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十篇

时间:2023-03-20 21:44:08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篇1

诗歌本身具有的节奏、韵律感使得它与音乐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我国早期的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实际表演中,诗歌总是用来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的,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音乐对于诗歌诵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感动听众、使韵律更和美等方面。因此,很多语文教师都喜欢在诵读诗歌的时候配上音乐。

首先,配乐诵读不适合反衬,应尽量选择和诗歌情感主题相符合的音乐来伴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很明显是一首节奏缓慢、情致绵长的诗歌,如果配上雄壮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或者像今年世界杯主题曲《旗帜飞扬》那种激情四射的背景音乐,不读的大脑晕厥才怪,还是老老实实地从班得瑞演绎的轻音乐《梦花园》中选个曲子吧。当然,可以选别的曲子,但是韵律一定要和谐。再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以配上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或奥立维尔・图森的《海边的星空》,也可以配上中国的古筝名曲《彩云追月》的前半部分。

其次,配乐诗朗诵的时候,要注意诵读和音律和谐。背景音乐找好了,不见得就能达到配乐朗诵的最佳效果,这个需要对照音乐好好练习。不然,如果读的节奏和背景音乐格格不入,就会感觉像有人老在打岔一样,搅得心烦意乱,血流加速。有的教师说,课上短短的时间,给学生配乐的话大多是起来就读,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要相信学生的乐感,他们的乐感比教师想象得要好;第二,教师要课前练习好,给学生做好示范;第三,不妨多给他们点时间,多体会几次,多练习几次,酝酿好了再起来展示。其实,如果坚持的话,平时多练习几堂课,再配乐朗诵的时候,学生就轻车熟路了。就像江南水乡的船娘们,乘着小船在绿水中荡漾,假若给这美景再添点歌声,那么糯软香甜的俚语民谣随口而唱,自然听得如醉如痴。

再次,诗歌诵读品味和配乐之间的主次关系一定要分清,可不能在课堂上一味杂糅。乐助诗兴,琴添茶韵,但是诗还是诗,茶还是茶,可不能喧宾夺主,变了味。具体要求如下:其一是背景音乐声音小点,可比似有若无大一点即可;其二是该伴的时候伴奏,不需要的时候就停下吧。曾经有个教师在讲公开课的时候,整堂课一直有音乐在当背景,初听如天籁,再听如嚼蜡,最后只觉耳中有万只蚊蝇齐飞,直是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还有个教师在一堂课的背景音乐上,连换了好几个曲子,而且风格还不大一样,把上课之初好不容易营造的氛围冲淡得七零八落,意境全无。配乐,只是辅助,不能成为课堂诗歌阅读教学的主体。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篇2

当朗诵与歌声交汇,欣赏完美重合。

当甘露与溪流交汇,享受自然汇合。

——题记

音乐的重奏,是相对的经典:

当乐团的重奏演出拉开帷幕,钢琴键下划出美丽的乐音;小提琴弦奏出悠扬的音符;大提琴台前低吟……它们抒发着各自的情感,可是,这美妙旋律下,却不是乐音们独自的鉴赏,而是对于其它乐音们的共同配合。甚至,尽管只是配乐,是配角,也决没有任何退出的理由,它有它的美丽,要供大家分享。在这天籁之音的韵调下,是每一乐音共同配合的结果,这是合作,更是一种分享,这,便是重奏。

诵读的配乐,是相互的伴奏:

诵读中,情感贯穿,柔情典雅,配合的背景音乐,或者说是配合着吧!反正,也只是相互的吧!没有终端,只是音乐配合着诗文的主情调,诗文符合了音乐的总情感,是不是总没有经典的大起大跌?朗朗诵读声中,远远没有情感!时间走过便成为一道历史,可在观众看来,这种绘声绘色,却是一种相互的分享,是朗诵让音乐更美,可是音乐也总是让朗诵更经典……

甘露滴滴,潺潺流动,交汇成溪流:

生命开始于太阳出现之前,甘露滴落,交汇成小溪,自然的交汇,是生命延续。我们欣赏着从滴答到叮咚的自然之美,如同知识的海洋交汇,一分为二,一同分享着胜利的喜悦。其实却不仅仅只,如果愿意,会更多更多。遨游这海洋,体味这分享和收获的喜悦,潮涨潮落,享受着美的交替,这是胜利吧!汇成一片海洋才好呢!

