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十篇

时间:2023-04-02 19:00:32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篇1

正因为曾经有过跌宕起伏的爱,才能在后来平凡的幸福里甘之如饴。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

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你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擦干了泪,明天早上,我们都要上班。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同情,也许会嗟叹,但永远不会清楚你伤口究竟溃烂到何种境地。所以,无谓把血痂撕开让人参观。

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再好的过去,回忆的次数多了味道也就淡了。

月光再亮,终究冰凉。

一个人要是伤害了另一个他爱的人,绝对比被伤害那个更痛。

一辈子那么长,一天没走到终点,你就一天不知道哪一个才是陪你走到最后的人。有时你遇到了一个人,以为就是她了,后来回头看,其实她也不过是这一段路给了你想要的东西。

也许这才是成年人的感情,放在天平上小心计量,你给我几分,我还你多少。我们可以付出的东西是那么有限,再也经不起虚掷和挥霍。而年少时不计代价去爱的我们又到哪里去了?

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所以,我太紧张,害怕行差踏错。

他已经走得太远,而她不可能永远等在原地,也许他们真的就再也找不回对方,这些他早已知道,他只是后悔回头,就像登山者沿着一个注定的方向往上爬,途中多苦都在意料之中,但是唯独不应该回头望,因为回头的那一瞬,他才惊觉自己身在悬崖。

是我的,就是我的,走了的,只能说明他从来没有属于过我,也许爱情是刚性的,婚姻却是柔性的,我们都得学会妥协。

少年人的爱恋,也许爱情的方式是错的,然而爱情的直觉永远是对的。

人世间的感情为什么不能像打地基一样,挖一个坑,就立一个桩,所有的坑都有它的那根桩,所有的桩也能找到它的那个坑,没有失望,没有失败,没有遗恨,永不落空。

青春是有限的,不能在犹豫和观望中度过。

青春是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场相逢,忘不掉了;青春是场伤痛,来不及了。

碰到什么样的男的都不要紧,就怕遇到了传说中的洋葱王子,你想要看到他的心,只有一层一层地剥掉他的外衣,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让你流泪,最后才知道,原来洋葱根本就没有心。

那么,疯狂吧!在最美的年华里!青春是终将腐朽的,时间对谁都公平,谁都只有这几年新鲜,谁都输不起。

可是生活就是场灰色幽默。很多人是很好的,只是不够幸运,遇不到合适的人。因为即使愿意将就,其实也没那么简单。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篇2

摘要:随着赵薇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上映,致青春成为时下最火的网络词。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依据,从新的角度剖析网络流行语的复制与传播,分析蹿红的原因。

关键词:致青春 梦想 模因论

一、引言

自2013年4月26日赵薇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以来,票房节节攀升。截至5月29日,票房7.08亿,超过了《画皮2》(7.02亿)坐稳内地影片票房排行榜第四位《致青春》引发的青春情结,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热议话题。

自首映起,“致青春”这一关键词就雄踞24小时热门微博、实时热词、网络流行词汇、影视热搜等多个话题榜首,各大网络、广播、电视关于“青春”的风靡讨论。新浪微博有关“致青春”的微话题已经有3202万人次讨论。不同时代的人用自己的方式缅怀自己的青春。其中的经典台词:青春是用来怀念的,青春永垂不朽等和剧中的情节也被大家广泛复制传播,本文将用模因论进行分析,解释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更好的促进语言的应用。

二、模因理论

英国学者Richard Dawkins于1977年在其专著The Selfish Gene 一书中,模仿gene 杜撰出了meme,而“模因”一词则是模仿了“基因”一次翻译而成。Dawkins 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文化进化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类文化进步的基本单位是meme(何自然,何雪林,2005)。Meme是一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来传播或模仿的单位因子。模因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任何想法、说法或者做法都有可能称为模因。任何字、词、短语、句、段落及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称为模因。Dawkins 把模因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它通过一个过程而从一个人的头脑跳入另一个人的头脑中。这个过程广义而言,可以被称为模仿。(Dawkins,1976:192)根据Dawkins,“词义、概念、妙句等,都是meme(模因)。由此推出模因可大可小,小到一个词的妙用、一段曲调、一个概念、一句妙语,都是meme;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概念学说、主义等)。上面所列举的事物可以具体地化为一个个的学说、观点、思想、习俗、行为方式、言辞表达等,从一个个体人的头脑或者言行中传到另一个个体人的头脑或言行中,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从甲传到乙地,实际上模因就是充当了思想和文化传播的载体。Dawkins认为,模因是以实在形式存在的。他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这种学说,它作为一个模因,就是一切认识达尔文理论的人头脑中关于达尔文主义的共有概念;但在不同人的头脑里面有不同的认识。Dawkins认为模因具有稳定性、渗透性、长寿行、生殖性和复制能力。

1.模因与追忆青春的方式

观众看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自己青春是无悔的,我们的青春不朽。例如:重庆大学图书馆前日在其官网消息:凡是重大应届毕业生都可以在A区图书馆旧馆二楼办公室或虎溪图书馆十楼办公室领取档案袋、封条一份;毕业生们可以珍藏手稿(信件、日记、读书笔记)、图稿原件、照片、试卷、奖状、证书、聘书、学生证等物品,封存进图书馆——当然,与之一同封存的,还有关于大学、关于青春、关于爱的记忆……据重大图书馆介绍,封存年限有即时公开、5年、10年三种选择。封存期内,学生本人可随时回校查阅。不过,过了封存期,这笔记忆就是重大图书馆的馆藏物,校内外的人都能来查阅了,封存人不能反悔拿走。同学纷纷赶来,将自己梳理的青春记忆,带进图书馆,小心翼翼装进档案袋,贴上了封条。这种方式既能封存青春,又能给自己人生路上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样就能继续前行追寻属于自己的梦。

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主人公郑微用自己方式追忆青春,有些人复制郑微追忆青春的方式,有些人用自己的方式缅怀青春,其实郑微追忆青春的这种行为也是模因,我们可以自行改编不同的语言方式,一旦被接受并复制,也可以称为新的模因。

2.模因与追忆青春的梦想

模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基因,它能够通过非遗传的方式,把一些思想行为观念传播下去。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推荐该片:“好像所有人都在寻找青春。在这个功名利禄、房价工资无时不牵绊住手脚的年月里,不妨谈谈青春吧……有时,只要勇敢一次,便有青春不腐。”而“青春”成为法宝。在《致青春》播放的时间正好是毕业生即将离开象牙塔踏入社会,已经踏入社会的70后、80后在浮躁的社会心态下回想起自己的青春,有些人曾经怀揣着青春时,觉得一文不值,当青春耗尽后,在回过头来看,一切才有了意义。在《致青春》中,曾豪情万丈、充满理想的张开,在毕业聚会时,在小饭馆拿着酒瓶醉意吟诗——“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那一时刻浓缩了多少大学生毕业时刻的青春热血。青春,梦想是我们一直执着追求的,青春让我们勇往直前地奔赴梦想。在片中反映的这个主线切合现在国家所提出的中国梦,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3.模因与追忆青春的语言

语言的感染现象是模因的表现形式,电影中语言的仿制与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流传都是依靠模因的“魔力”。模仿的人在效仿他人的行为的同时,试图创新,由此将此种模因渗透到方方面面。长春大学毕业生另类毕业照致青春,穿着学位服摆出各种另类姿势,动作高贵风趣,想用这种非同寻常的方式纪念青春,为大学时代留下美好回忆。他们灿烂的笑容等5年甚至10年过后,他们在回首看的时候会很欣慰。今年699万大学毕业生用他们独有的方式“致青春”,青春让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地奔赴梦想。著名演员姚晨在微博上说:“青春已逝,理想不老”。

三、结语

《致青春》这部电影是赵薇对大学时代青春岁月的描述,但是青涩的校园恋情和真挚的友谊让所有人找到了青春的影子。电影中角色的青春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效仿,得到了复制改写进而促进了新的语言的模因产生流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York:OUP.1976.

