现力。

分角色朗诵比较适合于童话、寓言、叙事散文、剧本等作品,或生动活泼,或绘声绘色,或锋芒毕露,或异彩纷呈,富有艺术感染力。

4.群诵

这是集体朗诵的一种形式,适合气势磅礴的作品,可安排一人或数人担任领诵,高潮部分由大家齐声朗诵。例如,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可先由一人领诵,朗诵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时,改为群诵,中间“旭日初升,其道大光……”部分又由领朗诵,结尾再次群诵。这样表现作品富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具有很强的鼓舞性。

5.合诵

它是指作品的一部分由一人或几人领诵,其余部分由大家齐声朗诵,其实质是独诵、对诵与群诵的结合,要求领诵和齐声朗诵配置得当。合诵变化多样、气势恢弘,给人强烈的震撼,在大型演出中分量较重。

在对诵、合诵、群诵中,还可以采用压字朗读、重复朗读等富有变化的形式,以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感染力。例如,2010年新年新诗会《囚歌》的朗诵,就多处运用了压字、重复的技巧。当朗诵者读到“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时,背景音乐中依次出现了“自由”、“自由”的和声,产生了回声般的效果,显得非常有厚重感。

朗诵时,形象设计、舞美设计、乐舞设计和形式设计的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往往能将受众带入优美的意境,获得愉悦的享受。2007新年新诗会《情感的花朵》,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和梦桐朗诵穆旦的诗歌《在寒冷腊月的夜里》,其道具是一张旧桌子、一把旧椅子,桌上放着一叠发黄的信纸和一支笔,朱军身着蓝色粗布长衫,围着灰色的长围巾,梦桐身穿深色的旗袍。深蓝的灯光、飘雪的背景,让受众回到了20世纪40年代。钢琴曲响起,朱军坐在桌前,拿着笔,轻轻朗诵,时而搓手,时而呵手,时而写字,表现出气候的严寒。至尾声时,他站起来,走到梦桐身边并肩站着,合诵结束全诗。这一节目将道具、布景、朗诵、态势语言、配乐、灯光等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既符合诗歌的具体情境(天气寒冷),又符合诗歌的时代历史背景,向受众很好地诠释了诗的内容,感染力极强,令人回味无穷。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2

关键词:古诗教学;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韵律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精粹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美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反复诵读,体味古诗的韵律美

1.多种形式诵读,让学生欲罢不能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

2.配乐背诵,让学生如痴如醉

配乐诗朗诵是一种文艺表演形式。在朗诵过程中配以相当的音乐,常起到烘托作用,达到动人心弦的效果。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苏轼的《水调歌头》对月亮的奇思妙想,让人盼望圆月和欢聚,让人难以入睡。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根据古诗的内容,配以相适应场景的音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在音乐中享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修辞美,进而体会到古诗有严谨的结构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在范读时就可以配上其《高山流水》乐曲,悠扬的乐曲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抒发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感情。《过故人庄》这是一首把田园美景与悠然自我的心境进行了完美统一的佳作。教师可以选用民乐《苗岭的旱晨》开头部分作为背景音乐,在学生齐声朗读时配入,并启发学生进入朗读中所描绘的场景中,享受到真美。

二、开拓想象,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三、背诵积累,内化古诗的语言美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3

“好哇!好哇!耶!”一阵震耳的欢呼声从江门市技术学院的会场里传出来,到底发生了什么好事,让人们这么兴奋呢?别急,就让我来跟你们一一道个明白吧!

原来,这是“江门市第六届语言艺术节”举办的“国学经典诵读欣赏会”,只见整个会场座无虚席。瞧!在场的每一位参赛选手都显得神采奕奕、信心十足。再看看我们一小的精英代表团吧,因为比赛还未开始,只见同学们有的在密锣紧鼓地背着比赛的内容;有的在与小伙伴们“高谈阔论”聊得可来劲了;还有一些更是双手合十,口中喃喃有词:“天灵灵,地灵灵,观音菩萨、耶稣上帝快快显灵,第一非我们莫属。”等待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随着舞台灯光的亮起,只见两位身穿正装的主持人,迈着大步流星的脚步踏上了铺着红地毯的舞台,英姿飒爽的,可威风了!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欢迎你们参加本次‘国学经典朗诵欣赏会’……”接着,主持人将这次比赛的规则和参赛队伍、嘉宾一一介绍完毕后,正式宣布比赛开始,大会首先安排前十一个参赛队伍上台朗诵。随着一段段优美的背景音乐的响起,台上每一个参赛队伍都使出五花八门、各具特色的演绎,我总结出他们的朗诵角色大致跟我们相同,主要分为主朗诵、配朗诵和集体朗诵三部分,有些队伍还配上穿着华丽舞服的伴舞,最令人大饱眼福的是哪些各具民族特色,美丽耀眼的演出服,让我们除了听到国学经典诗篇被朗朗诵读而感动外,还让我们从视觉上欣赏了一场别出心裁的时装表演,真是大快人心。虽然他们的演出都十分精彩,但是,久经沙场,演出经验丰富的我们绝对让他们惊叹不止。

