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程师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2 10:24:38

质量工程师论文

质量工程师论文篇1

     在当前建筑领域中,土建工程的质量一直学者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迅速发展,土建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施工质量的好坏,既对结构物的安全,也对结构物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控制施工质量,刻不容缓。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建设。文中针对土建工程施工项目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不仅有利于对常见的质量问题事先加以预防;而且有利于对出现的质量事故应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     1.影响建筑土建工程施工质量因素分析土建工程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建构筑物的错位、变形、倾斜、倒塌、破坏、开裂、渗水、漏水、刚度差、强度不足、断面尺寸不准等等,但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1)违背建设程序;    (2)未加固处理好地基;    (3)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4)自然条件影响。土建工程施工项目周期长、露天作业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5)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没有查清地下软土层、滑坡、溶洞等地层构造;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    (6)设计考虑不周,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及伸缩缝设臵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7)施工和管理问题,不熟悉图纸,不按图施工。把铰接作成刚接,把简支梁作成连续梁,抗裂结构用光圆钢筋代替变形钢筋等,致使结构裂缝破坏;挡土墙不按图设滤水层,留排水孔,致使土压力增大,造成挡土墙倾覆。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管理紊乱,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施工顺序错误。技术组织措施不当,技术交底不清,违章作业。不重视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等等,都是导致质量问题的祸根。     2.加强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几点措施     2.1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首先要建立各级质量责任制,明确项目经理是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为质量技术责任人,施工队各级也同时建立质量责任制,真正做到了层层把关,各负其责。其次要实施质量否决权,其次是要对有关设计、勘察文件审查的监督管理。对设计、勘察单位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监督,重点是放在对设计、勘察文件的审查监督把关上。一旦发现其违犯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设计和勘察文件,可以通过直接的经济处罚和法律制裁,使直接责任主体承担由其失误疏忽或有意所造成的质量责任。通过对设计、勘察单位的监督管理和依法处罚,并将其不良行为记录在案,纳入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的信用档案,形成信用约束力,促使建设主体改进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有效促进质量体系良性运作,规范所有主体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质量行为,严格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查控制,实现设计和勘察文件的质量满足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2.2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2.2.1隐蔽工程的质量控制         (1)地基隐蔽验收。地槽清好后,组织地质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参加,重点检查地基承载力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存在软弱下卧层、实际地质情况是否与勘测报告相符合。确认地基土符合要求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及时办好隐蔽验收签证手续。      (2)钢筋分项工程隐蔽验收。钢筋分项工程的隐蔽验收,主要是合理设臵质量控制点,提前给施工单位负责人交底,不经验收合格,不准隐蔽比如柱子质量控制点的设臵,应设在每层柱(或基础顶面)支模之前,控制的重点内容是:柱子纵筋接头(焊接接头或绑扎接头)质量及其位臵是否正确、箍筋加密区绑扎是否到位、是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3)基础结构验收、主体结构验收。基础、主体结构工程隐蔽之前,应组织设计、监理、质监等有关单位技术负责人进行验收,重点检查:砖砌体的组砌方法,柱梁板砼是否有缺陷用HT-225型砼回弹仪对柱粱、板砼进行抽点回弹,并结合施工留臵的砼试块试压强度进行对比。待确认砖砌体组砌方法正确、灰梁饱满度>80%,结构砖砌砂浆试块试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砼无缺陷而且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后,才能进行隐蔽。     2.2.2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结构工程所用的钢筋、砖、水泥、砂、石子等原材料必须按照国家规定,见证取样后, 送至国家认可资质的实验室做复验试验,合格才能使用。不合格的材料严禁用于工程上,一旦发现未经检验或试验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到工程上,监理人员应立即制止,强行纠正,对不听劝告的,报上级主管部门并责令其停止施工。      2.3施工后的质量控制施工后的质量监督管理是建设工程投入使用的把关监督管理。首先要保证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工程不能投入使用,避免低劣土建工程对国家和公共使用者造成直接的危害和影响。其次是把装修、维修和维护的质量监督纳入建设工程全寿命质量监督管理的范畴。在这一阶段的监督应着重把好两关;       ①严格对其竣工验收备案的审查、监督,确保备案登记的可靠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②加强对土上建筑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使建设工程全寿命期内的质量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为用户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建设工程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综上所述,对建筑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的控制,需要从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充分了解其影响因素,方可对症下药,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的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质量工程师论文篇2

关键词:岩土工程 毕业设计 质量

我校对毕业设计质量十分重视,但近年来出现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现象,为保证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在对有关院校毕业设计指导经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一、影响岩土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

1.就业与考研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大四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还面临着找工作、考公务员、研究生复试等诸多问题。所以说学生本身主观上非常想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全部的精力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力求呈现高质量的设计成果。但现实情况迫使学生不得不压缩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质量。

2.指导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影响。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毕业生,这部分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均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质量下降。

3.毕业设计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存在为设计而设计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脱离实际,通常只是为了方便学生进行设计,从而对工程条件进行不恰当的简化。这样即便学生在某一方面进行详细的设计, 但设计方法单一,考虑实际问题不全面,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毕业设计成果缺乏展示平台,没有进行社会转化的机会,更产生不了行业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二、提高岩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

1.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监管机制。学院作为毕业设计质量(论文)监管的二级单位,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统一管理。资环学院按照我校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认真制定本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细则,将监管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严把质量关。主要监管的过程包括:⑴毕业设计(论文)准备工作、选题监督;⑵学生开题、实习调研落实情况检查;⑶平时学生、指导教师出勤情况检查;⑷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⑸学生进行预答辩情况检查;⑹答辩、成绩评定;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导效果总结。在建立健全了毕业设计(论文)监管机制基础上,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每个过程都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

2.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企业长期进行合作,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在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业务实践或挂职锻炼,直接接触实际工程,边实践,边学习,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设计方法,把行业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之中,这对于那些毫无实践经验,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来说,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所以说,对于新引进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前,学校应先派他们到实习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技能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

3.毕业设计(论文)应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让学生参加实际题目的设计,使他们处于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真实社会活动中,为其提供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锻炼机会。毕业设计(论文)的设计方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将毕业设计成果进行社会转化,能够产生一定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热情,从而能够主动学习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能够掌握更多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规范,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工程间的差距,提高了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实践的过程,健全的管理机制、高素质的指导教师的培养等都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今后需进一步加大重视程度,不断进行实践、总结,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更多的方法、措施。 (王忠福,1976―,男,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章广成.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11(1):163-164

质量工程师论文篇3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70-03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实现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相关联的重要结合点,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集中训练,是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在毕业离校前的一次全面培养和提升。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毕业论文工作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国内很多高校做了相应的研究和探索[2-6]。然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进一步扩大,教学资源和教师数量受到限制,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质量滑坡的趋势。如何针对目前的状况,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行改进和完善,切实提高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系统分析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期对该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由原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来,该专业覆盖面宽,优势和特色明显,是材料学院的主导学科,在江苏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几年的高校扩招虽然使得专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毕业生的大幅度增长,也给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困难,论文质量严重下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和观点提炼能力弱,文献查阅不充分。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电脑比较熟悉,但是却不善于利用互联网和专业数据库检索与所开展课题相关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在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材料过程中,文献查阅不充分,收集的资料比较凌乱,文献阅读少,对文献的观点缺乏提炼。

