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运动会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08:11:38

有关运动会的作文

有关运动会的作文篇1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873-03

The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assing Down and Protecting Beijing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MA Feng-xia1, WANG Chun-cheng2, YU Xue-ling3, PANG Nian-liang1, ZHAO Yang1

(1.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 Capital Museum, Beijing 100045, China;3. National Sports Museum,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data, expert interview,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of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re generally set forth and then the suggestions about passing down and protecting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are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on passing down and protecting 2008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s of government and all circles of society.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attesting and evaluating Beijing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should be set up and The Project of Attesting and Evaluating Beijing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carried out. The relative documentary data and materials should be well collected, packed up and reserved. The regulations about the regist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Olympic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cultural legacy should be set down.

Key words: Beijing Olympic Games; cultural legacy; pass down; protect

本研究是为了学习借鉴奥运会举办国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经验,认真思考如何科学地界定与评估、合理地传承与保护、有效地开发与利用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的重要问题,以期为开展这一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为实现北京对世界作出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为北京、中国和世界留下一份独特的遗产”的庄严承诺,丰富奥林匹克文化艺术宝库作出贡献。

1 国际奥委会重视奥运文化遗产保护和相关研究

2002年IOC墨西哥全会把奥运文化遗产写进《奥林匹克》,增加了涉及奥运会遗产的观念:“国际奥委会采取措施促进奥运会为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留下积极的遗产,包括对奥运会的规模和费用进行合理控制,并鼓励主办国的奥运会组委会、公共管理机构和隶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个人或组织据此采取行动。(《奥林匹克》第2条第13款)。国际奥委会还希望确保奥运会能够为主办城市及其居民留下最为积极的场馆、基础设施、专业知识和经验方面的遗产。

另外,国际奥委会还通过组织奥运会文化遗产论坛、创建奥林匹克博物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等措施,宣传、发挥奥运文化遗产的作用。国际奥委会于2002年11月14日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举行了《奥运会遗产》研讨会。在总结1984-2000年奥运会在各个领域的遗产,从体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旅游、通信和城市规划等方面阐述和探讨奥运会遗产的相关问题,以改善今后奥运会的规划和组织。之后,于2007年1月30日至2月2日在伦敦举行了《2007:关注遗产论坛》。英国伦敦、加拿大温哥华、中国北京等城市代表约300人参会。与会代表阐述了对奥运遗产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围绕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奥运会人力开发、奥运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保护文物古迹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北京奥组委官员徐达作了题为:“北京奥运遗产――规划与进展”的陈述,阐明北京奥运遗产工作的总体思路,提出实施“绿色奥运遗产、科技奥运遗产、人文奥运遗产、奥运城市遗产”的设想。该会议对推动奥运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2 国内外有关奥运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现状

2.1 国外有关奥运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展研究的情况 曾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和城市按照国际奥委会的相关规定,对奥运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研究投入了一定精力。相关档案文本和实物分别存放到各自的档案馆和博物馆里收藏,并积极完成了向国际奥委会传承奥运文化遗产和转让奥运会知识等方面任务。同时,对奥运会后的运动场馆的使用和保护也有相应的措施予以保障,使运动场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持续性的功能。一些城市注重奥运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奥林匹克遗产1984-2000》《博物馆的文件》文集(国际奥委会,2003)、《巴塞罗那奥运会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巴塞罗那奥运世界文化论坛技术部主任Andreu Manich Bou )、《从雅典到北京两个城市的对话 传承人文奥运精神》(罗伊・巴娜吉奥多普罗,2005)、《奥林匹克荣耀中的遗产》英国国家奥林匹克协会出版(安东尼、顿,1992年)等。但是,这些有关奥运会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是从奥运会文化遗产的表义、涵义、特点、作用上的研究,而对一座城市申奥、筹备奥运会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保护和开发还没有具体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成果。由于各国研究体系和研究内容因国情而异,对文物概念的理解、文物的等级标准存在差异,所以,尚无参考的文本。

2.2 国内有关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状况和初步研究成果

在中国最早提出北京奥运遗产问题,为奥运会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打开了视角的是何振梁先生。他在2001年在莫斯科进行的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申办陈述中,代表中国表示:“北京的奥运会将为北京、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一份独特的遗产。” 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评估报告的结论部分中指出:“在中国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留下独一无二的奥运遗产。”原北京市市长、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说:“通过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已经为体育事业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举办奥运会能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中国的改革,这也会给中国留下一笔重要遗产。”北京奥运文化遗产问题得到了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我国政府对奥运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予了极大重视。在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总理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07年政府工作主要目标里,对“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搞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档案保护”的要求,为做好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北京奥组委针对奥运会文化遗产制定了《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关于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有关文物和档案管理意见》,对此,作出了规定。重视奥运会文物的收集、管理,已建立档案资料室负责此项工作,并委托北京市文物局代为保管,妥善保护有关文物和档案。在北京奥组委的领导下,北京市政府、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体育大学等行政机关、高等院校,围绕2008年奥运会启动了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工程,分别对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员素质和能力。

近两年来,我国专家、学者也逐渐开始关注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熊晓正教授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发表了“2008年奥运“独特遗产”的研究”一文,并在中国科协、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举办的“科技奥运”专家论坛上进行了专题报告。董进霞教授则对半个世纪举办过奥运会的不同洲际的8个城市在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些为深入开展2008年奥运文化遗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还缺乏对2008年奥运文化遗产各方面进行纵向性的深入研究成果。特别是针对奥运文化遗产如何界定与评估、如何传承与保护、如何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教育、文化功能和多元价值,并使之转换成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以促进政治、经济、体育等诸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几乎为空白。

2.3 必须重视和加强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

北京通过申办、筹备、举办2008年奥运会所产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奥运遗产,是对中国和世界的巨大贡献,对丰富奥林匹克文化艺术宝库,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成为人们永久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见证,对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宣传奥林匹克思想、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推动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以及为今后其他奥运会举办城市提供学习的条件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重视收集、整理、鉴别、评估、收藏、保存、研究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对策与建议

3.1 充分认识北京奥运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奥运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应采取各种措施,广泛动员(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深入研究,加深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教育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要利用学校和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奥运遗产知识教育,提高全民意识。

3.2 建立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认证评估体系,实施奥运遗产评估工程

科学地界定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将对高质量、科学地做好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打下基础。要认真领会国际奥委会有关奥运遗产的文件及其精神实质,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遗产体系和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文化遗产的传承的规定,全面汲取历届奥运遗产保护的经验教训。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评估体系标准进行可行性分析,建议政府制定相关的保护管理规定和具体措施,并精密地组织实施。

第一,组织实施《北京奥运会遗产认证与保护工程》,制定《北京奥运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评估体系标准》,以此准确地界定其概念、主要内容范围、种类、等级标准,鉴别其历史、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第二,制定《奥运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登记和保护管理办法》;第三,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现状,开展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普查登记;第四,《制定北京奥运会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规划方案》,科学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第五,编制《北京奥运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北京奥运会的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提供借鉴依据和科学指导;第六,按照评估标准,经专家对奥运遗产进行认真的评估后,将重要文物和档案资料纳入博物馆藏品序列和档案馆中给予保护和存放;第七,定期进行奥运会遗产保护工作的检查与监督,以保障奥运会文化遗产的完好无损。

3.3 进一步加强2008年奥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奥运遗产是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国家乃至全世界所产生的具有延续效应的财富。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奥运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是,加强奥运会重要文献资料的保护和向国际奥委会移交奥运会相关资料的工作。按照《奥林匹克》有关规定,产生的文物归国家奥委会所有,北京奥组委负有管理、保护和转交的责任。主要包括:2008年奥运会申办过程中的《申办文件及分析》、筹备、举办北京奥运会形成的《奥运会总结报告》、《奥运会总体影响研究报告》、《残奥会总体影响研究报告》、《奥运会比赛的运动成绩记录》和在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中我国领导人、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北京奥组委等重要官员的讲话以及奥运会赛会组织制度、举办活动经验等文献资料。实施“绿化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过程中产生的许多文化成果。如奥运会徽、会歌、吉祥物、纪念品、奖牌、奖杯、奥运会建筑景观、奥运训练、比赛场馆、文化设施和奥林匹克公园等设计方案、照片录像、实物、标志性成果。奥运会常常是使主办城市发生积极变化和基础设施发展的一个推动力。要进一步抓好奥运会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实施科技奥运工程命名,大力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和奥运城市文化保护计划和绿化美化工程,打造2008年北京奥运会各类品牌。加强档案管理,并做到科学分类,以确保在2008年奥运会后,为北京、中国和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二是,做好社会各界、民间组织、个人收藏2008年奥运会文物的积累和收集工作。在2008年奥运会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除北京奥组委等政府行为举办的活动,社会各界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也将产生的丰富的、重要的奥运文化成果和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活动方案、工作安排、领导讲话、名人签名、研究成果、专著、报刊、宣传册、照片、录象带等文献资料;生产制作的相关器具、服装、纪念品等实物;申办、举办奥运会过程中城市、单位、社区发展变迁后,建设的有关训练、比赛场馆的设计方案、各类建筑、道路拓宽、绿化美化、环境改善后前后对比的的影像资料等。为此,需要社会各界、不同阶层、民间组织、各单位、学校、社区以及个人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做好日常收集、保存工作。各单位要制定规划,作出安排,加强领导,纳入规划管理,使有关活动遗留下来的成果妥善得到保管,使文化遗产保护人人有责,成为自觉行动,为奥运文化遗产保护奉献智慧和力量。

3.4 充分发挥奥运会文化遗产的教育、文化功能和多元价值

奥运会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期性的行为,而是高层次的、长久性的文化活动。发展奥林匹克文化和北京创意文化产业,是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新思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奥运会文化遗产的文化、教育作用和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和多元功能,提出“大力发展奥林匹克文化和北京创意文化产业”的设想。赛后要充分利用各奥运场馆,借助政府和市场两种杠杆,发挥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最大效益,以促进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首都博物馆、国家体育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教育、文化功能,积极开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文化展示和交流活动。建立奥林匹克博物馆,按照奥运文化遗产的不同等级,妥善保管好2008年奥运会遗产。成立奥林匹克学院,进一步加强奥林匹克宣传、教育与研究,以培养更多的体育专业人才。

3.5 自觉履行知识产权保护承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遵照《奥林匹克》和《举办城市合同》以及我国有关知识产权、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北京奥运会的实际情况,科学、规范地做好北京奥运会遗产的认证与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7.

