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05:32:26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篇1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达到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形式就是解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尝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之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程和相互交流讨论,依靠自己的思考去初步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结果和练习中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尝试教学可以将学生的主体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尝试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课标的教学改革下,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课本知识外,还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主张学生在阅读时获得自己的主观思考,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性思维。在尝试教学中,其淡化了教师对文章复杂的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阅读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结果。尝试教学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之处,不是重复课本上的教学步骤而是让学生自主地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占据主动性的地位。尝试教学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这样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所阅读的文章的思想底蕴。

三、尝试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利用尝试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在尝试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课模式,让师生之间可以互动,形成一种轻松的、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去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去了解作者陶渊明的实例,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标注解释自行去理解文章的大意,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讨论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用轻松、疑问的语气去提问学生,让学生带着好奇去思考。在学生思考之后进行教学,既能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2.尝试准备,进行有目标的引导。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要对作者生平经历充分地了解、掌握。教师要通读文章,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去确定教学方法,准备好尝试题目。教师也要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要让学生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了解,能够通读全文,让学生自己去查询一些陌生词语,如“阡陌”、“郡下”等发音,让学生在预习时发现自己的疑难之处,有利于教师在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3.提出问题,讨论解决。

在学生已经进行过预习的前提下,教师提出与课程相关的尝试性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尝试教学中的课堂活动都是以尝试题目为中心,让学生进行讨论。例如课文《云南的歌会》,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教师在预习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搜集一些民歌民谣,按照书上作者所描写的方式去整理分类,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教师让学生去模仿,去演唱这些民歌民谣,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作者所描述的文化进行体会。经过了这样的思考和经历,学生会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可以知道自己哪里有优势,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学生之间的交流比教师传授更容易被接受,也能增进彼此的友谊。

四、结语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 新课标 口语交际 古诗

关于对新课标视野下初中语文的古诗口语交际新教法方面的探索,鲜有人涉足,所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显得极富意义。下面,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篇目为例,我将以三种方法探索新课标视阈下初中语文古诗口语交际的新教法。

一、情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十分地生硬,而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强调“具体交际情境”[1]。毕竟,“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所获得的知觉决定的”[2],口语交际应注重情境。关于情境模拟法,我将其分为仿古模拟法、穿越模拟法和梦境模拟法。

(一)仿古模拟法

行为主义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注重模仿和练习。对此,可模仿古人,让学生着古装,佩古饰,言古语。结合夏完淳的《别云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2版)(八年级上册),首先要让夏完淳穿上古代的囚服,以及加上囚犯特有的“装饰”。然后学生或者教师来问或答。问题可为:这位仁兄,时至今日,你作何感想?回答可为:鄙人三年为明奔走羁旅,如今又成南冠,无限河山泪沾衣,无颜敢言天地宽。还可继续发问:黄泉路近,你还有何牵绊?回答可能是这样的:魂魄毅兮为鬼雄,身即死兮魂归故。魂幡引兮召来者,扶摇直上兮我大明旗。

新课标要求课程与生活的连续性,并且强调场合,这在之前都是被忽视的。仿古模拟法也应具有生活气息。此外,建构主义也主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及“接触社会”和“社会实践”[2]。由此,针对杜甫的《登岳阳楼》(七年级上册),可以带学生登岳阳楼,或是与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势相匹敌的楼阁。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想象,融入诗境,互谈感受。若是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八年级下册)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八年级上册),则可先导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或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关于景物的古诗,作一简介后,问学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以小组互派“信使”的方法交流,最后再总结归纳。

(二)穿越模拟法

关于穿越模拟,可分为两种,一是古代穿越到古代,二是古代穿越到现代。

古代穿越到古代,以李白的两首诗为例。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与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自己的假设”[3]。结合《古诗十九首》(七年级上册)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诗句,假设这名女子穿越到交通十分便利的现代,然后模拟她与现代人的谈话。例如这名女子可能会问:这(某交通工具)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如果她要到某处去大约什么时间可以到,等等。结合“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诗句,看到大型织布机她可能会问现代人:这个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一天可以织多少匹布?怎么使用它?等等。只要将双方的口语交际展现出来即可。这样的方法迎合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

语文教法往往忽视兴趣。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兴趣性”[4]。为增强趣味性,古代穿越到现代可融入现代科技。杜甫的《春望》(八年级上册)表明其经历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他思念家人,但通信却十分不便。为此,可让学生模拟杜甫给家人或者是亲戚朋友打电话的场景,谈谈近况及家长里短。或者在小组中多次选人分别代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杜甫及其家人,将两方的视频通话呈现出来。再如进行《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的教学时,可模拟韩愈在电视机前看到钱塘湖的景色后与好友之间的谈话。针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八年级上册)或者《无题》(八年级下册),则可表现他在看到先进的照明和交通工具时,与周围人的交谈情境。这就是新课标中所讲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

(三)梦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培养了太多的考试机器。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它与联想能力的培养训练密切相关。而梦境模拟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王勃有诗《山中》。结合此诗可联想其梦回故乡与亲朋好友推心置腹的交谈。在梦境亲朋好友可能会问他:“在外可好?”王勃可能会回答:“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在梦中,他们还会问他曾经的一些经历,等等。这样,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问题促进交际,以凸显口语交际的互动性。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上册)一诗中吟“铁马冰河入梦来”,对此,可以模拟其上阵杀敌的血腥梦境,写好开场白,导入切题的图片及音乐,找诵读好的同学演绎舞台剧,或者一人一句即席诵读。当然,也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大风雨夜中的梦境。

以前的口语交际的教法过于单一,教师往往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学生更是故步自封。新课标意在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则要求课型的多元化”[3],二者都主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并逐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充分表达观点。结合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八年级上册),可引导学生联想在梦境中登上飞来峰的感受,然后问他们身处高处的感觉。比如教授杜牧的《赤壁》(七年级上册)时可问学生他们联想到了什么?由赵翼的《论诗》(八年级上册),让学生充分联想梦到“才人”辈出的场面,问他们自己心中的“才人”形象是怎样的。此法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又分为艺术表现法和调查走访法。

(一)艺术表现法

角色扮演法可以用比较艺术、文雅的手法展示出来,比如采用戏剧表演或者记者采访。

运用戏剧法需要使用道具来呈现诗意,还要布置好场地。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要使用道具造呼啸的北风,造飞雪与“梨花”,准备好白草,弓、铁衣、红旗、马匹,还要准备好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此外,写好剧本分好幕,对好台词等工作皆要做。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将相关主题的口语交际用话剧或者戏曲呈现出来。例如可以呈现岑参和武判官双方在喝酒时的谈话,以及岑参在武判官上马之前的饯别之语,等等。

关于记者采访,结合虞世南的《蝉》(七年级下册),杨巨源的《城东早春》(八年级下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七年级上册)和崔颢的《黄鹤楼》(七年级下册),可以一人拿话筒扮演记者,一人扮演作者,由记者问其创作感受。

