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03:39:33

八年级物理论文

八年级物理论文篇1

关键词:重力 实验 教学方法

选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重力教学方法的论述,因为这一知识很重要,学生初中学习,高中学习,在大学也学习,是跨学段多的知识。教学、实验、学习都能反映出物理知识理解掌握的特点规律。对八年级学生来讲理解重力是难点知识,学不好学生可能畏惧物理知识。对老师来说重力不易讲好,学生有丰富的重力生活认知,却不是知识化的,学生对重力好奇,生活在重力环境里不理解重力,老师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会有力促进学生学习,否则与之相反。实验简单也易做,要达到学生体验重力特点的程度很难;讲重力要联系学生活,还要指出生活感知的误解;讲重力易扩大知识面和增加知识难度,能恰如其顺讲好重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映老师的知识渊博性,教材处理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体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要求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在知道物体质量时会计算重力的大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和重力的方向,了解物体的重心。

2、重力是物理知识中常见的三种力之一,是八年级物理中的重点内容。有定性理解,也定量运算。是学生必须理解掌握的知识。也是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知识。体现学生学习理解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力教学的重点是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难点是重力方向和重力大小与质量比的理解(g的意义)。

4、教材利用学生常见生活实例导入重力的存在,同时将重力和地球联系起来。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重力方向。举例水力发电、建筑打桩机说明重力在生活中地应用。

二、学生分析

1、学生生活在重力环境中,对重力有感知,是从物体的重量感受的。但是不理解重力,不知道重力产生原因和重力大小的计算。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学生是听老师讲的,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生活中学生不太关注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不可人为改变,学生理解时会困惑。弹力、摩擦力的方向人为可以改变。

3、学生感知重力是表面化的。学生在理解重力时会有困难,不能做到比较的深刻。学生理解重力达到课本知识要求就行。

4、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在成长。老师认为学生能理解重力,有时不真实,只要学生以后理解也可以的。

5、学生喜欢学习知识能和生活感知结合起来。但是区别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不同处是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人习惯用已知知识理解未知知识。生活先于学习。

6、学生学习的方法听课、做作业、不动脑思考知识,学习的知识用不起来,没有成就感,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教学形式多样,但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设计

1、课堂教学(兴趣教学和实验教学)

(1)重力重力普遍存在学生是知道的,学生不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产生的原因课本也写的很清楚。看书学生能理解文字意义,学生疑问的是,为什么地球是重力产生的原因。解决这一点要讲地球几何度很大、地球质量很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讲牛顿发现有质量的物体之都有吸引力的存在。所以重力是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学生这时会把重力和引力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要讲重力和引力不同。可以用原因与结果不同来比喻。学生要这样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学生活动是列举物体受到重力的事例,让学生从知识角度感知重力是普遍存在的。

(2)重力的大小,从物体重量大小切入。物体的重量不同受到的重力大小也不同。学生对物体重量大小是有认识的。介绍弹簧测力计及使用方法,按照课本的表格老师做三次实验,取250克、500克、1000克钩码,让学生明白物体质量已知;测量对应重力2.45牛、4.9牛、9.8牛。通过学生计算重力和质量的比,让学生发现三次实验的比都是9.8牛/千克。得出:

重力=质量×9.8牛/千克,的逻辑关系,

如果用字母代表文字更方便好记:G=mg

g的理解,g是由实验得出重力和质量的比;在地球上不同的地点G/m的比可以不同;在地球同一地点G/m的比,对一切物体是相同的。从此以后我们用G=mg式计算已知质量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反之,已知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可以计算物体质量。

从G=mg式可以得出,质量大的物体受到重力也大,质量小的物体受到重力也小。

学生活动,跟据自己体重计算受到的重力;计算0.5㎏苹果受的重力;计算4.5吨大象受的重力。

第一节课就讲到这里,过程要简洁,语言简练准确,实验演示规范清晰,数据记录真实。学生活动要到位。用时准确,核心是学生理解物体重力的计算。

(3)重力的方向,实验演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学生对竖直向下的表述不习惯,生活中学生对竖直、向下都选地面为参考,所以会有一些错误。老师只要坚持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就行。学生如果问为什么?回答实验证明。重力的方向人为不能改变,也用实验证明。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到重力方向人不能改变就达到教学目的。关于重力的方向老师不要多讲,更不要想给学生讲清楚。否则,就越讲越多,学生听不懂,老师也讲不清,教学就很失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不可人为改变。

学生活动,根据重力方向的特点,列举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事例。

(4)探究影响物体受到重力大小的因素

由G=mg式分析,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受到重力大,质量小的物体受到重力小。与物体所在的环境有关,举例:同样质量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大,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小。这一点学生是知道的;如果学生问为什么,就说地球的质量比月球的质量大得多。学生就能明白。在G=mg式中由g来反映。这样讲是为了培养学生联系数学知识在物理在的应用,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对以后的物理学习帮助很大。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物体受到重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没有关系,通过演示实验证明。

2、重力实验教学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很重要;能帮助学生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1) 实验准备

在实验室学生实验,按姓名两人一组,每个人具体分工明确。实验所 用物品、器具、实验表格、书写工具等事先充分准备。

(2) 实验过程

调试天平,测量所给三种不同物体的质量,记入表格。

调试弹簧测力计,测量上述物体的重力,记入表格。

因为实验物体质量比较小,老师要强调质量单位的换算。学生在计算上的错误,会影响学生的实验情绪。

计算实验数据,记入表格。对比实验结果。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结果。对错误结果要让学生找出原因。

(3) 实验总结

表扬实验认真细致,达到实验目的学生。指出学生实验出现错误的原因。强调物理实验帮助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学生物理实验课比课堂教学难组织,学生活动容易混乱。学生没有实验的耐心和态度。不易取得预想的结果。实验前分组明确,要有严格的纪律要求。要给学生讲实验的方法技巧。八年级学生很好动;也没有实验的方法和技巧。要充分了解掌握学生,保障实验达到目的。