[2] 新华社.总理强调要保护好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N].光明日报,2005.

[3] 熊晓正.对北京奥运会“独特遗产”的理解[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

[4] 董进霞.北京奥运会遗产展望:不同洲际奥运会举办国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6.

有关运动会的作文篇2

本活动策划以五四青年节为线索,在五月四日至五月六日展开为期三天的系列活动,包括组建两支志愿队(大运青年志愿队和文学大运志愿队),举办趣味运动会(含本次活动的开,闭幕式)。活动紧紧围绕青年和大运两个关键词,并结合文学院的专业特点,拟定该活动的主题为“大运青年,文学大运”。

现在稍稍说明该活动策划的来源。首先,我考虑到我们面对的活动对象是一群在校的青年大学生,又有五四青年节,所以应该有一些以青年为主题的活动,体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具体到我们深大,我们文学院,就是要激起我们深大大学生的青年社会意识,感悟自己身为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青年应有的朝气与活力;其次,结合深圳即将举办大运会,现在也正好进入大运时间的关键时刻,市政府在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共办,全民同享的氛围,我们大学生更不能置身事外,无动于衷。因此产生了把青年节与大运会相结合的想法。

具体活动策划书如下:

“大运青年,文学大运”活动策划书

活动目的:

通过举办五四青年节系列活动,希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青年大运的氛围,激发青年应有的朝其余活力,激起我们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燃情青春的火焰,迸发青年的潜力!

主办单位:文学院义工协会

活动时间:五月四日至五月六日

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活动主题:大运青年,文学大运

活动准备:

(一)组建两支志愿队

我们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宣传,招收志愿者,报名登记,整理编队,人数过大可以分组管理,亦方便活动安排。

这两支特殊的志愿队是本次活动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中大运青年志愿队注重于实践,参与趣味运动会的筹备和作为会场的工作人员,另外,还会在活动期间安排志愿队到学校周围社区里,提供社区服务,展现青年风采,宣传大运知识,掀起大运风。

另外一支志愿队为文学大运志愿队,这支志愿队注重于文字方面,用文字描述大运,书写青春情怀,负责产出和收集有关大运青年和文学大运的文章,记录所有活动的过程,每项活动的通讯稿。

活动结束后,可联合深青杂志社出版一期与之有关的杂志,或者自行收集整理成册,全校发行。

(二)筹备趣味运动会

见另一日志《趣味运动会策划书》,有关细节有待修改。

(三)开闭幕式的准备

1、在趣味运动会上,先进行本次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暨趣味运动会的开幕式,启动仪式包括介绍本次系列活动,对两支志愿队举行授权仪式,趣味运动会的开幕,还可邀请友情单位进行文艺表演等等。

参与人员:邀请校、院相关领导,老师等和各学院团副;

本院学生和有兴趣参与的全校其他师生

工作人员:文学院团委全体干事

地点:**广场

时间:五月四日

2、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包括对志愿队、优秀志愿者、优秀干事等的嘉奖;趣味运动会优胜的小组和个人进行颁奖;总结活动过程,再次点明活动主题,表明对青年大学生的美好寄托,庆贺活动的圆满结束等

参与人员:邀请校、院相关领导,老师等和各学院团副;

本院学生和有兴趣参与的全校其他师生

工作人员:文学院团委全体干事

地点:**广场

时间:五月七日

(四)经费预算(待议)

活动过程:

五月四日前: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完成志愿队的组建和相关的培训;在全校范围内的活动宣传;相关道具已准备齐全。

五月四日:启动仪式

五月五日:举行趣味运动会,两个志愿队开始运作,大运青年志愿队分组分批到社区提供社区服务,展现青年风采,宣传大运知识,掀起大运风;文学大运志愿队随行到社区,记录现场情况,写出通讯稿。

五月六日:两支志愿队继续运作,至闭幕式结束。

活动总结:

1.文学大运志愿队所创作,整理出的文章的出版事宜。

2.活动所涉及的设备、相关道具的处理

有关运动会的作文篇3

关键词:探微 生命 意蕴

1引言

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其重要的支撑之一就是永不消失的人文精神。“人文”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爱,具体体现是和谐精神、负责精神和合作精神,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和人与自己的关系,以求得共同的发展。但是,奥运会对于人来说却进入了“有增长无发展”阶段,人性的真正丰富的内容被消融于物性的纯粹释放里。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

奥运会面对的是人的世界,理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执着追求生命的意义,确立新的体育观念,不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1 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凸现“人”的发展,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

当社会在一个世纪中经历了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从区域文化到全球文化,从离散时空到同步时空文化的巨变,我们没有理由不说这是一个充满着大变革的世纪。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正是在认识和征服世界的进程中,进一步凸现“人”的发展,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现代奥运会理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以社会的经济发展指标为支点,摒弃了就奥运会论奥运会的传统圜道思维模式,但却步入了另一个固定思维模式,以“物的逻辑”去看人、看金牌,用先进地科学技术武装运动员,结合人的诸多物性结构,寻找某种对运动成绩起决定作用的特征。在这些研究中,人基本上是作为对象和客体而存在,远离人自身和自身生存的关注。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从人的功能和属性方面去论及奥运会或者体育的功能、作用、本质和价值时,却未能抓住人的以一贯之的根本规定性。当我们习惯于现代体育活动是决定现代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时,却忽略了引发人进行体育活动的是由人自身引发并外化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体育活动决定的。而这个“内在于人并能够为人所意识、所体验的‘人自身’——‘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的自觉自为的生命。”正是这种自觉自为的生命,人才能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体育活动变成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对象。奥运会作为展现人的这种“生命活动”的超级大舞台,必然要以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作为起点。北京2008年奥运会正是以此为据,通过凸现“人”的发展,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以实现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2.2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最宝贵的就是“自然的”生命

据史料分析,原始体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是对自然生命力的旺盛与持久的一种追求。从生命哲学角度看,体育是一种积极性的生理释放,而不是生理功能的累积。那种单纯开发运动员的生物机能,忽视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塑造出的只能是“体育巨人”。体育要培养人,就必然从人最基本的以肉体组织为基础出发,以现实生活中的没有受到科学、生物技术干预的人为研究起点。但是在体育实践中,特别是竞技体育中,是只见“人”而忽视“生命”,只重视金牌,而忽视人本身的直观体验。也就是说,把人作为一个抽象的、静止的人来对待,通过对人自身的了解,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人体生命自身自然的结构加以干预,以实现促进其功能的优化、提高。忽视了对个体生命的了解、关注、关怀与呵护。需要的不断满足和再现与能力的不断运用和更新,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实际存在过程。但是,我们不能丢掉我们的基础——自然的生命。

奥运会作为人类的一种直观感性活动,其丰富的、赋予变化的内涵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体验生命的方式,不断变化的运动体验使生命主体和对象融合为一体。这种体验与融合都是在人在拥有“和谐”生命的前提下实现的。人的运动水平的提高反映人的生命的提升,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不断谋求生存的结果,而且是其生存的基本前提和主要内容。因此,从生命哲学角度,奥运会应珍视人生命存在的需要,遵循生命的特质,在正确处理好人的生命与奥运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从“为了金牌、世界冠军”到“为了人、人的生命”的轴心转换以求得人的发展,没有发展,就谈不上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真正生存。发展,就其内涵来讲,是一种事实和价值的混合体,是一种包含着事实基础的价值判断。它必然涉及到“主体”,本质上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集合。但是,这个集合中,不应该包括:文明疾病的蔓延,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竞技运动的商业化、职业化带来的滥服兴奋剂、灰色裁判、体育暴力、体育异化、锦标主义等的心态危机和社会危机。而这样的心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在现代体育中反应得越来越明显。这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体育的健康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运动最大的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也无法摆脱同样的侵扰和影响。为了摆脱这种危机,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重视人文关怀,重新审视和拓展奥运会理念,提出了人文奥运构想。这是北京奥运会对人之最宝贵的“自然的”生命的呵护,是中国对世界各族人民的一种承诺——回归对人的自然生命力的旺盛与持久的追求。

2.3 2008北京人文奥运的承诺是对人的生命生存的诠释

一个国家对竞技体育的认识,在某种程度来讲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教育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我们从人的生命生存角度看奥运会,自然要面对奥运会要解决的基本矛盾,即人的发展与奥运会发展的矛盾。这种矛盾实质上就是个人价值与“金牌”价值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然而,现代竞技体育在科学世界中遗忘了人的生命存在意义,人们在以“科学”的名义实施竞技训练,只为参加奥运会。中国竞技体育走到了今天,存在着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中国的竞技体育过于强调“生物的人”,随之而来的金钱、地位、荣誉成为影响竞技体育的灰色内容。生命是人的活动起点和归宿。人的生命存在表现为个人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而不是因不当地体育行为导致的生命质量的下降甚至“兴奋剂”导致的英年早逝。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我们提出了人文奥运,建立“以人为本”的竞技体育观念,转变那种单纯的生物学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日,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念,取代生物体育观念已为人们熟悉和普遍接受。北京人文奥运的思想观念,有助于塑造新的中华竞技运动精神,并在社会形成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尊重人性的风气。奥林匹克运动只有更新观念,注重“人文”,注重人的发展,才能促进其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不注重人的完整性(生理、心理、社会),最终只会将其支离破碎,导致其异化凸现。如果奥运会的发展进入非价值的平面化轨道,只求精确、真实,而忽略价值、意义,人们终将变的日益难以承受。这是轻视完整人的价值、忽视人的生命存在的体育,不是北京奥运会所承诺的人文奥运会。

