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诗朗诵音乐十篇

时间:2023-04-03 20:25:40

配乐诗朗诵音乐

配乐诗朗诵音乐篇1

【关键词】朗诵;古诗词;配乐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73-01

一、古诗词配乐朗诵对于发扬古诗词文化所起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赋”、“咏”、“吟”、“诵”既包含创作的意思,又代表“朗诵”,可以看出古代诗歌的创作都是伴随着朗诵进行的。配乐诗朗诵形式将古诗词、音乐、人声结合起来,通过表达让观众体会到其中优美的意境,可以把诗歌朗诵变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变成一扇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2007年3月9日,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举办了“日中友好阳春音乐会”,会上我国艺术家朗诵了《春晓》、《送元二使安西》、《早发白帝城》等经典作品,中日艺术家选择了琵琶、萧、古琴等我国特有的民族乐器做配乐,整个会场座无虚席,让不懂汉语的日本观众从朗诵的氛围中体会到了诗歌的神韵。

二、使用不同乐器衬托诗歌内在的艺术意蕴

由于不同乐器的音色、音高不同,在做朗诵配乐时,选择合适的乐器和乐曲显得很有必要。下面以一些乐器为例作简要分析:

琵琶,音域宽广,富有表现力,被誉为“中国民乐之王”。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其声音为“大珠小珠落玉盘”,而孟浩然在《凉州词》中则写到“浑成紫檀今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借琵琶抒发惜别之情,表达对战争的憎恶。从《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曾听过琵琶女演奏的琵琶,情感真挚,旋律优美,采用琵琶做朗诵配乐,赋予了诗歌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琵琶不仅可以表现文曲的柔美,更可以表现武曲的刚毅和霸气;不仅可以表现古代的战争场面,还可以表现闭月羞花的柔美和哀伤忧郁的情怀。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重要代表之一。李白的《将进酒》采用古琴配乐朗诵,以情传声,形象地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通过古琴的独特音色,表示了作者对富贵、圣贤的藐视。

钢琴是“乐器之王”,发源于欧洲,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但每一时期我国都有与之风格相配的诗歌。比如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崇尚主观感情,而抒情诗歌正好与之相对。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适合用带有抒情意味的钢琴伴奏,而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音色干净、旋律流畅、音调婉转,可让人体会到诗歌中思乡怀人之感。

三、古诗词配乐朗诵的艺术处理

(一)准确把握创作背景并与情感认知相统一。面对诗歌作品,我们不仅要探究其本身,而且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准确的把握。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把握可分别从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内心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情绪来分析,只有把握好创作背景,才能给诗歌的朗诵定好情感基调。

(二)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配乐。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意蕴和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合理正确地选择朗诵诗的配乐,通过音乐的对比、烘托,更有利于对古诗词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的体会。如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选择音色柔美接近人生的二胡,恰当地表现出幽暗、清冷的气氛,及作者孤孑清寥的感受。

(三)将运用语气技巧与内心情感体验相统一。朗诵时要做到用心吐字,用情归音。古代诗词是汉语言的精华,讲究声、韵、调三要素的融合,要求发音准确、咬字清晰、字声结合,力求“以字行腔、字声相谐”。在朗诵时,要准确把握诗歌风格,将诗词的的内涵和思想感情恰当地表现出来;其次要做到神情兼备,不仅要有恰当的面部表情、眼神及肢体动作,更要能通过音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流露出来符合诗歌内涵的的气韵神态。

(四)联想与想象并用,用感受诗歌形象突出诗歌意境美。联想和想象是体会诗歌意境的绝妙工具。在朗诵中,我们要形成形象的感受,才能表现出诗歌的意境之美,同听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王福生.诗歌朗诵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2008.

[2]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3]朱导荣.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刘金龙,安全勇.叩问翻译之门,探寻内部规律――龚光明《翻译思维学》评价[J].中国翻译,2006(1).