通过对重力教学的过程来体现,我对重力教学方法的论述。

八年级物理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K26;G2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1)12-0266-01

摘要: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入侵中国,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联合起来进行抗日斗争,西安事变后,我党与建立统一战线,建立陕甘宁边区,由于抗日战争的需要,创办了一些刊物。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

一、《解放》周刊

《解放》周刊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也是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刊物。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16开,铅印,初为周刊,后改为半月刊,主要负责人是。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出版后,《解放》周刊于1941年8月31日出至134期停刊。十分重视《解放》周刊的工作,对于每个时期的宣传要点,都亲自过问,重要的社论,评论和文章都要亲自审阅他总结抗战经验写的重要著作《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及《新民主主义论》等36篇渠、董必武、杨尚昆、、李富春、邓小平等中共中央领导,都在《解放》周刊上发表过文章。

《解放》周刊的栏目有“时评”、“论著”、“翻译”、“文艺”和“来件专载”等。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的方针政策,报道和评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战与建设工作,介绍马列主义的理论著作。它高举马列主义的旗帜,站在民族解放斗争的前列。阐述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正确道路与方法;提出新民主主义的前景,鼓舞全党全国人民的革命意志。抗战开始后,《解放》周刊积极地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发表过的《论持久战》以及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重要论文,在指导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新中华报》

《新中华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前身是《红色中华》,三日刊。1936年1月在陕西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29日改名为《新中华报》.该报辟有:社论、专论、短评、三日国际、三日战况、国内要闻、各县短讯等栏目。1941年5月与《今日新闻》合并改组为《解放日报》。1939年2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改组《新中华报》为中央机关报。由原来的5日刊改为3日刊,廖承志、向仲华等先后主持报社工作。在新版第1号社论中提到,它将增加代表中共中央政策主张的文章,更有系统地介绍八路军、新四军和他们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抗战经验,同时它仍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将更有系统地报道边区人民的生活和建设情况。《新中华报〉的改组,改变了当时中共中央在边区没有机关报的局面加强了对根据地抗战和建设的指导。在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高潮中,《新中华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41年5月15日,《新中华报》终刊。

三、《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于1939年10月20日创刊,是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理论刊物,主编。在为它写的发刊词中,指出它的任务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以朴实生动的语言,以自问自答的设问方式,向我们阐明了《共产党人》这个党内刊物出版的必要性和任务,并且进一步阐释了提出这一任务的理由,然后着重分析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并进一步对三个法宝进行了剖析,指出十八年(1921―1939)来中国无产阶级同中国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的统一战线,有三种不同情况;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它的历史也分为三个阶段,并指出党的建设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此外,在发刊词中还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论断。《共产党人》发刊词发表于1939年10月4日,这个时候是中国共产党同资产阶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近有三年的时间,这时出版这个党的机关刊物是十分必须和必要的,它无疑成了党前进路上的旗帜,在这篇发刊词中总结和剖析了18年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的共产党人指明了方向,也成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党人》发刊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它和后来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一起,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共产党人》于1941年8月停刊。

四、《八路军军政杂志》

《八路军军政杂志》是八路军总政治部机关刊物、总司令部机关刊物,1939年1月15日在延安创刊,月刊。肖向荣主编。为它写了发刊词,并题词:停止敌人的进攻,准备我们的反攻。该刊的宗旨是坚持党的坚决抗战政策,为抗战服务,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斗争。其编辑方针是为提高八路军的抗战力量。《八路军军政杂志》经常发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对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主张和抗日战争中军政建设的意见,研究抗日战争的经验,报道前方将士英勇抗日的战绩,揭露日军和汉奸的暴行。同时也为抗战友军与抗战人民提供关于八路军抗战经验的参考资料。该刊内容有:研究军事、政治、供给、卫生等工作的论文、经验总结以及有关战争、部队生活、战区民众参战的通讯等。主要读者对象为八

路军营以上军政干部。因当时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该刊力求印刷精美,每期都有木刻画页,铜版照片、图画、地图、题词等。刊载王稼祥的文章《回答破坏统一团结的阴谋》,的《抗战与外援的关系》等领导人的文章以及东北抗日联军军长李延禄的题词: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最后胜利。经常为其撰稿的还有、、、邓小平、、、、、聂荣臻、谭震林、谭政、肖克等党政军领导人。《八路军军政杂志》1942年3月停刊,共出版了4卷39期,发行量约3000份。

五、《中国妇女》

《中国妇女》1939年6月1日,在延安出版,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刊物。该刊以发动全国妇女投身抗日运动为宗旨。中共领导人、、邓颖超等经常为它撰稿。对这一专门以妇女工作为对象的杂志创刊非常关心,亲笔为其题词: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竟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中国妇女》1941年3月出至第2卷第10期停刊。

六、《中国文化》和《边区群众报》

1940年2月至3月间,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出版了两个刊物:《中国文化》和《边区群众报》。《中国文化》于1940年2月15日创刊,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以登载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学术理论研究,各类文艺讨论、翻译文章等为主要内容。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的问题的讨论曾在该刊上展开。的重要论文《新民主主义论》发表在该刊的创刊号上。1941年8月20日停刊。

八年级物理论文篇3

最近,美国诺克斯学院心理系教授弗兰克・麦克安德鲁从进化论的角度发表了对“八卦”的研究文章。他指出,“八卦爱好者”并非流行文化的产物,而是古已有之。先民们(石器时代)在建立社交圈子的过程中就有心理上的强烈动机,对周围人的生活保持密切的关注,以此更好地对抗未知风险、获取资源。因此,着迷于他人的“八卦”似乎早就在我们的基因上打下烙印。你可以说,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八卦的(近乎嚣张的)气味。

