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十篇

时间:2023-03-14 16:36:34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1

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为了指导以后的工作,使教学更上一层楼,现对本次考试及前段工作作以下总结与反思。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来欣赏一下吧。

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一)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为了指导以后的工作,使教学更上一层楼,现对本次考试及前段工作作以下总结与反思。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不错,仅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

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

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一道阅读题问到: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许多学生答道:是一位妈妈让孩子体验没有水的感受,而没抓住爱心这个重点。古文阅读好,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现代文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了活跃和沉默两派。

活跃的经常是这几个,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沉默,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特别是在进行讨论时,有时讨论会偏离中心,提出一些无关课文内容的问题。

因此教师有时要事前框定讨论的范围,对于讨论的进程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对于学生新生发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没有框定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但并不是说学生的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最起码要言之有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师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采用这些方式,讲故事,积累名言警句,介绍名著,多写一些小随笔,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授课,使课堂活跃有序,讲练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启发中学到知识,受益匪浅。

三、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八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讨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以上是我对前一阶段工作的总结与反思。它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纠正错误,取得进步。

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二)这次考试复习的时间比较短暂,总体来看成绩并不理想,尤其语文分数比较低。在班里只属于中下水平,很多不应该出错的题和题型,都出了问题。

基础部分是最可惜的,明明应该拿到十六分的,却因为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而丢了三分,下半学期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古诗文和现代文的背诵和默写,还有对文中意思、中心等的理解,这样才能保证在期末考试中基础部分不丢分。

阅读部分对于我是最难那分的,文言文更是丢了将近一半的分数。找主旨句的题做错,说明整篇文章没有理解;翻译原文的题没有答上采分点,说明词的用法没有掌握透彻。这些基础性的题本是应该全对的,但是却错了一半。以后的文言文的学习中,应该先自己理解文章,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以及重点字词的译意和用法。

现代文阅读也是我的失分大项,虽然很多题型都是老师讲过,也练习过,但还是出错了,对于这些问题不能说只是个失误,应该把它当做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做过的还出错,为什么不该错的还出错。今后在学习中,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要想理解文意,就应该多读书,且要坚持,才能提高理解力。

作文方面准备不充分,没有做到“有备而来”,没有学会套用以前写过的作文素材,而是拿到题后现场发挥,造成作文得分也不高。今后一定要提前准备。书写也修改过很多次,尤其在作文部分,下次一定要注意。

考试已经过去,成绩也只代表过去,现在要做的是总结过去不足,为今后学习铺好路,争取在下半学期好好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写后小记:这次我是真得认识到我的不足,我一定要克服我的不足,努力学习。

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三)时光荏苒,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现在我针对半个学期以来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

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学生和我之间形成了比较默契的配合。上课时的一个眼神,课间的一次次交谈都让我们之间的心更贴近了。我喜欢6班孩子的乖巧,喜欢8班孩子的开朗。虽然两个班级的风格不同,但是我能感觉他们都是在学习上有所追求的。也许他们写出来的句子不够流畅,也许他们讲出来的语言还稍显稚嫩,但是他们在努力。学生们追着我重默的样子,课堂上举起小手的样子,胆怯的孩子努力表达自己的样子……我想说虽然他们的成绩或许不是特别优秀,但是他们真的在努力。

期中考试中,6班均分73.7分,8班74.4分,在年级平行班级中位于中等。分析两个班的各项得分率,发现学生在课外古文、作文上存在明显的问题,尤其是作文的审题能力。“就这样慢慢长大”,学生无法在审题中注意到“慢慢”二字,因此很多学生的作文扣分在13分以上。我想这是我下班学期中要注重训练的一个内容——作文的审题。在分数的分布上,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状态。80以上的学生只有别人班级的一半,虽然均分差不多却凸现出优秀学生较少的现状。我想这和我平时的提优工作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平时我把太多的目光放在了中下学生的身上,对于优秀学生的关心不够。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2

本次年级组召开期中考试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会,旨在希望全体同仁以这次考试为契机,静下心来认真梳理一下繁杂的思绪,让我们用爱心与智慧引领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我们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现状、反思、总结自己前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为今后更加扎实认真搞好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年级决定本周五下午召开家长会,将分两个阶段进行:3:30—4:30全体家长在阶梯教室听我们请来的宜昌市心理咨询专家黄兴芹教授作报告,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年级组要求全组没课的老师们务必参加。之后各班召开家长会,考虑到天气*寒冷和学生在户的安全问题,建议各班让学生带小凳子与家长一起参加家长会。要求:黑板上写一句家校共勉的主题语;家长填写“家长学校签到表”;不许公布学生成绩和名次;担任本班语数英物学科教师要到会;通过召开家长会,使家长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工作思路,从而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校形成合力,才能共同培养出身心两健的人才。

老师们,是教育的力量把我们联在一起,形成了八年级这个大家庭,让我们珍惜这份缘,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工作上相互支持,团结一心,愉快合作,共创八年级的辉煌!

接下来:

1、 命题老师进行质量分析,每人5分钟

(语文:房鸿权;数学:刘昕;英语:闫光琼;物理:杜家全)

每人4分钟

3、支部书记刘洪玉反馈八年级家长在“五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征求意见表”中反映出的问题。

4、学校领导徐校长讲话

八年级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小结

为了开展好本次质量分析会,会前年级做了以下工作:

1、与徐校长协商开会的时间及各班召开家长会的时间和要求;

2、与支部书记商议如何向教师反馈家长在“五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征求意见表”中反映

出的问题;

 

3、向备课组长书面传达学校对这次质量分析会的要求;

4、向班主任老师下发了“扶花促苗活动”表。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3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八和九年级上下册,2007年3月第2版)安排了8种常用辞格的学习,这很有道理。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修辞知识内容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诸如比喻辞格内容的编排次序的问题、某些辞格定义的表述以及辞格内容分配不均匀等;因此要适当加以纠正。论述如下:

一、比喻辞格内容的编排的次序不当

在流沙河《理想》一文中“研讨与练习”给出了这样的练习(七年级上册,第28页):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

而在该册第54页朱自清《春》的《研讨与练习三》才指出其定义,内容为:

课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比喻词“像”、“像……一样”“似的”等来连接。这种比喻叫明喻。