新课标中初中口语交际强调口语交际的表情、语气、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这种艺术性的角色扮演很好地突出了这些,避免了“一刀切”。对话语言可“文”可“质”,十分灵活,并且这种形式的口语交际对于提高语言、审美能力的作用极大。

(二)调查走访法

相比之下,调查之法具有更多的泥土气息。调查之法可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

结合孟浩然《过故人庄》(七年级上册),陶渊明《饮酒》(九年级下册)中“无为”的思想,杜甫《望岳》(八年级上册),曹操《龟虽寿》(九年级上册),文天祥《过零丁洋》(八年级上册)中“有为”的思想,可以做一次问卷调查,问题为:你认为人生应该“无为”还是“有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年级下册)和《秋词》(七年级上册)中表现的是刘禹锡的乐观,宣宗宫人的《题红叶(八年级下册)》,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级上册)中所流露出的却是哀伤。为此,则可以做一次关于人生态度的问卷调查,题为:你当下的人生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

自有科举考试以来,评价机制往往用考试来衡量人才,以文取胜,轻视口语交际。这种长期的功利性,使得古诗口语交际教学先天不足。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标准的缺失和模糊,给具体的教学实施带来诸多困难,使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缺少了一个有效的依据,加大了教学难度。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可让学生承担实际的交际任务,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技巧”[5]就不会那么生硬,教学难度也可减轻。这样有助于增强新课标中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内容中强调学生的理解力、沟通力、表达力。而且此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于综合考察学生的真实口语交际水平,解决以往教法造成的学生能力与成绩的脱节问题。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口语交际的“社会化”与现实资讯[2]。钱威和徐越化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也提到了一种“交往式语境”[6],主张学生和各种人进行交际。因此,实地走访,进行口语交际是十分可取的。例如结合白居易的《观刈麦》(七年级下册),可与真正的农民聊天,问他们一些关于耕种、收获的问题。结合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可让去边远地区,走访军民,问他们关于气候、国事的看法,等等。

三、双向互立法

此法中又融入了滚雪球法、辩论赛法。

(一)滚雪球法

新课标中提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所以发散思维必不可少。首先要分设两方,开设多组,专人记录,采用双向“滚雪球”法吸纳各组的观点。如可让多位学生分别暂代李白的叔父李云和李白。由李云,也就是《宣州谢I楼饯别校叔书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校叔书云”来劝慰忧愁,以及想要退隐的另一方李白,然后记录者将劝慰者和劝慰对象所持的观点列出,照此模式滚动,组组交流,最后两方观点汇成两个大“雪球”。学生可从双方观点中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实际上则为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可控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文道统一”。针对李白《行路难》(九年级下册)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则可以由一同学扮演君王,另一同学扮演认识姜太公,或者尹伊的人,或者路人,以其之口说姜太公或者尹伊得遇明主之事,将二方描述要点列出,照此模式进行,组组交流,最后让学生讨论比较两方的观点,深入体会文意。杜甫的《孤雁》(七年级下册),同样可采用此法,一方扮演孤雁,一方扮演其同伴,以其之口,互诉情感。组组再交流,双向滚动,形成双方想法的大“雪球”。然后让学生由孤雁同伴的情感展开讨论,这样更能体味孤雁哀思之深重。

(二)辩论赛法

新课标主张要“建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即席讲话”,并能“积极发表看法”,“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辩论法无疑是较好的选择。陶渊明《归园田居》(七年级下册)中“种豆南山下”,“载月荷锄归”尤为突出。曹操《观沧海》(七年级上册)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撼动人心。对此,围绕“人应该出世还是入世”这一主题举行辩论。这种辩论的形式,能使学生越辩越明,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另外,此法有助于突破注入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寓教于言,理、乐。但是,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及兴趣,因材施教。

总之,关于新课标视野下,初中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有待发展的重要一环。加强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重视初中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并探索关于此方面的新教法,以谋求新课标视野下中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方面教学的新突破与新发展。教学方法是无法穷尽的,所以,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23,193.

[3]樊曼莉.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中学语文[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0):15,21.

[4]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46.

[5]陈怀.对现行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的思考[J].中国教师,291-292.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篇3

探美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18-02

诗人流沙河曾经说过:“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内心的一根弦,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拨动这根弦,就要立足于吟诵,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搭建互动探究平台,加强鉴赏创造和拓展迁移的思维训练。作为有20余年教龄的语文学科一线教师,笔者总结了一套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即“立足吟读,初步感知――说读写画,互动感悟――探究亮点,局部突破――设疑质疑,鉴赏创造――精炼主题,拓展迁移”的“品韵・悟神・探美”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套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其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一、立足吟读,初步感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多数文言文讲究音韵,读来韵味无穷。只有吟读方可通晓其义,也只有通晓其义方可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吟读得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饶有趣味的教学环节,并在吟读的过程中醉心于其中的韵律以及这些韵律带来的快乐。吟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背景音乐伴读,有教师范读,有结伴对读,有团队创意诵读,有音频导读,有多媒体视频范读,还有男生读、女生读、分组读、师生齐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走近作者成为了可能,走进文本成为一种需要。《岳阳楼记》(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通过骈散结合营造的长短错落、抑扬变化的音韵美会让学生陶醉;《与妻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绵长情意中的慷慨悲愤会使学生感同身受。

二、说读写画,互动感悟

叶圣陶曾经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两端一边站着的是作者,一边站着的是读者。只有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选入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经典文章,经得起反复推敲。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想摆脱呆板的说教和灌输性的解读,教师就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细细读一读、互相说一说、尝试写一写、动手画一画的方式解读文章,构建读、说、写、画的互动平台,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笔者让学生读一读这篇优秀的文言文版游记,说一说游览小石潭的导游词,写一写文言文版的家乡胜景游记,循着作者的足迹画一画小石潭导游图。在互动的教学中,原来枯燥无味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都得到了落实。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笔者让学生读一读这篇言辞酣畅、气势恢宏的论说文,说一说其他历史名人经过磨砺终有成就的事例,写一写现代版的运用事实说理的论说文,画一画课文的逻辑思维结构图。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了论说文的写作技巧,感受很深。

三、探究亮点,局部突破

善教者启思导疑,强调思维的引导过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析文中的亮点,力图突破局部,使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例如《爱莲说》(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一文,托物言志和对比烘托的表现手法是其亮点,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读品味其语言的音韵美,还要引导学生精析文中对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的描写,分析作者是如何状物的,那些描写为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引导学生体会将莲与、牡丹作对比的好处。此外,笔者让学生从感兴趣的花语入手,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抒发自己爱花的情感,并让学生撰写与之相关的广告语,或者制作贺卡。又如,《强项令》(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故事脉络清晰,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看着连环画讲故事,而后分析人物形象,是增强阅读趣味性的一个有效方法。如果教师再让学生组建团队演一演这个故事,体会文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也会更好地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