“现在有请鹤山沙坪一小代表团上场。”随着主持人话音刚落,终于轮到我们大显身手了,哇!只见同学们穿着整洁的校服,昂首挺胸、面带笑容地排着整齐的队伍,大踏步地走上舞台,迅速有序地排好队形,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的缓缓响起,每一个人都用自己最动听、最清脆洪亮的声音来用心朗诵。声音听起来富有感情,而且朗诵出来的每个字都铿锵有力,主朗诵和配朗诵的声音此起彼伏,整体效果真是棒极了,那雄壮的声音在整个会场里荡漾着……朗诵完后,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最后的演出嘉宾是来自于那遥远而纯洁宁静的,只见那些年龄比我们稍大的姐姐、哥哥们,用属于他们最真诚最纯洁的声音,朗诵出了他们对祖国的喜爱之情。虽然他们的普通话不太标准,但从他们慷慨激昂的声音里,我仿佛看到了流淌在他们心间那股沸腾的热血和那一颗火热的心!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4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校从环境入手诗化校园,营造诵读氛围。张贴优秀中华经典诗文的字画、条幅,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诗文佳作佳句。如在教学楼上悬挂了“诵读文化经典,弘扬传统文化”、“花香果香不如书香”等催人奋进的标语。出自《大学》中经典涵义的“一训三风”、如“讲让型仁,博学尚行”等。楼层文化长廊开辟了“古诗角”、“经典壁”、“经典诗文推荐栏”、“诗文图展台”、“学生才艺展示窗”等。学校每天由校园广播播放古诗新韵,以校园背景音乐营造诵读环境,如《春江花月夜》、《渔舟晚唱》、《高山流水》等经典音乐,与学生一起晨读经典。校园处处弥漫着悠悠的书香情愫。

二、听取“娃”声一片

为了让学生在六年的时间里掌握最优秀的经典诗文,我校把“经典诗文诵读”列为校本课程开设。组织语文教师精心采撷包含唐诗、宋词、汉赋在内的国学经典。遵循“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分年段落实《小学生新背古诗80首》;分年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大学》、《千字文》、《论语》、《增广贤文》。同时注重古诗的趣味性和审美性,兼顾系统性,以主题的方式编辑如四季篇、言志篇、劝学篇、送别篇、感恩篇等。学生每天在校园背景音乐中吟诵。从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到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从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到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唐诗宋词、美文华章,在音乐的引导下,朗朗上口,此起彼伏,“娃”声一片。

三、 红杏枝头春意闹

让学生经典诗文诵读的兴趣长久不衰,必须搭建一个读书的平台,以活动促进诵读,以诵读内化言行。

⒈“一日一诗”。每班教室黑板上设有固定的“一日一诗”栏。教师把每周诵读的诗文抄写出来,教师利用小课间10分钟组织“一日一诗一歌”吟唱。学生吟诵诗文,摇头晃脑,抑扬顿挫,韵味无穷。经典诗文的音律之美、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让学生一下子从喧闹的课间活动回归课堂,聚气凝神。身心的愉悦为课堂学习准备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心境。

⒉ 创编古诗韵律操。语文老师和音乐教师联手集经典诗文、音乐舞蹈之大成,融亲情、友情、爱国情于经典诗文诵读中,运用顶针手法把古诗串联起来,配上古典音乐和舞蹈动作,演绎古诗与古诗新唱。这样使学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学生做起韵律操来特别有韵味和美感。我校创编的古诗韵律操(一)(二)套,涵括了近百篇古诗文。这套古诗韵律操已被移植到“百校扶百校”结对帮扶学校的龙岗区龙园意境小学作为国学操交流学习。

⒊ 诵读与艺术教育并举。把寓教于乐的活动是进行诗文诵读的良好途径。我校把诵读与书法、绘画、表演等融为一体,作为校园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载体。如成立“诗文配画组”、“诗文表演组”等,让爱好画画的学生把熟读成诵的诗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绘成题诗图并进行展示。对一些适合表演的诗文则改编成诗文剧进行表演,这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热情。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88-01

针对古诗词表达形式较含蓄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经过反复诵读、情境创设、课后巩固,使学生逐步记忆、感知、理解、掌握、巩固古诗词。

