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故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5:47:19

我的成长故事

我的成长故事范文篇1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笔下的成长小说堪称国内儿童文学作品的典范。他的儿童小说延续了汪曾祺、史铁生等为代表的诗化小说脉络,更为彰显作品的审美价值,强调简洁纯美的语境,主张美的表达往往要比其他原素更有力量、更为长久一些,因此,曹文轩的儿童小说总能够给读者一种静穆的美感。其作品《草房子》《红瓦》《根鸟》被称为儿童文学中的“成长三部曲”,尤其是《草房子》有着极强的阅读赏析价值。《草房子》是以小主人公桑桑的成长经历作为故事主线,借此将油麻地小学的一些孩子的成长轨迹都串联在一起,作者给故事里的孩子们搭建了一所纯天然的“草房子”,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美的渲染,促使他们以美的视角观看这个大千世界,并在他们历经不同困难之后获得新生,体现出一种充满人性美的儿童成长经历。在素质教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强调:要以优秀的文化来渲染感化学生,促使他们提高自我审美情操和水平,而曹文轩的《草房子》这部成长小说则是青少年儿童提高文学审美的典范素材,非常值得开展深入性的阅读赏析。基于此,本文以《草房子》为例,探究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重点。

二、《草房子》的内容之美

曹文轩笔下的《草房子》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北乡村地区一所名为“油麻地小学”里几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在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讲述了机灵古怪的小主人公桑桑如何历经了生死苦难,还有身世可怜而善良的纸月,敢于接受自我缺陷并乐观的陆鹤,从家庭变故中成长起来的杜小康,从异乡融入油麻地还肩负家庭重担的细马,等等。这些孩子们尽管遭遇了各种不同的成长苦难,却都能以一颗淳朴善良的童心勇敢面对生活给他们的难题,在作者笔下构成一个充满人性、人格、人情之美的成长故事。在这部作品的后记中,曹文轩这样写道,“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甚至是基本的生存处境,都一如从前;这一切‘基本’是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的结构的预设,因而是永恒的。”[1]这几个孩子的不同成长经历,体现出他们这一年龄段人格发展中所共有的内在东西,这里面包括了对死亡的直面坦然,对孤独的体验消解,对自尊的感悟维护,等等。

(一)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死亡与苦难

曾有句名言是这样解读生命的,“痛苦与死亡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抛弃了它们也就无异于抛弃掉生命的本身”。通常,很少会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看到对死亡的探讨及描述,即便有也必定以另一种奇幻的方式表现出来。然而,在《草房子》中,作者并未刻意回避这样一个生命与成长中的严肃话题,它会让一切个体生命存在的困难状态都以其应有的方式呈现出来,将人性所本有的那种强烈矛盾从字里行间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叙述死亡时也是温情且毫不唐突的,很好地表达出小主人公桑桑在绝境之中的成长经历。尽管桑桑得了绝症,然而在其生命流逝的时光中,他并没有为此怨天尤人,相反地,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宽容友善。桑桑身负重病却还信守着自己的承诺与担当,从他背起妹妹艰难地上台阶这段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还有他喜欢的温老师在煎药时的淡然神情、温和语调,从温老师歌声的哀伤和坚韧中获得的感悟,使他的内心反而变得更为强大起来,面对死亡变得更为淡然与从容,这是小主人公对生死的豁达表现,更是其对未来所希冀的美好体现。在故事末尾,桑桑终究克服了疾病重获健康,这对他而言是同龄孩子所没有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他更能体会到生命、生活的真谛和价值。曹文轩写道,“我喜欢在温暖的忧伤中荡漾,决不到悲痛欲绝的境地里去把玩。”他对孩童世界中“死亡”的描写有着与众不同的伤感情调,但又能够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坚定与厚爱作为基底。曾有一名西班牙作家这样说过,“苦难美学是一种在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中产生的批判哲学,也是一种关于轴心时代精神生命的本体论研究。”[2]一些不存在客观规则的不愉悦感才可以让生命从普遍中获得觉醒。当孩子们内心存在的快乐原则受到现实原则的取而代之时,成长便感受到了痛感,而也正是在这样的突变之文学理论2022.05117下及内心矛盾之中才能够实现更好、更强大的成长。

(二)感受成长中的孤独与消解

在成长阶段总会有人面临着孤独,在《草房子》中出现过这样两段描述场景:第一段讲道家境殷实的杜小康不仅成绩优秀当上了班长,还非常乐于助人,是一个心胸正直的孩子,因为父亲生意上的失败,遭遇到家庭的重大变故被迫辍学,而他则总是强装快乐以掩饰落魄的心理。文中对此这样写道,“从未领略过如此深切的孤独。”还有他随着父亲到芦苇荡放鸭子,父子二人感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就是孤独。第二段讲道一个叫作细马的孩子被过继到邱二爷家里,由于外地口音而引发同学们的笑话,他仿佛被丢进一个没办法用言语沟通的环境中,感觉自己像哑巴一样十分的压抑与孤独;加之邱二妈始终对其存有猜忌与排斥,这使他内心更加感到孤独。人是一种高级的群居动物,在人类的痛苦中,孤独也是其中一种,有时候甚至要比饥饿、压力、困苦更加令人无法忍受。孤独是个体所存在的一种内在体验,是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无法满足、感到沮丧的一种心理状态,而令人产生孤独的原因必定是复杂交织的,不过因为孩子的内心世界通常要比成年人单纯许多,所以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孤独要简单一些。在《草房子》中,作者并未让杜小康、细马刻意回避这个困扰他们的问题,而是借助一些连续性的小故事逐步促动他们在孤独中学会成长。通过孤独,让孩子认知生活与自我,促使他们产生内心的发展变化,最终使这些孤独的感受随着某些正能量而被逐渐消解开来。于是,杜小康在磨难中回归到以前的自信豁达,细马则懂得了换位思考和承担家庭责任,收获了自己渴求的信任、亲情与温暖。