2.4人的生命追求一种在“关系的形成”中体现自我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

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那么,在现今社会里,规模日益庞大的奥运会作为一种中介,能推动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并使这种追求不断提高,它的存在必定有其对人的价值本质。哲学是人的最高的自我意识,它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一种符合人的本性的思维方式,即一种反思性的方式,彰显“人的生命是极其丰富与充满矛盾的,理想与现实,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理性与感性等都是人们生命的重要环节”。哲学对人的生命本性的辩证觉解,要求与之相应的奥运理念的出现。从这个角度看待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有一种新的感受。人能在体育活动中,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体育活动中形成他的真正属于自身的价值活动,使自己真正“成其为体育人”。正如我国运动员刘翔在世界田径男子110米栏中傲视群雄、小巨人姚明在美国NBA中的作用等,追求永恒超越和不竭创造是人的生命的永恒动力。同样在奥运会比赛中,运动员将其生命意志对象化到奥运会比赛的创造之中,使奥运会作为主体在总体上扬弃并不断超越“旧自我”。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一方面在于传承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将中国偏重于人体的养生体系融于注重高水平竞技运动能力的培养、追求肌肉强化的奥林匹克运动中;用具有儒家色彩的公正、诚实、仁爱、友善等观念净化当今世界体育竞赛中出现的兴奋剂浊流和球场暴力的阴影;另一方面是从人作为自然人为起点,激发各国运动员的创造活力,去实现人的生命意义的最高体验,不断地创造新的记录、创造新的运动方式和创造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的新物品是世界各国运动员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那是灿烂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辉煌、最恣意的绽放。”北京2008人文奥运作为人类在文明时代的伟大事业,把世界各国、各民族联系在一起,使其融于一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作为人的活动,理所当然应注意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样的关系才是永恒与持久的存在关系;才称得上是一种呵护人性的和谐关系;才可能是世界各族人民自我的价值目标与价值理想的真正实现。

3结论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实践为本。马克思确立了“人是实践的存在物”这一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命题。马克思说:“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而人的思维方式虽可胪列多端,但大致不出两种:一种是站在事物之外去观察分析,这是逻辑的、思辨的方式;一种是置身事物之中去自然感应,这是非逻辑的、体验的方式。正如当郑板桥谓“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结合中国的实际,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是传承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物我一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是一种心理活动方式,它代表北京以一种无私无虑地思维方式来感知奥运会,而且还要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

参考文献:

[1]耿艳,雷厉.从大型赛事中的人文关怀看人文奥运的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

[2]光.人的哲学与生命哲学[J].江海学刊,1999,(4):87.

[3]李湘浓,付凯.试论人文体育与2008年“人文奥运”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28(8).

[4]贺来.从总体上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对哲学合法性的理论辩护[J].学习与探索,1999,(6):51.

有关运动会的作文篇4

体现在运动员的物质因素增强,精神因素却减弱,没有把参与竞技运动作为挑战人生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平台,而是把训练和比赛带来的物质财富作为唯一动力或诱惑,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并且不择手段,如任意消极的放弃比赛、打假球、使用兴奋剂、“暗箱操作”等,将技能掌握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不能很好地得到控制,有时候为了名利却失去了竞技体育的理性和公平竞争本意,甚至不顾国家的安慰和竞技体育发展的命运,这种体育理性精神缺失的偏差,不仅使运动员失去了应有的道德、品行,也缺乏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竞技运动的异化是导致运动员体育道德出现偏差的直接原因

2.1功利主义使运动员体育道德行为失范普遍存在

体育道德行为是运动员品德的一种外在表现,是运动员对社会认可和所了解的体育道德价值的实施,它是体育运动好坏与比赛环境良好秩序的直接体现,对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起着引导作用,也是竞技运动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竞技运动商业化与职业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各参与者为了追求最大利益而采取不同的策略,过分追求金钱和名利的功利主义会不同程度的造成体育社会环境的混乱状态,竞技运动中违背道德的行为时常出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育道德失范行为的存在。例如,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通过相关渠道得知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经过综合衡定和不懈努力运动员仍然达不到比赛的目标,他就会通过不正确的手段来获取比赛成功的可能。许多运动员在以前的比赛中有过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没有被处罚反而从中获利,更加刺激了他继续错下去的勇气;运动员从众心理的存在,了解到某些运动员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比赛胜利没有受到惩罚事实的存在,自身为了想获取胜利也就不自觉的出现这种行为。

2.2体育文化教育中体育礼仪教育的相对薄弱

运动员在体育礼仪中表现的好坏是衡量运动员体育文化素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运动员在接受系统训练的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去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即使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也很少触及有关体育礼仪方面的专项课程,并且有关体育礼仪教育方面的专业教材几乎没有。[5]这足以说明我国在运动员体育礼仪的教学环节相对落后。另外,从我国运动员成长接受体育礼仪教育的过程来看:第一,在体育礼仪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处于缺失的状态,因为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只注重比赛成绩的提高,很少甚至会考虑运动员的教育问题,盲目的追求竞技水平的提高一味的训练,占有了运动员很大的时间也剥夺了青少年运动员接受教育的权利,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都少的可怜,有关体育礼仪方面的教育出现缺失也就不足为奇了。[5]第二,在各高校教育阶段体育礼仪的教育也出现了“缩水”现象。我国虽然对运动员采取“竞教结合”的教育模式,对运动员的教育只是一种摆设,运动员很少去主动学习文化知识,缺乏学习的习惯体育礼仪教育出现停滞的现象。[6]第三,体育礼仪行为上的“物”化倾向严重,由于现代竞技体育“重物轻人”观念的影响,只注重运动成绩和商业化上的操作而忽视对运动员人文方面的教育,导致运动员抛弃了传统体育观念,被商业利益所驱使。

3现行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中“个性”管理存在漏洞

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对运动员发出强烈,对上层的意见、指示,只有唯命是从,不许说三道四。例如,短道速滑著名运动员王濛攻击主教练,质疑国家队的战术打法,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和国家短道速滑队对其进行停训、停赛、开除国家队的处罚。这件事情王濛自身存在着错误,想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只是表达的方式过激或是“个性”过于张扬而犯了错,但是管理部门对其的处罚却从侧面扼杀了所有运动员想表达自己见解的勇气。但是时下中国体育人的个性意识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和建议。这其中有“80后”运动员性格特征的体现、有现实国际体育氛围、文化的影响,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如果管理部门不重视这种“个性”的正确管理,或是躲避这种管理漏洞,而一味扼杀运动员的个性,只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4对我国运动员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建议

4.1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落实到实处,提高文化品位并养成善于学习的习惯

运动员文化教育制约着运动员体育文化水平。由于运动员要面临训练比赛的任务,在学习同样的课程中会遇到时间少的难题,往往就会因为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体育文化水平低下。为此就要求各学校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特点,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运动员比赛训练特点的教育培养模式。[7]如摒弃以前先搞好训练比赛最后轻而易举的拿到文凭的模式,采取在运动员训练或比赛的间歇期进行文化知识以及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制定一定的考试成绩和学习出勤情况来作为是否可以拿到文凭的制度,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完全按照这种制度执行,首先让运动员在思想上重视文化教育,并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学到真正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不只是一种形式而真正落实到实处。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动作要领迁移进来,体会到知识的作用无穷大,慢慢的就会养成学习知识的习惯,并转化为自身的迫切要求,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从兴趣爱好经过内化变成个性。[8]由于运动员忙于训练与比赛系统学习知识的机会不大,各有关部门应该与各高校积极联系,从适应未来体育的发展和运动员的需要出发,结合自身的自己情况,可以为运动员开设专门的运动员学习班,为运动员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体育的有关知识以及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运动员学习体育知识的浓厚兴趣,不断提高对运动技术的掌握能力,提高运动技能并创造优异的成绩,通过思想教育不断提升运动自身的文化素质,为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意识服务。

4.2转变“重物轻人”的思想观念,塑造高尚的体育精神

竞技体育中的“重物轻人”的思想观念已经在运动员乃至整个体育界都占据了很长时间,这样的观念会造成运动员本身对体育文化的忽视,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培养更何从谈起,所以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素养教育观,以此为出发点要让运动员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对运动员本身以及整个中华民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9]为此,运动员的体育文化素养问题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作为竞技体育的管理部门应该制定一系列的运动员体育文化素养的评价机制,把体育文化素养的高低作为评价是不是合格运动员的重要标准,并以此来作为运动员是不是可以参加比赛的重要依据,以此来监督和督促运动员提高和培养自己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可以切实有效的在搞好运动员训练的同时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也得到了解决,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4.3提高运动员的体育道德修养,加强体育礼仪的教育

运动员体育道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体育文化水平的高低,应该通过不断的道德思想教育来提高运动员的体育道德修养。[10]体育礼仪是体育道德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礼仪中的行为举止可以更加直接的反应出运动员文化素养的高低。应该将体育礼仪教育纳入运动员体育文化学习的课程中来,不仅如此还要开设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礼仪教育的课程,这样可以增加运动员对不同体育礼仪的基本要求有全面的认识了解,而且还要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加强体育礼仪方面的训练,使运动员在平时就可以约束自己的体育礼仪行为,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善运动员体育礼仪中的行为举止,展现出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11]

