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的体会与收获十篇

时间:2023-04-03 23:49:51

学习教育的体会与收获

学习教育的体会与收获篇1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学习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3-0044-05

一、研究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质量有待提高”,因此,如何形成“质量导向”的自我修正和持续改进的良性发展态势,明确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的主要目标,并进一步提出,“以提高质量为主线,加强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保障水平、促进协调发展”,从而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关键是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质量,因为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学习质量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1]。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能从根本上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质上,学生作为学习质量最直接的体现者,不仅参与了学习质量的构建过程,也显示出学习质量的最终结果,学生因此也成为评价其所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主体。从学生主体的视角来看,满意度是指学生通过理论课程、实习实训课程等学习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体验学习交往、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等与学习活动的互动,从而形成对大学学习生活“事前期望与事后感知之间的符合程度”[2]的评价和对自我学习收获的认知,是学习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实现统一的量化反映,成为整体研究学习质量的突破口。因此,从满意度的角度研究学习质量,可以不断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标准。

二、研究设计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研究作为“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系统(NCSS)”进行了研究设计和数据采集[3]。其中,学生满意度作为整个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板块,是调查问卷中相对独立的结构化量表。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修复,剔除不合格数据,有效样本共计18980个。本研究分别从性别、年级两个方面呈现高职学生的样本分布,男生数量相对较少,大三及以上年级学生所占比例也较小,见表1。

表1 高职学生样本分布情况

人数 比例

性别 男 8609 45.36%

女 10371 54.64%

年级 大一 9808 51.68%

大二 7614 40.12%

大三及以上 1558 8.21%

总计 18980 100.00%

(二)调查工具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主要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在编码、修复的基础上将高职院校的学生数据单独成为子库,并对该部分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使用主成份分析的方法,检验满意度和重要性的效度(Validity)。满意度部分的行列式=2.152E-008,重要性部分的行列式=6.364E-010,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见表2,无论是满意度还是重要性,其检验结果在判断准则上处于极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具有极佳的适切性[4]。

表2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满意度 重要性

取样足够度的

Kaiser-Meyer-Olkin度量

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df

Sig.

0.958

334911.438

253

0 取样足够度的

Kaiser-Meyer-Olkin度量

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df

Sig.

0.969

401704.992

253

对量表进行主成份分析,为了使因子的解释变得容易,并赋予更合理的实际意义,做到既能符合统计规律,同时亦具有教育意义。首先将满意度部分的条目从A1到A23编号,重要性部分的条目编号为B1~B23。随后通过正交旋转法进行降维处理,在方差最大旋转之后建立的旋转成分矩阵中发现,满意度和重要性分别各自形成了3个主成份,并且每个成份中只有少数几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据此对各个条目进行合理分类。根据因素分类的结果,剔除没有进入因素的条目,最终满意度和重要性的三类因子各自组合,见表3,并命名为教师教学、校园支持和人际关系,赋予其教育意义。

使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对量表的信度(Reliability),也就是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以检测其是否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从表4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满意度部分,还是重要性部分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值都高于0.8,说明量表属于高信度区间。总体来说,本研究所使用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表3 因子命名表

序号 意义 满意度高载荷指标 重要性高载荷指标

1 教师

教学 A1:教师的教学方法

A2:教师的教学内容

A3: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

A4:教师的教学准备

A5: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与沟通

A6:老师给予的关于作业等学习情况的反馈

A7:本专业的课程设置 B1:教师的教学方法

B2:教师的教学内容

B3: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

B4:教师的教学准备

B5: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与沟通

B6:老师给予的关于作业等学习情况的反馈

B7:本专业的课程设置

2 校园

支持 A8:学校的图书资源

A9:学校图书馆的学习环境

A10: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

A11:学校的住宿条件

A12:学校的餐饮

A13:宿舍住宿人数

A14:学校自习室的数量

A15:学校的奖学金制度

A16:学校的助学金制度 B10: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

B11:学校的住宿条件

B12:学校的餐饮

B13:宿舍住宿人数

B14:学校自习室的数量

B15:学校的奖学金制度

3 人际

关系 A19:与室友的关系

A20:与其他同学的关系

A22:与辅导员的关系

A23: 与专业指导老师 B21:与任课老师的关系

B22:与辅导员的关系

B23:与专业指导老师

表4 量表的信度检验结果

满意度 重要性

Cronbach's Alpha 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Alpha 项数 Cronbach's Alpha 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Alpha 项数

0.835 0.835 3 0.865 0.866 3

三、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的基本特征及模型建构

(一)总体学习收获的指标状态与特征

量表设计以“总体来讲,读大学让我收获很大”的题项来考察高职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以自我报告的形式,从学生主体的角度评判其在高职教育阶段的学习收获,也可以视作高职院校学生对学习质量的自我评价。本文从基本状态描述、选项具体分布两方面分析学体收获的基本状态,从性别维度、年级维度分析并归纳学习收获的基本特征。

