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情感日志十篇

时间:2023-04-11 23:37:47

网络情感日志

网络情感日志篇1

进入了你的空间,

看到了你的日志,

那情感的表白,

那清心的笔意。

给我留下不灭的印象,

清晰的图像时时得到回忆。

从日志中看到你对生活的追求,

从日志中领略你生活的足迹。

你对生活的热爱,

你对爱情的追击。

你对知识的探求,

合成你的光辉和美丽。

你是我的恋人,

你是我的情谊。

不用问之年龄,

也不用求知男女。

感情在网络中撞击,

智慧在网络中汇集。

网络容纳百川。

是注入情感的园地。

伤痛可以对你细说,

欢乐可以对你直叙。

情感不用遮掩,

畅怀输入我的文字。

网络连着你我,

网络中有春风暖意,

网络是生活之船,

网络是交流的阶梯。

网络是知识和财富的宝库,

因为有你,因为有你,

网络情感日志篇2

关键词:

网络杂志又称为多媒体杂志,是相对传统杂志而言的,它是将相关内容素材经过精心再编排和制作,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做到声、影、图、文并茂的电子版杂志。它彻底颠覆了传统杂志的阅读习惯,突破纸张阅读的局限性。杂志通过客户端下载播放,可以同读者实时互动,给读者以丰富的信息量和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

一、网络杂志的特点

网络杂志与传统杂志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强烈的视觉冲击,颠覆传统平台媒体概念。

网络杂志中运用了flash、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不像网络上单一的flash、视频、音频等形式那样,而是通过组合的应用配以精彩的内容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观刺激和互动参与的欲望,这是单一的技术表现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也是网络杂志对读者的吸引力所在。

2.目标受众的细分,直击目标受众所需。

网络杂志拥有着平面杂志的特色,种类繁多,涉及到了游戏、时尚、服饰、汽车、音乐、体育、影视等多个行业,而这种细分对于广告信息主来说信息传播肯定更精准、更有效。

3.用户参与互动。

用户在观看数码互动杂志文件的时候可以直接进行联网互动。

    4.减少杂志发行环节,减轻读者成本负担。

  订阅的数码互动杂志通过小巧的客户端在订户不知不觉中自动派送到用户机器中,不用订户自己到网上寻来找去或费力下载观看。

    5. 海量分众和网络监测使得网络广告更具效果。

杂志分派、订阅等技术的应用,更是让网络杂志实现了持续性传递目标受众的效果

    6.杂志制作成本低,可实现个性定制。

Falsh技术发展使得网络杂志具备全方位感官刺激,电子化减少纸媒体制作费用;发行渠道的网络化,使得网络杂志具备提供消费者低成本高价值的可能性;读者互动使得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

二、网络杂志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原创内容。既然是一本独立发行的杂志,应该有自己原创的内容或者独特视角的资讯加工能力,一味的把娱乐资讯类杂志内容电子化,图片精美,页面也很漂亮不能解决杂志的对读者的吸引力问题。

2.内容的互动。网络杂志的内容一定要可以灵活的由阅读者来掌握,最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实现杂志内容的自由摘取保存,杂志的版本也可根据读者需求进行定制。

3.网络杂志目前没有版权和发行权限制,但是传统杂志发行需求刊号,未来的网络杂志发行也会受到政府主管部门这方面的监督,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不让其成为约束杂志发展的问题,是行业面临的政策风险。

4.收费和版权问题。网络杂志存在大量可以复制的网络现存资源,但今后的发展肯定会需要社会投稿和版权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杂志之间的内容的重复复制问题,必须通过阅读器相关版权保护才行。

    网络杂志,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媒介的杂志。没有网络,就不会有网络杂志的出现,因此从网络杂志诞生之日起,网络杂志便以网络为标尺,不断地发展,从而造就了网络杂志在今时今日的地位。

而作为构成网络杂志的两大部分之一的内容,也在网络的不断发展中得到充实和多元化。由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网络成为了一个取之不尽的素材、资料库,网络杂志的内容也因此得到了广阔的拓展,实现了内容的多元化,其中就有源于网友的自创内容,有源于传统媒体的转载内容……可以说,正是网络的特性决定了网络杂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网络杂志,源于网络,生于网络,那么网络杂志的生存和发展与传统杂志又有何关联呢?

首先,从传播渠道上看,传统杂志是通过纸媒的形式,而网络杂志则是通过网络来传播,内容会有交叉,但发行传播渠道的不同已经注定了两者不会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就如我们每天都关注新闻一样,有些人会通过报纸形式,而有些人则是通过网络来了解,两种传播渠道的不同已经明确了两者发展在两条偶有交叉的道路上,但却都有着各自的发展空间。

其次,从阅读体验上两者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传统杂志以中国特有的文字感染力为主,而网络杂志更注重给予读者以感观的刺激和互动参与,两者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由此形成各自的阅读群体。因此,以文字为主的传统杂志所彰显的中国文字的丰富内涵和魅力,不是以网络杂志的多媒体技术所能够表现的,而网络杂志所带来的感观刺激和互动参与又不是单纯文字所能给予读者的。

网络情感日志篇3

关键词:网络日志; 目的地形象; 质性分析; 华山

收稿日期: 2011-03-14; 修订日期: 2011-07-0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旅游流对旅游网络信息的时空响应研究》(41001077)、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信息共享平台的关―天经济区旅游联动发展研究》(2010JK114)

作者简介:

张高军(1988-),男,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硕士生。李君轶(1975-),男,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开发及旅游信息化。张柳(1985-),女,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硕士生。

1 引言

长期以来,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热点。在评价目的地旅游发展和目的地营销成功与否的过程中,学界广泛认同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项重要指标(Tasci,Gartner,2007)。Greaves和Skinner(2010)以英国皇家迪恩森林为案例地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目的地形象可以有效提高游客的重游率,Chi和Qu(2008)利用结构方程研究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认为积极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对目的地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国内旅游学界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也表明,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旅游者的消费决策产生相当影响,它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的重要内容(黎洁,吕镇,1996)。旅游目的地形象对于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性在国内外已达成普遍共识。

借助中国知网和springer link、EBSCO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梳理后发现,国内外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普遍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原始研究数据(Chi,Qu ,2008;O’Leary,Deegan,2005;张宏梅,等,2011;李祗辉,2011)。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络的作用已从一个信息交流工具扩展到数据与观点来源、公共话语空间乃至具有重要现实影响的社交空间”(于海波,2011)。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网络获取旅游信息,“利用网络相互分享旅途体验或感受,从而使得有关旅游的大量舆论信息在网络平台上得以有效地交汇”(姚占雷,等,2011),这就使得利用网络获取数据来研究旅游现象成为可能。

网络日志自由、开放和共享的特性能够较充分地反映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和感受,可以藉此内容研究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Choi等(2007)使用CATPAC Ⅱ软件,验证了“文本分析方法不仅可以进行定性研究,而且可以进行定量研究”,进而研究了澳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Huang等(2010)通过对网络日志的研究认为,积极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对游客的购买行为具有正面影响;张文和顿雪霏(2010)以网上发表的大陆游客赴台游记为样本,就大陆游客对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发现“大陆赴台旅游者对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主要以正面评价为主”;高静等人(2009)以网友点评为基础,通过文本分析和对应分析对国内4个海滨旅游城市的感知形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旅游者对海滨旅游城市整体形象的感知主要集中于风景/自然吸引物、海滩、城市卫生/干净、特色美食/小吃/饮料等方面”。综观以网络日志为数据源的研究成果,略显不足的是,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研究多倾向于讨论积极感知,而对目的地形象消极感知的关注有所欠缺。基于此,延续已有研究成果的方向,本文通过采集有关华山旅游的网络日志,运用质性研究的文本分析方法和扎根理论的方法,试图从中系统地提取出华山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因素和消极感知因素,既可以为目的地管理者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丰富目的地形象研究方法的一种尝试。

2 案例地择取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西安市以东120km的华阴市境内,北临黄河,南依秦岭。华山作为部级风景名胜区、5A级旅游景区,以“险”著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其2010年游客接待量153万人次。但是华山风景区在旅游收入、接待游客人次方面和其知名度不相匹配,均远远落后于同类型山岳景点

接待人次数据的比较参见“中国旅游百强景区”排行榜(2010),其中:庐山483万、九华山423万、衡山420万、泰山396万、云台山391万、五台山321万、武当山230万。该榜单由“中国旅游总评榜组委会”(其成员为全国22家主流媒体),详见:http:∥.bqjq/。

。与此同时,互联网上存在大量与华山旅游相关的网络日志及网友点评,便于从中分析游客对华山旅游形象的感知,以探究提升华山旅游形象和吸引力的途径。因此,本文选择华山作为研究对象。

3 数据获取

本文通过以下途径收集研究资料:百度、Google等知名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携程、驴妈妈、游多多、到到旅游网以及华山吧等旅游虚拟社区;新浪网、新华网等知名网站旅游频道。由于所获相关游记数量过于庞大(仅通过百度搜索关键词“华山游记”就获得相关词条达一百多万条),故按以下条件进行筛选:① 2008-2009年之间点击量超过2000次的游记和2010年以来点击量超过1500次且回复超过10条的游记(考虑到网络日志对潜在游客的影响力);② 游记中对华山旅游有细致的和带有情感倾向的描述(入选日志必须信息完整且可用于文本分析)。经过筛选,截至2011年2月14日,本文最终得到92篇网络日志

通过对表1所列各大旅游网站的检索(截至2011年2月14日),共得到2046条网友点评,其中好评1874条,好评率91.59%(见表1)。有172条对华山旅游不足之处的评论,连同华山吧内9条对华山旅游的负面评论,共搜集到对华山旅游的181条负面评论。这92篇华山游记和181条负面评论即为本研究的原始数据。

4 华山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因素分析

对92篇网络日志进行分析和归纳,从中提取出华山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因素主要有7个,分别是:险峻壮观、自我挑战之地、圆梦之地、武林圣地、风景俊秀、寄情之地、红色旅游之地(见图1)。其中华山之“险”在92篇游记中有89篇提及,占样本总量的96.74%,远远领先于其它积极感知因素;“自我挑战之地”、“圆梦之地”、“武林圣地”可分为一组,对游客影响比较明显;其余3个为第三类积极感知因素,对游客吸引力有限。

华山之“险峻壮观”无疑令游客印象最为深刻,在日志中游客多次使用“自古华山一条道”、“华山真是太险了”、“刀劈斧砍”等语句形容华山。从样本来看,华山游客最主要的旅游体验就是“险在华山”。如网友“老陆”所说:

“华山,是我心仪已久的一座山,因为一个险字吸引了我。”

“自我挑战之地”为华山形象的第二大积极感知因素。随着游客旅游观的逐渐成熟,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旅游体验,即自我实现。正如网友“我是麒麒妈妈”在游记中所说:

“华山之行存在于我们的计划中很久了,不仅仅是为了征服五岳,还因为它出了名的险峻,总是忍不住让人生出挑战的欲望。”

“圆梦之地”是华山形象的第三大积极感知因素。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部分游客对华山向往已久。到访华山,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和华山有个约定。如网友“mdxlaichen”所说:

“有朋自远方来,华山是重要一站,正好一道了却我的小小心愿。”

排在第4位的华山形象积极感知因素是“武林圣地”。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几乎影响了所有中国青少年,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了亲近华山的种子。样本分析也显示了武侠小说塑造的华山形象对游客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18.48%的游客在游记中坦言受到武侠小说的影响。正如一位携程网会员所言:

“金庸的武侠小说,伴随很多人的成长。令人向往的独孤九剑、气势磅R的洪七公大战欧阳锋、小龙女的活死人墓、全真七子、袁承志等让人耳熟能详的桥段,总是让人在午夜梦回中,彷佛置身处华山之巅,与重阳真人论剑谈道,与周伯通左右互搏。而这一天,终于与心爱的老婆携手登上华山,感受一下诸多侠义之源:华山!”