2.实验方案不合理,工作量不饱满。指导教师在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时,一般都会安排较为饱满的研究内容。学生在实验开展过程中,由于对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的理解不够准确,对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问题不能有效归纳,实验方案设计欠合理,总会对实验工作量进行“打折”。此外,由于实验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往往会导致毕业论文工作量不饱满。

3.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够。毕业论文的实验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分析问题,更谈不上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在论文撰写时,普遍存在对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不够充分的问题,将实验所得数据简单地进行罗列和基本描述,缺乏从材料制备工艺、微观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进行讨论和分析的能力。

4.抄袭现象比较严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特别是文献综述、实验方法与过程等章节,普遍存在着抄袭、拼凑的现象。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的初稿基本上都是从相近的几篇文献中整段成篇直接粘贴拼凑起来的,甚至连对复制过程中产生的格式错码或者乱码都没进行检查修改。

5.论文撰写不规范。从内容上看,有的论文中文摘要没有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和手段、主要结果和结论等内容,英文摘要的语态、词态、主谓搭配和专业术语等错误较多,英文摘要和中文摘要不一致;有的论文表述口语化,结构松散、不完整,逻辑性差、缺乏条理,文章的前后没有合理地组织联系起来。从格式上看,毕业论文中常出现很多不规范的表达,主要体现在文字排版、图、表和参考文献等方面。有的论文中还有不少的错别字。

二、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近几年随着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使得学生花在各种宣讲会和招聘会上的时间逐渐增加,选择考研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的16~20周和第8学期的4~16周,共计18周。而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是第七学期末,人才市场的各种招聘会也在此时逐渐进入旺季,考研学生利用第七学期的最后五周进行复习冲刺,求职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到了第八学期,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和企业的面试又占去大量时间,因此学生花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工科毕业论文多属科学研究型或技术应用型,必须进行大量实验,摸索研究,充分论证,若课题实验时间过短,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不高。

大学四年,各门考试都会有不及格的学生,而唯独毕业论文通过率几乎是100%。因此,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这种思想:毕业论文的成绩不影响工作单位的选择;只要我考上研究生、找到工作了,学院就不会不让我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有些学生认真开展毕业论文,但积极性、主动性较差,缺乏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为毕业而做毕业论文,达不到毕业论文的真正目的;更有些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不认真查找和阅读文献,不设计实验,不动脑筋,对课题目的、要求、方法等不熟悉、不理解,对指导老师布置的任务、要求不以为然,临近答辩撰写论文时,匆匆应付、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等;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提前上岗,将毕业论文带到企业去完成,而到了企业之后,繁重的工作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二)指导教师的原因

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安排包括:申报毕业论文题目、下达任务书和外文翻译、学生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研究内容外,还要指导学生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以及论文修改,准备各种记录材料。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本科生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教师队伍却没有得到扩充,分配到每个指导老师的学生大概在4~6名,总体来讲指导教师承担的毕业论文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由于生均实验仪器不足、教师精力有限,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等指导不到位的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大部分教师本身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与科研和教学相比,毕业论文工作给指导教师带来的回报低,加上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低、态度不端正,很大程度上导致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缺乏责任心,对学生要求不严,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互动,缺乏定期检查和监督;甚至有的老师让研究生来指导本科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不管不问。

(三)管理制度的原因

学校为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制定了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条例和管理办法,但在执行中不够严格、不规范,缺乏对毕业论文全过程的有效监控,缺乏对指导教师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缺乏对学生毕业论文完成质量客观公正的考核,缺乏不合格毕业论文的淘汰机制,最终使制度趋于形式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校往往因为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迫使教师对毕业论文采取过分宽松的政策,暗中降低了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采取迁就的态度,论文成绩评判和答辩过程不严谨,几乎没有不通过答辩的论文。

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举措

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开放选题

改变教师分配毕业论文题目给学生的模式,以系为单位,所有指导教师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自身科研课题上报题目和任务书,根据指导教师的能力和实验条件严格限制每位指导教师上报课题数量。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方向、内容、工作量和实验室条件等进行严格把关,题目不能过大、过深,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生产实际相联系,最终形成本科生毕业论文课题库。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以及课题难易程度进行自主选题。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毕业论文。

(二)提前启动毕业论文

以往毕业论文时间是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时间集中,且与学生考研和就业相冲突,导致学生顾此失彼,毕业论文时间得不到保证。因此应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末,让学生在第六学期暑假就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带着课题在第七学期学习《文献检索》和《专业英语》等课程,通过专门的培训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方法,在培养和提高论文检索、翻译和撰写能力的基础上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在第七学期中,学生也可以利用周末和空余时间开展毕业论文相关工作。这样能使学生提前完成一部分毕业论文工作,可以利用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初的时间,安心去准备考研、复试和找工作,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时间。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主动性

让学生知道本科毕业论文是其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指导教师。在从课题库完成选题以后,学生主动联系指导教师,了解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让学生自己根据课题要求,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设计实验方案和计划进度,开展实验、分析结果,撰写毕业论文。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过程中,避免对教师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调研、收集资料、开展必要实验准备工作的能力;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尽量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急于回答问题,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提高教师指导水平和积极性,加强教师指导

师资队伍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中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通过开展科研活动,参与工程问题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和科研水平、工程实践和指导能力;促使教师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明确科研必须建立在教学的基础之上;鼓励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工作;鼓励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导师的科研相结合、与大学生创新实践相结合。建立指导毕业论文奖惩制度,对于优秀的指导老师,在职称评定、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奖励,以对其工作进行肯定,充分调动积极性;而对工作缺乏能力、教学不负责的指导教师,取消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资格。

坚持每周例会制度,让每个学生汇报各自的实验进展,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直接见面,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指导教师可借此掌握学生的整个工作状态、进度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督促学生抓紧时间开展毕业论文;学生也可以从中加深对课题的了解,学习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方法,学会如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

除了进行论文答辩外,在开展毕业论文过程中要对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等环节实施全程跟踪。为了促进学生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院系成立了检查组对学生的开题报告和中期工作进展实施集中检查,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验手段进行认真论证,避免学生对题目把握不准而偏离主题,或因实验条件不够而中间改题;对学生的工作表现、研究内容完成情况和实验结果等几方面进行重点检查,帮助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工作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教育,在规定期限内督促整改。

学生的毕业论文需要进行,率超过10%就不予答辩,退回修改。答辩资格审查要严格把关,任务没完成、格式不规范的论文不准参加答辩;论文经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盲评审查通过后方可答辩。正式答辩前由指导教师组织进行预答辩;通过预答辩,帮助学生积累答辩经验,同时根据学生的预答辩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而为学生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奠定良好的基础。严格答辩程序,实行指导教师回避制,按公开、公正、公平原则进行答辩,详细记录答辩内容;从平时工作、中期检查、论文质量与水平、答辩情况等四方面客观地考核、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严格实行答辩不及格制度,凡是答辩不合格的学生,必须做论文修改,进行第二次答辩。若二次答辩不通过者,当年不予毕业。

四、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我们要认识搞好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抓好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2004]14号,2004,(4).

