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课件十篇

时间:2023-04-12 01:12:13

沁园春雪课件

沁园春雪课件篇1

关键词:诗歌文本;留白;苏教版;阅读教学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构图技巧,它是指在构图时预留部分空间,不下笔、不着墨,目的就是为了使黑与白、虚与实形成强烈的对比,吸引读者的目光,引发读者思考分析,进而使读者与创作者产生共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难度在于学生参与度不够、自觉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实践证明,运用“留白”进行阅读教学,既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还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培养,更有助于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一、诗歌文本的特性及“留白”的含义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显著特点是“言简意赅,意境深远”,具体来讲,就是诗歌往往采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来表述作者的某种情怀。从实际学情来看,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较为有限,要想学好诗歌文本,就必须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将“留白”引入阅读教学。这里提到的“留白”有两层含义:一是文本自身的“留白”,具体来讲就是文本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二是诗歌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实施的有效“留白”策略。在阅读诗歌文本时,教师采用“留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认真钻研,找到文本创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白”,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尽可能地融入到问题中,使文本和自己形成共鸣。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择的诗歌皆是佳作,每首诗都值得师生仔细诵读、慢慢推敲、细细琢磨。诗歌的灵魂就在于“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想象空间”,因此在诗歌文本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与时间,通过生生探讨、教师引导,完成诗歌“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的品味。

二、挖掘诗歌文本中的“留白”

优秀的诗歌往往十分含蓄,往往故意不写“满”,留下弦外之音,而诗歌之美就在于诗歌的“弦外之音”。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诗文中的“断裂”和“跳跃”,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挖掘诗歌“意蕴”的欲望得到激发。在讲解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词两首”时,就必须要挖掘诗歌中的“留白”,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里以《沁园春?雪》为例进行阐述。

(一)略读初识,精读产生情愫课堂上,教师可先用一分钟时间,简单阐述《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者生平,接着,让学生用一分钟时间略读课文,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略读时,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且要确保每个字、每个词的发音都是准确的。然后,教师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字与词,要求学生将生字、生词勾画出来,最后进行精读。精读需要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心头会产生一些“情愫”,从其朗读的声音中就可以感受得到。通过略读和精读,学生对文本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有了初步的认识,且产生了深入理解的欲望,期望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学生会发现,文本中有很多“少字漏词”的现象,这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的兴趣。

(二)大胆直言,引导体会意境通过略读与精读后,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组内交流探讨,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从课堂实际来看,因为个体差异明显,所以学生在朗读之后,心中产生的“情愫”也各不相同。针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生生交流来查漏补缺,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他人的闪光点。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让小组代表将组内成员读完这首词的感受讲述出来,且鼓励学生用表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学生的表述可以发现,有的学生觉得这首词豪迈奔放;有的学生觉得这首词胸怀天下;有的学生觉得这首词气势磅礴;有的学生觉得这首词妙不可言。学生讲述时,教师要给予客观、科学、恰当的评价,但是不要出言制止,更不要出言苛责,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发言后,教师将吴祖光先生对这首词的评论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吴祖光先生认为《沁园春?雪》这首词:“风调独特,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学生通过对比,会发现自己的感觉不够全面,进而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深入挖掘。

(三)教师指导,感受文本意蕴诗歌往往是作者以实际生活为蓝本,通过夸张、写实、拟人等手法创作而来,换言之,要想感受诗歌的深层“意蕴”,就必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可以将《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以视频、音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然后,教师可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阅读这首词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用多媒体呈现创作背景———“在陕北,一天,主席为了了解地形地貌,艰难地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当他登上塬顶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雄伟而奇美的雪景,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留白”,放飞思维,展开想象,拓宽该词的意境,体会词中深远的意蕴。诗歌文本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更是一个重点,因为诗歌的语言特点是“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致使学生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挖掘诗歌的“留白”,可以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难为易,且将“教”化为“导”,“学”化为“挖”,有助于调动学生挖掘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体会诗歌文本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

参考文献:

[1]张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以诗歌、散文和小说的阅读教学为例[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15.

