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经济师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1 07:57:49

高级经济师论文

高级经济师论文篇1

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一:经济师自身价值的体现

一、引言

经济师是企业最重要的职位,实际上有别于其他普通岗位,一般来说经济师在企业中都直接接受企业最高管理层的直接领导,直接参与企业的决策,发展战略制定,同时也是企业最为重要的高层管理人员。经济师对于企业日常运作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最为经济师并不能偶简单的参与工作,不能够仅仅以工作的的态度去面对工作,应该更多的提升自身的价值,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从而也为企业带去更大的价值。

二、经济师在现代企业中的设置定义

1.经济师定义。

经济师可也说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就是扮演着一个统领的的角色,因为直接参与管理的内容众多,较为复杂,且影响着企业运行的风险和效率。经济师主要的工作内容简单理解就是经济策划、分析,也要对现行风险进行判定,是企业所有有关经济的活动的总负责人。由于直接接触到企业最核心的经济管理问题,所以直接由企业高层负责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中最重要的岗位之一。经济师这一岗位在企业管理层中是无可替代的。

2.专业素养。

作为经济师必须要能够不断地学习,要能够洞察市场的变化,洞察经济发展情况,能够有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带动企业的发展和创新。经济师必须要能够通过对市场发展进行预判,能够对行业、企业的未来发展有准确的把握和判断。所以,经济师日常就必须要能够全面及时对社会发展进行关注,了解行业社会最新的资讯,并且有过硬的专业专业素养为基础,然后把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社会资讯结合进行经济分析。尤其需要对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大事件、关系行业的社会变动等等信息实时进行关注,加上自身的专业营销、管理、经济学知识进行整个,应用到自身的日常工作中。确保专业理论知识和最新的社会资讯时事都能够符合自身日常工作的需求,从而去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企业未来发展的计划规划有什问题和不足,从而进行完善,进行创新;推进企业计划方案的执行,提高企业运行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发展动力。经济师也是企业重要的,增加凝聚力的岗位,需要考虑企业内部凝聚力,也需要对外进行有效的公关;在企业内部和外部都起着沟通桥梁的作用,提升企业内部人员的积极性、凝聚力的同时也提升企业客户的满意度和感受。

三、经济师职务特点分析

1.全局意识。

经济师往往直接与企业最高层的管理层进行沟通,企业高层管理的决策决定往往也参考经济师意见;经济师就必须要站在全局角度上,对管理工作进行全局把握,并不能简单的只顾细节而忽略了全局,日常工作中需尽可能地制定出一些科学合理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科技,社会等多方面效益的策略计划。

2.超前意识。

经济师的工作永远都不是注目于现在,经济师需要的是大局意识,需要对企业发展规划进行考虑,这就要求经济师要对未来发展,未来规划等有超前的管理意识。要对一些同类型企业的发展状况及相关信息动态时刻了解掌握而未雨绸缪。只有尽可能多的提前考虑,提前制定相关问题的处理措施,做好风险的规避预防,做好计划,才能让企业遇到困难时能够从容面对。

3.把关能力。

经济师需要对企业决策,意见和发展进行把关。因为企业必然会受到责任制度的影响,导致一些决策、管理、意见并不能够很好的经过讨论验证就实行,所以经济师必须要为企业最高管理层作出服务,要对企业的发展、规划、计划都进行把关,确保企业能够有效规避掉一些经营风险,同时尽可能的增加营销。

4.创新性。

经济师要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去增加自身资源的储备,增加对未来发展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结合专业的管理理论,提出创新的方式方法,在已经不适应发展的方式方法中寻求创新和改变,推动企业的变化,从而去适应环境的变化。经济师岗位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管理创新,关系着企业的创新发展。

5.坚定性。

经济师工作职责要求经济师必须要具备绝对的坚定性,这里不是说对错误的决策做法也具备绝对的坚定。而是说,经济师角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为高级管理层的助力辅助人员,一方面则为企业运营决策的主要执行人员。所以必须要站在企业发展的长远角度上为企业发展进行规划,一切以企业良好发展为目标,必须要坚定。

四、经济师的自身价值的加强

1.加强职业道德。

加强道德意识,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是提升个人价值,增加岗位角色价值的基础。必须要更多的注意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严格遵守行业准则,遵守法律法规,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认真负责任的为企业的管理起到辅助作用,端正自身的行为,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2.提升理论水平。

经济师需要起到企业管理的辅助作用,需要对企业长远规划管理进行把关预判,也就需要对众多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专业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工作内容有具体偏重的也必须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理论素养。现代企业要求经济师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统计能力,并且需要能够对统计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管理,得到核心数据;需要较强的计划能力,能够对企业具体的管理工作做出计划,并确保能够落实;需要提升合同管理能力,对相关合同内容、管理情况充分的了解;需要对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有了解,如今已经是信息化时代,企业发展与信息化发展脱不了干系,所以企业统筹构件信息化管理系统,也属于未来经济师管理范畴的一部分。

3.增强实践,加强管理核心作用。

经济师作为企业管理层的助力辅助者需始终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上,对相关因素充分考量,有必要在企业管理中适当加入自身的业务管理的考量,通过考量来评价自身工作的情况、质量、效率等等,从而更好地在未来工作中进行优化完善。

4.提升营销管理能力。

经济师内部需要辅助企业统筹管理工作,但是也需要面对企业外部客户,企业的经营销售都是直接有关经济师日常工作的。所以经济师要加强自身价值,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的营销能力,公关能力。能够对企业的营销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同时需要能够去面对客户,提升客户的满意程度,增加企业经营效率。

5.起到带头人角色。

经济师是企业管理层重要角色,受到所有人的关注,而如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经济是必须要做好带头人的角色。经济师在经营及管理两方面均具备加强的专业技能水平,但是还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理论且需要随时展进行更新技能。更好地带动整个企业都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发展状态中,带动企业的学习气氛,带动企业的工作气氛,有效调节企业内部关系。

五、结语

经济师加强自身价值,是顺应时展,确保自身不会被时代、市场发展被淘汰的重要途径。只有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从理论和实践双方面来共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才能够确保工作质量能够提升。经济师加强自身价值确实也和不断地学习有着直接关系,通过新知识,新内容的补充,也才能够获得新方法,新的认识。经济师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未来,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所以加强自身价值不仅仅是个人需求,也是社会企业的需求。

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二:经济师应用情商激励员工三性

一、在当今社会,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我国企业家提出借力的命题,即企业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向职工借用力量。这个命题其实就是说明了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运用和把握情商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人们是按照智商高低来论述人的聪明程度和事业成功条件的。近年来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戈尔曼出了一本新书,名为《情商能力比智商能力更重要》。该书认为,在推断一个人是否会取得成功的时候,如今关于智力商数的测验远不如人们以前通称为性情的那些品质的评价更重要。而情感商数一个人理解和控制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他人感觉的能力的大小,才是决定这个人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关键。智商即人的智力商数: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智力商数。智商等于100,即标示其智力相当于中等儿童的发展水平;120以上的称作聪明在80以下的称作愚蠢或较笨。以往人们还认为智商是不变的,因而智商问题很被重视。现在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那么什么是情商能力呢?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根据试验以及大量的社会实践验证,最早提出情商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情商能力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和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情商能力》的作者戈尔曼博士进一步提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例如,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会计师,但只有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公司的高级主管;一个智商能力高的人可以成为一个研究婚姻问题的心理学家,而一个情商能力高的人才能营造美满的婚姻。戈尔曼指出,善于处理情绪、能够察颜观色的人,也就是能够用理性控制冲动的人,在社会上比较容易出人头地;相反的,一个人如果容易受情绪的摆布,比较任性,难以与别人相处,再聪明的人也只能陷于孤立的境地,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以往,智力商数在人们的生活的各阶段,都起着主导作用,但最近几年来管理学中悄然兴起的情感商数新论,使智力商数之理论骤然失宠。心理学的最新观点认为:智商对一个人成功的影响只占15%-20%,80%-85%的影响来自其他因素,其中主要包括感情商数,即情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五讲、四美,主要体现于对人的尊重。这是以情商为基础的。