也就是说,对“八卦”的热衷从进化适应性上来讲,是优势品质。史前祖先的生活范围狭窄,在穴居时代,他们必须与团体成员合作以抵抗外敌;但在获取有限资源时,内部成员又是主要的竞争对手(做人真不容易)。祖先们必须记住谁是可靠的合作者,谁又是骗子;了解谁是生育能力强的配偶;学会如何经营友谊、联盟和家庭关系。天啊,早期的人类在政治、社会学方面,天生的会利用八卦知识来繁子孙。

现在,我们的办公室流言,热衷的范围无外乎熟人社会的一部分,当然,名人也是熟人社会的常客。虽然他们离我们的生活甚远,但却是饭桌上永久的话题,充当了谈论的媒介物(他们真可怜),无论是陈冠希还是文怀沙,一旦被媒介(越来越多的大报不乏猎奇心理,正龙拍虎能上时政新闻的版面,就是一例)传播之后,其纤毫毕现的身体或是品性,恍如身边的一个不曾谋面的MSN熟人。

在办公室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关注上司的八卦,原因很简单,一方面通过八卦途径可以使自己与上级的心理平等感觉建立,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对八卦信息的交换与猎取(对,猎取,没错,把上司当猎物),使自己在办公室政治与办公室恩怨中,处于不败之地。

而对比自己职位低的人则毫无兴趣,比如前台,除非她正在猎食过程中击败了秘书,而与总经理有一腿。这时候,八卦就该升温了。

另外,对于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同级,八卦与流言则更是横行无忌。同级、同行、同一专业人士的圈子是滋生嫉妒、艳羡、满足精神胜利法的土壤。不了解八卦简直无法立足与生存。这就像做新闻的不上“记者的家”,做杂志的不上“花名册”,做IT的不上“斗牛士”(以前是,现在不知道了)一样。

为什么我们会抵制不住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心理学家罗宾・邓巴在其著作《哈拉与抓虱:从动物相互梳理、人类闲聊解读语言演化》中说:“闲聊是联结社会团体的一种机制,作用类似于灵长类动物之间的相互梳理”。

人类的经验证明,对他人隐私的强列兴趣,备受自然选择的青睐,因为“能八卦”说明了具备预测和影响他人行为的社会智商。

如此看来,“能八”也是一种人格魅力,甚至可以引入成为继智商、情商之后的第三商:八卦商。八卦的技巧意味深长、欲言又止,但“我只告诉你一个”是最大的谎言,“我答应你不跟别人说”是次大的谎言。人们在这样的谎言中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一旦发现伙伴每次跟不同的人都说相同的警语时,那牢不可破的心灵缔结遭遇摧残,便成为流言里随波逐流的一分子。

“暧昧”一词的出现给八卦提供了巨大的温床。暧昧介于是与不是、似可非可之间。这个临界状态的词汇包罗万象。你无法运用“澄清”一说,人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没有的事你干嘛澄清啊。因此,流言让它飞短流长、八卦让它自生自灭。看人看长线、看本质,不能让八卦一叶障目。

“珍惜生活、远离八卦”事实上很难做到,除非那些做大事的人,珍惜时间,把别人用来喝咖啡聊八卦的时间,都用到创作上去了。可是人都无法避免两件事:要么八别人,要么被别人八。名人们不用动怒,你选择了被别人八的生活,就不要迁怒于宋祖德。

时不时释放一些八卦消息,在社会学家看来,有利于“促进群体团结、增强群体规范、保证个体平衡”(不知道学者们为什么要用政党的词汇来表达思想)。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贝姆在著作《丛林中的等级制度:平等主义行为的演变》中就说:“通过流言蜚语、嘲笑奚落和排斥放逐来操纵控制公共舆论,已经成为抵制群体中出现潜藏的主导个体的主要手段。”主导个体的通俗解释就是出头鸟。

八卦行为学的研究先驱是加拿大人杰尔姆・巴尔科,这位人类学家总结说:“八卦尤为关注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人:竞争对手、生活伴侣、亲戚朋友、社交伙伴及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上级人士。但在选择上,对上级和竞争对手的负面新闻更感兴趣,因为这对我们有利;有关亲友,则更乐于传播正面信息。”

八卦是局内人的事,如果没人找你聊八卦,说明你还不在这个圈子,你未被接受与取得信任,你被一脚踢开了,省省吧,溜墙根的人。

是八卦,不是神话

罗小亦

德里达说,文本之外一无所有。其实是,八卦之外一无所有。

今天的八卦主义,有三种成分:神话的成分较少,因为激情和想象的年代早过了:道德的成分较多,因为这基本上是一个对道德不在乎的时代;还有一种是科学成分,它正在实施八卦领域的霸权计划。形式上虽有所变化,但仍继承着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实质精神,一切的奇谈怪论,都在考究范围之内。更仔细一点会注意到,先天八卦是神话八卦,在对峙之中激情和想象多一些;而后天八卦是道德八卦,人人争做四平八稳自强不息的君子(基本上可以认为,吾国自春秋以来,就是道德八卦为主流)。

八卦是舆论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甚至是舆论的起源,一个负面八卦必然引起谴责性舆论。勒邦笔下的乌合之众从不过问“这是真的吗”,他们只问“主角在哪儿”。

有趣的是,愈是道德感缺失的社会,负面八卦引起的谴责反而逾激烈。八卦在毫无道德节制的媒介中畅通无阻,其本身的反道德性又勾起人们对道德的渴求。这种极端不平衡的供求关系只能导致单股停盘审查的悲惨结局,好在广大散户无需为此埋单,而这一点正是娱乐的精髓所在。