按常理来说,在说出打比方之后,就应该给出比喻的定义;这样才能让学生和老师对比喻这种辞格有个明确的认识。本应放在第28页说明的却放在第54页来加以说明,教材如此安排,顺序似乎不妥。因此,我们以为,应当把比喻的定义提前到第28页来讲述。另外,在讲比喻的定义时,还可以分开来作两次表述。先讲它用来描绘事物的定义;后讲它用来说明道理的定义;这样似乎更加合乎语文教材中的实际。我们先看流沙河《理想》一文中给理想打的比方: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理想”这个概念对初中生来说,难以理解。但是“石头”、“火”、“灯”和“路”等这些事物我们是能够具体感知的。这样我们就能够顺着这些具体的事物来理解这抽象的概念“理想”。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谈及比喻用来说明道理。所以这时候比喻的定义可以解释为:

比喻可以用来描写事物,即是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比喻词“像”、“像……一样”“似的”等来连接,这种比喻叫明喻。本体和喻体之间如果用比喻词“是”来连接,这种比喻叫暗喻。

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课文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第175页):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来表达人们“下岭便无难”的感受,说明一个让读者自己去感受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即是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地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这时候我们可以来说明比喻的定义:比喻也可以用来说明道理,就是在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来打比方,使说理通俗易懂。

我们以为,先讲比喻可以用来给事物打比方,后讲它也可以用来说明道理,并且根据教材中相关的用例来说明,这样的安排更方便初中生的理解。

二、某些辞格定义的表述不尽一致

在初中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中,在述说对偶辞格时就先阐明其定义(八年级上册第183页):

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第267页附录中指出,对偶俗称“对对子”,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对比两者不难看出,教材在八年级上册第183页的表述是“意义相关”,但在九年级上册第267页的表述却是“意思相关或相反”,显然,第267页的表述中显然多出了一个“意思相反”;“相关”自然包含“相反”,多出来的“意思相反”是有意强调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八年级上册第183页为什么不标明呢?我们以为,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解释还是完善一些,妥当一些。

又如夸张的定义。八年级下年级《语文》一书中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第36页)。九年级《语文(上)》第266页附录中则指出,夸张是运用远远超过客观事实的说法,故意对人或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写,以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态度,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比上述两者的定义,显然九年级的论述中包含了夸张的功用。这两种不一致的表述会让教师和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到底夸张的定义哪一种表述更好呢?附录中的夸张还提到了夸张的表达功能,而八年级下年级中却没有如此定义。这样前后不完全一致的定义会让学生感到疑惑,进而怀疑教材的权威性。我们以为,附录中的解释更加准确一些。

再如反复的定义。《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27页指出,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而《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67页附录中指出,反复是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种结构,以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

对比两者,不难发现,九年级上册中对反复的论述比七年级下册的多了一个术语,就是“某种结构”。可见,《语文》教材不同之处对反复的论述并不完全一致。我们以为,附录中的解释更加全面一些,也更加完善一些,可取。

三、某些辞格知识内容分配不平衡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修辞在谈到拟人、比喻等修辞时并不均匀,也就是它们出现的次数并不相等。如初中语文教材谈到了8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即为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对偶、夸张、反问和设问。它们在课本后研讨与练习出现的频率分别为:

比喻9次,拟人1次,排比2次,对偶1次,夸张2次,反复1次,反问1次,设问1次。

就整个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中的内容来看,夸张、设问、反问等常用辞格并没有受到充分重视。

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比喻就像软柿子一样,经常被“捏”;而且“捏”的地方大同小异。大都是比喻的效果是什么等问题,如: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7页指出,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0页指出,诗中说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9页指出,联系上下文……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唇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尽管表达效果是比喻最重要的功能。但是每次都如此安排,会让教师觉得腻,学生也觉得烦。若大的修辞知识海洋,难道只有“比喻”值得大量地思考和练习?而且练习的内容也差不多。现今学生语言能力素质堪忧,这样不成系统性的内容编排值得我们反思,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因此我们以为,每个辞格都可以安排两三次的练习,以便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本文系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课题《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汉语知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课题号为:13ZC061]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蒋孝茹.对中学修辞教学的几点意见[J].青海师专学报,1998,(06).

[2]王丽玲,李昌华.中学修辞教学简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3]曹晓斌.中学修辞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写作能力测试 课标 呼应

原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把高中英语写作简单地定义为“100字或10句式的情景表达”(《修订大纲》,2001: 7 ),提供情景的形式为图表、图画、提纲和短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 年)(以下简称《标准》)对英语写作进行了重新要求,这个要求是对应于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中的四个级别(六级、七级、八级、九级)的写作技能目标提出的,并就如何评价写作技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高考是中学教学指挥棒,对中学的教学影响有着巨大的反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未来,要使《标准》中写作能力目标得以实现,改革现存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使之与新课程标准相呼应至为关键,本文拟就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如何在形式、层级、内容等方面与《标准》的呼应进行探讨。

一、写作能力测试层次的呼应

《标准》中的高中英语课程结构把高中英语课程结构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写作能力目标。那么高考英语最高应该测到哪一级写作技能目标呢?或者说,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这可以从分析《标准》中有关写作能力的要求和写作测试理论两方面得出结论。

根据《标准》的要求,高考英语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应该达到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即: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因为在《标准》中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中明确提出,国家英语课程主张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尽管英语第 6-8 模块构成的八级属于选修课程,但是“所有学校应保证开设模块 6-8”,可以看出,无论从课程开设要求,还是对高中的教学基本目标要求,第八级写作能力目标都是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从《标准》的要求方面看,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应该是高考写作能力测试应该达到的目标。

根据 J.B.Heaton 对写作能力测试级别的分类,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在高考写作中也是比较合适的。作为高考考生主体的高中毕业生在英语水平上属于中级水平,高考也是中级水平的英语测试。Heaton 在《英语测试》引用了某大型的英语测试机构的测试文件来描述中级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要求,根据这个文件,对中级水平的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类型为:书信,日记,明信片,指导(guide),说明(set of instruction);对中级写作能力标准的要求为:语法、词汇、拼写准确,虽有少数错误但不影响交际;字迹可认;使用一般性的语言进行清楚得体的表达;能使主题和论点进行有机联系(Accurate grammar,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though possibly with some mistakes which don't destroy communication;handwriting generally legible;expression clear and appropriate, using a fair range of language;able to link themes and points coherently.)。《标准》中八级英语写作技能目标是把写作的文体类型和写作应该达到的标准综合起来进行描述的。把这个目标与Heaton 的描述进行比较,虽然在写作类型上略有不同,但在写作标准上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根据国外考试理论,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以《标准》中的八级目标为依据也是合理的。