有时候,微小的合作,其实也是一种巨大的收获和分享,细细体味,分享,触手可及!

当钢琴与小提琴交汇,聆听经典融合。

当朗诵与歌声交汇,欣赏完美重合。

当甘露与溪流交汇,享受自然汇合。

——题记

音乐的重奏,是相对的经典:

当乐团的重奏演出拉开帷幕,钢琴键下划出美丽的乐音;小提琴弦奏出悠扬的音符;大提琴台前低吟……它们抒发着各自的情感,可是,这美妙旋律下,却不是乐音们独自的鉴赏,而是对于其它乐音们的共同配合。甚至,尽管只是配乐,是配角,也决没有任何退出的理由,它有它的美丽,要供大家分享。在这天籁之音的韵调下,是每一乐音共同配合的结果,这是合作,更是一种分享,这,便是重奏。

诵读的配乐,是相互的伴奏:

诵读中,情感贯穿,柔情典雅,配合的背景音乐,或者说是配合着吧!反正,也只是相互的吧!没有终端,只是音乐配合着诗文的主情调,诗文符合了音乐的总情感,是不是总没有经典的大起大跌?朗朗诵读声中,远远没有情感!时间走过便成为一道历史,可在观众看来,这种绘声绘色,却是一种相互的分享,是朗诵让音乐更美,可是音乐也总是让朗诵更经典……

甘露滴滴,潺潺流动,交汇成溪流:

生命开始于太阳出现之前,甘露滴落,交汇成小溪,自然的交汇,是生命延续。我们欣赏着从滴答到叮咚的自然之美,如同知识的海洋交汇,一分为二,一同分享着胜利的喜悦。其实却不仅仅只,如果愿意,会更多更多。遨游这海洋,体味这分享和收获的喜悦,潮涨潮落,享受着美的交替,这是胜利吧!汇成一片海洋才好呢!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篇3

关键词:诗歌;情景教学;艺术手段;想象;朗诵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22-01

情景教学法非常适应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教师要根据教材中诗歌与其他类课文的共同性和不同点,展开有效地情景教学,引起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一、利用多媒体和多种艺术手段创设情景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综合运用音乐、美术、影视等多种表现形式,创造诗歌学习的情景,强化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的实境感受和文本理解,提高审美情趣。

1.美术情景

教师根据所学诗歌的描述情景和表达意境,利用实物(绘画作品)、电子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再现诗歌描绘的美妙画面,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比如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宋词时,教师通过网络搜索,找到有关赤壁的山水画作图片,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意境等方面的解释,配合词作本身的讲解,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之中体会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心情,体会作者对三国赤壁之战的感情,以及通过词作所表现出来的意气风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音乐情景

古体诗以其规范的字数、严谨的格律,呈现出一种整齐的形式美和节奏感,现代诗歌也在意境、形式、旋律上体现一定的音乐美。教师要善于抓住诗歌的这些特点,利用音乐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目前,有很多古代和现代诗歌都被改编成了流行歌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菲演唱),李清照的《如梦令》(蔡琴演唱),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邓丽君演唱),白居易的《忆江南》(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演唱)等都被改编成流行音乐且被广为传唱。教师要搜索和积累这些音乐资源,以便在课堂上应用,辅助诗歌的教学。比如,在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在讲完课文之后,播放歌手李健改编的歌曲《再别康桥》,让学生在淡淡的钢琴声和歌手美妙的歌声里去体味诗人当初对康桥的离别愁绪,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影视情景