[2]耿汉东.悲歌壮写的范例———浅述《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3]余晓安.读词《沁园春?雪》有感[J].新闻与写作,2012(12).

[4]孟亚玲,魏继宗,兰鸿涛.诗词类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以获奖作品《沁园春?雪》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5).

沁园春雪课件篇2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将诗歌的内容吃透,领会诗歌的情感,将诗歌的“美”悟出来。其次,搜集相应的音乐作品。选择音乐作品的原则是跟对应诗歌主题相近、意境相通、基调相符。现将我选用的部分音乐作品分列于下: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歌曲)

《再别康桥》(徐志摩)——《春江花月夜》(二胡独奏曲)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长城谣》(歌曲)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我热恋的故乡》(歌曲)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梁小斌)——《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

《致大海》(普希金)——《大海啊,故乡》(歌曲)

《我一无所求》(泰戈尔)——《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曲)

《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永远和你在一道》(歌曲)

《秦风·无衣》(《诗经》)——《我是一个兵》(歌曲)

《离骚》(屈原)——《潇湘水云》(古琴与乐队协奏曲)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白马篇》(曹植)——《骏马奔驰保边疆》(歌曲)

《归园田居》(陶渊明)——《走在乡间小路上》(歌曲)

《琵琶行》(白居易)——《二泉映月》(二胡独奏曲)

《蜀相》(杜甫)——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锦瑟》(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曲)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歌曲)

《雨霖铃》(柳永)——《送别》(歌曲)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赤壁怀古》(歌曲)

《一剪梅》(李清照)——《难诉相思》(歌曲)

再次,要制作多媒体影片。根据诗歌的情景和时代背景融入动画、图片和艺术字,让影片充满诗情画意。影片我一般用Flash软件来制作,歌曲是用MP3格式导入。

二、选择适当时机融入音乐作品

用歌曲导入课文。讲授的《沁园春·长沙》时,我一进教室,立刻播放自己制作的多媒体影片,当出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动画画面时,我立即高歌一曲《沁园春·雪》,我用的是美声唱法,声音浑厚有力,再加上与歌曲的旋律对比鲜明,将作者的那种豪情壮志抒发得淋漓尽致。唱完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我迅速导入新课,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及情感美,感受领袖的凌云壮志和伟襟,从中吸取精神力量,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沁园春雪课件篇3

一场大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读了毛爷爷的《沁园春.雪》我就一直盼望着能下一场大雪。

今天终于下雪了。无数的雪花从空中飘落下来,随着北风飘舞,像一群群白色的蝴蝶漫天飞舞。雪花飞到哪里,哪里就洁白一片。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白了,像戴了一顶暖和的小绒帽,雪花落在树枝上,树枝白了,像披了一件银色的外衣。银装素裹,格外好看。

校园的小路上,像铺着一层长长的白地毯,两旁的草坪已经看不见了,因为草坪上也铺了一层厚厚的雪,像盖了一件棉被似的。望着窗外,白茫茫的银色世界,我真想出去玩啊!和同学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可是我们中午没有出去玩,我很失望,不过乒乓球课上我们玩得很开心,希望明天有时间我们可以出去打雪仗。

沁园春雪课件篇4

――谈现代诗歌教学

平川中学 罗邦明

曾经被诗的国度冷落一时的诗歌,又重新回到了它应有的文学位置,在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上,出现了大量的诗歌,特别是大批现代诗歌的入选,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对现代诗歌的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呢?应该从诗歌的特点着手,诗歌是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诗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形象、凝练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抒发作者的感情,即语言――意境――情感,只要抓住了诗歌的特点,上课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对于语言指导诵读,对于意境指导品味,对于情感指导体验,就能够走进诗歌的内核,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 语言――诵读。