4.4弥补“个性”管理漏洞,解放“个性”张扬运动魅力

竞技体育的管理部门应该正确对待运动员的体育个性,只要是不违反体育道德且有利于个人发展的体育个性就应该支持,这样有利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如果一味的按照举国体制的方式来要求运动员就会扼杀运动员不断创新的机会,也会失去运动员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平台,也会让运动员感受到国家的冷漠,会让运动员良好的体育个性发展成任性,一定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运动员本身也要尊重相关部门的规定,不要将自己的个性过分的张扬发展成任性,这样肯定会受到相关部门的惩罚。为此,当个人诉求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中国体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不能再单纯将责任都推到个体身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总有一个结合点,双方和谐共处,并最大程度地实现各自的利益,这就是“双赢”。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倡导“人文奥运”的中国体育,首先应该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表现出更大的宽容,这样即有利于运动员个性的健康培养与释放,又能促进运动队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转。

5结论

有关运动会的作文篇5

国际奥委会为何呼唤重视文化和教育

何振梁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开展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项以竞技体育为主体的世界性超大型活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很难找到与之可媲美的替代者。赞助商和传媒纷纷加盟极大地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今天,当人们赞叹奥林匹克运动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同时,国际奥委会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唤起人们对奥林匹克本质的理解和重视。奥林匹克有三大要素:体育、文化和环保。其中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是奥林匹克的核心。如果光重视发展体育和与之相关的商业开发,而不注意加强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就有可能使体育活动出现偏差,甚至走入歧途。比如,兴奋剂、黑哨以及暴力等,都与缺乏文化修养和接受教育不够有密切关系。因此,国际奥委会确定2003年为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年,以引起大家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国际奥委会已发出通函鼓励各国奥委会设立相应机构从事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工作;鼓励各国成立奥林匹克学院,目前已经有的要加以发展,还没有的要创造条件建立。

何振梁指出,我国对体育与文化和教育历来十分重视,一些高等院校建立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早就有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我国体育部门与文化和教育机构多次联合举办“体育美术”、“体育文学”、“体育新闻”等方面的活动,受到国际奥委会领导人的赞扬。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念之一是“人文奥运”,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将奥林匹克文化和教育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

何振梁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文化和教育对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希望通过2003年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年的活动,使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奥林匹克文化和教育年的相关活动

据何振梁介绍,国际奥委会今年将举办第二届奥林匹克体育美术大奖赛。第一届是在1999—2000年举办的,当时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最后从5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件作品中选出优胜作品在悉尼奥运会期间展出,受到广大运动员、教练员、观众的好评和欢迎,其中我国包括台湾省和香港特区有多幅作品入选。第二届大奖赛近期就要开始,参加者范围不再像首届那样只限于运动员和院校学生,而是向社会全面开放。内容要求与奥林匹克有关,但不拘形式。先在各国和地区举办体育美术比赛,然后每个国家可选送雕塑和绘画各3件作品送到国际奥委会,最后由国际奥委会聘请五大洲专家评出体育雕塑、美术各8件,每项的前3名有物质奖励,后5名获得国际奥委会颁发的奖状,这16件作品最后都将送到雅典,在奥运会期间展出。

此外,一些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如国际摔跤联合会、国际曲棍球联合会等都将在今年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以响应国际奥委会的号召。部分洲级奥林匹克协会也将以举办论坛等形式推动文化与教育活动。

我国于今年元旦举办了纪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诞辰140周年学术报告会,阐述了顾拜旦关于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的深邃思想。从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开始到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两周年,北京奥组委和中国奥委会还将举办奥林匹克文化周活动,届时将有群众性长跑、学术报告会、展览、文艺演出等,向广大群众宣传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理念与知识。

国际奥委会今年将举行4次执委会例会和一次全会

何振梁还谈到今年国际奥委会将要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本月中旬,何振梁将去洛桑参加执委会例会,听取雅典奥运会、都灵冬奥会、北京奥运会筹备的进展情况。今年是雅典奥运会筹备工作的关键一年,执委会将详细讨论其筹备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场馆建设、安全保卫、开闭幕式、火炬接力等等。

7月份在布拉格举行国际奥委会全会,主要议题有:选定2010年冬奥会的举办城市;奥运会项目的调整问题,即哪些项目会离开奥运会赛场;执委会还将进行部分改选。

有关运动会的作文篇6

在这阳光明媚、春风和畅的美好日子,省直机关第五届职工运动新闻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省直机关工委、省直机关第五届职工运动会组委会向与会的各代表团团长、工作人员、新闻界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锦春同志就省直机关第五届职工运动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向大家作了通报。下面,我再讲三个问题。

第一、提高认识,积极参与。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早在1952年,同志就作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著名题词,大力倡导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国民素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强调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标志。同志也一再强调“体育是关系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号召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直机关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活跃了机关生活,增强了职工体质,有力促进了机关各项任务完成。举办省直机关第五届职工运动会是对群众性体育活动成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一次再动员、再促进。

办好这次运动会,有利于促进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性体育活动是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既能活跃机关文化生活,陶冶干部职工情操,又能为机关营造一个既紧张有序,又活泼愉快的工作环境。而且,运动会也是凝聚团队精神、鼓舞士气、增强集体荣誉感的有效载体,可以使大家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地投入工作,促进机关的和谐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办好这次运动会,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关爱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体育运动国际》,将保障参加体育运动作为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把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置于首要地位。我们要大力倡导“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的健身理念,努力培养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精神,让机关干部职工通过健身活动来提升境界,增强体质,热爱生活,享受快乐。

办好这次运动会,有利于弘扬奥运精神。明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百年一遇、千载难逢、万众瞩目的盛事。“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三大办赛理念之一,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通过奥运会的筹备举办,培养我们高尚的生活情趣,增强体育意识,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努力办好省直机关五运会,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主旋律,深入发动,广泛参与,进一步在省直机关掀起全民健身的新高潮,为北京奥运助威、加油。

总之,办好这次机关运动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构建和谐机关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机关干部职工素质促进各项工作的需要。我们热忱欢迎机关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第五届职工运动会,投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去,感受运动带来的欢乐与实惠。

第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省委、省政府对省直机关第五届职工运动会非常重视和支持,机关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热情很高。这次运动会是一次综合性赛事,项目多、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广泛,组织工作的难度很大。因此,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体育工作的宗旨,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兼顾,各方配合,确保取得圆满成功。

一是要领导重视,认真安排。这次运动会在省直机关工委的领导下进行。大会组委会及其办公室要认真负责、科学合理地制定计划,精心安排和组织好每一项比赛。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组建代表团,由部门负责同志带队,认真做好思想发动、组织参与、联络协调、后勤保障等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给参赛队和队员创造良好条件,鼓励他们争创优异成绩。这次运动会,对省直机关领导干部作风和工作作风是一次检验。我们一定要讲大局、讲原则、讲纪律、讲风格,严谨细致、热情周到地做好各项组织服务工作。

二是坚持求真务实,勤俭节约。这次运动会在总体筹划和安排上,体现了改革的精神,体现了求真务实的作风。我们不搞兴师动众的大型入场式,不把项目集中在几天比赛,而是“细水长流”,把它贯穿在全年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之中。在项目的设置上,不追求“小而全”,而是从机关实际出发,选择干部职工适合的、参与率高的项目,这样会受到大家欢迎。同时,努力转变作风,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把有限的经费用在竞赛组织和为运动员服务上,不搞形式主义和奢侈浪费。

三是统筹兼顾,做到工作、比赛两不误、两促进。这次运动会持续时间长,为了减少对工作的影响,我们把赛事主要安排在双休日进行,这样可能对大家生活带来一些不便,肯请大家谅解和支持。各单位、各部门要精心安排,为参赛运动队和队员创造必要的训练、比赛条件,同时又要保证正常工作的进行,努力做到工作、比赛两不误、两促进。

第三,加强管理,树立新风。第五届省直机关职工运动会是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省直机关职工体育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的检阅,是省直机关“保持先进性、建功十一五”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干部职工的精神风貌展示,我们一定要坚持公平竞争、树立新风正气,使运动会做到精神文明与体育成绩双丰收。

一是要强化教育,端正思想。这次运动会的报名参赛队多、水平普遍较高,竞争将会非常激烈,保证良好赛风尤为重要。参加运动会的所有领队、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要大力弘扬“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去看待比赛,倡导文明意识,展现文明形象,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做到尊重对手、尊重裁判,保证比赛健康顺利进行。

二是要科学管理、公平竞争。体育比赛关键是要公平。从资格审查、规则制定、裁判执法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公开、平等、公正的原则。比赛中要尊重对手、向对手学习;尊重裁判、服从裁判。有意见通过正常渠道向组委会反映,相信会得到公正解决。作为体育比赛大家都想拿金牌这是好事,但比赛必然有胜负、有输蠃。我们要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要把名次看得太重,不要硬争个你高我低,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这次运动会我们还专门设立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希望大家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赛出和谐。

三是要严格执法,加强监督。我们希望各参赛队自觉按照比赛规则和有关纪律办事,希望裁判员公正执法,严格要求。我们热忱欢迎参赛队和裁判员以及新闻界的朋友对比赛进行全程监督。对可能出现的弄虚作假、冒名顶替和打假球、吹黑哨等问题必须严肃处理,净化赛场风气,优化比赛环境。

同志们,今天距本届运动会开幕还有十几天时间,筹备工作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希望通过今天的新闻会,使各方面更加关心、支持、参与第五届省直机关职工运动会。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真正把省直机关第五届职工运动会办成“体育的盛会,文明的盛会、和谐的盛会”。

有关运动会的作文篇7

论文摘要:从概念上对社会学、体育社会学进行了比较。体育社会学对足球训练的冲击力主要从足球运动的功能、足球运动异化来体现。重点论述了体育社会学在足球训练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足球运动是通过足球训练和比赛表现出来的,正确处理好体育社会学与足球训练的关系,是足球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一、体育社会学和社会学的关系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将社会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充分运用解释体育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门部门应用社会学,它的研究成果,必然会加深人们对体育的理解,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它又要从社会本质上把握体育的特征、功能、手段、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体育基础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必将增加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使社会学更加丰富更加全面。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统合性的科学。