[2]王淑梅.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性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5(2):67-69.

[3]张晓磊.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10):123-124.

[4]呼汉卫,刘正远,张茂仁,等.保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394-396.

质量工程师论文篇4

从2014年开始,辽宁省学位办加大了对硕士论文的抽检力度,2015年抽检数量为2014年的3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相关培养单位的重视。根据2014年辽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价结果显示,在此次抽检中被抽到的两本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论文中,一本论文的评价结果为良好,一本的论文的评价结果为一般。从反馈的信息来看,评审专家主要从论文的选题、文献资料的阅读、论文的成果与创新性、研究手段与技能、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的掌握、综合分析能力实验或计算能力及写作能力与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评定。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论文质量还有待于提高,主要缺点体现在:近几年的文献资料和参考文献较少;开展有针对性的试验比较少;缺少对实验的针对性分析;缺乏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例或实验室数据的对比等等。我们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此专门组织了研讨会,将评审专家的意见反馈给我们的专业指导教师。在会上,指导教师们对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希望对我们今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论文的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我们除了参加省学位办对硕士论文的抽检之外,还把我们的专业硕士论文送到一些兄弟院校进行同行评审,评审的结果也同时作为学校评价专业硕士论文质量和专业指导教师能力的依据。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校内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校内导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加强硕士导师的遴选工作,使得专业素质过硬,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走上硕士生导师的岗位。辽宁工业大学制定了《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办法(试行)》,该办法规定了一名合格的专业硕士生导师应该达到诸如学术道德、学术论文抽检情况、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研究生就业情况、科研指标等方面的标准,凡是达不到硕士导师考核要求的教师将被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另外,学校定期进行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吸收符合条件的教师进入到硕士生导师队伍中来。通过督促硕士生导师加强自身的学术水平,来提高对硕士生的指导能力。比如,学校规定一个硕士导师在一个聘期内(一般为三年)导师应该完成的科研任务:获得的纵向课题的数量和质量;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完成的横向课题进款;获得的省部级奖励的数量及奖励等级;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等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硕士生导师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所以辽宁工业大学在考核专业指导教师的时候着重强调了导师的工程素质,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的标准,专业导师将被暂时停止招生或取消专业研究生导师资格。上述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专业导师加强自身的工程素质、在指导专业研究生时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校外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土木行业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并开展联合培养制度,即双导师制。与学术型导师相比,专业型导师的能力体现在工程实践的丰富性和对土木工程技能掌握的熟练性上。我们所聘任的校外专业导师,来自辽宁省内的土木工程行业,如锦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工程师,东北电力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锦州市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锦州宝地集团的高级工程师等等,这些导师都是建筑企业的技术骨干,都具有很强的实践专业技能,他们指导的研究生涉及到的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包括设计、施工、土木工程检测与加固、工程管理等等,符合三师【1】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善于在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并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题目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并且有能力指导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当中出现的复杂的技术问题。校外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虽然很强,但是敬业和投入问题也是当前的一个让各个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很困惑的问题。校外导师和培养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校外导师的人事关系又不隶属于培养单位,培养的学生学位论文质量出现了问题,校外导师是没有什么责任的。而且,培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成才,对于校外指导教师来说也没有带来实质上的利益,因此他们缺少投入精力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如何解决校外导师的精力投入问题,是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难题的破解需要各培养单位、硕士生专业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努力,比如采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到其导师所在的企业就业、或是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共同分享、或是培养单位和企业联合报奖等,这些均是可行的办法。

三、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维护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的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维护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依托辽宁工业大学的实践教育平台,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建立辽宁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校外实践基地。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重视实践基地开发工作,规范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加大投入保障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维护和发展与专业实践基地的关系。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负责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定期对签约的实践基地进行走访,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也了解到在基地实践的专业硕士的学习情况,督促他们加强在实习基地的学习和实践。同时,也是对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的一个促进。通过建设专业硕士实践基地,达到学校和实践基地所在企业互惠的目的,从而使专业硕士实习基地成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在对企业进行走访的同时,也邀请企业的负责人和相关专业硕士指导教师来学校座谈,为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献计献策。

四、加强对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实践考核与成绩评定

辽宁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培养基地进行至少连续半年时间的实习、实践环节训练。一般时间定在第三学期,参加实践的研究生按期提交实习、实践计划及报告,实习完毕以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组织专门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答辩会,专业研究生参加由学院答辩委员会(校外指导教师参加)组织的答辩会,对实践基地的实践内容接受委员会的答辩。答辩成绩采取两级分制,分为“合格”或“不合格”。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督促其按照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一段时间之后再组织答辩。通过这样的考核,使专业硕士研究生认识到在企业实践的重要性,加大在专业实践活动中的精力的投入。

五、结论

质量工程师论文篇5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作者简介:王放银(1965-),男,湖南邵东人,邵阳学院教务处,教授;王业社(1974-),男,湖南武冈人,邵阳学院教务处,副教授。(湖南 

邵阳 4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课题(课题编号:2010243-351)、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课题编号:2010JG3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73-02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总结和终极检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表征,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主要评价内容,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近年来,邵阳学院作为一所以工学为主体、文学与管理学为两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科学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重视不够

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跟专业课程设计差不多,无非就是走形式、走过场,反正都能过关;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就业关系自己一生,毕业设计(论文)远远没有就业重要,常常要等到学校中期检查后甚至毕业答辩前两三周才正式开始做毕业设计(论文),其质量自然无法保证。

2.教师重视不够

近年来,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部分指导教师认为毕业生找工作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重大事情,如果不让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似乎不近人情。此外,由于教师自身学术水平欠佳,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无创新,甚至常常是“老面孔”,学生基本上可以照葫芦画瓢,起不到综合训练的效果。

3.教师精力投入不够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不但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科研任务,工作量较大,精力投入常常不足,个别教师甚至较长时间都没有与学生见面,结果导致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过松,缺少必要的指导

4.学生精力投入不够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企业招聘优秀员工心切,招聘活动普遍提前,第7学期就已接连不断;多数学生也出于就业压力,花费大量精力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活动,严重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案是否科学、过程是否正确、操作是否规范、工艺设计与设备选型计算是否合理、设计说明书和论文是否编写规范等问题没有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马虎应付,傅衍了事,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有抄袭现象。

5.选题不恰当

选题时避重就轻、避难就易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学生选题范围过大,超出了本科生的研究范围;有些学生选题过窄,无法开展研究;有些选题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或根本与专业无关;有些选题过于陈旧,缺乏创新,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6.工作条件有限