作者简介:

庞韵叶(1988-),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影视类传媒专业播音创作;

纪 军(1986-),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影视类传媒专业播音创作;

配乐诗朗诵音乐篇2

当朗诵与歌声交汇,欣赏完美重合。

当甘露与溪流交汇,享受自然汇合。

——题记

音乐的重奏,是相对的经典:

当乐团的重奏演出拉开帷幕,钢琴键下划出美丽的乐音;小提琴弦奏出悠扬的音符;大提琴台前低吟……它们抒发着各自的情感,可是,这美妙旋律下,却不是乐音们独自的鉴赏,而是对于其它乐音们的共同配合。甚至,尽管只是配乐,是配角,也决没有任何退出的理由,它有它的美丽,要供大家分享。在这天籁之音的韵调下,是每一乐音共同配合的结果,这是合作,更是一种分享,这,便是重奏。

诵读的配乐,是相互的伴奏:

诵读中,情感贯穿,柔情典雅,配合的背景音乐,或者说是配合着吧!反正,也只是相互的吧!没有终端,只是音乐配合着诗文的主情调,诗文符合了音乐的总情感,是不是总没有经典的大起大跌?朗朗诵读声中,远远没有情感!时间走过便成为一道历史,可在观众看来,这种绘声绘色,却是一种相互的分享,是朗诵让音乐更美,可是音乐也总是让朗诵更经典……

甘露滴滴,潺潺流动,交汇成溪流:

生命开始于太阳出现之前,甘露滴落,交汇成小溪,自然的交汇,是生命延续。我们欣赏着从滴答到叮咚的自然之美,如同知识的海洋交汇,一分为二,一同分享着胜利的喜悦。其实却不仅仅只,如果愿意,会更多更多。遨游这海洋,体味这分享和收获的喜悦,潮涨潮落,享受着美的交替,这是胜利吧!汇成一片海洋才好呢!

有时候,微小的合作,其实也是一种巨大的收获和分享,细细体味,分享,触手可及!

当钢琴与小提琴交汇,聆听经典融合。

当朗诵与歌声交汇,欣赏完美重合。

当甘露与溪流交汇,享受自然汇合。

——题记

音乐的重奏,是相对的经典:

当乐团的重奏演出拉开帷幕,钢琴键下划出美丽的乐音;小提琴弦奏出悠扬的音符;大提琴台前低吟……它们抒发着各自的情感,可是,这美妙旋律下,却不是乐音们独自的鉴赏,而是对于其它乐音们的共同配合。甚至,尽管只是配乐,是配角,也决没有任何退出的理由,它有它的美丽,要供大家分享。在这天籁之音的韵调下,是每一乐音共同配合的结果,这是合作,更是一种分享,这,便是重奏。

诵读的配乐,是相互的伴奏:

诵读中,情感贯穿,柔情典雅,配合的背景音乐,或者说是配合着吧!反正,也只是相互的吧!没有终端,只是音乐配合着诗文的主情调,诗文符合了音乐的总情感,是不是总没有经典的大起大跌?朗朗诵读声中,远远没有情感!时间走过便成为一道历史,可在观众看来,这种绘声绘色,却是一种相互的分享,是朗诵让音乐更美,可是音乐也总是让朗诵更经典……

甘露滴滴,潺潺流动,交汇成溪流:

生命开始于太阳出现之前,甘露滴落,交汇成小溪,自然的交汇,是生命延续。我们欣赏着从滴答到叮咚的自然之美,如同知识的海洋交汇,一分为二,一同分享着胜利的喜悦。其实却不仅仅只,如果愿意,会更多更多。遨游这海洋,体味这分享和收获的喜悦,潮涨潮落,享受着美的交替,这是胜利吧!汇成一片海洋才好呢!