二、经济师应把握情商的理解平衡力

我国古时的韩愈说: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而欧阳修则更深刻地指出: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也指出:情感是所有这样的感觉:它们改变着人们,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并且还伴随着愉快和痛苦的感觉。这类情感有愤怒、怜悯、恐惧等,以及与它们对应的情感。近年来,许多企业家和社会工作者在接受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教育后,都很赞成这样的一种观点:即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因此,他的基本哲学思想,就是着眼于人自信心的培养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宽容,并汲取了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新成果,使人们成为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个人快乐的人。很多著名人物和事业成功者都是卡耐基课程的毕业学员。不少参议员、州长,以及其它许多官员和企业家,都赞扬卡耐基课程的训练,使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认识更深刻,在事业上卓有成就。我国新学科经济师经济学认为,理解平衡能力,是情商主要品质之一。人的情绪(不管是好还是坏)为生活调味,也构成一个人的性格,调整情绪的关键是平衡,即:我们常讲的理解万岁!海尔总裁张瑞敏在哈佛讲台上讲:要把一条休克的鱼激活。在中国环境下,关键是要解决给每个人创造一个可以发挥个人能力的舞台,这样就永远能在市场上比对手快一步。可见情商的重要性。人们很难控制感情不受冲击,但可以控制其持续的时间。有心理学家曾向400名男女调查过他们摆脱不良情绪的办法,并为研究如何改变不良情绪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例如,在人们试图摆脱不良情绪时,愤怒似乎最难控制。当你在公路上行车被别的车挤超时,你的本能反应可能是混蛋!土匪,差点撞了我!。有的警察查车时,一辆车逃避检查急速开走。这位警察则抱以我不能就这样让他跑了!越激动追得越愤怒,以致造成过度紧张甚至鲁莽撞车。如何摆脱这种愤怒呢?曾有一种观点认为,发泄会使你好受些。研究人员近年深入研究发现这实际上是一种最糟的办法。大发雷霆会变得激活大脑的兴奋系统,使你的感情变得更难以控制。而心理学家提供的一种较有效的办法是重新描述,这意味着有意识地用肯定的眼光重新解释所发生的事情。例如,你可以这样对自己说:他可能有什么急事,或者他大概没有看(听)清楚。

独自出去使自己冷静下来也是平息愤怒的一个有效办法,特别是在你不清醒思考的时候。不少男人通过驾车兜风使自己冷静下来。但安全的选择应该是运动,例如散步,或者找人聊聊天。最有效的办法是想想对方的优点,找找自己的缺点,不管你选择哪种办法,都要避免继续追逐那些愤怒的想法,你的目标应该是分散注意力。实践证明,懂得宽容他人的人情商往往较高。在我们中国,特别强调重视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常言道,要把握住职工的思想活动和情绪变化的规律,要运用谈心、家访、关心体贴等方式,把思想工作做到职工心坎里。这是中国特色的情商理解与平衡力。海尔的企业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体现对两部分人的尊重:对员工的尊重,对顾客的尊重。张瑞敏说:世界上最无价的东西就是人心了,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要赢得别人的心,只有拿自己的心去交换,这跟谈恋爱的道理一样。因此,企业的领导人永远也不要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以为可以驾驭他们,如果是这样,就会出大问题。海尔对员工的口号是赛马不相马。你是一个普通工人,但你的命运不是领导赐予的,而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对顾客的口号是真诚到永远。企业必须首先对顾客真诚,才能换来对企业的真诚。海尔近几年先后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全部扭亏为盈,靠的都是对人心的重视。所以,海尔人说盘活资产首先要盘活人,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三、经济师要运用情商提高公关能力

高级经济师论文篇2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区域经济,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区际竞争中,正确分析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确保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多角度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种种对策,以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学术动态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80 年代末,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提出,但至今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研究仅局限于宏观的认识,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物破坏问题、经济技术水平问题等。而对区域经济的环境制约因素,特别是一些微观内在因素研究甚少。作者拟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点上加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并提出一些措施和对策。

三、论文写作提纳

前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目的、基本技术路线。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

(一)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反作用;

(三)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

(一)失衡增长导致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二)区位资源的不平衡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三)现有环境管理体制与国际不配套制约环境经济发展。

三、对策研究

(一)中国区域开发管理体制必须创新;

(二)适时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

(三)制定完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四、论文工作计划

2001 年 3 月至 4 月 完成论文初稿并请导师修改,完成论文二稿并请导师修改;

2001 年 5 月至 6 月 论文定稿与答辩

五、参考文献

1 .张敦富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年,北京

2 .李京文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南京

3 .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结构转变与发展战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年,北京。

4 .叶裕民,《中国区域开发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年,北京。

5 .宋璇涛,《寻求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年,北京。

6 .李京文主编,《 21 世纪中国经济大趋势》,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 年,沈阳。

7 .汤爱民,《大整合》,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年,北京。

8 .顾介康、储东涛主编,《江苏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与规律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南京。

9 .薛志平、刘波,《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理念卷),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 2000 年,香港。

10 .吴兴鹏、董剑南、谢玉平,《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实践卷),香港大学报社出版公司 2000 年,香港。

11 .国家环境保护局译,《选择还是放弃——荷兰国家环境政策计划》,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年,北京。

12 .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5 年,北京。

1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西方经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广州。

14 .陈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8 年,北京。

15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等 6 部门,《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研究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5 年,北京。

16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资源与环境》,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 年,南京。

高级经济师论文篇3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3年被评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批准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对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转贴于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其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密切结合,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高级经济师论文篇4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部级

基金项目: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海南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资金项目、农业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学科、海南大学“211工程专项资金”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编号:yjg0110)、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1108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8日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实施了“质量工程”,教育部于2008年有颁布了《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按照《意见》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将遴选3,000个左右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是指在办学思想、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充分体现了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2008年9月28日,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获得了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围绕如何建设好部级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研究。本文对海南大学部级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首先介绍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该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海南大学的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前身是1981年原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在湛江校区创办的“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干部专修科”专业。最初只是为热区国营农场培养管理干部而设的专业,在老一代教师的艰苦奋斗下,逐渐发展壮大。1990年开设“农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2001年获批“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点,是海南省第一个经济管理类硕士点;2003年获批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2007年由中央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建立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2008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获批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获批海南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的特色体现如下:

1、研究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占地约4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亿人,横跨华南9省(区)。热带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热带农产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本学科点主要研究热带农业经济管理、热带渔业经济管理等内容,努力构建有热带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此领域的相关研究是目前国内其他院校很少涉及的。

2、跟踪世界热带地区各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前沿研究动态。我校是唯一代表国家参与研究热带地区农业的高等院校。本学科点在热带大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方面紧跟世界研究动态,为中国热区经济建设服务。在中国加入WTO背景下,在中国-东盟“10+1”模式下,本研究方向特别关注东南亚、南亚热带地区国家之间的农业经济政策、国际贸易等专题研究。