高校扩招后,原有教学场地、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难以满足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需求;尤其是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学校现有实验设备无法满足其要求,而到校外进行试验又涉及到经费不足的问题。

7.管理不到位

学校虽然制订了毕业设计(论文)实施、检查、评分等的具体管理规定,但实施细则往往并不一定很完善,特别是缺少行之有效的过程监管办法,过程监管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指导也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1.理念

(1)制度领先,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严格的规章制度是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根本保证。学校必须根据学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及相应的质量标准,从制度层面和源头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管理、指导教师的遴选、任务书下达、选题与开题、方案设计、试验研究与设计计算、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评阅与评分、总结归档等环节,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处于可控范围内。

(2)以人为本,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为全员、全程、全面的质量管理。全员是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人人有责,相关人员都要做好本职工作,参加质量管理工作;全过程是指要全面把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环节或相关因素,构建一个科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推行预防为主、防检结合的工作方针,不断改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工作;全面是指要以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为中心,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切实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与质量标准,不断完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

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及其指导教师,还包括教辅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可以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人人有责。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质量形成于全过程”的科学理念,[1]重视学生、指导教师、教辅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协同合作,发挥质量管理的激励功能,优化人、财、物等教学资源配置,建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型”、“事后审核型”转变为“事先预防型”和“过程控制型”。[1]

(3)系统集成,[1]持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是由质量标准的制订与实施、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反馈及其运行调控等环节构成的闭环式回路系统。有效及时的信息反馈是质量监控的基础,学校必须建立通畅的毕业设计(论文)信息反馈系统,重视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工作,注重反馈与调控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监而不控”的现象,促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持续提升。

2.原则

(1)目标性原则。[2]教学质量监控要及时发现甚至能提前预测偏离于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任务的各种偏差,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预防、纠正偏差,确保教学任务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全员性原则。[2]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人人都是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的一分子,学生是主体,学校是基础,职能部门是核心,教师是保证。

(3)系统性原则。[2]教学质量不但与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有关,还广泛涉及教师、学生、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诸因素,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网状教学管理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4)全程性原则。[3]毕业设计(论文)必须从方案制订、指导教师遴选、选题、任务书下达、选题、开题、试验研究与设计计算全过程、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评阅、评分、总结归档等各个环节对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

(5)可操作性原则。[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不但要有利于监控目标的实现,又要保证监控体系科学、完善、简单、便于操作。教学质量评价应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仅有定量评价,监控工作量过大,将导致监控体系难以执行;仅有定性评价,又会使评价结果模棱两可,将导致质量监控流于形式。

(6)发展性原则。[4]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就是要通过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信息收集、整理、诊断与反馈,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通过质量监控,力求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加规范,不断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1.构建实践

(1)确立校系二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体制。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体制,是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基础。根据学校实际,我们确定了校系二级管理、以系管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规定各系是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的主要执行者,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工作的基础和主体,切实增强系主任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学校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务处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教学质量监控处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工作。

(2)建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建立科学、完善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及其环节工作规范是建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前提。学校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从指导教师的遴选、课题的选定与学生选题、开题、教师指导与过程管理、答辩与评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经费使用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规定,并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各阶段检查与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3)推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全年全覆盖制度。教务处每年下学期开学不久即下达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通知,要求各系制订切实可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并在期中以前完成指导教师遴选、课题下达与学生选题等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学生积极准备毕业设计(论文)的开题工作,使学生尽早接触课题,允许学生提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为日后的就业工作留出更多的时间。

(4)强化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监控。实施毕业设计(论文)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制度,组织学校教学督导团和校内专家逐系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情况检查。前期重点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计划与指导教师落实情况、选题质量、开题情况,中期重点检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完成情况及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后期重点督察毕业设计(论文)评阅、答辩、成绩评定、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推荐与评审等环节的科学性、严谨性,切实落实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审批制度与双向选择机制、开题报告审核制度、答辩资格审查制度、成绩评定的约束机制,强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管理。

(5)实施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励制度。为调动师生积极性,每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学校都开展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评选工作,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均给予适当奖励,颁发荣誉证书,记入档案,并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汇编成集。

(6)坚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制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各系要对本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总结,客观评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校内专家对全校毕业设计(论文)按比例进行随机抽查与质量评价,进一步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为改进今后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奠定基础。

2.实践成效

多年来,我校不断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管理,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推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高了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极大地调动了指导教师、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学生自觉、主动、认真、积极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提高,达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目的。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有60余篇优秀毕业论文公开发表,“水族文字输入系统”等4项毕业设计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每年都有优秀毕业设计被企业采用,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党传升,罗梅娟,吕廷杰.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74.

[2]任高飞.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运行机制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0,(6):127-128.

质量工程师论文篇6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毕业生反馈;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41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是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北京某市属高校硕士毕业生的实证分析,了解当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以期对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有所助益。

1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概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日益深入,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培养类型、培养层次及学科结构日渐完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已经进入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之列。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不断下降、毕业研究生信息反馈与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严重脱节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201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亟需进一步完善与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相适应、符合国情和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各主体,以保证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共同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作的运作方式。按照系统论和协同论的观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由内、外两个部分组成[1]。外部质量保障机制,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相关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组织构造和运行方式,是一种他律机制。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则指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校在保障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中,根据外界环境适时变化进行内部运作的方式,主要包括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生教学机制、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机制、研究生管理机制、研究生资助机制、研究生导师责任机制等,是一种自律机制。众所周知,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主要是通过制定指导性意见来规范培养流程、监控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只是起到间接的、辅助的作用。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核心所在,是整个保障机制高效运行的基础,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布局看,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普通高校有575所,其中地方高校有463所[2],地方高校承担总体培养任务的80%以上。可见,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地方大学[3]。地方高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地方建设输入人才的重要使命,其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是顺利完成此使命的基础。本文以北京某市属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为依据,研究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重点研究课程教学环节、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环节、研究生导师管理环节,以期为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提供意见和建议。

2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目标,积极完善相关的质量保障机制,但是机制的作用对象(研究生)对于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很难有效地反馈到保障机制中,致使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基本属于单向输出,高校和研究生之间不能有效沟通,更不能确保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实施能够真正达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最终目标。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本文选用经历过整个培养过程并毕业工作一年后的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与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毕业生进行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评估调查,并且对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抽检与分析。

麦可思公司对2012届硕士毕业生(以下简称调查对象)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评估调查,在剔除了主要分析变量含有缺失值的案例之后,共得到有效问卷570份,覆盖17个学院、41个专业,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学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另外,为了全面、客观反映硕士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本文对该校2012届硕士毕业生进行随机抽检,抽检比例为25%,共348人,抽检范围覆盖了全部授予学位的学科。考虑到对机制建设的影响,本文重点在课程教学环节、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环节、研究生导师管理环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存在以下问题:课程教学构建不尽合理,实践环节有待加强;学位论文研究深度不够,撰写过程欠严谨;导师精力投入有限,互动交流频率低等。