[2]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UP.1999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语言,交际[R]第九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会议报告论文,2005

[4]何自然,语用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5]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任,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篇3

关键词:青春题材;致青春;传播特征;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53-02

赵薇导演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讲述了上个世纪90年生在大学校园里面的青春故事。影片上映后取得了7.1亿元票房的传播效果,并掀起了国内青春题材电影的流行潮。即使在当下,探讨此类电影,《致青春》依然具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致青春”――校园文化风潮

青春题材电影毫无疑问地将故事的发生地和人物角色的设置等放置于校园生活中,“青春+校园”成为此类电影主要的传播背景。电影《致青春》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式的青春校园型影视文化作品,赵薇在这里意图重构并再现一个逼真的、具有年代感的、能够引发观众集体共鸣的青春校园生活场景。

《致青春》几乎是“复制”了上个世纪90时代南京的京南理工大学的一切,《新白娘子传奇》、游戏机、午夜广播“知心姐姐”、《红日》、阮玲玉海报等,无不带有那个年代南京大学生活的主要特征。在那段青春中,男生写过情书、耍过帅、打飞机、看毛片,女生在小回廊里喂蚊子等自己喜欢的男生……朋友们在伤心时一起哭泣,在高兴时一起欢笑,朋友难堪时想尽办法为她解围,朋友离别时在心底默默地为其祝福,最后的毕业聚餐时“泪如雨下”和慷慨激昂。

与《致青春》相似的校园故事是青春题材电影的核心所在,如2014年上映的电影《同桌的你》,令人倾羡初中、高中到大学时代校园的纯真感情,那时的感情可以不参杂半点的杂质。在现如今物质生活高度发达,这样的感情在成年人的世界显得那么难能可贵,这样青涩而热烈的校园情感生活,又是多么地令人向往与追忆。2015年上映的电影《何以笙箫默》,主要讲述的也是校园爱情故事,大部分情节采取回忆倒叙的方式,男主角由一张照片回忆起大学时代的赵默笙,在黄埔大学校园中对法学院法律系的大才子何以琛一见倾心,然后用非常与众不同的方式吸引以琛的目光,于是一段纯纯的校园爱情悄悄滋生。有人赞许这部电影中所表达出来的“不将就的爱情”理念,有人喜欢男女主角对爱情7年的执着追求,但也有人喜欢由大学校园里滋生的经受时间与距离考验的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结局。在2016年4月上映的最新电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一样都属于校园青春型电影。在电影中,大学校园的兄弟情谊是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岁月可以逝去,但是兄弟情谊,那种在大学里为了室友兄弟两肋插刀的感情是在生命中所无法抹去的。

二、“致青春”――清新与残酷并存

电影《致青春》的成功在于它并没有完全沿袭《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中》中所表露出的“那些年体”的小清新格调,相反的,赵薇让该片上演了一出“残酷青春物语”。故事虽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青春校园,但在语言表达上带有着现代风格。影片在前半部分风格清新,仿佛构筑了一个童话世界。一次偶然的误会使郑微与老张室友陈孝正结为死敌,在一次次冲突与交往中,郑微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表面冷酷、内心善良的高材生,于是对陈孝正开始了一段死缠烂打的追逐战,而陈孝正也终于在她的强攻之下缴械投降,欢喜冤家终成甜蜜恋人。而在后半段,导演却打破了我们的种种预想:“以一种更为理性冷峻的笔触去摹写现实的种种苍凉与无奈。”陈孝正得到了曾毓让给他的公派出国留学名额,却迟迟不敢告诉郑微,感觉再次被欺骗的郑微只能选择痛苦地离开……多年后,郑微已蜕变为职场上的白领丽人,竟再次品尝命运的无常,带着悔意和爱意的林静和陈孝正同时回到她的生活里,她面临着残酷的抉择与内心挣扎。这种前后的反差更将青春的残酷表露无遗。当郑微终于了解到青春的意义后,她选择对往昔时光放手。而在青春中陪她一起走过的人们,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彼此验证着那句关于青春的领悟:青春是用来怀念的。

在青春题材电影中,这样清新与残酷的并存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同桌的你》中,男主角林一同学回忆与恋人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就为我们演绎出一种迎面扑来的“小清新”气息,初中时的他可以为了女主角打架挨揍,为了能够与女主角在一起共享高中时光,硬是从理科班转入文科班。看到女主受伤,每天接送她上学与放学,为了能够与女主上同一所大学,在冲刺时拼命努力的那种劲儿,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女主为了男主角放弃了北大,放弃了心中的梦想“斯坦福大学”,这种曾经为了爱情“不惜一切”的“小清新”触动到观众青涩时光里那最柔软的地方。然而尾声部分,女主角却将另嫁他人,他对男主角说:“我们,最后还是输给了现实。”男女主角最后各自并非因为爱情而结婚的残酷现实又揪痛了多少人的内心。可以说,在这类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青春恣意挥霍的莽撞、情感激荡的炽烈、怀疑背叛的煎熬、时间终结的残酷,可以看到纯真,甚至当年我们自己的影子。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类电影既有着台湾小清新电影青春叙事风格,又兼具着日韩残酷青春电影的创作手法。

三、“致青春”――追忆美好时光

《致青春》不仅引发了观影狂潮,更促使了80一代对自己青春的集体追忆。“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代名词。青春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电影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因为青春虽然只有短短两个字,却表征着人们那段曾经最美好的时光,最快乐无忧的日子,最率真单纯的生活。不过纵使再美好的青春终将会逝去,成为曾经的最美。有人曾说再美也不过是曾经,有人却说就是因为最美的曾经才会成为每一个人心中那块最柔软的地方。

对于“青春”而言,每个人的解读方式是不同的。而在电影中,导演将青春故事的不同侧放大,使得观影者追忆着千差万别的青春滋味。纵观这几年风靡国内的青春片,不乏打动我们的佳作。2011年台湾作家九把刀执导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可以说是红遍大江南北,他将自己的青春爱情故事搬上了荧幕,用青春淡淡的味道,混着台湾电影独特的“清新”味道,俘获了大批受众的心。电影顿时炙手可热,产生了“那些年体”的流行,同样引发了当年的集体怀旧热潮。至今,“那些年”依旧成为人们不断提及的以回忆青春为主题的话题。该片不仅风靡台湾,甚至敲开了内地关于青春记忆的闸门。从此,在内地关于追忆青春的爱情电影犹如龙卷风一般向我们袭来。从2013年上映的电影《致青春》、《青春派》到2014年上映的电影《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再到2015年上映的《何以笙萧默》、《栀子花开》、《左耳》等,无一不会让人们去追忆人生那一段最宝贵的时光。它们或追忆青春年代的美好爱情,或缅怀当初校园中的青葱岁月,或怀恋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的匆匆那年。尤其是电影《致青春》,在影片前半部分“清新”风格与后半部分“残酷”风格的强烈对比中,凸显出了追忆青春情怀的必要。而电影《同桌的你》\《何以笙萧默》,影片文本中直接采用追忆青春的方式,由一个相爱时的“信物”开启了有关青春的记忆闸门。

四、“致青春”――流行文化传播

电影《致青春》使得全国掀起了“怀旧”的流行文化思潮。《致青春》“通过现在叙事时空中主人公对现实生活和情感的无力来衬托过去时空中校园青春的美好,不禁让观众带着强烈的怀旧情绪缅怀过去的美好时光和成长经历,与当下相比,青春才是永垂不朽和最值得珍惜的。”2010年以后的青春题材影片,是流行校园青春文化的传播主场。从《山楂树之恋》、《杜拉拉升职记》到《人在逋局泰濉罚再到《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等,都在中国曾掀起过观影热潮。这些电影让全国人很愿意跟随着这样有关青春的流行文化去追寻些什么:有人在《山楂树之恋》中追寻那“最干净的爱情”,追寻那现在几乎“濒临绝种”的无关的平凡中却带着令人感动于肺腑的爱情;有人在《杜拉拉升职记》中看到了一个女孩子从找工作的不易到刚进入职场中的种种“辛酸”再到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变成“职场白骨精”这一“蜕变”过程,从而引发自己的回忆。在这里,我们在“忙里抽闲”中消费着“回忆”,消费着“青春”,消费着“爱情”。

说起“爱情”,相信许多人最难忘却的莫过于初恋这件事儿,《致青春》讲述的正是青葱岁月里的那段初恋时光。很多人都看过泰国影片《初恋这件小事》,这部影片曾让不少少男少女们潸然泪下,也迅速让国内许多人一起开始回忆起自己美好的初恋,初恋这两个字在当年一下子就成为了 “红透半边天”的词语和话题。《致青春》,让初恋这个词再一次令人“刻骨铭心”,回忆“初恋”这一主题的流行文化。伴随《致青春》流行起来的还有“山羊皮乐队”的《so young》。这首歌甚至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阮莞刚出场时,就是响起了这首《so young》,与全校男孩子的起哄呐喊声一起,让观众对这个长发飘飘、面带微笑的娴静美女产生深刻印象。而阮莞也是要圆青春时想去听这个乐队的演唱会的梦想而香消玉殒了。所以当这部电影在国内票房大卖时,这首歌也在全国流行开来。流行音乐文化由青春电影而传播开来的例子不胜枚举,如随着电影《何以笙箫默》的播出后,那英的《默》流行开来,成为了一种时尚文化。而电影《何以笙箫默》主题曲《My Sunshine》,听起来诚如影片中男配角应晖所说――给人一种“初恋般的感觉”。同样,电影《同桌的你》让1995年老狼演唱的歌曲《同桌的你》再次流行起来。

辛夷乌曾说过:“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DD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这就是《致青春》留给的我青春寄语。”同样,这也是青春题材电影以其独有的传播特征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感悟。

注 释:

聂楠.新世纪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主题与表达[D].西南交通大学,2014.