3、完善与发展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学,基于热带作物生产与管理特色、农垦企业自身特点,开展相关研究。中国热区有各种类型的农业企业,主要是以天然橡胶为主的农垦企业。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培养热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教育的主要专业。自198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立以来,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并重的培养原则,累计培养了3,000余名本科与硕士毕业生,为华南热带农业经济,尤其是海南农垦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培养了大量领导干部,并输送了大量优势的专业人才。培养了海南省人大副主任王法仁、广东农垦总局局长赖诗仁等3,000多名专业管理人才,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为海南、广东和云南三大农垦及海南农业厅系统培养了200多名中高层干部。并完成政府部门和企业委托项目100多项,参与政府与企业咨询200多次,学术报告和培训讲座听众年均3,000多人次。随着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不断改革和优化,教师队伍的不断提升,将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热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从而为海南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

1、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断完善的同时,师资队伍得到壮大,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共有30人组成,基本情况如下:

职称结构: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讲师2人,其中有硕士生导师24人,高级职称比例为90%以上。

学历结构:博士11人,硕士16人(其中7人为在读博士),学士3人,硕士及硕士以上比例占90%。

年龄结构:教学队伍中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30岁以下的教师3人,占10%,30~40岁的教师15人,占50%,40岁以上12人,占40%。

其中,出国高级访问学者或具有海外学习背景6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部级人选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省优专家3人,省“515人才”第1层次专家2人;获“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1人次,获省“教学名师”称号1人次,获省级“优秀教师奖”1人次,获“海南青年五四奖章”2人次,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人次。

2、实验设备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师生需要。在实验设施方面,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拥有农林经济管理省部共建实验室,实验室的面积达到310m2,为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打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教学实验中心实行全面开放制度,为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另外,根据学院的专业设置重点收藏农业经济、产业经济、世界经济、贸易经济、财政金融、工商管理等六类。期刊方面,院里近年来每年订阅的期刊平均有80余种,报刊及论文材料限馆内阅览及借出复印。馆里的计算机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尽量提供给读者使用,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以弥补纸质资源的不足,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工作的需要。

3、具有良好的办学平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有1个本科专业和1个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农业推广和高校教师),2个博士研究方向(生物技术经济学、种质资源经济学);拥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门省级重点课程。因此,该专业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学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

4、积累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0多项,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为学校和农垦及海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化,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类农业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教学和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本知识,接受领导技能、经济社会调查、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和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从近几年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来看,基本上非农企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从事的工作并无差别。但是相对于正规财经类专业科班的学生来讲,无论是在学校影响力,还是专业名称上和实际操作能力,都缺乏一定的竞争力,使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举步维艰,社会认可度逐步下降,导致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招生规模逐年下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尽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改革,一些课程依然存在问题。首先,与全国其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设置并无差别,没有体现热带农业经济特色,同时也没有关注农业热点问题。例如,三农问题、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农业发展等;其次,有些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出现。例如,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农业生产函数和农业技术进步测算等内容与经济学中内容几乎相同。

(三)实践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评考核依据,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长期以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实验或实习课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虽然有些课程也安排了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但由于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不明确,实践教学考核成绩(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进行打分)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评考核依据,导致实践教学效果难以达到,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三、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一)立足热区,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来讲,其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普遍性,但就各高校来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具有其特殊性。作为部级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即“热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热带地区经济发展,以华南地区农业经济、农垦企业管理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积极探索热带地区的“三农”问题。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也应相应的做出调整,增加华南地区经济专题研究、现代农垦企业经营管理、海南农业政策研究等课程,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使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真正成为特色专业和社会认可专业。

(二)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公共课程教学、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特色课程教学。一般来讲,必修课应占70%左右,选修课占30%左右。但由于种种原因,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选修课较少,原本是选修课的课程却变成了必修的选修课,特别是专业特色课程几乎没有开设,导致本是“特色”专业却没有开设“特色”课程。因此,首先,要真正加大选修课课程备选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同时兼顾了学生的个人需要和兴趣等;其次,开设专业特色课程,如热区农业发展概括、农垦企业经营管理等;第三,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认真制定一套系统、完整、可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和实验操作指导书,并与理论教学形成为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重视教师培养,组建优秀教学团队。部级特色专业建设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密切相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且可以提升科研实力,有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学历硕士及硕士以上比例占90%,但具有博士学历的比例仅为36.67%,可见教师的学历还有待提高。为了达到高水平师资队伍,以教学名师领衔担任首席教授组建教学团队,支持团队成员尤其是年轻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学位,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从而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意识,将年轻教师真正培养成为一线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努力培养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风丽,刘俊浩,程钢,王生贵.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专业建设――石河子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实践[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9.

[2]颜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J].农业经济,2009.12.

[3]洪名勇.地方综合性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构想[J].高等农业教育,2008.7.

[4]庄佩芬,刘伟平,王林萍.对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3.

[5]崔宁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8.

[6]季莉娅,史金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大众科技,2008.4.

[7]李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5.

[8]奚祥华,于新刚,曹奕菲.21世纪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9]厉昌习,李国栋,薛兴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2007.35.

[10]孙自保,李萍,龚红梅,彭岳林.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2006.11.

[11]于战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S1.

[12]张於倩,李顺龙,马文学,万志芳,王玉芳,李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6.5.

[13]尚琳娜.浅议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0.24.

高级经济师论文篇5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从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为标志产生,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包括消费者、工人、投资者、土地所有者、企业——事实上包括任何参与经济运行的个人和法人,微观经济学就是解释这些经济单位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中级微观经济学则是在原来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用一系列的数学公式与模型去证明这些行为的合理性以及预测他们未来的趋势,因此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和图形以及数学函数,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经济学理论基础,一接触理论性与研究性这么强的课程,不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难度,学生消化起来也比较难,因此改进方法势在必行。

 

一、高校中级微观经济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首先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中级微观经济学设计的理论模型以及数学函数过多,会使学生产生学科严重脱离实际的感觉,觉得学这门课程无用,尤其是一些独立学院的学生。独立学院与私立高校由于生源复杂,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善于实践应用,学生对实践课程或者与创业有关的课程感兴趣,一旦学习理论知识时,就会觉得乏然无趣,因此旷课率也会极大地攀升,最终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恶性循环。

 

其次是课程安排难度大,由于中级微观经济学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学懂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而独立学院里的大部分学生很少会利用课余时间来看书,更多的是去做打工兼职等一些活动,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学完所需的一切知识与模型理论,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他们必须在课堂上把所有理论与模型以及推导求证公式讲清楚,这就必须要求老师们放慢进度,而且学生在课堂上也会经常不断要求老师讲慢讲详细。然而由于时间限制与其他专业课课程安排的需要,高校中级微观经济学只能开设一个学期,因此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经常需要赶进度,结果就导致学生学习时间不足,上课又听不懂,即使努力去听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结果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玩手机聊天睡觉。这不仅极大地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还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到学期末时,如果按照教学任务教完一本书,能100%完全听懂消化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学生,基本只有20%。

 

再次是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相对单一。目前我国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师在授课时基本上是以“灌输式”的方式去教授课程,这种“填鸭式”的方式使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所以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上学时限制,往往出现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理论传授的情况,导致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消化吸收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减少,学生自然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也不强,难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最后是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灵活 性。目前中级微观经济学的考核方式还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而试卷的内容主要以理论分析、简答、选择、填空与案例分析以及计算组成。在考核过程中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由于考试内容限制,有很大的局限性,经常出现学生要求老师划重点然后回去死记硬背的现象。这极大地削弱了考试分数作为一个科目评价标准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得考试成绩与学生能力不相符,成绩单大打折扣,水分含量大。最终影响的是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声誉。

 

二、应对办法

 

为应对以上困难与挑战,独立学院及私立院校中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老师应采用以下办法解决与应对:

 

