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绿洲十篇

时间:2023-03-21 22:35:32

沙漠中的绿洲

沙漠中的绿洲篇1

读<<沙漠中的绿洲>>后感

阿联酋过去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到处是沙漠.

阿联酋人民就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许多苗和花草,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这里变成了绿洲.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森林实际上是一座大水库,也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我们不要乱砍滥伐树木,那样树木越来越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大河里的水就会泛滥成灾.我们毁坏了花草树木,就会破坏环境,使绿洲变成沙漠.

我们要爱护森林,保护地球.

沙漠中的绿洲篇2

在敦煌如此小的市场能有此番成绩,实属不易,而白娅妮与百变佳人在甘肃第一连锁的竞争中也更是不分上下。白娅妮化妆品连锁总经理高万俊自豪地说:“在敦煌,15岁以上,60岁以下的女性有90%的人都使用白娅妮的产品。”

虽然从2009年开始,高万俊在兰州开拓了业务,但白娅妮一直以来据守敦煌,从不激进扩张。

进店率下滑 积极调整店铺定位

白娅妮的14家直营连锁店,分布在敦煌市区、七里镇、瓜洲等地。

高万俊告诉《化妆品观察》,白娅妮销售的护肤和彩妆以终端名品为主。白娅妮与欧莱雅合作12年,也是资生堂最早的一批加盟店,更是在甘肃省第一家引进DHC的化妆品专营店。据了解在白娅妮,国际和本土名品的占比达到了70%。

尽管在敦煌市场名声显赫,但白娅妮仍然难挡行业大趋势。2015年,白娅妮业绩增长10%至12%,但进店率下滑了20%。如何提升进店率,尤其是吸引年轻消费者成为高万俊最为关心的问题。

目前,他将目光对准了社区店和单品牌店。高万俊表示,白娅妮集合店的消费群体在25岁至45岁,而单品牌店目标群体为20岁至35岁。“单品牌店是一种趋势,其拥有更专业、针对性更强、服务更到位、会员依赖性更高等诸多优点。”

为此,白娅妮2015年在敦煌市区开了一家30平米的谜尚单品牌店。高万俊坦言,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单品牌店优点很多,但也有一定局限性。首先是敦煌消费者对单品牌店的认知度不够高,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其次,会员维护在原有体系上有所区分,具体操作细节有待调整完善。

此外,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白娅妮还积极调整部分店面定位,2015年专门拿出2家商圈店和l家社区店做“实验”。高万俊表示,此番调整是为了从定位、商品结构、门店特色等诸多方面入手,希望打造时尚、实用与品质兼顾的化妆品店,通过微信会员等互联网手段宣传引导,最终吸引年轻人进店。

高万俊透露,一番“折腾”下来效果不错,在进店率大幅下滑的情况,白娅妮仍然达成预期增长目标。未来,白娅妮还将加大在社区店和单品牌店上的投入。

为团队打造好的发展平台

白娅妮现有印多名员工,按照不同职能,员工分为职业经理人、品牌经理人、店长、美导等职位,其中的管理层都是从内部一步步培养起来的。高万俊说,公司价值是这些员工创造的,所以随着白娅妮的发展,必须给团队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高万俊表示,如何做好对员工的管理与激励,让他们不断学习成长,提高产出,是每一个老板都需要学习的。

白娅妮每年定的增长目标是10%至15%,即使前几年发展黄金期也是如此,远低于行业水平。这是为何?高万俊解释说,白娅妮定的发展目标,最重要一点是保证能实现,因为这与员工年底能否得到奖励挂钩。“较低的增长目标,不仅确保白娅妮发展的稳健,对员工也是一种激励。”

如何给员工归属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高薪。“精神上的激励固然重要,但是稳定合适的薪酬待遇更是基础。”深谙此道的高万俊,一直保持白娅妮平均薪水处于敦煌中上水准,且逐年提高。目前,白娅妮员工月薪一般在3800元至5000元之间,远超当地零售业2200元至2500元的平均线。

沙漠中的绿洲篇3

干旱区的农业活动、特别是沙漠绿洲的开发,改变了地—气系统的能量交换。几年来的沙漠绿洲气候与防风林的研究、气候资料的分析和实地考察表明,中国西部干旱区最近 43 年来的沙漠绿洲开发已改变着那里的局地气候环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和农业的方向发展着。在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与局地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反馈作用:环境变好绿洲发展环境更好绿洲再发展;环境恶化绿洲退化环境更坏绿洲再退化,甚至消失。决定这两种反馈作用的是大环境的变迁和绿洲开发利用中是否合理利用资源和按自然规律办事。

关键词 绿洲开发;环境变化

1 引言

沙漠、戈壁等干旱地带占据着地球陆地的近 1/3。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在不毛之地的沙漠中开发和利用沙漠绿洲。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就越来越重要。然而,地球环境的变化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反之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也会影响局地环境的改变。在我国现有的沙漠中,有不少的古代城镇及水利设施的遗迹。这些遗迹的废弃原因,大多与河流的改道和断流以及战争相关,有的还不清楚[1]。近年有学者提出东亚游牧民的南迁与气候的变化相关[2]。许多学者研究认为,随着全球变化,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在

变干[3~6]。然而,作者近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别是近 15 年来的变化研究表明,我国干旱区西部和东部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是不同的。因此,研究我国干旱区环境变化与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的关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总结沙漠绿洲气候特点、绿洲防风林效益,结合近年来我国西部干旱区气候环境及沙漠绿洲开发和利用的变化,阐明沙漠绿洲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关系,为今后绿洲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沙漠绿洲的气候特点,防风设施的效益

2.1 沙漠与森林的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比较

我们知道,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各个分量是随下垫面覆盖、水分及大气中的水分(云)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的。沙漠地带由于空气中水分(云)含量少,到达大气上层的太阳能几乎 95% 以上可以到达下垫面,而雨林地区只有约 70% 到达下垫面;由于反射率大和下垫面温度高,到达下垫面的太阳能作为净辐射能的部分在沙漠却少于雨林;下垫面的净辐射能在沙漠主要以显热交换形式传给大气,而雨林地主要以潜热形式与大气交换能量。因此,在大面积干旱荒漠地区,改变下垫面植被覆盖及土壤物理特性,会对局地边界层气候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2.2 沙漠绿洲的气候特点

通过对在我国新疆吐鲁番距绿洲边缘 1km 的风蚀地建立的自动气象站与绿洲内气象站资料的对比分析[7]结果表明:由于绿洲内的灌溉和植被的增加,改变了地—气系统的能量交换。绿洲与邻近的荒漠相比,反射率下降,风速降低,地中热容量及热流量增加。在夏季白天,地表温度上升缓慢,净辐射值增加,而得到的太阳能大部分被消耗在蒸散上,显热输送却比荒漠地少;在冬季夜间,地表温度下降缓慢,净辐射损失减少。其结果,绿洲内的气温和地表层温度在冬季和夜间比荒漠地高,在夏季和白天比荒漠低。可谓冬暖夏凉、夜暖日凉。在 7 月,自早晨 7~8 时(地方时 5~6 时)绿洲内气温开始低于荒漠地,直到 20 时;而在 12 月大部分时间绿洲内气温高于荒漠地,只有在 10~11 时到 15~16 时(地方时 13~14 时)绿洲内气温才低于荒漠地。7 月平均气温绿洲内比邻近荒漠地低 1.1℃,12 月平均气温绿洲内高出邻近荒漠地 2.4℃。如果测站伸入荒漠内,这种差异会更大。对于湿度和降水,由于测站距绿洲太近,加之仪器问题(湿球纱布的夏季积沙和冬季结冰),没有明显差异。但有研究表明绿洲有增加湿度和降水的“湿岛”和增雨作用[8、9]。