八卦学的基本原理是专业。工科技师大多不想了解福柯的男友曾结过婚,李银河也未必对爱因斯坦的年薪有兴趣。

八年级物理论文篇4

关键词:八年级;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立体引学式教学明确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启发引导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学生能自主学习与否的重要因素。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整体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进为知识和方法并重。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然后才经常抱怨课上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得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一)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文教学,重点就要放在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抓住“桥”的哪些特征,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中国的石拱桥的。这三大方面是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钥匙,因此,说明文教学就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才能促进学生能自主学习。再如,教学中也要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阅读的几种方式:浏览、略读和精读;默读与朗读;速读等。

(二)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

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台阶》、《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项教学重点是启发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即抓“关键性语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那么,在教学《背影》的过程中,就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引导识别,体会作用。从整体来说,体会抓住全文的文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句,及几次的“背影”语句。从片断来说,文章第六段是重点,要深入理解和体会此段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借助抓几句“文眼”。这一课学完后,接下来的《台阶》和《老王》两课,就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来阅读。《台阶》中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句,《老王》中反映几件事的句子。当然,以后的许多文章都会有,如《陋室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文“文眼”:“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句,凡此等等,在适当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是否学会了此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改“单法”为“多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适当新颖”原则,指出教学模式及方法的“适当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密切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心理,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不竭的动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源泉。有源之“水”长流,兴趣就如学习语文之“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语文课单一的“传授”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结合不同的课文,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将极大地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当然,传统的传授法如果运用得当,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此,改革教学法,不是全盘否定原有教学方法,而是要吸取传统课的精华,加于继承和发展,同时又运用现代教学法研究成果,多样化。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教学中,不妨做些课件。用powerpoine格式将课堂教学重点、基础知识点、各个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重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做成幻灯片。用flash格式将课文重点段的朗读做成音像课件,用于朗读示范。下载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背影》:父亲过铁道片断(rm格式),借以加强朗读训练,朗读示范,加深对背影的直观感受,助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更加深入感受父亲的关怀,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情绪,参与情感的体验。还可下载MP3歌曲《爸爸妈妈》,作为课堂教学气氛调节或课前课后学生休闲用。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核舟记》一文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就“船头”和“船尾”两段的描写进行背诵时,可以邀请学生做人物的模仿状,以此造型,一者指导、检查学生背诵,二者加深学生对课文所描写内容的感受,课堂教学有趣,生动活泼。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石壕吏》一文教学中,让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一堂短“剧”演出,让学生将课文搬上“舞台”。成立几组剧组,由学生自行组织组合,还可对各组的演出进行评比,也还可组织进行剧评,以提高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和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改进课堂提问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改“师问”为“生问”,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传统语文教学大多是老师设计问题,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回答。课堂教学行为中,过多的行为是教师提问的行为,学生提问是非常少的。教师带着预先设计好了的问题和明确的答案进入课堂,总企图把学生的思路往预先设计好了的方向引导。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总想揣摩老师的意图,发表的看法很少是自己个人的真实见解。这种“师问生答”的方式,处于课堂教学中心地位和主动地位的永远是教师,而学生只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一种单项的、预设的课堂支配方式,严重限制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一个学生在受教育的最初近十年中,长期处于被动地接受问题、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发问精神,学生的好奇心将被泯灭,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怀疑,学会提问题,学会讨论、解决问题,把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提问题、讨论,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尽情提问题,再启发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倡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不以教师的问题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提问有如下的方式。

(一)预习时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选择与本课学习目的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许许多多问题,五花八门。那么,就可以从中选取与单元目标相关的问题来组织讨论,范围主要集中在母亲的爱的主题上,思想内容、精彩段落、词句理解及语气运用的技巧的理解。具体的如:“拿一支粉笔写两个字”为什么会“使出全身力量?”“钥匙”是什么?如何理解“母亲的爱”等。然后逐渐引导学生围绕某一范围来提问题。

(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题。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提倡并欢迎学生提出问题。首先,可以以学习小组互助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提问题,互相请教。其次,可以采取全班探究形式进行实践体验,各学习小组将本小组里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再者,也可以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先学习“例文”,组成“先学团”。课堂上,让还未阅读此“例文”的同学在自读的基础上,向“先学团”的同学提问题,由此共同探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改进课堂表演对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改“师演”为“生演”,即课堂角色的改进,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让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实践,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体验过程,大力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语文课堂教学要改进师生的角色地位,尽量将课堂交给学生讨论、交流。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学生是人,只有当学生的内部需要得到满足,才能激活其学习动机。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表演”,以满足学生各层次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分成三大阶段。

(一)个人阅读阶段。

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行独立的与文本对话和情感交流。独立查找工具书,独立解决语言障碍,独立做阅读标注,独立理解,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二)小组学习阶段。

建立四人或六人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组织,每位学生可以尽情发言,将自己的疑问请教小组同学,也可将自己的理解与小组同学分享,由于小组讨论阶段,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的“小天地”,每位同学都将无拘无束地提问,讨论,发表见解。这种轻松的氛围,将使学生如鱼得水,从而海阔天空地表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欢迎每个学生都提问题,都来参与讨论。这样各类学生都有获得表演的机会,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特别是中下生,都会较好地参与合作、交流。这样的阶段,将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真正阶段,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都是独特的。

(三)全班讨论阶段。

八年级物理论文篇5

关键词:生活;物理;社会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91-2

苏科版初中物理义务教育教材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在“生活 物理 社会”中提供大量供学生思考、讨论的素材。精心设计“生活 物理 社会”的教学,充分利用“生活 物理 社会”提供的素材,认真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在教学中关于“生活 物理 社会”的几点做法。

一、“生活 物理 社会”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有些“生活 物理 社会”所涉及的知识,涉及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的准确程度和认识深度。在教学中,我们紧扣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认真思考、讨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牢固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如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教材八年级下册71页的“生活 物理 社会”中有关高压锅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谈液体的沸点,必须考虑大气压的多少。这里,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对沸点概念的完整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往往要注意条件。