在新课标的总目标中提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今天外语越来越热的时候,在母语逐渐受冷落的时候,要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就得另劈蹊径,而诗歌这一体裁就为我们的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对诗歌的语言是如此的重视,所以我们在诗歌的学习中,应从诗歌的外壳――语言入手,层层深入,才能得到诗歌的真谛。

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也知对诗歌的学习重在读,所以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诵读,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如何诵读。

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沁园春 雪》(毛泽东)中"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这些字都是多音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读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这些字音读准,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前提。

其次要读出节奏。由于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如《沁园春 雪》(毛泽东),它虽然是现代诗歌,但它是在古词牌下填写的,具有古体诗的音韵和节奏,这自然不必说。而其他的现代诗歌,同样具有鲜明的节奏,如《雨说》(郑愁予)"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诵读时特别要注意读出节奏,在这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只要我们将诗歌的重音和节奏准确地读出来,那么诗歌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第三要读出诗歌的语气。诗歌的语气靠语调来表现,语调与诗歌的情感也紧密相连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通过语调的高低缓急来表现诗歌的语气。如《沁园春 雪》(毛泽东)可归纳为豪放派的诗歌,它的语气应该是高亢的;而《夜》(叶赛宁)表现的是夜晚的静谧美丽,它的语气应该是舒缓的;《星星变奏曲》(江河)第一节写的是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那么语气应该是热情的,而第二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世界,语气应该是低沉的。

二、意境――品味

诗,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这一规律决定了诗歌必然具有意境,对诗歌的学习,关键是怎样走进诗歌的意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诗歌也是如此,对于诗歌的意境,重在品味。

对诗歌意境的品味,可以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品味,通过语言这个外核走进意境这个内核。如在《星星变奏曲》(江河)中"总写着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风吹落了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诗本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它是光明的象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是"苦难的",尤如"颤抖的星星",感觉不再美好,而是"像冰雪覆盖在心头",不仅如此,"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又被"风吹落"了,通过对这些语言的品味,我们就可以感受作者营造的意境,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吹落了,可见"夜"的黑暗与深沉,猖獗肆虐和冷漠无情。

诗歌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具体的意象,对意境的品味,可以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品味来进行。如《夜》(叶赛宁)"河水悄悄注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我们可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进行品味,四个意象"河水、松林、夜莺、长脚秧鸡",在此时是"悄悄流入"、"失去喧响"、"歌声沉寂"、"不再欢嚷",一切显得是那么的安静,营造了静谧、美丽的意境。但通过对比的,我们不难想像它白天的喧嚣。对四个意境的仔细品味,不仅能够把握它所营造的"夜"的意境,也能感受到它所暗示的"白天"的意境。

意境的美离不开景与情的结合,我们可以从情与景中去品味作者营造的意境。如《沁园春 雪》(毛泽东)的上阙,"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一意境,雄伟壮阔,气吞山河。那长城、那黄河,既是形象可见的景,更是包涵丰富感情的景。长城、黄河,是北国特有的景,是作者登高远眺之景,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物,对他们的赞美,就是对伟大民族的赞美,在此,情与景就有机的融合,构成一个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境。

意境的品味,离不开想像和联想。优美的意境能够诱发读者的想像,而丰富的想像又能把读者带进更为广阔、更加生活的意境。如《沁园春 雪》(毛泽东)的"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是虚写的景,是作者想像的景,我们也可以通过想像去品味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通过想像,我们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皑皑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少女姨样的妩媚动人,这样一副美丽动人的图画就深深地映入我们的脑海,也会给我们留下美的感受。

三、情感――体验

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新课标第四学段中对阅读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作家赵丽宏写道,"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智","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选入教材的诗歌,大多属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中,"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诗言情",它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适合培养一种丰富细腻的感情和健康美好的人性,使我们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