2.3 绿洲防风设施的效益

沙漠绿洲的开发,为防止风沙,防风林等防风设施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的研究表明[10、11、12],干旱区绿洲防风设施(林、网)不仅有防风、防沙的作用,对气候的缓和作用比湿润的日本要大,能抑制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以利水分的合理利用,促进作物生长。作物的生长高度和产量都随防风林的防护距离有明显的变化。另外,如上所述,在绿洲与荒漠之间存在有明显的温湿度差,这必然在它们之间有一个局地环流,防风设施通过降低风速,同时调节温湿度的变化,增大绿洲效应。

3 43年来气候环境的变化

3.1 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

作者选取处于我国西部干旱区大绿洲中的 13 个气象站,计算了 43 年来(1951~1993 年)冬季(12~2 月)和夏季(6~8 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发现 43 年来冬季平均气温增加了 2.0℃(若羌)~9.0℃(乌鲁木齐),13 站平均增温 3.0℃。但夏季平均气温却下降了 1.5℃,在哈密甚至下降了 4.5℃。43 年来冬季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而夏季降水量在多数站都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近 15 年来(1977 年以来),降水量增加了 5%(若羌)~100%(塔城、和田等)。我国西部干旱区大绿洲中的 13 个气象站 1951~1993 年夏季(6~8 月)和冬季(12~2 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逐年变化表明,近 15 年来我国西部干旱区气候环境的变化结果与绿洲效应一样,是冬暖夏凉、夏季雨水增加。

3.2 干旱指数(P/(t+α))的变化

为评价气候环境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作者计算了夏季 Martonne 干旱指数(AI=P/(t+α),这里 P 为降水量、t 为平均气温、α为系数,本文取 0)。Martonne 干旱指数越大,表明农业依存于水或灌溉程度就越低,即气候就越适合农业生产[13]。图 1 给出 1951~1993 年我国西部干旱区大绿洲中的 13 个气象站平均的标准化后的干旱指数逐年变化曲线及 5 年滑动平均、线性回归和 5 次多项式回归曲线。可以看出,干旱指数虽然波动很大,但在增加。特别是 5 年滑动平均表示出 50 年代后期的下降、60~70 年代的波动和 70 年代后期开始的大幅度上升,表明气候环境向有利于人类和农业的方向发展着。

4 沙漠绿洲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

4.1 近年来沙漠绿洲开发与利用的变化

近 43 年来,中国西部干旱区绿洲扩大很快,新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 1.4 倍。绿洲的扩大主要分两个时期:50 年代到 60 年代初和近 15 年。早期的绿洲大多以自然植被的破坏和减少为代价。例如,在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流域,1951~1958 年在原有植被的地带扩大耕地面积 3648.5km2,而由于燃料及用材的需求,1958~1978 年天然胡杨林减少了 1748.9km2、沙漠化土地面积发展到 2.17万km2[14]。而近 15 年的耕地扩大多是向沙漠要地,作者实地考察发现[15],随着经济的发展,以煤代柴使沙漠地带植被的滥砍乱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同时防风林也长大成林。这些变化正与上述干旱指数的变化相对应。

4.2 绿洲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

如上所述,沙漠绿洲有冬暖夏凉、夜暖日凉的温度调节作用和增湿增雨的作用,而这些作用正好又适应沙漠绿洲农业生产。所以,绿洲越发展,对环境调节作用就越大,从而绿洲就越能发展。反之,如果沙漠绿洲开发利用不当,如河流水源涵养林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水流不稳;过量超采地下水,破坏地下水资源引起植被死亡、土地旱化、沙漠化;过量灌溉,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地盐碱化;滥砍乱伐,沙漠植被破坏引起沙丘活化、流沙再起等等造成绿洲退化,则会使绿洲效应减少,环境恶化,进而使沙漠绿洲进一步退化。也就是说,在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与局地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反馈作用:环境变好绿洲发展环境更好绿洲再发展;环境恶化绿洲退化环境更坏绿洲再退化,甚至消失。

5 结论

综合几年来的沙漠绿洲气候与防风设施效益的研究、气候资料的分析和实地考察,可得以下结论及建议:

(1) 由于改变了下垫面和地表粗燥度,增加了水分(灌溉)和植被,沙漠绿洲与其周围的沙漠相比,有着冬暖夏凉、夜暖日凉的温度调节特性;有着增湿的“湿岛”效应;也可以有增雨作用。

(2) 绿洲防风设施不仅有防风、防沙的作用,还能抑制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以利水分的合理利用;同时调节温湿度的变化,增大绿洲效应。

(3) 近 43 年来,特别是近 15 年来,中国西部干旱区的气候环境有冬季升温、夏季降温增雨有利于人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山区降水等气象要素的监测。

(4) 近 43 年来,中国西部干旱区绿洲扩大很快,新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 1.4 倍。特别是近 15 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沙漠地带植被的滥砍乱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同时植树造林得到了很大发展。近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冬季的升温与全球变化有关,而夏季的降温增雨主要是绿洲的扩大、防风林的营造和沙漠植被砍伐减少的结果。

(5) 在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与局地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反馈作用。环境变好绿洲发展环境更好绿洲再发展;环境恶化绿洲退化环境更坏绿洲再退化,甚至消失。决定这两种反馈作用的是大环境的变迁和绿洲开发利用中是否合理利用资源和按自然规律办事。近 15 年来中国西部干旱区的变化正是促使环境变好的反馈作用在起主要作用的结果。但是,在水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方面,却存在严重问题。因此,今后合理开发利用绿洲,对于局地环境的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6) 由于人口的增加,向沙漠要地、要粮、要财富已成必然。但如果不能合理利用资源,盲目扩大绿洲;过量使用地下水和破坏沙漠植被,可能导致沙漠化和环境的恶化,甚至绿洲的消失。对于中国西部干旱区而言,要有对以水资源为主的自然资源进行区域性、流域性的总体评价和规划,把开发利用的重点放在开发利用节水栽培技术、改良灌溉设施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上,以适应人口增加和环境变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夏训诚,等.新疆沙漠化与风沙灾害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86.

2 FANG J, LIU G.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ic change and the

nomadic southward migrations in eastern Asia during historical

times [J]. Climate Change, 1992,22:151~169.

3 耿宽宏.中国沙区的气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30.

4 ZHANG Q, CHEN L. Dry and wet vari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30

years [J]. Scientifica Atmospherica Sinica, 1992,15:72~81.

5 叶笃正,陈泮勤.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279.

6 朱震达,陈广庭,等.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50.

7 DU M, Maki T. Climate differences between an oasis and its

peripheral area in Turpan, Xinjiang, China [J]. JIRCAS Journal,

1994,1(1):47~55.

8 李江风.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环境与区域开发研究论文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238.

9 吴申燕.塔里木盆地水热状况研究——蒸发及其相关问题[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153.

