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十篇

时间:2023-03-20 10:13:38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篇1

初二,我们的青春的花正在繁华盛开。

初三,我们的青春的花正在慢慢凋零。

三年的青春,三年的人,三年的兄弟,三年的闺蜜,三年的事。这三年包含了太多

太多,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太多的不舍......

三年,我们有快乐,有激情,有痛苦,有享受。现在,有的只是更多的遗憾和不舍。

我遗憾,我们兄弟几个没有一起走完这三年。

我遗憾,我们的相聚的时间太少,太少。

我遗憾,我不能预知未来。因为我不会,所以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少了两年半,

不过我会用一生去弥补。

......

三年青春快结束了,我们会变得成熟,不再年少轻狂丶

结束了,

再也没有人会在你坐下的时候拉开你的凳子。

再也没有人传你的绯闻了。

再也没有人和你开玩笑,然后告诉你--------愚人节快乐

再也没有兄弟【闺蜜】在你失意伤心的时候,逗你开心,逗你笑,安慰你了。

再也没有人和你讨论那本小说好看,那本小说垃圾了。

再也没有人和你争论你们之间谁更帅了。

再也没有人和你八卦谁谁有那啥了。

再也没有人和你交流什么电视剧好看,什么歌好听,什么电视让你们流泪了。

再也没人和你去WC了。

再也没有当年的年少轻狂,我们棱角都磨完了。

......

这些的这些,以及更多的,都随着我们青春的凋零慢慢离去了。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

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

歌谣的歌谣,藏着童话的影子

孩子的孩子,该要飞往哪儿去

......

一首《北京东路的日子》唱出了这即将逝去的青春。

三年里,我有了一群兄弟。

三年里,我有了几个闺蜜。

三年里,我找到了你。

小Y说过,有一种姐妹叫兄弟,有一种兄弟叫闺蜜。貌似他是这么说滴

我希望我们能好好地度过这半年。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篇2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海报 任何一种媒介期待的形成都是受其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热映的首要条件便是使受众对该影片形成媒介期待,进而进行接触,通过这一过程的运作,受众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这体现为:

从这一图表中可以看出,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是这一过程得以顺利运作的主要源头。因此,本文在接下来的三段论述当中将分别就这两大主要原因进行说明。

一、 镜中的青春花——受众对于“青春”

的本能向往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通过搭建一个虚拟世界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功能。而电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所搭建的这个虚拟世界中并非全是虚假的影像,其中也包含着一些取自生活的现实题材。这种现实与虚构的结合就使得电影如同一面镜子,让观众好像是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即使电影中会有与观众自身现实生活不相符的成分,有些观众也会以此为寄托,这就是“把剧中表现的生活作为自己现实生活的一个理想目标,借剧中人物表达或寄托、实现自己的梦想。”(杨旦修:《媒介、受众、镜像:电视剧迷的成因分析》,载《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10期,122页)

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就是这面镜子的典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其题材类型出发,这是一部鲜明地标榜着“青春”这个主题的影片。电影市场中虽然不乏此类作品,但大多不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般如此重点鲜明、直奔主题地大打“青春牌”。比如之前活跃于电影市场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与钟汉良主演的《爱神》,两者虽也有涉及“青春”,但是它们较多地将着眼点放在爱情的机缘巧合或者只是单纯地反映一种年华逝去的哀伤,这与真正的青春所应该容纳的一种复杂宏大的情感状态相比,未免显得单薄了许多。而唯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几乎是集中了所有力量来全面地推销青春,这使得这部影片在许多同类型的影片中“脱颖而出”。而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观众进行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青春”这个词本身的诱惑力。

“青春”这个词本身就极具诱惑力,它是我们每个人曾经、现在或者将来都要拥有的情感。年幼者憧憬青春,对于那些还未发生却即将到来的美好事物充满了本能的向往,他们渴望将影片中那些光影交叠的唯美画面定格并且复制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之中,以此来满足自身对美好青春的诉求;青年人拥有青春,理应是“青春”一词最好的代言人和诠释者,因此这一类人必然能和影片的主题产生最强烈的共鸣,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影片最大的票房来源;而年长者则缅怀反省青春,与青年人不同的是,他们观影的动机并不是为了满足当下的情感需求——对于青春已逝的年长者而言,借这个虚幻与现实相缠绕的第三方世界回首自己的青春往事未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由此可见,正因为青春这个词很好地涵盖了各类人对自己生存境况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于美好年华的独特情感,因此便对受众形成了一种独特并且无法抗拒的诱惑力。也就是说,受众对影片形成了期待视野。比如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预告片通过几个画面的衔接过渡:女主角郑微在学校公共汇演的舞台上大唱《红日》,那时彩带飞扬、众人起立鼓掌喝彩的画面是一种何其热烈奔放的青春;郑微与陈孝正在宿舍的洗手池边就去美国深造的问题而争吵——“我不介意和你一起吃苦”和“但是我介意”的矛盾是一种因年少无知而错手分离的遗憾青春;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片头与片尾中那两行不断行进的行道树,巧妙的拍摄手法使人分不清它们是在前进还是在倒退,似乎是在向受众传达一种青春朦胧隐约,却不可追赶的错落感。这所有的一切都将受众拉进了这面自我观照的镜子之中,使得不同的人在这面神奇的镜子中看到了一个不同的自我。这便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迅速热播的起始点。

·中国电影评论张婷婷:从传播学角度浅析《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热映的心理与社会因素二、 使用与满足的相互作用——受众