高考英语考试写作能力测试的命题应该以八级写作目标为依据,在写作能力层次要求上,只能以八级写作能力目标为最高目标,而不能超出这个目标。如果高考对写作能力的要求高出这个目标,就可能导致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脱离教材的实际,求新求高,偏离《课标》。

二、写作测试形式的呼应

从写作能力测试的形式上来看,在目前的分省命题政策下,除少数省市以外(如 2005 年的湖南卷、上海卷),绝大多数省市高考英语试卷中对写作能力的测试都采取了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两种形式。这种写作能力考查形式自 1991 年出现至今,没有大的变动。在《标准》中,对终结性评价中的写作评价形式是这样建议的:短文写作(日记、小故事等);实用性写作(卡片、信件、说明、留言、填写表格等);图文信息转换(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接续完成文段;写电子邮件等。

对照《标准》中的建议写作测试形式,可以发现在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部分呼应了《标准》的要求。如在现有的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中,出现了日记、小故事等短文写作,也出现了留言、信件、说明等实用性写作,还出现了电子邮件写作。但是,对于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等图文信息转换、接续完成文段等写作能力考查形式,在现在的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中很少得到使用。因为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中国高考试题在使用过后很快就会流入社会,中学师生对于高考写作能力测试的形式非常熟悉,所以造成了高考测试形式的钝化,要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常考常新,并能全面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在其考查形式上宜采用《标准》中的建议,既要使用短文写作,实用性写作等形式,又要适当使用图文信息转换,接续完成文段等形式。

除了上述讨论的写作测试形式的单一和固化问题之外,对现在英语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中的短文改错的存废问题也有很多的争议。主张使用该题型的学者认为,短文改错是考查写作能力的有效形式,因为虽然短文改错考查了许多要素,如词汇、修辞、结构等,但仍主要是通过考查效验能力间接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效验能力是写作能力中重要的一项能力,个体只有在能够识别错误的情况下,才可以写出正确的文章来。笔者认为,短文改错这种题型可以从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中废除,理由在于:其一,短文改错在写作能力考查方面的效度比较低。考生做短文改错题时识别错误、改正错误,都是在理解现有短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写的性质上不同于引导性写作,其自由度也大大低于后者,甚至远不及完成句子和句子翻译,因为考生的思维焦点只是在原文语境中找错改错,错误多是语法和惯用法方面的,学生主要依靠语法知识来做题。而不是输出完整的语言内容(起码是句子),考生没有多少主观表达、运用语言的余地。从这个角度讲,短文改错关注的主要也是语言要素、语法知识,其交际性要素几乎为零。 其二、短文改错对教学的负向反拨作用太大。 由于短文改错题主要考查的是语言知识、语法能力,自从高考采用此题型以来,教师和学生更加偏重对语法知识和做题能力的培养。多做改错题,可能会提高成绩(有时也不明显),会增强阅读能力(往往是每词每句落实的精读),但对于培养语感,对于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却无多大帮助。其三、短文改错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否需要具备改错的能力? 改错,本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师要知其然,知其不然,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语言技能,是能听能说能读能写,并不一定要能改错。有些短语、搭配,甚至拼写、变格等,学生自己在说和写时不一定会错,倒是在改错题里弄糊涂了,甚至加深了错误印象,适得其反。这也是改错题的主要弊端:不利于形成深刻、清晰的正确印象,会抵消教学效果。

有人会说,上述情况是指平常教学,高考则不同。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与平常在校考试的测试目的(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同,应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同意这种看法。问题是,高考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高考用什么题型,平常的教学肯定要跟着高考走,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这就造成了一种怪现象:测试目的不同的考试,题型却一样。这显然与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的理念相距甚远。

三、话题知识的呼应

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其写作任务中的话题知识应与《标准》中的话题范围相一致,在此基础上顾及到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经济差别、文化差别等。

根据 Bachman 的交际语言能力测试理论,应试者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不仅受语言能力和个人特征的影响,还受到话题知识的影响。话题知识又叫知识图式或者世界知识,指的是存在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结构(Bachman,1999:65)。如果写作测试任务中的话题知识超出考生的知识范围,那么就不能有效地测出考生的写作能力,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既失去信度,又没有效度,从而导致造成中学写作能力教学的混乱。

《标准》中对于八级话题的目标是这样描述的:熟悉有关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熟悉有关风俗习惯、科学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话题;熟悉有关我国一般社会生活的话题,例如:职业、节日、风俗和社交礼仪;了解英语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那么,既然《课标》对话题知识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中的写作任务应该在这些话题知识范围之内。但是这个目标描述比较抽象,不容易操作,例如了解英语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这些日常生活习惯具体有哪些,就很不好把握。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途径是了解教材,教材中涉及到哪些话题,我们就可以以这些话题为依据。对于教材没有涉及到的话题知识,虽然有少数学生了解,在高考英语写作任务中一定不能涉及,否则就会造成测试的失真,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导致英语写作能力培养在话题选择方面的泛化和混乱,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本末倒置,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另外,还要考虑到地域差别、城乡差别、文化差别、经济差别对话题知识的影响。比如城市考生可能比农村考生更熟悉交通规则方面的话题,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可能比经济落后地区的考生可能更了解电脑,傣族的考生可能比其它民族的考生更熟悉泼水节等,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高考写作能力测试才能在话题知识方面更好地呼应《课标》目标。

测试具有对教育教学具有导引功能和督促功能,高考这种大规模的关系重大的考试更是如此,要达到《标准》中提出的写作能力目标,关键还是要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在层次、形式、话题知识与《标准》中的要求和建议密切呼应,充分发挥高考的巨大正向反拨作用,这样中学的英语写教学才不至于与《标准》背道而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费时多、收效低的状况。

参考文献

Lyle F. Bachman. 语言测试要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年;

