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名言十篇

时间:2023-03-14 20:06:19

张海迪名言

张海迪名言篇1

1、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不愿意一生无所作为,做一个无聊的人。不多学些东西,我就不舒服。我愿把我的一生献给我喜爱的事业。我的腿虽然不好,可是多年我一直是那样的乐观,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激情。

2、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话,我是一个健康的人的话,我想我会做的比现在,比今天还要好。

3、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

4、作为女性,应该宠辱不惊,或者说荣辱不惊,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5、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6、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7、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

8、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在人间。

9、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愤图强,用自己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

10、只要心还在跳,就要努力学习。

11、如果没有不断更新的爱情,婚姻的花朵就会枯萎。

12、今天我们的生活依然需要澎湃的激情,一个人有了激情才会热爱生活,才有生活的动力。

13、在困境里,要树立信心,相信一切都会过去,还要自我鼓励,以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

14、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15、我感谢生活给了我一支能说话的笔,它让我去倾诉了,去抗争,我不仅活着,而且在写作中放飞了心灵。

16、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

17、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

18、当你突然面对那么多的闪光灯、笑声、掌声,调整自己最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必始终像一泓碧水,那么蓝,那么深。

张海迪名言篇2

初次见到现为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的人一般会大吃一惊,这位和高位截瘫抗争40多个年头的女性竟然没有让岁月在脸上留下什么印痕,她面容美丽,双目清澈,神态自信。这些年来,记者经常在一些会议上见到她,她的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笑容:“生命就是每天在克服困难中行进,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努力战胜病痛,争取让我不但活着,也让生命不断充盈意义。”

英雄张海迪:挑战残酷的命运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幼儿园里,她最爱跳爱闹爱笑爱叫的小丫头。在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这便是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发生在这位5岁姑娘身上的事。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她顿时觉得自己的两腿没了,“像飞走了似的”。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张海迪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终于一天,张海迪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么样进针,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因为感染而死去。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所以,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

榜样张海迪:当典型的日子很光荣也很无奈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这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2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1月,时为团中央宣传部干部的魏久明出席在北京召开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会议空隙自山东团省委副书记处听到张海迪的事迹,十分感人,于是向团中央书记处作了书面汇报,山东团省委也写了报告,团中央书记处讨论同意选择张海迪作为青年先进典型,向全国青年推出。

这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显著刊登张海迪照片和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发表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2月24日,张海迪乘列车抵达北京,出席即将召开的全国青少年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座谈会。

2月28日下午,团中央在中央团校万年青宾馆召开了“首都新闻界听取张海迪事迹报告会”。会上,张海迪被誉为“80年代的新雷锋”、“青年学习的榜样”。

当时,张海迪靠着双肘支撑在轮椅上,漂亮的西装里套着件天蓝色的毛衣,瀑布般的秀发泻在肩上,透过深色宽边眼镜,一双眼露出坚毅聪慧的光芒,白净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面对几十位记者,张海迪用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语调、手势,诉说着她对人生的理解和28年的旅程。

魏久明记得,张海迪讲了一个小时,她的感人的经历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博得记者们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报告会结束时,就有不少记者们就涌上前去,有的要求约定时间进行采访,有的提出问题要张海迪回答,有的要她签名留念。

第二天,《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郭梅尼、徐家良写的《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这篇长篇通讯,感人至深,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报社先后收到全国各地读者来信8万多封。连日来,首都各报纸、杂志、通讯社、电台,连篇累版地宣传报道张海迪的事迹、活动消息和读者反映。

3月5日,张海迪作为学雷锋的先进人物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都各界纪念学习雷锋20周年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王震、杨尚昆等的接见。

3月11日,张海迪报告会在人民大会举行。17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向全国实况转播了张海迪报告会的全部录像。当晚收视的观众,达两亿多少人次。

4月下旬,邓小平、、邓颖超等8位中央领导分别为学习张海迪题词,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一时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80年代的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不过,今天每有人提及她是“中国的保尔”,张海迪就表示“抗议”:“我从来提当不起这个称号,我不是保尔,我是中国的海迪,我有我自己成长的道路。”

张海迪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她的印象很深,后来给她印象更深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写的《永恒的爱》。从那里,她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由于病痛折磨,患上精神分裂症4年后才写了那本传世之作。“健康人无论怎样想像都代替不了残疾人自身的体验,所以我非常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所承受的痛苦和付出的努力。我只是不能走,而他是不能走、不能看,比我更需要毅力去战胜困难,那种精神力量是人类不屈精神的代表。”至今,张海迪仍珍藏着一张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访华时签名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照片,那是一个不相识的四川医生寄给张海迪的。半个多世纪了,照片也发黄了,时常带给她浓浓的怀旧情绪和无尽的力量。

说到当年被邀请到北京作报告,她坦言,当时是以一种拒绝的心态相待。“当时跟我的很多朋友包括当时来接我的同志,我表示不愿意去,不愿意破坏自己的生活,我愿意在自己的那间屋子里读书、工作、学习、思考,跟我的朋友们在一起,我习惯了那个小县城。而且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在更大的场合下愿意去去讲述,当时只把它当成一种迫不得已的任务。但是当时想得挺简单,我到北京去开会,一定去的话,那我很快就回来。想到了三两天就回来了,结果到了北京以后,铺天盖地的。”