绍杰.新世纪以来内地青春校园电影的叙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辛夷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M].朝华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篇4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高三(1)班李堃

如果你不想心痛,请不要翻开《挪威的森林》,因为这本书足以让你恐惧村上春树的所有作品,你会恼恨世界上居然有这样一个人,用这种方式诠释青春,残忍地拨动那根被你忘却的弦。

《挪威的森林》描写了一群患自闭症的现代孩子,他们的心灵被孤独磨蚀,他们是熙熙攘攘都市中的一群精神流浪儿。木月、直子、渡边、敢死队、绿子、永泽,无一不是孤独的俘虏。惟其四周喧闹,他们的孤独才是更显得致命而无奈。于是,绿子、渡边在孤独中苦苦挣扎;敢死队、永泽在孤独中自我炫耀;而木月与直子在孤独中自我完结。

生在此岸,死在彼岸;绿子在此岸,直子在彼岸;现实在此岸,梦想在彼岸;人生在此岸,心灵在彼岸;衰老在此岸,青春在彼岸……一切都不可解释,一切都在互相控制。

“害羞的时候往往摸一下发卡“的直子像蝴蝶一般优美的出现,像蝴蝶一般轻盈地隐去,最终像无法度过冬天的蝴蝶一般命中注定的消失了。她的心没有人能真正读懂,木月没有,渡边没有,玲子没有,甚至直子自己也没有。她在喧嚣的尘世中寂寞地煽动翅膀,陪伴她的始终只有寂寞。

“死的人就一直死了,可我们以后还要活下去”(作品中直子语),只是对于孤独者来说,失去了参照的生命无所适从,一切都只能在迷失中挣扎,从而导致了一切都只能任凭漩涡卷席的结局。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无法将他们从孤独中救赎。

在池内纪的《注定失去的恋人们》中说:“说注定失去含义固然暖味,但事实如此。同任何人都不发生关系,行云流水般的台词和动作的交接,无不来自各自的表演的虚构性。而其演技的天衣无缝又同远景的效果相得益彰。“既然每个人都只能从属于不同的空间,那么相互错过也就成为必然。心灵的呼唤最终无法传到对方的耳中,所以“我”只能“在那里也不是的处所呼唤绿子”,“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失去了坐标的“我”不知身在哪里,绿子也不可能知道“我”在哪里。

爱情的蝴蝶最终飞不过孤独的沧海。

于是“我”与直子,“我”与绿子,永泽与初美,玲子与玲子的丈夫,无一不在无可奈何中错过,恋人注定只能成为远方的风景,渴望而永不可及,纯净脆弱得让人心痛。二十年过去后,只剩下满怀青春的伤感与回忆。

青春就这样孤独地逝去了。

青春又这样伤感地留了下来,不过留下来的仅是青春的残片,因为残缺而更加动人。

人生成了空白,心灵成为空白,梦想成了空白。

戴望舒说:“你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打开空白之页/合上空白之页?”其实,蝴蝶告诉每个人,青春年华只剩下了两个字:“寂寞。”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篇5

【关键词】青春;时代;生活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的处女作,也是其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影片改编自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由香港导演关锦鹏担任监制,内地编剧李樯改编剧本,海峡两岸演员赵又廷、韩庚、杨子姗、江疏影、张瑶、刘雅瑟、包贝尔、郑恺、黄明、王嘉佳、佟丽娅等主演,王菲演唱主题曲《致青春》,于2013年4月26日全国公映。内地最终票房为7.2亿。2014年5月1日台湾上映。

18岁的郑微(杨子姗饰)满怀期冀地步入大学校园,开始她的追爱之旅。原来,郑微从小便与邻家的林静(韩庚饰)大哥哥青梅竹马,此次终于如愿考上林静所在学校的邻校,可以开诚布公地与之交往了。谁想迎接她的不是心上人的怀抱,而是命运的捉弄--林静出国留学,杳无音信。郑微倍受打击,患难时刻却与室友阮莞(江疏影饰)、朱小北(刘雅瑟饰)、黎维娟(张瑶饰)及师哥老张(包贝尔饰)结下深厚友谊,在他们陪伴下慢慢走出心结。

崭新的大学生活正式开启,在这个男多女少的理工院校,郑微和阮莞两大美女很受瞩目。富家公子许开阳(郑恺饰)便是郑微众多追求者中很有实力的一位,而阮莞用她特有的清冷守护着对于爱情的忠贞。一次偶然的误会使郑微与老张室友陈孝正(赵又廷饰)结为死敌,在一次次地反击中,郑微惊讶地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表面冷酷、内心善良的高材生,于是疯狂地反击演变为死缠烂打地追求,而陈孝正也终于在强攻之下缴械投降,欢喜冤家终成甜蜜恋人。大学四年时光匆匆流逝,毕业在即的郑微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却再一次遭遇晴天霹雳:陈孝正迫于家庭压力选择出国留学,却迟迟不敢告诉郑微。感觉再次被欺骗的郑微痛苦地离开陈孝正,却遇到搂着新欢的许开阳,两下对比更觉世界的荒凉,但大家终于四散。

多年以后的新世纪,郑微已蜕变为职场上的白领丽人,竟再次品尝命运的无常:带着悔意和爱意的林静和陈孝正同时回到她的生活里!郑微,这个昔日的玉面小飞龙,将怎样面对生活和青春赐予她的迷雾和抉择……

严格来讲,这部电影不算有首尾呼应,但是把电影最开始和电影最开始以后的部分当做两部分来看,它们竟然契合地如此巧妙。最开始郑微的梦里是童话般的美好,而醒来后却是丝般的现实。就正如她那浓烈如美酒般的青春逝去后,面对的是泉水一样通透的幡悟。这中间,隔着一千一万个过滤筛。她青春里的每一个人,就是筛子般的存在。陈孝正的自私,林静的矛盾,小北的自尊,黎维娟的现实,阮莞的傻,老张的执着,许开阳的天真,赵世永的软弱,曾毓的阴暗??????郑微既是一颗棋子,也是一个观棋者,这些人一个个的从她心中穿过,当美酒已滤成清泉,她的青春落在了一面叫施洁的镜子身上,悄然碎开。而每一个筛子,对于不同的观众而言,都有可能成为他们自己的镜子。一部充满筛子的电影也许不足为奇,但赵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让每一个筛子都彻底丰满,用老张的话来说,“哪儿都能张开。”

而最后的镜子更是明亮无比,是一个我很爱,我也相信很多人都会爱的好结局。影片中,有三个女孩子:郑微、阮莞和黎维娟。可是这三个女孩子的存在,代表了三种爱情观,一种是勇敢,爱上了就追求;一种是坚持,选择了就不放弃;一种是现实,物质条件占绝对主导。可是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发现,勇敢追求真爱的郑微屡遭伤害,自己都开始动摇,开始否定自己;坚守爱情的阮莞积重难返,她精心呵护的爱情成了她生命难以承受之负,与初恋恩断义绝后,只能仓促寻找结婚对象。可惜的是,即使仓促的幸福她都没有得到,最终凄然离世;而极端现实的黎维娟则得到了自己梦想的生活,她在这种生活中很适应、很快乐。那么为什么追求真爱的人会一无所有,而对爱不以为然的人却得到了幸福呢?编导为何要这样设计?难道没有想过这样的情节会让人消极和失望吗?――或许,得到真爱确实就是世上最难的事情,比金钱、名誉、地位都难,与其好高骛远,不如面对现实;抑或对拥有青春、相信爱情的人来说,追求真爱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即使面对着万丈深渊也会义无反顾,自然也不怕别人危言耸听。

影片中的台词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我最想提的。

1、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

2、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

3、爱情是足以焚身的烈火,不管是聪明人还是笨蛋,爱上了,都成了飞蛾。谁都知道飞过会成为飞灰,但那又怎么样,百年之后,不管燃烧过与否,我们都将成为尘土。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篇6

一、“时代”视域下的校园与爱情

两部影片不仅指涉了不同的时代,而且对待时代的态度也截然不同,概而言之,《中国合伙人》有意凸显了时代,而《致青春》有意淡化了时代。其所彰显的校园文化、青春主题就相应的有了截然不同的阐释。

影片伊始,《中国合伙人》用“1980”填满了整个屏幕,一下子把观众拉回到那个“物质贫乏、思想高涨”的时代。整部影片,导演给出了一个个时间坐标,分别是1988年、1993年、2003年等,这样的时间序列构成了中国最近20多年的转折谱系。从这个意义上,影片是通过对这些时代节点的展示来进行“光荣的怀旧”。而自始至终,《致青春》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时间坐标。它最大限度地剔除了故事背后确切的时间维度。但我们可以根据故事推测,这个校园故事发生在1990年代的中后期,主人公是1980年左右出生的人。《致青春》没有把故事的时间坐实,而是通过故事本身来表达“青春”的逝去和不可挽回。在这个意义上,影片是企图以淡化时代背景的方式来进行“诗意的感伤”。

不管是凸显还是淡化,我们都从影片中看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年代。在澄清了两部影片的“时代”之维后,再去反观它们的“校园”主题,就会得到更清晰的答案。正是两部影片中校园的“同”与“不同”,让我们重温了中国“新时期”大学校园的大致面貌。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中国的高校经历了各个层面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在影片所展示的校园文化中得以凸显。《中国合伙人》展示的是1980年代初期的校园,那是一个读书至上的时代,是一个“思潮、方法、主义”蔓延的时代,我们看到的是孟晓骏组织的读书会,是成东青和苏梅的秉烛夜读,“理想主义”深深地烙印在这一代人的心里。而《致青春》中的校园,则消解了这种狂热,取而代之的是宿舍的世俗观念谈话、以“泡妞”为目的的社团活动、肮脏宿舍里的黄色录像、打牌游戏。如果追寻细节,则可以看出一些共性背后潜隐的变化。