首先是做到与学生的充分沟通与交流。在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上,须与学生做好互动,告诉他们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好处,比如告诉他们:以后创业,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掌握和了解市场与企业的运作规律,投资也要关注经济状况,了解企业运行规律与分析市场现象。同时分析方法和工具也必须要掌握,经济模型和理论对毕业论文写作也很重要,是经济学人的素养,体现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如此学生自会觉得很有道理,也就会有兴趣和动力去学习。

 

其次是课程任务设置上尽量结合实际,比如挑一些重点内容与章节进行详细讲述,讲课速度要慢,尽量做到全部学生随时随堂理解,适当穿插生动有趣的案例与新闻事实进行讲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最重要的是预留下充足的时间与学生做好互动,譬如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去社会上调研,研究遇到的每一个微观经济学的现象,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当然,如此还不能最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好是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做成海报,放在课堂上展示,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最后是进行考试与评分改革。第一,将考试分数与学生课堂表现合理结合起来,如上文所做PPT内容与海报,不但要作为期末分数的一个重要标准,还要让同学们参与进来,比如在最后课堂上让同学票选最好的作品,根据票数进行评分,参与性高了,同学们的主动性自然就高。第二,笔试部分,笔者不建议笔试内容出概念题与选择题,因该多一些计算题,但是计算题不能太难,必须以学生们课堂上的理解水平为基础,如此一来,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与能力,更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加强了课程的应用性,但是计算题也要含有一定的创新性,要让同学们喜欢上考试,在考试过程中放松应考。这些要求自然显得有些太高,但我们依然是有办法的,比如下面是笔者的期末考试试题,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内容如下:“来自星星的你之后,都敏俊教授留在了地球上,他可以不用吃饭,也不用花钱买衣服,但是千颂伊要喝啤酒吃炸鸡,而且要花都教授很多钱买衣服,已知千颂伊消费啤酒炸鸡和衣服的效用为U(F,C)=FC,都教授2014年的收入为1200万韩元,啤酒炸鸡和衣服的价格均为每单位1万韩元,但是到了今年,食物价格上升到了2万韩元,衣服价格上升至3万韩元,以100表示去年的生活成本指数,请计算为了满足千颂伊的消费需求,都教授在今年的生活成本指数、拉氏指数以及帕氏指数。(提示:在这样的偏好下,千颂伊喜欢相同数量的食物和衣服)”上述考题将经济学内容与流行元素结合起来,同时充分考虑到了应用性,一举多得,得到了不错的反响。

 

由上可见,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方向必须是在能最大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生乐趣的同时让学生学到知识。

高级经济师论文篇6

关键词: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多任务目标冲突;学科性质;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18-03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基于个体理性选择发展出的消费者理论、效用理论、厂商生产理论、局部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是学习宏观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坚实根基。然而,高级微观经济理论的推演、证明中所使用的大量数学工具令众多学习经济学的学子望而生畏,并给任课教师的授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学无小事,面对学生就定理证明过程所提出的疑问,笔者翻阅微观经济学理论相关经典著作和数学书籍,首先,对高级微观经济理论教学中的上述典型问题进行了补充;其次,对这些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教师授课、研究生学习所存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原因分析

以上是对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教学中所遇到几个问题的解析,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对其进行背后原因的探析。

(一)研究生对数学工具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需要学习和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拓扑学等数学工具,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经济理论推导的逻辑,有效地训练经济学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面对现实经济问题时,掌握如何选取、界定经济变量,构建数理模型并进行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一旦发现模型的推导结果与现实不符,就可以观察现实经济环境与模型构建时的假定条件有哪些区别,进而全面、深刻地解释经济现实。

但是,由于数学语言抽象、数学定理的推导难懂,研究生在学习数学基础时感觉吃力,往往放弃微观经济理论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直接追求故事化的描述过程和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对利用数学推导的分析过程不以为然。在自己的论文写作时,“临时抱佛脚”地选取数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而对这些模型与所研究经济问题的契合程度置之不理。

(二)教师工作中多任务目标冲突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与保证教学质量两者之间权衡比较,其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完成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课程规定的知识,此时教学进度完成是第一位的;第二个任务是保证学生在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微观经济理论推导的工具和方法。这两个任务都是教学目标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难以避免教师的“选择性授课”,将授课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略去不讲留给同学们,如果学生课后缺乏动力对这些问题深入探讨,要么以后用到时“恶补”,要么继续不求甚解。由于授课过程中的“质”和“量”两个目标存在冲突,教师在授课时必然会有侧重,重“质”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经济理论理解深入,但无法了解微观经济理论的全貌;重“量”则使学生有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学习体验。这个问题在高级经济理论(高级微观、高级宏观)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存在,是影响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学习的重要因素。

(三)微观经济理论的学科性质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其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高级微观经济理论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涉及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利益的协调,如果缺少数学工具的分析,往往会使得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缺乏可信性,并有可能收到直觉和已有经验的约束,很难有新的发现。在数学工具在经济理论的运用上,有以下三种观点:①一些学者认为数学工具在微观经济理论中的作用可有可无,甚至不需要定量的分析就能够“定性”;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成功地运用初等数学也行”,经济管理专业的数学教学始终进步缓慢,课时经常被压缩;③还有介于两种观点中间的一种观点,例如保罗・罗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滥用》就同意经济学中的适度运用但反对数学工具的滥用。例如在经典的最优化数学方法不够用时,冯・诺依曼的对策论以及阿罗・德布罗的一般均衡理论使得人们对群体的经济行为和有利害冲突的经济问题的认识大大深化了。这些都是数学工具成功得到运用并极大地推动所研究学科取得进展的典型例子,同样的例子还有,对个体和整体的利害关系研究的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问题正是由于成功地运用了数学公理化方法,使得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所揭示的深刻关系是非数学方法无能为力的。经济学需要数学,甚至是不寻常的数学。[3]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家无法运用纯净的可控实验作为其研究后盾,除了逻辑上的一丝不苟,没有更好的方法。

三、对策建议

(一)增强研究生掌握数学工具的兴趣

“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经济学在分析问题时和科学的其他分支类似,往往出于数学上的便利进行假设,这种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抽象能够发挥数学方法的巨大威力,使得分析过程不囿于直觉和经验的局限。经济学与物理学一样,允许在分析问题时进行假设,这样方便于将视角集中在所研究问题的重要问题,厘清理论的基准,从而对经济问题进行体验和观察。数学是自然的语言,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复杂的数学公式语言转化为经济学语言娓娓道来,学生将这些公式转化为充满趣味性的经济学语言进行理解、掌握。反过来,在教学过程要将一些经济理论构建为数理模型的,即经济学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过程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擅长在经济学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挥洒自如地切换。例如,《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作者,大名鼎鼎的克鲁格曼就善于将数学模型及推导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展现给广大读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微观经济理论所用数学工具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自觉地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借助于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从而得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经济结论。

(二)把握教学中“质”与“量”的关系

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有“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这两个方面的成绩都直接决定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也需要考虑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在两大任务上,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教师会选择更有效率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讲,研究生的微观经济理论课程中大量的数学预备知识教学会占去总课时的1/3左右,即使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的课时,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尽人意,更遑论在经济学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自如转换了。这就要求:①教师在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授课时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的课时,同时注重这些数学知识在经济理论的演进中的运用,借助于一些仅靠直觉和经验无法得出清晰结论但借助于数学轻松得出结论的典型案例,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强大作用,提高微观经济理论的教学质量。②研究生在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可以选修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如经济数学、微积分、拓扑学等,课前预习加上课后总结、主动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数学难题,从而提高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质量。当然,不是为了数学而学习数学,数学工具仅仅是桥梁和中介,通过它才能更好地学习微观经济理论。