四、设疑质疑,鉴赏创造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质疑能力是创造性鉴赏的基础,也是完成拓展迁移的必要条件。一位在课堂上能以巧问点拨引领学生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受欢迎的教师,同样一名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生也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我们相信,只要把设疑、质疑的机会交给学生,在文言文的课堂上,学生也一定会有奇思妙想。在教学《湖心亭看雪》(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一课时,在鉴赏了作者用白描手法点染的雪笼西湖的景色后,笔者设计了设疑、质疑创造性鉴赏的环节。有学生提出:“这段雪景的描写与《周庄水韵》(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周庄仲春雨景的描写一样尽显朦胧之美,但一处是冬景,一处是春景,一处写旷达和痴迷,一处写欢喜和优雅,虽有差异,却都尽显作者用笔之妙。那么,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如何把握情景交融的技巧呢?”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提出这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实在难能可贵。至此,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自然进入了一个生生互动的高潮。教学《三峡》(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学生还将今天的三峡和课文中的三峡作对比,表达了对新三峡生态环境的忧虑。文笔描绘的三峡奇景让学生啧啧称奇,也让学生为其奇景无法再现而遗憾不已。学生走出文本,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五、精炼主题,拓展迁移

我们知道:理想的课堂,教学主题简洁明了,教学语言醒豁到位,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并能由主题引申到现实生活,进行拓展迁移。古今贯通是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所在。教师应让学生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学会类比设喻的规劝说理方法,学会精辟地说理;从《愚公移山》(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故事中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为家乡的景区开发出谋划策;从《曹刿论战》(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学会从国家政治的高度看待民生的重要性和礼贤下士的必要性,评价当前的社会热点;从《答司马谏议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中学会如何进行针锋相对的驳论,并试着评价当前一系列改革的利与弊,对新一届政府领导实施中国梦想将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能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进行思想和精神的自由“穿越”,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他们乐意为之。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写作能力测试 课标 呼应

原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把高中英语写作简单地定义为“100字或10句式的情景表达”(《修订大纲》,2001: 7 ),提供情景的形式为图表、图画、提纲和短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 年)(以下简称《标准》)对英语写作进行了重新要求,这个要求是对应于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中的四个级别(六级、七级、八级、九级)的写作技能目标提出的,并就如何评价写作技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高考是中学教学指挥棒,对中学的教学影响有着巨大的反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未来,要使《标准》中写作能力目标得以实现,改革现存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使之与新课程标准相呼应至为关键,本文拟就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如何在形式、层级、内容等方面与《标准》的呼应进行探讨。

一、写作能力测试层次的呼应

《标准》中的高中英语课程结构把高中英语课程结构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写作能力目标。那么高考英语最高应该测到哪一级写作技能目标呢?或者说,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这可以从分析《标准》中有关写作能力的要求和写作测试理论两方面得出结论。

根据《标准》的要求,高考英语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应该达到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即: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因为在《标准》中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中明确提出,国家英语课程主张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尽管英语第 6-8 模块构成的八级属于选修课程,但是“所有学校应保证开设模块 6-8”,可以看出,无论从课程开设要求,还是对高中的教学基本目标要求,第八级写作能力目标都是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从《标准》的要求方面看,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应该是高考写作能力测试应该达到的目标。

根据 J.B.Heaton 对写作能力测试级别的分类,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在高考写作中也是比较合适的。作为高考考生主体的高中毕业生在英语水平上属于中级水平,高考也是中级水平的英语测试。Heaton 在《英语测试》引用了某大型的英语测试机构的测试文件来描述中级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要求,根据这个文件,对中级水平的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类型为:书信,日记,明信片,指导(guide),说明(set of instruction);对中级写作能力标准的要求为:语法、词汇、拼写准确,虽有少数错误但不影响交际;字迹可认;使用一般性的语言进行清楚得体的表达;能使主题和论点进行有机联系(Accurate grammar,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though possibly with some mistakes which don't destroy communication;handwriting generally legible;expression clear and appropriate, using a fair range of language;able to link themes and points coherently.)。《标准》中八级英语写作技能目标是把写作的文体类型和写作应该达到的标准综合起来进行描述的。把这个目标与Heaton 的描述进行比较,虽然在写作类型上略有不同,但在写作标准上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根据国外考试理论,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以《标准》中的八级目标为依据也是合理的。

高考英语考试写作能力测试的命题应该以八级写作目标为依据,在写作能力层次要求上,只能以八级写作能力目标为最高目标,而不能超出这个目标。如果高考对写作能力的要求高出这个目标,就可能导致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脱离教材的实际,求新求高,偏离《课标》。

二、写作测试形式的呼应

从写作能力测试的形式上来看,在目前的分省命题政策下,除少数省市以外(如 2005 年的湖南卷、上海卷),绝大多数省市高考英语试卷中对写作能力的测试都采取了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两种形式。这种写作能力考查形式自 1991 年出现至今,没有大的变动。在《标准》中,对终结性评价中的写作评价形式是这样建议的:短文写作(日记、小故事等);实用性写作(卡片、信件、说明、留言、填写表格等);图文信息转换(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接续完成文段;写电子邮件等。

对照《标准》中的建议写作测试形式,可以发现在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部分呼应了《标准》的要求。如在现有的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中,出现了日记、小故事等短文写作,也出现了留言、信件、说明等实用性写作,还出现了电子邮件写作。但是,对于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等图文信息转换、接续完成文段等写作能力考查形式,在现在的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中很少得到使用。因为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中国高考试题在使用过后很快就会流入社会,中学师生对于高考写作能力测试的形式非常熟悉,所以造成了高考测试形式的钝化,要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常考常新,并能全面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在其考查形式上宜采用《标准》中的建议,既要使用短文写作,实用性写作等形式,又要适当使用图文信息转换,接续完成文段等形式。

除了上述讨论的写作测试形式的单一和固化问题之外,对现在英语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中的短文改错的存废问题也有很多的争议。主张使用该题型的学者认为,短文改错是考查写作能力的有效形式,因为虽然短文改错考查了许多要素,如词汇、修辞、结构等,但仍主要是通过考查效验能力间接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效验能力是写作能力中重要的一项能力,个体只有在能够识别错误的情况下,才可以写出正确的文章来。笔者认为,短文改错这种题型可以从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中废除,理由在于:其一,短文改错在写作能力考查方面的效度比较低。考生做短文改错题时识别错误、改正错误,都是在理解现有短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写的性质上不同于引导性写作,其自由度也大大低于后者,甚至远不及完成句子和句子翻译,因为考生的思维焦点只是在原文语境中找错改错,错误多是语法和惯用法方面的,学生主要依靠语法知识来做题。而不是输出完整的语言内容(起码是句子),考生没有多少主观表达、运用语言的余地。从这个角度讲,短文改错关注的主要也是语言要素、语法知识,其交际性要素几乎为零。 其二、短文改错对教学的负向反拨作用太大。 由于短文改错题主要考查的是语言知识、语法能力,自从高考采用此题型以来,教师和学生更加偏重对语法知识和做题能力的培养。多做改错题,可能会提高成绩(有时也不明显),会增强阅读能力(往往是每词每句落实的精读),但对于培养语感,对于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却无多大帮助。其三、短文改错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否需要具备改错的能力? 改错,本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师要知其然,知其不然,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语言技能,是能听能说能读能写,并不一定要能改错。有些短语、搭配,甚至拼写、变格等,学生自己在说和写时不一定会错,倒是在改错题里弄糊涂了,甚至加深了错误印象,适得其反。这也是改错题的主要弊端:不利于形成深刻、清晰的正确印象,会抵消教学效果。