对于满足自我的需求D.麦奎尔等人的调查抽出了各类电视节目之间共通的四种基本类型,即:①心绪转换效用,②人际关系效用,③自我确认效用,④环境监测效用,这就是“使用与满足”理论。本文的第二部分就将尝试从这一理论入手分析《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热播的心理因素。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认为人们观看、阅读和收听媒体信息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会和心理需求,通过分析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来考查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陈苗苗:《青少年新媒介“使用—满足”动机与新媒介素养观》,载《国际新闻界》 2009年6期,74页)而其中最能代表受众这一心理需求的,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体现正是“自我确认效用”——即电影中的人物、事件、矛盾冲突等为观众提供自我评价参考框架,以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省, 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讲述了一群年轻人经由大学步入社会,在这期间收获友情,见证爱情,历尝人间百态的故事。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介绍的那样,容纳于电影之中的是一种形态丰富并且情感复杂的青春,它不只单方面地讲述一种爱情,还穿插交代了闺蜜情、兄弟情、同窗情、亲情乃至无端发迹于一次萍水相逢的莫名情感。在这些复杂情感包裹之下的青春才略显完整,也正是这种初具完整意义的青春才可以满足受众不同的情感需求,并指导受众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比如我们在影片中见证的女主角郑微与阮莞的闺蜜情——从初见时的互不讨好发展至最后的互诉衷肠,心灵相通;比如众人在毕业时的豪言壮语与多年后同学聚会的再聚首;比如那个悲观落寞的女生施洁对于林静那种没有缘由的爱以及左后演变成为病态的折磨……这种青葱岁月时代美好而又纯粹的情感势必引起受众心中对青春的热烈幻想,同时受众也会反观自身现实生活中那些青春往事,电影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来满足受众这一心理需求。

电影中关于“青春”最重大的主题便是爱情。电影中叙述了各种各样,具有不同情感特质的爱情:郑微对林静的爱是细水长流,温和平淡的爱,而郑微对陈孝正的爱却是热烈短暂的;阮莞对赵世永的爱是矢志不渝,让人心痛惋惜的;张开对阮莞的爱是小心卑微却深厚持久的……在这部电影中所包含的这许多形形的爱情不仅为受众进行自我确认提供了对号入座的空间,也通过这些爱情发展的始末使受众进行自我行为的反省。影片中每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都好像一堂精彩生动、有血有肉的教学课,使得受众产生了对于真正的青春的思考。

陈力丹在《中国“电视讲坛”节目的生态分析》一文中提出了“我国的公众正进入需要精神慰藉的阶段”的现状,论述了传媒在对大多数受众的追求中,有效的策略就是在内容设置上与大众的心理需要相契合,进而引起共鸣。(陈力丹、闫伊默:《 中国“电视讲坛”节目的生态分析》, 载《现代传播》 2007年3期,34页)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无疑可以很好地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继而引起受众的共鸣。因此,这也正是为什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仅凭预告片和一个标题就足以吸引众多眼球,并迅速火红的原因之一了。

三、一个热烈的青春时代——青春盛行

的社会因素本文的前两部分已经尝试运用镜像理论和“使用—满足”理论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分析《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热映的原因。但一个现象的出现一定是受其内在原因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的第三部分将重点探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热播的社会原因,即外在因素,这体现在:

1.强大的演员阵容为电影做足了噱头

电影集结了像韩庚、赵又廷等在现阶段炙手可热的一线明星,辅之以两位刚出道的新人——杨子珊与江疏影。由于这样的组合还未出现在先前的作品之中,因此这样的新鲜感便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再者这是赵薇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由于赵薇先前在《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诸多琼瑶剧中有出色的表现,而琼瑶剧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使得赵薇为众多年龄段的观众所熟识。因此《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为赵薇尝试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必然引发观众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2.迎合潮流的现代化宣传手段为影片卖座铺平道路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热映的另一个重大社会原因就在于其凭借当下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主流媒体网站相结合进行宣传。人人网、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各大交友网站是一个天然的人际传播渠道,有着“一传十,十传百”、“速度快、成本低”的传播效果,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将许多原本置身事外的受众也不自觉地拉进对影片的讨论之中,于是便制造出了这样一批“为了紧跟时代潮流”而进入电影院观看影片的受众。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篇3

1、青春在沉默中逝去,昨日的繁华与辛酸都已淹灭在深海,细软的沙滩上走过,回头发现,走过的脚印早已被海水浸没,不见了踪影,细小的沙粒,有说不尽的哀伤,可惜没有人懂。

2、我们无需作答,就让那段温暖的青春年月,淌在我们的内心里,淌在幽幽的岁月之中。

3、岁月匆匆流逝,我们终将会长大,我们是否会因为生命中不得不进行的离别而落泪,是否会因为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终将老去的年月而落泪?

4、流金岁月,繁花似锦,青春逝去,身不由己。

5、看尽繁华三千,终是花飞叶落随泥土,看樱花满天,却掩不住斑驳的流年。小桥还是那小桥。流水还是那流水,但伊却已为人妇人夫。

6、满地落叶,荒凉的原来是人生,物是人非,荒废的是感情,祭奠逝去的青春岁月和爱情。青春却也只能拿来祭奠,而不是怀念,因为埋葬了过去和昨天的记忆,悄无声息!