去北京之前,因为宣传工作的需要有人提过建议能不能把长头发剪掉,对此张海迪同样表示拒绝。“在临去北京的时候,就有同志跟我讲,你能不能这样,扎个小辫子,咱剪成齐刷刷的小刷子,找个军装穿着。今天看好像是笑话,但是在那个年代过去就是那样,认为被宣传人,像女性一定是扎个小辫子,穿着一身军装,好像是飒爽英姿的,尽管你坐在轮椅上,也是这样。我当时我知道大家是为我好,但是我不能无原则地接受这种改造。”张海迪说,我的原则是我自己的审美是我自己选定的,我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我知道什么样的是美、什么样的是丑。

当年,热火朝天地被宣传的时候,一切身不由己。“包括那时候发表我的一些日记和书信,我当时也很痛苦,不愿意自己的日记叫别人断章取义地那样去发表。但是我理解,我不能埋怨更多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国家在很多时刻是需要一些人做出牺牲的,当你把自己的隐私拿出来,当你在不知晓的情况下你的隐私被暴露的时候,那也是一种牺牲,但是真的回想起那时候来我觉得无怨无悔。”

生活张海迪:追问生命的真谛

“在被宣传出去以后的前几年,我每一天的生活都无法安宁。每一天都有全国各地的无数的来访者到我的家里来,有个人身份的,有单位的领导,有许许多多的团委、妇联、学校组织的。那个时候一点没有办法,每天都有人,而且多是成批成批的人,说我们一定要见见海迪,我看她一眼行吗?我当时每天收到的信,都是用麻袋来装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送到我的单位,送到我的家里。”张海迪说,当年,每一天都会接到让她去做报告的邀请。“但是我开始想,我有我的追求,我想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不能这样一天天消磨在人堆里啊!不久,我就搬到了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地方居住,一般不参加社会活动,我没有在学校读过书,我要抓紧学习啊。”

张海迪说,作为女性,应该宠辱不惊,或者说荣辱不惊,这是一种人生境界。“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我才20多岁,十分单纯,忽然间,从自我闭塞到成为公众人物,生活随之发生了变化,视野也得到开阔。一个残疾少女的生活从此打开了窗口。有媒体把这一切称为神话,但我从来不在乎这个,而当时面对这一切我也很淡定,现在依然。其实,我只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和其他人一样,在生活中依然保持本色。”她说,不能因为祖国赋予的荣誉而张扬自己,去谋取私利。

接近张海迪的人都知道,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对他呵护备至、体贴入微的丈夫。张海迪一直与她的父母和妹妹生活在一起,他们给了她全部的关怀,全部的爱。父母说,海迪没有平常人家女儿的健康,但是我们要给她平常人家的女儿都有的温暖和爱。

对于张海迪来说,王佐良是丈夫,是兄长,更是她事业的有力支持者。张海迪的大多数书都是王佐良给她买的。有时为了买一本书,王佐良常常要跑许多路。他还把那些张海迪没说要买的书的目录抄下来,带回家让张海迪选择。

命运给了她巨大的病痛,同时给了她一个温馨的家庭。“先生知书达理,很体贴人。他什么爱好也没有,除了做学问、打字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干净,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结婚这些年来,虽说我是个残疾人,但我的精神生活很丰富。他说残疾人也有很多不同的需求,精神的需求是最重要的。他在家里非常重要,他是我的一个依靠,我也是他的依靠。”肝胆相照,相濡以沫。他们深深地爱着对方,时间老人在无声地验证着他们爱情的纯洁和高贵。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张海迪也不例外,她始终保持漂亮、整洁。“这是自尊,自尊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喜爱。”她喜欢打扮自己,有时一条纱巾的色彩,一件毛衣的颜色,她都会精心挑选,在身上比过来,比过去。她要把美好的形象留给别人。在公众场合,她总是微笑,给人乐观开朗的印象

时至今日,张海迪在轮椅上已坐了有40余个年头了,多少次,她用信念支撑生命,她用对知识和最美好目标的追求作为生命的支柱。她说:“我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还有许多美好的梦没有实现,只要我还有一分钟能够学习和工作,就绝不会放弃只有一次的生命。”

如果你能站起来的话,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张海迪不加思索地回答:“我想我试试跳舞。真的。这是一个人就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最大的愿望。虽然我这么多年没有跳过舞,但是我一直没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现实的舞蹈更美丽。”

谈起死亡时,张海迪却一脸轻松。她说:“即便是有一天我真的要离开了,我也会带着笑容。死亡对于我来说不是痛苦,我身患疾病这么多年,可以说,我体验了很多平常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我希望在自己结束生命的时候,能够给那些关心过我的人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记得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主持人鲁豫曾问她如果自己来撰写自己的墓志铭,会写些什么,张海迪说,她会这么写:“这里躺着一个不屈的海迪,一个美丽的海迪!”