Lyle F. Bachman, Adrian S. Palman.《语言测试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年;

J.B.Heaton. 语言测试,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 年;

潘光威,关于高考英语短文改错题的分析与思考中学外语教与学,2003 年;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5

一。明确目标

九年级的学习就是为了中考。如果说七八年级的学习是打基础,养成学习习惯,形成各种能力,那九年级就是提高综合能力。

二。九年级特点

1.教材特点:学生通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对九年级的教材接受度高。

九年级教材内容相对八下内容更容易些,只有宾语从句(2个单元),被动语态学(3个单元)的新语法点。而且,关于这两个语法点,在七八年级都接触过大量例句,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甚至许多程度好的学生已经会运用。其余的语言知识在七八年级都已经学过,九年级的对话,文本又大量复现。再一个就是有大量的新单词和新短语出现,其实,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看似内容增加,其实背诵单词,短语对九年级的学生已经不是高难度的要求了。

2.学生特点:层次划分明确。不过相对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身心发展趋于平稳和初步成熟。

一是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二是有升学的愿望,有明确的目的,主观上也想学习,可是自制力差或是学习习惯差,比较懒惰。三是对学习丝毫不感兴趣,不愿学习,对升学不感兴趣,升学希望很渺茫的学生。

3.学年特点:应试为主。任务繁重。

三。实施措施

1.坚持教授学习方法并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放首位。一自主激发兴趣。二主动练习并认真反思从错误中学习。要建立纠错本。主动学习,坚持课课总结,科科总结。坚持每天看笔记(教师在九上要进行知识小总结)。要建立笔记本。三是主动询问问题。

2总结+复述+检测带动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提升。

九上先进行小总结,要求学生每日复习巩固笔记。

复述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所以课堂要做改革。一切活动和任务最终以学生有效输出为依据。所以老师一定要精讲。

检测既可以有效复习,还可以提高应试能力。单元检测,同步配套,阅读检测,写作检测等可以综合立体的使用。

听的能力提升,主要是听说课专项训练,口语表演训练,教师课堂使用英语授课。辅助学生课下泛听。学生可以配耳机在跑步时听。

说的能力提升,主要是口语(2d)的表演训练,学生的对于2D,3a和 2b的复述。

读的能力提升,主要是课堂上3a和2b的精读,课下同步与配套的相关训练。抽出课活时间做阅读训练。

写的能力提升,主要还是加强面批与课堂上集体批与讲解。

3.抓落实。

单词短语掌握全体无障碍。单词的听写,短语的听写安排专人负责到底。

复述和背诵可以分层布置。复述由老师抽查,在课堂上完成。背诵加默写安排专人检查,课下完成。

同步配套题分预习,复习,检测三部分完成。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 成绩测试 英语专业高年级 课程设置

一、引言

当今教育改革的潮流是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而实际上对英语专业等级考试的成绩又是相当重视,这就使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成了两个互不干涉、又矛盾重重的奇怪现象。很少有人敢于大张旗鼓地宣传等级考试,更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语言考试纳入人才培养当中。因此,把人才培养与语言考试相结合的研究势必很少。结果,学校的尴尬导致了学生的无所适从,最终影响了人才培养水平。通过近两年的跟踪试验研究,我发现成绩测试原本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测试标准是一致的,这种考教相结合的理念可以运用到课程体系的重新架构上。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如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法改革、师资建设等,都可以客观上为语言考试提供有效的推进作用。

二、成绩测试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现代语言测试(Language Testing,LT)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语言测试涉及教学法、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教育测量学、计算机科学等。语言测试的种类按测试用途可分为: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语言学能测试(language aptitude test)、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其中成就测验或称成绩测验,主要考查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由于它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工作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教育测试(educational test)。成绩测试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整体语言水平。世界著名语言测试专家Arthur Hughes曾说,教学与测试是“伙伴关系”(Hughes,1989),存在着教学合适、合理但测试不佳的情况,这时测试会有消极的反拨作用,但也存在教学不合理而测试能够对之施加正面影响的情形,此时测试就有积极的反拨作用(positive backwash effect)。作为外语教师,我们一直想提高教学质量,但我们的注意力只放在了教学方法及教材方面,而忽视了测试在了解与改进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和利用考试及考试结果是检验学习与教学的基础,也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指挥棒。

全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英语水平进行衡量的一种外语考试,是目前我国体现最高英语水平的等级考试,是英语专业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生涯中攻打的最后一个堡垒,能否通过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层次。同时,专八考试通过率也是检验学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重视专八的通过率,并不意味着把英语教育搞成应试教育,而是要积极发挥专八考试的良好的反拨作用,结合专八的测试内容,改革课程设置,合理的构建课程模式,从真正意义上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专八考试就是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成果的一个综合检验,是对各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水平的综合考查。教学与成绩测试二者都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好的测试所必备的条件是与有效教学的特点相一致的,因此,应当扩展教学计划,把测试计划包括在课程设置当中。

三、架构全新专业培养方式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新的专八考试大纲对考查内容的要求。新大纲的修订明显提高了考试的难度,以及对应试者知识面广度和深度的检验,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体现了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比如,听力由原来的四部分改为三部分,将Note-taking放在第一题;Reading comprehension去掉了原来的fast reading,保留了normal reading;Writing方面字数要求增多,从原来的300字增加到400,而时间则由原来的60分钟缩减为45分钟,此外还增加了包括语言、语音、文化,英美概况等Humanities知识。专八试题取材较为广泛,语体正式,尤其是有较多的文学类文章,因此不仅要求考生有较大的词汇量(15000左右为佳),而且词汇涉及的领域要广。专八对词汇的广度和深度均有要求,词汇的学习不能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要背词汇表就可以了。对于一个单词的把握,正如环球时代学校语言学教授吴中东老师课上指出的:“不仅要了解单词的中文释义,更应该了解词汇的用法以及与其他词语的细微差别。而且,词汇学习并非仅仅涉及单个词语,它离不开语用意义及其与语境的关系,要重视它们相互之间及在句子、语篇中的组构作用。这里面要特别注意两种关系,即词汇的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这两种关系是高级英语考试的出题热点。”