二、足球运动的体育社会学分析

    足球运动以惊人的冲击力向国际化、科学化和高水平化推进,以世界杯和各国的职业联赛为核心的足球竞赛主宰了足球运动的发展命运,成为当代足球运动的主体。它深刻地作用于人类,强烈地干预社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和平、进步和温馨,但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和困扰。

    1、足球运动的功能。

    足球运动的政治功能一直是我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体育社会学讨论的一个热点课题,这个问题集中表现为对比赛成绩的认识上,我国民众对足球比赛具有较高的倾向性,他们从足球比赛中分享着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悲哀。民众对足球运动的价值观,是娱乐性强于竞争性,是获胜高于参与,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每一次足球比赛的胜利似乎象征着战场上的胜利,满足了人们在历史上积淤下来的民族复仇心理。人们只关注足球比赛的结果,而不重视比赛中运动员的技艺,自己也不亲自参与,这是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的一个特点。还有学者对“5.19”事件的失利和日韩世界杯出线所造成的民众社会心理的落差,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发现民众十分重视比赛成绩的政治价值。成绩对足球的普及有促进作用,但对人们的足球行为无大影响,不直接改善人民的体质状况。

    2、足球运动的异化。

    对足球运动的异化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体育社会学学者的注意,在中国这方面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1)骚乱是主要发生在西欧国家的一种社会顽症,在我国也时有发生。产生球迷越轨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足球比赛自身的吸引力可能造成观众难以抑制的情绪激动,当“个人意识消退”现象出现,观众因罪恶感、害怕、羞耻而构成的自我控制失灵,就激发了球迷的越轨行为,某些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也可以使球迷借机生事。球迷的越轨行为常给社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和造成不安定团结的社会气氛。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强防范。

    (2)足球运动的商业化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随着大批以商业牟利为目的的足球俱乐部、职业运动员出现和发展,各种足球比赛上出现的大量的商业活动,如广告、出让电视转播权,出售纪念品,运动会指定产品等,伴随着足球运动的商业化趋势,出现的就是运动员的高价转让、体育、运动员之间的明争暗斗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足球的商业化发展确能给当今世界的足球比赛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支持了足球比赛活动的群众化和大规模化,因此足球运动爱好者的商业化逐渐公开化和合法化,而足球运动的商业化造成的社会后果是体育工作者十分忧郁的。

三、足球训练的体育社会学分析

    足球运动是由足球训练和比赛表现出的。其中足球训练对运动成绩的获得起决定性的作用。足球竞赛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已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足球训练的领域中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足球训练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足球训练的社会背景。

    足球运动的社会需求是足球训练存在的基本前提。经济实力是足球训练赖以生存的基础。现在管理者、教练员开始重视足球训练的“效益”了,把经费和运动成绩联系在一起。有了“投入”和“产出”的比较,有了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足球训练的质量和竞争意识。

    经济体制也对足球训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把运动员职业化、足球商业化当成资本主义体育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足球训练的体制取决于市场的结构。足球运动协会、俱乐部将逐渐成为正常的运作形态,中国足球面貌的改观就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结果。

    2、足球训练的社会环境。

    (1)足球训练与学校教育。

    足球训练含有教育的成分,足球训练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训前教育、训中教育、训后教育,都会影响训练的质量和前途。高水平足球训练必须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使足球事业得到全面扎实的发展。

    (2)足球训练与家庭。

    家长对足球运动的基本态度,决定了青少年儿童对足球训练的参与程度和积极程度。家庭对运动训练的基本态度取决于运动员最终在社会上的地位,而运动员出路取决于运动成绩和在训练期间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较高的淘汰率和较低的文化程度以及较高的培养成本使家长望而却步。当前中国大多数家长对花费大量财力、精力、耽误文化学习使子女成为足球运动员采取不支持的态度,使得中国足球的训练人口急剧减少,这是中国足球训练急需调整的一种外部环境。

    (3)足球训练与大众传播媒介。

    当今世界体育爱好者的发展是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支持的。足球运动更以大众传播媒介为生存的一个支撑点,因此体育社会学把足球运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作为一个研究内容。足球新闻的激烈竞争性、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国际性和紧迫的时间性使足球新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当前我国非体育报刊的足球宣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足球报道大量增加的同时,对足球运动的宣传和推广也有所发展。

    足球运动员营造着看台文化,又必须得到看台文化的支持。当今世界看台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看台文化对足球训练的反作用也越来越强烈。社会对运动员的褒贬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影响着足球训练。如何正确地,有效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推动足球训练工作,已经成为教练员必须研究的问题。

    3、足球运动员的社会角色。

    足球运动员是足球运动的主体,是足球文化的创造者,他们与教练员构成了足球训练的一对矛盾。又与观众之间构成足球竞赛的一对矛盾,运动员在当今世界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因此,他是体育社会学重要研究对象。

    足球运动员具有较同龄人更为强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性。他们的社会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他们追求的功利有国家的社会的,也有家庭的个人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他们具有创造意识,挑战意识和攻击意识,心理指向比较积极。他们的文化程度偏低,但生活阅历和经验较同龄人丰富。运动员是一种社会榜样。社会常常指导他们作为一种民族英雄、青年楷模来塑造和宣传的。他们是社会忠诚的形象代表,他们要倾其全力忠诚他们所属的国家和团体。

    4、足球运动员训练中的社会关系。

    (1)足球运动员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体育界的一个标志性的群体,对这个群体的研究是体育社会学的重要任务。足球运动员群体,是以参加足球训练和一比赛,提高足球技战术水平并以取胜为目的的社会群体。在足球运动员群体中有较为严格的群体规范和角色分工,这是由足球运动员群体具有强烈的对外竞争性决定的,群体的规范化包括纪律、章程、职责、权利义务、体育道德等约束力。足球运动员群体也是所有体育群体中对外排斥和对内凝聚力最强的一种群体。一般来讲,凝聚力越强,该群体的足球运动水平越高,反之亦然,两者互为因果。影响足球运动员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内部环境因素是:目标认同、教练工作方式、成员在满足需求上对群体的依赖感等。群体凝聚力综合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队员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队员的人员互动类型,队员的内心状态,队内气氛,教练威信等。

    (2)足球运动员与教练员。

    足球运动员和教练的关系是足球训练的基本社会关系。大量事实证明,足球训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运动员和教练之间是平否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我国有的专家认为足球训练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有的专家持否定态度。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较少,要加大这方面研究的力度。

    5、足球运动训练中的社会问题。

    (1)足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

    足球运动员还是一种需要继续社会化的社会角色,社会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全面负责。他们自己应正确理解自己的处境,做好继续社会化的准备。我国足球运动员由于专业化年龄偏小,一部分运动员不能得到较完整的文化教育,同时又受到某些急功近利思想的干扰,整个足球运动员队伍忽视文化教育成为一个较普遍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不仅给运动员的选拔,退役造成一定的困难,而且给管理训练带来许多麻烦,甚至使运动员队伍违纪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2)高成本和高淘汰率。

    现在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周期增长,从五、六岁就开始进行足球的系统训练,如果坚持踢球到十八、九岁被选拔进入俱乐部一、二线队伍的已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淘汰下来的队员将面临人生的重新抉择。培养足球运动员高成本和高淘汰率是我国足球训练环境中最现实最具体的社会问题。

    (3)运动员打假球问题。

    足球比赛中运动员打假球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背叛,不仅是对运动员职业道德的违逆,而且是对体育精神的公然践踏以及对足球文化的粗暴蹂蹭。

    (4)运动员的资格作弊问题。

有关运动会的作文篇8

【关键词】运动员 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

一、构建运动员就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目前我国运动员的管理体制包括专业制、业余制和职业制。近年来某些项目虽然进行了职业化改革,但专业制运动员仍是我国运动员队伍的主体。专业制运动员是指以执行国家所赋予的特定任务,体现国家意志的竞技体育体制下的运动员,本文所指运动员就是这一特殊的群体。我国运动员群体的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运动员职业风险高、投入多、周期长

运动员长期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和比赛,往往超出身体承受的极限,在训练和比赛中极易造成伤残,一些伤病甚至是在退役后才会显现出来。竞技体育对从业人员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是一种“青少年的职业”,几乎所有运动员在度过出成绩的最佳年龄段后,都面临着退役再就业问题。

2、运动员运动生命周期有限,成才率非常低

竞技体育中少数胜利者的风光,永远建立在无数金钱的投入、无数失败者的陪衬、无数病痛付出的基础之上。能够在比赛中夺得金牌的运动员毕竟是少数,目前只有最优秀的那部分运动员的保障才能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绝大多数运动员在竞技生涯结束后,必须面临第二次就业的选择。

3、运动员服从国家意志

举国体制下的中国运动员,并不像国外运动员那样自主地投身于竞技体育,而是为完成比赛任务而投身体育,他们要服从国家的意志――为国争光。国家对他们进行军事化、封闭式的管理,运动员的训练比赛、生活、文化课等均由国家安排。

二、现行的与运动员就业相关的保障制度分析

1、相关规定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务院相关部门相应颁布或了规章、意见、通知等,构成了运动员就业保障制度的主体。运动员就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这些规范落到实处的。1980年4月,国家民政部、劳动总局、体委联合制定了《关于招收和分配运动员等问题的联合通知》,对运动员的生活、学习、就业等问题做出了较为系统的规定。1987年,国家体委与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著名运动员上大学有关事宜的通知》,规定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单项前三名获得者和集体项目前三名的主力队员以及世界纪录创造者,可免试上大学。