令人意外的是,山岳景观中一般比较重要的积极感知因素――山岳风景在华山游客心目中只排在第5位,仅有11.89%的游客认为华山“风景俊秀”对自己而言是积极感知。从游客日志中可以看出,山岳风景之所以在华山游客心目中吸引力有限,并不是因为华山风景不美,而是因为人们对华山之“险峻”的强烈感知遮蔽了对“俊秀”的感知。如网友“学习游”所说:

“山美。想了半天形容华山的词字,不知取舍,最终指尖敲出的却是这俗俗的“美”字。华山以险著称,世人尽知,“刀削斧劈”,贴切真实。不过,也许人们有先入为主的感觉,到了华山,只关注其险,却错过了其他。”

华山旅游形象的第6个积极感知因素是“寄情之地”。作为“中华五岳”中的西岳,华山在游客心中是一座具有恒久魅力的山,从游记中可以读出作者被华山强烈地吸引,“情有所系”。这部分游客的行为动机可能源于对华山的一种情感依恋。如网友“daiao”和“角落里的娃娃”在游记中写道:

“最近一些日子想爬华山的冲动越来越强烈,于是约了几个好友,打算亲自体验一下华山的情怀。”“那里有座山在等我,一直都这么觉着。”

“红色旅游之地”是华山形象的第7个积极感知因素。该部分游客数量不多,他们的旅游动机中渗入了一些个人的特殊情感。如一位游多多网友所言:

“小时候在野外看智取华山的电影,给我的童年留下来深刻的印象,今天能够亲自来登华山,心里觉得很是兴奋。”

由上述可知,从92篇游客的网络日志中提取出7个华山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因素,但是我们发现,华山旅游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两类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和地质旅游资源,却被网友忽视而未出现在华山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因素之列。

华山跻身“五岳”之一,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必然极为厚重,但通过对网络日志的分析后发现,仅有两篇游记提到华山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一为网友“丹凤街”在游记中写道:“这座自古以来被人津津乐道的奇险天下第一山,儿时的我已有了诸多幻想:‘沉香劈山救母’、‘吹萧引凤’、‘韩愈投书’、‘华山论剑’种种传说已使我神游许久”。其二为网友提到了西岳庙是历代皇帝祭祀华山神的地方。仅此而已,在92篇日志中仅有两篇。

其实,华山的文化底蕴丝毫不逊于其它名山大川。华山是道教圣地,道家老祖陈抟、华山派创始人郝大通、以及历代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了种种胜迹和传说。华山的地质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如地质遗迹、岩石遗迹、构造遗迹、花岗岩山峰地貌遗迹、花岗岩山谷地貌遗迹、花岗岩微型地貌遗迹、地质灾害遗迹等等。游客对华山的这两大资源的忽视,反映出华山对这些资源还未曾开发或开发力度不足,也说明了这些方面是华山进行深度开发,继续提升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

5 华山旅游形象的消极感知因素分析

相比游客对华山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因素,点评中所指出的华山旅游的不足更加值得深思。这些不足直接制约着华山旅游的开发高度。要将旅游业做大做强,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的弥补劣势,修复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短板因素。游客对华山是宽容的,在181条负面评论中鲜有差评,但这并不意味着华山旅游尽如人意。诚如一位游多多网友在点评中所写:

“身为一名陕西人,华山又是陕西的品牌,我实在是不愿意给华山差评,但华山里面的住宿实在是太差了,价格贵就不说了,被褥还又湿又潮,而且在餐厅吃饭时候还吃出来乱七八糟的东西。”

本文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181条游客的负面评论进行概念化、逐一登录并提炼,经过三级编码过程,最终将这181条负面评论凝炼为5个核心类属、13个二级子类,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所列5个核心类属中,“旅游体验”类消极感知因素所占比列最高,为28.18%。旅游体验所蕴含的需求结构是构成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龙江智,2010),因此,如何在原有基础上丰富游客体验成为弥补华山旅游短板的首要问题。在与旅游体验相关的负面点评中,有一部分问题可能是缘于游客自身的个体因素,包括个体的体质、旅游阅历及旅游态度等。还有一部分问题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如网友提到的由于天气原因没能看到日出;对于这样的情况,景区可以通过完善气象监测系统来预先告知游客,以避免游客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而导致旅游体验降低。游客还提出了旅游开发过程中华山景观遭受破坏的问题,对此开发者应慎重对待。

在负面评论中占比第二的核心类属是华山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在此核心类属中包含了游客最为不满的二级子类问题,即华山的食宿问题。样本中13.81%的负面评论指向华山的食宿。另外,被游客广为诟病的景区厕所问题在华山景区同样存在,华山的服务设施不完善也引起了游客的负面评论。

在“旅游安全”核心类属中,“财产安全”问题更令游客担忧,其在负面评论13个二级子类中位列第五。安全需要是人的本能需要,安全问题是人们出行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安全保障欠缺的旅游目的地将弱化其本应有的吸引力。

在“旅游服务”核心类属中,游客主要对华山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缺乏、人员素质和服务效率等有所不满,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落后将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体验。

在有关华山景区环境问题的负面评论中,游客的批评多指向华山的卫生环境。虽然在多数情况下卫生环境的破坏是由于部分游客乱扔垃圾造成的,但景区保护环境的宣传和管理不力也是原因之一。随着华山游客的增多,华山景区的卫生环境问题已日渐凸显。

6 研究结论

本文以华山为案例地,利用网络日志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文本分析法和扎根理论的方法,系统地提取出游客对华山旅游形象感知中的积极感知因素和消极感知因素,主要结论如下:

(1) 游客对华山形象的积极感知因素主要有7个,分别是:险峻壮观、自我挑战之地、圆梦之地、武林圣地、风景俊秀、寄情之地、红色旅游之地。

(2) 华山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因素来源中不包括两个重要的类别――华山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地质旅游资源。这两类资源在网友的游记中极少被提到,反映出华山在旅游开发中对自身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地质资源未予以应有的重视。

(3) 游客对华山旅游形象的消极感知因素可分为5个核心类属和13个子类。应采取切实措施对这些不足加以改进,以提高游客满意度,进而提升华山的旅游形象。

本文的不足在于,研究过程中只是对网络日志和点评进行了简单的量化,并未考虑权值因素,如依据网络日志作者在论坛或网站上的威望或等级赋予相应权值。这是本文的一大缺憾,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予以完善。オ

(注:本文还得到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费项目《旅游信息科学的若干理论和方法初步研究》(09SZZD06)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Chi C G Q,Qu H.Examining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of destination image,tourist satisfaction and destination loyalty:An integrated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4):624-636.

[2] Choi S,Lehtoa X Y,Morrison A M.Destination image representation on the web:Content analysis of Macau travel related websites[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118-129.

[3] Greaves N,Skinner H.The importance of destination image analysis to UK rural tourism[J].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2010,28(4):486-507.

[4] Huang Ching-Yuan,Chou Chia-Jung,Lin Pei-Ching.Involvement theory in constructing bloggers’ intention to purchase travel products[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4):513-526.

[5] O’Leary S,Deegan J.Ireland’s image as a tourism destination in france:Attribute importance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5,43(3):247-256.

[6] Tasci A D A,Gartner W C.Destination image and its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7,45(4):413-425.

[7] 李祗辉.大型节事活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的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2):110-113.

[8] 高静,章勇刚,庄东泉.国内旅游者对海滨旅游城市的感知形象研究――基于对携程网和同程网网友点评的文本分析[J].消费经济,2009(3):62-65.

[9] 黎浩,吕镇.论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战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6):62-65.

[10] 龙江智.旅游竞争力评价范式:反思与启示[J].旅游科学,2010(2):26-39.

[11] 姚占雷,许鑫,李丽梅,等.网络游记中的景区共现现象分析――以华东地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例[J].旅游科学,2011(2):39-46.

[12] 于海波.网络话题作为定性数据来源的研究方法探讨――以旅游动机研究为例[J].旅游科学,2011(1):46 -53.

[13] 张宏梅,陆林,蔡利平,等.旅游目的地形象结构与游客行为意图――基于潜在消费者的本土化验证研究[J].旅游科学,2011(1):35-45.

[14] 张文,顿雪霏.探讨大陆旅游者对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基于网上游记的内容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1):75-83.

A Research o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Perception of

Huashan Scenic Spot:Based on Text Analysis of Weblogs

ZHANG Gaojun, LI Junyi, ZHANG Liu

(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 an 71006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ourists’ perceptions of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s through weblogs and comments collected from Baidu,Google and some other tour websites.With the 92 weblogs and 181 negative evaluations selected under some determined conditions,the authors used text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visitors’ perceptions of the image Mount.Huashan.The result shows that it’s a proper way to research perception through weblogs.The authors extracted 7 main active perceptions from 92 weblogs and 181 negative comments which include 5 key kinds,and 13 small classes of negative perceptions as well.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rich culture deposits and geological resources of Mount.Huashan,which are active perception,deserve in-depth development.