有些诗歌作品的背景故事、诗人传记等都被改编成了影视、戏曲、戏剧作品,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各种时尚与古典相结合的新艺术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以便更好地应用到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来。比如在讲到孔子的《论语》及相关诗歌作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学校多媒体播放电影《孔子》,通过电影的情景再现和主题曲《幽兰操》的优美旋律,让学生在视听享受的同时感同身受,体会孔子的高尚美德和仁者思想。又如,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观看电视剧《坡》,让学生通过电视剧的情景呈现来感悟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关心民生疾苦的伟大情怀,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诗歌作品,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设置问题,激发想象

创设问题情景是情景教学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情景教学中,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比如在讲到李煜的《虞美人》时,教师可以布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春花秋月”本来是人间美景,作者为什么希望它早早结束?“又东风”的“又”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提到的月亮含义代表了什么样的意象特征?最后,作者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以往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描写愁绪的经典古诗词名句?设计这些具有情景化特征的问题,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亲身体验各种诗歌意境,帮助理解诗歌内涵。

三、感情朗诵,深入体验

诗歌具有朗朗上口、易于成诵的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诗歌的这些独特的感情特征来给学生做朗诵的示范,并让学生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达到感悟情景、掌握知识的学习目的。

首先教师要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预先熟悉课文的感情表达和情绪特征,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找到相关朗诵的音频、视频、背景音乐等,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诗歌的不同类型,或婉约含蓄,或豪放豁达,来确定自己的朗诵风格,巧妙运用节奏的快慢、音调声调的起伏强弱、手势体态语言的表达、背景音乐的播放等等,来带领学生进入设个所描绘的情景,获得独特的体验和心灵的升华。比如,在朗诵《将进酒》时,教师要用高亢豪迈的语调来表现李白大气磅礴、乐观旷达的诗仙气质;在朗诵《醉翁亭记》时,要用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调和语速,充分展示“也”字在行文中的抑扬顿挫的变化,朗诵出一种怡然自得、似醉非醉的悠闲情趣等等。

以上所说的情景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使用的,教师要根据教授内容,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美术、音乐、多媒体影视技术、朗诵、讨论等多种方式来促进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情景再现,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篇4

一、是熟读成诵法

我引导让学生多读,而且教育学生可以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三、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泊船瓜洲》一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经查证,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娱充盈着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程并不抱有幻想,倒不乏丝丝忧愁。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 ――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功有成,在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钟山;万 一事功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感情体验自然也就相差万里。所以,我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些背景,然后知道学生诵读。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如《泊船瓜洲》一诗,虽说课本没有插图,但我用简笔画形式,简单勾勒出长江、瓜洲、京口、钟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月亮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形象的凭借,然后播放《春江花月夜》片段,并通过教师的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进行吟诵。这时的朗读,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四、“配乐诵读”激活课堂

文学与音乐是相通的,古诗文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准备好与诵读古诗文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学习立意欢快的诗文时,我们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学习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我们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学习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时,我们配以优美柔和的旋律……这样,更能创构诗的意境,营造特有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为激发学生的诵读的兴趣,让他们记得更好,我们开展了歌唱古诗文的活动。收集了如孟郊《游子吟》,苏轼《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李商隐《别亦难》,白居易《长恨歌(片断)》等古诗词歌曲。同时也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曲调去唱古诗文。如学生在诵读活动中,就用当时流行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曲去演唱宋.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感到了诵读经典的乐趣,诵读活动便能坚持下去。

五、分角色诵读法

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我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联系扩充法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篇5

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古诗词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多媒体运用于古诗词教学,将为古诗词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作者介绍、情境创设、诗词诵读、课堂背诵、吟唱诗词等方面的应用做一些粗浅的尝试。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91

今天,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还在走“作者介绍――齐读两遍――解释一遍――齐读结束――要求背诵”的单调路子,重记忆轻朗读,重背诵轻品味,形式单调,教者无方,学者无味,优秀的古诗词往往被教学得“面目可憎”,费时低效。如何才能摆脱古诗词机械、低效的教学状况呢?在古诗词中,课堂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会给古诗词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给力作者介绍:变陌生为熟悉