2.1课程教学构建不尽合理,实践环节有待加强

研究生课程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实现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既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知识,又开阔了知识视野,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奠定必备的科研素养和能力[4]。调查对象中63%的人认为学校的核心课程对现在的工作或学习重要,且仅40%的人认为这些核心课程的培养水平满足现在工作或学习的要求。可见,目前课程教学的构建不尽合理,不能满足毕业生日后工作或学习的需要,部分专业的核心课程评价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课外实践活动(实习/项目经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丰富,是一种隐 性课程,体现的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与互通、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与实践。调查发现,硕士毕业生在校期间,有课外实践活动人群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84%)比无课外实践活动人群(74%)高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眼看到了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发展的问题,找到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可以有效提升日后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进一步调查发现,调查对象中仅有68%的人有过专业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可见,还有32%的人在校期间没有专业实践活动,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降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后需加大课外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增加在校期间的专业相关课外实践活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促进就业。

2.2学位论文研究深度不够,撰写过程欠严谨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学位论文的评阅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质量,考虑到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的培养目标与整体要求,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的一级指标包括论文选题与综述、论文成果的创新性与效益、论文体现的理论基础与科学研究能力三项,二级指标包括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综述与总结、理论或方法的创新性、创新成果及效益、论文体现的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体现作者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写作与总结提炼能力七项。

本文将参加抽检的学位论文校内、外评审成绩进行对比。论文校内评审成绩来源于学生申请答辩期间,校内专家给出的评审成绩;论文校外评审成绩来源于将毕业生学位论文送往外校,校外专家给出的评审成绩。统计结果显示,全校硕士毕业生学位论文的校内评阅成绩为83.86分,校外评阅成绩为81.40分。从二级评价指标的具体得分来看,校内、外专家评价基本一致,得分最高项为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得分较低的项目为:理论或方法的创新性、写作与总结提炼能力。评阅结果反映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内容涉及面广,研究深度不够,重点不突出,缺乏创新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工作重点;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论文结构安排不合理,章节顺序不恰当,论文文字打印错误较多,文献引用不规范,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严谨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的工作,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3导师精力投入有限,互动交流频率低

硕士生导师是培养硕士生的重要岗位,导师的学术水平、工作作风、人格魅力等个人综合素质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生[5]。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两个主要因素,如何调动这两方面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师生互动交流水平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将“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和“互动交流频率”两个维度结合,对“师生互动交流水平”进行重点剖析,两者关系的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

表1数据表明,调查对象中带“6~8人”的导师与硕士毕业生交流频率最高,在校时“每周至少一次”交流的比例为73%,且“每年至少一次”交流的比例为0;带“10人以上”的导师与硕士毕业生交流频率最低,在校时“每周至少一次”交流的比例仅为53%。可见,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师指导学生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带学生的数量过多导致导师与学生见面谈话频率降低,从而使师生互动交流水平下降。

另外,调查对象中24%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生数目是“2人及以下”,43%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生数目是“3~5人”,14%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数目是“6~8人”,9%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数目是“9~10人”,10%的硕士毕业生导师带硕士数目是“10人以上”。结合表1中数据可知,毕业生中能与导师保持“每周至少1次”交流频率的学生仅占毕业生总数的62.82%。可见,学生与导师的交流并不畅通,互动交流频率较低,也使得师生交流水平下降。

3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本文以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结果及毕业生学位论文抽检情况为依据,瞄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对北京某地方高校硕士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实证分析,为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3.1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

在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之课程质量保障机制时,应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求,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做到以“需”定“课”,合理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学校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及能力培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将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相关的境脉中去[6],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应透彻分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特征,提炼其精髓,取两者之长,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习实践、完善人生。坚持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课程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工程教育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原则,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7]。学校要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通过机制建设充分调动师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外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确保课外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保证其科学有效运行,以促进课外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健康发展,重点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突出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3.2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严守撰写规范

在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之论文质量保障机制时,要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严守撰写规范。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第一部分为论文选题的管理:论文选题对于研究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导师要站在学科前沿,科学选题、系统指导;学生要根据自身特点,把握选题、深入研究。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第二部分为研究工作的管理:研究工作的开展是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导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研究进度,并提供必要 的指导;学生要及时向导师反馈自己的研究状态,加强与研究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研究心得。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第三部分为论文撰写工作:论文撰写工作是提升研究工作水平的关键环节,导师要指导学生对具体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与提升,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将实际工作提升到理论高度;学生要严守撰写规范,杜绝学术不端,如实反映总结的研究工作。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第四部分为论文抽检工作: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工作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的有效手段,管理部门要认真对待、客观分析抽检结果,将总结的经验有效反馈到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切实提高论文质量。  3.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交流效率

在完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之导师质量保障机制时,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交流效率。维持导师和研究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需要创造一种学术价值和经济效益共同协调发展的文化氛围[8]。一方面,学校要坚持继续控制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以保证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导师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有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提高师生交流效率。特别强调以下三点:(1) 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学生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主体之一,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是提高师生交流效率的前提。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学生的成长发育有其自身的人格特征和发展规律。教育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固有特性,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发展学生自立自强的性格,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创造师生间平等、互助的良好教育环境,为师生交流搭起广阔的平台,最终提高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2) 改进师生交流方式。导师要以学生根本诉求为前提,以倾听学生的心声为途径不断创新和改善师生交流方式,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课前的基础知识、学习欲望、学习压力及学习能力等,尽可能使师生交流建立在共同的话题之上。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建立在师生双方悉心倾听、真心交流的基础上的,导师要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通过双方视线的接触、面部表情的变化、行为动作的展示、相关问题的提出等方式来加强双方信息的“零距离”交互。同时,导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得有用信息,不断完善自己、优化自己;(3)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眼中的教师应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是一位教育者”。现代科技已经进入大科学背景下的协同创新阶段,学科交叉越来越激烈,导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学术经历及专业背景。要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体现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感染和教育学生。

4结论

研究生教育事关育人的百年大计,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教育工作者必须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严守撰写规范;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交流效率,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主动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转化为提高质量的内生性需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持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9]。

参考文献

[1] 梁传杰,吴晶晶.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之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525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发[2014]3号)[EB/OL].(20140504)[20150121].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72/201405/xxgk_169460.html.

[3] 金保华,王英.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4,(4):1820.

[4] 王战军,廖湘阳,周文辉,等. 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132.

[5] 王素梅.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167168.

[6] Bransford J D, Schwartz D L. Rethinking Transfer: A Simple Proposal with Multiple Implications[J].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9,(24):61100.

[7] 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578.

[8] 廖来红,郭建如.科研团队中导师与研究生互动系统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 2006,(21):2021.

