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学校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12:21:39

我的新学校作文

我的新学校作文篇1

我们校门朝南的,又高又大,很气派,宽宽的校门大约有十米,大门上有个牌子,上面写着“临西镇完小”五个大字。中午的时候,太阳像个魔术师把那五个大字变的金光闪闪,十分耀眼。

走进大门首先看见的是大约一千平米的新操场,这是体育课的课堂,下课时是我们的乐园。在操场的中间就是高高的新旗杆,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后面就是穿着粉红衣服的新教学楼了,上面有许多像宝石船的窗户在闪闪发光,有像是真的一样,下课时,它那眼睛看着我们在玩游戏的小朋友,开心的笑了。

教学楼的后是食堂,食堂是个大大的长方形,分成了两面,一面是厨房,另一面是餐厅,食堂的东面是个幼儿园,有小朋友玩的大型玩具,有二种,一种是滑梯,另一种是小房子。

这就是我们新的学校,我爱我的操场,教学楼……它是我们成长的新摇篮。

优秀 作文

我的新学校作文篇2

学校教学楼是三层建筑物,外表刷成浅黄色,朴素大方。教学楼前面的院子里,摆放着许多花盆,还有一个里面养着小动物的小木屋,供同学们上理科课时观察。

进了教学楼大门,有一间大厅,里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学生们的鞋柜。学校的教室里是木地板,为保护地板,同学们每天到校后先必须换上自己的软底白球鞋,才能进入教室。

教室有两个门,前门进去是黑板,黑板的右边是“通讯栏”,里面张贴着各种班级通讯。后门进去是一排低柜,同学们的书包就放在那儿。书包柜的上方是“学习园地”,张贴着大家美术课上的作品,供大家课余互相观摩学习。

教室的最前面放着一个燃油取暖器。这种取暖器以煤油作燃料,使用非常方便。要是感到冷,按一下点火按钮,它就会自动启动,不一会儿,教室就变得暖哄哄的了。

我的新学校作文篇3

在不久的未来,所有的学生都会搬进一所新的学校,这学校是我设计的,它是存在于未来的一所新的学校。

这所新的学校非常的大,它足以容纳下全国所有的学生。在这所学校里,学生们可以从小学一直念到初中,直到大学。在这所学校里,没有围墙和栅栏,没有所谓的校规校纪,各个年级学生之间都是平等的,大家可以互相探讨问题。

除此以外,在这所学校里,还有各种风味的食堂,学生们在中午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去挑选想吃的食物,有美味的冰淇淋,好吃的披萨,还有凉爽的可乐。

这所未来的学校听起来很酷对吗?

我的新学校作文篇4

[关键词] 育人环境 学校文化 思想道德素养

我校是一所具有上百年办校历史的老学校,现为甘肃省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现有教职工180多人,学生2600多名。有10名学生校友成为中外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近几年来,我校贯彻落实中央[2004]8号文件精神,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大力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不断深化校本文化润泽”。

一、优化育人环境,打造学校文化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学校而言,首先要把学校内部的育人环境营造好,把具有校本特质的学校文化建设好。校园环境贵在祥和、有序、整洁、优美,学校文化气息贵在真切、雅致、独特、浓厚。此外,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育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在文化传承中培养有文化的道德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和打造。学校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

针对此,近几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扩大了校园面积。新征土地近4000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由原来的60000余平方米扩展到100000余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的扩大,为学校和师生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2.新建、改建了一批教育教学及师生生活、运动场所。多渠道筹措资金,新建了教学大楼、体育馆、校史馆、400米环形塑胶草坪标准田径运动场和学生二号公寓,改建了学生餐厅和学生一号公寓、球类运动场等,总面积达5万多平米,学生的学习、生活、健身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3.重新规划布局,绿化、硬化、净化、美化了校园环境。特别是在文化环境营造方面,做了许多创新性探索,如在校内开阔显眼的地方,设计放置了系列性雕塑,其中以教学楼前草坪中的“人文与科学”铁质书模为主要标志。

4.探索创新了学生寄宿管理模式,确立了“和谐容大、卓越发展”的办学新理念和“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创办西部一流、全国知名、有一定国际影响且特色鲜明的现代型学校”的办学新目标。新的学生寄宿管理,突出责任到人、学生参与、联管并育的新理念、新机制。全校师生共合力营造餐饮文化。

5.优良办学传统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学校领导带头学习、践行,并向广大师生反复宣讲“勤慎诚勇”和“和谐容大、卓越发展”的精神文化内涵。

6.制作了校园大型宣传橱窗,改进了图书馆开放阅览办法。宣传橱窗内容更新周期缩短,信息量增大,及时宣传党和国家教育改革方面的新思想、新要求,全面反映广大师生学习、工作中取得的进步与成绩。

7.全面修订和完善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向全校学生印发了多本校本教材。

8.加强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继2001年我校与英国国王中学(科学家牛顿的母校)建立长期友好交往与合作后,近几年来,我校还在兰州连续四次成功举办了“中美中学生文化交流夏令营活动”;招收几批国际中学生来我校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与澳大利亚西澳州教育发展集团合作,联合创办了我校国际高中实验班。近五年来,先后应邀派出多人次的师生到国外学习和交流。

二、明确育人目标,选准切入主题

培养、造就大批量高品位、高素养的高中生,是我们必须担当的一种社会责任和教育使命。为了贯彻落实中央[2004]8号文件精神,切实把我校学生教育好、培养好,2004年暑期,学校召开德育工作专题研讨会。

1.办学指导思想的要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基础奠定,重视潜能开发,突出人格完善,以教师发展引领推进学生发展,以学生、教师的发展,促进提升学校发展水平,力求培养的学生自身满意,学生家长及学生考取的高等学校也满意。

2.育人目标,分三个层次提出:一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二是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追求七大人生,。

3.把“尊重、责任、诚信、创新”主题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实施“尊重”教育;实施“责任”教育;实施“诚信”教育;实施“创新”教育。