现有教材中对诗人词家往往限于文字的介绍,了了数语,简单而枯燥乏味,一些虽配有插图,但这些往往只是诗词内容的“图解”。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介绍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古诗词作品的教学来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让学生和诗人深层对话,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是帮助学生走入文本的一条线索、一张“门票”。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运用PowerPoint幻灯片可以使作者的介绍更加全面、配以诗人词家的画像更能凸显其精神风貌,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作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如:在教学《春望》用幻灯片以文体框出示(如下图),并从网上下载杜甫像的图片,作为插图,当页幻灯片标题用艺术字打出“走近杜甫”。这样,学生不仅从文字资料上更加全面地了解杜甫,而且通过图片杜甫像也对杜甫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达到观其貌、识其人、读其文、解其心。白居易诗云:“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与诗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感同身受,这样对诗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风格 “沉郁顿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运用多媒体给力情境创设:变抽象为形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以情志为本,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文艺评论家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优秀的古诗词独特魅力就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诗歌教学尤其需要创设情境。在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情境,将诗词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一幅幅可作用于视觉的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可以帮助学生理好的理解诗意,对诗词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幻灯片的背景始终是一幅夜色中悬挂一轮圆月的图画。又如学习曹操《观沧海》一诗,教师用幻灯片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无数巨浪被高高卷起,波澜壮阔的大海的图画,这样学生对本诗描绘的意境有了感性的理解:大海吞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三、运用多媒给力朗读教学:变单调为丰富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诗词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兴趣,激发学生情入境。而使用多媒体朗读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其发音标准,节奏准确,意境生动,既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又能使诗词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让学生“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在朗读中,可利用音乐播放软件“千千静听”来助教学一臂之力。通过软件中“歌词秀/编辑歌词”来编辑朗读文本(把课文当作歌词来编辑);使用其“桌面歌词功能”来辅助我们朗读教学,实现文字与朗读声音的同步,让学生感受名家朗诵的魅力。再者在学生朗读训练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乐,让学生入情入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如:在指名学生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为表现这首词思想感情放纵奔流,同时又透出对于人生悲欢离合而产生的淡淡忧郁的特点,可选配二胡曲《良宵》,乐曲与词的意境融为一体,增强朗读的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给力课堂背诵:变呆板为灵活

背诵古诗词是古诗词教与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九年级学生掌握、记忆的古诗文为80余篇,如果篇篇死记硬背,也不是不能做到,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件苦累的差事。常见做法是教师留下一些时间,学生自行背诵,这样费时费力,学生也没有新鲜感。如果利用在多媒体就可以使课堂背诵变得灵活多样而且提高效率。例如,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背诵杜甫的《春望》,笔者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对学生进行提示法的背诵训练,达到大部分学生当堂背诵的效果。用PowerPoint设计,并依次展示(如下四幅幻灯片),每幅幻灯片都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可唤醒、强化学生的记忆,从而帮助学生当堂背诵。这样,由浅入深地进行课堂背诵教学,既能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也能增强学生的记忆,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除此之外,多媒体在诗词积累方面也优势显明。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5课课后练要求学生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并摘抄下来。如利用“百度搜索”,可输入含‘酒’的诗句”就能很快可搜索到“借问酒家何处有”(杜牧《清明》)“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十多句关于“酒”的诗句资料,进行积累。这比查阅书籍更为高效、全面。

五、运用多媒体给力诗词新唱:变被动为主动

“古人唱歌兼唱歌”,古代诗词是有音乐性和图画性统一,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写景抒情,不只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唱古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用今人古诗词琅琅上口,易于传唱,现代人有许多人为古诗词谱曲。至今也有许多诗词传为古诗谱的曲子,如《诗经》中的《关雎》、王维《阳关三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虞美人》等,今人都谱过曲。弘一法师(李叔同)那首最有名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用的就是一支外国民歌的曲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笔者在上课开始时,先用媒体软件“暴风影音”,播放从百度视频下载的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短片,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利用“千千静听”桌面歌词功能教唱这首词。让学生在唱歌中记忆,在歌声中领悟,在领悟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在快乐的歌唱中学习体悟了这首词,也背下了这首词。这样,多媒体整合应用的“唱诗课”,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真情地投入,在歌唱中感受学习快乐。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篇6