1.基本状态描述

对于学体收获的题项,根据李克特量表分类法,把“总体收获很大”的选项分为六个等分,分别是“完全不同意”、“不同意”、“基本不同意”、“基本同意”、“同意”和“完全同意”,六个选项依次从1至6计分,让被试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和感知作答。

经过调查与统计分析,高职学生在总体学习收获方面,在全部18980个样本中,极小值为1,极大值为6,均值为4.36,标准差为1.061。说明高职学生对学体收获的平均水平超过了“基本同意”,也就意味着目前高职学生认为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总体收获在平均值上已经“及格”,样本内超过六成个体同意此观点。

2.具体选项分布

从总体学习收获的具体选项分布来看,图1所示的直方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整体上呈现偏正态分布的局面,选择“完全不同意”、“不同意”、“基本不同意”选项的人数明显少于选择“基本同意”、“同意”和“完全同意”选项的人数。其中,最多被选择的选项是“基本同意”;而两端选项中,“完全同意”的频数也明显多于“完全不同意”。综合描述统计量和选项具体分布情况分析,高职院校在校生在判断其学体收获情况时,并没有呈现趋同,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感知情况进行了回答。总体来讲,高职学生感知到的学习收获平均水平已经超过“基本同意”的程度,并且在分布上多数学生选择了正向选项,认为高职教育使得他们有着不同程度的收获,表明高职教育目前对于在校生的教育影响较为理想。

图1 高职院校学生学体收获分布图

(二)具体学习收获的指标状态与特征分析

以性别和年级作为分析维度,考查在不同性别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总体学习收获的差异和趋势,描述不同类别学生群体在总体收获认知方面的特征。针对满意度量表,分别分析不同要素在满意度体验水平和重要性认识程度方面的特征,从而呈现高职学生在学习满意度各要素上的具体特征。

1.性别差异

从平均数差异和方差齐性角度分析男女大学生在总体学习收获上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男女生均值都为4.36,男生标准差为1.125,女生标准差为1.004。初步反映出男女生总体学习收获相等,但是男生离散程度较高。因此,为了更清楚地剖析男女生在总体学习收获上的差异,使用T检验进行均值比较。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生之间在总体学习收获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性别因素对总体学习收获没有构成影响。

2.年级差异与趋势

以年级作为划分标准,探讨不同年级、不同经历、不同认知发展程度高职生在总体满意度及其认知方面的情况,并以此描绘随着年级的增长,总体学习收获的发展变化趋势。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利用均值比较和方差齐性检验进行不同年级状态指标的差异性研究。均值最高的是大三学生的4.44,标准差亦为最高的1.081;均值最低的是大二学生的4.32,但标准差最低却出现在大一学生中,为1.049。分析结果反映出大一学生对总体学习收获的感知最为集中,大二学生认为学习收获最低,尽管大三学生在学习收获均值方面最高,大一学生均值为4.38,但其认识状态最为分散。因而使用单因素ANOVA检验作进一步分析,研究各年级在总体学习收获上是否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总体满意度体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

年级变化趋势表明,高年级大学生的总体满意度和重要性程度不如低年级,尤其是在大二年级出现的谷底,尽管在大三获得了反弹且超过大一水平跃至新高,但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剖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以助于找到解决的对策。

3.满意度与重要性各要素均值

依照前述因素分析结果,使用均值作为观测各要素满意度水平和重要性程度的指标。具体说来,满意度和重要性的因子包括教师教学、校园支持和人际关系。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各个因子在满意度水平和重要性程度上的均值,见图2。

图2 高职院校学生各要素的满意度体验水平和重要性认识程度

图2表明,各因子的重要性均值都超过了满意度均值,说明高职学生对于各因子的认识程度均高于目前所能够获得的满足程度。而具体到满意度方面,均值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关系、教师教学、校园支持;重要性均值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关系、校园支持、教师教学。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能让高职学生感到最满意的并非来自教师教学的体验,而是人际关系的体验,因而可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程度对大学生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关系到高职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同时,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更为看重与切身利益相关的要素,重要性排序反映出人际关系、校园支持和教师引导从高到低影响着学习过程,这进一步说明,目前高职学生需要在良好的人际环境、教师引导和充足的支持条件下进行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从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和目前满意度不能匹配这方面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警示,当然这也成为高职院校教与学过程改革的直接动力。此外,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提供的支持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学生对此还有所需求,期望能够得到满足。