诗和心灵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诗歌能够直接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我们只要通过自己的诵读、品味,走进诗歌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这能充分吸收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精神营养。

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可以通过对诗人的了解着手,走进诗人,走进诗歌,如《沁园春 雪》,作者是毛泽东,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巍巍昆仑是他的笔,浩瀚大地是他的纸,长江的浪是他的墨,隆隆的炮声是他的韵脚……"可见他的诗是何等的豪迈,作为一位革命领袖,诗词中始终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他很多的诗歌中都有体现。了解了作者后,我们读到"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诗句,就看到革命胜利后那美丽的图景,也看到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那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也会激励着一颗颗年轻的心,激荡着一腔腔沸腾的血。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毛泽东的诗词,如《水调歌头 长征》,《沁园春 长沙》等,让学生充分体验诗人那宽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必胜的信念,也此来促进个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可以通过同类题材的比较来进行。如上《天上的街市》(郭沬若),另外与课外的古诗《迢迢牵牛星》相比较,同样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背景,郭沬若诗中想像的是二人在天上过着宁静闲适的生活,真是人人羡慕的神仙伴侣;而在《迢迢牵牛星》中,两人却隔天河而相望相思,"泣涕零如雨"的爱情遭遇令人叹息不已。一经比较,学生很容易就进入诗歌的情感之中,同时也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了体验之后,教师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商讨式、征询式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你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感受","说说你的理由","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在这种平等的环境中,学生多了一种"自我感"和"亲历感",少了一分"压抑感"和"紧张感",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诗歌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的感受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就会畅所欲言。

沁园春雪课件篇5

1、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丁香花便露出了笑脸。那一朵朵白如雪、红似霞的丁香花开满枝头。远看,就好像丁香树的绿叶上浮起了一片片彩云。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春风轻轻地吹进教室,夹杂着几丝丁香花的香气,给严肃的课堂带来了几丝温馨,使人又一种很舒畅的感觉。

2、当和煦的春风吹醒大地的时候,小鸟在枝头高歌。小草冒出了嫩绿的枝芽,丁香花也张开了笑脸。仿佛在迎接春姑娘的到来。

3、每年初夏,丁香就长出桃形的叶子,不久便长满了米粒大小的花骨朵,像一串串弯弯曲曲的小火柴棍。过不了几天,就开满了洁白的小花。近看,那层层叠叠的花穗是由一个个精致的小花组成的。每朵小花都有四个水滴形的花瓣,两个一组,像一对对小翅膀,向空中伸展着,在绿叶的簇拥下显得俏丽、淡雅。

4、走来一看,它竟是那么小巧玲珑。它的颜色不像牡丹花的颜色多种多样,只有粉色和白色。它的花瓣很特别,有四瓣的,有五瓣的,六瓣的极其罕见。

5、秋天,丁香树的叶子慢慢变黄,伴着秋风飞旋着落下,就好像一只只枯叶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这时,同学们便用落下来的叶子做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叶贴画。还有的同学,踏着落叶练习长跑,脚边就好像激起了一朵朵金黄的浪花。

6、丁香花的叶子挨挨济济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小桃子,紫丁香在这些小桃子之间露出了头。有的才露出两三朵小花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绽开了笑脸,有的还是含苞未放,看起来像一个个大玉米棒子。

7、远远望去,在稀疏的绿叶丛中,时隐时现的丁香花好像在和我捉迷藏。微风吹来,那朵朵艳丽的丁香花摇动着自己美丽的身躯,多么像一个个害羞的小泵娘在翩翩起舞呀!

8、丁香不象牡丹雍容华贵,不象玉兰亭亭玉立,不象迎春灿烂夺目,但它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么美丽。

9、这么多的紫丁香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起来像一幅很美的画。

10、丁香是优雅的、安静的、美丽的。丁香就象一个正在看书的小泵娘,头上别着好多沁人心脾的花朵和心型的叶片。好多人天天闻着丁香花中幽香的气息,却忽视了它的存在,它那么小却散发出那么浓郁的香气,是多么神奇呀!