4.持续不断地进行以“五个不忘”和“六个讲一点”为主要内容的自信、感恩教育。

三、做好示范引领,加强活动指导

我们认为,做好学生的“文化润泽”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文化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激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针对这两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五件事:

1.组织教职工学习中央[2004]8号文件精神。

2.完善修订了我校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

3.进一步加强了班主任和骨干队伍培训。

4.动员和要求各学科组及全体课任教师,结合学科内容及学科教学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润泽”和思想道德教育。

5.把学生对教师“教书育人”的满意度及对班主任工作的满意度作为评优、晋级的基本条件。

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是多开展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活动育人方面,近几年来,我们每年开展的主题活动主要有:

1.学校训、讲校训、践行校训活动。

2.讲礼貌、讲和谐、讲自律、讲团结、讲安全活动。

3.“尊重、责任、诚信、创新”教育活动。

――“五个不忘”、“六个讲一点”活动。

4.“爱国主义教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月”活动。

5.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6.《青春真俏》话心声活动。

我的新学校作文篇5

一、吸收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学校文化的底蕴

学校文化的底蕴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中国文化传统有其独特的魅力,有不朽的生命力,它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同样是我们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厚底蕴。

不同历史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不同。但任何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必须放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中,审时度势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视野下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更能产生浑厚而盈润的学校文化。

实践中,我们注意将挖掘学校文化底蕴必须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紧密结合起来。我校将“至健至善”作为校训,以此引领所有学生做具有“健康体魄、健美心灵、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追求“善良的德行和善意的举止”作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准。学校努力营造“厚德益智,务实力行”的校风、“智慧教书,爱心育人”的教风、“乐学善思,求真创新”的学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是学校的办学目标。

二、传承学校自身文化,保持学校文化的延续性

厚实的学校文化底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代代传承、开拓,不断丰富、长期积淀的结果。因此,在学被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进行移植。而应该面直学校的历史,从学校历史中寻找学校文化发展的轨迹,探寻其成长历程,挖掘自己的学校传统,在不断的预设、应答与坚守中发展创新。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

毋庸置疑,很多校长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思维方式,都想给学校师生和未来留下点什么。但有的校长一上任后就不加分别地把学校精神文化推倒重来,更有甚者把个人的好恶变成学校的“个性”和“特色”。须知,一所学校的发展就是一代代校长的智慧、能力的体现,优秀的学校文化往往体现着一代代校长的远见卓识,表现出校长们的教育哲学观和管理哲学观。

为此,我们充分挖掘学校发展史,以历史上存在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歌等为载体,对学校各个历史时期学校文化的内涵、特征、历程进行考察,剖析学校自身已形成的文化传统,提炼并凝聚出本校的学校文化,从而构建本校现时特色的深厚的学校文化,真正实现对自身已形成的文化传统的历史传承。经过打磨于加工,我们将“用微笑迎接每天,让学习充满乐趣”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德才并举、文理并重、外语强化、素质全面”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服务至上、效益为先”作为我校的办学宗旨。我们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意识,高举“乐学善教”的旗帜,使校园里始终涌动着“欢快、愉悦、奋进、向上”的激情。学校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创新发展”为目标,力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将学校打造成广大师生“和谐的校园”、“学习的乐园”和“精神的家园”,让全校师生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与学习中,每天都能领略诗意般的美景与惬意;感受家庭般的关爱与温馨;体验创作般的快乐与激情。

三、把握现代文化脉搏,增强学校文化的时代感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扬弃与创新的过程。她不是封闭的、静态的,而应是开放的、发展的和动态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是一种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创建学校文化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以适应社会文化的时代要求和主体的内在要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有效学校的学校文化就会从“有效”变成“低效”甚至是“无效”。

四、汲取外来文化精髓。拓展学校文化的视野

我的新学校作文篇6

校园文化建设是使学校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必然要求,是陶冶学生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举措,是学校正常运行,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为此,校长作为学校全面工作的负责人,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培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新型思想观念的领导者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创新意识。校长除了扎扎实实做好学校的事务性工作,更要做一个思想上的.引领者。既要指导全盘工作,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又要具有超前的思想和创新发展的头脑,积极营造创新、创优的氛围。要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确立创新观念,光大创新精神,构筑学校文化、学校精神,凝炼办学理念。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引领全校师生进一步理清学校发展的定位、模式,把握学校发展的焦点、难点,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改革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新型办学理念的倡导者

全校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其实就是对学校办学思想的认同。办学思想的传递是一个逐渐影响的过程,是一部分人带动另二部分人,再带动更多人的过程,是在一代代校长和师生的长久活动中积淀下来形成的学校文化的核心。它聚合了众多教师个体的教育思想,又是整个学校教育群体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它也需要办学者去有意栽培,最终将其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

例如,我校确定了“明德、精学、笃行、创新”作为我校的校训,以“树和谐发展之人,育服务社会之才”为办学目标,以“敬业、爱生、严谨、垂范”作为教风,以“勤奋、守纪、尊师、进取”作为学风,‘学校把这些具有办学理念的标语,贴于醒目地方,时刻鞭策全体师生,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

三、新型教师文化的引领者

教师在学校里扮演着“学生楷模”和“家长人”的角色,是学生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的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要想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首先应当发展自身的这些优秀品质。

教育家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毫无疑问,能够“作用于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个性,只能是长者的个性,师者的个性。正确、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于形成健康向上的学生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它有助于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继而自觉地去学习和仿效,它甚至比直接的教育过程更具感染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因此,校长要通过创设工作条件,营造气氛,提供平台来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其文化素养,从而形成工作上进、严谨博学、和谐健康的教师文化。

例如,我校通过开设教师阅览室,开辟“文学沙龙”栏目,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至少读一本书并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心得体会,为教师在上课之余补充能量,进行思想文化交流提供平台;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既给教师调节身心,增进交流创造条件,又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健康向上,团结互助的榜样。