范诵激情 自诵悟情 美诵入境 歌诵移情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从诞生起到现在大约3000年,它一直是文学的主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抒情的艺术,《毛诗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人们有感于外物,情发于内心而形之于语言的,诗歌的特点是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精炼含蓄的语言抒发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这是诗歌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的原因。诗歌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诗在诞生之初就同“歌”紧密联系在一起,《毛诗序》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尚书?尧典》也说:“诗言志,歌永言。”“歌”,就是通过声音的轻重长短顿挫的变化而表现语言,传达心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吟诵”也是“歌”的一种形式。当人们觉得用语言还不足以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的时候,就用歌唱。可见,歌能让人们更充分地抒情言志。这便是我们现在称诗为诗歌的原因。既然诗与歌有如此亲近的渊源,既然诗自诞生起就可以用来歌,那么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不妨充分利用诗歌的这个特点,倡导对诗的诵读、歌吟,让学生在诵读、歌吟中涵泳诗意诗情,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情感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熏陶,提高语言素养,增加文学积淀,培养高雅情趣。下面笔者以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诗歌教学中诵读的作用。

一、范诵激情

教学步骤:了解《再别康桥》创作背景,播放《再别康桥》名家朗诵录音。

因为诗歌有强烈的抒情性,特别适合朗诵,所以很多经典诗歌作品现在都有名家配乐朗诵。这些朗诵作品,无论是节奏的停顿、语速的缓急、音调的高下、感情的表现,还是背景音乐的选择运用,都可谓字字有情,声声入心,声情并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所以,学习之初,在学生了解了该诗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听名家朗诵,通过听名家朗诵,调动学生学习品味这首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发生初次碰撞。

二、自诵悟情

教学步骤:学生自诵、跟诵《再别康桥》。

听了名家的诵读,往往会激发出学生自己诵读的欲望。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这时会有一种强烈的诵读冲动,所以接下来要让学生有自我诵读的实践。在这一步骤里,可以先让学生自诵,然后让学生跟诵。自诵的目的在于自悟,在于熟悉诗歌内容;跟诵的目的在于模仿,在于进一步的领悟。在名家的引领下,学生会在诵读的过程中自觉地初步品味诗情,把自己所感悟到的诗情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来。当然,学生也会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和名家诵读的巨大差距,从而生出一种缺憾。这种缺憾,往往可以让学生生发进一步赏读诗歌的渴望。因为只有对诗情有了正确而充分的把握和理解,我们才有可能通过声音把作者的感情准确到位地表现出来,这就为下一步赏读诗歌奠定了基础。

三、美诵入境

教学步骤:鉴赏诗歌意象,体味作者情怀。

“美诵”重在“赏”,以赏导诵,旨在美读。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是通过鉴赏诗歌的意象,从而理解作者的情志。大凡诗歌都是通过意象的组合创造一种意境,通过意境来实现作者表情言志的目的。古人强调“思与境偕”“情与境会”,鉴赏诗歌而不“入境”,只能在墙外打转。诗境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诗人通过感官所获得的意象构成画面中的境界,一个是诗人通过审美联想或想象所创造的画面之外的境界。画面中的境界,我们可以凭借诗人的描写“看到”;而画面之外的境界,我们却必须追寻着诗人的情思并且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去揣摩,去想象。清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景物画面寄寓着作者的某种情思意志,体会画外之境,就是通过画内之境感知作者的情感世界。简单地说,所谓“入境”,实际上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美诵《再别康桥》一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作者写到的意象,构造诗人描绘的画面。通过默读,学生不难找出诗中运用的意象有“金柳”“青荇”“潭”“星辉”“夏虫”等。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诗歌的画外之境:作者把康桥的“金柳”写成妩媚动人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总“在我的心头荡漾”让自己难以割舍,魂牵梦萦;把康河的“青荇”写得“招摇”撩人,以至于“我”甘心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而那榆阴下的拜伦潭,更是蕴育着五彩斑斓的梦想的“彩虹”,以至于使作者有了寻梦的强烈冲动,轻摇小船,“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甚至想在“星辉斑斓里”放声歌唱;但作者忽然又觉得“放歌”不合时宜,它会打破康桥的宁静,会破坏康桥的婉美,所以他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至此,我们深深品味到作者对康桥的深情留恋和告别康桥时的依依不舍、淡淡忧伤。体味了作者的这种情怀,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之后,教师再从读的技巧上给学生给以点拨和指导,包括语速、语调、节奏、重音等的把握和表现,最后让学生尝试美诵诗歌,学生大多会逐渐进入诗境,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把作者的情怀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四、歌诗移情