有人会说,上述情况是指平常教学,高考则不同。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与平常在校考试的测试目的(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同,应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同意这种看法。问题是,高考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高考用什么题型,平常的教学肯定要跟着高考走,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这就造成了一种怪现象:测试目的不同的考试,题型却一样。这显然与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的理念相距甚远。

三、话题知识的呼应

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其写作任务中的话题知识应与《标准》中的话题范围相一致,在此基础上顾及到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经济差别、文化差别等。

根据 Bachman 的交际语言能力测试理论,应试者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不仅受语言能力和个人特征的影响,还受到话题知识的影响。话题知识又叫知识图式或者世界知识,指的是存在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结构(Bachman,1999:65)。如果写作测试任务中的话题知识超出考生的知识范围,那么就不能有效地测出考生的写作能力,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既失去信度,又没有效度,从而导致造成中学写作能力教学的混乱。

《标准》中对于八级话题的目标是这样描述的:熟悉有关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熟悉有关风俗习惯、科学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话题;熟悉有关我国一般社会生活的话题,例如:职业、节日、风俗和社交礼仪;了解英语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那么,既然《课标》对话题知识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中的写作任务应该在这些话题知识范围之内。但是这个目标描述比较抽象,不容易操作,例如了解英语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这些日常生活习惯具体有哪些,就很不好把握。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途径是了解教材,教材中涉及到哪些话题,我们就可以以这些话题为依据。对于教材没有涉及到的话题知识,虽然有少数学生了解,在高考英语写作任务中一定不能涉及,否则就会造成测试的失真,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导致英语写作能力培养在话题选择方面的泛化和混乱,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本末倒置,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另外,还要考虑到地域差别、城乡差别、文化差别、经济差别对话题知识的影响。比如城市考生可能比农村考生更熟悉交通规则方面的话题,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可能比经济落后地区的考生可能更了解电脑,傣族的考生可能比其它民族的考生更熟悉泼水节等,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高考写作能力测试才能在话题知识方面更好地呼应《课标》目标。

测试具有对教育教学具有导引功能和督促功能,高考这种大规模的关系重大的考试更是如此,要达到《标准》中提出的写作能力目标,关键还是要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在层次、形式、话题知识与《标准》中的要求和建议密切呼应,充分发挥高考的巨大正向反拨作用,这样中学的英语写教学才不至于与《标准》背道而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费时多、收效低的状况。

参考文献

Lyle F. Bachman. 语言测试要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年;

Lyle F. Bachman, Adrian S. Palman.《语言测试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年;

J.B.Heaton. 语言测试,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 年;

潘光威,关于高考英语短文改错题的分析与思考中学外语教与学,2003 年;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 新教材 人文性

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是一门语言。而语言是工具但又超越于工具。初中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学家乔姆斯基曾指出,语言学习实际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精神)培植和生长。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英语新教材在2012年与广大师生见面。在对新教材的解析中我们发现,新教材在突出英语教学“人文性”方面自成体系,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新教材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

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爱比克泰德)。新教材注重对学生以下习惯的培养:

(一)学生文明用语的习惯。七年级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开篇就是“Good morning!”让学生在温暖的问候声中步入英语学习的殿堂。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印象最深刻的肯定是Excuse me. I'm sorry. Thanks a lot. What can I do for you?...到八年级下册could you please… / Would you mind doing等目标语言都在培养学生礼貌用语。普劳图斯说“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学生每次对话中都不自觉得用上这些礼貌用语,自然也养成了礼貌的习惯。通过语言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增加交往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的日常用语趋向规范和得体。

(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七年级上册Unit4的阅读文章,通过比较两姐妹房间的哪一个整洁,培养学生爱整洁、爱干净的习惯,七下Unit2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Unit4 Don't eat in class.引导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延续到八年级下册Unit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 room?引导学生劳动的习惯……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新教材的设计注重在听前和读前为学生提供相关话题和图片,设定相应的问题和讨论,为学生听读做好铺垫;听中、读中设计的问题具有渐进性,能帮助学生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把握和突破重难点;教材还设计了很多pairwork,groupwork,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每单元设计self check部分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复习检测,都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测试;结构分析法;英语长句

【abstract】reading comprehension is high-proportioned and difficult part in tem8 tests. and the difficulty is largely demonstrated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testing of long english sentences. the method of structural analysis comes out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and features of long english sentences. it works at the analysis and treatment the structures of long english sentences, simplifying long english sentences, sorting out sentence levels, identifying relations between meaning units and achiev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entences. this paper is to apply the method of structure analysis i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tem8 tests to deal with the three main types of questions: questions on details, questions of reasoning and questions on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n order to achieave an effective comprehension of the discourse and improve students’ examination skills in tem8 tests.

【key words】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tem8 tests; the method of structure analysis; long english sentences

0 引言

本文系绍兴市教育科学2013年规划课题“tem8考试中英语长难句的理解及翻译研究”(sgj13058)的研究成果之一,展示英语专业八级测试中英语长难句的处理方法。英语长难句贯穿tem8测试的各部分题型。处理好了英语长难句,通过tem8测试就事半功倍了。由于阅读理解在整个tem8测试中的比重和地位,这里我们特别以阅读理解测试为展示平台。

阅读理解能力在大学生综合英语能力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不管是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是专业四八级考试,阅读理解都是分值较重且较难的部分。很多学生惧怕阅读就是因为害怕阅读中又长又难的句子。这些句子像拦路虎,学生一碰到它们就觉得思路受阻,在后续阅读中就丧失了应对的能力和信心。而实际上无论英语句子有多长, 其基本结构一般都是主谓宾结构。仔细分析句子的主次成分, 理清句子中的修饰与被修饰关系, 先剔除插入语部分, 以达到对句子的整体把握. 这种以分析句子的结构以达到对句子理解的方法被称作 “结构分析法”。用结构分析法处理英语长句的研究在之前的研究者中已有尝试。然而尝试把结构分析法引入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测试的研究工作却少有人问津。笔者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和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了英语长句结构分析的训练。实践证明结构分析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成绩是很有帮助的。