四、新型管理文化的缔造者

校长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精细的工程,不能仅仅简单把它看作一种约束、限制。学校制度管理是形成校优良园文化的基础,它能有效的促进师生员工按章办事,规范行为,并在日积月累、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和优良的学习、工作习惯,促进制度文明,进而形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在有形无形间奠定学校发展的深厚底蕴。

在健全校园文化建设上,可成立由校长、中层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团队干部等组成的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就校园文化阵地、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校园保卫等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在学生中建立执勤队、校园文明督队等,以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五、新型学生文化的推动者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长应该把对学生应情感的熏陶、意志的磨炼,崇高理想的树立、积极人生观的培养等投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把校园文化渗透到各个角落,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培育新型的学生文化。

首先,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我认为,要充分利用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使之成为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场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在教学区、活动区的设计中注意要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相互辉映:如设置宣传专栏,开辟“名著导读”、“时政要闻”、“语文天地”、“英语园地”等栏目让学生主动参与栏目的设计与管理;教学楼通道上地张贴《弟子规》、《新三字经》和一些富有哲理的诗文;在教学楼走廊和教室张挂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在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张贴体育运动为主题的标语等。在宿舍内,让学生自设主题,群策群力,建设宿舍文化。这样使学生身处不同的功能区便有着不同的感受;

其次,在学校集体活动方面:学校可根据传统与实际,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庆祝元旦活动、教师节、迎国庆诗歌比赛、“五一”书画展、三月学雷锋系列活动等传统性教育活动;开展田径运动会、手抄报比赛、“十佳”校园歌手赛等经常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开展像慰问孤寡老人,法制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公益活动。在德育教育方面,确定主题,全员参与,如开展以“学会尊重”为主题的德育活动,教会学生如何尊重自我,尊重别人;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赛,教育学生学会知恩图报,回馈社会。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个性,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和谐发展文化的开拓者

作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校教育,师生平等、合作、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在工作中要能够整合资源,很好地发挥中介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着手于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从而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互相信赖和谐的关系,使全校师生都能共同努力,共创学校美好前景。

我的新学校作文篇7

[摘要]国家从宏观层面提出高等教育的“协同创新”,对高职院校的校企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协同两个方向、解决三个问题、做好四层落实”的校企文化建设思路。

[

关键词 ]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

[作者简介]杨利香(19 74-),女,湖南宁乡人,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广东 广州 51065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 3年度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体育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A25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47-04

协同创新,顾名思义,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个体通过协商、合作来达成创新的目标,“协同”是方式、途径,“创新”是目的、结果。2011年,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明确提出了“协同创新”的理念,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思路和要求。2014年6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进一步深化了“协同创新”的要义和内涵。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有必要深思和探讨如何将“协同创新”的理念落实到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

一、协同创新对高职校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的校企文化建设是以学校文化为主体,融合、渗透企业文化,从而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思想已有多时。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严峻就业形势的挑战下,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中,高职学校囿于自身文化培养的学生,企业却用不上、不好用或用不久。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从理论和法规上确立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这一基本的办学性质,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突出矛盾。而近几年,国家又从宏观层面提出高等教育的“协同创新”,对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种要求对于高职院校的校企文化建设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从校企文化建设主体即学校文化来说,协同创新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有力推手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是众多内涵建设的一个方面。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成果,包括学校价值观的认知践行、规章制度的合理规范、行为活动的深入人心。学校要形成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协同创新”理念是一种开放的思想,指导我们不要关门办学,闭门造车,而要敢于主动吸纳企业、行业的优秀文化,为自身的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才有利于建设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

(二)从校企文化建设本身来说,协同创新是弥补目前校企文化建设工作不足的一剂良方

高职院校历经十几年的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是,在校企文化合作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在思想上对文化合作建设的认识存在偏颇。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在长期的办学或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得到师生或员工普遍认同并在工作中实践的精神、行为等的总和,它是一种软性需求,需要通过长期积淀。正因为这种长期性、隐性,蒙蔽了我们对“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导致合作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技能或技术合作”这种刚性需求,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文化”软性需求。二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文化合作的系统化不足,碎片化严重。校企文化合作建设要从哪些方面人手,可以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有怎样的时间规划,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很多学校并没有统筹部署,造成各系部各自为政,学校企业双方沟通融合浅尝辄止,不能形成文化合力。“协同创新”理念告诉我们.唯有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才能够将校企文化建设做好做实。

(三)从校企文化建设的目的来说,协同创新是贯彻文化育人,确保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

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培养出“读书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应该是培养“职业人”。“读书人”囿于书本脱离实际,“职业人”运用书本着眼实际。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建设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做、会学、善想,才称得上“高素质技能型”。所以,我们高职院校要培养的不是“读书人”而是“职业人”,要通过学校教育让他们获取知识、训练能力、提高素质。达成这样的目的单靠学校的象牙塔教育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尽早“职业化”,这离不开产业文化、企业文化或者行业文化的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念融人教育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这一要求可以说是“协同创新”理念在校企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化,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

二、协同创新背景下建设高职校企文化的思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产教融合、特色办学”,要“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该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强化协同育人”,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企业文化早认知、早理解、早践行。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加大校企文化建设的力度,可以从“协同两个方向、解决三个问题、做好四层落实”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协同两个方向