(三)满意度对于总体学习收获的回归模型

在前述对构成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收获进行描述性分析、差异性分析和满意度与重要性研究的基础上,需要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构建总体学习收获与满意度的关系表达式,在探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收获自我评价的同时,构建回归模型。

在以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收获作为因变量构建的回归模型中,满意度下教师教学、学校支持和人际关系因子作为构建该模型的自变量,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表达式:未标准化回归方程:总体收获=0.87+0.391教师教学+0.094校园支持+0.323人际关系;标准化回归方程:总体收获=0.318教师教学+0.081校园支持+0.239人际关系,采取强迫进入变量法探求回归模型的模式适合度、R平方改变量、描述统计量、共线性诊断,并利用Durbin-Watson分析变量残差,最终统整为满意度三个因子对总体满意度的复回归摘要,见表5。

表5 满意度复回归模型统计摘要a

预测变量 B 标准误 Beta T值

截距 0.87 0.039 22.223***

教师教学 0.391 0.012 0.318 33.944***

校园支持 0.094 0.01 0.081 9.377***

人际关系 0.323 0.011 0.239 30.534***

R=0.564 R2=0.319 调整后 R2=0.318 F=2957.468***

a. 因变量: 总体来讲,读大学让我收获很大

结合大学生满意度回归方程和复回归摘要可知,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收获,解释力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教师教学、人际关系、校园支持,并且这三个因子能够解释31.8%的变异量。尽管解释变异量的分值不够高,但是对于构成学习质量的诸多要素来说,满意度这一项仍然占有可观的份量。大学生满意度解释型回归模型表明,教师教学和人际关系是构成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收获最具解释力的两个因子,这两个因子分别从教师要素和学生要素的角度给予了支撑,因而教师教学和人际关系成为解释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收获的重点。

(四)重要性对于总体学习收获的回归模型

以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收获作为因变量,构建重要性对于总体学习收获的复回归模型,统整为重要性各因子对总体满意度的复回归摘要表,见表6,并据此建立未标准化回归方程:总体收获=1.725+0.385教师教学-0.031校园支持+0.192人际关系;标准化回归方程:总体收获=0.298教师教学-0.024校园支持+0.157人际关系。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收获与重要性程度来说,综合分析重要性程度回归方程和复回归摘要可知,解释力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教师教学、人际关系和校园支持,并且这几个因子能够解释16.0%的变异量,说明对于这三个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仍然能够对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收获有所贡献。从构建的解释型回归模型可知,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总体学习收获方面,教师教学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解释力度较高,且都为正值;而校园支持的解释力为负值,说明高职学生认为校园支持的重要性越高,反而影响总体学习收获的提升。综上所述,无论是总体满意度体验还是重要性程度,教师教学和人际关系两个因子都是提升总体学习收获的关键环节,对于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至关重要。

表6 重要性复回归模型统计摘要a

预测变量 B 标准误 Beta T值

截距 1.725 0.047 36.908***

教师教学 0.385 0.013 0.298 29.71***

校园支持 -0.031 0.013 -0.024 -2.316*

人际关系 0.192 0.012 0.157 16.198***

注:R=0.400 R2=0.160 调整后 R2=0.160 F=1208.346***

a. 因变量: 总体来讲,读大学让我收获很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高职院校在校生对于学习收获整体持肯定态度。通过对18980个样本基本状态的描述,超过六成学生赞同“读大学让我收获很大”,反映出通过高职阶段的教育教学,学生主体对于学习收获和学习质量的肯定。需要注意的是,大二年级表现出对学习收获认知的明显偏低,这对于人才培养过程改革来说是一个警示。

第二,高职学生对满意度各因子的体验有所不同,教师教学是最具解释力的因子,人际关系成为高职学生学习收获认知新的增长点,而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提供的校园支持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此外,由建立的回归模型可知,满意度量表无论是在满意度的体验水平还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上,均能够对总体学习收获进行解释。如前所述,满意度是反映学习质量的重要通道,而实证分析对此也进行了证实。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满意度,是破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二)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综合上述调查分析的结果可知,“教师教学”因子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收获的贡献最大,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继续强调教师作为学习促进者的角色[5]。同时,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教师自身主体性的发挥息息相关,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环境的主体性、对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对自身主体性三个方面。对教育环境的主体性是指从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对学生学习环境及其影响作出创造性选择、加工和改造,包括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制定规范的学习制度、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等。对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指对学生学习发展状况的主体性预测、设计和调控,包括对学习发展方向的规划建议、对学习兴趣的推动、对学习发展水平的评价等。教育者不仅对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实施主体作用,而且还在意识和实践中对自身施加影响,即教育者对自身的主体性,表现为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因此,高职师资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全面综合的过程,在未来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可以依据上述三个层面引导教师的教学成长。