10 DU M, Maki T.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evention of drifting

沙漠中的绿洲篇4

沙漠古称瀚海或大漠,在中国古书上又称沙河、大流沙或沙碛。沙漠是指沙质荒漠,地球陆地的1/3是沙漠景观。我国的沙漠总面积达130.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6%。其中沙质荒漠占45.3%,沙地占11.2%,戈壁占43.5%。沙漠广袤千里,绵亘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土地上。

在感受到沙漠的寂寞干燥之后,不妨给眼睛换一种享受。

沙漠虽是炎热、干旱、单调的,但沙漠中的绿洲和稀缺的野生动植物使沙漠散发出别样的魅力。每个沙漠都有优美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让久居城市的人们心驰神往。现在,就让我们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寻珍觅宝,探奇揽胜吧! 炎热的沙漠里不难寻到生命的踪迹

沙漠有生机盎然的植物。因为沙漠缺水,有人认为沙漠里的植物很难生存。其实不然,沙漠中也生存着耐旱的植物。这里有沙漠的脊梁胡杨,有沙漠的桂花沙枣树,有沙漠的维生素C之王沙棘,还有美丽的野麻花。这些植物一般会将根扎得既深又广,它们长着坚韧的皮、细小的叶和刺,而且还有独特的储水方法。在沙漠,植物要在严酷干旱的气候中求得生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沙漠植物自有它们的办法,它们和酷热、干燥、风沙斗争,成为沙漠里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大漠胡杨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高大的胡杨、矮小的骆驼刺,可以品尝到沙枣和沙棘。还可以喝到一杯清新的罗布麻茶。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神奇馈赠,不亲眼所见,人们很难感受到沙漠植物带来的惊艳。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走出家门,走出城市,一起到沙漠里寻找那些生机盎然的植物吧!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的。 沙漠绿洲

沙漠有耐旱抗热的动物。许多生活在沙漠中的动物都有独特的求生本领,如有的可以长时间不饮水,而是从它们的食物中吸收水分。沙漠中的动物,如野骆驼、沙狐、盘羊、野驴等等,一般白天会躲避炎热的太阳,等到太阳下山以后才会出来觅食。沙漠中最耐旱的动物要数骆驼了,它既耐渴又耐热。生活在沙漠中的大耳狐,也有适应酷热沙漠环境的本领,它们长着一对特殊的大耳朵,犹如散热器一样可以排除体内的热气。

沙漠里有水草丛生的绿洲。在浩瀚无边、黄沙漫漫的沙漠中,人们有时能看到一片片水草丛生、绿树成荫、泉水潺潺、牛羊成群的沙漠景观。绿洲是动物的生命线,也是沙漠旅行者的救星。绿洲一般都分布在大河流经的边缘地带,绿洲的面积一般不大,一些较大的绿洲成为农业发达和人口集中的居民区。如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和敦煌的鸣沙山等等,都有一些风光奇特的绿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绿色小镇――阿腾席热,这是毛乌素沙漠里的绿洲。过去,这里还是荒凉的沙漠世界。“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的诗句,正是昔日小镇的真实写照,如今,一片近1500平方公里的林海笼罩着全镇,小镇跨入全国的林业先进行列。

沙漠中的绿洲篇5

本期《中国国家旅游》杂志的封面选用的是吐鲁番盆地东缘库木塔格沙漠的风景。在维吾尔语中,“库木”是沙,“塔格”是山,顾名思义,不难想见这里地貌的险峻荒凉。但是鄯善县境内的这片沙漠又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在它北部的边缘上,一大片绿洲与它相邻接。沙漠与绿洲之间的边界在这里非常清晰,一边是雄浑起伏的浩瀚沙海,一边则是满目秀色的绿洲胜境,其间的界限斩截分明,几乎毫无过渡。当地朋友告诉我们的报道者,因为地势与风向的原因,沙漠始终没有再向北扩张。在这条纤细的边界两侧,黄色与翠绿,干旱荒凉与秀丽旖旎多年来一直彼此对峙、毗邻并存。

看着同事们从库木塔格沙漠带回的照片,我一面赞叹此间景观的壮美,一面又不由暗自寻思:当地的定居者长年见证着这一幕黄沙和绿洲间的对峙,他们的生活与心灵世界又将受到怎样的塑造?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沿海居民谙熟的是与海洋相处的智慧,他们对待世界的方式无疑迥异于逐水草而居的沙漠游牧部落;与这二者相比,绿洲居民或许自有其独特的幸福和烦恼。

1935年,日本哲学家和辻哲郎发表了《风土》一书,其中探究的是地理、气候条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性力量。按照和辻的分类,中国、日本、东南亚处于“季风地带”,受夏季湿热的季风影响,这里的民众不易与自然抗争,通常采取忍受与顺从的生命态度。第二类风土类型则是沙漠地带,干燥是这里的本质特征,能否争得水源事关生死;因此生活在沙漠中的人,不仅要善于抗争作战,而且崇尚集体行动,性格坚强果敢。最后,欧洲人大多居住在夏季干燥、冬季湿润的牧场地带,温顺而有条理的风土孕育出崇尚自由与理性的文明。

对于这种季风地带-沙漠地带-牧场地带的三分法来说,“绿洲”恐怕构成了一个有点尴尬的难题:这个地带的居民,究竟是会像沙漠游牧者一样刚毅坚忍,还是会像居住在风调雨顺的牧场地带的民众那样明快、理性呢?——对此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从我们的封面报道《亚洲之心吐鲁番》中寻找答案。这里我能透露的只是:回京后,在向我们形容葡萄架与坎儿井、木卡姆与石窟壁画艺术的故乡时,我们的同事使用最频繁的词就是“丰富”二字。就像沙漠与绿洲毗邻并存的奇景一样,人们在吐鲁番生活的方式也是鲜明、热烈、多层次的。来自绿洲的丰饶与来自沙漠的爽朗相互参照,彼此渗透,都呈现在人们明亮的面孔上、诚挚的言语中。

沙漠中的绿洲篇6

“在所有景色凄凉的地方,这里无疑堪称首屈一指。山上寸草不生,色彩单调,地形不美。一切看起来都很扎眼,无遮无拦,没有远近的感觉――在这里,距离不产生魅力。这是一块令人窒息、毫无希望的沉闷土地”。以色列首任总理本・古里安,1906年第一次巡视他未来的国土时,踏上的就是著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这片毫无生机的荒漠。

一个世纪过去了,这里的阳光灼热依旧。而当笔者驱车沙漠腹地,窗外不时掠过的片片沙漠绿洲却让人呼吸到了沁人心脾的凉爽气息。远远望去,黄褐色的荒漠上一个个果园花团锦簇,连周围的空气似乎都被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这,就是今天的以色列内盖夫沙漠,拥有1.2万公顷沙漠绿化区,被喻为“欧洲人的花园、果园和菜园”。

咸水浇出的绿洲

在路边加油站,笔者顺便买了瓶普通瓶装水。以色列自来水水质不好,很多人日常饮用的就是这种经过一般净化处理的瓶装水。一瓶0.5升的水价格是2.75谢克尔,相当于人民币5.5元,而货架上一瓶同样体积鲜奶的价格则只有2.45谢克尔,相当人民币4.9元。小店售货员见我好奇的样子甜甜一笑,说了句:“这就是以色列。”

就在这水比奶贵的国家,就在这片年降雨量不足180毫米的荒漠,我此行采访的目的地内盖夫沙漠拉马特对虾养殖场却需大量用水,难道这荒漠深处真的出现了点沙成水的神迹吗?