11、这花有多香呢,坐在三楼教室里上课,就能感到馥郁的花香一阵阵的指望鼻子里钻,使人心旷神怡,如醉如痴。这花有多美呢?他们一朵紧挨着一朵,就像许多穿紫裙的小姐妹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一团团,一簇簇,清风吹来,远远望去,就像一片子运载飘动。那一对对桃形的叶子,鲜绿鲜绿的,纵横交错在花间。()花香夹杂着绿叶的气息,弥漫在校园里,使人感到多舒畅啊!

12、夏天,丁香花慢慢凋谢了。这时,绿绿的叶子下的树阴便成了我们休闲的好场所。上完体育课,我们便坐在树阴里的蓝凳子上聊天,常常是到打了上课铃才回班。课间,常常有一些淘气的小男孩爬上树,摇着树干让树叶落下来,一边说:“天女散花啦,天女散花啦!”

13、丁香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丁香花的叶子挨挨济济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小桃子,紫丁香在这些小桃子之间露出了头。有的才露出两三朵小花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绽开了笑脸,有的还是含苞未放,看起来像一个个大玉米棒子。

14、走到里面,我看见了一棵丁香树,远远望去,就像一株株落满晶莹雪花的圣诞树,圣洁而诱人。近看,那层层叠叠的花穗是由一朵朵精致的小花组成的,每一朵小花有四个水滴形的花瓣,两个一组就像一对可爱的翅膀,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美丽、淡雅。

15、我爱丁香,爱它的优雅,爱它的美丽,爱它的安静,爱它沁人心脾的幽幽香气,更爱丁香团结的精神。

16、在那一片不大的空地上,却开满了丁香花,它那香味沁人心脾。今人一醉不已。不禁使我想起了王冕的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7、冬天,下雪了,丁香树的叶子已全部落下,光秃秃的树枝上盖着的白雪显得格外耀眼。晶莹的雪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远看,那一片片似云的雪宛如丁香花在开放。

18、再看那丁香树,远远看去,就像一株株落满晶莹雪花的圣诞树,圣洁而诱人。近看,那层层叠叠的花穗是由一朵朵精致的小花组成的,每朵小花有四个水滴型的花瓣,两个一组,像一对对小翅膀向天空伸展着,又朝观赏它的人们伸出一双双小手。在绿叶的簇拥下显得美丽、淡雅。闭上眼睛深深吸一口,就好像到了梦一样的香海中。风一吹,那幽香被送得很远很远……

沁园春雪课件篇6

导课设计要符合教学的要求,是指课的导入必须围绕这一课的教学目的要求进行,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有助于学生在这一课中初步明确将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等等。

所谓导课要有针对性就是要针对本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及教师自身的特点去选择导课方式。导课方式的选择,最根本的还是要依据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的差别制约着导课方式的选择。

2.导课要有趣味性,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导课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保证教学的趣味性。它既是学生主动追求知识、认真学习的条件之一,又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基础。因为有趣的学习能提高教学效率。

3.导语要短小精悍

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至多五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如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就明确规定了一堂课“启”(即启发诱导、引入新课)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五分钟,这是很有道理的。

掌握了这些原则,就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几种类型能较好的搞好导入:

1.形象演示法就是对适合学生表演的篇目,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表演才能,以形象的演示导入新课。如在讲《谈笑》一课时,我让几个学生课下先预习,上课时让他们分别演示了“笑逐颜开”、“抿嘴笑”、“撇嘴笑”、“咧嘴笑”、“眉开眼笑”、“哈哈笑”、“冷笑”、“狂笑”等各种表情,其他同学分别用表示笑的词语来描述演示者的神态。我也参与其中,对表演的同学,我是“笑脸相迎”,看到精彩的表演,听到精妙的描述,我有意夸奖,“拊掌”迎合同学们的欢笑,师生都“忍俊不禁”。一时间笑声充满课堂,大家轻松地学习新课,使同学们不知不觉进入到课程要讲解的内容中,快乐地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2.创设情景法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上课时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你不妨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