配乐诗朗诵音乐篇3

【摘 要】诵读法是学习语文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尝试,也有一点收获: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鉴别句读,疏通词句;模仿练读,读出韵味;图文赏读,掌握思路;想象品读,渐入意境;分类赛读,激发兴趣。【关键词】诵读法

阅读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我觉得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一、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读通顺。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读“jiān”,“一会儿”。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有“夹杂”的意思。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兼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进行认真训练,及时纠正,学生读准字音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二、鉴别句读,疏通词句诵读目的是理解文章。古文因其句式的独特,读错句读,就会曲解文意。我首先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再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如《狼》“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我让学生读课下注解,“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又如《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通过对比鉴别,定出了正确的句读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而非“而乡邻之生日/蹙”,因为“生”是“生活”,“日”是“一天天”的意思。这类情况还有不少,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三、模仿练读,读出韵味诵读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喜怒哀乐之情。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指导正确的朗读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注意重音:高音响亮表达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这六字形象地表现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注意语调: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注意节奏:感情欢快的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用慢节奏。如诵读《木兰诗》木兰归家一段,基调热烈、欢快。第1节节奏最快,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放慢,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课堂处理时,我会先教学生朗读的技巧,然后抛砖引玉,提出问题“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对比揣摩各种读法,在争论与研讨中、在模仿与实践中,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四、图文赏读,掌握思路诵读中应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如教《陋室铭》时,配上古色古香的图片和《高山流水》的音乐,使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就呈现出来了。熟读后,利用计算机可随时变动的动态板书,抓住关键句,扣住思路,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五、想象品读,渐入意境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诵读的兴趣。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诗歌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让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如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先以图像渲染离情别绪的特定气氛:烟雨蒙蒙,旅舍前垂柳摇曳,再在凄冷氛围中配一曲《阳关三叠》,让学生从中慢慢品读,想象诗人的心境,走进诗人的意境。六、分类赛读,激发兴趣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加深对文句的印象。诵读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如分组读《狼》,一组读写屠夫的句子,要求读出其由“迁就退让”到“勇敢警觉”的变化过程;一组读写狼的句子,要求读出狼的凶狠狡诈;最后,两组合起来读议论的段落。第二次,两组调换读。这样,不但激发了兴趣,也掌握了课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诗文教学中,通过诵读训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意境,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增加文化积累,提高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

配乐诗朗诵音乐篇4

一、诵读探究,体悟诗词的思想内涵

读是诗词赏析的基础。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偏向词句分析,并低估了学生能力,认为他们缺乏诗词探索与解释的能力,常常采取串讲法进行古典诗词教学。不可否认,取串讲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讲解比较系统,听者易背易记。但总是运用串讲方式,教师事无巨细,代替了学生“读”的体验,久而久之,同学们便会感觉兴味索然,很难达成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再者,诗词学习本身需要反复诵读与咀嚼,读中与文本对话,发掘诗词内容,领悟诗词思想,体会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正如古语所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所以,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朗读、诵读与探究时间,指导他们由诗词韵律节奏、画面想象与联想、思想与情感领悟等方面入手,并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诗方式,让他们真正动起来,思考起来,发挥主体性,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诗词学习与鉴赏也不再困难。如教学《相见欢》时,突出读诗,变化运用自由朗读、自主研读、合作赏读、竞赛朗读(自主配图配乐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划给学生,让他们读中促思,品中得悟,自主遨游于诗词的海洋。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注意找出词眼、抓住意象、结合背景,创造性自主思考与鉴赏。而后交流合作,互评互学,使诗词理解得到深化,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二、低吟浅唱,触碰诗词的真实脉动

在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低吟浅唱也是重要读诗方式,是朗诵的拓展与延伸,促使学生对诗词进行再创造,让他们在富有音律的吟唱中意会,感悟诗词内蕴,感受诗词的无穷魅力,也留出了广阔的创意发挥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但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甚少运用低吟浅唱的方法,更不用说诗乐舞了。实际上,古诗词与音乐是紧密相关的,过去的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有音乐特性,只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诗词和音乐出现了分离。而配上音乐后的诗词,学来更轻松,更受学生喜欢。如对于歌曲《明月几时有》,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古诗词配上音乐,琅琅上口,多数学生都能记住歌词哼唱起来。