[9] 黄宝印,徐维清,张艳,等.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19.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rnal quality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质量工程师论文篇7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学位论文质量;实现途径;研究生教育

2009年,我国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各招收院校对于两年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尚无成熟经验,大多摸着石头过河,在培养过程中不免存在许多问题。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当前的教育制度存在改革缓慢、人才培养的规格等不能真正满足现状的需要,造成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现今社会的需要,许多研究生毕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造成人才浪费。因此,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培养目标与现代教育的偏差及原因分析

教育部教研【2009】年1号文件中指出,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成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保证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一项有利于学校和社会的任务, 它关系到培养单位的教学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当前的专业学位教育处在个快速发展膨胀时期, 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是对高校的一个重要考验。通过学位论文工作,使研究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培养其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由于宣传、培养工程等并不是非常完善,造成研究生数量报考数量少,而且大多应届本科生,缺乏实验、论文撰写等实践经历,对社会各行业、工作程序方法和基本要求都缺乏了解,尤其作为研究生应对理论分析、运算能力、试验手段、设计技能等应有必要的掌握,二年制专业学位硕士,大多学习时间是一年,除去毕业实习、找工作等时间,实际实验和论文撰写的时间大概半年左右,要想达到论文工作的目的,是无法实现的。

(一)大多高校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认识不足。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存在不合理性,有的未突出实践性,过于注重理论或理论课学时数偏多。学科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安排无认真研讨,没有将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和人才培养规格等要求落到实处。

(二)培养时间问题。相对于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学生上课时间1年,其中有一年半的时间可以做实验、撰写论文等,而专业硕士上课时间也同样安排1年,除学生毕业前找工作的时间,则专业实践、实验及撰写论文时间仅半年多一点的时间,明显在时间分配上不合乎学生培养要求,两年时间这样安排的确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冲突和矛盾,影响培养目标。

(三)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教师对于学制两年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会延续三年制课程的教学方法,或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能力,不能突出学制减少造成的课程教学方法的转变,照本宣科、空谈理论,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职业或行业的具体要求。

(四)学生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有的学生有混文凭的想法,难以踏踏实实做好学位论文。目前考取专业硕士的学生,有些是因为成绩等原因考不上学术型研究生或调剂来的,本身对专业学位认同度就不高,而且学校各院系专业硕士人数很少,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

(五)论文评价体系不完善。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价,还大多延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标准,没有针对专业学位注重的是专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方法。

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性

重视学位论文工作,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有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利于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结合。首先课程学习中应开设《科技论文写作》、并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增强科研课题的筛选、文献查找分析、实验(设计)方案步骤制定以及实施操作等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提高还能提高组织协调、社交、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利于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教育部【2009】1号文件明确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这就要求学科、课题组、指导教师通过深度调研、实证等研究方法,解决生产等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实践经历和经验,学位论文密切联系实际,使学位论文起到实际应用价值。

学校直接从实践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承担部分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和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同时学校派出一些教师到实践单位交流和合作,从而大大加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全面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应充分发挥双导师作用。

(三)通过学位论文工作,为未来职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定位。能够培养学生在学术思想上具有创新性,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应用的潜能性,在研究和未来工作的基础上具有前期积累性,提早接触社会,为未来的继续深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目标的思考

(一)必须让学生明确目标。学校及指导教师应学习相关规定,明确学位论文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完成后,便能够正式进入学位论文工作,前提工作在授课期间就安排落实,突出操作性和可控性,顺利完成学位论文各项工作目标。

(二)时间安排合理。理论课程学习时间安排科学合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位论文工作时间尽可能从第二学期开学即结合学位论文进行学位论文课题、科学实验等工作。

(三)完善实践基地和实验室条件。实践基地和实验室是做好学位论文的有效载体。有针对性选择水平和条件较高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实践锻炼及科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而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四)论文要求。(1)做好论文开题报告。明确研究目的、选题准确、文献查阅、编写方案等。(2)实施研究方案。首先制定实施方案日程表、做好实验记录、阶段性总结分析、完成实验设计。(3)总结。分析整理数据、按照相关规定规范撰写论文。(4)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学位论文工作的整个过程要进行不定期或定期检查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纠正。

四、加强论文质量的方法途径的思考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指导教师、研究生本人等诸多因素的协调、配合。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学位论文的质量。高校既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也是质量管理的主体,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发挥着实质性影响。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位论文工作的规定,对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选题、时间安排及各项程序等各个环节做好宣传和落实。依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对于各个环节的时间要求非常严格,阶段性工作都必须有机会完成,否则会影响其他工作。同时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做好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为企业等提供实习生,在企业税收、信贷、科研项目申报等给予更多优惠和便利,提高企业和高校联合的积极性,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指导教师重视学位论文质量。建立双导师制,将学校导师在理论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导师在实践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校企导师双管齐抓, 才能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指导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学术水平、道德水平和教育水平,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展研究工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优先选择经常到企业挂职锻炼、兼职或担任顾问的教师及科研研究人员担任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连贯和稳定地把更多精力、时间放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身上,让其学有所成。指导教师懂得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激发学生的对专业的热爱及学习热情。

(三)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著《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手册》,为学生构建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参加校内外学术报告会、专题讨论会、企业发展论坛等,开阔研究生视野,结合学位论文工作,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校内外导师的管理力度。选择和聘请学术含量高、有职业背景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外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课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中定期对校内外导师进行回访交流,强化并提升导师的职业素养,做好工作程序管理记录,切实落实学生实践及专业技术等教学内容,指导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田中文.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

[2] 王方艳.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01).

[3] 胡颖,杨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

质量工程师论文篇8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科学型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其侧重于工程实践与生产应用,是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要体现。我国自1997年开始试点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已有244家培养单位获批在相关工程领域开展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并行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成为各培养单位日益重视的问题。本文将针对现存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过程和学员特点

1.培养过程特点

(1)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硕士培养方式都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以此保证学员能在不影响自身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一般来讲,工程硕士理论课程教学的时间为500个学时左右,多采用周末上课或集中学习的形式。课堂讲授内容比较充实,教学节奏紧凑,要求学员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学习内容。

(2)工程硕士学习年限灵活,一般为3-5年,较多学员利用这一特点采用分段式学习方式,即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安排,阶段性地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阶段的任务。

2.学员特点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招收对象主要为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因此,工程硕士的学员大多具有丰富的产品研发和生产管理经验。

(2)学员生源行业背景比较复杂,毕业院校和专业背景不同,背景知识差异较大,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由于离校时间过长,或本身基础薄弱,部分学员学习和掌握研究生课程的难度较大。

(3)学员大多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面对繁忙的工作以及家庭的影响,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

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很多高校在执行工程硕士教学过程时,参照或照搬科学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和讲授方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与工程实践需要相脱节。另外,面对学员复杂的行业和专业背景,并没有对其采用差别化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一成不变,课程设置也不够灵活。

(2)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和企业对学员的实际需求有出入。企业往往希望学员通过学习以后,能迅速培养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尽快地为企业创造生产效益。而高校在培养学员时,更注重其理论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生产的需要。