7、当我们无情的面对自己的许下的诺言的时候,我们想落泪,那种潸然泪下的感觉,那种心如交割的痛苦,像泉水般涌上心头,当自己面对青春的逝去,心里不得不感叹,生命就是这样,成长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我们有时候胆怯和害怕,有时候勇气十足,到最后因为命运的安排,你不得不另有安排或打算。

8、人生一世,白云悠悠,漂走的事多少沧桑与眼泪;人生苦短,汗流尽,沉淀的又是多少往事与回忆。

9、明知道,青春必将逝去。可是,属于昨天的留不到今天,属于今天的忧伤与回味,心也难以拒绝。

10、在那么多逝去的日子里,青春迎风击落过多少斑斓的星辰,之后便漫天飞舞起来,成为滋润金色庄稼的泱泱大雪。

11、此时的我不会再去向往,那青涩的纯洁的事物,不会去享受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如今我只能去纪念那逝去的青春,用这淡淡的文字,默默写下那美好的回忆。

12、青春是在那春天里生长着郁郁葱葱生命的开始,青春是无法释怀的过去,青春是任意挥霍的年少,青春是年轻冲动过后进取向上的心。

13、青春已被岁月带走,岁月已随波逐流……我们怀念你逝去的青春!

14、曾经的肆无忌惮,放声的哭闹,想笑就笑,想使小性子就使,不必怕别人说些什么,因为我们会自豪的说——我们还青春……

15、我的青春年华虽已逝去,但我的青春并没有失去。

16、珍惜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我们已经不是年轻的我们了,在后面的道路我们不知道还要付出什么。

17、幸福这东西,总是会让我们迷失在流年里,匆匆路过的人,不曾停留,青春,像一首歌,唱完就结束了,清楚像一场雨,下了就停了,()青春里,我们错过的人和事,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回到从前了。

18、那些属于我们的青春、故事、幸福,如今,都不负存在了,现在我们又有什么渴望的呢?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篇4

因为生命的线性向前,青春是每一代人共同拥有却又必然失去的,这样的宿命让它尤其具有令人婉转回环、涵泳不已的况味。青春题材总是不乏受众,永远不会过时,每个人的命运和故事都可以被缝合进去,为自己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的青春找到想象的安身之所。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不过是无数类似作品中的一个。

人们总是乐于谈论美好而稍纵即逝的东西,除了它本身带有的悲剧性美感外,更主要的是可以在特定的场景中将自己代入进去,获得人格投射的。青春是一种霸权,再没有什么能比拥有这种时间上的优势更能让人洋洋自得、肆无忌惮的了。青春崇拜是20世纪以来的一种新文化现象,是对于老农经验、老人政治的传统文化经验的反叛,从梁启超以降,少年中国的想象就充斥在文人学者的论述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那些干将都是青春的热血拥趸。

然而,赵薇要说的青春却是盗版的青春,充满了中年人的晦暗,完全没有青春文艺常见的阳光明媚。这不是她的艺术创新,而是过早失去青春之后的苍白想象,这种想象因为带有浓厚的功利生存经验而让原本可以灵动飞扬的青春变得凝重迟滞。比如小说中后来事业小成的张开被改编成了女神阮莞的卑琐护花使者,说着河南话的黎维娟一开始就卡通式地成为精明算计的代表,陈孝正则是凤凰男的典型代表,所有这些都是脸谱化的,甚至是反青春的。

小燕子附体的女主角郑薇也许是赵薇心目中青春的代表。二不是罪过,我们年轻时候都干过一些日后回想起来汗流浃背的蠢事,但是如果真的认为青春就是毫无逻辑地犯傻乃至犯贱,那是真的二。赵薇把她在芜湖师范和谢晋艺校读书时候的经验掺了进去,使得片中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更像中专技校少年。当然,我不是要讨论影片中1990年代大学生活的真实性问题,这个片子至少比高晓松的《那时花开》那种装模作样的矫情好多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虽然不接地气,在怀旧的表象下还是折射了我们时代青春的真相。

回头看看杨沫《青春之歌》中在革命大潮中成长的女孩子,黄蜀芹《青春万岁》里1950年代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张暖忻《青春祭》中期间在边疆平静度过成人礼的女知青,张承志《北方的河》里1980年代上下求索的研究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青春真的是“逝去的”和单薄的。它与“青春残酷物语”式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挪威的森林》、《不一样的天空》等不一样,它的青春貌似反叛却只是抚摸私己的哀伤,丰富的生活被简化为恋爱的符号。那些所谓的不朽青春时代的爱情,在进入职场后迅速成为一段久远的往事。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这是原小说中的句子,也许赵薇想表达的就是这个,然而许多明亮闪光的台词似是而非,不过是空洞抒情。如今的青春是多么复杂,人们不得不过早地远离了青春。相比之下,几乎同时上映的《中国合伙人》中所传递的成功学式青春,倒更符合当代实际。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篇5

[关键词]赵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故事架构

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围绕着一所大学的女生寝室的四个女孩子的青春故事展开,以郑微的爱情为主线,为我们刻画了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的青春成长故事。青春是美好的,爱情更是令人向往的,然而影片的音乐情绪从低沉的音调开始,“他不羁的脸,像天色将晚。她洗过的发,像心中火焰。短暂的狂欢,以为一生绵延。漫长的告别,是青春盛宴。”似乎是在对不可知的未来结局做出的一个暗示和预兆。[1]影片除了郑微的爱情,还讲述了阮莞、黎维娟、朱小北、林静、陈孝正等人的故事。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在主要人物爱情主线的架构方面基本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受到影片制作过程中的种种因素的限制,也有些许残缺和不足。但是整体上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引发了全民“致青春”的热潮。