(三)感悟成长中的尊严与维护

在《草房子》中,有描述成长中的尊严与维护的话题,关于这方面有两处情境极为醒目:第一处是在学校操场上全体师生集合听校长讲话的时候,桑桑的母亲在一边晾晒被他尿床打湿的棉被,而翁老师直接讲是桑桑尿了床,继而更是引起纸月的大笑,于是桑桑自尊心受到伤害并懊恼地将棉被扔在了地上。第二处则是陆鹤因为天生的秃头而被同学们嘲笑捉弄,并因此遭受到会操表演无法参与的打击,于是他以一种报复性的心态和方法让学校失去了获得名次和荣誉的机会。以上在桑桑和陆鹤身上所形成的,正是他们这一年龄段孩子都有的自尊意识,他们会更加关注周围人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这就是自尊心和荣辱感,他们渴望得到他人充分的尊重与理解。作者将这样的片段描绘得十分生动饱满,小主人公形象也非常有个性与共性特征,能够令读者有感而鉴,极其符合儿童文学中以真实事物和情境反映生活点滴的审美需求。

三、《草房子》的形式之美

曹文轩写道,“过去的一切一切是那么的宝贵,原来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文学世界里去的。”[3]这部儿童文学作品处处体现出作者对孩童时代的深切回忆。然而这些童年过往要怎样透过文本得以体现,这就涉及写作时的叙述角度及表达方式等相关问题。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会得到广泛延续而经久不衰,并始终有着独特的艺术内涵与魅力,拥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群体,它不仅存在着簇新之举,也充分揭示出某些深刻含义,这都需要作者对文本所表现的艺术形式予以深层构建。

(一)儿童的叙述角度

曹文轩曾这样定位自己的作品,“供给孩子的可读性文学作品,但并非只是为孩子而写的作品。”由此可见,他的文学作品对成年读者也并不排斥。然而不同的是,作为“成长三部曲”之一的《草房子》所内含的成长教育价值及读者受众特征,已然将青少年儿童定义为其最大、最重要的读者群体。通常,青少年儿童在自主选择读物时,并非都会追求文学的审美价值,很多情况下仅仅是出于娱乐生活层面的需求而已。接受美学提到“审美期待视野”,而青少年儿童在阅读《草房子》时所期待的一定是故事情节的逐步推进,还有人物个体性格的成长演变,这些使文本价值透过其特有的形式而存在,从而能够深深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并主动在内心进行阐释、想象与再创,最终更进一步地提升该部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草房子》的叙述角度是从小主人公桑桑这里展开来的,桑桑不仅是自我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其他故事主线中的人物,还是他人故事及现实生活中的冥思者。借助桑桑这个小主人公在文本中的双重身份,赋予了该部儿童文学作品对故事记叙的主客观立场,实现了人物个体有限认知与全知参悟的有机结合。通过人物双重视角的优势互补,使这部儿童文学作品在内容层次上更能够激发青少年儿童的情感共鸣,从表现形式上更能够体现其丰富性、多元化的一面。《草房子》中的故事叙述是以儿童角度出发的,而整体故事架构却是通过成年后主人公的自我追忆所形成,作为成年人的桑桑在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认知等各个方面对事物的审美与价值更有判别能力,能够更好地为儿童叙述这一写作角度进行有效补充。

(二)成长的儿童群像

不同个体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草房子》的作者曹文轩并未把儿童的成长故事集中在某一个特定人物上,这样做会让文学作品本身与实际生活产生悬殊感,变得不够鲜明和立体。为了更好地体现成长中的整体与个体特征,曹文轩以儿童群像的写作手法来塑造一个个成长人物,每个小主人公身上发生的成长故事都可从中提炼出某些既普遍又发人深省的道理。在《草房子》中,一些不相干又被相互影响的故事被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内容丰富的孩童成长画像,这也体现出曹文轩在创作之时的独具匠心。

(三)足够的想象留白空间

优秀有内涵的文学作品总能激起读者的深思,给读者留白想象的空间,《草房子》中的故事并没有交代某些细节和结尾,这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读者对文本的二度创作热情,他们可结合自身经历、理解层次、审美角度的不同让文本重新焕发出丰富多样的神采和魅力。用心品读,会发现《草房子》中叙述留白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在描写小主人公内心活动之时,往往都是一掠而过,蹦出小段思想表述,而小主人公内心真正的想法却并未清晰、准确和完整地呈现出来,这些都有待读者在阅读中不断加深思考。比如有一段这样写道,“村里最热闹的是红门里的杜小康家。每天晚上,都会有很多人集聚在他家听人说古。因为杜小康家房子大,并且只有杜小康家能费得起灯油。桑桑也想去,但桑桑终于没去。”[4]当读者看到这里时,不免会引发自然的思考,小主人公桑桑为何不去,明明十分想去又不去是出于什么心理?这是孩童当时内心敏感、自尊心强的原因吗?还是另有原因呢?此时,文本所内含的丰富立意及其多元思考价值便被淋漓尽致呈现出来,这也正是读者追寻阅读审美愉悦感,获得情感渲染、感情填补以及自我人格升华的一个获得过程。

(四)诗化的表达方式

尽管《草房子》中的各个成长故事独立存在,然而它们却并未形成某些情节上的重复和冲突,犹如现实生活中体会得来的真切感悟,虽说带有含蓄克制的特征,然而在情感表达的字里行间却又不乏渗透着诗化小说的美感,文本中历史背景的深广度、文学艺术的高度以及现实生活的真实度等尤为突出,此种写作处理方式令文本变得更为精细而真切、意味且深长,其中,“金色的草房子、银闪闪的芦花、绿得油汪汪的柳枝、银蛇般的清水”等对色彩丰富饱满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顿时将视野搭建起来。《草房子》里的油麻地是小主人公们的成长乐园、生活田园以及精神家园,曹文轩在文本整体中描绘的情感基调都体现着一股传统古朴文化所蕴含的温柔宽厚之美感,同时,还渗透着一种西方文化中常有的悲悯美学意味,让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有着东方温情的魅力,也带着西方悲悯的高尚。

参考文献:

[1]陈肖霞.《草房子》赏析[J].考试周刊,2013(37):15-16.

[2]汪雪琴.悲悯的力量——曹文轩《草房子》赏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7(03):61-62.

[3]牟文烨.曹文轩成长小说的美感观照——以《草房子》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09):22-23+97.