(3)由于工程硕士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只能利用有限地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与学校导师进行沟通交流,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同时,导师在校一般都承担有其他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深入到企业中去对学员进行指导。相比之下,导师对全日制硕士进行的学术指导要比工程硕士细致。

(4)工程硕士都是在职学习,受工作、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之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难度比较大,部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和深造的积极性,最终往往会使学员降低自己本身的要求,演变成仅仅为了获取学位证书而学习。

(5)双导师制度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一大特色,在贯彻落实时却容易沦为制度上的摆设。学校导师缺乏对学员本人所在单位和实际从事工作的足够了解,企业导师也没有完全参与到学员日常学习和论文研究过程中,而且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学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6)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一般都直接来源于生产和科研工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不论是从论文格式还是论文本身的研究水平上来说都质量堪忧。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一种严谨的、规范性的科学文献,需要学校、企业和学员本人在整个论文研究过程中高度重视。然而,个别学校和导师忽视论文研究阶段的过程管理,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等过程流于形式,对论文内容审查不够严密,造成现在不少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达不到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

(1)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将本领域前沿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产品研发、工程实践及工程管理能力。在工程硕士培养工程中,学校还应当主动加强与送培单位、企业导师、学员的沟通和交流,围绕企业的技术需求,协商制订既具有学校特色,又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培养方案,实现培养方案的差别化。

(2)为了更好地解决学员工学矛盾,高校的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样化。目前,高校主要采用的周末学习和集中学习的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员工作和课程学习之间的冲突,但仍很难保证学员的课程学习时间。建议高校能在周末学习和集中学习之外,让更多的教学老师进入到企业中进行教学活动,采用现场授课的方式,给予企业和学员更多的便利,从而进一步保证学员的学习时间。

(3)高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贯彻落实双导师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只有切实落实双导师制,使学员的学位论文在学校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才能使其论文质量得到保障,且具有专业学位应有的特点和优势。

(4)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进行工程实践,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如何抓好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关,是整个培养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建议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审查制度应该与科学型硕士区分开来,可成立专门的“工程硕士论文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在培养方案设置、论文标准制定、论文选题审查、论文质量监督、答辩工作等方面进行指导性工作,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同时,可单独成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组,负责在授位审核之前从申请授位的学位论文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论文进行盲审,盲审主要考察论文研究内容与所属领域是否一致、论文题目是否与研究内容吻合、论文内容能否支撑论文题目、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是否符合要求、论文格式是否正确、是否达到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等内容。盲审结果将作为学位论文修改、答辩或延迟答辩以及是否授位的重要依据。评估组成员可由本校在职和退休专家或委托第三方组成。

参考文献

质量工程师论文篇9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生物工程;科研课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40-03

一、前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2]。对学生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阶段,可以培养和锻炼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技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学校而言,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也是检验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

生物技术是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3]。为了适应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高等院校学科调整时增设了生物工程本科专业[3,4]。目前,高等学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它是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5,6]。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做好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整体上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师生比例偏低,指导老师无法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高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2)选题盲目,课题研究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有的还脱离生产实际;(3)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差,学生缺乏科技论文写作训练,论文写作格式与文献引用缺乏规范;(4)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们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表现是良莠不齐的,但最终毕业时获得的文凭却并无二致且本科毕业率几乎一直都是100%,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改革并完善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者讨论的热点之一。

从201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依托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本文以ε-聚赖氨酸高效生物合成和产业化实施项目为例,就相关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

二、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形成合理的科研团队。目前,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导师制。然而,导师制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其实质上是一位导师和一个学生之间面对面的、高度个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7]。这种形式的制度是依靠学生对教师的低比率,它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师比持续升高,办学资源日益紧张,高成本原始形态的导师制已难以为继,它对师生比例的要求无疑增加了导师的教学负担。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选题后就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中,与研究生统一学习和交流,建立一个由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1∶5∶3)构成的梯度研究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导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对项目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分解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独立且相关联的子课题。然后,本科生自主选择一个具体子课题进行研究。团队中研究生协助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实验技能、实验设备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这样,以科研课题为基础,通过科研团队各成员的分工和合作,一方面减轻导师的工作量,使导师能够高效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以往导师对指导内容不明确,对“如何导”、“导什么”等缺乏清晰的认识等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一个导师和一个学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变成本科生与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进行高度个人的接触和交流,有效地缩短了本科生的适应期,极大地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显著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若选题过于陈旧或是假题目,研究内容与实际的研究和生产严重脱节,则论文的价值低或意义不大。学生仅为了学分和毕业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做到真题真做,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还能极大地激发其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内容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导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他们参与到本专业某领域前沿的相关研究,实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比如,针对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新型生物食品防腐剂ε-聚赖氨酸高效提取关键技术与集成化研究”这一课题,要求学生尝试各种先进分离提取方法,发现和比较这些提取方法之间的优劣性和互补性,最终提出一种可行的分离提取工艺路线,并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价。此外,由于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有两种形式,即试验性题目和设计性题目,为了能够兼顾学生的特长以及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分流,充分发挥其特长,激发学习兴趣,保持个性。尽可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巧妙地加以引导利用,帮助学生实现“参与―成功―参与”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持续保持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在ε-聚赖氨酸分离提取新工艺开发的课题中,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感兴趣和认可的分离提取方法,在对该方法进行充分实验和评估后,将其整合到原有分离提取技术路线中,并考察该提取方法的加入对最终产品质量和收率的影响。如果试验结果是积极的,则尝试让学生对新技术路线进行工厂工程设计,为实现新工艺或新技术规模化和工业化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3.开设学术报告会议。科研成果汇报和科研论文的撰写是展示科研工作者成绩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工作总结,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然而,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之前,本科教学中没有开设关于科研成果汇报、论文写作等课程,学生缺乏一定的科研基础知识和实践机会。因此,学生在总结科研成果,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学术道德观念淡薄,论文有明显的拼凑,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抄袭;(2)缺乏专业化和学术化语言描述实验方法和结果,措辞不严谨、论文层次不分明,图表说明不合理;(3)论文格式不规范,特别是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图表等。这些问题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在教学实践中,导师要求本科生也参与到课题组的各种科研活动,包括读书报告会、月底课题组汇报、中期汇报和专题讨论等各种学术报告会议。在读书报告会中,要求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1~2篇与课题研究相关且是近期发表的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PPT的形式解释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以及对自身课题的启发,并要求本科生、研究生和导师一起讨论分析。在课题月底工作汇报、学期汇报的会议上,要求学生以PPT形式对一个月或一学期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导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并依据实验结果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此外,课题组不定期组织专题报告,由导师或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对某一专题进行学术报告,报告选题有“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生物工程学科常用科研软件的使用”,“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心得体会”等等。通过这些学术报告会议,使得本科生在文献阅读能力,课题研究的总结、汇报和论文写作等多方面得到系统训练和提高。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从选题、实施到论文定稿,历经约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合理评价,建立奖惩制度,可以使学生产生公平感和信任感,对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中分为指导教师评审、评阅老师评审和答辩评审三个环节。由于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学生与导师(指导教师)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导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力和创新性等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指导教师评审成绩往往占总成绩的60%以上。课题组在严格执行校教务处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评价的方法[8],构建一套合理、科学和客观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见表1,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定量地分析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表现,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步骤,也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剖析了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下滑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了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法,通过形成科研团队、选择合适题目、开设学术报告和构建合理评价指标四个手段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均反馈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认可。然而,在教学改革和探索的过程,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如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难度选择,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与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等,这些问题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士云.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若干误区的审视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2]孙建云,夏凯,王庆亚.农业院校理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

[3]曹飞,范伟平,韦萍.强化工程实践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7,(5).