教学步骤:播放歌曲《再别康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篇7

一、以乐“引”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一个生动形象的课堂导入能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情绪,从而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采用背景音乐开场是颇为有效的一种手段。

记得在教《江南的冬景》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时,为了能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文本,课堂伊始笔者播放了一首轻音乐《梦江南》来创设情境,伴随着古筝那清脆悦耳、如泉流畅的旋律,学生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感受着江南冬景的神韵。正当学生心醉神摇之时,笔者便顺势导入:一曲《梦江南》让我们对江南魂牵梦绕,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一起去领略江南冬景的独特风采吧。

音乐的渲染奠定了课文的基调,学生在音乐中很自然地进入了文本的情境,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也由此产生。其实,只要抓住学生的心境,那么这堂课对老师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以乐“诵”文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反映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但凭一支粉笔,教师的一张嘴,无论如何“晓之以理”,学生都难“动之以情”。“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所以“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于意”,这就表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音乐给人的感染作用,更为直接,更为强烈。所以配乐朗诵不仅能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鉴赏力,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

同样以《江南的冬景》为例,在整体感知文本以后,学生概括出作者主要描摹的几幅画面:冬日晨景图、江南山野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接着,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若让你配乐朗读,你将分别选用什么背景音乐?为什么?这一开放式的命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审美动机。而要找到与文本相协调的曲子首先必须深入文本中去感悟字里行间所营造的优美意境,体味文字背后所表达的含蓄情感。

第二天,学生来交流他们的成果。甲学生说:“我给冬日晨景图配上轻音乐《晨歌》。作者笔下江南的冬天早晨温暖和煦,老翁小孩曝背谈天,其乐融融。配上这首乐曲,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明朗、一丝惬意。”乙学生说:“江南山野图中描绘了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花草树木,色彩明丽,蕴含生机。若以《梦江南》这首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更能体现江南冬景独特的韵味。”丙同学则给微雨寒村图配上钢琴曲《雨的印记》,那节奏舒缓的音乐彷佛将我们带入江南水乡,感受着微微细雨飘洒脸上的温柔,享受着那份独有的恬淡与幽静。最后一位同学则用《snowdream》这首曲子作为朗读江南雪景图的背景音乐。这样的配乐朗读时而使人沉浸在悠扬婉转的古典音乐的意境中,时而又将人带进语言文字所组成的优美画境中。总之,整堂课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文本情境中,在朗诵中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分享着欢乐。

除了配乐朗读,歌咏背诵也很好地体现了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曾记得,每当叫学生背诵古诗词他们就愁眉苦脸、怨声载道,就算花功夫背下来了也只是死记硬背,过不了几天就忘得干干净净,默写更是错别字满天飞。可一旦让他们唱起歌曲来却朗朗上口、一字不差。试想,若将诗词变成让他们唱的歌曲会是怎样的效果呢?