这两个方向是指纵向的学校内部“协同”、横向的学校向外(企业)“协同”。出于践行“工学结合”这一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不少高职院校都注重向外的“协同”,而忽视内部“协同”。这是我们在发展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阶段需要避免的一个问题。纵向的内部协同是建设好校企文化的基础。良好的内部协同机制和氛围是学校形成自身文化合力的保障。学校文化不是学校某一个部门的工作,也不是某一个领导说到、做到的工作,它涉及全体部门、全体师生。目前,我们很多学校都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很多部门也开展文化建设,例如宣传处会注重宣传政治思想、国家的大政方针,学生处会注重规范学生的行为,团委会着力开展校园活动,各教学部门会重视专业课程的开发建设。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重点,每一个部门都在为学校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但是,如果各自为政,文化建设就是碎片化,甚至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不一致的步伐。所以,“协同创新”不能只是协同外部,首先应该就是内部协同。在学校的统筹部署之下,各院系、各专业之间要树立协同意识,构建内部合作交流、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加强各系部、各专业的开放合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还要在学校内部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氛围、人际交往网络。开拓横向的校企合作,是开创校企文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选择。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已有多年,我们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深化这种合作。除了技能技术的合作,还要花大力气在文化认同方面加强合作。学校要主动吸收先进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人人心,在理念价值观、管理制度、行为方式等方面互相借鉴学习、渗透和资源共享,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整合、配置,让我们的学校教育氛围、学校教育行动更好地体现“企业化”“职业化”的特点。

(二)解决三个问题

1.第一个问题是“选择什么文化”。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关乎学校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特色塑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决定了学校会选择什么的企业文化来创新学校文化,决定了企业参与“育人”工作的热情、参与的深度。解决这个问题的通常是校企双方的党政领导、高层领导,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顶层设计”,是校企文化建设的宏观思想和指导。“校董会”“职教集团董事会”就是这样的顶层组织机构,这支队伍的人对自身学校的文化和企业的文化往往有着深切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他们知道这些文化的精髓和力量在哪里,所以往往也能够在双方合作的时候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达成文化共识。笔者所在单位是体育类高职院校,其校训包含有“崇德善博”,其办学理念含有“金牌荣校”,这都是体现了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的特点;有的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校训是“德艺双馨”、工科类高职院校是“德能兼备”“工成构建”“成于创造”等,这些顶层设计都能反映出这所学校所要追求的是什么、所要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体现出学校的文化选择方向和目标。

2.第二个问题是“采用什么思路建设校企文化”。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就是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计划、步骤。这是中观层面对校企文化的认识、理解和选择。企业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方法,学校有学校文化建设的特点、方法,如何将企业文化融进校园文化,采用什么方法、选择什么内容、建设哪些项目、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安排建设阶段、怎样组建工作队伍等都是我们所要考虑的。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渗透更需要磨合、认同和建立。我们在心理上要有长期建设的准备,我们的工作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明确“采用什么思路”这个问题。这是在中观层面对校企文化建设的思路和规划。

3.第三个问题是“怎样落实校企文化建设”。我们前面讲“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是因,出路是果,在这个因和果之间有一道鸿沟一行动。没有行动的思路只是空想而已。因此,我们要明确行动的执行队伍,要明确行动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在微观层面将校企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这一个问题将在下面的“做好四个落实”中进行论述。

(三)做好四个落实

校企文化从哪些方面进行融合渗透?根据文化层次理论要素,结合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落实。

1.校企精神文化的融合。精神文化是学校或企业文化的核心,既是学校或企业各层面文化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学校的精神文化包含了学校的传统、校训、办学理念,以及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等。企业的精神文化包含了企业的传统、企业的价值追求、企业的工作作风等。高职院校在发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学校文化、精神的同时,一定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行业接轨。社会的精神追求、价值追求是多元的,必定会影响到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学习企业强烈的质量意识,影响到老师对“教书育人”职业的坚守和执著;学习企业的“服务至上”“顾客就是上帝”的思想,可以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换位思考的职业素养。学校在塑校风学风教风、创校训校徽校歌这些精神文化的时候,要与企业精神的塑造、企业人才的培育、职业道德的树立等紧密联系起来,其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老师或学生领悟企业的文化,尽早衔接教育过程中的企业化、学习成长过程的职业化。可以说,落实校企精神文化的融合,我们是要让学校精神文化成为企业精神文化的前奏,让企业精神文化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延伸。

2.校企制度文化的融合。制度文化是人们在丁作生活中建立起来的规范体系,一个单位良好的秩序就依赖好的制度,好的制度不但能管人、管事、管权,甚至可以管心。学习优秀企业的制度文化时要注重企业制度对学校管理的借鉴作用。例如,源于日本的“5S”管理办法,规范了员工的行为,培养了员工的良好习惯,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比较严谨甚至苛刻,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我们可以适度地吸纳企业的管理模式,像企业的制度一样提标准、定规范,以此来创新学校管理制度的新局面。同时我们要让企业的制度文化在校园显性化。进实训场地要着工作服、戴工作卡,学习时间(模拟工作时间)不准玩手机、大声说话,要使用工作语言等。学校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在时间或空间给学生企业制度文化的影响,不但要让学生清楚企业制度是怎样的,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照此去执行。单纯的学校制度与企业的制度是不同的,高职学生是企业的“准员工”,提早有意识地认识、遵守这些制度,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企业管理的严格,尽早进入“员工”角色。

3.校企行为文化的融合。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外化,显示出一个单位、集体的传统习惯、精神风貌、价值倾向的具体行为活动、行为模式。上文针对“让企业的制度文化在校园显性化”所举的例子就是企业日常行为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渗透。除此之外,行为文化包括榜样行为文化和活动行为文化。

榜样行为文化的融合。行为是“人”对精神、制度的理解、践行,如果这种理解、践行达到一定高度,获得一定效益,产生一定影响,这个“人”就是一种榜样,他的思想、行为就可以成为传递文化的符号,给予他人影响。很多企业会评选每月明星、销售明星、技能明星、劳动模范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里的明星人物可以到学校举办讲座授课谈职场,学校的教学名师可以深入企业指导研究谈发展。青少年喜欢追星,充分利用这个心理特点,我们要搭建各种平台、开拓多重渠道,引导学生从校园开始,向企业明星、行业精英学习敬业精神、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追求职业高度。