大片橄榄林深处,巨大遮阳棚下,一排排圆形水泥养虾池前,“饲养员”――海洋学硕士斯尼亚拍拍我的肩膀笑着说:“你在特拉维夫的餐馆里可能已经品尝过我养的虾了。”他接着介绍说:“经过一年多的科学研究,1毫克的虾苗投入试验池1个月就能长到1克左右,然后接受增肥培养,短时间就可长到20克左右。目前还只是向特拉维夫餐馆供应活虾,不久养殖面积将会扩大,出口欧洲市场。到那时,从这里捞出包装4.5小时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地的客户就能收到活蹦乱跳的大对虾了。这可是个利润丰厚的沙漠经济产业啊!”“虾场的大量用水从何而来?”笔者不解地问。“海水中有很多虾对病毒敏感,沙漠地下的咸水却没有这些问题,我们从不投放抗生素。每天5%的更换水经处理还可用于滴灌沙漠经济作物”。他抬手指指四周的橄榄林骄傲地说:“看,一片没有甘泉的沙漠绿洲。”

提到以色列现代沙漠农业,滴灌技术那举世瞩目的成就往往把人们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它科学节水技术这个方面。沙漠地下咸水养虾仅是以色列沙漠自身水源应用向多种经营方向深化发展的一个侧面,其实,沙漠微咸水的科学开发和应用在以色列荒漠种植业的发展中作出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它滴灌技术的开发。

以色列每年所需的近3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靠包括淡水、咸水和污水再利用等三种水源的联合运用来满足。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盐水、即使是微咸水也不能用于灌溉,然而,极其缺水的以色列却被迫开始了利用微咸水进行农业灌溉的开发应用研究。上个世纪60年代开发成功的滴灌系统,解决了水中所含盐分在作物根围附近停留积聚等问题,使得微咸水灌溉成为可能。

研究发现,棉花、西红柿和瓜可以轻易地接受最高浓度达0.41%~0.47%的微咸水浇灌。微咸水灌溉的作物在产量上会有所下降,但产品质量却得到提高。如微咸水灌溉的甜瓜甜度增加,瓜形变得更有利于出口;而西红柿的可溶性总物质含量提高,甜度增加。以色列内盖夫“沙漠甜”西红柿等蔬菜、水果已在欧美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以色列沙漠拓荒者们曾毫不客气地说:是科技让咸水浇出了内盖夫沙漠的片片绿洲。

沙海花果走欧洲

在拉马特农业技术研究开发站,好客的主人端出了刚刚采摘下的樱桃西红柿。在烈日大漠中跑了大半天,却忽而坐在橄榄树的绿阴里品尝起小巧甜美的果实来,那一刻从心底溢出的清爽滋味难以言表。

研究员戈拉介绍说,这一带是高盐水质,他们的主要研究项目就是咸水灌溉,改良品种,提高特殊条件下沙漠农产品的产量、质量。目前,他们已经开发出适应当地水质的樱桃西红柿、樱桃、葡萄、西瓜等多种农产品。此外,他们还种植了300公顷的橄榄林,今后的生产规模将扩大到500公顷。他们的农产品以口感甜,保鲜时间长等特点远销欧洲,农业产值已经达到了1亿谢克尔。“没有科学的用水和灌溉技术就不会有今天的沙漠绿洲,没有适应沙漠生存环境的新品种的培育更不会出现高效益的沙漠农业,是科学灌溉和科技育种创造了以色列沙漠农业的奇迹。”农业产业基地负责人亚德尼边说边拿起一颗樱桃西红柿,那充满深情的眼神像在凝视一颗璀璨的红宝石。

治沙靠科学,以色列农业科学工作者不是将精力重点放在沙漠土壤改良上,而是通过植物工程、遗传工程、杂交和基因改造等科学技术改良果蔬花卉品种,使它们适应这一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水等自然环境,生产高附加值、高营养价值的“绿色”农产品。

经多年努力,以色列农业科技人员培育出了适宜内盖夫沙漠地区微咸水生长的棉花、甜瓜、甜椒、西红柿、橄榄、西蒙得木、盐草、狗牙草、虎尾草等。被誉为“甜酸类水果种植中的一场革命”的矮秆柑橘新品种不仅生长期耐旱,吸水量减少1/3,而且便于浇灌、剪枝和采摘,结果时间也比原品种提前一半。采用生物技术培育的比一般低矮得多的杂交品种椰枣树、香蕉树、向日葵等,在沙漠中创下了低耗水、高产出的奇迹。此外,为抵御干旱气候易于引发的病虫害,以色列科学家还培育出了多种抗灾病新品种。如抗花叶病和白粉病的黄瓜、甜瓜,抗轮枝菌病和残虫病的番茄,以及热带耐霜霉病的莴苣等。以色列还成立了世界第一个专门储存野生谷类的植物资源库,拥有8万种不同遗传基因的种子。

沙漠中的绿洲篇7

农八师、石河子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绿化工作,在绿洲外沿、风沙前沿营造大型防风固沙林,同时采取封育和保护荒漠植被、人工造林与封沙育林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不懈努力,城乡防护林体系初具规模,昔日原始、脆弱的自然荒漠逐步变为生机盎然的生态绿洲。

吹响综合治理的号角

4月17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150团红旗招展,一支绵延数十公里的植树大军在戈壁荒漠上拉开了万人会战万亩环团基干林工程的序幕。

农八师14个团场中有8个团场3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部分土地深入沙漠腹地,约30万亩耕地受到沙化威胁。沙漠化给石河子垦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职工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危害。

借鉴多方面荒漠化治理成果和师、市荒漠化综合治理的实践,从上世纪80年代起,农八师全面启动了荒漠化综合治理的生态建设工程:营造防风固沙基干林,在沙漠与绿洲间营造宽30米至50米的防沙基干林。在基干林北侧的沙漠中,建设3公里至5公里宽的荒漠植被保护区,采取封沙育林和人工栽植相结合的措施,加快以梭梭为主的沙生植物的恢复,提高沙生植被覆盖率,从根本上解决沙漠南移造成的沙化问题。进一步完善在基干林南侧农田四周的防护林网,达到农田林网化标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对风沙前沿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农田退耕还林、还草。

通过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目前,农八师已营造防风固沙基干林150公里、1.2万亩,同时承担了120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的管护任务,实行禁牧,架设钢丝围栏485公里。

林改劲风吹绿垦区

2004年,农八师开始实施林权改革试点,坚持“谁造林、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允许职工、农民个人自主销售林木。同时,在确保林木成活和生长的前提下,林地间作收入全部归投资人所有,团场和乡不收取任何费用。此举调动了职工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并很快收到成效。

为了让职工吃上定心丸,2007年8月10日,农八师林业部门首批给石河子总场ll连搞林业承包的郭俊庚等12户职工颁发了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的印章、林地使用权为30年的林业产权证书。各团场连队的条田林承包者把农林和种植、养殖合理配置,通过间作、套种、养畜禽,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仅提高了林地的土地、水资源的利用率。还促进了林木的生长。增加了经济效益。据统计,2009年石河子垦区退耕还林地间作种植棉花、小麦、打瓜、制酱番茄、西瓜等作物近4万亩,总产值3200多万元,同时养殖鸡、猪等畜禽1.3万多头(只)。

截至2009年,农八师、石河子市造林4万余亩,其中1.67万亩由580户个人或民营公司完成。同时,垦区实施退耕还林改造7.96万亩,全部承包到位,由239户承包户或公司实施完成。林木灌溉推广滴灌节水技术,新建首部167个,建河水首部27个,铺设滴灌管道林地面积达7.35万亩,巨大的投资和建设主要由职工或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式来完成。