网络情感日志篇4

一、“美丽的面纱”:网络文学中的日神梦幻

尼采用日神和酒神隐喻了人性的两种原始本能。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造型之神。它把光明和能量赐予万物,使万物呈现出美的外观,具有美的特质,并以明朗、和谐、个性的形体出现,成为“个体化原则”的光辉形象,这同时也就是以“壮丽的幻觉”、“美丽的面纱”的外观隐藏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就网络文学来说,它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能够使创作主体通过网络这个虚拟空间来寻求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在所创作的审美客体上投射自己的情感欲望,通过对虚拟物无所不能的操控来达到心理上的自我满足与麻醉。网络文学借助于时间、空间和身份的三重虚拟性,所展示的正是尼采所提出的丑神精神,虚拟的美丽、财富、成就感,甚至不老的青春,给予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替代性满足。尤其在“穿越类小说”(比如《寻秦记》《回到明朝当王爷》和大话文学(比如《大话三国》《大话西游》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主人公要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尽的智慧,要么拥有无以伦比的美貌,这些都是一种虚幻的梦景。当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时,创作主体对美好的幸福幻象的追求被激发,日神精神便凸显了出来。不管这些网络文学作品表面上是多么荒谬,仍旧能够“察觉到那最强大的艺术冲动,又在这冲动中察觉到一种对于外观以及对通过外观而得到解脱的热烈渴望”。曾夺得第一次网易网络文学大奖一银一铜的邢育森说:“说实在的,在没有上网之前,我生命中很多东西都被压抑在社会角色和日常生活之中。是网络,是在网络上的交流,让我感受了自己本身一些很纯粹的东西,解脱释放出来成为了我生命的主体。”

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追求的是一种写出来就舒服了的感觉,是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当主体情感被激发时,它可以抛弃传统文学的种种束缚,用各种非理性的方法抒感,用极其丰富的想象,表现对生活的叛逆和脱离。现实与理想总是充满了矛盾,当面对这种矛盾时,网络作家们并不是束手无策,更不是消极等待。他们运用网络所进行的创作用理想中的幻境去满足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一种充满激情、唤起本能的积极的追求。哪怕有些文字所描绘的幻象是荼靡事物,有爱的畸形、痛的蜕变,但最终都是一种重生,一种积极的心潮澎湃。所以,日神精神中没有因幻象而显示出的一种逃避感,也不是一种对现实的消极的抵抗,而是对现实束缚的一种热情高亢的积极的挣脱。网络文学不应该被批评为缺乏理性和思想,它只是选择了一种非理性的方法去排解对现实生活状态的不满和无奈,把生活的一个个场面,不管是痛苦还是幸福都想成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让人们只需要去享受人生,而不去想痛苦,甚至用思想、精神的麻药去让他们“幸福”地生活!经典意义上的审美惯例消失了,尼采式的日神梦幻替代了理性的生活体验,网络技术虚拟了“诗意的栖居”,打造了网络时代的“后审美范式”。以《告别薇安》等一系列网络小说红遍网络内外的作家安妮宝贝评价网络写作时说:“这是你的灵魂选择的方式,它好像是黑暗中的一场幻觉。”这样的文学创作,将自由幻想的权利发挥到极致,逃脱了现实的种种丑陋的现象,选择一种自己最热爱的方式去表达日神精神所喷发出来的情感和意志。

二、“狂欢的状态”:网络文学中的酒神狂欢

“如果说日神之境界是梦,在梦幻中美化着整个世界的表象;那么酒神之境界则是醉,是在醉态中置身于表象本质的意志。”如果说日神的状态是静,通过凝视美好的幻象以逃避现实的痛苦;那么酒神的状态则是动,通过现象的彻底毁灭以获得重生。

原苏联文论家巴赫金也将狂欢化现象追溯到了酒神文化,并创新性的提出了狂欢化诗学的理论价值。不管在尼采还是在巴赫金那里,狂欢化都意味着“平等性”、“颠覆性”、“宣泄性”、“大众性”。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艺术创作者身份的不确定性和创作主体的自由发挥,并且其多元化的价值观,所以与传统文学相比较网络文学将这种酒神狂欢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着其最与众不同的狂欢化姿态——这就是网络作家的审美价值追求和主要表达方式。而在网络艺术的欣赏过程中,“人与作品的关系主要是图像与人的感官相遇,文艺欣赏过程更多地成为一次感官的盛筵”。这一点与酒神精神的感性狂欢的审美内涵和激情的人生态度是一脉相承的。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指出:“依靠电子技术,我们似乎正在不仅同天使,而且同上帝变得平等起来。”没有了身份的等级、特权的划分,没有了奴隶道德的束缚。正如尼采所描绘的:“人轻歌曼舞,俨然是一更高共同体的成员……他陶然忘步忘言,飘飘然乘风飞。”文学主体在这片自由而喧嚣的虚拟空间里,可以尽情宣泄生活中的愤懑,沉浸于理想中的美好情景。激发人性的全部能量和追求自由的迫切感,让人之性灵在这片无碍无阻、透明的空间里全面敞开和尽情释放,使生活的烦恼与现实的痛苦在这种摒弃现实丑恶、崇尚心灵审美的精神自由的光辉中得到消解和提升。这样,网络文学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精神自在对文学的呼唤,更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追逐自由、美好的人的本真。

网络文学作的情感大多是奔放的、宣泄的,较少见到韵味含蓄、情感内敛的作品。不仅那些言情小说、网恋小说、心情随笔等都是以直抒情感为主甚至是滥情的,而且一些武侠故事、古典文学、玄幻灵异小说,也都常以抒发蓬勃强烈的情感为主,以浪漫的情调、激昂的情感和多愁善感的情绪驻足网站,寻求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阅读者,体现出生命中流动的激情,并排解着所有负面的情绪。“网络上的这股情感热流是活力,也是动力,它带给文学的是勃勃生机,是生命力的人文脉动。”网络文学一般不会刻意要求它在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因而在情感表达时可以更加直接和彻底,网络创作者的匿名藏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焦虑情绪,使创作主体刻意抛弃“自我”与“他我”袒露最“真我”的情感本色,甚至可以表露心灵最隐蔽的晦色。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虽然虚拟了时空和身份,但其表达的情感却是最真实的心灵感受。网络的自由性和虚拟性为创作主体情感的抒发提供了一个平台,形成了网络文学独特的狂欢化现象和情感表达模式。不管是题材独特的作品,还是别具一格的片段,都是网络作家出自本真的生命体验,也就是酒神

精神被激发后产生的破茧而出的痛苦和喜悦的种种矛盾情绪。最难能可贵的是,在网络文学的存在状态中,人的灵魂和活力都在不自觉地、裸地、无衰减地脱离身体而表达出来。网络文学作品没有复杂的主题思想和的历史底蕴,没有严谨的结构形式,也没有精细的炼字造句,只是被突如其来的情感冲突所驱动,此时的创作主体和网络似乎只是情感表达的载体。然而正是在这种“真实的”虚幻游戏中,一种从痛苦走向喜悦、从毁灭走向重生的“明净的”世界出现了,心灵走入了生命的本真状态,那些毫无技巧甚至语序混乱的文字里,传达的是一种一尘不染、挣脱一切现实束缚的生命率真的审美内涵。而这正是酒神精神所传递的人的本真状态。

三、“英雄的重塑”:网络文学中的“超人”现象

尼采认为世界和人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超人是强力意志的化身,也是尼采重估价值和重建秩序的执行者。在尼采看来,只有超人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

在网络文学中,作者塑造了无数的“英雄”形象。他们或是皇帝、将军,或是神仙、妖怪,或是剑士、魔法师,或是政客、富豪,或是奇侠、义士等等。这些英雄形象必定与众不同,成就非凡,或天下财富集于一身,或权势倾于当世,而且遭遇越来越复杂,社会地位也是越来越高。这种英雄思想往往与宏大叙事联系在一起,而且明显的让人感觉到一种崇高意识,体现了一种强健者的生命感。强健的生命渴望痛苦,就像勇士渴望敌人,痛苦对病弱者可能致命,但对强者则可能是一种强生、激励。这种人物作为主人公,在经历了各种挫折、痛苦和毁灭之后,仍旧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意志,就像尼采心目中的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他)肯定生命,哪怕是在他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己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紫川》(作者“老猪”)的简介这样写到:“两百年前的蓝河战场,光明帝国最后的军团在魔族的喧嚣声中崩溃,帝国最后的元帅和皇帝战死。混乱的西川大陆上没有了共同的君主,群雄并起而混战,武力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本钱,制霸天下,是一代代强者的梦想。”这时作者所塑造的强者形象便具有了一种“超人”的风范。还有《霸汉》(作者龙人)中对光武帝刘秀的描写:“无赖少年林涉出身神秘,从小混迹于市井之中,一身痞气却满腹经纶,至情至性,智深若海。偶涉武道以天纵之资无师而成绝世高手,凭就超凡的智慧和胆识自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在万般劫难之后,恰逢赤眉绿林之乱,乃聚小城之兵,以奇迹般的速度在乱世中崛起。他巧造声势,妙借诸雄之力,更以无人能敌的勇猛与战无不胜的军事天赋,带领一群忠心不二的部下征战天下,慑服群雄。历经千战终独霸大汉江山,成一代无敌皇者。”主人公在经历万般劫难后终独霸江山,拥有“超人”的智慧和坚韧的强力意志。

网络情感日志篇5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安全;防范措施;防火墙;VLAN技术

校园网是指利用网络设备、通信介质和适宜的组网技术与协议以及各类系统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将校园内计算机和各种终端设备有机地集成在一起,用于教学、科研、管理、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局域网络系统。校园网络安全是指学校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和恶意等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密,保障校园网的正常运行。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深入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化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校园网络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校园网络防范措施,已成为校园网络建设中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校园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一)网络安全设施配备不够

学校在建立自己的内网时,由于意识薄弱与经费投入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比如将原有的单机互联,使用原有的网络设施;校园网络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保存数据的光盘等都有可能因为自然因素的损害而导致数据的丢失、泄露或网络中断;机房设计不合理,温度、湿度不适应以及无抗静电、抗磁干扰等设施;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没有系统的网络安全设施配备等等;以上情况都使得校园网络基本处在一个开放的状态,没有有效的安全预警手段和防范措施。

(二)学校校园网络上的用户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师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甚少,安全意识淡薄,U盘、移动硬盘、手机等存贮介质随意使用;学校网络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不能安全地配置和管理网络;学校机房的登记管理制度不健全,允许不应进入的人进入机房;学校师生上网身份无法唯一识别,不能有效的规范和约束师生的非法访问行为;缺乏统一的网络出口、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监控、日志系统,使学校的网络管理混乱;缺乏校园师生上网的有效监控和日志;计算机安装还原卡或使用还原软件,关机后启动即恢复到初始状态,这些导致校园网形成很大的安全漏洞。

(三)学校校园网中各主机和各终端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均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安全“漏洞”或“后门”

大部分的黑客入侵网络事件就是由系统的“漏洞”及“后门”所造成的。网络中所使用的网管设备和软件绝大多数是舶来品,加上系统管理员以及终端用户在系统设置时可能存在各种不合理操作,在网络上运行时,这些网络系统和接口都相应增加网络的不安全因素。