所以,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将“唱诗”引入课堂,探究新颖、富有个性的诗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低吟浅唱中触碰诗词的真实脉动。如学习《泊秦淮》等诗词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谱曲,或者把古诗词嫁接于某歌曲的音乐中,这样唱歌就能背诗,记忆也更深刻。或者揣摩语言,思考意境,配上自己喜欢的背景音乐,有感情地吟诵。或者结合诗词意境,配乐编舞。如学习《天净沙・秋思》后,喜欢舞蹈的学生还可以试着设计舞蹈与音乐,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这首词。另外,若条件允许,学校或班级还可组织唱诗会等“唱”古诗活动,让学生自选诗词与曲目,如《月满西楼》《独上西楼》等,让学生们在独唱、合唱、歌舞表演中体会到原来诗词也能唱得如此好听,诗词学习也可以很有趣。

另外,诗词习作也是诗词教学的有机成分,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之余,还可指导他们根据古典诗词进行仿写、改写等习作活动,实现读写结合,以习作促鉴赏。学习《望岳》(苏教版)后,引导学生在保持诗词原本的意象与情境美的基础上以改译的方式通过自己的话语来展示文本内容,虽然有的习作略显生涩,却写出了另一番滋味。教学《天净沙・秋思》后,可联系本单元所学的古诗,组合成新的小令,在运用中提升鉴赏水平。

配乐诗朗诵音乐篇5

其实,兴趣的有无,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学生对诗情、诗境、诗意的感知,“感之不深,爱之不切”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对诗情、诗境、诗意的感知呢?

一、自娱性朗读:体验与感悟诗的音乐特质――诗意

诗是为情而发,诗为歌而作。诗具有音乐的特质――节奏和韵律。诗的语言讲求韵脚与节奏,讲求句法的整饬与变换,同时也讲求语调的抑扬顿挫与舒缓自如。难怪有人说,诗歌无疑是“最宜朗读的文学作品”。

传统的诗歌教学中,人们就特别注重诗歌的朗读。为了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和准确性,还给朗读以“标准化”的“规定”。句子在哪里停顿、哪些字词该重读哪些字词该弱读,哪些语句语速该缓该疾等等这些,老师都要求学生加上标注。朗读的教学过程也无外乎老师范读(或学生听磁带),然后学生按照“标准化”的“规定”自读。最后熟读成诵,学生高兴,老师怡然。

但是,人是有个性化情感的生灵。“艺术欣赏者都是根据自已的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审美情味作出带有个性特征的审美判断。”人的审美经验总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人可以用同一种腔调、同一个节奏来唱同一首歌,但诗歌再怎么说毕竟不是音乐,不能用同一种腔调、同一个节奏来吟诵。标准化式的范读可以作为诗歌朗诵的参考,但课堂的诗歌朗读更期待有人文性和个性化特征。于是,我提出:诗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对诗歌的自娱性朗读。也就是说,在诗歌的诵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拘泥于朗读的规范性,而是要跳脱出“标准化诵读”的“定式”,在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味的基础上,寻求一种适合自身特色的方式来表达。这种诵读,可以是不成腔调的;可以伴着某首音乐唱着读;可以循着某个曲调哭着诵;可以昂然而立站着朗诵;可以手舞足蹈摇着身子来品读;甚至于可以不用普通话。

大多数标准化诵读,使得学生口里呤咏着朗朗诗句而灵魂却浮游于诗歌之外,因而很难使学生体味到诗歌特有的音韵美,也很难使学生进入诗歌意象所勾勒的优美意境。而这种自娱性的诗歌诵读,因为有了学生自我灵魂的参与,会使学生深切而真实地体验与感悟到诗歌的音乐特质与优美意境,从而在学生与作品、与诗人之间架起一道心灵沟通与情感交流的桥梁。