逃课。《中国合伙人》中,三个热血青年不满于“今日美国讲座”的纸上谈兵,“揭竿而起”之后就要离去,这是明目张胆的逃课,其中洋溢着一种狂热的“舍我其谁”的个人英雄主义,学生的“主体性”高度张扬;而在《致青春》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课堂上,逃课的人在得知老师大怒、面临不及格的时候,匆匆赶到教室,学生的“主体性”失陷了。从这种对比中,我们看到了大学校园中风气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现实中是很典型地存在的。嬉戏、无所谓取代了严肃、较真,《中国合伙人》校园中、课堂上那种对知识、对理想的如饥似渴,让位于《致青春》校园中弥漫的功利主义、投机主义。

打架。《中国合伙人》影片之初,王阳和孟晓骏就隔着窗子打了起来,打架的原因是因为互相影响了学习;而更精彩的打架发生在课堂上,还是那个“今日美国讲座”,三个人在课堂上被群殴。此次打架的原因,往深层里说,是出于对“道”的违背和不一致。“师道、世道”混杂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狂热与自大,打架这一出戏自有它深刻的地方。在《致青春》中,陈孝正因为打架耽误了和郑薇的约会,而许开阳带着一伙人打他,正是因为他抢走了他的女人,并且深深伤害了他的自尊。一个是为“道”而战,一个是为女人而战,形式相同而内容大变。

社团。“围棋社”是《致青春》这部戏很重要的一环,它是电影故事的叙事动力所在。我们正可以从侧面管窥这个时期校园文化的特征。场面上,在“社团纳新”的时候,他们是“挂羊头卖狗肉”,是在“玩社团”;而从黎维娟的嘴里,可以得到更加实质性的消息,第一,这是他们泡妞的地方;第二,确实有几个不错的帅哥资源。作为大学校园文化重要内容的“社团”,在这里,被无情地消解了,或者说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被“解构”了。反观《中国合伙人》中的校园社团,尽管影片没有明确给出,但是我们看到,孟晓骏领导的读书会,充满的是知识和思想。这个社团直接催生的是成东青的发奋,因为英语说得像日语,而被人嘲笑,他决定大学四年要读800本书。社团的解构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史。

表白或跳湖。可能是纯属巧合,两部影片都设置了爱情表白被拒绝而跳湖的情节,只不过跳湖的角色和心态不同。《中国合伙人》的跳湖,有种庄严感;《致青春》的跳湖,略显滑稽。《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表白之后,苏梅纵身从容跳下,远游而去,大有一种“宁死不从”的悲壮感。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自信与坚决,内心的强大。《致青春》中,许开阳一气之下,失去了理智,纵身急促跳下,跳下之后挣扎着要站起来,折腾了一阵之后,发现水深刚刚过膝。之所以看了会发笑,觉得滑稽,有一种小丑的感觉,是因为它内心的恐惧与怯懦用一种滑稽的方式展示了出来。

正是在截然不同的时代环境和校园文化中,两部影片对青春时代“爱情”的解读,成为最吸引人的章节。《致青春》有一个镜头,小胖哭泣着说出了一句话,“排完《雷雨》那天,她把我给睡了”;《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在他的“最后一课”上,说,“她出国前一夜还把我给睡了”。两部电影的台词如出一辙。青春的爱情,夹杂了太多的不定数,又夹杂了太多难以排解的迷乱的激情。尽管各个时代的爱情会渗透本时代的特色,但“校园爱情”依然有它不随时代变化的特质。

《中国合伙人》中三个主人公的爱情各有各的不同,成东青苦苦追求的爱情最终得来的只不过是女友出国前夜的片刻激情,孟晓骏是那种传说中的理想化的青梅竹马的爱情(影片在这里为了凸显他的“美国梦”,而简化了他的爱情),而王阳这个“浪子”,在经历青春放荡不羁的爱情后,终于“浪子回头”,一下子从喧嚣的爱情追求中谋得了平静的生活,胖女孩李萍的一顿饭,就缴获了浪子的一颗心。不管怎样,爱情在《中国合伙人》中,都是真诚的,这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定格在那个激荡的1980年代,他们的爱情观质朴而单纯。

而反观《致青春》里的爱情,我们看到1990年代中期以来,无孔不入的现实所导致的爱情观的畸变,不管是影片开始许开阳、张开对漂亮美眉的垂涎三尺,还是黎维娟异常现实、功利的爱情观,抑或那个叫曾毓的姑娘的言行,都昭示了这一点。最大的戏头,是陈孝正和郑薇。陈孝正远走美国,最后一个知道的是郑薇,从此他们恩断义绝(郑薇的另一端美好的爱情,则毁于他们父母的)。另一对“两小无猜”的阮莞和她的小男友,终究熬不过父母和现实的压力,而以悲剧告终。反观《致青春》里的爱情,最惨的是阮莞,这是个大悲剧(根据鲁迅的观点,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导演让她在最后死去,貌似是要印证“青春不朽”的主题,其实是在昭示一种美好爱情的不可获得。《致青春》的结尾,唯一“终成眷属、幸福美满”的是许开阳和曾毓,让我们惊讶之余也认识了生活本身的荒谬与残酷。

郑薇/陈孝正的关系,类似成东青/苏梅的关系,但是仔细分析又差别巨大。前者的分手激起的是仇恨,是人心的寒冷,这是特定时代所展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看了让人不寒而栗;后者即便是两人分手,也始终有一种理想主义在激荡,看了仍让人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前者的爱情输给了自私,让人唾弃;后者的爱情输给了梦想,让人激叹。

二、“他者”影响下的“改变”哲学

两部影片都可以“校园”为界在时间上分为两部分:走出校园之后,“后校园”时代的故事同样精彩,改变、怀旧成为新的主题。值得注意的是,两部影片在叙述“后校园”故事时,利用了同样的叙事动力,那就是:美国。“美国”这一“他者”是两部影片共同的叙述动力,是故事中人物命运陡转的转折点,同时也为我们审视影片的深层意蕴提供了一把钥匙。

1840年中国国门大开,在坚船利炮的威逼下,晚清帝国于1872年送出第一批30名幼童去美国留学,自此拉开了“留美”的大幕,直到今天,这出戏还在轰轰烈烈地上映着。《中国合伙人》中弥漫的1980年代的时代氛围,正是一个“走出去,引进来”的时代观念主导的时代,这在一个著名大学的英文系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不管是出身留学世家的孟晓骏,还是随遇而安风流成性的王阳,抑或是曾经把英语说成日语的超级“土鳖”成东青,那个冷峻美艳、对《红楼梦》喜爱有加的法律系女孩苏梅,选择的都是:美国。应该能看到,那是一个时代的观念、信仰甚至宗教,在连续经历了“十七年”的“唯苏联是瞻”和“”的“高度封闭”之后,整个中国,特别是知识界,是异常“饥渴”的。这种对自身落后的警示和对“美国”的高度向往,引发了1980年代的留美狂潮。“新世界”从那个时候起以一种眼花缭乱的方式闯进了中国人的视野。

“新世界”在《致青春》里已经没有那么狂热,但是多了几份功利。郑薇青梅竹马的林静哥哥没有见她一面就“去美国了”,在这里,是“美国”沉重地打击了郑薇,但“美国”还要给她第二次打击,并且是以更加残忍的方式――好不容易追到手的陈孝正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要去美国了。看过影片我们知道,林静的“去美国”是为了躲避郑薇(背后的原因则是,他爸爸和她妈妈的深深刺痛了这个敏感的孩子),美好的爱情毁于父辈的过错;陈孝正的去美国,则是因为“被让渡了一个名额”,他在“爱情”和“前途”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但是在郑薇看来,或者在我们看来,这或许在本质上并不冲突),美好的爱情毁于一种绝对的自私。两部影片对“美国”的处理,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去美国的人最终都回来了。“海龟(海归)”构成了一种靓丽的风景。我们姑且不论他们为什么回来,这可能是一个非常繁琐的学术问题。仅仅以看风景的方式,《中国合伙人》和《致青春》联手,给我们展示了“海归”不堪的一面。社会常识对“海归”有着种种镁光灯下的夸张化的表达,但是这两部作品(有意或无意地)展示了他们的“背面”。“载誉而归”的孟晓骏,是因为在美国混不下去才回来的――物质上的失败,而“学有所成”的陈孝正,是要回来追寻他错失的爱情――精神上的失败。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合伙人》上演了一部励志版的“北京人在纽约”,《致青春》则制造了一次悲伤的“王者归来”。

正是在后校园时代的新世界中,两部影片同时展开了有关“改变”和“怀旧”的主题探寻。《中国合伙人》自始至终都在探究一个问题,那就是: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我们可以通过几个细节来把捉他的思路。

