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绿化工程十篇

时间:2023-12-05 18:07:14

沙漠绿化工程

沙漠绿化工程篇1

一般在沙漠环境下,条件恶劣,生态脆弱,一旦破坏,恢复较为困难。沙漠中生长着胡杨林、红柳、梭梭等,在公路选线时,应尽可能避绕有林带地区,保护自然植被,维持生态不被破坏。1.9综合经济效益原则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未来能源储备库,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储量丰富,沙漠公路的建成,对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勘探、开发有重大意义。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的建成,方便了油气管道、电力通讯、沙漠防沙绿化等工程,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系统廊带的建设,给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综合经济效益。1.10良好的社会效益原则沙漠地区条件差,生活艰苦,沙漠公路的修建,应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当地提供便利的交通,开发当地旅游业,改变当地农牧民的贫困生活现状。

2沙漠地区公路路基路面设计

沙漠地区公路路基应尽量低矮,路堤高度在20~50cm为宜,边坡应设缓坡,坡度在1∶10~1∶3适宜,路堑不宜过深,边坡不能太陡,否则,土方工程量会很大,沙害会很严重。挖方深度一般小于15m,挖方边坡最大为1∶2,坡度应放缓。沙漠地区因砂石材料和水源奇缺,而且沙质松散难以压实,很难与砂石材料直接形成结构层,在路面结构设计中难度较大。通过实践探索,沙漠沙密实度较高,整体强度很高,整体稳定性较好的特点。在沙漠沙与砂石料中间加铺适当材质做隔断层,能很好利用沙漠沙的优点,提高路面结构中土基(沙基)地基承载力。在沙漠公路设计中,针对区域性地形、地质、气象等环境因素,设计提出6~7种路面结构形式,通过试验段实践检验,得出较为经济合理的路面结构。路基标准断面路面结构见图1

3沙漠地区公路沙害的防护治理措施

已建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路线呈南北走向,起点位于轮南小区(轮台县),终点于民丰县,接315国道,沙漠公路全长550km。沙漠公路建设初期,路基两侧防护采用40~60m宽芦苇草方格网和防沙网(板)挡墙设计,后期采用人工绿化成果显著。目前,550km长的沙漠公路两侧每隔4km打一口水井,每口井担负两侧2km范围内绿化带。绿化带采用的是滴灌绿化技术,滴灌绿化效果明显,植被长势良好,对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一定改良。

3.1公路沙害形式预测

一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风季在每年3~4月份,风沙时期,周边城市气候异常,空气中有大量浮沙,空气质量很差,能见度低,给路人和行车带来不便。流动沙粒径一般在0.22~0.060mm,地面风速达到4m/s时,在公路沿线形成风流沙,堆积在路基路面上,对行车造成安全隐患。风向的不确定,在公路沿线受阻挡路段,会形成风积沙害。风积沙越积越多,当风积沙到达路面行成一定厚度,会对行车造成安全隐患。公路施工时,应根据地形环境情况,进行公路合理选线,设缓坡路堤,预防形成风积沙对路基路面危害。二是,沙丘一年内可移动10~15m以上。在这样恶劣环境下,经常一场大风过后,距离公路较近的沙丘就会上路,出现不同程度沙丘埋压公路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筑路时应加大路基主导风向上风口一侧沙丘的防护范围。三是,公路路线经过较大沙丘,在强风作用下,一场大风后,公路会被沙淹没,堆积沙量较大。因此,应做好预防保护措施,尽量避开风季施工。四是,遇到较大沙山时,公路路线应从凹地处通过,尽可能减少道路路基挖方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3.2公路沙害防护原则

一是,公路穿过风口地带时,路基应采取上风侧较远处阻沙,固沙宽度应在60~80m,路基两侧3~6m范围应以输沙、固沙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治理措施。二是,根据公路等级可分步进行、近期和远期相结合,以近期工程为主,结合工程使用功能特点、交通运输情况及道路工程在该地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公路建成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等。三是,在施工阶段,公路防沙与筑路工程应同步进行,以保证修筑路段的畅通和防沙后施工质量。

3.3公路沙害防治措施

一是,公路防沙设计应在路基两侧地面或路基边坡进行防沙,在路基上风口一侧沿路线60~80m范围内进行草方格防沙,在下风口一侧沿路线30~50m范围内进行草方格防沙。草方格防沙一般为1m方格网。路基边坡处防沙草方格防沙一般为1m×0.5m草方格网。二是,公路路基高在50cm以下时,路基两侧防沙采用输导防沙,路基两侧设缓坡使风沙能顺利通过,坡度一般在1∶5~1∶10。三是,沙害严重地段,在公路上风侧建立阻沙、固沙,输导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防护宽度在150m。固沙最好用芦苇草方格,外加1m高的阻沙栅栏。

4结语

沙漠绿化工程篇2

典型性内陆干旱荒漠性气候与荒漠广布的独特地理条件是导致新疆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但实施绿洲扩展式的索取与保护,则是加速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性因素。

全面贯彻十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用最严厉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洲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高山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一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做到科学用水、科学管水、科学治水;二要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力度,实行最严厉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三要加大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建设;四要加强环境统筹管理,完成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划定生态红线;五要创新思路坚持,宜治则治、宜荒则荒。

关键词: 新疆生态环境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 B845.65 文献标识码: A

新疆幅员辽阔,但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全区现有绿洲面积7•07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区总面积的4.2%,荒漠化土地面积却占47.7%。土地荒漠化、地壤盐渍化、山地水源涵养功能弱化,以及环境灾害频发危及绿洲安全。

(一)新疆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1、植被破坏严重

半个多世纪以来,新疆绿洲的面积有新的扩展,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前的1.5%,至1978年降低到1.03%,1995年末达到1.68%,经历了锐减到提高的过程,但森林生态功能下降的趋势仍未扭转。目前,新疆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少的省区之一,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全国森林覆盖率的1/8,天然林减少了2.83万亩。长期超载放牧造成草场退化,耕地增加加剧了草场面积的缩小。天然草地退化面积已占草地总面积的80%,中度退化面积达30%,产草量下降30%一60%,草场退化面积每年达30万hm2。

2、河流萎缩、生态用水短缺

冰川面积不断缩小、雪线上升,植被、水源地、湿地、湖泊等出现萎缩,土地次生盐渍化面积仍在增加,部分地区出现绿洲与荒漠极端对立局面。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前,由于塔河上游水资源的无序过度开发,造成塔河下游断流,大片荒漠植被枯死,绿洲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塔河下游中段居民因此沦为生态灾民,2000年全部被迫搬迁。

3、土地荒漠化趋势明显

新疆是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全区87个县市中,有80个县市和90多个农垦团场分布有荒漠化土地,全区近90%的县市、有1200万人遭受到土地沙漠化的侵害和威胁,荒漠化面积达79.59万平方公里,占全疆土地面积的47.7%,占全国荒漠面积的30.35%。土地荒漠化以每年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据1986年中科院兰州冰川沙漠所公布数据为42.1万hm2,200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撰的《新疆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提供的沙漠面积为43.04万hm2,40年间沙漠面积扩大了6.04万hm2。

4、水土流失严重

据国家遥感普查统计,新疆水土流失面积扩展到10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28.1%。新疆现有大中小型水库482座,由于山地侵蚀,水土流失,三分之一水库泥沙淤积严重。近30年,约5万余亩耕地因洪水冲刷而流失。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地表土壤肥力集中层随着水土流失使富含各种营养元素的肥力消失,从而造成土地的贫瘠化。

5、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新疆是我国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区)之一。新疆灾害种类繁多,时空分布广且很不均匀,不仅包括寒潮、大风、暴风雪、沙尘暴、初终霜冻、暴雨、山洪、沙尘暴、雷电、浓雾等天气灾害,还包括干旱、低温冷害、雪灾、持续高温、连续浮尘、阴雾等气候灾害,还有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农业病虫害、森林和草原火灾、沙漠化等气象次生和衍生灾害。其中,和风、沙、雪、干(旱)有关的多项观测记录是我国同类灾害的极值。因而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的比例特别高,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数量的80%和损失的60%以上。

(二)新疆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

新疆是绿洲经济,人们赖以生存的绿洲生态系统和它的天然屏障——荒漠生态系统,以及它的水之源——高山生态系统,共生共存。荒漠生态系统和高山生态系统的破坏,则会给绿洲生态系统带来灭顶之灾。我们要全面贯彻十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用最严厉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洲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高山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促进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促进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1、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是生态环境衰退的主要因素。新疆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16.7%,而年平均降水总量仅占全国的4%,年地表径流量占全国的3.3%。一方面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又十分严重。农田大水漫灌与排水失调造成耕地土壤次生盐渍化;流域规划滞后,跨地区用水分配缺乏科学、法定的依据,在跨区域河流上任意引水截流,大部分河流引水率超过60%,有的甚至达到了80%以上,完全忽视了生态用水,造成下游水环境状况恶化。因而新疆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核心就是要科学用水、科学管水、科学治水。