一、郑微的青春:追逐爱情的冒险旅程

十八岁的女孩郑微为了追逐自己的爱情,考上了一直爱慕的林静所在的大学,却未能见到他。郑微拒绝了富家子弟许开阳,误打误撞遇到了低调沉默、来自单亲家庭的贫穷才子陈孝正,在一次次矛盾冲突后,突然发现自己爱上了他。美好的恋情因为大学的结束终结,陈孝正选择了去美国公费留学深造的机会,她却是最后一个才知道。毕业后事业稳定、工作干练的郑微偶遇林静,发现自己仍然放不下他,却在对方说出“爱情就像一条河,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呢”之后幡然醒悟,决定成全一直疯狂爱着林静的施洁。面对归国后的陈孝正,她只把青春当做一场记忆。

影片关于郑微的爱情主线相对比较清晰,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为了追逐爱情而踏上冒险旅程的执著的女性形象。她敢爱敢恨,勇于追求,敢于放手。杨子珊为我们成功演绎了“玉面小飞龙”的形象。故事主线并不复杂,以郑微和陈孝正的爱情为核心,交织着林静和郑微的过去和现在,同时对于主角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变化通过回忆等形式来表现,基本表达了原著的精神。青春无所谓对错,郑微因为爱情宁愿拒绝追求自己的富家子弟许开阳,执著而勇敢。陈孝正的选择有他自己的原因,本无可指责,却在多年后功成名就的时候抛弃美国的妻儿,回国寻找自己的爱情,显然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既有当初的刻骨铭心的爱恋,在功名和爱情面前依然抛弃了爱情;在家庭妻儿和爱情面前,却又抛弃了家庭,自私地“爱自己胜过爱爱情”。郑微在逐步走进陈孝正直至最终离开,“玉面小飞龙”成熟的过程,也正是陈孝正的性格逐步展现的过程。影片以常见校园爱情故事的架构,融入了时代的气息,表现了人物的命运抉择。

此外,由于所涉人物关系较多,有些人物故事旁逸斜出,却未能交代清楚,反而使得主线有些混乱。而且在影片中安排了韩红、潘虹、杨澜客串,本来是为了给影片加分,但是观众对于这几个配角的关注,在其出现的瞬间,立马打断了原本较为完整的故事架构,有些得不偿失。如此混乱的安排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破碎的小故事和一堆需要慢慢推敲的线索,反而让观众一头雾水。[2]此外,影片中结尾处的部分台词,诸如“现在我知道,其实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山月!河流!……这样大幅度跳跃的情节和有些不靠谱的台词,显得很奇怪,让人觉得有点啼笑皆非[3],与影片的整体氛围似乎不是很协调。

二、阮菀的青春:沉沦在爱情中的挽歌

在青春故事里,阮菀是永远不朽的。阮莞出身少数民族,美丽高雅,不求功成名就,爱情是她青春的主题,她为此不能自拔。影片中的阮菀是一个沉浸在爱情里的完美女孩,从一进大学就成为所有男生目光追逐的对象。她温柔、善良、体贴、大方,仿佛童话中的公主,然而她的全部付出得到的却是男友赵世永无尽的背叛。赵世永出轨,谭小晶怀上赵世永的孩子,她原谅了他;赵世永的家人不接受她,自己怀上了赵世永的孩子得不到接受,她原谅了他;甚至在自己即将结婚前,还是不顾一切去见赵世永,直至发生意外,一场车祸将她永远留在“青春”里。阮菀是一切美好和完美的代名词,知书达理,善解人意,这样的人或许更适合生活在童话里。她是郑微的好朋友,热心助人,关爱好友,甚至陪着谭小晶去打掉孩子,只为自己已经沉沦的青春爱情。影片中阮菀的角色定位在本能地拒绝对于现实原则的认同,依然试图抓住青春的影子,终究将自己永远留在了青春里。

郑微的好伙伴老张一直暗恋着阮菀,却不敢表白,“甘愿做配角的爱”,一直偷偷给阮菀送满天星。这条感情线直到影片结尾才变明朗,令人怅然。老张与阮菀的这条爱情线,是清晰而简洁的,不拖泥带水,不旁逸斜出。在青春的故事里,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这样的爱情配角,自己也曾在别人的故事里当过配角。这些曾经的甜蜜和美好的青春往事,在成长的岁月里,渐渐模糊,却刻下了永恒的印记,这也是影片引起观众动容的重要之处。

直至车祸前,阮菀都是一切幸福、青春、美好的代名词,如果天遂人愿,她应该是幸福一生的女子。却正因为她的温柔善良,贪恋过往,对赵世永执著不二的感情,走进了自己的青春坟墓。影片的故事架构将个人的追求和社会的变迁进行了融合和碰撞。郑微在阮菀的墓前感慨:“只有你的青春永不腐朽。”曾经暗恋阮菀的充满才气的老张,毕业后混得落魄潦倒,毫不犹豫地接受陈孝正的邀请成为陈孝正创办的公司的“合伙人”,并很清醒地定位自己:“我就是你的跟班。”这就意味着,或许唯有死于青春岁月,才能永远保持青春的激情,如果要继续生活下去,就必须向利益主导的现实妥协。所以,我们的青春“终将逝去”。

三、黎维娟的青春:叙事话语的“张力”

黎维娟为我们带来了另一类女孩的形象。她积极热情,又处处计较打算。经过复读考上大学的她,更加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尽管她不是影片的女主角,她的叙事结构却是最为完整的。无论是校园青春的黎维娟,还是后来的两个孩子的继母,她都一直坚守着自己认为的追求和成功。农村出生的她渴望富足的生活,不断重复着“人往高处走”的人生哲言,从老家赶来看她的在补习班认识的前男友经历了三次高考失败让她失望,更不敢让其他室友知道。黎维娟与高考落榜的男友分手,表达诀别之意时脱口而出的方言,格外贴切地传达了来自生命深处的伤痛与无奈。在那个大雪的夜晚,在赶来看她的男孩心上泼了一盆凉水,她卑微的内心通过几处细节让观众一览无余,而且影片自始至终都在不断加重对她这一性格的刻画。