事业张海迪:人生绝顶之上的精神游走

1983年,张海迪开始文学创作,曾创作了《生命的追问》、《向天空敞开的窗口》、《鸿雁快快飞》等400多万字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并翻译出版了《莫多克》、《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等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生命的追问》出版后已经重印多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母亲让我读过一本长篇小说叫《青团员》,那是我第一次通过文学作品认识共青团员。我知道,他们也像共产党员一样当人民需要的时候奉献自己一切的人。”2007年5月,出席中国青年群英会的张海迪在发言中说: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精神成长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我创作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这部小说我写了5年,我是在努力向人们展示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那一代少年纯真的梦想和对理想的追求。那5年的写作是艰苦的,我写了一摞一摞的稿纸,不知修改了多少遍,这部长篇小说199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来在日本、韩国出版。直到今天这部书还在发行。”

没有人想到的是,前几年张海迪又以一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给中国的文坛带来了出人意料的惊喜。

几十年来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说,她从小的愿望就是登山,“被禁锢的生命总是向往更高处。”铸就生命高度的《绝顶》无论对于张海迪的人生而言还是小说本身,都有巨大的艺术突破。张海迪力求通过这本书,体现我们民族经过百年苦难之后走向振兴的攀登精神。小说的多条主线反映了作者的多个精神层面,事实上小说的精神意义早已经超越了文学的意义。

多年来,张海迪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每次张海迪总是认真参加会议,“做小组发言,还做大会发言,我每年都写提案,比如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为残疾孤儿设立医疗保险等。有一次开会,香港一名委员问我――你开会坐这么长时间累吗?我说为了更多的残疾人和兄弟姐妹与他们亲人的希望我要坚持。我希望人们看到健康人能做的事情,残疾人通过努力也能做到。以我的名义积极探索残疾人参预更广泛生活的可能性”。

2008年11月13日,张海迪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消息传出,引起舆论关注。许多网友在博客“太阳仔梦轩”所贴的有关文章上留言。留言中,“感动”、“激励”、“偶像”等字眼出现的频率极高。

张海迪在当选中残联主席后表示,绝不会辜负8300万残疾人的重托,认真履行职责,尽心竭力做好工作,不断开创残疾人事业的新局面。对于张海迪本人来说,则意味着其“个人奋斗”的色彩将要逐渐淡出,其对于社会的主要作用也将从“精神激励”向寻求一个群体的“制度保护”逐渐转型。

张海迪名言篇3

张海迪小时候是一个活泼、快乐的孩子。可是在她五岁的时候突然患上了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五年中做了三次大手术,最后只好高位截瘫。

看着小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跳皮筋,背着书包上学,小海迪幼小的心灵很痛苦。她悲伤地哭喊着:“妈妈,我要走路!我要上学!”

爸爸给小海迪买来书籍、本子和笔。告诉她许多名人虽然残疾但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在父母的爱心和鼓舞下,她决心振作起来,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后来,张海迪又读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并为群众无偿治疗。

读了这篇故事,我已热泪盈眶,我感到很惭愧。张海迪虽然得了重病,胸以下部位完全失去知觉,但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并没有向病魔屈服,而是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而且掌握了英、日、德等多门外语,她多么勇敢,多么坚强!她不怕病魔,勇敢面对,与病魔斗争。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永远以微笑去面对任何困难。

医生曾断言,张海迪活不过27岁。但如今张海迪已经54岁了。她又重新踏上了为全国残疾人服务的新的征途。

张海迪名言篇4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张海迪名言篇5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残联主席。

精神偶像

很小的时候,她也像别的孩子一样,拥有许多美好的梦想,而她最大的梦想就是上学读书。可是,她却从来都没有得到走进校门的机会。在5岁时,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变成了一个残疾儿童。但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却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她,就是张海迪。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她却能发愤学习,学完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91年张海迪被发现患有基底细胞癌。手术后不久,她开始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学习。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考试,并完成了论文答辩,被授予哲学硕士学位。

一时间,“张海迪热潮”席卷全国,她成了亿万国人的精神偶像。雪片般的来信从各地飞来,甚至有的信封上连地址都没有,只需写上“张海迪收”,信就能寄到团中央。张海迪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

长达40多年的病痛,始终都在折磨着张海迪。可是,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张海迪却没有因此而哭过。她说:“我这些年来从没有为病痛哭过,让我哭的是为那些热心关爱我的人!”

文学创作

1983年,张海迪选择写作为职业,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之后,还出版了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

张海迪名言篇6

提到“90后”,你会想到什么?非主流?还是脑残?这是社会对90后的偏见,不是全部的真相。

90后的少年们有梦也敢追,他们正在步入前台,闪闪发亮。

本期本刊记者专访了三位闯荡国际网坛的90后新秀――1990年出生的张择以及1991年出生的吴迪和杨宗桦。

弱冠之年的他们,正在经历后青春期时代的快乐与忧愁。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谦逊和自信并存、沉稳与活力交融。

吴迪

1991年9月14日

人小鬼大

籍贯:湖北武汉

身高:173cm

体重:62kg

世界排名:366

仿佛只是一晃之间。那个2005年在上海大师杯上陪球王费德勒打球的武汉小孩就长大了,以中国男子网球新一代领军人物的姿态出现在球迷面前。站在3月份戴维斯杯赛场上的吴迪个子是长高了一些(1米73的身高在职业男网仍非常吃亏),但眼睛还是如以前那样小,笑起来眯成一条缝。