阅读理解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英语能力中重要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不管是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是专业四八级考试,阅读理解都是分值较重且较难的部分。很多学生惧怕阅读就是因为害怕阅读中又长又难的句子。这些句子像拦路虎,学生一碰到它们就觉得思路受阻,在后续阅读中就丧失了应对的能力和信心。英语长难句结构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们需要辨清长句的主次成分,理清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剔除插入语,以达到明白理解原文的意思。这种以分析句子结构为主线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结构分析法”。用结构分析法处理英语长句的研究在之前的研究者中已有尝试。然而尝试把结构分析法引入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测试的研究工作却少有人问津。笔者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和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了英语长句结构分析的训练。实践证明结构分析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成绩是很有帮助的。

1 结构分析法

从结构上

,不论多长的英语长句,都是由两大结构,即并列结构和主从结构(包括词、短语和句子)构成;从成分上看,不论多长的长句,都是由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和次要成分(宾语、定语、状语,也包括同位语、补足语、补加成分等)扩展而来。英语是形合性的语言。有时一个英语长句不光由一个主句和一个分句构成, 在主句和分句中又分别存在着若干其他成分. 他们或是并列, 或是修饰, 或是插入, 不一而定. 导致句子冗长复杂, 理解起来一时难得要领。而英语长难句的结构分析却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结构分析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可以简单分为五步。第一步,找出主干,明确结构。即找到长句的主次成分和主谓结构,如果有宾语,也要找到宾语,包括双宾语。明确句子是主从复合句,是并列句还是倒装、强调或分割等等。这样就对句子有了整体的把握。第二步,剔除枝桠,明确层次。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动词或名词短语、独立结构等限定修饰或插入语成分都是相对于句子主干部分的枝桠。剔除这些成分,优先处理句子主干部分,这样使得句子的结构层次更加清晰,句子理解更加容易。第三步,找分句动词和短语结构,并以其中动词和短语为中心,判断附属于它的各种成分,组建意群。第四步,判断意群之间的关系,分析从句的类型和功能, 理顺句子结构。第五步,统观全句,整理归纳,全面准确地理解句子。

2 阅读理论综述

近些年随着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用学和语篇语言学的兴起,对于阅读理解的理论讨论也是越来越深入。传统的理论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bottom-up process),这种理论认为要达到对阅读语篇的理解,读者要从最小的语言单位字母,字和单词分析入手,逐步弄懂短语、句子和语篇的含义。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古登曼(goodman)提出自上而下(top-down approach)的模式。他认为读者应该是阅读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读者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阅读文章,而是应该利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文章的有用信息加强理解。因此他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语言和思维互动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鲁姆哈特(rumelhart)等人提出了“相互作用阅读理论”。他认为,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模式都不能满足读者对于理解文章的要求。他们认为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要运用两种方式进行信息处理,因为自下而上的模式可以帮助读者发现新的信息而自上而下的模式可以帮助读者在语义方面作出判断。因此,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大脑中已有的信息和文章信息的互动过程。同在80年代,美国人carrel等提出了和“相互作用阅读理论”相似的“图式理论”。图式理论以认识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识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以图式的形式存储于记忆当中,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图式网络。根据这个理论、阅读过程是读者对文章的内容作出预测,然后在文章中验证自己的预测的过程。

从之前有关阅读理解过程的理论来看,关于阅读理解的理论日趋成熟,而再好的理论只有跟阅读理解的实践过程相结合使其作用于阅读理解的过程,达到有效理解的结果才是最好的理论。本人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阅读理解,尤其是专业英语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部分,存在阻碍理解的最大因素当属英语长句。阅读理解后的题目设置多从英语长句的理解出发,所以把阅读理解的任务缩小到从句子层面来着手解决攻克,使得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赚取更多的阅读部分分值的目标来得更触手可及,这未尝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尝试。而且自下而上解决阅读问题,先解决句子,尤其是英语长句的问题,更高层次的英语语篇的理解才能展开并完成。

3 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测试的重点和难点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要求测试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既包括字面理解,又包括推断性理解、评价性理解和欣赏性理解。从最近几年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读理解部分来看,推断性理解、评价性理解和欣赏性理解这三类题型所占的比例正在扩大,而考察字面理解的题所占的比例正在缩小。而以上三类题型的答案相关信息往往来自于英语长句。要求我们理解英语长句或是在理解英语长句基础上进行推断、归纳和总结后得出正确答案。笔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结构分析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理解中的英语长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应试能力,经过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看看结构分析法是如何在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读

理解中应用的。

4 阅读理解不同题型中的英语长句处理

八级考试的阅读理解题型可以分为三类:细节题、推理题和主旨题,从近十年的八级真题来看,细节题和推理题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主旨题的比例则很小。

4.1 细节题

细节题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中一些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此类题型的问题可以概括为明显的或隐含的由7个“w”开头的引导词引导的就文中具体细节进行提问的句子。它们分别是“what”、 “who ”、“which”、“when”、“where”、“how”及“why”引导的问句。所涉及到的信息明确具体,但是由于问句或问题答案所在的相关信息句子冗长,结构复杂,再加上信息句与问题句中的关键词的同意替代等现象,导致答案的确定并不容易。这里我们就要用到结构分析法来迅速掌握问题的中心及相关信息句的结构,两相对照,结合选项得出正确答案。如2000年试卷阅读理解中的第24题:

24.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assage the writer sounds critical of ___.

a. cooke’s obscure origins

b. cooke’s broadcasting style

c. cooke’s american citizenship

d. cooke’s fondness of america

根据题干分析,此题实际是就“what”进行提问,结合选项,我们要找的是作者对cooke的“what”有指责抱怨之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答案应在首段寻找,定位到关键词“cooke”所在的相关信息句:“if you haven’t noticed, the backstreet boy educated at blackpool grammar styles himself more grandly as alastair cooke, broadcaster extraordinaire. an honorable kbe, he would be sir alastair if he had not taken american citizenship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go.” 根据结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句子中的“styles himself more grandly as alastair cooke”是句子的谓语部分。由此谓语中的“grandly”和“alastair”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情感倾斜于“alastair”style。用结构分析法分析第二个句子,名词短语“an honorable kbe”其实是省略了“as”的状语,从“honorable”一词,作者的感情倾向也可见一斑,“if”引导的是虚拟条件句,结合从句中的“had not taken american citizenship”,作者对“american citizenship”的指责态度就一目了然了。

以上分析体现了结构分析法与关键词在细节题判别中的作用。

4.2 推理题

推理题即根据字面意思推理隐含意义。经常就作者或文中某人对某事的态度、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细节的发展等进行提问。这类问题常以以下句式发问:

what can you conclude from this passage?

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what can we infer from…?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what does … imply?