学习教育的体会与收获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体育日记;运用

体育日记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并不常见,然而,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记体育日记的习惯,这将会带给学生们很多有价值的收获。教师要让学生在日记中不受拘束的自由表达,真实的记录下自己在体育课堂上的想法、感受与体会,这样才会让学生更加乐于写日记,这也是充分发挥体育日记教学价值的前提所在。

1、记录教学参与过程

体育日记的撰写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不少学生都觉得不知道日记可以写什么,找不到题材和内容。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引导,可以让学生首先从真实的记录自己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过程着手,这往往是一个很好的日记撰写的切入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往往会有意识的关注到每一个层面的学生,设计的游戏活动也会尽可能的让更多学生得以参与,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前提下也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教学参与经历与体验,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日记撰写素材。

一位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便记录下了这样一段教学过程:今天的体育课非常有趣。课堂上教师要求我们注意力集中做游戏“弹钢琴”,根据曲调,让我们来“揭晓”师生要去的国家――奥地利,教师要求我们注意力集中、专注精神,我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绕圈慢跑游戏“欧洲之行”,和教师共同来做“准备活动”,随后我们在“上肢练习的单人体操”,“拉伸肌肉训练”等游戏环节中很好的锻炼了自身的体能,大家也纷纷在这种趣味化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到了“弹钢琴”游戏的乐趣。今天的体育课让我觉得原来肢体训练的活动也可以变得很有意思。学生的这则日记中不仅非常清晰的反映了课堂教学的过程,这种真实的记录方式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体育课程的参与乐趣,这才是体育日记应当发挥的积极教学效果。

2、记录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师同样可以鼓励学生在日记中记录自己在体育课堂上的收获,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日记撰写的切入点。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堂都会有自己擅长或者不擅长的一些项目,也会有自己感兴趣以及不太喜欢的一些学校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真实的记录下自己的这些学习感受,可以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收获。

一位学生就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下了“韵律操”的学习过程:今天体育课堂上我们学习了韵律操,刚开始我觉得那些动作都很难,也不容易跟上教师的节奏。老师好像看到了我们的这些困难,于是鼓励我们慢慢来。在最后的学习评价中,教师让其他同学对演练动作行为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出演练同学动作的优点与不足。不仅如此,老师还让我们评价她的演练动作的方式,大家纷纷都评价起了老师的哪些动作很标准、哪些很优美以及哪些做的不够好。整堂课我慢慢感受到了韵律操的学习乐趣,自己的肢体语言也得到了丰富。鼓励学生真实的记录自己的学习感受与收获,这样才会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3、对课程学习进行梳理与回顾

体育日记的撰写中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学习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与回顾,尤其是对于那些有一定技巧性的学习内容,适时的回顾往往会帮助学生对于这些内容有更好的吸收,这也是提升学生自身的运动技能与体育素养的过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相应的感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引导,也会让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有更多内容得意表达。

如:在“投掷”练习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习双手举过头上,再向前投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出手速度”,“投掷角度”,“投掷高度”,“持球练习”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如下几个问题在日记中记录今天的学习体验: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2)同学们练习完成的投掷技术怎么样?3)同学们参与的新游戏感觉如何?这对学生的适时巩固新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记日记的过程中,要起到启发引导学生学习体育新知的作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日记中对于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进行有效梳理与回顾,进而深化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4、结语

体育日记能够极大的为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提供积极辅助,会加强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教师要让学生在日记中不受拘束的自由表达,真实的记录下自己在体育课堂上的想法、感受与体会。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日记中对于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进行有效梳理与回顾,进而深化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参考文献

[1]徐海.初中体育教学的体会[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10期.

学习教育的体会与收获篇3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全面育人 智慧翅膀

一体化教学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它以典型学习任务为中心,推行模块化课程,突出技能操作训练,融合理论与实践,强调“做中学”,是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

一体化课程较好地实现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融通合一,便于教学过程更好地实施、控制与评价,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笔者认为,一体化课程还有更多的潜能可以发掘。

一、发挥一体化教学的全面育人功效

“教育任务就是让劳动渗入我们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深入到集体生活中去。”(苏霍姆林斯基)基于此,职业院校得天独厚,一体化教学得天独厚。一体化进行的实施无时无刻不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紧密配合,手脑并用,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实现教育任务。

1.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美育教育

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体验学习(劳动)过程的美感,进而产生美好的情感,并让这种情感深入到自己的精神生活中。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发现并感觉自己的学习(劳动)是一种创造,是自己从前没有做过的,那么,在学习(劳动)过程中就会有内心的惊喜,在学习(劳动)过后就会有收获和成就感,这种基于情感体验的美育教育就能实现。