(三)正确认识微观经济理论学科性质

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学者或者天才能够凭借他们自身的经验或者直觉就能够对许多经济问题给出其正确的判断,然而这样的方法并不是科学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论断绝对不可能是十分准确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往往表现为科学发展史上的种种“猜想”。微观经济理论得到越来越深入的发展,对数学也就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坚持数学的严格性,使得公理化方法不止一次地引导经济学家对其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使适合于这些问题的数学技巧用得更好。”[4]微观经济理论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经济学系统地运用数学方法的最早的例子,通常都认为发轫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①的《政治算术》。实际上,从19世纪中叶开始,数学才真正与经济学结下不解之缘。以概率论研究开始其学术生涯的古诺②所发表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由于该书充斥了数学符号而被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认为是“胡言乱语”。马克思曾经写道:“在制定经济学原理时,计算的错误大大地阻碍了我,失望之余,只好重新坐下来把代数迅速地温习一遍,算数我一向很差,不过间接地用代数方法,我很快又会计算正确的。”[5]这也充分说明数学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教师和研究生正确认识微观经济理论学科性质要坚持以下三点:①在教授和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要明确经济学中的那些部分适合用数学工具进行研究;②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经济学理论与数学究竟有多深的关系,不用数学工具能否得到同样的结论,数学对经济理论的总体发展能够起到大大的作用;③在教学和学习中考察和展望数学和微观经济理论发展是怎样相互推动的。

注:

①William Petty,(1623-1687),英国经济学家。

②Antoine Augustin Cournot,(1801-1877),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

参考文献:

[1]杰弗里・A・杰里,菲利普・J・瑞尼.高级微观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安德鲁・马斯―科莱尔,迈克尔・D・温斯顿,杰里・R・格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906.

[3]史树中.数学与经济[J].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266.

高级经济师论文篇7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50(2012)01009805

一、 引言

老一辈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2005年曾撰文指出,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日益上升,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削弱,边缘化的状况令人担忧[1]。在这之后,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问题迅速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现实中,刘老担心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在经济学类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均是教育部规定的核心课程,但是,在改革开放前政治经济学“一枝独秀”,20世纪90年代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平分秋色”,到本世纪初,政治经济学已“黯然失色”。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刘老所说的教育方针、教师和领导权问题外,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冲突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课程设置上,财经类高校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就开设政治经济学,而在接下来的两个学期则先后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从以前被批判的对象变为正面讲授的必修课,这种“华丽转身”埋下了两门课程教学冲突的种子,让政治经济学“元气大伤”,也让学生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2]。

两门课程中会分析相同的经济现象,也会出现相同的概念,但是概念的内涵和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或矛盾。第一学期政治经济学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往往在第二学期学习微观经济学后发现,自己原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不断地被微观经济学“侵蚀”,知识体系被冲击得支离破碎。对于政治经济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他们未必能想到对两门课程内容进行比较,没有内心的疑惑,但是在他们的知识模块中,政治经济学理论是一块,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另外一块,两套自成体系的理论“互不干涉”,远远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学生之中,甚至也存在于讲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教师之中。因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两门课程中“矛盾”的教学内容,妥善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改变学生“一团糨糊”或“两块铁板”的知识结构,同时提高两门课程教学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 对两门课程中“冲突”教学内容的系统梳理

(一) 研究对象的“冲突”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3]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萨缪尔森指出:“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做出最终决定,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 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消费之用。”[4]比较而言,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源都是由一定社会集团或阶级所占有的,这种占有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经济利益关系。只有处理好这种关系(即生产关系),才能更好地配置社会资源,发展生产力。而西方经济学并不深入地研究生产关系,但这并不妨碍它同样拥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系统的经济理论。

(二) 价值价格理论的“冲突”

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西方经济学则认为,价值是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效用,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感受,是由消费的最后一个商品给他带来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但是,同样的消费者消费不同的商品数量,边际效用会不一样。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马歇尔创立了供求价格理论,根据供给、需求及各自的弹性描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认为供求双方相互作用达到均衡则形成均衡价格。瓦尔拉斯又在马歇尔局部均衡的基础上开创了一般均衡价格理论,通过阿罗和德布鲁严格的数学逻辑,完成了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构造。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阐释所有要素和商品的价格是怎么达到一般均衡的,而政治经济学除了分析商品价格的变动以外,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价格变化的基准。

(三) 分配理论和对核心概念理解的“冲突”

政治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建筑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分配的价值是工人的活劳动创造出来的新价值,这部分新价值在劳动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之间分配,两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有着极强的利益冲突。西方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就是其要素价格理论,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四个要素,按照它们提供给市场的数量和各自价格的乘积分别获得报酬,在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下,每种要素获得的报酬都刚好等于该种要素对于产出的贡献。

另外,两门课程中涉及的分配的核心概念,内涵也大相径庭。西方经济学认为利息是资本边际生产力的报酬,而政治经济学认为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西方经济学认为工资是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报酬,政治经济学则认为工资只是工人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西方经济学认为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而政治经济学认为利润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总之,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以边际生产力和均衡分析为主线,充满了利益的和谐;政治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以价值和剩余价值分析为主线,充满了利益冲突。

(四) 失业和危机理论的“冲突”

政治经济学中的失业是与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密切相关的,它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伴随的,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也是制度性的,它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必然是对抗的,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危机的爆发就是这种对抗性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西方经济学的失业和经济周期理论,极少从制度层面去发掘原因,而是寻找了很多非制度的原因。理论本身丰富多样。一般认为,失业有总需求不足型失业、经济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自然失业,对于其中最为重要的需求不足型失业,西方经济学主要从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入手分析,但是未触及收入分配等更为本质性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周期理论也是如此,仅仅从货币冲击、投资冲击、消费不足以及技术冲击的外生视角来观察,从未考虑经济危机的制度内生性原因。

三、 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教学内容冲突的根本原因,深刻把握问题的本质

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冲突的根源在于两大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冲突,而两大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冲突又植根于它们截然不同的历史观、产生背景和研究目的。厘清两门学科不同的历史观、产生背景和研究目的,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教学内容冲突的原因,对掌握教学内容也会更为有利。

(一)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门学科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 将社会发展看作一个由客观规律决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过程, 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是永恒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终究会被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所代替。因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将制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中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走向灭亡的命运。而西方经济学建立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看做永恒的,因而它不关注制度的研究,而是在既定的制度条件下研究资源配置及其运行规律。两种不同的哲学历史观是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冲突”的深层次根源。正是哲学历史观的分野决定了两门学科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价值与分配理论以及对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看法。

(二) 引导学生从两门学科产生的背景与研究目的来看待教学内容的“冲突”

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是在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由于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为革命的经济学是有道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阶级矛盾,阐明它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政治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和研究目的,决定了它的研究对象必然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利益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关注阶级矛盾,而工资和利润的矛盾是阶级矛盾的经济根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在不遗余力地揭示利益冲突,劳动价值论说明了工资和利润都是雇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工资和利润之间此消彼长。他还从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态来看待各种资本获得的利润以及利息、股息和地租,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本质。他的资本积累、失业和经济危机理论也都是通过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来印证其必然走向灭亡趋势的判断。总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价值理论、分配理论以及失业和危机理论无一例外地都是服务于它的研究目的――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

西方经济学则完全不一样。现代西方经济学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为了适应西方国家富国裕民的目标而产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让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权,这样的制度无疑对于他们是再合理不过的了,因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经济学提倡经济发展和经济和谐,反对揭示利益矛盾和阶级冲突,为现行制度的合理性辩护,为完善它出谋划策。这样的研究目标决定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可能是生产关系,也不可能再去揭示利益冲突和矛盾,而是要在制度合理的前提下研究资源配置,发展生产力,以进一步维持资本主义秩序,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着重关注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另外,为了说明现行制度的合理性,西方经济学更加关注各个阶级的和谐,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就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和产品分配净尽定理强调,各种要素按照自己的边际生产力参与分配,各得其所,没有剥削,没有冲突,资本主义制度是和谐的。至于说失业和危机,西方经济学也大都认为是由外生冲击造成的,与制度没关系,制度是合理的。