活动行为文化的融合。活动是行为文化的一个具体展现,它是展示一个人各种才能的平台,也是展示一个单位精神风貌、文化特色的窗口。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都非常重视活动的开展。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应该要在师生中大力提倡和鼓励企业活动进校园。在校园活动中,我们常有各种层次的专业技能大赛,其专业性、职业性非常突出。这种竞赛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还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企业行业的规范性、创新性的重要性;校园活动还有文艺类的,我们可以相互邀请,开展校企联谊,让企业员工与校园学子多一些交流互动的渠道。在协同创新的要求下,我们要思考活动的深度和创新,吸收企业的优秀文化,创新学校活动文化,让学生在组织活动、参与活动等实际行动中,体会职场合作的重要性、职场管理的有效性、职场交流的多样性等。在这些行为中,学生的职业素质一定能够得到切实锻炼和提高。

4.校企物质文化的融合。物质文化就是以器物为载体,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态展示一个单位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离不开硬件设施和环境布局。硬件设施“企业化”。企业的物质文化包含着其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校园的景观、建筑可以综合企业这些物质文化,进行构思设计;可以用合作企业的名称、品牌、标志、人物命名学校的大楼、道路、景观、仪器设备等;可以与企业一起建立企业或行业博物馆、产品陈列室。诸如此类,可以时刻提醒着学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也时刻提醒着学生身处学校,也是身处企业,对师生们形成一种“企业化”意识的无声熏陶。

环境布局“企业化”。企业的物质文化还包含着它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我们要从细节人手,在校园创设“企业”的环境。例如创办“教学工厂”,仿真企业的生产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教学、生活环境(如课室、办公场所、训练场所、宿舍、休闲场所)悬挂与企业、行业相关的名人、名言、制度文字;还可以借鉴企业的广告、产品包装设计、装修风格等来布置我们的教学、生活场所。“企业化”的精心布局设计,在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更是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无声渗透。

5.高职课程文化的职业化建设。以上四点是从文化层次理论角度来谈如何融合渗透校企文化。如果再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落实角度来思考,校企文化的融合渗透离不开课程文化的职业化建设。这里所谈的课程主要是指一种狭义的课程,是各专业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而设置的具体的若干课程。而课程文化是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体验、获得的一种感悟。课程文化的职业化建设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对职业的认知、理解,能够获得职业所需要的实际素质、技能和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课程文化的职业化建设可以抓住三个环节。

一是设置什么课程的环节。这是课程文化职业化建设的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来源于市场、行业、职业的需要。因此,学校要有骨干教师、能工巧匠们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广泛的市场需求、行业需求调查、职业岗位分析,据此来明确专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进而能够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在方案中落实开设什么课程、选择什么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办法等。

二是课程讲什么的环节。这是课程文化职业化建设的核心。在前几年的高职课程改革过程中,高职的课程内容构建可以说是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建设,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以“够用、必需”为原则,以“项目任务”为核心,通过调研,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了高职教材。这样的教材融人了企业的管理、生产等方面的理念、需求,融入了企业的文化,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三是怎样讲授课程的环节。这是提高课程文化职业化建设效果的重要途径。目前,我们很多老师会运用情境模拟、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学理念,体现了课程教学的“职业化”。但是,其过程又存在课程学习浮于表面的现象。要有效改善这一情况,老师不能以“讲”知识为主,更为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能够有效评估总结,能够引导学生将行动的效果通过反思上升到理论的认识高度。可以说,高职的课程教学,老师不能是传统教学意义上“讲”的主角,而是要担当“总设计师”“总管理者”的角色。

我的新学校作文篇8

关键词:校本课程 课程文化 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学校已取得不少的成绩,但是也有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只是跟风,走形式,热闹景象下隐含着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有些学校根本不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有些甚至是应付差事等等。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文化的层面探究其深层的原因。

改革是一种文化的变革,是学校新文化与旧文化不断磨合和融合的过程。因此,要想使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要想使国家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学校必须改造现存的文化,改善师生关系,创设理解与协商的、开放的校本课程文化。

一、课程文化的内涵

本文赞同裴娣娜教授的课程文化观点:作为现代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存方式,指按照一定社会发展使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现代社会,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的确立,从根本上影响一个国家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教育文化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而居于教育核心的课程则是这一文化过程的主要载体。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成为这一次课改的新亮点。

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体现了学校自利的重塑。但是目前,我国的校本课程的推行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如教师的能力、意愿;学校外部的评价;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等等。更重要的是,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它的开发和实施并非像学校获得课程自那么简单。当前,课程改革力度加大与学校课程文化不发达之间的矛盾是制约课改深入进行的关键所在。只有以创建特色学校为抓手,重塑校本课程文化,才能使课程改革在每一所学校得到创造性落实。

二、校本课程开发在文化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在文化层面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了能更好地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首先需了解校本课程文化的现状。

(一)课程文化“沙漠化”

学校根本就不重视课程文化的建设,组织缺乏凝聚力,内部死气沉沉。有些学校的教师缺乏课程观念,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教材,课程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物化的文本,更不理解课程文化的内涵;认为教学即是执行、复制课程文本的过程。有些学校的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不感兴趣、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不足,因此,学校无法提出适合本校的独特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例如,台湾S小学虽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但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领导小组,看上去似乎谁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但实际上谁都不负具体责任。校长本应是课程开发的领导人,但由于对课程开发没有多大兴趣,所以对课程开发也没有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课程文化保守化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与实践发展范式,绝不是单纯的课程内容更新或教材变换的问题。但是有许多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思想陈旧落后,跟不上时代步伐。他们拒绝接受新的事物、新思想、新知识,吃老本,以“不变应万变”。虽然校本课程开发在最近几年来,在广大教师及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学校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新课程改革标志着整个教育范式的革命性转换。无论是对新课程理论的研究,还是对新课程的实施,都必须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精神实质,充分地理解新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

三、校本课程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

(一)校本课程文化开发的目标是要让学

生受益

课程文化开发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受益,为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评价校本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发展。