2.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德育教育

美育教育的实现为德育教育做好了铺垫。美是一切道德的阳光,在学习(劳动)过程中体验的美,会点亮学生的内心。另外,在学习(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关系――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同学之间协作互助关系、老师的热情指导等,也会助长学生内心的道德力。

3.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自然实现劳动和智育教育

因为一体化教学本身就是脑力劳动(理论学习)和体力劳动(技能操作)的结合,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和智育教育是水到渠成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要想教学有更多的收获,还需要教师做些有创造性的精心准备,赋予一体化教学更多的智慧。

二、赋予一体化更多的智慧

构成以一体化课程的各个任务遵循“知行合一”原则。“知行合一”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排列,而是既有形合又有神合,在做中思,在思中做,手脑并用,在做中有所获,在思中有所得,在逐项任务渐进的学习中得以全面提升。这里无论要达到形合、神合,还是做中思、思中做,都少不了智慧。

1.要赋予任务情感

由于种种原因,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于生活之美、学习之美、劳动之美以及由此之美激发的美好情感,一直是忽略甚至是忘却的。教师在构建任务时要把某种美好的情感融入到知识和操作中,让情感之手轻轻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在学生眼前最大化地呈现学习和劳动之美,让学生发现学习和劳动之“漂亮面容”上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土壤里。”(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一旦对学习任务有了感情,对课程有了感情,对课堂有了感情,那么学习效果不言而喻。所以,任务要有情感,课堂要有情感,教师要打造情感任务、情感课堂。

2.要赋予任务更多的思考

人人厌恶重复性的机械动作,即使这种机械动作很美。教师要构建会思考的任务,即可以不时地触发学生思考的任务。会思考的任务具有灵性,可以在学习(劳动)过程中和学生进行思维互动,俨然一位会说话的老师。会思考的任务能够让思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行于思,思于行,知行合一。思考是最有效的学习,能让学生收获成就感和兴趣,而这又是促使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师要赋予任务思考,要让任务会说话。

3.要智慧地实施一体化教学

如果赋予了任务一定的智慧,那么就可以保证单个任务能智慧地实施。智慧地实施一体化教学主要是指智慧地实施多个任务。一体化课程由若干任务组成,这些任务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在实施多个任务时,教师要保证智慧接力――情感和思考在任务之间的亲密“拉手”。情感能够长时间地从一个任务传递到另一个任务,思考也会依次传递而不会中断,并且在传递过程中不断加强。这是正能量的传递。这么做,是因为我们深信:我们不仅期望在教育教学上有一个好收成,而且希望连续有好收成,有大收成。

学习教育的体会与收获篇4

正仪中心校 周伟华

研究性学习对体育教学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获得自然、社会、自我领域的感性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而且,也是一种学习心态、习惯的培养,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作一些简单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确立研究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如果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不仅会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也会给教师的指导带来困难和不便;如果设置的课题过于“死板”。又会抑制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针对体育学科的自身特点,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确定一个课题范围,即一个课题包含多种选择,既为学生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在障碍跑中,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6个垫子、6个篮球、6个体操圈,由于垫子可翻,

可爬;篮球可拍、可搬;体操圈可钻、可跳。因此,学生可以进行不同排列组合的障碍跑。

2、合理分组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分组协作”。为了确保这种形式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笔者认为:1、以5—6人一组为宜。因为,如果人数过多,容易造成见解分歧后难以达成共识的纷争局面,或人浮于事、消极应付的现象;如果人数过少,视野不够开阔,组内的交流面过窄,也会给本组的探究活动造成困难。2、以自由组合的友伴群体为佳。因友伴群体多是平时交往甚密、性格相近、感情融洽的学生,他们也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样组成的群体,凝聚力较强,且有自然的带头人,便于开展活动。3、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要妥善处理好不易为群体接纳的个别学生。教师要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帮助选择一个能够相容的群体,并说服其接纳该生,以保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使“分组协作”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研究的桥梁。

3、加强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但若缺少教师的指导,就可能成为无益的劳动。尤其在研究的初步阶段,决定探究方向、组织协作研究、查找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教师的悉心指导。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在“分组协作”的过程中教师更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频率。如“创

编活动性游戏时,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学习游戏创编的方法及相关的游戏资料;引导学生探究所提供的每一种器材的功能,并考虑如何充分、合理地运用器材;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地编排,才能有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启发学生如何考虑活动的内容与游戏的名称相吻合,并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创编徒手操编排原则与注意事项的书刊及音像资料;引导学生怎样选择编排与主题相符合的动作;启发学生思考配合的旋律及节奏如何与操的主题及动作的风格相吻合等。