黎维娟渴望融入大学生活,羡慕家境富有的许开阳,抛弃成为她“往高处走”的障碍的前男友,[4]为了对得起她自己的艰苦,决定“待价而沽”。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她用布帘将自己的床铺封闭,特别跟室友一次次强调自己有洁癖,每次都看看自己的床单是否有人坐过留下的褶子,意图显示自己的高贵。曾经渴望的大学生活让她觉得失望,对室友的饮酒倍感“堕落”。但是她依旧是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她在雪夜赶走了贫困的前男友,最终嫁给了一个50多岁有两个儿子的富翁;她渴望高富帅的十全十美的爱情,更加渴望金钱害怕贫穷,她对前途缺乏安全感,只有寻求金钱的依靠。被丈夫前妻的双胞胎儿子用水枪喷射得狼狈不堪的时候,一心想着的还是通过人工授精生自己的双胞胎,尽快获得更多的金钱。一个完整的黎维娟形象展现在观众们的面前。对黎维娟形象的展现和故事架构的处理,尽管着墨不多,却非常完整,不仅丰满展现了黎维娟从一个农村复读高考生到一个阔太太的转变,而且衬托了其他人物形象,为陈孝正的内心转变和人格特征埋下伏笔,拓展了“青春”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影片的青春叙事话语的张力。

四、朱小北的青春:稍显突兀的转变

朱小北在影片中貌似与爱情无关的角色。从开场就是以一个假小子的形象出现,拍着篮球,风风火火。性格刚毅,乐观积极,不亢不卑。每个女孩子都有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朱小北对爱情的憧憬却是最富有诗意的浪漫,“我的理想嘛,就是在我还青春美丽的时候,我暗恋的人他告诉我,原来他也在暗恋我,而且已经很久了。”影片没有对她的爱情施予笔墨,为我们展现了另外一层“青春”的含义。朱小北靠姐姐开小吃店卖包子供养才上大学,空余时间经常帮姐姐打下手,在黎维娟发现自己的秘密时不亢不卑,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显然她应该是一个内心非常成熟健康的女孩子。

纵是如此善良真诚,也会被人误解和责难。影片中,她最具华彩的篇章是被人误会偷盗发生扭打最终去砸学校小卖部的段落,[5]并最终导致她被开除离开。这是她不愿回望的过去。即便多年以后,她以“刘云”的身份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她也不愿在许开阳面前承认过去的自己。对于朱小北的故事架构较为完整,一个性格刚烈的女孩子因违纪被开除,离开学校后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但是影片对于人物性格的转变却稍显突兀。一个内心积极健康向上的女孩子,在遇到委屈时,以一场毁灭式的破坏活动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句号,有些过于激愤;而感情深厚亲如姐妹的四姐妹,自此再也不联系,甚至在多年后自己事业稳定后,对于老同学也拒绝相认,人物性格转变似乎缺少了前后的承接。当然受到时间制约,影片也不可能对于配角的刻画着墨太多,如果能进一步完善人物性格的转变,或许更能表现青春的成长过程。

五、结 语

在所有的怀旧中,对呼啸而过的青春的怀旧是永恒的,也是最持久的。影片的故事架构不仅着笔于对青春伤痛体验的感悟,同时也展示了个人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张与碰撞。青春如那棵枝繁叶茂的生命之树,闪烁着明亮的光彩和盎然生机,每一个人都终将成长。时光流淌过指缝,青春终将成为回忆。

[参考文献]

[1] 程蔚.电影的音乐功能与呈现风格——《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主题曲的艺术特色[J].电影文学,2013(19).

[2] 彭洋捷.不合理的青春电影——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J].新世纪剧坛,2013(04).

[3] 胡疆锋.谁的青春会永不腐朽——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怀旧风格和形态[J].艺术评论,2013(08).

[4] 王岩.光焰与迷失——论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青春叙事[J].创作与评论,2013(14).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篇6

“暧昧让人受尽委屈,找不到相爱的证据,何时该前进?何时该放弃?连拥抱都没有勇气。”---《暧昧》

花香含蕊,墨指含情,将一抹精致的愁绪,妍磨成一朵约定,花约千千结,心无迢迢期。在锦瑟年华中望穿秋水,将朵朵前尘往事虚化为水光浮影,搁浅成一道隽永缠绵的痕,在五月浅夏里缱绻留香。琴声袅袅,曲韵潺潺,在一声声低吟浅唱里细数着一掬愁思,一点暧昧,来慰籍贪心的灵魂。一语断章,一镜空忆,一梦凝神,暧昧像是埋进时光的尘土,陌上我们曾路过,心若惹尘。

暧昧若尘,即使我心似琉璃,却也会被尘埃思量,那样的若即若离,是愁非愁。人成各,今非昨,我欲笺独语斜阑的脉脉心事,却不想一切早已命中注定,我们永远无法许彼此一个尘埃落定的结局。熙说:爱情,在朦胧的时候才是最美的。我不置可否,因为无能为力其中的浓愁浅恨,所以定义不了那散落的惆怅,也就不妄言了。逸失水央,架一叶兰舟,娉婷卓立于船头,阔拓的楚天,点点暧昧,沉沉暮霭,让人凝眸迷茫,阖眼怨蕴,竟无语凝咽。