至于每一个具体题型,大纲考核的要求也都很具体。改错是考核最全面的一个题型,要求考生一定要在平时多做积累,主要是对原版英文材料的阅读,这样可以不断学习地道的表达和连贯的逻辑思维;阅读理解部分内容涵盖面广,人文、社科、文化等均有覆盖,而且信息量很大,是对英文原版信息量掌握的杰出挑战;人文知识大多都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应该了解的常识性问题,但涉及的范围很宽泛,英美文学、文化及语言学的每一章的基本概念都是考核点,要求学生都要清楚,善于高度提炼;专八翻译也是考试的一大难点。在“信、达、雅”方面,更强调“信”,即翻译的准确性。翻译要讲究翻译技巧,在保证量的基础上再对质作进一步要求。要求学生做翻译时,可以先按照字面意思将其通篇翻译,然后再做修改和润色。修改过程中要注意用词恰当及句式多样,最好避免都是同一句式,要长句、短句相互搭配,才不至于使你的译文看起来毫无色彩。还要注意要在译文中的表达要符合习惯表达法,不要让人读起来中西结合不伦不类;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作文部分在大纲修改之后有了重大调整,考试时间由原来的60分钟缩短为45分钟,但字数要求却从300字增加到400。要求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充分展示对英语的驾驭。专八写作不仅要求结构合理,更要求遣词造句的准确、语汇句式的丰富,总而言之,更加重视细节的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多背名人名篇,如散文课本中丘吉尔的演讲,罗素的文章都是典型的八级作文素材,用在文章里会使你的作文更显流畅、地道且大放异彩。

综上所述,专业八级新大纲不仅对考核内容提出了修改,更是从学生准备专八的角度提出了很多规定,即如何结合课程,甚至具体课程的推荐教材,来准备专八考试的每一个考核项目,夯实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向课程要专八成绩。

首先,调整课程结构。把一些专八考核的内容进行分解,融合到相应的课程中,然后在课程设置中,把合适的课程构建在合适的学期阶段,假以恰当的课时。将原来已有的课程进行调整,涉及课时、开课学期、教材、授课方法与手段、平时考核方法等。把原来培养计划中没有的课程补充进来,同步对课时、开课学期、教材、授课方法与手段、平时考核方法等进行调整。比方说世界地理、散文欣赏、文体学等。与此同时,把原来已经做得很不错的课程再深入研究,做精做细,做成精品课,把课程改革研究引申到文化教育研究,把课程体系研究纵深入核心课程研究。

其次,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把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的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在结合现有的课程考核大纲的前提下,结合专八考试要求,进行改革。比方说改错这个题型,它就是考核英语综合能力的,是细节考查,也是逻辑考查,更是语言能力考查,它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检查老师的教学情况,是从语法、句法、词汇、篇章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比方说在高年级的《高级英语》考试中,改错就应该是一个必考题型;再比方说人文知识,在高年级的各个课程考核中,都应该相应地增加各种形式的人文知识考核项目,有选择,有问题回答,有判断对错,有填空等。至于翻译,更是要千锤百炼的一个项目。在高年级的课程考核中,应该在原来的句子翻译的基础之上,增加篇章翻译。阅读和听力历来就是广泛考查的项目,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结合专八考核要求,在深度和广度上加强,以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目标。

四、结语

由于英语专业改革与课程改革一直是我国英语教育领域的一个上在探索阶段的课题,由文学教育到语言学教育,到今天的语言加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教育,中国的高等学校一直在探索一条符合国情,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满足市场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办学之路和办学方向。在这个大环境中,各个学校的情况都不尽相同。重点类及一本类院校,由于各方面的软硬件条件都很优越,因此专业考试和培养方案的关系不是很大,学生的整体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专业八级考试的水平;但是其他一些二本类院校,考虑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生源的基础差异和教育历史差异等因素,就很需要把专业测试和人才培养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提高测试成绩来提高整体人才培养水平。所以,我们下一步研究目标将是通过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科学的科研统计方法,记录改革后的课程教育下学生的成就,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合理地解决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利用专业语言考试来促进提高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戴炜栋.第二届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规划,外语界,1998.

[4][美]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

[6]郭蔷.从学生就业竞争力看英语教育改革[N].光明日报,2008,2,20,(10).

[7]梅德明.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7.

[8]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9]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10]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7

从教以来,一直担任中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上学期任九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九一班班主任,九年级教研组长。本学期任教导处副主任,校团委书记,兼任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主抓八、九两个年级的教研教学。特总结了2013年的教学报告。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又是春华秋实一轮回。忙忙碌碌中,难忘的2013载着中华民族沉重的历史悄悄落下帷幕,而崭新的2014也在不知不觉中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走进我们的生活,站在14的门槛上,回首13的岁月,心头是深深地感慨,一年中那些苦辣酸甜经历,提醒自己有必要对自己一年的工作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作文一名共产党员,本人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忠诚党的领导,注重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学习,思想上严于律己,工作中甘于奉献,生活中为人师表,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力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榜样作用。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热爱语文教育事业,热心语文教育改革,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浅薄,我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投身课改,一年来,我阅读了《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李镇西教育艺术》等10余本语文教育专著,认真学习借鉴,大胆尝试实验,终于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农村中学师生教与学的语文课堂模式,极大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教学反思,坚持教育随笔上万字,个人语文教育博客点击率超10万,通过自己的扎实进取,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可喜的成绩:所教语文成绩一直居全校第一名,上学期中考,所教班级有李鑫等三名同学110分以上,列全校前三名,100分以上全校27人,所教班级占17人,96分以上全校40人,我班占25人,整体平均90分。列全县第11名,创学校中考语文最好成绩。下半年所教语文成绩一直居于年级第一名,镇第一名,市教育局组织的期末考试中,语文成绩居于全县第11名,本人还多次参加县局《导学精练》、市局教辅《学习点津》及相关试卷的编写工作!学期初,为滦县,滦南,乐亭,唐海四县语文教师做教材培训,得到了市教研员、以及所有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本人撰写的教案《我有一个梦想》在县级教案评比中获一等奖,在镇教办组织的中小学教师素质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在县局组织的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中获一等奖,本人指导的李鑫、王梦娇、王梦颖三名同学在县局举办的“迎奥运,促和谐”读书征文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本人制的教学课件《将进酒》在县局举办的优秀多媒体教育软件评选获一等奖,在县局组织的中小学德育课评比中所讲《拼搏》获二等奖,2013年10月,在县局组织的教学论文与教学设计评比中分别获得一等奖。2013年11月,在县局组织的优质课评比中获二等奖。个人教育博客,在县局学校优秀教育网站评比中获二等奖。2013年12月,被县教育局聘为初中语文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