2、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力度

新疆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综合表现为土地荒漠化。荒漠化吞噬了大片绿洲,引起了沙尘暴,威胁着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防止荒漠化土地的继续扩大已成为新疆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

改革农耕方式,尤其在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南疆,推广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严防开垦造成新的土地沙化,努力减少耕作形成的沙尘源。重点加强天然草地的管理。计算天然草地的最大承载量,采取围栏措施和以草定畜的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天然草地放牧强度。对严重退化草地采取封山育草方式进行保护治理,禁止放牧,实行退牧还草。

3、加大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建设

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在绿洲内部巩固、完善、提高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稳定发展特色林果基地,构建合理的绿洲林业产业体系。在绿洲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重点,大力实施环塔防沙治沙工程,开展以防沙治沙为主的林业生态屏障体系建设。

4、加强环境统筹管理

加快完成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功能区划编制,划定生态红线,对生态敏感区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继续推行农村连片整治工作,深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等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沙漠绿化工程篇3

关键词:绿洲;可持续发展;风沙危害;不确定性;策勒

引言

塔里木盆地南缘是指西起和田地区的皮山县、东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跨越1400km的狭长地带。其南部直面昆仑山脉,北部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接。区域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百余片绿洲,其中较大规模的主要有皮山、和田、策勒、于田、民丰、且末、若羌等绿洲(图1)。极端干旱少雨与多风是该区域主要不利气候特征。暖温带极端干旱气候使得山前绿洲主体区域年降水量少于50mm,而潜在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0倍以上。因此发源于昆仑山大大小小的融雪型河流对绿洲的演变、更迭施以决定性作用,限定了绿洲发展的规模、尺度与方向。此外,风沙危害又使得荒漠化治理更为困难。然而,这里有着十分有利的光热资源,可以满足特色农业与林果业的发展。作为生态与社会问题突出的区域,塔里木盆地南缘一直是学者与政府关注的焦点。熊黑刚等[1]对绿洲变迁历史进行研究,钟巍等[2]通过孢粉研究了近4000a来环境变化状况,高前兆[3]对水资源开发与绿洲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系统阐述,万的军等[4]对近50多年的沙尘天气变化特征进行阐述,刘新春等[5]、李红军等[6]针对塔里木盆地分别就大气降尘、春季沙尘暴频次与大气环流关系进行分析,马金珠等[7]对地下水脆弱性进行了评价。2007—2012年执行的“973”项目“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控”,更是将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荒漠化、绿洲化设定为一个课题进行系统研究,探讨绿洲化演变过程的同时,亦对社会人文状况进行细致探讨。2008—2013年执行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生态综合整治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把重点放在防沙固沙、防风减灾关键技术基础上,探讨如何兼顾农民增收,即如何将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做到可持续发展。位于塔南中部策勒绿洲、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国家野外站———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下简称策勒站),自1981年建站以来,长期致力于该区域风沙环境、绿洲生态安全研究,无论应用技术还是理论研究,均做出了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与示范工作。本文将在前述研究,尤其策勒站多年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塔里木盆地南缘区域特征,以该区域绿洲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结合当前该区域的研究成果,系统讨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及实现该区域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和现实基础,并给出相关建议。

1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

1.1风沙危害与治理

塔里木盆地南缘常年盛行西北与东北风,并在中部策勒绿洲形成交汇带。历史上由于风沙肆虐,沙进人退现象非常普遍。以策勒绿洲为例,县城就因风沙侵袭,被迫2次搬迁。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受当地委托,1981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此建站,展开了长达30多年的沙漠治理、研究、监测和绿洲保护工作。近些年来,由于打井技术成本降低与大规模使用,极大促进了绿洲防护林建设,也有效形成了绿洲风沙防护带。但如何既能建立防护带,又能保障防护带的可持续运营,成为新的课题。基于此,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生态综合整治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应运而生(2009—2013年执行)。该项目集成了当前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模式,也试验并提出新的技术模式,取得良好效果。该项目在理清风动力环境、沙丘运移规律等环境背景基础上,成功地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工作:①藻类(结皮)、草本、灌木、乔木物种的筛选与扩繁种植;②过渡带优势植物种保护;③兼顾经济效益的生态屏障结构、功能。在物种配置方面,形成结皮、草本、灌木、乔木相结合的多层次结构特征,在功能上实现固阻沙、防大风、可经营,在经济效益上做到林果、饲草、药材、用材相兼顾。以图2为例,绿洲-荒漠交错带可以作为生态屏障的前沿第一道屏障,沙拐枣与柽柳的组合可以构成效果良好的阻沙带,肉苁蓉、红枣等当地特色农业、林果业则可以有效构成经济带,中间辅助以沙枣、新疆杨等乔木进一步巩固防风效果。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已经确定利用当前的种植技术、物种筛选、管理水平,基本可以满足高质量生态屏障的建设要求,绿洲的防风固/阻沙模式可以有效保护绿洲,并初步具有一定经济效益,支持其可持续管理。就绿洲面临的风沙危害与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行比较,风沙危害已不再占主导地位。绿洲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尤其是地下水的抽采,使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绿洲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1.2农田开垦及水资源问题

以策勒绿洲为例,1977—2010年绿洲农田面积已经扩大了近80%,达到约90km2,同时交错带面积则减少近40%,不到60km2。近几年策勒绿洲依然高速扩张,有超过10km2的交错带与沙漠直接被垦殖为农田,同时塔南诸绿洲自1977年以来面积也不断增加[8]。为探讨风蚀、风积等风沙危害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策勒绿洲不同位置农田(其表征风蚀强度不同)表层土壤粒径分布进行取样分析[9],结果显示,在影响土壤粒径特性方面,风蚀、风积等作用并不占主导地位,相反农田的耕作年限是起到主导地位,并显示出农田持续耕作30a土壤质地变化的一个界限。量化分析结果也显示,耕作年限对土壤质地的独立影响占据67%,而风沙作用仅占到11%。考虑到土壤粒径分布特性既能有效反映出对风蚀作用的响应,又与土壤其它指标或土壤综合质量高度相关[10],可以推断,农田垦殖后持续30a耕作将会对土壤综合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会加剧土壤环境恶化。因此,问题的核心又回到绿洲发展面临的经典问题———水资源命题。绿洲扩张与持续发展将对土壤环境产生积极影响,而诸多研究也表明绿洲其它生态要素(如小气候、降尘等)具有正面影响,但问题是已有水资源是否足以支持当前绿洲持续发展?这需要在长期系统的监测基础上,进行区域水循环与水平衡等相关研究。目前绿洲扩张已经对当地水资源循环、配给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如曾经对交错带植被生长繁殖有重要作用的洪水更多地直接引入农田,地下水则逐渐成为绿洲生产的主要水源。仅基于目前和田区域地下水调查数据,就可以发现该区域地下水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地下水抽采井越打越深,井位埋深由几年前的30m到目前的动辄百米。因此,尽管风沙危害是绿洲面临的重要问题,但水资源问题仍是绿洲发展的唯一制约因素,其补给、循环、水分利用效率等诸多方面,除了本身内在的规律需要进一步揭示外,政府政策、水资源利用方式和规模等诸多人为因素又加大了该命题破题的难度,即不仅需要从自然科学去揭示,更需要将社会科学引入进来。因此,如何将社会科学有效融入自然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国际相关研究中的一个前沿和热点。基于此,下面以水为主线,对当前沙漠有效治理及绿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从认识论以及方法论层面重点进行阐述。

2对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再探讨

2.1认识论———对绿洲化的再认识

绿洲的高速扩张,即绿洲化进程,是研究区当前自然地理过程改变的主要方式。在该区域极端干旱背景下,荒漠或沙漠是主体,如果没有外来融雪型河流的侵入,则不会有绿洲存在。换言之,不同于其他区域荒漠作为侵入体的状况,在该区域本质上绿洲是“侵入体”。极端干旱少雨及多风的气候背景使得沙漠时刻要“夺回”自己领地,即荒漠化在该区域的发生具有“合理、正常”性。带着这种观念,我们会发现需要做的不是像其他区域的根除荒漠化,而是正视荒漠化的存在合理性,如何巩固或合理调控绿洲化,使得荒漠化反噬作用达到最小,而非消灭。这样,所有矛盾及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将会回到人为对荒漠改造过程是否合理,探寻绿洲与沙漠动态搏弈中的合适尺度或边界,如何使二者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因此,荒漠化的治理就转变为绿洲扩张尺度适宜性或绿洲适宜性规模的探讨,这又需要对水资源及政策等人为因素的全方位考量。由于绿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水分补给、消耗、循环过程,以及政策导向等均充斥着不确定特征,绿洲适宜规模也注定不是一个固定边界,而是一个范围或者一个分布,这就需要从方法论上,重新对绿洲适宜规模进行再探讨。