四、 正确引导学生理顺两门课程的内在联系,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对于同样的经济现象,两门课程提出不同的经济解释,给学生带了一些困扰。从学生的提问来看,他们希望得到一个个标准答案:研究对象到底是生产关系还是生产力,价值理论到底是劳动价值论还是均衡价格论,等等。学生提问的背后其实是把两门课程对立起来的,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非此即彼。虽然笔者在上文中系统梳理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门课程相冲突的教学内容,但实际上两门课程只是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经济问题,它们不是一种竞争替代和此消彼长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理顺两门课程的内在联系,以期达到两门课程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一)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门课程的学科性质,纠正偏见,端正学习态度

政治经济学教学效果不佳有多方面原因,除了与西方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的冲突外,还由于学生对政治经济学课程存在误解,认为它是政治课,因而提不起精神,缺乏热情。政治经济学的商品货币理论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只是那时学习得不够深入和系统,因为当时它是以政治课的面目出现的,所以使很多学生以为大学里的政治经济学是思想政治课,加之研究生考试的政治理论课中就包括政治经济学原理,这样就更使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属性产生错误认识。教师要通过教学和宣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科性质,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政治经济学学科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的。法国重商主义代表蒙克莱田在《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及政治经济学,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的范围,涉及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之后,政治经济学一词逐渐被广泛使用, 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因而,政治经济学不是政治学, 也不是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而是地地道道的经济学。教师要纠正学生只有西方经济学才是真正的经济学的观念,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这棵大树”分出的“两个枝干”;要纠正学生“政治经济学政治性强、没什么用”而西方经济学很实用的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货币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学学科的阶级性,提高辨识能力

在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大是大非的问题,教师需要向学生澄清,以增强学生的辨识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阶级性和科学性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多数学生喜欢西方经济学甚于政治经济学。学生有学习兴趣是一件好事,但是在教学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强调该学科的阶级性和辩护性,否则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达不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制造混乱。

经济学是有阶级性的,经济学家在研究、解释和试图解决经济问题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特定的阶级立场,代表和维护特定的阶级利益,接受反映特定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采取符合特定阶级利益的价值判断,鲜有例外[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就公开表示:“如果当真要追求阶级利益,那我就得追求属于我自己那个阶级的利益。……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6]马克思曾经指出:“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7]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性会因为其阶级性而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不要全盘接受,而要批判性地学习。教师要让学生谨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捍卫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反映底层百姓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和渴望,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而西方经济学则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所有者的既得利益服务。

(三)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门学科的优点和缺点,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既应学好、学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要学懂并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对两门课程应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凡是西方经济学家看到的人与物的关系,政治经济学都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社会经济活动一方面是物质生产活动,另一方面是社会交往活动。社会经济活动的二重性,让我们要兼收并蓄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长处,不可偏废。

另外,西方经济学强调通过数理逻辑演绎、计量实证方法对各种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验证,偏重于定量分析,这样能让学生在定量分析方面得到较好的训练,学生很容易理解,因而在心理上会偏向西方经济学。但是教师同时也要有效地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政治经济学强调的定性分析方法同样重要。定性分析方法中的科学抽象法指出,在进行理论发现时,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一步步上升到本质;在进行理论叙述时,又强调从抽象到具体,从最抽象的理论逐步还原到现实中。这种训练对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定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我们在具体研究经济问题时,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五、 提高两门课程教学效果,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活动中要同时提高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避免此消彼长,做到相得益彰,这便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教师要同时熟悉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两门课程间的学术交流

政治经济学教师要熟悉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同样西方经济学教师要对政治经济学内容有所研究,后者特别重要。高校中的某些海归教师,没有研究甚至都没有学习过政治经济学就走上了讲台,他们讲授西方经济学时,极少有批判性的评论,对两门课程的冲突内容,往往刻意回避或者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这对两门课程特别是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因而,加强西方经济学一线教师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素养特别重要。

同时,两门课程的教师要破除观念鸿沟, 加强学术交流,通过互相听课、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等一切可能的方式加强联系, 以促进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 从而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内容的学术质量。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或者对对方课程不了解,或者是为了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经常贬低对方课程。有的政治经济学教师批评西方经济学肤浅、庸俗,也有的西方经济学教师说政治经济学过时、说教,这些言论都不利于同时提高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两个学科的学者和教师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 若涉及对方学科的内容, 任课教师应能以客观、科学、谨慎的态度作出点评。

(二) 提倡比较教学法,在比较教学中让两门课程相得益彰

为了解决两门课程教学内容此消彼长的问题,笔者提倡教师运用比较教学法,就是在讲授其中一门课程时穿插另一门课程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进行比较,说明所讲理论或方法的优势和缺陷,这样有助于化解矛盾、澄清问题、深化认识,达到在比较中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尤其要避免教学中“述而不评”的问题。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特别是原版教材总是把西方经济学原理当作科学真理来传授,初学的学生很容易被它所迷惑,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进行比较述评。述评需要一定的时间,动员学生讨论所需的课时更多,如果课时允许的话,财经类院校完全可以单独开设一门比较经济学课程,系统讲授两门课程的异同,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真正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六、 结语

高级经济师论文篇8

一、卓越经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卓越经济与贸易本科人才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这既传承了广西财经学院的历史文化,也与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西部大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相适应。广西财经学院以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为突破口进行探究。

(一)经济学专业

本专业要求修读123学分的理论课程、37学分的实践课程,完成综合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级水平考试、科学研究等课外活动,致力于培养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经济分析和写作能力,具有在经济学相关领域持续发展的能力,能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科学分析方法开展经济分析、预测和规划等经济管理工作的,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本专业要求修读128学分的理论课程、32学分的实践课程,完成综合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级水平考试、科学研究等课外活动,培养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具备扎实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与管理能力和较高外语水平,富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在跨国公司、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从事进出口业务、国际贸易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和国际经济合作项目管理等实际操作和政策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卓越经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途径

(一)课程体系

广西财经学院卓越经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理论课程分为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分为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分为艺术类选修课和其他类选修课。实践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实践和集中性实践,其中课程实践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训,集中性实践包括基本训练、专业训练和综合训练。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了保证卓越经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广西财经学院致力于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指挥系统、信息系统、督导系统、激励机制四个子系统。1.指挥系统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指挥系统包括学校、学院和系三个层次。在校党委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领导下,以教务处为主,按照学校总的教学质量目标,把分散的教学过程质量要素和质量管理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教学环节有序运转。指挥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4]。2.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包括教学信息收集、教学信息处理、教学信息评估与诊断、教学信息反馈,如图1所示。3.督导系统督导系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约束机制,由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督导委员会组成。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各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学院督导委员会由分管教学副院长、各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4.激励机制确立以人为本的激励导向机制,建立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和教务教学人员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内容涵盖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5,6]。