我独自在我精心堆砌的文字里垂眸拈花,品味着黛墨书行里的若即若离,暧昧不语,浅尝者,入眼迷蒙,深尝者,入髓摄心。在草长莺飞的季节,我将这种莫名的情愫零落成泥,放遗憾的美丽停在这里碾作尘,剪空了凄艳嶙峋的花约。

二.【我走以后】

“我走以后,你现在的生活,会不会也偶尔想起我?那所谓的以后还是朋友,如何去做?你曾经说我走以后,希望还有联络,能够聆听彼此的苦乐,说实在的,我已不能理智对待了。”---《我走以后》

时光洗尽了铅华,岁月望穿了往事,光阴嶙峋了寸骨,一别经年,将经年的浓情悄掩于季节深处,唯望挥别后,莫成陌路。花约成诗,肥了相思,瘦了闲情,将朵朵沉香酿成情深深几许的别赋,醉卧碧芜,自此,再无牵念,再无动容。

挽了江南的风,掬了秦淮的水,画了姑苏的城,于红尘的罅隙里妥善收藏,在我走以后细心呵护,舞动心底的错落。曾约同渡凌塘路,一如花香伴绿竹,自此不相负,今夕何夕,琴瑟共赋,明夕何夕,影只独舞。我走以后,独自在心头淤积熏染的等待,我走以后,悄悄的看花谢去残红,我走以后,闲对一杯兰蔻红豆酒,我走以后,独赏这难以救赎的悲伤,我走以后,悼念一地踏碎的孤影,我走以后,淡陌彼岸花约。

花间词瘦,弹指微凉,经年一别,杳无归期,月上柳梢,人约黄昏,我走以后,蹙眉两三弯,弯弯闲情,落红四五瓣,瓣瓣心香。我走以后,打捞岁月的娴静,清浅流年的絮语,只愿那朵挚语心花明媚如初,绽放在岁月的渡口。

三.【那些年】

“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好想告诉你,告诉你我没有忘记,那天晚上满天星星,平行时空下的约定,再一次相遇我会紧紧抱着你,紧紧抱着你。”---《那些年》

寥寥星光,清清一梦,静看一季流转的时光,缅怀一场深弦浅律的绝响,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飞花微雨,又是一年烟花易冷。微醺的暖风轻巧晕染五月的轮廓,砚中馨墨早已暗香盈袖,不知不觉的,竟想要再做一遍立体几何,再学一遍以前深恶痛疾的导数,再见一面我的青春,再走过一次那些年。我想我是病了,青春病。

隔空对视,昨天的你是我的骄傲,今天的我过的很好。透过时光碧纱的窗幔,我徒劳的在文字的平仄间寻觅那个过去的自己,那些过去的人们,如果最初不相识,是否最后便可不相认?红尘紫陌,我们都是伶人,按着命定的剧本上演着悲欢离合,聚散依依,谁能说谁的欲言又止不是另有苦衷?谁能说谁的扬飙陌路不是泪眼婆娑?那些眼底的岁月,已是移逝万重,凉尽浮生安暖,花开为了季节,花落为了轮回,那些年,开到荼蘼花事了。

那些年,一次缘分结一次绳,那些年,一季花约稔一季情,罗袖印香痕,何故惹伤神?花谢离枝,散却宇乾。

四.【不再联系】

“我和你不再联系,希望你不要介意,要怪就怪当初没在一起,而你对现在也比较满意,所以我留下来也没有道理。”---《不再联系》

梨花雨,红绡透,消金兽,秦楼琼萧让人无言以对,软语无侬诉不清是非,绣幕垂,宿昔梦容光,无计相回避,落红难缀,牵丝又复谁?你要记得,尽管不再联系,那年那月,苏城洛夏,垂柳紫陌,尽管那些被岁月覆盖的花约,都被白驹褪成了空白,但却足够禁锢时光,醇儒岁月。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情此景难为情。

泼墨宣纸的角边,只剩我惨淡的提联,古巷韵绸缪,淡笼了一城的幽,如果就这样安静了倔强,喧哗了寂寞,不再联系,各自为安,在笔锋轻颤间,风情万千醉了风月。菊花暖香阁,红袖添香塌,花间少女抑或此间少年,拗不过世事沧桑,逃不过浓浓世味。重山后重山,悲亭外悲亭,素袖清颜,自艾自怜间,拈残花轻叹,最押韵的竟是我的叹息,万千郁结,融稀墨迹这岁月的往复,反复温习,静看风蚀了多少天,花缺月自残。

顾眸流盼,尘缘飞花,疏影话凄凉,把过往折叠成唐宋,温润这一场亘古残梦。与君绝,最好从来不相对,挑灯研墨画一寐,那么就此不再联系,陌上花败,离恨天外,花约江山,望断江南。

五.【相见恨晚】

“你说是我们相见恨晚,我说为爱你不够勇敢,我不奢求永远,永远太遥远,却陷在爱的深渊。你说是我们相见恨晚,我说为爱你不够勇敢,在爱与不爱间,来回千万遍,哪怕已伤痕累累,我也不管。”---《相见恨晚》

婆罗樱花跹,寒夜烟花烫,雕刻时光,总是会有一场相遇迟暮了青春的光环,一如流动余晖,暮去云霞,我用不争的朝夕来祭奠这一场遇上,这一场我自己也不明了应该是相见恨晚还是不如不见的遇上,开始于盘根错节,结束于礼貌疏离的遇上。