我的成长故事范文篇2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建议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鉴此,我在本校浓厚的教改氛围中,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语文学习评价,发现它可以给语文课堂教学不时地加点“味精”,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学生持续进步的浪头一浪高过一浪。下面,是我对运用“成长记录袋”的一些认识:一、让成长记录袋成为学生推销自己的平台学生先天就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肯定,渴望得到同伴投来赞赏、羡慕的目光。成长记录袋为他们实现了这一愿望。每当同学捧起沉甸甸的果实,那神情就像一位初出茅庐的作家拿着自己第一次出版的作品一样,格外自豪。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奠定了基础。要让学生拥有推销自己的意识,就要让学生形成自我效能感。林崇德教授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的客观判断和期望。这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旦形成自我效能感,便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励和鼓舞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我认为重要的首先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起学生的责任感,引起学生对成长记录袋的重视。我设计了一张表格:我是闪烁的小星星。让学生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来给自己做一个介绍,同时配上一张自己最漂亮的照片(也可以是自己画的卡通画),这也是学生对自身的一种认识,一种肯定,一种追求。此外,还请学生写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人名言,及自己的格言,用来鼓励、鞭策自己,唤起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应该说,学生对此的反应很强烈。从他们书写的认真劲可以看出,从心底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让成长记录袋成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催化剂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甄别,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建立成长记录袋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强调学生个体现在与过去的比较,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自己在进步。因此,我设计了“我是一个进步者”一张表格,它是以单元自我评价形式呈现的,里面包含了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在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让学生逐条给自己打钩。(以第四单元为例)评价内容评价等级优秀进步大还需努力读书、写字姿势端正。(习惯)每天朗读课文10-15分钟,并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习惯)作业的书写正确、端正、卷面整洁。(习惯)能采用剪报、上网等渠道,收集图片、文字资料等,并能处理信息。(习惯、能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和同学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情感)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热情高涨。(情感)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充满自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情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态度诚恳大方。(情感、态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敢于提出问题,能独立思考并积极发言,参与讨论。(态度)我把这单元的生字词都记住了。(知识)我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用一段话描绘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样子及游人的感受。(知识、能力)我会用“不辞而别、号召、芳香扑鼻、闷热、疏忽、顽强”这些词语分别说一句话。(知识、能力)我能流利地背诵《鸟语》。(能力)我能仔细观察一种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知识、能力)我能说出几句描写“相互合作”这方面的格言、诗句、谚语。(知识)有了自评,还得有互评,可以是同伴评,家长评,教师评。让同伴直接参与评价,更能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况且对学生的情况了解的最清楚的是他周围的同伴。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教师能更真实地了解学生在班中的学习情况,学习表现等,以便于进一步对他的学习进行调控。关于家长、教师的评价,不求数量只求质量,不求形式只求效果。将平常的口头表扬化为书面表扬,学生会有新鲜感,容易诱发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成就感。再说,表扬次数过多,学生反而不吃这一套,偶尔的一二次评价,反而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吗?我想道理是一样的。我设计了一份名为“评价坊”的表格,是学生、教师、家长之间一个互动的平台,互相评价的平台。此表随意性大,操作性强。学生之间可以多次自由选择评价对象,并不定期地进行填写,从而让学生在同伴、家长、教师对他的评价中,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一个阶段以后,让学生互相浏览各自的“评价篇”,从中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唤起学生成功的渴望,激励他们健康成长。三、让成长记录袋描述学生参与学习的轨迹成长记录袋是一种质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与课堂教学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本着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是成长记录袋应用的出发点与归宿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一份表格:“我是遨游的小鱼”。主要分四个板块:个体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全班交流、作业设计。四者具有联系性和分割性,即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展现一堂课的学习情况,也可以是几堂课或几篇课文的分散组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项目来填写。(表格如下)(表一:我是遨游的小鱼)个体独立学习学习内容:●我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我已解决的问题:●我对课文的初步感受:合作交流学习内容:●我重点提出的问题:●我积极参与交流的问题:●我对问题的理解:●我帮助其他成员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学习内容:●我的独特发言:●我的精彩表现:●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作业设计学习内容:●你结合自己的收获或疑问,设计的作业是:可以看出,这张表格不但描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轨迹,更教给了他们进行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法,促进了他们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的形成。在使用中我进行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及时填写。学生填写也不必每节课或每天都要,只要认为值得写就写,也可以一周一至二次。一张表格,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多精彩的教学片断值得让学生用文字描述下来。于是,我想到了让学生以“我的成长故事”为题的故事形式描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教师肯定的、受到表扬的,自己有所成就的学习成果。如:自己最为满意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解决某问题产生的最佳答案,一段描述自己帮助别人或别人帮助自己的文字,一段自己在课堂学习中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评价,和自己的最优发言等。当然,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过头来观察、反思,要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失败,敢于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写出反思记录,形成追求进步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对学习负责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表二:我的成长故事)今天的你学习有收获吗?相信你有。你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吗?请你把令你兴奋的、难忘的、后悔的……一个个小片断写成一个个小故事告诉大家。四、让成长记录袋成为衡量学生语言积累的砝码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首先当然应该是语言积累。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没有相应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段落储备,说话、习作又怎能做到用词确切,表达流畅,语言生动呢。所以我特地为学生准备了一本“采蜜集”,让学生课后积累语言。实施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光让学生进行书面摘录还不行,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积累。关键之处还是要让学生进行识记,让学生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存入自己的语言仓库,并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为今后的运用作好准备。因此,我在让学生摘录优美的词、句、段后还进行了小检测:通过摘录,我能()A、全部记住。B、记住一部分。C、还没来得及记。以此来督促学生积极地去识记。学生在对语言博闻强识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的复杂过程。就比如在阅读课外书籍过程中,学生通过熟读成诵,一定会从阅读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自己的收获。所以,我在“采蜜集”中设计了“自由发挥”这个小栏目:读了()后,我想:()A、讲给爸爸、妈妈听。B、概括主要内容。C、给故事续尾。D、写一篇读后感。E、给课文绘制一幅插图。五、让成长记录袋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渠道语文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同生动多样的生活联系起来,那学生的语言才真正是活的语言。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学生对于在学校中、社会上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往往会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对其进行评价。学生在旧知与新知的“碰撞”下,就会形成新的见解,新的感悟,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丰富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形成一定的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这一点,我认为应着眼于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参与实践,去接触活生生的事物和现象,去描述自己的所思所感。有了这样的想法,“我是小小评论员”随即产生。这份表格主要是让学生对班级内、校园中、社会上你所看到或听到的的现象,进行一番简短的评论,重点是要写出自己的看法。想不到这个举措在学生中大受欢迎,学生的热情很高。翻阅他们的表格,真像一本教科书,内容包罗万象,评论头头是道,学生对各种现象的反应呈现出多元化。实施下来,感受颇深。往小处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发表见解的平台,就像学校的教学论坛一样,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对学生在校表现品头论足,体现了教育的深刻性。在描述中,既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大处说,引导学生做社会的有心人,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就事论事中,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在探索使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质性评价的同时,我也在思考:1、成长记录袋反映的是学生的成长过程,记录的是一段时间以后的发展结果,可以说是路途漫长。那如何保证学生的使用兴趣,保证学生持之以恒地记录下去,还将不断探索。2、成长记录袋的内容都是由我一人设计,可否考虑让学生参与进来,使之成为决策者之一。或许,他们想到的就是他们自身存在问题的地方或自己不断在进步、想得到别人肯定的地方,这样可能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3、每个学生在认知方式、认知发展和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那如何让成长记录袋真正成为每个学生都乐于接受的事物,是否也应该考虑到“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分层操作”的做法,还将不断探索。