三、研究性学习的好处

1、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不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如:有几位学生想要研究“小篮球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老师认为这个课题难度太大,非同学们力所能及,劝他们换一个题目。在学生们的坚持下,这个课题被确立了。课题组经过广泛收集资料,探究,他们的研究目标未能完成达到。按以前的评价标准,他们的成绩应被评为“不及格“,但研究性学习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他们的学习表现应该是达到了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通常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当然,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和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一组学生针对高年级学生课间喜爱的体育活动调查,查阅了资料、走。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在以往的学习中是难以做到的。

3、学会分享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研究任务的完成,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的沟通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多见的。

四、对于研究性学习应正确理解的地方

1、本质不能脱离体育

体育教学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相关的心理品质为主要目标的。研究性学习不能偏离“以身体练习为基本

手段”的基线而淡化体育课的本质特征,仍须致力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意识和能力、运动兴趣等的培养,这些都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的。研究课题不能只局限于资料的收集整理或一些体育原理上的辨析和验证上,更须强调运动技能和对一些身体练习手段的感悟、迁移、运用及创新。如果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学科毫无差别,为“研”而“研”,忽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那么它将毫无意义。

2、研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学习教育的体会与收获篇5

乌金山镇峪头小学 李晓勇

我参加了小学体育学习培训。在培训学习期间,我集中并认真系统地学习了国家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正从育体向育体与育人有机结合的方向转变,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师,我们一直在积极摸索、思考,自己应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加快乐,一直是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聚焦话题,通过对《体育新课标》的认真学习和积极实施,颇有些感悟与收获。

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对体育又有了新的熟悉,对体育教学又有了新的思考。体育不是简单的技能教学,更不是健康知识的说教。而应该是在身体练习的基础上轻松地学、快乐地练、主动地思考。我们只有多反思、多总结,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习不断进步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通过学习重新认识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深刻内涵,通过老师的举例,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组织,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在看、听、讨论中,使过去的体育课非常的单一,课堂上教师就是全权代表,教什么,学什么,学生没有主动权,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很被动的。我们和老师一起学习和研讨,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我们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变,把适应新的课程方法和理念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达到我们的追去的"让学生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

在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理念、新观念、新思路,特别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传统的体育与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对比,从课程的内容、目标、设计到体育课实际中实施都是在围绕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新课程标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对于同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独特的教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使一些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快、和谐的情感与气氛,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确保人人皆有所获,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

学习教育的体会与收获篇6

一、转换师生角色更新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老师引导和指导下学生探索未知的过程,主体为“学”,关键在“导”。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张扬。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了充分的互动。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之间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健康的人际合作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加深了对新课标的认识,对原有一些认识进行重新定位

比如:对合理推理与逻辑推理的重新定位。在过去的几何教学中,总认为几何教学就是逻辑推理的学习,而忽视几何直观与合理推理能力的培养,并总是抱怨教材内容越来越简单了学生成绩却越来越差,一级不如一级。确不知,在教学时正是由于自身观念不适合新课程的教学带来成绩的下降。再比如,对课题教学,总认为考试涉及很少,在学习时只要求学生读一读、看一看,甚至为节省教学时间干脆略过不讲。通过课程培训,我认识到通过课题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完成对所掌握知识的应用与复习过程,让学生在复习数学知识的过程的同时,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感受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切实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突出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可以使学生的“学答”能力不断提高。可是我们的学生多数不会提出问题,缺少创新精神。适应不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恰好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为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的社会人才带来了希望。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四、重视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能动过程,这就决定了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掌握知识、探索知识的方法,授之于“渔”,使学生学会学习。研究任何一种教法都必须与学法相互联系,同步展开,选择教法,设计教法,改革教法,都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都要与学法相辅相成,这样才能体现以教法为主导,以学法为主体的相依关系,把它们辩证地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只有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法,才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逐步实现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的转变。

五、加强小组合作中的关注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同时,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并不等同于听之任之,在上课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听讲状态、交流情况。在交流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尽量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探求的热情,提升数学的思考能力。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新晨:

学习教育的体会与收获篇7

分层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情况的基础上,将学生知识基础作为主要依据,再综合其他情况后,把学生恰当划分到一定的层次中,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与措施,尽可能满足各个小组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有研究结果显示,把分层教学法应用到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可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那么,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分层教学法,是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1 对学生做恰当的分层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组织教学过程的基础,是对学生做恰当的分层。因此,教师应借助访谈、问卷调查、测试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学习能力、探究意识、兴趣爱好等,然后将学生恰当地划分到适合的学习层中,只有这样才能为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提供依据。但是,在实际的分层教学过程中,一些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片面将学生成绩当成分层依据,忽略了对成绩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因此这种过于单一的分层依据过于片面与主观,不利于分层结果合理性与科学性的提升,这就大幅降低分层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针对这一情况,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应综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多种因素,尽可能客观地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具体来讲,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在给学生划分层次的时候,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将学生成绩当成一个关键的评价指标。②通过一定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进行细致观察,以便客观了解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及学习态度。③教师应综合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及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实力对其做初步分层:基础扎实的学生划分到培优层;基础良好的学生划分到发展层中;基础薄弱学生划分到基础层中。在初步分层之后,教师应告知学生分层结果具有暂时性,会根据学生的意愿及后期学习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发展层及基础层的学生经过努力极有可能被调整到培优层,而培优层学生如果不努力的话就会被调整到发展层或基础层。只有这样,才能为基础层与发展层学生树立信心,才能督促培优层学生更加努力。