霜雪下,花篱间,天涯水湄,云雨朝歌,眼波流转间总会有多多少少的相遇,有些遇上尽管只是一暇的邂逅,却映了红妆,换了时光。有些遇上只是陌上甲乙丙的路过,就算相见恨晚,可是逃不过聚散依依。当我卑微到低过了尘埃,是否只有画一圈波折,才能多一份领悟,那朵低过尘埃的花,何以为殇?彩蝶水袖,暖玉生烟,心字犹缺,相见恨晚,心音叙者谁?从生到死,呼吸之间,从迷到悟,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无常之间,从心到心,天地之间,我记得有一个词儿叫心照不宣。

夹岸杏花,一度春夏,梦湿空阶,韶华如笋,芳华像指尖流沙,在梦与季节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却总是相见恨晚,握不住的沙,放下也罢。江南烛火,顾盼依稀如昨,江南沉彩,逍遥于濯浊之外,江南花楼,喧妍独落,相约抛红豆。

六.【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年华青涩逝去,却别有洞天。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年华青涩逝去,明白了时间”---《致青春》

青春,就像水墨青花,初见的盈盈,早已经在浓浓世味中沉沉睡去,弥漫着聚散的从容。有人说,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我们都在为青春战斗,对过去的挣脱,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创设。短暂的狂欢以为一生绵延,我们消尽了青春,却不曾想青春渐渐磨平了我们的棱角,把我们打磨的沉稳,缄默。我们和青春像是两位棋者在博弈,就这样,峙。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篇7

忽然想一想,现在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人了,我的青春也在慢慢的流逝,将要一去不复返了,匆匆忙忙,回头一看我在这个大学里面已经苦苦挣扎了快两年半时间了,可是我的这段生活,使得我的意志在这两年半的时间中已经消失殆尽了,没有留下什么东西。认真的思考一下,我在这两年多的时光中都干了些什么,每天早上总是踩着铃声雄赳赳气昂昂的迈进了教室,将老师视为不存在,上课总是不去认真的听讲,只等到即将考试了才去抓瞎,熬上几个通宵达旦,只为了能凑凑合合的过了考试就可以。难道我已经忘记了走完大学这段路程,我就得去这个社会上去为自己的生活去打拼,为自己需要负责的人负责吗?可是在这几年时光中,我学到了什么,我依靠什么去养活自己,凭借什么去为自己最最亲爱的人负责,从而让他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凭什么,我到底需要依靠什么?是的,我需要依靠知识,依靠技能,依靠人脉,可是我学到知识了吗?我练就技能了没?我储备人脉了没有?没有,因为我已经很失败的走过着我的大学,虚耗这我的青春,挥霍着那即将不会存在的意志。

不要把渐渐枯竭的内心归罪于别人,是自己懈怠灌溉和滋润;不要把抑郁和不欢欣归罪于友人,温柔的消逝到底是谁的责任;不要把自己一致的消遁归罪于生活的艰辛,最初只不过是孱弱的决心;不要把一切的不顺归罪于时代的更新,那是仅有尊严的燃尽。自己的感受思忖是靠自己把握归因,否则那太愚蠢。

即以明了自己的毛病出在哪里,那么我需要为自己已经消散的意志,和逝去的青春负责,我必须,我一定要。想想自己以前披荆斩棘,不断开拓,激流勇进,不懈奋斗,为自己的梦想冲锋,胸中还是会泛起激动的浪潮,久久难以平复。鹰击长空,只为展翅高飞,我也需要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奋进。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篇8

年轻的誓言

就像东去的流水…

我们慢慢遗落在岁月的风尘里,哭过、笑过、吵过、闹过…再恋恋不舍也都只是曾经。偶尔想起,心还是会痛,却也夹杂了说不出的甜蜜,像一首曾经深爱过的情歌,歌词早已模糊,动人的旋律却一直强留在心里,挥之不去…

无论多少往事、多少怨恨、多少纠缠,都只是我们大脑中的几个细胞,失去了就可以忘记,就像无论多么狂暴的风雨,过去了就会天晴了。

也许你会遇到很多人…也许哪个人的出现将会成为你一生之中最亮的月光,或许你们终究差了一厘米的距离,或许会终老一生。

或许每个人都要曾遇到过差一厘米的人,然后才会找到终老一生的人;每个人也夫会是差一厘米的人,当他终于成熟了,就变成了终老一生的人…

失去并不可怕、掌握失去这门艺术并不难;很多东西似乎本来就是会失去的,失去了便不是灾难。不再遗憾自己的失去,也不再羡慕他人的幸福,开始重新品味自己的人生,正如品一杯苦咖啡,虽然苦涩,却香醇绵长…

生命本是一场寂寞的旅行,不论长短,最终都会画上一个句号。圆满抑或是苍凉,却都在坚实中遗忘,而那真正被人所铭记于心的是沿途的风景,是等待花期时的期盼,是欣赏沿途风景时的安然。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篇9

主角互飙演技齐发力 口碑收视爆棚

剧版《致青春》讲述了自称“玉面小飞龙”的郑微(陈瑶饰),与不告而别的邻家哥哥林静(张丹峰饰)、大学里刻板敏感的学长陈孝正(杨W饰)之间的爱恨纠葛。此次电视剧版将重现小说中各种经典情节。看过近期曝光的片花之后,不少网友都夸赞陈瑶是本色出演郑微,导演也说,见到陈瑶后立即就定下了她。陈瑶坦言,为塑造郑微做出许多牺牲,剪去留了多年的长发,在拍摄第一个月就暴瘦20斤。剧中郑微有着众多追求者,陈瑶坦言,如果自己是郑微,她会选择林静。因为现实生活中,她更加喜欢温柔的男生。作为电影版《致青春》的影迷,陈瑶接演前细细读过小说。她说,自己演的郑微与杨子珊演的,最大区别在于,加入了更多职场戏,让大家看到郑微更多的成熟面。谈到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陈瑶笑称,是与张丹峰的激情戏,拍戏前不停喝水,因为非常紧张。