同时校本课程文化的目标要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氛围,或者说是一定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下,教师能够自觉而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教师相互间能够分享他们关于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并努力在课程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与技术。这种文化是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沟通的文化。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通过与教师、学生、家长、专家和其他相关人士的合作、沟通,使自己的课程意识、课程责任感、课程开发能力、研究能力等都得到发展。

(二)校本课程文化以实施为轴心

通过特色课程的创建与实施,对于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

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仅靠单个教师的力量显然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教师之间更紧密、更有效的有机的结合,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形成一个平等的、互动的教师工作群体。另外,这种合作文化不仅倡导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合作,还要求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教师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网络的作用。

(三)课程评价中的文化

我的新学校作文篇9

——第三期校长培训班研修报告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我通过视屏聆听了专家和学者的多场报告,尤其是观看《校长的领导艺术》,受益匪浅。深刻明白了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校长要有领导艺术,更要有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才能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推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的几点体会。

一、构建特色校园物化环境,营造优雅物质文化

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形象文化。学校内的校园建筑、校园环境,既是师生教学、生活、活动的基本设施,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学校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是学校独有的文化特征的显发,它以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影响着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隐性作用。

(一)优化校园环境文化工作,体现学校文化内涵

学校的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应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学校净化是学校文明的第一标志。在校园的每一角落、每一教育场所、生活场所要保持洁净,做到视线所到之处无垃圾、无脏物、无乱摆,每个师生员工都要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学校绿化则是构建生态校园的重要基础,各景点的设计要巧妙,花草树木布局要错落有致,疏密合理。注重细节,不放过每一个角落,力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建设清新宜人,优美雅致的校园。

多年来,我校一直特别注重育人环境的优化,进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绿色的花草树木,充满绿色的意蕴。针对学校面积较小的特点,精心设计,调整绿化布局,扩充绿地面积,广栽花草树木,使校园处处有绿意,时时有花开,四季如春。温馨美丽的校园唤起师生的爱美之情,也激发了师生美化校园的良好愿望。为了搞好校园的卫生,学校将公共卫生任务分解到各班,实行卫生责任制,列入班风评比“争夺流动红旗”活动,抓好检查督促落实工作,使校园时时整洁,处处新鲜。美化校园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学校教育,大大增强广大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接受校园环境的文化熏陶。

(二)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拓展育人新天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内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将打造“操场文化”、“走廊文化”、“楼梯文化”,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能说话,在操场围墙创设“文化长廊”,“文化长廊”的对面开辟体育运动壁画,与操场的运动设施设备相映成趣。体育运动壁画的另一面是学校的宣传栏、校版报。在教学楼与办公楼以及过道上的合适位置悬挂规格统一的瓷砖制作成的伟人头像和名言警句、学生美术作品镜画。教学楼侧面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题词的红色大字。在校门口原有的“中国地图”与“世界地图”,启示着全体师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此旁边显眼位置增设“校务公开栏”和“喜讯栏”,接受校内外有关人士的监督和及时公布师生获奖、文章发表等成功的喜讯,分享成功的喜悦。一楼墙壁上悬挂着新的《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成为学生们时时处处的行为准则。学校各种标牌精美雅观。同时,为了使上下课铃更有艺术化和人性化,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声,课前一分钟先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或校园歌曲,让师生身心得到调节和美的享受。

(三)加强各处室的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奋发向上的“学园”

教室的布置要注意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各班师生可从实际出发,突出自身的特点,体现不同的风格与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学风、教风建设来体现隐性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场所。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板块:“优作园地”、“我们的故事”、“成长的足迹”……学生的优美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在这里展示,从而形成了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孩子们的汗水在这里凝聚,智慧在这里闪光,个性在这里飞扬,梦想在这里起航……图书室、阅览室是营造书香校园,为师生提供精神食粮和向知识海洋扬帆挺进的重要场所,学校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书籍,提供丰富新鲜的文化营养,更好地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语)。学校各办公室以及共他功能室文化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精心组织,精细管理,巧妙设置,营造浓郁的办公室、功能室的文化氛围。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标准评选“文明办公室”,激发全体教师员工创设文明处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少先队大队部是学校德育建设的主阵地,是一所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可以反映出一所学校文化建设的水平。为此,让大队部淋浴在文化的春风中对于校园的文化建设更有重要的意义。我校的大队部在文化性、艺术性、教育性以及童趣化上做出了有效的实践探索,成为少先队员们学习、活动的“学园”和“乐园”。

(四)努力构建数字化校园,引领学校走上教育信息化的快车道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文化校园的主要特征之一。积极发挥计算机网络系统及计算机管理人员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及电子政务中的作用,运用宽带、局域网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做好“平台进教室”工作,学校多媒体室的筹建使用,学校网站的创建,以增进交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知识视野,提高信息素养和工作学习的水平。精心设计网页,经常更新网站内容,丰富信息流量,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实现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以及家庭文化一体化。

(五)综合治理,打造“平安校园”

学校必须加强与社区居委会、驻地派出所、工商、文化等部门的联系,开展“警民共建文明学校”活动,建立家长学校,重视家校联系,使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相融合,形成合力,增强功能。加强对师生的安全防治教育,掌握安全防护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安全保护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提防“坑蒙拐骗”,远离“黄赌毒”。特别要教育学生远离不良网吧,不跟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接触等等。有条件的校园可以增设保安人员,加强执勤值班,以防止歹徒进校伤害师生人身安全,对校产防偷、防盗。我校近年来抽出资金装设安全监控防护与广播指挥系统,实行全员值日负责制,全程监护校园,全方位进行安全管理,做到执教一校,平安一方。

二、打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培育健康向上的学校精神

学校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共存的家园,优质的精神文化必须能够满足人们健康的精神成长的要求,使学校与健康的精神发展保持和谐。学校建设应在保证物质条件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和学生的精神世界上,使人的精神更自由,精神生活更拓展、更丰富。提升精神世界,并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跃升。