二、绘图教学法:以视觉艺术来演绎诗境

诗是依靠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意蕴和内涵的,诗的意蕴,是情与景的交融,具有朦胧性和模糊性的“无言之美”。在读者面前,诗意“将隐隐约约呈现在你眼前,就象朦胧的幻觉一样,象蓦地在高处传出的和音一样,象刹那间在你身边吹过的芬芳馥郁的香气一样”(别林斯基语),这种朦胧虚幻、若隐若现的意象形态在读者面前,难以有深切而明晰的感受。于是诗人就把心中酝酿成熟的意象用“固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固定的形式”就是意象。意象是构思诗的最小单位,是诗的建筑材料。意象遵循构图的艺术法则就可形成意境,诗意与诗情就在其中。传统的诗歌教学强调教师要把诗意诗情讲深讲透。其实,诗歌的课堂教学不是让教师欣赏而是让学生体验,就教学效果而言,那是丢根本求枝叶的无奈之法。

学生要真正自觉地走进诗歌殿堂,畅然地感受诗情诗意所带来的惬意,绘图教学法可是一条便捷之路。

绘图教学法要求:首先,学生要找出诗文中的意象并加以集中整理,然后根据这些意象各自的特征 赋予其色彩、声响、质、地、形态等,以使其成为可视可感可触摸的形象。接下来,根据构图法则勾勒一幅“意象派”图画,不求画的精美,但求画的意境。最后,要求学生面对自已的“意境画”,凝神视象,用心灵去感受,“用想象去捉摸”。诗境之所在,便有诗意诗情之所在。

三、配乐教学法:以音乐催生诗情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旋律是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段,节奏是诗歌起码的语言要求;音乐有高亢沉郁之分,诗词有豪放婉约之别;音乐讲究“声情并茂”“以声表情”,诗歌追求“诗画同源”,以境达意。诗为歌而作,歌为诗而唱。

音乐与诗歌犹如孪生姐妹,携手而来。作为审美对象,共同的审美特征把二者融合在一起;而不同的美学特质又使二者在艺术的创作与鉴赏中取长补短、相辅相存。因此,诗歌教学中如以音乐相辅佐,诗歌的课堂便会因为有了音乐的旋律而充满诗意,这种诗歌教学法,我命之为“配乐教学法”。

配乐诗朗诵音乐篇6

当朗诵与歌声交汇,欣赏完美重合。

当甘露与溪流交汇,享受自然汇合。

——题记

音乐的重奏,是相对的经典:

当乐团的重奏演出拉开帷幕,钢琴键下划出美丽的乐音;小提琴弦奏出悠扬的音符;大提琴台前低吟……它们抒发着各自的情感,可是,这美妙旋律下,却不是乐音们独自的鉴赏,而是对于其它乐音们的共同配合。甚至,尽管只是配乐,是配角,也决没有任何退出的理由,它有它的美丽,要供大家分享。在这天籁之音的韵调下,是每一乐音共同配合的结果,这是合作,更是一种分享,这,便是重奏。

诵读的配乐,是相互的伴奏:

诵读中,情感贯穿,柔情典雅,配合的背景音乐,或者说是配合着吧!反正,也只是相互的吧!没有终端,只是音乐配合着诗文的主情调,诗文符合了音乐的总情感,是不是总没有经典的大起大跌?朗朗诵读声中,远远没有情感!时间走过便成为一道历史,可在观众看来,这种绘声绘色,却是一种相互的分享,是朗诵让音乐更美,可是音乐也总是让朗诵更经典……

甘露滴滴,潺潺流动,交汇成溪流:

配乐诗朗诵音乐篇7

关键词: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

一、诵读的作用

诵读是传统教学中的经典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才能充分体现诵读的意义和价值,尤其对古诗文来说,更应该多诵读,通过读,去品味文章的内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生在理解读熟后再背诵,不仅可以加强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而且在诵读中得到美的愉悦和享受。

诵读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初中阶段,由于受教学目标更多指向于阅读理解的影响,诵读开始减少。这种减少,年级越高越是严重。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文体特征,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语文需要诵读,特别是古诗文教学是需要大力提倡和训练的,语文课没有了诵读就好比百灵鸟哑了歌喉,会失去语文味的。朗读,是语文这桌大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