因出演《花千骨》中的杀阡陌而人气爆棚的暖男马可,此次出演富二代许开阳。“杀姐姐”变身奋不顾身追爱青春季恋人的富二代,一直守护在恋人郑微身边,后来明知郑微爱上陈孝正,也没有放弃追求。为爱奋不顾身的性情,和“杀姐姐”颇有些许神似。马可说,许开阳与他可谓完全相反,自己低调,而许开阳高调张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富二代,“有点小大哥的架势,仗着有钱,身边永远不缺朋友”。此前在电影版中,郑恺出演的许开阳颇受认可。马可说,接拍电视剧前也看了几遍电影,为的是看看郑恺出演的感觉,以及电影和电视剧在剧本上有什么不一样,但他没有刻意要区分和郑恺版许开阳有何不同。“有什么不一样呢?可能校园期我会加入更多的表现许开阳可爱的戏。他不仅是高调张扬,这个小大哥其实是很可爱的。我想让角色更好玩一点,观众更喜欢一点。”

在剧版《致青春》中,杨W颠覆以往在《小丈夫》和《匆匆那年》中塑造的温文尔雅、贴心暖男形象,饰演沉默寡言、敏感自尊、心思缜密的陈孝正。对于有可能被观众骂作“渣男”角色,杨W称“并不排斥”。而在生活中,杨W说:“我应该不是特别喜欢死缠烂打型的。可能喜欢比较独立一点的,没有那么黏人的女生吧。”

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不同,每个人的青春都值得缅怀和歌颂,这也是“青春”题材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在《致青春》里,郑微的倔强、陈孝正的逃避、林静的矛盾、朱小北的自尊、黎维娟的现实、阮莞的重情、张开的执着、许开阳的天真、 赵世永的软弱、曾毓的阴暗,纵横交织,千人百态,好像总有一款人生属于旁观的你,轻易引起关于青春的集体共鸣。也许就是因为题材的特殊性,《致青春》从播出以来口碑就很好,吸引了大量的新的电视粉丝群。

不只有青春的懵懂更有未来的无限可能

相比于电影版的《致青春》,剧版的《致青春》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多地加入了关于主角们进入职场之后的故事的描写,进一步演绎小飞龙郑微、学霸陈孝正、学神林静毕业之后的成熟之路,既有对青春逝去的伤感、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又丰富了对人生目标的探寻、对思想境界的提升,让故事更加饱满,主题更加深刻。原著作者辛夷坞表示:“剧版还原度挺高的,(剧版)往里面填充的主要是一些细节。”导演杨文军坦言,这部电视剧从筹备到开拍准备了三年,在这三年里和编剧一遍遍打磨剧本,换了两版才最终满意。这样的用心之作也成就了《致青春》的好口碑。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篇10

青春日行渐远,一如日光之后的黑暗来临,那是永别。

土。埃德蒙顿的雨将极光一分为二,显现出它娇美的舞姿,猫,记忆中的你,将色彩文笔玩握的淋漓尽致,亦如似青春把玩于你手中,你说,年华无反效信,雨将你刻画的豪气如锋。

Glowingpath,粲若繁星的路径你用破碎的琉璃苣一步一步上色,盛夏光年,华丽,恢奇,都丽,熏黑了老气横秋,你用光阴作画笔,在人生蓝图上挥斥方遒。你说,一如暮雪的沉星消逝即逝,青春本应该如此,路将你描绘的风华正茂。

猫,你说你叫猫,像猫,是猫。你却忘了告诉我你的真名,你创意发挥极致,那一次,你说,一光年有多久,我们的友情胜它的十倍,天空的晨星闪下我们结义的背影。

作文,你说你不会写作文,你不屈于应试作文的老套,将青春的个性芳华印刷在印刷本上,你说,年轻不需要附属品。

那年,你说去参加《新新概念作文比赛》,你说你怕,怕因此会奠污了自己的灵魂,可你又……

谁谓春风最无情,夜半轻语少年心。

五月,或许只是忘了一场灿烂繁荣的樱花过后便是落英缤纷的凄惨。

你却悄无声息的走了,在我床边留下的只有一段话:我走了,猫要去哭一场青春,未完成的两段式。

可你却放弃了中考,黑风,忧郁的风,吹过那年我们一起参加的“我手写我心”的心动青春,却也吹散了那年的快乐和激情。

六月,我背着漫漫的期待走进考场,结束后走出考场的瞬间我却异常地平静,你刚下飞机的疲惫牵起我的手,然后轻轻地抱了抱我,说:我尽力了。然后,我们像从前多少个夜晚一般牵着手川着那条长长的巷子。

穿过我的巷子,穿过我黑暗的青春,我不在害怕独自一人走在陌生的人生旅途中。

雨肆意的下着,我们对着那座最高的最靓丽的建筑大声喊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终于毕业了!

亲爱的猫,毕业了,我要离开了,你要好好的!

解放了,可恶的初中,我再也不用为你心烦了!

猫,我们要永远在一起,即使毕业了我们也要在一起!

毕业,是对青春无情的绝杀。

你顺利的进入了复赛,你说你很满足,而我却选择放弃这文字的游戏,让现实扭曲了自己。

命运总爱和我们开玩笑,不是让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里遇到正确的人,就是让我们在正确的时间邂逅错误的人,结果便只有一个,那便是错过!

结局是写好的故事,分开是逃不脱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