影片的第10分钟,孟晓骏在读书会的最后,发表了他以之为信仰的“改变”哲学:“我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是改变,改变身边每个人,改变身边每件事情,唯一不变的就是此时此刻的勇气,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改变世界。”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异常坚定的“改变世界”论。细心的观众会注意到,他在发表这个精彩演说时,背景里一直在放一首歌,其中有这样的两句歌词,很清晰、音量很大地展示出来,“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这几句歌词和孟晓骏的观点不同,它表达的是对“改变”的一种深深的困惑。同时展示出两种声音,形成了所谓的“复调”,在我看来,这是陈可辛导演高明所在,也是他老辣的地方。这同时泄露了他的思考,或者说他的困惑。

影片第51分钟,挣到钱的王阳在KTV寻欢后,用一句独白交代了他的“改变”哲学:“孟晓骏,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是世界改变了我们。”影片的最后一分钟,又是王阳独白,但这次是交代了成东青的“改变”哲学:“他压根就没想过要改变这个世界,但至少,他能做到不被这个世界改变。”

可以把那两句歌词当成是导演的发问: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你和我?影片中三个人给出了三个答案。

第一种是孟晓骏,我们要改变世界。在影片中,孟晓骏不断地按下那台录像机的“快进键”,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改变世界。在“改变世界”哲学的内在驱动下,孟晓骏给我们的启示是:锐意进取。第二种是王阳,世界改变了我们。影片给了我们很好的展示。王阳是那个时代的丝,一开始留着象征着艺术家的长发,写诗,混迹于各类舞会,泡洋妞,在折腾与热闹中度日。但是,后来他领悟到“真正的感情是安安静静就会来的,一点都不折腾”。王有着某种典型性,一颗浪子的动荡的心随着时间的流淌和世事的打磨日益变得安静,最终和现实和解。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当孟晓骏和成东青在那边争论股份制改革的时候,王阳偶然性地吃到了李萍可口的饭菜,其实,那一刻,他的心已经趋于安定了,已经被俘获,内心发生巨变。第三种是成东青,我和世界互不改变。成东青的坚持、执着,是这部影片重点刻画的,不为世界改变,这是一种非常靠不住的说法,但作为一种理想状态,作为一种内心的信念,成东青做到了。细心的观众会注意成东青喝水用的那个瓷茶缸,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标志,他一直在用。导演不断给它特写,其实正是要突出成东青的“不变”。

在三种不同的“改变哲学”之后,我们似乎看不到导演的明确意图,对于他,这可能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近乎无解的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影片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它没有强加给观众什么观念,你大可自己去体会,它开启一扇窗,而不是关上一扇门。《中国合伙人》中对“改变”问题的反复探讨,《致青春》给出了一种异常强悍的、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不同于这三种答案的“第四种答案”。

《致青春》告诉我们,世界变了,我们也变了,这个世界正在变得面目全非。郑薇从一个单纯可爱的青春美少女,一下子变成了做事严谨、颇有威望的郑秘书。陈孝正上学时最讨厌别人抽烟,爱干净,坐石凳的时候会把书垫在上面;而从美国回来之后,学会了抽烟,学会了不顾地面的肮脏席地而坐。就连那异常坚定的阮莞和赵世永的爱情,也变了。一向勤奋、号称有洁癖的黎维娟做了后妈,一向洒脱、仗义、灵通的“老张”迫于生计开了个“传记公司”……一种虚假、世俗、冷漠填充了《致青春》的后半部。《致青春》中唯一不变的是阮莞。男朋友让别的女孩怀孕,她帮助去处理堕胎,但依然相信爱情。这种坚定的直接后果是自己的堕胎――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这还不够,那一颗砰砰直跳的心,那一颗单纯的为爱的心,直接催促了她的死亡――美丽的死亡,进而青春不朽。影片让阮莞以这种方式死去,是为了表达一种“青春不朽”的思想意旨,但是我们看到,影片中唯一一个葆有“不变之心”的人,恰恰是无法生存的。要生存,就要先学会生存的本领,这本领就是――《致青春》意义上的――自私、严谨、善变、顺势而为等。

不妨说,在投射感情或表达主题时,《中国合伙人》出于“正能量”的励志动向,把现实理想化了;而《致青春》出于对“青春永逝”的悲惋与伤感,把现实绝对化了。真正的现实生活,是在这种“理想化”和“绝对化”之间的。

三、青春回眸的“怀旧”与伤感

所谓“怀旧”,就是缅怀过去,通常指怀念往事或故人,旧物、故人、老家和逝去的岁月都是怀旧最通常的主体。怀旧的实质是对过往时间的追忆,而这种追忆的前提则是时间的永远不可追回性。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上,人类发明了时钟。于是,可以用间隔的分秒来标示绵延的时间。过去的分秒,就成了永远无法再来的昨天,长此以往,怀旧也成了常态。“旧”是客观存在的,正因为“怀”的人不同,怀旧也变得异彩纷呈。《致青春》是边缘人物对经济社会的缅怀,而《合伙人》是知识精英对精神高涨时代的缅怀,所以,前者的缅怀带有几分“哀怨”(哀怨表现为结局的感伤),而后者的缅怀则带有几分“荣耀”(荣耀在影片最后的雄辩中得以表现)。

两部影片都把“怀旧”的对象设置在大学校园。《致青春》中的校园在南京,“京南理工大学”隐去了某一个学校的所指;相较之下,《中国合伙人》处理的更妙一些,电影中的“燕京大学”指向的是现实中的北京大学,其实历史上确有“燕京大学”,只不过“燕京大学”在1952年就撤了,北大占用了它的“燕园”校址,所以这里说,启用“燕京大学”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种怀旧的表现。其实这两部电影应该是两代人的怀旧。所以怀旧的方式、内容也不尽相同。这是一个怀旧的“话语权问题”。每个人都有一部长长的旧事,但真正能对“往事”说话的,往往是那些“成功者”。王小波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其实是在陈述处于金字塔底的大多数人对现实、历史的一种无语。看惯了张艺谋、陈凯歌的大历史,你可能就不习惯贾樟柯影片中别样的历史与现实。

两部影片中的怀旧,《中国合伙人》做的更纯粹一些,这基于两点:第一,“昨天”和“今天”拉开了一定的时间距离,为怀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第二,它的“半写实”性质,为怀旧带来了更加吸引人的质素。在这一点上,《致青春》更像是在“对话”。对于《致青春》中的人物,“青春”是不堪回首的,那是伤痕累累的噬心岁月。两部影片的篇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也“怀旧”的意义上构成“互文”:《中国合伙人》的末尾,“燕京大学”来了一个大大的特写,王阳自述说他时常会想起八十年代,谢幕之时响起了怀旧气息浓烈的《光阴的故事》,而荧幕随之出现的,是以幻灯片形式出现的马云、柳传志、李开复等当今社会赫赫有名的成功者的老照片,俨然是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而在《致青春》即将结束时,陈孝正站在高楼的平台上,正畅想他的被称为“微观世界”的设计公司,这位“海龟”最终是和他的“中国合伙人”张开走到了一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两部影片在时代、校园、爱情、怀旧等诸多方面,完成了交错式的互文,它们一起展示了青春的痛楚与辉煌、校园的激情与颓废、爱情的坚贞与脆弱、往事的清晰与模糊。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篇7

有一个网友直接发问:“印象中的青春片,应该是‘那天天气很好,而你正好穿了一件我很喜欢的白衬衫’的感觉,空气里都漂浮着荷尔蒙的气息,情窦初开的他羞涩试探年少悸动的她,然而如今活跃在荧屏上的青春片,满眼的45度明媚忧伤和唯美大逆光,星光闪闪泪光点点,一成不变的初吻、恋爱梗屡屡出现,让人不禁想问国产青春片到底怎么了,这些导演是一起商量好的吗。”

青春片不是自己的青春写照

“青春片让大家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勾起了对青春的怀念。”山东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宋通特别喜欢《同桌的你》电影中的毕业情节,“几个好哥们儿还有喜欢的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因为快要毕业了,出了校园可能就再也不能如此自由自在,所以有点不舍。看电影时心理触动很大。”

而现在青春类电影的反响虽然不错,但其中一些情节并不完全是自己的青春写照。电影中挥金如土、毕业就当大企业董事长的,或电影里长得好看的女生,很多都会有一些出格的行为,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韩剧中“车祸、癌症、治不好”的老套剧情一度广受诟病,然而国产青春片还在把这个悲情套路搬上荧幕。《致青春》中阮莞毫无预兆遭遇车祸,女主角的青春和友情随着这“砰”的一声完结。从观众的实际反应看,车祸剧情屡试不爽,人们虽然在一边大骂情节老套,但一边还是会偷偷抹去流下来的眼泪。

比如《匆匆那年》,有人批评它旁白矫情,有人批评它情节莫名其妙,不讲逻辑,有人批评它滥用和拼贴“80后”青春时代的符号,这些都对,但最大的问题是它不是一部正常的电影。这部电影选取了当前商业价值颇高的彭于晏和倪妮,再加上跑男二人组、选秀二人组,情节中更是将暗恋、备胎、日漫等老套元素融合,电影结尾始终在纠结男主角有没有后悔当初分手,而女主角远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一袭红色长裙嫣然一笑,完成了对这段青春的最美谢幕。