2.2方法论———不确定性理论在绿洲适宜规模研究中的应用

绿洲适宜规模一直是干旱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科学问题。但已有研究思路均是从已有水资源供给量及耗水量出发,基于某个时间节点或具体区域,定性或定量提供一个静态的绿洲规模范围[11-13],并没有考虑水资源补给、消耗过程中各环节的不确定性,因此也提供不出绿洲适宜规模及其不确定性的动态特征。“不确定性”是指我们对事物“不能完全确信”的状态,包括事物固有不确定性和认知不确定性[14-15],前者源于事物固有的随机性,后者源于人们对所掌握知识和信息的局限性。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各个学科领域。以模型研究为例,存在模型输入不确定性、结构不确定性及参数不确定性[16]。尽管不确定理论起步很早[17],但局限于计算能力,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及运算能力的飞快发展,各学科中不确定性理论及方法研究都取得重大进展。

3思考与建议

3.1数据持续获取与共享

野外监测数据、实验数据,以及社会、人文、经济发展层面数据,均构成研究工作的基础,而长时间序列的数据更是高质量研究的保障,也是科学决策支持过程中的重要论据。既然绿洲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命题,就需要各方面的长期、高质量监测数据为基础而进行求解,但事实上,这方面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一些需要监测的地方存在盲点,如流域内高海拔区域的气象监测;其次,监测点位少,如地下水位监测中,可能一个点在监测,缺乏多点监测数据;最后,数据质量差,如人工监测误差或仪器精度不高等。这些问题有客观原因,如高海拔作业困难,但也不能逃避一些人为原因,如以项目为驱动的方式,项目开始则进行监测,项目结束则一切结束。应该说,目前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长期监测网络有重要意义,但对塔里木盆地南缘诸绿洲研究来说,仅是一个参照点,距离高精度研究要求还有距离,因此还是需要从各学科背景出发建立长期有效的监测网络或实验地。如从风沙危害角度,需要建立长期气象、集沙、降尘监测点;从流域水文角度,需要建立高海拔气象观测点,径流与地下水的实时监测等;从植物生理生态,则需要建立长期小区实验等等。此外,打破行政壁垒,做到数据共享也至关重要,如水文站、水利局等观测资料,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资料等如何实现有效共享,都需要得到政策层面支持。

3.2注重多学科发展与交叉

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多学科的配合来实现,如风沙物理学、流域水文、植物/作物生理生态学,甚至社会人文科学的辅助,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如何耦合等等。仅从单一学科角度出发探讨绿洲可持续发展,得出的结果也势必具有很大局限性。就目前而言,各学科的理论深入研究还欠缺。如风沙治理方面,虽然目前已有较完善技术体系,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些体系多出于实验或者长期形成的经验,从理论上揭示、证明方面还不足够,即缺乏足够的数理解释;水循环方面,融雪型河流径流变化对绿洲发展有直接影响,而在流域尺度内,或更大尺度内,水文循环的物理过程与机制,也还有待深入揭示;农作物及各种生态防护植物构成绿洲水分消耗的主体,但具体有关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还缺乏完整认识。绿洲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各个学科的耦合与交叉也亟待加强。如上述公式(6)中,绿洲适宜规模分布就由多个模块与参数。此外,具体在每个方向研究过程中,不仅仅要从实验科学中寻找答案,更需要进行对数据的挖掘与模拟,因此与数学、农学、水文学,甚至社会科学等专业的交叉势在必行。

4小结

塔里木盆地南缘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社会经济水平相对低下而自然环境又相当恶劣的区域,从各方面来说都应该值得各领域的科学家们去研究,最终目的是使得我们的研究落到地上,实现绿洲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回答绿洲可持续发展命题,必须以水为主线、多学科配合,辅以长期监测数据,充分考虑不确定性特征后,逐步解决。这不但需要高屋建瓴地进行全面布局,还需要细化科学问题,整合多学科背景人员团队渐入式破题,更需要坚持,尤其是以水为主的各生态要素的持续监测、实验。以目前研究手段,相信在获取长期高质量数据后,细致深入回答绿洲可持续发展命题是可以实现的。该问题的解决,既找到绿洲与沙漠博弈过程的平衡点(阈),事实上也间接回答了荒漠化治理等相关生态问题。致谢:值奈曼站建站30周年之际,谨代表策勒站表达恭贺的同时,亦与兄弟台站分享我站在风沙危害防治及绿洲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与些许想法。工作仍然有诸多不足之处,想法亦未必成熟、方案未必合理,希望能藉此良机得到各兄弟台站的指点与帮助,共同为荒漠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熊黑钢,钟巍,塔西甫拉提,等.塔里木盆地南缘自然与人文历史变迁的耦合关系[J].地理科学,2000,55(2):191-199.

[2]钟巍,王立国,李偲.塔里木盆地南缘沉积物磁化率、δ13C与粒度及其气候环境意义[J].地理研究,2005,24(1):98-104.

[3]高前兆.塔里木盆地南缘水资源开发与绿洲的生态环境效应[J].中国沙漠,2004,24(3):286-293.[4]万的军,穆桂金,雷加强,等.塔里木盆地南缘近54年沙尘天气的变化特征及其未来趋势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9):78-84.

[5]刘新春,钟玉婷,王敏仲,等.塔里木盆地大气降尘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沙漠,2010,30(4):954-960.

[6]李红军,杨兴华,赵勇,等.塔里木盆地春季沙尘暴频次与大气环流的关系[J].中国沙漠,2012,32(4):1077-1081.

沙漠绿化工程篇4

黄羊滩位于北京西北方向上风口的宣化县境内,距北京直线距离138公里。全滩地处永定河上游一级支流的洋河南岸,总面积14.6万亩,全部为沙化土地,其中流动、半流动沙丘面积占80%以上,生态环境极其恶劣。据统计,每年黄羊滩内表层沙土被大风刮蚀达2万吨,被洪水吞蚀达65万吨之多,成为影响北京环境质量和造成官厅水库淤积的重要沙源之一。

2000年,经北京绿化基金会会长单昭祥引荐,时任中国中信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军带着为首都北京“阻沙源、净水源、还蓝天,支持北京奥运做贡献”的夙愿,不忘社会责任,高举防沙治沙大旗,与宣化县人民政府一道,于2001年2月16日,在北京中信公司总部京城大厦举行了正式签字仪式。正式拉开了中信黄羊滩治沙绿色工程的序幕,形成了中信公司以资金支持,北京绿化基金会以技术支持,宣化县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的“三位一体”治沙组织管理运行体系。历届宣化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程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任指挥长的中信黄羊滩治沙绿色工程指挥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八年风雨,弹指一挥间,在中信集团的巨额资金支持下,在北京绿化基金会老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工程建设者坚忍不拔、卓有成效的治沙努力,从2001年开始到2008年,中信公司、宣化县政府、包括吸引社会捐助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按工程合同,中信治沙绿色工程在黄羊滩高标准高质量治理沙地任务2万亩,造林保存总株数达600万株,播草种3600公斤。当年造林平均成活率达90%以上,造林保存率达95%以上。共使用沙生植物品种35个,胡杨、沙枣、樟子松、沙棘等治沙先锋树种纷纷在这里安家落户。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共打机井4眼,修蓄水池3座,安装机泵5台,铺设配水管道2.55万米,架设输电线路6000米,安装变压器5台,修作业道38290米,工程区内约5000多亩林地可实现移动管灌。

“三位一体”工程管理运行机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建设者采取和创造的“综合治理”施工模式;“科学治沙”的治理模式;“绿富结合”的经营模式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委、中信公司、北京绿化基金会的领导同志们来了;省市主要领导来了;海内外的治沙专家学者、园林绿化企业的老总来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绿色时报》等海内外新闻媒体的资深记者也来了,各界人士对黄羊滩的治沙绿化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对该项目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作了大量相关报道。中信黄羊滩治沙绿色工程在全社会树立起一面公益治沙绿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光辉旗帜。通过“三位一体”治沙管理体系的成功运作,引进和利用有效的治沙手段和治沙模式,中信黄羊滩绿色工程创造了冀西北干旱地区防沙治沙的最高记录。2003年被国家治沙办评为“全国治沙先进单位”,2005年被全国绿化办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同期被河北省评为“省级沙地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并被评为“省级绿化模范单位”。2006年被授予“阿拉善生态大奖三等奖”。