二、“生活 物理 社会”可以让学生理清模糊观念

有些“生活 物理 社会”中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模糊观念和错误认识。应该说,这些内容是最有讨论价值的。教学中,我们抓住这些问题,把错误、模糊观念摆到桌面上,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甚至辩论,澄清模糊观念,形成正确认识。

如教材九年级上册61页“生活 物理 社会”中,提到了“多年前的小彩灯中的一个坏了,一串灯都不亮,但现在即使坏了一个,其他的灯也照常工作”的问题。讨论前,学生对电路连接的两种方式已有所了解,但这里的小彩灯是串联还是并联,学生的理解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全面的。教学中,我们启发学生从灯泡发亮的条件等方面思考讨论、分析比较,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小彩灯是串联的及构造的特殊性,清晰准确地掌握了串联和并联的区别。

三、“生活 物理 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活 物理 社会”中有不少启发性强、思维密度大、思维要求高的问题。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努力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如教材八年级上册40页“生活 物理 社会”中介绍了“以声消声”的原理。这个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学们都认为减少噪声的途径只有学过的那三种,通过认真阅读、思考明白:我们学过的只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上常用的方法。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表达一个问题,表述一种物理概念,方式方法不一定是唯一的,但通常是选择方便简单的表达方式。这样教学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材八年级下册48页“生活 物理 社会”提出:“推力巨大的长征系列火箭已能克服地球引力的作用,将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送入太空”,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让学生了解:其实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作用。八年级上册110页“生活 物理 社会”提出:“眼睛有暂时的停留,在外界景物突然消失后,视神经对它的影像还会保持0.1秒左右”,我们也采用了同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放电影时,不连续的图片由于视觉暂留的缘故看起来觉得图像是连续活动的道理。

四、“生活 物理 社会”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不少“生活 物理 社会”涉及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和科技生产联系紧密。教学中我们认真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材八年级下册94页“生活 物理 社会”指出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的安全防护措施,这个问题关系到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车祸发生的原因,寻找并列举出常见的有效预防措施,很自然地把物理学习引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生活 物理 社会”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材“生活 物理 社会”提出的有些问题,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讨论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

如教材九年级上册5页“生活中的剪刀”、教材九年级上册7页“人体骨骼、肌肉和关节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其模型是怎样的杠杆”。教材九年级上册12页“轮胎由具有公共转轴的轮子和轴构成,是一种杠杆,其力臂在哪里”、教材九年级下册41页“汽车发动机工作时,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必须对其降温,措施是在发动机外装水套,其原理是什么”等等。

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另一方面,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启发诱导学生,使他们明白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现象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学习物理,应该养成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的良好习惯。遇事追根求源,用所学的知识去科学地解释各种物理现象。

六、“生活 物理 社会”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有些“生活 物理 社会”还介绍了一些与初中物理知识有关的,但学生在此之前尚未接触过的新的物理知识和常识,认真组织这类“生活 物理 社会”的教学,既能使学生对这些新知识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又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物理知识和常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如讨论九年级下册69页“生活 物理 社会”中涉及的“微波炉”的问题时,学生就获得了微波除了在通信方面应用,还可以利用微波进行物体加热。

七、“生活 物理 社会”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有些“生活 物理 社会”中涉及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和指明了学习物理课程的一些基本方法,在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教师适时对某些方法和技巧进行有意识的强化,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八年级物理论文篇6

高二生物研究性课程学习实施方案2006.3.1一:方案指导思想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开展以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课程,学生通过直接体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将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扩大其视野,从而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初步的认识。二:研究性学习活动安排(1)第三周到第四周各班生物教师组织选题或自报课题,教师初审     将各班上报的课题在年级范围内进行初审(辅导教师负责), (2)第五周到第六周各班组建小组,开题论证    各班组建1-2个课题小组,选择课题,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聘请辅导教师.    以班为单位组织开题报告,研究性学习辅导教师到班指导。(3)第七周到第十五周开展研究,导师监控    以业余时间为主,各课题小组自行活动。辅导教师提供指导、监督,并注意提醒学生保留研究过程中的各类资料。

(4) 第十六周组织中期报告    以课题小组为单位,组织中期报告,让各课题组向全班汇报研究过程、现状及遇到的困难,以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及时引导的作用。    以年级为单位,汇报研究开展的情况。 (5)第十八周成果展示,论文答辩    以班级为单位交流各课题小组的小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实验报告、论文的交流;    以年级为单位向研究性学习小组推荐优秀课题成果,组织一次全校性的论文展示及评比。(6) 第十八周表彰先进:对优秀课题成果结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7) 第十八周到第十九周课题资料的整理、总结上交年级组和教研处.  附:研究性学习课题举例:1: 微量元素与植物生长关系的研究.2: 光照对开花植物花期的影响.3: 鱼在不同pH值水中的生长情况研究.4: 昆虫触角及其摄食行为的研究.5: 生活用水中有害生物的研究及对策.6: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的探索.7: 不同种水体污染生物净化方法的研究.8:热污染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影响的研究.9: 香烟烟雾对三龄家蚕幼虫的结茧质量的影响10:不同年龄的中学生合理饮食结构的研究.11:日常食品中常见致癌物的文献研究.12:糖尿病人的食物疗法的研究.13: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及其危害研究.14:中学生服用营养品情况调查及其分析.15:关于DNA芯片与21世纪身份证的文献研究.16:克隆技术对器官移植的作用与意义探讨.17:基因疗法的可行性分析与展望.18:造福于人类的工程?分子仿生的文献研究.19: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分析.20: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花卉栽培现状调查分析21:基因组计划与转基因食品开发的展望.22:濒危动物保护与生物技术的应用.23:酸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的研究.24本地天然水源中大肠杆菌含量的测定与思考.25:农作物秸杆再生利用的现状及其前景分析.26: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7:区域珍稀野生动物,植物资源保护对策研究.