人事部于1991年对运动员退役后的待遇做了规定。《人事部关于运动员退役分配工作后重新评定工资问题的批复》中规定:运动员退役后,改按新调入单位的工资制度执行,原则上按调入单位新定的职务或岗位,并参考本人原体育津贴水平和同等条件人员的工资水平确定其工资待遇。其中,获得世界比赛冠军运动员退役后的工资待遇,不得低于本人在队期间的体育津贴(体育基础津贴和成绩津贴之和)水平;待分配的运动员可以参加工资制度改革,实行体育津贴、奖金制,待分配期间不计算运龄,体育津贴照发。对于没有正当理由不服从分配的,应减发、停发体育津贴和退役费等。

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于2002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有关规定,就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退役运动员的安置,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提出了重要意见,即《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2006年11月22日,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劳动和保障部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运动员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方面,强调将运动员保障工作纳入到国家保障工作的制度体系中,使运动员保障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轨道。

2、现行运动员就业保障制度的主要缺陷

我国现行运动员就业保障制度的主要缺陷如下。

(1)保障不到位。运动员退役后面临着求学、就业、疗伤等现实问题。突出的问题是就业,不少退役运动员并不是马上就能找到工作。因为就业机制转型、整体就业环境的严峻和在役期间尚不完备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使得他们在就业时面临困难。对于运动员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除要真正享受到和其他群体共同的利益保障之外,还应该考虑到他们经历了特殊的运动生命历程之后所要得到的利益补偿。

(2)保障力度弱。现行的运动员就业保障制度包括两个层次。退役时由国家统一规定进行初次保障――发放退役金(运动员退役时继续实行一次性退役费制度,根据其运龄长短,确定退役费基数。运龄3年以下的,退役费基数为200-600元;运龄满3年及其以上的,退役费基数为800元。运动员每增加一年运龄,在退役费基数上增发相当本人一个月体育津贴(本人退役时的体育津贴标准,下同)的退役费。其中,奥运会比赛项目世界前三名运动员增发的退役费,按其实际运龄计算;其他运动员增发的退役费最多不超过本人10个月的体育津贴。运龄计算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然后地方政府进行补充性的再保障――货币补偿、工作分配等。从现行的运动员就业保障制度来看,政府侧重单一的货币性津贴补助,但是国家发放的退役金又远远不能保障运动员退役后的学习、就业和生活。而且,地方政府对运动员的再保障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地作法不一,总的来说缺乏有效性。其实对运动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就业保障,一份合适的工作能够给退役运动员带来稳定的收入,从而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真正做到运动员的“退有所用,退能收入”才是运动员社会保障的长远之计。

(3)保障随机性大。解决运动员就业问题,各地有一定的应急办法。比如河南省从本省的财政经费中拿出一部分,在国家发放退役金之后,对运动员进行再次补偿,但这些做法都没有明文规定,尚未形成一项有效的制度。在目前制度尚不完备的过程中,采取一些灵活的做法也不是不可以的,包括从退役到找到正式工作前依旧按照原有的工资级别进行发放,但是这种特殊性不能始终无原则,因为对社会整体来说,登记失业还有一定的原则,遵循一定的程序,然后才是考虑救济。

3、我国现行运动员就业保障制度缺陷的法规原因分析

我国现有的一些与运动员就业相关的规范,对于促进运动员就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按照构建完善的运动员就业保障制度要求,还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立法层次低。传统的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大多是行政性规定、条例、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中大多数在计划体制下是行之有效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职能的转换和行政性法规作用的局限性,人们相互交往的经济活动方式和各种社会关系,主要是通过法律来规范,运动员社会保障的相关法规也须相应地提高层次,使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国家和地方社会保障改革接轨。

(2)运动员的就业保障在基本法中未得到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基本法。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是关系到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体育制度的应有之意、善后之举,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只在第二十八条一笔带过,并未专门规范运动员的退役安置,更未涉及运动员的就业保障。同时运动员的就业保障也未在社会保障专门法中得到体现。由于我国还没有一部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法,想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内解决运动员就业保障也缺乏法律依据。

(3)保障政策缺乏法律监督。虽然国务院相关机关和地方政府制定、公布了众多法律法规,但上位法与下位法缺少有效衔接,它们的实施往往缺乏后续的法律监督。这些规章制度所包含的运动员保障制度的内容较为狭窄,再加上运动员权利意识淡薄,保障问题并未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往往不佳。

三、完善运动员就业保障制度的对策

1、完善法律供给制度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举国体制的弊端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步暴露出来。体育市场化、产业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同时一些特殊项目仍然需要国家的扶持和计划。为了促进体育体制的转型和发展,加强法律建设是必要的手段。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几种手段调控,包括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由于经济的盲目性和行政的束缚性,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合理性等优点凸显出来。立法是制度建设的应有之意,制度亦需要法律规范来保证。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有相应法律法规做保证,使之形成适宜于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法制环境。加强运动员就业保障立法也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运动员就业保障的法律供给,是指运动员就业保障问题的立法和运动员就业保障法规的落实。前者是指有法可依,是前提;后者是有法必依,是行为供给的内容,两者共同构成了运动员就业保障的法律供给制度。我国关于运动员保障的理论研究涌现了一些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成为法律供给的理论基础。大量的立法实践为运动员就业保障立法积累了经验和技术,我们能够制定高质量的、合乎国情的运动员保障规范。

当前法律供给的内容包括两方面:①在立法上,一是制定《运动员再就业保险法》、《运动员基本生活保障法》、《运动员就业促进法》,使对运动员的就业和生活保障走上有法可依的轨道,逐步建立起社会化、法制化,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制定可供实际操作的有关体育社会保障的配套政策。②在落实上,是以《社会保障法》、《体育法》为基准,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规章等。

2、运动员就业保障制度建设的两个重点

(1)建立运动员退役失业保险制度。从狭义上讲,运动员退役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退役暂时无法找到工作而中断生活来源的运动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从广义上讲,运动员退役失业保险是还包括通过转业培训、自谋职业等手段为失业劳动者重新就业创造条件的一系列制度。

大多数专业运动员都是处于金字塔型的训练体制的塔腰和塔底,他们有时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认为退役后就业没有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竞技体育、实现奥运争光战略的同时,全面考虑运动员的社会保障问题,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建立运动员退役失业保险制度,以免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应当将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纳入到我国奥运发展战略目标中去,使我国竞技体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于参加运动员失业保险的前提,我国运动员退役属于摩擦性失业,也就是说运动员作为运动员失业保险主体资格。关于参加运动员失业保险的现实基础,是市场化的提高和经济的稳步增长。运动员失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要求运动员参加运动员失业保险的社会保障,经济的发展使运动员参加运动员失业保险完全具备了物质基础。应尽力使基金的投入主体多元化,建立专用于专业运动员失业保险的“退役基金”,并创造条件使运动员“退役基金”的筹集、征收、使用制度化,法律化。

(2)建立运动员转业培训制度。所谓退役运动员的转业培训是指运动员在退役或结束运动生涯后,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教育培训,以弥补自己缺失的文化课程,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增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我国体育系统自办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体制脱离了文化教育的大环境,而作为承担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运动技术学院以及体育运动中专存在诸如办学方向不明确等种种问题,再加之运动员训练、国家队集训、比赛等,他们接受的教育是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据统计,46%的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仅处于义务教育阶段,退役运动员再教育的比例很小,而且还有逐步下降的趋势。

高校是我国知识与人才密集的地方,能为退役运动员提供系统全面、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国内许多高校都欢迎退役运动员尤其是优秀运动员的加盟,他们能提高高校体育的竞技水平和知名度,为高校带来新的活力。但是,目前国内只有15所体育院校和部分综合大学设有体育学院(系),是退役运动员转业培训的良好场所。相对于每年退役运动员的数量,这些高校只是杯水车薪。这就需要为运动员上学广开渠道,增加招收运动员的高校数量,鼓励已招收运动员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

有关部门应创造条件鼓励退役运动员接受转业培训。一是体育、教育等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必须提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积极创造条件,出台更加合理的政策,鼓励和促进退役运动员接受运动员的再教育。三是加强立法工作,从法律的高度,满足运动员多元化的退役就业及文化需求。四是加强部门协调,提高运动员自身素质。加强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合作,理顺三者的关系,开辟教与训结合的新途径,培养新型的竞技体育人才,满足退役后的就业需求。

【参考文献】

[1]肖锋、黎冬梅:我国专业运动员参加失业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4:2。

有关运动会的作文篇9

关键词:青奥会;奥林匹克;理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2-0012-04

Abstract: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 The IOC created the Youth Olympic Games (YOG) which has added fresh vitality for the modern Olympic movement. The YOG based on the young, facing the future, to carry out propaganda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Olympic values among young people in the form of competition. The YOG assumed the historic mission of educating young people, through the distinctiv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programs which focus on adolescent health and harmonious body, mind and spirit, and ultimately return to the person′s ow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n innovative product of IOC, YOG is a complementary to the current Olympic Games,it has unique characters in media attraction, business developmen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project settings. And its related theories need to be further enriched and refined, and tested in practice. Based on those,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YOG should properly handle four kinds of relationships――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social welfare; elite competition and youth education; arrangements for YOG and the other Olympic Games; the small number of countries monopolizing competition and orienting youth of the world.