爱笑是昊迪的特质,他常在微博上发一些眉开眼笑的自拍照,有时还做出搞怪的鬼脸。这个90后男生以青春、阳光和活力感染着4万多名微博粉丝。当记者以“90后”这个名词称呼他的时候。他以夸张幽默的语调接招――“我是90后。可我不是脑残。”如今。90后。俨然成了“非主流”的代名词。这跟80一代经历过的偏见非常类似――曾被称为是垮掉的一代。“因为年轻,有些90后行为的确比较疯狂,但这都跟我无关。‘90后。这个代号本身没有褒贬义,被这样称呼我也接受。”说完这些,他露出八颗牙齿的招牌笑容。

当他和国家队其他队员打闹的时候,你甚至可以用嬉皮笑脸来形容他的外在表情,但这不是他性格全部的真相。他的基因里拥有处女座与生俱来的敏感和细腻,只是这一面极少在外人面前展现。这体现在他对父母的关心上。某次吴迪的父母偶然提到今年是他们结婚20周年,细心的吴迪便琢磨着给爸妈送份礼物。当一辆新车出现在老两口面前时。他们又惊又喜,倒不是在乎车本身的价值,而是儿子的这份心思令他们感动满满。

说起这事,吴迪反倒不好意思了。“送父母礼物是应该的。常年在外比赛,陪爸妈的时间太少了。连续三个春节没有回家过年。”这是一个老套的故事,少年陪好友到上海试训,结果好友落选,无心插柳的少年反倒被教练留了下来,这个少年便是lO岁的吴迪,当年选中他的教练是前国家队选手、时任上海巴士俱乐部教练的夏嘉平。发生在2001年的这次选择。彻底改变了吴迪的人生轨迹。自从10年前离开武汉,远赴上海追逐网球梦想以来,吴迪一直与家人聚少离多,每年只能回武汉老家两三趟,每次都呆的时间不长。

刚到上海的吴迪是俱乐部中个子最小的。当别的90后小孩在校园和同学嬉戏打闹,放学回家有父母作伴,小小年纪的吴迪却只能独自在外日复一日地艰苦训练。这让他很不适应,几乎每天都会打电话回家向爸妈哭鼻子,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近一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瘦弱白净的男孩晒出了一身古铜色,胜利带来的自信也让他原本内向的性格开朗了许多。

训练和比赛填满了这个少年的青春期,就在别的孩子在为早恋折腾、为高考焦头烂额的时候,吴迪渐渐成长为一名颇具实力的网球新秀。18岁,他在全运会中为上海队拿下男单金牌。决赛里击败长他10岁、高他13厘米的曾少眩是一次里程碑意义上的胜利。在这之前,昊迪曾犹疑过,身材瘦小的他被认为不适台当今主流的网球选材标准,很难大有作为。他也不喜欢不停转换目的地的生活,在各个城市之间穿梭的日子使他痛苦。“特别地不规律,你刚适应完这个地方的饮食和温度,又得启程去另外一个地方。”有时候,吴迪也会羡慕普通人的生活,在固定的城市有属于自己的清晰坐标,早晨上班,傍晚归家,有很多时间和朋友、父母呆在一起。

“在全运会拿到冠军让我释然。让我更加肯定当初的决定。”成为国内新一代男子阿球的领军人物使得昊迪更有底气冲击职业男网。现在网坛的竞争非常激烈,有ATP积分的选手约2000个,前几年只有1300个左右。吴迪现在300多位的排名挺尴尬的,参加IOK、15K级的比赛就算夺冠分数也少得可怜,参加50K、100K的比赛又要打预选赛,往往两三周折腾下来,舟车劳顿,不但积分没有赚到,训练也不系统。这是最困难的时刻,眼看曾经常一起参加青少年比赛的国外同批90后的选手――如加拿大的拉奥尼奇、立陶宛的伯兰基斯已经进入世界前100名。吴迪很羡慕,但并不气馁。“我还年轻,路还很长,”朋友口中的“迪爷”对未来信心满满。“我已经准备好了,只是欠缺一个突破的机会。”

今年9月14日,吴迪将年满20岁,他对自己的期许是年末能打到世界排名200位左右。这样的排名能参加大满贯资格赛。大满贯对内地男选手而言是一个遥远的梦,为了这个梦,吴迪少年离家已在外打拼了十年。外界对中国男网的质疑声再嘈杂。也不会惊动少年的梦,他的内心努力且蓬勃地生长着,对来来充满笃定的信念。

“昨天是过去,今天是秘密,明天是上帝给你的小礼物。”这是吴迪在微博里写下的一句话,温暖有力。就像没有人看好他能在戴维斯杯击败卢彦勋一样,不要轻易对一个怀抱梦想年轻人盖棺定论。

张择

1990年7月4日

别叫我90后

籍贯:江苏南京

身高:188cm

体重:80kg

世界排名:306

看到一片海,就想知遭海的对面是什么。可惜不是谁都能忍受得了漫长寂寥的舟车晕浪,彼岸的风景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海市蜃楼而已。此时,20岁的张择正在扮演探索者的角色,他扬起了一张帆,向前人从未到达过的地方远航。