漫步在林海浩渺、绿草如茵的黄羊滩内,远看黄羊山,山势陡峭迭起、气势磅礴。晴空万里之时,她突兀险峻、直刺苍穹;阴雨绵绵之际,她云雾缭绕,气象万千,恰如人间仙境;近观库容量近亿吨、水域面积达万亩的洋河水库,夏日里碧波荡漾,绿柳拂堤;初春和秋末天鹅嬉戏,大雁齐飞,胜似塞外江南。整个工程区基本形成点、线、面,带、网、片,乔、灌、草相结合;多组团、多材料、多层次的混交治沙模式。昔日两万亩黄沙遍野、寸草不生的荒漠,现如今已成为林茂草盛、鸟语花香的绿洲,林木覆盖率达95%以上。

沙漠绿化工程篇5

关键词 大气降尘;防风固沙;绿洲;塔克拉玛干沙漠;新疆阿拉尔

中图分类号 X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217-02

Abstract Using field monitoring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in northern four different underlying surface during March to August in 2015.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atmospheric dust for desert marginal zones >oasis-desert interlaced zone> farmland protection forest>urban green space,up to 6 months,the monthly amount of dust were 656.35 g/m2,311.37 g/m2,267.84 g/m2 and 258.24 g/m2 respectively. The total number of days of atmospheric dust fall and blowing sand and dust storms occur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Precipitation has inhibitory effect to the atmospheric dust. Underlying surface conditions of the amount of atmospheric dust has obvious effect.

Key words atmospheric dust fall;wind sheltering and sand fixation;oasis;Taklimakan Desert;Alear Xinjiang

大气降尘是在大气重力作用下自然降落于地面粒径大多在10 μm以上的颗粒物[1]。大气降尘量是指从大气中自然降落在单位面积上的颗粒物重量。大气降尘量是进行大气污染监测作为空气质量评价的选择参数[1-3]。很多研究表明,对区域大气降尘量的监测有利于对环境进行管理,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4-7]。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与阿拉尔市绿洲过渡带,东经80°30′~81°58′,北纬40°22′~40°57′。多年平均气温10.8 ℃,无霜期180~224 d,年均降水量为40.1~98.8 mm,年均蒸发量1 876.6~2 558.9 mm,属典型的暖温带极端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沙尘暴平均发生日数13 d,多发生在4―6月,占全年发生频率的67%。浮尘平均每年发生55 d,多在3―5月,占全年发生频率的50%。阿拉尔市绿洲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植被种类较少,主要组成以杨柳科、菊科等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植物是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柽柳(Tamarix spp.)、罗布麻(Poacynum hendersonii)等,构成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群落。

1.2 研究方法

1.2.1 采样点布设。根据阿拉尔市绿洲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不同的下垫面类型,选择了城市绿地、农田防护林、绿洲荒漠交错地带、沙漠边缘地带4个下垫面作为大气降尘采样点。

1.2.2 样品的采集。收集大气降尘样品时,应当尽量模拟大气颗粒物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沉降的情形[8-9]。集尘缸内壁光滑,内壁直径15 cm、高30 cm的PVC材质作为集尘缸来收集大气降尘,集尘方式为干集尘方式,按月收集各监测样地的降尘,同一个取样点设置3个集尘缸。同时,记录不同下垫面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1.2.3 样品的处理。将不同采样点的集尘缸内所收集降尘样品对应编号,带回实验室后去除样品中的树叶、虫子、鸟粪等其他杂物后用电子天平(1/1 000精度)进行称量并计算大气降尘量。降尘量计算公式:

M=W/πR2

式中,M为降尘量(g/m2),W为集尘缸内接收的降尘净重(g),R为集尘缸缸口半径(cm)。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下垫面大气降尘量年内分布规律

由表1可以看出,城市绿地、农田防护林、绿洲荒漠交错地带、沙漠边缘地带4种不同的下垫面1.5 m高度年内降尘量的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3―8月之间降尘量为沙漠边缘地带>绿洲荒漠交错地带>农田防护林>城市绿地,各下垫面年内降尘量6月时达到年内最大值,分别为258.24、267.84、311.37、656.35 g/m2,较3月各下垫面降尘量分别增加了1.88、1.93、2.32、2.08倍。6月以后降尘量逐渐减低,3―8月各下垫面累计降尘量为1 147.02、1 193.74、1 298.27、2 857.15 g/m2,沙漠边缘地带降尘量是绿洲荒漠交错地带、农田防护林和城市绿地的2.20、2.39、2.49倍。引起这一现象是因为含沙气流由沙漠区吹向人工绿洲时,绿洲荒漠交错地带植被的阻碍和抵挡作用,风速逐渐减弱,部分较大粒径的沙尘发生沉降导致增幅迅速。

2.2 不同下垫面空气温度和湿度变化

由表2可以看出,3―5月空气温度沙漠边缘地带>绿洲荒漠交错地带>农田防护林>城市绿地,城市绿地和农田防护林空气温度均相对较低,为典型的冷岛效应[10-14]。但6―7月农田防护林处空气温度有所降低,主要是因为7月植被、林带、农作物生长最旺期及大面积农业灌溉时间,植被可以吸收和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所以随着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地表温度将会降低;同时由于植物蒸腾作用可以消耗热量,所以植被覆盖度增加也会使气温降低。3―8月城市绿地、农田防护林、绿洲荒漠交错地带较沙漠边缘地带降低空气温度6.08、4.83、1.52 ℃。

各下垫面空气湿度逐渐增加,7月达到最大,城市绿地、农田防护林、绿洲荒漠交错地带和沙漠边缘地带4种下垫面空气湿度为30%、23%、18%和13%,城市绿地比农田防护林、绿洲荒漠交错地带和沙漠边缘地带空气湿度分别增加30.44%、66.67%和130.77%。引起这一原因城市绿地及农作物灌溉改善和增加了下垫面地表土壤水分条件,而绿洲荒漠交错地带和沙漠边缘地带土壤表面含水率较低,空气干燥,空气湿度降低[15-17]。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阿拉尔市绿洲区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过渡带之间大气降尘量为沙漠边缘地带>绿洲荒漠交错地带>农田防护林>城市绿地,3―8月各下垫面累计月降尘量为2 857.15、1 298.27、1 193.74、1 147.02 g/m2。下垫面空气温度为沙漠边缘地带>绿洲荒漠交错地带>农田防护林>城市绿地,而空气湿度为沙漠边缘地带

沙尘暴发生的总天数与大气降尘与扬沙成正相关关系,降水对大气降尘具有抑制作用,下垫面状况对大气降尘量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为了减少降尘量,可以通过地表植被的防风固沙、减少就地起尘和增加绿地面积来实现。

3.2 讨论

从以前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大气降尘量与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的持续时间和强度都有关系,此外,植被的覆盖情况与人类生存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气象条件和下垫面状况2个方面进行分析。

3.2.1 大气降尘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降尘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可以结合表1和表3来解释,4月的扬尘和沙尘暴发生天数以及大风持续时间都明显较高。可以看出大风持续时间、扬沙和沙尘暴发生天数与降尘量有很大的关系。

3.2.2 下垫面状况对大气降尘的影响。研究区4种不同下垫面的大气降尘量有着极显著的差异,降尘量年内平均值从小到大依次为城市绿地>农田防护林>绿洲荒漠交错地带>沙漠边缘地带。总结原因,下垫面的植被对大气降尘有抑制作用。众所周知,植被可以防风固沙功能。地表通过被植被覆盖,植物根系在土壤中起到了抓牢的作用,使得土壤不容易松散,此外,植物的上部结构可以防风,大量的植被可以降低风速,起到了防风的作用,防止风对地表土壤的风化、侵蚀作用,进而减少起尘量。这正是绿洲防护林带样地和农田样地的降尘量较沙丘样地的降尘量低的原因。

3.2.3 人工活动及生态系统对大气的降尘的影响。阿拉尔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直持续减少,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来自于人类的活动。一方面,为了扩大人工绿洲的面积,大量引用河流水,使得绿洲外部土壤缺水严重,导致植被稀少,表面的土壤容易松散,遇到有风的天气就容易产生浮尘。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中,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使得地下水位不断上升,土壤盐渍化。在绿洲-荒漠交错带,经过开荒后的土壤,由于管理等方面的不合理,使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发生盐碱化。此外,由于原有的植被已经受到破坏,很难再有新的植被重新生长,从而成为新的风沙源。因此,这些植被面积的减少主要是土地开发、耕地面积增加造成的,进行天然植被的生态恢复刻不容缓。

4 参考文献

[1] 刘佳,管清玉,张君弟.大气降尘研究方法综述[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专辑):85-89.