(一)打造“文明、和谐、求真、团结、进取”的向上精神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学校应认真总结本校的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的精神,提炼富有内涵和个性的办学理念,通过长期积淀为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

1、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的师德建设活动。注重与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结合起来,突出组织“对学校有信心,对工作有责任心,对同事有诚心,对学生有爱心,对家长有耐心”的“五心”活动,使师生、家长凝心聚力。

2、与时俱进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把“八荣八耻”作为学校德育主要内容,教育师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学会做人为目标,结合学科教育和基础道德规范养成训练,牢牢把握思想道德建设的四项任务: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重点把贯彻“八荣八耻”与《守则》和《规范》的实施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努力把未成年人培养成为有强大精神支柱的人,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有高尚道德的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形成“人人尽知,人人践行”的校园新风尚。

3、提高师生的团队精神。在师生中开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有创造性的活动,如节日慰问或庆祝活动、文体活动、“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外出实践活动等等。让师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享有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对学校有贡献,工作有成绩的教师或学生学习积极分子、“三好学生”及时地予以表彰,使“我为团体争光,团体以我为荣”成为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打造“文明、尚学、合作、创新”的教师文化,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需要提倡并建设新的学校文化,而学校文化的转型,其根本在于教师文化的革新。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蕴涵于教师文化中,没有教师文化的深层支撑,任何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都是表面和暂时的。

1、开展教师专业阅读和校本培训。丰富培训形式,提供多元发展空间,构建教师文化。学校进行自主发展式培训,合作互动式培训,专家引领式培训,结合读书活动,构建“书香校园”,以“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指导,鼓励教师阅读专业书籍,促进教师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引领学校校本培训的教科研工作。

2、开展校本研究,重建教研文化。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以专业引领的形式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实行抓线领导联系制、教研组长负责制,以“行政引领,同伴互助,专业发展”为主要活动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要求教师“功在课前,效在课中,思在课后”,“一个课例,三个平台,多次研究”,“一人开课,多人得益”。注重进行反思性教学研究,并做好反思记录,使大家在反思中提升业务和综合能力,并成为一种反思文化现象。

(三)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共创和谐的制度文化

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制度形成应该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才能体现绝大多数人的意志,更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最终才能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1、以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为学校管理目标,建立“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学校教育以块为主、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党、团、工、妇等在办学和管理中的作用,保证民主渠道的畅通,开创齐抓共管,凝心聚力的新局面。以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责任制为杠杆,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2、推陈出新,逐步完善常规管理制度。为适新形势下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符合学校办学实际,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学校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要进行整理完善,该废止的废止,该创新的创新,该补充的补充,以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热爱校园,建设校园的主人翁意识,特别是我校注重深化出勤、评价和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重视师德考评和年度考核。逐步实行“以岗定薪,优绩优酬”分配制度,让多做工作做好工作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肯定,得到全体师生的理解支持。

3、加强领导干部的自身学习,转变领导工作作风。健全校务会制度:每周一次行政会议,会前个别酝酿,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会上充分讨论,保证学校重大问题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每学期举行不少于一次由党政工团领导一起参加的行政联席会议。增强教研组、备课组等传统组织的工作效能,提高行政效率与公正性,加强人性化管理。学校对各部门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调控,紧扣教育教学质量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影响到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基本实现“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

4、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依法治校,强化民主管理才能营造“心齐气顺,共谋发展”的和谐校园。我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确立“校长负责制、支部监督保证、教代化民主管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学校重大问题及关系到教师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做到校务公开 “四及时”“五透明”:及时公开有关政策;及时公开决策和工作过程;及时收集家长、教师、学生的意见;及时反馈意见。政策透明;标准的透明;决策透明;难点的透明;整改的透明。依法行政,有错必纠,调动一切有利因素,齐心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四)精心设计,统一学校形象标识

一定的物质体现是学校精神表现出来的载体。为此,我校在原有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策划。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精心设计,进一步加工提炼,完善统一学校各种形象标识,用心制作并规范使用校训、校标、校徽、校旗、校服、校歌等等,认真设置安装各种各类指示牌。让师生耳目一新,耳濡目染,得到学校精神文化的熏润和激励,从而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也充分显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特色。

我的新学校作文篇10

作为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的百年名校――浙江省湖州中学,在当前深化新课改中沿承学校千年文脉,挖掘学校丰厚的校本教育资源,构建了“学校文化”的课程体系。有扎根于学校的历史与特点的学校文化课程群,立足于师生的专长和优势的服务学习课程群,成长于课程的传承与创新的科技创新课程群。本期“专题”,我们刊发一组文章介绍相关情况,以飨读者。

吴维平,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浙江省湖州中学校长,湖州市“千名专家联系服务专项行动”特聘专家,浙江省新课程实验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1980年8月大学毕业参加工作,90年开始行政管理工作,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湖州市劳动模范”“湖州市名师”“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湖州市教学明星”“湖州市教坛新秀”“湖州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等光荣称号。

吴维平坚持以人为本、为国植贤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与未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在当前的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他通过梳理学校的历史传承、总结办学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通过顶层设计、板块规划、群组开发来制定学校的课程方案;通过立足于学校一以贯之的办学思想、特点、优势,建设了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群;认真落实省深化课改方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湖州中学文化标识――正气、大气、和气、灵气――的大器英才。

吴维平结合日常教学与管理研究实践,积极科研,主编或参编《新课标――教材全析》等八本教学用书;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省市规划课题的研究,并获奖;近四年,在《数学通报》等十多家中学数学杂志上发表文章25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个人专著《变出精彩――平面解析几何一题多“变”》,为新课程实施中的探究性学习、学科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素材,同时也展示了一种有效的解题教学课型结构。

记 者 吴校长,您好!作为具有千年文脉的百年名校,湖州中学在学校文化上经历了从始建于北宋的安定书院的办学思想“明体达用”到湖州府中学堂现代学校时期的办学宗旨“为国植贤”的传承,底蕴深厚。新时期,湖州中学新迁校址,在极具静美风格的校园环境中,学校对“湖中人”的培养必然有着不寻常的变化。对此,您能否为我们作个介绍?