改善生态环境的典范

150团位于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东、西、北三面环沙,深入沙漠腹地70公里,素有“沙海半岛”之称。团场成立之初,生态环境非常恶劣,大风一起,沙尘铺天盖地,所到之处农田尽毁。

沙漠中的绿洲篇8

摘要: 针对西北干旱荒漠区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遵循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治理措施,将工程固沙和人工抚育有机结合,总结了一整套系统科学、能有效扼制风沙危害的优化模式,提出了综合治理的思路、技术和方法。

关键词: 防沙治沙; 优化模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 S 728.4 文献标识码: A

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段,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域辽阔,区域北部被巴丹吉林、库穆塔格两大沙漠包围,从东到西有长达1 000多公里的风沙线,沙化及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9亿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66.8%,是全省乃至全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处在干旱和半干旱区,降水量稀少、水资源匮乏、植被覆盖度低、林种单一,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生物固沙是防沙治沙的理想模式,但风沙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立地条件差,沙生植被成活率低,在流动沙丘不能稳定生长,设置沙障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沙障的拉、挡功能,改变沙丘的微地形,有利于植物生长[ 1 ]。为控制沙漠化面积的扩大,恢复沙区植被,酒泉市沙区科研人员在与风沙的长期斗争与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阻沙固沙新模式,即采用农作物秸秆设置高立式沙障控制流沙前移,用鹅卵石、草方格、固沙网等不同材料压沙,增加下垫面粗糙度,阻碍沙丘移动,然后在沙障内栽植梭梭等耐旱抗风蚀的沙生植物,丘间地栽植与主风向垂直的混交灌木林带,沙漠边缘地带栽植杨树、沙枣等为主的人工植被防护带,组成网、带、片、点相结合的多层次复合状固沙体系,这使局部环境得到了改善,且植物群落逐步形成,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本研究利用当地大量、简单、适用的固沙材料,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对不同防沙治沙模式效果进行研究,探索总结出一套系统科学,能有效扼制风沙危害的优化模式--西北干旱荒漠区防沙治沙优化模式,以期为酒泉乃至同类地区沙化土地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

1 项目区概况

玉门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以及河西走廊西部沙区之间,自然环境严酷。境内土地多为戈壁荒漠,大风和沙尘活动频繁,生态条件极其脆弱。项目区位于玉门市新市区西北方向9 km处的黑沙窝沙化地带。地理坐标为40°21′28.09″~40°21′02.85″N,96°59′44.87″~96°59′59.59″E。整个试验范围东西长630 m,南北宽900 m,占地面积300亩。

黑沙窝沙化地带属大陆性中温带干旱气候,降水少、蒸发大、日照长、风沙多、植被稀少,具有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6.9℃,1月最冷,极端最低可达-28.7℃;7月份最热,极端最高达36.7℃。年日照时数3 166.3 h,平均无霜期为13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3.3 mm,蒸发量达2 952 mm;年平均风速为4.2 m/s,最大风速24 m/s,素有“世界风口”之称,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为32.1 天,最多年份达51天,多集中在3~6月份,占年大风总次数的76.5%。而且大风常伴随沙暴浮尘,给农林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危害。

项目区植被类型主要为荒漠化植被类型,有进一步衰退的趋势。由早生、超早生的灌木和小灌木组成,多数群落的盖度在15%以下,固定沙丘植被覆盖度30%左右,流动沙丘的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天然植被主要植物有白刺、珍珠、红沙、沙生针茅、沙米碱蓬、骆驼蓬等。

2 总体布局

 

2. 1 模式概述

西北干旱荒漠区防沙治沙优化模式是指年均降水量在200 mm以下的沙漠地带,应用工程固沙、人工抚育结合生物措施,建立高立式、草方格等沙障,采取多树种、多地点、多形式造林,对流动沙丘及绿洲边缘不同部位进行分类治理的模式。

2. 2 总体布局

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因地形、地貌不同导致的生态异质性,在区域布局、林种选择、技术保障等方面都因地制宜。在流沙治理上,采取“沙障+抗旱树种”模式,沙障在防沙固沙的同时,为植被生长提供适生条件。在绿洲边缘采取人工抚育措施,由内到外分别配置乔、灌、草,增加植被覆盖度,保障沙漠绿洲生态安全。在沙丘及丘间地造林,形成天然沙障,稳定积沙。随着植物群落的形成,形成综合防护体系,沙区立地条件将逐渐得到改善。

3 研究方法

3. 1 沙漠绿洲边缘人工抚育模式

西北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脆弱,绿洲由内到外生态条件差异较大[ 2 ]。分别营造乔木、灌木、草本抗旱沙生植被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防风固沙林带,可有效保护沙漠绿洲。在绿洲封沙育林育草,采取“自然恢复+人工抚育”的方法,依靠自然力,采取封禁、人工移植、管护、抚育等人工措施,增加植被覆盖度;在农田营造防风阻沙林带,利用农区灌溉条件,人工营造乔灌混交的防沙林带,开沟栽植,有条件地区可架设滴灌,林带宽20~50 m;在绿洲内部营造加密农田林网,此区域风沙强度大,营造农田林网要加密。主林带与主风向垂直,间距150~250 m,宽4~8 m,4~6行乔木或乔灌混交,副林带间距300~500 m,宽2~5 m,2~4行乔木或乔灌混交。乔木树种主要为新疆杨,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此外可选择沙枣、胡杨等;灌木树种可选择柽柳、沙棘等。

3. 2 流动沙区工程固沙模式

在不能直接固沙造林地段常采用机械固沙,主要通过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以此削弱近地面表层的风速,延缓或阻止沙丘的前移,改变风沙流的方向、结构和蚀积状况[ 3 - 5 ],从而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为后期生物措施提供条件。

3. 2. 1 高立式沙障

以当地大量、简单、适用的葵花杆、花杆、玉米杆等农作物秸秆为材料,垂直于主风向带状布置,间距3 m。挖掘宽0.3 m,深0.4 m的沟,将葵花杆、花杆、玉米杆等农作物秸秆单排、紧密、竖埋于沙中,两边培沙踏实,地表以上留出1~1.5 m,形成高立式沙障。

3. 2. 2 草方格沙障

将废弃草帘切割成长10 m、宽0.5 m带状或以麦草、芦草等为原材料加工成宽0.5 m、厚3~5 cm的草帘,挖掘深0.2 m的沟,将草帘一端竖埋于沟中,培沙踏实,上露0.3 m,施工时迎风侧应先设主带,后设副带;在背风侧应先设副带,后设主带,先远后近,自上而下。方格规格2 m×2 m,在方格内定植梭梭等耐旱沙生植物。

3. 2. 3 植物纤维固沙网沙障

将植物纤维固沙网在网格网角处固定,立柱垂直于坡面,埋置深度为10 cm。网面高0.15 m,垂直于沙面,表面形成1 m×1 m的纤网沙障(材料使用寿命10年),网格中有一边垂直于主风向。

3. 2. 4 鹅卵石沙障

利用附近河滩地的河卵石,选取粒径为 0.1~0.3 m, 用人工将鹅卵石在网状正方形线上单线紧密摆放,主带(横对风向的为主带)平行于主风向,沙丘表面形成1 m×1 m或2 m×1 m的鹅卵石沙障,沿沙丘横坡排列。