(四)计算机病毒、网络病毒泛滥,造成网络性能急剧下降,重要数据丢失

网络病毒是指病毒突破网络的安全性,传播到网络服务器,进而在整个网络上感染,危害极大。感染计算机病毒、蠕虫和木马程序是最突出的网络安全情况,遭到端口扫描、黑客攻击、网页篡改或垃圾邮件次之。校园网中教师和学生对文件下载、电子邮件、QQ聊天的广泛使用,使得校园网内病毒泛滥。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它具有传染性、隐蔽性、激发性、复制性、破坏性等特点。它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一旦学校网络中的一台电脑感染上病毒,就很可能在短短几分钟中内使病毒蔓延到整个校园网络,只要网络中有几台电脑中毒,就会堵塞出口,导致网络的“拒绝服务”,严重时会造成网络瘫痪。《参考消息》1989年8月2日刊登的一则评论,列出了下个世纪的国际恐怖活动将采用五种新式武器和手段,计算机病毒名列第二,这给未来的信息系统投上了一层阴影。从近期的“熊猫烧香”、“灰鸽子”、“仇英”、“艾妮”等网络病毒的爆发中可以看出,网络病毒的防范任务越来越严峻。

综上所述,学校校园网络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何能够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同时又能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保障办公、教学以及学生上网的多种需求成为了一个难题。根据校园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文章提出以下校园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二、校园网络的主要防范措施

(一)服务器

学校在建校园网络之时配置一台服务器,它是校园网和互联网之间的中介,在服务器上执行服务的软件应用程序,对服务器进行一些必要的设置。校园网内用户访问Internet都是通过服务器,服务器会检查用户的访问请求是否符合规定,才会到被用户访问的站点取回所需信息再转发给用户。这样,既保护内网资源不被外部非授权用户非法访问或破坏,也可以阻止内部用户对外部不良资源的滥用,外部网络只能看到该服务器而无法获知内部网络上的任何计算机信息,整个校园网络只有服务器是可见的,从而大大增强了校园网络的安全性。

(二)防火墙

防火墙系统是一种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产品,是一种使用较早的、也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网络安全防范产品之一。它是软件或硬件设备的组合,通常被用来进行网络安全边界的防护。防火墙通过控制和检测网络之中的信息交换和访问行为来实现对网络安全的有效管理,在网络间建立一个安全网关,对网络数据进行过滤(允许/拒绝),控制数据包的进出,封堵某些禁止行为,提供网络使用状况(网络数据的实时/事后分析及处理,网络数据流动情况的监控分析,通过日志分析,获取时间、地址、协议和流量,网络是否受到监视和攻击),对网络攻击行为进行检测和告警等等,最大限度地防止恶意或非法访问存取,有效的阻止破坏者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校园网应用服务系统的安全工作。

(三)防治网络病毒

校园网络的安全必须在整个校园网络内形成完整的病毒防御体系,建立一整套网络软件及硬件的维护制度,定期对各工作站进行维护,对操作系统和网络系统软件采取安全保密措施。为了实现在整个内网杜绝病毒的感染、传播和发作,学校应在网内有可能感染和传播病毒的地方采用相应的防病毒手段,在服务器和各办公室、工作站上安装瑞星杀毒软件网络版,对病毒进行定时的扫描检测及漏洞修复,定时升级文件并查毒杀毒,使整个校园网络有防病毒能力。

(四)口令加密和访问控制

校园网络管理员通过对校园师生用户设置用户名和口令加密验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以及对用户的管理。网管理员要对校园网内部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的配置均设有口令加密保护,赋予用户一定的访问存取权限、口令字等安全保密措施,用户只能在其权限内进行操作,合理设置网络共享文件,对各工作站的网络软件文件属性可采取隐含、只读等加密措施,建立严格的网络安全日志和审查系统,建立详细的用户信息数据库、网络主机登录日志、交换机及路由器日志、网络服务器日志、内部用户非法活动日志等,定时对其进行审查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有效地保护网络安全。

(五)VLAN(虚拟局域网)技术

VLAN(虚拟局域网)技术,是指在交换局域网的基础上,采用网络管理软件构建的可跨越不同网段、不同网络的端到端的逻辑网络。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出多个安全等级不同的网络分段。学校要将不同类型的用户划分在不同的VLAN中,将校园网络划分成几个子网。将用户限制在其所在的VLAN里,防止各用户之间随意访问资源。各个子网间通过路由器、交换机、网关或防火墙等设备进行连接,网络管理员借助VLAN技术管理整个网络,通过设置命令,对每个子网进行单独管理,根据特定需要隔离故障,阻止非法用户非法访问,防止网络病毒、木马程序,从而在整个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能安全运行。

(六)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

虽然有各种防范手段,但仍会有突发事件给网络系统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对网络系统软件应该有专人管理,定期做好服务器系统、网络通信系统、应用软件及各种资料数据的数据备份工作,并建立网络资源表和网络设备档案,对网上各工作站的资源分配情况、故障情况、维修记录分别记录在网络资源表和网络设备档案上。这些都是保证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

(七)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DetectionSystem,IDS)

IDS是一种网络安全系统,是对防火墙有益的补充。当有敌人或者恶意用户试图通过Internet进入网络甚至计算机系统时,IDS能检测和发现入侵行为并报警,通知网络采取措施响应。即使被入侵攻击,IDS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记录事件,自动阻断通信连接,重置路由器、防火墙,同时及时发现并提出解决方案,列出可参考的网络和系统中易被黑客利用的薄弱环节,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入侵。入侵检测系统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八)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健全学校统一规范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师生进行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制定相关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操作使用规程、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工作人员操作规程和保密制度等)。安排专人负责校园网络的安全保护管理工作,对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的警惕性和自觉性,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校园网进行维护。

三、结论

校园网的安全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从病毒、黑客与防范措施的发展来看,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只有通过综合运用多项措施,加强管理,建立一套真正适合校园网络的安全体系,提高校园网络的安全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文寿,王珂.网管员必备宝典——网络安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公忠.现代网络技术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清山.网络安全措施[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4、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张冬梅.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与防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8).

6、李卫.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网络情感日志篇6

关键词:网络媒体;标志;多维化;成因

一、标志设计

在视觉传达中,标志又称标识或标徽,即以特定而明确的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表示、象征某种事物。与图案设计不同,标志设计具有极强的语义性。标志设计具有识别性、传达性、审美特征性这三个方面的设计特征。识别性,即标志设计需要做到特征明确,便于识别。其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标志设计必须与其他标志区分开来,即与其他标志相比具有较强的识别特点。其次,标志设计需要考虑到标志在其所处视觉视觉环境中的突出性,即标志明显地区别于视觉环境中其他视觉元素。传达性,即标志需具有一定的传达效果。标志的传达效果可分为语义性传达和非语义性传达两个方面。语义传达,即通过视觉元素的“能指”传达一定的符合语义学内容的“所指”。如,医院的标志设计通过加入红十字以表现其行业特征,食品店运用其原材料或成品的图形作为标志。非语义性传达则是指标志设计通过视觉元素传达出某种心理影响或印象。审美特征性,即标志设计必须符合一定的审美观。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标志设计在具备适当的审美特征以吸引特定目标人群的同时,亦具有一定的传达性。如,某电脑公司标志中使用色彩渐变以模仿金属浮雕的视觉效果,以便迎合其主要消费群体的审美需要。

二、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即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信息平台,以计算机、移动设备、数字电视等设备为终端,运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形式的多媒体传播媒介。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2015年3月,“零点调查”的关于民众信息获得模式的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在使用互联网的人群中,96.4%的大学生、90.7%的白领群体和78.8%的中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渠道为互联网;58.7%的城市务工人群和53.7%的县城民众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为互联网;城市中老年群体也有25.4%以互联网为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对于标志设计,网络媒体以终端设备为媒介呈现其视觉形态,通过网络获取实时信息的运作模式,为标志设计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并提供了新的设计空间。

三、网络媒体中多维化的标志设计形式

1.虚拟空间的表达

标志的虚拟空间表达,即利用色彩、形态等视觉元素的安排,使平面形态的标志获得立体的视觉效果。标志设计的立体化手法并非为网络媒体所首创,在网络媒体普及之前,即有公司采取这一手法设计其标志。如,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公司的标志就是用渐变的浅灰色和绿色,组成一个由金属材料和透明绿色材料镶嵌而成的球体视觉形象。在网络媒体中,标志立体化的趋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很多公司在保留其标志轮廓的同时,在标志中加入渐变的色彩以取得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其一,模拟浮雕效果。标志设计的浮雕效果,即利用渐变色彩和形态模拟出浮雕的视觉效果,这种设计手法常用于老标志的现代化改造,即在原有标志的轮廓线内用色彩和形态模拟出立体材料的效果。这样的设计手法在当今的标志设计中十分常见,多运用于电子、软件和房地产公司的标志设计。如,苹果公司的标志从早期的由平面色带水平排列的“彩虹苹果”,发展为利用色彩渐变以模拟透明材料浮雕和金属材料的“水晶苹果”。

其二,平面形态的空间模拟。平面形态的空间模拟,即运用平面形态的扭曲变形模拟空间形态。与在平面轮廓内添加渐变色彩以模拟浮雕空间不同,这种设计手法主要利用形态塑造空间感,如,利用点阵的变形塑造一个弯曲的平面。

其三,虚拟立体形态的雕塑效果。由于当今计算机辅助3D设计的发展,有些公司干脆将自己的标志设计成一个虚拟的立体形态。为全面地展示标志,这样的标志通常被做成动态或互动性标志投放在网站上。大部分时候,设计立体标志的同时还需要制作相应的平面投影图或相应的平面标志形态,以运用于传统印刷媒体或产品等不便于表现立体形态的情况。

2.时间维度的加入,动态化与节假日专用标志

标志设计中加入时间维度,是指标志设计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图形,随着时间的不同,标志设计的图形也不断发生变化。按照时间变换的形式,可将其分为动态化标志和节假日专用标志两类。

其一,动态化标志。动态化标志即将标志以动画的形式加以呈现。这种设计手法最早见于电视媒体,在网络媒体环境中,其运用范围和设计形式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现阶段,这种标志设计手法多与静态标志设计相结合,即在静态标志的基础上进行组合、打散、变形等变化,且常与立体化标志和互动化标志等设计手法结合运用。

其二,节假日专用标志。节假日专用标志是在主标志的基础上添加相关节假日的元素,在节假日期间使用,节假日过后恢复为主标志的一种标志设计手法。现在,节假日专用标志已经不仅仅针对节假日和纪念日,重大时事新闻等题材、新闻人物等素材也被逐渐加入。1998年,Google网站开始使用节假日专用标志。现在,节假日专用标志在各大门户网站上已经很常见。

四、网络环境下标志设计多维化趋势的成因:网络条件下标志设计条件的改变

从网络媒体下标志设计的多维化趋势中,我们不难看出,标志设计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向多维化方向发展的原因在于网络媒体为标志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同时,网络媒体中视觉环境的改变也对标志设计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