八年级物理论文篇7

关键词:二力平衡 抽象性思维 逻辑推理

“二力平衡”是八年级的教学内容,虽然教参中要求一节课学习,但是我以为它在八年级乃至整个初中物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节。

我们知道之所以在八年级以前没有开设物理课程,是和学生的身体成长以及学习的接受能力相关,也就是只有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足以承受这门抽象性、逻辑推理强的学科时,才可以学习它。

并且,若学生没有能很好地培养自己的抽象性思维,形成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那么在九年级的电学,乃至高中的物理学习中就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因此,笔者以为八年级整个学年是以后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基础学年,而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是力学中的“二力平衡”。

北师大版的八年级教材中,第七章第六节讲述了该节内容,教材中首先定义了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做平衡状态。一个物体保持平衡状态可能受几个力的作用,但鉴于八年级物理是新开设的课程,因此研究了最简单的力的平衡问题――“二力平衡”。其条件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合力为零。

二力平衡在解决物理相关问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若是处于平衡状态,可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出某个未知力。

例1:教材中第七章第三节,测空气中物体所受重力时,测量仪器是弹簧测力计,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没有办法进行直接测量。笔者进行教学时一再强调,要测量物体重力,一定要求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当物体静止时,即处于平衡状态,物体所受两个力一拉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在数值上大小相等,这时重力在数值上等于弹簧测力计所示的拉力。因此重力得以测量。

例2:教材中第七章第四节: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研究了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将木块分别放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测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我们知道滑动摩擦力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两表面之间,用弹簧测力计是没有办法直接测量的,因此我们利用了二力平衡,让木块在弹簧测力计的拉动下必须做匀速直线运动(且注意实验桌面要水平,拉力必须沿水平方向),即木块已处于平衡状态,且在水平方向上木块所受的二力一滑动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同一物体上),滑动摩擦力等于拉力。拉力的具体数值可以直接由弹簧测力计示出。因此,滑动摩擦力就可以用弹簧测力计间接测量。从而实验才可以进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利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的又一个事例。

例1、例2是教材中实验部分对二力平衡的应用,遵循了以下的逻辑推理顺序:物体保持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一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满足二力平衡条件 二力在数值上大小相等,用此方法可以间接测量出难于直接测量的力。

再者,第八章压强与浮力部分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是头疼,原因是该章要求学生要有教强的抽象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自身要求较高。但是若能很好地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其应用,对解决该章某些问题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笔者近期出了一套测试题,其中涉及到了该问题。

例3:一艘轮船从河水中驶入到海水中,船受到的浮力将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同样,学生首先考虑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此问题,经过分析可知轮船从河水行驶到海水中,液体密度必然变大,但此过程中船所排开的水的体积如何变化仍然无法得知,很明显,此思路是行不通的。可利用二力平衡解决此问题,无论轮船是在河水中还是在海水中,它都处于漂浮、是静止的,处于平衡状态,在竖直方向上所受二力一重力和浮力满足二力平衡条件,是一对平衡力,浮力在数值上大小等于重力,因为是同一艘轮船,质量不变,所受重力也是定值,浮力因此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应是C选项。

例3题目尽管是压强与浮力章节中的典型习题,但却利用了二力平衡知识。因此,该章中若能很好地利用二力平衡,许多题目都大大地简化。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向学生灌输此方法,学生定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抽象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结:二力平衡在初中物理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应用

(1)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若是处于平衡状态,可利用二力平衡条件(主要是二力在数值上大小相等)求出某个未知力。如前面所述的重力、滑动摩擦力、浮力等。

(2)若物体受到的二力满足二力平衡条件,则该物体定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为该方面的应用,在初中物理中不常见,就不在此赘述)。

纵观初中物理力学部分,在运动受力分析中讲述了最简单的问题: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所以,笔者以为二力平衡方面的知识涵盖了初中物理力学的主要内容,是学好力学部分知识、学好物理这门课程的法宝。且该部分知识是八年级教材的内容,是起始学年,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有着很好的切合点。

总之,若在学力平衡以及力学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能强调其重要性,旁征博引,前后引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利用该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回忆联想前面的相关实验及习题,能加深学生对二力平衡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其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八年级物理论文篇8

聊城八中校长宋兴华始终认为,一个学校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推行“二、二、六”教学模式

加快课堂改革

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八中积极借鉴一些名校的做法,结合实际加以创新,创设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探究式“二、二、六”教学模式。

加快课堂改革,活跃学生思维,全面达成教学目标,聊城八中研究制定了“二、二、六”教学模式并进行大力实施。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两个始终体现”,课堂教学始终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始终体现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理念。“两个贯彻始终”,是因材施教贯彻始终,师生互动贯彻始终。“六”则是指教学过程的六个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激趣引学;揭示目标,明确任务;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质疑解惑;教师点拨,引导归纳;训练检测,总结提高。新模式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二、六’教学模式凝聚着全校115名教师的集体智慧。这种模式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程度,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宋兴华说。

在“二、二、六”教学模式的框架下,学校的不同学科又分别具有自己的特色:语文学科王红军老师的“讲学稿”,数学学科叶玉春、李玮老师的“三步教学法”,物理学科孙振英、郑纪真老师的“特色教学案”,化学学科以王丽霞老师为主的“层叠式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了学校独特的课堂教学文化,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与此同时,聊城八中还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活动。

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近年来,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聊城八中积极探索,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张扬个性,着力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翻开《聊城八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小论文集锦》,“保护树木的重要性”、“大运河文化在聊城”、“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太阳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用”、“中学生消费调查”……100多项课题,内容涉及环境、生物、物理、农业、经济、能源、政治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日常生活领域,初中学生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学者。