3. 3 工程固沙模式下灌木造林及丘间地造林模式 3. 3. 1 工程固沙模式下灌木造林

在流动沙丘区工程固沙沙障方格内来风端或角内,采用种子直播或容器育苗造林。沙障可为种子和幼苗提供相对稳定的避难场所,待几年后沙障腐烂时,植物已具备固定流沙的能力。种子直播造林在5月进行,播种深度在干沙层下3~5 cm处,树种有梭梭、柽柳、沙蒿、沙枣等。容器育苗采用2~3月苗龄的幼苗,于6月中旬定植前炼苗10天,定植部位同种子直播。为提高在严酷的沙丘环境下的幼苗成活率,育苗时应增大播种量,容器苗出圃时至少有5株幼苗,形成丛生状。适合容器育苗的树种有甘蒙锦鸡儿、杨柴、花棒等。

3. 3. 2 丘间地造林

在丘间低地、沙丘群间的平坦滩地,采用大苗深栽的方式营造固沙片林,选用3年生大苗,挖大坑、深坑,深栽50 cm,可提高根系吸收水分的范围及能力,株行距3 m×3 m,树种可选择柽柳、梭梭、沙棘等。

4 结果与分析

4. 1 沙漠绿洲边缘人工抚育模式

通过封育、保护和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给天然植被和适生树种以恢复生长和繁殖更新的机会,形成林分稳定的防风固沙林网,即改变了地形地貌,而且使绿洲边缘植被覆盖度增加30%~60%。防风与固沙结合,保护沙漠绿洲免受风沙危害,而且能够改善绿洲生态环境,缓解和扭转土地的沙化进程。

4. 2 流动沙区工程固沙模式

各类沙障由于设置方法与材料的不同,对风沙的治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沙障对流沙的沉积量及对风沙流拦截效果不同。高立式沙障以其空间优势,沉积量明显优于其他沙障。阻沙效果为花杆高立式沙障>玉米杆高立式沙障>葵花杆高立式沙障>植物纤维固沙网沙障>草方格沙障>鹅卵石沙障。单位面积阻沙成本为鹅卵石沙障>植物纤维固沙网沙障>草方格沙障>玉米杆高立式沙障>葵花杆高立式沙障>花杆高立式沙障。鹅卵石和植物纤维固沙网等无机物沙障投入大,不易分解,与生物、草方格、葵花杆、花杆固沙效果对比并没有显著提高。综合以上分析得出:花杆高立式沙障和玉米杆高立式沙障在当地阻沙效果较好,单位阻沙成本也较低。因此,选择高大、不易折、柔软、有丰富侧枝的材料作为沙障,阻沙固沙效果更加明显。

4. 3 工程固沙模式下灌木造林及丘间地造林模式

工程固沙模式防沙固沙效果明显,但使用寿命短、设置成本高,一旦失去功效,流沙将再次席卷而来。在工程固沙模式下灌木造林治沙,不仅能改良沙地土壤,而且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为灌木生长提供适生条件,待固沙材料失去效用,灌木已能接替工程措施发挥防沙治沙效果。随着灌木的生长发育,生态环境将逐渐得到改善,且沙生植被恢复了生长和繁殖更新,生物多样性逐渐形成。丘间地采用大苗深栽多埋的方式造林,使得根系吸收水分的范围及能力大大提升,地上少露使树苗成活发芽阶段的水分蒸腾量明显减少,显著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并且在荒漠区防沙固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 模式及成效评价

荒漠化治理是一项治理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投资高、技术性强的系统工作。本模式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当地大量、简单、适用的固沙材料,抚育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防沙固沙林带,并创造适生条件,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形成综合防护体系,显著降低了风沙流动速度和绿洲风沙危害。通过此防沙治沙优化模式的示范研究,可以为酒泉沙区和同类地区沙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徐先英, 孙保平, 唐进年, 等. 干旱荒漠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以古浪县黄花滩治沙示范区为例[J]. 中国沙漠, 2007, 27(4): 539-545.

[2] 杨占武. 青海高寒干旱区三种治理模式探讨[J]. 青海农林科技, 2004(3): 42 - 45.

[3] 孙涛, 刘虎俊, 朱国庆, 等. 3种机械沙障防风固沙功能的时效性[J]. 水土保持学报, 2012(4): 12 - 16.

[4] 陈广庭. 沙害防治技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沙漠中的绿洲篇9

关键词:绿洲经济;发展;和田地区

一、绿洲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一)绿洲经济的内涵

古时文人用“绿洲”一词来描绘出当时西域的自然风貌,“洲”在《辞海》中注释为“水中陆地”,即岛之意,那么“绿洲”则是绿色的岛屿,用它来表述“茫茫大漠与戈壁中有绿色岛屿分布”这一自然景观,可谓十分的生动、简明、准确[1]。近年来,许多学者都从景观生态、地理学等角度给来诠释“绿洲”一词,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层含义[1]:(1)绿洲是以干旱区为大背景而存在(干燥度不小于3.5的地区为干旱区);(2)形成了与周围环境成鲜明对比的隐域性植被群落,有着高于其周围环境的第一性生产力;(3)水是绿洲形成和维持的根本要素。

新疆社会科学院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甲金这样解释[2]:所谓绿洲,泛泛地说,就是指干旱荒漠地区有绿色覆盖的土地。如果把这一概念的外延再缩小一些,就是指通过灌溉发展农牧业生产活动的地方。因此说,绿洲是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产物,它是干旱生态中的一个自然综合体,也是干旱地区的经济综合体。他还进一步阐述说,在探索新疆经济形成发展问题时,抓住了绿洲生态特点,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因为:绿洲生态是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它是在干旱荒漠地区水、土、光、热资源相互协调的地方形成的。水是绿洲生态最基本的因素。从摄像到地面的观察说明,凡是河流通过的地方,基本上是绿洲的所在。水是绿洲的命脉。由于水的滋润,每一块绿洲都包含着多少不等的耕地、森林、草地和与之相适应的动植物群落。绿洲经济的基础部门是灌溉农业。绿洲经济系统就是在绿洲生态系统提供的可以利用的物质条件下,人类所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

人们利用荒漠生态系统的屏障,又在这种荒漠生态系统的包围中改造局部地区,成为自己生活和生产的绿洲。所以绿洲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绿洲就是绿化,是人制胜沙的唯一手段。沙化与绿洲,是特定自然地理条件下的一对矛盾,是人与自然的斗争[3]。

(二)绿洲经济的特点

1.由内向型、封闭性向外向型、开放性发展的转轨阶段。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封闭性,和田绿洲经济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物质生产活动和生活都是在和田不同的绿洲内部进行的,以农业为主,兼营一些畜牧业,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和世界联系很薄弱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的整体。在每一块绿洲上,农民种植着多种多样自己生活上所必须的作物:一小片棉花,一小片瓜菜,各种主粮包谷、高粱、小麦……一些为烧柴用的枣、杨、柳甚至还有一些为自己榨油用的菜籽……由于交换不发达,集市上还保留着相当多的以物易物的现象”[4]。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和田传统的绿洲经济封闭性的格局被打破,自愿也好被迫也罢,不得不向外向型、开放性发展。据2010年6月30日至7月8日,从我们调研组的所见所闻来看,和田地区正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林果业(如核桃、红枣),努力朝着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农业产业化和一体化的程度还比较低,还处于起步阶段。

2.由一元型、单一性向多元化、多样性发展的转变阶段。绿洲农业是属于平原地区类型[2]。平原地区有利于发展机耕,有利于大面积地进行农作物布局,建立专业性生产基地。但是它缺少山区的垂直自然带变化,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不利于建立“立体农业”和发展多种加工工业。所以,绿洲经济的单一性,主要表现在生产部门的单一性。长期以来,和田地区的绿洲经济主要是一元经济即绿洲农业,农民不仅生产着粮食和畜产品,而且还兼制生活用品及生产工具,手工业只是农业经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几乎没有现代工业。时代在变,和田绿洲经济在变。