我的成长故事范文篇3

一、理念先行,凝聚班本文化共识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阳光是生命奇迹的原动力,它以光明和温暖惠及每一个生命,以多彩和希望点亮每一个生命。因此,阳光德育秉承对生命的关怀,强调尊重生命,引领成长。阳光德育引领下的班本文化建设提倡全体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引领每一个学生发展个性,发掘潜能,自觉追求梦想。为实现班本文化建设的知行统一,学校以阳光德育理念为指引,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本培训活动。“撷一缕阳光,润泽生命”“班级文化创新艺术”讲座,帮助老师们深度感悟阳光德育的核心理念,理解班本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并掌握班本文化建设的基本知识;“我的班级我做主”班本特色发展规划比赛则鼓励老师们各展所长,在尝试规划班本特色中,进一步理解班本的内涵、价值与功能,把握其建设过程中所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等;“美丽的教育”班主任教育成长故事比赛则为老师们分享教育故事、抒发育人情怀,提供了情感舞台,进一步深化了老师们对阳光德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教育科研是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的高端路径,教和研相结合,让老师们拥有科研的思维和专业的态度,方能推进班本特色文化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近年来,学校以德育科研为抓手,借助“阳光德育理念指导下的特色班集体文化建设”“深化特色班集体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素养实践与研究”“班主任工作室的‘群体成长’”等课题,鼓励老师们深度参与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效增进了班主任对班本文化建设的理解,从而为班本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阳光”引领,制定班本文化标准

在对实验班进行实验研究基础上,我们结合学校的“阳光学子”评价,研制了《中山华师附属小学“阳光德育理念下的班本特色文化建设”评价标准》(见下表)。借此,为班主任的班本文化建设提供“阳光”指引。评价标准以“精神+内涵、机制+活动、评价+效果”三个一级指标为主要项目,下设7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标准设计力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突出“班组配合机制”“全员参与机制”“特色活动机制”及“家校合作机制”等,实现课堂常规和班风学风考核有机融合,架起班集体建设与课堂教学的桥梁,引领班主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为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创设环境,从而不断激活学生潜能,使其实现道德成长。由此,在“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阳光德育理念的引领下开展特色班本建设。

三、“田野调查”,助推班本文化成长

对于学校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而言,阳光德育引领下的班本文化建设是新事物;同时,其建设过程也是推进学校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关注建设“过程”,注重典型引路,精心打磨,力求推进班本文化建设科学、系统开展。例如,学校针对曾志嫦老师所带“自治班”开展了“田野调查”。领导班子组织班主任先后听课十余节;之后,召开班干部、班组、家委会议等,并收集班级文化建设的实物资料,包括阳光学子自省册、班级管理日志、班级各项管理评价制度等。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其班本文化建设构想及进度,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学校帮助曾老师率先提炼出“以生为本,高度自治”的班级管理特色,并初步形成了班本文化建设案例的基本撰写框架,为学校班主任提供参考。之后,学校面向全体老师开展了“走进自治班——特色班集体文化建设经验介绍”分享活动,一起解读曾志嫦老师的班级文化管理个案。

我的成长故事范文篇4

我说都不是!教师就是教师,是一个永远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人。

我觉得,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同时还应该包括自己的充实与成长。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给自己和学生的双重成长以坚实的保证。

今天站在这里,我不想用那些华丽的词藻去描述读书的美好和意义,只想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成长故事。

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学校为了让我们尽快地熟悉业务、完成角色转换,对我们青年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初出茅庐的我觉得这种培训没什么意义,尤其是没有必要讲那些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只要多提供几堂精彩的示范课,让我们模仿就可以了。因为初登讲台,不懂得什么教学方法,面对教材总是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课堂上该讲什么、讲多少,所以特别希望老教师给一个明确的、具(来源:体的、能“立竿见影”的做法或模式让我们参照,甚至照搬,否则心里就没有底。这样做果然省劲,一切都不必费心,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后练习的安排,等等,一切都照老教师的去做,无从下手的困扰没有了,每天上完课回到办公室,感觉是那样的轻松,那时的我以为教学就这样简单、容易呢。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我的课堂缺乏活力、了无趣味,除了少数几个学生在比较认真地听讲之外,其他学生表现出很淡漠的样子。每当我提问问题的时候,下面几乎都是一片沉默。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好,我十分沮丧却束手无策。再去听老教师的课,看到人家课堂上那热烈的气氛,活跃的场面,我感到不解:一样的知识,一样的讲解,为什么效果却差这么多?我曾经的一个导师对我说:教师和教师不同,学生和学生也不一样,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再者,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和取舍。别人的教案和课例,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教学还是得有自己的东西啊。

我的成长故事范文篇5

关键词:德育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生活情境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影响小学德育实效的主要问题是德育方法不切合学生实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者要坚守儿童立场,强化德育的生活性、情境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移情共感中经历知情意行品德要素形成过程,进而促进心灵成长。

一、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当下的德育方法存在如下突出的问题:一是重灌输,轻启发。如今小学的德育大多数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学生对于教师讲的道理都是似懂非懂,真正能铭记于心的不多。二是重说教,轻体验。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习惯采用说服教育,习惯于讲大道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忽视了学生真实的情绪体验,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生命体验。三是重形式,轻实效。学校德育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表面上看,德育方法新颖独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活动过程有声有色,活动总结完美无瑕;但实际上,学生思想上的感悟几乎没有,德育认知并没有得到内化,道德水平并没有得到提升。