再看《再别康桥》的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你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3.前后联系法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因为已有学过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很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上的词《沁园春·长沙》(高中语文第三册)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如果说一节课是一幕波澜壮阔的生动话剧,那么教师的导语就是这幕话剧的引人入胜的序幕。若教师一走上讲台,就能以新颖别致、富有情趣的语言导入新课,必然会先声夺人,立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导课有一定的方法,但无定式,而且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导课方法将会不断的涌现出来,这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沁园春雪课件篇7

【关键词】优化问题设计;熟悉文本;知识拓展

使用导学案教学的语文课堂,使学习目标更加具体清楚,学习任务更加具体明确,学习重点更加突出明白。课堂上,学生的聚焦点落在了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点上,确实有效的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思维的培养离不开问题,导学案是连接教师导和学生学的纽带,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平台,是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展示的平台,语文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尤为重要,在语文导学案中如何设计好问题呢?

一、优化设问导读环节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课前学习是指教师在新课学习之前,留出相应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了解相关简单的新知识,独立学习和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或者查找资料、工具书等手段进行简单的、浅层次思考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对文章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此阶段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写作背景着手,体会作者真实情感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人,只有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时代和环境,读懂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预习课文时,教师通过设计有关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等的问题,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理解。如预习《乡愁》导学案的问题可以设计为:本文选自 ,作者是 ,当代的 和 家。其诗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随着学生对作品诞生的环境的熟悉,也就渐渐熟悉了本文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浓烈的眷恋之情。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主动联系当时的创作环境,更能主动的走进文本的意境中。

2.从知识拓展入手,丰富学生的兴趣

在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查阅资料,查阅书籍等资料的问题来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具体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预习问题,让学生通过一些收集和整理,丰富学生的认知。如预习《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对苏州园林进行全面的认识,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视屏资料,来了解叶圣陶有着严谨结构层次的写作方法。通过对资料的掌握,学生会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可以设计:①题目解读。②走进作者。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及作者的思想。③文体资料。可以介绍 “经”、“史”、“子”等文学常识,拓宽学生的文学常识和课外阅读知识。

3.从课外迁移入手,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技能应用到新的课文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把以前已经掌握和熟悉的方法技能用到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这些方法和技能的对比,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内在特点,实现自我学习。学习《大雁归来》这篇文章,导学案问题可以设计为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说出有关写“雁”的诗句。

二、优化自学质疑环节的问题设计,提效语文课堂教学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纽带,采用导学案的语文课堂,问题设计是其灵魂,是高效课堂学习的关键,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在语文导学案中,其问题的设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从教材编排入手设计问题

语文教材的设计以单元形式呈现,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导学案设计中,本单元以诗歌作品为主题,问题设计将着眼于反复诵读,整体感悟,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优美的诗歌语言。问题设计为:整体感知。第一课《沁园春・雪》整体感知设计为:①《沁园春・雪》的上阙侧重写 ,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下阕侧重写 ,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揭示全词的中心句是 。②《沁园春・雪》的上阕表现诗人丰富现象的句子是 ,使上下阕浑然一体的句子是 。 第二课《雨说》的整体感知设计为:下列关于《雨说》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第三课《星星变奏曲》整体感知设计为:①这首抒情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举例分析诗中重要意象的特定的情境和意味。②具体分析这首诗的结构特点。第四课整体感知设计为:①《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是生命的歌吟。诗人通过对 和 的描写,赞美“ ”。②《夜》着力展示夜的静滥,传达出诗人对 的热爱和 的心情。