从和田地区最近两年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来看,绿洲经济的发展思路仍然以抓农业经济发展为主导思想,把粮食生产放在主导地位,同时抓好红柳大芸等经济作物,发展特色林果业,重视手工业发展,但是和田的其他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非常薄弱甚至是空白。

如2009年,和田地区在往年的基础上继续抓以“两个加速、一个突破”为重点的七项增收措施的落实[5]:粮食生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林果业(林果业是和田最具优势的一个产业,也是农民增收最主要的一个产业),特色种植业(特色种植业是主导产业的一个补充。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种植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找到了一条符合和田实际的发展模式,即:小布局,大产业,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全地区1 300多个行政村,每个村都能见缝插针地搞一块特色种植),畜牧业(近年来,和田地区确立了重点发展小畜,稳步发展大畜,加快发展家特禽养殖的工作思路),红柳大芸,设施农业(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亩均效益达到万元以上),手工羊毛地毯(和田地委程书记就地毯业的发展提出了四项措施,一是要提高品质,二是要创建品牌,三是要开拓市场,四是要创新管理)。

3.由分散性、独立性向联系性、网络化转化。在广袤的干旱地区,绿洲是被沙漠戈壁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小块,片片绿叶,散布在茫茫的沙海之中[6]:南疆的绿洲,大致沿塔里木盆地、呈点状弧形散布在主要河流的两半。绿洲分布具有分散性。有的绿洲的面积甚至小到仅百十亩、数十亩地。和田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3.3%,沙漠戈壁占63%,绿洲仅占3.7%,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和田地区:墨玉、和田、洛浦三县,是聚落在一个大的绿洲之上;于田、策勒两县,分别由一大一小的绿洲组成;民丰一个县包括了四个绿洲(县城在一块大一点的绿洲上,另外还包括三块互不连接的小绿洲)。而皮山县,全县分布在50多个小绿洲之上(有的绿洲面积甚至小到仅百十亩、数十亩地)。如此分散的条条块块,自然形成生产规模上的参差悬殊。一些大的绿洲,往往是地(州)县的所在地,既是这一地区的行政中心,又是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而一些小的绿洲,也可能仅仅是一个自然村、一个小生产点。因此,绿洲的经济活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必然受到绿洲范围大小的制约。一个个分散的绿洲又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单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通讯的发展,绿洲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被打破,绿洲经济与外界的联系性增强,和田各个绿洲之间以及和田绿洲与中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

二、绿洲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条件

(一)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西汉中央政府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起,新疆便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在西汉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两千年中,由于新疆地处边陲,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上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绿洲分布比较分散,因此社会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曾经为新疆绿洲带来发展机遇只有两次:一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在沿途兴起了一批批绿洲城镇,二是清乾隆皇帝鼓励并组织大批移民在新疆绿洲进行大规模屯田,使新疆绿洲农业的整体水平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与20世纪60年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号召下,国家对新疆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开发,绿洲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工业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了大农业的雏形;为改革开放以来绿洲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95年新疆人均GDP已由建国初期远低于全国平均的水平发展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成为西部唯一一个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自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新疆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的是,不仅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西部社会经济建设,同时更注重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也就是说这是一次更立足于西部自身长远利益的发展战略,通过它引导西部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央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社会基础设施、文化科技教育、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优势基础产业等领域进行投入,这无疑为当前新疆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2010年5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新疆的建设和发展,19个省市已按照中央的要求启动了新一轮援疆工作,新疆已迎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重大机遇。随着新疆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和西部大开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田绿洲经济的封闭性受到了市场的冲击,必须向开放性发展;和田绿洲经济的单一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向多元型、多样性转变;随着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绿洲原有的分散性特点也将被打破,联系性增强。

(二)社会政治大局保持基本稳定[7]

据和田地区有关部门领导介绍的情况和有关资料可以看出,和田地区一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为维护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工作。和田地区对“三股势力”、“四种分子”采取的是严打高压态势,特别是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和田地区迅速成立了应急处突指挥机构,启动各级防暴应急预案,党政军兵紧密团结,齐心协力,严防敌对势力的各种破坏活动。深入开展对群众面对面宣传教育,抽调万名机关干部组建工作队深入基层逐户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政治鉴别力和思想免疫力。对“7·5”事件分流回的人员进行甄别审查和教育转化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制造“针刺”案件的犯罪分子。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大力开展第三轮爱国宗教人士“三爱”教育培训,2009年举办培训班9期、培训爱国宗教人士1 485人。制定了《和田地区爱国宗教人士带培塔力甫暂行规定》、《和田地区宗教教职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和田地区宗教教职人员任免暂行规定》。非法宗教活动得到有效遏制,零散朝觐活动实现了“零控制”。进行集中整治和治安乱点整顿治理,共抽调1 760名干部深入107个重点片区、370名干部深入78个治安乱点开展工作。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已创建平安乡镇(街办)86个、平安县1个。化解各类信访积案213件,涉及1 912人,特别是一批疑难信访积案得到妥善化解,国庆期间未发生进京上访事件。

从2009年末程振山书记在中共和田地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维护稳定、 促进和谐为全面实现“富民强区固边”战略新目标而努力奋斗》中所列举的一些数据及所做的工作可以看出,和田地区始终是把社会稳定放在第一位,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做了大量工作,和田的社会政治大局基本保持稳定,为和田绿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政治环境。因为没有社会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发展绿洲经济就是一句空话。

(三)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完善[7]

和田地区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落实国务院32号文件及《南疆三地州建设项目专项规划》的有利时机,争取到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753个,总投资17.36亿元,到位中央新增投资10.56亿元。2009年初确定的106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喀什—和田铁路完成铺轨前的基础工作,和田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和连接市区的玫瑰大道正在加紧建设。315国道叶城—墨玉段高等级公路和于田—民丰段二级公路改造进展顺利。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于9月正式通过国家水利部验收。波波娜水电站发电引水洞已全线贯通,预计明年5月底前三台装机总容量为15万千瓦的机组将陆续安装完毕,并投入运行。克里雅河吉音水利枢纽工程10月16日正式奠基开工。玉龙喀什河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争取2011年开工建设。18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地下水开发成效显著,新打机井237眼,累计达到2 212眼。电网的安全运行和供给水平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利用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天然气入户累计达到27 700户,农村天然气入户工程开始启动。完成农村沼气入户26 115户、累计达到55 000户。对口援助项目进展顺利,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按照“两化、三配套”的要求,改扩建农贸市场9个,使和田农民长期以来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乡建设规划年”活动取得实效,城乡重要建(构)筑物防震减灾工作顺利推进。塔河流域和田河生态治理工程、天然林、荒漠植被保护、平原绿化等生态工程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水利、民生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和田绿洲经济的提供了基本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四)资源条件①