身高体壮的张择是这一批国家队成员中身体素质最接近欧美选手的,与生俱来的十足力量使他被广泛看好能超越1995年潘兵创造的第176位的中国男网最高单打排名,但这位江苏小伙的目标不仅限于此,他想要在世界百强中站稳脚跟。

右腿的伤势放缓了他前进的脚步,因此他最近退出了不少比赛,包括3月份在仙霞开打的戴维斯杯亚太区首轮中国队对中华台北队。戴维斯杯抽签的那天,张择知道自己上不了场,坐在国家队四虎将的最边上,一个人低着头闷闷不乐,少年的烦恼全然写在脸上,心情低落让他最近更新微博的频率也明显降低了,以往那个经常转发一些星座物语的。张择小憨”似乎低调了许多。

“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把伤养好,别的事情尽量少分心。”想要达到今年内进入top200的目标,留给张择的时间并不多。“今年很火的来自加拿大的拉奥尼奇。我去年还在韩国击败过他。设想到一年时间,他上升得这么快!”从这样的话语中,我们能听出张择的弦外之音――既然曾为手下败将的同龄90后能做到,自己也不会差。

他对网球的态度是这么绝对的自信和乐观。从来不曾追悔网球霸占了他所有的青春时光。“不仅我全身心地投入网球,我的家人也非常支持我。虽然少了陪家人和朋友的时间,但把精力花在网球上。也给我带来很多收获。”这些收获不仅是指全运会的男双和男团冠军,更包括国家队每年给他很多出国比赛的机会。

从这些机会中,张择看到了世界的模样,更清楚地知道他将要去征服的是怎样的一片海阔天空。年轻是他前行最大的筹码,但他不愿意被归类为典型的90后,“我的想法不像90后,我考虑的东西很多。”他认真的打算自己的未来,“接下来的两三年非常关键,如果成绩上不去,信心会受挫。压力随着年龄增太而与日俱增。如果成绩上去了。则是另外一番天地,接触的对手不一样,水平提高得会更快。”但以他现在的排名,只能参加希望赛和挑战赛,现阶段有望拿到外卡的大赛,不外乎中网和上海大师赛。去年张择在上海大师赛首轮抽到了柳比西奇,赢下了第一盘,但被对手逆转。大赛经验欠缺是这位90后小将的短板。如果能在重量级的比赛中抓住一次机会,捅破那层窗户纸之后,也许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进入一个新境界。

饭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现在国人大多挺支持和包容中国男网,我们这批球员也都很乐观和自信。张择用。年轻、开放和有实力”来形容90后的新一代球员。虽然跟活跃在国际网坛的80后相比,他仍显稚嫩、不够沉稳,但网球是圆的,再远的航线也有抵达终点的时候。给他点时间。他会用行动证明的。

杨宗桦

宅男杨宗桦

籍贯:台湾新竹

身高:177cm

体重:75kg

世界排名:308

如今谈起来自台湾的男子选手,普通球迷的脑海中恐怕只能浮现出卢彦勋的身影。但资深一点的球迷会注意到,还有一位来自宝岛的希望之星正在冉冉升起,他就是被球迷亲呢地称为“小胖”的90后杨宗桦,在台湾,90后又被称为八年级生,借着中华台北队抵沪参加戴维斯杯的机会。笔者在仙霞专访到了这位3月底才年满20岁的网坛新秀。

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黑色绒线帽,杨宗桦如约走进采访室。“上海实在是太冷了,很不适应这种天气。所以这几天都没有训练很多。”杨宗桦说。当谈及是否还介意别人称他为“小胖”的时候。他憨憨地说:“现在是没有了,觉得这么叫还蛮可爱的。”说着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每次看到杨宗桦那张稚气未脱的笑脸,我都能感受到一个“小孩”心中那股生机勃勃的朝气与对未来无限的期盼。在他憨态可掬的外表下,一颗年轻涌动的心在等待爆发的那一刻,毕竟他曾经是法网赛青少年组男单冠军。也曾经是青少年组的世界第一。杨宗桦坦诚,前几年他还会觉得有压力,比较难去克服世界第一的包袱,但现在过了那么久。自己不会再想那么多。

成人世界并不像童话,转为职业选手征战ATP巡回赛的困难度远超青少年比赛。对杨宗桦而言,目前最大的困难来自心理和体能的提升。“比赛的时候怎么去想,怎么去学习控制情绪,这些都要提高。而面对戴维斯杯这样艰苦的比赛,体能方面更是需要加强,目前在新教练的指导下。首要功课就是练身体,希望能够尽快达到世界顶级网球运动员所需要的体能要求。”

打戴维斯杯时的队友卢彦勋是。小胖”非常尊敬的前辈,经常给他指点和帮助。“他现在在台湾很红。代言很多。在台湾,如果不关心网球的人,根本就不会知道我。”杨宗桦说得似乎有些无奈,但作为聆听者却能深切地感受到他那颗想要超越卢彦勋的心。“现在台湾对网球的关注度也因为卢彦勋去年在温网上的表现而变得越来越高了,不会像以前那么冷漠,但是卢彦勋也不会一直打下去,新的一代是一定会崛起的,我希望自己也能够有所突破,被注意到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厂商来找我做代言。”