1.网络媒体带来的新的表现空间

其一,网络终端设备的动态表现能力。网络媒体中的所有视觉信息都是通过终端设备的屏幕传达的,其与印刷媒介最大的不同,在于显示屏上所显示的信息具有动态性,即可以显示动态画面。在传统的印刷媒体上,动态化标志只能通过不同时间的快照进行表现,其视觉效果与系列化标志相当。而在网络媒体中,由于终端能够显示动态画面,因而使不停变化的动态标志设计成为可能。

其二,网络媒体突破了印刷技术与成本对标志设计形式的制约。在网络媒体中,显示的视觉元素内容对成本没有影响,在印刷媒介中,因技术、材料、成本等的限制而对标志形态与色彩的制约,在网络媒体中已经不复存在。如,在网络终端屏幕上显示黑白或单色的信息,与显示一幅色彩丰富的彩色照片,两者在成本上没有多大区别;在网络媒体中显示一个简单的纯色标志和显示一个造型精细的立体化标志,对于显示器来说没有太多成本上的区别。因此,在网络媒体中,标志设计可以抛开印刷成本、印刷精度、色彩表现范围等技术与成本的制约,采用更丰富的形式。

其三,网络媒体的快速更新能力。网络媒体以互联网作为平台,因此其信息更新的快捷程度是以往的印刷媒介所无法比拟的。如,一家公司希望在节日期间短暂更换其标志,这样的任务对于传统的印刷媒介来说较难完成。对于已经安装好的广告牌等设施,如果想对其上的标志进行更新,就必须重新制作,这样的工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而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完成这样的更改十分简单,只需要在服务器上更新标志的样式,即可让节日期间访问网站的受众都看到新的标志,在节日过后再将其更改回来即可恢复,非常方便。网络媒体的快速更新能力不仅仅表现在时效性上,在更新成本上,网络媒体也具有传统印刷媒介难以比拟的优势。在传统印刷媒介中,印刷品中的图形和文字在印刷完成后便固定下来,如果想更改其中的内容,只能印刷新的印刷品将其替代。而在网络媒体中,只需要在服务器端对信息进行修改,就能使所有浏览该网站的用户看到新的视觉效果,再加上网站设计时预留了信息更换的空间,因此,在网络媒体中更新一个标志的成本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网络媒体的快速更新能力,使节假日专用标志的大量运用成为可能。在传统的印刷媒介中,节假日标志大多运用于节假日期间的店面装饰、宣传材料等方面,且投放成本较高。而在网络媒介中,节假日标志的投放几乎是实时且零成本的。如,Google希望在教师节推出新的节假日标志,只需要在服务器端进行修改,全球所有访问Google网站的受众就立刻能看到新的标志。

2.新的设计要求,网络媒体中视觉环境的改变,标志需要在复杂的平面化形态中突出自身

其一,视觉竞争的加剧与浏览速度的加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人们的阅读速度也不断加快。而在网络媒体中,阅读速度提高的情况更为明显。由于网络媒体以互联网作为信息交互平台,其信息总量十分巨大。同时,网络媒体中,受众获取信息的速度完全由自身掌握,因此,网络媒体不像电视媒体那样可以通过播放时间控制受众的信息接收速度。在网络媒体中,人们每天浏览的信息量远超通过传统纸质媒体接收的信息量。网络媒体中更大的信息量和受众更快的阅读速度,对标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识别率要求和信息量要求。识别率要求,即要求标志在版面中需要足够明显,方便识别。传统的简单图形构成的单色标志很容易受到版面中其他视觉元素的干扰,而更为复杂、信息量更大的立体标志,更容易在视觉环境中凸显出来。

其二,相对于传统印刷媒介,网络媒介对标志信息量要求更高。传统印刷媒介由于其印刷成本与技术的限制,在正文等对印刷质量要求相对较低的部分通常采用单色或套色印刷,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版面中的视觉信息量。而在网络媒介中,这种制约不复存在。同时,由于网络媒体能够传达多媒体信息,音乐、动画等元素的加入使网络媒体页面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而标志作为版面中一个重要的视觉中心,其所承载的视觉信息量不能过低,以免在版面中形成一个信息量上的“空白点”,影响人们的阅读感受。随着网络页面内容的丰富,结构简单的单色标志就显得与周边的版面有些不相匹配,因而需要设计形式更复杂、更精致的标志,以便与日渐丰富的网络版面相匹配。

五、结语

网络情感日志篇7

Abstract:On the background of post-moder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dea, combining some modes of moder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network technique, referring the demand of "fast food doctrine" of the masses in the high speed developing society, the model of "daily record therapy" is put forward. The daily record therapy means: the visitors can write blog to seek for help or take self-analysis whenever they need, and they will get responses and some advices from the consultants on time, so as to solve thei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achieve themselves.

关键词:后现代 心理咨询 日志疗法

Key words:post-modern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daily record therapy

作者简介:汤晓(1987年9月生),女,吉林长春人,学历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是心理学-心理咨询方向。单位名称: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一、日志疗法的背景――后现代心理咨询思想

后现代(post-modern)思潮是 20 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由现代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心理学领域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

后现代心理学大师――丹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斯丹纳?苛费尔(Steinar Kvale)在为《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论文集所写的序言中,概括了走向后现代的心理学的诸多特征。研究过程不再被看成是对某种客观被动的对象的不偏不倚的摹写,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与对象的对话、互动而共同建构对象的过程;后现代心理学还将超越人们所熟知的关于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的分歧对立[2]。

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强调客观与理性之探寻,主要有精神分析范式、认知-行为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这三种范式,它最根本的特征是客观主义和理性主义。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相对应,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三种主要范式则演变成了建构主义范式、社会建构主义范式和叙事(narrative)治疗范式[3]。这三种范式尽管在一些基本理论概念和具体操作层次上有诸多差异,但却具有相同的质的规定性,即都是主观建构的追求[4]。

后现代心理咨询思想对主观建构的强调,是时展的需要。由于需要,很多心理咨询疗法也随之产生,本文所介绍的日志疗法就是其中一种。

二、日志疗法的概述

2.1日志疗法的内容

“日志疗法”,顾名思义,是运用网络日志的方式进行咨询――来访者在需要的情况下,在任意可以运用电脑网络的地方,随时在自己的网络博客里写下日志,以记叙生活、发表议论或者抒发感情,而咨询师在固定的时候查阅并给予回复。

操作上主要有几个步骤:(1)咨询师与来访者商定好运用“日志疗法”的协议,并互通网络博客的地址。(2)来访者根据个人状况和需求,在任意时间地点撰写网络日志。(3)咨询师按时查看来访者网络日志,并根据情况,通过在日志中留言的形式,给予来访者一定的指导和帮助。(4)来访者参考咨询师的回复。

2.2日志疗法的特点

与传统的咨询法相比,“日志疗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不必在固定时间,在心理咨询所面对面交谈。来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心情状况,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随时写下日志。日志的内容、形式、篇幅等等都可以根据来访者的喜好和需要而定。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来访者对弹性时间安排的需求,充分调动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

咨询形式的灵活性与现代心理咨询中的“日记疗法”和“书信咨询”相类似,但与这两种咨询形式也有一定差别。“日志疗法”是对这两者取长补短的综合。传统的“日记疗法”的优点在于,当心情不佳的时候,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统统写下来,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自疗方式。很多时候,把自己的问题用文字倾诉完毕后,由于人的能动性,一些问题也会在无形中自我消化解决了;但是由于日记仅仅是写给当事人自己的,得不到其他人的关注或帮助,有些心理矛盾和困惑很难自主完全地疏解。 “书信咨询”解决了倾诉时间和“日记疗法”中缺乏沟通的问题,但是书信往往给人一种“写给别人”的感觉,倾诉效果没有日志好。因此,与“日记疗法”相比,有沟通的“日志疗法”效果往往更好,有人关注的倾诉会给人更多的支持;而“日志疗法”与“书信咨询”相比,更有利于自我暴露,而且效率更高,在电脑普及的今天也更加便捷。

2.3日志疗法的原理

“日志疗法”的原理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种思想:(1)后现代心理咨询中的“叙事疗法”,即:通过当事人对自己生活故事的讲述,实现个人预期问题的分离,并进而转换生活的视角[5]。(2)“表演疗法”的非诊断性、非解释性、发展性和超个人性等后现代心理咨询原理。(3)后现代心理咨询中的解决取向的短期治疗。所谓解决取向的短期治疗,就是关注人们的积极因素和正向力量,强调来访者的成功经验和可能性,而不把焦点放在问题和原因上[6]。(4)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的“来访者中心”的理念,让来访者做咨询的主导,充分发挥来访者自我意识、自我探索的作用。(5)“书信咨询”和“日记疗法”的灵活性及主观能动性。

总之,“日志疗法”是以现代心理咨询学中的一些操作方法演变而来,结合了“日记疗法”的有效倾诉功能和“书信疗法”的即时性和可沟通性,同时融合了后现代心理咨询的一些理念,操作方式和时间也很符合人们的需求。

三、日志疗法的作用及评价

“日志疗法”的提出,来自于很多人反映传统心理咨询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日常健康咨询时最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不是认知上的,而是有关情绪的,而白天绝大多数人的真实情绪是不易显露的。但是多数咨询只能在白天进行,这就使咨询往往停留在理智层面的认识,造成了白天的理智占优势而夜里的情绪占主导之间矛盾的问题,有时候会使来访者感觉白天咨询时候很明白,但是回到家又不能像白天那样去想了。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情绪激烈的当时适当地倾诉,在这个时候抒发出真实的情感和体验。很多人往往习惯于在晚上写日志来表达情绪,因此“日志疗法”就恰巧可以奏效。

“日志疗法”的作用之一便是宣泄。临床证明,宣泄疗法有一定的功效,来访者把自己的内心矛盾与痛苦情绪体验宣泄出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减轻或消除紧张的情绪,易使来访者恢复平静的心情[7]。同时,宣泄还可以促使患者改变态度,增加患者接受环境影响的能力[8]。然而一些专家质疑盲目地爆发和破坏性的转移和释放,如在宣泄室中击打沙袋的宣泄方法,将可能更加强化其病态人格,因此运用类似于写日志这种积极且非暴力的方法发泄情绪,正是一种适当的倾诉和宣泄。

另外,鉴于后现代心理咨询学认为“现实透过语言而彰显”[9],因此在情绪激动时的倾诉也便于将深层的问题暴露,这也是“日志疗法”的作用之一。

“日志疗法”是以文字为主要依托的,来访者在自己的独立思维时空中应用文字倾诉与咨询师和来访者面对面倾诉相比有其优点。这可以让情绪在自我疏导中趋于合理化,也避免了一些来访者在有人在时,容易依赖或者放纵情绪,造成不良后果。