一、反复诵读,增强古诗诵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尤为重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能初步感知诗词的意境,增强语感,拓展思维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诵读方法的指导,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诗中的生字词、节奏、基调等进行逐一指导,如教师范读,或采用多媒体播放标准朗诵音频等,让学生读准诗中每个字词的音,分清朗读时的轻重音,指导学生明确全诗的情感基调。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诵读质量的检测,随时掌握学生的诵读情况。学生掌握古诗的诵读方法后,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检查形式进行科学的检测,如对学生进行分组朗诵,或者单独挑选几个学生对古诗进行通篇诵读,主要是对古诗的字词诵读是否正确,音调、节奏是否和谐等进行检查,并采取适当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纠正不足之处,同时激励学生发挥良好的表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春晓》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古诗的标准朗诵音频,学生跟着音频小声读,掌握多音字“觉”在诗中的读音为“jué”,并在诗句中生字“晓、眠、啼”标上拼音,引导学生根据录音对诗句进行断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最后全班学生模仿古人读诗时的动作、表情自由诵读。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增强了诵读的语感,引发了对古诗情境的想象,从而体验诗人的感受,品味诗词的意境。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丰富想象力

情景教学法是现代小学教育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借助幻灯片、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展示与之相对应的意境,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整体感知内容,帮助学生尽快把握知识点。情景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内容特点,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全方位搜寻与之相对应的音乐、视频、图片等。在情景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配乐诵读,对古诗词的意境有初步的感知。接着,通过播放诗中场景的视频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诗词中的情节和场景。最后,学生自主感悟,通过自由联想与想象充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江雪》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跟着背景音乐《牧羊曲》进行朗诵,再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段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场景,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诗人,站在白茫茫的天地间,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带入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巧设课后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课后练习的设置是教学巩固提高的重要手段,在古诗词课后练习的布置中,大多数教师会让学生背诵全诗。不少学生虽然能背诵全篇,但对诗词的情感主旨却理解不到位。为了改变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全诗的基础上设置古诗词思想情感的巩固练习,可根据小学生所处年龄段特点布置游戏类作业,如情景剧表演、讲故事等,让学生在课后对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表达进行独特的温习;还可以定期举行汇演活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享彼此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在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回乡偶书》一课的作业布置中,笔者要求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对诗中所描写的情景进行故事编排,其中有一个小组进行如下汇演:

情景剧以《淡淡忧伤的温馨》这首曲子为背景音乐,学生A旁白:“在一个大雁南飞,秋风萧瑟的季节,一位老人面容消瘦,两鬓斑白,驾着老马车走在阔别已久的回乡之路,一路风尘,一路期盼……”

生1(贺知章)以椅子为马车,进行旁白所描述的表演。生2(孩童)、生3(孩童)、生4(孩童)在村边嬉戏。

生2(孩童):老人家,你是从哪来,要到哪去呢?

生1(贺知章):我是……(望着孩子,想到自己离家的时候也跟这孩子一般大,而现在却已背景离乡数十年了,不禁潸然泪下)

通过情境表演,学生巩固古诗词学习,并对诗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6

如果我们静心观察,平心思考的话,会发现在热闹的背后,隐藏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诗的教学相对于古典诗歌要冷清得多?丰富的视听觉享受会不会冲淡甚至阻碍了师生对诗歌真味的体会与思考?突出了信息技术手段会不会弱化了课堂的语文味?在《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这首外国现代诗的教学中,我试图把通过课堂的实践尤其是配乐朗诵来思考与寻找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1.突破点:寻找合适的配乐

新诗教学中配乐朗诵之所以没有古典诗歌那么热闹,主要的瓶颈在于音乐的选择。与中国古典诗歌风格情感相似相近的音乐有着丰富的资源,古琴、洞箫、古筝、二胡等民族器乐曲比比皆是。甚至有些乐曲就是从诗歌中衍生出来的,如《春江花月夜》、《阳光三叠》等。而现当代诗歌的配乐却贫乏了许多,诗歌的情感、意境、风格与古典音乐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再加上我们对外国诗歌不了解,对外国的音乐不了解,因此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诗乃至外国诗歌的课堂教学就少之又少了。

外国诗歌与音乐的资源觉得不丰富,那只是假象。实质上是认知水平的限制,还有心理上的陌生感。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的《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是诗歌中的经典,意象鲜明,情感细腻,语言优美。通过对诗歌的情感节奏的分析后,我从外国轻音乐中选择了德国轻音乐大师詹姆斯・拉斯特排箫曲《天堂鸟》专辑中的“晨曦”。这首乐曲的起承转合与诗歌的情感变化线索以及风格特点非常接近。诗歌的感情变化是:孤寂迷茫――惊讶欣喜――沉寂恍惚――欢愉起舞,音乐的快慢高低起伏与之非常吻合,两者真是相得益彰。

2.吻合点:把握诗乐的节奏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论述了他对节奏的理解:“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每种情绪都有它的特殊节奏。音乐的情绪与诗的情绪表达,直接借助于节奏的变化。所以在《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教学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完成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分析,从而准确理解与把握诗歌的节奏。而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以及与诗歌的呼应配合,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在备课时,反复研究诗歌与音乐的节奏特点,寻找音乐的起承转合与诗歌相同的地方,明确从音乐的什么时候开始朗读,用什么样的语速,怎样达到最优的吻合。