二、有效德育情境的内涵与价值追求

有效德育情境是指向儿童道德发展的情境,具体是指教师按照德育目标和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情境[1]。换言之,有效德育情境的建构是为了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1)有效德育情境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2)有效德育情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触动学生的情感,通过“移情育德”,最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3)有效德育情境的基本特征:一是明确的目的性。创设一定的德育情境体现着教育者对德育方向的深刻理解、对德育目标的积极追求,以及对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正确引领。二是丰富的体验性。情境体验是有效德育情境的核心因素,根据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经历各类情境体验,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形成和升华。三是深刻的教育性。有效德育中的情境都有着丰富的教育特质,也融合着多种教育方式。有效德育情境的价值追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发思想道德情感。情境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在情境活动中“入情”“动情”“移情”“抒情”,从而使其思想道德情操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和提升[2]。二是提升思想道德认识。通过德育情境启发学生的道德思维,让学生在积极的反思、主动的意会中提升思想道德认识。三是启发思想道德智慧。良好的德育情境让抽象的道德知识形象化,让枯燥的德育内容生动化,让程式化的德育过程生活化、艺术化,让机械化的德育方法情感化、人性化,让学生思想道德智慧在不知不觉中得以生长。四是提升思想道德能力。内化于心的道德知识一旦遇到丰富生动的德育情境就很容易被唤醒,被提取,从而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思维力、道德实践力就能不断得到提升。

三、有效德育情境的构建策略

1.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实质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以决断的问题作为困惑点和矛盾点,创设两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沟通、对话进行心灵重塑,在怀疑、讨论、认同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提升道德认识水平。一是以真实生活为焦点创设问题情境。受生活经历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文化特征,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常常交错在一起,使他们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冲突。例如:因为起床晚了导致上课迟到,跟教师说堵车就可以免去批评,是说真话还是找个理由推脱?教师可以创设类似这样的来自学生生活的两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直接或间接地考验学生的良知与正义。二是以认知冲突为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遵守规章制度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在生活实际中却容易让人陷入两难境地。例如:几个同学一起外出游玩,一个团队游戏项目需要5个人一起参加。游乐场规定要满12周岁才能参加,其中有个同学还差几个月。看着伙伴们就要因为自己而玩不成这个游戏,这位同学不知道是说出真相还是隐瞒实情。此问题情境让学生陷入“情”与“法”的两难之中,引起他们道德认知的冲突,在讨论和艰难取舍中学会权衡,在化解道德冲突中实现自我抉择、自我教育。三是以价值引领为重点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为了集体的发展”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你是学校棒球队成员,省小学生棒球比赛在本周末,正巧与你的钢琴考级在同一天,这时你该怎么选择呢?随后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断设“难”,使学生渐渐明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出现矛盾时应坚守的态度,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道德思考。2.利用生动的故事情境,加深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等等[3]。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述具有教育意义和启迪心灵成长意义的故事(包括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等),将道理转化为故事,以事说理;把说理转化为叙事,叙事明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流动在校园中的故事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共情明理”,学生的情感在动人心弦的故事中被催生,情绪在感人至深的情境中被感染。这种方式简单易行,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和学生的欢迎。3.构建丰富的活动情境,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在“情感体验―认知感悟”的过程中养成,教育者可在游学、历奇、游戏等各种健康有趣富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活动中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获得认知感悟和道德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在角色“演悟”式活动情境中导行。主要以在情境中扮演角色、在扮演中体验情感、在体验中感悟道理、在感悟中升华品德为品德形成的具体程式。比如在以“人与自己”为主题的自信教育中,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培育自信的活动:首先,关注班级环境的创设,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一个学生作品的展览馆,学生就是环境的创造者,置身于“我能行”的环境中;其次,关注活动过程的情境创设,开展“今天我值日——值日领读、值日班长、值日班主任”“今天我当家”“假如我是小市长”等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人与自己的关系,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在仪式体悟式情境中导行。主要以在仪式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理、在明理中导行为品德形成的具体程式。比如在以“人与他人”为主题的感恩教育中,我们组织三年级学生隆重举行“十岁成长礼”,学生讲“我的成长故事”,穿过气球鲜花扎成的“成长门”,走过红地毯,佩戴成长红丝带,进行“我十岁了”宣誓活动。在仪式感十足的活动情境中,学生在全身心的投入中理性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懂得感恩,敢于担当,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在实践互感式情境中导行。主要以在活动中交流、在交流中沟通、在沟通中互动、在互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为品德形成的具体程式[4]。比如在“人与社会”为主题的责任教育中,我们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动;开展“我当小导游”活动,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当地博览园、纪念馆等德育基地当义务导游。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体验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着与他人共处之道。4.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杜威认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到“与道德无关的,对行为没有影响,即不使行为变得更好或更坏的观念和片段知识”,而“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的道德观念”这样的教育效果只有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李镇西也认为,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只有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才能对诚实、自律、平等、尊重等产生比较真实而亲切的感受和理解。一是把学校的每一处景点都建成育人情境。譬如:为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李镇西在教学楼下建了一个很大的开放书吧。开放书吧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学生课外阅读,另一方面是营建一个真实而自然的德育情境——面对喜爱的图书,学生能否经受得住诱惑?开放书吧成为考验学生道德的情境,学生体验到的是经受考验后的成就感、犯错后的恐惧与自责以及有错就改后重拾的自信。学校要多创设类似这样的德育情境,课堂上、餐厅里、花坛中、操场上、洗手间、走廊里……处处都隐藏着的德育的资源,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开掘,去利用。二是让学校每一个教师都成为育人情境。教师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的言行,这是真实自然而有效的德育。譬如,要培育学生的平等意识,与其费尽心思地教育,不如潜移默化地熏染:课堂上,学生齐声问好,教师真诚回应;校园里,师生相逢,学生主动问好,教师积极应答;要求学生知错就改,教师也要主动认错并积极改正……这种言传身教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要把学校建成一个育人的场,教师就是最好的德育情境。德育更多的是营造一种生活的情境、一种和谐的氛围、一种文化的气息……真正的德育,就是努力让师生都共同生活在一种充满道德意义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彼此学习,情不自禁地互相感染[5]。

参考文献:

[1][2]徐娴.学校情境德育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3.

[3]尚颖.心理学原理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15.