Key words: Youth Olympic Games; Olympics; Philosophy; Education

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青奥会)是国际奥运会于2007年创立的又一项新的国际综合性体育盛会,专为青年人设立,旨在鼓励更多年轻人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与现代奥运会相比,青奥会更加重视青年特色,突出文化与教育主题,提倡节俭办赛,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不同教育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和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方兴未艾,让奥林匹克卓越、尊重和友谊的核心价值观更广泛地被青年群体接受是奥林匹克发展的重要目标。北京奥运的帷幕刚落,南京青奥会的大幕又将拉开。2010年2月10日,国际奥委会在温哥华召开第122次全会,中国南京成功获得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的承办权。这无疑对奥林匹克教育在我国的进一步落实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奥运扎根中国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良好契机。基于此,本文从青奥会诞生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这项运动的创办理念和使命内涵,对青奥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为青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理论参考。

1 青奥会: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的新生命

青奥会,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青少年而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其诞生不过2年时间,但实际上,在奥林匹克运动的诸多活动体系中,针对青少年的活动历史却由来已久。早在196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当时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大五世为了扩大奥林匹克的影响,邀请了来自欧洲的1500名青少年在奥林匹克赛场周围进行狂欢活动,由此演变成后来著名的奥林匹克青年营。此后,国际奥委会认识到仅仅依靠一两种教育活动远不能实现奥林匹克特殊的身心教育目标,又逐步尝试和创立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体育文化活动,如奥林匹克教育计划、欧洲奥林匹克青年节、世界青年运动会等。尤其是欧洲奥林匹克青年节和世界青年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加之世界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使得国际奥委会逐渐产生了为青少年创办一项全球性的体育综合赛事的设想[1]。

此外,科技进步使我们享受到物质丰富和生活便捷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诸如诚信缺失、健康下降等问题。国际奥委会审时度势,为奥林匹克运动继续发展寻找新的动力,也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价值寻找新的发展趋向,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走向健康、和谐、全球化的发展之路。国际奥委会很重视奥林匹克运动在新时期的发展走向,其中,怎样影响下一代,尤其是世界青少年,自然是很重要的环节。在罗格主席的号召下,2007年7月5日,在危地马拉召开的119次国际奥委会会议上,正式提出并通过了创立青奥会的决议。现任主席罗格先生说道:“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都要归功与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他还说:“青少年奥运会像奥运会一样,比如也有运动员村,提供奥运会般的氛围,可以让一些运动员为未来的奥运会作准备[2]。”由于有了最初的准确定位和奥运会的广泛影响力,作为一项国际大型综合体育赛事,青奥会和奥运会一样,是其他大型国际比赛所无法比拟的。

在首届夏季青奥会竞赛规划简表中可以看到,青奥会的项目共设26个运动大项,基本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大项为基准,但也充分考虑到了青少年的特点,新增了诸如室内篮球或街头篮球、山地自行车、BMX小轮车等,更加有效地展示青少年选手的动感和活力。具体包括游泳(跳水、游泳)、射箭、田径、羽毛球、篮球(奥运项目篮球或街头篮球)、拳击、划艇、自行车(小轮车、山地自行车)、马术(障碍)、击剑、足球、体操、手球、曲棍球、柔道、现代五项、划船、帆板、射击、乒乓球、跆拳道、网球、铁人三项、排球(室内或沙滩排球)、举重、摔跤(女子自由式摔跤、男子古典式摔跤)等26个大项[3]。

青奥会与奥运会一样,每四年一届,分夏季和冬季青奥会。首届青年冬奥会则将于2012年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举行。青奥会举办时间一般为12天,参赛运动员的年龄为14岁至18岁之间,具体由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确定。国际奥委会只是规定了一个原则,即各项目只能选择一个年龄组的比赛,如:14至15、15至16或17至18年龄组。

国际奥委会指出,青奥会尽量利用现成的比赛设施,不要求举办城市新建设施。对参赛国的人数也有限制,一个代表团最多派70多名运动员,以扩大赛事的参与面。其项目设置与奥运会相似,但可根据举办城市的设施情况有所调整,运动员3500至3800人,官员1500人,接待规模约6000人[4]。奥运会上已经被广泛认可的程序或仪式都会在青奥会上得到保留,如奥运村、领奖台、奥林匹克旗、运动员宣誓等,但没有各国国歌和国旗,以避免国家主义。在颁奖时,只升奥林匹克会旗,奏奥林匹克会歌。

2 奥林匹克精神本质:青奥会承载回归使命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严重制约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过度的商业化操作,严禁不止的兴奋剂使用,以及众多在青少年中萌发的不良现象诸如网络电视成瘾,肥胖症多发等,一度使奥林匹克的生命力遭遇严重威胁,发展宗旨面临偏离。

近几十年来,体育运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与奥林匹克主义精神相违背的东西,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奥运会,运动员的成绩与经济利益紧密挂钩,人们对比赛成绩的关注超过了比赛本身,为此,许多运动员甚至会为夺得最佳运动成绩而不择手段,我们把这样的行为称之为“极端奥林匹克”[5]。而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价值却被忽视。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技体育运动的青年人日趋减少,因为在高度商业化的竞技体育面前,即使是爱好体育运动的青少年也更容易成为看客而不是参与者。另一方面,普通青年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认同感与信任感越来越小,因为奥林匹克精神所追求的锻炼人、教育人、培养人的价值已经逐渐被无处不在的商业化和金钱所掩盖。其后果是,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青少年很早就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训练,身心健康受到摧残。体育的过度职业化使得部分年轻运动员承担了训练和比赛任务后,就如同一台训练机器,挖掘全部潜力,以取得最高成绩,而对于运动员自身的身心健康,友谊竞争等奥林匹克真正强调的东西却置若罔闻,严重亵渎了奥林匹克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正如国际大体联第一副主席克劳德所说,“视好成绩为唯一目标的运动员几乎沦为运动机器。奥林匹克精神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价值已经难以体现,青少年与奥林匹克的关系蜕变为对明星人物的崇拜和对物质的追求。极端奥林匹克主义不仅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也影响着数以亿计的普通青年人[6]。”

国际奥委会希望,青年奥运会能成为奥林匹克精神回归的赛事,成为真正能够让每一位运动员感受到奥林匹克精神对人性的感染和洗礼的赛事,成为使运动员作为奥林匹克人,而不是运动机器的赛事。这也是奥林匹克和体育运动对青年成长和发展的价值所在。因此,青年奥运会的创办被看作是从极端奥林匹克向奥林匹克精神本质的回归。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真正让面向青年人的体育运动独立于极端奥林匹克主义之外,并不是一项容易实现的计划。在目前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下,奥林匹克精神对促进青年成长的价值回归是现代奥林匹克肩负着的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难以真正实现,甚至有可能是乌托邦式的梦想。然目标已经明确,我们需共同努力。

3 青少年教育:青奥会发展的基本理念

青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主体,也是奥林匹克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顾拜旦对青年寄予了厚望:“因为是青年,而不是儿童,掌握和引领着人类的命运[7]。”国际顾拜旦委员会主席诺伯特•米勒在我国出版的顾拜旦先生所著《奥林匹克回忆录》中文版一书的导言中明确提出:“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道德理念,肩负着对‘世界青少年’的教育使命[8]。正如《奥林匹克》中所阐述的那样:“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的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9]。”

然而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年青一代对于奥运会的热情正在减弱;相较参与体育运动,当今的年轻人对于电视、网络游戏的兴趣更浓。因此,青奥会对于青少年的意义正在于把他们从对网络和电视的关注重新转移到体育运动中来,以激发广大青少年参与运动,参与奥运的激情,进一步扩大青奥会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身、心、精神和谐发展的人。

199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的《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青年人是环境、发展和体育活动最关联的人群。奥林匹克运动认识到这一群体在可持续发展行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的特点又使得它首先影响青少年。这对人类的发展是个问题。人们现在很注意气候、环境等问题,但对于人本身发展的问题重视还不够。

2009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13届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有一个重要议题:OLYMPIC AND YOUTH,罗格主席认为这是本次大会最为重要的主题。该议题旨在鼓励青年人参加体育运动,培养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回归体育的原初目标,走向教育和文化,而非争夺奖牌。该议题同时还指出,要教育青少年远离,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过度训练,由此议题产生的若干重要建议中就包括诸如“由国际奥委会发起与青少年的互动对话”,“奥林匹克运动应展开对家长们的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让孩子参与运动对其整体的健康发展非常有益”等。

早在1927年4月,顾拜旦就在奥林匹亚向全世界从事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发出号召,“当今世界,强大的发展潜力和日渐衰退的危险趋势并存。奥林匹克主义可以构成一个培养纯洁思想和耐力与体力的贵族学校,但条件是你们要不断提升你们的体育荣誉感和体育的无私奉献精神,使之与肌体的勃发相媲美。未来在你们身上[10]。”一百多年以后,国际奥委会罗格主席指出:“青年奥运会绝非一个小型的奥运会,当然会有竞赛,但主要目的不在于此,主要目的是帮助青年人能够接受到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教育:友谊、公平竞赛和反对任何兴奋剂行为。”由此不难看出,青奥会绝非低年龄的奥运会,绝不是单纯为了挖掘选手、培养冠军,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教育,让大家都来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给他们提供一次难忘的人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奥会是带给全世界青年的一份成长礼,带给青年的是一份通向未来成长的礼物。如果青少年在身体和精神方面都能健康发展,必然对今后的社会进步起到作用。

4 文化与教育主题:青奥会的关键所在

从国际奥委会的青奥会指南手册中可以看到,文化与教育这两大主题是国际奥委会推广青奥会,面向青少年所采用的重要手段。国际奥委会特别推出了“双重” (Two-Fold)的文化与教育计划(Culture and Education Program),包括精心建设一个网站,鼓励青少年分享他们的运动经历和感受;加强国家奥委会对奥林匹克长跑日、奥林匹克体育/教育/文化活动的支持,使都市文化成为奥运会文化项目的一部分;通过不同媒体渠道增加奥运会期间运动员与青年群体的互动机会等[11]。