上课之初,我先作了配乐朗诵,给学生以感性的直接欣赏体验,也是作了配乐朗诵的示范。从认知过程来说,我的朗诵还有配乐,都属声音。而声音是情感的直接流露。朱光潜认为:“作者(音乐家或诗人)的情绪直接地流露于声音节奏,听者依适应与模仿的原则接受这种声音节奏,任其浸润蔓延于身心全部,于是依部分联想全体的原则,唤起那种节奏所常伴有的情绪。这两种过程――表现与接受――都不必假道于理智思考,所以声音感人如通电流,如响应声,是最直接的,最有力的。”

在学生的一阵鼓掌声中,我并没有马上和学生讨论诗歌朗读的方法技巧,而是引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讨论理解。我以为,总体说,不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它们的教学重点都应该是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这之前我已经借助音乐来创设情境,成功的引导学生主动并且有兴致的深入地去品读教材。但是,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呢?这就有必要适当地传授学生知识,交给学生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我首先从品读意象入手,来把握情感。我们知道,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可以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并要求他们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丰富意象,捕捉意象背后的情感。在学生有效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我再用多媒体展示沿着湖湾边缘连成一大片金黄色水仙在风中起舞的图像,使学生的想像有了现实的落脚点,一种心灵的契合,妙不可言的情感撞击,增进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掀起了课堂的学习高潮。尤其是让学生在有了这样的视觉冲击之后,对诗人在孤寂迷茫中不经意望见这样长得如此绚丽多姿、如此烂漫热烈的密密麻麻的水仙花时,那种难以言喻的内心的震撼与惊喜,有了更加充分和确切的把握和体悟。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领悟诗中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中体现的情感。诗中水仙的世界和诗人的漫游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是独自一人,而水仙却有千朵万朵;诗人是漫游的,而水仙是“定居”在湖边、树阴下的;诗人是寂寞的,而水仙则是欢快起舞的。在课件中,我把这一对比凸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的感觉到:水仙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充满活力,由此让诗人感到由衷的向往。水仙表面看起来好像的确与独自漫游的诗人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它却给孤独、寂寞的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诗人处在寂寞孤独的时候,那“金黄”“闪烁”“连成一大片”“千万朵”“频频点头”的水仙却安慰了他的灵魂,让它得以暂时休息,暂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以便让他蓄积力量,继续上路,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美好地方。

第三、知人论世是鉴赏评价作家作品的最基本的方法,要理解作品,对作家及其创作情况作一些了解是必要的。我利用信息技术的有力条件,把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相关背景呈现在课件上,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贴近诗歌的内涵。

所以,虽说声音、画像是“最直接”“最有力”的,但缺少了对诗歌情感内容的把握,这种直观的感性认知也是浮于诗歌之上的。我们应该有效的运用多媒体声像,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诗歌,把握情感,千万不能喧宾夺主,而是要巧妙的达到锦上添花的功效。

3.融合点:进入诗乐的世界

乐与诗歌有机融合,成为一体。既能丰富诗歌朗诵的听觉效果,又能促进学生借助音乐理解诗歌的情感变化,借助诗歌品味音乐的优美旋律。语文学科尤其是诗歌类教学内容的丰富情感特征给课堂提供了一个借助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环节的平台。但要达到诗与音乐的融合,需要对诗歌情感内容节奏韵律有清晰而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音乐的节奏是抽象的,纯粹声音节奏所唤起的情绪大半缺少情感附着的对象,所以叵没有明显固定的内容支撑,那音乐的直接情绪影响往往是短暂化形式化的。而诗在声音节奏韵律之外尚有文字意义,而文字意义能够托出具体情境来。因此,诗所表现的情绪是有对象的,具体的,有意义内容的。基于诗歌文字表意基础上的朗诵与音乐的有机融合,能够营造出更加丰富隽永的诗乐世界。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对《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进行一系列的研习,通过“品读意象”、“借助对比”、“知人论世”、“联想想象”等方面,深入全面地把握华兹华斯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完成了诗歌文本的学习后,我在课堂上设计了第二次配乐朗诵,不过主角换成了学生。在如丝绸般华美流畅的配乐声中,学生完全走进了本文,走近了华兹华斯。呼吸的长短起伏、字音的缓促轻重、节奏的明快凝涩、情感的回旋往复,学生对《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以优美的朗诵全然呈献在课堂。

4.升华点:深味诗歌的情感

在学生创设与参与的诗乐世界体验环节之后,我发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把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这样,我在下一环节设计的两个探究活动,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层次解读,启发学生理解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共同探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个性,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文化积淀,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相较于外国诗歌、华兹华斯而言,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对陶渊明十分熟悉,因此我选择学生已学过又最能代表陶诗风格的一首诗《饮酒?摇之五》入手,用课件展示陶的这首诗,并有意识的用了一幅与诗歌内容意境相匹配的极其朴素清雅的水墨画。通过相互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菊”与“水仙”独特的文化内涵,华兹华斯、陶渊明个人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而探究华兹华斯与陶渊明“一种爱心,两样情怀”的自然之情,让学生了解正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个人思想的差异性,使得中西方文化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用教材”打开一扇中西比较文学的窗口,让学生自由地惬意地徜徉于知识的天空。同时,我尊重、鼓励学生个性化理解,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7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部分,如何指导道学生有效地背诵古诗词,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方法很重要。