吴维平 好的。我校创办于1902年,时称湖州府中学堂,其前身为“爱山书院”。1945年更名为浙江省立湖州中学,1954年称浙江省湖州中学至今。1981年4月学校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办好的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1995年,被认定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2004年整体迁入浙江省湖州市德鸿路1902号。

我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为国植贤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与未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并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新时期,我们坚定培养具有湖州中学文化标识“四气”特质的大器英才。这“四气文化”包括正气、大气、和气、灵气。正气,即人格健全,行为规范,品德优良,素质全面;大气,即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成就自我,奉献社会;和气,即多方交流,多元融合,真诚合作,和谐共进;灵气,即讲求方法,注重效率,敏感敏锐,善于质疑。我们希望,通过在湖州中学三年的文化陶冶,学生能够成为具有“优秀的品质,全面的素养;扎实的基础,发展的潜能;实践的能力,担当的意识”的英才。

记 者 培养具有湖州中学文化标识“正气、大气、和气、灵气”特质的大器英才是湖州中学的特色培养目标。作为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湖州中学将如何全面展现自身特色?

吴维平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特色是学校的历史中长期并生动的源流,是学校文化中始终活跃的因子,同时也是教育实践中基本齐备的现实。换言之,这样的特色,是学校生态中的生命,生长于师生的心田里,流动在学校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确定湖州中学特色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秉承湖学明体达用之精要,以人为本,为国植贤,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弘扬以“正气、大气、和气、灵气”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涵养优良品质,培育“大器英才”。这些特色具体体现在学校文化上。挖掘学校久远的文化传承和独特的教育资源,拓展学校文化内涵,完善和发展丰富、健康、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是我们长期关注的工作重点之一。

目前,学校已构建完成湖州中学“学校文化”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管理形式展开教育活动,让湖州中学的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知道学校的杰出校友,感受学校的景观文化、校友文化。在实施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每届学生在毕业前都会以班级为单位认捐一棵树,自命树名并撰写留言;湖中景观由学生通过投票形式命名。继2009年台湾著名雕塑大师陈一帆先生赠送的孔子塑像(国内仅为7尊,省内仅此一尊)落户我校后,2012年,茅盾铜像、“苕流长”诗廊在德鸿园中落成。《湖州中学校友足迹风采》《湖州中学校园植物图谱》《湖中学校文化读本》《印象湖中》和《湖州中学新景观》等,成为湖中学校文化读本,便于学生学习湖州中学学校文化,了解学校历史,感受文化积淀,提高思想觉悟。

丰富的、多元的课程,给学生以自主的选择可能,是我们理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教育条件之一。除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以外,学校还根据“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原则,开发建设综合类课程,整合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凸显特色,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的生存环境,过上和谐、幸福、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为所有学生搭建起放飞人生梦想的舞台,是我们的基本理念。

我们开发涵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人文社会课程,设置增进学生艺术修养和促进身心健康的艺术体育课程,创建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学术性向的科学技术类课程。在学生选课方式上,既有任意选修、分层选修(按学生基础水平不同)、分段选修,又有分类选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校就获得“浙江省大中专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2、2007年我校获得湖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2011年成为湖州市首批德育特色学校。湖州中学的德育工作具有悠久的辉煌历史,是湖州中学乃至湖州市教育界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

记 者 湖州中学“学校文化”课程体系是多元、丰富的。吴校长能否将湖州中学具体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介绍一下呢?

吴维平 好的。在对学校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我们坚持“顶层设计、二维规划”的原则,将学校课程分化为:基础课程板块、素养课程板块和综合课程板块,并将知识拓展类、职业技术类、兴趣特长类和社会实践类贯穿其间(如图1)。

关于课程系列,我们规划了课程群:基础拓展课程群、基本素养课程群、人文社会课程群、科技创新课程群、学校文化课程群、服务学习课程群、生涯规划课程群和自主学习课程群。其中扎根于学校的历史与特点的学校文化课程群、立足于师生的专长和优势的服务学习课程群、成长于课程的传承与创新的科技创新课程群,是我校三大特色课程群。

记 者 学校文化课程群、服务学习课程群、科技创新课程群作为贵校的三大特色课程群,必定有其独特之处。那么这些课程群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主要内容呢?

吴维平 学校文化课程群、服务学习课程群、科技创新课程群是我校作为特色示范高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挖掘自身特色,正在努力建设中的内容。在提出建设学校文化课程群时,我们从传承千年的文脉和丰厚的校本教育资源考虑,认为最高的管理是文化管理,最高的育人是文化育人,由此进行学校文化课程群建设。课程主要包含校史、校友、校园的内容(如表1所示),以此涵养学校文化与精神,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基于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知名品牌――“义务家教”,以及开心农场为学生带来的不同于课堂学习的收获,我们建立了服务学习课程群。活动项目包括:服务类的《义务家教》《见习居委会干部》《社区服务》;体验类的《开心农场劳动体验》《劳动值周》。课程有《学习服务基本素养――技能篇、交往篇、心理篇》《开心农场农事活动初探》。旨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自我调节力、学习力和领导力。

科技创新课程群的形成基于我校“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特点和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其课程包括实验技能类课程(如《中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及数学建模》《物理实验DIS设计》《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实验仪器与装置探究》《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创新设计类课程(如《创新与设计》《科技创新试验》《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创新素养概论》《平面设计》《FLASH主题动画创作与设计》),科技制作类课程(如《机器人制作》《电路探究》),拟开发或合作开发的课程(如《物质的合成和提取》《食品添加剂分析》《化学与环境》《生物电泳实验》《宣传海报设计》《航模制作》《平面设计》《FBI案例分析》《思维基本方法》),研究实践活动(如科技节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企业实践基地实践活动),专题教育(如校友大讲堂、浙大合作项目和前沿科技发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