诵读的方法,诵读有很多种方法: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示范朗读,轻声读,高声读,接力读,分角色读等。学生通过诵读,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出感情,读出问题。在读中真正领悟学习的乐趣,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二、诵读教学的实施过程

1.要加大诵读的训练量。对于古诗文来说,应该是先读后讲,多读少讲,多背精讲,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为主,教师在课堂中讲解为辅,一堂古诗文课,应该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除课堂外,早自习也是语文诵读的最佳时间,通过学生自读,教师领读,听录音范读。总之一句话,要灵活,有效,充分利用早自习每一分钟来诵读。此外,要多形式,多方法,长期不懈的培养学生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课堂上要给出学生朗读的时间,课外要给学生朗读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在朗读中体味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受到艺术的感染,滋润学生心灵,以显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要加强教师的范读。朗读并不是老师可以放手不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教师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等于将文本的情调和情思传递给学生,学生很快对文本产生了好感。有了好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真正把自己置于文章中。学生与文章的作者原本相距太远,而老师琅琅上口的诵读,在无形中把这两者的距离给拉近了:对于这两者的沟通,诵读起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它要求教师具备朗读的示范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结合学生做出高水平 的示范,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特级教师韩军在教学杜甫名作《登高》时,他是这样的指导学生范读的: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之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渚清、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这样的诵读,把握住了典型环境中典型形象,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获得的信息。

3.要加强诵读的指导和督促。文本不同,诵读的要求也不同。如古代诗歌必须放慢语速,节奏和停顿要鲜明,重音要清晰。诵读时要留出头脑中形成的文本画面的缓冲时间。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诵读此诗,每句以三拍为节奏,每拍后要适度拖长字音,不能断音。第二句后要稍长。前二句中在描写送别的场景,要在诵读时展开想象,“拧薄扒嗲唷薄靶隆弊忠重读。后二名直抒胸臆,表现依依惜别的深情。第三名是全诗抒情的高潮,“更”字为最强音,要读得深沉有力,读出万千情谊和祝福浓缩在“一杯酒”中的感喟。第四名语调回落。“无故人”三字要逐步放慢语速,读出不忍分手的无奈和伤感,读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抒情性的文本的诵读要注意感情的收放自如,平淡而不缺乏激情,热烈而不失去深沉,一句话,是一个调子,一种语气。诵读要通过语气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共21个“也”字,这些“也”字语气各不相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要读出陈述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要读出感叹语气。

另外可以运用配乐朗诵,反复吟诵的方法,通过充满激情的诵读,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

4.要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好诗不厌百回读。诗,是在读中品味的,而读诗的过程,同样也是语感培养的过程,著名老师刘丹在教诗歌时,课堂中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吟诵:“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这是营造氛围,酝酿情绪,唤起期待;“大家跟读”DD这是模仿借鉴,尝试诵读,初步感悟;“同学们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DD这是深入思考、认真品味;“全体同学,自由朗读”------这是亲近文本,整体把握:“师配乐朗读”DD这是诵读引领,方法示范;“生配乐。分角色朗读”DD这是深层品读,个性感悟,积累语感……这样的诵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无疑是成功,是到位的,很有操作性。

配乐诗朗诵音乐篇8

我们为了加强我们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活动,就举办了这一次诗歌诗诵会,这是我们本专业的活动,每一个学生都不会陌生,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回到现实中来。

一、活动目的: 为了检验我班大学一年来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学习的成果,魅力人教,诗意昂然,丰富课程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展现大学生的时代风采,加深大学生对诗歌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我班将于5月22日计划举行“献给未来的声音”诗诵会。

二、活动规则:

1、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等。

2、朗诵方式:配乐朗诵,配动作朗诵,自配背景音乐等。每个朗诵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

三、参加对象:

1、专业策划指导老师: 参加老师:

2、朗诵选手:人文社科学院全体同学

四、活动地点:校4号楼专业课教室

五、活动时间安排:准备时间:4月底至5月21日,开演时间:5月22日

六、活动具体细则:

(一)开场主持人宣布诗诵会开始。

(二)第一个节目主持人上场,第一个节目上场;第二个节目主持人上场,第二个节目上场……第十六个节目上场。

(三)结束语主持人宣布诗诵会结束。

(四)专业指导老师作专业点评;班导师诗诵会活动点评,同学交流感想。

(五)诗诵会结束。

(六)节目单见下页。

七、活动设备筹备:团支部,班委。

“献给未来的声音”诗诵会节目单

1.《千年唐姬》

2.《枸杞花开》

3.《西部女人》

4.《那年,那人,槐花雨》

5.《卖晚报的姑娘》

6.《永生的和平鸽》

7.《祖国,我爱你》

8.《地球,我的母亲》

9.《中国微笑》

10.《满江红,狂风沙》

11.《烟雨江南》

12.《有一种倒下叫站起》

13.《妈妈,我等了二十年》

14.《今夜,我是一只受伤的白狐》

15.《飘雪的思念》

这些演讲都是经过了初赛后淘汰下来的优秀作品,很值得每一位同学去听,在听的过程中学习这些同学的演讲,不断的提高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比赛。

配乐诗朗诵音乐篇9

[关键词]诵读教学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04

语文诵读教学倡导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为学生创造亲近文本、感受文本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感,调动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参与,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理解能力,升华审美情趣,提高写作水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诵读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一、充分发挥诵读教学的作用

1.培养语感。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句段,熟读成诵,自然形成语感。诵读既能培养语感,又能提高语言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读出文章句段的味道和深层含义,循序渐进地琢磨和品味,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语感训练。诵读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2.激感态度。优美的诗歌、优秀的散文、动人的故事往往饱含作者的情感,常常引起人们的喜爱和吟诵。有感情地朗读,使其更具魅力。字里行间融感,或情随景而生,或情缘事而发,或情见理而生,此情非机械地见字出声,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爱则声柔气徐,恨则声疾气促,喜则声高气扬,忧则声低气馁。在诵读模仿体验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对文本的再创造相生相随。如在指导学习《岳阳楼记》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在甄别“古仁人之心”异乎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之后,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教师恰到好处的指导与点拨,让学生准确、流利诵读,读出课文的深情与意蕴,深刻感触其中的精神和意境。又如师生配乐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诗歌回环往复,极富音韵之美。读着诗歌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大家真切地感觉到了诗人深沉的凝望和拳拳的眷恋,也为诗人浓郁而又强烈的思乡之情所感动。

3.提升理解能力。诵读是体悟有声语言的学习活动,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口诵”与“心悟”相辅相成。教学《海燕》这首散文诗,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思维被激活,随着诵读欣赏的深入,心灵与诗人的思想产生碰撞的火花,进而领会诗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及其内在联系和一致性,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主题。

4.升华审美情趣。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或奇巧美妙的意境,或经典明智的哲理,学生自然受到耳濡目染,其心智与现实生活经验相联系,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美的享受。教师把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心脾的情感熏陶中受到审美教育。如诵读《陋室铭》,我们体验其和谐之音韵,意会其丰富意蕴,进而领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的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学生在有意识地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中,赏析品味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升华。

5.提高写作水平。初中语文教材收录许多经典作品,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学生能通过诵读欣赏,品味其中精妙,在写作上必然会有所借鉴。诵读不仅有利于增加技能、阅历,收获学识、才干,还促成自己的再创造。

二、推进诵读教学开展的几点建议

1.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范读。教师范读能直观地帮助学生正音,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进行了配乐朗读,让学生体验其意境、节奏、感情、韵律。学生听得很认真,学得很投入,模仿有成效,体会到诗中牛郎织女幻境般地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古老神话被赋予了新意,深刻感悟了诗歌主题。

2.加强文言文、古诗词曲的诵读。学习文言文、古诗词曲,要重视朗读和背诵训练。这不仅是在积累知识、培养语感,更是在传承中国文化,经典之作常读常新。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正确、有效地诵读:读准字音,处理好重音、停顿、节奏、语调和语速等,借鉴好的背诵方法和技巧。如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水调歌头》时,识字正音、读准句读、语调,串译全文,笔者适当点拨,播放乐曲《明月几时有》,学生随即诵读数遍,在欢快的诵读中不仅领悟诗词内容,而且几乎背诵出来了。