[4]李季,梁刚慧,贾高见.小活动大德育: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23.

我的成长故事范文篇6

心育的方法和技术可以为学科教学服务。例如,心育中了解不同年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调查法、倾听质询技术、沟通方法、沙盘游戏治疗方法、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等都可以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如一位小学英语教师运用学习心理学理论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课堂上首先利用放松训练和自我暗示法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性条件情绪反射,在学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状态中导入新课。在讲授新知时,利用题型中心图示理论,抓住知识间的上下位联系,并遵循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认知发展规律,综合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进行多感官的刺激和调动,使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英语课程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进。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我会好好说》上,教师通过创设日常口语交际情境,采用校园心理剧表演这种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他人的处境和感受,实现换位思考,并学会有效沟通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心理辅导方法和技术的运用,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心育课程内容的渗透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育的课程内容包括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及环境适应等几个方面。这些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科教学内容中,教学可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思考和寻找恰当的渗透点。笔者认为,文科类课程可侧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可渗透个性品质培养、社会认知能力、建立自信心、珍惜生命与热爱生活、亲子关系与感恩情怀、集体精神与团队协作、社会环境适应、人生规划与生涯指导等内容;理科类课程可以侧重认知能力培养,可渗透学习动机与学习品质、学习行为习惯、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创造力和潜力开发、崇尚科学与严谨态度等内容;艺术与体育类课程一般注重审美和情操培养,可渗透情绪调节、陶冶情怀、意志力与耐挫力、合作与协助精神、团队凝聚力、人际沟通交往等内容。例如,教学内容为创作美术作品《我的家》美术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创作绘画作品的同时,积极培养和激发学生家庭观念与感恩情怀,鼓励学生边创作边回忆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幸福瞬间。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为自己做了什么,而自己又为父母做了什么。学生在这种启发下不断回忆不断提炼,继而进入创作状态中。创作完成后,学生们纷纷就作品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心育内容的渗透,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又培养了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怀,教学效果显著。

三、心育评价方式的渗透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评价学生不应该再是单纯的“分数”。一味持久的“高压”政策,只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心育评价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从多角度、全方面来综合评价和衡量每一个学生。它既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理解,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心育评价方式均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教师在期末评价时应就学生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也可以利用学生成长评价表格和学生心理成长档案进行评价,还可以建立学生自我、同伴、教师、家长多元综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使学生形成客观全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同时,增强学科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四、结语

我的成长故事范文篇7

一、主题的差异化呈现

小说《小王子》讲述的是B-612小行星上的小王子由于和他的玫瑰花闹别扭而赌气到其他星球游历的故事。书中飞行员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的历险过程,作者以孩童的视角表达了对空虚的成人世界的死板教条、师心自用和愚妄无知的鄙视与批判,透过狐狸对小王子的点化表达了对爱与责任的讴歌,通过描绘飞行员迫降广袤无垠的撒哈拉沙漠的际遇阐发对人类孤独寂寥、无依无靠的生存状态的忧思,具有极强的文化普适性。电影《小王子》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精华部分的同时深度刻画了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小女孩,并将小女孩与老飞行员之间的故事作为电影的主要故事线索将原著中小王子的故事穿插其中娓娓道来。电影中,小女孩这个人物角色是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下自行其是、世俗无趣的成人世界的牺牲品,小小年纪便为考入名校而执行妈妈苛刻的人生计划,言谈举止丝毫不见小孩子的天真和感性。小女孩与老飞行员的偶然相识与相知促成了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颠覆性转变,最终回归儿童该有的快乐生活。电影中,小女孩的生活是导演着力刻画的部分,由这个人物形象所引发的现代社会的儿童教育问题和成人世界的盲目与僵化表明了电影的价值导向———对纯真诗意人生的追寻和回归自我的期盼。电影后半段,老飞行员病危,促成了小女孩在梦中走上寻找小王子的旅程。在这个童话式的梦幻世界里,小女孩在一个商人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将贪婪视为唯一立身准则的商业化的星球上找到了已经长大的小王子。小王子变成了他曾经最鄙弃的自以为是的、充满功利与现实的卑微清洁工,全然忘记了他曾经深爱的玫瑰花。被异化的小王子实质上是当今都市繁复的生活重压下逐渐功利化的人类个体的真实写照,如此情节推演表现了电影对现实社会的深切观照。小王子重拾童真是在小女孩的感化下实现的,而后小女孩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将商人企图用于发电的星星释放出来,这是一场小女孩与以商人为代表的、以摧毁美好事物换取利益的大人的斗争,小王子的故事又一次被淡化,小女孩的成长主题逐渐凸显,这场奇幻的旅程宛若一场成人礼般促成了小女孩整个身心的成长与升华。

二、叙事重构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视觉艺术形式,其叙事手段具有单一的文本语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电影叙事主要依靠画面、配乐直击受众的视听系统而促使其获得直观明晰的审美感受。因此,一部拥有独特内涵与个性的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必然建立于基于原著的叙事重构创作。电影《小王子》在原著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小女孩为中心的全新故事框架,以崭新的视觉观感打破了原著的固有模式,电影故事由原著中单纯的飞行员与小王子之间二元对立的叙事手法变成了小女孩与飞行员、飞行员与小王子、小女孩与小王子之间的多线叙事结构,这种多重人物形象的叙事方式推进了基于社会现实的电影主线与原著虚幻世界的良好融合,不仅促成了文学原著内涵的具象化表达,更能引发受众深刻的反思。电影《小王子》借助于蒙太奇手法达成了电影主线与原著主线看似分离实则交融统一的叙事模式,这主要是透过对新的动画制作技术的应用来实现的。电影主创利用电脑三维动画与手动定格图像营造的迥异画面质感成功地表现出现实世界与童话世界的强烈反差:电影运用以冷色调为主的电脑三维动画写实风格描绘以小女孩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与工业文明,并辅以众多阴影渲染画面效果,更加鲜明地衬托了现实社会的冷漠和残酷;以定格拍摄手绘纸模设计配以大量暖光创设以小王子为核心的童话世界的温暖明快的抚慰视觉效应和唯美的意境,实现了对原著中各种奇思妙想的高度还原。小王子的故事在小女孩的视角下被完整、立体地呈现,在画面营建的时空界限感中现实与童话两个世界在电影叙事过程中交替闪回,既与原著文本相映衬,又不失合理地交代了小女孩的成长故事,使原著中那些隐于文字的奴役与解放的内涵对比明晰地呈现出来的同时,又以小女孩的故事带出回归童心、学会成长的主题,透露出导演对社会现实的讽喻,令原著哲学凌驾于现实并扎根于现实,使电影呈现出强烈的文化隐喻性,含蓄地传达出深邃的寓意,如此安排不失为一次成功的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叙事重构案例。