再者,后现代主义很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或恢复中的作用。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社会脉络,对世界有不同的认知建构,后现代认可这种差异性,主张以合作介人的模式进入到相应的辅导过程[10]。后现代主义还要求咨询师放弃对心理问题无所不知的权威的态度,要采取一种不知者的立场,不对问题做任何预先的假定、期望以及回答。这样可以排除他们以往的知识和偏见,以免对新的意义关上理解的大门[11]。日志疗法正是以来访者为主人,以来访者的日志作为首要资料,这样就有效避免了一些咨询师教导为先的错误方式。同时也能使咨询师真正处于一种和来访者平等交谈和适当引导的地位,从而避免来访者在咨询师面前不愿意进行自我分析,并且依赖咨询师做决定。

很多来访者面对心理咨询最大的顾虑就是保密性的问题。由于长久以来社会上存在着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很多人害怕自己去心理咨询所的行为被别人发现;而很多想利用日记倾诉的形式来宣泄情绪的人又担心日记会被家人看到。例如有些青春期的学生很想写日记,但是怕被父母发现,于是只能把积郁放在心里。这就可能导致一些负面情绪的压抑,从而造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而网络日志的相对保密性恰巧解决了这一问题。以不为人知昵称建立空间,在任意可以上网的时间地点写日志,所写的内容可以只限于咨询师和个别好友浏览或留言,而其他人在未被允许的情况下无法了解日志内容,也无从知道日志的主人是谁,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来访者的顾虑。

当然,“日志疗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由于“日志疗法”的前提是后现代心理学中“真理是由人建构”[12]的观点,使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而咨询师也只能是随着来访者的思维进行适当地指导,因而往往只适用于一些日常健康咨询的来访者,而如对偏执或抑郁的来访者则不一定有很好的疗效。而且,由于这种疗法的操作过于灵活,会有偏离客观性的可能。这些也都有待于日后的改良和完善的。

4小结

后现代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前沿拥有着很多的生长点和活力,对于在后现代心理学根基上萌生的“日志疗法”也同样如此。“日志疗法”利用网络日志的模式,使心理咨询变得更加灵活、更加以人为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日志疗法”还会演变成更加便捷可行的形式,为心理咨询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 Ellis A. Postmodern ethics of active-directive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J].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1997,19:211-225

[2] Kvale,S. Psychology and Postmodernism. [J].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1992:12-15

[3] Neimeyer, R. & Raskin, J. Construction of disorder: meaning-making framework for Psychotherapy. [J].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0

[4] 汪新建,吴晟. 后现代视野中的心理治疗及其思考. [J].心理科学. 2004,27(5):1268-1271

[5] 李明,杨广学. 叙事疗法初探――一种新的治疗观的构建. [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4,06:4-7

[6] Walter JL,Peller JE.Becoming solution-focused in brief therapy. [J]. NY:Brunner/Mazel Publishers,1992

网络情感日志篇8

创新方式 贴近实际

外交部党委敏感地察觉到信息化时代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较早启动党建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信息网络系统,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部明网”信息广泛。2003年建成使用的“部明网”是我部内部网络,部内工作信息,国内国际形势动态,并开设各司局、机关党校、工青妇、关工委等子网站30余个和多个党建活动专题栏目,成为信息、党务政务公开、学习教育和服务机关日常工作的综合平台,便于海外的外交干部了解每日世情、国情和部情。

“外交党建网”引领功能强大。在整合完善原网站基础上于2012年10月开通,汇总部内和驻外党建信息,开设“信息快递”、“使领馆动态”、“组织建设”、“榜样就在身边”、“文化生活”、“视频分享”、“美图美文”等20余个栏目,便于机关党委统一部署指导,基层组织借鉴交流,成为功能强大的党建工作综合信息专用平台。

“明网交流社区”(论坛)互动沟通频繁。由2006年开设的内部交流系统(BBS)改版升级而成,干部职工非实名注册,可随时发帖,开设“在线访谈”、“知心书记”、“干部工作”、“机关服务”、“常驻热线”、“工会直播间”、“青年园地”、“砚墨书香”、“生活空间”等版块,帖子涵盖大事小情,喜怒哀乐,衣食住行,建言献策,批评监督。很多同志每天工余浏览,职能部门注意跟踪和实名反馈,论坛成为开展舆论引导、增进机关内部沟通的平台。

贴近青年匠心独运。为团结引导青年,外交部团委设立外交党建网“青年工作”子网站,及时团青工作动态与通知,开通“外交部青年志愿者”网站,建立“外交部青年志愿者微信群”,实现了志愿服务活动与网络、手机互动对接的即时服务功能。论坛“青年园地”版块设立“饕餮汇”、“驴友行”、“家·天下”等子栏目,寻求青年工作生活的交汇点、兴趣点。这些做法吸引了青年关注,调动了其参与热情,起到了在思想上陶冶青年、在活动中服务青年的作用。

主导舆情 关注青年

网络互动是一把双刃剑。经过多年探索和创新,化挑战为机遇,用心经营,使网络阵地在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增强了党建工作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取得了传统政治思想工作无法替代的良好成效。

传声筒: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我们重点抓两个“发声”。一是职能部门发声,宣传引导,用青年听得进、易接受的语言宣传政策、做好引领。除在明网、外交党建网上信息外,办公厅、干部司、机关党委定期开展论坛在线交流,并将网上问答汇编成册印发,把在论坛上答疑解惑作为上情下达的一项日常工作做好。二是干部职工发声。为了听到真实声音,论坛坚持采用非实名注册制,鼓励大家在遵守版规的前提下畅所欲言,受到青年干部欢迎。大家在网上表达诉求,提出建议,寻求帮助,宣泄情绪,自我展示,职能部门密切关注,把握群众关切,及时反馈。两个“发声”促进了职能部门与干部群众间的沟通理解,使广大青年了解党建及行政后勤各方面工作,有助于统一思想,凝魂聚气,同时也保障了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了主人翁意识。

在主动发声方面,机关党委不断创新形式,充分认识到实名在网络世界的巨大影响,常务副书记在论坛开设了“知心书记”栏目,由其本人用微博体直接发帖回帖,与党员干部沟通交流。中央领导同志曾就此作出批示,指出这一做法“应予推广”。一年多来,“知心书记”发帖150条,及时就最新动态和重大活动消息,“抢鲜透露”部党委关心改善大家工作生活条件的一手信息,回应群众关切,如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通报进展,呼吁大家积极参与,告知部党委整改措施,得到网友积极回应;“知心书记”还及时回复网友们发来的“心事”短信,为他们打开“心结”。栏目以平实坦诚的态度,清新明快的语言,拉近人心间的距离,塑造了党组织在青年人心中和蔼可亲的形象,实现党建工作效益最大化。部工会主席、妇工委主任、团委书记也陆续实名发帖,形成网宣工作合力。

黏合剂:温暖友爱、团结互助。网络聚合作用巨大,在注意跟踪网络舆情、及时引导疏导、化解负面情绪、注入正能量上,切实增强了组织归属感和凝聚力。“知心书记”结合节日和部内文体活动问候帖、慰问帖、倡议帖,如“春天里的温暖倡议”,“从温暖到火热”,营造了互敬互勉、团结友爱、微笑感恩的机关文化,在日常宣传引导、凝聚人心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今年3月,一网友“一把辛酸泪—关注艰苦地区常驻育龄干部身体健康”的帖子,讲述自己在非洲艰苦地区常驻期间因患伤寒而流产的经历,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数位部领导直接上网跟踪,并多次向主管部门做出批示,要求及时关心和妥善照顾。“知心书记”和干部司及时回应慰问。发帖人深受感动,多次发帖致谢。近期我部有两位同志因病英年早逝,许多网友发帖悼念,相互提醒要珍惜生命,健康生活。网友们还就因驻外而带来的衣食住行、婚恋育儿等问题的大大小小的“困惑帖”,热情支招献计,互帮互助。

聚焦镜:直面问题、妥善解决。网络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拥有广泛共鸣的焦点问题常在论坛上引发众多跟帖。在部党委的指导下,各职能部门十分重视网友关切,真诚接受监督,不断改进工作,论坛成为部党委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平台。定期编写《舆情动态》,供部党委把握干部职工思想动态,为职能部门了解民意、办实事提供依据。今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部根据网友呼吁先后在部机关办公楼内设立母婴室,加开晚间班车,改善食堂就餐条件,完善干部体检措施等。网络日益成为机关和驻外干部切实解决困难的渠道,成为青年人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组织”。

鼓励参与 吸引青年

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为保障信息化建设,外交部成立了主管部领导任组长的协调机制,办公厅、干部司、机关党委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局设立专门的网络联络员。机关党委作为论坛管理者与干部司、行政司、服务中心等各版主密切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培育风清气正、友爱和谐的机关氛围。

网络情感日志篇9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70-04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干预性研究;青少年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D)也称病态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互联网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互联网依赖(Internet dependence, ID)等,是指由于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同期性的着迷状态, 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愿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易致网络成瘾。现就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及干预情况综述如下。

1 流行状况

1.1 使用情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指出,约35.8%的网民是青少年,其中18岁以下网民占17.7%。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8.9%,约3/4的青少年学生网民集中在城市。他们大部分在初中和高中早期阶段开始接触互联网(13~16岁),上网地点多为网吧(48.4%)、家里和学校,时间集中在20:00-22:00(21:00是最高峰,次高峰为10:00左右),平均在线时间为11.6 h/周,目的主要为娱乐、沟通等[1]。

1.2 流行状况 由于诊断方法、地区文化、研究方法的差异,文献报道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率差异较大(1.6%~13.8%),以台湾最高,挪威最低[2-4]。

我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调查较多,主要集中在城市,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报道的成瘾率在4.4%~15.5%之间;性别比虽各地不一,但均为男性高于女性;上网目的与CNNIC调查相似,以多媒体、发帖、聊天、网络游戏等为主,上网地点多集中在网吧、家中[5-16]。

2 影响

2.1 生理功能 因生活规律被打破,伴或不伴吸烟及饮酒等,其影响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继而导致睡眠质量、食欲、体质均下降,引发一系列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17]。

2.2 情绪及人格特征 网瘾青少年情绪易出现波动,满意度降低,注意力程度下降,在生活中倾向于焦虑、抑郁、敏感、退缩、自卑及缺乏社交勇气[15,18-19]。国内外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焦虑障碍及抑郁症共病现象明显[20]。

2.3 学业 网络成瘾对自身负面影响最大的是学业和日常生活习惯[21]。研究显示,日均上网超过4 h就会对学业有所影响,直接导致学业成绩下降;过度上网的学生对学习更加不感兴趣[22],同时减少学习时间而花费增加[11]。

2.4 社会交往 青少年过度上网交友将导致社会孤立(social isolation)和社会焦虑(social anxiety)。由于缺乏与家人和同伴的交流,社会交往时间显著减少,社交圈子逐渐缩小,尤其缺少面对面交往的机会,更倾向于在网络中认识他人和进行社会性试验(social experiments)。