……

应对这样的题型,归根结底,仍然是对句子的处理。根据问句中的主格和宾格,我们追溯文中的相关信息,通过分析相关信息所在的句子,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离开对句子结构的分析,推理判断无从展开。如2010年试卷阅读理解中的第21题:

21.that “behind the thin marble front were concrete and steel” suggests that

a. modern realistic commercialism existed behind the luxurious appearance.

b. there was a fundamental falseness in the style and the appeal of the café.

c. the architect had made a sensible blend of old and new building materials.

d. the café was based on physical foundations and real economic strength.

题干中的“suggest”提示本题为推理判断题,带着引号部分的关键内容,我们很快把相关信息定位到文中“it towered above the other building like a citadel, which indeed it was, the outpost of a new age, perhaps a new civilization, perhaps a new barbarism; and behind the thin marble front were concrete and steel, just as behind the careless profusion of luxury were millions of pence, balanced to the last halfpenny.”处。

根据上下文,“it”指代的

是上文的a white palace. “just as” 引导一个比较状语从句,把“behind the thin marble front were concrete and steel”与“behind the careless profusion of luxury were millions of pence, balanced to the last halfpenny”进行比较,那么对应“thin marble front” 的就是“the careless profusion of luxury”,对应“concrete and steel”的就是“millions of pence”。这么两两一对照,我们得出以上答案应该是选项a。

4.3 主旨题

主旨题考查考生综合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它主要检测对阅读材料整体的把握,对文章中心主题的理解。主旨题常见的问题有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如2004年第18题:

18.the message the writer attempts to convey throughout the passage is that ____.

a.poor countries should be given equal opportunities in trade

b.“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y” status benefits agricultural countries

c.poor countries should remove their suspicions about trade liberalization  d.farmers in poor countries should also receive the benefit of subsidies

从题干中“the message the writer attempts to convey”来看,本题考查的文章的中心主旨,即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题目。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要从全局上来把握,也就是在理解通篇的基础上,判断推理文章的中心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文章是由具有一定逻辑的段落所组成的,而段落又是由具有逻辑意义的句子所构成的,所以归根结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仍是解决句子的问题。一般能够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出现在文章的首段或末段,而能展现段落中心的句子一般呈现在段落的开头或末尾,有时候会出现在段落中间。由此要解决此题,我们不妨尝试从理解每一段落开头的句子来着手。把文章中每一段落的段首或段尾甚或段中重要的句子整理到一起,再迅速地就这些句子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基本理出头绪:首段交展中国家农民所面临的问题。第二段进一步交展中国家农民遭遇的贸易障碍。第三段交展中国家遭遇的贸易障碍对他们的影响并得出经验教训。第四段补充了发达国家对此的态度。综上,我们得出此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

5 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测试中英语长句的比重大,结构复杂,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英语长句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特征,结构分析法应运而生,对英语长难句进行简化,拨开枝杈,直扑主干,排除干扰,层层清理,最后综合理解其语意。最近几年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读理解中,推断性理解、评价性理解和欣赏性理解这三类题型所占的比例正在扩大,而考察字面理解的题所占的比例正在缩小。而对上述三类题型的理解,具体涉及到细节题、推理题和主旨题,其间都渗透着对英语长难句的理解和分析。结构分析法是解决英语长难句理解,在专业八级阅读理解测试中取得良好表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英语专业八级历年真题解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刘振前.thomasg. bever.句法分析在外语阅读中的作用:一项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3).

[3]双文庭.形合与英语从属结构的构建[j].国外外语教学, 2005(3):1-7.

[4]王德杰.谈句子结构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社会纵横,2004(4).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TEM4 &TEM8 反驳作用 反思

一、TEM4 &TEM8测试现状

国家教委高教司于2004年3月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考试, 目的是为了更精确地测试和提高我国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对英语的运用能力。考试内容根据国内外对英语运用的要求做出了更改,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内容涉及括听写、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语法和词汇、写作和实用文写作四个部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内容包括听力理解、阅读理解、人文知识、改错、翻译和写作。题型有新意,词汇量大、对速度的要求更高, 还体现了对实用听力、话语语境和英语综合能力测试的偏靠。

新《大纲》对专业英语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要求。现在,英语专业不仅要培养出合格的英语教师,还要培养出能胜任国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大大提高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拓宽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我们在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应更积极跟上新《大纲》的要求,拓宽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人才的应用性,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时,要看到应用型课程对应用型教师的要求,不要盲目跟从,只求速度不要质量。另外特别是晋升本科不久或尚未晋升本科的院校。这类院校师资水平相对薄弱,生源质量不尽人意。因此,努力培养合格的英语专业人才是他们紧迫的任务,并根据条件适当地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增加人才的应用性。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关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可能既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也无力胜任其它实践工作。新《大纲》提出的培养目标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无论条件怎样,我们都应积极地响应新《大纲》的要求,落实人才培养的新规格。

国内有许多学术论文探讨了改革后的TEM4&8的测试, 认为测试对英语专业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反拨作用, 专家针对测试题型做了大量和严密的分析与研究, 也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的教学策略, 但只有为数不多的观点深入地谈及它的消极反拨效应。社会影响、反拨效应理论内容和TEM4&8的反拨效应是英语专家关注热点。希望能够进一步充实反拨效应理论内容, 更好地为英语专业教学服务。

二、测试与教学的关系

任何一种测试都会产生积极反拨效应和消极反拨效应, 在理论和实证方面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的目的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积极反拨效应, 同时削弱消极反驳效应, 从而不断对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和测试标准进行改革, 最终达到为英语专业教学服务的目的。

语言测试的后效作用(wash back),又称反拨作用,是指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影响。从理论上说,英语测试具有正面和反面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它能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方面的反馈信息,评估学生在一个阶段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消化情况并评估教师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和消极影响,使学生产生压力从而过分焦虑。尤其是像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的全国范围的考试被学生及用人单位认为甚至是聘用的标准及水平测试并作为衡量学生语言水平的工具;其反拨作用,即它对目前中国英语专业教学的影响就更引起重视。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这两种大规模的外语测试已在中国实行了已30年的历史。作为一项重要的测试,它时常成为各高校的关注的焦点。各大院校的学生、教育体制乃至全社会都非常重视英语四级和八级考试的成绩。因此,我们必须要着重研究此测试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尤其是改革后的新题型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三、教学反思

1、首先对英语专业教学状况进行分析,明确研究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和数据收集的程序。再对教学和测试之间形成的真正意义上的辅助关系给英语专业测试所带来的正面的积极的反拨作用给予论证。比如试卷分析、问卷调查、课堂体验以及实验班访谈。对英语专业教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反拨作用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进一步巩固其积极的反拨作用,从而促进英语专业教学的提高和学生的英语学习运用能力;使得负面的反拨作用被进一步的抑制。