在教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时我做了一番尝试。讲解完这首词之后,我播放了一曲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很多同学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几遍下来他们就已记得滚瓜烂熟了。更可喜的是,隔了一个月,笔者突击检查,默写这首词,结果所有同学都一次过关。于是笔者就问他们怎么隔了这么长时间还能牢记,他们说,默写时《虞美人》的曲调就回旋在脑际,曲调哼得出,歌词也就记起来了。之后,笔者以同样的方式教李清照的《一剪梅》、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以乐“赏”文

语言文字本身是没有什么可感性的,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如入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的课堂才会浮现思想的灵气,才会飘溢生命的诗意。而音乐恰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以音乐为媒的语文课堂定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思绪飞扬。

《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到了作者史铁生的母亲。作者由于身体的残废,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他非常痛苦。然而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课堂上笔者设置了一个环节: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文字,哪些语句特别打动你?并加以赏析。一开始学生总是毫无感情地泛泛而谈,根本没有将自己的情感完全注入其中。可见他们并未走进文本,也未能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这时音乐就成为学生准确感悟语言的辅助手段和重要桥梁,由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渐渐响起: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篇8

知识与技能:

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能说出本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教师在介绍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帮学生了解康桥在诗人感情世界中的独特地位,理解其眷念之深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母校的依恋之情

教学重点

1.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2.能说出本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构思别致,不流于浅露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块: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播放电视剧片段和电视散文《再别康桥》,让学生谈谈“你所知道的徐志摩”根据预先找的相关资料,交流“我所知道的徐志摩”

2.放《神秘园》乐曲,配乐范读,充分营造读诗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

3.看课文、听朗诵注意重点字词读音与全诗意境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讨论、交流阅读全诗后的感受。

第二块;配乐朗诵,加深理解

1.组织学生边看康桥风光片,边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诗中哪些字词激起你的共鸣?换一种组织学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理解诗眼:第一节中的“轻轻的”三个字须重读,节奏整体上呈轻微跳跃之感

②理解意象:第二节中的“金”、“新娘”、“艳”、“心头”重读,“荡漾”用琶音

③理解抒情法:第三――第五节是情感发展高潮段,读时应投入,表现诗人的豪情,突出个别动词,节奏加快。

④理解诗意跌宕:第六节诗人抒情格调陡转,此节读前要有较长停顿,语气突转后再一气呵成。

⑤理解诗的回环美:要将“浓得化不开”的离情充分表现出来,重读“悄悄的”、“云彩”二字可采用拖音或一字一顿,以显示结句的意味深长。读法会怎么样?教师适时点拨。边读边品味交流,与教师可达成互动。

2.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

3.再次播放音画,组织全班朗诵。

第三块:课后学习,巩固提高

1.找徐志摩另外一首《偶然》进行自我朗读鉴赏。

2.仿写精彩诗节,多读好诗,有条件可以试着配乐。

3.选择与亲人团聚或分别时的―1―2个场景,学写一首小诗。10行左右,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附板书设计

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开头――感伤、无奈

柳影――由衷欢喜

青荇――永久恋情

清潭――陶然忘情

高潮――快乐至极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篇9

当朗诵与歌声交汇,欣赏完美重合。

当甘露与溪流交汇,享受自然汇合。

——题记

音乐的重奏,是相对的经典:

当乐团的重奏演出拉开帷幕,钢琴键下划出美丽的乐音;小提琴弦奏出悠扬的音符;大提琴台前低吟……它们抒发着各自的情感,可是,这美妙旋律下,却不是乐音们独自的鉴赏,而是对于其它乐音们的共同配合。甚至,尽管只是配乐,是配角,也决没有任何退出的理由,它有它的美丽,要供大家分享。在这天籁之音的韵调下,是每一乐音共同配合的结果,这是合作,更是一种分享,这,便是重奏。

诵读的配乐,是相互的伴奏:

诵读中,情感贯穿,柔情典雅,配合的背景音乐,或者说是配合着吧!反正,也只是相互的吧!没有终端,只是音乐配合着诗文的主情调,诗文符合了音乐的总情感,是不是总没有经典的大起大跌?朗朗诵读声中,远远没有情感!时间走过便成为一道历史,可在观众看来,这种绘声绘色,却是一种相互的分享,是朗诵让音乐更美,可是音乐也总是让朗诵更经典……