[4]刘桂萍.依托化工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化工高等教育,2008,(1).

[5]李常健,黄光文.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

[6]余旭亚,李涛,纳海莺.提高生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实践和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3).

质量工程师论文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从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以及研究生导师制度等三方面,探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途径。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增长,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加。以我院为例,1978年,我院仅招收9名硕士研究生,而目前,在读研究生已过千人。在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的同时。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也在持续进行。教育工作者力求寻求最佳的途径和方法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实践证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不能单纯的重视教学培养教育,这是一项涉及研究生招生、培养、导师制度等各个方面、所有环节的系统工程。下面,结合我的工作的经验,就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谈些粗浅的想法。

一、研究生招生工作

研究生招生工作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起点。在目前的研究生招生体制下。要从源头抓好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着重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1,控制生源质量

生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成品”的质量。因此。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生源的质量。而提高生源质量一般需要较大的报考人数作为保障,这对某些热门专业来说不成问题,但相对冷门的专业、新招生专业就很难了,这些专业往往报名人数却很少,上线人数甚至达不到招生简章上公布的招生人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突出学科特色,以广泛吸纳优秀学生报考。其中,尤其要重视鼓励外校优秀生源报考,这一方面可以扩大考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又可以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2,改进录取办法

目前。我校硕士研究生人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考生的最后成绩采用综合计分法,其中初试总成绩占60%复试总成绩占40%其中专业课笔试成绩占20%面试成绩占15%外语听力、口语成绩占5%。这种录取方式的优势在于考核的全面性和公正性,但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一些专业突出、学术上有一定潜力的“偏科”考生因为初试时的外语或政治成绩不达国家线不能进入复试,而有些“全科”考生虽然进入复试但专业方面却很平庸,二是由于复试成绩在综合计分中所占比例较低,有些靠着“背功”在初试阶段取得高分,但在复试中证实专业素质不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却由于综合计分排名较高而被录取。

为改变这一状况,建议在保持综合计分法录取的前提下,对录取方式以下改革,第一,加强初试试卷的合理性、科学性,使之能真正考出考生综合素质水平和学术能力。通过这一层筛选把“死背书”的考生直接拦在复试门外。第二,适当加大复试成绩在综合计分中的比例。将录取的决定权更多的留给学校和导师。第三,规范复试评分标准。着重考察考生的学术潜力和科研素质。由于新的录取方式大大增强了导师在研究生录取方面的决定权。必须同时制定严格的评分规则和录取纪律,杜绝人情分。

二、培养工作方面

提高研究生教学培养水平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而研究生的培养基本上是按照各专业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学分、培养方式、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必读书刊等基本内容,是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及日常管理的依据。提高研究生教学培养水平首先要提高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水平。

目前,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研究生的教学必须重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应该在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既有一定的覆盖面又具有方向性,应该反映各学科、各领域的最新进展,促进教学与科研前沿更加紧密的结合。

但是,由于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师资的增强不成比例,造成师资的相对匮乏,致使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规范。随意性较大。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不是从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而是根据教师情况,有什么人就开什么课,因人设课的现象严重,甚至还出现一名导师开设七门专业课的情况。这使得研究生课程体系不规范,缺乏必要的严肃性,影响研究生全面掌握本基础理论知识。知识面不能达到应有的宽度,对本学科不具有必要的全局观。

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进行必要的改革,一是力求做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二是集合全校的师资力量。进行优化组合。以应对师资匮乏的现实,三是通过兄弟高校、科研院所等多种途径,采取学生代培、教师代课等多种方法开设必要的专业课程,四是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督导组的作用。通过随机听课、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研究生教学管理,加强课程建设,完善培养环节,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培养脱节

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写作两个阶段。根据我校《关于修订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硕士生前四个学期主要是课程学习阶段,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内要学6—8门学位课,在第四学期完成论文的开题,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课程学习阶段因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学习、消化。开题前仓促选题,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方面都很不足。从第五学期开始又面临就业压力,要忙于用人单位的面试、公务员考试等。很大的精力用于找工作,直接影响到学位论文的质量,有的甚至不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

建议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由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一份个人培养计划。制订培养计划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课程安排,还应该把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起并相互促进。使学生早定下研究的方向,早些接触和收集与论文有关的资料。这样的课程学习就有目标性,也能使学生主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

3,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的水平充分反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是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却存在着有些研究生不会选题、导师指定了选题却写不出符合要求的论文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能如期提交论文、抄袭他人论文的现象。

要想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首先要把好开题关。只有选题适当,对课题的研究现状、意义和价值等能作出说明和通过可行性论证的才能进行课题研究。开题小组专家不认可的选题要重新做开题报告。其次要把好论文评阅关。严格按照学校的《研究生管理规定》、《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从时问上、形式上严格要求,只有按时提交论文并通过校内外专家评阅的论文才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不通过者视论文修改情况再提出论文评阅的申请。同时要扩大论文“双盲”评审的范围和比例。不仅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进行“双盲”评审,抽检对象也应包括同等学力、高校教师、教育硕士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抽检的比例也应适当扩大,促进研究生及导师更注重论文的质量。最后要把好论文答辩关。答辩委员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着“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正合理”的原则,审『蒯论文,组织论文答辩。审议授予学位等工作中要严肃认真、坚持原则、不投违心票。指导教师应回避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会根据申请人论文写作和答辩情况以无记名的方式投票表决。决议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通过答辩。杜绝出现看导师面子“放水”的现象。

三、导师制度

完善的导师制度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

众所周知,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对研究生的全过程指导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举措,是构成教育质量过程监控的主要部分。导师的思想水平、学术水平、指导能力和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搞科研,更要善于培养和指导研究生。目前,在导师制度的落实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导师队伍缺乏

虽然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增长、学位点不断增加,但导师的数量并没有得到同比例的发展。以致出现个别导师要带二十多个研究生,导师很难指导好每一个研究生,也出现了先带学生后评硕士生导师的现象。

2,导师质量有待提高

虽然对增评研究生导师有明确的科研成果、项目等方面的要求,但只要成为导师,不论其是否履行了导师职责,也不管其学术水平,都不影响其导师资格。

我认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对于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可以大胆的破格评聘,同时也应加大兼职导师的队伍,对其他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的评聘不仅可以扩大导师队伍也可促进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