2、对国内外反拨作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现状进行论证。建议分析传统的考试的题型分布, 对于改革后的题型从四个方面进行仔细分析,即:新增题型的必要性分析,考试时间分布变化的分析,成绩标准方式的分析,参考人员范围变化的分析,来说明其对于教学的反拨作用。并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主要的正、负面的反拨作用。以此说明改革前的英语考试的反拨作用的影响力从而考证实施考试改革有其必要性。

四、结论

对近年来国内外对测试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研究后,我们又借鉴其研究方法及成果,结合国内院校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减少负面反拨效应的影响策略,同时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途径.方法有:实验假设,设定应变量和自变量,实践教学以及问卷调查等。我们发现测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内容,还可以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使师生各自发现教与学习两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病,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辅导.努力营造良好的正面反驳效应的语言环境,在教学中加强针对性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测试改革,做到以测督学,以测促教,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篇8

王 录

根据学校教科室工作计划,结合市教研室和教培中心工作要点,本学期政治教研组教研教培工作紧紧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发挥好“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核心教研组功能,深入开展党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扎实开展有效教学、有效教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

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理论学习,计划每月开展一次集体学习党史活动,集体学习在宁视察时重要讲话。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大意义,发挥好思政课教师在思政理论课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在教学中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的亲和性、针对性,明确思政课教师必须严格遵守教学纪律和政治规矩。集体讨论学习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六大素养和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的“八个统一”。本学期邀请**市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联盟秘书长马耀军老师做一次专题讲座,充分发挥**市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的引领作用。推荐教师个人自学《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的七年知青岁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自主阅读报告、一、二、三、四、五中全会公报,做好政治学习笔记。

(二)发挥备课组功能,探索实施途径。

各年级政治备课组是具体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单位,加强集体备课学习是落实“三进”工作的主要方式。要求备课组一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学习,确定本周的教育教学计划,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素材,把能够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材料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补充进教材当中,做到活学活用活教,把教材的理论性与社会发展的时代性紧密结合起来。要求备课组以学生作业、笔记、阶段性测试试卷为载体,引用好素材、设计好问题,把落实“三进”工作体现在教育教学每一个环节。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落实“三进”思想。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教育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精心挑选和充分利用时事政治教学素材,如《平“语”近人——用典》、宁夏教育云平台中的《德育大讲堂》视频、习主席出席重大活动中的视频资料、习主席名言金句等典型材料。教师在教学中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搜集德育小故事并开展课堂分享,提升课堂育人效果。

(四)做好校本课程开发,走出特色之路。

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讲座”和“思政大讲堂”为基本形式,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以高一年级为主要对象,辐射其他两个年级。要求所有在编政治课教师每人开展一次专题讲座,教师个人定好专题讲座题目后报教研组、学校政教处审核,通过后进行讲座内容的准备,教研组做好讲座内容的把关和完善,确保专题讲座政治正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思政大讲堂”以视频形式为主,利用中午学生到校后的二十分钟时间,在全校范围内统一播放视频素材,视频材料的搜集统一由政治教研组负责,视频内容的审核统一由政教处负责,视频的播放统一由各年级组和班主任负责。

(五)强化交流沟通,实现课程思政化。

以政治教研组为核心教研组,发挥好辐射和带动作用。一是由教科室牵头,加强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积极开展不同学科教研交流活动,通过政治教研组带动语文、历史、地理、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自觉主动学习和落实“三进”活动,教科室通过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教案、各类校园活动竞赛等环节进行督促与评价。二是以年级组为中心,加强组内不同备课组之间的备课交流活动。三是发挥好政治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学科范围内开展思政教师联系学科制度,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做好其所联系的学科组教师的帮带工作,发挥好政治教师的学科优势和理论造诣,带动我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考核评价

(一)对班级和班主任的考核。由年级组主管德育的组长负责对本年级全体班级参与的情况和班主任配合情况进行考核,纳入到年级组总体考核评价体系当中。由政教处负责通过组织政治小论文、手抄报、摄影、演讲比赛等形式统计学生参与情况,纳入当月班级德育考核得分当中,并将结果量化后当月公布。

(二)对学生的考核。由班主任和政治课任课教师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根据学生日常参与情况、笔记、作业和试卷作答、政治小论文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班主任将其纳入学生德育量化考核中,作为评优选先的重要内容。政治课教师依此作为学生本学科学分获取的依据之一。

(三)对政治教师的考核。由政治教研组负责对政治教师开展相关活动的情况进行考核,将其作为常规检查和考核的内容。学校根据教研组反馈和学生反馈评选出优秀讲师予以奖励。

**市**高级中学政治教研组

2021年03月01日

附件1

**市**高级中学思政课教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专题讲座安排表

场次

时间

讲座人

讲座内容

参培人员

1

3月15日第八节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高一(9)、(10)班

2

3月22日 第八节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高一(11)、(12)班

3

3月29日第八节课

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高一(13)、(14)班

4

4月12日第八节课

新时代建设成就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高一(15)、(16)班

5

4月19日第八节课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高一(17)、(18)班

6

4月26日第八节课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19)、(20)班

7

5月10日第八节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1)、(2)班

8

5月17日第八节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3)、(4)班

9

5月24日第八节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5)、(6)班

10

5月31日第八节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7)、(8)班

11

5月21日第八节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9)、(10)班

12

6月28日第八节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11)、(12)班

13

7月5日第八节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13)、(14)班

14

7月12日第八节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15)、(16)班

附件二

**市**高级中学

思政课教师联系学科任务分配表

序号

思政课教师姓名

联系学科教研组

1

语文教研组

2

数学教研组

3

英语教研组

4

地理教研组

5

历史教研组

6

化学教研组

7

物理教研组

8

生物教研组

9

音乐教研组

10

美术教研组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篇9

一、对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1)理论价值

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为目标,根据校情、学情,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得不到发展和提高,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教育质量更是一句空话。“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是针对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研究。针对目前我校作文低效的现状,探索出适合我校学情的作文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有效、高效,使作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2)实践价值

①形成校本教学策略。针对我校的校情、班情、学情,探索出符合我校实际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之健康有序发展。

②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通过作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让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收获,在研究中飞跃。

二、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1)课题所达目标

①营造良好的作文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和热情,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②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优化作文教学方式,有效、有序指导学生作文,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③扭转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作文写好就行,书写好坏无所谓。重视书写,重视写字课的系列安排,提高学生书写水平。

④通过自评、互评、师评三部曲批阅作文,使作文批改更科学、更有效。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将积极主动地研究作文教学策略,训练的内容要有阶段性、连续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内驱力,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作文质量。从而形成适合于本校学情的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课题主要内容

①摸底调查研究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②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作文习惯的策略研究。

③通过初中语文作文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及专题训练体系的研究的探索,使语文教师更好地依据学生发展规律与作文训练体系进行作文教学,从而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④针对作文训练的一般规律,研究初中各学段(七、八、九三个年级三个学段)不同的作文教学策略,有的放矢,促进作文教学序列化。