三、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嵌入

电影《小王子》上映后,被众多评论家界定为好莱坞动画电影,主要原因在于电影的叙事角度、主题内涵在导演的大胆改编下与原著相去甚远,甚至毫不相干,电影的人物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对白内容带有非常明显的好莱坞娱乐属性,原著弥漫的法式浪漫主义情怀在电影中冰消气化。不可否认,电影《小王子》的确具有浓重的好莱坞工业加工痕迹,且整部电影都透露着美国文化意识形态,但需要看到的是,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意,且《小王子》原著的哀伤诗意的语言风格、发人深省的故事与奏鸣曲般的叙事结构对于改编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马克•奥斯本采用的举重若轻的戏中戏模式不仅成功地演绎了《小王子》这部文学经典的核心内涵,也透露了不同文化视角下的人们对这部经久不衰的法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认知与理解,使小王子的故事更具现实意义。相较于原著而言,电影《小王子》更加直观地解读了文本秘而不宣的寓言式表达,其昭然若揭的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介入实质上是基于对时下社会热点问题与艺术审美的双重考量,以及对主流话语意识形态的特殊关注。电影中,小女孩在急功近利的专制母亲的掌控下丧失主体意识,成为一个理性得近乎不可思议的可怜且无助的孩子,这个人物形象没有名字作为异于他人的标志,因此其实际上是当下现实存在的“虎妈”“狼爸”苛刻教育下许多孩子的缩影。在与老飞行员的相处中,正是这位与现实的大人世界显得格格不入的奇怪老爷爷笔下充满奇幻意味的小王子的故事,与老爷爷乐园般的后院,促成小女孩回归童趣并逐渐积攒起冒险的决心,最终她在内心巨大的憧憬的触动和帮助老爷爷实现梦想的信念下开启了向未知的探险。在这两种生活状态下,小女孩始终追寻着自我的存在价值和存在意义并逐渐凝聚成一股强大的个人英雄意识在探险过程中喷薄而出。小女孩这个人物形象是一个标准的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英雄形象,也是马克•奥斯本立足于存在主义建构起来的好莱坞动画片的程式化形象,是对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成功渗透和强调。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利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充满忧思又不失浪漫的情怀叙写了小王子的故事,该文本透露出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哲思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面对这部享誉世界的伟大文学作品,马克•奥斯本选择将原著与现实相融合的创新改编方式,为小王子的故事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审慎地倾注了时代变迁下人类社会的新认识与新需求,发出人类个体须重回纯真、摆脱世俗的呼喊,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孟凡墨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法]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M].李继宏,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我的成长故事范文篇8

一、政治方面

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理论学习,关心时事政策,在工作和学习中认真践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严格执行教育方针,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同时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不歧视、挖苦他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牢固地树立了爱岗敬业思想。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克服困难,与体育组的同事团结协作,积极搞好体育教学和训练,模范地履行了一名小学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二、工作态度

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新大纲、新教材,将教材、教法、学法尽可能完美的结合,积极、认真备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积极学习钻研名师、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探索适合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主动向身边的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撰写我的专业成长故事及评课稿与反思。在业务上精益求精,积极探索体育教学的新思路;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形式以及活动内容,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

我的成长故事范文篇9

西方自二战后开始关注教育电影。《音乐之声》大受好评,《死亡诗社》引起了关于“何为好的教育”的教育智慧的讨论,《心灵捕手》提供了优秀的心理教育范例,《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超越传统与追求真善美的凯瑟琳老师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而《春风化雨》(又译《放牛班的春天》)对教育智慧与爱心抚触作出了新的诠释。中国教育电影也比较繁荣,建国后有《武训传》、《祖国的花朵》、《朝霞》等;新时期以来也产生了多部影响较大的教育电影,如《苗苗》、《烛光里的微笑》、《红衣少女》、《孩子王》、《一个都不能少》等,以及纪录片《高三》、《请投我一票》等。这些电影对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形象以及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冷峻的观察和思考,凸显了富有理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启发价值。

一、教育电影的特性及其在师范教育中的优势

电影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样式,构成复杂、内容丰富,是培养文化艺术素养的优质媒介。正如鲁迅所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教育电影因为关注教育问题,从而在教育媒介与教育内容两个方面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1.媒介的逼真性与教育的现实性

前苏联电影艺术家普多夫金认为:“电影是这样一门艺术,它为力求现实主义地再现现实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电影艺术能够十分准确、十分精细地纪录客观现实,具有视听的真实感,其塑造的人物、叙述的故事、表达的感受真实可信。电影的逼真性不仅是形式的逼真、表象的逼真,更表现为内在本质的真实性,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教育电影极为关注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关注教育现状和教育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教育现实。

2.媒介的丰富性与教育的多元性

教育电影的艺术构成元素丰富,其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都给受教育者展示了无限的观摩和交流体会的空间。教育电影虽然主要是关注和表现教育主题与题材,但同时也会涉及天文地理、时事政治、山川风物等,人与自然、社会的内容无所不包,可以极大地拓宽师范生的视野。而教育就需要多元的内容和形式,于是,教育电影的媒介特性与教育的多元性相契合。例如《放牛班的春天》、《蒙娜丽莎的微笑》等影片,在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艺术等方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同时又反映了西方国家的社会、家庭问题,一些优美的音乐、出色的绘画作品贯穿影片始终,给人以艺术熏陶。这类影片可以带来教育结构的多元性和教育效果的丰富性。

3.媒介的生动性与教育的活泼性

电影可以生动真实地表现声画世界、时空世界和情感世界。对于受教育者来说,电影不仅是“视听盛宴”,也是能带来情感体验和心灵震撼的艺术和生活方式。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不是一言堂,不能满堂灌,而应是一种对话与交流、互动与启发,应该具有更多的活泼性。教育电影因其媒介的生动特性恰好能满足教育活泼性的要求。