一、情感教学,激发古诗词朗读的兴趣

李吉林曾说过:“情感是一个人素质的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素质可言。”蔡起福在《语文教学心理学》中指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能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一定的情感能激发起一定的意志行动。因此,课堂教学教师除了可以借助激情的语言、优美的动作之外,还可以通过幻灯、录像、光盘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诱导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留下来的一首绝笔诗。从诗人两岁时北宋灭亡,到他85岁即将去世,北方大好河山始终没能收复。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万事皆空,早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数十年来,诗人驱除敌虏、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动摇过。因此,他在临终前,仍然叮嘱孩子们,将来“王师北定中原”这一天到来时,一定不要忘记祭祀他的亡灵,把这胜利的喜讯告诉他。教师可以通过深情的朗诵和多媒体演示来引导学生,从而加强学生记忆的条理性。

二、指导朗读,开启古诗词阅读的大门

古诗词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氛围,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意境。其和谐的音韵,或铿锵,或缠绵,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读到位,才能把简单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将“读”简单地理解为不加思考地乱读一气,而应该在“读”的方法、情感等多方面指导学生,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内涵来。

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求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读出意蕴。事实证明,单纯的读只能吸引学生短时间的注意,不久学生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而有滋有味的品读,特别是“会其意,悟其神”的朗读,不仅能激起学生长久的兴趣,还能使其真正领悟到古诗词的意境美,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更应该强调读出品位。

此外,还可将古诗词朗读与音乐欣赏相结合。例如,一些气势磅礴的古诗词,搭配雄浑的古琴乐曲,以营造出豪放、旷达的气势;一些色彩明丽的写景文,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盎然的情景中;而一些悲凉凄婉的抒情文,搭配哀怨凄清的二胡曲,更平添一种伤感的味道……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词的学习不知不觉就成了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三、引导“趣”背,增加“量”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素养。怎样才能把背诵古诗词变成一种乐趣、一种需求呢?

1.创设情境背诵

巧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画面来背诵。如学习马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教师可以按照课文插图制作课件,让学生根据画面的描绘与诗句对照,变抽象为具体直观图像识记背诵。

2.配乐曲背诵

对于一些抒情性美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激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乐曲为课文配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记忆。

3.用对比背诵

有些古诗词的内容及写作对比十分鲜明,遇到这类诗词,就可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背诵。

4.搞竞赛背诵

一个古诗词单元,就可组织开展一次相应的古诗词背诵比赛。背诵前要制订规则,方式是:小组比―班内比―全校比。背诵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表达、积极参赛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竞争中达到背熟、背准古诗词的目的。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8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学习兴趣 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作为老师,我们怎样帮助学生很好地去吸收这些良好的养分呢?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途径。

一、视频范读,激发兴趣。

要学好文言文,先过语言关,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要熟读成诵。在教学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视频范读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兴趣调动起来,融入作品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能迅速找出生字、注音,在难句停顿处标上“/”,在语言环境中解决句读问题,这是多媒体运用的一大妙处。

例如:教读北朝民歌《木兰诗》,视频朗读时音乐雄浑、鼓点声声,朗读声铿锵有力,配以马蹄阵阵,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到了遥远的古战场。在听读时又抓住了“可汗”(kehan)、辔头(peitou)、旧时裳(chang)等重点字的读音,同时也明白了五字诗句的停顿方式,或“2-3”式,或“2-1-2”式,或“2-2-1”式。

还可通过视频反复朗读,让学生去领悟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多媒体技术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郦道元的《三峡》一课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巴东三峡巫狭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壮阔奇景呢?这时我适时地播放了一段长江三峡的录像片。那直插云霄、连绵不绝的山峰,那矗立山巅、婀娜多姿的松柏,那渔夫的晚唱、猿猴的长啼……这一切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对眼前的奇妙景象赞不绝口,为大自然的神奇壮美深深折服。柔美的音乐,唯美的画面,配上绝美的文字,学生如痴如醉,这是教师用多少语言描绘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学生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也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是对孙权、吕蒙、鲁肃本人的了解却非常有限。这时就可以借助电影、电视剧片断给学生补充相关史料,如孙权问计吕蒙、与吴为敌的曹操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周瑜荐鲁肃、吕蒙白衣渡江等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也激起了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

三、图片音乐,加强记忆。

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到位后,便是背诵。背诵也通常让学生倍感头疼,因为古文的深奥,因为古文的拗口。尤其对于较长的篇目,要想顺利而有效地完成这一积累实在不易。此时,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并巩固记忆。