2 设计针对性教学目标

从某个层面上来讲,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法的重点,是结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对教学目标进行恰当分层,根据各个层次学生的真实基础、背景及能力,做恰当的引导,让所有层次的学生均可在教学活动中有较大的收获。比如,在学习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材中与“办公软件”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应根据三个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三种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讲:①适合基础层学生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文字输入速度,了解PPT、EXCEL、WORD等现代常用办公软件的功能及操作方法,可?^好地完成教材中的各种训练题。②适合发展层学生的教学目标为:在基础层学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尝试难度稍大的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常用办公软件的优点及应用技巧,对能对其有更加灵活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对EXCE中的函数进行使用,例如可以借助VLOOKUP对无规律函数进行查找。③适合培优层学生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尽可能多地掌握更加高深的计算机应用技巧。之所以要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是因为通常情况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材中的内容难度不大,这些内容对基础扎实学生来讲,已经没有很高的学习价值了。因此,计算机教师应引导学生对WORD文档中的文字做较为复杂的排版,借助文字、表格、图片等形式设计精度较高的报纸。这一学习活动可对学生具有的计算机综合水平进行考验,需要学生全面了解办公软件中的各种功能。总之,高职计算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尽可能提高教学目标的恰当性与适合性,从而使得各个类型的学生都能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有更大的收获,最终实现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推动学生共同提升的教学效果。

3 制定分层的评价方案

教学评价是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其不仅可对教学过程与结果进行系统总结,而且还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收获及需要努力之处,并且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活动指明方向。基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差异性,这就使得各个层次学生所适合的教学评价方案也应该有一定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优化分层教学效果,才能推动分层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与实时,并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有效性。因此,对于基层次学生,计算机教师应采用引导、鼓励的教学评价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自信心,使得他们可正确看待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与困难,并且可正确看待自己的分层及各个层级学生的区别。比如,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分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评价基础层学生的学习情况“你最近的表现十分好,只要继续努力,并主动训练,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更加熟悉办公软件的操作技术,加油吧!”另一方面,教师应更加重视与关注基础层学生,尽可能多地对其进行慰藉与关怀。在教师的真诚关心、观众与肯定中,基础层学生才能真切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在乎与赞赏,才能逐渐消除自己所分层级的负面影响,才能更加积极与主动地投入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中。再比如,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可以用表扬与赞赏的评价性语言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在肯定学生取得理想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以便获得更多的收获。在实际的分层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用如下语言评价学生“你的表现十分出色,老师对你的努力与收获表示赞赏与骄傲,拿出你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你将会对各种办公软件的应用更加熟悉与灵活,给自己继续前行的勇气吧!”教学实践表明,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师恰当的评价中,都能体会到收获的喜悦,都能获得前行的力量,使得他们在明确自身优势的同时,还能信心十足地大步向前,从而可获得更为全面、高深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学习教育的体会与收获篇8

一、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品德与生活》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教师组织活动的资料之一。但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不必完全按照教科书来开展相同主题的活动。

如:在教学认识“交通标志”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交通标志。由于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偏僻的农村,学校门前又有一条马路,学生上下学都要路过。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就把学生带到马路旁,亲自指挥、操练学生过马路时要“一慢、二看、三通过”。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升华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以儿童社会性质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以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他们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

根据这一目标,我在教学《收获的感觉真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秋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人们进行各种收获的劳动,认识和了解春种秋收农作物的特征和生长规律;学会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及收获的技巧,并用看、摸、闻、学、问等方式了解收获物;感受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能积极参加收获劳动,体验收获的喜悦。我联系了班主任和部分家长一起到学校周围的农户家去秋收,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一系列教育。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体验了陶行知先生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的生活教育内容。

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更多的是让儿童知道怎么去行,而不仅仅是知。把儿童放到生活实践中来,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体验、行为的实践。只有让学生动手了,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在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当中。我就让学生利用废旧物

品制作环保警示牌、环保小画册、环保标语等有关宣传环保知识的小制作,举办班级环保作品展示活动,并让学生向家人及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在活动中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开动脑筋,通过小组活动,学会相互合作,并能用实际行动关心、爱护自己生活的环境。