4.媒介的梦幻性与教育的启发性

电影是一种时空幻觉,美国电影艺术家奥逊·威尔斯认为“一部影片就是一部梦的彩带”,所以好莱坞被誉为“梦工厂”。电影作为想象的艺术,可以开启观众的想象之门,培养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开启想象、启迪智慧的过程,需要想象力和充满想象力的思考和创造。想象力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进步所必须具备的生命素质,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教育电影中充满了无限想象的行为,它们像梦幻一般给受教育者以极大的吸引力,鼓励他们去竞相施展自己的梦幻能力,去丰富并发展人类的文明。像《死亡诗社》中对诗意的想象、对生命的憧憬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和生命热情;像《草房子》把异想天开、顽皮淘气的趣闻轶事穿插在主人公桑桑小学六年的成长故事中,留给观众的是诗性的感动,是契合儿童实际的想象与幻想的美妙课程。

二、教育电影在师范教育中的功能与效应

1.树立教育理想——教育追求与职业信仰

在师范教育中,帮助师范生树立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使其坚定执着教育追求,是师范教育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师范生一旦树立了教育理想,选择将教育作为终身职业,那么执着的教育追求便与职业信仰合一,能够起到旗帜和航标的作用,引导师范生无怨无悔地执着于教育事业,把自己的青春、爱和生命奉献给学生。像《黑板》、《凤凰琴》、《美丽的大脚》和《我的教师生涯》等,集中反映了中外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形象,表现他们在国家和民族最为艰难时刻的教育追求、教育信念和教育修养。师范生观看这一类电影,能够对教育的神圣和教师的崇高精神耳濡目染,激发起内心的情感,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

2.培养教育智慧——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优秀的教师应该“传道、授业、解惑”,应该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心灵捕手》等几部教育电影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集中反映了教师超群的教育智慧。电影中的教师有学问、有思想,更有对教育的独到理解,他们能够按照科学的理念和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学生喜欢的课程,最终既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又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喜爱。例如《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就是一位诗性智慧型教师,他是威尔顿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后又毕业于剑桥大学。为了改变学校只强调升学教育、严格管制学生的现状,他从自己的文学课开始改革,让学生领悟“把握今天,让生命超凡脱俗”的要义。他自称“船长”,让学生们叫他船长,要求学生把课本中关于诗歌理论的章节撕掉,鼓励学生站到课桌上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激发胆小懦弱的托德的诗性智慧潜质,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自己选择生活。当学生们悄悄组织“死亡诗社”时,他默默地支持,让学生们在朗读拜伦、惠特曼的诗作中感受到生命的原初力量。学生的天性、梦想、勇气和爱情冉冉升起——生命的重要意。义、教育的根本价值由此凸显出来。尽管世俗的力量最终导致基廷老师被迫辞职,但是他激发了学生们的生命欲望,最终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教育智慧与教育艺术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应有之义。

3.把握教育现状——时代需求与职业使命

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除了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外,还包括对教育发展现状的把握、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的了解等。了解和把握教育现状是当好一名教师的重要前提,其途径可以多种多样,如学习教育方针政策、关注教育新闻报道、到学校调研等,还有一个途径就是观看有关教育问题的影视作品。因为教育电影,尤其是现实题材的教育电影,往往对教育现状和青少年问题进行了冷峻、深入甚至是尖锐的观照和反思,会呈现出与公众视野差异巨大的“教育影像”。例如《十三棵泡桐》就呈现出另类的“残酷青春”——对教育现状和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揭示令人触目惊心,纪录片《高三》记录教育竞争与应试教育的严酷,《走路上学》聚焦我国西部艰苦的教育条件与学生的求学毅力。师范生观看此类电影,从感性层面了解教育现实问题,从理性层面树立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职业使命感和教育责任感,对职业规划做出理性的判断。

4.引导身份转变——农村支教与职业选择

师范生的身份比较特别,“今天是学生,明天是老师”,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除了树立教育理想、培养教育智慧以外,还要通过教育教学实习,实现身份转变——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在心理、志趣与个性上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成一个教育者。身份转变是职业选择的重要条件。我国自2003年起不断开展农村支教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系列活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工作。近年来有多部表现支教题材的电影问世,值得师范生观看。例如《美丽的大脚》,反映了一位从北京来的志愿者教师夏雨,在被农村妇女兼教师张美丽的教育行动及理想所感动后,到西部农村从事教育事业。又如《天那边》讲述了女大学生许晓萌和恋人江可可到西部农村小学支教的故事,在艰苦的教育条件下,许晓萌逐渐成熟起来,学会面对生活、选择职业,在经过曲折后二度归来,继续驻守在天那边的乡村小学中。这部影片堪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引导和身份转换的“支教宣传片”。师范生作为时代青年,他们愿意将满腔热血和满腹才学奉献给西部和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奉献给天那边的“花儿与少年”。

5.了解学生成长——因材施教与职业要求

我的成长故事范文篇10

一、赏识教育的特点

(一)变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

新时期,在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批改学生作业本的过程中,适当的给予学生一定鼓励的语言和评价,促使学生在了解自身不足的基础上,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受到了关注,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赏识教育在应用过程中,还能够增加教师同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促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等,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心理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非常渴望教师的赞美和鼓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应用赏识教育法,能够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更有助于教师将有效的学习方法及模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应用赏识教育,能够通过语言及教学模式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拥有更高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用赏识教育,不仅可以通过口头的形式来鼓励学生,还可以通过卡片、比赛等形式,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将自身的特长展示出来,并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不断树立坚定的自信。这种教学方式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教师为课堂学习主体,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而新时期,在积极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可,都能够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还能够在班级同学面前获得教师奖励的大红花等。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逐渐树立起较强的自信心,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心理,同时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他人的赞美。

二、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应注重方式方法,应保证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现阶段,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将课程学习内容同小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回忆自身的经历,从而对语文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对其进行赏识,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热爱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例如,在进行《我是男子汉》一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大量收集小男子汉的成长故事,对故事的主人公进行赞美和表扬,并鼓励学生积极将自身生活中的实例讲出来,同大家一起分享。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二)积极应用新型教学模式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赏识教育必须注重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还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判定,也可以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鼓励,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例如,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应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多重感官进行刺激,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3]。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法等多种模式。例如,在进行《亡羊补牢》一课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进行成语比赛,通过努力尽量描述,让其他组成员猜,表现好的小组可以得到教师的奖赏。在游戏环境下,学生能够对知识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

(三)构建良好的学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