[2] 王赞红.大气降尘监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1):54-59.

[3] 贾晓鹏,石晓萌,王海兵.降尘过程指示的沙尘循环过程[J].中国沙漠,2012,32(3):600-603.

[4] 李晋昌,董志宝.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2):102-107.

[5] 何清,赵景峰.塔里木盆地浮尘时空分布及对环境影响的研究[J].中国沙漠,1997,17(2):119-126.

[6] 桂烈勇.克拉玛依市区大气降尘污染研究[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1,15(1):15-18.

[7] 高君亮,辛智鸣,刘芳,等.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大气降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8):145-151.

[8] 关欣,李巧云,文倩,等.南疆西部降尘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土壤,2000,32(4):178-182.

[9] 汪季.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植被抑制沙尘机理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10] 关欣,李巧云,文倩,等.和田降尘与浮尘的、扬沙、沙尘暴的关系的研究[J].环境科学的研究,2000,13(6):1-4.

[11] 刘新春,钟玉婷,王敏仲,等.塔里木盆地大气降尘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沙漠,2010,30(4):954-960.

[12] 李晋昌,董治宝,王训明.中国北方东部地区春季降尘量及其环境意义[J].中国沙漠,2008,28(2):195-201.

[13] 宋阳,刘连有,严平,等.中国北方5种下垫面对沙尘暴的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6):15-18.

[14] 苏从先,胡隐樵,张永丰,等.河西地区绿洲的小气候特征和“冷岛效应”[J].大气科学,1987,11(4):390-396.

[15] 邢文娟,雷加强,王海峰,等.荒漠-绿洲过渡带风况及输沙势分析:以策勒县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8,25(6):894-898.

沙漠绿化工程篇6

塔里木被形象地称为亚洲的腹地、亚洲的心脏。在古老的绿洲文明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之后,塔克拉玛干则成了观察绿洲文明遗迹的走廊

塔里木,位于天山与昆仑山之间,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存在,是塔里木的特征。

来新疆的外国人,较早明确涉及塔里木这个地域名称的,是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1877年,普尔热瓦尔斯基从伊犁翻越天山来到塔里木。在塔里木河的沙雅绿洲,他记录了下述见闻:在当地,很少有人知道或使用塔里木这一名称。而且一般都将流经沙雅的大河叫做叶尔羌河。据普尔热瓦尔斯基了解,塔里木取自塔拉一词,含意为耕地、原野。

从塔里木吸引了世人关注的目光开始,塔克拉玛干成为重要话题。按现在地理课本的介绍,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的沙漠——世界第一大沙漠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而塔克拉玛干这个地名的含义,一般认为是进去出不来或死亡之海。这种解读,受到在其中做过实地考察的探险家的认同。

与此同时,对塔克拉玛干的另一种解读虽然不流行,却发人深省。

一些文献提到,塔克拉玛干,是吐火罗人居住过的家园之意。塔克拉,是新疆塔里木区域使用吐火罗语的部分原始居民吐火罗人的转音相译。玛干,在西北民族语言以及波斯语之中,含有家园之意。塔里木——耕地、原野;塔克拉玛干——逝去的家园,不约而同地表述出对天山以南的广袤区域的理解与概括。

张骞通西域前后,塔里木的一些绿洲,曾是不同部落(包括吐火罗人)的聚落地。公元7世纪,唐高僧玄奘路经塔克拉玛干东缘,记录出睹货罗故国的地名,睹货罗,是吐火罗的另一种译法。《新唐书·地理志》引称的贾耽《四道记》,明确提到了西域逝去的故国吐火罗。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塔克拉玛干——曾是吐火罗人居住过的地方在隋唐时期,往往是经行者对这个区域的指认。

作为世界第二大沙漠,奔流不息的内陆河,为塔克拉玛干营造了人类文明的萌生、发展、融汇、贯通的空间。与丝绸之路相伴,不同民族在此休养生息,则是塔克拉玛干历史不能略去不读的内容。

一度困阻在和田河两岸沙漠,终于走出绝境的瑞典探险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说:塔克拉玛干是沙漠中的沙漠。在其中反复做过考古调查的英籍匈牙利人奥利尔·斯坦因深有感慨地说:如果拿塔克拉玛干沙漠与阿拉伯沙漠相比较,塔克拉玛干是沙漠的典型。它的流动沙丘、它的难以逾越的沙垄、它的瞬息即变的风沙、它的死寂与危险,使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说起沙漠,指的往往不是非洲的撒哈拉、沙特阿拉伯的沙漠、中亚的库姆塔格,而是直接指向新疆塔里木的塔克拉玛干。

塔克拉玛干吸引世人关注,与汉唐时期曾是西域古民族的家园有关。至今在塔克拉玛干,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与沙海死界并存,流沙包围之下潜藏着独具特色的沙埋绿洲遗址,为世人演示了历史与现实、往古与今天的穿越。

新疆塔里木的绿洲文明,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一定程度上说,正是因为独具特色的绿洲文明,塔里木才被形象地称为亚洲的腹地、亚洲的心脏。在古老的绿洲文明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之后,塔克拉玛干则成了观察绿洲文明遗迹的走廊。

塔克拉玛干是直接书写在大地上的博物馆,它没有围墙、没有讲解员,但每一个章节都影响到最终结论的形成

早在考古探险时期到来之前,塔克拉玛干之中的沙埋古城、为流沙覆盖的古代文明,就成为新疆的关注点。

前往印度的取经高僧玄奘(唐三藏)返程路经新疆和田,在和田停留期间他记录了塔克拉玛干沙埋文明的经典故事,那就是“沙雨湮没曷劳洛迦”。这个故事反映的是信仰缺失造成的自然灾害:因不礼敬佛像,天降沙雨,致使一座繁荣城邦成为巨大的沙包。从此,“沙雨湮没绿洲”成了塔里木代代相传、无人不知的寓言。

此后,中外丝路经行者听到的传说一个比一个逼真,甚至具体说:在塔克拉玛干,历来为流沙湮没的绿洲城邦,有300座。19世纪60年代的英属印度的测绘员威廉·约翰逊进入塔里木。在测绘过程,他听说多达360座古城被流沙埋没,而且具体记载了在沙漠之中发现的前人遗物:从来历久远的、发现时还能饮用的砖茶,到成磅的金币。其中有的得自传说,有的则是亲眼所见。

几年之后,1870年、1873年,英国福赛斯使团两次来到塔里木。福赛斯是为联络窃据塔里木的阿古柏而来,可他也是塔里木“沙埋古城”的传播者、注释者。福赛斯的出使报告之中,具体写了在新疆见到的佛像、金指环、曾在欧洲或中亚流通的珍稀钱币等罕见物品,它们都出自塔克拉玛干“找宝人”手中。有关记载等于为威廉·约翰逊的出使报告做出了详尽的注释。

至少在19世纪中期,塔里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村镇,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职业找宝。只要一场风沙停息,村民就相约进入沙漠(越深入越好),寻找大风赐予的意外的财富。找宝人当中,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始终生活在传闻中,也有人一去无回。直到19~20世纪之交,新疆考古探险时期的到来。

自1895年起,瑞典探险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进入了塔克拉玛干。1895年夏天,斯文·赫定几乎全军覆灭于和田河岸边的沙漠,最终获救于一个水泉,此后那里就有了新地名:“天赐的水池”。幸运的是,他没有退缩,而进一步走入塔克拉玛干的腹地。

1896年1月,斯文·赫定从和田古绿洲塔瓦库勒出发东行,前往克里雅河。1月24日,他的驼队来到一个作为绿洲家园应有尽有(唯独缺少“人气”)的遗址,这里有寺院、官衙、果园、民居,特别是民居,简直和塔瓦库勒村如同出自同一个施工队之手。向导告诉斯文·赫定,这儿是塔瓦库勒村的后院:孩子们的幼儿园、托儿所,年轻人的竞技场、私立学校。老人们称这里的地名为塔克拉玛干,据说,这里另一个名字是丹丹乌里克,含义为象牙房子。

1901年初,斯坦因依据斯文·赫定手绘的地图,来到塔克拉玛干——丹丹乌里克。经发掘证实,这是唐代于阗王国时期的重镇,在这里,斯坦因发现了大量文物,若干精美生动的画板或壁画名扬中外丹丹乌里克,其中“东国公主传入蚕种”画板,成为解读于阗文化与丝绸之路衔接的讲堂。