甘露滴滴,潺潺流动,交汇成溪流: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篇10

【关键词】幼儿园诗歌朗诵标记运用合作演绎

诗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为常见,诗歌语言通俗凝练,形象性强,声韵和谐,读唱都是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指南》语言领域指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即反映诗歌的形式经验要点――幼儿能借助动作或口头语言表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下面,让我们进入中班诗歌《雷公公在敲门》的教学现场。

一、 巧妙埋伏,种下诗歌前期准备

活动背景一:午睡时间

轰隆隆,打雷了。孩子们听到轰隆隆的雷声都很害怕躲到被窝里。师:“没事儿,不要怕,是雷公公上班了,或许还会到咱们班上来呢。”起床后鑫鑫第一个跑到我面前问:“王老师,雷公公真的会来啊,会不会打到我们呀?”(《雷公公在敲门》,悄悄潜入孩子的心里。)

活动背景二:家庭配合

就那次后家长反馈说孩子一回家就和爸爸妈妈谈论雷公公。家长和孩子们说了较多雷公公的故事。例如:诺诺说“我妈妈说的打雷要回家,不可以在大树下”,嘉嘉说“打雷是春天来了”等。(《雷公公在敲门》,激起孩子的好奇心里。)

活动背景三:区域游戏

区域游戏图书区中孩子们也在议论着关于雷公公的事情,识字的MM看着书说:“打雷是自然现象”,子轩说:“春天打雷是万物苏醒的时候到来了”。(《雷公公在敲门》,拓展了孩子的知识。)

幼儿前期经验是幼儿学习诗歌的关键。教师结合应景的自然现象在安抚孩子恐惧心理的同时激起幼儿对打雷秘密的兴趣;家园配合让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去了解现象;班级环境中提供图书让孩子自主或合作探索、交流秘密,为诗歌教学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二、 多种形式,丰富诗歌内容学习

让幼儿对诗歌内容充满兴趣,在探究中理解诗歌内容,采用多种形式,以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幼儿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形式一:自由表达认知。师:“雷公公来到我们班,来干吗呢?”阳阳说:“是带我们去天上的探索奥秘的” ……安排自由讨论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述说出来。形式二:实物图片呈现。利用实物图片帮助孩子理解诗歌内容。师:“喊了谁?”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图片,理解“游、跳、爬”等特征。形式三:“猜一猜”游戏。在全部出示动物图片后继续和孩子一起边学边玩,拿掉两张动物图片,谁不见了。请幼儿用诗歌语句回答,深度记忆诗歌内容。形式四:大鼓配乐演绎。根据诗歌内容在念“轰隆隆”时敲强弱弱三下,再给予一定的节奏,同时也激起孩子再次学习诗歌的兴趣。形式五:巧取动作。孩子们好动是天性,配上相应的动作正好符合这一年龄特点,能准确理解诗歌中动物的起床方式。在孩子们自创动作的基础上选择出最形象的动作。

利用提问感知诗歌内容;借助图片、游戏理解诗歌内容;采用击鼓、动作深入学习诗歌内容。多种形式的学习诗歌,帮助幼儿层层深入,演绎了诗歌的学习过程,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三、 标记运用,领会诗歌朗诵技巧

朗诵的表达手段很多,常用的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这些表达手段能帮助幼儿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1) 回忆朗诵标记。师:出示“停顿”“重音”等标记符号。“这些是什么标记?表示什么?”和孩子们共同回忆。(2) 自主选择合适的标记,尝试朗诵。孩子人手一张图文并茂《雷公公在敲门》的诗歌图谱,边朗读边做上相应的标记,做好标记后自己尝试朗诵。(3) 个人朗诵会,同伴点评。幼儿根据自己的图谱进行朗诵表演,其他同伴安静倾听,进行简单点评。你最喜欢哪个同伴的朗诵,为什么?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朗诵也一样,孩子们自己看图谱做符号标记,自己找出朗诵的速度等都帮助幼儿建立朗诵的经验,搭建了很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