⑤通过初中作文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改变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师一言堂”的评价,积极引导学生、教师参与评价,使作文教学评价走向多元化,也使作文教学由重结果评价走向重过程评价。

三、课题的实施

研究的准备:

组建课题组,调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加强作文与阅读、生活及网络的联系,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从而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解决作文内容丰富、真实,有真情实感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实施:作文指导改革,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力求科学有序,全方位、多角度搞好作文指导,探索一条严谨、高效的作文指导路子,创建开放性作文指导模式。

1.作文主题上:七年级主要围绕正确感受生活、热爱生活进行训练;八年级主要进行如何观察事物,认识生活的训练;九年级则是培养深入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2.作文目标上:七年级着重培养观察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态度,解决“想写”的问题;八年级着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解决“会写”的问题;九年级着重指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形成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解决“能写”的问题

3.作文内容上:七年级是感受自我、感受周围世界;八年级是学会观察说明各种事物和整理;九年级是思考自己、自然、社会、艺术和人生。

4.作文要求上:七年级不局限文体,要求内容具体真实、有真情实感,表达活泼流畅;八年级要学会三种主要文体的写作方法,内容确切、表达准确,行文规范,结构完整;九年级不局限文体,要求内容丰富,有思想有文采,个性要鲜明,表达要生动。

5.作文形式上:各年级学生的作文卷面要力求工整,字迹要清楚、美观。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藏汉双语学科成绩相关性

【基金项目】青海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qhnujy2015122)。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212-02

1.引言(Introduction)

青海省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藏族占全省总人口的24.4%,全省藏区民族中学共105所,其中用藏汉双语授课的学校66所。

青海省藏区藏汉双语学校主要实行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类模式是以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第二类模式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为主,单科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那么在一类教学模式下,两种语言水平对学生数学学科成绩的影响程度如何,是民族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专业进行合理化课程设置必须要研究的内容。

2.研究设计(Researchdesign)

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是基于划分的k-means算法。k-means算法的处理流程是:首先随机地选择k个对象,每个对象代表一个簇的初始均值或中心,对剩余的每个对象,根据其与各个簇均值的距离,将它指派到最相似的簇,然后计算每个簇的新均值。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准则函数收敛。

SPSS软件的二元相关统计量分析方法有三种,最著名的也许是皮尔森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product-momentcorrelationcoefficient),它是研究变量间密切程度的一种常用统计方法。算法流程是:假设总体中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的基础上计算一个概率值,公式如下:t=■(r是相关系数,n是样本观测量数,n-2是自由度),当相关系数检验的t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P<0.05时,说明两个变量间相关性显著,通常在概率值上方用“*”表示;当p<0.01时,说明两个变量间相关性非常显著,通常在概率值上方用“**”表示;当p>0.05时,说明两个变量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只显示概率值。

3.抽样过程(Samplingprocess)

青海省海南州、黄南州及海北州天峻县的民族中学普遍采用藏汉双语一类教学模式。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确定海南州贵南县民族中学(下文称A校)八年级共695名学生、黄南州尖扎县第二民族中学(下文称B校)八年级共344学生、天峻县民族中学(下文称C校)八年级共185学生为样本,将期考成绩进行分析。

4.测量方法(measuringmethod)

将样本的各科成绩输入SPSS软件的变量表,应用菜单栏中的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命令,得到一系列数据表格。

4.1A校八年级成绩分析

第1聚类中指标的中心较其他类高,说明数学成绩此类最高,下文称为1类;第2聚类中指标的中心较其他类属于中等,下文称为2类;第3聚类中指标的中心较其他类最低,下文称为3类。

5.结果分析(Resultanalysis)

5.1通过聚类分析比较各学校双语教学效果

结论一:数学成绩与藏语文成绩的关系各学校存在差异,AB两校密切程度相当,C校最弱。

理由:AB两校数学成绩与藏语文成绩关系三类学生中均显著相关;C校1类和3类学生中数学成绩与藏语文成绩显著相关,而2类中不显著相关,此类占47.6。

结论二:数学成绩与汉语文成绩的关系各学校存在差异,A校密切程度最强,B校次之,C校最弱。

理由:A校数学成绩与汉语文成绩1类、3类中显著相关,2类中不显著相关(占百分比23.9);B校数学成绩与汉语文成绩1类中不显著相关(占百分比25.3),2类、3类中显著相关;C校数学成绩与汉语文成绩1类中显著相关,2类、3类中不显著相关(占百分比分别为47.6、30.2)。

5.2学生分类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论三:在数学成绩优秀类学生中,藏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的关系密切程度三校相当;汉语文与数学成绩的关系密切程度C校最强,B校次之,A校最弱。

理由:各校1类学生成绩的相关性分析:藏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三所学校均为显著相关;汉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A校中在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P<0.05上显著相关,B校中不显著相关,C校中P<0.01上显著相关。

结论四:在数学成绩中等类学生中,藏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的关系密切程度B校最强,A校次之,C校最弱;汉语文与数学成绩的关系密切程度B校最为密切,AC两校相当。

理由:藏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A校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P<0.05上显著相关,B校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P<0.01上显著相关,C校不显著相关。

汉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B校中在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P<0.05上显著相关,AC两校中不显著相关。

结论五:数学学困生类中,藏语文与数学成绩的关系密切程度AC两校相当,B校最弱,汉语文与数学成绩的关系密切程度A校最强,BC两校相当。

理由:藏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AC校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P<0.01上显著相关,B校不显著相关。

汉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A校中在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P<0.01上显著相关,BC两校中不显著相关。

结论六:数学成绩优秀类和中等类学生中,汉语文与数学成绩的关系比藏语文与数学成绩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数学学困生类中藏语文和汉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的关系均为显著相关。

理由:将三所学校的相同类学生合并到同一数据库之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

1类学生Pearson相关系数

6.结束语(Conclusion)

经过对实施藏汉双语一类教学模式的三所中学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利用SPSS统计软件,将样本按数学成绩优秀类、中等类、学困类分成三个聚类分别进行了数学、藏语文、汉语文三科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并比较了各学校、不同类型学生在采取相同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学效果的差异。在相同双语教学模式下,各个民族中学及不同类型学生中数学成绩与藏语文及汉语文成绩相关性是不一样的,能否利用相关性的这种差异性建立各学校各年级双语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荣,尚玛.青海藏区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现状与展望[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4期. 

[2]王天成.民族院校藏汉双语数学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 

[3]万明钢等.双语教学模式与藏族学生智力、学习成绩关系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五期. 

[4]才果.对青海藏族师范生教学语言兴趣的调查研究 [J].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三期. 

[5]梅瑞迪斯·高爾等.教育研究方法[M].徐文彬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6]张善鑫.双语教学:理论困惑与现实难题中国民族教育[J].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