作文一名班主任,虽然已有10年的班主任经验,但我一丝不敢懈怠,我深知,作为毕业班班主任的责任之重,孩子们十年寒窗的辛苦要在自己的呵护下转变成甘甜,家长们严寒酷暑的付出与期待要我这里结成圆满。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我专门购买了《魏书生教育工作漫谈》《卢勤教育思想》等名家专著,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爱生尊师”是我一直奉行的教育原则,因为我知道一位老师只有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针对毕业班学生特点,大胆采用“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干净整洁、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布置,勤奋、求实、创新、博学的学风,民主化、科学化、精细化自我管理制度,成功创设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团结友爱、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责任感,毕业班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不但没有影响学习成绩,反而成了我们只剩得法宝:本班在一学年全部十几次大型考试中,全部列年级第一名,每月月评成绩列全校第一名,在校运会等集体活动中均获总分值第一名,中考我班一中上线8人(公助5人),二中2人,列全校第一名。我班李鑫同学被授予“市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本班被评为“校、县级优秀班集体”,本人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由于成绩突出,本人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英国 宗教改革 修道院 亨利八世

基督教约在公元6世纪末传入英国,当时的不列颠岛正遭受入侵,国家的四分五裂及战乱之苦,使一切陷入绝望。而基督教应许不幸的人们要善于忍受生活中的一切痛苦,在来生会得到善报,死后会升入天堂,人们找到了一条精神出路。教会从思想、行动以及组织上严密控制群众,成为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封建统治阶级也给教会种种特权。但王权和神权的矛盾始终存在。在西欧各国,臣民首先是教皇的臣民,其次才是君主的臣民。

16世纪初,亨利八世刚即位时,“英国的形势极小有发动一场改革教会现状的运动”[1](p455)。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曾得到“信仰维护者”称号及基督教世界的君主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金玫瑰”[2]。但时隔不久,他却走上了公开对抗教廷和教皇的道路,开始了自上而下的英国宗教改革。其实,亨利八世领导的宗教改革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及深刻的历史渊源。

一、中世纪后期天主教会的衰落和腐朽

一直以来,罗马教皇不只在宗教领域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主教任免权,而且干涉英国的政治、经济领域内的事情,引起了上至国王下至人民各阶层的强烈不满。

在英国国内,天主教会长期以来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罗马教廷聚敛了巨额的财富,到16世纪时,“教会每年总收入和拥有的地产数量均占全国总收入和地产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3]“年经济收入超过当时欧洲各国国王之总和”[4](p261),罗马教会不仅在宗教上享受许多特权、豁免权,还涉足俗事,拥有司法等各种特权;政治上,教廷有自己的行政机构、监狱和军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教会国家”,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罗马教皇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意干涉各国的俗事,“动辄废黜世俗国王,甚至将其国土转赠他人” [5](p189);思想上,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为压制不同意见或新思想,设立异端宗教裁判所。在教会内部,许多教会人士等同于一般封建主,他们不履行宗教职责,甚至违反教规结婚,圣职买卖普遍流行,神职人员腐化愚昧,神父酗酒、打猎、,逛妓院是极为普遍的事。“教皇的腐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4](p175)。因而,14、15世纪的天主教会在政治上日益反动,神职人员在生活上堕落腐化,教会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要求改革天主教会的呼声也日益高涨。首先,在教会内部出现“信仰复兴运动”;其次,教会也遭到了世俗世界的攻击。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社会逐渐形成,社会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各阶层在利益对立的前提下展开了激烈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天主教会。中世纪的反封建斗争“必然就是对教会的攻击”[6](p401)。

二、英吉利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的形成

英吉利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奠定了民族基础,提供了改革的推动力。

经历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动荡,英国人民深受其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百年战争激发了英格兰人民的民族意识”[7],人民明白没有民族独立就没有国家的稳定及太平的生活,人民的民族意识增强。

早在1362年时,国家就通过法令,规定英语为法庭用语。15世纪末时,英语已经“作为标准的书面语被政府文件的改革者所采用”[8](p92)。到16世纪,英语已经代替法语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用语。在此基础上,英吉利民族文学逐渐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日益发展,“地方经济正在向各具特色、互相依存的方向发展”[8](p92)。这种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中古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大同性被破坏无余。到亨利八世时期,英吉利民族已形成,更加强了人民的民族意识。而罗马教廷通过英国教会对人民经济上的长期盘剥使得人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他们迫切希望教皇的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英吉利民族的形成与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相伴的。民族国家是此时西欧典型的国家形式。政治上的同一性和文化上的同质性让15世纪末的英国跨入了民族国家的行列。最初的民族国家存在于君主制的形式之下。民族的形成及民族国家的确立对宗教改革起到了强大了推动作用和保障作用。因为民族国家反对任何外来剥削压迫;它支持王权,拥护国王制定的独立自主的政策;民族主义还震慑了英国国内的反对派,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改革的阻力。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提出了宗教改革的迫切要求

“一切社会变迁和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在经济条件的变化中去寻找”[9](p29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最深刻的经济根源,就是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及乡绅阶层期望宗教改革,他们要求摆脱罗马教廷及英国教会政治上的干涉,夺得教会的财富,以求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14世纪英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在城乡迅速发展,中小地主、商人、骑士和富有农民构成的乡绅阶层跟资产阶级一起成为王权的依靠力量。15世纪末后,资产阶级和乡绅阶层的经济实力继续增强,与国王的合作关系日益巩固的同时,他们和罗马教皇及英国教会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

经济上,资产阶级和乡绅阶层强烈要求瓜分教产,扩大圈地规模,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以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正是由于英国教会对全国大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及财富的占有阻碍了圈地运动的发展进程,抑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封建教会的矛盾日益突出。罗马教廷对英国商业贸易和海外扩张方面的掣肘也使得新兴资产阶级渴望宗教改革。15世纪末,英国通过《航海条例》限制外商对英国贸易的垄断,而罗马教皇却为意大利商人在英国的贸易利益向英国施加压力。在海外扩张之中,英国也受到了教皇支持的西班牙的限制。