宋兴华介绍说,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个性发展、学会选择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好的学习是学生主动、活跃地学习。”宋兴华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活动本身的魅力,达到会学、爱学的目的,去年秋季,聊城八中自主研发了学生学习行为的阶梯式操作系统。该表格由上课阶梯参考、预习阶梯参考、复习阶梯参考和作业阶梯参考四部分组成,每个表格由低到高又分为从A到E五个阶梯。学生们认真对照自己上一阶段的学习情况,看符合哪一阶梯,就在对应符号处画对号,然后再认真反思,在右下角写出自己下一步的奋斗目标。

学校进行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体系的创新研究,推出了注重学生终身发展,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 《聊城八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量化细则》。其中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36项,每一项多少分,违反了扣几分,对班级有特殊贡献者如何加分都有具体规定。

针对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学校提出了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成功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她们从三方面入手:第一,丰富原有的评价方式。第二,扩展鼓励性评价的范围。第三,制定评价的等级标准。对学校进行的改革,学生们未必能很理解,但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不是坏孩子,也不是笨孩子,只要努力一下,再努力一下,成功和荣誉都可以属于自己

学校名片

八年级物理论文篇9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都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主体的“人民”和“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当前,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位置在哪里”?经济发展的根本价值是见物还是见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1986年即提出“人本经济学”课题的常修泽教授。他表示,“人民主体”与马克思提到的“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致性,应系统把握“人”的三层内涵;把“人的发展”红线贯穿到五大发展理念的体系中,排除两种本位―“物本位”和“官本位”;应全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纠正某些片面性的误读。

记 者:应该如何理解您所说的“人民主体”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致性?

常修泽: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提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并称这是“新社会的本质”。恩格斯晚年在致卡内帕的信中强调,“除了摘出这句话之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而且是人类共同文明的最高价值。今天讲的“人民主体”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可以并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了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多年来,中国以GDP为代表的物质财富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人的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却不同步。一条线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线,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陡然上升;底下原本是两条线:一条是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线,一条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线,之后城乡增长指数趋同。虽然城乡居民收入线也在上升,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线”(可称为“国富线”)与“城乡居民收入线”(可称为“民富线”)两者离差很大,而且呈现逐步扩大趋势,以致形成了一个“剪刀差”,反映了中国目前深刻的矛盾。

利益分配格局涉及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各方对此颇为关注。本人曾提出要实现由“国富”到“国民共富”的转型。但在民富一时相对短腿的情况下,根据“十三五”期间着力“补短板”的精神,应强调“民富优先”。一方面,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同步”;另一方面,在社会各群体之间,通过“提低、调高、扩中(未来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达到总人口的60%以上)”以及采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措施,使穷者不能再穷、富者可以合法致富并予以调节,同时扩大中产阶层,最后达到社会共生、共存和共富。

记 者:您提到要准确把握“人”的三层内涵,能否更具体地阐述?

常修泽:“十三五”期间,如何实现共享发展,涉及八个方面的民生问题:公共服务供给、脱贫、教育、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健康中国及人口。在探讨共享发展时,要把握“人”的真谛,准确把握“人”的内涵,防止把人的内涵狭隘化,这需要从三个维度把握人的含义。

―横向上“全体人”,而不是“部分人”或“多数人”或“大多数人”,强调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社会共生(关于社会共生,有三条建议:“穷人不能再穷,富人不能出走,中产必须扩大”。)要补短板,一个也不能少,特别是脱贫工作。

―纵向上“多代人”,而不仅局限于当代人。注重代际公平,下代公平,给草根阶层提供上升通道。

―内核上“多需人”,而不是“单需人”。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特别强调包括人的尊严在内的“高端人本”。

记 者:为什么必须把“人的发展”红线贯穿到五大发展理念的体系中?

常修泽:这也不难理解。传统经济学存在两大问题:权力本位―政府主导型,根本问题是把人看成执行上级意志的工具;物本位―GDP崇拜。在GDP崇拜―投资驱动型―政府主导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我们以追求GDP增长速度为首要目标,这促生了“投资驱动型”模式,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根深蒂固的“政府主导型”思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物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抛弃传统的“物本”和“官本”思维,用“人本”思想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克服“物本位”和“官本位”,人的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记 者:您认为应如何全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常修泽:我想从五个方面重点谈谈这个问题。

一、创新发展不只是科技创新,还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

现在讲的创新发展是升级版的创新,是2.0版的创新。原来讲的创新多是科技创新,虽然有时也讲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但更多的是技术创新。如今提出创新的定位是“四创加一等”,“四加N”模型,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加一个“等”字。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是全面的创新,应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不仅贯穿国家的工作,而且贯穿党的工作,党也要创新。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在会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有几大理论创新。第一个理论创新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二个理论创新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这实际上包括两个创新。一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其列为创新第二个的前半段,后边还有一句叫“基本经济制度理论”,这是另一个。第三个理论创新是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这是给五大发展定位,在当今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把它定位为第三大理论创新。第四个理论创新是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市场决定论。这又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正式定位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基础上提出的。因为在经典作家看来,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即后来我们说的市场经济)是水火不容、格格不入的。21年后,即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第一次提出“市场决定论”,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2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后,第一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伴随“决定论”,有学者提出“驾驭论”观点,认为虽然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但在市场上有一股政府的力量在驾驭着。这就又回去了,是思想界的一种反复。本人2015年给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建议时,有一个关于理念问题的报告,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市决政用”,就是市场决定、政府发挥作用。政府作用确实不能忽略,但“作用就是作用”,把其升格为“政府驾驭市场”,市场决定就被扭曲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拍板市场决定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又是一大理论创新。