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等一系列操作,不仅使学生在“动”中获得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体验快乐。这种生活化的教学,使课堂成了一种快乐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同时也让孩子在生活中受到了教育,促进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四、生活中要“巧”用即时评价

永远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永远不要让他产生失败感,即使在他遭遇失败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要“巧”用即时评价,以正面激励、尊重学生人格为主,避免讽刺、挖苦。即时评价虽然时间短,但见效快。有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

学习教育的体会与收获篇9

虽然线上学习但是也收获到满满的知识和教诲。通过这次培训,收获最大的是专家和教授们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每周都要面对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使我对教育教学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领会到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教师的职能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下面就我的心得体会谈以下两点:

一、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今教育的目标,必须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预测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变化,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能适应未来,适应新世纪,成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我对体育有了新的认识,帮我树立了全新的理念,激发了我上体育课的兴趣。

每位专家、学者从自己的研究方向、方面的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有独到的视野和经验出发,畅谈了他们对新课程的改革以及体育教学领域的独特见解。我认识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同时也为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优质课堂指明了实践的方向。

二、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

学习教育的体会与收获篇10

一、殊途,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王凤老师的教学中,对于音乐本体的强调尤为突出。一年级,刚好是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最有兴趣的阶段。王老师在教学中,首先用歌曲问候加律动(拍手)的方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吸引并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较快地融入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了聆听,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同时,利用“师生问好歌”等制定了课堂常规,保证了音乐课堂的优质高效,这样的教学导入方式可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随后,王老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通过图画的视觉效应推动后续的音乐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小学低段学生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认知模式。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设计了“认识音乐标记”、“复习歌曲”、“学唱新歌”、“欣赏”等环节,逐渐增加三拍子、正确的演唱姿势等音乐知识,帮助学生在音乐的体验中有所收获。

而在雷燕老师的教学中,游戏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游戏是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音乐游戏教学是融音乐教学与游戏为一体的最易被学生所接受、理解、喜爱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方式。在雷老师的教学案例中,从“游戏动作学习、歌词学习”到“《拉钩钩》、《好朋友》的邀请舞游戏”,游戏的设计始终以激趣为目的,有条不紊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熏陶情感、提升审美体验,并且快乐地获取音乐知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身体律动、动作模仿和创编,让学生在对音乐亲身体验、感受的同时,学习音乐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纵观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他们在“好朋友”这一单元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安排上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都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爱好音乐的情趣,提升音乐素养,树立学习音乐的愿望。

二、同归,相同的教育收获

虽然两位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是跳出教学案例站在其他视角再看教学,可以发现,两位老师的教学又有相同的初衷——也就是用音乐引导学生迈出社会化的第一步。

学校为学生获得社会化的行为准则提供了场所,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方面。而学生在学校社会化的第一步就是交朋友,如何与音乐交朋友、如何与老师交朋友、如何与同学交朋友,在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都有所体现。

与音乐做朋友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的感性认知要多于理性认知,音乐作为教学的媒介非常适合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模式,两位教师通过体验和实践的有效方法激发学生从感性认知的层次喜爱音乐、与音乐交朋友,并兼顾到音乐教与学的理性认知的层面,达到了热爱音乐的同时收获音乐知识的目的。

与老师做朋友

成功教学的前提是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一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教学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让学生融入音乐实践中需要循序渐进的方法。雷燕老师在教学中从歌曲的音乐特点出发,设计了生动有趣的实践方式,营造了欢乐、活泼的学习情境。

成功教学的过程是平等的教学方式。以交朋友的方式设计歌曲教学,以游戏的方式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逐渐让学生与教师成为朋友,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律动的起伏变化中,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做游戏,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能够让学生在感受音乐律动的同时增进师生间的友谊。

成功教学的目的是分享收获。王凤老师与雷燕老师的教学案例也都达到了分享收获的目的。在“好朋友”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而且鼓励学生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收获;学生通过集体表演和艺术实践,能够与同伴充分交流、紧密合作、共享成果。这其中收获的不仅仅是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分享。

与同学做朋友

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合作学习中建立朋友关系,“好朋友”作为一年级音乐教学的开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同学间的陌生感,使一年级的小学生可以迅速地融入音乐学习氛围中,与班级同学互相了解、成为朋友。两位教师都能在教学中设计有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交流认识的机会,使学生在音乐的体验中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达到培养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体现了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朋辈群体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是重要的,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朋辈群体是社会化的首要一步。在“好朋友”教学设计中,学生们借着音乐体验开始打开自己的世界与同伴合作共享,再通过老师的教学,最终可以成功地用音乐介绍自己与别人认识,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之中与同伴之间建立朋友关系,这为一年级学生获得音乐知识、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