1.利用图片提示记忆内容

有些文章学生难以背诵,教师这时可利用文章重点段落的图片帮助学生记忆背诵。如,魏学漪的名篇《核舟记》,在背诵第二部分的时候,出示放大的核舟图片,然后按顺序让学生记忆,特别是船头的坡、黄鲁直、佛印三人的神态呼之欲出,学生就能轻松背诵。

2.利用音乐营造记忆佳境

在学生朗读背诵时,来上一段柔美的音乐,可放松学生心情,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气氛。例如,背诵《陋室铭》时播放古筝曲《广陵散》,背诵《与朱元思书》时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曲,这都是营造良好记忆环境的不错的选择。

四、有效整合,拓展思维。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注意学科间的融合,注意知识的迁移、整合。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比较、整合、联想等。

例如,教学《与朱元思书》,可用媒体显示郦道元的《三峡》中的片段、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片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来体会山水的奇,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

教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迁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二句在表达感情方面的共同之处,来体会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知识归纳,节时省力。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9

[关键词]语文课堂 音乐 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16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如果说语文是一桌丰盛的大餐,音乐就是桌上的那道开胃菜。文学,本身是美的。在语文教学中引进音乐,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灵魂,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和音乐美的双重熏陶。

一、以歌导入,激学习兴趣

在新课开启时要注重创设情景,恰当地使用音乐营造特殊氛围,可以调动学生情感,促进其理解。如我在教学《隆中对》一课时,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之中,大家仿佛身临其境,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人物形象历历在目。由此,歌曲带领学生感受着雄厚的历史,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二、配乐朗读,使激情飞扬

好的文学作品是要朗读的,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就会立了起来,更加生动,便于理解。配乐朗读是语文课上一种常见的形式,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他们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

例如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我便选取了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配音,指导学生朗读。乐曲凄婉流畅,跌宕回肠,是一位阅尽世态悲凉的音乐家对生活的无限感慨的真情流露。而我们的作者史铁生,又何尝不是“历尽沧桑”“彻悟生死”呢?文作者与曲作者的身世经历何等相似,情感又何其相通!在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地感受母爱,领悟亲情。悠扬、真挚、深情的乐曲深深地打动着学生们的心,当读到“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时,他们早已泪流满面,甚而啜泣不已。

通过配乐朗读,通过文字与乐曲的双重刺激,学生怎能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呢?又怎能领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呢?

三、酝酿高潮,达感情升华

“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一堂课也应该波澜起伏,高潮迭出。利用音乐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他们的思考,使其对作品的主题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感情得以升华。例如教学《斑羚飞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斑羚精神,在朗读时我伴以钢琴乐曲,让琴键那“咚咚”的敲击声叩响学生敏感的心弦,那摄人心魄的旋律,为生命奏响了伟大的乐章。学生被深深地吸引着,似乎自己就站在伤心崖上,亲眼目睹这一幕以老年斑羚的牺牲为代价的生命的飞渡!之后,让他们自选角度说话,有人说:“老年斑羚,我想对你说,为了种族的延续,为了小斑羚的生存,你们甘愿牺牲自我慷慨赴死,我向你们致敬!”有人说:“小斑羚们,相信你们一定会不负父辈们的厚望,勇敢地生活下去。”也有人说:“人类啊,你们是这悲剧的制造者,请珍爱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吧!”是音乐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激活了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以乐带背,提课堂效率

古诗文的背诵往往是学生很头疼的一件事。为了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减轻学生的背诵难度,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以唱代教,以唱入感,以唱带背,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内容后,我让学生欣赏邓丽君演唱的歌曲《但愿人长久》。本来这首歌已流行很长时间了,此时在课堂上一播放,学生却如初次接触一般新鲜,跟着唱了起来。唱过几遍之后,自然就记住了这首词的内容。这样,朗读、理解、背诵当堂完成。