接下来还有几个理论。例如,关于推动“五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

可见,中国现在第一位的还不是科技创新,而是理论创新。党中央把理论创新放在了第一位,因为理论搞清楚了才有生命力。要把创新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就是在中国要崛起,要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时候,拿什么理论让全世界70亿人信服?我们有些理论具有世界性,如绿色理念。中国人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天人合一”思想,这样的思想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老子《道德经》里有一些“道”的思想,也是能够使其他国家信服的思想。现代中国人创造了哪些世界性的理论?今天我们研究创新这个命题,需要深为思之。

总之,创新问题要全面地讲,理论创新是第一,制度创新是第二,科技创新是第三,文化创新是第四,以上顺序不能颠倒。

此外,对于创新驱动不能作单向度的理解,要有全面的把握,也就是“双驱动”。一是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二是通过创新驱动人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不仅驱动经济的发展,还要驱动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就是改变人自身的结构,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特别是年轻人的价值。

二、协调发展不只是城乡和区域协调,应从中国总体布局角度把握“全面协调”。

把握中国总体格局,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要把握六个要点。

第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本人曾在1988年建议实行“四沿战略”(沿海、沿江、沿线、沿边)。2015年,进一步建议“新四沿战略”。一是升级版的“沿海”战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重点。二是升级版的“沿江”战略,以长江经济带拉动大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三是升级版的“沿线”战略,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拉动中国和沿线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四是升级版的“沿边”战略,实施边境或跨境经济合作等多种沿边发展项目。

第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目前中国的“毛城镇化率”是55%。这个城镇化率是指只要在城镇居住半年,有没有户口不看,享受怎样的福利不管,都算城镇化。实际上,中国的城镇化率应该看人的城镇化率,看人是不是有尊严,有没有跟城市市民一样。从这个角度说,中国“人的城镇化率”数据应是37.9%,人的城镇化率和“毛城镇化率”差了17个到18个百分点,约2.4亿到2.5亿人,这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党的十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上述“新四化”是对现阶段中国突出矛盾的一次求解,新型工业化要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意味着创新驱动,属于要素投入结构问题;中国目前最大的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要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既包括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结构的升级,也包括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

第五,提升国家硬实力与国家软实力,特别强调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国目前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人的素质不高,这个问题对外交往增加以后更加显现。物质文明发展了,下一步就要着力解决精神文明问题,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六,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三、绿色发展:注意把握“一策、两型、三生、四线”

“一策”就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两型”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三生”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四线”推进:技术线、结构线、政府线、市场线,即向技术要绿色,向结构要绿色,向规制和政策要绿色,向产权要绿色。

四、全面把握“开放发展”的丰富内涵:不仅实行对外经济开放,还要参与全球治理

如果说,前些年的经济开放重在发展开放型经济,那么,未来的开放重点恐怕就是争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还要特别注意对外开放中的“文明包容”问题。

八年级物理论文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63-01

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从构建和谐课堂,营造氛围、设计合理的探究性实验以及推行自主性评价等几个方面,下文中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提出的看法。

一、营造和谐的物理课堂气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方可以发挥出来。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课堂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开能开阔,才能不断的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仅仅发挥一个引导作用,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教材内容中拓展出来。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倡学生进行大胆的提出疑问,并敢于面对学生的挑战,在课堂上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与发言,这样学生就能不断的积累创新思维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发。

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学习过程中,研究光的直线传播,利用激光器、烟等道具,教师要允许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并允许学生提出不一样的声音。学习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应该允许不一样的声音出现,教师只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即可。在课堂中,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如在八年级下册《从粒子到宇宙》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他们严重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充分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

二、合理设计探究性物理实验

在物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实验,实验可以对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保证有着较强的探究性和趣味性;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在对基本的原理、方法介绍完之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探究新的实验方法,并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物理实验带来的乐趣。

通过物理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接触到物理知识点,使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得到锻炼,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正确开展实验。如九年级全一册低十三章《电路初探》学习过程中,教师安排用电流表与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中,鼓励学生自己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研究是否存在别的方式进行电阻的测量,并让学生试着选择实验仪器、绘制实验电路图等。一些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了别的新奇的想法,同样成功的测量出了电阻值,不仅让学生开拓了思维,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在进行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实验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四维空间与平台,也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体验那种独特的快乐。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学习过程中,第六课时――光的折射中,教师可以设计筷子在水中的折射实验,实验前可以提出“筷子在水中呈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筷子在水中出现弯曲?”等等问题,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可以充分思考这些问题,学生慢慢找到答案之后,就可以强化知识记忆,培养创新能力。

三、提倡自主性评价

所谓的创新能力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知识认知方面,还需要以学生的创新情感以及精神为基础,必须是情、意、知、行相互配合完成。中小学生往往年龄较小,没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部分学生在诸多因素影响下,还可能没有足够的自信,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就需要多多鼓励和帮助,让学生们经常感觉到成功的快乐,自信心也得到了强化。

通常在物理实验教学过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去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同时让学生对实验的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对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等进行自我评价。如在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学习过程中,教师设置拔河、掰手腕等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是否还有那些现象也能验证这一规律。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个实验进行评价,并在课堂中抒发自己对这个实验的看法。

再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与浮力》学习过程中,通过蜡烛在水中的浮力等测量蜡烛的密度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由于浮力的作用,蜡烛在水中不能完全沉入,对于不规则的蜡烛来说,通过刻度尺等工具测量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应该怎样测量蜡烛的体积呢?”,很多学生提出了先通过天平将蜡烛的质量测量出来,然后用量筒测量蜡烛的体积,然后通过公式计算算出蜡烛的密度。教师紧接着引导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测量蜡烛体积的办法?对于这个方案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些学生提出了用大头针将蜡烛压入量筒的水中,有效的降低了实验的误差,并且这种方式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体验了成功以及被认可的喜悦,也增强了创新的信心。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爱心、恒心以及耐心。就初中物理教学而言,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方式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注重巧设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开拓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舞台;另外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去主动探索,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红杉.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2,15(8):255-256.

[2] 蒋 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人民教师论坛.2013,26(8):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