2.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设计问题

教材是语文学习主要的学习用具,课文主要是由标题和课文内容两部分组成的,语文课本标题如同一个人的眼睛,起着统摄作用。比如《杨修之死》这节课,分析:①杨修为什么会被杀?②杨修之死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由于标题的意义不同,在问题设计上也要结合其蕴含的意义来设计问题:在《我的第一本书》中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文章开头自然引出本文话题,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 ,同时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 。然后用一句很有诗意的话 ,下文围绕着“我的第一本书”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表达了“我”对第一本书的 之情。这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体会一语带双关的意义,既理解了表层意义:渴望读书;又揭示了课文的深层意义:需要理解肯定及尊重。

三、优化拓展延伸环节的问题设计,提升学生综合应用水平

大力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语文教学已突破传统的束缚,尤其是近年来,高考、中考考查的内容不仅仅是课本的知识,知识点来源于课本,又超越了课本,这就要求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摆脱教材文章的束缚,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面。这就要求导学案中设计一些拓展问题,来帮助学生增大阅读和扩展知识面,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有效的“拓展延伸”环节能真正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语文教学的外延与内涵,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高。在此环节的导学案中要充分挖掘这部分空间,尽可能让教学内容充实。具体在问题设计中可以从作者、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体裁、知识等方面入手来设计问题。

总之,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倡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实际上随着导学案的使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只有有效的问题设计,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才能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巩固,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沁园春雪课件篇8

一、形象美

即塑造好个人的六个“一”。①一身干净整洁的装束尽显其优雅的气质,让学生信服。②一口清晰干脆的普通话尽显其谈吐的不俗,让学生叹服。③一手漂亮利落的粉笔字尽显其风度,让学生佩服。④一副好的文笔尽显其多才,让学生折服。⑤班主任背后精彩的第一节课尽显其教学上的功底,让学生心服口服。⑥一腔热情干教育耐心、安心,尽显其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心悦诚服。也就是说,一个班主任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都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让学生来信任你,佩服你,让其感受到你人格魅力的所在。

二、班规美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一定要有容易操作的班规。有了班规,就有了班集体全体同学共同的行为准则,班主任开展工作就容易多了。同时,又能帮助班主任在班集体中树立威信。比如在迟到方面:不管是谁迟到,必须在进门之前过了我这关,那就是背诵关,每天我都到各课堂看看今天讲的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可以背《沁园春・雪》,背《出师表》,或者背化学的前20号元素,背几个英语单词。错的地方,同学们纠正过来。这样,学生不会对你产生反感,反而会更加佩服你,有很好的效果。

三、集体美

让学生明白:“76+1=1。”然后,要求学生去理解讨论这句话。当然,这个式子仅从数学的角度,显然是错误的。但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去精辟地阐述这句话,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76代表的是我们班的76名同学,1代表的是我,76名同学和老师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组建成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我们荣辱与共。”“1”能成就一个班,那就是合力“1”。要告诉他们,要有“班中无大事,事事我责任”的责任心意识。

四、沟通美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有了沟通才有了彼此的认识和理解,才会有心心相溶。比如给差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树立他在班级的威信,给学生写鼓励信。相信有了心灵的沟通,每个学生都会把闪光的一面留给老师。

五、和谐美

沁园春雪课件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媒体 适度

虽说多媒体以它生动活泼的界面、丰富多彩的信息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赢得了不少教师的青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看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恰当的现象非常普遍。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里尔在《首要教学原理》中所言:不必要的媒体的使用不仅对教学作用甚微,有些还会起到干扰作用。他还科学地论证了多媒体的某些组合方式(例如文本与插图相配),恰恰是在争夺注意力,因而增加了学习者的负担。因此,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让多媒体这种教学方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成为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点睛之笔”。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从以下几点搞好多媒体教学:

一、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性强的特点,能强化学生的认知活动,便于学生理解、领会主旨。例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解放军抗洪救灾的场景,使书本上的“死”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受到视觉的冲击,心灵就会得到净化和感染,然后自己发言总结,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直观的教学不但能丰富知识,而且老师不需要大量的讲解,学生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原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诱发了求知欲望。