你可以叫它流行音乐、MV集锦,你可以叫它声画拼成的PPT,或者是一段抒情散文视频,但就是不能将它称为一部电影。没错,唯美的慢镜头、不着调的爱情叹谓、矫情的旁白,无论男女主角多么浪漫,最后都要想尽方法把他们分开,《匆匆那年》跟早年流行的抒情散文电视节目没两样。

许多人认为当下青春片的市场化气息掩盖了个人体验和生命感悟。从有观众基础的网络小说中寻找选题,借助流行的营销模式,创作迎合年轻受众群体的话题性作品,这一波青春片相较于第六代导演的青春题材电影,显得孱弱和浮华。

在现在看来,目前的青春电影中理想主义很单薄。早期的《青春万岁》《我们的田野》等青春片,让人心有一个安放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也很明确青春应该怎么度过。现在的青春片在题材选择与表达上就比较浅。当下青春片的市场化气息掩盖了个人体验和生命感悟,止步于忧伤和欲望的宣泄,缺少了成长中的挫败、伤痛和反思。

现在的青春片怎么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故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青春主题。青春片作为一种类型的电影,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以“残酷的青春”面目出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发展,青春、时尚、反叛等青少年文化开始全面“占领”主流文化舞台,全球文化中活跃的力量呈现出一种相对低龄化的特征,青春片也呈现出很多走向。

与偏科幻、动作风格的好莱坞青春片相比,今天我们国产青春片更多的是讲述校园的青春和走出校园的职场故事,情节多为恋情、友情、竞争及背叛。青春不仅指称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更是一种精神气质和时代氛围。从“五四”时期《新青年》登上历史舞台,到新中国唱响《青春之歌》,再到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朋友来相会》,20世纪的青春故事往往与民族和国家的革命、历史等宏大叙事联系起来。

相比这些充满理想主义的青春叙述,当下的青春片很少涉及宏大主题,爱情、友情、升学、工作是他们的关注点。当下的年轻人成长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和平年代,他们没有经历大振幅的社会变动,他们面对的最通常的问题是个人的小悲欢和小离合。正如《匆匆那年》中男孩陈寻为初恋方茴做出的最大牺牲就是高考时主动放弃13分的大题,以求能上同一所大学,而毕业聚餐中方茴的痛哭流涕也是因为高考没有考好。

讲述了一个没有青春的青春故事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篇8

“啊!!!”随着这一声,魔幻的色彩和童话世界倏然消失。梳两条马尾辫的郑微从倚靠旅人的姿势中醒来―她在只身前往大学的火车上。

很快,目的地到了。身材瘦削的郑微提着行李,吃力地走着。

开始打字幕。背景是被阳光漏过的葱绿树冠。名字一个个显现,停留一秒钟便如被擦掉般接下一组,最后出现的“导演赵薇”和片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称致青春)”,字体字号如前。电影的开头,在辛夷坞的原著中是没有出现的。但她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喜欢这些细节。

青春片的关键词是缅怀,能唤起心灵深处的集体回忆,并不简单。共鸣难寻,有着纯纯气息的演员也不好找,然而,若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即便剧情俗套,观众也便愉快接受,毕竟合格的青春片在大陆久久不见踪迹。 狠狠爱、狠狠伤……赵薇拒绝小清新式的青春

赵薇拥有不简单的青春。大大咧咧男孩子性格的她,在学表演的大二就被琼瑶找去拍戏,还没大学毕业已然蹿红。她成为内地第一个家喻户晓的偶像明星,稳定庞大的粉丝群体,开始真正意义上出现在大陆―她本身就是80后的青春印记。

辛夷坞说,她写《致青春》时确实想到过赵薇,主角郑微有她骨子里的率真和勇敢,对认定的事情一往无前。但“在真正接触到赵薇本人的时候,她已不再像我书中的人物那样,是个青涩懵懂、涉世未深的小姑娘”。

电影拍摄过程中,赵薇和辛夷坞的接触不算频繁,但在辛夷坞看来,赵薇是这样一个人:当你需要一次握手,她给你一个真诚的拥抱;她为自己的理想周旋在各种纷繁的关系间,也会在深夜打一个电话直抒自己的喜恶、苦闷和追求。

在小说里,辛夷坞试图探讨成长付出的代价,“爱情和面包的抉择,理想和现实的拉锯”。从女孩的角度来说,她觉得,失恋才是对女孩世界观的重塑,一帆风顺的恋爱很少能够动摇一个女孩原本对人生的期待。

这点恰好与赵薇契合。她曾这样宣告青春:“爱要狠狠地爱,伤也要狠狠地伤。”如此,电影拍出来便是一部纯粹的女性视角电影。如片中所言,男人、女人来自不同星球。女人的世界里只有男人,男人的世界里只有自己。于是,《致青春》将女性的成长痛楚体现得淋漓尽致。

《致青春》电影第一版预告片时,并非“小清新”的凌厉剪辑风格就引起了争议。赵薇自己却特别喜欢,特地连放了两遍。她有更大的野心―这从她“膜拜”的日本电影《告白》中可见一二。那是一部有关校园犯罪的片子,画面干净、面孔清纯,音乐青春激昂,却讲述了个冷峻残酷的故事。

她想拍一部有时代背景的大陆青春片,“群像”,直接写第一批独生子女―也就是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批特殊的人。

监制关锦鹏开始并不理解赵薇叙述的内地大学生:他们对名利的狂热追求和毕业就分手的状态。台湾演员赵又廷也对自己饰演的陈孝正一角产生怀疑,曾问赵薇:他是坏人吗?陈孝正是郑微的初恋,临近毕业却为了前途放弃爱情。

“内地人的青春,包括人生,都是非常经得起摔打和锤炼的。我们的社会形态和生活环境跟日本、韩国、台湾、香港不一样,人家考虑如何生活得更好,我们还停留在生存层面,要想怎么才能活下去、离开了父母能在十几亿人口里面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赵薇说。于是,编剧李樯拿出的剧本,有早孕、下岗,民工、“富二代”……约两个小时的电影显得线索庞杂,想述说的很多。 她想拍一部有时代背景的大陆青春片,“群像”,直接写第一批独生子女―也就是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批特殊的人。 帆布鞋、电炉子、、摇滚乐……李樯带来了更多的时代细节

有了大背景,相应的青春意象就来了:帆布鞋、录音机、红白机、、手写情书、电炉子、啤酒、迎新社团、散伙饭……细腻地描摹时代,是李樯的强项。片中无一处文字说明,却点滴都在昭示赵薇要表现的年代,诸如宿舍柜门的阮玲玉海报、校园里挂的“十二次党代会”横幅、主持访谈录的杨澜等等。她把自己的大学回忆夹杂进去,比如有洁癖、上课爱迟到,而为了让每个细节都契合八九十年代的校园,赵薇奔赴南京多所大学,拼凑了很多角落,又忙着到到处补镜头。据说,有些地方3月拍完,6月份就得拆。

演员赵又廷的衣服是从垃圾堆里找到的,条纹T恤用腰带扎在裤子里,土土的样子却显得朴实、清爽;饰演林静的韩庚当了检察官后仍旧留平头,颇有90年代末踏入社会不久的书卷气;饰演“富二代”的演员郑凯发型酷似郭富城,其实原型是《泰坦尼克号》的莱奥纳多,因为《泰坦尼克》是整个90年代的情结。

李樯还让女生在学校晚会上跳健美操,郑微则唱起李克勤的《红日》―虽然同原著郑微的《爱的代价》几乎出于同一年代,但《红日》的激昂节奏显然更富有青春荷尔蒙的味道。

摇滚乐几乎是第六代导演青春片不约而同选择的元素,赵薇说自己有些审美疲劳,但她却没弃用。她最终决定选一支外国乐队,并把悲剧角色阮莞的死设于乐队来中国开演唱会时。为了更符合事实,在2003年来过中国的英国乐队Suede入选,赵薇特地买下了问世于1992~1993年间的歌《So Young》。

在原著中命运被改编演绎的角色故事,也多是因为要符合商品大潮下人心的现实和悲凉心态。小说中洒脱的朱小北成了出身贫寒、被诬偷窃后退学的人,多年后改了名字,见到老同学却当陌路―原型来自赵薇一个没见过面的知识分子姨夫。期间,单位每个人都调整工资,独独没有调他的,他便投河自尽。那个年代的“丝”“老张”,毕业后摆摊为逝者写传,这个职业是李樯从朋友那听来;后来老张为庆祝生日,买了便宜的名牌A货。李樯一度删掉这段“闲笔”,赵薇却觉得准确反映了多数人的生存状态,留下了。 杨子姗,刘雅瑟、韩红、佟丽娅、关锦鹏、赵又廷、韩庚……导演人脉的大展现,女性角色更出彩

《致青春》其实是导演系硕士生赵薇的毕业作品,但力求完美的她为了拍好电影并力求上映,硬是把毕业时间推后了3年。原本与她合作另一部新电影的关锦鹏、李樯看她认真,便一起帮忙创作,分别成为影片的监制和编剧。 长条幅、白衬衫、海洋公园、毕业招聘会……时代的气息从这些细节里扑面而来。