今年在澳网上大放异彩的澳洲本土90后选手托米奇与前不久在圣何塞夺得职业生涯首个冠军的加拿大90后天才少年拉奥尼奇都与杨宗梓一同“出道”。“以前小时候我是世界第一,可是现在我跟他们的排名居然差那么多,心理上难免会有落差,知道自己已经落后别人很多,但是着急是没有用的。亚洲球员出成绩普遍都比较晚,就像卢彦勋那样,所以一定要加倍努力,积累比赛经验,争取早日赶上。”“小胖”说90后代表的是“力量”,是一股想要赢的“力量”,说完他又憨憨地笑了。

虽然杨宗桦的外表还略显稚气,但在与他的交谈中你却能感觉到他比同龄人的成熟。小胖说他不会像同龄人那么爱玩,他在台湾连夜店都没有去过,“我就是不喜欢去那种地方,也不会羡慕别人的生活如何丰富多彩。现在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大部分都还在玩。但其实上天是公平的,他们现在玩的话,以后还是要辛苦,我现在虽然看上去辛苦,但是以后会很轻松。其实都是一样的,都要经过努力,才会有好的生活,晚努力不如早努力!杨宗桦坦言他其实是一个“宅男”。平时没有比赛的时候喜欢在家陪家人,或者是和家里的狗玩,“我家里有两条狗,一条是拉布拉多。还有一条是高山大,我很喜欢和它们一起玩,平时我在打比赛的时候都是我爸妈在照看。”

张海迪名言篇7

6月19日,“Miss Dior迪奥小姐”艺术展上海站在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举行开幕仪式。展期从6月20日至7月20日,公众可领略到16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女性艺术家以Miss Dior迪奥小姐香氛为灵感创作的艺术作品。这款诞生于1947年的香氛,是Christian Dior迪奥先生缔造的首款香氛,由此开启Dior迪奥时尚王国的大门。

回顾Miss Dior迪奥小姐香水的诞生史,也是“新风貌”时装系列推出之际,作为一名时装设计师兼调香师,Christian Dior迪奥先生坚信,“香水是女性气质的必要点缀,更是锦衣华服的点睛之笔”。 拥有独特的绿西普花香调的Miss Dior迪奥小姐香水,成为当时流行的拥有精致风格的经典淡香水。Christian Dior迪奥先生一定对于自己的这部上层之作,倾注了满腔心血灌溉,才能让“Miss Dior迪奥小姐”香水演绎优雅的“新风貌”女装,充分向人们展现了Christian Dior迪奥先生的理想。

经过六十多年的演变,Miss Dior迪奥小姐香水经历了十余款不同版本,如今的芳香与克里斯汀・迪奥的时装一同延续着经典。今天,十六位世界各地的女性艺术家,云集在时尚的地标――上海,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Christian Dior迪奥先生的传世之作。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艺术与灵感在这里碰撞着。“Dior迪奥精神之Miss Dior迪奥小姐”艺术展,为观众准备了一场绘声绘影的全感官盛宴。十六位女性艺术家粉墨登场,而她们用自己的理念和创造力,将Christian Dior迪奥先生的创作理念重新诠释,并以此向“Miss Dior迪奥小姐”致敬。

匠心独具的会场是由毕业于久负盛名的巴黎卢浮宫艺术大学的赫尔维・麦克罗夫先生设计的。在业内享有盛名的他,和时尚总是紧紧地陪伴在一起。此次,从踏入会场首入眼帘的Christian Dior迪奥先生肖像开始,专属于全感官盛宴的时空便开始交织错落在一起,而那些有脉络可循的轨迹,又不会让你错过每个属于这次“Miss Dior迪奥小姐”艺术展的瞬间。

灰与白的世界,神秘肃穆。而似有若无的香氛,却是俏皮活泼。当这两者混合,尽数感官的享受便开始了。

实景再现般的将位于蒙田大道30号Christian Dior迪奥先生的工作室投影到了上海。当你看到娜塔莉・波特曼的曼妙侧影投射在薄纱上时,熟悉Dior迪奥的人都知道,这就是“Miss Dior迪奥小姐”的完美化身。而另一处夹楼则用于展示Christian Dior迪奥先生的艺术影响。早在Miss Dior迪奥小姐香水诞生之前,Christian Dior迪奥先生就在巴黎有了一间自己的画廊。里面陈列着Christian Dior迪奥先生收藏的众多艺术品,那些和他过往甚密的艺术家们纷纷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而画廊中展览的许多图文资料,用一张张老照片还原出了Christian Dior迪奥先生当年与法国视觉艺术界的紧密联系。

Miss Dior迪奥小姐:

艺术家的灵感缪斯

艺术在艺术家的眼里,总是那么异彩纷呈。而女性的感官世界也总是异于男性,那种细腻的描述和特定角度的视角,总是能够带给人更生动鲜活的感受。

十六位杰出女性诠释十六种“Miss Dior迪奥小姐”艺术品,每每都特立独行,但是都能诠释出不同风情。

漫步在每件艺术品之间,那些专属于“Miss Dior迪奥小姐”的印记,让人不由得生出会心的微笑。那些专属于Miss Dior迪奥小姐香水的元素,无不展现着别样的风景。那蝴蝶结装饰,经典千鸟纹的渐变色地毯,以及灵感来自于“Miss Dior迪奥小姐”的宫殿形展示盒“Follies”中的华贵优雅的微型宫殿,都令人驻足不前。