从今年年即将举行的新加坡首届青奥会的赛前宣传,和推广以及2014年第二节夏季青奥会的申办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到,主办和申办城市都在极力宣扬文化与教育两大主题对青年人的重要作用,并相继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主题活动,如在新加坡青奥会的前期筹办中,涵盖了关于奥运价值观的教育互动和论坛,讨论如何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反对使用,使青年人成为真正的具有体育精神的人。互动活动将由著名冠军和来自教育、体育、文化界的国际专家,以自己丰富的经验直接指导年轻运动员们如何处理相关的社会问题等。这些活动还将通过网聊和博客与外界互动,并建立文化村等。新加坡青奥组委会文化与教育计划处处长李伯胜说,“世界文化村是一个连接世界各地朋友的桥梁,通过世界文化村内的展示,我们不仅可以让国人了解各个参赛国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能促进我国青年与其他国家青年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从认识相互的文化中,学到新知识,成为朋友[12]。”而南京也正筹划通过一系列新媒体,涵盖网上与网下,互动论坛等多种形式来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可见,文化与教育主题是青奥会的核心,也是青奥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力军,青少年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丰富和发展奥林匹克的价值观念,以创造出属于青年的奥林匹克文化和活动体系。

5 任重而道远:青奥会发展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平衡好商业开发与社会公益的关系

青奥会是国际奥委会的“创新产品”,相关理论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青奥会要能够长久的举办下去,良好的发展下去,不仅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和洗礼,还要看国际奥委会能否坚持创立初衷,把握好商业开发的尺度。作为世界竞技体育最高水平的赛会,奥运会本身具有很强的市场吸引能力和商业开发空间,发展较为成熟。而青奥会的本身则带有很强烈的公益性质的青年聚会。因此,青奥会的发展应该走一条与奥运会有所区别的道路。当然,奥林匹克运动能有今天的成就实属不易,如果奥运会完全离开商业化运作,它势必会像上世纪80年代以前那样陷入经济困境,而重新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此外,奥运会办的好,商业开发运作的完美,国际奥委会也能有更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持青奥会的发展。

5.2 调整好精英比赛与青少年教育的关系

创办青奥会的价值初衷在于教育青少年,不能以奖牌的多少和竞赛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应该注重对运动员的教育,对青少年体育参与兴趣的培养,应该专注于通过青奥互动,将奥林匹克的光荣与梦想在全世界青少年中普及和弘扬,使他们有机会实现从“草根平民”到“成长荣耀”的跨越和转变,共享奥林匹克的庆典欢愉。青奥会带给青年的不仅是得到和获得,还有奉献和给予。新加坡青奥会通过社区项目(Community Project)让青年运动员不仅结交新朋友,了解社会责任,更鼓励他们为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13]。教育是一项关乎社会发展的大事,然而它却并不注重经济效益和注意力和市场化,因此对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媒体来说,可能关注地程度相对较小。国家奥委会、教育机构、政府机关乃至传媒和赞助商对赛事的宣传和推广是否到位,前期工作是否充分,都将直接影响到青奥会的发展地位。如果将青奥会的定位局限在精英比赛,它的发展只能是另一个“小型奥运会”。因此,需要我们摆正好两者关系,不可本末倒置,非此即彼。

实际上,精英比赛和青少年教育并非完全对立,相互矛盾。如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和“重在参与”的口号看似矛盾,实则内在统一。正如顾拜旦所言,“如果说我想鼓励100个人去参加体育锻炼,我需要50个人是专门从事体育运动的,25个人是接受专门的体育训练的,5个人是具备创造非凡成绩的能力的。100比5,最终目的是推动大众都去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为了推动,需要那5%的榜样。”因此,对那5%的人来说,应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对其他人来说,则是重在参与,从中达到身心锻炼和陶冶情操的目的。这也正如顾拜旦的另一句名言,“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战斗;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就在于使体育运动超越单纯的身体行为,而成为一种“体质、意志、精神全面发展的生活哲学”和“从奋斗中体会到乐趣的生活方式”。

5.3 安排好青奥会青与其他各项奥运赛事的关系

青奥会不仅需要从奥运会和已有的青年运动会中吸取精华,总结经验,更应发现不足,弥补弱项。由于青奥会是在奥运年举办,还需要处理好与冬季奥运会以及其他一些世界大型体育赛会的关系,调动各参赛国的热情和积极性,协调好各方利益,处理好参赛国的广泛性和影响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坚持贯彻青奥会以体育运动和文化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淡化金牌观念,避免赛场内外青奥丑闻的出现,以营造和谐的赛会环境和友好的赛会氛围。青奥会和奥运会、残奥会、特奥会都是奥林匹克运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之处在于面向的对象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是互为完善、互为补充、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为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服务。

对青奥会的定位,首先应在青少年中开展奥林匹克价值和精神的宣传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工作。青奥会的推广是基于比赛,又超于比赛的。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比赛期间修赛一天举行民族大联欢,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增进各代表团之间的相互了解,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运会赛事文化,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5.4 处理好面向世界青年和少数国家垄断金牌的关系

各大洲,各国的地域文化差异比较大,区域性的流行项目、新兴项目乃至优势项目的差异性也比较大,青少年运动员在项目选择上会有较大的差异性。从国际奥委会改革的方向来看,盛行于年轻人、男女皆宜的项目,其发展空间应该更大些。如果青奥会的项目设置不与时俱进,不对年青一代的口味,奥林匹克运动将没有未来。事实上,除田径、游泳以及三大球等传统项目外,相当一部分青奥项目都难以称得上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因此各项目的参赛情况和实力水平都有很大差异。如果个别国家长期包揽所谓的优势项目,势必影响他国参与和发展这个项目的热情。长此以往,青奥会的吸引力会大打折扣。这一点是国际奥委会绝对不希望看到的。青奥会的理念之一,就是向全世界的青少年推广奥林匹克运动,能在更多体育运动还不够发达的地区共享发展机遇,使“奥林匹克资源”合理流动。此外,不设大会记录,如何激发运动员的参赛热情,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培养后备人才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之一。

6 结 语

2010年首届夏季青奥会开幕在即,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奥会也将于4年之后在南京拉开帷幕。青奥会是南京城市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机遇和动力,南京也会为青奥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模式和经验。在筹办和举办青奥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紧扣青奥会的宗旨,进一步拓宽视野,依靠政府和全社会的力量,推动青少年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发展,使青少年真正成为青奥会的受益者,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促进世界青年成长和发展为己任,为奥林匹克运动带来全新活力和激情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但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新篇章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更为全世界青年的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样板和模式。奥林匹克远没有完成历史所赋予它的神圣使命,在21世纪,它一定会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强大。

参考文献:

[1] 柴王军,汤卫东,覃兴耀.青奥会价值目标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8,(6):66-72.

[2] 国际奥委会宣布正式创立“青少年奥运会”[EB/OL].

2009-10-13.

有关运动会的作文篇10

地域文化和地区经济存在紧密的联系。地区经济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基石,给文化构建供应物质基础与保障,地区经济的运作情况对当地文化的构建和出现具有支持的影响。而且,地域文化条件对地区经济运作也会造成较大的能动性,不同特点的地区经济整体会表现各个类别地域文化的作用。地域文化的构建在地区经济运作方面具有较大的促进价值。

1、区域经济发展决定地域文化的发展

因为具体方位、气候、资源等要素的作用与约束,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与架构存在不同的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别。各个地区经济的运作情况对文化运作具有支持的影响,对地域文化运作程度、运作架构、类别与特性具有较好的影响力。但是,地域文化的运作存在他们自身的独立特征,不但会遭受经济要素的作用,也会遭受历史传承、文化演绎等众多要素的作用。某一区域之前的经济较好,但由于众多因素使得经济出现滞后,他们的文化作用能力也会由于历史运作的原因存续较长的一个时期。例如,现在西安或者关中,经济运作条件尽管赶不上东南部沿海,然而他们的科技与教育水平、文化发展水平依旧位居国家前列。但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初时期,通常会存在文化匮乏与知识不名一文的情况。现在,基于整体视角考察发达企业,如广东文化的时候,就会看到其表现为二元并存的架构,存在经济较为放开但意识形态层面较为保守的情况。这一二元并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在文化领域的直接推动影响,让地域文化显著的滞后于经济水平。

2、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现在,经济与文化表现为一体化态势,文化力逐渐变成地域经济运作的巨大推动因素,在总体经济和社会运作层面具有主要的影响。地域经济的运作情况在地区文化构建和运作阶段具有支持与基石的价值,各个差异化的地区经济与特征可以形成差异化的地域文化。此外,某一区域的原有地域文化历经人们的共同挑选之后,最后出现在这一区域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这一区域民众特征与民族性质的文化秉性。这一秉性比较巨大且较为平稳,一定能对这一地区的经济运作形成较大的推动影响。所以,不同特点的地区经济常常表现为遭受各个类别地区文化作用的社会痕迹,形成晋商、浙商、台商、徽商、粤商、闽商、港商等类别的地区角度。新制度经济学者指出,意识领域与文化理念于削弱市场费用支出、推动经济进步、确保社会平稳等层面存在重要的影响。经济进步会给文化全方位兴起打下前提,文化的繁荣也会推动经济不断飞速进步。

二、地域文化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地域文化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先导

现在,全球经济逐渐迈向基于创造要素促进的新的发展时期,创造变成促进经济进步的主要推动因素,于地域经济运作与创造行为中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创造的理论基础在于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出现的主要因素在于地域经济文化,其对创造的影响是很直接与具有本质作用的。由于地域经济文化形成公司管理者这一人群,使得各个创造方式持续存现。经济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对经济运作具有决定性影响且比较关键的是创造精神。和创造精神存在紧密关联且具有差异性的界定为创业认知。创造和创业表现出企业家精神。创业认知是一类企业家精神,其主要力量为企业家,但企业家精神实质或说较为关键的层面即为创造。创造为企业家的基础功能。硅谷为基于创造促进经济进步获得顺利发展的主要代表,尤其是基于高级科技创造作为其先驱,对其给予一定的机制创造给予辅助,如股票期权激励、市场开放、资本风险投入等。硅谷创造方式将创业与创造联系起来,这为企业家创业品质不断提升的表现。

2、地域文化创新增强区域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