从阶级属性方面看,罗马教皇及天主教会在英国的统治是资产阶级的近期目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跟封建生产关系是根本对立的。16世纪起,资产阶级的发展同封建制度的继续存在已经不相容了。但此时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足以彻底强大的封建制度,他们只好利用王权为依靠,逐渐的进行反封建的斗争,而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生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

四、威克里夫的思想和罗拉德派的活动为英国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及群众基础

欧洲宗教改革的火花最早在英国迸发。14世纪起,伴随新兴市民阶级的发展及农奴制的衰落,以约翰·威克里夫为代表的市民异端及罗拉德派为代表的市民异端在英格兰开始传播。

威克里夫提出“神恩统治论”,认为上帝将恩宠赐给所喜爱者,并在人出生之前就预定了存在永生,每个人会失之永生,或因得救而得永生。他反对教会拥有世俗权力及财产,反对教阶制度,认为英国作为一个独立实体不应臣服于教皇,反过来为了防止教会腐化堕落,王权应该对教会实行监督,主张英国应建立民族的廉价教会。他的这些思想既符合了新兴市民阶级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民族国家的利益,受到了英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继威克里夫后,罗拉德派把宗教改革的思想散布到全国城乡。14世纪70年代,罗拉德派于英格兰出现,他们“抨击社会制度的不公平,反对教会和世俗封建主”[4](p272),其宣传和活动深入人心,当时人说“英国农民中,每两个人便有一个是罗拉德派的信徒”[4](p272)。罗拉德派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伊丽莎白统治时期。

威克里夫思想的传播为英国的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他反对罗马教皇及天主教会、建立民族的国家教会等主张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而罗拉德派把市民异端通俗化,把这些思想传播到了最下层的农民及织工中间,扩大了反教会运动的声势,促进了英国人民的觉悟。16世纪时罗拉德派继续积极支持及推进英国宗教改革进程,并最终使英国加入到了新教国家的行列。

五、英国封建君主专制王权的巩固

英国王权的强大提供了宗教改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英国王权历经了与大贵族及教皇的长期斗争,到亨利八世时已极为巩固。15世纪后半叶的红白玫瑰战争后,英国旧贵族实力消耗殆尽,并被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代替。大贵族势力已经构不成对王权的威胁。都铎王朝建立后,唯一能和王权抗衡的只剩下罗马天主教会下属的英国教会了。英国专制王权的加强及巩固为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同时,骑士阶层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在征收盾牌钱后他们往往依靠小贵族身份转而从事农业或商业的经营,并渐渐发展为乡绅阶层的一部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接近,同他们一道成了王权的支柱力量。

另外,王权的强大以及亨利七世积存的大量财富使得议会不能借征税问题而要挟国王,反过来议会上院的大贵族及下院的资产阶级和乡绅阶层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及相互斗争的需要而向国王靠拢。这一切促成了亨利八世时期君主专制统治的稳定。

在这个基础之上,亨利八世要求改变英国宗教的现状,因为英国教会作为罗马天主教会的一部分并未绝对的成为王权的统治工具。英国教会的土地及财产对亨利八世来说更是极大的诱惑。但触动英国教会必然会引起罗马教皇的反对,促使亨利八世决心改革的是他的离婚案。离婚诉讼的失败让英国企图和罗马保持关系而获益的幻想破灭了,法国、西班牙两大强国跟罗马近在咫尺,而英国孤悬于海外,在罗马教皇的利益天平上终究轻于法国、西班牙。看清楚了这一点,亨利八世就下定决心同罗马教廷决裂。

六、有利的外部环境

英国国内外的宗教改革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有利的外部环境推动并保障了宗教改革的发生及发展。

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波及欧洲各国,英国也无一例外的深受影响。15世纪末以来,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发展的带动下,新学问也在英国得到广泛传播,横扫迂腐说教,促进了英国人的觉醒,对亨利八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王宫因汇集了托马斯·莫尔等一批人文主义者而被称为文艺复兴的宫廷。文艺复兴运动对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罗马教皇的权力此时也已日薄西山。16世纪的罗马教皇不仅威信扫地,且沦为西班牙的傀儡,无力再对各国指手画脚。教皇敕令成为了一纸空文。1535年教皇保罗三世颁布了敕令惩处亨利八世,却因法国、西班牙不愿意而迟迟得不到执行。教皇权利之衰落由此可见一斑。

15世纪末起,法国、西班牙为争夺意大利燃起战火,为英国宗教改革又减少了一重威胁。战争消耗了两国的实力,使他们长期处于敌对的状态,根本无力干涉英国内政。

在时代大势的影响之下,各种主客观因素促使英国加入到了宗教改革的队伍,这是继宗教改革家约翰·威克里夫之后的第二次宗教改革高潮,始于亨利八世,终于伊丽莎白时期。

宗教改革后,罗马教皇的特权被废除,很多权力转移到王室手中,大大强化了王权。而没收的修道院的财产及土地为国王发动战争提供了财源,大量出售修道院的土地也加速了圈地运动,从而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不难看出,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以英王的“王权至尊”取代罗马教皇的“神权至尊”,实现本国的独立发展。历史表明,亨利八世领导的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功,顺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可以说,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

参考文献:

[1]威利斯顿·沃尔克,基督教会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蔡骐.英国宗教改革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马亮.英国都铎王朝宗教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杨真.基督教史纲[M],北京:三联出版社,1979

[5]郭振铎等.宗教改革史纲[M].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7]杨超.论亨利八世宗教改革[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4)

[8]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9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式。国内英语专业教学强调的是基本功,即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关注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等功能层面,忽视语言的社会文化层面。很多课程的教学大多成了词汇课或语法课。许多院校的英语专业一味地按照“语言中心”式的教学大纲来培养学生,导致学生重语言、轻思维的“思辨缺席”症。