和田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田的核桃产量占新疆总产量的70%,年产核桃11 414吨。杏树种植面积44万亩,石榴10.67万亩,葡萄16.94万亩,果品加工潜力大。还有玫瑰花、大芸、管花肉苁蓉等可以带来很好效益的经济作物。和田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616.94亿立方米,煤炭储量2亿吨,还有目前已发现的稀有矿脉如锂辉石矿脉,和田地区现有矿产46种(产出地168处)。和田地区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位于策勒县的一座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南北朝时期、占地2平方米的、业界普遍认为该寺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小的佛寺。著名的尼雅遗址是古精绝国故地,被中外考古学家称为“东方的庞贝”。目前,和田地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6处,位居自治区前列。其中,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未定级28处。和田地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96.4%。加之,和田地处偏远,相对封闭,使和田少数民族服饰、餐饮、语言等民族风俗在其民族中保持着最原生态,和田是新疆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最为浓郁的地区。和田境内有号称“万山之祖”的巍巍昆仑山;有被江泽民同志誉为“天下奇观”的千里葡萄长廊;被誉为人间仙果的生长一千多年的无花果王、核桃王以及梧桐王;有地貌奇特、景色宜人的红白山、龙湖、鱼湖以及蕴藏和田籽玉的玉龙喀什河。和田“老三宝”和田玉石、和田地毯、和田丝绸;如今和田“新三宝”维吾尔药、肉苁蓉、阿胶。由于和田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光热资源丰富,还盛产水果,不仅品种多、品质好,而且无污染,均为上乘“绿色食品”,如皮亚曼大甜石榴、和田薄皮核桃、和田玉枣等都享誉全国。和田丰富的资源条件为绿洲经济的发展储蓄了力量,为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三、绿洲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问题严重

绿洲经济是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威胁和田地区绿洲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就是生态环境脆弱,总体上水资源短缺,干旱缺水,风沙大,沙化问题严重。和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和田人民真辛苦,每天要吃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接着补。”  十多年前和田地区的沙化情况 [8]:以民丰、策勒、皮山最为严重。民丰县尼雅公社西边的“幸福”、“光明”、“高潮”三个大队,从1966年到现在(1983年),被沙埋了4 200亩地,有270户社员搬到于田、且末去了。在这三个大队的农田里,有一条长18公里、宽12公里、高20米~30米的巨大沙陇,是在十五年内形成的。策勒、皮山同样存在着沙漠侵吞农田的问题。

转贴于

现在的情况,和田地区经过防沙固沙治理,程度有所好转,但干旱缺水,土地沙化的问题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皮山县:① 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稀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年平均气温11.8℃,年平均降水量39.8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 412.9毫米,是降水量的60倍,年均沙尘天气在240天以上。皮山境内5条河流均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系冰川融雪补偿型河流,年地表水径流量7.5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2.5亿立方米,年内分布不均,开发利用率低,总体上水资源短缺,干旱缺水是制约皮山县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民丰县境内,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个地方(尼雅乡托皮村),处于风口位置,十年前曾是农田,现在已经变成了沙漠。2010年民丰县自筹资金投入100多万元引进节水滴灌技术造林,选择耐干旱、固沙荒漠树种胡杨、红柳、梭梭、等,完成了720亩防沙治沙项目。我们调研组去实地参观调查,看到的治沙场景很是壮观。但防沙治沙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

(二)稳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当前和田影响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基层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反分裂斗争和维护稳定的任务仍很艰巨。和田地区存在“四多”区情:②少数民族人口多(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96.4%,其他民族占0.2%,汉族占3.4%),信教群众多(和田地区总人口191万,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约130万)、宗教活动场所多(现有清真寺4 339座),宗教教职人员多(宗教教职人员5 148名)。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许多民生问题有待解决

和田地区虽然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完善,但是还比较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仍很薄弱,优势产业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农村一些地方条件很差,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现在仍有一些村无水无电无公路。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农民的科技种田意识、商品意识比较淡薄。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工业发展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人口快速增长与耕地相对减少的矛盾突出,整体脱贫任务还很艰巨。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滞后,涉及民生的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些群众特别是城镇下岗职工和困难家庭生活还很困难,就业再就业仍然面临比较大的压力。这些都是制约绿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和田虽然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是由于自然地理原因及各种社会因素,和田地区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产业化。水利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地表水资源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用和开发。旅游业还未发展起来,更谈不上形成规模。和田虽有玉石之乡的美称,但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小。和田地区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上,还没有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开发出来的多半是原材料,而与生产出来的现有原材料资源相关的加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

四、小结

新疆南疆绿洲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南疆地区要仅仅抓住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和内地兄弟省市开展新一轮援疆工作之后的资金支持,利用输血机制建造南疆地区自己的造血机能和机制,以农为本积极发展高效立体农业,发展特色林果业,有的放矢发展工业,加强旅游业;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始终贯穿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的自然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思想与技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袁榴艳.新疆绿洲发生发展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届硕士毕业生毕业学位论文,2003.

[2]刘甲金.新疆自然地理与民族经济文化的形成[G]//贾合甫·米尔扎汗,魏萼.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研究(第一章).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8.

[3]陈华.沙化与绿洲[J].新疆社会科学,1983,(5).

[4]南疆农村社会[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110-111.

[5]彭振华.在地区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0-02-01.

[6]刘甲金.新疆绿洲经济特点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1986,(5).

沙漠中的绿洲篇10

这个设想最初由布基纳法索总统托马斯·桑卡拉提出,1983年至1987年他带领国家与沙漠化不懈抗争,直到在一场中丧生。2005年7月,非洲联盟决定采纳这个“绿色长城”项目。疯狂项目

根据规划,这条由塞内加尔协调组织的绿色屏障长7775公里,宽15公里,由人造林、灌木和植物墙构成。这将有助于改善当地收入,对于资源退化和干旱化问题,也有望给出一个答案。

“这是一个疯狂的项目。”塞内加尔的绿色长城项目办公室主任马塔尔·西塞上校说。联合国预测,到2025年,整片非洲大陆2/3的农地会被撒哈拉吞噬,也许就像瓦德说的那样,要解决这个问题,再疯狂的举动也值得一试。

绿色长城项目野心巨大。一旦实现,不仅可以阻止荒漠化,还能保护水资源,如解决乍得湖干涸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当地社区还可以参与创收项目,例如在新的土地上种植水果和蔬菜等。这可以直接打击当地以“同贫困作斗争的核心”为出发点的汲取能源、土地换取食物的经济增长模式。

项目实施之后还可以带来更多。主要资助方之一全球经济基金将它视为“抗击环境退化的联合工作范本”,这个巨大的项目俨然已成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斗争的大使。

在塞内加尔,绿色长城的建设费目前几乎全由该国政府承担,每年投入的经费为140万欧元,不过接下来,该国所需额外的费用,预计将由欧盟承担。

真的可行吗

此项目目前已到第五年。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声明,绿色长城计划已经种植了665万棵树,造林10000多片。而在大多数其他国家,进展并没有那么顺利。

项目一直在招致批评。关注森林问题的非洲NGO组织Timberwatch成员Wally Memme认为,该项目没有做足够的研究,“假森林”种植的数目与该地区互不相容,带来的问题会比解决的更多。在他看来,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78年,中国就开始推出自己的类似项目,声称至今种植了50万平方公里的人造林,但在很多新树林中,极少动物能大量成长,水资源也遭受巨大压力,反而造成了环境恶化。还有人认为,绿色长城一旦真正建成,当地的土著社会将会消失。

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全球环境基金的CEO莫妮克·巴布进行了澄清,该组织曾给予项目1.15亿美元的资助。她强调,项目的开发工作将与当地社会和农民密切合作,项目中的11个国家都有责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施项目,项目最终会由森林覆盖、水库、自然保护区和农地组成。

质疑者仍不服气。该项目通过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它可以作为碳汇。但这通常需要外国的速生树种,而它们恰会导致水源枯竭和破坏当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