《大唐西域记》记载,唐高僧玄奘取经东返,在于阗王国停留时,朝拜了王国首都郊外的一座香火鼎盛的庙宇麻射伽蓝。当初,于阗王国不知道如何种桑养蚕,东国(东方王国)则盛行蚕桑之业,可绝对不允许将蚕桑传到西方的于阗。于阗王向东国求婚,并获允许。公主前往于阗时,迎亲使臣单独告诉公主(于阗新的母后):于阗地方没有蚕桑产业,所以不能为她置办华美服装。公主领悟所言,暗地将桑蚕之种藏在帽子里,带到于阗。当地对公主无比崇敬,特意建立了庙宇。从公主出嫁至今,蚕桑养殖业以及丝绸成为于阗的支柱产业。

在丹丹乌里克,斯坦因发现了一块精美的画板:一位盛装贵妇头戴高冕,一个女郎(侍女)跪在她的旁边,画板另一端是一个充满贡品的行囊。一开始斯坦因为画板的生动细腻而倾倒,但不知道画的是什么。他突然注意到,侍女左手指着贵妇的高冕,才恍然大悟,这就是“东国公主传入蚕桑”的经过。冕中是私自带到于阗的蚕桑种子,另一端,是在于阗盛产的蚕茧,与其对应的则是纺车。

为此,斯坦因将这幅画板称为奇迹。这确实是奇迹,尤其是与珍贵的文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对应,在废弃于沙漠腹地千年之久的塔克拉玛干,这西域历史几乎失落的珍贵细节,居然得到了完美印证。

丹丹乌里克是在塔克拉玛干发现的第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卓著的古遗址。

此后,就如同电视连续剧:喀喇墩、热瓦克、鸽子塘(库姆拉巴特)、尼雅遗址(楼兰精绝)、安迪尔(安德悦)、达玛沟……直到几年前发现的独佛寺,一个个浮出海面。从张骞通西域前后,直到唐宋之际,古绿洲、古遗址成为沙海的调色板,成为生与死的两重境界相对比的实录。

塔克拉玛干,进去出不来的死亡之海,是解读绿洲文明的教科书、认识新疆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博物馆。人走进塔克拉玛干,最终都会成为合格的讲解员。

借助一个多世纪以来塔克拉玛干的探险发现,借助塔克拉玛干众多遗址与古今绿洲的调查记录,认识新疆历史文化有了独特的视角

几十年来,我一处处寻访着塔克拉玛干的古今绿洲与古城遗址,使我难以忘怀的则是2011年路经策勒时,在近几年来新发现的“小佛寺”的见闻。

所谓小佛寺,是一位牧民放牧间隙随便行走在策勒河的沙包之间,无意中发现沙包竟然覆盖着一座佛教寺院遗址。这个寺院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只有一座佛像,面积10平米见方,也就是一个办公桌大小,与我们以往见过的任何寺院都大不相同。这是塔克拉玛干的特产。它的发现证明:如同信仰一样,今天的世界第二大沙漠,也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并非天生如此。

实际策勒新发现的小佛寺的整体格局与丹丹乌里克的寺院有近似之处,只不过它小到了极致而已。这种佛寺格局,是和田(大漠南)佛教文明的一种被忽略的模式,可以叫做独佛寺。通过从丹丹乌里克到策勒河沿岸的古绿洲、到存在独佛寺的局促教区,塔克拉玛干沙漠逐渐形成(特别在隋唐五代前后日益加剧)的过程,凸现出来,折射出在沙漠扩展之下,人类生存空间(漠缘绿洲)日益缩小的困境。

20世纪的新疆考古探险家曾说过:塔里木的内陆河比如策勒河,是沙漠形成之前的最后绿洲带,是沙埋文明的区域。独佛寺这个微型圣殿,起着坚守信念的警示作用,当地绿洲居民活动范围日渐局促紧缩,沙漠扩大的重压,使民生无法延续,塔里木地广人稀,可竟然没有居民的立足之地了。在环境急剧改变的前提下,即将失去家园的居民为抗拒命运,祈求天意庇护,小佛寺——独佛寺,成为绿洲文明生死存亡的启示录。也是沙漠形成、围困绿洲这一过程的展示台。

策勒“小佛寺”绿洲与克里雅河通古斯巴孜特绿洲距离颇远,但它们却构成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的两个规模不同的展室。

1896年1月,离开丹丹乌里克——塔克拉玛千古城继续东行的斯文·赫定,抵达了克里雅河尾闾的绿洲通古斯巴孜特(大河沿)。在通古斯巴孜特,当时有两个小部落居住。外人从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他们也不知道世事的变迁。当地曾是新疆虎的栖息之地,野骆驼的天堂。

离开通古斯巴孜特,前往漠北的塔里木河,在2月2日,斯文·赫定来到了另一个古城,这就是喀喇墩。喀喇墩位于塔克拉玛干的中心,也是塔里木南北通行的咽喉。

之所以出现通古斯巴孜特绿洲,因为那里是大漠中心的地势低洼地带,我曾将其称为“塔克拉玛干(亚洲腹地)的肚脐”。每年洪水期,克里雅河有几周能流到通古斯巴孜特,这就是绿洲存在的基础。在这里,绿洲与喀喇墩古城相伴,人类至少居住了十几个世纪。喀喇墩存在,可以视为汉唐时期的克里雅河比目前的克里雅河流程长得多的主要证据。而丹丹乌里克,则为《水经注》所说的塔里木存在南北两大内陆河,提供了来自实地的证词。

从1989年以来,我几次抵达通古斯巴孜特绿洲与喀喇墩古城。“喀喇墩”的含义是“黑沙包”。站在古城依附的黑沙包之上,我总感到面对的是从绿洲到沙海的过渡。从通古斯巴孜特前往喀拉墩古城,只有几小时路程,在其间的大漠之区,人类文明足迹与古河道相伴,几乎随处可见。目前,喀喇墩是沿克里雅河北行的终点,但在历史上,它不是。古人不会特意在这个大漠腹地建筑“形象工程”,喀喇墩古城的出现,与“独佛寺”,与塔克拉玛干的人类文明的遗迹,共同做出沙漠绿洲的置换变迁的记录:

现在的“世界第二大沙漠”——“进去出不来”的“死亡之海”,在汉至隋唐时期并不存在,那时只有一处处单独的、没连成片的荒漠、沙地,否则这些“奇迹”不可能挺立在人迹难至的沙漠纵深处。

德国探险家埃米尔·特林克勒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受德国不莱梅海外博物馆派遣,来塔里木做考古探险(为刚落成的博物馆搜集文物)。他是“最后”进入新疆的“探险家”,而且没有完成的预期的工作,在中国地方政府反对之下,被驱逐出境。特林克勒的探险记,名为“风暴席卷的地区”(中译本名为《未完成的探险》)。探险记中,特林克勒首次提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风向的改变有关。他具体指出:在20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间,和田地区发生过风向的改变,成为塔克拉玛干纵深处绿洲、古城与沙漠隐现的动因。风向的改变,牵动着古迹与绿洲的更改存亡,成为“找宝人”职业化的基础。

沙漠绿化工程篇7

1. 防沙体系的建立

20世纪80年代,策勒县再次面临严重风沙的侵袭。风沙最前沿距离策勒县城最近的地方只有1.5千米,策勒县城面临第四次搬迁的危险。1983年,中科院在这里建立了全国惟一的县级治沙站,专门从事防沙治沙的研究和指导工作。在专家指导下,策勒县针对保护生态、防沙治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过科学论证,五道防线为一体的防风治沙综合体系诞生了。第一道是拦沙河,横在最前面,有效拦截来自沙漠的流沙;第二道是灌草带,低矮的灌草既能防止就地起沙,又可阻止流沙的通过;第三道是人工灌木片林,它可以逐步削弱风速,并使浮尘沉降下来;第四道是窄带多带式防风林网,能够进一步阻挡风沙;第五道是经济果林带,不仅可以调节绿洲气候,还可以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科技人员独创的防沙体系,加上策勒人无畏的治沙精神,有效地遏制了流沙对绿洲的侵袭,扭转了沙进人退的趋势。绿色,像一个楔子,不断地嵌向沙漠深处。经过30多年的共同努力,策勒县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曾经逼近县城的沙丘后退了7.8千米,独特的防沙体系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流沙前移的速度明显减缓,直面塔克拉玛干沙漠县城西北、西南方向的沙丘被人工种植的红柳、梭梭等沙生植物有效“箍住”。截至2007年,全县森林保存面积为68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5%,初步形成了带、片、网结构,乔木、灌木、草场相结合的绿洲综合防护林体系,大大削弱了流沙对人类的威胁。目前,全县人工种植红柳大芸面积达20 850亩,接种大芸16 893亩,已有16 000万亩初见效益,稳产区大芸平均亩产已达120千克以上,年产值近1 600万元。被流沙“侵吞”的25 373.2亩耕地重见天日,背井离乡的446户1 732名农民重又迁回曾被风沙掩埋的家园,继续种树种草,与沙漠抗争。1995年,策勒县荣获了联合国颁发的“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就奖”。