    (2)学习方式。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上多注重背诵、记忆以及机械式的模仿和复述,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对特殊问题的思辩和反思。很多研究也指出:当今英语专业学生均通过大量的背诵和反复操练来增强语感;重模仿、轻创造,严重忽视学生的思辨过程。阅读环节、视听环节等信息获取渠道面太窄,主要是依托教材和参考书,课堂学习和讨论与生活现实、社会环境脱钩,直接导致学生局限于工具型学习动机、考试型学习动机,缺乏将语言学习和社会文化进行广泛联系的意识。

    (3)课程设置。英语专业过分强调技能练习,导致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等相关资源配置缺乏深层次的人文关注。基础英语教学偏重于单词和语法;听力、阅读满足于考试技巧的训练;口语课局限于重复日常简单会话;写作课注重于词语、短语、句型等语言层面的练习。而高年级课程中文学、文化等课程也由于时间短,加上考研、就业等压力,很少能够将思辨能力的培养有效融入到英语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中。

    (4)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一方面,国内学校通常会注重期末考试的分数,因此学生的学习、奖学金等评定主要以这种终结性评估为主,而思辨能力的培养更加依赖于学生的日常表现、活动参与、分析反思。只有通过形成性评估的针对学习过程的记录、观察、反馈、反思才能得以体现。另一方面,英语专业教学在基础阶段和高级阶段分别受到来自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的干扰,以至于很多高校的教学以此为指挥棒,在加强语言基本层面学习的同时无暇考虑到语言学习的真正社会意义。

    (5)学习表现。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弱点在文献中有广泛探讨,如:在辩论说理时,张口结舌;分析论证时,逻辑混沌;表述思想时,缺乏见解;在毕业论文中,大部分没有运用分析、综合和判断,而是简单地堆砌材料;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多学生缺乏分析与综合能力,难以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6)师资局限。近十年国内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英语教师年轻化且缺乏经验。很多刚刚毕业的硕士甚至本科生是教师队伍的主流。其一,年轻的教师队伍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并不能对高等教育有成熟的思考,只能保障正常的教学;其二,很多英语在职教师本身就是思辨缺席症的受害者,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历,很难在自己的教学中意识到并改变思辨能力缺失的现状。

    国内研究中改变思辨缺席症的尝试

    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相关学者做出了如下的研究:(1)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测量工具的构建和检验: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构建了层级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首次设计了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测量工具。这些都为我国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前期工作。但是,导致思辨能力差异的原因很多,如智力水平、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学校教育等等,因素非常复杂,测量虽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2)改革英语专业课程以加强思辨能力的培养:呼吁要从英语专业的教学转型、课程设置、专业四八级等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从而根治“思辨缺席”的顽疾。这些措施为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总的来说是自上而下的方案,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因此如何设计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才是当务之急。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10

(二〇二一年七月十一日)

本学期,教导处在学校领导的领导下,全面落实县局“四个一目标”,以强化教学管理为主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基本完成本学期各项工作。现将本学期教导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学习,促业务

为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导处对教师假期业务学习笔记进行了检查、评分、签字、盖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外出培训活动,开阔视野,增加见识,转变理念,改进方法。

二、抓常规,促管理

一是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教好国家课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校阳光2+1特色课程及德育美育课程,有效推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二是细化学籍管理,专人负责,电子化管理,严格把控学生流动状态,对转校学生,及时督促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做到即转即办。落实“控辍保学”目标,积极开展清零行动。本学期,教导处明确规定,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严格按照县局核定的应考人数计算,杜绝因教育功利思想和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随意流失现象。同时对疑似辍学学生,教导处统一部署,先后两次安排教师入户走访,动员学生返校。三是切实加强教师日常候课、上课、坐班、早晚自习跟班的巡查工作,严格教师考勤,做到周统计,月公布,进一步规范教师日常工作行为。四是切实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学校特教资源室专人负责,对特教对象登记造册,制定特殊教育方案、计划、活动内容,做好活动记录。对因身体原因不能到校上课的特殊学生,每两周一次进行了送教上门活动。

三、抓检查,促落实

本学期,教导处精心制定方案,合理安排人员,对教师的教案编写、作业批改、听课记录进行了2次全面集中检查,进行量化评分,作为教学过程年度考核依据之一。对教师的教学计划、读书计划、业务学习笔记、开校第一课教案进行了及时的检查、签字、盖章。每次检查后,教导处都认真总结,如实反馈,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特别指出存在的问题,如二次备课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教学反思肤浅、听课笔记闭门造车、学生作业书写不规范、作业布置不精、作业批改不细、作业纠错不实等,促使教师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将各项教学常规工作落实到位。

四、抓听课,促改进

深入课堂听课,进行课堂观察,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本学期,教导处会同教研室先后组织进行了由学校领导牵头、分学科听课的历史组对比教学研讨、生物组分组实验教学展示、七年级语文教学研讨、化学分组实验教学展示、八年级语文组教学研讨、物理组分组实验教学展示、八年级英语对比教学研讨、七年级数学对比教学研讨、政治组对比教学研讨、七年级英语对比教学研讨、八年级数学对比教学研讨、地理组对比教学研讨等共计12项教学听课研讨活动。全体教师在活动中积极听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促使教师完成学期规定的听课任务。

五、抓考试,促提高

加强了考试工作的管理,严格学生学业检测。本学期,精心组织进行了假期作业检测、期中学业水平检测、七年级期末学业全县抽测,适时组织各年级阶段性学业检测,做好试题命制、监考、阅卷、成绩分析等各项工作,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强化中考复习备考工作,扎实做好中考体育测试项目的强化训练,顺利进行中考体育测试,取得了优秀成绩。全力以赴打好文化课攻坚战,制定复习计划,落实复习策略,紧扣复习进度,精选复习内容,提高复习实效。组织进行了三次九年级联考,尤其是在九年级各学科组的积极配合和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提前着手,及早准备,顺利完成了三次联考的各项工作。每次测试后,及时组织分析研讨,针对发现的问题,调整复习策略,改进复习方法,确保复习实效,提高教学成绩。

六、抓反思,促改进

本学期以来,教导处全体人员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但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与不足。一是工作思路僵化,没有主动创新,只有被动应付,工作效率低下。二是教学过程管理时紧时松,犯“冷热病”,不能持之以恒,形成常态。三是教学常规检查形式固定,方法单一,缺乏机动灵活,时抓时促。

七、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