2.5 社会行为 因网络成瘾导致的青少年犯罪时有报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23]。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而70%的少年犯是因为受到网络中色情、暴力等内容的影响而诱发盗窃、抢劫、甚至杀人等严重的犯罪行为[24]。研究表明,在押青少年经常上网及在网吧上网的比例高于一般青少年[25]。网络成瘾的学生问题行为(或倾向),如离家出走、自杀、吸烟、吸毒、打架、、观看色情信息等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成瘾学生[19]。国内许多文献均报道,网络成瘾青少年攻击性较高,且外显性攻击(如身体攻击和敌意)及内隐性攻击行为均有表现,可能与接触网络游戏中的暴力情节过多有关[26]。

3 影响因素

3.1 心理因素

3.1.1 人格特点 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征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Loytsker等[27-28]研究显示,高水平的厌倦倾向、孤独、社交焦虑及自我封闭均可预测网络成瘾的发生。国内的研究者运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16 PF等量表对不同对象的网络成瘾者进行调查,所得结果[5,15,18,22,26,29-33]基本相似。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喜欢独处、敏感、抑郁、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低自尊、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等人格特点。

3.1.2 上网动机 国内研究者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在网上进行的活动主要是玩游戏、浏览BBS(电子留言板)及发帖、聊天,其中玩游戏的成瘾率显著高于其他网上行为的成瘾率[13,34]。

3.1.3 压力及生活事件 崔丽娟等[26]发现,青少年成瘾与非成瘾者在有些生活事件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紧张、学业压力大、情感不顺利等。逃避现实、释放消极情绪为主要上网原因之一,网络成瘾者缺乏社会支持,并且缺乏自信,易把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

3.1.4 时间管理倾向 黄希庭等[35-36]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对待时间功能和价值,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特征,是一种时间纬度上的人格特点,包括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时间监控感。时间管理倾向得分较高与个体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与焦虑水平呈负相关。网络成瘾青少年存在时间观念的失调,不善于根据时间分配任务,也不善于根据环境及任务的要求管理时间,容易在网络使用中缺少自制,易于成瘾,同时伴随主观幸福感的下降及焦虑水平的上升,引发更多的心理和情绪问题[26,37-38]。

3.2 家庭因素

3.2.1 家庭功能的不完整 网络成瘾与寻求家人支持呈显著负相关。宋等[32,39-41]认为,家庭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成员之间沟通低效、情感反应淡漠、介入行为控制方式粗暴单一等都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呈显著相关。同时,父母关系恶劣、离异、单亲家庭及重组家庭子女网络成瘾率亦较高;而核心家庭和大家庭中则较低,是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16]。

3.2.2 教养方式粗暴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父母双方都存在对子女管教过严、惩罚过多、拒绝否认、理解和支持[9,42-43]。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自卑、胆怯,难以在生活中体验成功感,而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如网络游戏中的大侠、论坛中的高等级会员等)却能提供这样的体验,类似的心理满足会进一步推动网络依赖的发展。父母教养态度的不一致也是造成子女上网的原因之一。在问题是非面前,父母的态度不一致会导致孩子是非判断标准的模糊与混乱,转而求助网络[44]。

家庭经济状况过好或过差都会增加网络成瘾的发生率,父母文化程度对网络成瘾影响不明显[15]。

3.3 学校及社会因素 研究发现,学校特性和网络成瘾关系密切。城郊结合部及郊区学校、开放式管理学校、非重点中学、职业中学的学生,非学籍及非重点班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12]。同时网络成瘾也存在年级分布。武汉市的调查显示,初四年级学生成瘾率大大高于其他年级,可能与初四年级学生即将参加中考、压力较大有关[34]。

3.4 同伴关系因素 有研究指出,在网吧上网青少年成瘾发生率较高[34],因此推测同伴关系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产生影响。

4 可能机制

4.1 生物学机制 近来的一些研究提示,网络成瘾可能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4.1.1 神经递质功能紊乱 个体可能存在不同的遗传特质,使得该类人群比较容易发生网络成瘾。Shapira等[45]对成年网络成瘾者的调查显示,有近95%的调查对象具有精神病家族史,60%的研究对象一级及二级亲属中,至少有一位物质滥用。Ha等[46]的研究认为,网络成瘾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共患情况显著,网络成瘾与这些精神疾病存在因果关系。成瘾行为与多种神经递质有关,包括γ-氨基丁酸(GABA)、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HT等。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前者在成瘾行为的作用主要是调节情绪,维持睡眠状态;后者在成瘾行为的作用主要是平衡乙酰胆碱,刺激愉悦中心,调节情绪,影响认知过程。有研究显示,由于网络成瘾者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这些改变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另外,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类似于肾上腺素的物质短时间内会令人高度兴奋,但其后更加颓废、消沉,形成恶性循环。

4.1.2 脑功能失衡 国内学者运用fMRI对网络成瘾者的研究提示,网络成瘾者可能存在额叶犒赏功能系统及抑制功能失衡,导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近期犒赏―――上网,而不考虑远期的不良后果[47]。通常情况下,人会根据自身内在的动机(冲动)来调节行为,同时脑内还有抑制机制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对自身行为的主动调节过程,以平衡刺激-犒赏-反应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联系之间的转移,抑制不合适的联系。该项功能主要由额叶控制负责。当额叶功能异常时,这种调节机制失衡,导致个体更倾向于选择强化因子(上网带来的愉悦感),忽视其他正常的犒赏,同时对认识上的冲动(上网意愿)及行为冲动(上网)抑制能力下降,选择上网,最终导致网络成瘾。赵仑等[48]对网络成瘾青少年面孔识别的脑事件相关电位(ERP)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在面孔识别的早期加工过程与正常人存在差异,提示他们的视觉信息处理功能的异常发展。

4.2 社会心理学观点

4.2.1 ACE模型 Young提出的ACE模型中的A, C, E是指anonymity(匿名性)、convenience(便利性)和escape(逃避现实),认为这是网络导致用户成瘾的3个特点。因为在网上,他们可以做任何事,可以是任何人,这种自由而无限的心理感觉引诱个体逃避现实生活,从而进入网络的世界。

4.2.2 认知―行为模型 加拿大学者Davis提出以“认知―行为模型”来解释网络成瘾,将网络成瘾分为特殊网络成瘾和一般网络成瘾2种类型。前者是指个体为了某种特定的功能过度使用网络,如网上拍卖、网上股票交易和网上,并假设这种依赖在内容上具有特殊性,即使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也会存在;一般的网络成瘾是指一般性地过度使用互联网,已包括没有明确目的的上网行为,通常与网上聊天和的依赖相联系,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推卸责任。由于个体的易感因素(网络成瘾的必要条件)和非适用性认知(网络成瘾发生的充分条件)联合导致了网络成瘾的发生。

4.2.3 Grohol的阶段模型 该模型认为,网络成瘾只是一种阶段。网络成瘾需要经历3个阶段:着迷(困扰)、觉醒(回避)、平衡(常态),网络成瘾者只是在第一个阶段被困住,需要帮助才能跨越。

4.2.4 Beard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综合了生物、遗传、心理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试图对网络成瘾进行系统解释。(1)生物因素:包括上述生物学机制部分内容;(2)心理因素:包括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3)社会因素:家庭环境恶劣、人际关系不良等应激容易使人把上网作为解决冲突、缓解焦虑的途径。网络的易获得性、信息的复杂性等促使了网络使用行为不断加强等因素,都成为网络成瘾的促成条件。

5 干预和矫治

5.1 心理干预 针对网络成瘾的成因,许多学者认为认知行为疗法是网络成瘾的可能解决方法。治疗策略包括有关个体最常使用的网络应用的认知重组、行为练习和增加离线时间的暴露治疗。

Young认为,考虑到网络的社会功能,不能采用传统的节制方式对网络成瘾进行干预,而应从时间管理、认知重组、集体帮助等方面提出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应付策略[49]。这种应付策略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及步骤:反向实践、节制、制订目标、设立外部组织物、设立提醒卡、个人目录、建立支持小组、家庭治疗。

Davis根据“病态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疗法。该方法分7个步骤:定位、制定规则、分级、认知重组、离线社会化、整合、通告。整个治疗需要11周完成,从第5周开始给患者布置家庭作业。这种疗法强调弄清楚患者上网的认知因素,让患者暴露在他们最敏感的刺激面前,挑战他们的不适应认知,逐步训练上网的正确思考方式和行为。

Hall提出的认知行为疗法主要从识别生活事件、不合理信念及认知、培养良好正确的认知技术和问题解决技术,协助网络成瘾者逐渐改善、构建和谐的认知结构。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该疗法代替病理化的咨询模式,其治疗焦点重在“求解”,而非问题本身,减轻了患者的焦虑和对其“症状”、“问题”的忌讳,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使得他们调整力量,积极面对那些需要解决的困难,故易被患者接受。焦点解决短期疗法采取结构式治疗程序,主要包括开场、陈述症状、讨论例外、使用奇迹提问、使用量表、中场休息、赞赏、布置家庭作业等SFBT常规技术[50]。杨放如等[51]运用SFBT的理论假设,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构建IAD的治疗框架干预网络成瘾,在短期内即取得良好效果。

家庭治疗的特点在于将着眼点放在全家人身上,注重家人的相互往来、人际关系及家庭机能的执行情况。治疗的目的是使一个家庭成为心理功能健全的家庭,并不在于深入了解个人的心理状况,而是想办法矫正家庭关系,以改善家庭成员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由心理咨询者指导,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个体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就团体成员面对的心理问题与他们共同商讨,提供行为训练的机会,为团体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使每一位团体成员学会自助,以此解决团体成员共同的网络成瘾,包括团体咨询目标、求询者网络心理障碍的预处理、确定团体的规模与结构、确认团体心理咨询的咨询间隔时间和咨询方式、制定计划和确定团体活动内容、团体心理咨询过程或会面等[50,52]。

另外,还有社会支持法、生理反馈法、森田疗法等。

5.2 药物治疗 目前国外用于治疗互联网成瘾症的药物主要有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药。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对网络成瘾的治疗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Shapira研究显示,14名使用抗抑郁药单一疗法的上网成瘾患者有5人(35.7% ),报告明显或非常明显地减少了上网行为;而在24名使用单一或多种心境稳定剂的成瘾者中,有14人(58.3%)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林志雄等[53]运用阿普唑仑(0.4mgQN)及喜普妙(20 mg/d)结合心理干预治疗网络成瘾青少年2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邵智等[54]的临床研究证明,对伴抑郁的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用抗抑郁药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20 mg/d,4个月),对心理干预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刘悦等[55]也报道,东莨菪碱(0.02~0.03 mg/kg,3~5 d)辅助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效。

6 参考文献

[1]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7:49-55.