2. 绿色植物的生态效应

在与风沙的抗争中,保住绿地就是保住生命线。生物(绿色植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同时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氮和其它无机物,将其合成为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体中。植物是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来源,微生物在分解植物或动物残体时,将有机物变成无机物排放到周围环境中。这个过程促使水、大气、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进行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由此可见,生物的出现,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随着植被覆盖度的提高,策勒县域内的生态环境、小气候、土壤、水文等条件已有了明显改善。林草绿地能蒸腾水分, 提高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大面积的有林地比无林地的雨量要多20%;林草遮阳吸热,在夏季林草绿地内的气温较空旷地低3~5℃ ,因为树木要制造1克糖, 就得吸收4 000卡太阳热能, 要吸收相当于2 500L大气中所含的CO2 , 所以,凡是有林草的地方都比较凉爽,气温变低了,蒸发减弱了,土壤中水分含量就会增加,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树木绿化的防风效果是显著的, 冬季绿地不但能降低风速20%, 而且静风时间较未绿化地区长, 严寒的冬季减少了冷风的吹袭, 沙尘、扬沙天数就减少了一半,利于流沙的固定。高等植物发达的根系吸取母质及风化壳中分散的营养元素,残枝落叶经土壤中微生物作用,一部分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同时合成腐殖质。腐殖质一方面将营养元素储存起来,待植物利用;一方面形成团粒结构,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因此生物小循环是形成稳定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一定发育程度的土壤对一定程度的外界条件变化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如土壤对侵蚀的抗性、对污染的净化能力等。土壤的发生发展促进了植物的生长,生物反过来影响土壤。所以通过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经济林使策勒县沙区空气潮湿,降水增多,风速减慢,土壤肥沃,流沙后退,流水增多,农牧民致富。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起着巨大的作用: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沙漠绿化工程篇8

重视造林治沙建设,忽视草地固沙功能。西部有些地方,按气候条件,只适合种草和耐 旱的灌木,不适宜种树。特别是杨树等乔木,在一些缺水的干旱地区,不宜大面积种植。树 林的蒸腾作用相当于抽水机,当沙漠地区宝贵的地下水被抽走后,树木只有死路一条。植被 建设应该坚持“宜树则树,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草灌先行、增加地被 覆盖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重视“人进沙退”,忽视“人退沙退”。随着土地荒漠化加剧,人们向沙漠化挑战、遏 制荒漠化进程的心情越来越迫切。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一些地方的地表覆被,助长 或促进了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人类应当也只能消除由人类自身引发的不利因素,以减轻荒 漠化的危害,人退才能沙退。在西北地区,防沙治沙的重点是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 沙化,而不是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形成的原始大沙漠。遏制荒漠化土地扩大的趋势,要有冷静 的态度,不要盲目地“向沙漠进军”,人类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

重视经济利益索取,忽视生态承载力。脆弱的土地是荒漠化的基质,人类不合理的开发 是荒漠化的诱因。近年来,荒漠化地区取得了与全国基本持平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某种程度 上是由农牧业发展(大量增加牲畜头数和扩大种殖面积)支撑的,但却损害了生态环境。忽视 土地的承载能力,过牧、过垦、过樵、过采、滥用水资源,使得荒漠化的发展速度加快,反 过来更长久地抑制经济的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和短期利益驱动,许多地方无计划、无节制地 开荒、砍林除草,又未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工作,加速了生态脆弱地区的沙化进程。据 有关部门利用遥感对黑龙江、甘肃、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区54个县调查,1986~1996年间因扩 种粮食,共开垦草地117.2万公顷、开荒76.9万公顷,现已有近一半撂荒沙化。我国草地 几乎没有不超载的,因草场过牧和农垦造成的沙漠化占我国人为沙漠化总面积的60%以上。 由于草场过牧、过垦,我国草场产草量下降了35%~75%,优质牧草减少,有毒有害和营养 价值低劣的草场比例加大。富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因栖息地被破坏或遭大量盗猎,数量锐减 ,使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生物链失衡,间接造成沙化。如青海原本吃野鼠的猎隼极多,后因 大量被盗捕,使鼠害泛滥,啃食草原,导致土地荒漠化。

重建设,轻管护。一些地方监管薄弱,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一方治理多方破 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还十分突出。“八五”期间,全国年均改良 草地面积260.7万公顷,而是期年均草地退化面积200万公顷,“九五”期间这一问题并未 得到有效改善。多年来,我国在水土保持上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因而人为因素引 起的水土流失面积每年以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推进。1990年的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普 查成果表明,5年年均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33多万公顷,而森林火灾、乱砍滥伐、毁林开荒、 基本建设等每年有200万公顷有林地逆转为无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1999年的第五 次森林普查结果表明,后5年我国造林速度减慢,而有林地的逆转在继续加快,“造五丢三 ”的局面尚未遏制。

对策与建议

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应置于农牧交错带、绿洲、青藏高原和西南山地丘陵区。科学划定农 牧交错区、特别是界定西北干旱区农垦的北界,降低干旱区的垦殖指数。转变传统的治沙方 式,防止引水造林治沙造成的水资源短缺。保护沙漠周边地区地表结皮、固沙植物等,切忌 盲目的“人进沙退”。改革农耕方式,采取作物高杆留茬,推行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严防 开垦造成新的沙漠化。要积极保护天然绿洲,采取严格措施保证其生态用水。严格限制人工 绿洲规模,禁止种植耗水量大的作物与其他植被。流域上中游发展必须兼顾下游,限制上中 游随意拦水建坝。保护人工绿洲周边地区过渡带的天然植被,禁止过度开垦。在无绝对无霜 期的高寒地区限制城镇的扩大发展,扩大生态无人区。在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 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等重要地区要建设各 级、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

相关链接

我国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不仅沙化土地分布面积大,而且扩展速度 快。以内蒙古的毛乌素沙地为例,60年代~90年代沙地面积由183.6万公顷增至382.5万公 顷,增幅超过了1倍,沙地面积的年扩展速率约为2.5%。此外,西部地区沙化耕地与沙化 草地占有面积大,且不少省(区)沙化耕地和沙化草地的面积呈持续增长趋势。与1986年相 比,1999年陕西和甘肃沙化耕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7万公顷和0.9万公顷,增幅为19.2% 和6.5%;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和新疆六省的沙化草地面积也分别增加。

沙漠绿化工程篇9

穿沙公路,一个伟大的人间奇迹

说起亿利,不能不说“穿沙公路”和“穿沙精神”。这是亿利人创造的人间奇迹和历史辉煌。说起亿利,不能不说董事长王文彪带领他的团队所走过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1988年那个风沙弥漫的初夏,王文彪驱车前往杭锦旗盐厂上任,他被任命为该厂厂长。沙尘暴来了,飞沙走石,他的车陷入沙窝,只能徒步跋涉前往。坐在简陋的办公室里,望着漫天飞沙,王文彪在想,黄沙能阻断道路,吞没汽车,也能吞没家园和工厂。他最大的担心是他的盐厂被吞没。

“我站在,猎猎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这首气吞山河又柔情万种的歌曲,曾让多少英雄好汉为之感叹,为之潸然泪下。站在西部高原的猎猎风中,王文彪这个七尺汉子也听到了那个绕梁之音:问天下谁是英雄。这歌里不再有“绵绵心痛”,不再有“柔情万种”,那是来自生命的呐喊,带着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豪情。

王文彪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治沙。他做出决定,从每吨盐的销售收入中提取5元用于治理沙漠,并组织了27人的绿化队,开始在盐厂周围植树固沙。

盐厂兴旺发达,产品销售却成了新的难题。最大的难题是产品如何走出沙漠?如果能修一条“穿沙公路”,产品销售的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在沙漠中修公路,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没有人尝试过,准确地说还没有人成功过。王文彪下定决心,当一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王文彪盘算过,穿沙公路修成后,改善的不仅仅是落后的交通现状,更可以让荒漠变成财富,这是一条功在千秋的致富路。

设计图纸出来了,那地形图酷似一把张开的弓箭。弓是绵延千里的黄河,弦是横贯鄂尔多斯高原的库布其沙漠,箭便是这条要修筑的“穿沙公路”了。也许是天意,也许是玄机,这库布其的汉译恰恰是“胜利在握的弓弦”。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经过细致周密的筹备,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穿沙公路破土动工,一场人沙大战在库布其拉开战幕。13万民众总动员,上至耄耋之年,下至髫龄之童,“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那场面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悲壮。