(三)产学研合作模式

广西财经学院根据学校自身专业特点和优势,开创了三种经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模式。1.委托研究在合作中,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资金、承担风险以获得所需,学院教师研究团队获得科研经费以实施对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在这种产学研的合作模式中,教师研究团队带学生参与,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2.联合攻关这种合作模式一般以科研课题为载体,以课题组为依托,由产学研各方派出人员组成临时性研发团队。通过联合攻关模式可充分调动产学研各方力量,集中对特定项目进行攻关,使企业有效利用学术机构的研究资源,使学术机构的研究具备明确的市场导向性。3.人才联合培养与人才交流人才联合培养与人才交流模式能扩大大学、科研机构高级科研人才发挥作用的范围,增强企业人员对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的认知能力,推进产学研各方的知识交流。广西财经学院卓越经济贸易人才培养采取与华力集团、春茂集团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模式,企业派骨干为学生讲授课程,成立学士工作站,让学生在企业资深员工的指导下工作、学习一段时间。毕业论文指导采用双导师制,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产学研合作模式大多属于市场主导型的点对点的模式,点对链、网络模式也正在探索之中[7]。

(四)学科与科研促进工作

学科和科研建设对高校经济贸易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广西财经学院在卓越经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建设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以促进卓越经济贸易人才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经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部分研究生课程,拔高对本科人才的要求。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建立硕士生导师队伍。在学科建设中,注重学科特色的塑造。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广西财经学院在卓越经济贸易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学术队伍的培养。

(五)师资队伍建设

高级经济师论文篇9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经济学基础 教学方法

据国家教育部相关规定,经济学基础是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经济学基础重点培养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为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分析方法上,首先注重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进行定性分析、规范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几种常见的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如逻辑推导方法、数学分析方法等。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分析经济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乃至人文素养。

一、探索教学方法的前提

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难度越来越低,在招生录取中高职高专院校是处在录取的最后阶段,生源质量和本科院校相差甚远。而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生源的先天特点使得经济学这门无法在实验室验证的偏理论课程教学难度较大。另外,由于高职院校一般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得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要把系统的知识在有限的学时内教授给学生,需要不断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

二、经济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

目前,经济学还没有引入到我国高中课程教学,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经济学是一门崭新的课程。课程中有些经济学概念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但是含义可能和经济学中相差甚远,有些作为全新的经济学概念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因此,经济学教学首要任务是普及经济学基本概念,没有严格的概念界定,其课程后续学习会比较吃力,这是很多人认为经济学难度大的原因之一。基于此,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对概念的讲解显得十分必要,课堂讲授法首先应该贯穿于整个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始终,没有基本概念和相关内涵的清晰讲解,单纯依靠其他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更是难上加难。当然,其他教学方法要结合讲授法逐渐展开,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经济学教学中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手段,这也是抽象经济经济学理论教学能够以生动有趣形式展开的主要原因。案例教学是在教授过程中遇到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在相关内容讲授之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它是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课前精心策划案例,教学中还要及时将平时储备的案例适时地用于问题的佐证,对教师教学要求也很高。

案例教学的案例来源是多样化的,一方面,案例不只是实时经济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其他热问题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学理论的运用;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地方性特点明显,教师要注重分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案例,将案例教学生活化,让经济学真正成为生活中经济问题的理论概括;再者,很多经济学的案例完全可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比如寝室生活、食堂就餐等,这些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用经济学分析一些常见的经济问题。

3、情境模拟法

情境教学需要教师认真设置真实事件让学生亲身体会解决问题需要的原理、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情景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体验,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经济学实用性的体验。

情境教学要求教师要认真听取、分析学生的观点,并且根据学生的观点逐渐放开问题的前提假设,引导学生进一步向教学目标迈进。在教学中掌握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重在引导,但不是不评论,要给学生一个大的方向,不然学生较多的观点有可能会使学生们的分析陷入困境。所以,情景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听取学生对问题分析的过程和结论,并及时评价;同时在评价中自然地推进教学,达到情景教学推动教学目标的效果。

4、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教师就某问题展开的分析过程,按照讨论问题提出的不同分为两种,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教材或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这类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教师在讨论中应重点与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法去进一步探索,在分析陷入困境时给予及时的引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多是教师已经准备好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引导展开讨论,学生的发言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表达清楚就值得肯定,同时教师在讨论陷入困境的时候及时发言,以便学生能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简要陈述并且肯定讨论的观点;对存在较大分歧的观点在总结中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把分歧的根本问题讲解清楚,引导感兴趣的同学深入探索。

5、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在高职高专工学结合大的教学理念下,结合经济学教学本身特点新近采用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强、操作性弱的经济学而言,任务驱动是比较难以开展的。经济学费解的理论和干瘪的数理分析是十分难以理解的,特别是大多数高职学生数学功底本来就相对薄弱,纯理论和数理分析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多数学生对经济学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还要结合项目驱动法,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任务驱动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在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相关内容任务化,并且根据内容提出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理论与实践活动。教师要用心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匹配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自主发现理论与现实结合点的美妙。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发掘理论运用的前提假设以及如何去运用,进而提高其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例如,多数老师在讲到一级价格歧视的时候会自然的先介绍一级价格歧视的定义,并介绍假设条件: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既定的产品或服务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并索要该价格,该价格正好等于这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价格,因此获得了每个消费者的全部消费者剩余。然后告诉同学们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现实中很少发生,至此,基本可以结束一级价格歧视的教学内容。其实在一级价格歧视中,还可以引入任务,比如,该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去寻找一级价格存在的现实条件。生活中一级价格歧视的情景还是比较常见的,学生对电视、电影中有关半仙的场景一般是不陌生的,高明的半仙算卦一般不会主动说明卦钱,往往是等待对方主动给卦钱,这个价格往往是半仙看透了对方的心思,觉得对方愿意给出的最高价格。所以,只要学生带着这个任务就能比较好地理解一级价格歧视的理解与应用,拓展经济学分析能力。

6、自主学习法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只是,学生学习,学生是主体,最终学习的任务还是由学生来完成。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远远比教会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更为重要。学生在漫长的人生中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在学校学习中都能找到答案,因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利用图书馆、教学网站等主动学习经济学知识,为学生延伸学习方法和技术能力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图书馆和教学网站是大学重要的学习设施,其本身所具有的教学资料、学习环境已及便捷的学习条件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能力拓展的需要。但是,目前的形式是高职学生对图书馆和教学网站的利用率较低,主要是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因此要在学生入学以后就进行教育,不断强调图书馆和学习网站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导高年级学生带动学习风气,创建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将来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方法基础。

三、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有游戏法、调查访问法、演讲与辩论法等方法也有很多教师采用,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教学方法,只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乃至人文素养,经济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就得到了体现。作为一门无法用实验室控制严格条件验证的学科,我们不得已尝试、选择众多的方法去弥补实验欠缺的空白,希望多元的教学方法能够以次优的方式带来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立伟:高职《实用经济学》课程教改实施的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2] 陈建衡: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J].科技纵横,2009(12).

[3] 吴施楠:情境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2011(11).