我不得不惊叹这些文化、背景各自迥异的女性们,她们讲述的方式各有千秋,却殊途同归的表现出了“Miss Dior迪奥小姐”对女性美的称颂。

星光闪耀,畅游芬芳艺术王国

张海迪名言篇8

“魔兽”一词来源于暴雪公司发行的一款红遍全球的游戏《魔兽争霸》。但想象力丰富的球迷,却把它与身高1.89米,体重超过90公斤,力量和弹跳都不像这个星球上的人的德罗巴联系到了一起。在切尔西的8年间,德罗巴的“魔兽”本性显露无遗。他在场上以一敌二、以一敌三地强吃对方后卫,把一个又一个以强壮、凶悍著称的中卫撞倒在地,拥有半兽人一般的强健肉体与精神力量。不过相比于流传更广的“魔兽”,在众多绰号中,德罗巴本人最喜欢的还是“铁托”。这是母亲赐予他的绰号,希望他能像著名的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一样刚强不屈、不畏困难。

“魔兽”引发巨大热浪

7月14日,中超最大牌外援迪迪埃·德罗巴如约来到上海,来到申花。早8点飞抵浦东机场,挂着蓝色耳机走出机场的“魔兽”,被热情的申花球迷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数百名警察维持秩序。

下午媒体见面会,来自近百家中外媒体的众多记者蜂拥而至。申花董事周军将11号球衣交到“魔兽”手中,“希望他能爱上这座城市,并帮助申花取得好成绩,尽他的一份力。”“魔兽”感叹,很高兴来到这里,在这里受到的欢迎是在切尔西所没有过的。

晚上虹口足球场,21153人的上座率。上海申花与北京国安开赛前15分钟,特别的欢迎仪式引爆球场。在全场高唱歌曲《征服》时,德罗巴一袭白衬衫、黑马甲、黑领带帅气亮相。申花投资人朱骏拿过话筒说了一句:“我兑现了我的诺言,把他带到虹口来了。”随后德罗巴从队长于涛手中接过11号申花战袍,并套在身上。微笑、挥手,跷起大拇指,观众感受到了德罗巴的风采和气场,更目睹了申花提升士气,击败对手,迎来近5轮的首胜。

见面会上,德罗巴直言,“选择申花,钱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和巨大挑战。”他表示,“我来这里是为了赢球,而不是为了来退休。”

热情“手握”东方明珠

与东方明珠台影,是无数游客在上海的必做之事。可要是让自己看起来与400多米的东方明珠塔差不多高,可就不那么简单了。初来乍到的德罗巴,就拍摄了这样几张特殊的合影。

在豪华套房内休息了两个小时后,德罗巴步出位于丽思卡尔顿酒店50层房间外的露台。这里视野开阔,几无遮挡,让东方明珠与陆家嘴商圈建筑群显得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手举印有“11号德罗巴”姓名的申花球衣,魔兽面露微笑,与东方明珠来了张亲密合影——从照片上看,德罗巴要比东方明珠的第二颗明珠还高。申花官方微博也对此图的创意感到满意,放言:“这张会创转发纪录吗?”果不其然,球迷们将此图转发了6300余次,并纷纷表示:“帅得一塌糊涂,这个可以作为阿拉上海的模板,以后每个球星来,都可以这样拍一张!”

叔叔是他的事业伯乐

迪迪埃·德罗巴是前切尔西和科特迪瓦国家队的主力中锋,亦为国家队队长,曾三获英超冠军、两夺英超金靴,还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帮助切尔西登顶欧冠冠军。德罗巴被誉为当今最出色的中锋之一,他的冲击力、速度、体格都非常优秀,能从任何角度、任何位置巧妙完成打门,即将摔倒时也可完成射门。德罗巴向来是顶级后卫的梦魇,因为他带球没有拖泥带水的花哨动作,而是以猎豹般的速度,狮子一样雄健的体魄将防守球员甩在身后;灵敏的门前嗅觉,果断的临门一脚,即使一流门将也无计可施;加上惊人的爆发力,使得“魔兽”之威名扬四海。德罗巴踏上足球之路,离不开他的叔叔——米歇尔·冈巴,一位前科特迪瓦国家队球员。

5岁那年,德罗巴的亲人在内战中逝去,阿比让满大街都是真枪实弹的军人,在叔叔冈巴的提议下,德罗巴背井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他先后搬家14次,其中在一个地方居住最长的纪录是5年。

张海迪名言篇9

周海媚是一颗永不凋零的绚丽之花,她妩媚、性感,把女性成熟丰韵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她极具亲和力,跟观众的心贴得很近很近。周海媚踏上演艺跑道的电视剧《流氓大亨》,获得1987年TVB最佳新人奖。1989年她主演的一部《义不容情》创下了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最高收视率,荣升香港无线当家花旦。近年来,周海媚将事业重心转入中国大陆,2007年领衔主演的电影新版《母夜叉-孙二娘》,一转她高贵而典雅的形象,让我们领略到了她另一面的风采,她的妩媚和才华也得到了影视圈内外一致的认可。