那个夏天特别热,太阳这个巨大的能量球,炙烤着沙漠,热浪随着漠风吹过,燥热的空气让人感到窒息,地表温度一升再升,升到了超越生命极限的高度,有人做过实验,黄沙能把鸡蛋烫熟。

没有树,没有荫,没有水……所有的生命元素几乎被烈日摄取了,大漠里只剩下那让人无法躲避的高温。

因为没有水,绿地才成了沙漠;因为缺少水,生命也渐渐在沙漠中消失。头上烈日晒,脚下沙漠烤,因为高温,有人中暑;因为缺水,有人晕倒;因为找不到一个避阴之地,中暑的人只能躺在骆驼的肚皮底下恢复体力。

严酷而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动摇修路人的决心,在修路的两年多时间里,亿利先后组织过4次万人大会战。“清汤挂面锅底沙,夹生米饭沙碜牙,帐篷睡听大风吼,早晨起来脸盖沙。”这句曾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是当年艰苦生活的写照。

历时两年半,65公里长的第一条“穿沙公路”全线贯通。

南始锡尼,北至乌拉,纵贯库布其沙漠。这就是亿利人当年创造的奇迹。

雪域高原:雅鲁藏布江的呼唤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亿利,一家民营企业,它利从何来?利从何往?

2016年“两会”期间,王文彪董事长在会上作了《履行社会责任,坚持治沙扶贫》的发言。他说,我们集团企业,立足内蒙古本土,向世界难题沙漠宣战,修建了人类史上第一条“穿沙公路”,创造了世界奇迹。接着,我们用“穿沙精神”治沙防沙,经过近30年的治理,过去的“沙窝窝”,变成了今天的“香饽饽”。非常关心和重视防沙治沙、生态环境改善这件事,给予我们很大鼓励。总书记的话很平实,字里行间蕴含着力量,对我们治沙人是极大的鼓舞。我在这么一个重要场合立下军令状:5年内通过投资沙漠生态产业,再绿化沙漠一万平方公里,带动十万农牧民脱贫,我有信心完成这个指标!

企业在发展,事业在壮大。库布其沙漠的治理仍在朝着既定目标推进,王文彪董事长又移师南下,在雅鲁藏布江开辟了治沙防沙的新战场。

5月12日,蓝天白云下的雅鲁藏布江畔,素来沉寂的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彩旗飘扬,人声鼎沸,机声隆隆,亿利资源集团治沙扶贫工程在这里拉开序幕。董事长王文彪出席启动仪式,并动手在沙滩上栽下了第一棵防沙治沙、改变生态、向大自然挑战的“希望之树”。

据了解,经过多年实践,亿利资源集团探索出了既能治沙、又能创收的治沙扶贫模式。先后发明了20多项新技术,培育出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种子1000多种,在治沙的同时向外输出技术和种子又能赚钱。比如,一棵经过改良的甘草,治理十灼椒矫咨惩敛凰担三到五年还能造出一块有机田,在深加工之后,价值更是翻了几十倍。企业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农牧民成立合作社,带动农牧民增收。

亿利山南沙漠经济扶贫项目的启动,标志着雅鲁藏布江综合保护开发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该项目包括防沙治沙工程、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特殊经济林建设、生态小镇建设四大部分,总开发建设面积65万亩。这条“绿色哈达”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业,是献给人民最珍贵的礼物。

沙漠绿化工程篇10

今年6月17日是第十九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的主题是“干旱和水资源短缺”,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干旱和水资源危机的科学认识,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和鼓励公众参与,推动防治荒漠化的自觉行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在第十九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到来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

防沙治沙 一场与“地球癌症”之间的战争

《绿色中国》:张副局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十报告别指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其中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都是国家林业局的职责所在,请问在现阶段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整体情况如何?

张永利: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发展趋势得到初步扭转,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分别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91平方公里、1717平方公里,有力地促进了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长期治沙实践中形成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治沙精神,已经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防沙治沙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沙化土地植被平均盖度已由2004年的17.03%提高为2009年的17.63%,沙区生态状况逐步好转。荒漠化和沙化重点保护治理区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加,群落稳定性有所增强。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减少3亿多吨。沙尘源区和路径区植被得到恢复,释尘量呈逐年减少趋势。

随着保护和治理力度的加大,沙区人居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防灾减灾能力和生态承载能力逐步提升。各地结合治沙,积极发展木材、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特色产业,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促进了沙区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沙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据统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人均GDP从1999年的4687元增加到2010年的27193元,年均增长17.3%,工程建设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率为23%?28.3%。

我国防沙治沙取得的巨大成绩,是对全世界的重要贡献,彰显了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国际影响力。2008年联合国第十六次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称:“中国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11年6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门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成绩。

同时,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国的防沙治沙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在全世界也得到了认可。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实行国家扶持与发动群众相结合。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实行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三是坚持尊重自然,实行保护与治理相结合。四是坚持工程带动,实行重点突破和面上推进相结合。五是坚持科学防治,实行科学精神与埋头苦干相结合。六是坚持综合防治,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七是坚持依法防治,实行法律手段与其他手段相结合。

以《规划》为指导科学防治

《绿色中国》:前不久,由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对外颁布。《规划》系统总结了“十一五”防沙治沙工作,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二五”及到2020年防沙治沙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建设重点、主要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成为指导全国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依据。请问这是不是坚持科学防沙治沙的有效途径?

张永利:是的。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虽然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目前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7.33%、18.03%,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继续扩展,已经治理区域的生态系统尚不稳定。土地荒漠化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今后,必须把防沙治沙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和重要内容,坚持依靠群众、依靠科技、依靠改革,积极借鉴一切先进治沙经验,不断加大治理力度,努力提高治理成效。在治理过程中,要科学利用沙区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沙区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依靠科技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治沙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环境条件,坚持用科技手段,让自然生态演化过程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要强化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培训,把最简便的、老百姓最欢迎的科技手段和科技方法教给群众,走一条成本低、速度快、可持续的防沙治沙之路。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七个部门正式下发实施。《规划》的实施是落实党的十和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精神,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具体措施。

根据《规划》要求,下一阶段我国防沙治沙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防治,综合防治,依法防治的方针,遵循自然规律,以构建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为重点,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目标,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深化改革,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治理、合理利用,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力争经过十年的不懈奋斗,使我国重点沙区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

《规划》的目标任务是,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加大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全面保护林草植被,积极预防土地沙化,综合治理沙化土地。规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11?2015年为第一阶段,2016?2020年为第二阶段,10年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万公顷,其中第一阶段1000万公顷,第二阶段1000万公顷。到2020年,使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

《规划》明确了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在总体布局上,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国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考虑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上相对集中连片等因素,同时尽可能与上一期规划保持连续性,将我国沙化土地划分为5个类型区,即干旱沙漠边缘及绿洲类型区、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黄淮海平原湿润半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和南方湿润沙化土地类型区,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15个类型亚区,分别确定更有针对性的主攻方向和防治措施。在建设重点上,突出沙区林草植被保护、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发展沙区特色产业和推进综合示范区建设。

《规划》确定了主要建设内容。一是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规划》明确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范围,确定封禁保护的主要建设内容为封禁设施建设、监管能力建设和妥善安置农牧民生产生活。二是沙化土地综合治理,《规划》确定了包括造林营林、沙化草原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源及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流动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区生态移民和小城镇建设以及沙区农村新能源建设在内的综合治理内容,并提出了防沙治沙重点工程。三是发展特色沙产业,《规划》明确了发展沙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发展区域。四是加强能力建设,《规划》提出了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加强监测预警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按照党的十关于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有关要求,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防沙治沙法》和《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紧紧围绕《规划》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建设重点,坚持以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为目标,统筹推进规划实施。认真做好防沙治沙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强化任务落实,强化政策支持,强化法制保障,强化激励约束,全面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绿色中国》:我们知道发展沙产业是防沙治沙工作中多赢的选择,请问怎样发展沙产业才能做到既改善生态又改善民生呢?

张永利:在防沙治沙的过程当中,怎么样恰当的发展沙产业,我认为这是一个政策性很强,技术要求很高的问题。沙产业怎么发展,必须非常科学慎重地把握和拿捏。

一方面,防沙治沙作为一项生态建设,如果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不兼顾经济效益,不抓沙产业的发展,防沙治沙就没有动力。参加防沙治沙的主体,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企业等就没有积极性,这项工作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所以在防沙治沙的过程当中,兼顾沙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改善民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