她跟李樯聊过,她导的作品自己就不演,“作品本身才最重要,不是要自己过瘾或强化一个我”。这个认真的导演每天第一个到现场,从不迟到,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儿。

但严要求却苦了演员。有表演经历的演员赵又廷曾花了36个小时拍一场戏。韩庚和女主角的吻戏就拍了一宿,“嘴都亲肿了”。

最终,原定2个月的戏拍了4个月。影片成本共计6000万元,赵薇自己的公司后来还贴了钱进去。 “我的粉丝说了,我只管拍电影,票房他们负责。”这个有着强大后援团队的新导演,没有什么可恐惧的。

毕竟是处女作,赵薇对于作品的宣传推广可谓不遗余力。3月12日,赵薇甚至把37岁生日会,弄成了电影《致青春》的同学会。到达现场的主创、媒体发现,赵薇为每个人准备了小瓶的啤酒。活动上,赵薇更是对着瓶子豪放地猛灌。“青春(一个特征)就是喝啤酒。酒量好的、不好的,过敏的不过敏的,都拿起来喝。”

出演《致青春》后,饰演郑微的演员杨子姗被越来越多人说像赵薇。赵薇坦言“会有一些我喜欢的处理在里面”,但潜意识是不是要把杨子姗变成赵薇记忆中的青春样貌,恐怕只有赵薇自己知道。当然并不排除杨子姗所言,因为是新人,她基本会严格按照赵薇表演的方式学习,不知不觉在模仿。不管怎样,这对赵薇的粉丝来说,不是一件坏事。

电影上映前,赵薇每逢被问及票房,便说同样的话:“我的粉丝说了,我只管拍电影,票房他们负责。”这个有着强大后援团队的新导演,没有什么可恐惧的。影评人崔汀说,赵薇最明智的选择是她自己没演,这得以让影片整体保持罕有的青春气息。

准备拍《致青春》时,赵薇刚刚与赵又廷合作《LOVE》,选择赵又廷做男主角之一,看起来顺理成章;韩庚一直是青春偶像,找上他也似契合片子气质。而实际上,小说作者辛夷坞曾有过分析:“赵又廷各方面给人的感觉一直十分‘优质’,却要在电影里饰演家境贫寒、性格孤僻内敛的陈孝正;而韩庚在许多人眼里是个大众青春偶像,扮演的林静却是比较成熟而稳重的人。”除了这种反差可能会带来的惊喜,两大偶像背后的大群影迷是否能接受、喜欢这种反差,也极大提高了影片的期待值。

据赵薇说,韩庚因为要筹备演唱会和唱片的事,在剧组待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戏份不多。有一场戏还被删掉。影片前半段,韩庚只是如影子般出现几次,没有一句台词。粉丝亦不少的佟丽娅更像客串,全部加起来的露面时间可能不超过5分钟。

相比男演员,女性角色更为出彩。除了敢爱敢恨、因失恋成长的主角郑微,内心强大的阮莞,和编剧李樯再次合作的张瑶将爱传八卦的黎维娟同学饰演得很传神,顾小北也被诠释得英气十足。影片笑果十足,韩红的“知心姐姐”颇有喜感;李樯编写的很多台词堪称经典,“遇到你之前我就是个爬行动物,只有跟你在一起才直立行走”韵味十足;原著中“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等句子也被保留。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篇9

2013年,杨子姗首次以“薇女郎”的身份出镜,被誉为近年来内地最有潜质的新生代自然派艺人。但严格来说,杨子姗其实不能算新人,因为她进入演艺圈已有十年之久。出道10年来,杨子姗拍过广告、演过电视剧、还参加过歌唱比赛,有过明媚的时刻,但大多数时候却要独自面对寂寥。可以说,杨子姗的大半青春时光是在寂寥中度过的,不过她并不以此为憾,反倒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观照自己的内心,这也是她之所以能在流逝的时光里保持本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3年,杨子姗青春正好,刚刚考入了南京艺术学院流行艺员班。尚且来不及规划自己的未来,香港网剧《侦探学院》的制作方就向她抛来了橄榄枝,只是对方开出的酬劳极低,拍摄任务却极为繁重,而网剧的影响力又十分有限。不过杨子姗根本没考虑那么多,只觉得自己才17岁就能演女一号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就这样,杨子姗带着感恩的心情拍完了《侦探学院》,一个夏天整整晒黑了一圈,拿到的片酬却还不及同学接拍一个广告的三分之一。网剧播出后反响平平,很快淹没在了洪流般的互联网作品当中,同学们都笑杨子姗傻,她却十分知足:“至少我当了一回女一号。”

此后杨子姗的星途一直平淡,除了拍拍广告,偶尔参加一下小型的演唱节目,她大部分的时间都宅在家里,有时候一周都难得出门一次。2005年,杨子姗签约大国文化公司,并发行了自己的首支单曲,但知名度却一直不算高。杨子姗的经纪人分析说是她不够主动,性格里有太多与世无争的东西,公司有安排就做事,没安排就傻傻地宅着等安排,这种被动的状态很不适合快节奏的娱乐圈。听了经纪人的话,杨子姗琢磨了好久,突然来了一句:“我觉得这种状态没什么不好呀……“说的经纪人好气又好笑。

首次签约后的两年中,杨子姗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台湾地区,那是她最孤独的一段时光,那时的杨子姗内向而羞涩,几乎没有朋友,每天完成工作后,她就一个人回到公司为其提供的小公寓里,对着电视屏幕发呆,听着电视里甜糯的台湾腔,杨子姗越发怀念那些用南京话跟朋友吵架的日子,常常不自觉地潸然泪下,但每当父母打来问候电话的时候,她却总能在最快的时间里收敛哭腔,笑嘻嘻地跟妈妈炫耀说自己正在跟朋友逛街,一晚上吃了七种台湾美食……

也正是在这段日子里,杨子姗学会了跟自己玩内心游戏,坏情绪来袭的时候,她会跳出来观察自己,琢磨自己的情绪规律,进而深层次地解读自己。通过观察内心的情绪与自我对话,杨子姗慢慢不再排斥一个人独处的状态。后来,偶然从一位学佛的朋友那里听到了一个词——“观心”,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词语,觉得自己简直就是无师自通,一直都在践行这项意义深远的修行。于是,杨子姗不自觉地将“观心”的习惯保持了下来,并逐渐修炼成了一个沉静内敛的女孩。

带着惶恐放声歌唱

虽然断断续续地拍了几部剧,但杨子姗的工作定位却是歌手,她的先天条件不错,歌喉婉转清澈,演唱起来音韵铿锵,吐字清晰,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不可多得的好苗子。但就是这么一棵好苗子,内心却永远是羞怯而矛盾的,她喜欢音乐,却又害怕当着人们的面唱歌,所以每次参加演出她都要挣扎许久,总要说服自己许多次才能壮起胆子冲上台一展歌喉。

2007年,杨子姗报名参加了江苏卫视举办的比赛《名师高徒》,虽然一开始,她打了无数次退堂鼓,但最终还是带着纠结的心情走上了舞台。在此之前,已经有三位实力派选手进行了演唱,而杨子姗是最后一名登台的选手。在上台之前,杨子姗已经多次与藏在心底的那个自我进行了对话,并成功说服自己放弃各种想法的干扰勇敢参加比赛。虽然刚刚站在舞台上的时候,观众们对眼前这个身材纤弱,楚楚动人甚至还有些不自信的小女生心存疑虑,但在聆听她的歌声之后,整个现场却瞬间沸腾了,因为此时的杨子姗轻灵如一尾悠游的鱼,完全融化在了曼妙的音乐里,唱完一阕之后,她的小宇宙更是突然间爆发了,歌声一度抵达了高潮,音声和谐得无可挑剔,此时舞台上下仿佛只留下杨子姗与她百转千回的歌声,在场的观众与评委无不为其强大的爆发力所倾倒。就这样,杨子姗很快凭借甜美的气质与不俗的唱功脱颖而出,成为了该年度《名师高徒》节目中一颗最耀眼的新星。

出色的表现使杨子姗顺利摘取了比赛的亚军,也让她赢得了孙楠的青睐,孙楠毫不犹豫地收杨子姗为徒。他十分珍视杨子姗的音乐才华,一直对其悉心教导,不但不厌其烦地指点杨子姗的唱功,还为其把关造型、挑选唱片公司,商谈录歌事宜。孙楠对这位爱徒的宠爱让不少新人羡慕不已,也让杨子姗感动极了,为了不辜负恩师的厚爱,杨子姗表现得十分拼命,一度成为了录音棚里的拼命三娘。

在孙楠的帮助下,杨子姗很快发行了自己的单曲,并多次应邀参加电视台的演唱节目。但命运并没有因为杨子姗的努力而给予她对等的回报,她的星途依然平平。对于命运的安排,杨子姗没有特别的不满,她说一个人永远无法抵抗际遇的安排,但却有权利经营好自己。虽然对际遇的安排并无异议,但每每想到老师孙楠所付出的心血,杨子姗还是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愧于恩师。幸好孙楠不断开解杨子姗,他对她说:“年轻的时候,你很难知道哪些努力能得到回报,哪些不能,但只要你付出了,就不会白做。不管你有没有收获名利,老师都以你为骄傲!”