这次周海媚代言仙迪集团旗下的伊贝诗品牌,是她第一次代言化妆品。正因为是首次,所以在最初的选择上她非常慎重,在试用伊贝诗品牌产品半年后,觉得品质特别好才决定代言,而且在拍摄伊贝诗品牌广告时也努力保持并呈现了个人的最佳状态,充满自信与美感地将东方女性知性与感性兼备的一面进行了完美的表达。同时,"伊贝诗,媚丽一辈子"的广告语,将周海媚优雅妩媚的气质与伊贝诗的品牌主张完美结合。伊贝诗品牌倡导优雅的海洋护肤美学,引领海洋护肤科技,开创了中国海洋护肤新纪元。

仙迪集团秉承"为全世界女性缔造美丽人生"的企业使命,坚持"以人为本,以情经商" 的经营原则,现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营销、培训、服务于一体的专业、综合型化妆品企业,旗下拥有"诗婷露雅"、 "伊贝诗""凯妮雅""高皙"等多个品牌。

相关链接

仙迪公司简介

仙迪(香港)国际化妆品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在香港成立,一直致力于优质化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专业、用心、负责"的理念,怀着对"美丽、时尚、财富"的深刻感悟,用卓越的目光放眼世界,为全世界女性缔造美丽人生。

2001年10月,在改革开放的前沿 ―― 深圳,成立了深圳市仙迪化妆品有限公司。多年来,凭借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和现代化的生产控制手段,本着"以诚为本、顾客至上"的商业原则,在日化领域不断开拓创新、成果丰硕、业绩斐然,产品营销网络遍及全国。仙迪公司已成为集研发、生产、营销、培训、服务于一体的专业、综合型化妆品企业,拥有"诗婷露雅"、"伊贝诗"、"凯妮雅"、"高皙"等多个品牌共几百种单品。

仙迪公司现拥有占地10000平方米的按国际GMP标准设计的现代化工厂,设有先进的技术研发中心,并与美国、法国、日本、台湾等多家化妆品专业研究机构深入合作,不断增强着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产品线涉及护肤、洗涤、彩妆、香水等多个领域, 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日化用品和服务。

2004年,"诗婷露雅"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演绎时尚护肤生活"为品牌理念,并以准确的市场定位、高雅时尚的包装、主流媒体的广告传播,被多家权威机构授予"消费者公认十佳知名品牌"、"中国著名品牌"等称号。

2007年,由香港著名影视红星周海媚代言的伊贝诗品牌系列产品在中国全面上市,其倡导优雅的海洋护肤美学,引领海洋护肤科技,开创了中国海洋护肤新纪元。

仙迪公司坚持"以人为本、以情经商"的经营原则,以"创造客户价值,实现自我理想"为团队使命,真诚携手全国行业精英共创事业高峰!

仙迪公司发展历程

1997年在香港成立仙迪(香港)国际化妆品集团有限公司;

2001年10月,在深圳成立了深圳市仙迪化妆品有限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2004年5月,推出以"演绎时尚护肤生活"为理念的护肤品牌"诗婷露雅";

2005年5月,推出"凯妮雅"、"高皙"两大品牌的护肤品;

2006年8月,"诗婷露雅"电视广告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投放;

张海迪名言篇10

生命之歌

生命,是一首歌,它不需要谱曲、作词,只需要你用心,用一生来演绎。它可以悲凉婉转,可以奔放热烈,可以平静如水,亦可以杂乱无章。那么,就让我们演奏一曲不卑不亢,顽强向上的生命之歌吧!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大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海伦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在她19个月失去视觉和听觉后,小海伦就与这个世界失去了沟通,失去了联系,这个幼小的生命不知道如何排谴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她古怪、粗暴、无礼,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教会她认字,才使她睁开了心灵的眼睛,也从此展开了梦想的双翅。当海伦感悟到“水”——这个她所认识的第一个字后,便开始了对知识、对世界强烈的追求,开始了迫不及待地认字、阅读,像一块海绵不断地从生命本身汲取知识。对知识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单调和枯燥中竟然学会了德语、拉丁语、法语等多国语言,阅读了多部文学和哲学名著,吸取着那些伟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她把学习比做攀登奇山险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点进步,就有一份鼓舞,使她逐渐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直到璀璨的云端,到蓝天的深处,到希望的顶峰!海伦,用她艰难却幸福快乐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她的一生是人类的奇迹,她用她的一生,为我们唱响了一曲不屈不挠的生命之歌。

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几乎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最终以骄人的成绩和顽强的毅力被世人所认可。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自强不息地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还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张海迪说过:“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顽强不息的生命赞歌。

海伦、张海迪,她们都曾是被命运所抛弃的残疾人,但她们却没有抛弃命运,反而用她们对世界、生活的热爱,演绎了一种只属于她们的精彩;以她们的毅力和恒心,为世人谱写了一首生命之歌,而这首歌,必将世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