3.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诵读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学生心智的开掘,人格的完善。教师重视诵读教学,并能够正确引导、积极鼓励、有效督促学生坚持诵读,师生经常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诵读、背诵到积累与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听说读写能力将整体提高,这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配乐诗朗诵音乐篇10

【关键词】:优美旋律、音乐、语文教学

自古以来,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西晋的嵇康、唐代的王维、宋代的柳永、清代的曹雪芹……他们不仅是诗文高手,同时也是精通音律的音乐家。音乐绝不是仅供人们消遣的一门艺术,唯有走近音乐,我们才会真正领悟那深厚积淀下的博大与深邃。健康的音乐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也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文学家常常在音乐中捕捉灵感,为自己构筑精神家园。教学中,音乐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教材的频繁修订,使教师们不得不针对新的课文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再探索。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所用教材是最新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周正逵先生主编)据了解,此教材在贵州省仅在遵义一中和我校进行试用,“全书摆脱‘文选系统’、‘文体循环’、‘讲读中心’的传统模式,建立以‘能力系统’、‘能级递进’、‘自学指导’为基本特征的新模式,在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的改革上有较大突破。”(《文言读本》前言语)本书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难点在于:每课都是文言文(包括练习都是文言内容)。学生老师高一一年的时间都要面对文言文,其枯燥乏味可想而知,针对我校所选教材的特点,将优美的旋律恰当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激情就显得尤为必要,以下是几年来将音乐运用于语文课堂的粗略探索:

一、以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可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将学生的思维聚拢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赤壁怀古》的过程中,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战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形象历历在目。强劲的旋律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着新课的开始。

当然,使用音乐辅助课堂教学要符合课文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营造或宁谧、幽深、肃穆、悲壮;或幽默、轻松、凝重、哀婉;或热烈、冷峻、活泼、欢快的课堂氛围。如《长江三峡》的雄壮,《我的空中楼阁》的静谧,《荷塘月色》的宁静,《祝福》的哀婉,《孔雀东南飞》的缠绵凄楚气氛等等。以音乐导入新课,音乐运用恰当与否,是这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二、以乐曲烘托朗诵,激情随之飞扬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作品描绘的千情万态和感情基调。把这种活动长期运用于语文课堂,能使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美的境界,提高创造能力。实践中,配乐朗诵是使用得最多的教学手段,使用得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朗诵《故都的秋》,可配上班德瑞的轻音乐,朗诵《我的空中楼阁》配上《寂静之音》,朗诵《琵琶行》,配上古筝乐曲《十面埋伏》,朗诵《钗头凤》,可配上《渔谯问答》……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景,使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我们产生共鸣,这正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

三、以音乐渲染情景,深入理解课文

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音乐这个媒介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进入想象的天空,给学生充分的享受,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分析完《虞美人.春花秋月》(《文言读本》复背课文)这首词时,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李煜凄楚无比、痛今追昔的苦闷心情,我播放了配乐而唱的《虞美人》,学生沉浸在音乐声中,将心比心,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在教学必需时,教师可以自己弹奏、清唱,学生也可以自己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上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文言读本》复背课文),就可以用播放唱词或教师清唱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驰骋想象开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音乐辅助背诵,生动展现情景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积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2004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考查古诗文的背诵,仅是第一、第二册《文言读本》就包含诵读课文40篇,古诗词40首,浏览课文40篇。再加上第三册《文学读本》中部分古体诗和现代诗(周正逵先生主编)。学生背诵任务可谓重矣,要想让学生轻而易举全背可谓难矣。为了减轻学生的背诵难度,本人在教学中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用“以唱代教”,“以唱抒感”,“以唱带背”的方法进行教学。歌唱熟了,诗词自然也背熟了。

五、以乐曲引导写作,展开丰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