青春逝去时亦可成长

虽然早年立志成为一个好歌手,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杨子姗却发现自己更喜欢去演戏,理由是当沉浸在表演当中时她会十分放松,充满表达欲。虽然缺乏系统的演艺知识,但这并不妨碍杨子姗享受拍戏的过程。因此她决定追随内心的声音走一次,试着为自己争取一些机会。

为了开辟戏路,杨子姗签约了杨紫琼的经纪公司——星城娱乐有限公司,并接连在《街角的小王子》、《近在咫尺的爱恋》、《恋爱恐慌症》等电影中出演主要角色。虽然杨子姗的演技不是最好的,但她却突然间成为了公司里公认的最努力的新人,圈内的好友都说她仿佛在一夜之间变了一个人,从之前那个随遇而安的姑娘变成了懂得经营自己的智慧女子。杨子姗却说,成长是个美妙的东西,它赋予了生命各个阶段不同的面貌。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杨子姗在一位前辈的推荐下接到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剧组的试镜通知。为了把握住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杨子姗特意在试镜前将《致青春》的小说熬夜读了一遍,又按照剧本背下了不少台词,还花了不少心思改变自己的形象。几天后试镜时,温婉内向的杨子姗不见了,出现在导演赵薇面前的是一个阳光开朗,甚至有些男孩子气的大眼睛女孩,与剧本中玉面小飞龙郑微的形象不谋而合。就这样,杨子姗成功拿到了女一号的角色,正式进入了《致青春》的剧组。

其实接到录取通知后好一阵子,杨子姗心里都在打鼓,觉得自己的外形欺骗了赵薇,怕到时露馅之后不好交代,她还担心自己缺少经验演不好角色。为了赶走焦虑的自我,杨子姗又用起了“观心”的老办法,通过静坐、与自我交谈等方式解除了自己的忧虑与恐惧,抱着豁出去的态度正式开始演戏。

电影正式开拍后,杨子姗果然露了馅,让赵薇大呼“上当了”,无奈之下,赵薇只好临时充当了杨子姗的“师傅”,不断为其进行示范,杨子姗也把握机会细心学习,将赵薇视作自己的模仿对象。在模仿过程中,杨子姗慢慢开始顿悟,并有了不小的进步,如同那次参加演唱比赛一样,杨子姗身上再度展现出了新人的可塑性与爆发力,这种爆发促使她疾速成长,终于顺利驾驭了自己的戏份,塑造出一个颇为经典的青春形象,不仅让观众大呼过瘾,也让自己学到了以往花两三年都不可能学到的东西。

在拍戏过程中,杨子姗还学会了把握机会展现自己的特长,在影片当中,有一个郑微登台演唱粤语歌《红日》的片段,当时赵薇的要求是不求杨子姗唱得多好,只求营造出真实感。但杨子姗却敏锐地感觉到自己在这个片段中大有发挥的余地,于是她努力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了最好,甚至还小酌几口烧酒助兴,然后在隆重的氛围中登台献唱了这首属于九十年代的老歌,唱出了青春,也唱出了气场,成功演绎出了让无数人津津乐道的电影片段。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篇10

【关键词】电影 爱 生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24-01

我与电影只是一粒沙。

1999年我有幸考取了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每天徜徉在这神圣的殿堂中,我跟着宿舍的才女们变得“文艺”起来。

在这之前,我对小说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初、高中语文教材,对电影的记忆也永远定格在农村的露天电影院。入学第一周,宿舍六姐妹集体出动在学校的礼堂看了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记得宿舍的张才女看到中途就嚎啕大哭,我没有她那么高的情商,没哭,也没记清楚其中的经典台词,但我总觉得它刚好应验了《诗经》中的那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不久,读了张爱玲的书,这样的台词便烙印在脑海了: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自此,《诗经》中的弃妇诗和张爱玲笔下的负心汉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爱情观。

大二,花样的我们,看了那部《花样年华》,王家卫执导的。张曼玉迷离的眼神,一丝不苟地爱司头,欲说还休的娇怯,还有那频频更换的旗袍,无不吸引我们的眼球。尤其那句:“假如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我的心都被揉碎了。那一年,几乎所有的班级活动中,男女生最爱唱的歌:一首是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My hart will go on”,另外一首是热播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主题曲“等你爱我”。

时隔多年,再看当年的青涩女孩讲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句“我爱你,与你无关!”对待爱与不爱是那样的泰然自若、处世不惊。

2011年,台湾作家兼编剧的九把刀自编自导的青春剧《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又将我们这些当年懵懂,不懂爱情为何物的女人带回到那个爱情至上的年代。其实想起来,那些年,我们在学校视听室看的爱情电影还真不少:《卡萨布兰卡》、《音乐之声》、《魂断蓝桥》、《罗马假日》、《保镖》、《人鬼情未了》等。这些经典爱情片成了我们初恋的启蒙教材,男女主人公的台词也成了我们模仿的重要桥段。

此时,我深信泰戈尔那句:相信爱情,即使它会给你带来悲哀也要相信爱情。喜欢读那句:“绿叶在爱之时成为花朵,花朵在崇敬之时成为果实。”

正如赵薇的近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重点不在于青春,而是逝去。有人说,青春是场落寞的狂欢。我想说,繁华已尽!

生活并不像电影,生活比电影更艰难。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不知什么时候看过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突然发现,很多电影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甚至比生活还残酷。

电影中的富贵败了家,种下了苦根,正如我的姥爷。据说我的姥爷家当年家境盈实,可姥爷成性,即便身强力壮的姥姥软硬兼施也没法让他改邪归正。最终,他输了个精光后因没脸见人跑了,把六个孩子扔给了只有三十多岁的姥姥。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我母亲脚上的冻疮复发,脓水粘在鞋袜上,到晚上,她必要咬着牙,扯掉粘在伤口上的袜子抹药膏,而她那两个畸形的脚后跟,小小的,像个婴儿的脚。每看到此,我们都格外的痛恨姥爷,因为,他走后的那个初冬,姥姥一个人碾场,把不到周岁的母亲放到场上,孩子蹬了被子,两只脚就给冻掉了。

母亲早逝,早在我不到七岁,大哥不到十三岁就离开了我们。今天,我已为人母,每听到孩子稚嫩地叫妈妈,我的心总要痉挛许久。可能我对孩子的溺爱也源于自己从前的种种缺失。还有,我那可怜的母亲一直是我心中的隐痛。看过《我的父亲母亲》,我可怜我的母亲在她最美好的年龄,没有得到父亲的垂怜,更无须谈爱情。她自小吃了不少苦,嫁到我家后,父亲在矿上工作,常年在外。而我家又是旧式的大家庭,一大家子人,免不了婆媳、姑嫂、妯娌间的矛盾。可我母亲,用她残弱的身体,除了隐忍,就是默默流泪。可能长时间的抑郁,最终,让她狠下心,离开了我们兄妹四个。

心里默默地念着: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当我从卧室的窗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母亲,你不知道我有多思念你!……

2003年毕业前夕,和友人观看了《我的兄弟姐妹》,这一次,我没能忍住坍塌的泪腺。母亲是1983年离开我们的,这一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看到影片中的四个兄弟姐妹失散多年,梁咏琪饰演的姐姐寻找弟妹的情节,尤其是最小的妹妹被送人的一幕,我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虽然,三个哥哥和我没被父亲送人,但我们成长中的辛酸又岂能是电影中个把镜头、三两句台词,煽情音乐所能表达到的。

记忆中的我瘦瘦弱弱的,脖子上总挂着一把钥匙,我放学最早,自然负责摘菜,压面条等工作。而我的大哥十五岁就被父亲单独一个人留在了农村,为的是守住自家那些房地。二哥在煤矿险些被那些二流子带去抽大烟,父亲的毒打和隔离及早地将这棵即将长歪的树苗纠正过来,使他成为了一名警察。从小得了肺结核的三哥,从部队回来又查出患了心脏病,好在病情不严重,一家三口日子过的也很美满。我从小总把自己幻想成灰姑娘、丑小鸭,我在内心中一直渴望自己有一个华丽的变身。但现在,我释然了,我们兄妹四个能健康地成长,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归宿,我们都要学会感恩。

清明带着四岁的女儿回老家给母亲扫墓,到今年,她离开我们整整三十年了。人群中我看到了一个纤弱的男孩子,处于同病相怜,我拉着这个远房侄子让他和我的女儿结伴玩耍。她的妈妈是堂哥出狱后从领来的媳妇,当年只有十六岁。记得是父亲从海石湾接的站,刚开始她误以为我三哥是她未来的丈夫,还满心欢喜。等回到了老家,自己未来的老公竟然大大超出了她的所有想象。这个女孩让我想起了王全安的一部电影――《图雅的婚事》,一样的异域风情,一样的改嫁。而这个小我几岁的嫂子改嫁的结果是不仅仅抛弃了欺骗他的丈夫,也抛弃了自己的骨肉,让我这个侄子,过早地体味了人间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