[2] LIN SSJ, TSAI CC. Sensation seeking and internet dependence of Taiwanese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Comput Human Behav,2002,18(4):411-426.

[3] YANG SC, TUNG CJ. Comparison of Internet addicts and non-addicts in Taiwanese high school. Comput Human Behav,2007,23(1):79-96.

[4] MORAHAN-MARTIN JM, SCHUMACKER P. Incidence and co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 Human Behav,2000,16(1):13-29.

[5] 康延海.兰州市中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因素调查分析.兰州:兰州大学,2007.

[6] 邓艳霞,胡明,胡国清,等.湖南省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现况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5):445-448.

[7] 张晓阳,席震芳,严红妹.城市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其网络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607-608.

[8] 吕晔,杨玉凤,雷晓梅,等.西安市城区初中生网络行为与网络成瘾的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594-596.

[9] 孙彩虹,费学萍,夏薇,等.哈尔滨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31-334.

[10]吴家刚,林国桢,林琳.广州市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及相关健康危险行为分析.热带医学杂志,2007,17(8):816-819.

[11]池桂波,王声,赵德龙,等.广州和澳门青少年电子/电脑游戏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4):310-311.

[12]李晓驷,李泽爱,谢雯,等.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51-54.

[13]刘辉,方群,孙照平.江苏省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流行病学研究.中国校医,2006,20(4):346-348.

[14]黄少南,胡武昌,周先华,等.九江市城区中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山东精神医学,2005,18(1):35-37.

[15]余一,杜亚松.上海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上海精神医学,2007,19(1):1-3.

[16]张维蔚,周丽,袁碧涛,等.深圳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6,10(6):590-592.

[17]陈美荣. 浅析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成因及对策.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7(1):112.

[18]廉鹏,户桂铃,张向辉.中学生网络成瘾症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04,2(4):1-2.

[19]蔡春岚,李晓驷,董毅,等.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危害性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57-158.

[20]黄涛,杨林胜,赵淑英.病理性网络使用研究概述.实用预防医学,2003,10(5):823-825.

[21]CHOU C, HISAO MC. 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gratification, and pleasure experience: 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case. Comput Educ,2000,35(1):65-80.

[22]吕媛,易银沙,邓昶,等.网络行为对大学生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50-251.

[23]崔凯璇.论青少年网络成瘾导致犯罪现象与素质教育.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96(3):120-123.

[24]杨波.人格与成瘾.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41.

[25]席小华,金花.北京市未成年人犯罪实证研究.法学杂志,2005,26(5):123-125.

[26]崔丽娟,赵鑫,吴明证,等.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6,29(1):206.

[27]YANG CK, CHOE BM, BAITY M, et al. SCL-90-R and 16PF profil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excessive internet use. Can J Psychiatry,2005,50(7):407-414.

[28]CAPLAN SE. Relations among loneliness, social anxiety,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Cyberpsychol Behav,2007,10(2):234-242.

[29]李成云,刘西俊.中学生网络成瘾者个性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职业与健康,2005,21(2):272-273.

[30]耿耀国,李飞,苏林雁,等. 初一网络成瘾学生情绪与人格特征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153-155.

[31]姚应水,高尘,金岳龙,等.医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况研究.疾病控制杂志,2005,9(6):571-573.

[32]宋,杨凤池.北京市大学生与中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7,10(7):559-561.

[33]张彩玉,董晓静,王青妍,等.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齐鲁医学杂志,2007,22(3):225-226,228.

[34]江光荣,胡姝婧,韦霞霞.武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21-122.

[35]曹枫林,苏林雁,高雪屏,等.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7):441-443.

[36]黄希庭, 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

[37]李万兵.论网络成瘾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99-103.

[38]江文庆, 杜亚松.上海中学生网络过度使用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6,18(3):129-133.

[39]彭阳,周世杰.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18-420.

[40]肖汉仕,苏林雁,高雪屏,等.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49-151.

[41]曹枫林,苏林雁,高雪屏,等.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的影响因素.中华精神科杂志,2006,39(3):141-144.

[42]付慧鹏,霍军,于俊丽,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5):278-279.

[43]王盼,甘怡群,李敏.高中生电脑游戏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460-462.

[44]席震芳,张晓阳.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53-155.

[45]SHAPIRA NA, GOLDSMITH TD, KECK PE Jr, et al. Psychiatric features of individuals with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J Affect Disord,2000,57(1-3):267-272.

[46]HA JH, YOO HJ, CHO IH, et al.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assessed in Kore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screen positive for Internet addiction. J Clin Psychiatry,2006,67(5):821-826.

[47]CAO F, SU L, LIU T,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ulsivity and Internet addiction in a sample of Chinese adolescents. Eur Psychiatry,2007,22(7):466-471.

[48]赵仑,高文彬.网络成瘾患者早期面孔加工N170的研究.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7,20(1):2-74.

[49]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Symptoms, evaluation,and treatment. Innovat Clin Pract,1999,17:19-31.

[50]YEN JY, YEN CF, CHEN CC, et al. Family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ubstance use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adolescents. Cyberpsychol Behav,2007,10(3):323-329.

[51]杨放如,郝伟.52例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社会综合干预的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343-345,352.

[52]于衍治.团体心理干预方式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可行性.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81-83.

[53]林志雄,邹晓波,谢博,等.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药物联合治疗.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6(2):127-129.

[54]邵智,杨容,罗康玲,等.氟西汀对伴抑郁的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的临床矫治作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31(6):422-425.

网络情感日志篇10

【关键词】 社交网络;人人网;品牌营销

一、人人网概况

1、人人网简介

人人网(省略)是由千橡集团旗下著名的社交网站校内网更名而来,它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社交网络服务,通过提供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功能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用户交流平台。鉴于人人网满足用户对社交、资讯、娱乐、交易等多方面需求的强大功能,故而在被大学生关注和热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白领和商务人士也开始使用、关注人人网,注册用户飞快增长。

2、人人网用户体验

人人网的目标在于给不同身份的人提供一个交互平台,核心在于交流,其主要功能有:主导航、应用、头像、对用户操作,用户状态,访客和好友,分享,好友分布,个人信息,相册,日志,涂鸦板,加入的班级,留言板等,以及人人论坛等。

人人网基本单元和单元功能描述如表:

二、人人网营销价值研究

人人网是国内占有SNS网站市场份额最大的网站,毋庸置疑,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校园社交网站,所以研究人人网的营销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1、风靡大众的极高人气

根据千橡互动提供的人人网简介,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之后,注册用户一直在以几何倍数进行增长。目前,人人网核心用户己经覆盖白领、大学生两大互联网主流群体,人人公司董事长兼CEO陈一舟曾表示,2012年人人网的用户将达到2亿。随着智能手机购买者的增多,人人网的用户将加速增长。 根据艾瑞咨询的调查,与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四大门户网站相比,用户登陆人人网更加频繁,浏览页面更多,可见,人人网对用户的吸引力很大,用户已经逐渐对人人网产生了依赖性。

2、优质吻合的受众群体

目前,国内的社交网站形形,其受众定位也各有不同。2005年校内网成立之时,其用户只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三所学校的大学生群体,之后逐步开放到全国高校以及高中生群体。随着最早一批用户己经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校内网也更名为人人网,面向了全体互联网用户。

3、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

在人人网,用户可以写日志、上传照片、更新新鲜事,与好友们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给好友送礼物或者发一封站内信,联络一下感情;或者和好友们一起玩玩休闲游戏,放松一下心情。总之,用户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朋友、家人、同事保持联系与分享。

4、多样有效的沟通渠道

企业利用人人网上的公共主页单元,可以更加多样有效的与受众沟通。例如《环球人物》的公共主页,在没有杂志出版的日子里,《环球人物》公共主页通常会最新的新闻消息,或是关于杂志社最新情况的信息,还在节假日向用户们发送节日祝福。而且主动推送的方式也让《环球人物》公共主页的管理人员更方便看到用户的留言,并对其中有代表性的留言给予回复,还将用户在使用人人网时的意见反馈给网站。如此丰富的沟通手段和渠道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了“下情上达”的通畅与有效,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

5、更加多元的用户体验

在人人网,用户主要可以写日志、上传照片、更新新鲜事,与好友们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给好友送礼物或者发一封站内信,联络一下感情;或者和好友们一起玩玩休闲游戏,放松一下。总地来说,人人网给予用户的是休闲娱乐的体验。多样化的体验也更能够吸引用户、留住用户。

三、基于人人网的企业品牌营销策略

如何组织实施对媒介产品的营销策划,是决定媒介产品能否赢得市场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媒介产品的营销策划就是在对媒介市场和产品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从整体上进行布置和安排,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

1、进驻人人网公共主页的网络品牌推广

营销进入3.0时代,创意增添了营销的娱乐性、互动性与体验性,消费者在互动中感受企业理念,在主动中感知产品信息,而企业的品牌理念则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中完成了进一步的诠释和传播。

2011年初,定位平价的日本服装品牌优衣库(UNIQLO)在人人网上推出了“2011人人试穿第一波”,借助网络力量提升品牌知名度。优衣库粉丝们可以通过在其公共主页上留言,申请成为试穿者,收到免费获赠的商品后,在人人网的个人主页上发表试穿日记和照片,随后由网友对日记进行投票,票高者可获得优衣库的礼券。成立于1974年的优衣库不仅依靠快速反应的供应链和出色的性价比成功完成逆周期的扩张,更凭借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实现了2010年6151亿日元(约合74.2亿美元)的销售额。截至2011年3月31日,其在日本本土已拥有809间直营店和20间授权店,海外拥有136间专营店。

2、广告植入

现今的白领人群,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工作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所以对于健康营养尤其看重,也乐于为此“高价买单”,伊利锁定这部分人群为重点沟通对象。而时下风靡于白领人群之间的流行元素,非社交网站莫属。伊利在深入研究社交网站用户群体的价值和行为特征后,选择与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进行合作,将产品理念植入时下正火的“人人餐厅”,将产品功能关联到游戏环节,促使用户在参与游戏过程中,全面体验 “营养舒化奶”带来的种种利益,“舒化营养好吸收”的核心诉求也随着大量用户的参与,得到进一步深度的认知与认同。

“人人餐厅”是人人网上继“开心农场”、“阳光牧场”之后,又一款在白领间广泛流行的高参与、高互动社交游戏,目前已拥有注册用户数近700万,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00万。其中,游戏用户每天都必须“补充体力”,这样才能确保游戏高效率地持续性进行。伊利将“营养舒化奶”设置为“补充体力”的必要环节,用户在使用之后能够瞬间恢复体力,用直观、有效的方式讲述了 “舒化营养好吸收”的实际特色。这种巧妙的植入,促使用户切实理解了“舒化奶”带给他们的真正价值。一个月内,伊利“营养舒化奶”作为补充体力的道具共被使用超过1.7亿次。

3、线上线下全面互动,打造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