2.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娱情激趣、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等特殊功能,使学生乐看乐学,能激发其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对教师在教学中的运用技巧等要求更高了,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根据教学实际科学、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美不胜收的效果。

3.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怡情养性和得到审美享受,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发展。如教学《春》中的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还有《沁园春·雪》的彩图“江山如此多娇”。《沁园春·雪》的上篇是对北国雪景的描绘,其中既有总写,也有虚写、实写,且动静结合。优美的词句、洗练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应用多媒体为我们营造了“图”与“美”的完美结合。

4.网络教学能使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为宽广,学习的内容更广博。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语文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想象力,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也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手段不断更新的具体体现。

二、适时、适量、适当应用多媒体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而不是教学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贵在科学、适量、适时、恰当,这样方能高效快捷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1.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应用多媒体。

(1)文中的写作背景、作家作品等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的文学常识,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成。

(2)一般来说,教学的重点、难点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成。

2.根据课型适量、适当应用多媒体

(1)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语文专题课。因为专题课要传授的知识点多、课堂容量大,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一张嘴的教学方法,课堂效率很低。可把要传授的内容做成课件,省去板书的时间,节约大量时间进行巩固训练。

(2)以知识复习为主的复习课。此种类型课与第一种相似,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3)以了解信息、获取资料为主的看、听、说型综合性学习课。这种类型的课也可大量运用多媒体课件,因为它能把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事在有限的课堂中大量呈现,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理性知识。采用先看和听然后说的模式,这样可快速训练学生形成仔细观察、认真听、大胆通顺表述的能力。

(4)以传授写作方法及作文技巧为主的作文指导课。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需要传授的知识很多,要举的例子也很多,把这些内容做成课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沁园春雪课件篇10

一、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让创新思维在旋律中飞扬

将音乐引进语文课堂,语文课就成了一首歌,一段曲,能说不言之言,能达意外之意,教学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融入音乐的形式多样,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音乐是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心的体验,中国古代的诗、词、曲都是可以歌唱的。至今还有些诗词名篇被谱之以曲,广为传唱。如的《沁园春・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在教学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不仅助于领会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且让学生从而做到不背而诵,终生不忘,没有谱曲的诗词可以作为翻唱版的歌词来唱;第二,像电视诗歌散文那样,教师在范读课文或学生朗诵之时,适当配以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审美情趣;第三,在作文课上,可以结合作文内容播放轻音乐,以激发学生作文灵感,让他们深思熟虑,文思泉涌。

二、美术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语文鉴赏能力

语文和美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单说其中的诗与画,自古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话,语文课借助美术手段,极易做到水融。现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每课都配有挂图,可借助挂图向学生直观的再现课文的意境美、人物美;有的课文可以选用或制作幻灯片,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用幻灯机播放像赵州桥、卢沟桥的中国石拱桥图片,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把课文制成CAI课件,给课文配以动画片,如在教学蒲松龄的《狼》时,可利用相关软件创制二维动画短片,并配上背景音乐,在课件的播放中学生轻轻松松就把握了课文的情节;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可以给课文画出示意图,使课文分析得更生动形象,学生也可以画一画,装饰课堂笔记本。

书法虽然高于语文的书写,可是又源于书写。让书法回归语文课,更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师生在课堂上,可以展示名篇书法作品,体会意境。如教学《沁园春・雪》时,引导学生欣赏的手迹,更利于领会该首词磅礴的气势;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则不妨一睹岳飞手书的该篇文章,以助于理解中国古代大臣的忠贞报国之心。还可以让学生书写名篇名段名句,以自娱自励。这样既利于学生识记原文,又培养了他们对书法的情趣,可谓一箭双雕。

四、编制课本短剧或舞蹈,师生同台演出,丰富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