五、以乐结课,让情感绽放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篇10

如何培养音乐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力,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这方面却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音乐教学中过分偏重技巧的训练;音乐形象思维贫乏并导致音乐表现力的不足;艺术表现手法单调与公式化等。可喜的是,这些问题已越来越受到音乐教育界的重视,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与探索,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都已开始在音乐课程中刻意努力或改变这种现状,专业的音乐比赛也开始注意考察选手们的艺术思维与表现力水平等。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寻求实现的方法或途径,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思路。对此,我们在教学中摸索出了一种可行的途径或思路,即:加强音乐美育方面的教育与高尚情趣的追求,提倡文学(主要是诗歌)与音乐的融合,努力提高学生的文艺欣赏水平,注重艺术情思的培养及在乐器上的个性化与多种化的表现手法。 一 人们说:“语言停止的地方,音乐就响起。”我们知道,音乐具有四个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奇妙的是,语言(语音)也具有这四个要素,且四要素独立或结合都可构成语言的节奏。诗歌作为语言的精华与最凝练的形式,在诗句的升降调(即抑扬)、韵律、音步、轻重等方面与音乐高度契合,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实际上就是自然语言与音乐语言的最佳结合。翻开音乐史,我们就能发现音乐其实与诗歌的关系太密切了!简直须臾不可分离。从很大程度上说,诗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灵感、意境与思想内涵,更是音乐表现的重大主题之一。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提倡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是有足够的现实基础与条件的,是适当而有益的,是一种正确而有效的做法。诗歌的艺术特点决定了它不仅是用来阅读的,更重要的是用来朗读的。于是朗诵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就成了学习诗歌最好的切入点与方式;而配有音乐的诗歌朗诵,则完美地融合了音乐与诗歌这两大艺术形式。既能提供音乐方面的研究或学习内容,又无形中起到了诗歌的美育与熏陶效果,提高学生们的文学修养,增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与表现力,是培养音乐学生艺术思维与表现力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 那么,具体该如何去做呢?我们的思路是:从名家优秀的诗歌朗诵作品入手,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诗歌的朗诵;第二,诗歌朗诵伴奏音乐的研究与运用。两者密不可分,音乐学生应以诗歌朗诵的学习与练习为基础,侧重于伴奏音乐的研究与运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们的反复观摩与模仿学习,首先将诗文朗诵好,并在此过程中较好地熟悉、理解、表达作品;在此基础上,将主要精力放在诗文的伴奏配乐上:学习、研究、揣摩、模仿这些范本的各种音乐思维、诗歌艺术形象的音乐表现方式、配乐手法、演奏处理等各种各样的细节,再以钢琴为主要乐器重新演绎伴奏配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对诗歌的理解欣赏水平,更好地理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以及恰切地用音乐来表现情感,逐渐增强学生的文艺素养,提升审美境界、培养高尚的情趣,以提高其音乐诠释与艺术表现力。为了更好地说明具体的实施方法,下面以舒婷的当代著名诗歌《致橡树》为例,展开探讨。 第一步:首先分析研究诗的艺术形象、意境与时代意义。诗歌朗诵,当然得从诗歌本身的研究出发。本诗是后新时期诗歌的发轫之作,属破旧立新的标志性作品。以“橡树”、“木棉”、“凌霄花”、“险峰”等事物来构造意象,象征各种新旧观念、各式人物与行为,对曾广被宣扬并认可的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给予彻底否定,面对国家(集体)与个人、男女两性之间、情爱婚姻这三个重大关系时,提倡独立人格、真诚、高尚、坚贞的立场与态度,富于人文精神与新时代的气质,由此而确立了本诗在我国文学史与思想史上崇高的历史地位。 第二步:基于对本诗的理解,掌握朗诵与伴奏配乐的要点。就本诗而言,朗诵与伴奏配乐必须体现出以下特点:深情而又冷静、柔婉而又坚强、富于赞美歌颂而又不乏战斗性,有褒有贬、有抑有扬,洋溢着女性的温情又具有男性的力量。配乐伴奏要做好朗诵衬托,以更好地体现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表现诗歌蕴含的情感与力量,让人们更好地品味诗歌的思想内涵。 第三步:比较优劣后,慎重挑选一个好的配乐朗诵版本。这首诗的配乐朗诵版本较多,音乐的选择各有不同,如有班得瑞的《TheFirstSnowlakes》、久石让的《天空之城》等,至于谁最好,则见仁见智了,但必须以第二步的要求来挑选。