高级经济师论文篇10

【关键词】 正高级会计师; 资格; 评价制度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中把探讨建立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作为2008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此前,辽宁、广东、河北等省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正高级会计师资格申报评审办法,并已运作试行,为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探讨建立全国统一的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建立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应以打造客观、公平、公正、严格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制度为前提

正高级会计师资格客观上要求申报者具有运用财政、会计、财务、税务、经济法律法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就决定了正高级会计师资格的评价,必须实行“凡进必考”,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即申报评审正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人员,须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才能参加评审。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应参照高级会计师的考试办法,由国家财政部负责命题并组织实施,考试时间可与全国高级会计师考试时间一致。

为确保正高级会计师考评的客观、公平、公正,报考正高级会计师的财会人员须提供相关的原始资料以证明自己具备评审条件,并由设区市的会计考办会同本级人事部门职改办审查无误后,报省会计考办。不提供相关原始资料,或者提供的相关原始资料不符合报考条件的,各级考办不应为其办理报考手续。

二、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应以构建科学、公开、透明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评审制度为基础

(一)科学界定正高级会计师资格参评范围

正高级会计师是精通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术造诣深,有较高知名度的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有指导本专业高级人员的工作能力,其资格评价范围应从不拘一格的选拔优秀会计专业人才出发,给广大财会人员一均等的竞争机会,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促使会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和合理流动,真正实现会计正高级职称评价的客观、公正。《河北省正高级会计师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中规定的参评范围为:全省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和财政系统会计管理工作的人员。具体规定为企业必须是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是副厅级或编制200人以上的较大事业单位,财政系统会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在设区市以上会计管理机构工作。《辽宁省教授、研究员级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中规定的参评范围为:全省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高级会计师。基于此,笔者赞同广东省的做法,即正高级会计师的参评范围为在全省从事会计工作的在职高级会计师,这种不以企业事业单位规模大小和机关性质为限制条件的选才理念,不仅广开了才路,同时也使会计系列与其他系列在正高级职称申报评审范围上趋于均等化、和谐化、人性化。

(二)建立考前和评审结果公示制度,接受公众的监督

考生在考试报名前要由单位在显著位置就报考正高级会计师应具备的条件,该考生已经具备的条件,包括学历、取得高级会计师的任职年限、论文、成果等条件公示7天,无异议后由所在单位出具证明,连同相关资料一并报送会计考办。评审通过后,省级人事部门要主动在当地报纸上予以公示,使正高级会计师的考评从考试报名到评审结束均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运作。

(三)为确保正高级会计师评审的公开、透明,建议在评审申报程序上再加一把锁

以往的正高级会计师评审,评委们看到的除任现职评审表、年度考核表、外语、计算机、会计实务合格证为原件外,其他的均为复印件,即使复印件是虚假的,只要设区市职改办盖上章,签上字,到了评委手里也就成真的了。为此省级职改部门应合理界定设区市人事局职改办的原件审查权,让评委们在评审过程中能够看到申报者的原件,特别是论文成果,这样做也为日后答辩奠定了基础。对于申报者提交的原件,人事部门要妥善保管,严防丢失。总之,在正高级会计师的评审过程中,严格条件和程序,宁缺勿乱,以确保评审质量,把财会人员最为关心的事办好。

三、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应形成以理论基础、业务能力、专业素质、道德品质、创造思维为核心内容的考评体系

根据这一思路,凡报名参加正高级会计师考试以及考试合格申报评审的高级会计师应具备如下条件:

(一)政治、职业道德条件

综合河北、广东、辽宁三省的规定,笔者认为正高级会计师的政治、职业道德条件应统一为: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并提供准确、有效资料及证明。

(二)学历、资历条件

参照三省具有大学本科毕业以上会计专业(含经济、统计、审计等相近专业)学历,从事会计专业工作,取得高级会计师资格5年以上的学历、资历条件,以及不具备规定的学历、资历条件在担任高级会计师工作期间业绩特别突出,符合破格条件人员,可以破格参加考评的规定。笔者以为:具有跨门类双大专学历的人员,应按大学本科毕业生对待,但必须有一个财经专业(含经济、统计、审计等相近专业)的大专学历,从事会计专业工作,取得高级会计师资格7年以上。

对于不具备规定学历(大专及以下)和资历(任高级会计师满3年,不满5年或7年),但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省(直辖市、自治区,下同)、部级以上“三三三”人才中的一、二层次的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设(区)市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获得省部级财会科研成果三等奖(等级内额定人员)以上的奖励人员,可破格申报正高级会计师的考试和评审。

(三)外语、计算机条件

已经试行考评的三省都要求申报者参加全国职称外语,全国或省职称计算机统一考试,成绩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符合免试条件的人员按相关政策掌握。

笔者意见:在涉外单位工作的会计人员应该要求外语考试,并且考试必须达到合格线,其他会计人员的外语考试仅作为参考条件,这样才能让财会人员走出与本职工作关联性不大的敲门式考试误区,腾出更多时间研究业务,并在本职业务上有所建树。关于职称计算机条件,鉴于目前计算机已经普及,且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工作助手,凡申报正高级会计师评审的人员,都应参加相应级别的职称计算机考试,并且达到国家或省定合格线,不应再按岁数设置免试条件。

(四)继续教育条件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会计人才的重要举措,正高级会计师更应该重视此项教育。目前河北、辽宁两省未对此作出规定,按照财政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参照广东省的做法,笔者认为,正高级会计师的申报者,在任现职期间,应立足本职工作,参加本专业或者相近专业以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者提交课题研究;或者报考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的全国统一考试财务会计科目合格,并经省级财政部门确认,折合继续教育学时;或者参加全国会计知识大赛合格,不论哪种形式,都必须提交完成继续教育的有效证明。

(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条件

由于财会人员所在单位不同,岗位情况各异,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条件难以准确量化考核,建议将不便考核和难以考核的事项纳入考试范围进行书面测试。笔者结合不同会计岗位的实际,参照三省的相关规定,就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条件考核,拟订为: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精通会计政策,通宵国际惯例,参加过全国统一会计制度、准则、法规、办法的制定;或主持设计、起草、参与制定省级贯彻国家会计政策、法规、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

2.主持一个地区、行业,或大型企业、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能够运用现代会计管理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主持和参与单位经营管理、经济预测和决策、产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资金筹措、运用等,能够处理财务管理中较为复杂的问题,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具备在本单位组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能力,制定起草过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得以实施并在业内认可。

4.为大型技改项目、基建项目、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编制可行性报告,获得政府批准,投资回报率较高。

5.了解和掌握国内外会计工作动态,制定对策,解决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6.在本专业、本岗位业绩突出,并获得过设区市政府级以上荣誉称号两次和省部门级以上荣誉称号一次。

以上均需要提供准确、有效的资料及证明。

(六)业绩成果条件

笔者以为,财会业绩成果,尤其是获奖的科研成果应为省级以上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社会科学联合会、财政学会、会计学会、预算研究会等正式机构颁发的奖项为准,否则,不予认可。

综合三省规定,正高级会计师申报者任现职期间,工作业绩突出,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会同经济、工程、科研部门进行工程经济项目课题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获得设区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级内额定人员)以上奖励。

2.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创性地提出本专业的研究或开发方向,完成国家或者省下达的财会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调研成果二等奖一项,或省部级三等奖两项以上。

3.参与国家财政部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问题研究,取得国家财政部认可的重要成果并受到嘉奖。

4.主持或者参与研究企业、事业单位改革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会计管理方法,形成研究成果报告,获得省部级现代化管理成果一等奖一项或者二等奖二项。

以上均以奖励证书和有关证明材料为准。

(七)论文和著作条件

论文、著作是衡量和评价正高级会计师理论水平的重要依据。目前河北、广东和辽宁三省资格评审中,均不同程度地要求申报者任现职期间,公开出版财会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一部,或在省级以上正式出版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5篇不等,或本人撰写公开出版的省部级本专业学术、技术教材20万字以上或者两次主持编写省部级标准并已颁布执行。

为体现公平,笔者认为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所提交的论文必须是在部级ISSN或CN刊号的财会刊物发表独立撰写的每篇不低于2 000字的专业论文5篇以上,其中全国核心刊物不少于2篇;或者在省级ISSN或CN刊号的财会刊物发表独立撰写的每篇不低于2 000字的专业论文8篇以上,其中全国核心刊物不少于3篇;或者撰写公开出版的不低于20万字的财会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一部前三名的作者;或者两次主持编写省部级标准并已颁布执行。在财会刊物专刊、增刊上发表的论文,在申报论文篇数时不予承认,让花钱买版面、请人、虚挂姓名等职称申报者的不法行为失去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教授.研究员级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