我们认为本诗最好的朗诵版本是丁建华朗诵+伴奏音乐,是《SomewhereOutThere》的版本。丁建华是我国首屈一指的朗诵艺术家,伴奏音乐又是好莱坞经典电影中的经典插曲。但第一流的播音艺术家,加上第一流的音乐,并不等于完美的配搭,最终还得看与诗歌的意象、意境结合得是否完美。例如这首诗光丁建华朗诵的又有几个配乐版本,其中有的配乐很差,完全没有那种起伏与深情,音乐倒象是背景噪音,还不如不要。而《SomewhereOutThere》版本,丁建华高度的驾驭与表现能力,充满深情的发挥,加上伴奏音乐曲调非常深情、优美,具有纯净与朗远的风格,配合得当,将诗歌的意象意境与内涵较好地表现出来了,具有较高的诗歌理解力、表现力与艺术策划水平。 第四步:反复聆听、领悟,按照丁建华对本诗朗诵的具体处理,用朗诵记号①对全诗进行标记,并将音乐的配合细节也在诗句中标出来,作为演奏的参考甚至指示。如下: 第五步:对照上述范本,认真反复观摩与模仿学习丁建华的朗诵,直到效果较好为止。主要解决吐字发音、气息处理、气势营造、肢体动作、声调声量、感情的起伏等与朗诵有关的问题,而最好的做法是尽可能地模仿丁建华,不要自以为是,老老实实地做个学生。 第六步:尽量先找现成的钢琴曲谱,如果没有再尝试动手改编成琴谱,有时还需要考虑如何加入一支弦乐器或一支管乐器或两者兼备的乐器。一般商业性质的优秀的配乐诗歌朗诵作品,会动用管弦乐队与钢琴合作,有时还会用到电声乐器。可对我们而言,现实通常只有钢琴,就连一两支弦乐、管乐都难以找到。因此,必须有相应的钢琴曲谱,有现成的当然最理想。通常,这种曲谱拿来就可用,即使有必要改动也很少。退一步,如果没有,我们就必须动手去编写钢琴曲谱,这是提升音乐综合素质的很好学习方法,它涉及到音乐的很多方面,如和弦的构成与组织、织体的作用、旋律起伏变化、声部之间的配合、调性转换与运用等等,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控制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驾驭水平,从而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有创造性地塑造音乐形象,在演绎或诠释时更有内涵与表现力,并不仅仅是作曲。不管如何,有一点需要注意:对比管弦乐队版本的原曲,没有了弦乐器、管乐器的配合,钢琴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意境、气氛与情绪都失色不少,效果不尽如人意。除需要更加注重钢琴的演奏控制以及与朗诵的配合外,有时还得设法加上一两支管弦乐器(民乐器也可以)。于是,我们还必须考虑管弦乐器的安排与运用,还必须通盘考虑因此带来的色彩、音乐层次、音响效果的丰富与变化以及复杂与风险,要求更提高了一层。#p#分页标题#e# 第七步:音乐部分的配合练习及其与朗诵配合的排练。在与朗诵配合排练前,音乐部分也需要较好地解决彼此之间的配合与默契。我们坚持以钢琴为主导,不仅承担全部的伴奏,即发挥所谓的通奏键盘的作用,还承担演奏主旋律;而管弦乐器仅作的加花、装饰性的演奏,就如同游动的精灵,为钢琴的演奏推波助澜、锦上添花,并可弥补钢琴线条性与歌唱性不足的天然缺陷。这样设计,将大大减轻对管弦乐器的依赖,降低管弦乐器运用的难度;一个好的钢琴演奏者还是较容易找到的,必要时可由钢琴教师顶上。音乐部分完成配合后,就须与朗诵进行配合排练,在反复的排练中逐渐找到感觉与平衡,最后达到较完美的协调、配合。需要强调的是:诗歌配乐朗诵中,诗歌朗诵永远是主角!主奏钢琴服从朗诵的节奏与表现意图,而其他乐器又服从主奏钢琴的需要与调配,从而形成一种梯次交替的空间序列与纵深的艺术效果。 事实上,实际的操作会比这七步复杂,光是诗歌本身,朗诵记号的标记、配乐运用的提示,就需要多次修改,最后呈现的面貌将更细致、更复杂。还有一些事项也需探讨,如朗诵与配乐中学生的交替练习、教师的角色与作用、钢琴与其他乐器(甚至人声)的种种合作形式等。 三 不仅进行过《致橡树》的演奏尝试,在练习与演奏李斯特的钢琴独奏曲《第十四行诗》时,也曾做过尝试:此曲是为彼得拉克的一首十四行诗而创作的,因此,对原诗的理解就显得必要与重要。基于这种理解,在练习此曲的过程中,反复朗诵原诗,推敲品味其意蕴与意境,以增强对钢琴作品的理解,并转化到演奏中去;而且,在教师专场音乐会上演奏此作品时,让一位学生作配乐朗诵,采取了钢琴与诗歌朗诵相结合的形式,得到了师生们普遍的认可与赞扬。经大家的讨论,认为这种形式能提升演奏的意蕴,较有新鲜感,对听众理解作品也有好处。从此出发,众多的钢琴曲也可采用如此做法。如舒曼根据歌德诗歌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印象派诗人马拉美与波德莱克的作品等等。 不仅钢琴学生可以从诗歌中得到借鉴启发,其他专业的音乐生,声乐学生也可以如此。如门德尔松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是根据海涅的同名诗歌创作的,通过对原诗的理解,才可真正理解歌曲本身,才能准确地表现与演绎此曲,并为此找到恰当的表现手法或手段。另外,原诗也有配乐的朗诵版本,其音乐、诗歌与朗诵较完美地结合了在一起,说实在的,一点也不比咏叹调差,由此也可以看出朗诵的独特艺术魅力。当学生们演奏或演唱此曲时,若能参考配乐诗歌的版本,肯定有助于深入理解此曲,而且学习或练习的效果会更好。又如,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是根据同名诗歌集而创作的,声乐学生如在学习、练习中结合对本诗的朗诵,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时代氛围、情绪、心境、意境等元素,直接指导演唱,还可解决演唱的咬字吐音、呼吸气息控制等技术问题。同样的例子,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